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新与创业教育

篇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8229

国内刊号:43-150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2

0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个趋势[1]。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每个学生,而不是仅限于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

教育部在 2010 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1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活动。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是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教育体制的创新[3]。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使其富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能力[3]。通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并使它成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创业人才。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创业过程中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其中发现创业机会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

(1)由经管学院负责

由经管学院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任何一个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这类课程。经管学院主要传授商业计划书书写、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给感兴趣的学生。这类课程的知识内容都较为容易,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比如北京大学由光华管理学院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双学位辅修。

(2)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在校全体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创业学院通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实施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暨南大学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学院除了针对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外,特别针对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双学位和双专业的招生,但招生一般规模较小,比如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创业黄埔班每期招生30人。这种培养方式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目的就是培育未来企业家,并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

(3)成立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指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在新经济迅速兴起的大背景下大学功能的延伸[4]。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

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才进行培训。不仅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也为他们提供创业环境、实践条件和培养创新思维 [5]。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与其他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创业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信息交流、评估和反馈。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科技园,比如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

3.1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高校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把创新创业教育沦为创业培训。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同样重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目前高校里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仅为创业教育,而对于专业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某种技能与操作层面,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和扶持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专业教育。

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较小,仅为一小部分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的沦为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犹如空中楼阁,缺乏理论基础,不能长久。很多高校中的创业大部分是低层次的创业,比如开个网店、在学校租个门面卖东西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的实践都是在没有技术门槛的领域进行。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比如辅导员等,专业教育教师几乎没有参与进来,这也是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重要原因。

(3)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很对高校仅是开设一两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课程为选修。另外很多课程都停留在课外环节,处于一种应付差事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有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3.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能把二者剥离。专业教育中按岗位对口分专业办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整体把握[6]。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新与创业都需要有具体的方向,而方向的选择来源于专业素养。发现问题和发现创业机会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保障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很多都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是实施创新创业的基础[7]。

(2)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的用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强化与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强化专业教育[8]。

专业教育是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

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有了专业教育的支撑,也更容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

4.1 教学理念的融合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

因此专业课任课教师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少数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的事,而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也要紧扣学生的专业方向,不能泛泛而谈,要做到有的放矢。

4.2 培养方案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两门课。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

(1)理论基础知识培养

在修订培养计划时,避免专业教育中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通识教育。同时,应加强综合性教育,做到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9]如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当开设经管类课程,而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习工程类相关课程。因此,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应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形成课程群,以供学生选择。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需考虑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必修类课程(英语、数学、政治等)、通识选修课(学校特色课程)、学科基础课(某学科大类要求学习的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综合知识和素质类)组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包括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

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分为两大模块,一为公共选修课类课程,另一模块为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类课程是针对全校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可以在此设立一些与专业联系不怎么紧密的课程。比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团队》、《商业计划书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模拟经营》等。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在专业限选课模块中加入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可以考虑设置一些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比如:《科技创新》、《产品设计与创新》、《科研方法论》、《创业项目管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同时,推行弹性学分制度,给予一定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

(2)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锻炼,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应该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能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课程设计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另一方面的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如:大学生科研训练、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大学生科技园等创业实践。

4.3 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培养方案融合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内容的融合,即在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教育的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每一个专业知识的用途,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

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把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方面,主动从所授课程中探索、挖掘创业教育元素,结合创业项目、创业大赛、创业任务、创新发明诠释所授知识的用途,指明知识对于职业、创业、创新的作用。[10]

4.4 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传统的专业教育过程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演说家的角色,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在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应该扮演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学习。

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讲授老师应该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法、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等。

另外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MOOC(慕课)这种形式。这样学生可以针对他们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自主在网上学习,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4.5 实践平台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锻炼。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

目前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主要有: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但这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等。在这些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5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来实施,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紧密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专业教育也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需要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方面的融合。通过这些方面的融合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3.

[2]张久献.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研究[J].才智,2014,(19):210-211,214.

[3]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2012,(28):42,46.

[4]王济昌,王晓.现代科学技术名词选编[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5]张真柱,许日华.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0-42.

[6]江玮 李文 汪丽琴,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52-256.

[7]陈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10-112.

[8]王福英,林艳新,候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3):123-124.

