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80-01

我科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1名合并冠心病的老年精神病人入院调查及查体结果分析,发现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了解很少,加上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发作期间因受精神症状支配,不配合饮食,且拒绝药物治疗,极易导致原有症状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精神病合并冠心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现报告如下:

本组病例31例均为近2年来住院病人,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病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60~73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24例,心绞痛型7型,其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塞2例。

1 收集患者健康问题,确定健康教育方式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并查阅门诊病历,对照本次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书面、卡片与口头讲解、提问、讨论、自学等。

2 加强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处于精神疾病发作期及对自己所患疾病相知甚少,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易怒,睡眠明显减少,情绪低落等,容易使原有病情加重,尤其是老年患者,常有着恐慌心理,非常担忧自己的冠心病复发,担心突然病情发作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对医生的治疗措施形成依赖性,不相信其他医生的治疗方案。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预防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以主动热情、诚挚温和的态度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治疗、护理、饮食方面的相关要求,不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

3 确保治疗及时到位

有的病人因为受精神疾病的影响,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药物治疗,经常藏药。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故做好服药工作很重要,关系到他们病情的稳定。首先,按序服药,请依从性好配合服药者起表率作用,将服药困难者留在最后服,服后检查口腔、舌下,证明咽下后方可离开。其次,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如尿潴留、便秘、性低血压等,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耐心解释,不要影响他们的情绪加重对服药的抗拒。对于不合作的病人应耐心细致的讲解已取得配合,必要时给予强迫治疗,以保持医嘱的顺利执行,从而较好的控制病情。

4 加强饮食和运动的护理

冠心病人应进行适量锻炼,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但遇天气变化时,应在室内活动。运动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合理搭配膳食,控制体重,因肥胖可以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提倡少食多餐,七八成饱,粗细粮搭配。应坚持低盐、低糖、低脂、低刺激饮食,过多摄入高脂饮食,对于冠心病是大忌,应避免进食过多动物性脂肪或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5 睡眠及休息的护理

对患者讲解合理的睡眠和休息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满足患者不违反原则的睡眠习惯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安眠类药物。

6 加强卫生宣教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4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因此,减少医疗不安全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关注的重点。其中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因此识别和预防安全隐患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两年来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加强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阐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神经内科65岁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褥疮、误吸、其他差错、投诉等护理问题共27例,发生率为21.6%。

1.2 护理管理

1.2.1 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物品管理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布局合理,病区内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或3次,保持清洁,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灭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存放于无菌柜内,非治疗室用物不准进入治疗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专人管理,浸钳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备用;护士在操作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防止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医院感染。

1.2.2 基础护理管理:加强对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者,由护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应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到内的原则,每次10~15min,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热、昏迷者每日做口腔护理1次或2次,预防口腔感染。对吞咽麻痹病人的护理对吞咽功能障碍、饮食呛咳者,不能由口腔进食,以免发生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应予鼻饲流质饮食。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应定时吸痰,吸痰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液由气管套管口喷出。

1.2.3 制度管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医院制订的核心制度要认真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护理工作者几代人的心血结晶。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试等形式,督促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临床综合能力,使护士在工作中能熟练和规范地为患者服务,尽最大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遵循“写你所做,做你所写”的原则,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

1.2.4 健康教育管理:有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对于感觉障碍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进食、饮水时温度在40℃左右适宜;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认知、记忆力障碍、精神异常、老年痴呆患者应24h不间断看护。建立请假制度:凡病人离开医院必须请假,得到允许由家人带领方可离开。 1.2.5 意外事件管理:在医院护理中,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陪护人员疲惫入睡,意外事件更易发生。故应合理搭配夜间护理力量,尽可能安排双班制,新老护士搭配,保证人力资源配备。同时,告知家属注意看护,加强责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渗容易引起皮肤坏死。一旦引起输液部位肿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1.2.6 人力资源管理:护士长在平时工作中,加强督察力度,培养护士树立患者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护理部将法律法规纳入继续教育中,定期进行学习和考核,用法律来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同时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使她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2 结果

通过以上系统的护理管理措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问题和缺陷明显减少,科内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取得零纠纷、零投诉的成效,科内护理工作的进步获得医院及护理部普遍认可。实施前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27例,实施后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6例,实施前后指标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52-02

