平移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平移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平移教学设计

篇1

1、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认识平移这种图形变换;

2、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平移变换的特点,学会简单图形平移作图的方法;

3、在探究平移变化的过程中,能认真倾听、大胆展示,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而今天的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相交线和平行线》。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面是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的变换思想,使学生尽早尝试利用平移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平移变换的基本性质,要求学生对平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实数、四边形、旋转等综合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是本套教材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

【教学重点】

平移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平移的特征,并能用语言完善的表达出来

【教法与学法】

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在教师的设疑、创景下,学生解读学习目标,从而基本明晰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二、思考探究

阅读教材P28~30内容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四个三角形之间哪两个是书中定义的平移变换?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学平移教材的基础上,考查基础知识的独学情况,不同于书本,引导学生认真独学。

2.把图1平移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用A、B、C和A′B′C′标出顶点(注意对应点位置),连接对应点的线段,观察分析,平移这种图形变化有什么特点?(和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推理、总结、归纳的能力。

3.如图2,经过平移,线段AB的端点A移到了点D,根据平移变化的特点,你能做出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吗?

(利用实际体验和同学说说你的方法)

设计意图:将所学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验证知识。

追问:通过线段平移的作图过程,你能说说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吗?

(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4.如图3,平移三角形ABC,在平面内任找一个点A,使顶点A移到了点A′,请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将所学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验证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

三、合作交流

(学科组长组织交流,收集本组的困惑及典型错例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四、学以致用

1.把一个ABC沿东南方向平移3 cm,则AB边上的中点P沿

方向平移了 cm。

2.如图4,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

(1)若∠B=26°,∠F=74°,则∠1= ,∠2= ,∠A= ,∠D= 。

(2)若AB=4 cm,AC=5 cm,BC=4.5 cm,EC=3.5 cm,则平移的距离等于 ,DF=

,CF= 。

3.如图5,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图形中可由OBC平移得到的是

( )

A.OCD B.OAB C.OAF D.OEF

4.将ABC沿直线AB向右平移后到达BDE的位置,若∠C=30°,则∠CBE的度数为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并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五、收获整理

1.本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锻炼的能力等。

2.本节课我遗留的问题有:不懂得知识、不同的看法、没说的意见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知识内化。

六、课后拓展

篇2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活气息,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就能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

《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运动现象的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创设了他们非常熟悉的龟山公园游乐场,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新课开始,我开心地问:“你们喜欢到龟山公园的游乐园吗?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吧!今天让我们再来玩一次。大家可以跟着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各种游乐项目表演出来。”接着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旋转木马、碰碰车、摩天轮、小火车、空中脚踏车……,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时而在原地转圆圈,时而高举双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课件一停,我随即提出“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是怎么运动的?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分类?”处在兴奋中的学生们,燃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后,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想法。由于情境再现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在学生初步感受到“旋转”和“平移”的概念后,我进一步让学生表演平移和旋转的动作,通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感受空间观念。

2在操作探究中体悟空间观念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便让学生用桌上的学习用品做一个平移运动,然后请学生听老师的指令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沦:①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物体在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切身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在这寓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接下来我出示方格图让学生猜一猜小汽车移动了几格,再动手移一移,并在小组内讨论小汽车行驶了几格,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小结得出数格子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教师给足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操作、分析、讨论,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知识拓展中发展空间观念

篇3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能正确数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征;2、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学准备:

课件、每小组一份小房子平移图和一个小房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见很多物体都在运动,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些物体,请仔细观察,他们是怎么运动的?(可以用手势比划)

2、分类:小朋友们,他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

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点评:在对比和分类中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同时渗透对比、分类思想。]

3、提示课题:像小火车、缆车这样,沿着直线移动运动的现象叫平移。像风车、一个钟表的针等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现象叫旋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体验感悟,初步感知

1、表演:你能上来表演一下平移或旋转吗?(学生上台表演,表演中感悟两种运动的特征)

2、判断:刚才小朋友们表演了很多平移和旋转,老师这里也找了很多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它们是平移还是旋转吗?

