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园林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园林工程行业发展趋势

篇1

1 加强城区型森林公园生态建设,促进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森林公园建设有利于推动城市林业的整体发展,城区型森林公园是城市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同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息息相关。且各自的发展相互促进又带动整个林业的进步

1.2森林公园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林业管理水平和立法的发展

各地方在发展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的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对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立法所参考,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其意义超出了林业本身。

1.3森林公园建设美化了城市空间,提升了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

1.4促进地域旅游发展的同时,带来信息,带来文化的广泛交流,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2 存在的问题

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在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2.1概念不清,观念模糊

把森林公园风景林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理解为简单的“绿化”。人们一般把城市绿化误以为就是城市林业建设,这和我国的立法现状有关。城市林业不仅要在园林中实现绿化,更为重要的是和城市建设相统一,将林业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而城市林业建立的是一个自然系统,管理成本较低。

2.2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特别是树种的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我国森林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严重不足

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

2.4政府对城区森林和城市林业的重视不够,资金、科研投入不够

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用于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和科研投入都不到位,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很紧缺,导致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缓慢。

2.5管理体制不健全

政府应设立独立的林业主管部门。某森林公园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对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林业发展有所制约。目前仍然维持在封山育林的经营水平,其区位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3 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们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为此,提出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1)规划先行,科学决策,严格实施。

森林公园是专业性生态公园,是城市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保护好自然景观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突出以森林景观为主,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同时,应规划城市总体绿化目标。因为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

(2)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即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就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理顺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切实保护和充分利用本地森林及动植物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富于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丰富的森林公园,植物多样化和乡土化十分重要。当地的自然植被与生态是植物适应地质演变、生物进化的产物,它最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变化,体现森林公园本土特色。应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地带性植物区系分布。通过引种、驯化和培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公园林植物群落。以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森林景观。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篇2

引言:

园林绿化行业一般分为市政绿化、地产园林与生态修复三大类。当前,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园林绿化作为其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绿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园林绿化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对于园林绿化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现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把园林绿化产业称作是“绿色银行”,很多企业也都纷纷在园林绿化产业上投资,不少地区把园林绿化产业作为农产品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目前园林绿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存在无限潜力的朝阳性产业。

1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历程

1.1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的起步阶段

早在1952年,建筑工程部于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全国各省市开始进行有步骤、有计划了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湖南省于此也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园林绿化行业。在湖南的各市、县逐渐开始新建公园,绿化道路,加强对苗圃的栽培,不少市相继成立了园林处、绿化处等园林单位。在1960年以后,湖南省贯彻国家“园林绿化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继续大力鼓励群众发展苗圃,同时广泛开展各种种树活动,实现城市的普遍绿化目标。在这近十年的发展,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建设在不断壮大,到1960年初,绿化苗圃已经超过400公顷。在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湖南根据中央要求,明确提出全省要做好园林绿化行业工作,要努力发展苗圃,尽快达到苗木自给的目标,逐步达到全省城市园林化。从此,湖南省各地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苗圃建设与培育工作。长沙等城市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园林绿化公司。

1.2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全面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城市绿化条例》的颁布,湖南城市园林绿化逐渐进行了法制化的轨道,确保了湖南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1]。在这个阶段,湖南省在全省开展了建设园林单位、园林城市与园林小区等活动,加强了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系统规划,重点建设城市公园与动物园,注重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优化园林绿化的科研工作和园林工程的管理。这个阶段在湖南出现了私营的园林绿化企业,不少商家看到了园林绿化行业的广阔前景,纷纷下海投资园林绿化行业。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湖南省的园林绿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园林绿化行业相应得到了长足发展,不少绿化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企业达到约2000家。

1.3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蓬勃发展阶段

2001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后,湖南省各部门更加重视了对城市绿化的建设,形成了全民参加的绿化热潮,带动了湖南园林绿化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绿化市场广阔发展,涌现了大批的园林绿化企业,同时园林绿化企业经营水平迅速发展,不少国有企业也纷纷开始改制,把以前的绿化工程处进行改制、重组,改建为股份制的园林绿化生产企业,湖南园林行业到了蓬勃发展阶段。据统计本世纪前5年的时间里,盆栽植物与观赏苗木的平均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2.03%、44.78%,要高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21.02%、33.81%,特别是观赏苗木非常显,说明湖南省内园林绿化市场已基本开始接近饱和,出口量不断增大[2]。

2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经营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经营发展的现状

2.1.1 绿化行业发展迅速,内容在不断扩大

近几年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的花卉种植面积近8万公顷,盆栽类植物总产量为1289.17万支,观赏类苗木的产量为6203.47万株,各类草坪种植面积达723.89万平方米。总出口额为2067万美元。目国省内具有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绿化企业约有1000多家,花卉企业有900多家。随着省内外市场化趋势越来越高,园林绿化行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内容被不断地丰富扩大。例如,近几年因为市场的不断扩大,工艺美术与林业都突破了原有行业的界限,都以生态活景观的名义涉入了风景园林行业的设计领域,园林绿化的规划与设计也融入了像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建筑等学科。在加入WTO,大型绿化公司的进驻,带来了新的行业理念与实践经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前进方向[3]。

2.1.2 行业产值不断增长,仍有市场潜力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湖南园林绿化行业每年产值约为70亿左右。同时还有平均21.55%的增长速度,省园林绿化平均每年投资近15亿元,平均的投资增长速度约为17.24%,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与行业档次的提升,使得园林绿化市场进一步得到扩大,同时大量兴建的旅游度假村、工业园区以及各地高校新建与搬迁等成为湖南省园林绿化行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随着省内园林绿化行业经营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纷纷把市场拓展到像北京、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对园林绿化产品需求量较大的省市。

2.2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经营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2.2.1 园林绿化行业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

当前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存在着行业系统不完善、标准化的程度较低、体系结构不科学、体系发展不平衡、技术含量较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园林绿化的标准体系没能覆盖当前的风景园林以及未来的主要行业领域,很难真正体现出行业的结构语特点,特别区域生态与资源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发展很不平衡,各个领域标准体系发展不相协调,比如花卉领域的标准就比较全面,而园林绿化工程中的质量、维护标准却几乎没有体现。所以,对于当前的情况,必须建立健全园林绿化行业的标准体系。

2.2.2 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随着物流领域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产品的流通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园林绿化生产者大多是依靠经验与已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没有运用现代的营销策略与建立现代化销售平台,致使市场信息流通缓慢,市场竞争无序化严重。同时我省销售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产品包装质量不够以及售后保障服务措施不到位,流通费用大,环节繁多,时间长等都严重制约了我省园林绿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

3 湖南园林绿化行业经营发展趋势

3.1 大公司、大资金的运作将主导市场

由于园林绿化行业的资产结构往往视流动资产,所以很难抵押贷款,因此融资困难是园林绿化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障碍。但是随着省内一些公司的上市,不少公司的融资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产品种植基地得以扩大,接单能力也迅速提升,最终园林绿化企业得以快速发展而壮大。所以,大公司、大资金的运作将主导市场,而落后的小企业面临淘汰出局的趋势。

