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防范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险防范原则

篇1

职业风险泛指人们在职业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人身风险。如因工作过错导致工资降级、工作过失导致承担法律责任等都属于职业风险的范畴。职业发展风险与职业风险不同,它不一定给从业人员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或人身方面的损害,它只是站在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从业人员一定时期可能导致的非理想状态。我们研究职业发展风险目的在于提高从业人员对职业生涯的满意度。所以,在此厘定的规避风险亦指从业人员主动采取某种方式方法来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保护个体免受或减少风险影响的活动。并不表示能完全消除风险。

一、职业发展风险防范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这两方面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工作过程也是一个职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职业发展与挫折、机遇和风险并存。每次机会来临,你主动抓取,牢牢拽住,就可以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机遇,不断去攀登金字塔的更高台阶。你抓住机遇的那个力量就来自你平时各方面的积累,你抓住机遇的好坏,则决定你职业发展速度的快和慢,发展质量的优与劣。相反,机遇来临,你麻木不仁,可能机遇就擦身而过。职场发展出现瓶颈或倒退。只是当这种风险出现时不能仅仅怨天尤人,我们惟有勇于担当,积极寻求对策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总的来讲,在职业风险与机遇面前,为实现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职业人需要积极面对,谨守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1.自强不息的职业追求原则。人们常说,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这话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人的职业发展遭遇风险是正常现象,遭遇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上风险就不求进取的懦弱心态。总结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发现相同智力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业结果不一样,差别在于职业精神方面的不同。成功者的共同品质是目标如一,孜孜以求。在职业发展中,实际上人的情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了,而职场成功者情商方面共同的积极评价主要表现为:目标远大、坚忍不拔、信心百倍、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2.职业操守立业原则。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人品是第一位的,而诚信就是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说好品德是职业立足的基本要求。三一集团之所以短短十余年就蜚声世界,重要原因之一是她有一个好的企业精神:先做人,后做事,品质改变世界。有了好品性的员工事也就能做好了。

3.挖掘潜能原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长处,职业工作中不管面对什么情况,积极的心态是获得发展的有力武器。当风险来临时,总结经验得失,调动一切固有潜能,相信自己,才能获得职业提升和发展。

4.培育核心竞争力原则。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识别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其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特定能力的有机组合。职业核心能力在高校一般是由通用基础课培养的,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础性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是专业基础课培养的从事某种行业的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修养。而职业岗位能力一般是由专业主干课培养的从事特定岗位工作的技能。只有认清自己三种能力状况,明白自己的能力优势,有效实现不同能力的有机融合,才能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职场上的奋斗、打拼和发展。

二、几种常见的职业发展风险与规避 职业风险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各有差别,对职业者的影响也不同

从职业发展进程上来分析,职业发展常见风险主要有择业风险、“温水煮青蛙”风险、跳槽风险和晋升风险。 (一)择业风险与规避 “择业”即选择职业和事业。现代社会人们择业的风险越来越大,择业风险已经扩展到所有行业部门。

大学生刚参加工作,可能面临的择业风险主要有三类:

1.择非所愿。从经济学上分析,大学生择业就业是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把职业收益和职业风险成本统一起来的抉择过程。择业时,在理论上他要考虑教育投入,必然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他要寻找理想单位,有一个好的职业收入回报。而就业后可能发现单位远非所愿。不仅仅工资福利相差甚远,就是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也与职业规划相距甚远。

2.择非所能。大学生上大学选专业是人生职业的第一次选择,就业择业则是第二次选择。由于就业难,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流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单位选择只为实现就业。也有部分学生等到进入单位工作发现择非所专、择非所能。自己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至造成个人与单位的矛盾十分尖锐。

3.执业有误。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公司招聘员工是不能收取任何费用的,有的公司却要收取培训费、定金等;试用期长短有相应特殊规定,一经确定不能延长,有的公司却随意延长随意解聘。因此,工作过程中遭遇职场陷阱或发生自身的工作失误,可能是我们整个职业生涯都要面对的职业风险问题,我们要有职业风险规避意识。 面对择业风险,我们可能采取的对策: 一是 降低期望,调整认识。既然进入职场,不管现实与自己的理想规划相差多远,先安下心来,踏实苦干,静待机遇。二是学习培训,适应转行。现代社会,干非所学的现象司空见惯,如果通过学习培训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转行转专业未尝不可。三是了解法律,谨慎择业。职场新人要 合理规避法律风险,就必须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要求的招聘信息 务必认真 核实,力戒 盲目签 定劳动合约。 四是实在不能适应,那就调换岗位或跳槽。

(二)“温水煮青蛙”风险与规避 “温水煮青蛙”典故是讲,温水里的青蛙由于对环境不敏感,没有及时跳出温水,最后被温度越来越高的水烫死了。职场中的我们在一个单位长时期做同一份工作,内容熟悉,环境日益安逸舒适,何尝不会不自觉中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在同一个组织、同一环境中工作时间久了,人们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有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外来新事物缺乏敏感性,甚至内心有种拒绝感。因此,解开我们心中的情结,改变我们思维的定势是防范“青蛙”式的风险的第一选择。其次,学会内省。 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时常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在组织和个人的特点,真正地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同时分析自己在组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是我们保持清醒,避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良方。再次,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领导往往不清楚;个人有什么资源、有什么特点,自己最应该清楚,但自己往往不清楚,因而,求真务实很重要,但做到很难,最需要不断修炼、与时俱进,最需要要求我们多看多学,了然行业发展大势,追逐技术进步潮流,敢于创新、勇于追求。

(三)跳槽风险与规避

跳槽对人才的职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过于频繁地更换单位或者工作,会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但是 有些深思熟虑的 跳槽却是激发职业发展潜力的良好机会。 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 认为 职场转型风险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定位不清 。

在职场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士在择业时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考虑转型,会遭遇种种困难。职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清, 这 是最大的一种风险,职场 打拼 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二是对职业的研判不够透彻 。 在转型时,对将要转过去的职业了解不够深入透彻 , 技能、知识方面的储备 不足。

三是转型跨度过大 。转型 前后两个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意味一切 从头再来,因此风险肯定不小。四是过于自信 。 自信并非坏事,但是过于自信 , 一旦转型 碰到困难, 就 会茫然失措 。 根据人事主管们的经验,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在转型时细加考量。一是跳槽时机的把握。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五年内 青年人别轻易 跳槽 。跳槽 等于自贬身价 ,新录用单位很可能 只能 把你 当新手 用。

一个人干到30余岁,还是跳来跳去,很可能预示这个人职业发展要出现黄灯警示了。二是跳槽要往高处走。人们跳槽决策的依据可能多样,人们常说,找上门来的是次品, 所以一旦一个人要转换工作,他就有可能被怀疑是“次品” ,跳槽者将面临信用等级的严峻挑战。三是你得业精技能。新进单位之所以接受你的跳槽,通常是用你做事的,甚至你比原岗位人员要做的更好,这是一条职场转身法则。所以,对于准备转型之人,准备好技能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四)晋升风险与规避

