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1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媒体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媒体资源的过度开发,受众面临的是信息爆炸的媒体环境,这令他们对一个新媒体的热度很难持久。比如,一个受众刚看到电梯里的液晶电视时,会感到好奇,而且由于在电梯期间无所事事,他们会关注楼宇液晶电视。但是,当他们对这个媒体越来越熟悉的时候,其注意力很可能就会下降,因为他们从单纯播放广告信息的液晶电视中找不到需要自己主动关注的讯息,这种熟悉性忽略和被动接受的局面将会让户外新媒体面临效果受到影响的尴尬现实。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省略。
当户外新媒体的覆盖范围和渠道资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户外新媒体如何基于信息传播去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认同和联系,就变得非常重要,而要建立这种联系,户外新媒体需要将受众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精神需求、资讯需求进行整合,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对于一个滚动播放广告的楼宇液晶电视而言,通过播放一些社会公益广告,或者将广告主的品牌宣传变成与消费者互动的品牌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受众对于媒体保持热度,让受众对每天路过这样的地点的时候有所期待,才可能建立新媒体的持续关注价值。
户外的黄金商机
传统的电波媒体有受众集中收看和收听的黄金时间和垃圾时间,报纸也有受众阅读的相对集中时间,互联网同样如此。不过,与新媒体不同的是,消费者在接触传统媒体的时候,他们对于空间有自己的主动权,其关注时间可以很长,甚至可以以更加放松的心态来接触这些媒体。而对于在户外移动中的人群来说,抢夺到受众眼球的户外时间显得尤其宝贵,因为在户外的空间中,消费者常常在争分夺秒,他们有自己的移动的目的和时间限制,因此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
从整体受众群体移动的路线来看,户外新媒体同样有自己的黄金时间,比如对于公交媒体和楼宇液晶电视媒体,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就是集中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广告的覆盖人群数量和关注度都会高于其他时段,在短暂时间停留中的人群移动的“秒”与在家中看电视的受众的黄金时间自然就有着同样的高价值,但是目前户外新媒体的黄金时间价值是被低估的,甚至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对于户外新媒体来说,按照受众接触的黄金时间和非黄金时间来计算广告费,才是合理的传播价值的考量。
跨媒体价值
对于广告主来说,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一套媒介接触行为和习惯,而且,消费者接触的媒体并不是单一的,媒体的交叉组合为品牌带来了强大的影响力。对于新媒体而言,透析消费者的媒体关联与跨媒体行为路径,对于其关联价值的开发意义更大。
举个例子,一个消费者早上上班乘坐公交突然看到了一个新产品的广告,并其有了一些记忆,到大办公室之后,他可能就会打开电脑到互联网上去查询这个产品的信息,而如果他阅读当天的报纸也看到了类似信息,就有可能驱动他很快做出购买决定,这就是每天都发生的消费者跨媒体行为现实,尽管每个媒体出现之后都希望广告主将预算都给自己,但是从消费者行为路径上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关系。因此,户外新媒体不仅要研究消费者户外的形态,还要研究消费者在家里、办公室等场所的形态,从中寻找价值创新的要点。
现在,户外新媒体在媒介策略中常常被单独对待,这就在无形中低估了新媒体的价值,因为很多广告主把其当作试验品。户外新媒体必须融入整体的媒介生态才能够实现其正常合理的价值,而从未来来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共生共荣是大势所趋。例如,人们在流动中,喜欢携带可以放到包里的杂志,还包括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等,这些都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创新和融合的价值。
创新的不仅仅是媒体介质
这是歌德开放空间的个人项目。为此,主办方请来了德国ZKM媒体博物馆总策展人伯尔尼哈德・希瑞(Bernhard Serexhe)。希瑞博士自1980年代的时候初涉新媒体艺术,并有学术专著《数字艺术实践》问世。以德国人的严谨、规整,看中国全新一代的艺术家,会有怎样的冲击呢?
80后阿角,生来对电子科技有亲近感,而50后希瑞博士,有意识地拒绝网络,甚至坚持不用智能手机。且看在展出期间的论坛上,希瑞和阿角展开的艺术史层面的交锋。与此同时,双方对于新媒体艺术品如何收藏,亦亮出了各自的观点,引起论坛上听众的思考。
关于创作新媒体改变作品的诞生方式
“蓝色的屏幕,犹如一道通往新维度的大门,蓝色中运动的影子,是对日常在使用的屏幕中看到现实中影子的一种抽象化处理,这样的结构让我们无法判断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最终放弃分辨融入其中。”对着六块展现同样影像,组合在一起的液晶屏,阿角如此解释他的作品。这是一个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以gif格式构造一块深度无限的空间。阿角说:“gif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格式,她的特点是通过反复释放信息,让这样的反复,使她变得如此狡猾、极富性格。”
在微博、微信中,人们经常与gif图像打交道,但从没有哪一个移动互联网用户,会像阿角那样,对gif格式有一种女性化的定位。
通过液晶屏展现gif格式的图像,仅是阿角作品的一个门类。在“屏幕一代”个展上,还有一类称作“算法表演”的作品,其尺寸可变,展示时间可变,一个个不规则的图形,有雪花状的,有盐花结晶状的,也有可变形的如同水滴质感的椭圆形的,以一种看似规则或是不规则的形状活动着。这是阿角通过计算机程序做出的作品,他同时认为,未来的屏幕不一定是平的,也有可能就是这样不规则的,而屏幕将无处不在。实际上,在阿角展示艺术作品的同时,一些手机厂商已经在展示曲屏手机,这就等于向阿角的预测前进了一步。
谈起当今的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创作,希瑞博士对我说:“在1980年代我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并开办博物馆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后新媒体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希瑞看来,不管是旧有的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仅仅是信使(Message),还应该成为脑筋方面的“马杀鸡”(massage),以期取得安抚人心的作用。希瑞曾经研究过经典建筑,他认为建筑本身也是媒体,传递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观念。换言之,希瑞认为任何新媒体,不过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新的艺术手段,却不见得会改变作品的诞生方式。
就像已经不再提笔早已改用电脑写作的作家,自称仍然是“笔者”而不是“键人”,新媒体艺术家已经不再使用画笔、颜料乃至打印设备,却仍然还是视觉艺术乃至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艺术作品之创作者。而他们的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不仅是新媒体作品可以在音画上做到更抽象,观念上更创新,更在于网络的即时传播以及即时交互,使得未来的新媒体创作延伸出无限可能。
关于影响力新媒体是否改变艺术本身
与阿角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6件新作在体现出科技自我利用时,凸显自身的存在,不管观看者在场与否,它都强调与人类感官和理解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观点,这些作品并不存在于它们自身之中,而在一个人接收作品所传达的感觉信息和在他从中理解到一些东西之间的互动之中。这些“东西”并不只是一种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而是深入的认知本身。
阿角是2006年开始进行新媒体艺术实践的。当时,阿角看到了一个名为“weneedmoney not art”的网站,接触到欧洲的新媒体,于是进行大量译介工作。于此同时,阿角开始在网上与其他新媒体艺术家进行交流。
张冰,是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她出任德国歌德开放空间本年度策展人。在策划阿角个展之前,张冰与阿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中,张冰也提及,如今与新媒体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很少,主要是线上联系。“我们的社交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着我们手中的电子屏幕,我们的情绪也因为屏幕呈现出的信息、表情符号等变化。屏幕不再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而是影响甚至参与我们的价值判断、社会关系和心理感受,从而与我们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张冰说。