3.2 市政与房地产园林绿化将继续快速发展

由于城市绿化对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国家始终不断地加大对市政绿化的投资,越来越多的城市、县区把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镇规划发展的重点之一,对园林绿化的投入也不断的加大。所以市政绿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园林绿化企业应注重对市政绿化一整套产品的生产。与此同时,随着房地产行业而带动园林绿化的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势头迅猛。

4 结论:

目前,湖南园林绿化行业处在发展转折时期,我们只有认清当前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在各个相关部门的不断探索、合作,进行各方面的创新探索,才能开辟出湖南园林绿化行业更广的市场。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住建部的相关资质规定,园林绿化行业可泛指与园林相关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养护管理,苗木、花卉、盆景、草坪的生产、养护和经营,以及有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活动。

园林,也称作园、囿、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假山假水开辟山水地貌,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在传统上,园林通常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园林的形态和内涵也不断延伸,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休养胜地以及各类绿地(如:单位附属绿地、城市广场公共绿地、道路绿地)等都可纳入园林范畴。

城市园林绿化活动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的系列措施和模拟自然的园林设计手段,使得园林植被(花、草、树木)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既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维护与提高,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工程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带动经济效益等多重功效。

(二)园林绿化产业链构成

园林绿化项目一般先由设计师进行方案设计,再由施工方进行工程施工,工程完工后进入养护管理期。其产业链流程图表1所示。上游企业包括园林植物(苗木、花卉、盆景、草坪等)生产商和园林建筑材料供应商,分别向园林工程提供园林植物和园林建筑材料;中游企业包括园林景观设计单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以及园林养护单位,园林景观设计单位为园林项目提供设计和咨询服务,施工企业按照设计要求施工,项目完成后移交给园林养护单位进行养护管理或移交给最终客户(项目发包单位)。

图1 园林绿化产业链流程

园林绿化企业在产业链中可从事的经营活动涵盖园林植物种植、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施工、园林养护四个环节。园林苗木种植处于产业链前端,是园林设计和施工的基础,对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均有影响。一方面,丰富的苗木资源可以为园林设计提供素材,给设计师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另一方面,苗木资源是园林项目施工的材料,直接影响项目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正因如此国内大型园林建设施工企业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苗木生产基地。园林景观设计是决定园林的总体景观、施工技术水平和工程建设的成本的重要一环,对项目总体影响很大;园林工程施工是将优秀的设计方案变成现实的一环,直接决定着园林的质量水平和工程建设成本,因而受重视程度较高,业内具备一级施工资质的企业均具有较强的施工水平。园林养护是园林项目建成后,为保证园林发挥正常的功能而进行的维护工作,是保证园林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园林养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设计和施工水平,优秀的设计和施工可以大幅降低园林养护成本。

(三)园林绿化项目的分类

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园林绿化项目包括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两种。政府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市政园林绿化工程、事业单位附属的园林工程等,社会投资项目主要以地产园林景观、度假园林工程、星级酒店园林环境等,其中市政园林绿化和地产园林景观是园林绿化市场的主要领域。

市政园林绿化项目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而由各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园林绿化项目,包括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城市绿化带等。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争办园林城市的兴起,市政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许多城市都以创建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市政绿化建设,带动城市发展,给市民创造适合居住的环境。

地产园林景观早期是作为地产的配套设施而出现。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地产园林景观的建设被越来越多开发商所重视,成为开发商开展差异化竞争、提高商品房溢价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地产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地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些高端地产项目上,地产开发商通过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营造出舒适居住环境,极大地提升房产项目的综合价值。

(四)主要产业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加快面向大众的城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于2006年2月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纲要》在第八项重点领域“农业”中明确提出“重点研究开发人工草地高效建植技术和优质草生产技术”。

(3)《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2011年6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规划提出:坚持“生态型、节约型、功能型”的城乡造林绿化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城乡绿地,加强城镇周边的林(草)植被保护,扎实推进城乡绿化工作,不断提高城乡绿地系统分布的均衡性,完善城乡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科普教育、文化艺术、休闲游憩、节能减排等综合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到2020年,规划城市、乡镇、村屯、军事管理区绿化295.4万公顷。其中,城市建成区绿化45万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60万公顷、村屯建成区绿化185.4万公顷、军事管理区绿化5万公顷。“十二五”期间,规划城市、乡镇、村屯、军事管理区绿化147.7万公顷。其中,城市建成区绿化22.5万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30万公顷、村屯建成区绿化92.2万公顷、军事管理区绿化3万公顷。

二、园林绿化行业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

(一)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为城市园林绿化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镇人口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数量从2000年的4.59亿人增长到2012年的7.12亿人,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增长到2012年的52.57%;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从2000年的2.24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012年的4.56万平方公里;过去12年城市建设面积扩大了一倍。

图2 我国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3 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情况(万公顷)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建成区的扩张直接推动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而园林绿化作为现代城镇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也被大幅提高。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率超过50%,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我国已结束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新一轮城市规划与建设速度正在加快发展。

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但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持续。根据中国社科院的《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34%,城镇人口数量达到8.37亿。根据发改委主导编制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预计,城镇化在未来十年将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也将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二)生态环境改善意识提升、园林城市建设大量开展,为园林绿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已经意识到在整个地球范围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00年建设部下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制定了园林城市的申办条件、考核程序、命名表彰办法。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大园林绿化建设投入,开展“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的建设活动,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性。根据全球绿化委员会《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183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31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的创建进一步带动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县区将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不断加大园林绿化的投入,为园林绿化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市政园林绿化投资持续增长,城市绿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建设的高速推进直接推动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需求的增长。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园林绿化投资在内的各项市政设施投资额均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根据住建部统计,2001~2011年,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总投资从2,351.9亿元增长到1.39万亿元,增加了将近5倍;其中园林绿化投资从163.2亿元增长到1,546.2亿元,增加了8.47倍。而且园林绿化投资在市政公用设施投资中也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2001年占比为6.94%,2011年提升到11.10%,足以说明各地政府对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图4 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随着各级政府对园林绿化建设投入的加大和各地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开展,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等均保持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全国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55.35万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1.89万公顷;城市绿地面积224.29万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地面积154.6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2%,建成区绿地率35.27%;城市公园绿地面积48.26万公顷,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

图5 2001~2011年我国绿化覆盖面积增加情况(万公顷)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图6 2001~2011年我国城市绿地面积增长情况(万公顷)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注:2006年之前,“城市绿地面积”称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

图7 2001~2011年我国城市公园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从近年的市政投资水平看,我国市政设施的总体投资和建设规模仍然严重不足,市政设施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应占固定资产投资10%~15%的比例,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5%。但是,2001~2011年,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5.09%,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89%,均未达到合理水平。因此,未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依然非常迫切,对园林绿化的投资需求也同样存在较大上升空间。根据住建部有关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预计将在7万亿元左右,其中将有不少的投资用于园林绿化的投资。另外,根据《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的规划目标,2011~2020年,我国需要完成城乡绿化指标295.4万公顷,其中城市绿化45万公顷、乡镇绿化60万公顷、村屯绿化185.4万公顷、军事管理区绿化5万公顷。可见,未来园林绿化市场需求依然非常巨大。

