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篇1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成都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4210

国内刊号:51-1592/N

邮发代号:62-17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2

(一)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目的,提高科研立项水平和成果应用效益。

我省的国土资源机构设置有与各省市不一样的特点,国土环境资源一体,地矿、地勘等部门相对独立。我们在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工作时,根据其机构设置的特点,采用项目研究的立项选项和指导性工作相对集中,具体项目研究相对分散独立的方式进行。这些年,我们组织发动各相关单位科技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开展并完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海南省乐东县抱伦及金矿普查评价”、“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研究”、“海南岛1:50万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海南)”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是我省生态省建设指导大纲性项目研究,在充分考察分析我省生态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分析和推断,提出了我省生态省建设的一些指标体系,设定了我省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各阶段发展目标,为指导我省生态省建设、加强生态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该项目在*年被海南省科技厅评为本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海南省乐东县抱伦及金矿普查评价”课题研究按照“区划、区调、物化探、科研、矿产勘查”五统一的原则,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工程以及电子探针、同位素测定、流体包裹体测定等多种科研方法、手段,开展综合找矿。项目采用了国内高新技术,利用地质—物化探综合找矿技术,取得寻找隐伏金矿的重大突破,该金矿床为“九五”期间以来国内最大的富金矿床,并把勘查任务与研究及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在海南首次发现了国内罕见的铋—碲—金矿物组合的超大型规模的金矿床。项目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抱伦金矿从进入普查和研究工作不到二年的时间,就顺利进入开发阶段,从*年累计黄金生产产值为2.50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在*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研究”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业务管理为核心,采用计算机编程设计业务工作流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整合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空间资源信息,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结构化审批及海量数据的有效组织和高速存取,保证了信息集成化管理和动态更新,系统的图文一体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办事效率,简化了办事程序,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组织开展了《海南岛1:50万地质环境调查》、《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海南)》等地质调查项目研究,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在科研管理方面,我们着重在科技研究项目的选题立项上做文章,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如何强化科技研究项目的集成度和针对性,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提升项目研究成果的水平和成果应用的综合效益,是我们科技研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科技项目申报和立项过程中,我们针对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一些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省科技部门制定的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对我系统的科研项目进行提炼和精选,确定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优先考虑的科研项目,进行重点的扶持,使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近几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项目,在课题立项的数量和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科研工作的进展,与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是分不开的。由于我省财政经费长年紧缺,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积极与省科技厅、省科协、省财政厅等单位加强勾通和联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增加科技研究项目的可操作性,扩大科学研究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这几年,在我厅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下,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经费投入得到不断的攀升,*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经费就达到了716万元,较好的解决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抓好日常科技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动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技管理事业的发展。

在日常科技研究工作中,我们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在缺乏科技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科技管理部门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采用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办事原则,确定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工作重点。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和项目立项研究并重,大型、花时间长、耗资金多的项目缓上,着重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和推广,使这几年来的科技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制定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通过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奖励等措施,肯定系统有关部门的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工作成绩,激励科技工作人员从事科技研究的积极性。积极向国土资源部推荐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青年骨干,使我省科技人才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增强了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国土环境资源科技工作的信心。

每年我们都与省教育厅和省科技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举行展览,对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极大的调动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加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这些年,我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展出的科技创新成果多样,丰硕。

每年我厅都结合全国和我省科普活动周,围绕活动主题,积极与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等单位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科技成果展,新技术应用成果展和参观等科普活动,使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得到大众的认知,扩大了我们科技研究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的路径,使科技成果的效益得到更好的显现。

(四)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技人才结构趋于合理,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职称高学位的人才比例不断增多。

我厅根据海南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兴省、科技兴琼”战略布署,结合我厅科技人才现状,制定出了系统培养人才的计划和用人制度,并辅以相关政策积极实施,使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这几年,我厅根据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工作需要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制定出在职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计划,大力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行政能力,同时,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博士、硕士和大学本科生充实到各个工作岗位,使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我们还根据个别岗位的特殊技能需要,派出专人到德国、荷兰等国进行深造,培养了一些尖端的起带头作用的科技人才,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我省今年机构设置发生变化,有些市县国土环境资源机构要合并重组,人员变化较大,具体的各个层次的人才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目前还没有较为详细的统计出来,但从总体上来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不断壮大,高职称高学位的人才比例是不断增多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74

前言

现在全世界都因为互联网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家就能知道远在千里所发生的事情,全球信息化为生活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方式,为国家信息资料处理也提供了新的方式。现如今对一切事物就不能墨守陈规,都要以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可以说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引导了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命运。若是将国家土地资源也与信息化融合在一起,土地资源将会更加便捷管理,使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所以更应该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与我国的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结合在一起。

1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内容

国家土地的信息资料系统就是把我们国家的土地的各个部分、各个区域,土地如何分布的信息资料都存在电脑的系统里,在对应的电脑中能够把和土地有关系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删除增加和修改,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查看关于对应土地的信息资料,可以对其进行计划和评价。实际上,电脑软件系统的组成可以表现出该系统的性能和特点。国土信息资源信息化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其中包含了很多其他的科学与技术。能够看出,国家土地资源的开发在某种程度上很依赖于软件功能。

2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湖南省自从设立了国土资源部门之后,就在建设国家土地资源资料信息化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与开发。为了使这项巨大的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并且实施,湖南省严格的遵循我国颁布的相关土地资源资料信息化法律,以此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并且专门针对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设定了未来要发展的目标核计划,对发展的道路做出了精心的规划,使信息化体系出现了初级形态。到今天,湖南省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湖南省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针对这项计划建立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累积了非常多的信息,将国土信息数字化并保存。省市国土有关的部门都建立了将国土资源变为数字信息的目标,在现在已经拥有的资源技术与资源的基础上,有关的部门都进一步加强了对基本资料信息数字信息化的执行力度,并且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个初级的收获为实现全面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了国土资源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一项工作的完成效率是最关键的评估标准,为了能提高国家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的效率,湖南省的省市县的执行单位都开始加大对信息资料体系管理与建设的力度。而且现在也都在应用建立起来的体系,将所有的土地资料放入系统当中。在这个体系中可以进行检查和监测、统计和分析、进行许多复杂的工作,还可以检测因为土地质量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在其他任何关于土地资源管理方面都有特别好的运用。

