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6-11 08:1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

篇1

丰台园区科协发挥科协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资源优势,在聚集科研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创新网络、推动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人才培养,汇聚助企合力、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一)注重制度建设、自身建设,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的全程服务

为规范管理,突出实效,注重工作运行状态和成效,健全服务措施,园区科协首先开展了企业创新服务的保障工作:一是领导重视,为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保障条件;二是做好科协工作规划,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三是指导企业与院士专家对接,做好跟踪服务,全程掌握工作的实时动态,为科技创新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调整科协职能承担部门,将科协工作与企业服务工作相结合,将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辐射面扩展至全园区。不断创新科协服务工作,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讲成效。2011年园区管委将科协职能由产业基地办公室调整至企业服务中心后,通过职能调整共享信息资源,强化服务管理,把企业服务工作与科协工作有效结合,政策和社会互相促进,立足科协会员单位,将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辐射面扩展至全园区,壮大科协组织队伍,强化科协服务职能。

园区科协与园区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合作,为科协及联盟企业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支持交控科技公司建设“轨道交通安全控制系统产业基地”,并计划构建园区轨道交通安全共性技术平台;推荐科协副主席单位鼎汉技术等5家企业申报市科委重大产业培育项目和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资金项目,共获得资金支持1700万元;结合“企业倍增计划”,调研企业需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将首批入选“倍增企业”的20家科协会员单位分配到人,确保每家企业有专人负责,每项需求有办理反馈。

积极搭建企业成长平台,推进科协会员单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配合搭建中关村“1+6”平台,推荐18家园区科协重点企业开展“十百千工程”第三批重点培育企业申报、十百千工程需求调研,首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补助资金的申报等工作;二是重点组织和帮助园区科协企业申报多项国家、市、区各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北京市政策资金支持,2012年13家园区科协重点企业参与的10个科技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振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北京市立项;北京倚天凌云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部立项;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入国家级火炬计划;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产品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被确定为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企业的27项产品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

积极推动科协系统优势资源与园区内企业合作,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体系建设。北京科研力量雄厚,但创新资源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分布不均匀。两院院士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既可以身先士卒攻克难题,也可以统筹调度,为企业发展充当“桥梁”和“纽带”,协助企业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科协将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端创新资源向企业汇集,依托企业科协网络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和引导以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决策、攻克技术壁垒、排解技术难题,增强产业、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2011年至今,园区科协共在9个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放建站补贴和人才引进补贴共计145万元。通过在企业中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园区已吸引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11名院士进站开展高端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指导和交流等工作,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计算机信息、冶金化工、通讯信号等多个领域。

其中,京卫药业集团聘请的孙燕院士常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身兼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WHO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数职,是内科肿瘤领域的泰斗之一。在他的参与协调下,京卫医药科技集团成功开展了抗肿瘤临床免疫学研究,获取生物技术多肽及单体药用研究等多项成果。同时,针对孙燕院士“贞芪参”项目,工作站组织强大科研团队(项目负责人为孙院士博士袁芃教授),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和北师大化学院韩梅教授共同申报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目前已通过形式审查,完成答辩。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工作站建成后多次与刘耀院士沟通联络,获得项目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又增加清华大学的吴佑寿院士进站,针对生物识别技术的核心算法研究方面展开合作。北京戎鲁机械产品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建站后与徐滨士院士合作立项“国外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并将该项目报国家发改委,已获得16万经费,现在已进入项目执行阶段,年底前会有初步成果。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建站后,与干勇院士合作进行新钢铁二级螺纹钢向三级螺纹钢控轧控冷工艺研究,现正在申请国家863项目。同时,在干勇院士的帮助下,与钢研院建立长期合作的协定,依托承德钒钛产业基地,引进院士团队有关钒钛基地项目,做项目推广。

(二)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技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园区科协大力促进企业中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为园区科技工作者营造鼓励创新发展的环境氛围。

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搭建高端实践学习平台,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园区科协从园区企业科研生产第一线有创新性成就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选拔推荐参加北京市科协各种奖励表彰评比,鼓励优秀科技人才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中发挥核心作用。园区科协积极推荐科技工作者参加“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和青年学术演讲比赛等活动,北矿磁材、华电工程等八个企业的27名科技工作者获奖,园区科协获得最佳组织奖。66名同志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的称号,其中有7名同志获得“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的称号。园区科协两名副主席荣获北京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优秀组织者和国家科技标兵称号。北京景新电气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科协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之家”。

(三)以服务促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园区科协以促进企业科技自主创新作为重点,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充分发挥园区得天独厚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整合创新资源,依托科协组织网络,探索多种服务模式,积极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发明和创造活动,不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近年来,丰台科技园区18家科技孵化器组成的孵化网络培育中小企业1564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7家,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190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1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产品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6项产品入选国家火炬计划;34项科技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0家企业入选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一批企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嫦娥工程、奥运火炬珠峰登顶、青藏铁路工程等重大项目技术攻关和建设,园区科技工作者积极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篇2

