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事件范文

时间:2023-06-11 08:12: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安全风险事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安全风险事件

篇1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染色馒头、塑化剂风波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无不牵动公众神经。食品安全话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公共议题。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铺天盖地,人们质疑政府监管力度不严,谴责商家唯利是图,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越来越高。公众要求获得知情权,采取维护食品安全行动,甚至引发社会骚动,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公众作为食品消费的主体,他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程度对化解食品安全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呢?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针对公众的风险感知采取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呢?这是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解析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入手,把信息来源、流动渠道与放大的风险“信号”联系起来,提出政府、媒体、公众自身采取风险沟通策略的建议,旨在降低公众风险感知、缩小危害程度,恢复正常状态,对今后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事件公众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的危机事件引起不少学者和公众对风险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在这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倍受瞩目。为什么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心理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感知的过程。感知过程是人类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信号传递等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认知等心理过程。感知过程主要分为一般感知和风险感知两种过程,当人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便形成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判断、评价、态度和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感知过程是个人和社会沟通的产物,这一过程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自身特征。自身特征包括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与评价,信任水平等。在知识水平方面,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专业知识了解的比较全面,他能客观地感知事件结果,辩证的看待和评价风险事件造成影响以及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还有,在认知上,个人的感知、思维等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出现偏差。公众风险偏差来源于专家科学的风险评估与自身价值观的风险评估的差异。公众对生产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也会影响其对食品安全感知程度。研究发现,韩国公众对政府的卫生检查结果不信任,对食品制造商和消费者保护机构信任度低,会提高公众的风险感知,引起公众恐慌(Meera Kim,2003),可见,信任水平对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非常重要。

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包括了家庭、参照群体、社会团体等行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对个人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带来的外部影响力。Hornibrook,McCarthy& Fearne(2005)通过对牛肉市场的研究,对各种信息源的信息按重要性进行排序,首先是过去经历、家人和朋友推荐,其次是质量保证信号、包装、店员推荐、商品标识,最后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等,该研究认为消费者主导的信息最重要,厂商主导的信息其次,政府和媒体主导的信息最差。这可能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有关。

3.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包括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政府采取的监管措施等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其中,政府措施是影响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公众认为风险事件容易得到政府的控制,风险感知就会降低。Brewer and Rojas(2008)对美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公众认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越是有力,越是容易相信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评定的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从而越是放心食用。由此表明,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影响公众风险感知与购买行为。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放大与风险沟通

为什么有些相对较小的风险或事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呢?这就是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社会放大理论认为风险事件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等相互作用,它可以放大或缩小某个事件所形成的风险和潜在威胁,其所产生的作用不仅是事件本身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由公众风险感知以及其它机构和群体的反应所决定的。提出风险社会放大理论的目的是解释风险感知和风险沟通的动态变化过程。风险信息经过风险符合传递给个体和社会放大站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风险信息容量,并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使得公众风险感知发生变化。其中个体放大站,如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信任等因素影响着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社会放大站如政府、媒体、专家等会影响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说明了风险感知在风险沟通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风险事件的属性是通过风险符号来描述的,采取何种沟通方式将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变化。风险沟通最初致力于调和政府、企业界、科学界和公众之间关于风险问题日益激化的矛盾,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一种新的伙伴和对话关系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简单的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借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此观点更多强调的是单向沟通,在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下,双向沟通是必然趋势,这也给政府和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采用风险沟通策略去应对,恐怕又会引发一场新的危机。可见,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社会放大与风险沟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四、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沟通策略

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风险感知会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风险信息的传播在所难免,而风险沟通是一条转危为安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降低风险感知可以从风险沟通策略着手,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自身、新闻媒介、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进行风险沟通,才能有效地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增加政府公信力。

1.公众自身沟通策略分析。公众可以通过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或者其他社会因素的信息传播和解释等能力来辨别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感知。知识水平的匮乏和个人辨别能力的不足使得公众加大了风险感知,造成盲从和恐慌。人们比较迷信专家,只要是专家声称可以解决的风险一般不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是当专家声称事件不明原因、可能存在未知风险时,公众的风险感知提高。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不同专家充斥不同的声音,公众无法对风险信息加工选择,模糊混乱,公众对信息产生疑虑,觉得风险超出自己辨别能力,加大了风险感知,就会被错误信息误导,出现非理智行为。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知识了解的较为全面,客观的选择风险信息,就能理智看待和评价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对社会和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理性的行为反应。因此,除了加强个人科学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培育风险意识和参与科普活动外,还需完善公众风险辨别理解力,纠正错误的风险信息,这样才能从容理智地应对风险。

2.媒体信息沟通策略分析。媒体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信息媒介,它可以提高社会能见度,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获得风险信息并寻求对策。媒体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过度报道与公众的积极关注会产生快速的风险社会放大效应,严重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过度报道、传播不完整或是混淆事实,公众在对风险加工过程别关注致命风险信号导致公众理解偏差,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个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错觉,使得人人自危,风险放大,甚至产生次生危机,如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香港澳门奶粉抢购风,海外奶粉代购风为主要表现。媒体可以建构风险、掩盖风险,还可以解释风险。媒体传播适度的风险信息,并解释信息,可以引导公众减少恐慌,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降低风险感知。因此,媒体沟通的方式对风险感知的放大与减小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公众理解并解释风险信息。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前可以与专家学者合作,告知风险的相关信息;在危机爆发期,注重传递公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风险之害的信息,听取公众风险和安全诉求;在危机发生之后,把宣传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3.政府风险沟通策略分析。政府公信力是遏制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的有效手段。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政府只有采取质量保障、监管措施、建立信息透明机制的风险沟通策略,才能重塑公共威信,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携手人民群众,共同应对当前危机。首先,政府应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细化食品行业标准,把监管细节贯穿到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定期抽检食品,对问题企业进行处罚并曝光企业名单、产品目录,向公众提供详细的食品检测情况。此外,还需建立信息透明机制,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手段。如果政府沟通不及时、不到位,信息传递不顺畅,公众知情权受到限制,就会提高风险感知。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数据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正式渠道及时、系统的向公众公布数据,客观报告最新出现的情况。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公众除了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外,还可以提出疑问,政府相关人员需要及时给予答复,使公众充分了解情况,形成良好互动,体现了对公众需求的政治回应。同时欢迎群众举报,共同参与,协助解决与风险有关的冲突,并逐步恢复对政府信心。

参考文献:

[1] Meera Kim,Hyochumg Kim. Consumer attitudes and accepta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Korea, Consumer Sciences incorporating Home Economic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2003(12):701-712.