(多媒体依次出现:小女孩走路、转盘、开关水龙头、小男孩拍皮球、门、。学生用手势表示,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什么现象是平移或旋转。”)

3、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吗?(老师相机引导)

[点评:“数学即生活”。教师大量地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与旋转的特征,建立具体的表象基础,积累大量感性认识,既使学生体会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更为后一环节进一步学习平移的特征作铺垫。]

三、活动探究,领悟应用

(一)提示主题

确实,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旋转现象太多了,下面我们重点研究一下平移。(在板书的“平移”下画着重符号)

(二)探究平移的距离

1、师:那么一个物体到底是怎样平移的呢?

2、移点:你能判断格子图上的图形是怎能样平移的吗?(多媒体出示点的平移)点是怎样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回答后用电脑演示数格子的方法。如果学生出现分歧,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数法并引导学生辨析。

3、移线:这条线又怎样平移的呢?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平移了几格?(课件出示一条线段的平移过程)

4、移图形

(1)这儿还有一间小房子,它又是怎样平移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作业纸上利用小房子移一移,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还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知道小房子平移的格数?

汇报,引导小结:我们通过移动小房子知道了它向上平移了5格,如果没有这个小房子帮助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数出小房子平移的格数呢?

(预设:如果学生说出找小房子上一点,师说,你是通过找点的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引导说,那我们可以不可以只看一点呢?)

师:我们一起来看,先在小房子上找一个点,当房子平移后,这个点在房子的哪个位置?(抽学生指)再数两点之间的格数。

师:看来我们可以通过找点的方法来数,像这样的点,我们把它叫做图形平移前后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师:除了这组对应点,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对应点吗?数一数,他们是几格呢?

通过数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你发现了什么?(都是5格),也就是说每一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板书:等距离)

5、小结:看来,要看一个图形在方格中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先找一组对应点,再数出对应点之间有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意图:数图形平移的格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此,教者精心设计,按点、线、面的移动进行教学。这样设计既降低难度,分散难点,也让学生感悟由点到面的思维方式。在学生探究数图形平移的格数时,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自主地建构知识。学生不同方法的呈现,体现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找最喜欢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与对比中实现方法的优化,再次渗透对比思想和找对应点的思想。]

四、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1、平移房子

小房子又向哪儿移了?移了几格?(学生翻开书第41页,学生练习)

上台汇报,幻灯片展示

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房子的平移,图形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中每组对应点的距离。我们判断图形平移了几格,可以抓一组对应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

3、练习:画一画梯形 书本练习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篇4

有效操作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几何知识及函数图象的性质提供了机会. 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数形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函数图象的教学中,教师不是认为其没新意、简单,就是认为其很难挖掘而一笔带过,这对学生形成函数图象的认识是一极大的浪费.我们要讲究函数图象操作的有效化,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形成能力. 那么,在函数图象的教学中,如何有效操作呢?下面笔者将通过书本上例题从两个不角度浅述如何通过学生的“操作”、反思的认知过程,把外在的动作物化出来,又通过自己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动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5页的例题2是这样的:

例2画出函数y=-6x与y=-6x+5的图象

这道课本思考题的两次教学设计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2. 第二次教学设计

(2)反思抽象.

在“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下面3个问题让学生反思.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得到以下结论:①两个函数的倾斜度一样,这个主要由k造成;②从函数的解析式来看两者只有在常数项上数字的差别,其他的没变,并且正比例函数可以看成是y=kx+0,所以从解析式上看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来看,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也应该是一条直线;③从表格的数值来看上下两行对应的数值差相等. y=-6x+5函数值就在y=-6x的函数值上加上5;④反映在图象上,就是不论横坐标为几,两个函数图象的纵坐标总差同一个值,即同一个函数的图象总比另一个函数的图象高出同一个高度5;⑤在x轴上任取两个x值,过它向x轴作垂线与两个函数分别有四个交点,这四个点组成的四边形永远是平行四边形.