2.3 建立了信息化标准体系

除了在以上2个方面取得了成果之外在建立信息标准化体系的方面也做得很出色,使得信息化体系更加的规矩,有条不紊地进行下一步发展。湖南省颁布了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提升信息化的标准化的程度,相关规定提出建议应该构建出一个信息标准化的基本构型,计划好每一步应该达到的目标,做好实施内容的提前策划。如今,这个信息的管理体系已经呈现出基本形态,而且拥有了比较实用并且可用的实施方案,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等方面都做得很出色。

3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着不小的成功,可以说是初见成效。但是,在一些细节的方面依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下面就将这些不足一一罗列出来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更加顺利。

3.1 数字化信息积累不足

在数字信息化系统结构建设的过程中,有的相关单位一门心思只专注于建设单位的硬件设施,想采用最高级、最顶级的工具机器。但是在注重硬件设备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设备中软件应该如何应用、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将国土资源信息化做到最好,也不注重管理的方法应该有一套专门的工作流程与实施规范。这种情况就导致了那些先进的设备不能物尽其用,白白浪费了许多的金钱与资源。

3.2 信息资源利用滞后

因为体制、机制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几乎所有的土地信息资料都是局限于个人和某些单位机构的使用,信息资料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做得不到位,网络覆盖率也不够大,能够获取的信息量也不够大。还有,由于湖南的数字资料相互交换交流的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网络系统仍然无法满足土地资源资料与信息共同分享的需要。而且,在已经建立起来体系的上面,这个体系的安全运转过程和运行的方法依然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3.3 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除了以上2个方面之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这其中包括土地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构建进展程度和实际运用的不平衡。在发展的局面中,大致呈现着我国东部进展和应用较好,可以较好的应用先进的技术把信息化做得淋漓尽致;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国土数字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和技术的应用也在慢慢的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湘西、怀化等偏远地区由于经济问题,相对来说就较为落后,和长株潭的水平相差甚远。湘西、怀化等偏远地区呈现现在的局面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偏远地区位置偏远,拥有相应专业技术的技术人员太少、没有足够的金钱满足设备上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土地资源的资料与信息缺乏,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以前的资料累积得也不够充足,造成了信息化构建的落后。

4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国土资源的信息化是证明湖南省正在逐步向现代化发展,提高湖南省在国家土地管理方面上的水平,所以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然而湖南省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要对存在的不足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力度

为了信息化体系的发展,应加大宣传的力度,将信息化时代的概念和高科技管理的信念传播给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能了解信息化对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这样有利于信息的整合与利用,使信息化的建设不断地快速发展。

4.2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做好基础的,就像建设一栋大楼,没有稳固的根基,即使大楼建设的再高也会面临随时崩塌的结果,建设得越高,崩塌的就会越严重。在建设信息化的这项工作上也是一样的,应该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第1步就应该彻底地了解这其中的利与弊,应该如何应对。此外,还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信息平台,使管理统一化,一致化,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和管理。而且应该扩大网络信息资料的覆盖面积,使湖南省的各个地区都能实行信息资料的交换和分析。

4.3 统一技术标准

除了建设信息化的基础以外还应该统一技术的标准。使各市州的信息管理都能够统一进行,发展的进程和步调能够达成一致,不会出现因为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统一了技术标准,使得信息管理更加的规范,能够增加工作域管理建设的效率。同时还可以避免信息资料因为技术的不统一而丢失或者残缺不全。

4.4 构建区域互助

除了各个区域自身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意外,各个区域的互帮互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各个区域之间应该分享各自管理和建设的经验和技术。湖南省应该构建出这样的一个体系,不仅仅只依靠国家、省的帮助,还要每个区域都相互扶持,解决各个区域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使得湖南省的每一个区域都能共同进步,使湖南省这个整体可以进步的更快。

4.5 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

虽然说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但是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也是各个企业甚至国家竞争的筹码。因为一切高科技的产物都是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制造出来的,所以湖南省也应该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信息化的人才,就只能够一直跟在别的国家的身后,永远是人云亦云,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正是因为这样,湖南省必须加大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使湖南省的人才资源能够源源不断,让湖南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能够不断地发展。

5 总结

湖南国土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步的进行与发展,属于湖南省专属的信息化时代也即将到来。虽然在国土信息化建设的这一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地方,但是仍然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应该早些针对这些不足做出相应的措施,对将来会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守相关规定,并且规范的做好每一项工作,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化、统一化、普及化。也要使我们普通公民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和高科技的重要程度。湖南省应该珍惜爱护人才,不仅要吸收别的地区来的专业人才,更应该自己培养人才,不能受制于人,这样湖南省的信息化管理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崔政军.省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山东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05):120-121.

[2] 范延平,吴洪涛,邓颂平等.面向SOA的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0(06):9.