[2] Hornibrook S A, McCarthy M, 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 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10): 701-715

[3] Brewer M S, Rojas M.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issues in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8(28): 1-22.

篇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on nursing quality and risk ev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surgery.Methods 110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on June 2016,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to control group,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The nursing quality,mental status and risk ev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communication skills,proficiency,responsibility,service attitude,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writing standardiza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

[Key words]Abdominal surgery;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Nursing quality;Risk

腹部外科疾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多需实施手术治疗,因手术具有创伤性,易出现手术并发症,存在一定的风险[1]。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其自身权益及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2]。因而,医患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医疗矛盾不断增加,而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水平的关键,与治疗效果有密切的联系[3]。因此,有效地保障患者安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我院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分组,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质量及风险事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6年6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选择2015年8月~2016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110例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19~72岁,平均(48.31±3.57)岁;胆囊切除术31例,胃切除术22例,十二指肠穿孔及胃穿孔修补术10例,阑尾切除术47例。另选择2016年6~12月就诊于我院的110例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70例,女40例;年龄18~73岁,平均(48.26±3.54)岁;胆囊切除术29例,胃切除术20例,十二指肠穿孔及胃穿孔修补术12例,阑尾切除术49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实施腹部外科手术,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意识清楚;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依从性差者,肝肾等功能不全者,手术不能耐受者。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医疗模式进行处理护理差错和事故、安排护士工作,并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按护理安全管理进行护理,包括。①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小组由6名成员组成,选择1名从事配合外科手术的护士为小组组长,以及2名工作年限>5年护师和3名主管护师组成。②分析护理风险。分析体系内部风险:包括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流畅度不足等,以及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对规章制度检查力度不足、执行力欠佳、监管力度不够;分析护理人员隐患:包括未参加过系统培训,法律意识薄弱,违反护理操作规范,执行临时医嘱不规范,专业知识缺乏,病历书写不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度欠佳,抢救危急患者应变能力欠佳;分析患者与家属之间的隐患:包括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而导致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护患关系和治疗效果。③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完善管理体系:根据护理和体系内部风险分析结果,对护理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使护理工作的各个流程更加规范,为保证护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建立工作流程,定期开整改会议,对护理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改进。增加医护人员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技能与理论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固化岗前入职、岗位强化等方面培训,并对业务学习、理论、操作等方面进行考核,强化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其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理论:围术期加强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注重患者个性,及时了解患者的自我诉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术前加强访视,术后定期回访,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给予及时干预,能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合理分配护理人员:根据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强度,制定针对性的排班制度,尽可能将其工作强度降低,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包括沟通能力、熟练程度、责任心、服务态度、应急能力、书写规范性等6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为25分,分数高低与护理质量成正比[4];记录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护患纠纷发生率、医院性感染率、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SDS和SA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总分各100分,分数越高患者心理状况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的比较

对照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各项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心理状况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3

【 abstract 】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reducing construction accidents and protect state property and people's life safety has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project security risk control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model of study is very necessa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keywords 】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科技的不断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原则通过风险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就需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一般原则是:(1)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2)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应急措施;(3)对极不可承受的风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风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风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风险,稍加注意,不必采取措施。2、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1)危险源辨识,明确任务分工。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应明确任务分工,按各部门职责范围开展危险源辨识。

(2)运用科学手段,做好风险评价对辨识出来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分级,是实施风险控制的依据。对于不同级别、种类的安全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考虑的技术方案、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均不相同,做好风险评价,对于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3、建筑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及控制

(1)直接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安全检查表(可以采用《安全性评价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害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ETA)、事故树(FTA)等。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分析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立有章可循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企业干部与职工自觉地执行这个管理模式,并应该潜移到干部职工心中,默化成自觉的思想趋势,即使企业的体制、机制、领导层和管理人员有变化,职工仍能自动运作,自觉照章办事,这就是企业运作成功的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何种所有制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的选择、制约和挑战。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企业是很难在市场中立足的,不仅失去投标资格,而且将逐出当地建筑市场,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能科学、正常化进行安全生产,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有效,企业内和现场项目部是否形成人人遵章守纪的安全施工氛围,将面临着市场的选择和挑战,同样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安全施工管理模式,安全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必然难以管好施工现场安全施工。建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科学、不实用,或是花架子赶时髦,也不行。因此,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安全施工管理模式的任务是企业头等大事。

该模式应该俱备本企业的鲜明特色,特色愈浓,说明企业安全文化素质愈高,其运作的真实性、针对性、可行性愈强。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是本企业多年工作规律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紧密结合本单位施工生产实际、其中可操作性强的实实在在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在施工实践中总结。

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职工奖励和违规处罚》等等制度。有些制度、规程、责任制应挂在岗位上,警示岗位人员贯彻落实。做到以法治企,以制度管人。

建立健全的以企业法人为首、层层落实的各级安全施工责任制,形成立体式、全方位责任到人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成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经培训考试合格懂专业安全技术知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所有现场项目部、施工班组均设安管员,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把安管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是企业安全生产施工的基本保证。

转变观念,实质是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要有所创新。一是要实现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今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重特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预防控制、治理和整改上。简言之,就是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过去,安全生产的管理更多的是凭借经验的积累,规章制度的约束等。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日益技术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三是管理客体应由单一所有制企业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全社会企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大都集中在乡镇、私营企业。为此,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事故多发的特点,即由过去只注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尤其是要强化对非公有制中小和。

篇4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与技术力量、施工管理经验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从而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巨大压力。国内一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多发,重大事故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1 安全风险管控是天津地铁建设安全管理核心

随着天津市地铁1、2、3号线的开通运营,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再次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期。目前,地铁5、6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处于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2015年底4号线、10号线也即将开工建设,地铁在建里程近140公里,工程质量安全压力巨大。天津地铁集团秉承“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安全是地铁建设生命线”的管理理念,重视安全、关注安全,始终把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天津地铁集团在多年安全管理经验基础上,引入安全风险管控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理清管理脉络,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责任目标,严格技术措施落实和责任考核,坚持把安全风险管控列为项目管理核心工作,紧紧围绕风险管控组织地铁建设,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事件发生机率,确保地铁建设安全受控。