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在许多PICC置管护理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相关的内容,但关于老年人深静脉血栓的报道还很少。我科自2009年11月至此2010年月12月期间共置管5例,材料选择为美国ARROW公司PICC穿刺包5例,型号为18Fr导管,长度50cm。观察到2 例患者因年龄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历1:女,67岁,十二指肠腺癌术后。入院第三天行PICC置管,选择右肘正中静脉。化疗方案为GF方案,1个疗程,置管后3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上臂肌肉酸胀、紫绀、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2:女,73岁,乳腺癌左下肺周围型肺癌化疗。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化疗方案B-CEO方案,1个疗程后出院,置管后56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

1.2.1 一般治疗 抬高患肢及患侧肢体适当的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收缩。

1.2.2 药物治疗 抗凝、应用低分子肝素钙、。

1.2.3 物理疗法:多功能疗法

1.3 护理

2例患者确诊后,其PICC导管均以拔除。

1.3.1 心理支持护理

老年病人患有恶性肿瘤后,再出现并发症,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老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治疗心里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急性期患肢的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 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1]。患肢制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2]。同时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

1.4 结果

2例患者经拔出导管及祛聚和抗凝治疗后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B超检查提示血栓消失。2例患者经过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没有发生肺栓塞和出血,情况稳定。

2 病因分析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三大要素。

2.1 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

PICC管虽然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对于静脉陈也是异物。由于留置PICC管,在其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遂道,成为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纤维蛋白遂道和少量的血栓形成,可无症状。导管置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可以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由此形成血栓[3]。

2.2 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恶性肿瘤病人体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4]。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转移倾向越明显,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越强,血栓形成的机率越高。二例病例中一例血小板286×109/L在正常范围内偏高,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因胃肠道反应重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较少,同时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制,使血液流动缓慢,致血液淤滞。基于以上原因,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

2.3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6],二例患者采用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阿霉素类、环磷酰胺、顺铂、5-FU等均可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3 预防措施

3.1 护士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症及上腔静脉有静脉血栓的患者忌行PICC,尤其要注意后两者的隐匿性。

3.2 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规程

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3 PICC置管前的评估

护士对血管解剖要有很深的了解,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贵要静脉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7]。

3.4 PICC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

①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置管后3-4天每天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进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②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8]。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5 PICC置管后的观察

①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的症状,如有上述症状给予肝素钠软膏外涂。②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9]。

3.6防止导管堵塞的护理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每次输液前后用25U/ML肝素液正压封管,接头选用可来福无针FL-05A5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4 体会

通过2例老年患者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肿瘤化疗老年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置管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静脉血栓的警惕性。国外研究发现,初次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PICC置管的发生率为38.0%[10]与本文报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与我们对导管的选择,积极恰当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关;另一面可能与我们对置管后出现一些隐匿症状的患者未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有关。使PICC置管术能更好的应用于老年肿瘤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梁添玉,张振香,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护理研究,2005,19(1):165-166.

[2] 辛兰芬,武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增刊):73.

[3] 杨宏宇,中央静脉导管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3):103.

[4] 潘月龙。恶性肿瘤病人凝血功能的研究,齐鲁肿瘤杂志,1997,4(2:98.

[5] 贾玉琼,沈利,张芹,秦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致上腔静脉血栓1例,职业卫生与病伤,2002,17(4):319.

篇4

护理风险事件是指在医院内接受护理服务的患者,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受到伤害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精神障碍患者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改变为特征,老年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程慢性迁延,反复发作。有的处于慢性衰退阶段,生活护理繁重,医疗护理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性。因此,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强化风险,是护理管理的最终目标。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对5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风险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52例做为观察组,男46例,女6例,年龄60~78.平均年龄68.1岁。其中精分45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老年痴呆3例,酒精依赖2例。随机选取同期本科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52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入院原因、精神疾病的诊断、躯体疾病的诊断、生活自理能力、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精神病护理,观察组给予风险评估及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方法如下。

1.2.1做好入院评估,制定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表,识别高危风险患者。①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入院主诉、生命体征、、精神状态、饮食、睡眠、自理程度等。②四防行为评估:自杀、自伤、冲动、外走、伤人毁物、拒食拒药等。根据评估的分值确定评估的级别,根据评估的级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告知家属取得理解支持。对60岁以上,特别是伴有躯体疾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的患者,嘱其留陪护。

1.2.2履行告知义务 并签订入院协议书,协议书一式两份,医院及患者近亲属双方各执一份,在精神科病区门前,走廊,餐厅,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精神疾病的常见知识,长期服药的重要性,以及常用药物的副作用。通过与家属沟通,降低护理风险