比阿角更年轻的艺术家,甚至不再特别关注线下的观众互动,乃至彻底摈弃。阿角认为这些年轻艺术家群对科技的解读更深刻,并不再工具式的运用科技做些小发明。“他们开始关注互联网革新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带给人们的冲击,完全视觉体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年轻艺术家开始关注软件艺术(software art)和更轻巧的不需要线下空间的传播展示方式。”
当然,阿角本人目前的创作状态并不是这样。最近,他的工作室将之前一些和制作相关的逻辑和术语都归于“计算机辅助”。“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技术迷恋以及软件优劣的讨论。”阿角说。
新媒体是否影响到艺术本身,其影响究竟有多大?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哪些方面可能没受影响?希瑞博士站在欧洲学者的角度,谈了他对新媒体如何影响艺术本身的看法。希瑞说:“从1980年代至今,我经历了模转数,一致关注、研究新媒体艺术带给社会、带给艺术本身的变化。1990年代中期,我们就开始讨论――新媒体新技术怎样连接世界与人,研究新媒体将呈现怎样的画面。并探讨复杂的图像在人脑中如何处理。”1997年开始,希瑞启动了大型的媒体研究计划,延请800位专家、艺术家,研究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但如今,在2010年代,希瑞博士不得不放弃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因为变化太快,我觉得如今的虚拟社会是比现实社会更现实的社会。同时,不同的人生活的圈子不同,也许在父辈看来,屏幕是身外之物,而对年轻人来说,屏幕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过去,很多艺术家将新媒体当作创作的工具,而当阿角将之当作理所当然的创作本身,并将之植放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在未来的艺术家看来,或许,这只不过是进入全新艺术时代的门槛而已。
关于收藏新媒体作品的价值何在
希瑞博士的德国ZKM媒体博物馆不仅藏有1980年代以来的许多新媒体作品,而且为了作品可以正常呈现,而购置了与作品同类同款的显像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每种都备了五件以上。
张冰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她策划了一个新媒体艺术展,艺术家使用的是非平面的液晶屏幕,置放在一个船舱结构里。当时有藏家要购买这件艺术品。当时大家就讨论,交易的主体是船舱结构呢,还是非平面的液晶屏,还是电脑程序?无疑,既然是艺术品,就涉及到买卖与收藏。也有人问阿角,假若“屏幕一代”的作品要被收藏,那这个作品原件的屏幕坏了怎么办?即使像希瑞博士那样购置五台备用机,也总有用坏的一天啊。
阿角说:“既然是购置我的作品,你买回去总得天天开机吧?只有开机,才能感受艺术的内容。我觉得五年之内应该不会坏的,五年后如果坏了,那就只能换屏。其实,这和买一幅绘画,买一件雕塑一样。绘画、雕塑也有维护的必要,新媒体作品也一样。”
当然,如果涉及到艺术品的永恒性问题,未来没有可能的替代品来维持阿角的作品正常呈现,那这部作品作为一个“物”也就不存在了。当这个“物”失去被解读的能力后,作品也就消亡了。阿角对之的看法是――目前更容易保存的还是文字。而假若作品消亡,收藏机构和藏家也只能慨叹――我真的拥有过这件作品。
媒介之间的竞争,由过去简单的收视率竞争,向多元化、深层次的竞争转变。各媒介在定位上层开差异化的竞争在实力上层开规模、资金、人才等的竞争在节目上层开质量与编排的竞争在政策上充分利用政策给予的空间和保护展开竞争在受众层面上,媒介的竞争也由过去受众数量的竞争,转向受众质量和受众满意度的竞争。媒介之间的定位竞争、实力竞争、节目竞争、政策竞争、受众竞争,说到底都是为了扩大自己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培养媒介经营的核心资源。
媒介的影响力,同媒介竞争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的媒体布局和体制与行政体制保持一致,媒体层次和中央、省、市的行政层级相一致,国内的电视媒体分为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市级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四层,是一种金字塔结构。这种分布格局层次分明,由于各级电视台所隶属的行政层次,政策层次,信息来源、支配的资源以及在人才、技术、节目等硬软件上存在差距,就造成了中国的电视媒介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影响力。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几大电视网呈现出均衡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几大电视台之间也是具备影响力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不是层次性的。更多的表现是不同目标市场之间的影响力差异,例如美国的CNN,新闻节目就具备很大的影响力,而DISCOVERY频道,则是在专题片节目上具备巨大的影响力。实力相当的电视媒体影响力差别主要是体现在不同目标市场影响力的差别。
二、媒体的价值
广告主对于其在媒介的广告投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 我投放了这么多的广告,我的回报是什么,媒介需要给出一个答案,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媒体的价值,又该如何评估媒体价值呢,
许多媒介公司都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之中总结出了各自对媒体价值的认知及评估准则,如实力媒体公司的日OI理论,传立媒体的MediaDNA等,都是希望为广告主的媒介投放提供关于媒体价值的有效信息,实现广告效果最大化。
对于电视媒体广告价值的评价体系,时至今日,媒体价值评估的发展先后有三个体系 覆盖率评估体系、收视率评估体系、满意度评估体系。每一个媒体价值评估体系都有各自的基础指标,并都得到了业界相对一致的认同。
“影响力”营销概念的提出,也是尝试从更广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去探讨和分析电视媒体的价值。媒体资源决定媒体影响力的形成,媒体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共同构成了影响力形成的媒体要素(如图)。
每一个价值评估体系都是一次全面展示媒体价值的努力,是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媒体价值的一种方法。
三、价值的体现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胜地位和竞争力,必须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和控制艺术,与持有各种利害关系的人员或团体构筑良好的关系。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企业的影响力。企业的影响力一方面要靠技术研发、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和服务等方式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的影响力也来自于大众媒介的广告和宣传。因此,企业需要向媒体购买影响力,形成企业的影响力。
企业的需要影响的外部关联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提供宏观指导政策大环境的政府,第二层次是构成供应链上下游市场环境的相关者,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第三层次是提供企业社会小环境的社区。
企业通过与以上关联者的广告沟通,主要目的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政府面前树立模范企业的形象,在股东面前树立具有发展前途、可为股东带来巨大收益的可靠形象,在员工面前树立坚定的事业信心,在供应商和经销商面前树立可带来商机的、值得信赖的友好合作伙伴形象,在消费者面前树立品牌形象和提品信息,在人才市场面前事业舞台和有价值的发展机会的形象。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着性、趣味性等五要素。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着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着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着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杭州:1995年第167页
新媒体艺术作为时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在艺术中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与传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艺术是以人文观念为基础的,能够更好的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新媒体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的新兴技术。要想更好的探索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就要对传统艺术进行研究。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及重要性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
