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时间:2023-06-11 08:12: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程的基础形式

篇1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要提升项目的整体品质,就必须要从房屋楼宇施工项目中的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掌控开展。建筑物施工项目过程中的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主要是两部分内容:(1)项目自身的品质,主要就是顾客所需要的像主体构造稳固、施工根基的稳固和通风采光等建筑;(2)建筑的管制品质,主要是项目建筑工作者的措施水准以及完善水平。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人们对施工项目品质的需要也在提升,所以房屋楼宇施工项目中的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管制也越来越繁琐。所以,有关组织机构在对房屋施工项目开展监管督促以及管制时,就要以这些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为前提,在实际操作中收集资料、汇总经验同时积极开展管制形式的改革,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国内房屋施工项目业的建筑品质。

目前的建筑不断的朝着高层化以及大规模化进步,此时对于基础项目的规定也开始越来越严格,所以桩基项目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又以钻孔灌注桩最为普遍;在基坑工程中无论板式还是重力式支护体系,均应用各类灌注桩、搅拌桩、粉喷桩、旋喷桩、地下连续墙等;在处理软基础时,也会经常应用到砂桩、碎石桩、夯扩桩、高压喷射、振冲等。很多全新的设备和措施等开始出现在建设工作中,成为了基础项目中经常使用的措施。最近几年基建的发展趋势是:后压浆技术;多分支盘技术(多次扩孔混凝土灌注桩);干钻(旋挖)成孔技术;异型孔;新设备。

2 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材质的构成建筑物的各个要素中经常会形成缝隙是房屋施工项目中经常会遇到的品质问题,主要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1)因为在建筑过程中没有把枕木放置在垂直的线上,所以导致构件形成缝隙;(2)因为是混凝土的材质,所以水分流失快,致使构件表面因为水分流失产生形状的改变,形成缝隙。

2.2 结构漏水

房屋施工项目出现渗漏的地方大多在屋檐、变形位置、山墙。出现渗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因为温度发生改变致使防水结构形成损坏;(2)由于建筑工人在细节的建筑上没有处理到位。

2.3 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建筑材料达不到标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1)在策划阶段,就没有把使用材料需要的措施注释清楚;(2)在选择材料时,追求低成本选择质量不达标的材料。

2.4 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管道阻塞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建筑时没有根据图纸开展,致使建筑品质不达标,在建筑中形成的杂质都在管道中没有进行清理,导致通风管道的阻塞。

经过以上的解析,能够清楚,不管在房屋施工项目中产生什么故障遇到什么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种,不过从整体来讲还是因为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掌控工作没做好、管制工作者的安全管理意识不高、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的。

3 防治措施

3.1 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要想把房屋施工项目的品质工作掌控好,就先要建立健全改革根本性项目建筑品质管制标准,例如,建筑品质责任制以及故障报告处置责任制,并且还要把这些机制贯彻到基础上,让它在监管督促根本性工作中发挥最大的功能。

3.1.1 施工质量责任制。在根本性项目建筑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他不仅是实施者还是组织者;不仅是被掌控的目标还是掌控的目标;不仅是品质的保证还是项目事故以及不达标商品的根源。所以,整体的品质掌控作业要以人为核心,确定参加到建筑中各个人员的权利以及职责,施行建筑品质责任制。

3.1.2 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在根本性项目建筑中,避免不了会因为物料、半成品、构造不达标的构件或者策划过失、建筑措施不正确而造成的项目品质不达标甚至出现故障的现象,建筑机构要立即进行处置,防止因为小事故带来更严重的损害,这也正是施行事故报告责任制发挥到的功能。

3.2 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3.3 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加到建筑过程中的工作人员素质的好坏对建筑品质的优劣起着决定性因素,但是现在很多建筑机构的建筑以及技术工作者职业道德不高,很多人都不清楚怎么建筑如何建筑就开始上岗,甚至在建筑中时常出现建筑和图纸不一样的情况,这给建筑品质的掌控带来本就不应该出现的事故。所以,想要把建筑品质搞好就应该对聘请的建筑工作者职业素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实施素质教育。

3.4 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

对施工材料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建筑构件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严把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和使用关,以此确保基础性工程的质量。

3.4.1 严把材料采购关。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的手段层出不穷,回扣、提成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在采购员的委任上,应选择那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材料鉴定水平,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3.4.2 严把材料检测关。现阶段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便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对于那些质量保证书不齐的产品,则应追查到底,确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3.4.3 严把材料使用关。合理的利用建筑材料也是建造出品质优良项目的关键。所以,在建筑前就先准备好盛放材料的仓库、运输材料的道路等。在建筑中要按照实际建筑情况选择适宜的材料,减少材料浪费的情况。并且,还要定期对建筑中使用到的仪器。设施进行养护和维修,进而确保项目品质。

3.5 优化施工方式

所谓优化施工方式,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4 结束语

言而总之,要想搞好施工项目的品质,不能单纯的光从规章制度的制订、材料的利用还有建筑工作者素质的提升方面来讲,还需要管制工作者在实际监控中整理经验、进行配合,才能够把这项作业做到最好,进而在掌控房屋施工项目品质的掌控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宗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张铟,郭诗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汪黎明.华东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杜清卫.浅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0(6),290-292.

篇2

1土木工程基础中复合地基技术的运用

在土木工程中,尤其是在大型建筑物中,地基是一个建筑物的最为基本的构造。如果地基不稳的话上部建筑就谈不上安全性了。现代的建筑物的地基主要问题有强度和稳定性上的问题、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地基失稳的问题、地基的渗透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探索,将新的技术和材料应用其中。针对不同的土地情况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技术。加固地基的技术可分为置换、排水固结、振密、挤密、灌入固化物、加筋和冷、热处理等方式。在介绍复合地基原理时可以知道复合地基技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改良地基的物理性能,这种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的计算方式与原天然地基或浅基础相同。除此之外另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便为部分或整体的进行置换。通过置换为更加坚固结实的基础物来增强其地基的强度。具体方法主要有振冲置换法、强夯置换法、砂石桩置换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钢筋混凝土桩混合地基法、挤密砂石桩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利与弊。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经济且实用的方法。当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要根据天然地基是否满足最基本的承载力的需要来选择具体的地基的类型,是否用原来的天然地基,还是要经过人工进行加强以使得这种人工地基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浅基础,桩基础和复合地基就要根据实际情形来选择与运用。这三种最为基础的地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别。最重要的是对于荷载的传递路线上有所不同。如浅基础是将荷载直接传递给地基土地;而桩基础顾名思义就是先传递给桩然后再传递给地基土地;最后的复合地基则结合了浅基础和桩基础的传力途径,一部分直接传递给地基土地,另一部分则通过桩来向下进行传递。由此可见,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施工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由于环境的复杂性还需要技术人员不断完善相关技术。