在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从简洁美的角度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概括,于是继续突出问题2让学生思考.

1. 对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反思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直接应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形变换,然后将结论告诉学生,这里过快的教学过程只能有少部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引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难怪有些学生过了一段时间也就忘了. 看来,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思维加工,仅停留在模仿、记忆水平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

2. 对第二次教学设计的反思

(1)突出了学生的“操作”

“操作”,包括外在的活动操作与内在的智力操作. 学生要构造自己理解的数学概念,关键是一种思想上的飞跃,即皮亚杰提出的“反省抽象”. 为了形成反省,必须将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变为思考的对象,即被反省的基础是“操作”过程,缺少了“操作”,反省无法落实;“操作”达不到一定数量,过程的各种状态和性质在心理上不易引起注意. 因此,学生“操作”的直接目的是现场积累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经验,或是对自己已具有的相对模糊的经验进行强化,增强体验使之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为进一步的反思活动提供反思的对象和素材.

由于函数平移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缺乏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经验,所以必须要学生通过对函数图象进行描点、列表、连线,平推,对同一个自变量值对应函数值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等手段的动手“操作”,和问题3的变式思考的内在智力“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为今后学次函数的上下平移、左右平移、绕顶点旋转,以及探究学习其他函数作了良好的铺垫.

(2)加强了反思抽象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已感受到函数“平移”这一概念的直观背景,及如何研究新旧函数之间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与技巧. 当这种“操作”经过多次重复后,才能被个体熟悉,才能上升到通过认知压缩(抽象、概括、归纳)来形成的数学概念. 这个阶段的实质是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反思,它经历思维的内化、压缩,抽象出了数学概念的本质. 反思抽象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这时,教师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味“操作”过程,让学生尝试抽象概括,在本课例中,教师通过问题1、问题2和问题3,给学生有时间和有机会对自己的“操作”活动进行思考、交流、概括等反省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函数“平移”概念的深刻理解.

(3)发展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数学性质以及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充满着辩证法. 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良田沃土. 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就是要使学生养成依据辩证思维的规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函数图象的平移、旋转运动中的“变”与“不变”既对立又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从辩证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即提出含元认知成分较多的问题:函数图象平移过程中,点与点是如何变化的?在点与点的变化过程中哪些元素发生了变化?变化了多少?由个体到整体怎么样?哪些元素没有改变?这对学生养成用辩证思维规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极为有益. 为下面学习用两点法、点斜法、特殊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打下良好基础,避免了比较烦琐的描点法,就能得到对函数y=kx+b的图象的认识,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认知过程. 另外,还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研究函数先从特殊再到一般的辩证关系.

(4)渗透了函数的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学生习得与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以上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从数量差值相等的关系得出图形之间的直线相互平行关系,及图形之间的相互平行、平移关系得出两个函数的k与b的数学关系. 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对数学概念形成教学的启示

美国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进行心理建构,只有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才能达成理解. 而这一建构过程涉及操作阶段(包括外在的活动操作与内在的智力操作,如动手操作、归纳、演绎、讨论等)、过程阶段(对操作的活动进行反省内化,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阶段(通过全面的抽象,认识概念的本质,对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确化,成为具体的一个对象. 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去进行新的活动)、图式阶段(一个数学概念的图式是由相应的活动、过程、对象以及与某些一般原理相联系的其他图式所形成的一种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认知框架). 依据杜宾斯基的观点,笔者认为:

1. 在概念学习之初,应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为概念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

杜宾斯基强调了在学习概念前的活动经验的准备与积累.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把教材的逻辑顺序转化为数学的活动顺序,并结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过程中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2. 留有充裕的时间,为概念的抽象提供时间保证

概念的学习是一个有层次的数学活动过程,从活动阶段到过程阶段,需要学生提炼出活动的数学意义,能在大脑中描述和反思活动,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地赶进度,让学生快速地接触抽象概念,而应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回味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尝试抽象概括,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通过一些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从“过程”上升到“对象”.