晋升作为职场上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在 多数人心目中晋升 似乎意味着 成功 ,人们对晋升 往往 趋之若鹜。但“福兮恶之所伏 ’ , 晋升也不例外, 可能存在着“陷阱” 和 风险 。 作为 职业人,我们追求 工作的标准,一是 适合自己 ,二是让 自己满意。 适合和满意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一项工作 适合自己 ,且 感觉公平、有发展空间 ,那么该 工作 也就 是满意的工作 ,会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与满意感。 因此, 一个人 如果 晋升到不适合或不满意的 工作 岗位,自己 不满意,工作又 力 不从心,则意味着 晋升 就是陷阱、就是 风险 。可能给职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把晋升风险细分为如下三种: 一是 能力不足 。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 “ 矮 子里拔将军” 就是说的这中情况。能力不足而得到晋升,它对个人的危害是工作难以开展,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组织的危害是晋升平衡被打破,风气的败坏。二是 动力不足 。个人虽然晋升了,但高兴不起来,工作失去激情,更谈不上创新。三是 特质不 合。这 是 指 一个人晋升到不适合个人特质 的 职位。 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不 起来 ,企业也不能创造更好的工作绩效。至于职场晋升风险的防范,既有组织层面的工作,亦有员工个人的工作。从组织上来讲,应该健全员工晋升制度,科学 制定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尽力减少不当晋升给员工带来的风险伤害。 从员工个人来讲规避晋升风险,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白自己的个性特长及自己的真正追求。努力找到自我 追求 与职场发展的结合点,真正融入到组织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其次保持一颗良好的职场心态。在个人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和失败、晋升和挫折是相伴相生的,关键是你要有一颗稳定健康的向上心态,职场成功只会亲睐那些孜孜以求,百折不饶去为事业奋斗之人。

参考文献:

[1]杰弗里・格林豪斯(Jeffrey H.Greenhaus),杰勒德・A.卡拉南(Gerard A.Callanan),维罗妮卡・戈德谢克(Veronica M.Godshalk)著 王伟译. 职业生涯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

[2]王振林 激发心灵的自我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05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77-02

一、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原则

1.机构相互制衡原则。首先从机构的设立和职能划分上实现相互制衡,才能从组织体系上防止信贷管理过分集中带来的问题。从职能分工角度看,推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机构应分为三大部分:信贷审查机构、信贷经营机构及信贷监督机构。信贷审查机构通过对贷款对象资格的认定和贷款限额的确定,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信贷经营部门的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信贷经营机构(包括高级信贷人员)只有在信贷审查机构审定贷款客户可以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时,才能与客户洽谈贷款的具体内容;信贷监督机构将对信贷审查机构、信贷经营机构及其所有信贷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使整个信贷经营过程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办理。三个部门在组织上相互协调,但却各自独立行使职权,从而形成一种信贷管理行为的相互制衡机制。

2.权限层次明晰原则。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中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管理层次多,形成信贷风险管理的多层次,只有明确清晰地界定各个经营层次、各个岗位的信贷管理权限,才能使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只有做到管理权限明晰、权力明确,才能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有效的岗位责任制。

3.责任明确到人原则。信贷管理行为只有以明确的责任制作保证,才能使管理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也才能使信贷管理权力和责任对等。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每个岗位、每个人,在行使相应的管理权力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管是集体决策,还是单人决策,都必须使责任落实到具体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到人,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贷款的审批决策、实行谁批准、谁负责、谁签批、谁承担决策责任;二是在贷款经营过程中的调查、审查、签约、发放、监督、收回等岗位,谁办理业务、谁承担相应的专业责任;三是贷款全过程中的各个技术性侧面的规范执行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负技术上的责任。贷款责任到人,必须使责权利三者相一致,做到有奖有罚、严明公正;严密科学的信贷个人责任制,是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4.工作程序规范原则。规范的工作程序,是保证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形式。信贷风险管理程序的规范化,是指从贷款的申请、调查、审批、发放,到使用监督、检查、收回,各个步骤的程序都应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以防止可能出现的疏漏、差错和舞弊行为。

5.决策方法科学原则。科学的管理,既需要科学的组织体系、工作程序,也不可缺少科学的决策方法。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然要求信贷决策分析,特别在贷款项目评估、客户评估、贷款定价、贷款投向量判断等方面,应逐步建立起适合商业银行实际的数量模型,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建立在科学预测、分析、判断的基础上。

二、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1.提高全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职业忠诚。构建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信贷队伍建设。信贷队伍建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德”,即职业道德和职业忠诚;其次是“能”,即业务素质和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忠诚,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满意度。一是制定合理的业绩评定和收入分配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二是要重视信贷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使每一位信贷人员都有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可以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让部分优秀的信贷人员享受相应的待遇,而不必都往管理岗位上挤。三是要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渠道,使信贷人员的意见、建议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能够顺畅地到达管理层,形成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四是高度重视信贷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2.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现代风险管理模型与技术在中国引进的总体环境并不成熟,存在不少制度和技术上的制约。因此,在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式与技术所体现的风险管理思想和理念,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尤其是一些根本性、制度性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风险管理技术建设要和整个银行体制、金融体制以至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通过全面改革,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包括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完善金融市场,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提供有效的市场环境:重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无论是在风险来源和性质上,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上,都变得越来越复杂。

3.全面推行授信额制。授信额制,是银行内部授权发放贷款限额或银行对客户发放贷款确定限额的制度。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为了统一法人的地位和整体利益,必须对所属分支机构授予不同的贷款限额。在一个银行内部,也必须对信贷部门的各个环节授予不同的贷款限额,以尽力减少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制,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商业银行系统内分支机构的授信额,指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层层实行贷款审批授信额制度;二是经营行内部授信额,包括信贷员、信贷主管、高级信贷主管、行长、信贷管理委员会的授信额;三是对借款人贷款的授信额和贷款限额。单个客户贷款额度超过贷款分行的授信限领,必须报上一级行审批。经审批的授信额度可作为该客户在银行的最高贷款限额,由分行在限额内组织发放,年度内可以分次或周转使用。

4.建立信贷管理人岗位责任制。为保证信贷风险管理的安全高效,应对信贷管理人员实行等级制,将信贷管理人员(包括信贷管理委员会成员、行长、信贷主管、信贷员)按资历、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审批水平、决策业绩等定期考核,按实际管理水平确定级别,不同级别的信贷管理人员享有不同的信贷审批权,承担不同的责任,授予不同的授信额度,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贷款风险度达到一定界限,或风险贷款达到一定数额时,实行停贷制,即停止其信贷审批的权力,令其集中精力清收本人承担责任的贷款。对决策出现严重失误的应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和刑事责任。信贷管理人员审批的结果,将作为其晋级奖励的主要依据。明确岗位职责,划清岗位责任是建立信贷管理人责任制的基础,但是仅有严密的岗位责任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使信贷稽查部门能够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严格的稽查监督。不管什么级别的信贷管理人员,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或违规操作,必须一律从严追究责任。严格执行制度和遵守责任制,比制定责任制更为必要和重要。