虽然新媒体艺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将其理解为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这种艺术是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表达先进的艺术观念的,现在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将计算机和电路传输连接在一起的艺术。其不仅包括光盘,还包括网络艺术、数字录像艺术及网络广播艺术等。现在的新媒体艺术是以研究为对象的,其利用的是现代化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广播为一体的新型传播手段,作为艺术作品主要创作材料,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独特观念,事实上可以将其理解为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艺术作品的总称。因此,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概念还会有新的内涵,同时也会有新的艺术家作品出现,为新媒体艺术增添新的色彩。
(二)新媒体艺术重要性
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展现出来对现在的艺术实践和程序的过程是比较重要的,是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新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的艺术的载体,能准确的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不再是一种艺术,也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人们要想更好的掌握新媒体艺术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还需要将其与世界联系在一起。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同时新媒体艺术所担负的使命也将会越来越重,不仅担负着连接现实世界的使命,还担负着与数字世界接轨的使命。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可以使人们对新媒体艺术更加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琢磨,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选择、诠释它。新媒体艺术正以一种新的态势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使艺术和其他领域进行有效的交流,还促进了艺术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将会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对艺术领域有所影响,对其他领域也将会有所影响。
二、人文价值与新媒体艺术的联系
(一)内涵上的交叉与学科体系的相对独立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可以将不同的载体融合在一起,科学与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当这两种理念共同作用于我生活的同时,科学与艺术的界限变得有些模糊。但是人文观念和技术观念在这一时代却显得相对融洽些,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文观念和技术观念之间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确定性的问题,要明确艺术与科学的概念,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只有明确的区分二者概念,并时时关注科技的新趋势,不断的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在扎实的人文基本功前提下创作出更新、更优秀的作品来。
(二)二者互为交融和相互促进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只有融入人的观念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仅靠技术对其进行完善是比较空洞的、缺乏灵魂的作品。新媒体艺术的是艺术家在确定自己风格之后,以传统艺术手段将其表现出来,再用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制作,才形成艺术创作。如当代的舞蹈艺术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表演,再通过电视镜头将其保存起来,在满足现实大众影响的同时,也能对后世有所启发。它打破了传统的以书画、壁画为基础的传统艺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上了现代化技术,使舞蹈艺术更具直观性、真实性。舞蹈的编排是艺术家个性、思维的产物,其所强调的是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而电视媒体将舞蹈艺术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舞蹈艺术更加生动活泼,因此,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是人文观念和技术的统一。如果艺术家只就传统艺术进行创作,而不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加工修饰,那么这种艺术只能称得上是艺术。如果只是一味的追逐于技术,没有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活动,那么艺术只能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缺少人文性。在新媒体创作中,人文观念和技术性观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将传统的艺术和新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更好的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
(一)人文价值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
真正的艺术是思维和技术结合,艺术作品创作蕴含着人独特的思维,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而仅以技术的形式完成的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的艺术。只有将艺术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诠释新媒体艺术。如2010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就使用了新媒体艺术,广州亚运会相关状况通过记者实地采访,通过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以网络的形式传播给大众,真正的实现一人一媒体。以互联网的方式播报新闻和信息传播,不仅信息源广、姿态多样,还能迅速、及时的向全球传播。此外,这种信息传播途径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进行修改。这种新媒体艺术不仅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亚运会赛事相关情况,还能提高媒体传播效率,同时也能将艺术创作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诠释出新媒体艺术的价值。
(二)新媒体艺术中审美人文价值
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文化传媒时代,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将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化作品跨领域的营销态势,是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人们常将市场和消费机制也渐渐的融入到审美和艺术领域。在新时期内,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不仅仅是少数的专家和学者的责任,广大的群众有了参与评价的权利,如通过新媒体艺术传播的电视剧、电影,其收视率的高低是需要人民大众参与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可以实现的。但是在评价的过程必须要适度,只有对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使真正的美学得以实现。以道家学术为例,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能够超越现实的美。道家认为现世的美是有限的,无所谓美丑。只有追求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真实的美,才是永恒的美。从中又可以看出道家的审美观是以朴素、不加修饰为审美的价值原则的。常生活审美大众化的今天,审美的视野不应该再集中于事物表面上,而应该向更深层次递进。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媒体艺术正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媒体艺术不仅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发展,还促进了其与不同领域的合作,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于生产生活多个领域。要想使新媒体艺术发挥更好的作用,还要对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以便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 2010.(08).