篇4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249

0 引言

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其置于核心地位。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将科技作为其宏观调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构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必要性

1.1 我国当前国情的要求

现如今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而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国土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现在发展的现状,人均矿产资源更是不足,资源浪费严重,也写现象的存在就更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紧张。

1.2 有利于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科技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还无法满足国土资源的发展现状。国土资源方面科学技术应用不高的表现如下: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强,地质科学仍然处于过渡阶段;第二,本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以及精密仪器需要进口;第三,相关的科技创新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1.3 有利于创新源动力的激发

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必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就是国土资源创新的原动力。当前国土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需要面临供应紧张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比较激烈的矛盾,是国家的国土资源得到安全保障。

2 构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途径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技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技需求,才可以针对需求开展各种研究,得到需要的成果;科技创新则可以把相关的成果直接进行转化,进而为国土资源事业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则是通过信息共享和服务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1 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

国土资源科技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划分为社会需求、管理需求和国家需求三个方面[2]。社会方面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主体进行构建,比如矿产开发的企业需要的是矿产资源开发的科技方法,而 地质勘探企业则是需要更加先进的成矿理论。管理层面的需求,主要研究的是怎样发挥国土资源管理中科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的需求则是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协调发展。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中需要注意对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从而为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提供获取和捕捉信息的渠道。

2.2 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需要构建起相应的平台、充足的资金以及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具体构建的过程如下:第一,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积极的建设一些重要的科技示范工程、产业化基地等,建立起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使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有效的对接。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科技研究项目,比如地质或者地质等,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起可操作性。另外也要建立水平更高的研发中心或者是科技创新孵化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第二,科研主体创新制度的建立。此种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相关的科研主体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最需要进行科技创新了,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多种类型的创新协会。而公益性的视野单位则可以探究现代化的科研所制度,在人事制度管理和经费制度方面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高校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理论的主要研究基地,所以要加强对新理论的研究,加快技术转化应用。

2.3 科技创新支撑机制的构建

第一,需要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制度。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可以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可以将地质学会、土地学会等相关单位作为纽带,加强和国内外科技组织之间的联系,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上的重要科研计划中,建立跨部门的科技立项以及攻关制度。第二,服务和信息平台的完善。为了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咨询服务系统,使大型的仪器设备实现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建立起国土资源相关的服务和数据共享中心,使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料可以快速的和实现网络共享,使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成果可以进一步的扩展和使用。第三,科技创新评估制度建立。通过对科技政策和专项工程中的科技创新进行评估,提高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而科技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推动国土资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5

Abstract: e-govern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e-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rends are becoming evid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government will strengthen thepromote the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land and resources in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the land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role of e-government in the land and resources and the existence ofseveral issues to study and explore.

Key words: e-government;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85.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电子政务也不断地走向国土资源管理的大门,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土资源的管理是政府行政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土资源管理中电子政务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国土资源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而且还能够提高国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国土资源的管理。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土地利用与开发不当,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方式都有待转变。如何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国土资源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杂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的内容,电子政务的运用,使国民经济中国土资源管理更加有效,它是实现科学化管理、国土资源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的基础,同时电子政务的应用还有利于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为国土资源的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大大的促进了国土资源支撑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能力。随着国土资源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正式的开启,电子政务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 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体制的不健全现今,电子政务虽然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广泛的应用,但是却是还处于不断地学习和建设阶段,应用和建设还很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性工作也不完善,有很多滞后的现象,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信息的独立、新消息的共享性低,办公协同的能力缺乏、不能及时的进行政务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这些使电子政务的建设不能够科学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在电子政务的运行之中,会存在很多与国土资源相关的具有高度保密性的数据和信息,这些的信息一旦丢失或暴漏,就会出现电子政务的安全攻击事件,因此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必须来依靠法制机制来加强网络的安全。

软件开发与信息应用技术的基础较薄弱 在进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中的建设时,前期的建立开发,还有后期的维护管理都非常的重要【1】。先进电子政务中的技术基础依然比较薄弱,有很多常见的问题,如数字化信息的积累不完善、数据的更新不及时,没有有效地数据更新的机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基础设施的差距较大,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更新不够及时,还有信息的安全问题。电子政务系统不能够及时的维护更新,很容易使系统出现瘫痪的严重后果,导致电子政务系统不能够正常良好的运行。由于技术存在限制,因此使信息系统缺乏一些多尺度、多元的的空间数据的支持,数据不能能够实现标准化水平而且很难形成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导致信息独立。

电子政务系统的业务比较复杂,数据的管理也比较复杂,而且管理的层次也很复杂,急需要技术的改进和结构的优化,需要将非结构的数据与空间的数据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加强管理体制来解决管理层次的复杂。

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的使用管理能力不强 在国土资源管理的中,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完善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员既要明白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方式和流程,也要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对国土资源的管理来说,人才的作用是关键性的作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国土资源的部门与外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利用这种方式来建设电子政务。技术管理人员如果缺乏对系统内部原理的熟悉,那么,一旦在电子政务运行中一旦出现问题,便不能及时的解决出现的问题。现今,很多的资源管理工作者还不具有信息的整体的使用和管理的能力,这不利于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制度的不严格出现可很多的不合理现象 在电子政务的应用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使电子政务的应用存在浪费的现象,资源的管理部门过分要求硬件的配置,却不注重其实用性,导致资源的浪费;有些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没有很好的结合国土资源的日常工作,不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还习惯于过去落后的通知方式,另外, 依然存在系统应用安全的问题,如网络监管的不完善,病毒的蔓延等,容易造成极大地隐患;还存在用户权限的管理问题,可能会引起信息泄露的问题。

二对于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用法律法规的手段保障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正常运行在电子政务的运行过程中,法律法规的手段是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正常运作的保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统一的工作规范并制定政务公开相关的实施办法,通过制定建立一系列的规章条例和法律法规,建立有效地管理机制保障规范电子政务的建设。在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有能够使电子政务系统的充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条文,如保持数据的不断积累、信息的充分利用,及时的系统升级等。此外,完善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的采购以及系统日常使用与维护,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保障合理运行,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处罚行为,来保障以上制度的合理执行,安全管理上,要建立责任的认定机制、有效地身份认证、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

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合理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培训,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培养全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将培训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与方案【2】,充分利用各种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的手段,及时合理的安排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培训的教材要编制统一,还可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的媒介,积极的开展培训;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充分的吸引和利用先相关的专业人才和复合性人才。积极的进行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培训、系统资源充分利用的培训,同时要求培训的人员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

引进利用先进的技术 加强数据的整合能力,完善数据的使用规划和设计,利用辅助的技术进行决策,加强安全的防范措施,通过各种的防火墙安全技术和计算机反病毒的技术以及空间加密的技术来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实行政务的内外网与互联网之间的相互的正确科学隔离;同时要加强资源的整合和数据的共享,注重各个系统的衔接,通过改造现有的系统,切实的保障各类系统的信息资源的共享。

