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篇1

一、调查背景

会计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属于技能型专业。长期以来,在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人们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化和片面化倾向,只重视单向度的培养,把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上。各院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会计工作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轻视或忽略以人际沟通能力为代表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员”的功能。会计类专业人员不仅要处理单纯的技术工作,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各部门的工作,发展业务,提供资讯,参与管理等等。因此,重视沟通,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际沟通等职业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会计类专业学生求职、任职、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现实中,由于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所经历的应试学习背景和所处专业学习环境,进入高校后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导致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能力表现普遍不佳。如:不善表达,与同学不融洽,与辅导员不交流,遇事闷在心理 ,沉浸网络,不能沟通就发脾气或逃避……类似现象,反映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由此,我们开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调查。并以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需求市场作为研究目标,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希望逐步建立培养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以此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从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此次问卷旨在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以便于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二)调查对象

面向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643人,以及2013级新生666人,共计1309人。发放问卷1309份,回收问卷1305份,问卷有效率99.92%。

(三)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内容包括以下4个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等方面。

(四)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当前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情况,我们分二期,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和2013级新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一)调查内容一: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自己是否善于与人沟通”的选项,有352人(约占27%)选择为“善于”,有626人(约占48%)选择为“一般”,有235人(约占18%)选择为“还行,过得去”,有91人(约占7%)选择为“不善于,自己较郁闷”。

从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有93%左右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近7%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不满意的。这说明,大多数新生对于目前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是乐观的。

2.在单项选择中,对于“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自我介绍时,你是”的选项,有365人(约占28%)选择为“自然,镇定”,有561人(约占43%)选择为“有些拘谨”,有274人(约占21%)选择为“不自然,紧张”,有104人(约占8%)选择为“语无伦次、手足无措”。

以上数据表明,在人际沟通的实际场景中,会计类专业有28%左右的新生感觉自己表现出了“自然,镇定”的状态,说明他们能够实现一般状态下的与人交流与沟通的情态。当然,对于他们实际的交流与沟通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了在场教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本次调查并未涉及,这里也不可能去妄加推测。此外,有近72%左右的新生感觉到了实际的交流与沟通中自己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无疑说明大多数新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有待提高。

3.在多项选择中,对于“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的选项,有822人(约占63%)选择了“学习问题”,有613人(约占47%)选择了“能力发展”,有496人(约占38%)选择了“人际问题”,有313人(约占24%)选择了“恋爱问题”,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学业晋升等”。

以上数据中,面对“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会计类专业新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问题”。高职高专新生由于高考成绩普遍不佳,担心自己升入高职后的学业状况实属自然。此外,排在第二位的是“能力发展”,排在第三位的是“人际问题”。可见,包括人际沟通等能力的发展,已经让会计类专业新生认识到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学院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内容二: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关于“对于人际沟通能力,你怎么看”的选项,有796人(约占61%)选择“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有469人(约占36%)选择“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重要”,有27人(约占2%)选择“不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12人(约占1%)选择“无所谓”。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受调查的学生目前个人的实际人际沟通能力如何,绝大多数学生(约占97%)都认为,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可见,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从认知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是看重的、重视的。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包括”的选项,有939人(约占72%)选择“口头表达能力”,有913人(约占70%)选择“交际能力”,有417人(约占32%)选择“书面写作能力”,有274人(约占21%)选择“多方面收集信息的能力”,有261人(约占20%)选择“展示良好个人形象的能力”。

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他们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知,当然还有待深入的了解、学习,相关能力也有待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

(三)调查内容三: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觉得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的选项,有1162人(约占89%)选择为“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提高”,有117人(约占9%)选择为“从以后的工作中锻炼、培养”,有13人(约占1%)选择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热而然的得到培养”,有12人(约占1%)选择为“不需要特别的培养”。

以上数据可见,有近90%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认识到:应该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方能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人际沟通才能,以获得更多工作以及上升的空间。而待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时才锻炼、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难免在工作中出现疏漏,技不如人,未免太迟了。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用人单位最看中新员工的是什么”的选项,有1304人(约占100%)选择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796人(约占61%)选择了“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有300人(约占23%)选择了“英语水平”,有274人(约占21%)选择了“组织与协调能力”,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思辨能力”。

调查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专业学习高度重视,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会计专业技术型人才,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无法顺利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有约占61%的新生已经清楚地看到“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也是社会用人单位最看中的要素之一。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企业对会计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需求。

(四)调查内容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沟通是否也适合‘勤能补拙’”的选项,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不适合”,有222人(约占17%)选择了“适合”,有587人(约占45%)选择了“因人而异”,有52人(约占4%)选择了“没用”。

从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选择的倾向可见,有近38%的新生认识到: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只是一味固执地“勤”,反复地重复错误或做无用功,是不能弥补自己所造成的“拙”“劣”的。这样做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不良印象。另有45%的新生选择了“因人而异”,这反映了部分新生受“勤能补拙”概念影响,也反映了他们对此问题的不确定性,或因某些特殊的现象而推论所得。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好,原因可能是”的选项,有691人(约占53%)选择了“缺乏自信”,有639人(约占49%)选择了“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有430人(约占33%)选择了“性格内向”,有391人(约占30%)选择了“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有352人(约占27%)选择了“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有287人(约占22%)选择了“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

以上选择结果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思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分析。他们已经开始留意,或现在开始关注:因为“缺乏自信”“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性格内向”“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等个人特质与言行举止,影响到自己的人际沟通现状,影响到自己人际交往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为高职教育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调查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两期调查不难看出,随着高职教育的开始,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留意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的不良状况。尤其是部分在人际沟通方面出现了问题、交往有障碍的新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在他们正式跨入职场之前,学院应在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分析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现在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的优越,祖辈父辈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即便是家庭条件有限的家庭,其子女得到的同样是如此。父母大多数都会倾其所有,以子女为“大”。但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平等、彼此重视。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这类“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处事习惯,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和交往技能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的学校环境,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接受了12年的中国式应试教育,这是事实。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但现实中依然是以“高分”为重。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如既往的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教育的中心仍然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没有更多时间安排提升素质与人际交往的训练。学校教育中,学生无须主动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协调,而教师对待学生也皆为主动联络、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关爱有加。无形之中,致使学生们忽略了主动与老师、同学及家人的交流沟通,加深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这样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院后,因环境的变化、人际的重构,往往产生新环境的适应障碍。有的无所适从,心理失衡而不愉快;有的选择疏离大家,习惯于自我封闭。

(三)“网络世界”的自我陶醉,逐渐让虚拟替代了现实。

虚幻世界的“网络达人”,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内向寡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严重不足。一些学生可以远离亲人、同学,却过分依赖网络,片刻不离网络。他们可能是网络社交的活跃分子,了解各种网络沟通交流方法,但却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不畅,过于内向,行事被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高职教育中实施人际沟通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沟通”成为了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会计类专业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两期的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力不从心、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和普遍不足,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调整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计划,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尽快帮助学生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已经不容拖延。

建议在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标中,增加对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描述,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满足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建议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通过开展项目训练活动、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人际沟通的互动历程。

总之,沟通能力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为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教育阶段,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聂霞.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与分析[J].成人教育,2011.31(11).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8.058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8-0163-02

一名合格的高職生不仅具备相应专业技能,更应具备相应人文素质,这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兼顾“职业人”和“社会人”的培养,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理应得到重视。结合护理人员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标准[1],对高职护理专业《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体系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特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考核方案等方面进行设计,为护理教学提供资源。