三、行业发展趋势

(一)生态园林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生态园林是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主张因地制宜、适地适栽、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强调人工园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认识已提高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高度。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当代城市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实现城市园林生态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园林规划设计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向多元化设计方式发展

我国园林绿化项目的规划设计正在从传统园林设计转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过去十几年相比,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种类、深度和广度均已大大扩展。未来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将会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美学理论、功能理论、环境美化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休闲游憩理论、绿地空间结构理论等),吸收借鉴环境伦理学、环境心理学、生态哲学等新的观念,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协调为目标,逐渐走向生态设计、文化设计、区域设计、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多元化设计道路。

(三)社会化资本在园林绿化投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明以及国民经济和生活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是明显的全面共享的公益事业。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资本来源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注入为辅。而在发达国家,园林绿化资本市场则是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资本市场。我国未来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将会在政府引导及保证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采取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让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园林建设领域。未来,社会化资本在园林绿化投资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竞争从成本竞争向企业综合实力竞争转变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前期,人们对园林产品质量要求较低,行业发展也不规范,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行业竞争多以价格竞争为主。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行业也越来越规范,园林造型日益丰富,园林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慢慢摆脱了初期的价格竞争阶段,进入了以设计、技术能力、服务、品牌等多种指标构成的综合实力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技术实力、设计能力强、服务好、过往业绩优秀的企业往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五)企业业务朝一体化方向发展

园林绿化行业的植物种植、景观设计、园林施工、园林维护这四个环节中任何一道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到这个园林项目的质量水平。为了提高园林建设水平,国内大型园林绿化企业纷纷建立了从苗木种植到园林维护一体化的园林建设服务体系。建立一体化的园林建设服务体系,可以发挥业务一体化之间的协同效益,增强对各业务环节互相衔接的掌控能力,促使公司在设计业务与施工业务市场领域的相互延伸,从而更好地将设计理念和工程施工相结合,打造精品工程并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业务体系一体化也是未来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行业区域性分布格局逐步打破,市场向全国性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市政工程在早期往往由具备当地政府背景的施工企业完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而园林绿化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也属于市政工程,因此园林行业的区域性特征突出。另外,由于各地气候、习俗、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更是加剧了园林行业区域性显现。然而,行业的区域性特征不利于园林企业做强、做大,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而近年来,园林绿化行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行业内区域垄断现象正在被打破,不少大型园林企业已经展开了区域线布局,建立了遍布全国的业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3] 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

[4] 中国统计年鉴.

[5] 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

[6]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

篇4

一、当前园林工程的流行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园林工程出现了过于急功近利的势头,盲目引进,克隆照搬,粗制滥造。做作有余,生趣不足,这是当前园林工程的流行病。

1.1文化内涵的淡薄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园林工作者在挖掘和赋予景观要素的文化内涵方面明显的存在不足;而另一些则走到另一个极端,把各种的文化元素不分场合地罗列、堆砌,俨然暴发户“晒”家财似的,各种元素没能有机的结合。

1.2忽视意境的营造

一些园林工程过于务实化和经济化,只注重视觉效果享受,忽视了意境的表现和精神的愉悦。许多的主题、景区、景点往往只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其景观却表现不出这种优雅与内涵,意境的营造只流于形式。

1.3整体性的缺失

园林工程一般都由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施工方共同来完成。设计方很多时候会迫于建设方或其他的压力而进行设计变更,又由于与施工方缺少交流,往往只注重工程技术的交底,而忽略了“艺术交底”,致使施工方不能准确地把握园林的设计意图,出现思想意识上断层,结果使园林作品失去了它的连贯性、完整性与和谐性。

二、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2.1 把握施工对象的生物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将不同季节、形态特征,不同色泽的花卉、草皮、乔灌木等进行搭配栽植,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特有功能来实现净化空气、滞尘调温、美化环境的作用,最终达到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目的。另外,苗木的种植讲究季节性和土壤条件,自然条件对施工管理有较大影响,施工质量的控制有一定难度。

2.2 创造工程建设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通过植物配植、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等艺术手段,以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施工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设计意图有较深的领悟,在建设过程中以创造性的劳动,实现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效果。

2.3 对施工管理有较高的要求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占地面积大,有足够的工作面,利于赶工。但是,施工作业点较分散,涉及专业多。因而,在施工的组织管理上,要求协调好各专业的互相搭接,准确安排插入工序的时间,而且要保证所涉及的不同专业的施工团队能流水作业,连续施工,减少窝工、误工等情况,这也施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在实际施工中,要牢牢紧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手,保证工程建设高质、高效和低耗。

三、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

3.1 严格监控工程建设质量

3.11 组织监管

组建项目经理部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开展的前提,由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施工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经理之间、与内部人员之间要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健全施工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职分工明确;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图进行审定,确定其正确无误且切实可行;对拟采用的施工方案,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案合理,工艺先进;要始终把质量与安全摆在第一位,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及施工规范,并监督相关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在组织管理上要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12 材料把关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投入了各种原材料,种植土、苗木、各种材料的成品、半成品、构件等,而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因此,要对工程采用的各种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监控,对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取样、试验等层层把关,确保质量达标。

3.13 分项质检

每一个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分项、分部工程组成的。而每一个分项、分部又需要多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要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就要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要对每一道工序进行逐一检查,只有上一道工序达标了,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以每道工序、分项、分部的质量,来保证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

3.21 掌握苗木的适宜栽植时间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不同苗木有其不同的最佳栽植时间。在最适宜的时间内栽植苗木,可确保苗木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长势,有利于苗木更好地生长。

3.22 做好苗木栽植的后期管护

绿化施工除了前期的种植,确保苗木成活之外,更重要的是栽植后期管理和养护的过程,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管理和养护主要可以从灌溉、防寒、抗旱、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等全方面进行防护。只有进行长期精心的管护,才能防止初步成活的苗木出现夭折,确保绿化施工质量和保障施工的长期效果。

3.3 提高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

3.31 定期对工程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施工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直接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而对工程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责任感,又最为基础。企业应组织相关施工规范和施工建设法律法规的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使工程人员掌握施工操作规程和必备的法律常识,提高工程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杜绝主观上的违章违规,避免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工程问题。

由于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追求艺术美感的综合景观工程,所以,要求施工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企业应定期组织规范、工艺、工序、检验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另外,企业要鼓励工程人员在业余时间博采众学,学习与园林绿化相关的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地域园林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32 继承传统的园林工艺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类似塑石山、塑假树、塑松皮、水磨石、斩假山等等的传统工艺,现在已较为罕见。很多传统工艺技法被现代材料和简易工艺所代替,大大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掌握传统工艺的技师大多年事已高,急需组织年轻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和继承,在掌握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推陈出新。

