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9 10:0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Key words: marketing major;digitized course;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45-03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融合,数字化终端日新月异,使得建立适合师生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了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这种必然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构建丰富而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模式。

1 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路线及内容

1.1 开发路线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由于支持资源有限,难以像央财专业资源库建设那样大手笔搞建设,课题组秉持“人无我有,突出重点,贵在参与分享”的原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考评、取证与继续教育、社会服务等四大功能,总目标是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内容平实、实用快捷的合理化、结构化、动态化等特点。开发路线如下:

一是按照企业的营销工作流程,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对接,依据对岗位技能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建设基于职业化、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资源。

二是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开发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营销岗位群的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市场营销专业岗位需求。

三是结合教学、考评、继续教育与取证、就业与社会服务等四大功能的实际需要,在核心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建立6个基本型、6个特色型总计12个专业教学资源中心。如图1所示。

1.2 开发内容

1.2.1 专业定位 每年开展一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形成《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报告》,通过确定本专业的服务面向房地产、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分析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相应能力的需求状况,就业主要面向市场调查与分析、销售、营销策划和客户服务四个主要领域,专业能力包括系统的市场分析能力、较强的推销能力和娴熟的销售与沟通技巧、较强的策划能力、良好的客户关系维系能力等。

1.2.2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主要基于市场调查与分析、销售、营销策划和客户服务等四个主要岗位任务,确定“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与推销”、“市场营销策划”、“营销渠道开发与管理”、“网络营销”等6专业核心课程。可能内容包括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以及视频库、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电子教案(或活页讲义)等。课程资源建设内容涵盖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如表1所示。

1.2.3 素材资源开发内容 在各门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考评、取证与继续教育、社会服务等四大功能的实际需要,开发6个基本型和6个特色型资源中心。其中,6个基本型资源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6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按照资源类型,以图片、视频、动画、文献、案例、习题等表现形式全方位展现市场营销专业资源库,如表2所示。

6个特色型资源中心则是以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为主线,就虚拟实训、职业考证、专业竞赛、专业服务、专业风采、行业资源等特色型资源素材进行设计、制作、收集、归并,如表3所示。

2 专业资源库开发的预期效果及不足

2.1 预期效果

2.1.1 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及推广。通过整合市场营销专业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研究课题等教学资料,提供可以借鉴的教改经验交流、教学资讯交流窗口,为武汉城市圈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带来更多的共享资源和实践机会。通过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实现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将营销专业教学资源经验在其他财经类专业加以推广。

2.1.2 强化继续教育、取证和社会服务功能。该平台贯穿于营销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可以为营销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补充、职业技能训练等在线服务,更为重要的该平台为广大学生或营销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或择业服务信息,提供相关行业企业介绍、发展前景、招聘信息等最新资讯。

2.1.3 促进朝阳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一直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通用性强的朝阳专业。由于各职业院校专业定位不同,导致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的院校定位于房地产营销人才培养,有的定位于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有的院校定位于连锁或超市营销人才培养等。

2.2 不足

2.2.1 缺乏一批著名或特色行业、企业参与。要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就必须始终坚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建立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吸纳不同业态、不同地域多家企业共同投入项目建设,借行业协会平台,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与实施等方面,该专业资源库仅仅限于武汉城市圈的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引领作用。

2.2.2 缺乏相关院校的参与。营销专业资源库建设不能单一依靠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之力,要集思广益,取众家之所长,集合国内本专业优势院校,共享资源之前首先应是共建资源。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建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学东,李贤彬,刘庆华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篇2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数字化浪潮对设计艺术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和无纸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一切信息可以数字化,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的进行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结果,并可在虚拟的环境下反复修改。设计的整个过程完成了无纸化的操作,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并且节省了资源。数字技术加剧了设计产业进程,同时让产品设计过程从管理上更加科学化,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CAID系统。整个CAID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它的中心环节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又包括了设计概念化、设计视觉化和设计商品化,从而使一个产品从最初的概念产生到最终实现产品转化为商品。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手段是设计制造的计算机化,当产品项目提出后,设计人员通过大型数据库进行决策和定型,再利用计算机辅助市场分析得到产品的预期市场效应。这样,设计的概念化得以实现。然后是设计的视觉化,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大量介入,设计过程更加灵活便捷。不管从产品推出时间来看还是从产品性能上看,采用了CAID系统使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制造出最优秀的产品,进而为企业赢得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技术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越显突出。在产品设计管理中心的统一调度下,CAID的各方面因素在通过网络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有机整体“。虚拟产品开发”(VPD)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在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之下,企业顺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尽快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VPD的基础是集成化产品与数据管理,产品开发过程的所有人员,都能迅速的重复使用、存取所需信息,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尽可能多的取代实物原型试验,减少使用实物原型浪费的时间,工程师就能更快更多的设计,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

二、数字划时代艺术设计新特点

设计产生以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探索新的设计,综观世界设计史,现代派设计运动在包豪斯时代倡导的“艺术与技术结合”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框架结构,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才得以真正实现。一位设计师曾经说过:“设计正在走向大众。我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有风格,人们因此也更挑剔了”。这说明人们的标准变高了,新技术的出现加速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的需要,在设计领域为设计师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和自由,开辟了设计思维的新视界。

1.新软件成为辅助艺术创意的新工具。视觉传达是艺术设计最好的推销员,它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通过标志、广告、包装、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交互地操作,利用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视频等来传递和获取信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与教育变革张惠分方便、快捷,极大的帮助和丰富了设计的构思和表现,为设计实践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例如:设计一幅大厦将倾或陡遇海难的超常状态的画面,现实拍摄难度大、成本高,然而如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大王photoshop或绘图专家coreldraw软件进行虚拟合成,就能为这种表现方法带来极大的便捷。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生活,也为国内的设计领域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Photoshop、Corel-draw、3DMAX、Flash、Softimage、Maya等设计软件,已被许多爱好者熟悉和掌握。在急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一切都要求准确、快速,因此我们深刻的领悟到,设计不应该是独立独行的,而应该成为数码设计和网络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够得到发展。所以说,在数字化时代这样一个背景下,艺术设计需要向数字化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27-0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所不在的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正在高歌猛进。这次革命的特点就是字化,它带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化”对于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不同程度地接受着它的影响。“数字艺术”正是由“数字化”而催生出的新的艺术形式,它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还融入到现存的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式样中,并使这些传统艺术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发展。影视动画艺术――作为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也显得愈发数字化了,那么,在这个改变、甚至是颠覆人们旧有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的“数字时代”,动画艺术的概念应该如何加以界定?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又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呢?