作者简介:谷再秋(1973-),女,吉林榆树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物流;

刘岩(197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7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66-03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改变,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育工作重心。创新创业人才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独立自主性,即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见解,不屈从权威,不人云亦云;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开拓创新性,要有不断探索的热情,迎接挑战的勇气,要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三是自控协作性,要善于克服自我冲动和消极情绪,要善于和不同技能的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目标。要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本科教学中加大改革的力度,从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考核环节,因为考核体系是一门课程的指挥棒,它利用分数导向指引学生关注教师需要其了解的部分,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评价应以培养综合素质的标准进行,因此要采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形式。《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先行课程,课程涵盖面广,具有入门性质,更详细的知识体系都将在后续的多种专业课中详尽体现。因而其考核体系应该具有拓展物流知识面、培养物流专业学习兴趣、不苛求严格掌握物流理论的导向,评价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极基本知识考核为辅。根据这样思想,本课程的考核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见表1)。

一、课堂考核

这部分考核培养的是学生的专注度和自我约束能力,以及展现自我的能力。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向学生讲述成绩考核体系,并要求学生每人做一个姓名卡,每次上课必须摆放在座位前,做得漂亮有特色的可获得加分。对旷课和请假次数要予以限制,考勤分设定为6分。在大学里,老师认不全学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这往往会影响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不利于大学期间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和必要引导,也不利于教师间对同一学生的信息共享,因而也不利于发现和疏导个别学生的负面情绪,这都无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大学老师毕竟不同于和学生每天见面数次的中小学老师,很多专业课教师与同学见面的频率只停留在某学期一周一两次的水平上,要认全学生谈何容易。因此,本课程借鉴外教在中国常用的识别学生的方法,制作姓名卡摆放桌上,既有利于课堂中随时点名提问进行各种互动和纪律监控,更有利于强化教师记忆,使老师更快地记住每个同学,这对于增进师生情感,更好地完成高校教师的工作使命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的素质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守时、专注、尊重、敬畏、敬业这些优秀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进行持续的引导和培养。但在很多高校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其中会有教学内容和教师个人能力的原因,但学生约束机制不到位,迟到现象严重,课堂纪律涣散也是导致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如上课时候用智能手机玩游戏、聊天在当前高校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性和约束性与高等教育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是不矛盾的,在很多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下,仍然会有严格的规则和约束机制,学会敬畏规则的人才在今后的创业生涯中才会有对国家法规的敬畏和对市场规则的遵守。本课程课堂纪律分为6分。

我国大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很多国家相比都是偏于含蓄和不善表达的,这和我们多年的学校及家庭填鸭式教育方式有关,而作为人才走向社会的通道的高等教育,必须改变这种被动听讲的教学状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要有兴趣和胆量质疑、发问等,要学会表达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因此教师要将每次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都将记录在案,其活跃程度作为计分的依据,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讨论,这部分表现为8分。

二、作业考核

《物流学》作业要满足知识性、趣味性、与后续专业课程不重复的要求,还要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要增加其动手能力,减少直接上网寻找答案的可能性。《物流学》作为物流专业的先导课程,需要在满足学生了解物流基本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为后续的《运输管理》、《配送管理》、《采购与仓储》、《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成本》、《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设备》等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因而不必过早详细讲述这些模块的主要内容,而更应该拓展整个覆盖面。这三次作业就是针对一般物流管理专业都不会开设的《流通加工》、《包装学》、《快递管理》课程而设计的。

(一)动手加工在宿舍可以进行且周期并不会很长的产品。可腌制泡菜、咸蛋,制作豆芽、豆腐干等。学生需要图文并茂地展示整个加工过程,对生产工序、加工成本有详细的记录和测算,并最后提供成品展示。将根据报告的工作量和成品的品质打分。本次作业10分。通过这个过程实际感受产品流通加工环节,锻炼动手能力。

(二)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进行包装。需要寻找适合自己加工产品并能承受运输、装卸搬运压力的包装材料,尽量使用旧物或废品改造。学生仍需要图文并茂地展示材料来源和制作过程,并最后提供包装后的产品。将在教室根据产品性质的不同进行一定距离和强度的抛掷试验来测定包装材料、包装方法的选择合理性,并以此计分。本次作业10分。通过这个过程实际感受包装环节,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三)将包装合格的产品快递给父母。需要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快递公司来完成该次作业。学生需要通过全方位的咨询、比价挑选到从学校到自己家庭所在地的最优寄送方案,并记录整个过程,形成不同快递公司价格、速度、网点分布、服务态度的比较表格。将根据学生的调查比较工作量及对各主要快递公司的了解程度来计分。本次作业10分。通过这个过程来了解和感受我国主要的快递企业,分析总结各自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锻炼其通过调查分析形成结论进而选择最优方案的能力。