四、园林绿化工程行业的发展和展望

中国园林绿化作为朝阳行业,在近几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且随着政府对环境绿化的日益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宜居环境"重要国策的实施、全国各地争创"园林城市"的风潮以及房地产、休闲度假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带动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势头。从长远来看,随着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行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4.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均绿地占有率的提高,以及在房地产建设的带动下,城市周边的绿化施工将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而且随着乡镇经济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后园林施工项目的工程量将比以往大大增加,将为园林绿化行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2 随着生产工艺及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施工材料将更加丰富,新品种的苗木、花卉将被广泛种植,建筑装饰材料更多样、更高质。

4.3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将朝着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对综合施工有更高要求,专业分工将愈加明确。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4303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为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风景园林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要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联系的同时,倡导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风景园林价值。

一、风景园林学内涵与外延

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风景园林学要应对城市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所以风景园林专业随时展其内涵与外延需不断被重新定位。

张启祥[1]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是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建筑工程、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朱建宁[2]认为风景园林的含义就是领土的安排与整治,风景园林学本质特征是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是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整治行为。成玉宁[3]认为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必然着眼于系统建立 “人、场所、生态、功能、空间、材料、技术、文化”相互关联的思维模型,强调设计与建造过程的科学化,突出环境空间、场所、功能、文化及技术支撑的一体化整合设计。由此可见,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具有高度整合与高度专业化并存的特点。二、 新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院校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包括农林院校、建筑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类院校等。由于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和自身条件限制导致,如工科院校缺乏自然学科知识体系交融,农林院校的学生园林建筑及空间构建能力薄弱等。因此,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基于多学科的专业背景。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

吴良镛先生[4]一贯倡导建筑、园林、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专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三者在技术进步、环境意识增强以及关注地域性的背景下逐步融合。

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已不适合社会发展现状,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文化素养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而且风景园林专业日趋重视本土文化内涵、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由此,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个途径。

三、风景园林多学科综合教学途径

(一)构建多学科共融的学科基础,形成特色领域

新时期,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必然要有共同的基础。吴良镛先生[4]提出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科构建共同的学科基础。科技基础:结构、设备、植物、交通、场地工程等;人文基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基本认识和修养;艺术基础:绘画的技巧以及审美文化的修养;生态基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风景园林专业应侧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研究,设立独立的理论核心以及支持该理论的核心课程,形成特色领域。

(二)将建筑空间感教育植入景观空间

空间感是建筑的特征,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行为模式、空间功能、空间组合方法、空间建构以及细部等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点、线、面空间建构进行训练,由若干专题单元组建成园林空间教学体系,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虽然国外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将建筑融入景观设计[5],但是国内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与建筑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两个学科间的融汇。

(三)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

现代风景园林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由此将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引入风景园林教学中,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设计思路。在具体的园林规划设计中,学生应具备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社会各项复杂问题,使园林规划设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四)新技术内容引入风景园林教学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将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引入新技术领域知识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先进技术,奠定专业知识基础,使其迅速适应社会需求。风景园林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园林施工技术、生态技术以及数字技术。

1.园林工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园林工程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与施工艺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园林工程中对水质净化技术、立体绿化的新材料新技术、园林透气透水铺装新材料、大树移植技术、水景技术、照明技术等均有其特殊要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材料相关的课程。

2.生态技术

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形势下,风景园林生态技术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生态技术包含以下内容。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为风景园林规划中因不合理开发建设或其他因素干扰造成的生态破坏提供解决之道。风景园林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多样、广阔的实践载体,由此也充实和丰富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层面[6]。

节能技术:生态节能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为风景园林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设计等生态节能技术提供了途径,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数字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及城市规划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人为虚拟环境,这种环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虚拟现实技术使园林设计突破“平面、立面、剖面”的常规模式,让设计者从不同角度直观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各设计要素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五)管理学知识汇入风景园林教学

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围绕设计师培养进行,但是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及社会需求总体情况表明: 设计实际上只是行业的一小部分,政府机构、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都需要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考虑社会及人才市场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应重视园林规划设计技能,同时还应关注理论认知、政策水平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和核心课程之外,提供几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如政策法规、工程管理、施工管理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 结语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风景园林师都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人才培养是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重任。风景园林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多学科综合教学要求风景园林教学立足专业特色,兼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优势,汇集技术及管理内容,强化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与社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启祥.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2] 朱建宁.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J].中国园林,2008(1):38-42.

[3] 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2):25.

[4]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5] 何昉.站在新起点,遥望风景园林大师辈出的时代[J].风景园林,2011(2):25-26.

[6] 荣先林.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0.

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ZHU 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篇6

一般去过发达国家的朋友对国外的园林绿化念念不忘,并以此为标准来展望中国城市的未来。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也开始加足马力。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一定对周围园林绿化的变化颇为感触,特别是对比五年前、十年前乃至更久时,这种感触更为明显。尤其是那些新建的城区,更是宛如一个大花园。再观察最近几年新建的高速公路、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时也是如此。而我们在感受这些变化时其实已经触及到了一个市场容量在千亿级以上、具有蓝海特征的行业。

广义上讲,园林绿化是指充分利用城市中的自然条件、地貌特点和基础种植,将城市按国家标准规划设计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具有地方特色和特性的园林植物最大限度地覆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加以组织和联系,使其构成有机的系统。园林绿化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维护与提高,是人工重建生态系统的系列措施和模拟自然的园林设计手段,园林绿化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花、草、树木)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

园林绿化行业是具有多种产业特性的综合性行业,包括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园林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养护四个方面。以上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园林绿化一般先由设计师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好后再由施工方进行工程施工,工程完工后,则进入养护期。园林绿化苗木种植主要为园林工程施工服务,同时绿化苗木的品种和资源对设计师的设计方案也产生一定影响。

发展现状

中国园林绿化行业起步于计划经济时期,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始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使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对园林绿化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并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使得各级政府对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社会广泛参与城市绿化的热潮开始形成,园林绿化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园林绿化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园林绿化产业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7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63.2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526.6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56%。

进入到新世纪后,中国各地的房地产建设呈现出繁荣景象,而与之配套的园林绿化的支出也逐年增高。根据以往数据粗略统计,地产项目配套园林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4%,其中高层、小高层住宅投资比例为1%-3%,别墅类或类别墅为2%-4%。按保守估计,假设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收入近似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以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2%用于配套园林支出测算,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地产园林设计和工程的市场容量约为724.63亿元人民币,并且随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一市场容量还将变大。

巨大的园林市场催生出大批园林企业,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园林企业发展最快、数量增加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些国有制性质的园林绿化企业纷纷改制,组建成立公司制的园林企业。根据《2007年六家联合行业调查报告》统计,目前中国园林企业数量总计已达1.6万家左右,截至2007年11月30日,中国共有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1200余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2000余家;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整理,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共250家。