5.制定严格的贷款程序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贷款程序是信贷管理委员会根据银行的信贷政策来制定的。贷款程序一方面详细规定从借款申请到贷款归还和催收的每个具体步骤;另一方面指引信贷管理人员识别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潜伏的各种风险,以及应变的各种防范措施。在贷款审批前,信贷主管必须反复核查贷款程序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被漏掉的步骤或没有完成的步骤,一丝不苟地执行贷款程序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关键。有些呆账损失就是由于没有严格地遵循贷款程序,仓促地批准发放贷款而造成的。

6.全面提高信贷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力。要发挥各项信贷内部控制措施的作用,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制定更加全面、系统的问责制度,严肃、严格、严厉地查处各种违规行为,使其有切肤之痛,绝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清。“零容忍”是国际先进银行对那些超越相关制度容忍范围的行为,坚决按制度处理,决不宽容的普遍做淤刀,值得我们引进与借鉴。对于那些主观故意且行为性质比较恶劣,对贷款安全威胁很大的信贷操作风险,不论是否给银行带来实际损失,也要本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原则,对当事人予其惩而毖后患,给予“痛击”而非“痛斥”了之。比如,(1)超越权限或者变相越权审批信贷业务,或者逆程序审批信贷业务;(2)发放假名、冒名贷款;(3)受理明知虚假的信贷申报材料或者故意制作虚假信贷材料(4)在调查评价报告、客户评价报告和担保评价报告中隐瞒客观情况,导致信贷审批决策失误;(5)未按规定审查、核实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因审查、核实疏忽,未发现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和所提供材料的齐全性、真实性存在严重缺陷;(6)未落实贷款审批条件即发放贷款或贷款相关法律文件所约定的贷款发放条件未生效即发放贷款;(7)未按规定保管借款合同等重要信贷档案资料、抵(质)押物的权利凭证、保险单据、质物,致使重要资料、物品丢失、毁损;(8)办理担保贷款时,未按规定办理登记等相关手续,或者未按规定核实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抵(质)押物的价值和变现能力,或者在抵(质)押贷款收回前,违反规定提前解除抵(质)押手续或提前返还抵押物权证、质物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忻中.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华北金融,2005,(6).

[2]邢安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陷及完善策略[J].济南金融,2002,(12).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19

[中图分类号] F27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28- 02

1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构建

1.1 修订财务风险防范相关作业规定,以提高财务控制效率

为使财务风险防范相关规定更符实情,企业相关部门应修订颁布财务风险防范处理准则、费用支付时限及支出凭证处理要点等制度。主要修正重点在于厘清财会人员执行财务风险防范的责任范围,确保权责划分更趋明确。企业因商业交易付款习惯与一般政府机关有所不同,因而应制定不适用公款支付的时限及处理应注意的事项。为简化支付款项的检查作业流程,以汇款方式扣付员工工资给债权人的款项,应以汇款签收或证明文件作为支出凭证,免另开收据。通过网络交易开展的采购活动无法取得收据、发票或相关收据的情况,可由经手人复印电子凭证并签名作为报支凭证等,以符合实际作业需要。

1.2 设立管理机制,以健全财务控制

为防止财务工作弊端发生,并导正与强化会计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控制相关管理机制观念,应制订颁布健全财务秩序与强化财务风险防范实施方案,该方案除了确定财务风险防范为协助企业整体功能发挥的角色,还应说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要求企业各部门应进行财务查核,加强出纳、财产等管理人员定期工作轮换,收支尽量通过金融机构办理等财务控制的作为。企业各部门应将上述方案精神纳入内部各项管理规范中,除企业高层应实施查核外,处于办理决算查账等部门加以查核,以确保其能落实执行。通过管理机制的检讨整顿,会计工作弊端可大大减少。

1.3 强化教育培训及宣传

为增进财会人员对财务风险防范及监办作业等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了解,使其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中足以发挥财务报表可靠性等方面的功能,企业应针对各层级的财会人员规划不同财务风险防范课程,包括新进、资深甚至会计管理人员,均可按照其所需加以培训,对企业妥当运用经费及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另外,为了使财会人员更深入认识如何有效推行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可有针对性地开设非营利与政府机构内审理论及实务研习班,以便于财会人员熟悉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环境、准则规定、治理与风险及控制架构、内审技巧与实务运作情形。为发挥网上学习效能,可于特定网站开设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控制、企业运营与财务风险防范的互动、收支经费具备要件等网络课程,并函请各部门转知所属人员踊跃参与,以便于广大员工通过数字学习方式(e-Learning)进行广为宣传利用。

2 导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系统

2.1 财务会计方面

①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财会人员的参与情形。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企业财会人员参与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工作的比例高达95%。财会人员参与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的工作,主要包括协助作业过程的厘清与协助系统处理原则的建立。②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前后,财务会计资源分配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企业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之前,财务会计资源主要分配在交易处理、财务结果报告、现金流量管理、资金筹措及税收规划与申报5方面。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后,财务会计资源主要分配在财务分析、交易处理、系统处理原则、财务结果报告4个方面。会计资源分配产生变化,可能原因是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后,资源得以从较为机械性的作业移转至较为分析性的作业。③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前后,财会人员配置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分析性与规划性的人员(如财务分析)的配置,在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后有增多的趋势,而一般会计处理及税务规划与管理二项的人员配置,则有下降的趋势。可能原因是在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之后,属于资料纪录与转换的作业,由系统执行即可,不再需要由财会人员执行。④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之后,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是重点工作。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企业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之后,财会人员教育培训之前3项重点分别为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及系统处理原则。传统的交易处理及财务结果报告,已落在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及系统处理原则之后。上述变动的可能原因是,随着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导入,财会人员的机械性作业大幅减少,企业对于分析性信息及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维护的需求提高,因此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便偏重该两种项目。

2.2 管理会计方面

①在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人员的参与情形。管理会计人员参与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工作的比例为95%,管理会计人员参与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的工作,主要包括协助系统处理原则的建立、协助作业过程的厘清、及协助系统配置。②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前后,管理会计资源分配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前,管理会计功能中获得分配最多资源的前5项,分别为资本预算、损益平衡分析、存货管理、标准成本及营运管理。企业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之后,排在前5名的项目,分别为标准成本、绩效评估、营运管理、存货管理及企业预算制度。在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后,绩效评估与企业预算制度取代资本预算及损益平衡分析,显示企业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之后,有逐渐重视企业绩效管理的趋势。③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之后,管理会计人员教育培训的重点。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后,教育培训上最受重视的前5项,分别为标准成本、绩效评估、营运管理、企业预算制度及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排进前5名,可能原因是随着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导入,信息的记录及产出已由前端作业人员及系统执行,企业开始注重管理会计人员在分析与管理上的功能,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2.3 内部控制方面