从动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动画在它的初创期,是电影的四大门类(故事片、科教片、新闻纪录片、动画片)之一,胶片是它的载体,电影是它唯一的传播途径。后来,随着电视机、录影带、LD、DVD、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放映等现代化媒体设施的出现,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动画的载体、传播方式和种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动画片”已经不能涵盖整个“动画”概念所赋予这个词汇所应表达的全部功能和领域,影视动画只是动画整体系统的一个产物,然而影视动画、尤其是电影动画代表着动画艺术发展的最前沿。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的。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其实就是当代最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传统动画艺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可以断定,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一、影视动画艺术的数字化

在数字时代,为了避免被淘汰,一个个产业争先恐后地将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数字形式,同样,动画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动画,无论它是什么形式的(平面的、立体的、合成的、特技的、三维的,木偶的、剪纸的、实物的、布贴的,艺术的、商业的、实用的等等),都不可避免地进行“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免除被束之高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脑日益成为影像生成的主要技术手段之后,电脑动画遍布影视制作之中。电脑动画也被称为数字动画,属数字艺术范畴,是指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技术,借助于编程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的景物画面,其中当前帧是前一帧的部分修改,是采用连续播放静止图像的方法产生物体运动的效果。电脑动画艺术是传统艺术与高端科技联手创造的当代前沿艺术。当我们坐在影院中,观看到震撼人心的《指环王》、神奇怪诞的《哈利・波特》、神话般的《WALL・E》、以及使用最新CGI和3D拍摄技术制作的《阿凡达》、《飞屋环球记》、《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时,不得不惊叹只有数字技术才能创造出如此亦幻亦真的画面,只有数字化的影视动画才能给人们带来如此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也只有在数字时代才能令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圆了我们心中的梦想。

二、影视动画艺术的“动画化”

虽然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终究不会改变影视动画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必须遵循“动画化”的原则,即在数字的时代,影视动画艺术依然要具有极度的假定化、夸张化、象征化、幽默化、幻想化、拟人化、综合化及极度的简化等动画艺术的本质特性。在数字时代,虽然动画制作的手段将有可能被完全颠覆,传统的手工动画制作也许有一天只有在博物馆中才可得见,传统动画将要被电脑动画所代替,但是,电脑动画作品要想获得成功依然要秉承传统动画艺术的创意精髓。

黄金时代的迪斯尼拥有众多创作经典,《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仙履奇缘》、《睡美人》、《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动画电影都有一个好的故事,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大量动人惊奇的情节,不同寻常的视点、富有创造力的形象、亦真亦幻的场景、漫画一样的风格、普通人的成功……总而言之,迪斯尼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梦幻世界,它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近年来,中国的影视动画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制作的影视动画部集和分钟数量都比上一年有显著增加,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影视动画交易达成意向的共计10062集、132754分钟,相当于2009年度全国动画片产量的77.3%,其中境外采购占40.7%,这是动画片交易会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中国原创的影视动画普遍存在缺乏创意、定位较低、“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在国内市场况且如此,在国际市场更无竞争力可谈。现在,中国的影视动画制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可以制作大量的“外包”动画,但出口到国外时只能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而非“中国原创”,核心始终掌握在国外母公司之手。中国的原创电影动画若想在国内有市场、国际有竞争力,就必须遵循“故事是核心,技术是关键”的创作观念和制作模式,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掌握、开发先进的电脑动画制作技术,这是数字时代影视动画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影视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影视动画艺术的互动化

互动性是数字时代最鲜明的特性,也是数字艺术发展为更高层次的体现,其表现日益突出。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作为数字艺术的重要内容,必将逐渐体现出这种互动性特征。

数字时代,影视动画艺术的创作必须考虑作品的互动性,将其能否进入互动情境作为成功与否的评价之一。“互动”一词涵义较广,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叫做“互动”,而所谓“互动性”,就是将动画作者的个人表达与创意延伸到观众中,以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其具体表现为艺术家首先和智能化机器的互动,然后是作品再与观众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或许体现在间接的不在场和直接的在场,或许是根据观众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许是按程序演绎别的花样。而这些正是数字时代的电影动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在传统但应动画艺术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往往是单一和被动的互动,是无参与性的,而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将越来越鼓励观众的参与,使接触影视作品变成富于乐趣的体验过程。

总之,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神奇而全新的感受,相关产业也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价值。不可否认,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电影动画业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目前我们与美国、日本这样的影视动画制作强国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下,面对我国动画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国影视动画艺术必将紧跟时展的步伐,从教育、研发、产业运作等多方面同时着手,续写我国动画产业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春喜、程文娟.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3) .

篇4

一、形象定位要以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为依据

资源分析包括硬性资源分析和软性资源分析。硬性资源需分析旅游资源种类、数量、知名景点及数量、景点风格、气候、地形地貌特点、动植物种类与数量、珍禽异木数量及种类;软性资源需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悠久性、当地著名历史名人、高等院校数量、高科技企业数量与总产值等。市场分析包括国际市场分析、国内市场分析、竞争市场分析。

二、旅游形象定位要遵循基本原则

。①优势集中原则。②观念领先原则。观念领先是指思想超前,而不是实态的领先,实态的竞争首先是观念的竞争,也即在设计定位时要有“第一”的思想和创新观念。③个性专有原则。在同一区域的两地不能拥有同一个定位点,否则会失去个性。④多重定位原则。这是指主定位下的不同层面的定位。

三、旅游形象定位要充分体现个性

旅游形象的个性是指一个旅游地区在形象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高度概括的本质化特征,是区域自身诸种特征在某一方面的聚焦与凸显。这种特征往往是透过文化的深层面折射出来的,它可以是历史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也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或民族的。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多种特征的聚焦和凸显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谁想聚焦什么和凸显什么就可以随意定的,它是历史遗址、自然所有、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沉淀的结果。

四、旅游形象定位要随时代变化而更新

旅游地形象一旦确定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成为旅游地在一个较长时期传播形象和进行营销而反复使用的主题口号。但是,旅游地形象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旅游竞争环境在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在变,旅游地自身也处在变化发展当中。因此,旅游地也必须在考察旅游发展趋势和竞争环境、旅游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与旅游地自身的发展情况后,对形象定位做出相应的更新。

五、旅游形象定位要符合国情

2001年在成都的城市发展座谈会上,有人针对成都人好打麻将这一特点,提出用麻将文化来突出成都休闲之都的新鲜观点。理由是成都一直作为休闲城市闻名全国,而集中体现休闲风格的便是成都人好打麻将,街头的麻将馆也很多,如趁势建一条麻将街,甚至办一份麻将杂志、麻将报,就能让成都以休闲都市的面貌展示在中外游客面前,并为成都旅游提出一个口号:“中国休闲之都,享受天府之乐”。此提法一出,立即招致众多反对。反对者认为,如果人们八小时之外、节假日、退休后大多数选择打麻将,这不适合现代文明的发展,只会体现出成都人的闲散。成都应组织一个休闲、旅游探讨会,提倡多元休闲方式,如发展体育休闲、艺术休闲、饮食休闲、园艺休闲等,免费开放市区内一切公共园林,让成都多彩多元的休闲娱乐方式来彰显休闲都市风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策划旅游形象定位时要考虑我们的实际国情,不能照搬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或澳门赌博业的模式,否则就会给本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不良影响。

六、旅游形象宣传要抓住表现时机

旅游形象的表现时机也很重要。抓住良机,展现与推广旅游形象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要事件、节庆时刻和夜晚是城市旅游形象表现的最佳时段。旅游形象往往是一种心理感知的抽象事物,而重要事件、节庆活动、体育盛事、娱乐演出、重大庆典等,都可将其变成可视、可听、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事物。