2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根据上述的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可以看出,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三中地基便为浅基础,桩基础还有就是复合地基了。而采用复合地基能有效的改良地基承载力等优势,且结合了浅基础与桩基础的双重优势,还可以更加的适应环境。但是就现在而言复合地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一些不能完善的地方。例如对于复合地基计算的理论、复合地基的形式、工艺、质量检测方面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将复合地基技术的原理不断的完善。随着复合地基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地基出现了多种类型,如渣土桩技术、夯实水泥土桩技术、冲锤成孔碎石桩技术、强夯置换碎石墩技术等。这些技术发展都很快。除此之外还有低强度桩施工工艺也在不停的得到了突破。除了在技术上不断的突破,在使用材料上也有所发展。一些新型材料得到应用,使得新材料更加适应新时期对环境的要求,节约环保已成为当代的主题。总之,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有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要想使该技术不断的适应新要求,还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探索与完善。综上所述,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以其良好的经济效应与效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且复合地基技术的一些理论还不完全成熟,仍就需要技术人员将该理论不断探索及完善,以使其经济效果达到最佳。将理论不断的应用于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真理,并以实践来不断的发展真理。将复合地基技术的理论结合工程实践,相信在近几年我国该项技术会有所突破。

作者:刘坤 姚忠岭 孙砥夫 单位:内蒙古煤田地质局

篇3

中图分类号:TU4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hydraulic structures bridge is indispensable to building one. Pile foundation quality depends on the survey,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ny other factors, carelessly a bit, there could be quality accid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such as bored piles,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key link, refining the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or precaution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hope for related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Hydraulic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ep pile found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桥梁跨度的增大以及基础入水深度的增加,尤其是近年来海湾、海峡、跨江大桥不断建设,深水基础的形式不断创新,由最初的沉箱、沉井基础,发展到管柱基础、各种组合基础,再到各类桩基础、钟形基础、双承台管柱基础、多柱基础、地下连续墙基础等形式,以适应复杂的建设条件。我国桩基础应用在世界居于首位,探索先进的深水基础施工技术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桥梁桩基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测量放线错误,使整个桥梁错位或桩位偏差过大;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成桩中断事故,如钻孔灌注桩塌孔,卡钻;灌注桩成桩质量,包括沉渣超厚、混凝土离析、桩身夹泥、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钢筋错位变形严重等;灌注砼施工质量失控,发生断桩事故;桩基验收时出现的桩位偏差过大;常见的灌注桩顶标高不足,一是施工控制不严,在未达到设计标高时混凝土停浇、另一种虽然标高达到设计值,因桩顶混凝土浮浆层较厚,凿出后出现桩顶标高不足。

当桩基出现事故应时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待建设单位代表签字认可后,方能灌注砼、移动钻机,防止以后提出复查等要求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基桩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有争议问题,必须意见一致后方能挖土,防止基桩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桥梁基础一般采用桩基础和重力式基础,目前我国大型桥梁深水基础多采用钻孔灌注桩群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因其截面尺寸、入土深度、承载力都远大于沉入桩以及对各种地质条件均能适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1、钻孔灌注桩基础承台施工方法

在深水河流中施工建造桩基承台,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先施工双壁钢围堰,后进行钻孔灌注桩和承台的施工(即双壁钢围堰的施工方法);先完成桩基,后用钢套箱围堰施工承台(即钢套箱的施工方法)。

(1)采用双壁钢围堰的施工方法

大型双壁钢围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型深水基础工程施工的较为理想的机构物,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桥梁基础施工的围水结构,形成静水区;作为钻孔灌注桩施工用的承载平台;为承台施工创造干施工环境,作为承台施工的模板及支撑构件。目前双壁钢围堰已经发展到参与部分结构的受力,这既增加了深水基础工程结构的整体性能,又提高了下部结构的防撞能力,方便了施工,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双壁钢围堰有利于提高钢护筒的定位精度,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成桩质量和施工安全度。

在特定工程环境下,它具有其它结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工作面狭小,干扰大,安全性较差;工艺要求高,工作量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上作业量,改善了焊接环境,可缩短施工周期,保证施工质量,但需投入大型吊装及运输设备,工程造价较高,并且钢围堰加工精度要求很高。

(2)采用钢套箱的施工方法

该方法是先作钻孔灌注桩施工平台,完成钻孔灌注桩施工后,使用钢套箱围堰作为承台施工的挡水结构和模板,再进行承台干施工。

与钢围堰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施工速度快、使用材料设备少的优点,但护筒的长度较大,护筒下沉较为复杂。在桥梁基础为高桩承台、覆盖层厚度较大的情况下,使用钢套箱方法,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2、冲击钻孔主要工序及要点

为防止冲击振动使邻孔壁坍塌或影响邻孔刚灌注砼的凝固,应注意:避免相邻两孔同时开孔;待邻孔砼灌注完毕,一般经24 h后,强度达到2.5 MPa方可开孔。钻孔操作时要求操作人员注意察看钢丝绳回弹及回转情况,耳听冲击声音,借以判断孔底情况。要掌握“勤松绳、少松绳、勤抽查”的原则。停机时应将钻头提起,防止沉碴埋钻。墩位处应常备打捞钩,一旦掉钻或卡钻,必须及时处理。在不同的地层,采取不同的冲程,在同一地层,为防止出现“十字槽”。应间隔一定时间有意识地改变冲程。

在冲击成孔过程中,为提高成孔效率,应保证在冲程范围内钻头能够以最大的冲击力且保持经常性地冲击新鲜土层。必须勤于观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调整。注意保持孔内超压。在整个钻孔过程中,必须保持孔中有稳定的水头压力。

3、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

(1)钻孔灌注桩施工主要问题分析

在钻进过程中如遇洪水或水位时,水位变化势必剧烈,会给钻进时带来较大的坍孔风险。深水环境下施工,泥浆指标下降,携渣能力差,易造成钻孔进尺慢,且根据桥址地质情况、砂层较厚,易发生坍孔现象。主桥桩基均为长桩,将导致钻进困难,甚至出现掉钻头现象;成孔后可能出现斜孔、偏孔等现象。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和易性较差、混凝土发生离析,或因导管埋深过大、导管提空等,导致断桩。

(2)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主要保证措施

配备大功率、性能好的钻机,选择合理的钻进参数如泥浆性能指标、钻压、钻速等。由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的技术工人参与施工,强调以预防为主,避免塌孔事故的发生。根据不同土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钻进方法。钻孔施工过程中采用优质膨润土造浆,在钻孔壁面形成一层富有韧性的胶合薄膜,以保证孔壁的稳定。

采用超声波孔壁测定仪对孔壁形状和尺寸进行检查和量测,能较准确地发现桩孔的问题所在,然后采取补救措施,保证成孔质量。终孔前进行严格的清孔,使泥浆指标达到相应的要求。尽量保证各项工序的连续性,严格控制混凝土流量和下放速度,保持均匀的流量和流速。保证灌注的连续性,尽量缩短混凝土泵送的间歇时间。应及时清理混凝土储料斗中残余干硬混凝土。混凝土导管不宜埋置过深,拆除导管应迅速及时,拆除后导管要检查密封圈好坏,及时更换密封圈,并保证导管有足够的安全埋管深度。测算混凝土上升高度和导管埋深要勤、要准。选择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力求和易性好、稳定性好、可翻动性好、自密性能好。

三、深水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利用高效减水剂和优质粉煤灰双掺技术,在配合比中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产生的水化热。控制混凝土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混凝土内外温差及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的温度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关键问题。

根据确定的配合比中原材料用量和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的热量与搅拌后总热量相等的原则,可计算混凝土的出料温度。结合实际情况,现场采用预埋冷凝管降温法和蓄热法综合温控法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绝热温升。采用保温法控制温度的原理,就是利用混凝土的初始温度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升,使结构物在养护的过程中,降温速率减慢,这样就能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从而防止混凝土因温差过大引起变形而产生的温度裂缝。

四、结语

综上所述,深水基础工程是大型桥梁施工的关键,施工技术复杂,投入的设施设备、人力和财力都比较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桥梁深水基础施工技术将会不断地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金香.浅谈射浆扩底桩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8).

