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11 08:12: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扶贫资产监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扶贫资产监管

篇1

当接到客户的赋码订单时,电子监管码数据的传递和管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一旦有误将会造成不良后果。药品电子监管码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平台针对药品监管所颁发的编码,可为每件最小销售包装的药品赋予电子标识标签。每件药品的电子监管码是唯一的,即“一件一码”。因此,电子监管码在生产过程中的传递必须是无缝连接的,以保证其安全性和唯一性,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设置电子监管码管理专员

设置电子监管码管理专员,负责从数据的接收、检查到数据的分解、导出的整个流程的管理,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和备份,以便查询和追踪。

2.建立数据安全传递流程

建立数据安全传递流程,即客户txt数据电子监管码管理专员数据检查备份留档根据生产指令处理数据将数据分别传递给赋码部门和质量检测部门赋码部门根据指令接收数据赋码生产生产完毕后清理数据质量检测部门检查赋码质量检查完毕后清理数据生产结束。

3.开发数据安全接收系统

借助数据管理软件,同时根据药品包装生产企业各自的特点,自行开发电子监管码数据安全接收系统,以解决电子监管码外部网络传输的安全问题。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4个功能。

(1)对数据进行拆分、合并,以对应订单的数量,满足生产需要。

(2)检查数据包的正确性,如产品是否与数据相匹配、码制是否正确等,确定数据无误码。

(3)检查本次数据包内有无重码,同时与已使用的历史数据进行比对,确定数据无重码。

(4)在企业内部建立非网络的安全传递系统。

严格精准的质量控制

在电子监管码赋码生产中,由于质量控制不当或检测不到位,常常会产生重码、误码、空码、蹭脏以及C级以下不能识读等质量问题,如果带有这些问题的产品未能被及时检出,而是直接发往制药企业,那么将会给后续的药品包装带来很大的影响,如降低包装效率、增加废品率等,问题严重时还会导致返工,这对药品包装生产企业的信誉度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赋码生产中,药品包装生产企业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质量进行监控,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药品包装。

1.硬件方面

首先,在赋码设备上安装在线质量检测装置,对大张产品进行检测,并剔除不合格产品;其次,在品检机上安装电子监管码检测装置,对模切后的产品逐一进行离线检测,包括产品的赋码质量和印刷质量,保证赋码产品A级率达到99%,且100%达到C级以上。

2.软件方面

这里的软件是指管理。首先,配备专职的电子监管码QC(质量控制)人员,在生产线上对赋码产品进行抽检,并利用条码质量检测仪进行识读检测,一方面检测赋码质量,另一方面检测在线检测装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赋码产品制成成品后,由成品检验人员按照国家标准对成品的各项指标进行抽检,检查项目包括条码外观、条码与下面符号的一致性、条码质量等级,以及是否符合GB/T 18347-2001、GB/T14258-2003国家标准;最后,出具成品检验报告。

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规范

在电子监管码赋码生产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规范,这对生产出高质量的赋码产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制定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充分了解客户要求

制作电子文件时要充分了解客户要求,如电子监管码位置、式样、尺寸、等级,以及纸盒表面处理方式、拼版方式、检测方式、客户识读方式、商品条码位置是否影响电子监管码的识读等。

2.选择赋码方式,制定工艺路线

目前,药品包装生产企业广泛采用的赋码方式是喷墨印刷技术,其主要分为水性喷墨印刷技术和UV喷墨印刷技术两种。

水性喷墨印刷技术采用环保水性油墨和红外线干燥法,不仅印刷速度快、利于纸张吸收、赋码质量好,而且成本低、易于清洗喷头、维护简单。而水性喷墨印刷技术的缺点是必须经过上光或覆膜等表面处理才能保证赋码质量,否则所赋电子监管码极易被蹭掉。

UV喷墨印刷技术采用UV油墨和紫外线固化法,固化速度快、承印材料适应性广、耐摩擦性好、赋码质量好,同时可以省去表面处理工序。然而,UV油墨成本较高,喷头堵塞后不易清洗。