1课程定位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是高职高专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主干课程。本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培养职业素养为本位的课程观,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主要任务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树立与他人沟通及礼仪意识,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及护理实践中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融洽人际关系,并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适应职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也是内、外科护理等专业岗位群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为后续其他课程的开展起到桥梁作用[3]。

2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2.1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对护士的要求划分为若干学习模块《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设计参照了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将此课程的内容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对护士的要求划分为若干学习模块:绪论、护士仪表礼仪、护士行为礼仪、护士言谈礼仪、护士交往礼仪、护士日常工作礼仪、跨文化护理礼仪、护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与有效沟通、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人际沟通与护患冲突、综合训练及考核。

2.2课程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教学中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充分运用礼仪的道德功能,规范护生的行为方式,要求护生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保持慎独精神,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和患者的利益,使护理礼仪成为护生乐意接受的约束,自觉遵循的规范和努力追求的修养,塑造“美好情操,良好气质,端庄仪表,严谨作风,精湛技术”的白衣天使形象。

2.3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实训为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专业礼仪和职业修养特点,增加护理礼仪、人际沟通与交往的实训力度,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成立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灵活应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临床奠定基础。

2.4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训的同时,在学校组建“礼仪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在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文艺演出、社会服务中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能把课程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及护理实际结合起来,成为融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3学时分配

总学时不变,将理论与实训课比例由2∶1调整为1∶1。目前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见表1。

4教学方法

4.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充分体现以护理实践中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课程设计思想[4]。通过开展沟通实践的活动项目来驱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视频录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训练、见习、实习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式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沟通与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资源,生动形象地演示护理礼仪服务和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体现在个人形象的树立,护理工作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能力的运用,工作中各种关系的沟通能力,与各种病人沟通的能力等;方法能力体现在自主学习,分析迁移应用能力,决策的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社会能力体现在团队合作、溝通、协调及包容的能力。

4.3课外辅导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在辅导学生训练基本礼仪规范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及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4.4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职业教育改革现状和趋势要有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模式。本课程特别要重视实践,注重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5考核方案

5.1理论考核理论考核占40%,命题应注意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减少机械性记忆,尽可能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化。考核包括平时的课堂考核、小组讨论,作业以及期末结业考核组成。

5.2实践考核实践考核占60%,分成模块考核和综合测评,如护士礼仪的化妆、形体、接待、引领、日常礼仪、求职应聘、简历制作、自我介绍等模块,综合测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编情景剧设计各种护理工作情景、交往情境,并将礼仪及沟通知识运用情境中,根据承担的角色表现给予不同评价,通过考核无形之中也在提升学生的能力。

通过实施以上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增加了胆量和自信心,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同时给予教师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小玲,秦素霞,安晓妤.浅谈高职高专助产专业《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设计[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3,4(5):302-303. 

[2]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12. 

[3]邹琴,赵延慧,李晓玲.《护理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改革实践与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5,8(30):73-75.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患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伤医事件等有增无减,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医患矛盾的发生,必然对医疗秩序产生较多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很严重。如何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是全体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的问题,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谋求医患双方崇高价值取向共同归宿的基本条件,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最有效的预防机制[2]。护士应该是既具有专业护理知识,又具有关怀照顾他人的品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是重要一环。就现在护理战线上的人员情况来看,护理人员多为青年员工,存在着年纪轻,上班时间短、社会经历浅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好护理人员的基本能力尤为重要,本文拟从沟通能力的实质谈起,浅谈一下青年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概念是人们进行的思想或情况的交流,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是用语言、书信、信号、电讯进行的交往,是组织成员之间取得共同的理解和认识的一种方法。

二、沟通的实质

人际沟通的外观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人们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来传递他(她)的各种信息。而实际上,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成功的人际沟通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空间距离接近,情感吸引,需求一致,特征相近和意识交流等。如亲戚、同学、朋友就很容易拉近双方的空间距离,同种运动的爱好者就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这几个要素中,情感吸引和意识交流才是最基本的要素。在人际交流中,它的载体有很多,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无疑就是语言了。医患关系重在沟通,要“以人为本”[3]。

三、沟通的方法

1.初次见面要赢得患者的好感:

护士首先应在仪容仪表是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得体,语言、动作、表情友善温馨[4]。初次见面,若能用心地想办法缩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定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在患者的病历首页上,护士根据对方的职业、年龄、服饰来判断对方的情况。凡是来住院的患者多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年轻的主妇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年人多关心自己的老伴等,此时护士就可以健康为思路引出话题,这样接近对方所关注的焦点,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亲切待人,用平常之语:

仔细观察,我发现平常受到大家喜爱和信赖的人,大多不是出语惊人的人。 因此对一个初见面者,护士最好不要用可以显示自己才能的话语交谈,让双方在一个共同的基础是敞开心扉交谈。用平常的话语,不用专科语言,让患者感到你不是在卖弄学问和高深。

3.倾听时加进自己的看法:

符合是表示倾听对方说话最简易的信号,但是,如果随意地使用这些技巧,也会起到副作用,使患者感到护士没有真正用心地倾听,反而给患者留下“糊弄自己”的印象,失去倾诉的兴致。反问应该在没弄懂的情况下提出,护士不要在自己没有听懂的时候点头附和,附和太多会打乱患者说话的节奏,护士这方面千万要注意。

4.谈话时注意自己面部表情:

患者十分重视护士的面部表情,因为人的心灵不论怎样掩饰,其喜怒哀乐仍然会流露于外。护士应该用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患者,忽略了表情,不只是失礼,还给患者留下了疑问:是不是我的病情需要护士隐瞒什么?是不是我的病情加重?患者最忌讳的一句话是: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5.谈话结束时应感激患者:

护士应该对患者谈话心存感激。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患者选择我们的医院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在结束谈话的时候,护士应该对谈话做个结论,并且附带上感谢的话语,并在离开病房的时候小心关门。有些护士的时间观念很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关门时怦然一声,刚建立的良好护患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6.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

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目光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护士在与患者谈话时切忌环顾左右。

7.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服对方:

站在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需求、情感,据此说服对方,这是语言说服的基本方法。对患者的意见持否定态度时,护士应从对方的观点出发,寻找导致否定结论的具体原因,然后一一列举出来,对症下药,使患者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8.询问语气比命令更有效:

谈话的语气不同,对方的情感反应也不同。命令的口吻往往使人不悦,询问的语气则使人感到容易接受。比如:责任护士询问患者“今天你进行功能锻炼了吗?”比“今天你要进行功能锻炼!”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四、沟通的效果

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效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 护理是直接和患者打交道的工作,倾听患者、了解患者、启发患者、引导患者,都是我们和患者交流时的基本功。通过学习了有效的沟通方法,了解了患者需要什么服务和帮助,患者的抱怨和不满在什么地方,找出了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了患者的困难,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我们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张爱莲.新时期“医患关系”漫谈.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4(1):10-12.

篇4

一、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咨询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Group可译为小组、团体、群体、集体,counseling亦可译为咨商、咨询、辅导,所以团体咨询与小组辅导、集体咨询、团体辅导概念相同。从习惯上讲,我国台湾地区多用团体咨商或团体辅导;香港地区多用小组辅导;大陆多用团体咨询、集体治疗。从词义上看,集体指组织化了的团体,而团体的含义更宽泛。团体心理咨询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大众的关心和重视,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也将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

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要想清楚地了解自己最好到团体中去,要想改变和完善自己最好到团体中去,要想实现自我的价值最好到团体中去。在团体中成员不仅可以交流信息,探索自己,也可以互相模仿、彼此支持而学习到适应社会的态度与技巧。团体在助人方面有着其他助人形式无法代替的特殊功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一)班主任工作需要新方法

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水平,探索班主任工作管理新方法是教育者值得研究的方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果将团体心理咨询引入,那么对提高班主任管理质量水平一定有很好的帮助,这篇文章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我是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咨询的!