2 安全风险管控内容核心

2.1 加强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地铁集团建立监管与实施分离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通过组织机构建设,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职管理队伍健全、管理脉络清晰、责任明确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地铁集团组建专职安全管理队伍做为安全监督管理者,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进行安全监督管理;各项目管理中心做为实施层是安全管理落实者,是安全管理主责部门,是安全管理行为主体,行使安全管理职责;两者相辅相成、责任分明,实施层承担直接责任,监管层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形成监管与实施分离的管理格局。

同时地铁集团在指挥中心建立监控平台,完善全覆盖安全管理网络,完善自上至下的落实和监控管理体系,以之为核心开展安全风险管控。以监控平台为依托,覆盖全过程管理环节,形成完整有效的监控管理循环,用技术手段对建设风险实施监控管理。

2.2 加强机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地铁集团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从风险源辨识论证、方案评审、盾构机安全评估、条件验收、领导带班、责任划分、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实现制度全覆盖、管理无漏洞的目的,以满足高强度建设、网络化管理的需要,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重点突出了以下五方面:

1)目标管理。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深入梳理风险源,建立风险源台帐,明确风险源管理目标。项目开工前针对风险源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建设过程中做实风险目标管理。

2)责任管理。针对风险源台帐目标,明确管理部门及具体责任人,把安全压力自上而下传递下去。形成“管理者必须知道可能会出哪些事故,心中有数”的良好局面,管理有的放矢。

3)措施管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进一步健全管控措施。技术方案专家论证把关,开工前进行条件验收,过程中落实风险管理监督。

4)高强度检查。针对风险目标及具体责任人,采用例行检查、抽查、暗查等方式,形成高强度的检查态势。每月、每季进行全覆盖检查,平时进行抽查和专项暗查。同时抓好整改,确保检查工作有实效。

5)严格考核。根据考核评价管理制度,每季度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通过批评、通报、约谈上级领导、书面通知上级单位、经济处罚、红黄牌警告等措施,有效保证了制度良性运行。

2.3 加强硬件建设,完善监控管理

天津地铁已进入高强度建设关键阶段,对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建立长效化的信息监控管理机制,为建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地铁集团通过梳理在建工程风险管理目标、升级系统平台、明确责任界面等,建立了“全时段、全覆盖”的风险预测、预控、预警、应急处置的信息化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监控平台投入运行以来起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实现了功能多元化目标,建设成为集“可视化监控、安全风险管理、实名制监控、文明施工监控、应急处置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控管理平台。监控平台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七项功能、四支队伍。

1)一个中心。在地铁建设指挥部建立监控管理控制中心,项目管理中心建立管理分中心,实施两级监控预警管理。

2)七项功能。实现了基础资料管理、数据统计分析、预警响应处置、重点项目施工视频监控、应急处置、文明施工监控、实名制管理七项功能。

3)四支队伍。建立了监控管理团队、第三方监测队伍、专家团队及应急抢险队伍。

2.4 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完善风险源管理

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绝不是孤立的管理行为,它涉及到规划、设计、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管理。既是纵向的全过程管理,又是横向的全面管理,同时又与工况条件、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基于以上认识,地铁集团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安全风险管控体制。

为此,地铁集团在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分别开展安全风险调查与评估,汇总形成风险识别清单,请专家论证把关,并有针对性地从技术和管理上制定控制措施。建立专项方案论证制度,对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建立开工条件验收制度,对深基坑开挖、盾构始发接收、联络通道施工等重要环节先条件验收后开工;建立安全风险分析日例会制度,每天对风险源施工部位安全风险状态进行评估,及时解决险情。地铁的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技术问题,只有把技术问题吃透了,不打折扣地落实到底,才能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因此,重点做好前期工作,开工前把各种风险吃透,措施制定好,再请专家论证把关,为安全风险管控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完善实名制管理,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为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确保主要施工管理人员与投标人员一致,提高地铁建设管理人员素质,地铁集团对参与地铁建设的监理、施工及第三方监测单位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地铁建设管理人员现场管控能力。

1)技术措施。在现场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对监理、施工及第三方检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人脸识别设备通过网络与监控中心监控平台连接,纳入监控中心统一管理。

2)管理范围。监理单位总监、总监代表、安全总监、监理组长;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安全副经理、总工、项目副经理;第三方监测单位项目经理、总工、项目副经理。

3)管理成果。监控中心每天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考勤统计,确认其是否在施工现场,形成实名制考勤日报表。

4)考核管理。监理、施工及第三方监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当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予以黄牌警告;连续两个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予以红牌警告,并通报批评;连续三个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要求中标单位更换该管理人员,并依据合同对中标单位予以经济处罚。

2.6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地铁集团定期组织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专家人员对各参建单位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参建人员自身素质。对天津市及地铁集团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施工重点环节与管控要点,现场的施工特点、作业环境、危险区域等加强培训,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与施工现场相结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地铁参建人员的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使参建人员了解、熟悉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要求,落实安全质量管控措施,规范行为,消除隐患,全面提升了地铁建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2.7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

1)应急队伍建设。随着地铁5、6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的大范围开工建设,紧紧依靠施工单位处置险情,已不能满足需要,地铁集团以抢险经验丰富、实力过硬、诚信可靠的施工单位做依托,组建专业抢险队伍。抢险队人员全天候坚守现场,险情发生时能够立即出动,参与应急处置。

2)应急管理。所有风险源均制定了应急预案,如基坑开挖施工、盾构掘进施工、联络通道开挖施工等。预案简洁实用,通过培训考核,让所有参与者明白险情发生后应该做什么。以不通知抽查演练为手段,不做“应急演戏”,真正做“应急演习”,切实起到锻炼队伍、提高抢险人员熟练程度的目的。

3)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应急关键是响应,为此,地铁集团建立了集团地铁建设应急响应责任体系。每个项目均明确了应急响应责任人,当接到预警或出现险情时,由其负责上报和响应,如险情上报中断,该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完善的响应体系,为预警和应急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4)应急与监控联动。应急队伍隶属于监控中心管理,当监控中心发现或者接到险情报告后,立即通知应急抢险队,抢险队第一时间出动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管理与监控中心联动,尽可能压缩应急响应时间。