[2]寇治红.殷家沟大桥预应力T形梁施工技术[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7(1).

篇4

Abstract: The building strength, durability and stability depends largely on the foundation and the basis of strength, durability and roles between them. Therefore, should choos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metho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iming at building th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quality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its construc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引言

基础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构件,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地基。建筑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基础的施工质量。若建筑基础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点,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成为许多建筑工程从业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基础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1、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基础标高偏差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

3、基础防潮层失效

防潮层开裂或抹压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经常潮湿,使室内粉刷层剥落。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年久后,砖墙表皮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卫生和结构承载力。

二、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2.结构漏水

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篇5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努力优化结构方案和改进结构技术,提高结构材料的利用率,创造节约型结构产品是大势所趋。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房屋建筑对地基工程的沉降程度和强度标准有了更严的要求,尤其是软土地基,如果不按照严格的规定及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或者施工方式欠佳,就会使房层建筑工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 软土地基及其特点

1.1软土地基是由淤泥质土、淤泥、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及抗剪强度低的土构成的地基,具有强度变化缓慢、不均匀,加荷载易变形,变形速率大且承载力低,沉降量大等不良工程性质的软弱地基。

1.2 软土特点是天然含水量大、透水性差、压缩系数高、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并具有触变性、流变性等特殊的土力学性质,工程利用条件较差。软土地基的强度低,无法承受大规模建筑物的荷载,易出现地基局部破坏甚至整体滑动的危险;软土地基的灵敏度高,在地基施工时产生的挤压、搅拌和振动,易引起地基破损,降低软土的强度。因此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才能进行房屋建造。

2 常用的软土地基施工工艺

2.1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主要用于解决地基的沉降和稳定问题。原理是软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井(塑料排水袋或砂井等),逐渐排出软土中的孔隙水,孔隙比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地基土的有效应力增加,其抗剪强度逐渐增长,从而使地基沉降提前完成或提高沉降速率。

(1)电渗排水法。主要利用其来降低粘性土中的含水量或降低地下水位,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或边坡稳定性的目的。在土中插入接通直流电的金属电极,通过直流电场的作用,使软土中的水从阳极流向阴极,并将水从阴极排除,借助电渗作用来逐渐排除土中水。

(2)堆载预压法。房屋建造之前,在建筑场地通过临时堆填与建筑物相等或大于建筑物荷载的土石等,对软土地基进行加载预压,预先完成部分或大部分的地基沉降,并通过地基土固结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3)砂井法。在软粘土地基中,设置一系列砂并,在砂井之上铺设沙垫层或砂沟,人为地增加土层固结排水通道,缩短排水距离从而加载固结,并加速强度增长。

2.2 胶结法。

基本原理是在软层地基中部分土体内掺入水泥、水泥砂浆以及石灰等固化物,形成加固体,与未加固部分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1)水泥土搅拌法。利用水泥、石灰或其他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使软土硬结,形成坚硬的拌和柱体,与原地基共同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强度,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2)灌浆法。利用压力泵把水泥、水泥混合物或其他化学浆液灌入土体,使其与原地基土体形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防渗、堵漏、加固的目的。

(3)高压喷射注浆法。利用钻机钻孔,把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入待处理土层的预定位置,以高压设备使浆液形成高压射流来冲击破坏土体。待浆液凝固后,便与土粒混合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的变形,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2.3 置换法。

基本原理是以沙、碎石等材料置换软土,与未加固部分形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强度的目的。

(1)石灰桩法。石灰桩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塑性指标较高的软黏土地基,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石灰作为固化剂处理的临时加固效果比水泥要好得多。石灰桩法是在软土地基中利用机械或人工成孔,填入生石灰并压实形成桩体,利用生石灰的膨胀、吸水、放热作用以及与地基土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改善桩体周围地基土的化学性质,在稳定地基土的同时,提高了强度,并使桩体与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将一定配合比率的石屑、碎石、粉煤灰和少量的水泥加水拌和后,用振动沉管桩机或其他成桩机具制成的一种具有一定胶结强度的桩体。并在这种桩的桩顶铺上一层褥垫层,桩间土、褥垫层和桩形成了复合地基,这是一种低强度混凝土桩,由它组成的复合地基能够较大幅度提高承载力。

(3)碎石桩法。利用一种单向(双向)振动的振冲器或冲击荷载将桩管挤入地层并在地基中成孔,然后边填入碎石边振实,形成密实的碎石桩。桩体和原来的桩周土体一起形成复合地基,碎石桩对地基土起置换作用,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从而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

(4)强夯置换法。

对厚度小于7m的软弱土层,边强边填碎石,形成深度3m-7m、直径为2m左右的碎石墩体,碎石墩与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地基。

2.4 其它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1)换填法。将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分层填充质地坚硬、性能稳定、强度较高、具有抗侵蚀性的砂、卵石、碎石、灰土、素土、矿渣、煤渣等材料,并分层压、夯、振动,使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换填法主要适用于浅层地基处理,包括淤泥质土、淤泥、松散素填土、杂填土。

(2)挤压密实法。对软土厚度大于3m且分布面积广的中厚软土的加固处理,可以采用夯击、挤压、爆破和振动等手段来提高地基承载力。通常处理方法有表层压实法、强夯法、重锤夯实法、碎石桩法、爆破法等。

(3)加筋法。在高填土、填土及砂土等软弱土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加筋法。通过在土层中埋设强度较大的土工聚合物、受力杆件、拉筋等提高地基整体性和承载力,减小建筑设计物的不均匀沉降。常用加筋法有:加筋土、土层锚杆、树根桩法等。

3 结语

3.1 软土地基由于其含水量大、透水性差、压缩系数高、孔隙比大等特点而容易发生变形,从而易使整个房屋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并导致结构损坏,若选择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房屋或建筑物等,必须对软土地基做切实可行的技术处理措施,确保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本文中所阐述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均是比较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必须有选择的使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在软土地其处理工程中,首先要对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一个全面认真的勘察,分析其地质特点,检查土层分布,同时要注意软土地基不稳定将造成的危害,针对复杂的软土地质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以保证结构安全,使之更为经济,更加有效。

3.2 当前,房屋建筑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已经日趋成熟,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大量的设计与施工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施工经验,积累更多的房屋建筑工程在各种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变形特性与不均匀沉降资料,探索总结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与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最终使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立恩.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篇6

工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实践性很强,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消耗大量的实验材料,花费较长的实验时间,实验成本高,并有一定的危险性。且由于客观条件,使实验次数受到限制,难以甚至无法观测到微观现象与过程,例如“铁碳合金平衡显微分析”实验。而本项目研发的“工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远程教育系统”不仅可以改善实验条件、更新实验内容、改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降低实验成本,而且可以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二、系统构成和开发流程

