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5: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内部监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的作用在于满足了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自控”与“外控”的需要。会计监管是社会主义经济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管,可以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遏制会计造假的发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及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会计监管的现状分析
如何制定一个强有力的会计监管体系是国内外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我国在借鉴国外一系列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已初步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体系,这一会计监督体系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体系结构被证明是有效且可行的,但目前不断曝出的各种触目惊心的会计造假现象也反映出现行的会计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监管
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个规范统一标准,保证其真实性。目前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我国对企业会计监管呈现出了多头监管的局面。现行的监管主体有财政部、税务局、审计局等且对企业的会计监管都是“单线”的监管。以致各级会计监管职能部门不具备统一协调的调度和管理机制。从而影响监管效果和效率。
2、法规制度不完善而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出现盲区。我国防治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主要由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组成,这些法律制度构成了我国会计监管的法律体系。对相关责任人只有行政处罚,无民事责任赔偿制度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二)企业内部监管—内部控制
目前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产权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监管主体的社会和法制意识薄弱。比如,在国企股份制经营中,企业内部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局面,经营管理无约束。其他企业也会因为投资人与经营者不一致而产生上述问题。
2、内部会计监管独立性差。企业内部会计监管依附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其利益与荣誉融为一体,缺乏独立性和工作的主动、系统性。
(三)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监管乏力。注册会计师是社会监管的核心力量,弥补了政府监管的缺陷。除此社会监督的渠道比较单一,目前主要依靠的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但是很多企业中整体资金薄弱,融资渠道有限。相对而言,我国企业资产总体规模偏小,经营的模式也单一,整体的资金实力较为薄弱,在集团全面发展中,可能无法全面有效地支持集团的需求和战略目标。企业的资金募集来源还存在相对单一的情况,集团内部的资金有限,制约了资金池的集聚和高效率的配置使用。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进入不同的阶段,并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都需要集团公司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实现资金资源的专业化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在平台内部有效管理,不断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达到运营成本降低,战略目标实现的目的,增强企业集团的整体竞争力。
2、独立性及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较低。独立性是社会监管客观公正履职的保证,也是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社会监管客观公正的根本。企业在发挥资金调剂作用中,主要是通过吸收有结余的成员公司,形成资金池,再通过资金投向,将资金转移到有需求和能够进一步创造更大价值的成员中,有利于资金资源的高效率配置,降低集团内部资金使用的成本,并有创造更大利益的能力,内部资金的优化配置,可以促使集团内部的资产结构优化,有利于集团公司内资金管理的发挥。
三、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措施
针对现行会计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时,由于体系中的三个层次监管是有机的一体,相辅相成,所以完善的措施应在综合考虑这一因素的情况下提出。笔者认为要完善现行体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国家诚信体系,为会计监管提供社会基础
建立国家诚信体系(包括职能部门、企业和从业人员),加强社会信用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会计监管奠定坚实有力的社会基础。
(二)加强各监管主体的合作
首先是政府监管中各监管主体的合作,我国现行的政府监管主体,对企业的会计监管都是“单线”的监管。如果主体之间能够适度的沟通,例如在某同一时间进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检查,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被重复检查的的局面,又可以避免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买通某一监管部门的风险,还可以解决各个监管主体“一线”执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其次,三个层面的监管主体之间的合作,各个监管主体对企业监管的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共享以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这将有利于发现违法线索,堵塞执法的死角,以解决社会监管乏力的问题,从而使监管更加有效并且不断扩充社会监督的渠道。
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问题,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并结合经济形势的发展状况才能加以解决。长久来说,其完善还是应重点放在内部监督的完善上。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在一系列措施的完善下,必会促进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唐银钢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小卿.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的监管现状及完善对策.管理视野.2011
[2]白晓玲.会计监管问题的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
在我国,政府监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影响。崔学刚(2004)认为政府失灵和监管不足都有可能造成政府监管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率限度。因此在政府监管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是否切实有效?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基于我国的制度背景,公司股权性质对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影响?介于以上问题,本文从自愿性披露的角度出发,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为研究契机,对2007年~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的相关情况进行描述统计,由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连续性及报告质量来说明相关政策和监管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在内控自评报告披露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质量的合理建议。本文的研究对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 沪市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情况的分析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自我评估报告的鉴证报告。然而,此规定并未在当年生效,而是到了2007年改为鼓励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自我评估报告的鉴证报告。为此本文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年份跨度为2007年~2009年。其中剔除07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剔除在2007年、2008年或2009年退市的公司,剔除银行、证券、保险等具有特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的公司,最后获得样本公司共计757家。我国于2008年6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且证监会和上交所在每年还会颁布一项《关于做好上市公司XX年年度报告及相关工作的通知》,相关政策的统计见表1。757家上市公司中有412家(54.43%)连续三年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617家在2007年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有173家在2008年政府颁布内控基本规范后开始披露,且这些公司在2009年的财务报告中继续披露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32家上市公司(占比4.23%)从2009年开始进行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由此看出,鼓励性政策为主的监管环境下,在自愿披露的前提下,大部分企业出于各种原因连续三年不披露内控自评报告;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以前年报中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以出台的相关政策为指引开始逐步披露内控自评报告。这表明政府监管环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具有一定约束作用,而监管力度及制约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程度的高低。
随着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逐步完善,部分上市公司能够遵从政策监管的要求,积极配合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较为完善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是一种向外部发送公司财务报告高质量信号的方式。173家上市公司选择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后开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些公司实现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结合上交所出台的相关规定,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查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详细与否:(1)是否从内部控制的五个构成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对内部控制分别进行评价;(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否涵盖公司所有运营环节;(3)是否指出内部控制还存在的缺陷、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计划和措施;(4)公司是否设立了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或专职的内审人员。结果发现,这些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披露的质量差强人意,仅有6.94%的样本公司进行了详细披露,简单披露的公司占到了60%以上。在这其中,指出自身仍然存在内控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的只有27家(15.6%),这说明政府监管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披露只是表面遵从,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
