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5: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物课堂教学艺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新课程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在教育第一位之时,高中生物教师思考更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获得更多知识与能力,突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有效课堂”的概念因此应运而生,很多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性,也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但理论性指导的缺乏、偏离教材内容的“畸形发展”等问题,给课堂教学蒙上了阴影。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看起来幽默风趣、博学多知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却是更多的茫然;各种问题情境的累积添加却让学生最终仍旧一无所获。种种迹象表明,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更加渴望和期待的是“教学本真”的回归[1],情境创设不应以“附属品”的身份出现。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和“通”进行诠释。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掌握“学”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一种艺术,而“学”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学”的艺术是用最简便的方法掌握知识的内涵,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但前提条件是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存在很大的思想负担,“生物难学”已经成为一种“群体声音”,这种心理障碍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压迫感中,无法从“被动”学习的情绪中走出来。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艺术性,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减轻存在于思想与心理上的“学习负担”。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住知识的关键,尽量去掉学习上不必要的环节,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直奔主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学习的艺术性[2]。如在学习生物变异时,这一课的重点知识是掌握生产生活中生物变异如何应用,在培养家畜品种和农作物改良中如何应用多种育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存在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而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对单倍体育种特点、过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单倍体植株进行新品种培育为探究的主题,引导高中生从四个角度对“育种的捷径”进行探索与分析。一是给出育种的客观因素,即: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法获得纯种需要6至8年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需要多长时间?二是结合教材中的阐述提出问题,即:①课文中提到的各种后代是否都是纯合体?为什么?②它们各有怎样的表现型?三是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如:与生产要求相符合植株有怎样的基因型?四是对问题进行延伸,激发学生想象力,如:单倍体育种是否能够缩短育种年限?为什么?如此,通过这种画龙点睛式的引导,不仅由浅入深,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使学生把握住了核心知识,从核心知识挖掘出“反思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出课堂学习艺术性。
二、以学定教,突出课堂教学“教”的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的“能量”更多表现在对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某种方法,无疑可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导向与示范作用,可以说暗含着“隐性”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长时间地坚持用某种正确且有效的方法进行问题的研究、探索与解决,并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同样会于无形之中以此为榜样和标准,从而学会这种方法,并应用于学习中,如此,则突出了课堂教学“教”的艺术。此外,课堂教学是一个集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无限放大抽象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仅由教师一个人“表演”,而是需要与多种教学资源配合。比如“故事”、“游戏”或者是“史料”,新知导入应当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思维从上课伊始就进入活跃状态,在不断的突破与碰撞中时刻处于灵感的“巅峰”。如“细胞组成的分子———糖”一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于日常生活中品尝到的糖,如方糖、蔗糖、白糖等,其味道都是怎样的?这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目的是让接下来的知识与其产生“矛盾”,当学生都回答是甜味时,笔者将话题一转,提出一个新观点:我们知道糖是甜的,然而,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有糖的成分,如我们每天接触的课桌、课本等,它们的原材料都是糖类的物质。那么,它们是不是也是甜的呢?这个话题显然让学生“大吃一惊”,他们疑惑地看着课桌与课本,感到十分不解,这些物体里怎么会有含有甜味的糖类呢?这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对呀,它们为什么也会是糖类物质?大家只有对糖类物质进行详细了解,才会找到正确答案。糖类物质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是甜的”印象,而新知中糖类却“不一定是甜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体”,那么究竟哪个结论才是正确的,如何突破这对矛盾已经成为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以此为驱动,新知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总之,课堂教学应突出艺术性,这种艺术是“有效”课堂的体现,是教师睿智与能力的表现,更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因此,以教学实际为着力点,结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标,让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作者:王卫锋 单位:淮安市棉花九年制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21-01
在探讨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性语言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对语言艺术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艺术性语言是具有美感,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将其和生物课程教学进行结合,能够让其承载知识信息,所以还具备了知识性和教育性。生物课堂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要能够满足以下的一些特点需求。
1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性语言特点
1.1 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是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生物方面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生物教学必然要使用要科学术语,因此科学性的语言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使用的科学性语言应该是能够将教学内容主体以及生物学规律进行很好的阐述,使用语言来对一些生物进行解释和描述,使其更加生动,贴近现实情况。语言准确性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生物教学教师除了能够有扎实的课本知识基础外,还应该能够对新的概念、信息、观念进行了解和学习,不断的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自然的阐述和描绘出来。
1.2 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1.3 生动性和趣味性
生动的教学总是能够吸引大家的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是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功底,能够将课本上的抽象内容进行具化的描述,且容易理解。生物课使用的语言生动是必须的,而趣味性需要以科学性和严谨性为基础,不能够将内容进行过大的夸大和篡改,使其故意有趣,和实际偏离,因此这需要教师去多琢磨。
在讲到气体交换时,我们可以将气孔比喻成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窗户,将气孔的关闭的行为比喻成人类的双手合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较为抽象的气体交换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求我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发现这样的例子,最终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达到新知识的构建的目的。
生物的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更重要的是语言的风趣性上。在讲到植物的时候,我曾做过这样的讲诉,植物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但是植物的命运是不幸的,植物从来不会主动地惹是生非,但是其他生物若想活下来,即使不直接食用植物,也得摄取靠植物生活的生物。植物永远处十食物链的最底层。课堂的语言的生动风趣可以使本已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相对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1.4 情感性
生物课程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进行相互的交流过程中,会有情感的交流,教师除了在课堂对学生给予关系,课后也应该主动关心学生,对其心理进行启迪。通过使用情感性的语言来将情感升华,可以增加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拂去心灵的尘埃。能够感染人的语言和富有激情的语言,都是可以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共鸣其内心,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2 增强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2.1 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学生喜欢风趣幽默的对话,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是吸引注意力的好方法,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加容易。进行知识传递的时候应该准确,语言不要模棱两可。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学生学习如果是以兴趣为基础,则会获得非常好的动力,因此真正能够引导学生的还是兴趣。学生抱有兴趣来学习,其思维更加活跃,观察能力也更强,记忆更加深刻,这些都是可以让教学变得简单的事情。