采用以上两种技术制订工艺路线时,都可以选择先喷后印或先印后喷的方式。如果选择先印后喷,则赋码部位不能做表面处理,须留出赋码位置。

3.确定走纸方向

在赋码生产时,走纸方向最好与条码方向垂直,即采取“纵码”喷印的方式。如果采取走纸方向与条码方向平行,即“横码”喷印的方式,一旦喷头堵塞,就会导致条码因漏喷而无法识读,而赋码设备传送带的左右摆动也会导致条码出现分叉现象。实践证明,“纵码”喷印的识读率可达到99.9%,而“横码”喷印的识读率相对较低。因此,在赋码生产中,可以通过改变走纸方向来达到“纵码”喷印的目的。

一丝不苟的生产过程控制

(1)赋码生产前,操作人员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根据生产指令,认真阅读“工艺流程单”和“工艺技术规范”;检查上批清场现场和记录;对喷头进行维护,打印测试图。

(2)选择状态良好的喷头,并调整适当墨量进行校版、等级检测。在正式赋码生产前,QC人员必须对印张进行首检,在符合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篇2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区以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切入点,财政资金主导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思路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贫困户利益联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工作在资金匹配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将2020年1-6月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调度、协调全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印发了《区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为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项目调度。立足各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情况,紧贴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选取光伏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促进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农户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加强的共赢局面。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扶贫动态监控系统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管,系统要求每季度填写资产收益扶贫的报表;根据《区财政局区扶贫开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区供销社每月报送《光伏资产收益项目绩效运行监控表》。

二、资金投入与投资完成情况

(一)资产收益扶贫资金计划投入情况

1-6月,区计划投资540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

(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2020年,区计划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个。1-6月已签订分红协议的项目1个,签约率100%。项目投资完成金额54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完成率100%。

三、取得成效

1-6月,区已实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1个,为光伏资产收益项目,涉及216村,其中贫困村74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资产收益项目资金25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村集体增收53.9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60人,累计增收197万元,人均增收451.8元。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3-0031-02

一、河北省农村小额贷款的基本情况

河北省的农村小额贷款主要有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及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额贷款组织发放的贷款。

1、易县扶贫社的农村小额信贷。易县扶贫社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成立较早的一个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该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研究农村扶贫问题的一个研究项目,于1993年开始运作,1994年在易县民政局注册为社团法人,1995年开始从县扶贫办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民间的组织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科院和孟加拉国、德国等外部给该社的贷款,以及向社员吸收的存款。该社的贷款基本上是按照孟加拉小额信贷的模式运作,贷款额一般为2000元,期限为一年。贷款对象是有一定资产,但还达不到信用社贷款条件的贫困农户。截止到2006年12月,该社有200万的自有资产和五六十万元的小组基金(即存款),年可支配资金800万元左右。贷款的平均回收率为95%,覆盖了易县28个乡镇中14个乡镇的18000多户。有效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民欢迎。

2、易县扶贫社的农户自我管理互助基金。该基金从2003年开始运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继小额信贷之后的又一个农村扶贫研究课题。由易县扶贫社管理。互助基金以更为贫穷的、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为服务对象,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户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该基金的运作,重点强调的是自我管理,目前正在易县的两个村试点。

3、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是只贷不存的商业性贷款组织。我省最早的小额贷款公司是2006年8月28日在廊坊霸州成立的万利通小额信贷有限公司,随后相继成立了廊坊的鑫利、中安信业三河分公司、汇欣、琨博、银邦、华泰、同安、金鑫,以及宁晋县晶龙、高碑店银宏等十多家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对象是境内的个体经营者、乡镇企业及有一定资金实力和信用良好的个人。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方式灵活、贷款手续简便,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营状况也普遍良好。如万利通小额信贷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仅在其成立后的4个月内。累计贷款就达1.7亿元,信贷资金平均每个月周转一次,并全部能按期收回。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只贷不存,风险完全由贷款公司承担,没有社会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各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

4、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小额贷款。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小额贷款主要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我省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小额贷款非常重视,在2007年出台的《河北省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中要求全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年均增长18%。截止到2008年5月底,河北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49445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437097万元,贷款满足率在60%左右。

二、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不到位,法制不健全。目前对扶贫社的农村小额信贷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对它既没有国家的管理法规,也没有金融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管,而且对于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向社员吸收存款的做法还与现行法规相抵触。作为临时性的制度安排,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在工商局注册,由央行主导日常的监管,其试点的整个过程以及试点方案的制订也是由央行和当地政府审批和把关。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安排,没能明确地划分央行与银监会及工商局在监管小额贷款公司方面的职能。央行作为一个主要以执行独立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己任的部门,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模式下。也不宜更深地介入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