三、 基于京沪地区特征的分析
在我国,地区市场化进程存在差异(樊纲、王小鲁,2009),不同地区受到政府干预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对政策的敏感性自然也就不一样。上海和北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城市: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相对市场化进程全国排名第一;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大部分政策从制定、实施到推广普及都由此开始。相比市场化进程较高的上海地区而言,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势必会受到较高程度的政策监管。基于地区特征,笔者选取地处北京和上海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通过对样本公司2007年~2009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情况进行统计,以进一步验证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在不同的监管环境下存在差异,统计结果发现,北京地区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力度远高于上海,连续三年披露的公司占比北京为44.78%,上海为8.4%;连续三年未披露的占比北京味19.4%,上海为61.83%。在现有研究中,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公司规模、盈余质量、股本结构、审计意见类型、公司业绩、再融资计划以及公司成长性、内审部门是否设立等。数据统计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内控报告仍属于自愿披露范畴,在自愿披露的前提下,表中北京地区连续披露程度比上海高出如此之多的现象,无论从公司特征还是公司业绩来考虑,很明显无法通过以上的因素进行合理的解释。
在资本市场上,为减少逆向选择,公司采用充分披露政策,以增加公众可获取的信息量。自愿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目的亦在于通过信号传递以降低逆向选择。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内部控制信息作为企业向外界传递公司运营情况的信号。内控质量高(比如,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置了内审部门)的公司可以将增加内控的外部鉴证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信号向市场传递管理层对内控质量的信心,从而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估值,降低资本成本。这难道说明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是在通过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来对外传递公司运作良好的信号么?然而,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仅有8.4%的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连续三年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公司达到81家,相对较低的披露比例表明在我国现阶段,即使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企业并未有效的通过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来向外界传递企业的运营状况。显然,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并非是为利用信号传递作用而进行披露。
既然利用信号传递作用的意图不够充分,为什么北京地区的披露比例如此之高?前面提到中国市场化指数中,衡量各地市场化发展状况的五方面因素中有“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一项指标,我们发现北京地区的得分为7.80(上海得分12.33),在东部地区的11个城市中排名第七,不难看出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监管的影响。经统计,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后,北京地区2007年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有51.35%选择在2008年开始披露,在东部地区各省市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也充分说明了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对政府政策监管的敏感性较高,并能很好的遵从政策;同时,在北京上市的公司中,国有性质公司占到很大比例(北京2009年上市公司共有81家,国有性质公司有73家(90.12%),其中的61家选择披露(83.56%),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企业性质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存在一定的影响。
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那么他们的内控就一定是高质量么?于是根据上文提到的内控自评报告评价标准,我们对从2008年开始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经统计,虽然在2008年进行了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但披露却过于简单,详细披露的数目为0,简单披露占到了73.69%。而在这19家样本公司的内控自评报告中,有14家认为自己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如果说这些公司确实实施了有效的内部控制,那么内控自评报告模式的构建和要求亟待规范,从而能够通过评判内控自评报告的优劣来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如果并非如此,那么这些简单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公司便存在“形式主义”披露的情况甚至外强中干的嫌疑。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监督检查往往仅停留在“过程控制”而忽略了对会计结果――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这种监督检查的作用值得思考。
四、 基于上市类型的分析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监管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由于我国大陆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法律建设还不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相对而言,我国香港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立法,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更严格,各相关政策更为具体,监管环境水平更高,制度建设更为完善,形成了高水准的法律实施环境。因此,大陆和香港在投资者保护的立法及实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仅在内地上市的公司相比,在港上市的公司处于更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之下,公司治理者受到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的约束。由此,笔者将沪市的A+H股交叉上市、仅在A股上市、A+B股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详细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A+H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的情况明显好于仅在A股上市和同时在A、B股上市的公司。A+H股交叉上市公司中,有超过1/4的公司连续三年披露内控自评报告,而仅在A股上市和A+B股上市的公司这一比例明显要低;同样从2008年开始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情况来看,A+H股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比例明显高于仅在A股上市和A+B股的上市公司。这表明在内地和香港交叉上市的公司受到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管,同时,A+H股交叉上市的公司对于香港和内地的政策执行情况更加良好。在自愿性披露的前提下,交叉上市的公司受到更加严格的政策指引、制度监管和法律约束,这些公司自愿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动机更强。
五、 基于所有权性质的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在北京地区范围内,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了很大比例,那么基于企业的股权性质,笔者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同时将国有企业划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对全部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经统计,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以后,积极遵从政策规定并开始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73.41%(127/173)为国有企业,这些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国有企业占到全部国有企业样本的25.20%,高于非国有企业的18.18%;连续三年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公司中,国有企业披露的比例(15.87%)在1%显著水平上高于非国有企业(8.30%)。文章将国有企业具体划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央企业的披露情况优于地方国有企业,且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不同。我们暂不对这些公司内控自评报告质量的优劣进行评价,单从披露力度方面看,很明显,国有企业能够积极遵从政府监管,更大力度的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其原因在于国家持股对公司的监管力度较强,对内控要求较高,且国有性质的公司不同于其他纯商业目标的公司,国有公司,尤其是中央企业,肩负着履行社会责任、支撑国民经济、执行国家战略等任务,因此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形象导致了国有企业以身作则,树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六、 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问题分析;审计质量;监管方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the current emergence of a growing number of SME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leading force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its operating smaller,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financing capacity, the continued lack of innovation has con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core objectives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a combination of business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in order to ensure sound and effective internal constraints and mechanisms to enable them to become "autonomous, self-financing, self-restraint, self-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entity.