篇3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美国MylesMace教授提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MylesMace教授创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五十年代初,J.P.Guilford在美国发表了名为《创造力》的演讲,这次演讲也代表创新教育学理念的诞生。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举行创业计划大赛,同时政府也颁布了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2.推进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

2.1教育理念滞后,培养方案不明确

在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在目前广受争议,一些教师认为法学专业同其他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偏实践类专业的教学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但是法学教育更侧重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他们认为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思维并不是特别重要;其次,高校法学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不愿花费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缺少一个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过于传统,并且缺乏全面性,导致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教学。

2.2课程体系不完善,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割裂

大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起点低、时间短,同时高校缺少完善的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大大限制了法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课程的编排不科学,相关课程数量少,因此,如今学生只有具有充足的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创业。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限,并且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于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等理论层次,并且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方式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本校来说,我校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数量较少,在法学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

2.3师资力量薄弱,引导功能难发挥

高校教师要想胜任这个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中的教学工作,就需要在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创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高校改革任务的实现。但是目前大多学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刚接触教学工作的年轻人,再加上如今大多年轻人会兼职一些其他工作,因此很难实现在学生实践课程中的全程参与。

3.推进法学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任务

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理念,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投入精力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3.2健全课程体系,推进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2

0 引言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突出培养的也是专业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据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实际调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就业,国家以及职业院校则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这一理念自2002年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更是将这一理念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模式。为此,本文以下则先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再深入探讨其有效实践,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就业。

1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手段和方法,后来则是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数据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在教育活动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还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50强排名,其中包括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

此外,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数据调查,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数量相对提升,并且也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数量。在2015年的数据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而重点高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比例为3.70%,占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8.98%。并且依据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以上提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认可。但是,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尤其是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当中是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的。而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或模式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可借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合的教材,有时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对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的平台

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的,但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最多的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平台。致使目前存在创业创新人数增多,但是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的现象。此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有职业院校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缺少实践创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目前是极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3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

为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符合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给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思想,但是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思想,教师和学校则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大致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相关实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训进行评价”三步走的模式进行。在这三步走的具体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再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方案,方案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步步落实。

3.2 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具体该如何做,在创新创业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当然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践和实训的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可以着力构建一个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既加强校企合作,有积极开展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以外的活动。例如,在校内开展创意大赛、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活动。此外,学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学校教师为带头人,也可以让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参与,帮助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除以上两点实践建议之外,还可以采取许多其他的方式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始终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但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定也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建伟,李九成.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21.

[2]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3]吴永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与革新思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但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1]。特别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二者之间的融合度不断增强。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创新教育理念,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必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业教育理念和理论融合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对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专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学科与职业的分化而兴起的,主要为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实现更好就业做准备。专业教育教授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主要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后能够从事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工作。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投入社会实践做好准备。因此,专业教育是立足于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培养专业化人才。专业教育在19世纪刚刚兴起的过程中遭到大学的普遍反对,因为它不符合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尊重人的自由发展,强调人的外在表现性与体验性的自我需要。专业教育所强调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强化,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被看作一种狭隘的、束缚人的精神与心灵发展的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世纪初期,专业教育思想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思想。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通过一系列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就业观念、技能和心理品质[2]。在当前创新创业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既是走向社会的求职者,也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视野开阔,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挑战自我,具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优秀组织管理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讲,专业教育不同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方式,它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发展起来的,是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为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指导教育对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2.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创业教育虽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上与专业教育不同,但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同样,创业教育的发展为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工作岗位和内容的不断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专业教育内容相应做出调整和完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调整的内容与提高人才对日益多样和多元的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有关,发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缺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在当代和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会生存,更好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融相通的。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做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教育部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加强创业教育做出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配齐配全办公场所和人员,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信息决策咨询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加强创业教育指导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创业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体的,专业教育下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下创业能力的基础与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具体实现形式,只有将创新创造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实现专业教育承担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

(二)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存在和发展

创业教育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方向、职业规划、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等方面开展的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的创新创造意识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3]。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和发展,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加快专业教育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与创业教育操作层面的对接,是当前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基础作用、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所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

创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新型教育方式,创业教育立足于时展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不是对原来教育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与完善,而是深层的具有根本性的教育方式。各高校只有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作为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工程,加快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下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探寻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做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还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创业教育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创业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为目标,坚持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无论是在创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注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改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协调发展能力。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背景、内容不同,但它们在教育根本目标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4]。专业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流,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下,不断对自身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正是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进程,使得不同教育发展的路径更宽广。