(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我发现班级里总是有那么几个不太合群的学生,她们分布在各个寝室,共同点是每个寝室的同学都对她们存在异议,她们非常不合群。比如有些是嫌弃她们性格不合群;有些是寝室同学讨厌她的行为习惯影响到别人;当然还有一些是她自己本人觉得寝室同学都不喜欢她,所以独来独往。针对这样一批不太合群的学生,我通过找她们谈话、找寝室相关同学沟通的方式来改变这个现状,但是发现效果不显著。于是我决定运用一些心理学领域的方法来尝试改变她们的行为或是思维方式。

(三)针对不合群学生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本团体辅导主要围绕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主题而设计。

团体辅导名称:人际沟通我能行

团体对象:班级每个寝室中被其他同学6人以上认为是不合群的同学(每个寝室8人),共8人。

团体辅导频率: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团体性质:成长性团体

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团体中的人际沟通理论,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团体过程就是人际沟通的过程,了解人际沟通的理论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团体发展的过程,进而有效地引导团体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四)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后对团体成员人际交往效果的评估

通过为期8周的团体辅导训练,我再次对这8名同学进行评估,主要通过访谈以及

篇5

由于两岸长期分隔,30多年来媒体对峙的影响今天依然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使台湾受众与大陆受众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性;对台湾受众的分析不准确,对台传播依照大陆媒体平时传播的套路和话语体系;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过于明显等,造成大陆对台宣传普遍存在宣传效果差等问题。台湾民众没有受到大陆媒体传播的影响,“以情动人”改变民意也基本没有实现,并且在短期内还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

要想增强对台传播的有效性,除了遵循传播规律、讲究传播策略和艺术之外,还可以借鉴人际沟通中的相关技巧,把对台传播媒体与台湾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单向传输向双向沟通转变,成为人与人、甚至朋友之间的自然亲切对话。

人际沟通概念在对台广播中的具体呈现

人际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一般把有反馈信息的人际沟通称为双向沟通,如两个人进行对话,而把只有一方发出信息而另一方只是接受信息的人际沟通称为单向沟通,如广播电视播音员和受众之间的沟通。①

台湾听众作为对台广播的信息接收者,是构成这个特定传受模式中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台广播的传播效果。但是,以往那种高高在上式、口号宣传式的信息“灌输”模式会勾起台湾听众的反感记忆,造成宣传的反效果。即使在新时期的广播语境下,如果过于直接表露政治观点,比如刻意引导受访者说出宣传味过浓的话语,甚至播音员的不当播报方式都有可能令台湾听众产生心理反感,同样会削弱对台广播的传播作用。

在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同样影响着对台广播的传播效果。一、地位障碍。台湾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不同的党派、宗教、职业甚至省籍矛盾等,都会影响传播效果。二、组织结构障碍。对台广播真正要传递到台湾听众耳中,在客观上需克服的技术障碍还有很多,如果一味借助台湾媒体转述,很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丢失。三、文化障碍。台湾是一个由多元族群共同组成的移民社会,不同台湾听众的文化背景使他们收听对台广播时,会对同样的信息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除此之外,两岸的长期隔绝也使对台广播无法明确海峡对岸听众的反应,信息沟通中的交流反馈难以即时达成,虽然现在已经开放大陆媒体驻台采访,但两岸的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障碍。四、个。台湾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思想多元的市场社会和信息社会,崇尚个性自由、追求时尚享乐成为这个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一档广播节目令所有台湾听众都赞同或都反对同样难以做到。五、社会心理障碍。2001年12月19日至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台湾岛内进行的包括25个县市的听众抽样调查,有一项重要发现:台湾听众收听大陆对台湾广播的目的并非满足其政治需求,只是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之需。这一调查结果实际上颠覆了对台湾广播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政治,轻娱乐;重理性,轻感性;重训导,轻感化”的宣传思维定势,再加上少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怀有偏见和歧视,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对台广播的传播效果。

早在1979年,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为契机,中央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新时期对台宣传的基调在这个基础上确立起来,引发了在宣传对象、宣传内容与形式上的一场变革,一种以“典雅、亲切、平等、真诚”为基调的新时期广播语言风格,通过主持人节目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得以确立。②

“讲究人情味”的“主持人节目”,在对台广播中的体现即以人际传播的模式来制作大众传播范畴的节目,因为人际沟通的特点恰恰能够弥补以往对台信息传播方式中的某些不足。2013年5月12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在台湾高雄举办台湾听友见面会,台湾听众对华广与高雄快乐广播电台合作的《快乐华广Easy Go》纷纷表示喜爱之情,但也针对节目中出现的语言表达问题提出建议,如“语速放慢一些,再慢一些”“大陆当地方言听不懂,可不可以翻译成‘国语’再说一遍”等等。这些听众又表示当面听华广主持人说话完全没有障碍,其原因就在于“面对面、人对人”的沟通方式。

假设对台广播的编辑、记者、主持人、播音员,制作节目时都能够把广播中的“电台与大众”尽量替换成人际沟通中的“人与人”、甚至是“老友之间”的对话,那么,此时的遣词用语、评论角度甚至嗓门大小都将是自然放松、亲和温暖的,再辅以抑扬顿挫的语气、合理搭配的音乐素材、充分地留有思考空间等,就可以强化传播效果。

人际沟通技巧如何运用到对台广播实践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说过:“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有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具有广泛适用性,可以普遍运用于传播实践中,如理解沟通的细微差别,善于倾听,口齿清晰等。要提高我们的交际技巧,最好的途径是向别人学习,观察其他的谈话者会使我们学到别人的优点。

听众对于一期好的节目来说,相当于射箭手面前的靶子,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确定了听众对象,有针对性地满足听众的需求,才能办出有自己特色的优秀节目来。要使对台广播发挥最大的效果,人际沟通技巧不仅是可以借助的技巧,在当前的形势下改善人际传播,增强舆论宣传的人情味和亲和力中,更是十分需要的技能。主持人、记者、编辑应多问问自己:“跟你的朋友聊天时你会这样说话吗?”用台湾听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平民化语言,才能让节目内容被听众接受。法国哲人毕丰说得既简洁又中肯:“风格即人格”。同理,一个主持人的人格,也决定了他的节目风格。因而,锤炼风格,必先锤炼人格。只有真诚地面对听众、面对生活、面对自己,才能客观地观察事物,客观地反映事物,才会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思考、独特表述,让台湾听众感受到电台主持人与听众的空中相遇是一种“结缘”的过程。交朋友需报以平常心,不急于效果,“无意插柳”才能更成荫。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篇6

[作者简介]王春筠(1965-),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护理教学工作;程玉莲(1969-),女,湖北应城人,张家口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护理教学工作;吴红霞(1966-),女,河北张家口人,北方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89-02

一、临床实习状况分析

(一)心理压力增大,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

1.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使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较低,对职业的选择造成了心理压力。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护理工作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又琐碎的服务性工作。特别是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病人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态度,造成护生心理不平衡。超过70%的护生认为护理专业社会地位低,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其自我价值无法实现。①

2.临床工作压力大,护生不能尽快适应角色。首先,基础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护理工作本身比较琐屑和繁重,临床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心力、体力过多透支,再加上工作时间三班制,生活不规律,是护生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其次,临床带教老师的态度。个别老师带教意识淡薄,片面认为带教是一种负担,因怕实习护生出了问题要老师承担负责,让护生跑腿干杂活;护理操作中给护生讲解示范的少,出现问题后批评、责备的多,也给护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再次,护生自身特点。现在的实习护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学习,缺乏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锻炼。再加上有些娇生惯养,肯做、肯吃苦辛勤工作的精神欠佳。他们人虽进入临床,但却不能真正适应护士角色。