The financial audit 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choice of auditors,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the basis of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framework.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audit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the judgment of the auditors in accordance with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In practical work, a lot of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by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we also can st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 ide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in the financial audit, and display information on how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udit of Corporate Financ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udit.
Key words: financial audit; problem analysis; audit quality; regulatory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企业财务审计是现代企业环境和现代审计环境下,由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专职审计人员,依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并采用现代审计技术依法独立地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收支业务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监督、鉴证与评价.借以揭示错弊,维护财经法纪,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促进宏观调控的审查监督行为。
1 企业财务审计概念性基本涵义
(1)企业财务审计的审计对象不仅是企业的会计信息,按照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它的审计对象还应包括企业的财务收支业务、相关经济活动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厂长、经理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等。
(2)企业财务审计是现代企业环境和现代审计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揭示了现代企业财务审计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3)企业财务审计的审计主体不仅是社会审计组织,而且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这些专门审计组织的专职审计人员。
(4)企业财务审计目标由于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必须在传统企业财务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合理性目标。合理性是评价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与相关经济活动的一项十分突出的内容,比如投资、融资的决策,“应收账款”和 “存货”对资金的滞留积压,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等,在企业中大都严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应有针对性地突出该项目标,而不应将其模糊在广义的效益性概念中。
(5)依法审计是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特征,“依法”不仅是对审计对象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自身的要求。因此,在概念中突出审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6)现代审计技术是相对传统的企业财务审计手工操作技术而言的,比如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乃是现代审计工作的一项突出要求。
(7)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宏观调控服务,企业财务审计也必须服从这一最终目的。这一指导思想应该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而不能把审计误解为单一的查找错弊、专门“挑刺”的行业。
(8)应该指出,企业财务审计,明确地将其范围界定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财务审计范畴之中。不是泛指对社会所有财务活动的审计,比如不包括对社会捐赠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境外援助资金、境外贷款资金和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审计。
2 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来说不大,企业管理者负责企业内部的日常事务,其主观性较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主要由企业管理者来提出并决策。所以,不同的企业,审计工作的深入程度不同,有的企业甚至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必须性,形同虚设,没有将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中去,阻碍企业发展。
(2)内部审计定位不明确,独立性差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独立性的大小决定了审计职能发挥作用范围和效果。中小企业的特殊经营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其机构设置及其他事项安排都由企业管理者来决定,这就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方向和重点,而普通的企业员工往往受制于他们的管制,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而个别中小企业里的审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审计学习和研究,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和信心,很难将工作做好,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4)审计范围窄,审计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成本费用、损益的真实性的审计查证上。但是,随着市场经化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成为企业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企业能否立足于同行业前列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投资决策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等方向发展。
3 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复杂性
由于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多样化以及规模大小不一,其内部审计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范围较广。
(2)内向性和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及控制,从而调整管理内部经济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属于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3)广泛性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也包括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基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其审计工作可以控制并影响整个企业的职能部门发展。
(4)针对性和及时性
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及时、有效地了解并分析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能够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因此,通过实施全面管理,可以在宏观管理上把握行业的走向,在微观上通过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分析、考核为内容,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始至终地将各个经济单位的经营目标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管理控制系统。
4 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企业内部审计方式大多采用事后审计,对于一些重点投资项目会产生一些隐患,给企业融资带来风险。所以,要突破这种审计方式,结合事前、事中审计方式,可以对项目的预算、合同等做好监督评价,及时有效反馈信息,以防出现疏漏。这样能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减小企业承担风险。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财务监督 内部审计
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 规范》等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内部监督制度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等类似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和其他内部机构之间的关 系,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 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相结合,整合于 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与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企业应当定期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 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具有重要性的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 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为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 定标准。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 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还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会计信息系统是实现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董事、经理的选择和考核都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主要依 赖于用脚投票的中小股东,会计信息都是实现其对经营者有效控制的工具。健全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 一方面,健全的公司治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 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内部公司治理也可以讲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 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遵循相互牵制、制衡的原则。内部牵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内容,事实上,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 就指的是内部牵制。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制衡关系。因此,法人治理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内部控制机 制。王蕾(2001)将内部控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施控制;第二个层次是从所有者角度出发,对包括管理者在内 实施监控的控制体系。
从内部控制的方法来看,现代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公司治理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例如,组织规划控制实际上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 事会、经理等之间的组织规划,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前一个层次实际上就是公司治理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一 些重合的地方。
合理设置财会机构,为财务监管做好组织准备。目前,一些企业将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并设置在一起,这是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集团企业,资产规模大赝本链条长、管理跨度宽、筹资渠道及方式多样化,财务与会计职责不明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因此,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分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建立和落实财务监管工作的责任机制是做好财务监管工作的保证。财会机构应在企业集团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财务部门可分设财务处和会计处,再根据工作内 容下设专业科。财务处的主要工作包括:筹措资金及跟踪管理;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项目的跟踪管理;预算的编制、考核;利润分配;财务分析。会计处的主要工作包括: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出具会计凭证,编制会计报表;根据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编制内部会计报表;负责纳税计算、申报;办理日常报销等。财务处与会计处分设,可使各部门工作目标及职责明确,分别把关,既可保证部门之间工作有章可循,又能保证相关职责之间的相互制约。