行业特征

由于园林项目从前期项目招标、景观设计、工程原材料采购,到工程施工、项目维修质保等各个业务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发包方对园林工程结算和园林企业对材料供应商及分包商结算存在时间差异,导致园林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占用了大量运营资金。另外,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园林行业的发展,资金实力已成为国内园林企业承揽项目和实施运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上述客观情况决定了园林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

园林项目的营建主要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园林项目中的软质景观(植物配置)的使用材料主要是花卉苗木。从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看,符合使用规格的苗木供应量远低于市场需求,特别是适销的大规格苗木和特色苗木储备量严重不足,致使园林绿化材料价格在最近几年一直处于上涨趋势。园林项目中的硬质景观部分(园林建筑、亭廊花架、园路小桥、园林水电等)与建筑业相似,项目实施周期较长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资源性原材料(如木材、钢铁)的价格波动风险。由于上游原材料配套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园林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国内园林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已经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和苗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整体提升了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但目前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与运用依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缺乏、研究资金不足、社会关注度不高是目前国内园林企业的短板,行业内所涉及的先进技术与新型材料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与材料等问题普遍存在。例如风景园林中使用到的花卉苗木,其育种研究严重滞后,野生植物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致使园林用花卉苗木种类单调,品种单一。此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弱,综合生产技术不配套也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工程技术工艺和其他原材料方面同样也存在技术不配套,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

风景园林行业的下游企业为园林景观的需求者,包括政府部门及相关基础投资建设主体、房地产开发商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由于政府公共园林以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行政区域划分决定了政府公共园林项目的市场集中度不高。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园林企业总量已超过1.6万家,但是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企业占比依然很小。根据《2007年六家联合园林行业调查报告》显示,144家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中的102家参与了调查,这102家公司资产规模总计达到92.17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企业资产规模为9036万元人民币,其中资产总额超过2亿元的企业仅有6家,其资产合计占102家企业资产总和的比例为15.74%;102家企业营业收入合计109.38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营业收入1.07亿元人民币,其中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的共有5家,5家企业营业收入总和19.7亿元人民币,占102家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比例为18.01%。由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园林行业市场较为分散。

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风景园林行业相应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远超过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加快城市化建设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高能耗、高污染、不断地索取自然资源俨然已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在“十”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要实现生态化,绿化是基础,但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取决于绿化的覆盖面积和占地面积,更取决于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因此,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为园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及更为广阔的市场,但同时也对园林行业的设计、建设、管理与科研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房地产业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园林行业发展。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规模巨大,增长趋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例须达30%以上。这一规定在房地产用地报建审批环节中保证了园林绿化的投入,为这一领域的园林环境建设提供了法制保证。

毋庸置疑,城镇化已经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发展的重点。城市化对房地产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现有城镇居民6.07亿人,到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亿至8.5亿人。在此期间,约有近2.5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同时原有城市人口同样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2005年末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不到27平方米。根据建设部要求,202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35平方米,以2020年中国8亿城镇居民的保守数字计算,将增加住房面积80亿平方米,因此中国房地产行业仍将保持持续发展势头。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促进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以及国家投资的机场、铁路、港口等,将大力促进风景园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风景园林企业在参与项目建设的同时,将在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监理、新技术和新品种运用等方面实现长足进步。

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蓬勃兴起将继续扩大园林行业的发展空间。风景园林旅游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亮点之一。旅游在追求精神需求上是共通的,是人们在旅行和游览中对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而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也是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目前,国内旅游人数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加大,这对风景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出了更大的需求,重点景区景点的园林绿化工程呈加速发展态势。

竞争格局

园林绿化行业在中国属于朝阳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来说,国内的园林绿化行业集中度较低,任何一家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占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均不高,行业内尚未出现能够主导国内市场格局的大型企业;但在各区域市场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地区性行业领先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从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的规模来看,园林绿化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也有所差异。根据建设部的规定,合同金额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均可进行工程施工;合同金额在8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只有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才能参与竞争,其中合同金额在800万-2000万元人民币的小型项目,竞争较为激烈;合同金额在2000万元-5000万元人民币的中型项目,竞争程度次之;合同金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项目受企业综合实力的限制,参与竞争的园林绿化企业很少。

园林绿化行业作为朝阳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业内的工程施工企业亦处于成长发展时期,大多数企业缺乏跨区域经营的实力。因此,目前中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领域仍以区域性竞争为主,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竞争。

中国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造诣,中国园林之美主要反映在“诗情画意”上。园林的艺术性是园林绿化的精髓所在。随着社会大众鉴赏能力的提高,园林绿化项目对园林景观艺术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政府大型园林景观项目,被视为城市的名片,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品位和底蕴,项目的艺术成就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因此,园林绿化企业的艺术造园能力将成为园林绿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内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政府、公众对环境美化日益重视和改善的意愿,使得行业的发展极大地迎合了社会需要,并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都将处于最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之中。该行业市场容量也在快速增加,目前,市场容量已经由5年前的5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6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近年来,陆续有行业内企业成功上市,包括以市政业务为主的东方园林、地产业务为主的棕榈园林以及以生态修复为主的铁汉生态。岭南园林通过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通过,也说明该行业本身、发展前景和经营模式完全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

投资建议

园林绿化行业主要包括市政园林、地产园林和生态修复等子行业,其中以市政园林、地产园林为主。市政园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种政府投资平台和建设单位,单个项目的工程预算额度一般比较大,但是账期相对较长,近期更是出现了BT模式的市政园林项目,但毛利率较高。

地产园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产公司,单个项目的工程预算额度一般有限,但基本都能及时回款,受近来国家地产调控影响比较大,毛利率相对不高。

园林企业的经营模式基本相同,通过招投标形式进行工程承揽,施工后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保养才能移交给建设方。另外,由于国内园林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并且市场容量巨大,国内还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企业经营的地域特征明显,因此各个地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企业都具有潜在的成长性空间。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33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garden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and garden teaching was discussed. Skills competition for lead, from the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to explored the effective, feasible landscape designe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in order to optimized the teaching effect, to promoted students' skill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teaching reform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及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出众的实践技能[1]。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之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意识及能力,助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着人力、资金等浪费问题,但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应地提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综合能力。

园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对经济发展具有“依赖性”和“伴随性”。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飞速正常,园林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求更是紧缺。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很难培养适应当代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各地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次组织园林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为此,笔者在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技能大赛下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推进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1 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1.1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完善教学实践内容

职业技能大赛显著特点是标准化,其次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革新,摒弃陈旧的教学知识内容。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通过大赛,利于转变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更接近实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2-3]。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要以讲授、演示、指导等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补充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的主流知识。在完善知识的同时,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互动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整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1.2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目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教学成效。职业技能大赛以任务和荣誉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大赛也为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其次是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接近实战,为学生亲自动手提供机会;再者,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3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升教师专业业务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技能大赛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知识衔接,在大赛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和技能短板不足,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知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大赛更多体现的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等合作,这种环境利于教师对竞赛项目各环节进行研究、思索,捕捉教学完善的信息,并带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技能大赛也有助于校企间的合作。

