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专业训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会计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实践应用性强,所以要求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然而,现行会计专业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传统会计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完成必要的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其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的业务技能难以胜任会计实务工作。所以,当前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学必须贯彻“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教育理念,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实现由注重传统理论教学向突出操作技能教学的转变,把实习阶段才进行的技能教学,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关系不明晰,教学计划修订太慢,导致课程设置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性,专业面的狭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单一、专业技术的陈旧等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二)忽视了会计模拟实习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学生在3年时间里除了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统计等一系列专业课外,还要学习英语、计算机、数学等一系列基础课程,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完这些课程,并且要考试及格,顺利毕业,压力很大。由于学校理论教学占用了很大的比重,学生学习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偏向于理论学习,而对实习环节不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再加上学校一般来说实习课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尚未真正体会到角色,实习就结束了,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学校的会计模拟教学环节只停留于形式,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配套实训教材缺乏
现阶段教材市场上理论教材多,实训教材少,很难找到比较系统、完整的实训教材。因连年使用同一版本的实训教材,致使教材中一些错漏的地方未能及时订正,也没有新的内容补充。有些实习资料则与实际业务相差甚远,特别是作为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有的已严重过时、失真,远远跟不上社会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会计模拟实习是以产品制造业单一的会计实习项目为主,而其他行业的譬如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等的会计实习项目还有待开发。
(四)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学生实训基本上是每人一套实习资料,一个人充当企业的各种人员的角色,整个实习过程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流程,学生只知道拿到原始凭证就编记账凭证,至于什么是不真实的、不合法的、不正确的、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学生却无法接触到,实习内容只局限在会计核算上,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审核、监督等环节,这样缺乏完整性的实习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学校的会计模拟实习指导老师一般由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老师来担任,而目前在我国中职学校大多数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老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的,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必要的会计实践经验,因此在指导实习时只能纸上谈兵,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三、会计专业强化技能训练的途径和对策
(一)强化技能训练目标
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确定实训目标,把不同的实训任务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中,采用随堂训练、阶段性训练、连续性训练等方法,使实训任务完整、连贯、多元化。如有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理论课,加大实训课的课时。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实物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专会计;实训教学;“互联网+”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会计行业的现代化以及信息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中专学生的会计实训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他们就业的筹码,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
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体系还有待完善
现阶段在中专会计实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大部分中专学校的专业课程或者是实训课程基本上都是在实训室里面完成的,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点。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忽视了实训教学的根本目标。同时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没有教学创造性,学生长时间重复着同一种实训操作技能,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会计实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难以取得显著的实训教学成果。
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发展的情况不一致,在中专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差异性较大,实训教材没有相应的针对性,难以将现阶段会计教学工作的重点与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知识点更新慢,无法满足正常的中专会计教学需求。最后就是教学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部分中专学校并没有将会计手工实训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电算化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同时也未能真正理解手工实训以及电算化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1.2实训教学质量不高
中专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吃力。同时部分中专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了会计实训质量不高。同时,由于中专老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学内容十分复杂,这在无形当中就增加了中专老师的负担。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中专老师参加实践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部分中专老师的实训能力未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又由于部分中专学校教学资金紧张,没有先进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导致中专会计实训教学质量就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2.运用“互联网+”提高中专会计实训教学质量的途径
2.1明确教学的目标
在中专会计实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应提高教师实训教学的意识,明确实训教学的质量。会计实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教学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中专会计老师除了要让学生充分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2.2手算和电算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数据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迅捷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传统的会计资料整理过程中,采用是人工手算、纸质归档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增加了人为性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而且由于是纸质档案存档管理,对会计数据的查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利用“互联网+”技术会使会计数据变为电子形式。同时现阶段“XBRL”技术广泛运用于会计电算化当中,“XBRL”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较强的数据汇总能力、数据比较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同时传统的人工识别也被“XBRL”强大的计算机识别能力所取代。在会计信息的录入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传统的信息录入主要是多次录入的,现阶段“XBRL”技术的运用就业能够对会计数据进行一次性编报,以前分散的信息通过“XBRL”技术都会整合在一起,使会计数据以及信息的集成度、及时性以及系统性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中专会计实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会计信息数据以及信息进行整合,能够实现会计手算和电算化有效结合,能够大幅度提高中专会计实训教学的效率,提高中专学生的会计成绩。
结语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中专会计实训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以及新的发展途径。虽然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中专会计实训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能力。中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能力,以生为本,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评价机制,让学生在会计人才需求的“实、用”上下工夫,真正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迅速在毕业之后进入工作状态。