[2] 李宏梅.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媒体产业[J].国际学术动态.2009.(01).
在最近一份关于80后、90后的有关视听媒体状况调查报告中(2013),有超过40%的80后、90后受众表示几乎不看电视,25%左右的80后、90后观众3天以上才看一次电视,只有少量的80后会每天看电视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选秀类节目。尽管这些数据还要需要进一步地验证,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电视对于锁定和覆盖这些80后90后群体,其影响力正在减弱,随之而来的是新媒体或各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社交媒体,它对于80后特别是90后群体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包括基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智能手机的社交媒体和I-pad以及户外液晶电视媒体等数字终端媒体。要全面认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与价值首先要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
首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消费者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媒体接触时间与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在消费者的生活时钟里,除了看电视、看报纸、逛街、差旅等传统行为,收邮件、搜索信息、上论坛、写Blog、收发短信、微博、微信以及在线交易等由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创造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消费者的生活环节与方式。新媒体的发展导致80后和90后群体的生活形态日益多元化,他(她)们在互联网中长大,沉溺于从网络获取资讯和娱乐,而日常的生活方式又被各种各样的数字户外屏幕所包围,手机更是24小时都伴随的媒体。
其次,由于消费者行为变化导致品牌营销传播模式,如精准广告、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盒子、网络电视等等有迅速兴起。这表明在互联网下品牌营销关键是通过传播与沟通理解客户需求、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商品买卖。新媒体习惯和社交媒体出现改变甚至颠覆经营者原有的广告投放模式、媒体策略和传播策略,这一点正是我们经营者应该引起高度注视的。调查表明(2013),最近两年有超过70%的经营者正准备降低传统媒体的预算份额,大幅增加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广告的预算,移动互联广告则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数字化新媒体。面对80后和90后受众和媒体格局变化,如何将大部分预算转向更加精准影响80后和90后的新媒体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新课题。
记住:互联网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更好地理解客户,而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出现有效地帮助了企业实现这一目标。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上的社群是通过微博、微信等SNS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行为所组成。它对传播品牌价值格外重要,因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行为实质就是个“鱼找鱼、虾找虾”的分类分群社交群,本质上讲是以价值观和爱好等形成的社区。而互联网下的社交媒体就是人们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信息、建立网络关系的社群所组成。成功的社交媒体有三个基本指标:一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强度;二是彼此之间价值观、生活方式的相似度;三是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可信度。品牌社区建立就是依据这三个指标建立的,具体地说,品牌社区是指针对某种特定的品牌建立网络论坛,当相关品牌的追随者们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便会建立虚拟论坛以跨越地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使网络上的志同道合者获得归属感。基于社交媒体建立的品牌社区是目前品牌营销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面对新媒体或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经营者如何做好品牌营销传播呢?关键是用好微信、微博等工具。对微信来说,没有关注者,自己的公众平台肯定是用不上的。能用的只有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附近的人,当然添加好友的话,可以直接接入QQ的用户,有些资源可以找其他的公众账号推荐。对微博来说相对容易些。微博找人可以确定大概的范围,找到目标群关注的大号可以获取精确些的用户,搜索产品相关的词也可以获得产品的用户,有推广资金的可以直接投粉丝通。当然大号推荐可以降低工作量。其他的论坛、群之类的就不说了。记住:微博也好、微信也好,凡是做的好的,都是为社群创造了价值,并让消费者体验到了。
另外如何将互联网下不同广告形式配合社交媒体发挥作用也是十分重要。如广告的植入。将网络广告植入到网络新闻和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去,让广告随消费者关注的网络内容一起被浏览和记忆。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将网络广告与网络上的娱乐活动、游戏等结合起来,在广告传播互动的同时,让人们体会到网络的乐趣,成为内容的一部分。激发用户的分享。再如将广告做得带有故事性,或者是形成短时间的注意力焦点,让这些广告成为网络上的病毒一样被人们主动传播的内容,然后以消费者分享的形式,通过SMS、微博、博客、BBS等手段进行传播和扩散,建立网络口碑和影响力。今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上的广告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展示的平台,而是一个集分享、互动、社群、口碑传播于一体的网民信息聚合平台,只有整合传播力量才能产生价值。
还有需要值得关注的是户外数字化媒体已成为新媒体整合传播的一个新的中心,例如在户外液晶电视上的广告不再是品牌和产品广告,而是将品牌将在网络上开展的品牌活动或者视频、网络剧等内容进行展现,吸引更多线下的消费者到网络上参与品牌的互动活动。这些变化已经在预示着,经营者在运用新媒体的时,一定要学会整合其他媒体的策略,并将不同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平台上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现,最终实现线上和线下相互链动的无缝化组合式传播。
二、新闻众包的难点与化解之策
十年前,办报人已经具备“众包”思维,比如请市民点题、操作新闻,或者组织一定规模的专家库。众包的精髓在于自由和开放,但当时报纸的介质和生产模式限制了它的延伸发展。时过境迁,这样初级的技术壁垒已不再成为问题。对较薄弱的报纸网站来说,简单的升级优化即可扫除障碍。传统媒体实现局部的新闻众包,真正的难点有两个。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媒体形式,这些全新的媒体形式也为广告的创意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广告形式。新媒体广告具有传统广告形式所不具有的势,信息传播能力强,信息量大,可以说,新媒体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深入研究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研究价值,对于促进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方式
(一)基于新媒体的动态交互设计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新媒体形式比较突出的优势。交互性是基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而设计的一种互动式交流形式,如果能够在新媒体广告动态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新媒体广告的个性化需求。[1]在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充分地利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与广告受众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让消费者真正地融入到广告之中,实现实时沟通,为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从而实现提升广告效果的目的。一般来说,在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互动技术主要有动态感应、构建真实动态场景和进行娱乐互动游戏等形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技术,从而提高新媒体广告的交互性,实现与受众的交流和沟通。