小结:电子政务自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二者的特点采用先进的中间技术搭建运行的平台【3】,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是将来电子政务发展建设的趋势,通过加强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能够为国土资源的管理提供很好的保证,打下良好的基础,采取各种措施来认真解决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的发挥电子政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246-01

为了更好的管理好、规划好、利用好国土资源,为国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与支持,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工作为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成为当前和今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需要面临的迫切难题。

1 土地执法监察管理信息化功能应用

土地执法监察管理信息化应用主要是利用国土局现有的影像、矢量数据,对在建项目进行跟踪巡查,对在建项目是否合法进行认定,并能够记录下来各次巡查及复查。主要是通过手持PDA采集巡查项目用地的图斑,记录其基本信息,然后导入图斑数据到局里土地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填写属性信息完善在建项目的信息,可以文书打印、报表统计、向手持设备下发影像数据、回收手持设备的数据、完成项目,对项目的归档整理等。下面我们从系统的应用角度做一分析。

从系统建设应用来看,系统要图文并貌,能够反映实地情况,形成准确实时的巡查信息(包括图片、多媒体、报表、报告等)。巡察专员利用该系统既可针对既定目标定向巡察、又可实地巡回随机发现,准确,实时进行定性判断。

从系统实际操作来看,可以下发基础影像数据到PDA,为PDA巡查采集图斑提供数据基础。导入PDA采集的在建项目图斑,应包含在建项目的基本信息和现场照片等。在对巡查目标进行实地巡查生成实地图斑后,同时即可以填写巡查记录,根据系统提供的土地规划、土地现状、影像和矢量信息等,马上即可判定此次巡查土地是否合法,并能够把巡查目标规划、现状、手续、实地照片等信息同时录入系统[1]。对已经巡查过的目标进行复查时,可实时填写复查记录。在认定巡查目标为违法后,可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行政处罚通知书等等违法相关的文件。系统能够对巡查结果按城市、地区等范围进行月、季、年等统计。在巡查结束后,如果对巡查结果没有异议和需要的修改,即可对巡查结果进行归档处理。

2 土地执法监察三级联网全程监管信息化应用

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土资源“管得住,用得好”,国土资源执法管理必须从源头抓起,积极主动预防和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发生,履行好执法监管职责,实现执法监察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国土执法监察三级联网全程监管信息化平台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要。

2.1 GPS动态巡查数据采集

辅助巡查人员以数字化形式快速准确地采集、记录、传输调查地块三个方面的数据,即位置数据、照片数据和违法数据。位置信息通过GPS终端自动定位,照片信息通过终端内置的照相机自动获取,违法信息通过填写电子表格自动实现数字化记录。违法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时传输到国土局控制中心。

2.2 动态巡查监管

动态巡查监管主要是督促巡查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路线进行巡查,对违法行为起到提前发现,提前制止的作用。可以随时随地检查巡查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可以播放巡查人员的历史巡查路线,巡查路线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3 土地执法监察案件查处

土地执法监察案件查处,旨在实现执法监察工作流程的网络化、无纸化,增强各级部门之间和与其他业务之间的互动,提高业务处理自动化程度和执法监察效率,规范执法监察行为,节约行政执法成本,为管理决策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2.4 案件督办管理

通过案件督办管理可以实现督办案件的网上下发上报、被督办人可以网上办理案件填报办理情况,而督办人可以实时的查阅案件的办理情况对督办案件进行监督。通过济宁市国土资源局的专网可以实现市、县、镇(乡)三级督办。使得督办案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

3 土地执法监察管理信息化应用趋势

3.1 违法违规用地调查的精准化

基于SDCORS,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现场调查工作的高精度、快速定位。在差分GPS服务的支持下,普通巡查人员通过使用便携式手持GPS数据采集终端,便可得到亚米级精度定位结果,解决传统手段丈量面积不准确、测量工作难度大等问题。

3.2 动态巡查信息采集的数字化

采用移动GIS技术,基于各种空间信息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辅助土地执法动态巡查信息采集。动态巡查工作人员利用手持PDA即可方便地查看地块位置、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等相关信息。可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发现嫌疑违法用地,并实施调查,解决以往手工填写巡查表格,调查取证手段落后等诸多问题。

3.3 执法监察管理的网络化

通过市局、区(市)县局和镇(乡)国土所的三级联网,实现网络环境下土地执法监察数据采集、传输、查询、分析、应用,便于上级领导通过监控平台实时了解基层巡查人员的位置,巡查结果和工作状态。保障各级国土执法部门数据的快速更新和一致性,彻底解决数据上报周期长、下清上不清、瞒报漏报等现象。

3.4 执法监察业务办公的自动化

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提供了一套全面、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从内部来看,针对土地动态巡查、违法案件发现制止、立案查处、案件移送移交的土地执法全过程,采用信息管理和工作流技术,实现了土地执法全过程的办公自动化[2]。从外部来看,土地执法监察三级联网管理系统可以与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系统、建设用地预审管理系统交换业务数据。

3.5 土地执法环节管理的一体化

从软件看,平台充分集成了GIS软件、工作流软件、数据库软件以及应用软件。从硬件看,集成了GPS、数码相机、电子罗盘、PDA、无线通讯模块、GPS基准站、数据中心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网络设备。从网络看,平台集成了GPRS无线网络、局域网和VPN专网。从数据看,平台集成了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表单数据、照片数据、档案扫描数据等。

3.6 巡查区域的网格化

在管理上实现巡查人员区域的网格化分配,根据监管平台的人员定位和轨迹查看对比巡查区域的分配表可以明确巡查人员的巡查状态。巡查区域的网格化可以通过巡查区域的系统分配,落实具体巡查任务到个人。从数据上看,数据按照网格化分配减少了手持GPS上的数据存储,提供设备的运行性能。

