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职业规划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职业规划原则

篇1

2011年10日6时,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5人死亡,8人生死不明。该事故是2011年以来全国煤矿发生的第一起特别重大事故,损失极为惨重,社会影响恶劣。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面对上述血腥的煤矿安全事故,不仅令社会中的人们毛骨悚然,也诱发了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笔者欲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评价主体在自评过程中对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进行不对称的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或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些活动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潜意识)进行自我否定。或者因自身某些暂时的困难觉得低人一等而感慨。比如部分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太差而感到自卑。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从对象上看,主要是采矿、通风、矿山机电、选矿等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农村),从内容上看,他们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生活单调、远离都市的脏、苦、累、险的工作,社会地位低,甚至连对象都难找,让人看不起。酗酒闹事、为争口所谓的“气”打“气架”,或者争风吃醋打“醋架”,因上述原因受处分的学生中,据统计,80%以上是这些专业的学生。

2.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恐惧主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混乱。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源于煤矿血腥的安全事故,如上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笔者对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是: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你对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有恐惧心理吗?结果表明:258人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占91.16%,17人有一般的恐惧心理,占6%,8人没有什么感觉,占2.84%。在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的群体中,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居于绝对数量。

3.抑郁心理。忧郁心理有时也称徘徊心理,它是一种情绪低落、言行谨慎、遇事多虑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往往会使行为主体疑而不决、寸步难行、斗志衰退,丧失机遇,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煤炭行业及一些艰苦行业,其内在的抑郁心理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难有保障、今后的幸福指数不高等特点。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尽管煤炭行业大量需求人才,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在犹豫不决中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忧郁心理的背后还隐藏着依赖心理,即期望或依靠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找工作,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亲朋好友等。

4.逃避心理。逃避心理也称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煤炭高等职业院校一些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镇、父母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愿到煤炭行业中生存发展,这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得到佐证;在校内招聘会中,非煤炭行业单位热闹非凡,学生如潮涌动;一些学生甚至不参加校内招聘会,企图在校外招聘会中寻找就业机会等等,这都是内在逃避心理的外化,导致许多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

5.无奈心理。无奈就是解决问题时没有办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态度。笔者曾对283名大学生(煤矿主体专业学生192人,非煤矿主体专业学生91人)进行抽样调查,问题1:毕业后,如果在其它行业能够顺利就业,在同等收入条件下,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17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76.67%,有66人表示可以考虑到煤炭行业工作,占23.33%,这部分学生又以采矿、通风、选矿、煤化工专业居多,这是由所学专业就业领域所决定。问题1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向往美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心理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问题2:当在其它行业实在找不到工作时,而在煤炭行业容易就业,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69人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占95.05%,只有14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4.95%。问题2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表现出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心理。

二、帮助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思路

1.运用认知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自卑心理。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心理学理论指出: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如前所述,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觉得在脏、苦、累、险的煤炭行业工作,社会地位低,没面子,颇压抑。这是认知的误区。要帮助大学生努力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煤炭行业进行认知重建。(1)职业有类别之分,但无贵贱之分。(2)煤炭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15.8亿吨,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50%以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煤炭工业的大力支持。(3)要为做一名煤炭工业建设者感到欣慰。(4)要为当前煤炭行业人才紧缺,容易就业拥有知足心理。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许多大学生难于就业的背景下,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要为自己容易就业充满信心,而不是自卑。

2.运用放松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恐惧心理。放松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如果能改变“躯体”的反应,那么“情绪”也会随着改变。也就是经过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克服恐惧心理,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3.运用心理置换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此方法是心理疏导者在直接对受挫者进行挫折疏导时所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疏导者在对受挫者进行疏导时,要设法使双方在心理上调换一下位置,即疏导者要设身处地为受挫者着想,急其所急,难其所难,满腔热情地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受挫者也要能设身处地为疏导者着想,相互理解,顾全大局。比如,对于出现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要和他们互换位置,以师生平等的地位为基础,耐心听取受挫者的言论,当忠实的听众,并从其心声中分析出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那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