(二)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

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要加快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性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高校认为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规划、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锻炼与培养,使得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因此,高校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核心,构建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坚持以专业教育为根基,立足专业教育主导地位,创新职业指导教育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创业素质、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队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创业教育不相符合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专业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没有完全纳入到学校日常教育范围内。因此,加快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加强教师资源队伍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还不够,对学生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必须从校外引进具有丰富创业实践或职业经历的企业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到校兼职,优化教师结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快创业教育实战实训与专业教育实践融合进程,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专业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变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形式,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战实训能力的训练,以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创业项目等为载体,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训练,在实战模拟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各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实验室将专业实践与专业教学、专项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等进行充分融合,在训练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执业行为的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无缝融合对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显得愈发重要,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的实训实习的融合进程,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5]。同时,教育的整体性特点,使得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在教育的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创业教育目标通过专业教育的实施来实现。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出相互促进、不断融合的关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促进和发展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专业教育发展中,要把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纳入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夯实学生创业就业的基础。只有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适应时展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二者的融合发展进程,同时,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发展中,要针对不同层次教育的特点,在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根本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牢固树立“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以侧重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实习以侧重创业教育为主”的基本思路,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专业技能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晓艳 杨福章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曹英,肖丽梅.论我国高校学科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互促进[J].商业经济,2014(3):77-79.

[2]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3):55-56.

篇6

(一)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

斯坦福大学对于美国硅谷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该“系统思考”模式一向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通过优势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他们认为创业教育应该从创业者角度为其制定明确的创业计划方案,并结合具体每个人的专业优势、能力和外部环境,来选择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这种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在拥有管理企业的实际经验、充分熟悉经济、金融、市场运转等方面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独立评估创业机会,由此,来全面掌握系统的创业知识。这种“系统思考”模式的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培养学生独立的创业意识和全面的创业技能;

2.以课程教育为基础地位地开展课程教育与非课程教育,把非课程教育作为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

3.互动式、多学科与多专业式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开放互动式的多学科、多专业之间、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交流等良性机制,形成多层次的教育结构。

(二)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

创业的精神内涵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持续性的创新行为,而不应该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特质表现。哈佛大学这种注重经验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在资源有限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积极寻找创业机会的能力来培养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以此在创业管理中建立比较系统的成长跟踪资料和案例库。哈佛大学还是唯一一所能够为创业管理和创业教育研究发行刊物的院校。

(三)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

在创业学教研领域一直处于带头人的地位的百森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领域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它立足于培养学生创业式的思维方式,富于创造力、进取心和灵活性并敢于冒险,打造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市场商机的能力的合格创业者队伍;百森模式主要以开展课外拓展训练、学术研究和教学计划设计的创新性来促进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严格的师资选拔标准。在百森商学院从事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的教师在拥有在企业从业或亲身参与创业的经历的同时还要与社会企业保持着良好的业务沟通关系。这样使学生提供充分的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对复杂事务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并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二是系统化的课程设计。该模式认为创业教育不要将学生拘泥于毕业后的眼前利益,应着眼于为美国大学生设定全面系统的创业“遗传基因”,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教学计划方案。三是实用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百森商学院从整体创业的理念出发,把完整的创业过程纳入到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之中,并将自身经验传授给欲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四是体验式的课程教学方法。该体系通过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创业体现,如,在课堂之外的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大赛和模拟企业等。学生的这种体验不仅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我国当前高校创新与创新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其目标是逐步建立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并能够相互吸收、相互包容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模式。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以下五种模式:第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典型代表;第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典型代表;第三,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强调基本素质培养模式,以上海交大为典型代表;第四,科技园培养模式,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为典型代表;第五,创业学院模式,以义乌工商学院为典型代表。纵观前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创业观念落后,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影响深远,在观念上较重视课堂的学习与教授,即:希望书本知识的学习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而得到不错的工作机会,而对于实习实践环节就不太重视,因此,学生们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创新和创业的认知缺乏参与者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上,也尚没有认识到其作为国家战略支撑的重要性。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创新创业一直被忽视。导致创新创业教学的目标偏差,培养方案模糊,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功利性。更有甚者认为大部分学生并不需要这种教育,只有那些专业课成绩不理想、能力不行的毕业生才需要被迫去创业。因此,正是教育者们在认识上的这些偏差,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学科的建设不健全