通过这三个操作型作业,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物流的某个知识模块当中来,无形中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对其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会开拓思维,独立操作,会提高其更好地完成任务的能力。而通过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寄给父母,增加这些90后独生子女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崇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研读物流著作

读本专业的好书是本课程近几年一直布置给学生的一项传统作业,一般都要求写出读后感。读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物流产生兴趣并了解物流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为今后的创新创业埋下兴趣的种子和专业的思考。但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容易在网上寻找现成的读后感、书评或改编著作前言后记的内容。因而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阅读书目的选择要经过老师过目,尽量选择物流名家的深入浅出的通俗著作;其次考核的最后成果也不再是撰写读后感,而是将该著作缩减成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并要求其格式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来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

(一)可以督促学生很好地阅读优秀的物流著作,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了解这个新兴的学科内容。将著作缩写成论文需要进行全文的阅读,要对内容有提纲挈领的把握,要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这都有利于学生课堂之外对物流知识的汲取。

(二)读后感超越了学生现有的专业能力,缩写更符合其当前所处的学习时段。《物流学》的开设时间一般都在本科的第三、四学期,是所有后续物流专业课的先行课程,因而这时候学生更应该从阅读和积累感性认识入手,而不能苛求其形成自己的专业看法。

(三)为毕业论文打好编辑排版基础。从历年本校物流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来看,格式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超越内容本身,也暴露了物流学生编辑排版能力的薄弱,因而如果能从大一大二就将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环节,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为日后走入创业岗位撰写格式规范的文字材料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考核10分,其中内容5分、格式5分。

四、撰写创业计划书

2013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校中的创业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极为迫切。而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一直是我们在寻找的突破点。从以往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来看,立足于本专业可以大大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当前物流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来看,物流学生筹建小型物流公司进行创业是有很大的可行性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进行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包括创业思想、创业准备、团队意识、财务控制、市场开拓等。将这些创业知识有机贯穿于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将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引领,为日后学生自主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撰写物流公司创业计划书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一)进行自主创业的思考,发现自我潜能。计划书的撰写需要学生分组去进行资料查找、市场调研、反复讨论,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放在即将创业的位置上认真思考所有计划实现的可能性,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团队角色,大家会在磨合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协调及适当的坚持和妥协。

(二)为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打下一定的基础。我国各高校近年来都在组织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旨在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如果能在《物流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就进行了相关的训练,将对日后高年级时参加各种创业大赛积累宝贵的经验。这个环节的测评将以各小组计划书的撰写质量和答辩情况作为评分依据。共10分,其中计划书5分、答辩5分。

五、期末知识点上机考核

和其他科目传统的期末考试不同,本课程进行的期末考试目的在于一些理论知识点的检验和物流前沿性知识的了解。试题类型基本分判断和选择两类,共30分。考试时间按课时量大小设定为30-60分钟,通过电脑上机完成答题和阅卷。这种考核方式的好处体现在:

(一)这种考核方式摒弃了传统期末考试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规避了学生死记硬背某一本教材的弊端。促使学生掌握《物流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通过理解来完成物流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因而试题的选择应该更注重那些成型的、通用的理论点,对于一家之言则慎重取舍;但也注重对前沿性知识的了解,如物流金融、物流保险、物联网、冷链物流、低碳物流等。

(二)通过电脑考试系统进行测试可实现试题的随机抽取和排序,可做到不同人不同题目或相同题目不同顺序,从而大大减少了考试作弊的可能性。此外通过电脑考试和阅卷,既提高了考试效率,也减少了监考和阅卷的人工工作量,同时无纸化测试也节省了大量纸张。

篇3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中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一、国内相关现状研究分析

多年来,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模式尚在探索之中,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稳定、统一和完整的教学思路。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仅停留在订单式的顶岗实习形式上,没有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探索和培养,目标短期、形式单一、内涵不够。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有技能培养的,但大部分都是脱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常教学之外的培训项目,功利性比较强,违背了高职教学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虽然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相互融通与衔接都做了一定的改革,并且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贯彻“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思想,以发展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教学重点也逐步从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但还是存在理论知识偏多、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偏重功利性教学的不健康现象。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性企业多重视高职学生适岗应岗方面的能力,在基于“工学结合”和“课证融通”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一条社会适应性比较强、颇受用人单位和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在教学模式上建立起“专业知识学习—岗位认知—职业能力认定—实训实习—就业工作”的“学习—实践”逐步递进的教育模式,从而增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教育效果。

(二)引入适应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全国酒店服务技能资格证书为主的课征融通情境教学模块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旅游行业、旅游类企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旅游类企业单位的现场感和岗位角色意识,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类企业岗位必须具备的扎实规范的岗位技能。