4.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无奈心理。心理暗示疗法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大学心理教育中,暗示疗法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威望、学识的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境或行为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思想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自然状态下接受暗示者的正确意见或观点,并以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去付诸实践,最终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比如,就全国来讲,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煤炭行业目前对人才(力)资源的需求空间却比较大,而煤炭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到该行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大学生说:“到煤炭行业就业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时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进行了巧妙的讲授,即心理暗示教育。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基本上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基本上已成为一般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看待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视觉也从“仰视”变为“平视”。其实静心而论,一朵“普通的鲜花”插在“牛粪”上,也许是其最聪明的选择。试想,一朵普通的“鲜花”若插在高贵的“牡丹花”丛中,谁又会认为你是“鲜花”呢?世界也真小世界又太大,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能生存、能发展、能实现才能和人的价值的地方都能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能人。

参考文献

[1]郭祖全等.金融危机时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哲学思维教育[J].管理学家,2009(07).

[2]Nelson--Jones,R.,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2.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2.

基金项目:共青团云南省委课题《高职院大专生心理及行为“亚健康”问题研究》(云青办【2006】8号)。

作者简介: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9-01

1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背景

1.1 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自身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得出仅有67%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是明确了的,而接近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是不够了解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制定职业规划的大学生的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上升的速度却是较为缓慢的,另外很多制定了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并不准确,这就导致了其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是不够科学的并且是存在着盲目性的。[1]因此,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是不理想的。

1.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多变的就业环境的需要。我国的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人才频繁的流动性。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客观条件以及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工作中的流动性很频繁,即使这能为大学生积累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而合理的职业规划就能为他们制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定位,帮助他么认清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激烈的竞争的需要。现阶段,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我国学生就业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应届生,现阶段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因此,岗位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工作经验本并不丰富,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2]因此,只有尽早的制定职业规划,完善知识储备,树立职业目标,以满足社会环境的需求。

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原则

2.1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应具备科学性

首先,大学生应准确并且科学的评估自身实际条件,评估的内容应包括自身的兴趣爱好、技能学识、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容。不同的职业对于从事人员的要求当然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只有对自己足够的了解,制定的职业规划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其次,还要准确的评估职业生涯的机会,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主动的去分析组织的内部环境以及社会的外部环境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是不是有利的,也包括了对自身的短期发展机会和长期发展机会的评估。这样大学生才能正确的选择其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最后,还要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周围的各种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明确自己是否适应社会环境以及组织环境的变化,如果发现自身是不适应环境的,大学生才能调整自身,从而适应环境的实际需要。

2.2 职业的选择应具备合理性

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自己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也是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最佳的结合点。而怎样才能使职业的选择具备合理性呢?这就要求了大学生必须对客观的宏观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剖析,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对自身的职业的发展的定位才是准确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但要将自身的兴趣爱好、人格气质、技术能力等内容与其价值观整合到一起,形成准确的职业期望,同时更要弄清楚社会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对口行业的发展情况,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和服务社会、回报国家紧密结合,找到影响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决策的关键因素和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步骤和方法,这样所作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才是最合理的。

3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施方法

3.1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what”法

这种方法也是一些心理学专业和一些职业咨询机构通常采用的方法,而五个“what”则分别为:What are you?What do you want?What can you do?What can support you?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就是要求人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反思,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详细的分析自身的优缺点;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就是指对大学生心理趋向的调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标和爱好是会改变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趋向稳定的;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潜力,职业定位最基本的要素还是要取决于他的能力,而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则要取决于他的潜力,通过其对事物的兴趣、知识结构是否全面并且及时更新以及做事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等方法充分了了解大学生的潜力。