①在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人员的参与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内部控制人员参与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工作的比例为82%,相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员而言,内部控制人员参与程度较低。内部控制人员参与协助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的工作,主要包括协助作业过程的厘清、协助系统处理原则的建立及协助系统配置。②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前后,内部控制资源分配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内部控制人员的配置情形并未因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导入而有明显的变化。可能原因是目前企业导入的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中,符合内部控制需求的功能有限,故在内部控制资源分配上没有造成影响。③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前后,内部控制人员配置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内部控制人员的配置情形并未因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导入而有明显的变化,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前后内部控制人员配置排序之前3项均相同,只是排序上有所不同,显示内部控制人员配置情况仍无太大变化,可能原因是样本公司目前导入的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并没有内部控制人员所需的功能,因此内部控制人员仍依旧有的工作项目配置。④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后,内部控制人员教育培训的重点。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随着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的导入,内部控制人员教育培训方面最受重视的3项,分别为了解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IT专业知识及控制技巧,显示内部控制人员开始重视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与一般信息技术的了解,以应对企业在导入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后的需求。内部控制人员在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导入之后,必须对财务风险防范信息系统有深入了解,才能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工作。

3 结 语

为完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制订健全财务秩序与强化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将财务风险防范定位为协助企业有效运行的角色。具体工作中,除了需导正长期以来部分人员误认为财务风险防范即为内部控制的认知。在制订之后,还需要通过内部制衡、纠正缺失、增进报表的精确度及保障公有财产权益,进而检讨评估财务健全与否及各项计划的执行绩效,有助于落实会计内控制度的盈利与防弊功能。由于财务风险防范是一项长期且持续性的工作,企业仍需将持续推动相关强化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如积极审视修订各项相关规范,整编作业手册及违规案例,并举办培训、加强宣传管理控制观念,以便于财会人员熟悉知识与技能。财会人员也应秉持兴利的理念,精益求精,除了按照其本职专业注重收支预算执行与财务(物)作业程序的控管,以确保资源运用的合法性及保障资产的安全外,也应加强培养对运行成果的经济性及效率性评价,确保自身成为企业业务推动的得力助手。

篇4

1.1国际贸易中法律防范体系的基本特点

国际贸易中牵扯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商业交易,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问题,所以国际贸易中法律防范体系最明显的是多元性和兼顾性。多元性就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规定不同,要融合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建立一致的法律基础。其次就是多方面兼顾不同国家的人文习惯,尊重合作伙伴。

1.2一般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般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有渗透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三个主要的特点。所谓的渗透性也就是融合性,具体来讲就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与公司固有的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性和相互融合的程度。这就需要考虑商业利益的一致性原则,只有当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与公司固有的管理制度之间达成一致的协调性和融合性时,才能真正发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作用。不然的话,所谓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只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而系统性就是说要合理运用系统科学理论,让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与其他各部门之间很好的配合。操作性就是说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与企业的宏观愿景和近期目标相吻合,与企员工素质相结合,保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国际贸易中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表现形式

由于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国际贸易中,不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市场交易,还是国家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商业交易,从交易本质上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中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以下笔者将从公司合同风险、公司知识产权、公司人力资源保障三方面,来分析和阐述国际贸易中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1)公司合同风险防范体系。在国际贸易中企业法律风险首当其冲就是合同,合同是企业与企业合作的最基本原则和法则。合同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合作双方的合作公正合理化,也是合作双方保证自身合作利益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所以,建立良好的公司合同风险防范体系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合同内容以及合同的签约管理流程,这是降低诉讼,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重到手段和途径。

(2)企业知识产权防范体系。企业知识产权和企业的产品专利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如果一个公司不能保证自己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产品专利不受侵害,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样,如果没有正规的法律程序,造成对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和产品专利有所侵犯的话,则很可能被,这也是得不偿失的事,不仅对公司的利益有损,同时给企业的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企业知识产权防范体系的具体表现在,自己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不被动摇,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同样,免于被其他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韩国的三星公司和美国的苹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3)公司人力资源法律保障体系。很早人们就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之人才的竞争,没有优秀人才企业就不可能在竞争如此强烈的社会中存活下去。公司人力资源法律保障的主要目的和主要表现,在于最大化企业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员工的利益,认真遵守以及贯彻劳务法律法律的相关规定。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一个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企业所有人员的潜力,共同为企业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和奋斗。

三、国际贸易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构措施探究

为了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在国际贸易中避免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受损,弥补我国企业在法制假设上的不足,建立完整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本文将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强企业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完整企业内部的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加强企业员工的法律知识培训等方面,就国际贸易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构措施做简单的探究和阐述。

3.1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构,一般遵循的原则有五个。第一,合同的合理性原则。企业的商业合作以及商业交易就好比是一场大型的游戏,是游戏就得有游戏的规则,只有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游戏双方才能开展游戏,公平竞争。在企业的商业化合作和商业交易中,合同的作用和游戏中的游戏规则是处于同样的地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在合理合法的合同下,合作双方才能进行公平的合作和交易。第二,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国际贸易中时刻存在着法律风险,不能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再去解决,而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时候就要本着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所有可预见性的风险全部扼杀在摇篮中,不给它们喘息的机会。第三,灵活运用的原则。所谓的灵活运用原则就是在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随时调整管理策略,实现动态化的管理。第四,标本兼治的原则。标本兼治的原则就是要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多管齐下,达到全面治理、深层次治理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实施隔靴搔痒式的防范策略。第五,整体覆盖的原则。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是涉及公司所有部门的,是一个整体性的行为,而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所以在制定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时一定要以大局为重,有整体性的思维,不是仅仅针对某个点和某个面。只有认真贯彻和运行这五个基本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原则,才能制定完整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在国际贸易中减少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受损。

3.2加强企业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加强企业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因为我国大部分有能力、有资本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本身在法律上占了很大的便宜,但这仅是在国内的市场交易上,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很多企业的领导抱着一贯的思维,法律风险从来不考虑,或者是考虑的非常少,这样导致了企业没有完整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在大型的国际贸易中,让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损失。所以,在建立完整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时,加强企业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是很重要的一步。

3.3完整企业内部的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

法律风险的产生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内缺少完整的内部的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没有了内部的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产生的法律责任就不能不能明确到个人,没有人负责,久而久之,谁也不怕出问题,因为谁也用不着承担责任,这样导致了企业法律风险防体系很难建立起来。因此,完整企业内部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对建立完整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有着催化剂的作用。

篇5

建立生猪养殖风险防范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体现。生猪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副食品,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建立生猪养殖风险防范机制,对提高生猪养殖抗风险能力,调动生猪养殖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人民正常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保障措施

为保证能繁母猪养殖风险防范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决定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农牧局、区财政局、各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区能繁殖母猪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能繁母猪风险防范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风险基金的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牧局,区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畜牧兽医工作的副局长任副主任,畜牧科科长、兽医防治检疫站负责人、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为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并成立由区农牧局局长任组长,分管畜牧兽医工作的副局长任副组长,财政局农财科科长、农牧局畜牧科科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人、各镇畜牧兽医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畜牧兽医工作的副主任)、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为成员的区能繁殖母猪风险防范工作实施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能繁殖母猪养殖风险防范工作,包括建立能繁殖母猪的档案、能繁殖母猪死亡现场的勘验和风险赔付等。实施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农牧局分管畜牧兽医工作的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畜牧科科长、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监事长为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