1.2.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和培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反复组织学习新的《精神卫生法》,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在工作中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医。同时,还学习掌握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还聘请了长年法律顾问进行《医纠纷常见问题的法律分析及风险防范》专题讲座.将全布近几年医疗纠纷的典型案例。进行全面剖析。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警示,是为了今后的医疗安全。组织《医疗纠纷预防处理》的培训考试。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用法律知识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2.4加强病房管理,实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

1.2.4.1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实,如安全管理制度、病区巡视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服药管理制度、保护约束制度等。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定期检查2次/w,检查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病区现存的及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

1.2.4.2抓好护理安全管理,根据评估结果对四防患者,重点患者24h不离视线,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除生活用品之外,其他刀、剪、金属锐器、打火机和绳索设备等一律不得带入病房。每个病区都安装了监控录像,有专人负责察看录像,不定期随机抽查,察看录像重点时段是清晨,中午,晚夜班,节假日,值班人员是否做到每15min巡视一次病房,每月召开全科室工作人员安全工作总结会。会议主要内容是:①通过监控录像通报病房巡视情况,②核心制度落实情况,③护理工作完成情况,④病员及家属反馈情况,最后由科主任总结,并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的建议,工作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做为评先的依据,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屡教不改的给予罚款。

1.2.4.3加强病区环境管理,精神卫生法第38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配备适宜的设施、设备,保护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伤害,并为住院患者创造尽可能接近正常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尽可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安全、舒适、安静、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病房走廊、卫生间、餐厅铺防滑的地砖,并保持清洁干燥,卫生间,走廊有扶手,并有防滑标识,以防摔倒,防烫伤,常规使用床栏,防坠床,为老年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外出检查用的平车,轮椅,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安排就近的病房。

1.2.5观察指标 观察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意外伤的发生及患者满意度,意外伤包括四防(伤人,自伤,毁物,自杀)及跌倒,烫伤,坠床,压疮等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采用提问方式获得。

1.3数据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观察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篇5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结果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统计,老年精神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率。

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3.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3.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篇6

【关键词】精神病人;跌倒;对策

精神病人由于其疾病本身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殊症状,在住院期间因受疾病控制及其他因素影响而易跌倒,导致机体损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易引起医疗纠纷,不但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为病人及家属造成负担。因此,预防精神病人跌倒已逐渐成为评价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结果与分析

1.1 跌倒地点:病人在床周围跌倒者;如厕跌倒者;走廊跌倒者洗浴室跌倒者

1.2 跌倒发生的时间:夜班跌倒者;白班跌倒者。

1.3 病人跌倒情形:有变化跌倒如厕及洗漱跌倒者行走时跌倒者服用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药物跌倒,精神活动紊乱发生跌倒者。

1.4 跌倒跌伤情况:无不良后果;皮外伤缝合;皮下血肿;发生骨折。

2 讨论

目前,因住院病人意外跌倒发生跌伤而引起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而导致精神病人跌倒的最主要的因素有环境、疾病、药物、心理、护理、下床方式等[1]。 跌倒病人中以老年住院者居多,既往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病人跌倒的危险人群为60岁以上老人、反复住院、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长、有较多躯体合并症者以及首次住院、入院20 d以内的病人。因此,精神病病人跌倒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老年病人。

病人跌倒在床周围、走廊、卫生间居多,药物的副反应造成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坠床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当夜间、清晨病人频繁如厕时更易发生跌倒。主要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无人陪护。

夜班是跌倒发生的高峰时段,跌倒发生在夜班多,此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护理工作较集中,同时精神科病人晚间用药相对较多,而夜间又是病人起床如厕最频繁的时候,清晨病人从睡眠状态到起床活动、如厕等变化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加之抗精神病药物多数具有镇静作用,傍晚及夜间由于灯光亮度不足、缺乏夜灯等易引起跌倒。

精神症状的因素也是导致跌倒的原因之一精神病人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兴奋、冲动、易激惹。常因动作过大、过激、过快、过多、对周围环境失去正确判断,造成跌伤、碰伤。3 对策

3.1 掌握病情:对有跌倒史及被评估为高危跌倒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在其病室、床头做标记,提醒工作人员引起警惕。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将意识欠清、年老体弱、有躯体并发症、药物副反应、有行为紊乱者视为跌倒的高危人群,将其作为重点护理防范对象。病人一切活动在视线下进行,协助生活料理。