1.系统构成

图1是“工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远程教育系统”的主页面,该系统包括实验园地、知识查询、留言板、技术社区、在线测试等模块,参见系统构成框架图(图2)。其中,实验园地包括18个实验课件与相关知识库,全面涵盖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与日趋广泛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例如有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快速成形加工等,可以实现网上实验演示、交互式网上实验操作训练;知识查询模块能够实现课程知识点的查询,只需在检索框中输入相应的关键词.就可以得到系统的在线帮助;留言板实现了面向学生的网上答疑、网上辅导,“随教随学,随时答疑”,可提高教师教学辅导答疑的质量和效率;技术社区提供了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网上交流的场地;在线测试可以随机出卷,题型多样、全面,有是否题、单项与多项选择、填空、简答题等,且系统能够自动批改作业与试题,提高了教师批改的效率和质量。

“工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相对于其它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组织、编辑、教学策略的设计及媒体信息的采集制作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方法。因此,在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除了注重课件教学功能的全面性之外,主要根据“工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的教学特点和网络远程教育的设计特点,加强了课程远程教育的组织结构设计、教学规则设计与制定,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和协作性好的学习环境。

2.开发流程

一个软件项目从可行性研究起到开发成功投入使用,要经过若干互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一般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运行与维护阶段。

图3所示为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流程,遵循软件开发六个阶段的原则。其中原型的开发,是初步设计阶段的一个主要目的。将远程教育系统的脚本设计成可运行的界面程序,确定程序的逻辑框架,色彩色调风格,使教学设计的意图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制定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解决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实现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设计有系统的总体设计,也有单个课件设计,还有某个主题、某个细节的设计,并根据情况不断加以调整与修改。正如一幕引人入胜的话剧离不开好的剧本一样。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系统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依赖于精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往人们所熟悉的“备课”不同,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用系统的观点,将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围绕着教学目标,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实施过程的方案。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用以支持学习者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它是远程教育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主要指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进行教学资源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整体,用各种方式链接的各个页面应组合成一个和谐的系统,保证概念的完整性,使学习者不会因“迷航”而缺漏某个知识点的链接路径。本系统的“实验园地”安排了18个课件,涵盖了工程材料热处理、冷加工、普通切削加工、数控加工与特种加工,包括了机械零件整个加工处理过程;二是体现层次;三是突出主次,用主题和背景在明暗、色彩、大小、形状、序列、位置上的对比将关键性和非关键性教学资源加以区分,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2.媒体表达形式的确定

媒体的表达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本系统为“实验园地”中的18个课件分别设计了适合内容特点的媒体表达形式。例如,“冲压模具的拆装实验”,该实验的主要设备是模具,我们考虑用三维模型来展示实物模具,用三维动画模拟冲压模具的装拆过程,实现“实验演示”;而“实验操作”是学生练习拆装过程的模块,则安排了交互式操作,其流程为操作提示评判再试。此外,模具零件的结构用二维图表示,参见图4。

3.界面设计

软件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形象、逼真地表达课程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摆脱死板的教学方式。在“212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远程教育系统”中,设计制作人员将图片、动画、文字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交互设计

交互是用户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的手段,是用户参与和进行控制的接口,是促进和支持教师与学习者能在具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双向或多向通信和交流活动的手段。远程教育系统中的交互分为两类:学习资源的交互和教学系统的交互。

学习资源的交互是媒体能够直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些品质。在系统教学设计时根据各个实验的具体特点,我们安排了各种交互方式。例如模具安装,学生可以拖动零件三维模型到正确位置,假如位置错误,系统则有提示;机床上的开关按钮,学生可以以鼠标点击的方式按动,从而操纵机床加工或停止。

教学系统的交互是指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性。“工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远程教育系统”设置了以下交互功能:(1)E-mail远程辅导。学生可用E-mail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告知老师,老师作定期解答;(2)实时“技术社区”交互与“留言板”交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技术社区”进行在线讨论,通过与多个学习伙伴的交流和讨论,提 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回答其他学习伙伴的问题,或通过留言板向老师提问;(3)网上自测。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能随时随地通过“在线测试”进行自我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安排。

5.导航设计

远程教育系统的信息量大,各部分信息之间的关系复杂,设计合理有效的导航系统可帮助学习者顺利通达学习材料的各节点,提高信息通达的便捷性,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在具体设计导航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简明,使用灵活;(2)提供知识结构导航、帮助导航和线索导航。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途径和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自主学习环境。例如,我们设计了“知识查询”模块,为学生提供在线帮助,同时,在“实验园地”的各课件页面上提供了搜索引擎,只要填人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相关知识;(3)为网状知识结构中的学习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远程教育系统开发技术

1.脚本设计脚本设计是具体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是程序设计的蓝图,它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用于描述教师对每一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结果;制作脚本则用于描述教学软件的系统结构和教学功能。其主要步骤如下:

(1)系统需求分析。明确“32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设计目标和教学对象,确定其课件内容和模式,制定支撑环境,并画出功能结构图。

(2)脚本编写。分总体设计和具体设计。总体设计是将“工程材料与成形加工基础实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目标细化为子目标;具体设计是教学单元设计,即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运行步骤、时间,并写明各帧的教学内容和表达方式。

脚本编写是教学设计与程序设计之间的重要环节,因此,选材要适当,帧面设计要合理;教学过程要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力求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局部设计和总体兼顾协调,交互性设计力求方便用户。

2.开发工具的选择

由于该系统内容广泛,18个实验涵盖了工程材料热处理、冷加工、普通切削加工、数控加工与特种加工.包括了机械零件整个加工处理过程,而且,课件的表现形式创新,基于网络实现人机交互式的实验技能的仿真训练、仿真演示功能强大,所以,本系统采用了多种技术:基于Microsoft.Net FrameWork框架,使用组件创建、动态放射、Ado.Net的相关技术;采用JavaScript、VisualC++、HTML、Delphi、VBScript、VB等语言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编程;辅以Photoshop、Flash、3DMax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开发;也采用Frontpage、Dreamweaver、ToolBook等工具进行Web站点规划。

3.素材制作

远程教育系统中所用素材基本是多媒体形式的,而多媒体素材的准备与制作是十分繁重和细致的工作,占用系统开发的大量时间。常见的素材模型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

文本素材中汉字采用GB码统一编码和存储,英文字母和符号使用ASCII编码和存储。由于纯文本文件一般比较小,在网络上传输时不存在速度瓶颈问题,可以使用任何一种熟悉的软件来写作,如Word、NotePad等。

图形、图像素材应采用目前通用的格式处理和存储。网络上通用的格式只有GIF和JPC,所有图形图像都要有这两种格式的一种。

所有音频数据都需要制作成Real流式媒体格式(RAM);视频素材使用四种存储格式:AVl格式、OuickTime格式、MPGE格式和流式媒体格式,在网上实时传输供实时教学使用的视频类素材使用流媒体格式。随着Internet的发展,流媒体(StreamingMedia)也越来越普及。流媒体是通过网络传输的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其数据流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而是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当流媒体文件传输到用户的计算机上时,在播放之前该文件的部分内容已存人内存。

网络课件中所有动画都需要制作成GIF或Flash格式,主要用3DMax和Flash软件制作。Flash是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用于制作动画的软件,用它制作的动画质量高、体积小,非常适合于网络传播。三维动画由3Dmax软件制作,由RealproducerPlus转化成RM文件格式播放。

篇7

[中图分类号]