3 安全风险管控落实

3.1 坚决执行风险台帐管理

风险台账管理是天津地铁集团在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总结了2、3号线管理经验,推出的一项安全管理措施。在工程开工前,地铁集团组织有关专家和各责任单位对地铁车站、区间的风险源进行识别、风险等级划分、专家论证、确认,形成了风险源清单台账。在风险源施工条件验收前,结合周边环境的变化,再次对施工环境、盾构区间进行调查、走访和区间物探,对原有风险源和风险等级进一步确认和调整,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和预控措施,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把关、签认。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源,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均确定一名责任人,承担日常的管理责任,并承担安全事故责任。地铁集团每周组织专家和参建单位召开风险源管控例会,对在施风险源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问题制定工作措施,保障重要环节科学组织,确保安全。通过风险源台帐管理,解决了“可能会出什么事?谁来管?怎么管?”三个问题,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确保风险源施工安全可控。

3.2 严格落实风险管控目标

地铁集团建设管理中心建立风险源台帐,每个风险源均制定管理目标,明确具体责任人,制定处置措施。风险源管理目标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必须实现三个明确:

1)明确目标。各岗位、各部位、各级管理人员,都熟知自己工作范围的安全隐患,知道应该管什么,知道自己管辖范围会出什么安全事故,从而完善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2)明确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知道出了事该负什么责任,承担什么后果,带着压力管理安全、尽责任,健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3)明确措施。各级管理人员经过培训,熟知自己的岗位制度规定,知道应该如何去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管,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3.3 严格风险管控重点环节管理

天津地铁集团总结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广泛征求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社会专家、高等院校等方面意见,制定了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加强风险管控。重点侧重于施工现场管理,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共分七部分,内容包括:工程现状调查、工程勘察、风险分级标准、车站深基坑施工、盾构始发与接收施工、盾构掘进施工、联络通道施工等共计87个重点管理环节,对各环节均明确了具体要求。地铁建设各方紧紧围绕以上重点管理环节进行风险管控,收效明显。

3.4 严格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已成为天津地铁常态化的风险管控管理机制。根据地铁集团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每日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要按照安全技术专业或者工种进行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到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排查人要悬挂禁止施工作业警示牌,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组织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未消除安全隐患的部位及其影响的区域不得施工作业,未消除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不得使用,推动“零”隐患施工。

通过施工单位每天排查,监理单位每周排查,地铁集团每月排查,对隐患狠抓整改落实,确保隐患整改到位,有效遏制了安全事故。同时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推荐安全风险控制到位、文明施工管理水平高的项目,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了示范工程的带头作用。

3.5 严格落实安全考核管理

安全风险管控必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天津地铁集团制定了天津地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每月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好的单位通报表扬,差的单位通报批评。每季度召开安全质量总结会,评选出“安全质量先进单位”,年终评选出“年度安全质量先进单位”,给予物质及荣誉鼓励,起到了积极的带头引领作用。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一个巨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和施工难度随之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也随之明显。

天津轨道交通建设在新形势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天津地铁集团在管理中实行安全风险管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⑴《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

⑵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

⑶天津建委《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3.6.17

篇5

1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类型(危险源)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类型有很多种,按照危险源可将其划分为:施工场地引起的危险、施工场地以及周围地段引起的危险两大类。这些危险源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现将不同危险源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

施工场所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潜在因素,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应该对这些给予足够的重视,如若不然便会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由于项目的存在必然会有潜在安全风险,因此每个施工项目都是一个重大危险源,并且这些危险源又由多个小的危险源组成。具体来说有:

(1)存在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等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脚手架、模板和起重塔吊、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中遇到的工程危险;人工开挖基坑、基槽中遇到的危险;在较高高度作业面下(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施工,由于安全措施不符合相关要求甚至是没有安全防护措施造成的人员伤亡等意外;施工过程中工程器具、构件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摆放、搬运而造成的高空坠落、撞击人员事件等意外等等。

(2)在施工环节中,人工开挖桩基、隧洞开挖、建筑室内涂料等因为排气不通畅而在造成的人员中毒、窒息事件等重大危险源。

(3)施工中对于易燃易爆化学用品的使用、存放未按要求和相关规定,或者施工人员防护不到位而造成人员伤亡等意外;施工人员因食用卫生不符合的食品而造成集体中毒现象或其他疾病。

1.2 施工场所及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

施工场所以及施工场所的周边也是工程事故的重大危险源。不同的施工场所以及其周边环境会有不同的危险因子。比如施工项目地址的选取不同、工程方法采用的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工程安全。应该从危害存在的潜在可能角度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监控,这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

(1)一般在大型的基坑、基础施工中采用支护、支撑设施,若这些支撑维护结构没有在、按照规定进行设计或者施工就有可能造成施工场地的破坏,这样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会对周围的居民、建筑造成严重地影响,甚至会造成重要设施的破坏,地面的塌陷、爆炸与火灾等意外。

(2)在基坑开挖、灌注桩的施工中往往会采用降水措施,假若降水措施使用不当或者是对于沉降、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建筑物来说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能会造成周围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倾斜、开裂,倒塌等意外。

(3)在没有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下进行高度较大的施工作业就很可能因为施工器具的失稳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财产损失等。

(4)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完成后末班的拆除中若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也会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如果隧道开挖掘进时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也可能造成掘进设备损坏,施工人员伤亡等。

2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1)询问和交谈:发现安全风险需要及时的同生产现场的管理进行沟通,同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讨论,从中获得危险源的资料。

(2)现场观察: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发生在施工现场,必须要的施工现场才能发现风险所在,应该到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观察,场地和人员操作分析观,以达到获取危险源资料的目的。

(3)事故树分析法:在进行安全事故分析时可以按照事故树的分析要求开展和绘图,以获取危险源资料。

(4)安全检查表法:安全检查表对于工程安全检查有很好的用途,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来检查安全风险,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安全风险是被。当然必须首先到现场进行检查,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并据此获取危险源资料。

3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处理方法与风险管理的处理方法相同,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极为重要。除了采取以建筑工程一切保险及职工人身伤害事故保险等的工程保险方式的风险转移外,对于施工的风险控制是最重要的。