3.2 加强安全护理:对卧床病人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睡姿不稳、有安全隐患的状态,以免翻身坠床;对嗜睡、半闭目而行的病人说“小心慢走”,给予搀扶;对起床急骤者说“慢一点,别心急”;对保护约束病人及时检查保护带,随时调整位置,调整松紧度,确保病人处在“保护状态”;对步态不稳、年老体弱者,给予搀扶行走。

3.3 环境设施利于病人活动方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光线充足,地面干燥。拖地应尽量放在病人休息或集中管理时进行;厕所安置坐式马桶和抓杆,在洗漱室醒目之处贴上防滑警示语;沿走廊、厕所设置扶栏,保证夜间照明;老年人及小儿应选择低矮的病床,穿防滑平底鞋,上卫生间及沐浴时应有人陪伴,必要时协助如厕。

3.4 治疗过程对病人的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应关心病人的主诉,有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无力、嗜睡等症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如厕时应有人陪伴,防止发生意外跌倒。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特别是在使用药物之前告知家属和病人服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告知家属造成病人意外跌倒的常见原因、发生时间及预防措施。

3.5 应加强健康教育:跌倒最常发生于病人上下床、起立或坐下时。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房和病区的环境,将使用频率高的生活用品放置在易取的地方,避免因卧床时伸手取物发生坠床。服药后及时上床休息,便器放于床旁,以免药物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损伤[2]。

3.6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管理:对于年龄大的病人,护士应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向老年病人讲明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要求及生活习惯,减轻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治疗,较好地解决住院期间病人出现的负性情绪及心理反应。在平时与病人交流时,关心其有无生活协助方面的需要,尤其在人员少的时段要主动询问病人所需,并及时解决,避免因病人怕麻烦他人而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3]。

3.7 加强病房管理:夜班是病人跌倒发生的高峰期,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做好人力的合理安排,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对重点病人加强巡视及安全防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应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用药情况并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4]。

通过对精神病人跌倒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病人跌倒的危害性,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法律问题,要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预防精神病人跌倒。预防措施不是仅注重某一种方法,而是采取多种方法,调整护理工作行为,尽可能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以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安凤荣.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4A):973

篇7

一、加强护理干预,防治精神病人跌倒事故发生的必要性

精神病人由于自身精神状况不理想,在住院期间,最容易出现的安全事故就是跌倒事件。据统计,在精神病人安全事件纠纷中,有70%以上的纠纷问题,是因为病人跌倒引起的。跌倒事件对精神病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对于年轻病人而言,出现了跌倒情况,病人的精神状况很容易恶化,受到刺激后,他们的情绪紧张甚至是恐怖,他们的行为更为疯狂,控制起来非常空难。如果跌倒事件没有被及时发现,病人得不到有效的安抚,他们会做出一系列破坏公共物品,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而如果年龄稍大的病人出现了跌倒事件,后果可能更为严重,病人甚至会因为跌倒失去生命。因此,加强精神病人护理,利用护理干预,防止病人跌倒事件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二、护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应用途径

1、对病人跌到因素进行分析

在患者入院后,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对容易造成患者跌倒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哪些患者可能会因为哪些因素出现跌倒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加强病人病情的控制

精神病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很容易因为病情严重出现一些躁动、兴奋异常的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控制,病人很容易l生跌倒事件。因此,在精神病病人护理中,要加强对病人病情的控制。相关护理人员,要遵医嘱让病人按时吃药,并且要对用药的禁忌情况和不良反应做全面了解,如果发现病人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病人进行护理,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有效控制病人病情和不良心理倾向。这样,才能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防止跌倒事件的发生。

3、加强陪护

对于一些年龄大的精神病人,医院要做好他们的陪护工作,要鼓励病人家人,在治疗期间都能陪护在病人身边,使病人能够感受到家人照顾的温暖,得到情感的慰藉。另外,医院也需要能够安排护理人员能够做好特殊病人的陪护工作,在病人需要服务的时候,为病人提供帮助,这样也可以有效防止病人跌倒。