3.就业途径困难带来压力。近年来,随着高职护理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毕业后需自谋生路,每名即将毕业的护生都不得不面对求职选择。有61.9%的大学生有就业压力的问题。②

上述问题常使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感到疲乏、不开心、压抑、工作紧张、心悸、入睡困难、胃口不好等焦虑症状。③

(二)语言沟通能力较差

1.缺乏沟通自信。护生在校期间临床实践锻炼机会较少,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护理操作技术又不熟练,自卑心理较重。当他们进入临床实习后,面对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角色、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在与带教老师、患者或家属沟通时出现紧张、胆怯、自卑。大多数护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随机应变,不知如何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在患者面前缺乏自信心。

2.缺乏沟通意识。护生在校教育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的培养过多地局限于理论,真正运用医学知识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实践机会甚少。日常护理实训教学中,护生面对的是无情感、无思想的模拟护理人,语言交流只能是机械记忆、生搬硬套;实习工作后,大多数护生只注重日常治疗性、技能性护理工作的完成,忽视与患者语言沟通的过程。只有40%的护生在工作之余能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④

3.缺乏沟通能力。临床66.3%带教老师认为护生沟通能力不强。⑤首先是与患者沟通交流中,护生由于自身专业知识薄弱,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不足等,导致语言沟通不畅,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解惑释疑,交流的语言缺乏说服力;其次是非语言沟通技巧欠缺,不能熟练应用非语言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三)缺乏护理职业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1.对职业风险认识不足。由于在校护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且社会阅历肤浅,因此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很多护生根本没考虑到护理的风险性。他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输液、打针、发药的概念上。对职业工作中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等医疗风险和护理工作中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心理性等原因引起的职业损伤风险都没有充分认识。

2.护理职业风险防范教育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护理职业风险防护课程。实习护生普遍缺乏安全知识和防护措施的教育。在临床实习中,由于带教老师工作繁忙,教学时间有限,护生临床实习流动性较大等原因,使得带教老师只能是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护生的职业风险防范教育无暇顾及。

3.未接受岗前护理职业风险防护培训。有文献报道,96%的护生未接受过护士职业防护系统化教育。护生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如侵权行为、疏忽大意与渎职、“三查七对”不到位、护理文件书写记录不规范、技能操作不熟练、无菌技术概念不清等引起的医疗纠纷,以及护理工作中职业损伤造成自身健康损害等,均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应对措施

(一)多方位培养锻炼,减少护生紧张、焦虑情绪

1.在校期做好护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护生作为青年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人和事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因此,护生入学之初,学校就需要正确引导护生人生观、选择职业的价值观。要使他们对护理专业的工作特点、性质及任务有充分的了解,多渠道开展护理职业神圣感和自豪感教育。如不定期地邀请护理专家讲授工作经验和感受,组织护生学习讨论;通过见习或教学实践组织护生到医院、社区参观,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过程,感受病患痛苦,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多接触临床工作,较早地熟悉护理工作环境,对护理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护生进入临床后尽快适应实习工作和生活。

2.减少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力。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首先是实习教学活动应坚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提高护生的动手能力。有计划、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避免他们在实习阶段对护理工作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其次是带教老师的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护生大部分时间是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护生。因此,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多起示范作用,以良好的情绪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带教工作中的繁琐。老师带教过程中要多给护生介绍医院概况、医院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新技术及新设备等,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多关心、理解、尊重实习护生,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缓解他们在陌生环境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紧张与焦虑。

3.注意护生早期心理健康干预。高职护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发育非常重要。针对护生在实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做好岗前心理辅导。如建立心理聊天室、设立答疑信箱等,直接或间接地、公开或匿名地进行交流,以达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使其平稳地渡过实习期。护生自己在工作之余,也应注意生活调节。如采用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二)培养护生自信心,提高语言沟通能力

1.丰富人文修养,增强护生沟通自信心。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沟通能力和效果。护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培养和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消除自卑、焦虑心理。

2.改进护理教学方法,促进护生沟通意识。学校教育应重视医学课程与社会人文知识相互渗透,增加人文课程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课程的可操作性,重视课程的实践运用,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如采用模拟情景、扮演角色、演讲、辩论等教学方法,为护生创造能动口会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参与、多体验、多发言。通过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增强他们的语言沟通意识。

3.临床带教老师应加以引导,提高护生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每一名护士所必须具备的,是需要通过后天锻炼不断提高的。这就需要护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培养和训练。特别是临床工作中,带教老师应指导护生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关心和帮助患者,满足他们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生应通过入院宣教、护理交班、床边查房、治疗宣教、健康宣教、操作前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操作中关心询问患者的感受、操作后嘱咐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护理活动,学会正确运用语言表达,善于进行表达;通过真诚友好的微笑、关注的目光、端庄的仪表、沉着稳重的举止、娴熟的技术等非语言表达形式,提升人际沟通技巧,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做好护理职业风险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1.学校应开设护理职业风险防范教育课程。针对在校护生护理风险防范教育严重不足的现状,开设护理职业风险防护课程,将医疗护理风险教育贯穿于护生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培养护生护理职业神圣感、使命感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职业风险的危机;在学习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掌握如何在工作中规避职业风险,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2.做好实习护生岗前医疗护理风险防范教育。对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加强岗前培训。结合临床实践工作特点,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等,让护生感受到自身与法律、工作职责的关联,体会到工作中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通过观看“护士职业道德、礼仪规范”光碟,开展职业“慎独”教育,培养护生谨慎、负责的工作意识,减少医疗纠纷。

3.完善实习带教管理体系。在管理上,医院护理部要定期开会通报护生实习情况,分析工作中诱发医疗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发动全员参与护生带教过程的安全管理。在思想上,告诫护生对每一项护理工作,都应做到审慎负责确保无误。治疗护理过程中任何的纰漏和失误,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病情和生命,还会给实习医院及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承担法律责任。在工作上,带教老师要抓好学生基本功训练,对临床工作中易出现差错的环节,给予及时提醒和指出,在护生独立操作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损伤,通过熟练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动作,掌握操作技巧等手段,学会自我防护。护生自己也要定期总结经验,查找漏洞,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职业风险防护意识。

[注释]

①朱雪娇,丁雪梅.护生职业认知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5):1721.

②王玉洁,张秀梅,王玉红.护生心理问题诱因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12):2153-2154.