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

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景观设计、绿化施工与管理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集艺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跨学科性强、实用性强及综合性强等特点。该课程决定学生职业能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实施措施。通过该课程学习,承上启下《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树木学》、《工程测量》、《花卉学》、《CAD制图》以及《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植物与美学相关性的能力,并能把构思和内容正确表达并绘制。目前,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无法满足企业对园林设计一线人才要求的问题。

2.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2.1 目标定位模糊,知识更新缓慢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要求艺术与美的结合。教材从书写到出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导致知识更新赶不上需求,以致难于满足当前规划设计要求。此外,授课过于理论化,难免造成理论表观于实践显得空洞,缺乏张力和感染力,虽然多媒体教学丰富了理论课程,平面化的图片也难以把握设计的关键知识点,也不利于人才目标定位的实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要么定位过高要么定位过低,园林专业就业去向很多,要把握方向,找准人才目标培养,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行业很多,涵盖城市设计、园林绿化、建筑工程、公路铁路等,需要根据定位目标,有侧重点地讲解知识。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没有从真实环境中体会的实践课空洞而理想化,缺乏实用性,而与社会脱节。

2.2.2 教学模式传统,互动教学不足 “填塞式”教学方法依然占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讲台。缺乏互动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种缺乏互动融入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跟不上知识的步伐,不仅遏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2.2.3 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尚缺 《园林规划设计》这门课程一般采取理论试卷考试或者是设计一幅图的形式作为考核,理论试卷考试重在理论,易于形成应付考试,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而设计图纸的交付缺乏能动机制,不利于提升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力,这也和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如何综合评价《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效,尚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

3 职业技能大赛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 完善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行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难于通用。各高职院校通过到职业技能大赛与企业亲密交流,查找《园林规划设计》教材不足,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生产实际,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内容模式的束缚,有侧重地订购课程教材,并完善课程理论不足。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高职教师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发展趋势,并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改进传统图片式的多媒体教学,引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以新颖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准[4]。此外,讲解行业的成功案例,将案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模式多样,还包括实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可以改进传统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学习的氛围,提升了教学成效[5]。

3.2 项目化教学,任务化驱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重在实践,核心是理论在实践上的灵活运用。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一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危机感和成功欲,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滁州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一项项任务引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把课程分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了解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作品由企业去评判,具体项目涵盖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及公园规划设计、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绿地规划设计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五项[6-8]。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模块化,采取个人或者小组形式,以专业竞赛、校内小组赛、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3.3 多渠道考核,改以考代评

改革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强化高职院校技能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传统的作品设计考核易导致作品抄袭和雷同发生。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园林人才培养的实际,制定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聘请大学教授、企业专家对体系进行论证,避免考核体系的片面性[9-10]。笔者通过这些年教学,总结了一套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元化考核、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考评等特点,一是理论成绩25%,二是课堂提问、作业10%,三是技能竞赛15%,四是小组项目作品25%,五是与企业间项目化教学作品25%。

参考文献:

[1]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 人才服务企业――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25-29.

[2]孙钦花,杨瑞卿.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3868, 3871.

[3]汤鑫.依托职业大赛完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36-137.

[4]陈飞.浅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85-87.

[5]刘行,安军超,曲良谱.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127-130.

[6]许仁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87-188.

[7]叶登舞.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93-95.

篇8

1 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两项基本问题

1.1 技术质量方面的问题分析。有关技术质量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建筑行业在专业领域设计的层面要求较强,另外因为现代化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施工的人员却在相关的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着匮乏的现象,无法满足于工程的建设需求,因为每个专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专业特性空间及技术要求,同时这种要求还必须根据工程方面的施工时间与工作流程顺序及空间的位置相互匹配,如果不能够就技术进行全面的考虑,尤其是在部分相对敏感的交叉部位考虑不到位,那么便很容易出现技术上的疏漏产生质量的问题。再者每一个建筑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在每一条用于建设的管道上及每一套设施设备上都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安排布局,如果达不到特定的要求,那么对于技术施工的难度便会大幅度的提升,造成施工方面的困难,并随之出现各专业间的矛盾。另外随着发展而大量衍生的技术产品设施,都不同程度运用于工程的建设之中,而施工人员的技术却没有随着发展而相应提升,也就造成了施工人员在自身方面的不足,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

1.2 工程的管理方面问题。在工程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相关的不足问题:首先是在施工单位方面存在着转手承包现象,从而造成了工程承建单位方面的范围界定无法良好的进行,也无法做到明确的技术界定,从主观的角度上来讲,每一个工程的承建方都希望在最快的施工进度下开展施工,从而降低施工的成本,这也就随之出现了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前工期势必会造成在管理上的混乱,对工程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在施工的组织管理方面也不完善,施工及管理的人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职业素质及技术上的欠缺,这都在很大程度上,使施工的协调开展产生了阻碍和不便,这也是质量效益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

2 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2.1 建筑工程在技术管理制度上的整体优化分析。在建筑工程前期阶段,要对工程相关的各类技术进行标准规范,以构建技术流程规范的书面文件,用于工程的建设指导,便于建立完善的技术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责任制度。组建这两项技术组织体制的原因,是为了对各岗位做好协调统筹的安排,保证施工的各流程环节都能够技术到岗,责任到人,防止出现施工责任不清或无责任人负责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技术负责人员的积极创造性构成潜在的激发。在设计图纸的会审时,要做到有组织步骤的审核,若没有通过会审环节的施工设计图纸,将不能用于施工。其次要对参与建设的职工和技术人员,做到工程重要环节、部位及特殊工程方面的技术交底,在对工程较大人员较多的工程进行技术交底时,可以选择分级的形式进行与管理,这可以有效避免施工的盲目性。在技术档案的建立方面:对于工程所需的档案,要做到无论是建设单位的竣工资料,还是施工单位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都要严格的按照要求做好收集整理入档,最后还要做好实验和测量及工程变更方面的管理。

2.2 施工阶段技术优化管理措施。在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所进行的系列技术方面准备,是为了给施工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其主要的管理内容和任务为:分析了解工程具有的特点和进度要求,并对其客观存在的条件做好了解,来进行公共组织方案的设计,将人力技术及物资方面做好统筹规划,以便为工程创造必要的施工条件,使工程可以均衡有续的铺展,保证工期按时完成交付,做到既降低工程成本又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完善提升生产率。其具体的实施措施,首先应当从完善施工的组织方案进行,做好参加组织方案人员编写方面的分工,责任到编写的个人,详细对编制方案的依据及格式和内容做出明确要求,然后进行编写汇总,经过审核修改后定稿,以此作为标准化施工的指导依据。其次还要就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进行任务指导书的编订,做好施工方面的全面技术管理。