篇5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先看一段动画片——《小马过河》。(播放动画)像小马想的那样过河真的不会有危险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设置“小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马像它想的那样过河一定不会有危险吗”的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

师: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了。瞧,三(1)班各小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套得准的获胜。这是第一小组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1:张强套中5个,徐同套中9个,周宇套中6个,吴鹏套中4个。

生2:徐同套得最多。

生3:张强比周宇少套中1个。

……

师:现在请你们来当回小裁判,这4个男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

师:从第一小组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看,4个女生分别套中几个?谁套得准一些呢?

师:如果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比,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师:当男、女生人数相同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比总数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分析平均数的需要,本环节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整合,创设了男、女生各4人套圈谁套得准一些的情境,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比较总数得出结论。】

三、合作探索

1.教学例题。

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小组的比赛情况):从这幅图(略)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男生4人,女生5人)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男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6+9+7+6=28)女生呢?(10+4+7+5+4=30)因为女生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我觉得是女生投得准一些,你们同意吗?(学生讨论交流)

师: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通过比总数来判断比赛结果不公平,那怎么才能更合理、更公平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可以把几个人套中的个数“匀一匀”,让每个人看上去一样多,然后再来比较谁套得准一些。

师(引导学生观察“匀一匀”的方法):刚才这位同学是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1)从9个里移走了几个?(2)给李钢补了几个?(3)给陈杰补了几个?(4)他们两人一共补了几个?(5)移走的个数和补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等)(6)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总数变了吗?(不变)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个“7”就是原来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些数据,它们有的比平均数7大,有的比平均数7小,还有的与平均数7相等。平均数7比最大的数9小,比最小的数6大,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9与最小数6之间。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现在你能估一估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学具摆一摆,并移一移,看看女生套圈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小组合作)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6个)这个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圈的平均水平,它在最大数10与最小数4之间。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得出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7个,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6个,现在你知道是谁套得准一些了吧?

师(小结):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比平均数来判断比赛结果。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得出平均数,你能通过计算求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28÷4=7(个),30÷5=6(个)】这个28求的是什么?这里的30呢?它们都是先把每组的数合起来求出什么?(总数)然后再把总数怎样?(板书:再分)这种方法就叫做“先合再分”。

师:为什么求男生的平均数时除以4,而求女生的平均数时却除以5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就要除以几。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方块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

2.统计图变化。

师:如果男生中李钢套中的个数从6个增加到10个时,其余同学的不变,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有变化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师:我们发现当其中一个数变大,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会随着变大。

师:如果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时,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来算一算,验证一下。

生4:2+9+7+6=24(个),24÷4=6(个)。

生5:4÷4=1(个),7-1=6(个)。

篇6

一、中国民间美术概述

中国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士大夫、文人画家或美术专业创作者创作的美术作品而言的。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可以说它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它风格朴实,容易被人们接受。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劳动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与宗教、民俗等有密切的关系,具有民间特色,并且强烈地体现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丰富多彩,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而且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并且符合当今设计的基本原则,因此,它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地、创造性地运用。

二、中国民间美术与平面设计教学的联系

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的平面设计教学从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本质上讲,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努力挖掘两者的关系,把现代的设计意识与民间美术的文化隐喻和审美情趣有机融合,才能使平面设计教学更具有实际价值和生命力。如今,中国的平面设计作品中还存在模仿西方设计的现象,部分作品缺乏中国特色和灵魂,其原因是设计者没有抓住中国特色元素进行设计,再往深处探寻,是因为部分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没有及时、正确地导入中国民间美术。所以,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应该加入民间美术的课程设置。

三、中国民间美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平面设计产业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前景十分广阔。很多设计师经过深思,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民间美术,努力挖掘民间美术中优秀的民族元素。把民间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是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高校教师的责任。将中国民间美术引入平面设计教学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创新,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国民间美术从史前美术发展到今天,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民间特色工艺,这些工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同时期文化的结晶。因此,民间美术为平面设计教学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美术,让学生很好地利用民间美术,并结合现在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平面设计中对民间美术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以适应当今的社会潮流。