(二)视觉动态设计中整合媒体的应用
在传统媒体时代,整合媒体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视觉设计和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整合媒体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在当前的广告发展形势下,单一的媒体形式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广告的需求,对于广告的传播效力也显得有些单薄。[2]因此,在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整合媒体的问题,注重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动态设计的价值。
二、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应用价值
(一)视觉动态设计具有增强受众体验的价值
在当前的广告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单一式广告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受众不再是之前那种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而是主动参与并体验新媒体广告的乐趣。所以,在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实现与受众的互动。[3]另外,优秀的新媒体广告还注重与受众的个人经验和情感相结合,让受众可以通过广告,激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产生一定的共鸣,获得更多的感受。因此,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就是让受众尽可能地参与和体验广告的传播过程,并且能够从广告中获得视觉、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进而可以融入到广告之中,很好地接受广告所要传递的基本信息,达到新媒体广告动态视觉设计的预期作用。
(二)广告传播价值
无论是哪种广告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化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识,最后达成购买行为,新媒体广告同样也不例外。对于广告的受众,即消费者而言,无所谓新媒体广告还是传统媒体广告,广告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是关键。[4]当前,消费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者对于广告也呈现出麻木的状态,传统的广告形式很难再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给传统的广告形式赋予了一定的新鲜感,使消费者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以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并且还可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这使得新媒体广告具有了一定的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除此之外,视觉动态设计丰富了新媒体广告的表现力,传统广告的静态形式被颠覆,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观看和传播体验,并且通过交互式的形式,实现了广告的最大化传播效果。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新媒体广告具有传统媒体广告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并且凭借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较强的交互性和准确性,大大提升了广告的传播效率。因此,在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打破常规的视觉设计形式,不断提升设计质量,从而实现新媒体广告的最大化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玲玉.数字技术对新媒体广告形式带来的革新[A]. 2011年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暨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41-48.
[2]廖鹏程.论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中胜出的有效方法――以视觉广告为例[J].大众文艺,2016(19).
3G新时代
最新的CNNIC《3G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为1.81亿。相比6月底1.554亿的手机网民规模,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增长了将近2560万,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媒体因此也进入了3G新时代,一系列围绕3G而生的新型运用都在逐一展开。
3G开辟了媒体的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的“内容+服务”模式是融媒体时代的模式创新。传统媒体网站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获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成为移动互联的“内容提供商”,通过内容贩卖而获利,如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无线音乐下载等:另一种是成为移动互联的“服务提供商”,通过研发相应的服务。如移动定位、手机查询、移动社区等而收取增值费用。在移动互联的各类信息类业务中,除了传统的网页浏览之外,以Push形式推送移动广告、新闻的业务也发展非常迅速:而3G时代提供了整首音乐下载的便利,使得音乐下载将延续2G时代的威力,为其内容提供商带来丰厚回报:此外,移动互联的其他服务如“移动即时通信(IM) ”和“移动电子邮件”因其清晰的收费模式,传统媒体网站也能从这两种业务模式中收获应有之利,而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也非常有发展前景。
新普及时代
2009年11月16日,在互联网上代表中国的中文顶级域名“,中国”正式启用,成为世界首个纯中文全球顶级域名。“这是互联网发明40年以来最大的技术变革。”全世界目前的16亿网民中,有超过一半人使用的是拉丁语以外的语言,这项计划的实施,将使得互联网拥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大的易接近性。这意味着互联网将进入一个“新普及时代”。
“中国”是全球互联网上代表中国的中文顶级域名,它正式启用后,全球华人在任何一个地点只要上网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新华网,中国”这种纯中文形式的域名就可以访问新华网网站。对于10亿尚未上网的民众来说,“,中国”将极大地降低他们使用互联网的门槛,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的普及。此外“,中国”域名也将加速扩大中国在国际互联网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扩大民族品牌影响力也将会产生间接作用。但同时“版权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博“微”时代
2009年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微时代”,无论内容生产还是消费都呈现出明显的“微”特征。2009年新媒体的“微”时代有以下几个特点:
微生产:Web2,0的信息传播是以微内容为基础,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应用及消费。微内容最近一年来最突显的应用就是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后现代的媒体消费呈现出一种碎片化景象,人们用以消费媒体的时间越来越支离破碎。而媒体的种类、媒介的形态越来越多元化,这使得每个媒体消费主体――人,对于媒介内容的消费无论主观与客观上都呈现了一种“微小、精悍、迅速”的需求。