4、确保环境的安全

在病房和病人经常活动的场所,要保持通风,同时保障充足的光照,避免因为光线太暗,导致病人跌倒的事件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好地面的清洁工作,保证地面没有杂物堆积,防止病人被绊倒,同时还需要保持地面干燥,没有水渍,在一些较光滑的地面上,要设置一些防滑垫,防止病人滑到。医院要加强环境安全治理工作,消除环境隐患,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5、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医院要组织护理人员多参加一些安全培训活动,通过安全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有效防止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发生。另外,在护理中,要加强家属的安全教育工作,能够通过书面形式告知家属病人跌倒后的严重危害性,并明确出跌倒事件防御措施。提升家属的安全陪护的责任意识。不仅如此,医院还需要加强对病人进行安全教育,教育他们要能够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教育他们走路是要小心,不要过量饮水,防止起夜过多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响

精神病人发生跌倒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护理不到位,环境安全性不够,病人年龄大,行动不方便,药物副作用大,造成病人身体上的不适,从而引发病人情绪不稳定,导致病人跌倒的。实践证明,通过护理干预后,病人跌倒的这一系列危险因素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说,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病人的安全,消除病人跌倒事件的发生。为了研究护理干预的对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控制的效果,我们特意做了一项研究。我们挑选二十名精神病患者,他们的精神状况基本相似,用药情况基本相同,我们把这些病人分成两组,第一组用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第二组用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实践证明,第二组采用护理干预方式后,病人跌倒的次数明显降低,护理效果显著,病人及家属对护理质量效果都很满意。而第一组常规护理中,病人跌倒事件发生率很高,护理效果明显不是很理想。通过对照,可以得出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防止精神病患者跌倒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预防患者跌倒的效果,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可以有效降低医疗纠纷问题,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77-02

精神疾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我院2004年底根据徐州市政府的要求开始与“110”联动,承担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任务,2005~2006年共接收215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经过2年多的实践,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护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接收的流浪精神病人共215例,占同期住院精神病人(5 535)的比例为4%。

1.2 性别

女性129例,男性86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1.3 病人来源

公安部门送入者(183例)占85.1%,救助站、综合医院及其他部门送入者(32例)占14.9%。

1.4 入院原因

依次为流浪街头、行为紊乱、赤身、冲动伤人等。

1.5 合并有躯体疾病

合并有躯体疾病的35例(占16.6%),依次为外伤、呼吸道感染、妇科疾病、性病及脏器功能衰竭。

1.6 诊断

诊断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以精神分裂症居多(146例,占68%),其他依次为躁狂症,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癫痫,老年痴呆等(69例,占32%)。

2 结果

出院122人,出院方式通过救助站协助送回56例(占46%),家属接回66例(占54%)。

到2006年12月31日仍滞留在医院内、无法联系到家属93人,占同期救助总数的43%。

3 医院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

3.1 医院领导重视,成立医院救助管理科

对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由一名副院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医院救助管理科,多次召开救助管理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增强全院职工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3.2 严格规范救助对象,合理确定救助标准

根据我市转发省民政厅等《做好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我院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制度,对有生命危险、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且暂时无法查找其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只要有110指挥中心开具的介绍信,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甄别核实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此类病人的救助,使他们能够接受及时的救助。

3.3 规范救助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安全,我院制订了严格而规范的救助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细化了救助病区的医疗护理操作流程,从病人接收到出院都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同时,也制定救助病区全面质量管理方案和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总结。由于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2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3.4 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我院自开展救助工作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用实际行动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生命和健康的关怀,不因他们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而降低医疗、护理服务标准,而是用关心、爱心、同情心给予更多的关注,使病情更快地得到控制。

4 临床护理对策

4.1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接触病人时,要主动热情,仪表大方,举止端庄,给流浪精神病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增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2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其言行的变化,由于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无病史和个人资料,背景复杂,精神病的表现各不相同,加大了护理难度,认真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病情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使治疗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4.3 加强基础护理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在送入病区前,由于在外流浪很久,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被破坏,往往是蓬头垢面,全身散发恶臭,工作人员要及时为病人洗澡、理发、更换干净的服装。在医院期间要逐步培养病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4.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此类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但无形中也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富有同情心,在病人面前能够积极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目光等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3],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尽量减少给病人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

4.5 关心生活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创伤,情感特别脆弱,对痛苦体验非常敏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给予及时恰当的生活照顾,满足其合理需求的同时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必然有助于病人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6 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有关病人的信息

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病人的理智开始恢复,这时,护士应加强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点滴的信息反馈了解病人的有关信息,及时与医院救助管理科联系,并通过公安系统进行查询,落实病人的家庭住址和监护人,取得联系后,使病人尽快回归到家庭生活中。