制定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为财务监管提供制度保障。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为研究制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集团企业下属分支机构较多,大量资产和经营活动都在所属企业中运行,集团企业要加强对其财务监控就必须制定并实行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制定企业内部牵制制度首先必须明确控制目标,要找到控制点,即容易产生错弊而需要控制防范的环节,如审批、核对、审签、结算。记账等等,以达到纵向(即在同 一部门内不同岗位、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横向(即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应由不同部门分别处理,使一个部门的记录受到另一个部门的牵制)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实行企业重大经济活动联签制度。集团企业在明晰产权关系后,应明确各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与权利,建立健全集体决策机制,特别是企业重大的贸易、 投资活动必须有财务人员参加,经集体研究分头把关。再次,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工作。内部稽核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对整个集团财务活动的审查及财务 部门内部的日常审核。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远程监控,为财务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集团企业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起覆盖整个集团的网络系统,特别是财务部门,应使用设置了严密稽核系统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统一的财务网络软件。在网络环境 下,企业财务活动可以进行远程处理,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大大提高财务、经营等各方面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速度,以提供给集团 决策层最新、最全面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其所做出的决策更具实效性、准确性,产生最优的决策方案。当然,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将使企业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投资、网上结算、网上报税等业务的发展,直接将会计核算及财务监控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如果有效监督机制跟不上,就会给经济犯罪打开方便之门,将严重威胁到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防范。
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腾飞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但造成了企业的资金流失,还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使得上级无法核实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另外,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如果没有严格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企业无法进行长期的经营活动,势必在流动资金的欠缺下退出市场。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国家出台了新《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流动资金处于流动状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会计内部控制本质上就是以企业资金为控制对象,并伴随着这些资金的流动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作用
会计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1]。进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是新《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资金流失,控制财务舞弊,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真实有效。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使得财务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目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2]。主要表现在会计内部控制过于机械性,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并在事后进行控制,不能在事前和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另外,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不全,不能实现全面控制,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难以立竿见影。
2.会计人员有待提升职业操守
现在的企业会计人员,虽然较之过去,在文化素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其工作方法仍然没有创新,工作态度仍然陈旧,不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对发现的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另外,由于职业操守欠缺,使得会计信息跟着领导走,领导让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能对其不法行为给予警告。而且在工作中过于“安分”,不能识别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完全凭借自由发展模式,运气好风险消失,运气不好,企业损失严重。
3.信息化建设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得到广泛推广。信息化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的融合已经不是新的课题。但是,目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手段仍然落后,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仍是人脑化和手工化,使得会计信息错误率很高,而且不能快速地对事件进行控制核算,影响了控制的效果。
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方法
1. 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控体系
建立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实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关键,能够对企业发生的一切经济事务及财会部门的工作职能进行防控、堵漏、核查,及进发现问题,防范并化解各种风险[3]。因此,企业要设立会计组织机构,确认落实企业会计的相关职能与责任。要因岗设立、因事设人、量能授权、责任与权利对等。要建立严密的控制监管制度,全面地实施现金流量控制与监管、应收账款控制与监管、实物资产控制与监管、财务风险控制与监管、管理信息系统控制与监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有序健康地运行。另外,要以科学的控制手段来健全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事前监控、事中监督和事后审核评价,对企业流动资金、会计信息、发展决策等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和控制。
2.重视会计人员的选择与培养
会计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财务人员,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企业财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财务人员的职业首先素养、知识更新和业务水平是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企业在选聘财务人员时,要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考虑,应用一定的选拔程序,从理论知识、应变能力、风险意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选拔,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来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风险预防能力,不畏强权,在工作中能够真正履行内部控制职责,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3.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数字化信息系统
研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数字化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精准和速度。而且企业能够迅速提取信息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这个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人员只需按照事件整个过程进行会计信息的录入,系统会自动将信息存入到数据库中,并能够对数据进行校验,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就会反应在电脑屏幕上,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这个数字化系统需要设立访问密码,数据修改密码,大大减少了非会计人员的访问修改,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另外,这个系统中的数据能够随时调出,并为上级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为审计部门提供有效的会计数据。
四、总结语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还要明确岗位职责[4],通过企业各部门的能力合作,对企业的规划、流动资金、授权批准、预算、实物资产、成本、风险、审计、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才能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艳萍.浅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J].民营科技,2010,(12).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性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差距,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完善。某些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企业文化缺失、员工综合素质低下、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使得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完善,影响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譬如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需要依靠董事会、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等互相监督和制约,但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等实际上形同虚设,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环境。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未能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所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而且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很多人在内部控制方面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承担哪种职责。譬如某些国有企业缺乏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不足,而且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步伐的迈进。
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流于形式。内部控制的管理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层的地位和权力都远远大于普通的员工,一旦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出于私利而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往往都比较严重,尤其是那些走向国际市场的国有企业,企业的管理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复杂性,明显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而国有企业内部控缺乏必要监督管理的机制,或者监督管理的力度不足,大大减弱了内部审计、监察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性管理建议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强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强,必须从产权结构、董事会制度、企业文化等角度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具体内容有:
(1)调整企业的产权结构,为内部控制治理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于会计领域和审计的领域,调整或者改革产权结构,改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奖励和惩罚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使得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成为统一体,让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更加地直接。
(2)董事会制度的完善。在国有企业中,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对董事会制度的完善,目的是强化董事会的地位,加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作用。一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董事会的职责进行明确,切实维护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二是杜绝董事会和经理层职务交叉情况的出现,防止个人揽权。三是推进董事会成员的社会化建设,加强企业权利制衡机制的落实。
(3)完善企业文化。在长期的企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以完善的企业文化为指导,但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完善,形成适应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文化氛围。
(二)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渠道的构建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部门之间、岗位之间要求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必须构建畅通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渠道:
(1)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内部控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根据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等管理的具体需求,要求信息管理系统具备综合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监测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在软件方面,要求生产者和管理者等有完善的会计和审计披露机制,从而使得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内部控制意识进一步强化,而在硬件方面,需要打通新闻发言人等外部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提高沟通的效率和降低沟通的成本。
(2)设置信息沟通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企业相关利益者的信息披露、沟通、交流等工作。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为内部控制管理及时提供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同时识别、获取、加工相关的信息,在企业的内部进行有效的横向和纵向传递,一旦内部控制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信息沟通系统就会及时提醒,以便相关负责人在生产或者经营决策方面及时作出防范措施,减少内部控制问题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3)国有企业还需要建立用于信息沟通的EPR系统,实现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EPR系统是在设定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事项识别,然后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以便及时反应内部控制风险,然后用于具体运营管理活动的风险控制。整个EPR系统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上,而且要求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强化
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强化,需要在构建企业内控体系的基础上,从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外部监督几个角度予以强化:
(1)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首先是明确内部控制的权限和责任,为内部控制设置一道防线。其次是设立内部控制的事后监督机制,譬如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日常业务的定期检查等,然后安排具备全面工作能力的人在相应的职位上。
(2)实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让各个部门在固定的时期进行自我评估,了解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这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和业务经营程序风险规范化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内部审计工作的加强。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针对企业采购、计量、验收财产物资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国有企业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包括审计部、财务部、纪检部、监察部等在内的各部门权责,进行部门之间的互相考核制衡,实行平级监督,确保审计工作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实现。与此同时,还要检查和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以激励机制为基础,将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外部监督力度的加强。外部监督指的是财政监管部门、税务监管部门、审计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媒体等内部控制的外部力量,利用外部监督力量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能够提高规范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譬如鼓励媒体对国有企业违法违纪行为的曝光,发挥内部控制方面的舆论监督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命脉大部分掌握在国有企业手中,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兴衰,但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差距,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建设存在“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完善”、“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监督管理流于形式”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风险,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力度,调整企业的产权结构、完善董事会制度和完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是构建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方可推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进行开展。
参考文献:
一、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发生了一系列会计舞弊和会计造假事件,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虚假的会计信息使企业法人无法真正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同时说明会计监管没有真正发挥实效。所以会计监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研究内部会计监管已经成为全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由此可见,会计监督已经成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课题。另一方面,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监察、监督,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如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些企业设账外账,造假信息;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经济效率差上缴利税少,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完成。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仅需要健全法律保障,更要加强对会计的监督和管理。
二、正确理解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通过审核凭证、控制预算或财务计划的执行,分析与检查预算或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生产经营或财务收支所进行的监督。会计监督的特点:
第一,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同时进行,因此具有基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第二,会计监督主要利用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
第三,以国家的财经纪律和法规为约束,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三、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由于会计人员具有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监督有代表企业行使经营管理权的监督双重责任,在国家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很有可能首先考虑到自己所在企业的利益,利用法规制度的漏洞,甚至采用各种违规手段来维护企业利益而在企业与个人发生利益冲突时,也往往是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因此以前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唯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四、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一)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
《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这样做,将减少大量社会成本。由此证明,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即用权力制约权力。如果不承认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这个客观事实,则无异于否定《会计法》。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干其随心所欲的事。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才能时时、处处把《会计法》奉为圭臬,所有会计人员才无后顾之忧,才能说真话,依法办实事。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贯彻实施,才能有利于宏观经济决策,维护公有经济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做到弊绝风清。
(二)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职能就难以发挥其作用。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问题还在于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要是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淡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模糊,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有的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财务会计信息控制、准确性及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控制、内部监督等,有的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有些企业的会计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会计职务分工不明,财务票据没有统一管理,人为篡改财务数据,虚报企业利润,假造会计数据,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一个设计良好、运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财产清查范围、程序明确,实施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明确。一些企业制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这都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作。
2、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