2.3 技术指导文件方面的管理措施。施工中要加强对工程技术文件的管理工作,因为工程文件是在工程施工中,所形成的对工程项目实际如实反映的技术性资料,具有着相当重要的保存及利用价值。另外在建筑施工中要求了各个环节的紧密协调性,如果做不到精细化的计划统筹,那么对工程的后期开展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这就要求了在资料的填写时,必须要把握好准确认真及时的规范填写原则,因而相关的技术资料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审查以免造成失误,影响工程的进度开展。其次工程的检测单位进行工作时,要严格按照见证取样的制度来对试验负责,出现违反要求的要坚决不给予试验报告的出具。再次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工作职能,不仅要就质量和安全方面做到严查,同时对技术资料也要做到仔细的检查。对于出现资料做假、试验报告作假等违反了技术标准的行为应及时喝止,还需要通过信息反馈给管理平台,曝光作假行为,并根据造成的影响情况予以处罚,以此来保障工程相关的技术资料完整性和真实性。最后要加强竣工文件的管理方面,必须要做到不遗漏任何工程的技术项目,并详细的对各环节资料进行检查,有无基本错误。以确保资料的完整入卷封档。

3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如何以最少的施工成本实现最大产值的效益,一直被作为建筑行业的施工准则,在这一原则的促使下,各建筑企业开始进行了系列的管理技术及方法的改善探究,因而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也逐渐呈现出了系列的发展趋势。

3.1 技术化发展趋势。建筑施工中逐渐呈现出新材料、新技术方法多层次渗透的趋势,良好体现出了技术的运动特性,成为现代建筑业所需要的技术化改革依据,因为这种渗透式的技术应用良性的符合了当下建筑体系的技术发展内涵,可以在技术施工方面平缓推进其接受并运用新型的高新施工技术,使建筑行业逐渐呈现出:结构上的精密化、功能上的多元化、布局上的集约化及机械化的操作和智能化的控制等技术特点的发展趋势。在建材的方面也呈现出了技术高指标及多功能和构件化的特点。在此趋势下,建筑施工也逐渐趋向于科技化进程,利用高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将高效能合理化的施工作为了建筑项目的核心理念。

3.2 生态化发展趋势。诸所周知目前建筑生产存在着严重的污染现象,因而在生产中其也迫切需要进行质量高消耗低等建材产品开发,这都在根本上预示了建筑行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的来临,如何在生产中进行环境和效益的统筹兼顾,便要求了现代建筑行业在生产活动中,应牢牢把握好在生产方面进行低污少耗性能的技术设备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促使生产废弃材料的有效降解及建筑寿命的提升,使建筑与环境进行和谐相融。在这样的严格要求把握之下,促进建筑行业朝着生态化方向发进展越来越快。

3.3 工业化发展趋势。工业化管理施工同样也是当前建筑业的另一发展趋势。它在建筑活动的基础上,试图将互换性及流水线的形式结合运用于建筑施工中,以实施标准化和工厂化等系列技术来改变建筑行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大到建筑的构件,小到外部的脚手架等全部设施产品都能够等同于工业的生产模式,这样会使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更加标准化统一化,利于减少生产的成本和管理方面的复杂化。因此在建筑行业实行工业化的施工模式,成为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房平.关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9).

[2]虞礼周.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3]王磊.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351.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篇10

起码学好30门课

在构建培养模式中,这个专业十分强调两翼并重、两渠相融、两阵贯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翼并重,尤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园林艺术创作和规划设计的能力;毕业设计和南北方实习两条综合性培养渠道相互交融,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阵地和拓展教育两个阵地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始终,通过各种设计竞赛、名师讲堂、创新计划、社会实践以及就业实习等教育环节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经过实践探索,这个专业在理论教学体系上形成了自然科学、艺术美学、工程技术三条主线,为学生开设了近30门课程。不但设置了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还有水彩、钢笔、素描风景画,以及写意山水、园林艺术等课程,强调对专业课程的直接支撑和服务功能。

实践、实践、再实践

张启翔说,北林大园林专业十分注重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层面包括了课程实践、学期实践、综合实践和毕业实践。

在课程设计中,为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专业的大部分设计类理论课程中都配有相应的课程设计,以使学生跳进河里学游泳。

这个专业除开设了植物学、生态学、园林花卉学等18门课程实验外,课程实习像条红线贯穿大学四年。一年级加强园林植物认知的实践环节;二年级加强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的识别和应用实习;三年级进行园林苗圃和栽培养护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四年级对南方植物的识别要点、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园林用途进行综合实践调查。

在学期实践中,为使每个学期内各类设计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融合,这个专业开设了园林综合Studio课程,分为七个学期。内容包括生活切片、拥挤都市、表现魅力、环境改造、场所感知、滨水空间、城市复兴等。

在综合实践中,为使各个学期的设计课程前后贯穿,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开设园林综合实习课程,实习地点主要以北京、承德、苏州、杭州等地为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领略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园林美术、园林植物和园林文化的真谛。

教师们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积极寻找结合生产实际的课题。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地点而定,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超过90%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超过50%的设计成果被相关单位直接采用。”张启翔告诉我们。

素质教育五途径

张启翔说,素质拓展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扩展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空间的新阵地。

据了解,这个专业的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主要有五条途径,即园林讲堂、设计竞赛、创新计划、社会实践、就业实践。新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视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作用,将素质拓展教育提升到本科课程体系的高度,构建了一套与课堂教学各个教学阶段相配套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如园林讲堂、设计竞赛)成绩同样记入总学分。

打铁先要自身硬

2008年以来,这个专业新进了20名教师,除2名专业基础课教师外均有博士学位。

这个专业十分注意优化教师团队的结构,特别重视培养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近年来,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梯队结构更加合理。设立了青年教师业务培养专项经费。积极创造条件,让年轻教师积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教师承办或参加多种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每年的基本功大赛好戏连台,所有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上阵。既检查教学质量,也激励教师在竞争中提高教学水平。学院建立了教学奖励制度,对每个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十名的教师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

认真选拔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热情投入、积极主动、踏实肯干的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科研项目、横向课题、教学研究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让他们担任重点教学和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近年来,多人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

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这个专业注重科学管理,重点加强了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和后续课程教改及建设。

据张启翔介绍说,该专业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加强质量监控和信息管理,强化三级管理,设立四级教改,加强教学研讨,设立专项基金等。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张启翔本人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说,教授授课学术报告制只是众多制度中的一种。该专业的教授都承担本科生课程,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做一次学术报告。

除此之外,还实行教学评价一票否决制,教学评价低于80分的教师没有资格晋级、评优、获各种教学奖励;实行新进教师指导教师制,每位新教师都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做过一定时间的助教工作后才能独立授课;实行教研室主任岗位责任制;实行院领导联系教研室制,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实行专家督导制,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专家组,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评价和指导。

在建设中,对学院、教研室和课程组在教学改革、教学研讨、教学组织、质量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权责分明,对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园林学院投入专项经费,设立了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逐步形成院级、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四个层面的教学改革研究梯队。教师的教改项目与教师年终考核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相挂钩。未按要求完成教改研究项目的教师年终考核结果为不合格,未按要求完成教改研究项目的教师不能申请职称晋级。

注重教学研讨的预测性、实效性和关联性。准确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找准专业发展定位,调整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研讨的内容与科研、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力争取得实际效果;经常召开不同教研室间的教学研讨会,增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教师之间的沟通。