(三)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教育体系的健全,依托工学结合的实习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转向校内实训场所,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指导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旅游景点进行实地现场指导实践,强化专业技能,感悟岗位的具体技能需要。同时,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单位实践,进一步自觉锻炼自身的专业实操技能。

(四)在专业考核上,强调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全国酒店服务技能证书的考试导向,进行口试和实际操作检测,倡导形式与方式的多样化,引导督促学生既掌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扎实的理论,又掌握过硬的技能。

(五)为高职经管类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比较科学、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改革思路,总结出工学结合下的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方法,从而强化高职经管类专业“双证书”的教学管理目标。

三、树立正确的目标,解决关键性问题

(一)拟达成的目标。

1.基于“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指导思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行以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系统化教学新模式。在“做中学,做中教”的创新课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际工作过程项目驱动式“做中学”和“做中教”教学模式,即学生组织成各工作过程项目团队,并在其中充当一两种角色。项目依照业界真实工作流程划分成多个阶段。在项目流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先行讲授这一阶段可能用到的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学生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听课,并通过更深入的自主学习和团队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来完成每阶段的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进度报告、小组讨论和答疑,随时掌握学生动态,针对其问题适时切入知识点教学。教师对提交的报告及时组织评审,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提升水平。做与学形成一种迭代式的螺旋上升过程,相互交替,互为发展。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中,执行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成绩评定方式,执行以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结合、队友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基于“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证书考试教材的有效整合融通,实训课程的合理设计,建立和开发将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转换为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考试需要的课程,构成课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式课程结构。其一,学生从兴趣出发,以实际工作过程项目驱动,自由组建团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发展和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从自由到自觉的实践过程。其二,让学生自己“做主”,因为发展和创新不是被动的产物,而是自主的结果,让学生自主、自立、自修,每一个学生都沿着自己的“兴奋线”有机会独立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从而萌发出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其三,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创新人才不能以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为评定,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要相辅相成,因为从每一个个性各异的个体来看,发展的途径和创新的指向要因人而异,各具特色。只要有发展、有创新,就会有成绩。

3.建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科学合理的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考核内容。有的课程为项目过程考核(以团队分为主、个人分为辅的考核方式;队友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的课程为实践和服务技能考核等若干种新的考核方式与办法。

4.建立健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工学结合的企业,借助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培养学生知岗、适岗、应岗的能力。

(二)应该重视,并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篇4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改革意识、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环节的认识

2.教学内容少,科目单一

现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仍然依照过去“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所以专业面欠广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较少,跨专业的综合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很少,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式单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学生的自主操作、报告和课堂表现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知识、专业计算机软件仿真平台为主要依据,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只是在课程中的知识,教学的地方限制在房间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

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倾向,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普遍反映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是: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有待加强;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农业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要真正具备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获取稳定优质的生源市场,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衣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打破目前所依赖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各专业自身特点,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

(一)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义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1.课内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衣概念掌握基衣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

2.项目管理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项目类型包括:第一、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第二、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第三、自选项目型:由室定期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结果,由指导教师和中心銮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

3.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从整体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改革中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于化,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具有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适用型人才。根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始终强调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立足经济管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基衣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与社会经济部门、经济管理系统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篇5

1综述与进行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在现当代文化背景下,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管理与科技创新责任重大,要求将二者相结合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只有做好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但是,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理念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当代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来实现,需要进行科技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的融合,这是必然趋势。

2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组织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企业来讲,最关键即是资源、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效率、合理运用资金等,进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势。企业需要运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完成资本的优化与配置,达到资金的有效利用与确保企业经济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这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前提。我国许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盲目遵循过往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理念与科技创新意识,由于无法及时认识到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又不注重创新和改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现状至使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其竞争力日益减弱,阻碍了企业积极应对逐步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形成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效益,发展中的企业需要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上。如果一公司能够采用适合自身的销售模式,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其最终可以实现自己在行业中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科技管理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商业管理方面,一方面,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不难理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占取制高点,必须根据市场特点、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创新管理入手,进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量身打造出一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许多企业为了寻求发展而创新了经营管理模式,这都促使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中的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具有诸多方面的外延效应,首先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升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然需要注重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4)塑造高素质企业管理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理念,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团队,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4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1)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提高其国际地位,同时,它们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有必要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根据发展情况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为了促进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政府需要加强企业对现代观念和国际意识的认识。(2)注重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之时,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更好的迎合时代需要与当下形势。创新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称作是影响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主要方面,为了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打造出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其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也至关重要。