3.1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原则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实现首先就是要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的等级,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其控制风险的原则为:

(1)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

(2)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应急措施;

(3)对一些可能造成极大危险的施工作业要禁止,同时还要实现最大风险的改整,对中度风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风险也应该加以监控。

3.2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一般方法有:

(1)明确安全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时成立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将责任落实到组织甚至是个人;

(2)风险控制需要一定的管理方案,因此应该制定出详细可行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案等;

(3)将施工操作规程、施工作业规范以及管理制度整理成文,以文件的形式呈现;

(4)实时监督、检查以及测试;

(5)经常进行定期的员工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理论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对于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更应该加强培训;

(6)对于按午安事故苗头的处理应该是积极迅速,做到一经发现,绝不放过,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3.3 建筑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控制

(1)现在我国已存在一些相关的法律章程,可以以这些章程为基本的准则和依据,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安全体制和规范,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保证建筑施工是依法、安全生产的。

(2)目前我国一些施工单位对于监管人员的配置方面不够重视,往往在人员或者机构的选择上显得比较草率、不严苛、不慎重。而且在整个项目中,人员配备这一块投入的成本太少,导致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可能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这就会对整个的施工安全产生很大的风险。

(3)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政府应该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监管,在安全上保证经费的投入;再者就是工艺设备,工艺没有跟上时代应该意识到并不断的学习,引进新的技术,设备陈旧了应该及时的更换调整,不应该为了节约一点施工成本而在施工安全上冒这么大的风险。

(4)目前的建筑施工基本上很多都是机械设备实施的,在对这些设备进行安装或者使用等各种环节的时候,应该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通过一个严格的检验测试,检测合格之后,才能投入到生产中。

(5)将现在先进的电子系统运用到施工现场中,对施工现场进行及时监测,对安全施工及时遏制。

(6)施工之前制定一个政府和企业共同联合的突发安全事故的解决方案,保证若一旦发生事故如何高效合理的处理。

(7)对负责施工现场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制度考核。确保项目施工的安全进行。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

4 结 语

在建筑行业,目前很多报道中可以发现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然而对于这种安全事故,我们是可以采用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对建筑工程的危险源进行识别的,通过识别,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后真正做到及时预防安全事故,建立安全的建筑施工工程。

参考文献

[1]孙维珉,于瀚滨.关于企业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难点和对策[J].建筑安全.2012.

篇6

2、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3、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对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调查处置。

二、工作开展情况

1、本年度食品污染物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共计监测8大类53份样品,风险监测指标16项,检测参数157个。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1301人次,所有体检人员采集肛拭进行肠道致病菌监测,检测指标2项,检测参数2602个。

3、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置1起。

三、监测结果

1、食品污染物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2014年度53份风险监测样品中经我中心检测,2份桶装水菌落总数不符合国家标准(GB1928-2003),其余所检样品所检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2、食源性疾病监测:2014年度1301名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预防性健康体检时均未检出肠道致病菌。

3、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2014年度开展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置一起,事件波及3人,无死亡病例,经我中心采集呕吐物、药酒、啤酒等样品送上级部门检测,均未检出可疑因素,该事件定义为不明原因化学性中毒事件。

四、监测结果分析与建议

食品中污染物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53份样品经检测合格率为96.23%,不合格样品均为桶装饮用水。桶装饮用水监测5件,其中2件菌落总数超出国家标准,合格率为60.0%。

桶装饮用水菌落总数超标可能造成饮用人群出现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特别是老人、小孩及其他抵抗力低下人群更易引发多种疾病。造成桶装水菌落总数超标的因素主要考虑过滤系统处理工艺问题,罐装环节及密封等情况。

2014年食品风险监测样品我中心仅接收1批次53份样品,监测频次低,样本量少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我县食品安全实际情况,不能对全县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准确的预警。根据检测结果,我中心也难以提供有可行性的指导性意见。

肠道致病菌检测按照我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及检验方法,检测结果需要5天时间;部分食源性疾病的检测我中心没有能力开展,只能送上级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时间相对延长,对食源性疾病的救治指导意义不强。

通过检测样品发现,我中心检测的4份乳与乳制品样品均在学校食堂或学校超市内采样,其中1份为学生奶,其他均为含乳饮料,含乳饮料营养成分远低于牛奶,普通人群对乳与乳制品的区别鉴别能力较,不能有效鉴别。监管部门应高度警惕部分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用含乳饮料替代学生奶的可能。

针对我县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我中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为了保障我县人民群众健康,营造放心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了解我县食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物水平和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来源,我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扩大监测样品种类,增加监测频次,才能相对真实地反映我县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

篇7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始终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电力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强,电网工程项目数量较多。而电网建设工程因为施工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工作和工序繁多,存在多种形式的安全风险。由于风险是抽象的概念,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易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也就难以科学地进行控制。国网公司2011年提出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办法”,对风险进行科学地识别和评估,量化描述,按照动态风险的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增强了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1 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

根据国网公司对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办法,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类别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固有风险,指在正常情况下,施工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典型的固有风险有人身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坍塌、电网事故、交通事故等。

第二类是动态风险,是指在作业时特定情况下,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是以固有风险为基础,结合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实际情况,实施的修正计算。动态风险是确定风险管控措施的最终依据。

2 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

2.1 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

国网公司将安全风险从小到大划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风险(稍有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低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轻伤及以下事件的施工作业。

二级风险(一般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轻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三级风险(显著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重伤或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四级风险(高度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容易发生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五级风险(极高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2.2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

2.2.1固有安全风险评估

固有安全风险值受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事件出现的频率、发生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三个因素的影响,国网公司建立了《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并在清册中明确了各种情况下固有安全风险的数值和等级。

固有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如下:

1、工程开工前,业主项目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项目部开展项目交底及风险点初勘工作。

2、施工项目部根据风险交底及初勘结果,从《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的《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中选择相应的作业工序及其对应的风险等级,确定本工程各施工工序固有风险等级,编制本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控清册》。

3、施工项目部筛选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经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后。

2.2.2动态安全风险评估

国网公司在动态安全风险评估中提出了维度和动态调整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了《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

维度即影响动态风险的六方面因素,即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根据这六方面因素的执行情况确定对应的风险值。