篇7

1 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某医学院二年级某班高职护生144名进行研究,该群体已经过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临床见习课程学习阶段从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

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诠释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阅读144名见习期间共1724篇高职护生反思日记内容,归类提炼,找出主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按照以下的要求在临床见习中进行反思日记的撰写:反思日记的要求、内容具体如下:①临床见习中发生了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并与学习有关的事情?②通过这件事情,能反映出什么问题?③在此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每篇反思日记记录一件临件,每两周完成一次反思日记。在此期间,教师阅读后给予及时地反馈和相应的指导。

3 研究结果

31 护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高职护生在临床见习的过程中,存在程度不一的人际沟通困惑,在322篇反思日记中均提到此问题,如我与患者沟通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患者的问题,明明知道的问题却解释不清楚……我经常不知如何开口跟患者展开交谈……我跟患者说话时非常不自然,不敢抬头面对患者说话……等,反映出高职护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

32 护生认识到护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积累不足 经过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护生接触到真实的病例,真实的问题。283篇日记中提到当带教老师提问时,或患者及家属询问专业问题时,自己认识到个人基础知识概念模糊,并感到很羞愧,反思自己平时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应加强学习。如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知识积累是多么少……我要努力学习基础知识,真是太惭愧了……等。

33 护生期望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引下,了解专科疾病的护理要点,观察专科护理操作的过程,269篇日记中提到期望带教老师能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在见习过程中,能让她们参与到护理患者的工作中去体验,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如我多么希望老师能让我们亲自操作一下啊……我觉得我们平时操练的太少了,到时候真的操作起来不知该怎么应对……我觉得给患者更换床单,这样的事我们可以动手锻炼一下的……等。

34 护生对护士角色存在困惑 护生在见习过程中看到护士从事的实实在在的护理工作,如生活护理、各种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标本采集等的实施,护生198篇日记中对护士角色不同程度的存在困惑。我真不知护士应该是什么角色,有时觉得护士像保姆,有时觉得像老师,有时觉得护士像姐姐……我觉得护士的工作似乎太复杂了,什么都要干,这也太难了……到底护士是什么角色?……有时候觉得当护士真不容易,似乎什么都要会,患者的一切都要负责……等。

35 护生期望获得带教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护生因其对护理工作和医院环境的不熟悉,常常感到没有归属感,不知所措,期望获得带教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182篇日记中提到带教老师工作繁忙,反映出有时带教老师无暇顾及护生是否有所收获,是否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有何感受等,她们希望得到带教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希望带教老师能较好的组织教学,做好教学反馈,及时解决同学们对临床工作存在的疑问。如今天带教老师带我们看完患者后让我们讨论自学,我就感到无所事事……每次进到病房就听老师讲完病例之后就不知干什么了……我希望带教老师能多和我们聊一聊,关注我们多一点……等。

4 讨论

41 应在护理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培养护生人际沟通能力 高职护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护理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在课程设置中设置护理人际学这门课程,同时,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基础及专业人文课中设计讨论汇报课,学生演讲课,在第二课堂中设计沟通实践活动、辩论赛等。

42 加强护士职业态度培训,使护生尽快适应护士角色 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护理职业,才能对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形成积极的态度。 因此,树立正确的护士职业态度非常重要[3]。在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护士职业教育融合到教学中,比如在床上擦浴,口腔护理、导尿等操作中,将护士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教会护生用正确的护理服务观念对待患者,在临床工作中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43 推进临床护理教学改革,加强临床教学反馈 目前,临床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在见习活动中缺乏主动性,依赖带教老师的组织来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临床带教方式亟待改革,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不是一味的授之以“鱼”,而要教会他们掌握临床见习的方法,采用多种临床带教法,如启发式教学等,鼓励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44 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比例,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高职护生现行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较为集中,缺乏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护理理论及知识仅仅停留在认知水平,并不能在遇到临床问题时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护生接触临床的实践较少,使得护生进入临床见习感到陌生,没有归属感。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对专业充满憧憬,希望能在临床上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4]。

反思日记为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促进教学反馈、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方法,使高职护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有助于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提高,非常值得在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及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薛松梅,胡育菡反思日记反馈教学法对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行为的影响中华护理教育,2010,7(2):5455.

篇8

西方口语传播学所强调的个体的语言传播与综合沟通能力应该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这正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所忽视的,更是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由此,口语传播学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提高言语沟通能力、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探索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鲁景超在新近发文《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要从大众传播向新媒体和人际传播拓展,开拓口语传播疆域。进一步明确了口语传播学对播音主持艺术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在“自我沟通”中明确播音风格

“自我沟通”是口语传播学中所有传播类型的层次基础,也是各种口语传播行为的基础。播音主持业务所呈现的传播样态则完全被包含在口语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之中。所以,“自我沟通”是播音员主持人口语形态的层次基础和行为基础。播音主持是一项与人交流的工作,是否能够完成高质高效的沟通是检验主持人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要想和他人沟通得好,首先要学会与自己沟通。通过自我沟通,不断地认清自我,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更明确的指引。自我沟通训练可以帮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纠正和补充对自我的认识,准确发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力所在以及话语风格。自我沟通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具有自我说服的作用。自我说服经历了自我论证、自我矛盾,最后产生结论,衍生行动。这一反思的过程是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我坦露,自我暗示,社会比较,获得平和理智,充满自信地自我认知,在明确了自己的个性化优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自我交谈使个性化自我和社会化自我相互碰撞和协商。例如,学生的个人意志是要在专业领域发挥自身思维和语言能力强的优势,而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要求自己通过应聘或参加比赛的方式,展示个人优势,一步步成为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再比如这个学生的个性是温和善解人意型,那么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明确了他需要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学习和积累,成为一个话语风格温暖平和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特点及优势,在其有潜力或是擅长的领域着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越发地认识到自己在何种领域可以得到赞赏,在哪个领域努力钻研更易获得成功。此外,进一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使他们对自身言语风格有逐渐清晰的认识。

二、在“聆听”中完善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能力是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又将人际传播的手段融入大众传播,他们以亲切的姿态和平等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情感拉近了广播电视和受众间的距离。换言之,主持活动本是通过大众传媒放大了的人际交流中的行为。所以,主持人在具备高超的大众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应拥有丰富细腻的人际沟通的技巧。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现有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怎么说”上,而对“说什么”“为什么说”缺乏思考。这种做法显然会对达到人际沟通高质高效的目标形成阻碍。“聆听”在沟通中十分重要。有效地倾听,给对方提供“心理空气”,满足对方的精神需要,这时候你才能集中精力和心力,去解决问题,或发挥影响力。只有理解倾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应答和交流,才能推进话题的深入和提高沟通的效果。只有会“听”,才知道“说什么”“为什么说”。聆听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这对主持人尤为重要。口语传播学中关于“聆听与沟通”的内容为播音专业学生提高聆听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可以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聆听的过程,化解有效聆听中的基本障碍,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开展词汇层面的听记听辨训练、话语层面的概括听辨训练和语义层面的隐意听辨训练等。

三、在“小组沟通”中协调各方

播音主持的工作是与人交流的工作。不仅要与受众交流,还要与嘉宾交流,与编导、摄像、后期工作者等交流。播音主持工作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是由团队共同完成的。所以,播音主持教学中如果融入“小组沟通”相关内容,对培养学生团队协调能力有积极影响。小组沟通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口语传播学,小组沟通的目的是小组成员的才智、能动性在组内得以发挥,以利于小组共同目标的圆满完成。目前的播音主持教学是以小组教学结合大班授课的模式开展。小组教学是一位专业教师带领一组同学(10~20名学生人数不等)进行实训,在大班授课中的理论知识的引领下,展开实践,组织训练,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种小组教学的方式被称为小课训练,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小课训练本身就可以被视为小组沟通的过程,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其间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小组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以项目展示的形式检验学习成果。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行为,因材施教。同时,制定小组规范督促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通过小组权利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创新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传媒行业虽分工细致但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一专多能。主持人需要深入策划甚至是节目制作的团队中去,这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更有益于整个节目的成长。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的中心地位体现在其对整个节目的把控和协调上,无论是流程的演进、时间的掌握、气氛的调节以及对于突况的应变,都需要主持人借助小组的沟通能力协调整个节目的运作,与各方沟通,使节目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言语思维中流畅即兴语流

即兴口语是现有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在建立之初到后来一直沿用的即兴口语培养模式是从广播电视语体的角度展开,即结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实践当中的语言样态,从复述、描述、评述等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确实起到直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一旦进入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生活中的语境,自然的交流仍然受到自身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限制,出现语流失畅、词不达意的状况。显然,在教学方面,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除了从广播电视语体语态入手,还应该向口语运用的更广阔的疆域拓展和深入。口语传播学中研究口语的沟通能力不能局限在某一语境下,其研究对象有更丰富的语言环境,也有更为本质和核心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生成等概念和规律,这些都为专业的教学和提高即兴口语能力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口语传播的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们认为言语的外在表现与思维的内部感知存在模式化的连接关系。即兴口语是在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辩证运动下生成的。所以,在即兴说话时,流畅的语流和精准的用词要靠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双向提高来实现。根据这一模式的启示,我们在播音教学中可以衍生出多种训练方法。而这种打破现有的广播电视语体规定下的教学内容,依托口语传播学找寻更广阔天地和更深层理论依据的教学思路显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更能打破专业人才市场供销不对路的尴尬局面。

五、结语

基于对西方口语传播学现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即将口语传播学中的“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小组沟通”等研究范围下的知识内容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务相结合,作为新的指导播音主持实践的理论利器,这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思路。教学实践也初步印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口语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将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而播音主持实务的实践发展也将为口语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加丰沃的现实土壤。

作者:冯夏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吕行.言语沟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28.