篇7

1.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的意义与作用

国土资源各级管理部门在长期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关于测绘、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国土资源数据。大量的国土资源数据是国土资源信息的载体,这些数据在源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又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宏观决策,并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但由于管理制度和体质变化、历史变迁等原因,国土资源数据曾经存在数据分散、“垄断”,标准化程度低,管理多样和质量普遍不高等情况。随着国家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土资源各级管理部门逐渐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国土资源专题和业务数据库,慢慢向数据资源共建、共享过渡。然而,正是因为大量的数据库承载了庞大的信息,在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工作中起着核心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找到和访问需要数据的困难以及相似数据库重复建设的风险。因此,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增加关于国土资源数据描述信息的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是关于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的描述信息。它通过对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条件、位置和其他特征进行描述与说明,帮助和促进人们有效的定位、评价、比较和获取和使用国土资源相关数据。随着网络的发展,元数据已经由一种数据描述与索引的方法扩展到包括数据发展、数据转换、数据管理和数据使用的整个网络信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方法之一[1]国土资源元数据能组织和维护对国土资源信息数据的投资、为国土资源信息数据的发现和获取提供信息、为数据的使用提供信息、为数据的管理提供帮助等,是实现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使用和共享的重要途径。

2.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现状

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全世界许多国家、国际学术团体和公司都在研究和制定与其密切相关的元数据内容和标准。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地理联邦委员会制定的FGDC的元数据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TC211的元数据标准体系。我国在参考世界元数据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由国家测绘局于2001年制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于2003年制定了《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国家地质调查局于2006年制定了《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如表1-1。三个标准分别描述了基础地理、矿产资源、地质和环境资源空间与非空间信息的数字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的元素据元素的集合。

虽然,国家已制定了部分的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但并不完全,还没有制定涉及土地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同时,相关的标准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的国土资源信息情况。

3.宁夏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与元数据库建设

3.1 宁夏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建设

参考《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指南》等标准,结合宁夏国土资源数据现状,根据各类数据的不同侧重点,制定宁夏国土资源元数据标准。

3.2 宁夏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宁夏国土资源数据进行梳理,按照以上元数据建设标准,就各国土资源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进行制作、整理、入库,在数据中心建立各国土资源数据库对应的元数据库,使用户通过利用元数据,可以迅速了解已经建库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名称、质量、比例尺、组织、获取方式等描述信息。元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

3.2.1 概念模型设计

元数据库概念模型采用实体—关系(E-R)模型图,包括实体集、属性和联系集。

(1)实体集

元数据实体集由元数据信息、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内容信息、空间参照信息、分发信息以及引用和负责单位联系信息组成。

(2)属性

元数据实体通过属性来表示,通过属性字段对实体进行具体的描述。例如负责单位联系信息由负责单位名称、负责单位地址、负责单位电话等属性信息组成。

(3)联系集

由图上图可见,元数据库实体集之间的联系集的映射是一对多的关系。

3.2.2 逻辑模型设计

元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采用关系数据模型。元数据关系数据模型采用表结构设计,每一个表都有唯一的名字。表中的一行代表的是以一个实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表可以进行查询,可以进行插入、删除以及更新操作。

元数据所涉及到的内容项,在逻辑上设计为在数据库中分别存储的不同的表,具体表的核心结构设计如下:

(1)元数据信息

该实体包括两个必选的元素,即概述和数据志。

概述是对数据集质量的定性和定量信息的概括描述,根据数据集设计和专业特点,参考以下可选的五个方面内容进行综述,并说明数据质量的保证措施。

完整性:数据集内容是否完全(相对于设计或规范是否多余或缺少);

逻辑一致性:数据集在概念、值域、格式和拓扑关系等方面的一致性程度;

位置精度:数据集空间位置的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

时间精度:时间表示的精确程度、现势性或有效性;

属性精度:数据集属性分类正确性、属性值的精度和正确性。

数据志是从数据源到数据集当前状态的演变过程说明。包括数据源的信息和数据源到数据集当前状态所经过的处理步骤、方法、重要处理事件(如转换、维护)等信息以及数据集的更新频率。

(2)空间参照系统信息

空间参照系统信息是数据集使用的空间参照系统的说明。用RS_参照系实体表示,RS_参照系统是两个可选的SC_基于坐标的空间参照系统(SC_CRS)和SI_基于地理标识的空间,参照系统的泛化超类。在描述空间数据集时,二者必选其一,也可全选。

(3)内容信息

内容信息描述数据集的内容,用MD_内容描述(MD_ContentDescription))实体表示。

3.3 建库流程设计

搜集已建设的数据库,在遵循相应的国家、行业元数据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宁夏国土资源数据的特点,扩展相应的元数据库标准,在初步数据质量检查、修正后按照元数据库标准、元数据库设计进行元数据信息采集或填写、入库、质检。

(1)数据搜集是为元数据标准设计、数据库设计及数据采集入库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根据元数据类型、数据质量的特点区别使用三种采集方法和流程。

(2)元数据入库,进行数据库环境配置、服务器连接配置、数据装载和数据库验证。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的意义和现状的分析,以宁夏为例,针对宁夏国土资源数据制定了各类元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元数据库与数据中心的集成建设,实践了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库能够通过数据中心更好地管理国土资源数据,更有效地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促进国土资源内部信息充分共享、实现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郭斌等.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及系统[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5:85-90

[2]TD/T 1016-2003《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3]CH/T 1007-20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3]GB/T19710-2005《地理信息元数据》

[4]DD 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篇8

第二条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包括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区域水文地质、区域工程地质、区域环境地质、遥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基础地质、矿产勘查理论技术方法试验、测试实验、地质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古生物化石研究与保护等。

第三条除不宜竞争的项目外,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采用竞争的方式产生,并实行合同制管理。

第四条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项目管理,委托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地调中心)负责项目日常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项目预决算管理。