动态调整系数K为六个维度对应风险值的平均值。

动态风险的评估过程如下:

1、在分项工程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按照《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计算出各工序作业风险动态修正系数K,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中固有风险值D1进行修正,得出动态风险值D2,D2=D1/K。

2、依据动态风险值D2,查阅《施工安全风险值D与风险等级关系表》,确认实际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识别、评估及预控措施台帐》。

3、实际作业时再次确认六个维度影响因素的取值情形与作业实际情形是否一致。当出现情形变化时,重新计算动态风险值及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

2.3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分级管理

建管、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制度,按照“年度策划、月度评估、周预警、日报告”要求,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实施分级评估管理,即省公司将重大风险纳入年度安全管理策划、业主项目部组织月度安全风险评估、施工项目部填写周安全风险预警清单、业主项目部实施重大风险日报告。

3 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3.1 施工安全风险的动态控制

动态风险等级是确定决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依据,要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应考虑降低风险等级,以减轻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由于动态修正系数K受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实际情况影响,因此对维度进行控制是降低风险级别的有效措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种方法加以控制:

1、合理安排有关作业人员

施工单位的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均必须持证上岗。对于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工作必须由有多次工作经验、业务技能水平较高、身体素质及精神状态较好的人员实施,除了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外,还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和监护,严禁临时用工参与此类工作;对体质不适或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员,适当安排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或暂停其工作。

2、使用合适且合格的机械设备

施工单位应建立现场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施工机械管理人员,落实施工机械安全管理责任,对进入现场的施工机械和工器具的安全状况进行准入检查,并对施工过程中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重要吊装、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施工队(班组)安全工器具应定期试验、送检。

3、加强设备材料进场管理

要严把工程设备和材料进场关,统一配送的设备材料必须进行到货验收,施工单位自购材料必须有合格证,并按要求送检,业主单位应组织抽检,确保不让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环节。

4、精心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施工项目部应认真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等安全策划文件并报审实施;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或重要临时措施、工序、特殊作业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报上级审批后进行专项交底,部分超过一定规模危险较大的项目还应组织专家进行认证审查。

5、合理选择施工环境

一是要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不得因为抢进度而降低施工标准;二是要尽量形成开阔的施工作业面,以便于施工,对于复杂环境要保证隔离措施的完善;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施工,少数恶劣天气下不进行高风险施工;四是要在施工现场实施安全文明施工和安全设施标准化,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

6、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业主和监理、施工企业均应建立安全管理、安全保证和监督体系,并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到位,项目现场均应配置安全员,完善现场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班前班后会等各项安全管理活动,认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发现缺陷及时闭环整改。

3.2 施工安全风险的分级控制

3.2.1 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工序作业

施工项目部组织开展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监理项目部实施巡视检查。

1、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复核各工序动态因素风险值,仍属二级风险的,按照常态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施工。

2、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动态升级为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至二级及以下风险。否则,按照三级及以上等级风险控制办法组织实施。

3、特殊条件(暴雨、雷雨、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时的户外作业)下,经动态因素调整后,对风险等级低于二级的,考虑到作业条件的特殊性,应将风险等级按照三级及以上风险进行控制,极端情况下,应停止施工。

3.2.2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管理

1、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组织进行实地复测,计算动态风险等级,并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

2、优先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三级及以上施工工序风险等级。采取措施后仍然在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严格执行《电网工程安全施工作业票B》,制定“电网工程施工作业风险控制卡”,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后,在作业前递交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同时,根据分级管控要求,各级管控人员必须亲临现场监督检查、会签作业票。

3、四级及以下固有风险经过动态修正后出现五级风险的,应通过改善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中某些维度的条件,把风险等级减低为四级及以下之后,再行施工。

4、采取措施后仍然出现五级风险作业工序时,施工项目部必须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安全技术措施),由业主项目部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并报省公司基建部备案。作业时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务必到岗到位,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条件不能满足时必须停止施工。

4 结束语

对电网工程施工作业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是降低基建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工程施工安全可控、在控、能控的重要举措,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设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均应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格按照国网公司关于电网工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关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切实提升工程现场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能对人体和动物产生副作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的科学程序。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及风险管理,而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基础与前提。我国颁布了多个食品安全法律,法律法规体系在不断完善中,卫计委、农业部也加大了国家食品和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机制与机制建设。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第十四条中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在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运用科学方法,根据食品安全检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有关信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学、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我国食品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起步较晚,很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及规划体系相对不完善,故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有文献报道,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更为严重,应加以重视。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及存在的问题

体系构建。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说明我国食品监管体系存在一定问题,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形势严峻。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逐渐建立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机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体系主要是进行技术数据基础网络建设及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年度计划,并开展风险检测工作。结合我国实际国情,2011年成立了国家风险安全评估中心,并设立相关部门对食品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交流、标准研究及技术研究进行管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有了一定保障。在2012年,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已覆盖31个省份,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检测网络体系。

74监管体系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时间不长,整体规划及技术保障能力需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及检测不太成熟。(2)风险评估需要利用大量数据及资料对签字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及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搜安全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对程度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完成较困难。(4)对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也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测中的大问题,职能部门需要社会和其他部门的被监管,预防监管部门,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食品监管体系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多头管理、监管盲区等问题。这导致食品市场监管失灵,小规模食品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存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困难,我国食品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存在问题,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构建要提供以下保障: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二是技术人员保障,三是资金及仪器设备保障,四是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管,避免职能部门。

篇9

一、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安全责任划分不合理。在我国,施工安全普遍被认为是施工单位的事,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往往只关心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问题,因而经常出现拖欠工程进度款或迫使施工单位抢进度、 赶工期而漠视施工单位人员安全的情况。 某些施工单位负责人,缺乏必要的安全法律意识,在监督不严的情况下, 存在着把减少安全投入视为节约成本的错误观念,使建筑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可见,从法律上落实建筑活动各方的安全责任,增加各方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是降低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2.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还较为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目前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多或少出现了放松安全管理的行为。 一些施工企业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开发和投标方面, 倾全力找关系投标、中标,对安全过问不多。 现场项目经理更注重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把安全工作当作陪衬,重生产,轻安全,拼体力,拼设备,从主导思想上搞错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甚至还有的领导认为“建筑施工死人不可避免”,片面强调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客观原因,忽视或开脱自己的主管原因和责任。