七、充分运用传统手段,全方位营造区域旅游形象

1.抓好标志性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宣传,使无形的形象有形化。

2. 在视觉景观方面,应在窗口地段(如机场、车站、主要干线入口、中心广场)以雕塑、广告牌等多种形式突出宣传区域旅游形象的标志或宣传用语;市树、市花等地方特色应尽量强化;一个城市应有自己代表性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心商务区(CBD)或商业步行街(或风情购物街),地区旅游纪念品和名牌生活用品应积极开发。对一些民族传统的东西,如服饰、民居、风俗习惯,政府应积极倡导、保留并发扬光大,特别是一些窗口部门,如交通、旅游、商业等部门工作人员更应带头穿着民族服饰,以强化视觉形象。

3.在行为形象方面,各企业应贯彻好CIS中的传播(CC)和营销(CM),严格实施BI;区域则应重点抓好旅游节事(Tourist Hallmark Events)和社会经营秩序、社会治安。这里应当强调,一个地区当有自己的、与旅游形象紧密相关的旅游节事,以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抓好旅游企业这支CTI推广的主力军。旅游企业是CTI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营造CTI的主要力量。大多数游客是通过旅行社、饭店、景区的接触形成和认知区域旅游形象的,各旅游企业应自觉地维护和强化这一形象。区域利益和企业利益在塑造和推广CTI上并不存在矛盾,关键是企业经营者要端正经营思想,勿贪小利而失大利,贪近利而失远利。如果加强管理和教育,这些问题不难解决。旅游企业的CIS一旦普遍得到实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区域旅游形象CTI将更容易塑造。

八、实现数字化传播和营销,大力推广数字化区域旅游形象

CIS的重点并不在BI和VI,而是CC和CM。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体社会,不会自如地运用媒体的企业和区域不可能推广自己的形象和产品,不可能实现成功的营销,而媒体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牌等,必须把数字化提上工作日程。

1.要实现数字化营销,首要前提是建立计算机化企业。各旅游管理单位和旅游服务企业的领导应提高认识水平,购置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对员工进行培训,实现区内联网(LAN),共同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篇5

中图分类号:TP8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82-01

教育部2010年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在线浏览祖国大好河山,缅怀革命先烈等系列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基于三维数字化系统的网络技术,通过三维建模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对于有效地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文章对三维技术用于网络祭奠作出了环境和市场分析及技术说明,并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服务模式体系,可供相关部门和人士参考。

1 环境和市场分析

2006年,国家公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其中明确地指出要“大力发展已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这对于网络祭奠活动的发展予以了肯定和支持。

尽管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了网络墓地之类的服务,但是文章所提出的基于三维数字化系统技术的服务由于三维视觉的吸引、细节的可逼真还原等必将赢得广阔的市场。通过客户提供的资料,为其已故亲友建立网络展馆,供子孙后人凭吊怀念,已经成为当今繁杂社会的精神需要。此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着五千年的文化宝藏,若对这些文物进行三维测量制作并上传到网络供人欣赏,一来可以宣传我国壮美的河山和历代的名胜古迹,二来可以给出生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以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辈创造的灿烂文化。

这项服务的需求还有很多,以数据备份为例,韩国的崇礼门2008年在一场大火中不幸被烧毁,但幸运的是2005年武汉大学利用“便携式三维数字化系统”对其进行了三维数字备份,经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真实的还原每一个细节。试想,若是我国的圆明园当时也有如此的数字备份,那么又怎会到现在国人只能对这个神秘园永远的猜测下去。三维技术可以从各个细节记录和描述相关建筑、景点的结构,如陵园、故居等,一方面通过三维虚拟漫游服务可以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的欣赏景点,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数据备份,电脑数据在做好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可以比纸版的保存时间更久。

2 技术分析

为了实现“网络后花园”三维仿真的逼真临场感,充满人性化服务的强大交互性,需要的技术主要是三维建模和三维网络技术(WEB 3D)。

2.1 三维建模

随着三维游戏,三维动画,三维数字城市的发展,三维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网上三维住房,网上三维汽车等也逐渐成为商家新兴的营销方式。然而这些复杂的三维模型都是通过3ds max、MAYA等三维软件建模渲染而成,其制作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大大制约了三维技术的普及。还有一些“伪三维”技术,通过二维平面测量获得大致轮廓,利用计算机自动贴图形成三维效果,大大降低了真实性。而利用“便携式三维数字化系统”这一技术进行三维模型的建造,不仅能真实全面地还原场景中的每一个物体,详细记录物体的形状、尺寸、颜色、纹理等信息,精确度高达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而且具有低成本、短周期、高效率等绝对优势。

便携式三维数字化系统以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图像测量及三维重建为技术原理,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合而成,配套使用。硬件主要特色:采用非接触性测量手段,不伤及测量目标,不干扰被测物的自然状态,并革命性突破了传统激光扫描等方式只能静态且无遮掩测区数据的致命缺陷;软件主要特色:(1)系统具有图像数据的自动编码管理功能,根据拍摄时间、地点以及拍摄相机的编号自动编码,从而优化了数据调取及处理速度;(2)系统已经集成常见立体构建库,并日益丰富完善,在取得图像相关的参数后,可自动在CAD系统中生成立体模型,以完成软件系统智能化的第一步。

系统拥有四大优势,如图1所示。操作优势有产品封装性好,采用遥控控制,方便易用,一方面降低了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传统测量中的大量室外人力劳动。利用人机交互,计算机辅助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硬件优势为自主研发的双目立体测量系统及纹理采集系统,分辨率高、误差小、获取的信息量大、采集的图像质量好;软件优势有自主研发的图像测量及三维重建软件,其交互性使数据采集和三维重建更加快捷;技术升级优势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该系统将不断优化,最后实现高度智能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成本。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及3D软件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已经不满足网页上二维空间的交互方式,而希望将互联网变成一个可交互的立体空间。利用新一代面向网络的全三维互动软件平台,用户可以在任意一台连上互联网的电脑上访问网页,实现全三维场景的浏览和交互。实现这种“网络+三维+交互”功能的技术就是Web 3D 技术。目前国内在三维网络平台技术领域比较突出的是中视典数字科技在2007年研发推出的VRPIE。

VRPIE三维网络平台,具备高度真实感画质,支持大场景动态调度,良好的低端硬件兼容性,高压缩比,多线程下载,支持高并发访问,支持视点优化的流式下载,支持高性能物理引擎,支持软件抗锯齿,支持脚本编程,支持无缝升级等特性,能够满足网络后花园在三维交互功能上的需求。