一、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从实训课程中加强教师引领作用,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积极评价
1.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上下工夫,积极开展实训课程
随着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冲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想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就要在学校加强实训。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还很薄弱,有些学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会计理论,但是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大量的单据以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情况下游刃有余,甚至束手无策。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专业训练中加强实训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迅速具备专业实践能力。
2.在实训课程中,教师要加强评价引领
在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训练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时间以及实训效果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让只关注理论学习和掌握而忽视实践操作的学生认识到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结业成绩,这样学生自然会在时间和精力上加大投入,积极进取,主动探究。
二、加强校内模拟实习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反思,以提高每一堂实践课的质量
1.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加强校内模拟实习
在校内模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相应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组合,确立合作小组,并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出会计专业合作小组组长,负责合作小组的组织工作。在每一堂实训课程之前,教师要对合作小组的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实训中承担起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每一堂实训课程上都有所收获。在实训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在上课前先学,把自己不懂的教学内容记录在书上或者本子上,以便在课上教师引导的时候进行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在校内模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开展校内模拟实习。
2.教师要加强校内模拟实习评价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该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比课前所学的针对学生实际能力提升的情况进行评价,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不但可以采用班级共同评价的方式,还可以将评价标准发到每一个合作小组中,让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互评,考查自己在这堂课中是否实现了高效学习。最后,师生针对评价后的得失进行反思,以提高每一堂实践课的质量。
三、加强校外实习的评价机制
1.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渠道,加强学生的校外实习
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实践能力较之企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事业单位都愿意要求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加强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寻求与企业双赢的切入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首先需要中职院校加强专业实训教师的配备,让实训教师能够切实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实践性教学,在课堂实训中下工夫。在实训课程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和企业接轨,对于各项单项模拟实训要在综合模拟实训中进行大演练,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教师保证了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学校再组织专人或者学生自己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就容易多了。
2.加强校外实习评价,促使学生能力再提升
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师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加强评价,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以及不足。在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以技能考核为中心,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以促进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会计业务实训任务,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依据学生实习的表现以及考勤记录和所完成的实训作品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总之,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建立适当的教学评价机制,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会计业务能力,还能让学生建立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到企事业单位
就业。
关键词:素养道德技能知识
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从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会计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会计职业品德,包括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②会计职业纪律,包括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等;③会计职业能力,包括搞好服务、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很重要,并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是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具体方法包括:
1.1日常行为养成职业素养的形成有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日常行为养成依据这一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把行为养成训练分为三大部分—“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体验激绪,就是在行为养成中,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行为改变认知,其中认知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在训练项目设置上,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组织训练中,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在总结点评中,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形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养。
按照这样的训练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即规范其日常行为,包括守时、物品摆放、整理、数字书写等日常行为习惯,这种训练意识和标准事先在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的所有人员中都达成共识,使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中。
1.2宣传教育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系统地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使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认知标准,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手段除课堂、系报、校园广播、宣传画册,还可采用辩论赛、海报、会计用品展室、会计人物宣传等方式进行,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以理服人。
1.3环境育人即通过创造和利用校园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以及社会一切有利资源来推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德治理念的形成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校园环境,而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内化。法制教育是让会计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会计人员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具体地说,会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会计专业教育中将这些基本法律传输给学生,培养其法律意识。
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每名学生既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会计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也可称为职业能力,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就会计职业而言,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制证、签章、传递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审核、结账、制表等胜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技能,这是传统会计专业教育容易忽视的地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2.1专业实习通常会计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几个环节,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由认知、熟悉、制作到掌握技巧的程度。