2、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缓慢且不平衡。我省是扶贫小额信贷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易县扶贫社发展早,效果好,却没有在全省推广开来,还有一些扶贫小额农贷组织甚至停办。近两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也多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贫困地区没有多少发展。

3、资金来源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发放贷款只能用自有资金,决定其贷款能力有限。二是信用社的小额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效益低,也会影响信用社在这方面的信贷资金投入。

4、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人员少,素质不高。不管是信用社,还是其他小额贷款组织,普遍存在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人员少、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对推动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建议

农村小额信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定位,加强监管。我国应该制定比较清晰的法律框架,来规范和引导各种民间小额贷款组织的健康发展。应明确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合法地位,避免多头监管和无人监管的现象出现,避免对其正常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

2、给农村小额贷款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如:(1)对专门扶贫的民间贷款组织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2)对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小额贷款降低或免征营业税:(3)当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小额贷款占其全部贷款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如70%或80%),应同时降低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一是改变政府和社会上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片面认识:农村小额信贷只能在落后的、贫穷的农村地区生存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就是为了扶贫。通过河北省小额信贷的实践可以看到,小额信贷不仅在贫穷落后的地区有发展空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样有存在的必要。二是要加强宣传,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引导人们摆脱小额贷款是“扶贫款”、“救济款”的认识误区,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教育。

篇4

今年以来,**县聚焦破解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和绩效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制定出台了涉农资金整合和项目使用管理等系列制度,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模板管理,着力打造**脱贫攻坚资金项目管理使用新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是突出抓好建章立制。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及资产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领域资金监管的实施意见》《村(社区)扶贫资金监管使用办法》《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办法》《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绩效考评办法》等21项制度,重点解决“如何规范高效使用资金”“如何科学管理实施项目”等问题,有效破除“添油式”和“撒芝麻式”的资金分配模式,让整合资金随着规划来、跟着项目走、投入扶贫中,切实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已完成全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建立工作,共收录项目2410个,总投资24.6亿元,申请财政涉农资金11.06亿元。

二是突出抓好模板管理。根据不同扶贫项目类型,分类建立了贫困户生产发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绩效奖补和贷款贴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产收益扶贫、一村一园)等六大项目资金管理及档案资料归整清单参考模板,供部门、镇办、村(社区)借鉴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扶贫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实施。

三是突出抓好日常监管。坚持严把项目规划、设计和报备关口,做到“4个凡是”。凡是下达的项目必须是县级项目库中的项目;凡是建设内容发生变动的,第一时间向县脱贫办申请变更,且变更内容要控制在建设内容的10%以内;凡是需要招投标的项目,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凡是产业类项目,在编制实施方案时明确带贫目标和利益连接机制,项目实施前必须以协议、合同等方式落实利益联接,项目验收前要有分红明细台账。按照批复方案建设期限,主动倒排工期,切实加快项目实施,不折不扣地执行项目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公告公示制,落实专人按进度收集项目影像印证资料和报账资料。同时,加强对项目监理的监管。要求项目实施单位(甲方)加强对项目监理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理必须到施工地实地查看,对隐蔽工程留存影像资料,填写完整的监理日志,切实履行工程质量监理职责。

四是突出抓好资料归档。档案资料作为项目实施过程的客观反映和真实记载,要求各镇办和行业部门落实专人、对照清单逐项收集。建立项目和资金资料清单。实行一个项目一套资料管理,由各镇办扶贫办、行业部门业务股室及村委会要确定专人负责收集、归档资料要落实专门地点存放,原则上镇办部门留存一套资料、村(社区)或项目单位、经营主体留存一套资料。同时,镇办和行业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依据项目进展情况,第一时间向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系统上传各环节的项目工作资料和整改印证资料。建立项目财务资料清单。具体由各镇办财政审计所及行业部门负责收集,并作为资金拨付附件装订归档。日常发生收付业务时,由财务人员负责及时上传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系统。

篇5

一是全力完成收入任务,力争实现收支平衡。截至11月底,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547万元,同比增长23.8%;预计全年能完成人代会批准的目标任务49230万元。到11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支出180350万元,同比增长1.9%;预计全年完成支出189000万元,较上年增加15260万元。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努力实现全年收支平衡。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8329万元,同比增加9522万元,增长108.1%。