三、风险基金的建立

(一)风险基金的组成

风险基金由各级财政专项经费和社员自筹的风险金组成,其中包括上级财政专项经费79.2496万元;以后各级各部门划拨的专项经费,区财政按照进入风险防范的能繁殖母猪每头匹配40元财政资金注入,共同组成风险基金。

(二)风险基金缴纳标准

风险基金每头能繁殖母猪20元/年,一年缴纳一次。

(三)基金筹措

上列各项资金存入市区农牧局生猪养殖风险基金专户,实行滚动使用。

四、风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管理原则

一是坚持专户存储、专人管理、设立专帐、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财政统筹资金由区农牧局注入养殖风险基金专户,社员自筹部分由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收取。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收取的风险基金,应在2个工作日内注入风险基金专户;二是坚持区级农牧部门管理、合作社建帐、社员使用的原则;三是坚持真实、赔付资料完整和程序合法的原则;四是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向农牧局报告上年度风险基金使用情况,定期向社员和社会公示风险机制运行情况;五是坚持日清月结的原则。做到帐帐相符、帐款相符;六是坚持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察机关和社会监督的原则。

(二)风险基金的使用范围

一是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能繁殖母猪因病或其它非人为因素死亡的;二是能繁殖母猪发生死亡时产生的相关费用。其中:现场勘验费(40元/头)、车辆使用费及其它必要的材料费、办公用费(10元/头);三是社员能繁母猪的免疫效价监测的费用支出;四是按规定应当属于本专项经费支付的其它支出;五是风险防范机制一旦终止,未使用的财政注入资金由区农牧局研究报区政府同意后,再明确使用方向。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责任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1.截留、挤占、挪用风险基金的;

2.未按规定提取、缴存风险基金的;

3.擅自改变风险基金用途的;

4.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三)能繁母猪死亡赔偿标准:1000元/头。

(四)赔付程序

能繁母猪发生死亡业主向风险防范工作实施小组报告

现场勘验核实、采集资料、出具现场勘验报告

办赔付手续领取赔偿金额结案。

第一种情况:1.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饲养的能繁殖母猪发生死亡的,应当在保存好死亡的能繁殖母猪尸体的情况下及时报告风险防范工作实施小组;2.风险防范工作实施小组接报告后,立即派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勘验核实、采集资料、并按规定实施无害化处理后,出具由所有勘验人员和业主签名的现场勘验报告;3.社员凭“现场勘验报告”到风险防范工作实施小组办理赔付手续;4.社员持赔付手续到风险基金专户领取赔偿金。

第二种情况:母猪患病的,社员应当立即报告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应当立即报请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派人或委托属地镇畜牧站派人到现场开展临床诊断和病因调查,能救治的提出救治方案,不能救治的根据情况处理。

(五)赔偿时限

作出决定的风险赔偿,应当在作出决定后的5个工作日内赔付到位。

(六)不予赔偿的情形

一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能繁殖母猪死亡或其它损失,如采用电激、水淹、投放毒物等方式有目的、有预谋造成母猪死亡的,不予以赔偿。

二是病猪死亡后,未经勘验就擅自处置猪尸体的,或未按规定进行销毁或采取其它无害化处理措施的,不予以赔偿。

(七)现场勘验

由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汇同镇畜牧兽医工作部门组织现场勘验。

现场勘验小组由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干部一名以上(含一名)和汇仁养殖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一名以上(含一名)组成。勘验内容包括病因、死因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死亡现场和无害化处理情况,必要时可实施解剖、收集病理资料。出具有现场勘验全部成员和养殖业主的签名(章)的现场勘验结果报告,并有相片佐证,否则无效。

五、养殖风险防范操作规程

(一)养殖风险规避条件

凡是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能繁殖母猪常年存栏量在15头及以上的社员均可申请参与能繁殖母猪养殖风险防范。

(二)社员养殖风险防范程序

社员提出书面申请,区、镇畜牧兽医工作部门与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派员到现场检查养殖环境、卫生状况和能繁殖母猪免疫、饲养管理、养殖档案和免疫程序编制情况等,对达到条件的,纳入风险防范管理。风险防范工作实施小组按照种猪群分别设置编号,用专用的耳刺打码机统一打码、签订合同、交纳风险金,建立风险防范档案。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收集书面申请,缴费单据、合同等资料,分别建立档案。

(三)风险防范生效时限

首次缴纳风险基金的,社员自缴纳风险基金之日起,经过一个平均潜伏期(即20天)后生效。风险防范有效期为一年。下一次缴纳风险基金的时间是上一次风险防范失效前。每年缴费时间为行文之日起1月内有效。

(四)风险防范要求

按照“六统一”的原则,即统一饲料加工、统一制定免疫程序、统一防疫生物药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消毒制度、统一监管防疫活动的原则要求,由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制定免疫程序、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防疫制度和饲养管理制度、规程,报农牧局审批后交社员实施。以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汇同区镇畜牧兽医工作部门监督检查社员的执行情况,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位。发现不按规程办理的社员,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或不接受整改的,取消其汇仁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资格。

篇6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伴随着反腐倡廉新形势发展而介入的新生事物。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创新点是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域,做到事先预防、化解风险、遏制腐败,实现党风廉政建设风险的能控、可控、在控。

1 开展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创新反腐倡廉工作方法、探索预防腐败新机制的有益实践。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将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反腐倡廉工作实际对接融合,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制订了预防腐败风险的新的思路举措,探索解决腐败问题的新的途径方法,使党风廉政建设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增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

2 开展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贯彻《实施纲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手段。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和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的管理岗位及相关制度建设、执行和运作情况等。实施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能够从过去仅仅由组织层面主抓拓展到全员参与:由过去的被动监督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同时,抓住并细化权利运行的每个环节,并对制度机制、岗位职责和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点的排查。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切实加强权力运行的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机制和后期处置办法,实现了有效地内控监督。

3 开展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落实“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四个统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四化建设”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制度保障。用“四个统一”指导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体制机制、监管效能、监管方式方法、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新要求。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正是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以风险防范管理为切入点,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进一步拓展。

二、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施原则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除了具有与监管风险防范管理相同的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性。在遵循一般共性的基础上抓住其特性,才能突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实施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 系统性原则。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环境适应性”三个特征。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内在关联的有机系统,主要包括:适合风险管理的工商文化,按风险管理设置的组织机构,适应风险防范管理的工作流程,关于风险管理防范的管理知识、培训和人员合理配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等。离开这些方面的保证,单从某个方面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均衡性原则。在市场监管执法中,既有因不正确行使权力而导致的廉政风险,也有因不依法履行职责、监管缺失而引发的监管风险。廉政风险与监管风险互相交织,消极腐败现象加剧了监管风险,监管风险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消极腐败现象。这就要求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两者必须同时加以控制。任何廉政风险点和监管风险点都会阻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不能说风险防范管理获得成功。