2.2会计技能训练课程会计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珠算、点钞、数字书写、小键盘输入、EXCLE数据处理等技能。
2.3技能比赛为配合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给学生营造一个勤练技能的良好校园环境。
3会计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59-02
会计职业素养是指会计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是在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应用、提高和创新,是学生职业生涯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培养目标及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会计岗位的特点分析,提炼会计职业核心素养,对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对会计职业素养方面,高职院校已逐步认识到企业、行业和社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指向性、目的性不够强,没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近年来,以“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已开始引起教育界普遍关注,“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困境对高等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职业准入的通行证。在通识职业素养在这方面,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等通识职业素养未能养成;在会计专业职业素养方面,重知识,轻审核、重业务描述,轻阅读凭证,这些种种不足,导致教学与实际工作脱离,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职场时,缺乏应对能力。
二、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以及长期的练习、锻炼所养成,素养是过程,素质是结果。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切入点,剖析会计职业素养的内涵,提炼会计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会计岗位的特点分析,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内容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核心职业素养
首先,开设通识职业素养课,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养成“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等通识职业素养,以案例教学法为主,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法,进行反复的训练,并且把通识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实训中,养成通识职业素养。
其次,以会计入门课程会计基础和职业岗位特征明显的出纳实务为切入点,系统地设计达到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养成的任务,分岗位,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等方法展开会计职业素养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进而随着专业教学的开展,在相关课程各项专业训练以形式多样的方式持续推进,在会计教学中通过实际任务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会计专业职业素养主要贯穿的课程有:会计基础、出纳实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
再次,会计综合实训,在实训中设立财务室,按企业的规范,明确单位的审批程序、内控制度,岗位责任。采用分岗位实训,学生6~8人为一组,分别担任单位领导、部门领导、会计主管、制证会计、审核会计、出纳。以会计相关法规为准绳,对企业发生的各类业务的会计凭证严格按照规范的审批、审核程序,及时、准确地在各个岗位之间传递、办理。会计凭证就是会计语言,通过综合实训,训练学生的六项能力,养成良好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1)掌握各类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在传统的实训中,学生一人多岗,实训中学生无法直观的了解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采用分岗位实训,通过典型经济业务的发生,促使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业务办理,掌握各类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2)判断各类业务的发生和完成应产生何种原始凭证作为核算依据。传统的实训中,往往是由实训教师提供实训所有的票据,学生根据相关的票据,编制记账凭证。在分岗实训中,让学生思考,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相应会产生哪些原始凭证,是自制的还是外来的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各有多少联,哪一联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3)阅读会计凭证的能力(读懂会计凭证所表达的内容)。阅读会计凭证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在会计理论教学及传统的实训中,学生往往依赖业务描述,没有养成阅读会计凭证的习惯。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没有像课本、实训书上的业务描述,取而代之以大量的会计凭证,学生就会茫然失措。在分岗位实训中,通过培养学生阅读每一张会计凭证,使了解经济业务的发生、完成情况,正确办理相关的会计业务。(4)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一种书面证明文件。在分岗位实训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会计凭证进行认真的审核,审核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准确,会计凭证的各要素填写是否齐全,会计凭证是否合法、合规、合理,审批手续是完善等,拒绝不合格的会计凭证进入核算流程,是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的基础。(5)业务的处理、分析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编制记账凭证(即编制会计分录)又是另一项基本功。在分岗位实训中,对于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报告,只有业务处理正确,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6)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核心能力之一,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制度,对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和经济事项采取的方法、程序和原则等方面进行选择的能力。2006年以来,《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以及41个具体的会计准则相继出台、实施,形成我国的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准则体系中,对会计业务的处理,只作了原则性、规范性的要求,许多内容要会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核算问题。例如,在准则中,对资产确认条件之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人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综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对现有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据此作出职业判断,判断与该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确认这一项资源能否作为一项资产来核算。传统的教学中,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核算时,更多地强调应计入哪些会计科目,怎样写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面对现实束手无策,甚至会出现想当然的思维定势,致使会计核算错误。应通过具体的案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最后,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等财经法规,引导学生渐进的学习,扩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财政、税务会计网页,及时了解会计、财税政策等信息,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在培养专业职业素养的同时,融会贯通通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如在实训中,要体现敬业、合作、礼仪、责任;会计业务的处理时,应做到诚信、严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考核与评价
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中,不仅要考核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即会计技能、职业判断,还要考核通识职业素养,即考核学生的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为了能较全面的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选择在会计综合实训时进行考核是较恰当的时机,从实训是否独立、如期完成,实训操作的工整、准确性,对业务的职业判断是否恰当,各岗位之间的协调,同学之间相处的融洽性,会计凭证的传递及保管等方面,进行会计职业素养的考核与评价。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具有良好会计职业素养的学生,由于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较好的职业规划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重视,有效解决“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军.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养项目课程设计[J].财会教育,2011(12)
[2]刘啸尘.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3]刘颖.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4)
[4]李文兰.谈会计实训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9)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深入,我国教育战略在各专业深化中得到调整,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职工潜心研究,交流商讨,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做出了不少努力。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性要求较强,只有保证了学生足够的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与社会岗位工作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实践性会计人才。