4.7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对于家属能够前来接病人出院的,我们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院外服药、复查、护理、监护的有关知识,使病人回归社会后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减少复发的概率,防止病人病情反复,失去理智而再次流浪街头。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提高,救助精神病人的工作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下,严格规范救助对象,合理确定救助标准,规范救助管理制度。只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医疗与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就一定能够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工作。但还有一些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存在智力障碍、老年痴呆等,至今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联系不到家人滞留在医院内,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篇9

第一阶段:正确认识新护士。目前,我院招聘的新护士,大多是大专生,甚至是大学本科,尽管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设及精神科方面的知识少之又少,这期的护士有以下特点:①工作兴趣强,爱好广泛,精力旺盛,学习主动性强。②责任心差,依赖性强,护理操作系统性乱,对老年精神病人认识不够高,沟通能力差,认识了以上几点后,带教工作应从以下开展:

(1)充分认识老年精神病人,从躯体方面和精神疾病方面进行认识,针对目前聘任的新护士情况,加强后者知识的灌输尤为重要,故在带教中,应加强老年精神病知识及精神科护理的讲解,最好而且有效的方法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边操作边讲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讲解相应的精神科理论远远比单独的干巴巴的讲解理论知识有效得多,而且容易记住。

(2)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新护士往往对老年精神病人涉及的问题感到不可理喻,这仍是缺乏精神疾病知识所致的,故只有充分的掌握这些知识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新护士才能正确的被指导,才能与病人有效的沟通,也才能正确的处理和预防沟通中的突发事件,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新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还有助于病去人对护士的责任感。

(3)培养其工作的独立性。新参加工作的护士依赖性比较强,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要边操作边讲解,让其独立操作后给以指导。加强责任心的培养,老年精神病人是精神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独立生活能力差,这就需要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预见性,如防跌伤,压疮等,还应给以相应的心理护理。

(4)正确书写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应准确及时,客观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抛开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宜将自己的主观加强给别人。

第二阶段:独立值班阶段。这期护士更容易出错,工作中易有疏忽的地方,工作系统性差,带教重点: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合理的将统筹方法应有于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对病房的应急事件进行前期预测,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如三查八对,医嘱执行制度,无菌操作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55-02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是指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针对自身、他人及其公物的行为。它直接威胁着病房工作人员及其他病人的人身安全[1]。因此,通过对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保护患者及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发生攻击行为的13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病人数为1398例,其中发生攻击行为有130例。年龄在17―65岁,平均35.61±11.87岁;疾病诊断:87例为精神分裂症,29例为躁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15例为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其他疾病;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学42例,初中:57例,高中及以上21例;婚姻情况:未婚:39例,已婚:83例,离婚:6例,丧偶: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归纳和分析。

2 结果

2.1 攻击行为与性别关系,见表1

表1显示,攻击行为的发生男性大于女性,X2=0.414,P>0.05

2.2 攻击行为与年龄关系,见表2

表2显示,攻击行为以青壮年为多。

2.3 攻击行为与住院时间的关系,见表3

表3显示,83.85%的攻击行为发生在入院一周内。

2.4 攻击行为发生的时间,见表4

表4显示,攻击行为以白天为多见,其次为下半夜。

2.5 攻击方式:

毁物者63例;打人41例;骂人19例;与病人间争吵打架7例。

3 结论

住院精神病人常常出现攻击行为 [2―4],其突发性强,不易防范。霍金国[5]认为,这与精神病人存在的幻觉、妄想、敌意猜疑、被控制感、易激惹有关。本组资料显示,攻击行为多发生在住院一周内,病人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没有病,对住院有抵触情绪,拒绝接受治疗护理,当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喂药、喂饭时发生攻击行为;资料还显示,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中,以青壮年、精神分裂症者居多,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3.85%)

4 护理

4.1 护理观察与防范

4.1.1确定攻击行为高危人群 首先通过了解病史,主动接触与客观观察的方式,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文化程度低,初次发病,入院时间短,非自愿住院,情绪不稳,易激惹,既往有攻击史的病人作为高危人群。

4.1.2 密切观察病人言行 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及时干预,以减轻受伤害的程度,并注意患者间敌视性或威胁性言行的相互诱导而促发的攻击行为。

4.1.3 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是防范攻击行为的保证,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可导致人员伤害物品的隐患性,严格规章制度和规范护理工作行为。