3 商业模式

根据客户提出需求的不同,可以将服务模式分为文物宣传栏目,名人纪念堂,个人网上展馆,亲族网上展馆,网络族谱五种类型。

文物宣传栏目是针对如秦始皇陵墓、沈从文墓等大型项目,需要跟相关旅游部门合作制作出具有三维虚拟漫游功能的软件包;名人纪念堂是其“粉丝”或后人对其故居、陵墓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制作3D模型,出版名人纪录片系列,发行音像制品等;个人网上展馆是指亲人为普通往生者建立个人网上展馆的业务需求,对其生前手稿、艺术作品、珍藏品等遗物进行数字备份;亲族网上展馆是以一个个的家族为单位,提供家族三维数字纪念片,可以上传数据库内永久保存,也可刻录成光盘等可移动式存储媒介,自行收藏;网络族谱作为中华各血亲集团记载宗族世系的图籍,其历史可上溯至甲骨文时代。它是以历史名人为主线,纵贯古今,是一个展示族氏璀璨的历史与丰采,实现族氏网上宗祠建设供后人寻根问祖、缅怀先人、交流信息和联络感情的网络平台。具体框图如图2所示。

4 结语

2009年可以定位为三维成像技术的元年,三维技术发展和产业的整合即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们已经通过电影《阿凡达》感受到了三维世界的魅力,相信这将会对三维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三维技术的兴起和生活化,将传统的祭奠活动以三维视角转移到网络上来,既能够保持和继承网络方便快捷的优

图2 网络后花园服务模式

点,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的空间局限性。此外,网络祭奠的发展能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方便,如在清明节缓解了出行的交通,可以在任何闲时在线浏览名胜古迹、英雄园陵等。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仲思东,隋莉斌,张望先.基于空间虚拟点阵的双目视觉测量技术[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

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20-03

教育部发出的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数控专业认真贯彻[2011]12号文件精神,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XA)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项目,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

1 项目现状分析

1.1 缺少体现先进制造业流程和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

目前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需求技能不匹配,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教育的内容与先进的现代化设计制造模式脱节,学校缺乏符合现代先进制造业需求的数字化教学和实训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需求。

1.2 教学缺少企业真实生产零件,缺乏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学校需要根据行业标准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建立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符合,与职业技能取证相衔接,与生产性实践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对职业岗位指向明确的核心课程包和集教材、教学课件、实训项目、课程指导等内容的立体化课程教学包和教学资源库。同时,按照技能培养的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地点要求也纳入课程标准。

1.3 缺乏有企业一线生产情况融入的教学资源

学校教学资源大部分是老师基于课堂教学开发出来的,缺乏企业人员参与的痕迹,容易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当务之急是要有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且把企业一线生产情况融入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典型零件的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教学。

2 项目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制造的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相关学科和专业服务,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先进制造技术平台―― 数字化设计制造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教学实训平台。

本项目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固化典型制造业企业业务运行模式,实训设备和场地按企业生产要求组织,建立重现企业流程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实训项目结合学校的设备配置状态,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重现企业生产场景,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真实角色和流程来组织。在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里面,通过建立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数字化网络制造平台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使学生体验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通过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要求的零距离,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

3 项目建设内容

3.1 整理典型制造业数字化生产流程

3.2 调研制造业企业的常见结构

3.3 调研企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要求

3.4 典型制造业设计生产流程教学中心场地规划

以实训中心场地和设备条件为基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与企业6S管理一致数字化车间。包括数控机床的联网、车间6S目视管理、颜色管理、车间标识、车间设备标识、工具量具摆放、借出与归还等。

让学生在实训车间就可以体验企业的真实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学生从学校毕业就可以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5 搭建真实企业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

利用已经有的以及计划购买的设备,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中级工、高级工和师资培训的实训平台。实现从市场分析、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艺分析与仿真、数控加工、质检、入库的实训平台。在这个实训平台上训练中级工、高级工和教师的创新设计能力、工艺分析能力、制造过程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实训中心通过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仿真平台,展示典型的设计生产制造流程,组织分工和协同的工作模式,以及整个过程中统一的数据管理模式和流程管理模式;展示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成果。

在平台里面,通过建立的创新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和先进网络制造平台,实现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3.6 开展项目教学

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学生按照真实的角色进行协同工作,例如设计主管、三维设计工程师、二维设计工程师、工艺员、生产主管、编程员、机床操作工、调度员,并分配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实现企业面向产品的订单、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及仿真、生产派工、检验、进度跟踪、工时核算等整个产品制造过程的模拟与组织。

将制图课程、CAD课程、CAM课程、工艺课程等融合到综合性实训流程中,让学生按项目组织方式协同完成一个产品或零件的完整生产过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听课转变为主动式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3.7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应用视频采集系统,将机床面板操作视频及内部加工视频采集到一体化讨论区,解决学生“看不清”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杜绝围观,保障实训安全。学生可清晰的看到教师的操作,解决现场教学“看不清楚”的难题;学生在机床操作,教师可组织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讨论。

4 项目结语

数控技术专业、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XA)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共同搭建真实数字化工厂环境,共同开发项目教学,实现了资源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与企业流程一致,创新了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项目,实施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教职成[2011]11号.

篇7

一、《华商报》的发展现状

在2003年全国报刊整顿后,陕西省共有公开出版的报纸88家,主要分为四类:党报类如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宝鸡日报;都市生活类如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宝鸡日报、行业报类如西部法制报;教师报、陕西广播电视报;校报类如西安交大报、陕西师大报等。

《华商报》是陕西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报纸已被批准为对开日报60版。每日发行量超过60万份,其中1/5为零售,4/5为订户。发行量在西安占70%,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延安、榆林、安康、商洛等九个中等城市及周边县城的发行网络。《华商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和时尚化。是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报纸。

二、《华商报》成功的内外原因

挂靠在中国侨联麾下的华商报克服弊端,放胆前行,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报业发展之路。正如网上评价的那样:“张福汉具有超前的胆识和战略眼光”。在他的领导力,华商报从市民生活报到公信力报纸,从单一模式到批量复制模式,从单一发行到整合营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外部原因: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为华商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土壤;二是华商报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

内部原因:在华商报业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办报模式,团结了一批好客户、好朋友,使事业得到了共同发展。主要有:一是不断地提升报纸的质量和影响力牢牢站立市场。二是坚持实行采编。三是始终坚持办报的质量和双赢。四是报业关联产业创新,物流配送形成优势。五是行业的全覆盖战略。六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合作为发展。

三、《华商报》的SWOT分析

四、《华商报》的品牌策略

(一)目标市场策略

以20~60岁的西安市民为主;教育程度高,工作稳定,收入和购买力较高;以西安市为中心,向周边市县进一步辐射;具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能够形成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订阅的形式购买。

(二)经营策略

《华商报》坚持“两个分离”推广广告制;办报和经营分开、办报队伍和经营队伍分开,大大增强了其专业水准、实现了广告资源配置的有序化,以形象促发行,树立报纸品牌。对报社的不良行为进行重点监督,通过主办各类活动扩大在公众中的影响,提升报纸形象,形成无形资产。组建报刊集团,发展规模经济,创办了华商网站和华商新闻图片网站,同时华商系的报刊也先后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生根,形成了五报四刊二网的报业格局,在市场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本质上已经是一家跨区域的报业集团。开展多种经营,实现范畴经济;华商报系的陕西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发展为及物流配送、绿色环保印刷、软件开发、网站经营于一体的股份制城市物流配送企业,为报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品牌战略规划