校外基地作用大

“在校外基地,我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个专业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

2008年,园林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植物园被定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学院加强了北京、承德、杭州、苏州等现有教学基地的建设,并积极探索开辟新的教学实习及就业实践基地。还与杭州市园林局、天津市园林设计院、烟台市园林管理处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教学实习与就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教学实习和学生的就业实践构建平台。

专业建设成果斐然

据了解,通过建设该专业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近五年来,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和一大批校级、院级精品课程21门。园林专业教师主编出版教材30余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7部。

篇11

澳大利亚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对职业培训进行管理,形成了独特、有效的管理网。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有关培训政策,确定全国职业教育学历机构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证书和文凭的国家标准。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业和独立的机构,它专门负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评估、研究和统计,每年定期检查已注册的培训机构,对各州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管理、协调、指导和监督。州教育培训部等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教学评估机构,根据培训规范监督和检查教育培训质量。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代表行业组织提供准确的行业当前和未来的技术需求和培训需求,制定行业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培训规范和考核标准。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每年为150万人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的职业培训项目,既包括传统行业(如畜牧业、制造业、建筑业、旅游、餐饮等),又向新兴领域发展(如信息、医药工程等),涉及3500多个职业。澳大利亚政府平均每年投入到职业培训的资金接近20亿澳元。

目前,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近5000所,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立的。即由联邦或州政府举办,包括各类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移民教育服务学校等。其中TAFE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任务,特别是对在校学生的职业培训,它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内最主要的培训实体,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澳在TAFE就读的学生有180万人,其中:24岁以下占43.8%;男性占52.5%;有85.9的学生已经就业,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第二类是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它们主要是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第三类是私立培训机构,它们没有政府拨款支持,主要靠竞争来求得发展,可以平等参与政府的培训项目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2.职业院校教材开况

从1997年开始,澳大利亚推行了“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制度,并以此作为培训评估的标准。培训包由政府委托的研究机构负责制定,由行业委员会负责管理,其内容涉及到行业培训课程、学习资料、技能设定标准及评估方法。目前,“培训包”涉及170多个行业。各个行业培训包的信息可以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数据库免费下载。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信息:该培训包的演变发展历史;摘要;概述;产业简介;职业资格的架构;该职业所包括的等级证书种类;就业技能要求;评估准则;能力标准;附录等。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在3年左右进行更新,以适应行业发展对技能水平变化的需求。

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教材开发是依据培训包规定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国家颁布的培训包为基础,并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培训教材在本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由参与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开发,其内容必须满足培训包的核心要求,并由联邦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审定。教材可通过网络自行下载或由教师给学生复印。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特色

3.1政府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定位清晰

澳大利亚政府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建设发展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就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职业培训中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方针,所指“能力”即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含紧急情况处置能力)、职业道德规范能力(含团队精神)、管理协调控制能力(含工作环境保护能力)和基础能力(含技术、知识、语言等技巧)。职业教育与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经培训后的人员具备实用的工作技能、自我学习和调整适应能力,能适应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实现了“所学即所干”。

职业培训的明确定位促进了培训成果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结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拿到职业教育证书、操作能力强的,在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时不比上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差,待遇上也没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澳大利亚国民的观念中,去TAFE上学也能找到好工作,只要工作能力强暂时没有学位也可以被社会认可,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TAFE的教育指导思想不仅是为年青人提供技能培训,而且包括为已经就业者(即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就业准备,为其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TAFE在建设和教学特色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招生上,它没有年龄上限,鼓励国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继续学习;第二,在培养目标上,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者能很快适应职业需求;第三,在课程安排上,它的学制更具灵活性,设有阶段性、可持续的教育培训课程,人们能够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自由选择;第四,在教学组织上,它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人们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

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义务教育形成了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分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可从第11年开始(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二年级)进入TAFE学院,同时进行义务教育文凭学习和职业教育就业资格学习。学生在TAFE学院取得职业教育文凭后,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别: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拿到更高一级的学历文凭和学位,多数为全日制学习,以学科研究为主;TAFE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职业技能和从业资格,多数为在职学习,学习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所有课程按行业、工业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TAFE学院与大学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发展,运行机制、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澳大利亚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就读TAFE学院,以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TAFE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就业率在80%左右。

3.2制定和实施学徒培训计划

学徒制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把青年人(16周岁以上)的带薪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在企业岗位现场培训以及在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老技师指导下,迅速培养出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政策。学徒制包括的行业包括建筑、汽车、美容美发、印刷、轻工制造等等。参加学徒培训的青年人,每周到实习的企业(岗位)参加一天的带薪工作,其他时间则是在学校里继续学习知识。

为了动员企业支持这项计划,澳大利亚政府向雇主提供了激励资金:一是学徒通过培训后获得三级以上的资格证书,雇主最高可获到4000澳元的补贴;二是如果雇主继续雇用在本企业实习并获得二级以上证书的学徒后,可以得到政府750澳元的补贴。为了鼓励青年人参与这项计划,政府许诺青年人通过学徒培训后,将来仍可进入高等职业和普通院校学习,他们过去的成绩和获得的证书可以算入学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他们在学徒期间还可以得到工作报酬(以从事电机机械专业的学徒工为例,学徒期第一年的工资标准为7澳元/小时,通过四年学徒期后工资标准可以达到14.8澳元/小时)。

4.由此联想到的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落实产(行)业振兴计划、区域经济带动战略等的重要意义。不使用篮领、白领的概念来区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避免人为设置身份界限,从政策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国民选择职业教育,彻底扭转以往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技能人才是“不入流人才”的片面认识。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妥善处理教育和人社部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分工和合作,加大“双证互通”、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互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通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尤其是对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规范现有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格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进一步扩大教育附加(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使用范围,并制定具体使用办法。要大力支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放开教师职称评定等级限制,完善聘用办法等。要一步完善技工院校现有招生模式,放宽招生渠道和相关限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大力推行凭证上岗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培训机构尤其是公共培训机构(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的改革发展方向。

三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完善提高培训模式、质量和效率。要以学生就业和产(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方式、渠道等。要敏锐针对新兴行业、工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进行调研论证,及时开发、完善相应的培训课程。要继续积极创造、总结、推行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等好的模式和经验做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学生就业率,满足产(企)业需求。

四是建立技工教育、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之间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构建立体互通体系。将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列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五是加大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制定对企业学徒制培训和接收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六是技工院校要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注重收集行业发展趋势信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企业更为需要的技能人才。

5.对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建议

一是大力开发编写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

二是积极组织力量开发编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积极开发编写适合农民工进城务工需要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教材和建筑、制造、服装、家政、餐饮、酒店、保健等技能性培训教材。开发编写种植、养殖、畜牧、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营销等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三是积极开发编写新兴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试验教材。新兴专业课程教材主要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兴行业和专业领域的教材。教学改革实验教材是指在认真总结、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体系结构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具有较大创新,并能较好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的新型教材。鼓励开发编写实训教材和案例教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