二是优化结构,推动平稳运转。坚持“过紧日子、过好日子”,预计全年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民生支出占比超过一般公共预算的70%;我县“六保”“六稳”工作有序推进,财政运行良好。

三是全力保障,确保扶贫成效。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规划和目标任务,聚集“两不愁、三保障”,科学规划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截至11月底,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投入6891万元,比2019年增加3884万元,增长130.9%,其中,县级配套资金3181万元,比2019年增加1166万元,增长57.62%,形成财政扶贫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有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

四是主动作为,抓好重点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保障重点工作投入,投入肺炎疫情防控资金3344.1万元;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资金3989.96万元;乡村振兴12532.44万元;脱贫攻坚县级配套资金3281万元;助力企业发展3463.17万元;入股四川银行5005万元;解决金糖司等企业安置资金1954.5万元;四好公路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资金4199万元;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875万元;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活动经费和西瑶镇布衣三寨国家AAA级风景区建设资金487.1万元;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271.71万元;安排体育广场、法治广场、公租房一期历史遗留问题资金4764.43万元;机关幼儿园等三个幼儿园建设资金4415万元,卫计妇幼中心建设1102万元,扎实推进全县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优化程序,严格投资评审。坚决做到从政府项目预算资料的审查接收、评审人员的安排、评审过程、结论复核,全部通过评审管理程序规范运行,确保整个评审环节的合法合规。截至11月底,共评审项目200个,送审140121.4万元,审定133434.8万元,审减6686.6万元,审减率4.8%。

六是形成合力,常态化资金监管。对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面掌握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使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至11月底,我县财政直达资金及特别抗疫国债共分配资金26628.25万元,实际支付24049.5万元,支出进度为90.32%。

七是大力清理,盘活闲置资产。对全县139户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及闲置资产进行清查,共计清查出经营性及闲置资产203处,总价值1.49亿元。并将其中产权明晰、价值1414.58万元的22宗资产,移交农文旅司和国资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二)各项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补短补差工作。共规划实施脱贫攻坚补短补差项目137个,其中安全住房及住房功能改造项目12个,解决建卡户242户615人居住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安全饮水等项目55个,受益人口1374户6052人(其中贫困户636户2801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个,计划完成通组路、产业路、入户路164.9公里,解决3580户17900余人(其中贫困户1124户5704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行路难问题;开展公共服务设施、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巾帼行动计划”、“扶贫保”、贫困户公益岗位等项目20个,受益贫困户3544户15748人,扶贫成效显著。

二是持续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积极配合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争取上级投入,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安排资金2569万元支持产业发展。

三是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截至目前,代缴1.6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额404万元;代缴1.7326万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额173.26万元;安排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1696.06万元。

四是建章立制,加大盘活力度。在存量资金季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存量资金管理,实行动态清理和盘活机制。截至11月底,收回存量资金11156.47万元,按原用途保留3034.49万元,统筹使用8121.98万元。

五是扎实有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提升评价广度、深度和质量,充分挖掘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最大潜能。2020年选取支出绩效评价项目77个,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资金总额5.258亿元。

六是全力推动PPP项目。继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第一期)项目。同时,推动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规划,争取今年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全力争取明年动工实施。

七是及时兑付惠民惠农补贴。2020年1-11月通过“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共41项,发放金额12915.90万元,占到位资金的92.45%。

八是圆满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按照省州关于开展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要求,由财政局牵头,协调组织部、档案馆和城南城北社区等部门,于10月底圆满完成15户国有企业560名退休人员(其中:82名退休党员)的总体移交和接收任务。

九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织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制定我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总体规划,提出理顺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专项发展具体方案;整合重组农文旅司、南丝路集团和银鸿丝业,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投资设立金沙建设投资公司,公司运行良好,已实现利润总额721万元;投资设立宁兴人力资源公司和众诚保安公司,深挖行业发展潜力。

十是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截至2020年11月,我县公务卡刷卡消费达到1955万元,同比增加526万元,增长36.81%。增长额及增长率均属全州前列。

(三)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小,财政保障水平低。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规模2016-2018年均为15亿元左右,2019年提高到17亿元;但仍是全州倒数第一,且是全州唯一一个低于20亿元的县。由于支出规模小,县级可用财力非常有限,2020年预计全县可用财力11.94亿元,其中“三保”支出占据了10.51亿元,可用于发展的资金非常少。