3.安全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不够。在建筑施工安全执法方面突出问题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方式、应承担的安全责任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明确; 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工伤事故瞒报、漏报甚至少报的情况;建筑工人职业病伤害问题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等。 由十缺乏可信的第一手安全伤害事故统计资料, 从建筑安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的死亡人数大十重伤人数, 重伤人数大十轻伤人数这一明显违反安全事故规律事件中可见一斑,给我国开展建筑安全预测预防研究、企业安全业绩评价、建立有效的市场保险调节机制等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

4.安全评价方法单一。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 我国现用两个标准均采用的是安全检查表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是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 只能静态的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 往往国家开展安全大检查的年份(或月份),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一旦风声过去 ,安全事故极易反弹 。并巨“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更适应我国国情的, 能充分反映建筑安全状况的安全评价方法体系,可由多种安全评价方法进行选择,不仅可以满足政府安全管理机构、建设单位(业主)、保险公司等部门了解施工企业安全状况和业绩的需要, 而促使建筑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全形象,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5.施工现场必要的安全投入不足,设备老化情况普遍存在。现在施工的投标基本采用的是清单报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多是低价中标,本已经有限的资金又被优先安排在保工程形象和进度方面, 安排到安全名下的资金不足,致使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偏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现场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装备落后,配备不足;基础薄弱,企业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强调工程进度,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安全的现象相当的普遍。

6.人员培训方面力度不够。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素质不高。 在几千万建筑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了近 85%。 这些工人大多文化水平低,其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差,其职业技能培训远远不够;同时,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而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更少,还达不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需要。 尽管各级政府或企业已经在人员培训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但是在培训体制、培训计划、培训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而对于异地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问题也急需相关单位解决。综上所述,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执行力度不够,最终结果是往往流于形式而不是效果,这也是为何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一直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所反映出的不少问题, 也是施工现场惯性事故频繁发生,偶尔事故也未间断,而新发事故又时有涌出,并不时地出现较为严峻的事故多发局面的根源所在。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研究

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企业安全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构成风险;②安全责任制不到位,考核淡化构成风险;③总包监督不到位,以包代管构成风险;④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落后的生产技术构成风险;⑤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知识缺乏构成风险;⑥工程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直接构成企业管理风险。 安全风险直观的表现是事故,事故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 危险趋势未及时遏制时突然发生,追溯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

1.人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 这既有人的自身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如身体素质差异、身体状态(疲劳、疾病)、技能高低、管理好坏等。

2. 物的不安全因素。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当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事故,这种可能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 在建筑施工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高处作业、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材料等五大方面。

三、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研究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对于建筑施工类,风险评价可以有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及定量评价 3 类,一般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法与半定量评价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 ①直接判定评价法。 如对照经验法、类比法、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②安全检查列表法。 ③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法)。 ④故障树分析法((FTA)(或称事故树分析法)。

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LEC 评价法。①评价员工在某种具有潜在的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方法,采取“打分”的办法指定各主要因素的分数,然后根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 危险性即用下式表示:危险性=LEC其中: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危险严重度。②将收集的信息按上述标准进行评分, 将所得分数填入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表中,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危险性。并根据相应的分值确定风险程度。③由管理者代表及相关部门人员, 根据风险程度分级确定出重大安全卫生风险,制定出重大风险汇总表,并以此作为确定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指标的主要依据。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

篇10

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的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如果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直接对人们构成危害。所以为了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构建了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监管体系,依据这两种体系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保障。然而,我国的这两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上还存在落后的局面,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1.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的问题

由于以往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我国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唯一的专业技术机构,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技术保障能力不足,还未形成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实验室网络,只是完成了一些应急和常规的风险评估工作。(2)由于风险评估要利用现有的数据及资料对潜在风险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环节--暴露评估,而暴露评估的关键技术是有效获得和正确分析数据。但由于各职能部门沟通不畅,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和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需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承担我国目前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

1.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管理现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质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不同部门标准的监管职责进行了具体划分,但依然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落后的食品生产方式导致单一式政府监管失灵。我国二元制经济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方式简单、粗放。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小规模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落后。

2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制中问题的策略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效的策略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依据相关的手段进行解决,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使得食品能够得到安全保障。而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法律建设,将相关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确立评估的对象,合理的划分风险评估的范围,尽可能的遵照相应的原则来展开风险评估。同时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细化,将责任切实的落实到实处,依据法律进行责任承担。其次,要充分的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规范化处理。严格的按照食品安全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同时,加大对风险评估机制的改进,使得风险评估更加的精细化。使得食品安全评估能够有效的对一些突发的事件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另外,就是要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公开,使得评估机制更加的透明化,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监督,使得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公平和公正。在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以食品安全为对象的责任条例,在此基础上,精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的明确自身的职责,积极的做好自身的工作,从而使得风险评估能够顺利的进行。

2.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

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来说,需要充分的结合时展的要求进行体系的完善和改进。监管体系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着一定的关系,从这一方面来分析,如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得到了完善,那么监管体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完善。可以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是奠定监管体系完善的基础。而要想能够使得监管体系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则首先就需要将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健全和改进,使得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标准等级尽可能的提升。其次,就是合理的加入一些新的食品标准条例,将食品标准尽可能的完善。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社会在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食品的种类也会不断的增加,新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出现。另外,食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应用到各种新的元素,针对这些元素进行安全标准的划定,并及时的将这些新的标准融合到原有的食品安全条例中,就能够针对食品进行安全保障,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针对食品安全标准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加大重视的程度,并进行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建构相应的安全检测部门,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监测技术来对新出现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将新的安全标准及时的进行制定和融合。最后,合理的针对既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转型。相关部门要针对自身所具有的监管职能进行调整,使得监管职能的发挥更加具有针对性。将原有的行政部门转变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统一展开监管,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积极的记录,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评估风险及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其无论是在法律基础上还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检测,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部门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有针对性的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食品的安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李思捷 单位: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篇11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从统计数据看,我国正处于建筑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期,每年重大、特大安全屡见不鲜,无论从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比之制造业、运输业等要高出很多。加上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跨国建筑企业竞争,使得我国建筑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一个不懂得控制施工安全风险的建筑企业必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如何在保证建筑企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施工中各类安全事故的损失已经成为整个建筑行业关心的话题之一。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特点