1.近期战略:稳定为主,明确数字化转型站。互联网的邮箱和作用正在日益扩大,而传统纸媒的优势正不断被蚕食,网络在改变公众了解信息的渠道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消费趋势。《华商报》应该紧跟这一市场趋势,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完善其数字化转型战略,快速抢占其新媒体中的市场份额,提高品牌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华商报》目前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不明确,策略太过单一,对网络受众特点和需求定位不准,需要做更充分的网络市场分析,调整和完善现有策略,力求在近期内扩大其网络影响力。

2.中期战略:整合营销战略。利用《华商报》现有影响力,加快和扩大陕西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陕西省的业务发展和规模,加大其经济增长速度。整合多种媒介资源,利用各个媒介之间交叉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品牌建设。进行“全媒体”策略规划,让新媒体,互联网与纸媒之间起到一个较好的互补作用。

优化广告质量和内容:为了维护《华商报》良好的品牌信誉,让《华商报》成为全国范围内值得信赖的报纸,必须对投放其的广告进行严格把关,不刊登虚假广告和违法广告,改变其单一的广告内容,提高广告质量,才能更加提升《华商报》的品牌竞争力,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3.远期战略:进军全国报业市场战略。以陕西市场为中心,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向全国范围辐射,通过投放广告和加强自身品牌建设等途径使《华商报》这一品牌深入人心,先向周边省份扩展再辐射全国的路线加强其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从而使《华商报》做大做强,成为优秀品牌。

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除了数字化转型和物流配送的业务之外,在资本的运营模式方面,实行多元化发展,做大主营业务,在全国范围内扩展其他业务,还可借鉴《成都商报》和《北京青年报》的成功经验,成为上市公司。

篇8

1.1高校全业务产品——移动通信

2G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用户:高校用户是未来咸阳通信市场高端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用户培养和品牌宣贯对未来咸阳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有高价值用户具有积极意义。服务:未来可考虑创新服务模式,如推动用户自动诊断系统、视频10086等。3G通信市场的相对不足。业务:由于网络技术制约,在用户体验上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内容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方面。咸阳公司可以考虑尽快启动与垄断内容提供者的合作,以保持内容上的独家性。充分借助已有的梦网内容,充分进行产业链合作,保持内容上的丰富性、时尚性。终端:终端与业务结合更加紧密,成为消费者的关键决策因素,而TD终端与竞争对手相比,近期内款式较少、价格偏高。咸阳公司可结合客户实际需求,进一步介入终端产业链,推出符合大学生消费特色的终端手机。

1.2高校全业务产品——校园宽带

本次全业务规划涉及咸阳多个高校,在校生约15万,教职员工约1万,面对这近16万的稳定客户资源,优缺点如下:优势:在高校手机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在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价值和客服体系;网络设备建设资金相对比较充裕。劣势:目前移动公司的宽带出口带宽相对不足;老校区的传输线路已经基本上被咸阳电信和咸阳联通垄断,要求对方共享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内容服务上和IDC建设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原铁通宽带口碑不佳。机会:目前大部分高校都不在市中心,咸阳公司与校方提议共同完成网络建设,可以对校内线路的铺设方式进行整体规划。风险:高校手机用户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收入增长也基本停滞,未来加大对宽带传输线路的投入,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学校网络建设参差不齐,对互联网宽带接入要求比较高的学校老校区宽带市场已经基本上被咸阳电信和咸阳联通占据,已经建立了校园网的高校普遍已经有教育网出口。

1.3高校全业务产品——校园一卡通

随着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校园内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已经进入全面规划和实施阶段,校园一卡通以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统一身份认证、人事、学工等MIS和应用系统等建设。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使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目前咸阳公司做校园一卡通业务的优势在于咸阳公司手机市场占有率较高,方便大规模在手机上集成RFID卡;劣势是目前集成RFID的SIM卡价格较高,推广起来成本相对较高。

1.4高校全业务产品——校园监控

校园监控使用传输网将摄像设备﹑控制设备以及显示记录设备有机的集合起来。在权限具备的前提下实现对整个校园的监控。

1.5高校全业务产品——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显然,由于手机用户普及率高且手机拥有携带方便等特性。咸阳公司发展手机电视业务的市场机遇:目前咸阳高校大部分宿舍没有配备电视,学生这种大众娱乐方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高校手机电视用户日常消费欲望不强,但特定时间(冠军杯、世界杯、选秀比赛等时间)会有爆炸性增长,而且世界杯、欧洲杯等球赛大多发生在断电断网之后,手机电视是唯一不受供电及网络限制的方式。工业信息化部已经明确提出将TD+CMMB合作发展,CMMB采用广播式的传播方式,解决了TD带宽不足问题。市场上大部分集成CMMB的手机都是国内厂商生产的,价格都在千元上下,符合学生消费习惯。中国移动集团近日联合中广传播正式宣布,手机电视业务正式商用,产业链将逐步得到完善。

2陕西咸阳高校全业务市场发展定位和目标

保持既定战略思路不变,在保持和巩固高校个人客户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加快向高校宽带市场发展进程。以TD、WLAN和宽带发展为重要手段,推进“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在前期“移动信息价值增长战略”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价值增长”,为全业务竞争积累资源和能力。保持地区最大运营商的地位,力争保持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策略思路:继续保持和巩固个人移动通信市场优势地位,稳固移动通信市场收入;努力拓展高校宽带综合业务,无线宽带和有线宽带接入相结合,自建合作相结合,尽快形成规模和竞争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业务发展模式,实现收入多元化。

篇9

刊物定位不清晰基础教育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科门类庞杂,学科设置跨度大,这样导致了不少基础教育学刊存在着栏目设置零散、风格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基础教育学刊也存在栏目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读者定位不准。教育期刊原本的功能是传播最新信息动态和成功的教育经验,研究热点焦点问题,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可近年来,不少教育期刊其功能只剩下发表评职称论文了,创新性低,不少一线教师反映:“教育期刊变成教师的练习册了”,“期刊在循环发表文章,5年甚至10年前看过的文章又出现了。”[2]而从内容来看,基础教育方面有些文章空洞抽象,理论晦涩难懂,实践性不强;有些教学实践文章又过于具象,研究背景和对象无典型性,缺乏学术规律可循,无法普遍适用。

学术影响力偏低,缺乏学术规范意识与专业类教育理论、教育科学期刊相比,基础教育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偏低,学科较弱,缺乏学术规范意识。“目前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在学术规范方面突出的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研究现状的描述;二是参考文献贫乏。”“国内的许多教育研究成果,在表达上缺乏对研究现状作基本和不可缺少的交代,这既不利于读者了解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点,也不利于读者知道现在的研究创新在何处,有何新的结论和建议。这或许是许多中国学者研究存在的通病。中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尤其是以教育实验、调研报告等形式出现的学术性论文更应引起重视。”[3]这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学刊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还是因为作者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学校的教师,他们的学术规范意识往往比较薄弱,采用便于组织和记忆知识的模式作为论文的撰写框架来安排和填充资料,写作方式简单重复,论文质量不高。