二是财政增收乏力。我县的蚕桑、烤烟发展等支柱产业已到达极限,新的稳定的财源未建立,亟需补充。

三是国有企业规模小,融资还本付息压力大,资产分布零散,经营业务单一,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1-9月增亏企业6户,盈转亏企业2户;减少盈利企业6户;银鸿丝业全年累计借款35615万元,支付利息1544万元难度大。

四是国库对外借款20630万元,全部借给国资公司用于发展县域经济或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无法消化。

五是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400万以下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致使我县政府采购工作量剧增,同时采购机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更是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难度。

六是上级部门安排工作和下达资金时要求地方财政安排或配套资金,导致地方财政压力过大。

二、2021年工作计划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紧紧围绕收入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严格依法征收;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收缴入库,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20年增长6%。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快支出进度,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和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和资金支出量;严格实行直接支付制度,推动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保证财政支出稳步推进,确保全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指导、督促各预算单位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率,对前期规划不实、资金对接不精准、实施有困难的扶贫项目,县财政将调剂闲置项目资金用于其他建设进度快、资金需求急的项目。

二是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抢抓贫困县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契机,协助扶贫、民宗等扶贫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三是认真分析研判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为基础,围绕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支持创建省级、国家级园区,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助推乡村振兴。

四是加大政府性资产清查评估力度,做大做强国资公司,力争新增资产20亿以上,增强国资担保能力,为社会发展奠定投融资基础。

五是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促进中学分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和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实施,力争年内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2021年3月前挂网招标。

七是精研政策争取项目。重视政策分析研究,细化完善项目储备,加强中央、省、州政策的收集研究,找准新出台的政策对号入座,抓住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等领域包装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后劲足的上报项目,力争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扶持范围。

八是积极对接争取资金。最大力度争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三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城市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九是积极支持烤烟、蚕桑主要支柱产业发展,稳步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大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政策,抓好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过好日子”思想,严格遵照“六保”“六稳”的保障序列安排预算支出,足额预算各项民生和政策性支出,增加对脱贫攻坚、民生、“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增长。

篇6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经作站、种子管理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责任单位:畜牧科、各基层动检站)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孟德、广兴、可利尔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责任单位: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责任单位: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责任单位:产业化办、项目办)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篇7

召开镇扶贫干部教育业务培训会,宣讲扶贫政策的同时,布置本次产业项目自查工作要求。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驻村第一书记为队员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核查镇、村两级扶贫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包括资金使用、项目收益、公示公告等。

二、目前进展及发现问题

(一)镇蒲公英种植项目

村部分。正在进行:已制成品茶3000套,售出788套,收益58094元,剩余产品正在销售。

村、村部分。正在进行:产品已在加工,估计产出成品茶800余斤。

存在问题:村蒲公英收益分配方案中的分红比例与实际发放比例不一致。

整改措施:按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发放比例。

整改时限:即知即改

(二)镇吊袋黑木耳建设项目

正在进行:目前正在与合作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准备采取“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进行合作意向。

存在问题:村的收益分配方案无法细分黑木耳项目和蒲公英项目的分红比例

整改措施:按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发放比例。

整改时限:即知即改

(三)镇吊袋黑木耳种植基地扶贫项目

篇8

(一)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实施方案。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和质量,为消除绝对贫困、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制定了《县财政局关于财政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的报告》(炉财〔2020〕46号),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任务。

(二)落实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县财政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基本要求,严格落实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统筹上级补助资金和自身财力,确保足额安排“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所需资金,不留缺口。

(三)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20年县财政年初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0万元,比2019年增加50万元,全力保障脱贫攻坚投入。

(四)编制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结合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一超六有”、“一低五有”要求,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等。按要求编制了县2020年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纳入整合资金规模15480.09万元,计划整合资金规模12613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并于3月底报省、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州财政局备案;8月底,调整涉农资金整合方案,纳入整合资金规模28071.01万元,计划整合资金规模22903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并报省、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州财政局备案。

(五)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制定了《2020年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计划》,7月3日对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财政支持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核查统计。查出农牧局存在四条问题,要求县农牧局限时整改。

(六)定期督促支出进度,加快资金支付。每月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实行“半月通知、月底通报”制度,要求各部门将每月支出进度报送我单位,由我局统计后报县委、政府备案。