5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已述及。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改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曰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篇7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一个科技创新主体来说,科技创新的每一个成果都其智力资源的结晶,为其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上的各个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都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创新性科技成果研发的任务。一个新的科技成果的诞生是建立在科技项目申报的基础之上,科技项目申报就如同一个桥梁,使政府和创新主体二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的紧密。对于一个科技创新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拥有大量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体制支持是基本条件。另外政府对科技创新主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也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相对于其它科技创新主体来说,其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在科技创新一体化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1、科技创新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方向,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是针对社会活动中的各个项目而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各个科研项目数量的激增,对项目的管理也更加复杂。科技的创新促进了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实施者为了实现管理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加大了在项目管理的研究上的各方面的投入,对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各高科技项目的开发研究,使得项目管理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为项目管理增添压力的同时也促进项目管理不断创新和发展。

2、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因为政府的支持不仅包括政策上的引导还有资金的投入,个别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出现虚报科技项目套取资金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损失,也干扰了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管理决策。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类型上也有重复的现象存在。很多企业申报的课题项目具有趋同现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雷同,在个别企业内部,也有新申报的项目和曾经申报的项目雷同的现象存在。此种问题不仅对科研经费造成重复浪费,对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该对于申报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认定,对于企业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排查。同时对于研发的整个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检查,加强资金在项目的利用合理性方面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另外,政府要加强企业申报项目的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于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领域,政府要引导企业在项目申报上加大力度,对于此方面的项目,政府可适当放宽政策,加大科研资金的支持力度。

3、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3.1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战略是指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创新,是项目管理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以合作为基础,资源互补为条件,创新为目标的一种创新方式。企业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其技术能力基础比较差,创新的能力有限,如果单凭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来进行科技的创新需要的周期较长,而且对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来说,在短时间内加以提高难度较大。而在创新资源的分配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却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企业、高校、科研院校三者各行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其创新性不能及时的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研究和开发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创新不能及时的取得市场效应,造成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脱节。合作创新战略正是对创新资源的优化合理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使创新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很好的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合作创新战略将科技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使科技创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弥补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足。将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是创新成本得以降低,创新周期得以缩短,同时也使创新向更高级别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作为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方法,将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首先,企业的对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建立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企业信息系统。其次,企业将地域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再次,企业要将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手段充分加以利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积极引入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最后,政府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重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信息网络不仅要在企业中建立和完善,更要在全社会进行信息网络知识的应用和推广,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发展,形成多行业多格局的信息化网络工程。另外,做好建立科技传播平台,提高全民科技认识。