第二章立项与计划

第五条省地调中心根据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建议书(建议书格式见附件),在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优选项目,建立项目库。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工作需要和年度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预算,从项目库中提出立项项目计划并公告。

第六条地勘单位根据立项计划公告编制项目设计和经费预算报送省地调中心,经地调中心初审后,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设计、预算进一步进行论证,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需要续作的项目,由承担单位提交项目地质工作总结和续作勘查补充设计及续作计划任务和费用,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论证确定。

第七条省国土资源厅将项目立项论证相关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八条根据公示结果,省国土资源厅编制年度项目计划和预算(含组织实施费用预算),会同省财政厅下达年度项目任务计划。

第九条项目任务包括工作区、工作周期、目标任务、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预算和项目承担单位等内容。

第三章设计审查

第十条地调中心自收到项目设计和预算书之日起30日内,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审查设计书。

第十一条根据项目性质和审查内容组成专家组。每个专家组一般由5-7人组成。设计审查组设专家组长和主审专家。主要依据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和经费预算要求,对项目设计书进行审查,专家组长、主审专家与专家成员均应签名。

第十二条设计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任务、以往资料的收集和综合研究、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经费预算、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预期成果等。不同专业应突出本专业的特点。

第十三条省国土资源厅向项目承担单位下发设计书审批意见。项目承担单位收到设计书审批意见之日起10日内,按照审批意见完成设计书的修改,报送地调中心备案,并提交纸介质项目设计书二套、电子文档一套。

第四章设计变更与报告

第十四条项目实施中,对项目名称、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区、成果和经费等需调整的,属重大变更,项目承担单位应正式行文报省国土资源厅,经委托地调中心论证后,由省国土资源厅行文批复,并作为项目审查验收依据。

第十五条实行项目报告制度。报告分为半年报、年报和专报。专报为不定期报告,凡有重要进展和情况,应随时专题报告。半年报于7月10日内、年报于次年1月10日内报送地调中心。由地调中心及时汇总报省国土资源厅。

第五章质量管理

第十六条项目质量管理由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调中心、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按职责分级负责。

第十七条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项目质量管理督查指导,负责项目重大质量事故的查处,也可委托有关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查处。

第十八条地调中心全面负责项目质量管理和检查工作。

第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负责项目质量的跟踪管理,对所属地勘单位的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进行初审,参与项目野外验收。

第二十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责任制度,保证三级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按照GB/T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的质量检查工作包括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抽检(30%)等,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

第二十一条项目质量检查按照项目任务书、设计与批复意见、委托施工合同和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

第二十二条地调中心根据项目施工进度,组织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并提出具体的检查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调中心重点检查野外原始资料。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20%,其中槽探、井探、钻探的检查要求达到100%。

第二十四条专家组对原始资料检查结束后,及时向地调中心提交检查报告或专题报告。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始资料,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对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始资料,在查清原因后,写出专题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建议。

第二十五条地调中心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向项目承担单位下达检查意见书。重大质量问题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处理。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检查意见书进行修改完善,并及时向地调中心提交修改、落实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二十六条深部验证工程设计未定位的项目,待地表地质工作与物化探工作结束,提出下步工程设计方案,报地调中心组织专家审查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七条项目原则上不允许分包和转包。项目承担单位确需分包和转包的应经过地调中心批准后方可实施,但对其分包和转包的工程质量负责,并且要求将原始资料统一汇总至项目承担单位。转包、分包工程承担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第二十八条物化探工作量较大的项目单独编制设计,与项目设计一并审查。在单项工程完成后,进行专项验收。

第二十九条样品分析在具有相应化验测试资质的单位进行,确保化验测试质量。

第三十条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一般只允许负责一个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原则上不得擅自变更项目负责人。

第六章野外验收

第三十一条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当现场进行验收。

第三十二条野外验收工作由地调中心负责。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参与。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督察指导。

第三十三条凡有分包和转包工程的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要先进行验收,资料经系统整理归纳后,再向地调中心提出该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提交相关资料清单。

第三十四条地调中心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

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专家组成人员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应具有本专业的高级职称。

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进行的人员应当回避。

第三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全部资料,并对资料的客观、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六条野外验收组根据第五章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项目野外资料和工作量进行核实检查。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书(含评分表、工作量核实表等),地调中心对验收意见书签署意见,并通知被验收单位。

第三十七条验收意见明确需要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野外工作,并向地调中心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地调中心认可后,方可转入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七章成果报告管理

第三十八条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

第三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完成成果报告编制后,向地调中心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第四十条地调中心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拟定评审形式、时间、地点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等初步建议,由省国土资源厅会省财政厅组织审查验收。

第四十一条成果报告评审依据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书审批意见、野外验收意见和有关技术标准。

第四十二条评审专家组形成评审意见,并反馈项目承担单位。

第四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成果报告的修改,并送地调中心。

第四十四条地调中心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后,由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审批意见书。

第四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原始资料、实物资料和成果报告归省国土资源厅所有。发现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或由省地勘基金立项勘查。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擅自申请探矿权,但项目承担单位具有发现权。

第四十六条项目承担单位对从事项目所获得的资料及成果保密。未经省国土资源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理由向第三方披露或提供。成果报告出版后,按有关规定提供使用。

第八章经费管理

第四十七条项目承担单位按有关规定单独编制项目预算书。

第四十八条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年度项目预算进行审查并批复预算。

第四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严格按批复的预算和开支范围使用经费,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项目经费。

第五十条项目承担单位在资料汇交后30日内,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项目决算报告,并对出具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五十一条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决算报告进行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九章处罚与奖励

第五十二条项目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不按规定汇交项目成果地质资料的,按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处理。对不严格执行合同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行为的,视情节轻重进行通报、追回截留或挪用的资金,不受理新项目的申请,取消参与竞争项目的资格,停止或终止项目等处罚;情节严重者,追究相应的经济责任。