3.2 SWOT分析法

大学生应详细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评估各种机会和风险,从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1)优势分析就是指分析自己出色的地方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自己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学生以往的实习经历、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经验以及工作经验中分析,找到决定学生取得进步或成功的因素,找到性格优越的方面。(2)劣势分析就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的方面,可以从学生的性格弱点和过往的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分析,从而找到自身的差距,认真对待并找到完善自己的方法。(3)威胁分析是指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对自身有威胁的方面。如竞争对手实力的增强、用人单位体制的转变、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利用SWOT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权衡各种机会,从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毕业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想成功就业,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各大高校要想提升就业的成功率,学生要想在毕业后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并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就必须在学校的帮助下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提前的制定好适合自我并且适应市场的职业规划,提前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安排和规划,在实施职业规划时坚守既定的职业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适当的调整职业规划,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大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篇4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自身的兴趣、专长及理想进行职业倾向的SWOT分析,从而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做一个安排,这样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成长将会具有非凡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其次,建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机制,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从而去除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再次,职业规划不但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才能,而且可以缓解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压力,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有的放矢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2 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职业生涯的规划,特备是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新一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暴漏出来的的种种心理问题,也为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因此,要想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对其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解,充分把握其中的发展规律,以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有效性。

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个人综合素质来讲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专业素质,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围绕生产生活的专业知识进行,对今后的职业方向也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感,对今后的人生预期也有了一种临界点的感觉,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则会初次走上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故此,在大学学习期间,许多大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便是大学阶段,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就业观念及能力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但是各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以《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的调查为例,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短期的规划,占调查人数的17%,多数被调查者只是把职业规划停留在了模糊的想象中,这样的认识就造成了专业上的盲目学习,比如,大部分学生热衷于英语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考级及证书的获取,从而忽略了一些有助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冷门技术,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同化,不能形成各自特点,同化的知识结构必然导致自身就业优势的缺失。

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还主要局限于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和过程步骤等方面,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缺乏深入研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企业、政府部门等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新进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透明,是否与公司、机关的发展一致。有些大学生尽管其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在众多竞争者中很一般,但是却可以成功就业。只有少数求职者会写出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这些职业生涯规划写入投职简历中,让公司与企业觉得求职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其职业规划只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用于为本企业或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愿意聘请这种目标明确、规划透明的大学生。

3 如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规划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使大学生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并便于大学生从宏观上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①同时,大学生职业规划还能对工作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大学毕业生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实现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将直接影响职业生涯能否实现完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转贴于

(1)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的时候要把职业的各个层面进行精准定位。首先,大学生得从意识上真正重视职业规划;其次,对自己的兴趣和在各方面的能力一定能够要做到心里非常的清楚,避免好高骛远的不现实的幻想。在做到这些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进行行业的选择,在这个行业里哪些职位是你的目标,你的能力能在这个职位中处于什么薪资水平等等这些层面,都需要精准的定位。

(2)大学生要了解市场需求,丰富自己的专业特长。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所设立的,但是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有可能入学时的热门专业,到毕业时已经实现市场饱和,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对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进行充分了解,这是规划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

(3)建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队伍。考虑到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涉及专业领域的广泛性及专业性,应该切实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人人都也自己的知识盲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加强指导工作的时效性,必须重视指导队伍的培养,与不同知识结构指导人员的匹配,发挥高校各类人才集中的优势,制定相关指导从机制上把高校各类人才参与职业规划指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业指导部门出了设专职人员外,应该广泛的吸纳内部及社会上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此外,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做好职业规划应该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以自身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即在职业生涯设计时考虑自身的能力、性格等特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适合的职业;二是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即在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时一定要做到扬长避短,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三是考虑市场需求,即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必须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四是“发展优先”原则,即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应着眼于是否促进自身的事业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的最关键因素。

4 结束语

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以便为大学生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

注释

①宋长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89-01

在规划职业与生涯的探索过程中,大学生集中的表现出了以下几个观念误区:

第一个误区,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把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规划相混淆了,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不然,文字上的不同已经明确了其不同的含义。

职业规划就是通过规划的手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标志,这个适合就是更多的在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在环境的情况下做出判断的,适合的简单判断就是“人-职匹配”,这其中要分析三个因素,一是“人”,“人”就是大学生自身,由包括性格,理想,价值观,道德等的内在因素和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的外在因素所组成,分析“人”就是分析自我的内外两方面。二是“职”,“职”就是行业,职业,企业,职位等外在因素(简称为三业一位),三是匹配,匹配就是“人”“职”互动的和谐适应。从寻找适合职业的角度上说,把职业规划称为规划职业更容易理解其所代表的涵义。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最快最佳的实现职业理想,从而实现职业上的自我价值,二是因其职业理想的实现对个体生涯其他理想的促进和实现。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上的集合概念来说就是,职业规划包含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于生涯规划。