3.3自主创新战略

篇8

现代科技革命使人脑获得解放,对科技中核心技术的占有和控制成为工业组织获取创新利润的主要源泉。在科技管理中逐渐意识到,必须变革科技管理方式,引进现代管理方法,才能推进科技取得的更大发展。至此,功能模拟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开始在科技管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将科技管理推向了定量化的新阶段。科技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但使得科技管理方式发生了变革,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领域的运行状态,使得目标设置更加合理、制定计划更加可行、管理决策更加科学。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的体能得到解放,改变了以往资源管理模式和生产运行方式,新的机械设备和新的技术工艺的运用,使得对机械设备、生产技术的占有以及对其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获取创新利润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的技能获得了解放,科技创新使得企业管理的重点由以物资、设备管理为重点转向以组织方式、管理技术为重点,获取组织管理技术与占有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生产技术同等重要,并成为创新利润的主要源泉;随着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企业的管理模式再次发生转变,同时科技管理方式直接反作用于科技创新,科技管理方式的先进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科技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是否具有持续的动力。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以及科技管理方式对科技创新的反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认识并倍加重视的问题,在21世纪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只有深化对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作用的认识,强化对科技管理的重视,加强创新行为动态管理,才能推进中国科技得到超常的发展,赶超先进。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一系列政府机构和组织对工业发展进行统一管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结构条件下,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观念的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对象的扩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负担。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高速增加,使得行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社会财富增加,人们衣食满足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科技创新改变了物质资源的获取完全依靠自然界产量的状况,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下解放出来,人们几乎不再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也就不至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了满足吃饭穿衣而奔波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这就不断壮大了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队伍,为科技发展创造了人力资源基础。上述状况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供求管理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而人力资源恰恰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科技创新提高了各行业科技的水平,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革命为能源行业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为行业内岗位增加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个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以及自身最大价值的发挥。这种条件下,净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文环境,加强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鼓励科技创新,是发挥各级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科技快速健康发展必要环节,它有助于为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担当了改革的动力,传统的依靠占有和控制固有物质资源的管理方式以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的各方面才能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各行业对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加,能源的价值不断提高,改变了资源管理方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水平人才。人力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占有人力资源是占有技术制高点的必要基础。而要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力量,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在社会发展中,人的巨大潜在能力是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是否为其创造了有利于发挥创造潜力的条件。现代社会物资条件的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推进,为人获得在思想上、精神上、制度上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逐渐成为现实。在这种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下,人力资源在行业领域中可以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良性发展,从而为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而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高科技成果保持了人力资源供给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科技创新与高科技的发展在这其中起到了调控作用,人力资源培育、开发、配置与科技合理调控,这就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不仅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还要充分重视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企业员工的创新激情充分地调动起来。各级领导层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认识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好科技发展的方向,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努力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队伍。大到社会,小到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首先在于人才。这就要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尤其是要通过增加有效投资,采取培训、再教育的手段,加快培养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队伍。在此基础上,还要倡导人才竞争,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竞争机制,为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为有创新才能和激情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提供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机会,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以增强内部自我优化的动力,实现创新队伍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完善保障体系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转化管理体系,等等。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出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还要重视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的命根子。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保护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通过体制引领科技发展,把企业的科研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促进整体发展的合力。科技的进步是非常快的,暂时的领先不一定具有持续性。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占领技术的最尖端领域,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科技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最尖端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的原创性的技术。实现这一点较为快捷的途径有两种,一种就是整合技术知识,另一种就是进行自主研发。其中,整合技术知识被科技发展实践证明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这里说的最为有效,是因为这种途径的见效快,这种方式的效果显著,风险性相对较小。“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是指高科技企业在交叉整合企业内外、不同部门、不同层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过程的成效取决于过程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为了达到高效的过程管理,要求我们在技术知识的整合过程中要做好3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要做到分工专业化,二是要实现内部合作集成化,三是要突出外部需求集成化。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专业领域人才分布在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探讨企业产品研发需求和研发要求,利用各自专业优势和整体组合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的才能,在内部合作的组织管理上成立整合小组,在不进行大的人事调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创新团队,这个创新团队的人员在人事管理上仍然属于原有部门的人员,只是在创新活动中是创新团队成员。这就让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聚在了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交流知识经验,共同提出创新思路,共同制定实施技术创新的流程方案,从而可以在共同解决整个研发、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通力合作,以远远大于内部元素简单相加的强大合力快速获取新技术。对于大型高科技企业来说,技术的整合在很多情况下完全是突破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这就更要重视共同探讨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流程和方案,以增强内部技术整合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相互协调。另外,技术创新总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第一任务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技术知识的整合要突出外部需求集成化。高科技企业应实施技术创新体系战略,强化对技术知识整合的管理,注重内部创新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以较低的企业研发成本,获得较强的创新竞争力。构建管理系统,首先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技术创新要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培训、在教育等实用途径,计划地进行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科技企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协作。因此,要创造有利于促进员工交流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鼓励员工分享科技知识,促使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增强团队合力。其次,要激励技术创新。培养了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这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要将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还需要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努力多出创新成果。再次,要设置专职的知识管理岗位,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严谨性,对知识管理要增强严肃性,在知识获取、存储、传递、积累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细致,并努力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良好条件,为技术人员创造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励各类技术人员积极进行创新,为企业发展贡献知识。从管理角度上,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配套激励措施要从员工岗位、员工未来发展、员工工资待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要在制度上对员工进行引导,增强员工贡献知识意识,教育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协作配合意识,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从制度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既要注重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技术知识从获取、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和积累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效率,又要注重制定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以便实现企业创新追、赶、超的目标后,能够持续占领技术高端,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现代技术设备和现代信息工具的运用,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在企业内部加快知识传送,提高技术知识在企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利用效率,扩大技术知识在实际创新活动中的利用范围。另外,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创新型企业,为每一位员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员工突破思维惯性,打破部门界限,在沟通与交流中实现知识创新,增强创造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为不同能力类型的员工创造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调动各类员工进行创新、出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综合分析科技创新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明确了科技发展与相关促进因素的相互关系。总体来看,科技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依赖于技术知识创新,技术知识创新依赖于创新人才。因此,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鼓励全员参与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发展和企业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企业科技发展进程中,要鼓励技术创新活动中,同时要将技术管理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创新实践与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不能过于强调技术而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缺乏持续创新的后劲。管理者应注意引导员工,激发创新思维,注重知识共享,在实际工作中设定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能。从管理层面上来说,要发挥各项活动的综合优势,从整体上进行全面思考,设计创新框架,通过对技术知识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与优化,进行创新引导,引导员工超越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行为惯性,发挥员工对企业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科技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放大效用,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本文作者:陈光玖张森林陈军华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

篇9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Guo Yu Peng

(China Railway No.10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Jinan,25010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y guidelines, based on its own development needs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from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support the leading role was put forward,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aspect of the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impro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mechanisms,ens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a detailed exposition were made.Then we got the Final conclusion which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key of the evolving enterprise.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 Project ; Achievements ; Corporate Culture;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铁路、公路、市政等基础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建筑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成本的竞争,而逐渐转化为企业整体实力、技术水平、品牌形象的竞争。建设优质的工程项目,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的根本。而淘汰落后设备与工艺,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施工装备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兴企”战略,将有效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有力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赢得社会各界认可。