2.有利于学生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一思想传递给学生,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应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民间美术。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始传播时,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就慢慢被挖掘了,这时它的世界性也就越发明显。中国民间美术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设计者在设计创新的同时应该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不断绽放生命力。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民间美术的民族特色,从而在设计中游刃有余地应用,以适应人们的需求,并让民族文化不断地发挥作用。这样的平面设计教学才能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3.有利于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的传承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部分高校的平面设计教育忽略了我国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过于重视国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没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平面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说,关于民间美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教育的影响的专门性研究还不是十分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把民间美术引入平面设计教育,及时地对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进行改革,不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以上所述的仅仅是中国民间美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意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年画研究会、中国剪纸学会等机构的成立和队伍的扩大,标志着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整理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设计全球化的浪潮下,每一位平面设计教师都应该以民族文化丰富自己的头脑,在丰富设计思想的同时实现中西结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不断得以传承,我国的平面设计将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朗.湖北民间美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李绵璐.谈工艺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岳.论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篇7

1引言

教育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育部门对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设立。教师想要对该教学平台进行有效的运用,教师应该对网上课程进行自行的编写及管理,这样能够使得教师在研究和管理课堂平台的时间上很大程度的缩短,更能够辅助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课程。

2我国教学平台发展现状

很多高校进行了网络教学的试点,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平台,让学习、辅导、交互等相关业务得以完成,这样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进行满足,更能够让每个阶段的学习活动都能完成,充分的体现了其延伸拓展功能。一般来讲,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比较常见的基本功能为学习、交流、查询等功能,通过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实现课件的学习,网上完成作业等,学生也可以借助邮箱对一些问题向教师进行提问。该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得到答案,对于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都能够满足通常情况下,对于远程教学以及管理方面的需求,教学管理平台基本都可以进行满足,然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发生改变,可以说,现在的教学平台已经无法适应当代教学事业的发展需求,比如,平台在智能化方面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的教学资源缺乏灵活性,在多层次的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不足;交互和协作学习功能还不够完善,对学生的远程学习的孤独感没有进行有效的改善等。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必须对存在的问题特别的重视。

3网络教育的发展对教学平台产生的影响

3.1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每年在规模上不断的增加,在网民当中,手机上网占比最大,我国每年手机上网的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网络教育是通过在网上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造成影响。所以,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年代,应该对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3.2学生特点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当今的成人学习者具有下面几大特点:现今的生源越来越趋向于农村化;学习者在年龄差距上也越来越大;学习的目的、学习方式也开始向多样性发展。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变化,作为网络教育开发者,在对新一代教学平台进行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设计方面应该考虑到平台的智能化以及个性化。还应该通过平台,分析现代的学生,对督学及促学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开展,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效果更佳。

3.3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评价对教学平台提出了新要求

就目前来看,对于远程教育的教学规范,教育部门还没有将其在教育领域进行统一化。一些试点高校在对网络教育进行实施的过程中,研究出了自己的一种教学模式和规范,然而,在标准方面,以及要求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性。随着后期网络教育的发展,国家推出了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该课程是在高水平示范课程的引导下,让网络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面实现最大优化,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推动了远程网络教育的实质性发展[2]。

3.4多角色、多层次管理的需求

在现阶段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当中,其中具体有网络教育机构、学生、学习中心组织,相关的政府需要监督和管理网络教育办学。比如,对于网络教育质量方面的监督和管理,需要教育部来执行,对于学习中心,需要每个省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工作的评估,可以说,网络教育在监督和管理方面,是由多个角色,多个层次参与进来的。所以,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和多角色的参与,多层次的管理需求相符合。

4新一代平台的设计思路

4.1网络缴费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涌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性,尤其是在网络上进行购物的行为越来越频繁,可以说,每年的网络购物用户在不断的增加,对于网上这种消费模式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甚至有的人将其作为是主要的购物渠道。网上缴费系统能够通过报名,并且对缴费信息进行及时的查询,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在缴费方面更加的便捷,对于学校来说,也更利于资金的归集。现在有很多网络高校运用网上缴费系统,相信,在未来的网络教育方面,网上缴费模式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对于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功能。