第五十三条项目管理机关及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

第五十四条对充分搜集、研究利用以往资料,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投入少,成本低,社会效益显著,成果质量优异的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五条地质科学技术研究类项目除执行本办法外,还要符合国家和省科技管理的有关要求。

篇9

1. 项目概述

郯城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最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5'至118°31',北纬34°22'至34°56',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县境东临江海;西邻江苏邳州;南与江苏新沂交界;北与罗庄接壤;东北毗邻临沭,西北毗邻兰陵。2012年年末,郯城县总户数25.9万户,总人口94.1万人,农业人口70.8万人。2014年12月郯城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临沂市国土资源局的统一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建库工作。

2. 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建设目的

目的是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同时,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落实到地块并加以标注,为下一步耕地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3. 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

4. 耕地后备资源建库工作步骤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主要包括内业预判、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三个方面。

(一)内业预判

1.预划调查区。在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圈定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区域,在此基础上以 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利用数据库的图形文件,或使用新的航空航天遥感资料,在室内进行预判,描绘出符合条件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并按照耕地后备资源类型用铅笔初步勾绘出调查区的范围。

按要求提取2012年度变更数据库中地类编码为043、115、116、124、125、126、127、204类图斑,其中郯城县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主要包含043、116、127、204的地类。将提取出的评价单元图斑全部导入耕地后备资源作业软件中如下图2所示:

2.预填外业调查表格。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以村为单位,对每个图斑的调查内容进行预填,按照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和评价指标,对这些图斑作初步分析,对符合要求的图斑逐个填写相关内容。

3.制定外业调查路线。根据内业预判的结果,制定合理的外业调查路线,确定调查顺序,对内业需要进行调查的内容和需要进行复核的内容通过外业进行重点的调查,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调查评价的速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类调绘、境界和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是按分类和评价指标进行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权属性质等的调绘。境界与权属界的调绘以现状图或变更图为准,一般不作重新调绘,发生变化的要重新签订协议进行调绘。通过外业调查,进一步复核室内预判情况,补充填写调查表格。地类调绘按分类和评价指标进行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权属性质等内容的调绘。我们规定:①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按图例标出地类符号,注记图斑号;②耕地后备资源图上图斑面积最小要有1cm?;③外业调查情况现场记入手簿,每个图斑的调查内容填写完整,并辅以必要的附图,记载线状地物实测宽度及归属说明,记载字体正规,字迹清晰,发生错误时只能划改不得涂改。

(三)内业整理

首先整理外业调查手簿,检查底图和手簿的对应情况,做到一一对应,不重不漏。将外业调查手簿有关资料统一建库,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库,为进行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创造条件。将外业调查(转绘)的工作底图进行核查,正确无误后,按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整饰,以备进行面积量算和编绘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

而后,进行面积量算和汇总。正式划定调查区范围并进行统一命名,完成面积量算,用汇总软件进行面积数据的汇总统计,并对相关数据的逻辑关系对照变更调查资料进行仔细地检查、核对。

最后,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的编制和报告的编写。对调查评价图的编制要求为:地类图斑的定性、定位准确,全面正确地反映耕地后备资源类型、面积、分布等要素;图件内容的选取和表示合理,层次分明,线划精细,清晰易读;内容要素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确切表示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分布、境界线、地类界和评价界线等要素;成图比例尺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比例尺一致,县级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0,市级图比例尺为1:100000,省级图比例尺为 1:500000,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图采用 1:10000标准分幅图表示。编绘方法是将外业调查图上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转绘到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转绘时对分类图斑进行合并,经检查无误后扫描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再编辑,输出各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及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5. 耕地后备资源建设成果

5.1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特征

经内业评价,前期确定的郯城县1912块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单元中,宜耕地1564块,不宜耕地348块。其中宜耕地为35581.24亩,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78.79%;不宜耕地为9579.82亩,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21.21%。

5.2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状况

郯城县耕地后备资源较多,广泛分布在郯城县的郯城镇、港上镇、高峰头镇、归昌乡、红花乡、花园乡、李庄镇、马头镇、庙山镇、泉源乡、胜利乡、杨集镇、重坊镇13个乡镇。

5.3 生成成果汇交文件

在作业GIS软件中对图斑进行逐一评价,并检查无误,并经过质量检查软件检查后。输出最终汇交成果

6 结论

基于GIS技术构建的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可以借助GIS平台强大的查询、统计以及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更准确的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的计算,得到详实的统计数据。极大提升了我县土地管理水平。耕地后备资源监测调查评价采用RS、GI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采集、处理、分析国土资源地理空间数据,运用土地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深入开展,运用“3S”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成为了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华元春、黄炎、戴韫卓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探讨_以浙江省为例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3.5

篇10

一、土地整理的内涵和要求

土地整理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改造,并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土地整理要求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做到3点:首先要实现数量的平衡,即“占一补一”;其次是要注意质量的平衡,通过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不能只看面积和数量上的平衡,也要考虑其地力水平是否平衡,而且在耕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补充耕地的地力水平应有所提高,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耕地产品数量的需要;最后是要做到耕地环境的平衡,要防止污染,如果补充耕地的数量和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都达到了要求,可是耕地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么还是会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看似补充合理的耕地事实上仍有一定改进空间的。

二、土地整理现状

我国自200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了首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开始,截至2005年底,累计安排8批国家投资项目,共计2259个,总投资近290亿元,累计已下达资金250亿元。土地整理工作大范围开展的同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一)已经取得的成就

1、投资方面。在经济发达的重点地区,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因为粮食主产区一直是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安全的命脉,保住了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就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从2001年至今,已下达预算的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有超过2/3安排在国家粮食主产区内。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自治区)共计安排项目1537个,占下达预算项目总数的68%。同时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确保共同、平衡、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合理的土地整理。