第二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功利的为找工作而准备。在大学阶段规划职业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而职业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位了一时的高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为了找到高薪的好工作。有这种误区的人一是不明确职业规划的作用,二是对好工作的标准有误解。

职业规划的出发点首先是适合大学生,其次才是薪酬高。所以说,职业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适合的工作,除此之外才是追求高薪水。而如果你真的找到了适合的职业,那你是一定可以拿到高薪水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为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工作,你会把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那业绩提升的同时必然是薪水的增长

第四个误区,职业规划没有变化快,做规划没意义。有这种意识的大学生混淆了规划和计划,规划和变化的关系。

计划是一种较主观的思考安排,而规划则是将主客观都考虑到的一项思考统筹安排。我们说职业规划是考虑了自我,环境,学业,理想,通路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后,结合自身理想价值追求而确定的路径安排,并且融合了职业判断,职业创新,自我管理等修正步骤在内的整体系统分析方案。制定了规划之后,随着问题的出现,如考虑不周到,执行不到位,部分大学生就会有放弃规划而顺其自然的想法。而规划出了问题不一定是规划本身的问题,很可能是制定者本身的问题。

第五个误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无关的。很多大学生都会误以为大学是大学,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虑就业/职业问题的,只有在毕业的大四才是考虑就业/职业的理所当然的时候。这就是认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不相关的表现。

讨论职业规划和大学学业的关系,其实这里一个前提是要考虑大学生个人对大学定义及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第六个误区,职业规划是大四时才要面临的事情,大一时用不着想。本文的第五个误区已经说明了大学学业是和日后的就业乃至职业规划是有关系的。这里是要从大一与职业的时间相关性和大一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来说这个误区。

第七个误区,职业规划和日常生活不是一码事,不需要考虑到大学生活内。在校的大学生们,包括职场上打滚多年的人士都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两码事,是不相关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时不谈生活,生活时不说工作,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哲学上的联系,只是两者在相关性上探讨。

我们说,两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职业影响生活,你所选择的不同的职业会直接导致你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篇6

如今社会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各类组织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面对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节节攀升,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生的导航标和指路灯,已然成为高校大学生发掘个人潜能,提升个人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的有力途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学生个体发展

职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一生的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故而规划者在制定过程中势必会采取办法认知自我,发现自身优、劣势,甚至发掘个人潜能,从而明确个人发展趋向,确立生活目标,增加学习源动力,增强大学生职业竞争力;职业规划具有计划性和指向性,有利于正确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降低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有利于大学生运用科学手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为成功就业增加成功的砝码;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助于学校整体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大学生们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同时也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人才品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严谨的学风、极高的就业率成为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职业规划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校就业率,还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提升学校知名度。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利于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使毕业的大学生都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促进学生个人能力与职业特质的匹配,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优势,使就业渠道多元化,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大提高就业率,有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而促进社会全面、稳定、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尚浅,缺乏有效地自我定位和认知

根据《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显示,5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还有17.6%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在“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你喜欢或者与目标工作相近吗”一题中,有36.6%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37.4%的人“找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26%的人“是经过考虑和挑选才最终确定”的。从这份调查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然而正是没有完善的职业规划致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缺乏勇气,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总是不敢大胆接受,从而丧失理想就业的机会。这种普遍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不足和缺失,必然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无措,备受挫折。

2、大学生职业规划学习方式缺乏专业性、系统性、新颖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 极强的教育活动、但是目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偏重于教科书式的理论说教,内容枯燥,大都选择大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程的资料和案例也不能与时俱进,与现实的求职状态脱节。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一般以专题讲座、选修课形式开展,往往只在一个学期就完成,学生不能系统性的展开探讨与学习。实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成为贯穿大学学习始终的指挥棒,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理应采取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即分段系列教学模式。对大学的每一个阶段应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是“一刀切”,按一个既定的模式在讲授。