1.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主要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无论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还是党的“十”,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要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也就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而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企业的发展这方面来说,主要涉及科技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层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科技成果的吸纳、应用能力。科技创新通过企业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得到落实,而科技开发项目是科技开发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企业的

科技开发项目是企业围绕战略目标,根据其自身优势和条件进行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开发项目,或现有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些活动以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与企业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另外,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是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个项目能否平稳有效的发展,硬件是外在因素,软件是支撑项目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工作如同工程项目的软件,是优质项目的集中体现。 而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的应用,是降低项目返工出现频次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安全与质量的重要保障。

从人才建设、企业文化方面来说,科技创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是根本,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企业立足并发展强盛的根本,科技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指引,面对基层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众多企业--特别是工程施工企业--都在尝试以科研项目的有效运作全面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开展,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创新、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团队的建设,工程创优的实施,创新文化的积累,进而通过企业文化的科技创新元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现实众多实例证明,在项目经理部里积极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技术人员,通过这一学习、创新、展示自我的平台,其成才的几率要大得多,对企业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会更强。

2.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的实施措施

首先,领导层的认识和重视。这一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上层建筑(决策层)的首肯,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无疑难于开展。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首当其冲。

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如何立足企业实际提升创新能力,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诸多部门、多个层面的协同配合,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意识,突出科技创新工作的地位,切实加强科技投入,研究解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再次,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简言之就是科技创新的机构和制度建设,这是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配置科学合理的机构和人员,健全科技创新各项制度,才能起到指导、监督、服务的职能,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另外,确保科技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投入制度,保证人财物的正常投入,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企业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读国家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以及国税发〔2008〕116号文、国税函〔2009〕98号文、财税〔2013〕70号文等均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即在实际发生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以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另外,政策对于通过国家级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技术中心等认定的企业,其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目的旨在确保科技投入的有效实施。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核心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联合攻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往往受其自身研发力量不足的限制,难于深入开展高端技术成果的研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业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效果,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除此之外,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考核体系等措施,将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能很好的提高企业领导层以及广大员工的创新意识,逐步引导全员将科技创新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创新风气,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能力。

开展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是依托,创优增效是亮点,重在规划,贵在实施。具体一些:立项,要结合工程特点,选好科研课题;树立高难项目搞科研,一般项目搞创新的思想;课题的计划推进,项目立项后要结合工程进展,课题组必须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抓好工法编写、专利申请工作管理;研发过程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依托工程创新,搭建创优创效平台,开拓思路,寻找切入点,贯彻绿色施工理念,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化技术。

3.结束语

要想最大发挥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一定要将科技管理工作落脚于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工作是关键,一个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是具有竞争力的、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只有技术和管理进步了,企业的总体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才能凸显,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

篇10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41

[中图分类号]F273.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 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 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 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 合理配置技g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 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 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 结 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

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69-02

1 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模式落后

在目前大部分的基层科技管理依旧在沿袭那套老旧落后的工作模式,尽管在这方面我国也在大力投入,倡导发展,并进行不断探索,在部分方向上取得了突破,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老旧的模式过分关注科技褒奖、科研实施和组织调研任务等方面的管理,但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管理模式的陈旧和管理技术的不科学化,造成了信息堵塞,使得科学调研的进度缓慢,效益始终得不到提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1.2 缺少管理机构和人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级及以下电力公司均没有设置科技管理的有关部门来进行管理工作,就算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科技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相关管理工作也并不十分明确,对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清晰的认识。科技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联系混乱,没有起到管理作用。另外,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重要问题。许多企业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管理人才选拔方面缺乏重视,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人才微乎其微,导致整个科技管理工作止步不前,更谈不上制度的创新。

1.3 缺乏创新动力

由于市场压力不足和对生产效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基层电力公司缺乏创新动力。压力创造动力,但是,由于电力公司以服务大众为主,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之国家对电力行业大力扶持,提供资金帮助,这一特殊性质导致电力市场压力不足,致使创新动力的缺失。另外,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上层干部更加关注企业的生产情况,没有制定好的绩效考评制度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这对员工创新意识是极大的遏制。

1.4 缺乏创新条件和环境

科技创新工作一般包括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大众创新以及专利和论文的发表。但是,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每年在科技研发和创新上,实现突破和有自己作品的人乏善可陈。科技研发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全和技术掌握得不到位,技术人员没有处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之中,创新火苗也会逐渐熄灭。