4.2在线考试系统

以往,在对学生进行考试时,教师除了要进行命题,还需要在考试后进行阅卷,计算学生所得的分数,对于教师来说,工作量特别的大。随着网络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专业课程也在不断的增加,不管是在阅卷方面,还是在成绩统计方面,因为工作量大,所以,极易出现差错。在线考试系统是对试卷库进行相应的组卷,学生参加考试更加的灵活,有的题目完全可以借助系统对其进行评分,从而对成绩进行记录,现阶段,网络教育的学生在不同的地区分布,在线考试更为适宜,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程度的减少,更能避免违纪现象的发生。

4.3交互系统

在对新的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互动学习平台及海量资源为基础,给学生进行一个自主性的智能和协同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对于学习小组的动态组建,交互系统是给予支持的。学生在网上进行注册之后。系统会自动匹配和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在线学习伙伴列表,通过对学习小组的组建,并且提供学习入口,这样能够让教师和专家很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3-4]。

4.4督学系统

这里所说的督学,其实就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多方位的督导。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分离的,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时刻的关注,更无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不过,在网络教育当中可以借助督学系统,督促学生进行学习。也就是说,通过该系统对学生的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情况进行查询,如果学生没有完成,会给学生发送邮件、短信息等进行提示,让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督学系统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实现了督导的工作,这也是督学系统的一大功能,该功能真正的实现了智能化。

4.5短信平台

通信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尤其是手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短信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想要的信息,这种方式非常的便捷,网络教育机构通过借助短信,给学生进行各种信息的发送。目前大多数的网络教育试点高校都会运用到短信服务功能。

5结语

网络教育是教育行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它更是一种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这种学习方式,并且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知识,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当然了,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相关的教育从业者应该对新一代教学平台的设计及开发方面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海建.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之比较研究——以香港公开大学与上海电视大学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605),418-430.

[2]吴飞,吴兵,申志斌.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特征和技术难点的分析与探讨[J].开放教育研究,2017(01),4-18.

篇8

平面设计是指在二维空间进行的广告招贴、图书封面、标志等设计。由于受二维空间的限制,平面设计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有独特的“创意”才能吸引人的目光,创意是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与灵魂。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已经是必开的专业,但是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一路走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难度。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当学会了一个软件又一个软件之后,软件操作得也很熟练,但做出来的作品却不能让人满意,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一、学生作品缺乏创意

针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所开的课程,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比赛,比如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我爱我的专业、新年贺卡挂历、创意海报制作比赛等。从比赛最终的结果来看,尽管学生也能根据要求做出作品,但往往很难找到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作品出来。主要表现在:

1.作品思想不明确,立意不深刻

每次的创作比赛,我们都会给学生一个主题和一些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围绕主题,根据个人的理解去创作。但是纵观这几年学生的作品,真正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并不多。有的学生的作品甚至没有思想,就是一种随意的图片罗列。

2.构图不合理,甚至没有构图

一副好的作品需要有其主要表现的主题,且在整个画面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这样才能让人的眼睛先入为主,对要表达的主题一目了然。而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在做之前根本没有构思,只是随意的摆放图片,感觉放到哪里舒服就放哪里,这就是没有构图。

3.色彩搭配不合理

作品中要是背景色、主色调、辅色调、点睛色。什么样的色彩搭配什么颜色突出什么气氛。什么时候用调和色,什么时候用对比色。学生可能根本没有真正考虑过,在创作时只是凭着个人的感觉去搭配,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4.作品没有技术含量,缺乏艺术感

许多同学的作品只是把图片堆上去,有些稍作处理,有些甚至根本不处理,没有层次感,更谈不上艺术感。

二、学生的创意从哪里来

创意是从艺术形象中飘逸出来的设计者所巧妙寄托的内在寓意,这种寓意要与众不同,要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深省,要意境悠远,给人无限的遐想。而学生作品之所以缺乏创意,与学生相关知识的欠缺以及创新思想培养有很大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意灵感。