3、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力度不足

国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到位,教育方式单一。国家教育部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引导或职业培训的力度不够;进而学校也没有在这些方面投入财力、物力。导致职业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形式,就算有些学校看到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随着我国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就业有分配式向自主择业转变,学生人数激增,升学和就业压力增加导致了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过分重视,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要求。同时社会的企事业单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学识和能力,家长看重的也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故而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改善途径

(一) 从学生方面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 自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全面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无处不在,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作为大学生,首先要了解与就业有关的信息政策,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借助多方面信息过专业人士的帮助,冷静分析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只有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时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如果不能合理的认知自我,职业生涯就会出现偏差。

2. 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就是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职业生涯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确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可遵循以下原则:

① 职业目标要以社会为导向。

大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收集各种来源于不同渠道的职业信息,通过理性分析作出科学决策,使自己的职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不断学习。

② 职业目标要合理。

所谓职业目标的合理化是指制定的目标可以实现。

确立了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后,大学生应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和预谋,培养自己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素养与角色,缩短自己的社会适应期,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二) 从学校方面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质量

①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师资力量是关键。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可推行政策促进高校与企业联合,为教师提供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选聘制度的培训,也可要求教育部门为教师开设有关规划教育、指导方面的职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课程。其次,学校可免费提供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使教师定期、定时的给学生开展有关职业规划的辅导课程,或是交流会;给予一些奖励措施来激励、促进教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关注的积极性。

2.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

课程设置内容不仅应包括职业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还应包括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鉴于大一新生知识比较全面,点到即止,学校可以在大二之后,开设有关制定职业规划的一系列课程,帮助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3.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

①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积累案例;

②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为教学反馈信息;

③三是要做好用人单位的回访,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和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评价;

④四是邀请各阶段毕业的校友回校交流。

基于以上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途径的探索,学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不断记录职业规划的制定及实施过程,探寻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性,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从而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8.

篇7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a)-0121-02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在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对本科类院校而言,虽然其在应用型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相对较好,但与重点院校比较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造成本科类院校毕业学生虽然初次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普遍低于学生的心理预期,从而导致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因此,要提升本科类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校期间除了积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外,还应重视对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1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问卷主要在于测量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应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以及专家访谈方法,确定7个影响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主要因素,采用Likert5点量表编制相关问卷,由学生就题目的叙述内容与自己当前的实际情况在“完全不具备、不具备、普通具备”和“完全具备”五个答案中进行勾选,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从1~5分。该研究以平均数3分为衡量基准。该研究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展开,调查对象是毕业两年以内的学生以及在校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38份,除去少数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6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具体统计(见表1)。

由于各因子的平均数均分布于3.05~3.38之间,因此在数据分析上以“普通”选项作为分析标准。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发现,在影响职业规划能力的7个因子中,除了自我了解能力(46.0%)、正确决策能力(40.2%)之外,其他五项能力均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不具备此项能力。通过对问卷重新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主要原因包括:大部分有企业实习经验或走入职场的学生在这两项选择中都偏向于选择“普通”或“不具备”的选项,而选择“具备”和“完全具备”的学生则很少有真实的职场环境的历练,衡量的标准完全出于对自我了解能力和正确决策能力内涵领悟的偏差和对自身盲目的自信。

2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现阶段本科类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能力偏弱。究其原因,首先,多数高等院校未能将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看作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没有意识到此类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其次,很多学校虽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但课程内容缺乏能力培养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以支撑学生的学习与运用。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职业生涯发展与教育的实践,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不断改进与提升本科类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2.1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其核心是师资力量。组建一支由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德育工作者、学科骨干力量、心理学和社会学老师的队伍;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与职场经验的锻炼,以此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及职场经验。

2.2 制定一套完善培养方案

本科类院校要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必须制定一套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方案,并在方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方案里面要体现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安排原则,改变以往纯课堂教学的做法,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社团、参加社会实践、兼职、实习、实训等等,让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多加尝试与体验,积累较丰厚的亲身实践经验,也就能更好体悟到各种职业的真实面貌,在培养学生职场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同时,纠正学生对职业现状上的认识误区,促进正确决策的形成。

2.3 强化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互动

建立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推动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升之关键。90后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一代,其兴趣、性格、能力、情感等诸多差别。因此,指导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差异,遵照个人心理特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个性化辅导方案并跟进指导;同时,学生也要把握好在校学习的大好机会,善于借力,在日常学习和职业规划中,紧紧依靠老师,帮助制定个人的成长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了解自我和职业环境,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