一、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并没有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实际学情相结合,仅仅是将其他部门与示范性高职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挪用,这种教学及人才培养方式必然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也会因与学校培养方案不符而缺乏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没有针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定位进行细化与整合,使得学生盲目择业,导致很多就业机会的流失。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够完善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程比例不合理。会计专业性质决定了这一专业必须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法与实践实训内容为主,比如有关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的课程学习内容在实践中以记账凭证填制、报表编制以及账簿的登记为主,在会计人员尤其是出纳人员的专业训练中必须掌握支票填写、票证用印等技能,但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习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实践训练无法得到更好地开展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针对200名学生展开的调研中,对学校安排的会计专业实践课时满意只有29%,其余71%学生则认为学校实践理论教学安排不合理,并不满足于自身在学校课时安排中进行的实践培训[1]。
2.实践教学和职证考试不能有效结合。我国《会计法》中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在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后才能从事会计工作。但从近年来的资料中看出,我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获取率越来越低,如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长期均保持在15%左右。就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考取的结果来看,获取从业资格证的人数还不够会计专业人数的一半,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有一大半学生无法选择自己专业的工作,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训工作缺乏实践教学与职证考试的融合,没有真正推进促进职证考试合格率的提升。
3.实践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不能有效结合。随着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各种多媒体高新技术大量运用于教学课堂中,高职院校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但在针对会计这一注重实践性的专业中,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依旧没能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地结合,很多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仅仅因为“运用而运用”,却没有立足于专业特征与实践要求。
(三)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伴随着我国越来越多教育者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视,国家在政策以及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各大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如今依旧处于大力扩招的风潮中,导致有些学校的实训条件改善情况依旧无法跟上扩招的规模,因此校内外实训条件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有数据显示,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实训人数仅为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种实训条件完全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开放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完全开放的程度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进行实践的机会。而待职业性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也同样出现难以突破的瓶颈,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会计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后从事工作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不少社会工作人员不会给予实习学生接触实际会计工作的机会,其次也表现在会计实习单位职位的短缺,导致学生的实习机会大大减少。
(四)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不难发现,众多的培训教师本身依旧缺乏实践经验与会计实践阅历,首先是因为很多教师直接毕业于学校而就职于学校,尽管有着牢固的理论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验证理论的机会,也没有多余时间进入到企业中进行理论的转化与实践操作,其次很多教育机构中实践与理论课时培训安排的不对等,教育者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也导致了校内对会计实践教者培训与培养的缺失,因而导致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整体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五)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度不够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校外的实习方面,比如涉及到很多即将毕业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一些会计单位对接收学生人数的限制,而学校同样针对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人数的限制等。而有的学校针对校外实践的要求提出了各种签订协议的程序化执行,很多程序只是一种摆设,也是学校提供学生实践开放度不够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细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建立要在会计实践教学任务基础的具体化中体现,在细化目标时,要紧密围绕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真正将实践的教学内容与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更为合理地安排至各种实践、实习中去,真正构成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比如在会计人才基本技能培养的阶段,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一名企业一线会计人员的身份,基本掌握技能包括点钞、计算技术、识别假钞、会计数字规范、填制等级会计账簿等等,一定程度的实训才能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技术操作规范。再比如进入到会计职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的阶段,教师要明确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培训会计流程通用能力、经济业务处理能力、成本计算能力、纳税申报、策划能力等等。总之,必须更细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保证学校对各区域的经济形势有所区别,保持各个区域目标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将学生培样成为可用型人才。
(二)构建“双主体、三段式”的开放性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在进入社会各大会计业务工作中提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此,各大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双主体、三段式”的实践教学体系[2],将学校与社会企业均作为学生的实践主体,真正结合校内的实训与校外的社会实习,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中转变角色,将会计专业能力应用在实践的各个模块中,强化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并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将校内与校外的实训进行有机结合,将信息化与人工操作进行结合,多方位地渗透会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与此同时,紧密结合中华会计网络合作,共同创建专业化的课程与培训,大力依托学校严谨的教育管理体系,全面展现网校合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社会资源方面的多样化与丰富性,突出人才培养的优势(如下图1、2)。
(三)建立“三标”相贯通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很多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后会接触到很多机密的财务信息,因而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招聘工作需经过从业资格证的审核,但也正因为这一特殊性导致很多行业提高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录用要求,或是被录用后不安排实际性的具体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由此建立“三标”相贯通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必须具备专业标准、岗位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学生才能纳入社会实践行列,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求企业学生共同参与设计的课程基础上,全面分析与专业实习相关的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更细化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能力,真正实现“三标”与实践的贯通[3]。
(四)打造会计实践教学的开放性自媒体教学平台
这一措施主要建立在对当前如微博、QQ、微信等多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上。首先,会计专业教师要通过建立个人博客、微信等方式记录教育心得,并针对教学情况及时进行反思,与学生保持与教学工作的有效探讨,其次,要多利用微视频的上传,让学生对教育成果以及学习成果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讨论与意见反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最后,要求学校与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有关考证或实践的课程,并将其制作成为各种APP软件为学生智能学习所提供。