2.2 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教学和生命不可分割。生物教育既是一种既得知识的传递,也是一种生命的感悟。学生学习到的还有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尊重。这些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进行生物教学的重要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除了有生命的美,还应该有语言的美,我们学习的时候,很难看到实物,使用语境和语言来对其进行描述是我们使用比较多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意识的去创造出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的艺术性来引发想象,这样可以获得较为美好的感受。
3 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使用艺术性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是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课程可以顺利的完成。
一、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积极意义
课堂导入是一节生物教学课程的初始阶段,虽然它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只占一小部分,但是依然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它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逐渐引导学生进入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中;②课堂导入可以在教学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跟随教师的授课进度,自觉地、主动地接受新的生物学知识;③课堂导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也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④课堂导入既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内容,又可以良好地贯穿到新课程内容中来,起到一定的衔接前后课程内容的作用;⑤课堂导入可以逐渐地向课程内容迁移,为后续的课程做好铺垫工作。
二、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1)新课程的导入要具有针对性。课程导入要针对实际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的目的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情况,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紧贴教学的计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设计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教师要重视导入的针对性原则,要及时地注意和纠正错误的发生,以便教学工作顺利的展开。
(2)新课程的导入要具有启迪性。课程导入注重内容的合理性,形式的多样性,但是同时也强调课程导入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导入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也要成为推动教学活动展开的有力工具,成为学生开拓思维的源泉,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另外,教师要在课程导入时,注意用词贴切,善于启发学生想象,运用恰当的导入形式,提升课程导入效果,把语言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3)新课程的导入要具有形象性。这是指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视频片段等形式增强导入内容的形象直观性,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留下较深的印象,引起学生注意力。生物学教材内容往往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就给课程导入带来了一定的优势。教师可以教材上的图片为基础,再结合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大量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料,应用到课程导入的内容中去,增加课程导入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随着教师的讲解逐渐地向理性认识过渡,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
三、新课程导入的主要方法
(1)实验导入法。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前,教师通过实验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探索,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学的乐趣,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行课程导入。另外,实验可以增加内容的可信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以实验为依据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真实合理性。
(2)联系实际导入法。生物学与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程导入时,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举例,让学生体会生物学知识距离他们很近,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实践性,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学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把课堂教学搬到生活中去,感受生物学的魅力。
四、结言
课程导入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术。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导入,不能忽视它的重要作用,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探索一条效果好、质量高的道路,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生带入趣味舒适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堂课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导入语的艺术,关键是要创设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让学生陶醉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一听到猜谜语,学生的注意力就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了,齐声说:“好!”我接着说“有种虫儿真奇怪,一盏灯笼随身带,黑夜点灯满天飞,像星闪闪真可爱。”学生猜后我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图片:一片南瓜叶上的几只萤火虫尾部发光器一闪一闪地发出荧光。然后提问:“萤火虫体内有什么特殊的发光物质?细胞内哪些物质可能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提供能量?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发光是由哪种物质直接提供能量的?”我们还可以用包含一定生物学规律的诗歌、故事、成语、谚语等导入,在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引发他们对其中蕴含的生物学规律的思考。
二 课堂讲解语的艺术
课堂讲解语是教学艺术中最关键的部分,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格调。生物教师要准确灵活地掌握语言的特点及课堂讲解语的艺术,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具体的实际情况,用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
1.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生物课属于科学课的范畴,在高中生物课堂讲解中,我们应把语言的科学性放在重要地位,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如在讲解DNA复制需要四个基本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时,我作了这样的比喻:把DNA复制比喻为复印一份文件,解开的每一条母链比喻为文件的原件作为模板,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比喻为复印文件需要的纸和油墨作为原料,DNA聚合酶比喻为把纸和油墨黏合在一起的复印机,提供能量的ATP比喻为让复印机工作的电。
2.知识传授中渗透情感性
中学生物教学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如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我是这样讲的:“我们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在我们生命诞生的那段岁月里,起初父亲产生的几亿个拼命地向着目标游动,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突破重重难关,最后只有一个最强壮的能进入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可见受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竞赛中最后的胜利者,我们一定要充满自信,因为生命的起点就决定了你是最棒的。一个直径大约0.1毫米的受精卵,在母亲的子宫内分裂生长的280个日日夜夜,母亲时刻担负着两个人的呼吸、营养和排泄,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母亲也越来越疲劳,但一想到孩子的诞生,就有了等待的力量,爱也在等待中与日俱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母亲的伟大,实现了生物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3.严密准确的语言中渗透模糊性
生物课堂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与生物学术语、专业用语等有机结合而成的,是科学性很强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语言必须严密准确,符合逻辑,才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但模糊性语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有重要作用,它是关于认识对象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描述,是语言表现的一种基本方式,具有不精确性以及相对性等性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生物语言的模糊性和知识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模糊性语言。对于教材中的模糊语言,如“主要”、“绝大多数”、“大体上”、“基本上”、“几乎”等不能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打上着重号,并且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特例”加以说明。如“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就要强调“主要”两个字不能省略,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生物学的实验设计题也要用到一些模糊语言,如对照实验中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