创新创业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创业学领域的课程和教材大多是将既有内容进行简单移植、再次拼凑以及综合梳理,理论内容缺乏完整性和成熟性,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缺乏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有的系统性与严谨性,这就导致尤其是理工类的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一至两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课程,举办几场意义不大的创新创业讲座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讲,没能全面了解和学习创业学的相关知识,甚至在指导创业计划竞赛和毕业生就业的层面上某些大学的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表面,既没有针对学生创业开设专门的系统课程,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后续的创业指导,从而很难对学生的创业素质有全面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导致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指导,只依靠自学或者自身的创业经验进行教学,而由于大部分教师恰恰缺乏创业经验,因此,导致创业教育往往照本宣科,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不佳,真正能胜任者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指导。由于对创新创业的指导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创业过程中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未知的,因此,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竞赛指导层面,尚未能够从根本上为学生创业给予实质性的资金支持,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创业的过程,导致学生对创业望而却步,缺乏开展创业活动的勇气。参加创业竞赛也仅仅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对创业者创业所需具备的品质、领导能力、控制能力等相关的技能和素质要求知之甚少。

三、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措施

(一)开设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

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围绕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或创新者进行设计,包括:创业者的特质教育、创业知识教育以及创业技能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与实习、参与各类竞赛等手段来完成。可以通过为学生开设有关成长型企业管理、新企业创立和创业企业融资等方面的创业课程,具体可以包括开创新企业、创业营销、创业管理、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等课程。

(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仅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是着眼于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意识并掌握未来创业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因此,要将校内理论课程与校外企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搭建全新、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与高新园区等机构共同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公司里按教学计划的课程进行上课、实践和体验创业,还可以通过建立开放性的创新性实验室等,让大学生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研究。

(三)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

针对在校大学生举办各项创新创业类竞赛。学生通过竞赛来模拟练学生创业有效方式,它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创业。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网页设计、等活动。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学校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参加创业类的比赛,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而且对大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也十分有益。另外,通过竞赛的开展还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等,为今后步入社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创新创业者联盟

创新创业者联盟简称“创客联盟”,它是通过一个互动的平台把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科技园、孵化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联系在一起的社团组织,是创新创业爱好者、以及准备创业者之间进行学习交流的地方。通过创客联盟,创新者能获得创业灵感和创业激励,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帮助。通过创客联盟,学生可以学习、积累和检验自己的创新创业知识。当然,联盟的组建和有效运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联动,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

(五)弘扬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国外有些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硬件建设加大力度的同时,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就业论坛等活动,可以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一份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和一个良好的软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如学分认定、奖励、导师课时补贴、学生时间保证等,同时应在土地、税收、资格审查等方面给予创业者以政策扶持,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学术沙龙、企业家走进校园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专业人士走进大学课堂,为学生传授创业的成功经验。这种社会参与式的创业论坛可以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学校创业课堂的局限性。同时高校应对这种活动给予制度保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

(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平台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大,因此,从宏观创业的环境看,仍需要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制度创新的力度,积极传播创业信息,树立典型的创业模范,大力弘扬创业光荣的社会观念,努力建立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可以通过构建相关奖励机制,减少创业活动的制度障碍,给创业者构建一张稳定的社会安全网。同时制定一系列创新创业的政策机制。通过设立和扶持创业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支持条款、法律咨询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走向自主创业,解决创新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让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由此,使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逐渐走上常态化,积极响应我国新时期的经济新引擎。