1.培养绘画功底

有人曾做过调查,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项技能就是“应用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绘画艺术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所以绘画是平面设计的基础。”掌握基本的素描、色彩构成知识从点、线面的认识开始,培养学生客观的视觉经验,建立理性思维基础,掌握视觉的生理学规律。掌握一定的色彩拾搭配知识。

2.从其他相关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别能力

这些课程包括摄影、影视欣赏版画、水彩、油画、书法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学会分析、鉴赏作品,在不断潜移默化中把这些美的元素和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专业课的学习

对于平面专业学生photoshop、coreldraw、IIIustrator是必开的课程。另外还要熟悉Pagemaker、Freehand等软件。这些软件可以使学生对每一门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应用。

4.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借鉴而创新。在平面设计中有一句话很实用,即先抄后超。初次接触平面设计,学生大多都是学习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大量实例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达到熟练使用设计软件的目的。但是这种模仿不是简单地将已做好的效果用电脑再次制作出来,而是对每一步操作都要体会这一步的意思和所使用的工具,更在要这个过程中细细品味作品的创意。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借鉴优秀作品的独到之处。例如PS中的蒙版,当给图层添加蒙版之后,要达到下层的半透明状态,是用灰色填充,还是用画笔涂抹,画笔涂抹时要用什么样的流量,还有笔尖的硬度调整对整个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篇9

1、任务型教学法不能模式化。任务型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体,完成一项大型的学习任务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所以可以把任务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任务设计也都应该有创造性,不可模式化。

篇10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也随之发展起来。平面构成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基础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成为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研究二维形态在空间内的设计,是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研究。总之,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设计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对于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经验的总结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类。为拓展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思维,我们应在继承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的基础,更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本门课程已成为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概念的抽象性,往往使初学者对平面构成的应用范围搞不清弄不明,由此学生体会不到平面构成所带来的收获及其重要性。

其次,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如何运用,尤其是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其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以及与应用设计的密切关系,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

另外,从教学实践来看,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课程与应用设计课程是有差别的,如果能够掌握好基础理论一定能使应用思路更为宽广。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之外,必须使学生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简单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并非四分五裂,不成体系,因此在基础练习中应加上与专业设计能够对接的练习内容。

二、继承传统绘画方式,夯实基础审美趣味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完成的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由传统的绘画思维向设计思维转变。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绘画方式,在绘制过程中体味着手绘特有的效果和魅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基础审美修养,以便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三、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为附。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对于极为抽象的理论原则,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致使教学方法易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要改善当前存在问题,应进一步调整完善教学方法。应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为多元的认知理解。

另外,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为学生准备好相关优秀素材,以开拓学生眼界,了解本门课程的视觉语言表现符号,并且能使抽象的理论以生动的形象有所展现,多媒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加直观生动地诠释了平面构成的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由于我们是职业类院校,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厂房,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实践经验的体会。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践中获取灵感,获得真知,以便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在平面构成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不应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认知能力,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好想法及时鼓励肯定,而对于暂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该全盘否定,应给予正确引导,从而激发其创作潜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篇11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数字信息主导着一切。计算机成为时代的主角,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平面美术设计方面,带来的巨大变革。

1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的特点

有了计算机使平面设计有了与传统方式安全不同的新的工作流程。一只鼠标,一个键盘,面对显示屏,我们便可以开始工作。例如在AUTOCAD里面,我们只要选择“圆形工具”设置圆的半径就可以轻松的画出一个圆来了!