多数企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味追求经济利润,而忽视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一些自我约束和自我防范的制度还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虽然有相关的几条规定,但缺乏实质性细则和完整性;许多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是在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之后才采取的补救措施,没有真正起到预防作用;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的财政和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对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上级部门对此也缺乏必要外部监管,最终导致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
3、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
内部控制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对于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存在以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政策, 这就造成了领导审批,会计必须直接执行的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局面。有些企业虽有监督部门,但不是专业的监督部门,而是由财政部门承担监督任务,这就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另外,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二、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控制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势下,要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必须做到: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内控意识,进行培训教育,让其改变传统的内部控制观念,使其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经营和高速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教育,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律法制观念,应当如实的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信息,避免财务造假的现象发生,为内部控制提供专业人才,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繁荣稳定。
2、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必须有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企业的控制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对企业的组织部门、业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的优化整合,使其相互制约、通力配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于提供执行、规划、监督和控制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结构框架,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控制效果以及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通过设计和控制业务流程,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3、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企业各项管理水平。注意内部审计方式方法的运用和改进,在坚持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并防止失误,在审计技术上,要积极探索审计信息的自动化管理,适时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模块。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审计的主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主要目的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企业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内部的监督功能,建立健全内部的审计监督部门。
三、结语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度建设对提高管理效率、保护资产、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问题博大精深,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必须确保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认识,加强内部审计,建立符合企业特点和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08
[2]吴俊.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及执行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9;2-25
现阶段的企业,要积极立足于财务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同样是确保资金资产的相关方面的安全,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控制好企业的资金运动,规划好各项企业管理活动,目的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真实性,确保财务报告的有效性,最终实现经营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一个企业的内控管理涉及到的各项决策、反馈等环节。内部控制不仅要适应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但也要与法律法规的实际发展完全一致,并符合企业的要求,员工必须执行,以保证位置,设置合理的责任,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实现高效运行,确保资产和可靠的经济信息安全。具体来讲,主要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企业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执行。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不能超越国家法律,内部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严格依据有效的管理授权和审查程序。二是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分析宏观政策环境,分析市场竞争趋势,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地处理,从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规避风险。三是有利于保证资产的有效增值。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可以确保员工积极有效的开展文化宣传工作,避免的行为,确保资产的安全,提高利用效率。四是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在企业的内部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积极的创新有关流程管理,完善员工的工作机制,逐渐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制约管理机制,保障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五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劳动岗位的有效分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功能,可以将信息及时有效的快速反馈,确保整改措施,才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活动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与企业的管理相结合,还要具备广泛性、全局性、牵制性以及调整性。财务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在企业的生产生活中加强内部控制是第一选择,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预测、分析、决策以及评价手段等方式,有助于实现财务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协助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内控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组成内容,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借助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相互协调与高效运转,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完善企业内控建设。财务管理在真正的企业生活中至关重要,实践中个人认为是很重要,因为良好的财务决策,可以节省不少财政支出,提高企业的最终经济利益,不仅仅是经济方面,还有内部管理方面的控制,员工可以按照制度进行实施工作,协助内部控制,内控是最为关键的,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但是就长远的发展来看,良好的内部程序化管理,可以实现经济优化优势,提高个人的效率,最终完善内控建设。
(二)有利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建设
财务管理在协助企业结构方面,协调相关利益方面,能够完善控制与监督职责,它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行。财务管理活动能够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大部分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存在公平与效率失衡,所以,企业必须进行财务管理,才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优化企业管理的治理模式,才能有效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改善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企业往往是两权分离,就会导致利益的分歧,模式管理上的矛盾,但是企业在实践中出现的公平与效率失衡的现象,就会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高效的工作质量绩效管理,高效率的管理才能够有高效率的回报,才能够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
(三)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企业的管理层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完善会计信息,保证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够实现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能够使得会计信息的采集整个过程的完善,在各个环节如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以及汇总方面,都为财务管理奠定有效的环境基础。内控制度的建立能够使企业及时发现作弊行为,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步。实践中,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疏忽导致财务数据的不真实,导致的数据失效,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层来讲,保证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够高效的管理数据,财务管理可以是电算化模式的管理,规范好各个模块的职能,实现各个环节的财务优化配置管理,及时发现错误,保证企业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是关键。
(四)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构建防腐败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建设,主要还要建立健全有效地惩治与预防机制,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有效的行使监督和管理,优化内部制约体系,完善重大项目安排计划以及资金使用方式,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反腐败的管理机制的构建,主要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权力制约机制;第二,探讨责任机制;第三,重点监管机制。基于财务管理的基础,提高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从根本上预防腐败。在企业日常的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操作上的弊端,会给企业的相关人员留下的漏洞,因此针对重点部门的监管,可以强化资金管理,优化组织内部管理,建立责任机制,重点对有缺陷的部门进行财务梳理,流程化环节模式重点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构建内控机制,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强化财务管理,优化内控管理,有助于保证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建设中,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有效扩展,建立完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内控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缺陷,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全面地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云燕,杨小璐.试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24):211-213.