篇7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新一轮就业高峰的冲击下,高职学生面临着职位供不应求、人才市场饱和的严峻就业形势。当前国家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倡导“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新形势下,高职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大形势下,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拓展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和形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与机遇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涉及创办企业、融资投资、税收优惠、创业指导与培训等多个方面,鼓励和帮助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在国家战略层面布局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大环境。2.地方政府的政策与措施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随着中央的号召以及政策的出台,各地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器,极大地优化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地方政府拿出大量资金,作为建设大学生创业平台、人才公寓以及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奖励资金;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开通“绿色通道”,对申请注册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提供简化申请材料、缩短申请程序、调低注册资金额度、减免税收等一系列便利条件;就业、科技、团委等部门积极实施创业补贴、创业资金扶持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争取多方面扶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平台。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2009年,国务院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0年,教育部又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求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探索。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按照国家工作要求,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创新能力拓展”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全过程开展。另外,高职院校逐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立自己的创业园,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逐步构建分层次、全覆盖、体系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虽然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创新创业利好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诸多优惠条件,但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还基本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推进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文选择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的意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自主创业的意愿、对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的调研。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存在创新创业意愿不高、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创业参与率较低等现状,具体情况如下:1.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较高。受调查的学生中,68.6%能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感受到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中。8.9%感觉创业和自己今后的就业没有太大关系。其余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较为模糊。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较高,这对今后在高职院校深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有利的。2.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总体水平不高。受调查的学生中,51.2%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只有2.7%选择毕业后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并表示哪怕遇到困难也会坚持;16.7%选择毕业后可能参与创新创业,但是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话可能会选择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其余学生没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调查结果显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高职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处于观望的状态,参与的意愿和热情不是很高,求职一次到位的观念比较严重;喜欢到薪酬稳定、福利较好、工作轻松的企业就业,不愿选择风险高、有挑战性的职业。3.高职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在毕业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76%选择启动资金少、易开业、风险小、易操作的项目进行初次创业,例如餐饮、咨询、零售业等。这类创业项目相对层次较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毕业生的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要求也不高。调查显示,虽然在高校里专业教师会指导学生做一些高新技术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成绩,但是学生毕业后,脱离了学校的支持帮助,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同时,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创业项目存在前期投入较大、风险较大的情况,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不愿意将资金投给刚毕业学生创办的公司。高职学生创业项目存在技术含量普遍不高的情况。4.高职学生的创业基金相对短缺。在受调查的学生中,69.8%认为自主创业中前期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经济基础薄弱,且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其创业资金多来源于家庭或同学朋友的拼凑,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创业前期资金短缺的现状是导致学生创业意愿不足的原因之一。5.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社会经验欠缺。受调查的学生中,10.6%认为高职学生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他们的创业相比社会人士来说更富激情,更富理想,也更有干劲,在创新创业方面有较大优势;62.9%非常客观地认识到高职学生年轻,缺乏市场意识、商业管理经验及心理脆弱,这些是在创新创业中的短板。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认识是比较客观的。单纯由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实际管理的经验,市场观念较为淡薄,所掌控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一旦涉及公司的实操运营,常常不知道如何制定确实有效的发展战略,采取怎样的管理方式才能提高效率。6.对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效果的评价。受调查的学生中,92.7%认为学校开设的“创新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14.6%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认为通过课程学到了很多知识,为今后投入创新创业打下一定基础;53.3%比较重视课程,能做到按时上课、认真听讲,但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27.6%认为课程重要,但是由于自身懒惰、有其他事情等原因出现过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其余的同学认为创新创业指导课过于理论化,对自己没有太大帮助,几乎没有上过课。受调查学生建议,增加课程的课时数,避免过于理论化的授课方式,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同时,希望学校多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自己的创新、创业计划书,以期为今后自己创业打下更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我院”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从深化教育理念、营造教学环境、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国家坚持把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就业,实现全国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围绕这一目标,高职院校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刊、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政府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鼓励扶持政策,介绍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案例与教育模式,以及高职学生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帮助高职学生及其家长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创新创业观、就业观。2.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环境。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我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由多名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创新创业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全员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问题,加强教育监督、指导、管理与评价,大力系统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形成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参加实训实习为手段的创新创业工作思路。3.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希望从中获得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院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把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有效纳入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健全针对性强、多层次、真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普及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提高课程,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4.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就是建立一支有良好人格魅力、丰富教学经验、较高教学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一,通过笔试、面试、试讲等环节进行教师公开选拔,筛选出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以及较高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的教师。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经常性聘请优秀校友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等校外人力资源到校开展讲座、培训,以弥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第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提高,并通过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逐渐建成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第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科学评价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5.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多形式活动。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仅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多形式活动为主战场,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操能力。我院积极备战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体验不断得到丰富。

四、结束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服务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提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作者:张志艳 徐智策 赵宏伟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2]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德育与文化,2015(2).