篇9

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职业的成功=20%的IQ+80%的EQ,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即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营销人员肯定也不例外,情商决定营销成败。营销就是解决竞争,真正地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营销人员,更多面对的必然是拒绝、挫折和挑战。因此,情商修炼已成为营销人员做好营销必修的课题。

一、情商的核心内容

所谓情商(EQ),即“情感智商(情绪智力)”的简称。指一个人管理自我情绪以及影响他人情绪的综合能力,涵盖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发表《情感智商》一书,正式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他把情商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一)认识自身的情绪

即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感觉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

(二)妥善管理情绪

即能调控自己,不能随心所欲。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这方面能力较差的人常受低落、不良情绪的困扰,而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谷,重新奔向新的人生目标。

(三)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包含2方面的意思:通过自我鞭策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

(四)理解他人情绪

认知他人的情绪,认可他人情感,换位思考,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能否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这是了解他人需求和关怀他人的先决条件,戈尔曼用empathy(同理心)来概括这种心理能力。“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常能从细微处体察出他人的需求。

(五)人际关系管理

恰当管理他人的情绪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这方面的能力强意味着人际关系和谐,或者适于从事组织领导工作。显然,这种能力也要以同理心为基础。情商的基本内涵实际上包括2个部分: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自身的情绪;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他人的情绪。即主要包括2个主要能力――把握自己的能力和感知他人的能力。

二、营销人员情商修炼的路径

“情商”是营销人员达成各种目标和诸多成效的纽带与桥梁,不仅是营销人员心理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其诸多实际能力的必须基础。营销人员必须正确认知、主动学习和自觉修炼自己的EQ情商,具体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一)自我认知能力修炼

自我认知是营销人员进行清晰自我定位的基础。营销人员要有透彻认知自身情绪的能力,只有了解自己的情绪,才可以帮助自己迅速化解不良感觉。

自我认知能力修炼主要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自己的资源、能力与局限,能正确自我评估;深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肯定自己。

(二)情绪控制能力修炼

情绪忍受力――控制情绪,是情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

营销人员都要具备合理得当地调配自己各种情绪的能力,在准备拜访客户时,一定要将情绪调整到巅峰状态,因为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沟通。积极的情绪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职业修养,是见到客户时形成的条件反射。这种状态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如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就能很快的进行自我调整到巅峰状态。营销人员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见到客户就应该立即调整过来,否则宁可在家休息,也不要去见客户,不要把自己的缺点、失望、痛苦或不满发泄到客户身上。用低沉的情绪去见客户,那是浪费时间,甚至是失败的开始。在遇到冲突、生气、不顺时,知道“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处于气愤不已的状态时,要懂得“让情绪换频道”,决不让情绪癌细胞扩散。

(三)自我激励能力修炼

对于营销人员来讲,客户千差万别,市场变幻莫测,要百折不挠,临危不惧,自我激励能力修炼就显得尤为重要,营销人员要反复磨砺、不断修缮和自我教育及长久激励的能力。作为营销人员,应当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下,都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激发鼓励自己不断奋进。自我激励能力修炼主要包括:以成就作为驱动力,寻求资讯以降低不稳定性,不断改进;许下诺言,将自己和组织的远景结合,用团体的核心价值决策,以达成目标;主动抓住机会,订立超过别人要求的目标,并以不寻常的方式激励别人;保持乐观心态,因为希望成功,而不是害怕失败而行动,把失败视做可控制的情况,而不是个人失误。

(四)揣摩顾客内心情感能力修炼

营销必然少不了与形形的客户打交道。要让别人接受、理解,首要要了解消费者心态,必须敏锐地把握不同客户的情绪及性格的状态,这些都是情商素质的最基本要素。所以,营销人员必须学会细心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了解别人的性格轮廓,培养自己敏锐的情感感知能力。透析揣摩和体会感悟他人的情绪,并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能力,是营销人员必具的一种基本功。

揣摩虽然是一种心理推测,但绝对不是瞎猜、不是臆断,而是以良好心态为基础、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依据、以认真分析思考为前提,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五)人际沟通能力修炼

营销人员是企业的外交家,架起企业和客户的桥梁,需要与各种类型的客户打交道,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善于与他人建立联系,互相沟通,赢得信任,以及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沟通是所有营销工作的生命线,营销人员必须进行人际沟通能力修炼,学习运用平衡和谐人际关系自在交往和对环境、他人、自己管理的能力。

所谓提高沟通能力,一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营销人员人际沟通能力修炼主要做到:对人宽容;换位思考;学会关心;充满爱心;负有同情心;沟通协调;诚信正直;善于合作;乐于吃亏;奉献牺牲。

三、营销人员情商修炼的关键点

营销人员情商修炼,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必须把握好以下4个关键点:

(一)积极心态修炼,激感潜能

心态是一个人的发动机,是自我潜能开发的激发器,正如世界心理策划大师拿破仑・希尔所说“心态决定命运”。要修炼积极的职业心态心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强烈的成功欲望。营销人员是市场竞争中前沿阵地上的尖兵,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拒绝时,没有失望的事,只有失望的人,做任何事必须具备强烈的成功欲望。

第二,做任何事要往好处想。这是一种特殊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的培养还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能胆小、懦弱。

第三,自信。营销人员开拓业务,拜访客户,还没有出发,就害怕被拒绝,这是不自信的表现,要用信心克服来自内心的恐惧、有效转化负面情绪、应付压力、缩短低潮期。

第四,执行力要强。不要嘴上积极,行动消极。

第五,坚定的信念。营销人员应该从信念上坚信没有办不到的事。做事半途而废,却又好高骛远,这是消极心态的体现。只有抱着积极的信念工作的人,才会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变不可能为可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成交机遇。

(二)丰盛思维方式修炼

营销人员要从改变思维方式入手改变对事物的情绪,以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使消极的情绪自动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从而实现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思维,就要修练丰盛新思维,激发独创性,提出创见,逃脱既有的限制性思维模式(见图1)。

(三)“操之在我”技巧修炼

“操之在我”是自我情绪管理的技巧,它指的是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制于人,不为环境因素所左右。“操之在我”的核心思想为:不能被别人的语言所伤害。如果你被别人的语言伤害,那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如果你自己不伤害自己,则别人不会伤害你;不能改变环境,就试着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试着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试着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四)同理心修炼

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指感受他人、理解他人行为和处事方式的能力。同理心即换位思考,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同理心是人生全方位的心理历练,是和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同理心是一座心理桥梁,不仅可以知道对方明确表达的内容,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把握对方隐含的感觉和想法。营销人员可利用“同理心”化解客户心防,消除人际误读,增强人际包容性,达到相互尊重、和谐互助的沟通成效。