3 以人为本的原则。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不同于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它很难建立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之间的量化关系,也就是说难以通过模型分析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因为廉政风险人为的因素影响极大,因此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必须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在制度设计、过程控制、后续管理等环节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要关口前移,立足于预防。即在腐败行为发生之前,针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利的情况,查找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教育和保护党员干部,进而降低反腐败工作成本,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三、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依法履行市场监管的重要职责。建立具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特色的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

1 要注重抓好长效机制的建立。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建设。要使风险防范管理成为各级干部群众共同的思想意识、行动准则,需要一套运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作支撑。要建立廉政建设风险防范管理档案,对存在的风险点及相应措施要进行分类管理,提高风险防范的效能。要注重抓好内控监督考核。制定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监督考核操作办法,以制度为抓手,公开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将风险管理寓于各项规章制度之中。

篇7

1.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可以让企业及时发现交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合理合法的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有利于在减轻企业税务负担的同时也给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和避免企业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经常对企业进行纳税风险控制和税务审计工作,可以让企业依法纳税减少企业因税务带来的经济损失。

3.企业进行自身税务风险防范可以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减少信用损失。如果企业因为主客观原因没能及时缴税纳税,被税务部门认为是偷税逃税不仅会被罚款,交滞纳金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信用有很大的伤害,降低企业的信誉。所以,企业自身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的。

4.税务风险是极有可能引发公司管理层的人员的变动,造成工作人员的不安,使得人才损失加大。同时也是有可能导致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此承担刑事责任。通过税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管理人员的错误,减小和消除税务风险可能给管理层造成的损失影响。

5.税务风险防范的实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税企关系,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企业通过税务风险防范的实施,不仅可以减少税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可以减少人员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尽管企业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很大,我们也不要觉得企业的税务风险就如洪水猛兽,无法战胜,对待税务风险,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正视它,了解它,以及做好防范措施。

1.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企业的种类很多,所以每个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的时候要实事求是,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防范措施的实施,不能生搬硬套,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在实施税务风险的防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的税务防范的全过程都要依法守法,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不能违背法律法规,不仅要遵循税法规定,更要在过程中兼顾其他法律和法规,以免为了避免税务风险而犯法。造成更大的企业风险。

(2)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工具,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税务风险分析,它可以用来衡量某种防范措施是否可行,以便企业选择更加经济有效的防范措施。

(3)整体性原则,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不是单一独立的行为,而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单单是企业某部门某职员的责任,更是企业里每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所以,在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时要考虑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

2.税务风险的回避要从宏观入手,避免减少税务风险的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转移和利用,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3.宏观方向只是指导企业的税务风险的防范,企业自身要从经营的角度去防范,一般来说企业的企业文化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变化,所以,树立企业文化中的诚信意识也是有效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措施。

篇8

(一)人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要素,其把握员工思想动态尤为重要。

在选拔、任用人员上把好“三关”,一是人员进入关。挑选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会计、国库等要害岗位,确保重要岗位队伍人员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过硬;二是人员思想关。关心要害岗位员工,既从静态的角度掌握了解重要岗位员工的一贯表现,又从动态的角度掌握了解重要岗位员工的思想状况,注意员工的心态变化,注重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并将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关注延伸到“八小时”以外;三是人员教育关。开展多种形式的人生观、价值观、艰苦朴素作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遵纪守法观念。

(二)在风险防范设备等硬件的购置经费上,实行重点倾斜。

应投入资金对会计、国库业务核算系统、监控防范系统、计算机安全防雷系统都进行大量的防护隔离改造,选配安全督导员,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各业务程序操作安全可靠,万无一失。

(三)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规范日间操作行为,确保各重要岗位职责分明。

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上,对各核算系统主机安装屏幕保护,设置进机号令和密码,对操作终端设置人离机后10分钟自动退出,防止他人进入操作系统,对大额资金汇划启用扫描仪进行凭证预先传输,对办公场所实施全方位监控布控。

(四)建立联防互动机制。

应成立风险防范、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对会计、国库、等重要岗位进行检查,定期召开安防例会,分析各股室岗位间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改进建议,形成书面报告。同时,与公安、金融机构建立金融安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形成上下配合,协调一致的联防机制,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二、规范操作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构筑资金风险防范安全屏障

在重要岗位设置上,遵循不相容则相分离的原则,做到不该兼岗的不兼,不该代班的不代,避免出现混岗、替岗、乱岗,杜绝业务处理“一手清”行为;在账务核对上,发行基金、行库往来每天的发生额和余额由会计、国库人员在营业终了后互相核对签章,与所辖开户单位、财政、税务部门每月实行面对面对账,由业务主管签署核对意见,在计算机的使用管理上,对业务核算系统实行防护隔离和物理隔离,建立主机房进入签到制度和计算机维护登记簿,防止非业务人员接触核算系统,规定操作人员按要求设置口令、密码,定期更换,填制《口令更换卡》。

三、严格制度执行,完善“四制原则”,预防和控制各类资金风险扩张

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直接责任、连带责任通过责任状形式加以明确。进一步完善“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事后监督制、责任追究制”风险防范四制原则,将风险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关人员。要求各级业务操作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重要岗位人员考核制度,发现风险苗头及时处理,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张。

四、在风险防范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实现由事后被动防范向事前主动预防的转变。

一改过去“亡羊补牢”的事后被动防范,运用事前预测,科技监测,事中评估等手段,对整个工作流程、操作环节、规章执行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资金风险预警预报机制,将风险防范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二)实现由单一局部防范向立体全面防范转变。

篇9

一、正确认识票据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创新的不断变化,使银行金融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催生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改善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融资渠道的拓宽,积极支持了中小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缓解了企业债务拖欠,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但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也催生了票据风险及票据案件的演变和加快,已由过去的利用一般虚假交易,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假商品交易合同,关联企业串通等方式在银行承兑或贴现套取银行资金,演变为现在的直接成立公司,票据中介等形式直接违法办理票据业务,实施金融票据诈骗,而且大有逐年上升的态势。票据风险的深层认识和有效防范已迫在眉睫。通过案例,进而认识、分析现阶段乃至今后时期票据风险防范的必要和迫切。

案例一:浙江省杭州市900亿元非法经营票据贴现案。2012年7月10日至11日,杭州市警方展开集中打击金融领域非法经营票据贴现犯罪活动。对31个票据贴现窝点实施收网,共抓获涉案人员254人,冻结涉案账户4个,冻结资金1.6亿余元,查扣用于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107份,票面金额9.4亿余元。查抄非法贴现的承兑汇票复印件3车,公章386枚,增值税专用发票2箱,以及大量用于开展非法票据贴现业务的账册资料等凭证。经初步核查,该案件涉及的非法经营额达900余亿元,是迄今为止浙江省涉案金额最大的非法票据贴现案件。