篇8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其显著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英国政府也将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视作优秀领域,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和规范,通过专利转让、创办科技园、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普及。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思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源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多个省份的高校也相应推出“省大创”“校大创”项目。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学生参加2015年天津市“大创”项目的经历,对项目实施中的收获与思考作一探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的影响

1.兴趣驱动,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大创”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各项创新创业工作,因而学生有很高的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创”项目很多都以学生关注的热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选题。但对于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都有限的大学生来讲,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教师的必要指导之外,学生都需要独立探索和钻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搜集信息,然后整合有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不断提升。

2.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与“80后”相比他们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加之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普遍较好,因而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的同学负责网络线上宣传、推送育儿知识,有的同学负责线下活动,如亲子活动、幼儿武术教学等,还有的同学负责文案、经费使用等工作。工作中大家一起分担遇到的困难,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从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而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了“宅男宅女”,平时“宅”在宿舍里,放假“宅”在家里,通过网络不用出门也可以解决吃饭、购物、休闲娱乐等问题,这无形中就缺少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交际障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需要合作共赢的社会,与人沟通已不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在开展项目寻找市场客户时,学生体会得尤为深切。他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洽谈中,要一边聆听一边分析对方的需求,还要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尽量展现自身团队的优势,争取达到共赢。经过几次成与败,学生们在与人交谈时,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沉稳。

4.创新素养不断提升

从项目的选题、项目申请的撰写到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经历了多次头脑风暴,每一环节都不是简简单单百度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理论与实践的论证。只有勤动脑、敢创新,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经过项目的锤炼,学生们已经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创新素养也不断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的瓶颈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首先,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也不是鼓励学生休学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一种核心素质。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更多的价值取向还是偏向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缺失。其次,一些“大创”项目并非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借此项目丰富自己的业绩,这也违背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学生对“大创”项目认识有偏差,盲目申请,但后期或因无法兼顾专业和科研,或因缺乏毅力难以坚持到底。

2.师资力量欠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受专业知识、创业经验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限制而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放弃,最后导致项目失败。所以,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过于繁重,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程指导;指导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或辅导员,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给不了建设性意见,失去指导的作用。

3.项目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指导教师找一些成绩优异或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因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受益,大部分学生只能当看客,因此难以形成大的教育氛围。

三、对独立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依赖于专业教育,应将其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对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内容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应形成体系,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形势与政策”之类的系列讲座应安排固定的时间、有系统的规划,并且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应探索以年级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教育形式方面,首先要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服务平台,积极宣传相关政策信息,向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达到普及创新创业理念的目的。其次要开展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现阶段类似大学生创业的大赛虽然很多,但缺乏针对性,且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中,应从学校类型、教育发展阶段以及所处区域差异出发,形成有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最直接的经验,为日后指导学生提供鲜活的实例和经验。还要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提供相互借鉴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丰富其理念,拓宽其思路,提高其专业能力。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就像一个新生命,她的孕育必然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大创”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进一步推进还需要更多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2]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D].长春工业大学,2011(5).

[3]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7).

篇9

一、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一个把对创造的规律和特点的掌握运用到培养人的过程。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因此必须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即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基础。

当代大学和大学文化担负着四项任务:一是创造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二是培养文化能力,通过人文教育积极发掘人的伦理智慧和实践能力;三是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和实践能力;四是批判精神,包括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自我批判等。通过这四项任务可以发现,无论是创造知识、文化能力,还是独立人格、批判精神都没有离开“创新”二字,创新不仅是行动和方法,而且涉及到“目的理性”和精神理念,所以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创业文化的根基。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文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比较缺乏创造性,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成果报告》显示:全国大学毕业生每年真正创业的人数只占到1.94%,而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却高达75.22%。该研究报告是通过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个各级地方政府部门、117所高校、15922名高校学生、1014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重点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现状与不足。报告显示,有12.5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几乎没有任何的创新创业教育;有8.07%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情况;有高达39.56%的学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很一般”;而认为自己学校创业教育搞得好的比例仅为12.23%。由此可见,我国的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中还是基本属于“边缘教育”,大学创新教育和创业文化严重不足导致他们的创新能力普遍缺乏。

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为适应形势的要求,每年专门立项一些“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课题”,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带动高校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研究和探讨,这些对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发掘他们的创新潜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大学还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尽力为在校期间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不少高校在这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普遍缺乏,具体表现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高校教师缺乏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成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重点融入创新的理念,教材建设没有跟上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没有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形成有利的机制和体制,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缺乏和大学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的主客观原因。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而我国高校大多还是延用传统的填鸭试教育方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师生的双边互动很少,特别是很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一些规律、定律需要实验进行验证,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的制约而被简化或取消了,学生走出课堂甚至于走出学校进行实践性探讨和创业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没有通过实践的有效环节得到锻炼,这是我国教育的通病和不足。

创新不只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改变惯性思维,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创新能力就是将思维结果通过丰富的想象制造出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因此高校要进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尽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