学科编辑力量不强为数不少的基础教育学刊虽然创刊时间已经不短,但由于长期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有的根本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刊物还停留在来什么稿用什么稿的阶段,编辑缺乏策划意识,整体素质不高;发文数量很大,但是学科分散,读者很难通过阅读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特点话题。有的编辑部编辑人员身兼数职,承担着几个栏目和学科的稿件处理工作。有的编辑部甚至缺少某学科编辑,其他学科编辑凑合着组稿审稿,直接影响组稿约稿的编辑质量。基础教育专业门类多样,分科细化,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专家来编辑稿件,学刊将一直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给予读者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从而影响到学刊的个性策划,影响了创办特色优势栏目,影响了整本刊物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发行量很少,渠道单一由于受众的特殊性,不像教学参考、教学辅导书那样市场需求量大,基础教育学刊的发行主要面向教育行政机构下属的教研室、教育科研机构、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学院学者、研究生等,以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为主,甚至有些期刊主要是以赠送方式在发行。发行的力度较弱,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率的发行手段,市场开发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兴传媒的传播手段。另外,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编辑不太重视发行业务和营销策略,很少主动地“走”出编辑部去关注:目录能否调动读者翻阅期刊的意愿?引起读者注意的是哪些文章?哪些人在阅读自己编辑的期刊?期刊影响着怎样的读者市场等等。相关信息的调研在期刊每次发行后很少继续深入,这样使得基础教育学刊失去了充分正确的市场反馈信息,产生了发展道路上的断层。

基础教育学刊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而变化着的又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随着信息社会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学刊的竞争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下滑,分析原因如下:

(一)体制问题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教育期刊生态发生显著变化,过去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模式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报刊,它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二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报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育类报刊。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教育报刊社或期刊社,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大部分基础教育类学刊和其它学术期刊一样,挂靠在政府的某个行政单位名下(或是学校或是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都是非盈利性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因此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划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模式导致期刊没有生存压力,经营意识薄弱,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因而也不会去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市场,建立应对市场的完整的运作机制。

(二)办刊宗旨问题当前许多期刊过多追求实用性,一窝蜂地去创设雷同的栏目,出版雷同的文章,重复研究、重复发表,领导和专家打招呼的论文优先发,名校名老师的文章保证发。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学术期刊生存环境。另外,对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职称评定中科研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教师们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在没有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闭门创作,东拼西凑,这样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对他们的教学也毫无帮助和启发。但在不少基础教育学刊上,这类文章并不少见。因为对于这类稿件,编辑部往往收取不菲的版面费,有些基础教育学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至拿出了绝大部分版面有偿征集教师稿件。实用主义放在第一位,也许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一点经济效益和市场利益,但这会导致办刊思路的极度功利化和办刊视野的狭隘化,使期刊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难以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p#分页标题#e#

(三)编辑队伍问题目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学刊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随着期刊出版的迅猛发展,学术竞争日益白热化,编辑队伍素质能力与期刊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凸显。编辑如果无法从期刊定位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上进行创造性地编辑与选题,无法敏锐地发现教育政策和教育活动背后所能引起的学术热点探讨,无力执行期刊的品牌建设规划,那么期刊能否生存下去也将成为问题。可见,编辑自身素养的提高,对于高质量的论文的录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力素养偏低的编辑可能不仅不能录用高质量的稿件,甚至会犯下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基础教育学刊编辑队伍的专业水平,已经成为了期刊发展的阻碍力。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编辑人员既无教育学学科专业背景、又不具备较强的学术文献编辑与鉴别能力有关,尤其是期刊品牌建设与品牌经营意识更薄弱。

(四)出版方式转型问题在出版业由传统向数字转型的今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出版业,原来的以纸质印刷为基础的操作流程,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要求。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出色的快速地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等特点。基础教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对大多数学术期刊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推动了学术资源交流与共享,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而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发行,也对当前大部分的数字期刊的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期刊的发行对象在科研中对纸质文献的依赖性逐步降低,而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作时习惯于利用网络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网络检索不仅准确率高,而且信息内容丰富新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期刊发行量的萎缩。

基础教育学刊增强竞争力的对策

在分析当前基础教育学刊问题形成的原因之后,笔者认为,为了打造和提升基础教育学刊的竞争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

(一)规范期刊出版标准笔者发现,不少基础教育学刊对出版格式并不是很重视,不少学刊的文章没有摘要和关键词,作者简介过于简单,甚至没有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如果参考国际编辑出版标准,符合标准的寥寥无几。因此,提升基础教育学刊市场竞争力,首先要规范基础教育学刊出版标准、遵从国际编辑惯例。完善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和参考文献,并同时配有英文翻译。学术规范设计细节较多,如题目是否简洁明确,关键词是否准确,摘要的信息量是否丰富和具体,作者的信息是否完备等。切实保证基础教育学刊的文章质量,促进出版格式和出版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同时,编辑部要对编辑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学习,杜绝质量差强人意的“人情关系”稿件,积极建立学者型编辑工作体制,并能够依托专家学者成立期刊的学术指导委员会或编委会,在期刊出版中让他们参与审稿、修改稿件和选题策划等实质性工作。对文章的研究规范有一定的要求。要遵循科学成果形成的逻辑,则需要协助作者在正文中通过详细叙述包括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设计、资料来源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等在内的研究方法来体现。[4]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使编辑工作具有主动性从而提高效率。

篇10

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领域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及终身学习需求为依据,重点满足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企业、自学者四类对象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强调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联合行业、企业等优势群体,利用现代数字化营销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成包含学习手册、教学课件、图片、漫画、文本等图文资源以及动画、微课教学视频、示范视频等非图文资源在内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三阶递进式课程资源和符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的专业资源。建该精品在线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和发展的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平台,实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目标。

(一)课程主体结构

联合深度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媒体素材、优秀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搭建课前、课中、课后开放的、可扩展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企业标准灵活进行课程设计,包括大纲、学习内容、课前课后作业、测验、任务等,通过对学生成绩和学习行为的统计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支持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使用PC端和移动端课中签到、实训、课后提交测验、任务、互动交流,问题与解答,相互评价及分享学习笔记等。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情况下,围绕数字化汽车营销与策划关键技术、方法,以产教融合实际工作项目内容为导向,设计项目情境,加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实践性。同时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发展状况,使课程教学内容贴近营销服务一线的实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搭建。

(二)建立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平台

1.线上学习——基础学习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知识内容的学习和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自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下达”明确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查看配套多媒体资源学习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中,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处理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在项目实施中,完成该流程的相应工作任务。此外,基础学习中还设有知识拓展内容,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考核学生对于方法的运用及掌握能力。经过完整任务环节的学习,系统将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情况的选择,自动生成基础策划方案的素材,用于学生展示汇报方案PPT的制作。基础学习模块的系统化设计,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真实的企业案例,掌握市场分析目标,确定策略选择的七大核心工作任务的必备知识及关键技能。2.线上线下结合——综合实训模块。该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方案制作,实训学生需完成淡季促销、试乘试驾、车展等多项汽车营销策划实训任务。教师在综合实训模块,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行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中,学生已制作汽车营销策划方案,为任务目标分析相应的背景信息,进而完成促销目标的确定、实施计划的确定、场地布置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和任务的理解,可以做出各具特色的汽车营销策划方案。同时,综合实训模块也可结合实物沙盘配套使用,学生在完成场地布置、策划方案讨论等工作后,可利用实物沙盘进行展示,并通过系统完成策划方案录入,系统会根据策划方案的可行性给出客观评价。3.线下——方案汇报模块。该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方案PPT展示,要求学生对方案策划活动人员安排、活动预算等信息进行讲解,旨在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和分组学生可扫描展示汇报PPT对应的二维码获取评分表,进行评分,评分系统通过主观评价+客观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策划方案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三)建立营销策划技能竞赛资源模块