案例二:福建省厦门市243亿元非法经营票据贴现案。2012年7月11日,厦门市公安局成功侦破一起票面总金额高达243亿元、涉及八省市的特大非法经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案件。经公安部门查明,自2012年3月以来,犯罪嫌疑人牛某、宋某等人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以福建经略投资有限公司名义,专门从事替他人非法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截至案发,犯罪嫌疑人牛某等人已非法替150多家企业办理贴现面额高达人民币243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涉及福建、浙江等八个省市,犯罪分子从中非法获利1000余万元。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当前票据诈骗案件仍处高发势头,商业银行票据风险防范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票据业务潜在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多面性已给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和巨大损失。银监会已将票据融资风险作为信贷高速增长中关注的六大风险之一,进行重点监控。因此提高对票据业务风险防范必要性的认识,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正确认识票据风险防范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世界地区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今年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更,经济发展的主动降速,客观上带来了社会资金面,企业现金流的更加趋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给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商业银行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业务发展中的风险管控更加显得紧迫。

首先是商业银行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下,如何在调整自身结构的同时,清醒认识和认真分析票据业务增长中的泡沫和潜在风险显得紧迫。在主动化解风险,抢占先机,赢取时间上要增强紧迫性,尽可能把不良资产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次,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发展中,在客观分析市场走向,研究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研判票据业务运行轨迹,分析票据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上要增强及时性。正确对待发展与效益的关系,规模与总量的关系。正确把握市场、客户的需求,及时掌握票据业务的变化规律,掌握潜在风险可能发生的领域,以便更好地及时消除和化解风险。

再次,商业银行要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风险管控的措施上要增强紧迫性,筑牢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与之相辅助的还要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风险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票据业务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增强票据业务人员对票据风险防范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内部风险。

三、正确认识外部监管与票据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票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和票据犯罪案件的增多,央行、银监等部门一方面积极支持票据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安全。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票据业务监管与票据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首先,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好外部监管和自身业务发展的关系,积极配合外部监管部门加强票据业务管理,消除外部监管部门只检查、罚款、找刺、挑毛病等误区,全面理解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其次,商业银行要正确对待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及时反映票据业务领域可能发生风险隐患和案件线索,配合监管部门分析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一道化解票据的风险。同时还要积极整改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纠正错误,真正做到依法合规经营。

再次,外部监管部门要加大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制定可行的监管措施,重视票据风险程度,督促商业银行限期整改纠正票据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坚持预防与检查相结合,坚持监管与支持相结合,坚持查处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和环境,面对票据业务发展中风险频发、利益诱惑的态势和驱动,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票据业务属于低风险业务的认识,切实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提高票据业务风险的预警和认识级别,树立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既是要务也是生命线的认识。实现票据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协调统一,在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和审慎性监管原则。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要始终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与理念,依法合规经营,办理的票据业务必须严格遵循《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下,端正经营行为,稳健发展业务。强化内部风险防范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签发、承兑、贴现、审核等相关内控体系。监管部门要强化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检查,尤其是对票据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安全性进行检查分析。严格管控“表内表外、场内场外”,防止风险发生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是坚持票据申请人资质审查原则。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办理票据贴现中,对票据申请人资质的审查是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第一道关口,更是票据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票据风险产生和票据泡沫膨胀的主要原因往往就是对票据申请人审查环节出现遗漏和疏忽所致。在办理业务中不仅要审查申请人的资质,还要审查其关联单位的相关资质。确保客户信息的真实完整,把好客户资格准入关尤为重要。审查票据申请人还要加强对投资公司或贸易公司类客户的严格审查,这类公司往往是空壳公司、皮包公司、票据掮客、非法票据中介等,一旦签发票据和贴现成功,将会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是坚持贸易背景及业务需求真实性审查的原则。商业银行票据融资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求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必须审查票据申请人以及关联单位、关联交易的真实背景。要加强商品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发运单、发货单等资料真实性的审查,确认票据业务用途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防止票据“空转”和“一票多贴”产生的票据风险。严格控制承兑规模和贴现总量,关注并分析客户办理承兑业务的真实需求,承兑总量对应的交易总量与企业基本需求是否一致,所签购销合同是否符合其经营能力及经营规律。尤其对小规模公司做大单业务、交易商品与业务范围明显不符等可疑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严防不法分子以套现融资为目的,以伪造购销合同等方式骗取银行承兑汇票和替他人贴现。

四是坚持规避、缓释风险的原则。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发展中,切不可以贪大而不顾自身实力超常规发展票据业务,更不能以低风险、流程短、易审批、高收益为由,盲目扩大票据业务。应坚持和发挥票据业务在规避、分散、缓释、转移风险方面的基本功能,使之真正成为缓释和降低金融风险的工具。商业银行要控制自身的票据规模,控制承兑和贴现总量,适度把握表外业务收益,提高票据业务的准入门槛。票据业务要真正发挥对企业间、银企间的结算和融资的功能,有效实在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平衡的原则,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收益,实现票据业务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五是坚持风险预防、隐患化解的原则。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票据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票据业务风险存在的长期性、隐蔽性和突发性,更要重视票据风险的危害性。加强风险预防和隐患化解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票据风险的产生,进而促进票据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从本质上讲,风险预防与隐患化解是票据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内容上看,风险预防和隐患化解是票据业务发展不可缺失的条件。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到风险预防和隐患化解的重要性,认识到产生风险带来危害性的本质,才能把握票据业务发展的方向。正确处理票据业务速度与规模的关系,票据风险预防与隐患化解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掌控风险、预测风险、化解风险、消除风险。

注释

篇10

一、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一)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集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于一体,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那么在进行企业内控管理时,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保障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管理者可以依据财务资料来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的各项内部措施落实到实处,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但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风险防范的范围受到限制等,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体现

企业内控管理程度不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表现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企业在内控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即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企业应加大对内部控制建立上的资金投入,随时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内控的相关政策,减少企业资金浪费和工作重复的现象发生。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建设内控资金的投入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逐渐健全完善,企业内控中的风险防范也会增强,风险会随之降低,但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受到影响限制,出现价值创造降低的局面,企业的收益也会小于成本的支出。2、在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控体系。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内控的管理,减少企业成本费用。而且,适度的内控体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创造价值也会大于成本费用支出。总之,企业在内控管理上,应该本着企业内控成本效益的原则。

(三)企业内控运行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创造于风险并存。如果一个企业害怕风险,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正确地辨别风险,无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而风险与价值创造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所以,企业必须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权衡。如图1,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OA阶段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首次执行期间,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良性运行期间,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处于过度运行期间。假设随着时间不断的向前推移.企业用在风险防范上的执行成本逐渐增加。(见右侧图1)

图1 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关系分析

二、增强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首先,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理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加强企业内控执行力度。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细则,企业管理者应将人员、制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流程结合起来,制订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另外,企业实施奖罚规则和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可以保障企业内控措施落实在实处。在内部控制制度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企业工作人员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使内控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二)合理组织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

根据以上所讲,过度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减少,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好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合理控制好风险防范的资金投入成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总结语