2.4 引导学生个人与职业环境的互动

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必须从了解自我与认识职业世界开始。首先,要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清楚职业规划能力的内涵,在大学生活、学习中提高重视程度;其次,要学会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认清自我的优、劣势以及外界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学生要主动利用各种渠道以增进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增进对职业世界认知的渠道很多,可经由学校课程学习、校外教学参观、实习实训或利用网络媒体等方式来增加个人与职业环境的互动,采集各种职场数据,尝试参与评估并形成反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同时更好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李海晶,吴昌林.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9(6):35-38.

[2] Super D E.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3,8(5):185-192.

[3] 陈自新.大学生职业生涯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12):18-22.

篇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同行业和工种间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规划好职业道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好较快地完成学生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现今全球经济不景气,高校持续扩招,学生就业难是学校和社会一大难题,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

人的职业生涯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会经历多种职业,转变多种角色,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都需要做出事先的设想和规划。大多数在校学生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没有好好想过自己想要做些什么,期望得到什么,该课程能帮助他们从自我认知做起,进而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在就业初期能够树立合适的职业目标是很重要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实现他们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

2.有利于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我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学生自身和学校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再加上近期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未雨绸缪,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后,求职能动性和成功率都会大大增加。做好相应职业前教育,帮助学生适应职业环境,避免对产生就业恐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仅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走得更加平顺,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保障社会安定,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青年人在自我意识上有其特殊性。由于毕竟年龄偏小,社会阅历不够,即使主观上表现得很独立,但客观上还不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欠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提高,使他们在制定人生规划时没有积极性,即便制定出了自己的规划也不会得到实施,那职业规划便毫无意义。另外高职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能力方面有片面性,表现在对自己的过度评价,与自身能力不符,职业目标无法客观实现;或者心理自卑,在就业工作中面对困难时信心不足,产生消极心理,遇到挫折后不能快速克服,都是对职业发展极其负面的影响。

2.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课堂上得到的学生反馈信息是不少人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理想,只想毕业后找到份工作就可以了,更有甚者以混日子的心态虚度自己宝贵的大学时光,实在是对人生极大的浪费。没有树立职业目标,不重视职业规划都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方向性,迷茫困惑。

3.对职业发展存在理想化倾向

大学生缺少社会劳动经历,往往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带上过于理想化的色彩,譬如对今后职业中的薪资,地位充满美好的想象,往往会造成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对现状不满,却不注重脚踏实地,循序务实地积累能力和经验,结果常常是到头来也找不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尤其强调职业道路是一个一步一步积累的,不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的职业的话很难能够获得发展空间。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1.树立职业理想

成功者的职业生涯,大多是由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的,树立适当的职业理想对职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遵循现实原则、层次原则、适度原则、明确原则和灵活原则,还要依目标完成时间,分短期,长期规划制定,并具体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职业理想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2.自我认知与环境分析

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先行条件,只有在充分的自我认知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心理方便还处在上升期,自我认知在这个阶段会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的过程,要通过自我反省,比较,分析来达到了解自己。不仅在事物中要学会积累经验,从失败中获得自我意识,还要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了解自己,他人是反应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任何人的职业生涯都必须依附于社会资源和组织关系环境,懂得分析环境,找到发展的特点,变化的趋势,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有利条件。宏观的说,环境分析包括有对国际经济形势,社会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分析,国内政策法规改革趋势,劳动力质量密度变化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冲击等因素对职业发展影响的分析。微观方面,工作环境,组织状况,还有家庭,社交的环境都影响着职业道路的发展。

3.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自我评价,环境分析后,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选择理想,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并制定具体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评价实施成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整。对于高职的大学生,可以采用让他们自己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形式来培养他们自我规划的意识,制作内容要完整。编制职业生涯规划书时要注意逻辑严密,重点突出,信息搜集科学,职业目标切实可行。

随着社会和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将会越发突出,实施重点在大学阶段,在他们就业前做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也能为我国今后的经济文化事业输送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5.11.172