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引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学校连续承办多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数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技能竞赛资源模块的建立,促进汽车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共同就汽车营销策划新趋势、新方法、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使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真实工作任务,符合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

二、“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实践具体做法

(一)通过企业调研,推进校企资源融合,夯实精品课程资源基础

资源融合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存在的条件,企业岗位规范、标准、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实际案例资源等是精品在线课程的综合基础和实力的重要标志。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训室等相关资源要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方向保持一致。通过企业调研,掌握企业、行业前沿资料及技能标准,课程资源对接企业发展方向,企业融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线上精品课程学徒制合作,推进校企人员融合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双师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认定等提供课程服务,节约投资,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线获得企业名师指点以及多方位的实践和学习体验,增加实践技能;企业员工可以在线获得完善、先进的继续教育。

(三)推进产教协同创新,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企业、课程教师团队围绕数字化营销关键方法、核心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与企业、数字化营销运营商合作,面向企业营销策划创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加大教学方法创新,激励教师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同时,重视加强未来技能研究,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开发的前瞻性。

三、课程建设成效与创新

(一)课程教学资源应用及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任务评价,任务统计分析学情,改善教学资源及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在线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宜性。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直接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趋势和需要,调研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的营销策划知识、能力、素养提升水平;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率;企业、行业、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及满意度等指标。总结调研结果,修改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校及企业搭建高起点、高标准、大空间的学习平台。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创新

第一,采用任务驱动法、营销策划沙盘软件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企业现场直连、营销策划技能竞赛等教学方法,在高仿真的环境中组织教学,实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第二,利用垂直媒体、自媒体、汽车企业官方网站、新兴宣传平台等进行汽车网络推广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时下热门的营销策划手段,既达到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又实现了内容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第三,学校教师、企业教师线上教学接力,在课程师资层面上创造条件交叉教学,合作制定线上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深入企业实践之前,线上获得企业实战指导。通过在线企业实训,对企业营销策划工作流程、标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方面初步了解,双方共同推动对学生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篇11

一、我国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将渗透到整个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并出现现实社会网络化,网络社会现实化相互交错的融合状态。网络生态、网络政治应运而生,网络经济迅猛发展,各国网络军事竞争日趋激烈。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现实社会与网络生存相互交融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将全面推动“无线城市”建设,未来网络地址的无限供应将成为可能。2010上海世博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给数以千万计的参观者带来了便利。无线网络免费两个月使用是广州亚运惠民政策之一,让身在广州的人们感受到随时随地的接入无线网络即时获得资讯的方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和领域。企业、政府、教育、媒体、医疗等都实现网络信息化。现实社会的网络化和网络社会的现实化最终可能发展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高度重叠,两个世界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会导致原有的民族国家的存在方式不得不面对网络社会高度发达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社会治理也将随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高度重叠而不得不重新加以诠释。

(二)网络信息化加速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在肇始阶段即面临着宏大的网络信息化浪潮。网络技术革命将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网络信息化将进一步激活和发掘我国人口多、市场大的潜力,有效地减少我国经济和社会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差距”,消除“信息贫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网络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将提高我国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效率及质量,并具有潜在的后发优势。在未来,信息网络化将有效缓解人力资源开发任务重与教育资源十分紧缺的矛盾,通过远程教育中国6亿农民可在当地接受技能培训获取就业信息,不必再走入众多学校。信息网络化能使我国更多地利用世界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提高创新的效率,将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信息化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发展使知识的传递不再受距离的限制,国家为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而采取的政策将在网络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网络时代信息更新换代加速,信息传播将越来越自由和即时,为我国企业、产业、经济、社会诸方面的新陈代谢提供了催化剂。

(三)网络政治生态建构任务更为艰巨

网络信息技术及其网络虚拟社会打破了传统政治生态的局限,改变了传统政治生态的栖身之基与生存环境。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将成为我国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特征。网络社会中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由于网络的现实化效应,网络社会的价值观会映射到现实社会。因此,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先进性将成为我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网络政治生态建构任务更为艰巨。

(四)网络军事斗争日趋激烈

在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提升军队作战能力的“倍增器”,如同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一样,争夺制网权已逐渐演变成为各军事大国维持和提高军事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指挥系统对电脑网络依赖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高科技信息战正在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作战方式。在一些紧急的必要时刻,通过破坏敌方的指挥控制、情报信息和防空等军用网络系统,甚至悄无声息地在瞬间破坏、瘫痪、控制敌方的商务、政务等民用网络系统,就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奇军事效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全面应用,我们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高科技网络战。

(五)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

网络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元素是电子商务。据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96万亿人民币,比2005年增加了3.55倍,比2007年增长了39.4%。[2]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将是一大趋势。现在社会的物联网越来越发达,网上购物可以随时跟踪货物的流通情况,在将来几乎所有的重要物品都可以根据需要“置身”于网络之中。随着网络社会高度发达时期的到来,免费的网络服务会越来越多,网络应用将普及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家电开发的重点将是提高家电的人机网络互动的性能,如网络冰箱、网络微波炉、网络洗衣机将逐渐普及,人们即使外出也可通过手机上网对家里的各种电器进行操作和控制。网络经济将促使工业经济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创新和变革。

二、大学校园互联网管理的现状

大学校园互联网管理中主要以校园网为主,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从1992年清华大学建设校园网开始,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而我国高校大规模开始校园网建设则是从1998年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多数高校已经建成了以门户网站和众多二级网站相结合的综合性校园网,基本实现了校园的行政办公管理、教学科研交流、远程电子通信、互联网新闻浏览等基本功能,形成了以教学为主,以新闻、管理、服务为辅的校园互联网分级格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大,大学校园互联网管理越来越引起重视。各高校一手抓技术建设,一手抓服务管理,积极推动互联网管理的各项工作,例如:强化网络监控措施,升级网络软硬件设备,加大病毒防范和监控,保证信息资源档案安全,加强网站访问的风险管理,落实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等。大学校园互联网管理处于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校园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如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相对滞后,互联网国家安全意识淡漠,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匮乏,以及网络道德文化建设滞后等。有的文章还指出“,我国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实行‘谁建网站谁管理、谁负责’,而学生网站则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职管理,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管理主体不明确”[3]。校园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大学校园互联网的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三、加强大学校园互联网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大学生互联网技术素质,培养互联网高级人才