(五)校企合作,建设有效的开放性校内外实训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设科学的实践教材,利用已成型的会计专业实践教材,紧密联系关系密切的企业,融入新课程创作。一方面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开发共同拓展的综合实训项目,实现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拓宽渠道,学校与企业加大合作规模,明确责任义务,保证制度化与规范化,实现共赢。此外,还可以成立校内会计服务公司,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校内社会服务公司的功能,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采用轮流上岗、教师指导等方式熟练社会会计业务。
(六)建立专兼结合的开放性会计实践教W师资队伍
首先,学校必须确保教师队伍高人才引入的准入机制,以教师不同个体的专长为主,设计不同教师的生涯发展方案。其次,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政策建设实习化教师团队,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入企工作经验,真正接触到实务操作。
(七)结合社会、企业,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就业,而这一目标能在学生的就业程度上有所反映,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与质量,因此对就业能力的考评必不可少。学校必须为校内、校外的实践课程设置硬性的评价指标,加强监控,健全体制,充分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善管理制度,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坚持动态化双重管理,并以激励体制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要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重视,不能过于注重形式化与流程化,只有全面提高学校师资实力、体制教育能力、校企合作资源实力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的现状,才能真正实现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成了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已经将专业评估视为保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2010、2011、2012年先后对全省各独立学院部分专业建设进行了检查。2012年,我院被抽检专业为会计学,在认真研究《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抽检评估手册》的基础上,梳理了我院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及建设目标。专业设置与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准确的定位是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的前提,专业培养目标是引领专业教学的总指针,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是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方向性指标,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点。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内涵的基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学地规划专业建设,是我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在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院结合本专业的生源和教学资源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明确了为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行业会计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会计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专业目标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具体任务。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创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会计专业知识作为“全世界通用商业语言”和经济决策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信息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需求的数量和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据资料统计,江苏省苏南地区2008年财会类人才需求量为109389人,会计专业人员需求在各类人才需求中位居第五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需求量达5380人,占总需求的4.92%,本科学历人才需求达到59920人,占总需求的54.8%,专科及以下学历人才需求达到44089人,占总需求的40.28%。随着苏南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日趋加大和提高,对富有实战经验的会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鉴于市场需要实际,南师大中北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经科学研究和充分论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于1999年设立会计学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办学,已经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
二、拓宽发展思路,探索优势、错位、特色发展之路
中北学院会计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2006年上报教育部备案被正式批准为独立学院专业,学制四年。在学院总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会计专业与母体学校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及特色发展之路。
优势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和共享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南京师范大学会计专业自1999年起就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及科研设备,会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能够开设本专业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拥有数量充足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必要的实践基地,图书资料丰富。
错位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主要是以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才培养导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养、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
特色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通过加强实验条件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构建了由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见)习实训、科研训练、综合实习和社会实践六大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培养的实践性。
学院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学院的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和考核工作,制定《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职业资格教育培训实施办法》,印制并发放《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职业证书指南》,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近3年来,会计专业共有80余人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为职业对接提前做好准备。
截止目前我院已和英国考文垂大学、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法国高等经济与商业研究学院等七所国外大学在会计、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实施“海外学习计划”,会计专业已有多名同学成功办理留学手续,人才培养的国际性特征明显。
三、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专门人才是总体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贯彻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准确的定位。高等教育体系中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独立学院教育处于这一体系的中间,下有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上有一本二本及研究生教育,如果不能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就会面临研究性学习(科研能力)比不过一本及研究生教育,动手实践能力比不过高职教育,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来说,所培养的人才就会高不成低不就,毫无特色可言,会影响独立学院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合理定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施,对突出独立学院教育的特色,提高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院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建立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会计专业培养方案采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与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即遵循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规律的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培养本科层次的具有较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本科应用性人才。坚持按照“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合理构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操作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数量,逐步建立起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理论-实践-技能”一体化专业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的具体目标是:
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养和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熟知国家财经法规及会计规则、掌握网络会计技术的,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够从事从事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
2.培养的主要要求是: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要求:
(1)在宽阔的大学平台课程基础上,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会计学、理财学、审计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2)掌握计算机应用技巧,达到规定等级。掌握财务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管理并处理各种信息。
(3)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处理涉外会计事务。
(4)具有较强的会计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
近三年来,我院会计学专业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依据中北学院办学定位的科学论证以及经济社会财会行业的发展需求,本专业逐步完成了对自身发展的合理定位。本专业于2009年开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论证,中北学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跟南京师范大学本部会计专业相比,突出“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为适应财会类部门的需求开设新的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职业技能课程”等。2012年我们制定成文了新版培养方案。该方案在课程设置、学时与学分安排方面更加体现了中北学院的培养方针,进一步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定位;削减了课时量和学分总数,增大了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比例,确立了“第一年接触性认识实习,第二年基础性专业实习,第三年专业性毕业实习”的实习模式,对学生强化专业训练提高动手能力效果显著。
结语
我院会计专业设立之初,始终以“能力为本创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形成了依托行业、强化应用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我院联合江苏省财政厅、会计师事务所(天衡)、会计师事务所(天华大彭)、中信证券公司、东方证券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事业单位,成立“会计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计划审定、师资聘请、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十几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会计专业教学实习基地。近年来,每年派遣大量本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我院会计专业在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上,由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走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校企联合,铸造高素质人才培养框架,积极探索出了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人才的新途径。
[课题项目]此文章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改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项目(No.FIB070335-B2-01(重点))
[参考文献]
[1]黄静宜.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的若干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2005(6).
[2]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3/1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85-01
教育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重点对策,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中级人才,学校必须注重内部教学模式的优化调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服务。会计人才是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资源需求,近年来企业招聘的会计职员数量上升,这对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基于教育部指导下,注重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是不可缺少的。
1 会计学人才的需求现状
从我国人才市场求职情况看,每年中职毕业生参与市场就业的比例约占21.6%,这说明了企业对中等职业人才具有相当多的需求量。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为社会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年可定期输送相应量的专业人才,满足了企业规划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需求[1]。会计学专业是中等教育比较热门的课程,会计也是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工种之一,见表1。
由表1看出,国内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企业需要更多的会计专业人才,以更好地推动内部经营发展。因此,中等专业学校注重会计学专业教育,也是适应了市场人才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 中等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面对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必将对现有规模进行扩大化改造,这其中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会持续上升。企业在市场招聘中的人才需求量上升,职业学校相对应的教育工作也要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于企业的现代化经营。鉴于会计学专业的实用性,未来中等专业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教改工作,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具体如下。
培养人才。传统教学观念对中等专业人才发展具有约束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偏向于理论知识授课,对学生整体专业能力的发展未能给予帮助。对会计专业学科进行教学改革,能够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专业理论为指导处理各种事务。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其它教学资源,改变了过去书本授课的单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灵活地应用会计学知识处理问题,加快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
教学改革。会计学专业只是中等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通过这一专业的教改调整,可以反映出整个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势。坚持会计学教学改革,长期下去可以推动所有中等专业课程的优化调整,帮助中等学校实现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2]。当前,教育部门正加强对中等专业课程的宏观指导,要求学校按照教育部办法的规定准则,重新调整课程教学模式。这从根本上促进了旧中专教育体制的调整,对中等教育而言是一种创新改革。
3 中等职业课程教改的注意事项分析
从教育价值及市场价值判断,对中等职业课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调整,顺应了时展的主流趋势,能够实现教育事业与经济事业的双向发展。对于传统教育体制而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树立长远的计划,从会计学专业教育实况出发,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笔者认为,中等学校在会计教学改革历程中,应注意相关问题的控制,避免教学改革失误造成的不利影响。
强化专业训练。会计学专业是以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理论应用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主要学习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3]。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侧重于实务操作,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基本训练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改进课程模式。针对本专业课程,逐一进行优化,推行现代化课程模式,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选用课程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突出骨干课程,增加新内容、新工艺,并根据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科学体系,删掉一些理论性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多的内容,增加实习教学课时。
主张双向教学。主要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打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脱离的模式,把专业教学的环境突破到课堂、校内实验实训室和企业生产现场三个场所。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并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车间实际参观,辅以现场教学的防护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优化教学方法。每一位专业专任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改变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推进项目教学法、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4]。
4 结论
中等学校是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构成,对社会人才培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为了适应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学校应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不断地调整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改后的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超.中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调查现状的研究[J].中等教育研究,2010,29(4):16-18.