TU47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69-2

1 岩溶的形成原因及其一般形态

所谓的岩溶地貌,在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由具有溶蚀力的水长期溶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即在可溶性岩受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有流量足够和溶蚀能力的水源; 2)具有可溶性岩层;3)地下水有下渗、流动的途径。岩溶的主要形态有溶槽、钟乳石、溶洞、裂隙、溶沟、石芽、暗河以及漏斗等。其中,碳酸盐类岩层则的形成和发展速度较慢,而卤素类岩层和硫酸盐岩层的形成发展速度较快;含泥质或其他杂质的岩层岩溶发展较弱;岩溶发育强烈的多属于质纯层厚的岩层,且规模较大、形态齐全;结晶颗粒细小的岩石,岩溶较难发育;结晶颗粒粗大的岩石,岩溶更加容易发育。

在岩溶的形成过程中,在地表水下渗或地下水升降变化的情况下,岩溶通常会覆盖在岩溶面上的洪积层、冲积,从而使得土颗粒沿洞穴、岩溶裂隙被冲走,导致下基岩出现岩溶水通道,使上层土形成空洞而形成土洞。

2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基处理原则

根据以往的经验,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关于那些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土洞,应尽量对地下水采取改道、截流等方法,防止地表水渗入土层而导致土洞停止发育和发展。对于那些直径较小的深埋土洞,只需在洞顶上部采用梁板跨越,或者可以不处理;当土洞埋深较浅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挖填和梁板跨越;对直径较大的深埋土洞,可采用灌碎石混凝或者顶部钻孔灌砂土的方法来充填空间;而对于那些地下水不能采取截流、改道等方式的情况,一般可采用桩基等措施来阻止土洞的发育。同时,在岩溶地区桩基在设计或施工时,要对每个孔实行地质勘察,认真分析地质情况,为今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而在对厚砂层和溶洞发育地段钻孔时,要反复冲砸,上部砂层施工应缓慢钻进,保证护壁的质量,应缓慢进行,预防下层的岩溶出现安全隐患。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岩溶洞隙,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其大小、位置、围岩稳定性埋深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下列处理措施:(1) 对洞口较大的洞隙,应该采用板、梁和拱等结构跨越。其中,梁式结构在岩石上支承长度应该尽可能地小于梁高的1.5倍,或者直接采用浆砌块石等堵塞措施跨越结构; (2) 对洞口较小的洞隙,宜采用跨盖、镶补嵌塞与等方法处理; (3) 对规模较大的间隙,可采用洞底支撑或调整柱距等方法处理;(4) 对于风化裂隙破碎、围岩不稳定的岩体,可采用灌浆加固和清爆填塞等措施。以下表1为 岩溶地区工程空洞地基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基处理的桩基形式分析

3.1冲孔灌注桩

冲孔灌注桩形式通常适用于有多层溶洞的地下岩溶发育,同时,要求是上部洞穴顶板薄和溶洞洞穴小的地质情况。因为,采用冲孔灌注桩能够冲穿上层溶洞顶板,到达下层溶洞顶板。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施工人员可以直接从冲击声中判断到顶板的厚度。因此,在冲孔灌注桩建成之前,应该要安排专人查清洞穴情况,确保该区域的洞穴稳定,有条件的施工单位还应在桩位先做超前钻,再将冲击钻冲至满足设计要求之岩层。然而,对于那些有大溶洞存在的地区,为了防止浇灌混凝土时而造成混凝土流失且难以控制,通常不采用这种桩。此外,因为冲孔灌注桩形式的冲孔是通过采用钻头的自由落体运动所造成的冲力来成孔的,冲击钻所造成的桩孔垂直度好,因此,这种冲孔桩形式也适用于开口裂隙多的地质情况。

3.2夯扩桩

夯扩桩形式在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较广泛,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实现等特点,该桩形式桩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上部桩身和下部复合载体组成,以碎砖、碎石、混凝土块等为填充料,复合载体是避软就硬,在持力层内夯扩加固挤密形成的挤密实体。夯击到岩面时,由于强大的夯击能,实际上是对岩顶板进行强度及稳定性检验。同时,夯击施工过程中如遇土洞,能够及时对土洞进行充填处理,也不会危及地面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一般情况下,桩由上部桩身和下部复合载体组成, 桩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复合载体是避软就硬, 以碎砖、碎石、混凝土块等为填充料, 在持力层内夯扩加固挤密形成的挤密实体(如图1所示)夯击过程中如遇土洞,而对于那些节理裂隙较发育强度低或溶洞薄层顶板时,即可击穿进行"深层强夯"处理,只要达到某种"收锤标准"就可定量取得承载力,并符合施工要求。

3.3钻孔桩

在施工中,钻孔桩期的成孔直径通常比较大,受力清楚,一柱一桩,施工方便,钻孔桩对于那些地下有孤石、单桩荷载大、岩溶表面不平以及夹层分布的地貌情况非常适用,能够将桩端可靠地支承在持力层上,用这种桩能钻穿孤石、夹层,桩端的嵌岩情况也好。但是,钻孔桩也有其使用的盲区,不宜用在溶岩溶沟多、裂除多的基岩中使用,因为施工中容易造成钻杆、卡钻沿溶岩斜壁偏斜,以至打偏而不符合施工标准等现象。

3.4群桩

在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对于岩溶表面极其复杂, 但岩溶表面上履盖有较厚沙土层时, 同时,普通的桩基形式都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群桩不失为解决此类复杂地质情况的一种有效选择。因为,群桩的桩端受限条件较少,要在群桩桩端体的压力泡,并不一定要求支承在变化极其复杂的岩面上, 即有坚硬的下卧层即可,只能有效搜盖基岩面, 这样就避开了复杂变化的基岩表面对桩基造成的危害或潜伏的危害,从而提高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效率。

3.5预应力管桩

预应力管桩也是较常见的地基处理桩基形式,对于地基土质不厚实或者地下有土洞、淤泥、地下溶洞连通暗河以及流砂等情况非常适用。同时,压桩的单桩承载力可由压桩机上的压力表观察到,能够全程了解管桩的受力情况,并压桩采用的预制桩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操作起来非常简单、直观,易于掌握,但在土岩软弱过渡较快处容易出现断桩,需要安排专门人员定期查看桩基情况,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岩溶地区地质勘察工程不断增多,同时,地基处理的桩基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这些年来我国在地基处理和桩基两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不断吸收、消化西方先进技术,并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将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基础较薄,还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步改善桩头的嵌固能力,努力探寻适应岩溶地区的基础型式,发展桩端喷浆、后注浆技术,发展半刚性桩复合地基基础型式等,以便于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莫运明.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影响的处理方法探讨[J]. 企业导报. 2011(11)

[2] 刘建民.

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基处理原则以及桩基形式[J]. 四川建材. 2008(02)

[3] 韩小林.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问题综述[J]. 山西建筑. 2009(16)

[4] 黄俊光,方引晴,袁尚红,王禹.