企业内部控制以企业当中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合面控制,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标准。企业预算管理力图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而使企业达到最高经济收益为目标,应用预算科学控制企业当中不同职能部门的资源运用。内部控制是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全面预算管理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表现。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合理的资金预算和成本控制,促进企业实现一定的经营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困难,必须要及时解决这些难题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表现在内部控制方面,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直接联系,中间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迅速解决,不然则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有下面这些表现:
第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与企业发展关系不大,很多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低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依然有一部分企业在管理系统中没有引入内部控制内容,有的还对内部控制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不利,这些与时代不符的观念都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控制监督体系。不少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生产经营中也建立了一些控制制度,但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监管不力,对内部控制的实行情况也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形势下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展现自身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监督内部控制工作是通过审计部门来进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审计部门不能完成自身职责,不能实现与企业的沟通,有的只是和企业当中的会计部门沟通,没有意识到与其他部门沟通的重要性,缺乏宏面规划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中预算管理运用的措施
1.提高人员素质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财务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证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定期组织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依据不同工作内容对财务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要求其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同时注意激发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创新预算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不但要做好严格管理员工和控制员工的工作,而且还要重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中,自编制预算到执行预算、审核都要求企业不同部门加强合作与沟通,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建立预算组织机构
建立合理的预算组织可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企业当中的预算管理存在于内部控制当中,预算管理要具备合理的流程,才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分解每一个控制点的责任并将其落实到每一个管理模块,进一步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员身上,全面融合流程设计和组织设计,建立合理的预算组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内部控制系统。
4.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
企业的预算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如果企业的每一项管理工作都能做好,合理控制企业不同部门的支出情况,及时统计企业生产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生产状况,依据统计得到的各种数据制作不同部门的损益表,将预算数据填入企业财务管理报表中,然后与提前制订的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存在超出预算情况则要迅速作出处理,确保企业财务报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要严格管理企业的资产,要依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去做,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确定企业资产不流失。
5.健全预算考核体系
二、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是国家实现良治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范畴,占有大量的公共资源,并受托对其拥有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不可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也难以阻止。企业治理是国家治理这一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提高其运行绩效是实现国家良治的基本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确认”与“咨询”,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功能,帮助企业化解风险,实现增值和有效运行。在中石化“天价茅台”等事件曝光后,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国有企业监管的呼声很高。由于政府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使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监督的时间间隔较长,加之政府审计是外部审计,不能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通过事后的审计监督,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不能起到预防的功能。可见,政府审计的劣势恰恰是内部审计的优势,但是二者的目标一致,因此,政府审计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运行绩效的监督,就需要通过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来实现。只要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国有企业的有效运行才有保障。2.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可以有效地化解内部审计增值功能所产生的内部冲突。IIA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不论受雇于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内部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任务时,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提供客观、公正的确认、咨询服务。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处于企业内部,内部审计的职责与整个组织有关,同时内部审计人员须对董事会、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和自己的部门等负责,其身兼多重角色,而且这些多重角色之间往往相互冲突,使其承受角色压力,从而制约或损害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目前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政府”格局依然延续,政府与企业,尤其是与国有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突出的表现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仍然是通过政府任命,还没有摆脱“准行政化”的治理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制式的管理不可避免,在实践当中,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管理层,发生的冲突主要是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很显然,这种由于压力给内部审计人员所带来的冲突在企业内部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这就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制度、准则等公共资源进行引导甚至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审计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由内部审计工作所产生的企业内部冲突,应当由既有专业性又有权威性的政府审计部门来协助解决,化解内部冲突,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3.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业标准和报告要求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按企业内部分工组织或参与组织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工作,并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对本企业及其子企业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等”。尽管有内部审计准则等约束,但事实上这些都是“软”约束,是要求企业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有没有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去做,审计方法是否科学,审计质量是否可靠,审计的职能是否得到发挥,外部机构没有实质性的审查与评价。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时,虽然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其审计的范围,是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服务的,不是对内部审计工作专门进行的评价。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导致了现实中内部审计的不作为,也就制约和影响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
(二)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行性
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为全民所有,其经营管理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追求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追求社会效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政府审计对其监督,代表的是公众的利益。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运行,除了自身内部审计监督之外,还需要政府审计进行外部的再监督,以形成审计监督链条。从理论上来讲,政府审计源于公共受托责任,有义务按照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利用公共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从审计实践来看,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上,内部审计属于第一层次的监督,政府审计属于第二层次的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政府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可靠、有效,政府审计在再监督时就可以充分地信任、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结果,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李金华(2006)提出,希望学者、专家、教授要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理论,不要照搬国外的东西,借鉴是可以的,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在目前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形势下,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具体应用,既有法律保障,又有理论支持与实践需要,是现实可行的。
三、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制度鉴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实质性的外部审查与评价,为了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借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建立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制度。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的检查,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水平和质量,使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其“免疫”功能。这样,也可以使政府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中解脱出来,转而评价企业的内部审计,既提高了政府审计工作的效率,也解决了企业制度层面的问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健全、有效,就会为企业良治提供了保障,政府审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监督企业的目的。