1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我国大学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就越发凸显。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地震,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很多企业受到影响不得不停产甚至歇业,也因此导致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这一系列情况都深深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形势。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将会持续呈现严峻状态。

2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之后,依据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方向,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

职业规划其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去培养和教育的过程。许多西方国家,在小学便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像职业测试,社会实践等,他们更加重视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然而国内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一方面,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另一方面,一般大学毕业生实践经历也相对较少,很多思想观念也都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面,真正的要结合实际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大学生普遍是在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之后才开始着手考虑职业,工作方面的问题。因此,当应届大学生离开学校这个

“温室”迈向社会工作时很容易走一些弯路,尤其是大批求职者展开激烈竞争时,一旦目标不明确,不小心就会随波逐流。其实也有很多的同学从刚入学开时就有感受到未来将要面对就业形式的严峻,但是真正能够从大一就开始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人却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客观的认知自己,所以更无法明确自己今后的奋斗方向以及奋斗途径,思想一度停留在毕业后才思考就业的误区中。

从大学入学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了解社会,然后结合自身与社会现状确立人生的方向,并努力为之奋斗。通过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可以让大学生重新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反思改正,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找准方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sup>[1]</sup>。

3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想要在职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前期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遵守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明确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之后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才能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其中,短期目标通常是经过不断地学习,体现在自身能力和修养的提升;长期目标则是一段在职业规划的顶峰[2~3]。

3.1 自身分析

职业规划的首要因素就是充分的了解自己。通过全面、深入地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正视个人的缺点,才能进而明确“我适合从事什么行业”这一问题。

大学中所学的专业也许不见得会在未来的工作中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仍需努力地去学好它,毕竟大学中所学习的专业是对未来职业规划起很大程度的导向性。个人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十分宝贵的经历,知识只是存在于书本中,而经历则让死的知识活了起来,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它们也会对职业的规划和定位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2 社会分析

社会总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把握社会前进的趋向。此时就需要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做好对于社会大环境的分析。例如: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变革;自身学习专业对口职能部门需求形势等。通过对社会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紧紧把握社会需求动向,让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3.3 明确方向,规划未来

职业的选择与规划直接影响着个人发展的未来。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是个人理想的 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个人职业的规划来说,必须遵守以下几个事项:依据自己所长,选定自己所爱,顺应社会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相适应的同时,也要不断修订自己的职业规划细节,紧跟时代步伐。

4 加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设

4.1 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受到社会的影响,职业的规划也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高校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立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宗旨,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校所属的就业指导中心也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中来。

4.2 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高校内部可以自行组织学校各级领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方面有经验的工作者、导师、辅导员等共同相互配合,适时地为广大学子提供最新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相关方面的引导和咨询,并在工作结束后开展研讨会,为下一次工作的更好开展总结经验教训。学校有必要将就业咨询和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帮助大一的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市场的局势;引导大二学生充分客观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喜好;带领大三学生学习一些企业文化,并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大四学生整理个人简历,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

4.3 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其落脚点在于教师。高校需要建设更加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团队,首先在选拔环节就要严格把关,应该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紧密关注社会动态。接着,在团队的培养建设过程中,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所有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把握全面发展的思想核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就业素养的同时,更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方向。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能否继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不容小觑,只有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生产各方面的动态,做好前瞻性工作,然后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将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平台。

参考文献:

篇11

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一直是整个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现有的教育体制,就是为了让我们高校毕业学有所成,在各个行业中发光发热。所以,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十分眼严峻。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总遭遇困境;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职位表现出困惑,迷茫,缺乏清醒的职业定位。同时应聘者中少有真正满足招聘单位需求的人才。这反映出了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到底是知识型的,还是实用型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为我们现今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也说明了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迫在眉睫!