微表达:微表达是媒体“微”时代的另一个图景,我们会在facebook、开心网等社交网站中经常看到某某“冲你微笑”,某某“向你眨眼”等等“微”动作与微表达,网友们以此来交流情感,建立并强化关系,这是社交网络最常有的应用之一。微表达的另一种形态是在新浪等各大主要网站的新闻后面出现的一种微情绪,比如“您阅读了这条新闻的心情是?”以及应运于投票、选举、测试等栏目中,IM(即时通讯)工具也常常会推出一些微表达的功能,此外,网络上还有一些“献花墙”、“签名板”等都是微表达的多样形式。
微支付:微支付平台的目的是营造一种全新的“收费内容环境”,以解决收费问题,普通网民只需通过该微支付平台交纳少许费用后,就可获得网站定内容的访问权。微支付的出现被看作是解救某些纸媒之死的一剂良方,建立“一种界面极为简单的‘一键式’支付系统,让读者产生购买报纸的冲动”。
微娱乐:娱乐也越来越“微”型化,以游戏为例,从前的单机版或者MUD游戏将逐渐被一种全新的“迷你社交网络游戏”所替代。Social Game是近两年来出现在SNS平台上的新游戏形式,它们操作简单,题材有趣,主要依赖人际网络运转和传播,强调好友之间的互动,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操作。自出现以来它发展迅速,国外Facebook等平台上的一些“迷你社交网络游戏”有着上百万的“粉丝”。
值得注意的几点趋势
SNS:从有线互联走向无线互联
2009年SNS社交网络系统的发展由有线互联向无线互联延展。一种新型的“社交手机”将SNS带向一个新平台,这款手机会告诉你想知道的有关来电者的一切信息乃至更多。安装Robe.to软件后,当手机响起时,用户可以看到来电者录制的一段“状态更新”视频,显示来电者的情绪以及所在位置。手机屏幕上还可以显示来电者最新的Twitter动态、登记于Linked―In职业网站上的姓名和头衔、在Flickr照片服务上的最新图片以及表明其位置的地图。信息的聚合促使用户更多地通过手机更新多媒体和数据,此外,手机社交网络还能把Twitter动态、电子邮件以及Face,book状态信息聚合在联系人的地址簿列表之下,使得先前有线网络的社交平台能够与无线网络的社交平台互通互联起来。手机社交网络将SNS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一系列商业模式及市场应运将由此展开。
网络平台的媒体化趋势
2009年新媒体发展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网络平台的媒体化趋势,互联网这10多年的应用是沿着三条线展开的:首先是“信息线”:即新闻一BBS一博客一微博:其次是“工具线”:即搜索、IM客户端、输入法等工具型应用;第三条是“娱乐线”,即网络游戏、社交网络、手机游戏、音视频娱乐等等。网络提供商因其平台特性及商业出身,最初介入的领域主要是“工具线”与“娱乐线”,但随着近年的发展壮大,其在“信息线”的扩张意图日益明显,媒体化的渴望日益增强。2009年的微软、google也要做传媒,而中国互联网的代表――搜狐的主流媒体“梦”对传统新闻机构的冲击已然显现。2009年搜狐主打“新闻”牌,“上搜狐知天下”的广告语出现
在CCTV多档节目广告中,在北京以及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公交车上都可以看见。“搜狐新闻”的字样被醒目地标出。此外,2009年搜狐花巨资购买正版视频节目并倡导“视频反盗版联盟”,认为网络视频应该约束发展,这一主张与政府的主流主张完全吻合。搜狐一直通过运营人来实现主流媒体这个梦,2009年它推出了“白社会”社交网络系统,打通搜狐互动平台,聚集大量人气,最终推动其主流媒体梦想的实现。而其博客依然是互联网上的强话语平台,在搜狐这个平台上聚集了一大批高质量、有话语表述愿望且有影响力的“节点”,他们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创新扩散地形成一个个舆论圈,发挥着对社会事务的影响力。网络平台的媒体化趋势,一个重要的结果是传播版图将会因此改变,传播新秩序也将因此而重建!
国家网络电视台的未来
国家网络电视台是2009年新媒体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话题。国家网络电视台这一新媒体业态与传统的电视业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会不会取而代之?新成立的国家网络电视台将可提供日均750小时的海量节目,CCTV现有的20个频道的节目全部实现实时网络直播:此外,CCTV常年积累的40万小时历史库存视频资源将进一步开发利用,以期实现其“网络影像博物馆”的宏伟梦想。除了口号,CCTV,COM的目标也相当宏大,CCTV,COM要在未来3年内力争收入占到CCTV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此外,“抢占视频资源的制高点:抢占各类新媒体制高点:抢占手机电视的制高点:抢占‘三网合一’的制高点”――抢占多个制高点是这一轮理想宣言的主题语。
从最初的“央视国际”改名为“央视网”,顺利完成从WEB1.0到WEB2.0的华丽转身,此次高调进军国家网络电视台。将是其实现从央视平台向国家平台。从对内传播向国际传播转型的开端。在过去的10多年中,完成了从央视隶属的一个新媒体业务部门到与央视有平等媒体资格与效度的转型,而这一次。国家平台的建构,将使得的未来更具想象力。
网络化的社会组织:虚拟组织的现实行动
网络除了提供给人们娱乐、虚拟体验之外,青年人通过网络结成新型的社会关系。一种网络化的社会组织正在多方位多角度地形成,这些组织除了在网上有着舆论特性外,还在现实生活中“现身”,社会关系从“网上”到“网下”,社会组织由“虚拟”到“现实”。一个重要的警示是网络化的社会组织一旦有了“现实”诉求,及“现实”行动,网络管理即遇到了更新的挑战。而“虚拟”组织的“现实”诉求及行动是迟早的事情,因此预警非常重要。
网络管理是一种情绪管理
对政府部门而言,网络监管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又难的事情。2009年网络监管除了先前硬性的牌照管理、内容管理外,还应该认识到网络是一种情绪媒介,将情绪管理提到管理日程中来。网络是一种情绪媒介,它能很快地点燃情绪,传递情绪,放大情绪,激化情绪。比如此前的“抵制家乐福”,比如“MSN红心照耀中国”,比如“奥运大签名”等等。网络传播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话语场”,这个场有时是一个没有多少人关心事实、没几个人愿意核实真假的浮躁语境。而网络的匿名属性。又使得它鼓励了群体――这个“无名氏”提供一个发泄及抒发的平台。网民的情绪很容易被炒作的“魔弹”所击中并操纵,易于被人编造的故事和场景所迷惑。作为网络管理者,除了要研究技术管理、内容管理、牌照管理、机制管理外,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知识的世界占有与生产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轻松地接触到艺术以及和艺术有关的东西,比如在网上聆听古典音乐、欣赏名画、交流摄影技巧等等。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广泛接触基本的艺术知识,较快入门。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是一种新模式。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网络教学也在不断地完善。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时间去学习艺术,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视野。艺术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艺术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这个小环境里,学生应该广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现在学生能够在网上获得海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学习到各种艺术知识。
(二)消极作用
新媒体教学的消极作用在于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为了播放一个视频软件,老师可能需要临时找网络资料,此时教学可以说是中断的,可能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课堂效果。现在的艺术教学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但学生却难以同时接受多种教学形式。比如老师采用的是网络教学,学生在课后自己欣赏某部电影或者是歌曲,然后再在下一次课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多媒体课件的过多运用也是一个问题。艺术教学中适当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授课,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一些老师在课堂上频繁运用多媒体课件,黑板却成了摆设,影响教学效果。
二、关于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艺术教育思考
高校艺术教育应该以新媒体为手段,而不是为主角。如果不分主次,高校艺术教育只能是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入进行。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点,将其合理加入艺术教育中。但如果过多展示图片、播放音乐,使学生误认为艺术就是一件娱乐的事情,忽视了对艺术理论深层次的研究,这就是本末倒置。