2.教师的导创

篇10

(一)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信念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信念本就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德育教育的创新本质在于用新理念、新标准、新原则去遴选和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不能与职业教育相分裂,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互融式的关系,德育教育将创业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目标,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并督促学生利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加强创业意识,为创业活动提供稳定的思想动力。

(二)德育教育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都集中在某一门或几门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上,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低层次的创新课程,缺少整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模式,缺少创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创业能力方面的课程。因此,我校结合具体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构建了“一个核心、二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整合、五位一体”的校本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前沿、创业基础、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逐步开设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包括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教育类、实践实训类课程群,形成全覆盖、分层次、递进式、连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品质。

(三)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德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完备的人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是评价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不可或缺的标准。现今对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把德育教育加入到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中。

二、架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管理体系

(一)将德育教育理念根植于创业教育工作中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服务学生;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教育服务,这种教育理念正是德育教育的理念所在,将该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化优势和良好的品质。通过把德育教育根植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学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成果,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深化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融合专业学科培养和学生德育发展的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有效弥补创业教育课程中德育内容缺乏的不足。创业教育可依托完备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嵌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中,这与德育教育所一贯追求的教学效果相契合。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探索教学新模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式、融合式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三)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课程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获取观测数据,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质量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分析结果,实现教学质量的闭环监控,及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纠偏、调控,使之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突出的人才。因此,只有实现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融式发展,从理念到课程,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进而形成教学一体化,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才能增强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错位发展的竞争实力,真正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关伟嘉 单位:广州航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喜梅.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6(9):73-75.

[2]张英杰,郭建锋.基于德育创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104-105.

篇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学生没有紧跟时代的脚步,对创新创业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认为创业是高不可攀的,是遥不可及的。其实高职院校只要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相结合,挖掘其中专业特点的创业元素,通过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培养高职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促使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可以适当缓解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

1创新创业教育

1.1创新教育创新的原意包含3个方面:第一是指事物或观念的更新;第二是指新东西的创造;第三是指旧东西的改变。学术界对创新教育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一种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意识、人格、思维及创造能力为目的;广义是指一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活动。1.2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形成了创业能力和技能,最终促成了学生的创业行为。这种创业行为可以是指学生在新领域内开创式的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就业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模仿他人的商业项目自行创业的行为。1.3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高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促使学生认清自我和人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进创新精神和事业心,同时不断挖掘学生的相关潜力,达成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以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的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及趋向多元化,促进高职学生最优化发展。

2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

目前要想更好地发展高职院校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就需要充分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进行革新,抛弃过去人们将服装企业的创建理解为创业的片面想法。多元化是现代的创业特点,创业行为存在于在各种经营活动与组织中,不管是新企业的创办,还是旧企业的革新,都属于创业范畴。在目前的高职服装制版与工艺教学中,十分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主择业观与就业观,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观念的培养。目前需要对这种落后传统的创业教育观念积极革新,将专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学中。具体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统一考虑,在思想上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结合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贯穿到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既具备较高的服装制版设计、工艺水平,又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创业型技能人才。

3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的有机结合

3.1实现教育理念相结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正确的理念是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施行成长的土壤。国家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是为了造就最具创造性、最有创新精神的一代。作为高职院校,在实施有机结合过程中,牢记“育人”这个核心,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2建立课程体系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在制定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课程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从专业培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创业创新能力、能够善于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体系设计环节来实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建成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课程体系。3.3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相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具有充分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没有建立或没有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致使全校上下没有形成一股合力。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规范、科学、系统的管理平台。3.4完善师资队伍相结合构建一支“理论精、实践强、层次高”的师资队伍,要求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多元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懂创新创业教育又懂专业教育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模式,尽快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层次教师队伍。3.5拓展实践基地相结合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愈来愈重视,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在各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但是由于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备、运行方式等还不成熟,没有很好地发挥基地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寻求和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一些延伸和探索,发挥服装专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打造专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4结语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得到国家、政府、社会的重视,随着高职服装专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结合本校实际采用相适应教育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模式都是知识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服装制版与工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任丽红.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60-62.