2、制度方面。措施的具体推行离不开制度的可靠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土地整理卓有成效。从2004年下发的《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程序的改革,到《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进一步下发项目管理权限,促进合理确定项目管理权责,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制度正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3、专业队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是国土资源部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体现在国土资源部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1998年成立时的十几个人,到现在成为国土资源部的大部门,并成为举足轻重的部分。而且专业人员除了数量上的进步还有质量上的提高,国土资源部积极从各高校引进优秀人才,扩充土地整理的专业精干力量。从最开始的试探性摸索到现在有完整制度和配备的体系。土地整理所依靠的专业队伍力量正一步步发展壮大。

4、民众支持。民众的支持是土地整理工作有效开展的群众基础。自土地整理开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投入到土地整理的潮流中。土地整理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土地整理目标单一,重“量”轻“质”,没有注意生态保护。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体现在保护耕地数量上,更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环境上。在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量”轻“质”的现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如在土地整理项目立项过程中,仍然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往往只作形式上要求。尤其是在当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促使下,许多土地整理项目都把能否增加耕地数量作为项目能否立项的主要指标,这是导致土地整理过分注重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整理应该考虑总体平衡,即数量和质量应该同时跟进。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耕地及粮食的需求。

2、规划未考虑因地制宜,盲目开发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最近的几年中,因各个省在“占一补一”以及各项建设发展占地的压力下,处于生态脆弱区的草地、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又形成“热潮”。这些地区未利用地地处气候干旱地区和西南部的高山、高原地带及东北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开发这些未利用地为耕地,一方面往往存在干旱缺水、低温严寒、渍涝、盐碱、风沙、水土流失等多种限制性因素,土地的地力水平低;另一方面是一旦开发方法或开发后利用不当,易产生极为严重的耕地地力退化问题。这样的盲目开发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如何合理规划土地整理用地,防止盲目开发的现象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制度建设欠完善。截至2006年我国虽然已出台了全国性的《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和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但是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土地整理的全程贯彻实施。所以我国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完善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三、土地整理的发展策略

在肯定我国土地整理取得成就,并分析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应该取长补短。确定未来几年土地整理的发展策略,保证我国土地整理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继续协调完善法律

我国虽然已经存在了土地整理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还没有土地整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因此,在当前条件下,要加大立法进程,立足现实,在充分总结全国和地方性土地整理规定、意见的前提下,尽快制定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方面的法律,为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二)加强土地整理规划

缺乏统一规划的土地整理是一盘散沙。只有加强规划,合理推动各地区的土地整理,才能统筹兼顾,实现土地整理全国范围内的全面进步。而建立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又要求我们做到:实现地区局部的合理规划和全国范围内的总体规划。只有把这两个规划有机结合,全国的土地整理工作才能有理有条,大踏步向前进。

(三)将科技应用于土地整理

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是土地整理高效运行的可靠保障。首先要加大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既加强国外先进的土地整理案例的研究,又加强国内土地整理典型的剖析,创新土地整理的理论、方法、模式和手段,更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然后是要加强科技的转化力,使科学技术的力量切切实实地运用到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来。

(四)争取更大范围内的群众支持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提出意见,起到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使规划方案更加可行,设计更加科学,实施更为顺利。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是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的,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中应引进公众参与方式,让农民加入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区选择及规划确定以后要及时公示,当土地整理工作触及农民利益时,要给予农民适当的补助。

(五)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质”和“量”两架马车并驾齐驱

我国在今后进一步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利用耕地生产的农产品安全,切实做到土地开发整理等方式补充的耕地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对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其次应加强对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土地整理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樊闽.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6(10).

篇11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

篇12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其在土地调控指标体系、管制分区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加强对本轮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与调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规划的严肃性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具有严格的限制。据此,国土资源部先后下发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就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依法组织听证,并向社会公示。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经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展规划修改。凡涉及改变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改变约束性指标,调整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经规划原批准机关批准,同时各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出台技术指导文件,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技术指导。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一般思路是首先构建实施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数学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指标数值,最后根据权重和各指标分值综合计算得到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总分值。根据研究思路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但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往往是定性为主,单一用数理统计进行分析。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评估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逐步转变为多元关注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目前的规划实施评估还引入了定位分析技术,将GIS软件与土地利用实施评估进行有效结合,从空间上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多角度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运用数学模型分别计算各指标数值,从多元定量方法入手,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2.1评估指标选择

根据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最新统计数据,结合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指导,从规划指标执行、规划实施效益的实现以及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程度和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估,选取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用地结构与布局情况、用地节约集约程度、规划实施情况和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5个评估目标、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程度等22个子目标(见表1)。

表1: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因素因子及权重

2.2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权重应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指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每个目标对应下一层分值指标的权重之和都应为1。一般情况下,确定权重主要依据特尔菲测定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几种方法。本次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评价选用特尔菲测定法来确定总体评价及评价目标指标权重。其测算方法是首先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并按下式计算权重值:

其中wi =1

式中:c――评估分值

W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权重值

d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分值

由此计算得到本次规划实施评估各因素因子的权重如表1所示。

2.3 指标计算

考虑土地规划评估的系统性,评估指标覆盖面较广,因此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作为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的模型。具体公式为:

其中wi =1

式中:c――评估分值

W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权重值

d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分值

由于各评估指标反映不同的评估内容,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和量纲,相互之间不能直接比较,需通过标准化将其转化为可比量纲。

为了更直观地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水平,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较差和很差六类,对应的综合评价分值归类标准见表2:

卧龙镇土地规划实施定量评价结果为80.55分,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为了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3.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思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主要是针对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而进行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当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方法及评估思路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依据不明确

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虽然受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的限制,即在调整前必须先通过规划实施评估,但是却没有明确的限制因素,虽然通过定量的规划实施评估可以得到该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好坏,但这种好坏不能作为是否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依据。而当前的实际操作是很多地方将这种规划实施评估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一部分,不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起到规范限制的作用。

3.2规划评估指标与规划调整内容不一致

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主要是对目前规划实施情况的指标测算及分析,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过程中,往往是对规划布局的调整,规划的各项指标很少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这种评估跟实际的调整联系并不密切。

参考文献

[1] 杜金锋,冯长春.当前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主要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0).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