同理心可分为2个层次:表层的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理解,了解对方的信息,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深层次的同理心是理解对方的感情成分,理解对方隐含的成分,才是真正听懂了对方的“意思”。在沟通中,光有表层的同理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深层的同理心,真正听懂对方的“意思”。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很多情况下是让对方懂暗示,让对方“猜”。如果不知道通过“感情成分”和“隐含成分”来了解真实的信息,就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营销人员职场同理心修炼在于细节,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与人”。首先要练习专注倾听他人讲话的能力,暂时不让自己既有的观点来左右双方的对话;同时善于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了解他的个性、兴趣、爱好、行为倾向等多方面信息,包括对方隐含的未明确表达的信息。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自我内在需求,在需要表态时非常清晰地表达,能被他人很好地了解。不要轻易地去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轻易地去跟人发生争论。良好的沟通不一定是说服对方,而是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客户的想法,实现双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情商是有效的管理自我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营销人员只有掌握情商修炼的路径及技巧,才能把自己锤炼成情商高手,具备稳定的情绪、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沟通、开拓创新、勇于追求成功的优秀品质,驰骋于营销市场,取得骄人业绩。

参考文献:

1、余世维,管理者情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到目前为止,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因素,比如人际沟通等,仍然存在难题。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缺乏人际交往上的引导,存在严重的人际沟通上的方法缺失,不仅影响留守儿童与他人的相处状态,也影响以后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及相处方式。从目前对留守儿童相关的研究现状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人际沟通问题。

1.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问题

监护人是与留守儿童接触最亲近的人,承担着留守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理应是留守儿童最具交际启蒙的引导者。因此,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方面有无关注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有能力健康地跟他人进行交往。遗憾的是,就目前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状况来看,这种引导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方面,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的祖辈或者旁亲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更多是停留在物质上,潜意识认为满足留守儿童的吃穿住行就算尽到了责任。祖辈作为孩子的监护主体由于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差,自身教育水平低,对儿童人际沟通能力常常处于漠视状态。即使是父母有一方留在家里也因为承担了过重的家务和田间劳作,少有精力关注孩子沟通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因为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沟通减少,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自身情绪情感变化无人感知或疏导,导致一些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或者接触太少,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作为“寄人篱下”的孤独者,在监护人不富有的情况下,他们要负责繁重的家务。过度的与年龄不相符的重负使他们过早失去享受童年的权利,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久而久之演化成畸形的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引导、关爱以及榜样的作用方面尤其缺乏。

2.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的沟通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需要承担家务重负等原因,他们缺乏与同龄人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随之缺失的是与同龄人的交往实践和技巧。以传统的“人以群分”观点来看,留守儿童明显被动地移出了属于他们的群体,而陷入另一个成长怪圈。留守儿童应该享有的儿童话语权,但在其他正常的儿童面前这个权利似乎成为一种奢侈,因此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表达能力很差。这种不平等的心理意识使这原本同龄的两种儿童在沟通上存在障碍。一些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保护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自信,缺乏与同伴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另外,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他们可能又存在着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老师、长辈等恶习。一些留守儿童迷恋游戏机,沉溺于网吧,逐渐演变成“问题儿童”。中学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比小学留守儿童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但由于父母的远离,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指导,所以面对与同伴的冲突无处可诉,缺乏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

3.留守儿童与老师的沟通问题

留守儿童因其成长环境的不完整,身边缺乏父母作为力量支撑,在学校常受到其他同学甚至老师的歧视。事实上,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在心智发展上并没有其他儿童健全,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注。而这批留守儿童的怯懦、自卑、不自信甚至叛逆的心理都比较重,遇上条件不足的学校和不够耐心的老师,在沟通方面俨然难以达到和谐。许多留守儿童在教师面前总是显得紧张、忧虑、焦躁和不安,一般不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也导致他们学校教育的不充分。而老师方面,有可能爱莫能助,也有可能认为其孺子不可教而放任不管。同时,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教师职业教育的不健全,也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沟通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4.留守儿童与社会其他人际沟通问题

家庭与学校是引导留守儿童心理走向最关键的渠道,如果两者同时缺乏有效的引导、教育机制,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很难得到保证。留守儿童最容易陷入这种教育的尴尬局面,原本就存在人际沟通问题的他们在面临整个社会时,更彰显沟通障碍。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沟通意识尚不健全,在熟悉的亲人、老师、同龄人面前尚不能顺利沟通,在陌生人面前更谈不上从容、大胆面对;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经验世界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比较狭窄,他们对陌生环境需要一个更漫长的熟悉过程。对涉事甚浅的留守儿童来说,贫乏的交际能力无疑是适应未知社会的绊脚石。

根据留守儿童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鉴于沟通能力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环境、跟上社会步伐的重要性,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第一,监护人或父母需提高关爱孩子的意识,把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放置到身体成长同样重要的位置。监护人既已承担责任,就应身在其位而谋其功。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对自己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尽量创造与孩子相聚的机会。可以利用节假日把孩子带到城市,给他们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尽可能让他们体会正常家庭的生活。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因此,切不可因都是“自家人”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沟通引导,家教永远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步。

第二,学校要给予重视,特殊关照。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它学生一视同仁,切忌用歧视的眼光对他们。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方能对症下药。此外,各学校要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合力效应。心理教育教师应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矫正留守儿童的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发展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人格发展,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从而能以健康的心理面对他人。

第三,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同龄群体活动。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因此,构建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非常重要。要培养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学生彼此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孩子内心的寂寞和焦虑,减少孩子心理上对外界的排他性。

第四,社会各界的关爱与行动。农村社会要建立由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等组成的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共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当前如果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可使更多的农民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实现就地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另外,要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儿童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提供了进城上学,享受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留守儿童的人际沟通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适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尽量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东,欧何生.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26-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金融市场繁荣与发展,对会计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挑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必须进行有效的会计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出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为此,本文将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正确价值观相结合、专业处理判断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等四方面对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进行分析与探讨。

1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正确价值观相结合

会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特性决定会计人员会经常与金钱、财物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容易引起其他岗位同事的猜疑,另一方面自身也会接触到商业秘密或薪酬等敏感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会计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决定了在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课本知识与实务操作严重脱节的问题。虽说在《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在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对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空洞的职业要求,作为尚未步入社会的专业学生来说,势必会出现抵制或者难以接受的情况。此时,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入手,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作为在校大学生,正值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他们在学习生活各方面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其核心问题也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其本质就是要求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应适当结合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为人处事的角度出发,结合身边的小事,从客观的视角去正确的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本意和目的。

2 专业处理判断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

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中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账、对账、结账以及编制财务报告等会计事项,而且还要对相关的审计和审核业务也要熟知。这些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优化教学实训环境来实现。如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基地,作为会计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重要的场所,一般包括会计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等,这些实训课程可将书本中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等转变为现实的证、账、表等贴近实际的具体操作。以此同时,对于一些校外资源较好的学校还可以采用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如通过与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做到校内与校外实训的结合;课内与课外实训的结合;分岗与综合实训的结合;仿真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手工操作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的结合,使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职业素质教育进一步的优化。