计算机的存储容易,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也为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时可以利用存储在计算机里大量的辅助素材,素材的获取也很容易。

计算机设计提高了平面美术设计的速度,现在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提高使一个平面设计作品的出稿速度加快,另一原因是由于计算机设计时调整便利。

计算机设计大大的方便了设计师的分工协作,在设计一个比较复杂的作品时,一般都是由若干位设计师进行合作,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距离的缩短甚至消失,时空的限制被打破。

2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的教与学

2.1注重传统设计能力的培养

有的学校过分夸大了计算机设计语言的作用,认为计算机平面设计就学习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等等这些设计软件,认为这些软件:“只要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学好了这些设计软件就可以从事平面设计了。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计算机并不是万能的,平面设计是一个人脑的思维过程,计算机只是起辅助的作用,真正的设计是要靠人脑来完成的。所以在传统设计中,大家虽然用的是纸和笔,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设计主体是自己。通过与传统平面设计教学成功实践的比较,我们发现,正是传统的设计教学,美术的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应该加强练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是设计思维的真正支柱。

2.2打好平面设计和美术理论基础

学会如何用软件,如何用计算机排版,拼版,制版,但是学生仅仅学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这些专门教授计算机使用的课程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这是不对的。学好平面构成、色彩理论、图形创意等课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2.3创意的培养

设计创意是一种课本以外的知识,是一种可操作技能以外的思想能力。

2.3.1创意培养就要让学生主动去想去做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说明“教”学生“学”,是为了学生“学”后能“做”,但是,学生要能“做”,就必须会“想”,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就要知道“想”做什么,“想”用什么方法做,“想”怎么做最好,让学生“想”是计算机平面设计课教学中学生创意培养基本条件,如果课堂只是把知识、技能一味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是无法达到设计意识培养的。

2.3.2创意培养就要创造积极的互动教学活动,让学生敢想敢问

创造积极的互动教学活动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课教学教师自己必须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要对所教知识全面掌握,施展好教学调控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及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互动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教师要能给学生积极的反馈,不要碰到问题,就闪烁其辞,左右而言它。否则,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或者问了也白问,学习变成只是按步骤操作计算机……,没有了自己思维,设计意识培养就无从说起,尽量为鼓励学生“想”、“问”创造机会。

2.4采用实例教学法

平面美术设计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新设学科,教师如果还是手持重理论、略实例的教材,站在传统的黑板上归纳“一二三”,显然会使学生食之无味,不知所以。此时,教师必须把握新的质量标准,提高教学中的科技含量,在教学方法上,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我选择了哈佛大学提倡的“实例教学法”,即配合本堂课教授内容,在网上选择一个或教材上的或自己制作一个能包罗基本知识点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然后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制作出相同或类似的作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易于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

2.5重视实训作业的设计

2.5.1实训作业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美术平面设计课实训作业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桥梁,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依托。实训作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生活与心态,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学生关心的,这样才能设计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训作业,而且,很多时候教学的成败却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获得来自于作业的完成情况,完成的好学生就会产生兴趣,有信心、有毅力深入学习,获得更成功的经验。所以,实训作业内容是学生容易接触到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解。

2.5.2实训作业要有短期的作业和长期的作业

短期作业是一些模仿性练习实例,突出技能的训练实例。例如,学习设计软件各个工具的练习的实训作业,或者学习图片的简单处理的实训作业等等。实训的长期作业是学生自主探索模仿性练习,在已经掌握一定技能和设计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自主地模仿设计作品,完成带有项目性质的作业,能让学生长时间处在一种构思设计状态。例如,实训作业《XX公司VI手册设计》。

篇12

场地布置:叫号往返跑时,往返距离适当缩短,重在体验被叫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学生练习时两路纵队间距离要留足,保证后边学生能够迅速跑到前面或出列运球。

教具说明:本课如果有条件满足一人一球,可以在准备活动中进行行进间运球练习,如若不能满足,最少要保证一路纵队一个篮球或根据分组练习时分组多少准备篮球。示意牌可以利用板羽球牌书写数字、卡片书写数字。

【点评】:新课程进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老师们力图尝试把体育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本期“实案选登”选出5份篮球教案,在其中可以看出,教师们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方面,做出了努力。

洪道毅、易剑清的《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在基本掌握技术的基础上,以传接球路线的变化,距离的变化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把动作要领、易犯错误、纠正方法通过不同颜色的练习卡片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交流提供了方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