[2] 凌平.我国会计专业从业人员数据的调研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7):30-32.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中的财务会计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核心课程,但是由于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再加上财务会计课程专业性强,造成了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听课不认真等等。这与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授课特点是分不开的。分岗位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色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会计环境,加强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在一个仿真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细分细化知识点,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有用与价值所在,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使其得到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就业后快速融合岗位。
二、中职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重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对当前财会专业核心课进行整合,例如将《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税务会计》这三门课的内容整合后,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整编,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根据岗位设置进行分岗位教学。为了便于教学实施,可以编撰校本教材。
(二)明确分岗位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当前中职财会专业的就业岗位特点以及从业资格考试要求等,并对中职财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在对市场需求充分论证后研究中职财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分岗位设置要求,进行内容的分岗位划分,形成不同的模块。在此,以工业企业会计岗位的经济业务为例,可以划分出7个岗位,具体包括出纳货币资金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成本核算岗位、债权债务结算核算岗位、资本收人利润核算岗位、纳税实务核算岗位、财务会计报告岗位。在中职财会教学中,可以同样划分出7个岗位,并实施分岗位教学。
(三)开发系列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使中职财会会计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且能够完全的适合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学生。首先对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以大纲为基础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中职财务会计教师在对财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划分出教材的典型工作与一般工作,明确各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根据各岗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细化,完成教材的编撰。
(四)改革原有学生考评体系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有所改进,例如增加了学生专业工种等级鉴定,但是除此之外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普教评价为主。传统的考试制度是通过知识再现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下很多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通过考核,这种考评体系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是对于学习过程却没有太多的考虑。对中职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考试制度下的考评仅仅看到了学生的学业分类,却没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说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中职财务会计分岗位教学改革中,通过分岗位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样学生考核也会为两个方面,首先,理论教学上,学生分岗位进行模拟实习,并根据教学产生了大量的会计凭证,教师根据模拟实习要求对产生的凭证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给予学生理论部分的学习成绩。另外,过程性评价也是分岗位财务会计教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出勤、上课认真态度、小组排名和分组实践中表现的动手和协调能力进行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最终成绩由实习小组组长及教师共同确定。
三、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探索
你们好,很荣幸能够进入第二轮的面试。
我叫李国安,今年25岁。毕业于广西xx大学会计专业。大学四年,通过不断的努力、锻炼、学习、实践、和社会工作,在会计,银行业务和金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强,性格开朗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能吃苦耐劳,有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和勇气。重视市场信息,善于学习,思考,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熟悉会计实务的运作,曾代表班参加过学院的会计基础知识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从中,加深了我对会计的一些体验。让我对会计式作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懂得了会计对一间企业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我耐心与人沟通及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服务态度。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接受全方位的大学高等教育,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在会计等各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和研究分析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金融体制的改革,各项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一方面现代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会计业务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财会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迅猛无比,如电子结算、电子对账、电子商务的支付等。所以,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具有敬业精神;第二,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第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改革开放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中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2年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随后又并实施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先后修改和制定了《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使会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会计环境变化调查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发生下列变化:
1.在过去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记账、规划、编制、定期使用报表等,会计人员的业务停留在账务处理、资产评估、资金调度等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耗费人力、物力的会计确认、计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的业务将被电脑在瞬间完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使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信息提供变得越来越快捷。这表明,计算机将对传统的会计记录和记量手段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2.在新的世纪里,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处理内容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问题是传统会计和记录手段所无法解决的。
3.会计职能也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
4.随着会计职能的拓展,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适应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从获取知识转到学习如何学习上,将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方法改变为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国会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会计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拥有一支1200万人的会计大军,可这些会计人员的特点是数量多、平均水平不高、素质低,据财政部在90年代中期统计结果显示,在现存的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训练的人不足一半,显然,目前的这种会计人员结构要满足下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力发展大学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我国高等会计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另外,考虑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层次性,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由于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如大的企业和单位,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中专或成人教育层次的学生就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会计教育的培养重心就是要培养下一世纪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1、专业需求的宏观分析
(1)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会计从业人员。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高于7%的比例增长,不但已经走出“低谷”,而且已经走过了“复苏”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供求关系不断改善,人才需求大量增加。随着入世后与国际经济相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为看好。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向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而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载体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等的逐渐发展壮大,会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该领域需要充实大量高级人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强的基层会计从业人员。