会计准则属于原则导向的制度,在日常生活中会计职业面对的会计事项,大多都需要职业判断,依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规定概念框架、质量特征以及具体会计准则等原则来执行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所发生的很多经济业务事项,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要求内灵活性比较强,会计人员可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此时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专业的判断能力仅仅熟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金融、贸易、管理、市场营销、法律、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专业判断至关重要,换而言之,会计专业判断的准确与否也取决于这些方面知识的全面与否。同时,由于会计是完全服务于其他的行业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相关行业知识,对于行业特征和发展等方面有初步量了解。这也要求在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系统全面的进行知识传授,通过公司实习、案例分析、科技应用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不断的更新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和评价理念,适当调整会计专业课与其他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培育出专业功底扎实,知识面较广的通用型和智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3 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是企业管理的参与者,对外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即对内要求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相关部门或个人沟通协调工作,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对外要应对如投资者、债权债务人、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以及银行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维护好企业的利益。良好的人际沟通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关系网”非常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不仅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机会,也能更好的维护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如许多跨国公司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的能力,更要求具有谈判技巧、参与决策管理的能力。

与此同时,尽管会计是依托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日常的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企业面对的经济业务的不断复杂化,企业也越来越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创新意识,不仅要敢于创新还要善于创新,在创新中寻求会计工作的新突破,在创新中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为此,在培养会计专业职业素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人际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也要适当的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会计行业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每年的会计继续教育中,新准则新制度不断更新,各种制度的出台、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增加了或删减了原来准则中的要求。一方面需要会计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材也应该与日新月异的制度接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作为专业教师不仅应该掌握会计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要熟悉如经济学、管理学、决策评价分析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专业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等相关专业的渗透,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重视公共基础学科的渗透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5 总结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理念,以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正确价值观相结合为原则,以专业处理判断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为方式,以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注重提升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革新,不断改进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12

关于职业能力构成,美国SCANS(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1991)研究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可雇佣性技能包括资

源、人际、信息、系统和技能等五大类21项胜任能力[2]。美国著名管理学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则认为,职场中的人们尤其是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与技术技能[3]。其中概念技能主要指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亦即战略决策能力;人际技能是指理解、把握与处理人际关系,运用语言等正确表达自身情感,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多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技能指从事某项工作需具备的具体操作技术与方法,通常理解为操作能力。在管理实践中,不同层级员工的概念技能与技术技能要求有所侧重: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概念技能十分重要,技术技能较次要;对于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非常重要,概念技能的要求不太高。而与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有所不同,人际技能对不同的管理层的重要程度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优秀的管理者与职场达人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由此可见,人际技能对大学生的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但纵观以往的高校教学活动,都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际技能的培养,导致某些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因此,为了让高校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提升未来的升职空间,加强在校生的人际技能培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口才课程正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人际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课程。

通过对已进行了口才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与课程学习前相比,绝大部分学生的人际技能并未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口才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仍多采取灌输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某些学生表示,由于缺少运用人际沟通理论的平台与勇气,因此口才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对人际技能养成的现实作用有限。鉴于此,改变传统的口才课程教学设计体系十分必要。

二、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前设计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故良好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前设计。课前设计的目标是:学生愿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综合前人的研究,有效的口才课程准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学内容与模块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任务驱动,如下图所示。

图1 口才课程有效教学因果图

(一)教学内容与模块选择

通过查阅现有口才教材后发现,绝大部分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为三大模块:口语表达基础知识、口语表达技巧和专项口才知识。这种模块设计能较好地解释“是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但未能阐述“为什么”的问题。而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解释好“为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明了事物发生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在课程内容组织时有必要增加该门课程中回答“为什么”问题的知识模块――沟通心理。在授课内容的安排方面,则按照由本质到现象的顺序进行,即第一模块沟通心理,第二模块口语表达基础,第三模块口语表达技巧,第四模块专项口才实训。

(二)教学方法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教师应认同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口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需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快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行为素养的培养。为此,在口才课程教学中,教师讲授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授课方式,但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能力本位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授时间将极大缩短,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演练。在具体的时间分配上,讲授、课堂讨论与演练的时间比为1:1:1,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将留给学生自主表现,教师只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课堂教学方式,在口才课的授课中教师将结合模块内容,通过提供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及新闻事件等,引导学生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强化理论认为,个体要做某种行为需要不断强化,强化是人的学习是否成立的关键,及时的课堂演练则是强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为此,演练将成为口才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三)教学任务驱动方式设计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如果没有好的任务驱动方式,那么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只有极少数,再好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将流于形式。

为驱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选课动机。在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80%以上的学生选课的原因是该门课程易懂、容易修满学分,只有不到20%的学生是因为兴趣或认为口才课程学习有利于自己人际技能的养成才选择这门课。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学生的选课动机是为了修学分,为此,要从学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具体操作方式为:在第一堂课时便向学生表明,其参与互动频次及效果将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考评成绩等级有相应的参与互动次数要求,未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通过期末考核。互动环节分设个体能力展示和团队展示两种形式,个体展示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展示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对他人的激励能力。为顺利完成团队展示任务,教师按照学生总数和授课总周次决定团队总数,要求每个团队中的成员均来自不同专业,每个小组需在后期的授课中至少上台展示一次小组自编自排的语言类节目。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尽可能地为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与机会,鼓励学生敢于上台发言;再次是通过适时的课堂点评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最后则是利用qq群、微信等平台增进师生间的课后互动,通过频繁互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平台,极大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

三、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堂设计

基于对人际技能范畴的分析,得出人际技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敢于展现自己,积极地与他人沟通;第二方面是在了解他人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正确地与他人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人际技能的提升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将新闻述评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教师从最近一个星期发生的新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且与本堂课授课内容有一定关联的新闻作为素材,要求学生围绕新闻及老师的提问展开述评,时间安排在每次课的前30分钟(一次课90分钟)。如在讲到“口才技巧――诡辩术”时,选取当周的热点新闻“崔永元与复旦教授卢大儒的转基因辩论”,在呈现新闻素材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许多人认为这次辩论以崔永元的完胜告终,崔永元胜在何处?我们该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之后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再邀请学生上台陈述观点。从课堂表现看,10%的学生能富有创意地表达观点,50%的学生能正确表达观点,30%的学生能完整地阐述观点,10%的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上台表达观点。在学生述评完新闻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面评价,在总结学生的观点基础上引导大家以科学态度对待新生事物,最后通过分析崔永元获胜的原因引申出当堂课的授课内容――诡辩术。第二步,结合案例或游戏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如讲到沟通心理知识――“社交的需求”时,设计“糖豆”游戏,让每位学生在三张小纸条上分别写上赞美或感激的话作为“糖豆”,写完后将自己的“糖豆”送给最想送的三位同学,之后让收到糖豆较多和较少的学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活动,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人都有社交的需求,良好的表达与沟通是实现社交愿望的最好方式。第三步,加强课堂演练。课堂演练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演练内容一般由教师提前一周将题目告知需展示的团队,该组学生依照题目要求自行设计场景撰写脚本,教师在每次课的最后环节让学生上台展示其排练成果。

四、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后评价体系构建

学习评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标,考评中如果侧重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即会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知识的记忆上。由于口才课程是一门以口头沟通表达为重要形式的偏重实践的课程,故应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应将考核方式告知学生,以此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将重心转移到知识应用上。口才课的评估与考核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口试成绩占80%,笔试成绩占20%,口试成绩由学生的每次互动参与成绩组成,笔试则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题型为案例分析等开放性试题。通过这种偏重口语表达的考核方式引导,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积极展现自己。

五、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教学实效测评

通过上述课程设计,学生的人际技能得到较大提升。表现为:

第一,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学期初,某些学生不敢上台讲话,但在老师的激励及其他同学的示范下,到期中时,大部分都敢主动上台展示自己,之后一度出现争前恐后地上台阐述观点的情况。某些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由最开始的声音偏小、语言组织缺乏逻辑性、不敢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等,逐渐成长为台风稳健、表达流畅的演讲者。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