同时还应该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加强艺术理论学习。网络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之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其他名校名师的相关知识讲解,加深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善多媒体设备也是当下许多高校艺术教学必须注意的。一些学校新媒体设备不完善,电脑设备陈旧,长年没有更新或者维修。在课堂上,设备出现问题易影响教学质量,打乱教师的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33-03
一、新传媒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极其社会公益价值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首先,新媒体应该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依靠计算机技术而崛起的新形式。但是这不足以说明新媒体的实质意义。其次,新媒体必需在形式之外是创新的,可以说是理念核心上的创新,是史无前例的。内容与形式是同等重要的,技术与理念更是并驾齐驱。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型期,电视媒体的发展可谓是外有巨鳄压境,内有百强争鸣。中国电视的先天疾病就是发展滞后,市场秩序依然很混乱,行业的经营理念、自身定位、新闻理念以及操作手法都与国外媒体有很大差距。另外,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传媒业走出去的难度。总的来说中国既是传媒大国,也是传媒弱国。中国在文化产品的输出上面是呈赤字变化的,文化的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国传媒业的国际化方向努力。
国内电视行业可谓是一超多强,中央电视台作为各个电视台的领军人物,实力不可小觑。再加上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的角逐与竞争,使中国电视产业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特别是湖南卫视的娱乐操纵实力,加上后来居上的浙江卫视梦想系列,各大媒体的竞相拼比,让电视行业在国内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当今世界,电视媒体无疑是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之一。在我国,电视媒体的根本性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是党的传播事业的主体,是我国主流媒体之一,担负着宣传,宣传阐释党的政治主张及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反映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的任务。在新传媒时代,电视的社会公益价值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呈现新的特征,特别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但秩序混乱的现今,电视的主流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电视媒体社会公益属性的经典现象解读:公益广告
(一)公益广告概念解析
公益广告在美国被称作“公共服务广告”,具体解释为: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其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其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的广告宣传[1]。现在在国内被广为推崇的概念是指经媒介的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它旨在通过传播公益观念,促使人们公益行为的形成,甚至进而促使某些公益事业的发展。非商业性、公益性和非人际直接传播性是公益广告的三个主要特性,正是这三个特性使它有别于商业广告、其他意识形态广告和具有公益性质的口头宣传。
(二)我国公益广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史不长,大概有三十多年。1986年贵阳电视台播出我国历史上第一则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1987年10月26日央视《广而告之》诞生。2003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抗击“非典”的公益广告,使得在电视新闻栏目中插播公益广告成为一个亮点;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第17号令《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套节目中每天播放公益广告的数量不得少于广告总播出量的3%。随后这些规定形成制度,使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向良好[2]。
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异军突起,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一些致命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创意不新颖。创意是核心,是任何公益广告成功的重要因素。公益广告的特殊属性要求制作者更大的宏观理念创新,与商业广告并驾齐驱,甚至是要高于商业广告。不仅是在主题选择、表达方式、技术运用还是价值观引导方面,都必须是独树一帜的,是受众乐意接受的,只有这样的多方位创新,公益广告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广告的挟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于商业广告的新形式。
其次,政策法律的不完善。公益广告的制作成本较高,好的公益广告是需要胶片制作的;再加上后期制作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设备做支撑,否则是无法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的。现在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作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这就制约着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单是靠企业或是媒体的力量,而没有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公益广告的路还要走很远。若是有良好的政策与法律的保障,那么公益广告的发展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关键词 广播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关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009
1)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融合时代广播媒体发展路径研究”( 2014SJB40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传播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裂变与重组。特别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挤压之下,不得不就其传播方式与产品形态做出调整与改变,以应对新的传播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一时间,传统媒体纷纷“触网”,努力实现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联性和交互性也不断得到加强,媒介传播形态日渐丰富与多样,可以说,一个以融合媒介为主要特征的新传播时代到来了。
新的传播环境也给广播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广播媒体的音频传播在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转换中最为便捷和高效,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结合也较为容易,因此,一大批广播媒体或者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或者开发广播类APP,使得“微电台”“网络电台”迅速走红,成为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广播在地域和接收终端上的限制,也因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与年轻一代受众群体的距离。然而,正当“融合广播”的新形态如火如荼发展之际,我们也不禁要思考:与新媒体的结合固然是广播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并不能因此淡化或削弱了广播的“本质”,换句话说,如何在转型中凸显广播固有的核心优势与价值,使得新形态也能够回归广播本身,这才是广播媒体发展的长久动力。