篇8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关于地形图更新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测绘科技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已从初步的理论探索进入到实践,期望解决技术标准、更新机制、更新技术方法与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空间基础数据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基础设施。特别是自“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纷纷建立各自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目前,许多省市开展了1:1 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与建库工作,并逐渐在规划、管理、监测、决策中发挥作用。

1、地形图更新技术的研究客观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社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地形图现势性

数字地形图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各项工作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与决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地形图上的信息与现实存在的一致性成为非常迫切的需求。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即使是五年一轮的1∶10 000地形图更新周期也不能满足资源调查、交通建设、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应用的要求;在基本建设发展较快的城市,一到两年的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周期甚至都不能满足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需求。

1.2地形图生产的重点转向持续性的地形图信息维护

在“九五”与“十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形图生产的重点主要是解决传统测绘技术到数字测绘技术的转变及数字地形图的覆盖问题。“十一五”以来,地形图生产的重点已转向持续性的信息维护更新,且具有大面积、规模性、实时性的要求与特点,所以需要建立科学的地形图更新机制与技术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与技术方法等。一些发达国家已逐渐建立地形图更新机制,形成了技术标准与技术路线;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在经过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已经开展规模性的地形图更新。浙江省测绘局在2006~2007年已完成1∶10 000地形图快速更新试验,并已开始规模性试生产。分析、研究国内外地形图更新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地形图更新工作的开展。

2、工程测量数据动态更新基础地形图的主要工作内容

2.1 空间实体的更新

空间实体的变化是基本的更新内容,包括各种点、线、面等特征变化,是GIS 的基本研究对象。点、线的更新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因此重点应该是面信息的更新。

2.2 属性信息的变化

属性信息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空间实体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和该空间实体相关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例如,一栋房子转让后,房子的产权发生了变化,而房子的空间信息没有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况就是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都发生了变化,如一个地方进行了重建,该地方原有的空间实体全都发生了变化,同时其属性信息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属性信息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变化的一致性,否则很将产生错误。

2.3 拓扑关系的重建

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实体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拓扑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该过程不应该完全由人工来实现,大部分应该由程序根据实际的情况自动变更。拓扑关系的重建应该结合空间实体信息的更新同步进行。

3、工程测量数据动态更新基础地形图的实施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3.1关于部分要素更新

数字地图上的信息可以根据地理信息变更情况与使用需求,及时进行局部更新或部分要素更新,未发生变更的信息则在不需要增加任何工作量的情况下得以延续与继承。更新要素的选择主要考虑因素为:

1)该要素使用频率与重要性;

2)是否为地形图上的核心要素;

3)更新资金投入与使用价值。

地形图使用中,地名、交通、居民地、行政区划、水系、高程、植被等信息是使用频率较高的重要地理信息,可以作为优先更新的要素。但对居民地、植被的更新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制定合适的更新指标。美国规定基本地图更新分为轻度更新、基本更新和完全更新3类,并作出不同的指标要求,值得我们分析与参考。

3.2关于地形图更新技术标准

我国制定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GB /T14268—93) ,局限于时模拟图的条件,现在已不再适应,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新标准应该对地形图更新时允许的位置误差、要素综合取舍尺度与原则、更新要素之间关系的一致性、更新成果的质量控制等方面作出规定,以规范地形图更新行为,加快更新生产速度和提高更新效率。

3.3关于历史数据的保存问题

在传统测绘技术的条件下,地图更新是以“代”的形式来延续的,历史数据以版本形式保存。而一幅数字地形图上的地理信息可能经过多次的修改,按版本形式保留历史数据已不再适合。国内一些关于“数据库增量更新技术”研究成果,采用将数据库中删除的信息(即历史地理数据)存入历史库进行管理的方法,既可满足历史数据的查询与恢复,又可解决数据保存中的冗余问题。

3.4关于共享数据的利用问题

充分利用专业共享数据是地形图更新中一个重要环节。浙江省测绘局与14个省级专业厅局建立了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关系,并利用专业数据进行1∶10 000数据的更新,取得了一些经验。从民政部门收集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勘界信息、从水利部门获取的水利工程信息、从省土地调查办获取的土地调查数据,在更新中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可以提高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但相当一些部门的专业数据,还需要通过标准共建、数学基础与底图统一等共建共享业务建设的深入,才能较好地满足基础地理数据更新的使用要求。

结语

经过我院半年多来的应用和实施,结果表明,利用工程测量成果数据(如工程竣工测量、放线测量、现状图审核等)动态更新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地形图是可行的,同时具有成本低、现势性强的优点。但是,实时动态更新是相对的,要实现城市基础地形图与城市的发展变化完全同步很难,需要解决的是将滞后时间如何尽量缩短,因此,动态更新还应与局部全面修测(定期更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动态更新地形图机制。

篇9

Abstract: The city central heating is the city public welfare, basic facilities, is the social civilization. In China's energy structure is also extensive use of coal for the present stage of primary energy, how to play the city central heating efficiency, efforts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Key words: central he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833

一、集中供热可行性分析

1、集中供热的技术可行性

1.1集中供热系统的合理输送距离应该是相对的,关键看用热负荷特性,对于较大规模的持续而稳定的热负荷,进行较远距离输送仍然是合理的。进行较远距离供热,为维持末端参数稳定,始端参数的调控应能随负荷波动在较大调整区域内适应,例如优先选择热电联产供热时应配合使用减温减压装置作为备用及补充汽源;同时也要求对于用热加强计划与调度,努力使用热负荷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一句话,进行远距离供热,需要供用汽双方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2作为技术方案,进行较远距离供热的管道敷设方式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点。要根据地区的地理情况,避免影响管道保温性能的敷设方式,对于保温应切实强调其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全过程管理。以保障蒸汽输送安全、经济。热补偿方式要尽量利用管道自然补偿;疏水器的规格尺寸应满足排凝水量的要求,尤其低流量工况下蒸汽输送至末端凝结量较大,应考虑提前设置自动经常疏水装置以尽早排尽凝结水。较远距离供热的供热调节非常重要,较远距离供热管线中间容积大,不稳定工况和低负荷工况下容易发生蒸汽凝结,产生水击,因此要选取科学合理的调节方式并进行水击防范,要有切实、周全的保障措施确保供热安全可靠。

2、集中供热的经济可行性

2.1对于较远距离供热的经济可行性。应测算工程造价及其投入产出情况。工程造价依据工程量测算得出,供热成本考虑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由折旧费、大修理费、维护人工费、还贷利息和其他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费、财产保险费、业务招待费、养老保险、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和其他管理费等)组成;变动成本考虑因较远距离供热和热负荷变化造成热耗加大而增加的费用以及为抵偿工程投资,提高热价部分增加的增殖税金及附加费等因素。较远距离供热的定价应极为审慎,因为较远距离供热对于较大规模的持续而稳定的热负荷的依赖严重,需要调动用户的用热积极性,使工程投产后即能快速达到较高负荷,才能保证管线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应确定较为优惠的热价,尽量让利给热用户,以拉动其需求。定价要贯彻保本微利原则,以满足贷款偿还年限为首要,尽量压缩供热的盈利空间。在确定了工程造价、供热成本及蒸汽销售单价后,即可进行各项经济指标,如内部收益率指标和投资回收期指标等的计算,以客观评估工程的经济效果。

二、集中供热节能分析

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是节能、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集中供热指的是在城市的个别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利用一个热源或多个热源向工厂或民用建筑供热的一种方式。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应根据气候条件,整个采暖期内均能达到规定的供热标准,并可节约能源,获得良好的环保效能。