开展大学生职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概念模糊,不清楚自己今后适合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在今后发展中可以如何利用。二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不足,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考证。三是大学生各年级职业压力不同的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他们的职业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低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了解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常常浪费精力;高年级的学生则一方面要完成规定的学业,另一方面还要奔波于就业的压力中。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且帮助他们对对未来生涯做好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我国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近年来得到了高校和整个社会的重视。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要求

知识的学习上,要有广泛的学习目标,自愿主动的广泛涉猎各个类别的学科,力争提高全面素质,不要只注重几门课程的死记硬背,为分数所累;还要知道怎么学。应当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 着重学什么。

关于能力,最有代表性的有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交际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以上能力在大学生日后的求职过程中也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但是对于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慢慢提高。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原则与目标

1.指导原则

(1)协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与弱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

(2)帮助大学生树立稳定的自我概念,让他们依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等个性特质,尽最大努力,培养积极适应的态度,发展自己的特长。

2.目标

(1) 使学生加深对其所学专业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目标。专业的学习活动是大学生最普通、最直接的生涯探索过程,选择一个适当专业,也是为未来的生涯决定了具体的方向。

(2) 协助学生自我了解,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估是一个人选择事业生涯的思索起点,由于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即踏人社会,参加工作,对于生涯的进一步认识及行动计划的订立,各项训练计划的参与和选择、决定职业等方面,都需要具体落实,充实大学生的工作知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以便使个人的生涯得以充分发展。

(3)协助学生步入工作世界。生涯安置是指透过一连串有计划的服务,协助学生顺利地步入工作世界。有计划的服务,包括就业资料的提供、履历表的准备、求职面试、求职过程的了解等。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策略

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对于教育系统和学生本身都有要求,单凭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在大学生真正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前,拥有正确的求职观念,养成较高的职业能力,这对于大学生本人和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优势。随着科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进行也更加通畅,这也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提供助力。以下策略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很有必要。

篇12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同时各个大学也在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一方面企业招不到理想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很难。究竟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本文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试图利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全过程化就业指导的教育培训,使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概念,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

1、高职院校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人在职场中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整体规划,是在职、选择职业过程中以及追求最终理想职业的一个全过程规划。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未来就业起着关键作用。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划概念,要结合大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对社会的理解程度、自己的优缺点、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等多方面去综合判断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使大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能适应什么样的工作,未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可分为职业行业的选择、职位的选择、职业的具体定位、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最终的职业成就等多个阶段。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掌握职业生涯的知识,对大学生未来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职业规划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2.1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熟虑正确的职业观

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谈到就业,就显得很迷茫,觉得找工作很难。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等级技术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大学生很多都不清楚自身具备的优点,所以,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拥有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锻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面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知能力,良好的团队沟通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地适应工作岗位,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综合能力,在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职场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积极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使自己工作开心,与同事和谐相处,为企业努力工作并获得自己满意的薪酬,顺利从大学生生涯步入职业生涯。

2.2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去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呢?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缺点、兴趣爱好、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多方面条件,按照职业规划理论,通过综合分析,扬长避短的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清晰地找到步入社会的切入点,顺利地加入到职场中,利用职业规划学到的知识,能和谐地工作。所以说,大学生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确定合适的职业目标,把职业理想放在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情况,为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获得自己满意度高的工作,才能愉快的工作。

2.3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培养职业兴趣,成功就业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准确定位,避免期望过高,也避免为了就业去就业,对付工作。通过职业生涯辅导使大学生综合整合资源,提高就业能力,逐步培养职业兴趣,快速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成功就业。

3、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大学生个体与职业的适应,谋求职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教育者应该在全程化就业指导中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和目标导向的原则,注重大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3.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高校应该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涯开始之际就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课程,安排足够的课时,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贯穿于大学始终,中间不要间断,因为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辅导内容,学生的大学生涯也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通过开设有关课程让每一个大学生懂得为什么,并且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

3.2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没有从事职业活动,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就很容易形成空洞的“自我设计”。由于正处于职业探索期,即便是确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也未必就轻而易举地树立起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主体意识,“身教胜于言传”,学校应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成功校友来校给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这样大学生就有了心目中的参照对象,将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逐渐转变为自身的力量,使大学生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实施下去。

3.3成立职业生涯规划社团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内心充满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因此,成立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搭建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实施自身职业规划方案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能力,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或社团可以举办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竞赛等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4办好高校职业咨询机构

制定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单凭个人的经验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借助职业咨询机构的智力和经验,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至少是少走弯路。

4、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