4.2 护理对策

4.2.1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防范措施 保持病区安静,活动空间宽敞、清洁、舒适,减少刺激因素;注意患者言语、举止、表情,重点观察,重点交班。当发现患者情绪突变,表情凶暴而紧张时,与其接触时保持一定距离,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调整药物,控制病情。

4.2.2 严格管理,规范护理行为 认真做好患者入院时的安全检查,严防危险物品带入病室,护理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密切巡视病区。

4.2.3 转变护理观念,改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接触病人的技巧,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从各个方面关心病人,尊重病人,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教会病人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愤怒。

5 结论

全面掌握患者病史、攻击行为特点,及时化解情绪冲突,减少患者冲动和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降低由攻击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严重性。

参考文献

[1] 刘文琴,杜华荣,潘志芳.护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作用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2.16(7):395―396.

[2] 梁绮美,赵德信.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杂志,1996,2(2―3):100.

篇11

褥疮具体是指局部软组织在持续受压的状况下,导致的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后所引起的皮肤受损,此种病情极易发生在一些年老体弱、自理能力比较差的群体中。褥疮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医护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对精神病患者的褥疮治疗与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家属、病人本身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褥疮的治疗与方法

当前对褥疮的治疗在医学上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而言治疗的难度比较大。这部分特殊群体就包括精神病患者,他们往往因为精神症状的支配而不能好好的配合治疗。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的医学专家在临床上推广了用甲硝唑粉剂与氧治疗结合的方式,这种治疗方式一方面能够使得创面保持干燥,进而到达早期愈合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治疗会采用高压氧作用于创面的治疗方式,以使得坏死的组织液化、变红,最终达到去腐和生肌的目的,综合分析这种治疗方式的最大作用就是能使创面很快得到恢复。

通常看来,精神病患者容易发生褥疮,究其原因是因为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而出现的一些异常行为。精神病患者往往精神上曾今受过一定的刺激,当他们患有这种病后,他们的生活开始变的懒散,个人的自理能力变得减弱,再加上精神科的病房是封闭式的管理,活动的空间有限,病人在营养状况不佳的状态下,极容易发生褥疮。另外,木僵状态的病人,往往长时间在床上保持一种姿势不变,长此以往下去便会形成褥疮。另一类型容易形成褥疮的人是老年痴呆病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很差,不讲卫生、随地而卧的现象在他们中间比较普遍,这样就极其容易使得外部的皮肤被擦伤,进而形成褥疮。

褥疮的具体治疗方式是医护人员应将病人侧卧或者俯卧,之后先用碘伏将创面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再用一些生理盐水由内之外地清洗创面,力求清除坏死的组织,做完前面的这些步骤后再用氧气对相应的创面进行有氧治疗,治疗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为每次半个小时,直至创面干燥后撒上甲硝唑粉为止。为避免创面受压,相应的医护人员还应该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用气圈垫起,以使创面不受外部压力的影响。 褥疮的护理方法 注意对皮肤的护理

皮肤上的角质层是人体的保护层,时刻保持皮肤的清洁、完整是有效预防褥疮的关键性举措。精神病患者的自理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对有褥疮的患者悉心照料,每日对褥疮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通常情况下是一天消毒两次,以使他们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的状态。对于瘫痪的肢体以及身体部位,护理人员应切忌使用刺激性比较强的清洁剂,而且不能用力擦拭这些部位,防止皮肤进一步的受损。褥疮患者使用的褥疮消应尽量使用喷剂型的,每日将褥疮消直接喷至到褥疮部位,进而避免了涂抹时带来的损伤,这样更有利于褥疮的快速康复。 加强营养护理,可促进褥疮的快速愈合

大面积的褥疮并发症发生时,会消耗人体体内的蛋白质、热量、脂肪等。因此给褥疮患者每日补给相应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脂肪等营养,会加速褥疮的愈合。相关的医学专家指出,褥疮患者由于肠胃功能的减弱等影响因素进而会造成身体的营养不良。

由于褥疮患者全身的营养障碍问题,造成了他们对能量的摄入量不足,负氮平衡以及蛋白质合成减少又是褥疮发生的另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因此,针对这些病情的状况,护理人员对褥疮患者应进行有计划的饮食指导。首先需要得到家属与病人的配合,每日进餐的次数应控制在5-6次,尽量是少食多餐,每日的食物应以奶类、蛋类、水果、蔬菜、鱼肉为主,合理搭配褥疮患者的饮食一方面有助于患者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病情的恢复。其次,相关的护理人员还应多关注褥疮患者的饮食习惯、喜欢的口味,尽量多做适合他们口味的食物,以增进他们的食欲,鼓励他们多进食。