(一)热网方面

管网设计缺乏统筹规划,加之热负荷发生较大变化,致使目前管网的水力工况与压力工况混乱状况严重。

架空敷设的管网使用时间较长,散热损失非常大,腐蚀严重,漏点较多。地沟敷设的管网保温层破损脱落。管道、阀门腐蚀严重。有些热网严重老化,跑、冒、滴、漏问题突出。现在运行的热力管网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调节手段和监控不能控制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的平衡调节。不具备分户计量、变流量运行的调节手段。因此,元法实现对热量进行统一调度。

热阿的节能优化各热源间的热网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保证各热源在不同负荷下不同供热范围时的输送能力和调节稳定性。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实现各热源、热网的联网运行。实现联网可使各热源都处于高效运行区,并可在不同负荷下选择最经济、最节能的热源运行,同时在个别热源出故障时互为补充备用,提高供热系统的可靠性。

三、供热系统消耗能量的环节

1、热制备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热制备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的区域锅炉房和城市热电厂。区域锅炉房的主要耗能设备是锅炉、燃料输送及灰渣清除机械、鼓风机和引风机、水制备和输配系统的水泵;它们耗用的能源是燃料、电力、水和热;通常可以用单位供热量的消耗量来评定耗能水平。热电厂是由抽凝式、或背压式供热机组排汽通过热能转换装置传递给热网系统;首站是供热系统的热源,主要耗能设备是热交换器、输配系统的水泵。它们耗用的能源是蒸汽、电力、水和热;通常可能用单位供热量的消耗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2、转换能量 转换是通过热力站交换器把一级网的热能传递给二级网,并由它输送到热用户。热力站是二级网的热源,主要耗能设备是热交换器、二级网系统循环水泵和补水泵。它们耗用的能源是一级网高温水/蒸汽、电力、水和热;通常可以用单位供热量的消耗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3、输送 热能输送由热网承担,供热管道由钢管、保温层和保护层组成,其结构依敷设而异。管道敷设有架空、管沟和直埋三种方式。它们的能量消耗是沿途散热的热损失和泄漏的水、热损失。一般可用热网热效率来表示其保温效果和保热程度;热网补水率来表示热网水泄漏的程度。在热网管线上有时还设置中间加压泵,以降低和改善系统水力工况(设置在非空载干线上,还能节省输送电耗),它的能量消耗设备是水泵,可用单位供热量的耗电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4、用热 用热环节即终端系统用热设备。城市集中供热主要是建筑物内的采暖(为简化分析只谈最大热用户)。一般都是通过采暖散热器把热传给房间以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它的耗能设备是采暖散热器。其能耗量取决于建筑维护结构保温性能、保持的室内温度和外界环境的温度;其耗热量可通过计量进入的循环水量和供、回水温差积分获得。通常以单位供暖面积的耗热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四、城市集中供热的优点

1、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综合热效率可达85%,而大型汽轮机组的发电热效率一般不超过40?%;区域锅炉房的大型供热锅炉的热效率可达80%~90%,而分散的小型锅炉的热效率只有50%~60%。

2、有条件安装高烟囱和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卫生,还可以实现低质燃料和垃圾的利用。

3、可以腾出大批分散的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

4、减少司炉人员及燃料、灰渣的运输量和散落量,降低运行费用,改善环境卫生。

5、易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供热质量。实现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五、集中供热与分散供热的区别

5.1、分散供热主要指的是各单位利用自备的燃煤小工业锅炉自给自足的一种供热方式。据统计,我国工业锅炉约有50万台、120万蒸吨/时,平均单台容量仅为2.4蒸吨/时,平均运行热效率仅50%。这些小锅炉在当地集中供热不发达的时期,确有其方便处,也是必需的,但其效率低、污染严重、供热质量差等缺点也极为突出。

5.2、相比分散供热,集中供热有明显的优势。集中供热以一个或几个热源点为依托构筑热力管网,通过热力管网向用户输送热能。集中供热的锅炉容量较大、热效率较高、经济性较好,相应的供热成本较低、供热质量较好,而且集中供热锅炉的污染物排放处理设施一般也较为完备,对环保有利,所以国家倡导集中供热。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4-02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要做到“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兼顾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和兼顾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培养学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速度较慢,步伐较小,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1.对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认识不到位。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可否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 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 处于较低水平, 而多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考虑, 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一点上,以数学、外语课程最为突出。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 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 未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 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 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平台。

3.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要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让教师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将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公共基础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要让教师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着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 因而不能长期使用。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式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以上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 A

一、裂缝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1、桥梁自身因素形成的裂缝

1.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当混凝土结构外部环境和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时将发生变形,结构内部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其抗压强度时将产生裂缝。

1.2收缩引起的裂缝

(1)塑性收缩。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此时收缩为塑收缩。在骨料下沉过程中受到钢筋阻挡,即形成沿钢筋方向裂缝。

(2)干缩。混凝土结硬后,随着表面水分逐步蒸发,温度逐渐降低,混凝土体积缩小,称为干缩。因混凝土表面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表面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3)自生收缩。自生收缩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新的物质而导致自身体积缩小。

2、荷载作用产生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又可细分为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承受拉《轴》力和弯矩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横截面会产生一维的拉应力,承受剪力和扭矩及其他复合受力结构则会出现主拉应力,它们都可能会在垂直于主拉应力的方向产生裂缝。裂缝一般沿构件宽度方向贯通部分截面或全截面。根据截面形状的不同,荷载裂缝的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3、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1水化热。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0m),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致使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太大,敛使表而出现裂缝。

3.2蒸汽养护或冬季施工时,混凝土骤冷骤热,内外温度不均,易出现裂缝。

3.3预制T梁时横隔板安装,支座预埋钢板与调平钢板焊接时。若焊接措施不当,铁件附近混凝土容易烧伤开裂。

4、基础变形引起的开裂。

基础空间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发生基础变形后,结构物产生附加压力,超过结构物的抗拉强度即产生裂缝,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有,地质试验资料不准、地质差异大、荷载差别大、分期建造等。

5、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当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足,混凝土质量较差时,二氧化碳侵蚀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的碱度降低,钢筋表面容易被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锈蚀,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压力,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剥落,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由于锈蚀,使混凝土有效面积减少,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削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并诱发其他形式的裂缝,加剧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破坏。

6、冻胀引起的裂缝

温度低于零度时,混凝土游离的水变成冰,体积膨胀9%,产生膨胀应力,导致裂缝出现。当混凝土中骨料空隙多、吸水性强、杂质过多、水灰比偏大均导致混凝土冻胀裂缝。温度低于零度和混凝土吸水饱和是发生冻胀破坏的必要条件。

7、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的材料合成为水泥、砂、骨料、拌合水以及外加剂,配制混凝土材料不合格,从而导致裂缝出现。

二、桥梁施工裂缝防治对策

1、在施工前,合理的设计荷载及桥梁的布局

在该工程施工前的设计阶段,施工技术人员要依据该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桥梁的整体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还要科学的对施工中所需的钢筋进行合理的布局,不要忽视在施工的过程中机械的荷载,以便设计时的荷载要远大于现实施工中的荷载,确保实际的荷载在混凝土的强度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避免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要想解决混凝土裂缝的问题,我们就要加强对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严格控制。只有保证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才会符合设计中的预算荷载。另外,我们一定要保证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配比度具有完善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及时的搅拌,要根据规定和实际的情况来计算混凝土的配比度,在搅拌的时候对加入的水量要控制好,从而来控制混凝土体积的变形,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