由于现实社会与网络生存相互交融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校园网也不例外,因此,亟需解决大学生虚拟空间生存能力的问题,大力提高大学生的互联网技术素质。首先通过开设计算机课程,确保每个大学生有能力通过互联网独立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等,在如此海量存在的互联网中,大学生还要具备信息分析、识别和监控能力。同时,高校互联网管理质量的提升,也需要培养一支稳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队伍,作为大学校园互联网管理的根本保障。此外,为了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高层次需求,对于一些技术拔尖、素质较高的互联网专业人员,校方要开设高级运用性课程,建立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综合应用理念,以提升大学生的互联网综合素质。互联网技术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将学到的开发技术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而且希望学生将学到的市场分析、营销和电子商务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产品设计和项目策划中”[4]。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培训学习机会,组织参加水平较高的经验交流会,借助校企合作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园互联网与社会相呼应,从而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互联网高级人才。

(二)加强大学生的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构筑网上长城

网络舆情的管理一直是大学校园互联网管理的重点,加强大学生国家网络安全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互联网管理的重要任务。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战作为一种新的作战方式走进了人类战争的舞台,并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学校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保障国家网络安全,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引导、保护和监控,对关乎国家安全的热点舆情进行及时跟踪和监督,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应对和管理“,我国现有的危机管理体系,比较注重事件发生后政府如何快速反应,而对预警分析和学习评估,总结危机事件发生的规律及线索往往重视不够”[5]这种情况在大学校园互联网危机管理中同样存在,应该引起重视和引入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把国家安全教育渗透到学生互联网技术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树立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观。

(三)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法制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者。互联网本身具有交互性,使得大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姿态。目前我国高校中不乏一些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智能化犯罪的活动,比如非法侵人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干扰、篡改、窃取或破坏;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等金融犯罪;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和实施黑客攻击等行为。所以大学互联网管理在保证投入资金购买防病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和软件来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和网络监管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法制教育,把网络传媒的信息安全教育编入教材,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网络纪律、法治、道德规范教育,使得大学生具备自我控制和自我防范能力,自主、自觉的远离网络犯罪。

(四)加强大学校园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优化高校网络环境

篇12

1.综述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农村信息化”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作者所研究的领域与认知有所差异,从而造成当今“农村信息化”的概念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作者认为《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对“农村信息化”所做的定义通俗易懂,能较全面的反应事物的本质。即“农村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农民生活的应用的程度和过程。在现阶段,对三农影响最大的信息技术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故本文主要从通信和互联网领域来研究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2. 当前农村农村家庭信息化进展状况

2.1信息化程度低

要完全实现信息化,就须构筑和完善六大要素:建设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比照城市的六大要素建设,目前上海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显然较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农村信息化工作,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相继启动 “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这些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尽管如此,上海农村信息化的条件,同上海城区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相比,依然显得相当薄弱。

调查发现,郊区农村光缆的铺设和宽带网的覆盖面、教育网站的设施建设等,远未达到社区教育信息化之所需。崇明等远郊农村地区只有半数建立起了区县级的社区教育专业网站,其他村镇级教育网站,基本空白。信息化教育网络的立体化建设较市区远远落后。设备陈旧。部分乡镇级的设备配置大多较为落伍。尽管每个学校也配备了一些电脑,供居民免费上网使用,但不仅数量有限,且计算机设备以落伍、陈旧者居多,使用很是不便。

2.2农村居民上网技能缺乏

计算机进入农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不迟于城镇。但是计算机的普及率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须建立在农村居民“学习信息化”的条件之下,而“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由于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留驻人口的年龄特征趋向老龄化,性别趋向“女性化”,所以居民整体文化水准有所下降,加上来自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无暇顾及学习,通常是一些农村干部、农村科技人员以及部分专业农民和少数有学习积极性的普通农民在参与学习。至于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学习的比例就更少了。对崇明县城附近港西等三个行政村的调查显示,在“是否有兴趣进行信息化学习”的问题上,表示“没有兴趣”的占70.2%,只有9.8%的村民表示“有兴趣”。在上海其它农村地区,情况略好于崇明,如嘉定、青浦等对信息化学习有兴趣的农民在15%左右,但同城区几乎“人人皆学”、“处处在学”的情形相比相比,参与度同样明显落后。调查数据表明,剔除农村城镇的居民,现阶段上海农业居民获取信息的途径90%以上依然通过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等传统信息媒体获得,学习信息化程度低下特征明显。

2.3资源整合和利用率低

信息化资源包括信息化教育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课程性资源。社会信息化资源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依托,也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依靠。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是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最有利的凭借条件。目前上海农村在开拓社区教育信息化途径过程中,与所在地中小学的协作尚未全面启动。有少数几家如浦东、嘉定、青浦等区能较好利用中小学、高校和各种社会办学力量的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外,大部分郊区农村还未能有效地发挥所在地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的作用,资源的整合度差。此外,已有的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如“上海终身学习网”、各区县的教育网站,看似内容丰富,但针对农村居民特定需求、深受农村大多数居民欢迎、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整个网络资源在农村的利用率一直不高。信息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涉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由于服务范围广、数量少、区域间隔太大,“没有哪个电脑销售商愿意为了更换一个鼠标或者一个简单的内存条故障,跑上百里山路。”江西一些信息产品销售商告诉记者。此外,上网对于众多农民仍是一种“奢侈行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推算,中国平均每个网民家庭全年上网接入费用为900元。上网在城镇开始列入平民化消费,但这一费用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过于奢侈。由于社区教育信息化在农村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想重视程度,投入等,均不甚理想。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含金量不高。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的信息化设备较为落后,信息资源形式单调、简单,以文本为主,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相对较少,缺乏生动、活泼的形式,数字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使用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本领不强。虽然近几年农村开展过“百万家庭网上行”、“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过程,但由于涉及面不广,且受教育群体本身缺乏家用电脑,难以强化训练等原因,绝大多数拥有电脑的农村居民,还只懂得简单的网上浏览,不但难以开展依托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就是简单的网上提问、发信等互动能力大多不具备,难以提高信息化学习的兴趣。

3.加快农村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展策略

3.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关键,一是加快发展 农村 教育 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积极利用民间投资,着力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最要紧的是要“抓住”老百姓。资源建设要体现农村特点即体现区域特点。把信息化资源建设同关心农村居民的劳动、就业、生活、兴趣等结合起来。

3.3 要做好农村信息应用示范家庭

做好农村客户的分群和摸底调查。除了上网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等,还要推广通过网络查找招工信息、了解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和农资物品的价格及供求信息,安装和调试网络解答使用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引导大家从低层次被动接受信息运用信息发家致富。

总结

农村家庭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其在农村的推进工作可谓长路漫漫,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能动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发挥各种积极因素合力推进。其中,“宣传发动”是前提,“体制建设”是保障,“队伍能力建设”是核心,“网络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基础,“激励机制”是动力,“科研工作”是后盾。只有在目标明确,规划科学,管理有序,领导有方,各方齐头并进持之以恒的推进下,农村家庭信息化工作才会显现勃发生机。(作者单位:内蒙古凉城县医院信息科)

参考文献

[1]李向升,农村信息化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特区经济,2010(12):347-348

[2]王博 李向升.提升中国农村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31-4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