(2)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严重缺乏。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较差,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诸如会计电算化、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
2、专业需求的微观分析
(1)市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市作为一个以钢铁、煤炭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大量的企业和单位都需要既懂会计理论和操作技能,又懂英语、计算机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目前,我们选择了市16家企业做了抽样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①市会计从业人员现状
在16家企事业单位中,在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是通过继续教育、在岗培训获得的学历证书。这说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技能。
②新增的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就抽样调查的16家企业来说,在未来5年内,有11家企业表示需要新增专科或专科以上的会计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计算机操作、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有2家企业表示暂无需求;有3家企业表示需求本科以上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
在对专科层次的会计人才需求中,绝大多数又是中小企事业单位,所以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主要应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按照市现有的企事业单位5000家来推测市大专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新增需求,保守估计应在9000人以上。而市目前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中,仅有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会计电算化技术人才的院校。
另外,市每年参加财政局举办的各类会计考试的人员有近万人,这也说明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是极大的,尤其是对高层次会计人员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1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加速,对企业用人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一些技能型岗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一些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职业院校与企业没有实现很好的“零对接”。为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始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2年在校学习,再利用1年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而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2+1”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出去顶岗实习前就要完成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环节凸显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一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体系的现状
毕业设计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毕业前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是以职业能力的构建为培养目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然而目前大多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多数遵循着“毕业设计选题――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毕业设计答辩”这一模式,最终是以指导老师的评分作为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这种形式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并无明显作用,并流于表面形式。
通过对本校会计专业历届毕业设计的调查发现,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1.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内容脱钩
为了实时监督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在学生出去顶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指导教师就指导学生选题并任务书,要求学生在离校实习前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这就导致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时,不能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甚至上网大幅摘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内容空洞,未能针对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不够重视,未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综合分析及系统表述的能力。
2.顶岗实习机制不完善
由于会计资料涉及商业秘密,很多企业不愿意接纳“2+1”模式下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顶岗实习的学生。很多职业院校是通过老师或者是往届毕业生的关系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对实习生也是应付了事,同时学校也没有设置专职教师对学校校外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且,由于实习地点较为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也只能通过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取得。
3.毕业考核内容的单一性
衡量高职学生学习水平不完全是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创业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原有的以毕业设计为最终考核方式的,只能从结果去评价毕业设计,不能从过程对学生的“隐形”职业能力,比如团队协作能力、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评。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评体系构建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能力的解析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淡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形成了“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六大职业能力模块。通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学生应该具备:(1)能够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各项技术要求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2)对会计行业认知、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法规的理解和掌握;(3)在会计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2.毕业考评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应注重对职业环境的模拟,同时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职业活动中。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可以在实习单位挂牌,签订建立长期实习基地的合约来稳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考评机制,使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内化职业所要求的主要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通过对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穿插联合的过程进行考核,这种对结果的评价和过程监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检验出学生在技能掌握程度、工作熟练程度、操作规范程度、灵活应变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等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状况。
三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评体系实践
通过对现行“2+1”模式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考评体系的调研,以毕业设计为主线,探索出一种提升学生职
业能力的毕业考评模式。由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同开发与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校企共同命题到最后的校企共同考核,从五个方面对毕业考评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性、标准性的规定,构建了“一线五面”的整体框架。这一框架都由校企共同完成,并遵循以下五个流程:校企共同命题――学生选题――校企共同任务――学生完成――校企共同考核。
第一阶段,积极落实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实习计划,与学院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岗位、实习内容、考核目标等。企业指导人落实顶岗实习任务,包括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性指导,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技能训练、实习鉴定等工作。校内指导教师负责中期检查并对学生回校后的设计成果进行管理,包括对学生在企业期间应完成的工作和达到的技能标准检验,以及对毕业设计成果的整体性指导。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工作量和实习鉴定表由校内指导老师定期收取。
第二阶段,学校和企业应在前期共同做好调研,命题时由企业和学校双重把关,使选题与专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相结合,内容上能够系统反映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选题的分量要适当、题目要具体,应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可以细分为社会调查类、方案设计类、分析报告类等类型。
第三阶段,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题。将学生分成4~6人的调研小组,根据所选的课题进行调研,根据调研实际情况,学生可以将总课题细分成子课题,并最终促进学生毕业作业质量有实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