2 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措施

2.1 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完善科技管理体系,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定位,加强职能建设。第一,加强协调管理。通过通过科技管理手段的改变,进而改变环境氛围,组织参加各项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统筹协调,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识。第二,加强服务。有关部门和人员要主动担负起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拓展创新知识,将服务职能挑在肩上,发挥全面高效的监督和引导工作,解决员工在科技研发和创新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第三,加强参谋。基层单位的上层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科技研发现状,对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计划做出宏观把控,理清发展思路,确定良好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创新提供意见和支持。第四,完善支撑体系。现在大多数的科技研发或创新以个人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团体。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围绕创新工作展开,将员工分开管理,使其负责不同的创新管理工作。将公司的骨干力量分批组建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创新研发工作。各二级部门横向交叉,加强合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创新网络,承担上级的指示和下派任务。基层优秀骨干由公司直接管理,自主研发,将每一个创新的点子进行实验验证。

2.2 发掘人才骨干,建设人才队伍

以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为基础,分层次组建人才队伍。一是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以重大科研成果为依据,有计划地加强部门联系,造就一流顶尖人才,创造精英队伍。二是基础队伍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各基础部门建立创新团队,围绕日常基础工作,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工作能力。三是建立创新研究小分队。在新青年中组织和建立小分队,使他们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培养实践经验,让青年员工也参与到科研论文和项目的研发中,扩大技术人才的覆盖面,打造科技创新的后备军。

2.3 建立激励制度

调动行业内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需要更好的激励制度,这是当前管理制度改进最应着手改变的方面,也是提升员工积极性的根源所在。公司应该制定学术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和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对学术领军人物和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与技术进步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另外,对于有关的科技创新机构和部门要实施考核,对于任务指标的完成度进行统计,完善动力激励机制。

2.4 引进科学设备,营造创新氛围

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为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形成管理创新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强化员工创新意识,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技创新培训,搭建创新平台,解决员工在创新中的困境,使科技创新广泛被人们所接纳。另外,还要为青年员工提供创新环境和技术支持,注重人才培养,将能力高、责任意识重的有为青年委以重任,通过部分带动全体的方式,引导整个行业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将创新成功的典型案例通过宣传等方式加以传播,搭建资源共享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3 结语

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职能,是整个电力行业正面临的难题,亟待解决。要改变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模式,就要从制度、手段、思路和人才上做出调整,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强内部沟通,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基层电力公司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未来创新方向,做好基础保障工作,这样才能促进基层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激发国家电网的创新实力。

参考文献

[1] 高雅,w淑伟.科技与管理双轮驱动创新发展――访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博[J].国家电网,2016(8):46-48.

篇12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7-01

2015年,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中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如何实现创新成果与服务“三农”的宗旨和目的对接,对农业科研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对其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政治素质的新要求

作为农业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这是从我国政治经济大格局的角度和中央对农业经济的总体部署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该主动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从思想深处确立服务“三农”的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国家各领域的扶农、惠农政策、法规,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在做好专业领域内的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政治素质。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武装。自觉用党的方针政策武装头脑,培养政治敏感性和政治素养,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政策指导工作。二是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爱岗敬业,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状态,履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三是做懂法、守法、执法的管理者。强化政治意识和政治规矩,熟悉和掌握国家各项农业科研管理的法规、政策,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范日常管理行为。四是严格规范管理行为,廉洁自律,努力成为政治上成熟、有觉悟、守纪律的合格的科研管理人员[1-3]。

2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新要求

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虽然受到各科研院的重视,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普遍存在。很多科研院所中存在着科研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知识结构与专业不符、管理理念陈旧、知识更新慢、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能力提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同时关注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一是要实现专才专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按人员知识结构合理调整和配备科研管理岗位。二是创新管理模式,细化管理程序,明确职能定位和责任分工,建立一整套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三是建立科研管理人员调研制度。科研管理人员每年必须抽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参与调研,实地了解一线科技人员的实际需求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四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短期和长期培训计划,通过自学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五是为科研管理人员创造条件,组织参与各类专题研讨和专题讲座,通过学习交流实现知识的更替、更新。

3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新要求

在“大科学,大协作”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需要在合作状态下完成,必须建立全局观念,才能实现管理与服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换的有机结合和衔接,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这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做管理的专才,还要成为管理的通才,具备在全局工作中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是综合协调能力。善沟通、懂协作,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二是战略思维能力。能够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全方位、多渠道、开放式地认识问题,工作有一定的预见性。三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创新管理理念,能够利用新型科技手段,探索建立网站式管理技术服务和建立多种形式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的科技信息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服务手段。四是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开展工作,能够协助科技人员完成信息采集和建档,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4-5]。

4 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科研管理又是农业科研院所比较核心的工作,涉及到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条件、科技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并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换为科技驱动力,最终达到科技创新服务于“三农”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突出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工作。科研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有效的管理才能带来创新的效益,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实现高质、高效,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5 参考文献

[1] 周攀,周晏起,刘笑,等.谈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2(8):94-96.

[2] 刘凯.新时期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思路浅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1):117-1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