篇12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学校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校通过明晰培养理念、制订培养体系、搭建实践平台、融入科技创新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作一分析。

一、明晰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主题,结合专业基础理论和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制定了“2015年本科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以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引领、以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支撑”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新的培养体系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准工业化的工程训练,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合肥工业大学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强调通识课程中的综合教育。在新的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通识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层次进行并有所侧重,将原来集中在课堂中讲授的教学模式改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同时,学校通过举办各类讲座、深入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业培训中心依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自主设计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建国内一流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设计有自身特点的“多层次准工业化实训与创新训练”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第一,以培养学生的实训、实验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学平台。基础教学平台以工业培训中心实训平台为依托,以“工程认知博物馆”为基础,开展基础工程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第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学生课程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设计实训教学平台。综合设计实训教学平台主要以工业培训中心先进的和自行研制的实训装置为依托,制定了多门综合设计实训内容。学校的综合设计性实训锻炼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训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程综合设计、安装和调试的能力。第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实训教学平台主要以中心综合创新训练基地为依托,实训内容取材于“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选题。通过创新性实训、暑假夏令营等活动,学生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务实的科研作风;通过“项目申报”和“自主型训练学习”实训项目的开展,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二是强调基础课程中的渗透教育。学校通过学科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渗透到各学科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传授知识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在进行学科基础课程渗透教育时,各学科之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注重不同课程间能力培养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强调专业课程中的系统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专业基础是根本。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学校对专业课程的安排进行了缜密的论证,严格设置课程,明晰课程间的关系和排课的前后顺序,并明确了相应课程的实践要求及能力标准。学校已经初步建立和形成了“集培养目标、过程管理和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的“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并以此为指南,修订了2015年培养方案。学校从培养的总目标开始进行能力目标分解,建设与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与之协调的课程实验与实践、课程群实验与实践以及综合实验与实践,从而建立理论、实践、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四是强调实践环节中的适应教育。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突出实践,构建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思维系统以及实践系统,加强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校内建设了11个准工业化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工业环境和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学校还设定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单独考核,很多课程内容是必须在企业里完成的。例如,学校车辆工程专业针对我国特别是安徽省许多大型汽车企业负责人是校友的实际,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大型汽车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校汽车类专业大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研发活动与生产实践中,并将毕业论文(设计)写(做)在产品上,在“真刀真枪”的锻炼中磨炼创新人格、提升创业能力。五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又要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培养。学校要求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以上创新学分,其他科类学生必须取得4学分以上创新学分。同时,学校成立了创新学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充实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另一方面依托校内外基地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以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其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训练(A)、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子实习、汽车驾驶与拆装实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共计40周3分。具体来说,在内容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并指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在手段上,充分应用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计算机模拟系统,构建了汽车构造与电子控制原理、汽车故障诊断等创新试验平台,供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在形式上,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在基本技能培训、设计能力培养、综合能力锻炼、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不同层次上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并推进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二、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夯实工程实践基础

作为一所学科专业结构以工为主的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且每年进一步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保证工程实践的时效性、创新性和科学性。一是制订比较完备的实践培养方案。学校在教学计划制订中要求把近1/4的学时用于实践实训,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在实践中提升水平。目前,学校形成了课程实习、社会实践、自主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的工程实践体系,保证了学生工程实践的时间和途径。同时,学校制定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标准,严格按标准考核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结果。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是目前国内实训项目最多的工程训练之一,大力支撑了学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分析研究本科四年学习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背景,搭建多类型工程训练实训实验教学平台,采取“递进式、多层次、模块化、创新性、开放式”为特色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贯穿本科全过程的完善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搭建准工业化的校内实践平台。目前,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产学研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安徽省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1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78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12个研究生校外科技服务基地。学校每年承担2.5万本科生和1万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任务,每年另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校内外联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实习实训。三是入驻企业参与生产实践训练。学校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形成联动对接,建立学生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入驻企业体验工业流程。学校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早在2009年,学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23名研究生赴江淮汽车协助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工作。这些研究生在一年多时间里成长迅速,他们中的21名研究生于2011年毕业后即选择留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开发工作。目前,这21名学生均成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业务骨干。四是融入科研团队历练。学校不但强调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能力的实际应用。学校通过实际项目操作来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及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将创意转化为成果,实现能力到应用的转化。同时,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进导师课题组,在课题组中选择研究方向,跟随导师团队一起进入科研领域,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另外,学校探索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有条件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在执行具体科研项目中进一步锻炼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合肥现代显示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交通和信息安全研究院、工业与装备技术研究院等专职科研机构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任务。学校还建立了“英才班”“卓越班”“博雅班”等英才计划创新实验班,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