(二)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向公众公布,通过社会舆论监督达到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刘家义审计长强调: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前提下,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推动公共资金的来源、分配、管理、使用、审计等情况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可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政府审计推动国家良治的一个重要途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腐败止于公开。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范畴,其财产所有权归社会公众所有,其对公共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情况,社会公众也应拥有知情权、监督权。效仿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做法,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一方面,可以增加国有企业对公共资源经营管理的透明性,将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对企业治理层、管理层有着较强的威慑力,督促其及时整改,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使社会公众参与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中来,真正实现所有者权利;另一方面,使内部审计在监督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同时,自身也接受了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提高审计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实务操作中,首先,公告的程序: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需要经审计机关审核后才能予以公告,以保证不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秘密;其次,公告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应包括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方法、过程、审计查出的问题,以及作出的审计决议等,对于整改落实的情况也应在审计结果公告后适时予以公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构建国企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非常的重要。国有企业也必须要站在风险管理角度来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制,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切实降低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有效经营管理的目的。
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分配资源,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活动内部防范需求,是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的必要手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内部管理逐步提升,内部控制也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由简单到复杂,并从企业内部向外部延伸。
(二)风险管理企业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它与企业发展相伴相生,其中一些风险会威胁到企业的发展,给企业造成危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经济社会,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业务、新知识更是层出不穷,风险的多样化迫切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二、在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构建国企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国企要持续发展并实现经营目标,就需要提高市场地位,保持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风险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使得国企纷纷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多种手段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强化企业风险经营意识,建立风险预警的长效机制,成为了推进国企适应外部环境,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二)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顺利进行构建国企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意义就是为了让各项工作进行的更加规范,从部门之间的交流方式、工作的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实施流程,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的国企内控体系,让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更好的结合,也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很多企业在内部体系建立时对财务风险管理理解得不透彻,更加偏向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其他工作脱节,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使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工作步调一致,顺利进行。
(三)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确保经营指标的完成,必须以健全完备、运行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根本保障。对企业而言,风险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完成经营目标、实现发展战略的潜在影响。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念融入到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等各方面,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重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与效果,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现阶段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目前,很多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风险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缺乏应对风险的全局观和系统思维,遇到风险事件后不能有条不紊的应对,风险事件发生后,也未分析发生的原因并完善内控体系和相关制度。
(二)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同民营企业之处在于内部控制中存在很严重的行政化色彩。很多国企中都存在一言堂的现象,有些是高层领导做决策,这样对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规定的程序也会被默认执行,导致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让财务审计机制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一方面不能仅把财务风险管理停留在纸面上,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增加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让国企更加稳定的运行。
(三)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部分国企自身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但风险管理仅依靠经营部门上报,未真正嵌入到公司信息系统及业务流程中,无法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类信息汇总分析并与同行业已发生的风险事件的特征比对,实时进行风险识别及应对。如果仅依靠大量人力来进行风险管理,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及时防范风险的发生。
(四)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多国企的部门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岗位,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但是财务人员更加的偏向财务管理和税务管理,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还有一些不足。财务风险的识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如果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很容易丧失风险控制的最佳时机,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的建议国企应通过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来支撑企业的正常运营,由此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细则及流程图等三个层级着手,不断完善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在正常运营过程中有限防范风险,提高运营效率,从而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企业风险的全局观和系统思维,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事件的应对措施,并结合风险事件、公司的流程制度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主要由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职能机构、业务部门以及审计监管部门构成。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主要负责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的制定,研究、审定公司重大经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等。风险管理业务部门主要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作为经营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机构负责政策制定、管理监督,作为经营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审计监管部门对风险及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作为经营风险的第三道防线。
(二)提高信息化风险管理能力面对现代企业跨行业、多业务类型及海量信息,要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风险信息并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必须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充分应用海量信息处理方法,适应未来发展。企业可通过运用先进的数据集成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向经营管理各业务环节渗透,实现从企业数据仓库中获取业务、财务数据,建立多维度的分析指标,构建风险动态预警模型,形成风险动态预警系统。依靠IT技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节省人力物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建设和完善风险体系、制定风险规避措施上,将对国企的生产经营管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加强风险管理评价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加强风险管理评价工作能够有效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策略予以改正。第一,应当积极优化国有企业监督管理体制,企业可以结合自己实际经营状况来合理设置内部控制监管体制,且在该体制中需要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监事会以及财务总监三方职能部门进行有效融合,在该体制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要具备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独立的职能,且通过行政上的交叉控制,有效结合三方合力,以切实发挥出监管实际作用。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国企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规模和财务数据体量不断的增加,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尤其是对目前财务管理中比较薄弱的风险识别和分析环节。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取决于人的因素,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更需要专业的人才,企业要鼓励员工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多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培训课程,使其能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迅速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对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要给予鼓励和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