篇11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树立防范法律风险的全新理念

从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来,法律风险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防范机制尚没有形成,因而,公司在遭受法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公司必须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公司最基本的要求。公司的各种行为如签订各类合同、对外投资、购销行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因此任何公司都要重视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因此公司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法律风险意识,公司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依法制定重大经营决策,切实将公司经营管理、纠纷处理等工作纳入规范的法制轨道。

公证制度是一种以预防为理念的制度设计,具有防微杜渐,完善法律行为,帮助公民、法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平衡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消除纠纷隐患,制止违法行为,减少诉讼的职能。因而,公证在民主法制过程中,能够有效发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作用。按照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法》规定,与普通的见证相比,公证书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只要没有可以公证书的证据且公证书符合公证程序要求,那么对于公证的内容,在各司法程序中就可拿来即用。公证机构初步审查公证事项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之后,对要证明的法律文书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法律意见,并依法予以证明。这种证明是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依据,具有法律上的最高证据效力。

增强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注重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了解法律风险是什么,会对公司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能理解到法律风险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他们肯定会有意识地去防范风险。通过培训,要让全体人员,尤其是公司管理人员树立以下防范法律风险的全新理念:

1.“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公司的基础管理、投融资、合同签订、劳动用工等各项活动,都须严格依法进行,事先做好法律论证,发挥好法律部门的审核把关作用,做到未雨绸缪。

2.“加强法制同样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理念。公司通过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堵塞法律漏洞,有效地避免各种损失,实际上就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

3.“法律手段也是管理资源”的理念。要认识到加强公司法制建设,加强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是现代公司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公司维护自身利益、防范风险的需要,是加快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公司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营造和谐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公司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当前,公司法律风险的飙升速度远远大于风险防御体系的建设速度,更谈不上制度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很多公司出了事才想到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事务人员。分析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其核心问题就是决策草率,法律审核把关不严,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法律论证,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因此,要构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构建法律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

由于法律风险存在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公司应当也必须成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法律事务部门对外可对监管部门的立法、执法行为和监管意见进行参与和应答,对内可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公司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协调内部各成员之间的通力配合,这样从体制上把好了法律风险的第一关。

(二)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法律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

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体系做保障。有效的管理,必须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运行,使公司的各项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1.要按照“无空缺、无冲突、无重叠”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流程制度、责任制度、行为制度、监控制度等公司运行制度。对涉及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以公司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先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保障公司重要事项有章可循、决策有据、操作有序,杜绝因规章制度不健全而引发法律风险。可由法律事务部门牵头,建立、修订和完善公司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2.要建立健全法律事务工作制度。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法律事务工作制度,规范法律事务工作流程,可发现、识别、分析、监控和处理公司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升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的专业管理能力。

(三)要建立健全法律部门参与机制,构建法律风险防范的监控体系

公司要在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理念指引下,着力加强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原则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把法律监督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事先预防是基础,事中控制是关键,事后救济是手段。过去法律事务工作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打官司”,因此常常是充当“救火队”,而不能为公司筑起防范法律风险的“防火墙”。防范法律风险要按照“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为辅”的管理原则,加强对法律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前瞻性和计划性研究,强化事前预警意识和防范措施,关口前移,重点前置,从研究和发现法律风险的成因入手,尽早认识和消除风险根源,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杜绝简单的事后补救。

三、营造良好的公司风险防范环境

良好的风险防范环境是公司实施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保证。因此,为公司防范法律风险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公司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信誉度,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从长远考虑,公司若想建立诚信体系,必须将诚信与公司文化紧密相连。只有通过公司文化建设,营造公司的诚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诚信在公司中广泛建立,持久发展。要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的核心价值理念纳入公司文化管理,形成有利于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

四、公司风险防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公司负责人是将依法治企理念具体化为公司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公司法制建设工作的力度。只有公司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加强公司法制建设、防范法律风险对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逐步增强,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主动做到依法规范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主动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才能取得突破。

(二)机构人员到位是基础

公司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工作人员,是加强公司法制建设、防范公司法律风险的重要组织基础和保障。

(三)制度机制健全是保障

加强公司法制建设,防范公司法律风险,重在形成机制。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是公司法制建设工作的核心。不仅能够有效规范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也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着有利的内部制度环境。特别是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贯彻执行,不仅能够明确法律事务机构及人员与其他业务部门在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为法律机构开展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公司法律风险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转变提供重要保障。

篇12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认识 原则 措施

一、对财务风险的初步认识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中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机会与可能。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通常表现为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盈利能力降低等等。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话动中,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采用一些技术方法、手段,削弱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过程。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开放的、有人的主观行为参与的经济系统,所以,引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或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系统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系统内部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对大量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引致企业财务风险,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环境变革的不确定等;内部因素主要源于较低的企业资金管理决策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防范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财务风险管理成本是指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的费用支出,风险收益就是通过降低风险水平而得以减少的财务损失。

2.分层控制、目标控制、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控制是指在企业内部的决策、授权、执行等各管理层次之间相应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企业的财务风险虽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风险控制目标是可以确定的,目标控制有利于将实际的财务风险与控制目标之间的偏离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频率是可以从财务活动中找到规律的,依据这些规律制定科学的控制程序,通过严格执行控制程序,可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目标内。

3.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要将制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分解到直接承担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赋予相关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明确风险目标完成或失败的利益和责任。

三、防范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依据经济控制论中的系统平衡偏差原理,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分为制定控制标准、判断风险状态和纠正系统偏差三个步骤。根据系统纠偏措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方式。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式的综合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由于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及追求短期效益行为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大多数企业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和效果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基于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目标体系的认识,可以从风险状态转移、风险机制改善和企业特性优化三个层次出发,提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体系的构成分析框架。其中风险状态转移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最为直接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它通常是根据企业在其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 或) 成长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采取直接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风险机制改善策略是策略体系中较深层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改善企业财务风险机制,应从建立结构完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观念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 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会计监督。

1.1 科学确定会计工作组织的结构,按相互制约的原则将会计业务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赋予相应的权限、责任,使之相互制约,减少错弊发生的风险;

1.2 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企业未来的决策偏离经济规律,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隐患。因此,必须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首先应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会计核算水平入手,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其次,企业经营者、决策层要了解会计基本知识,尤其是要学会读懂“三张表”,要善于利用会计信息资源进行决策;

1.3 强化企业的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减少企业内部的会计差错和舞弊行为,使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

2.精心设计筹资方案,优化资金结构,减少筹资风险。

2.1 依据企业会计信息,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偿债比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正确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

2.2 合理确定筹资总量。确定筹资总额首先要确定投资所需的资金数量; 其次计算企业需要筹资的资金总额,在一定期限内企业的投资额可能不等于企业需要的筹资额,因为可能存在本期投资上期已经筹集到资金的项目和下期投资而需要在本期筹集资金的项目。

四、结束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风险在给企业经营活动造成威胁和压力的同时, 又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积极规避财务风险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 通过积极规避风险, 对增加收入, 减少支出,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