建筑工程中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事故、发生危险,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国内外许多风险管理的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系统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

二、建筑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因素

2.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参与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第一,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意识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相关管理及配套设施跟不上,完全无法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由于安全意识的淡薄,使得企业在安全方面投入的资源较少,安全管理、安全制度等过于形式,施工现场监理手段较为单一,致使现场安全隐患较多。第二,某些施工企业采取无视国家安全法规的做法。第三,勘探以及设计单位由于前期勘探过程中,本着应付草草了事的态度,对现场的安全因素没有充分的考虑,以至于在发生重大事故时,无法对造成事故的原因进行及时的辨认,不能给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

2.2主管部门安全监管存在漏涧

首先,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许多安全生产的指示和精神以及标准和规范等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许多情况下,负责安全主管的政府机构对安全生产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对业内企业下达过指示,但这种指示和精神却很少能够真正的被企业所重视,更不用提落到实处了。其次,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监理机构,特别是偏远地区城市的建筑安全监理机构,由于人才匮乏,资源不足,条件有限,很少能够在安全生产监理工作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2.3建筑工人素质不高

目前建筑工程往往被多次转包,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建筑成本,很多施工单位往往使用一些没有施工经验的农民工来完成建筑工程,这些工人没有相关施工经验,也没有施工技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作业,加上自身安全意识不足,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遵守安全事故规范,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结果往往造成对自己以及对工程项目的伤害。

2.4建筑工程受环境制约

建筑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建筑施工在大部分时间是露天作业,而且建筑产品体积较大,具有整体性特征,不能进行分割,建筑产品固着于地上不能移动使得建筑施工与当地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是野外作业,建筑工程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制约,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建筑是高空作业,发生事故损失会更大,有时还会造成路过行人和车辆的受损,修复和重建将会更加困难。另外,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施工技术、不同的施工材料与结构都会对建筑产品质量带来影响,即使工程项目看起来差不多,外观设计、建筑结构都相似,但是建筑基础也可能不同。建筑产品的复杂性使得其在产品完成过程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3.1明确管理体制与职能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那么在施工现场管理中,首先,要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让所有的工人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大家庭中的一员,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培养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面对工期紧逼,技术复杂的工程,只有坚决服从指挥,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再者,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人员管理必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2加强施工技术

首先是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建筑设计或施工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它能保证建筑物或施工机械零部件所要求的强度裕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工艺工序的正常进行。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要按照既安全可靠又节省的原则,从安全和效益两个方面考虑,辩证统一地进行分析,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其次是提高可靠性,提高建筑物、建筑设备和附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具体有降低额定值、冗余设计、选用高质量材料、维修保养和定期更换等。同时要加强安全监控,即对建筑施工中的危险

源进行监控,控制某些技术参数,使其达不到危险的程度,从而避免事故。

3.3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

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到施工现场的安全员,都要自觉地培育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一是把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对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能够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是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的工作技能。 加强内部培训,解决安全责任人员对规范、标准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的问题。要进行案例分析,从事故中

真正吸取教训,在有针对性解决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安排时间对安全生产责任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教育,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的工作技能。

3.4提高先进科研成果运用能力

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含量,用于减少和弥补人为的错误,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心理,生理特征和状况, 避免员工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有效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

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安全风险十分密集的领域,也是安全意外事件和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已是建筑企业的重要管理问题之一。施工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和体制,构建成熟的成套风险识别、评估和预防机制,针对不同的风险,及早设置预防准备措施,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保证施工项目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贾俊峰,梁青槐.工程保险在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施工技术,2005,(12).

篇12

关键词:建筑安全 事故分析 风险管理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ccident Analysis

作者简介:桑毅红(1973-),女,山东菏泽郓城县,山东同力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注册监理工程师。

一、 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针对建筑安全的管理必须从了解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开始。为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好的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安全事故是由5大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起连锁反应而引起的。即社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A1促使人为过失A2的发生;又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质及机械危险A3:A3又导致意外事件A4的发生;并从而产生人身伤害或意外损失A5。这五个因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五个因素的连锁反应就构成了建筑安全事故。

第二种是综合因素影响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在研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的研究造成这次建筑安全事故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类、排序,采用从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入手,找出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并分清其主次地位的研究分析方法。实质是分清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领域的主次矛盾。

第三种是人的失误理论。该理论主要是强调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类型和这些事故是怎样发生的。

但是上面的这些建筑安全事故分析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虽然通过分析能够找到导致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个事故会发生以及它发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等等问题,这些理论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漏洞。我们国家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后建筑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随着大量的乡镇企业的迅速建立,建筑业的队伍成分非常复杂。除具有一定规模、资金的等级企业外,社会中还存在大批的等外级企业既不具备企业执照的各种农村承包队。这些资质外的建筑队伍在给我国的建筑业带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

第三,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及工作年限都偏低。其中,只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占43.3%,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占16.7%,接受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仅为26.7%,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从根本上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从管理人员从事工作的年限看,参加工作少于6年的竟然占到29.5%,将近三分之一。这一部分人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对自己本身固有的管理理论检验机会也较少,这对其本人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冯利军,2008年5月)

二、 建筑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1、借鉴发达国家建筑安全管理的经验,明确建筑安全管理的法律责任

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并且严格监督执行是提高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发达国家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得出的宝贵经验。

在建筑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美国除一般的法律规定以外,主要依据1970年颁发的适用于美国各州和地区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该法明确规定,每个雇主都应遵守下列要求:第一,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没有被认为对雇员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生理伤害危险的工作和工作场所;第二,必须遵守根据本法令颁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可见,按照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规定,业主和承包商要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风险,建筑安全事故的最终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大部分落到了业主身上。因此在美国,业主和总承包商对安全问题已越来越重视。业主在工程项目招标时,一般都将承包商良好的安全施工记录列为取得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2、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有效调节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效

我国的建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经济杠杆对建筑安全业绩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建筑市场安全制约机制不健全,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重视安全业绩,有关安全的强制保险制度不完善,违规处罚力度较轻等。由于保险法制不健全,没有权威及真实的安全业绩纪录,建筑企业安全状况无法判断,保险公司不敢过多涉足建筑市场,直接导致建筑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保险险种单一,保费高昂,理赔困难,大多数建筑企业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