3、采用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的具体做法是沿着混凝土裂缝的表面铺上薄膜材料,在施工的时候将混凝土的表面用刷子打毛,将混凝土表面的裂缝填平。也可以采用沥青进行修补缝合,但是这种方法的浆液很难灌入。表面修补的方法适合运用在裂缝很浅的桥梁上,即桥梁内部并没出现裂缝,基本稳定,为了防止出现更大的裂缝,可以采用表面修补的方法。表面修补法可以采取将混凝土或石灰填充裂缝的方法,也可以在裂缝的表面进行抹灰的方法,这些方法非常简单,工程不大。但是它能阻止裂缝变大,从而导致桥梁的钢筋受到侵蚀,出现深层裂缝。压力灌浆法分为水泥灌浆、石灰灌浆、化学物质灌浆、沥青灌浆。

4、材料的控制

施工材料质量、收缩引起的裂缝,是可以控制其最小限度的发生,施工时严格按规范选用材料,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合理选用水泥品种。对原材料(钢筋、水泥、砂、碎石、水等)都应进行严格的抽样检验。对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对比试验,在高温下或雨后施工对砂、碎石进行含水量实验,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5、混凝土拌和与浇注

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为全部材料装入搅拌机开始至搅拌结束所用时间,混凝土延续搅拌时间应根据配合比和搅拌设备情况通过试验确定,但最短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使和易性好,不离析,不析水,运输时间短,浇注时分层浇注。浇筑混凝土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块的间隔浇筑顺序,尽量减少后浇带或施工缝。仔细检查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的紧固程度和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等,以确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尺寸满足要求。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分层厚度(指捣实后厚度)应根据搅拌与运输能力、浇筑速度、振捣能力和结构特点等条件确定。泵送混凝土的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大于600mm,其它混凝土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大于400mm。

6、注重温度的变化

在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水量的添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尤其是在天气热的季节进行施工的话,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比如,在夏季施工的时候,我们要将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减少,这样更方便于混凝土能够很好的散热,在特殊的情况下,要在混凝土的内部增设降温的办法,这样就能确保混凝土的抗裂性。混凝土的质量越好其抗裂性就越强,所以,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忽视材料的堆放、搅拌方式以及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同时,对于温度高时,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浇水措施,对于温度低时,要加强对混凝土的表面保温措施,这样才能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降低混凝土裂缝的现象。

7、对桥梁的结构进行补强。

7.1预应力加固法,增大桥梁结构的截面面积,增加支点的数量从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7.2采用钢板等部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加固处理,从而提高混凝土构件的稳定性。

结束语

桥梁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上几种,如何采取一定的设计和施工措施来克服和控制大的裂缝产生,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因此,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

篇12

[中图分类号] P625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63-1

1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建筑工程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桩基础工程的质量不达标,给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基础形式之一,桩基础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桩基础的材料来分,建筑工程的桩基础可以分为钢桩、木桩以及钢筋混凝土桩等。按照入土方法来分,桩基础可以分为打入桩、压入桩以及灌注桩等。按照桩基础的受力情况来说,桩基础可以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等。

正如上面所说的,建筑工程的桩基础具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但不管使用哪种桩基础,施工测量都是其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之所以进行桩基础的施工测量,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过程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的标志,这也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第二,做好桩基础的施工测量,从本质上说也是为了加强对桩基础施工过程的监督。第三,桩基础的施工测量不仅包括施工前期的测量、施工过程中的测量,还包括桩基础竣工后的测量。

建筑工程桩基础的施工测量有其特殊的技术要求:首先,测量过程中,尺寸必须要精确,要充分考察实际长度与设计长度之间的误差,努力将各种施工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次,在进行高程测量时,工作人员必须对原水准点高程进行检测,并按照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和要求进行测量。再次,在物轴线测设时,要根据测量控制点的相关数据,然后以该数据为依据来设立相应的定位矩形控制网。

总之,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测量工作的合理与否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分析

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桩基础工程的质量,必须要加强质量控制工作。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控制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测量这一课题进行相应的论述。

2.1建筑物定位测量的质量控制

桩基础施工测量的最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建筑物的定位测量。只有合理的定位测量工作,才能保证建筑物的顺利施工。就目前来说,建筑物的定位形式主要有直角坐标法、等腰三角形与勾股弦等。同时,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施工的精确度,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精密的测量方法进行。

近年来,矩形网测量法是当前建筑物施工测量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筑物的施工测量主要采用定位桩法和主轴线法。所谓定位桩法,就是指线设定建筑物的两个点A和B,然后根据这两点测设出C和D点,A、B、C、D点形成一个矩形网,以此来进行建筑物的定位。而主轴线法一般用于大型厂房或者复杂建筑的测量过程。这些建筑物对定位的精度要求更高。首先,工作人员要更具条件测设出建筑物的长轴线AB,而后以长轴线为极基础,测出短轴线CD,最后进行精密的测量和归化。这种测量方法对误差的控制更为严格。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桩基础的定位测量质量,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在采用定位矩形网进行测量时,工作人员要埋设直径在0.08m,而长度在0.35m左右的木桩,然后在木桩的中心位置做好标记。为了保证中心位置不发生位移,最后将水泥桩进行加固处理。另外,对于那些施工时间较长、施工过程较复杂的工程来说,施工人员最好埋设水泥桩。第二,要做好定位测量的检测工作,对测量结果进行多次核对,保证定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

2.2桩位轴线测设的质量控制

做好定位矩形网的测设之后,工作人员要进行桩位轴线的测设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一般采用一些辅助仪器,如经纬仪来进行桩位轴线的测设工作。要在引桩上打入一些小的木桩,然后敲上铁定来进行中心的定位。要对桩位轴线的长度以及轴线间的长度进行准确测量,尽量保持工程的实际距离与设计方案距离一致,并将单排桩位误差控制在1厘米之内,群桩之间的误差要尽量小于两厘米。

2.3承台桩位测设的质量控制

承台桩位测设是在桩位轴线的引桩基础上进行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桩位主要分为两种单排桩和群桩。在进行承台桩位测设时,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直角坐标系法、线交位法等,但是测设数据要与设计方案尽量保持一致。在一些复杂建筑工程的承台桩位测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数据换算等。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承台测设的检测和监督,将各种误差控制在2厘米之内。只有检测完全合格之后,施工单位才能进行施工。

2.4桩基础竣工测量的质量控制

要将建筑工程的桩基础建设落到实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竣工测量工作,对工程成果进行检测。首先,工作人员要根据定位矩形网等来恢复桩位的轴线及其引桩点。其次,工作人员要采用百分表测量法对建筑工桩基进行荷载沉降的测量。第三,要对桩基的位置的偏移量进行测定,审查偏移量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第四,要做好桩基顶部的高度测量,检测所用的水准点,将精度控制在1厘米之内。第五,要对桩身的垂直度进行测量,保证桩基的合格性。待这几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之后,工作人员可以绘制相应的竣工图,来清晰地呈现呈现测设结果等,以便进行之后的审核工作。

3总结

要想提高建筑工桩基础施工测量的质量,工作人员必须从设计方案出发,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将所有工作都落到实处。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加强创新,不断更新施工测量的技术设备等,争取使施工测量的结果更加精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