营养的维持对于褥疮患者来讲是一项长期的护理、治疗措施,为褥疮患者合理的搭配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膳食,一方面能够为患者的身体涉入更多的高营养物质,增强了机体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营养物质的涉入能够起到尽快恢复创面的功效。

3、加强对患者的身心护理

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病人群体,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这时候相关的护理人员应多给予理解、关心,多体贴病人。对于一些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相应的生活护理工作,为患者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经常性的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像打羽毛球、下象棋、做广播操、跳绳等。这些娱乐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愉悦病人的身心,另一方面又可丰富他们的生活减少卧床的机会。

四、结语: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相对比较差,他们患褥疮的几率也比较高,因此精神病人的褥疮治疗与护理在当前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需要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科学的工作态度,做好护理工作,熟悉褥疮发生的原因、机理、易发生的部位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尽早达到消灭褥疮的目的。

篇12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均为我医院1990年---2005年间住院的精神病人,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为诊断标准,共2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5例,躁狂症3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7-75岁,平均(43.5 ±3.2)岁,26例骨折病人经过X线摄片确诊。

1.2 方法 对26例精神病人骨折的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骨折部位 以股骨颈与粗隆间、前臂多见,并且前者多发生于年龄偏大者(50-75岁)。其中股骨颈与粗隆间骨折13例(占50%),前臂骨折3例(占11.53%),肱骨骨折6例(占23.1%),胫腓骨4例(占15.3%)

2.2 易发时间及地点见下表

表1 26例患者骨折发生时间分布情况

时 间 例数 百分比(%)

0:00--3:30 3 11.54

4:00--7:30 5 19.23

8:00--11:30 3 11.54

12:00--15:30 9 34.61

16:00—19:30 4 15.38

20:00—23:30 2 7.69

表2 骨折发生的地点

发生地点 例 百分比(%)

卫生间 9 34.62

饭厅 5 19.23

走廊 3 11.54

病房 4 15.38

娱疗活动室 3 11.54

不详 2 7.69

3 讨论

3.1 骨折的原因 在活动室,澡堂或是卫生间等场所地面湿滑而跌到受伤19例(73.1%),病人之间发生斗欧受伤5例(占19.23%),癫痫发作受伤2例(占7.69%)。老年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单一,对钙的吸收减少,容易产生骨质疏松,易骨折。

3.2 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如行动呆板、震颤、视力模糊、反应迟钝或是行走不稳等是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护理干预对策

3.3.1 加强病情观察,及早控制精神症状 患者入院初期对自己病情多无判断能力,病情较重,症状复杂多变,常常出现冲动、自伤等暴力行为。我们一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患于未然。对兴奋、躁动、易激怒的患者要及时隔离,分开管理,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妥善处理患者之间的矛盾。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预防工作。

3.3.2 加强巡视,及时清除地面上的积水、污垢、垃圾,保证地面清洁。病房地面使用防滑地板,卫生间有扶手,卫生间无障碍设施,设有做便器,确保住院患者的安全。

3.3.3 加强对一些特殊患者的护理 对老年病人活动、上卫生间时要搀扶,帮助料理生活。加强营养,饮食结构要多元化,常常晒晒太阳等。一些药物不良反映的患者,严格观察,积极治疗,多给以照顾,加强看护,防止意外的发生。

3.3.4 改善病区环境,转变管理模式 良好的修养环境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是必要的。首先病房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拖地尽量选择患者上床休息或是集中管理时进行。卫生间铺防滑胶垫。设立活动室、探视室,组织患者进行娱乐活动等等,更好管理,降低患者的伤害程度。

3.3.5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护士修养 精神医学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精神科护士不仅要有精制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人爱之心。对每位患者要做到细心、耐心,同时,还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善于观察,有预见性,让一切隐患消失在未发生之前。另外,有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4 小结

从本文26例精神疾病患者跌到致骨折的病历调查资料中发现,预防患者跌到致骨折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是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论是何种原因跌到致骨折的都直接影响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另外,精神病人跌到跌到致骨折后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时间较多。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预见性,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患者和职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善于发现不安全因素,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动手、勤督促,有效地防止跌到致骨折的不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俞东山,高政忠。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J].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5-100.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J]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