一、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
自从广播媒体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诞生以来,其纯粹依靠声音传播的形式就为这种媒体打上了独特的印记,也成为它区别于报纸、电视乃至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最大特点。我们认为,即便目前广播与网络、智能手机等互为融合而产生出了多样化的传播形态,其“非视觉”的传播形式也不应被淡化,相反,它所带来的特殊的传播效果在目前以“视觉传播”为主导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广播媒体的伴随性、移动性特征,也在与新媒体终端的结合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此外,作为传统媒体,广播在公信力与权威性上仍然是许多新兴媒体所无法超越的,这也必将成为广播媒体持续发展的稳定因素。
(一)“非视觉”传播——回归广播媒体的本质
不同于报纸、电视、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等集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媒介传播形式,广播是单纯依靠声音符号来进行信息传递的。可以说,作为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声音是广播最能彰显其内在本质的属性。在目前纷繁嘈杂的媒介环境中,这种“非视觉”的传播形式给受众带来的是独特的、放松的和具有强烈主观感知性的信息传播体验。
首先,“非视觉”传播可以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并凭借受众的主观感知和情感体验来构造头脑中的“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从传播的角度讲,广播仅仅通过声音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是含蓄的、模糊的,受众不仅要调动自身的听觉器官来接收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在头脑中丰富信息,并形成立体的、生动的主观多维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看似是直观的视觉形象的缺失,实际带来的却是更为自由的、持续不断的个体想象和感知活动。再加上每个个体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教育程度、审美眼光及价值观念等等因素都不尽相同,在接收相同的声音信息时也会形成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出了独具个体色彩的视觉形象、情感感知及心理活动。实际上,广播媒体是以声音符号为着力点,把受众的各种感官活动紧密联系、融合在一起,较之侧重画面感的“视觉传播”,它可以极大地丰富与拓展受众的主观想象空间,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正如麦克卢汉所指出的:“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听到任何一个方向、任何距离以外传来的声音……而眼睛却是有限的、定向的,在任何时刻都被局限在远远小于听觉世界的一半的范围以内。耳朵是包罗万象的,对无限范围内产生的任何声音都始终是敏感的……声音的基本特征是……它充满空间。”
其次,“非视觉”传播可以带给受众一个相对“放松”的传播环境,这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受众的视觉疲劳,也使得广播媒体的私密化、个人化的媒介特征更为凸显。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随着媒介形态的日渐多样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受众的眼球已被海量的信息牢牢占据,变得不堪重负。我们可以想象,一旦闭上眼睛,受众几乎无法从报纸、电视、网络及智能手机中获取信息。而广播恰恰凭借着“非视觉”传播让受众重新回归到了相对“放松”的信息接收环境中,好似一位贴心的老友,在娓娓道来中散发出声音的魅力。同时,受众在使用广播媒体时,并不需要与它“直面相对”,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播手段更加突出了广播的私密化和个人化。无论是在家中借助于收音机,还是在公共空间借助于移动智能终端,受众在收听广播时都感觉好像是主持人在与自己做“一对一”的交流;即使参与了与广播的互动、沟通,也因为交流空间的私密性而使受众始终处在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下来接收或回馈广播传递的信息。这无形中也强化了受众对广播媒体的情感依赖。在一些故事类、情感类的广播节目中,这一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伴随功能的移动化——突出广播“贴身媒体”的优势
作为一种“背景媒介”,广播媒体的深度伴随性也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在接收信息时,由于受众只需动用耳朵这一听觉器官,眼睛、双手甚至大脑都可以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下,完全实现了“伴随性”的信息接收。而反观报纸、电视乃至网络媒体,这种伴随性特征则不明显,一旦受众的视觉器官离开它们,则基本上切断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因此“伴随性”可以说是广播媒体的先天优势。并且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这一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与体现,即广播在与移动智能终端的结合中逐步实现了“伴随功能的移动化”发展。广播的接收工具不再局限于收音机,它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MP3、MP4甚至是任何移动便携式的多媒体终端,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信息的流动接收。这比起在上世纪90年代,依靠汽车产业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交通广播所体现出的“移动性”要更为全面和彻底。应该看到,广播媒体这种移动化信息接收的趋向是其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所产生出的新的价值增长点,它集中突出了广播作为“贴身媒体”的优势,即伴随性与移动性的有效结合。这一方面契合了年轻一代受众群体多渠道接收信息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广播提供给受众具有个人化色彩的媒体内容,从而进一步细分受众市场,并以此推进广播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保障广播媒体的长效发展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其公信力与权威性是许多新兴媒体无法超越的,同报纸和电视一样.这也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专业积累与文化沉淀。新兴媒体固然拥有信息及时、平台便捷等优势,但也往往因为“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或者缺失而造成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新兴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仍需提高。而广播媒体的从业者,大多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对信息源有着良好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并且其信息的“把关人”机制较为完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这也是公众长期以来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较为认可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广播固有的核心价值的削弱,相反,从长期的发展战略看,广播媒体努力克服新兴媒体的弊端,提升“融合广播”的权威性,这是推动广播媒体持续发展的最稳定因素。
二、如何实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非视觉传播”的手段、伴随功能的移动化以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等三个方面。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面对“融合广播”的新形态,这些核心价值的实现既是一个各取所长、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广播媒体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