(七)加强四项扶贫基金的管理。截止目前,我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规模达到610万元,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规模达到800万元,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规模达到464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规模达到1400万元。我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累计使用525.66万元,救助421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县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1400万元,引导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891万元。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累计使用755万元,救助4519人;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累计使用4305.69万元,惠及贫困人口2364人。

(八)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按照财政脱贫攻坚大排查方案要求,我局对2016年至2019年对历年来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脱贫攻坚投入保障情况、财政脱贫攻坚资金使用情况(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资金、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资金、基本医疗有保障资金方面、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资金、饮水安全有保障方面资金)进行了排查,根据自查出的问题,及时制定了《县财政局关于财政脱贫攻坚大排查整改方案的报告》,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时限。

截至目前,排查出的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九)实行挂牌督战,规范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根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的通知》7号文件要求,为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牵头职责,有效规范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制定了《县财政局关于脱贫攻坚扶贫资金挂牌督战工作方案的报告》,进一步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的业务指导和全过程跟踪监管,确保扶贫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提升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的目标。

(十)加强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管理。及时录入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数据,抓好各项数据分配、支出,填报扶贫资金绩效目标,处理各类预警信息。

二、存在的问题

项目推进缓慢,资金支出进度不足。我局严格按照要求落实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支付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扶贫资金拨付和报账流程,加快扶贫资金支出进度。通过2020年21个扶贫专项资金情况统计表来看,部分扶贫专项资金支出进度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管好用好四项扶贫基金

1.完善四项扶贫基金效益分析机制。按照“梳理问题、总结提炼、推广完善”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四项扶贫基金效益分析机制,有针对性的反应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基金使用管理能力和水平,持续发挥基金作用。

2.拓展基金筹资渠道。拓宽县级教育、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稳定补充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家庭上学就医“现实困难”。

3.探索创新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新模式。支持推进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联动发展,规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操作程序,加强分险审核把关,有效撬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投入,切实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持续增收“长远生计”。

(二)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1.继续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把财政支农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给贫困户,实行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指导督促实施主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严格履行协议,确保贫困户分红落到实处。

2.扩大农村公益性岗位就业。继续支持向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口购买劳务服务,选聘为农村公益性水利工程巡管员、生态护林(草)员、乡村环卫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社会治安协管员等,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篇9

关键词:扶贫 资金管理 监管

Key words:Poverty relief, administration of the fund; Supervise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53-01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真正把资金项目监管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扶贫开发是直接服务于农村贫困群体的重要工作,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是否规范,项目建设质量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各级扶贫管理部门必须把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工作摆到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各项监管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各级扶贫部门要把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工作,列入扶贫开发年度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受“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各地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或多或少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在这种思想和倾向的影响上,一方面,扶贫资金分配分散,另一方面,基层尤其是贫困乡、村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等、靠、要。必须通过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将扶贫资金集中投向那些村两委班子团结,工作积极性高,群众参与意识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形成“以有为争有位、以有位争扶持”的良好格局,充分调动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实现扶贫资金集中投入。

(二)建立项目立项专家考察论证制度

扶贫项目能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立项是关键。要按照科学论证、择优选择的原则,严把立项关口。要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村级总体发展规划和群众实际需求,组织专家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确保项目的合理性。

(三)建立健全项目库储备和申报、审批制度

对扶贫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凡是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才可审批审报,对一经确定的扶贫项目不能随意高调项,如确需调整,必须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对所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合同签约,明定项目责任人、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投资补助标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形象进度、项目管理、验收和奖罚办法,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管项目、建项目、验项目。

(四)建立项目公告公示制度

要本着真实、及时、公开的原则,通过采用印发简报、宣传单或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形式,对上级批复的项目和资金进行公告。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公示制度,扩大公示内容,拓宽公示领域,将每年安排到村到户的项目资金在公示栏上公布, 定期向村民公示资金投入量、建设时间、农民投入资金和劳动力的数量,做到农户名单、项目内容、投资强度 “三上墙”,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议,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行为。

(五)推行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

按照国家关于招投标管理规定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对扶贫资金项目实行招投标管理和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对金额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明确建设任务、质量标准、工期、价格等,最大限度节减财政专项资金。

(六)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一是扶贫、财政部门监督。扶贫、财政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项目区,对扶贫资金项目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跟踪项目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着力加以解决,将问题解决在盟芽状态。二是审计监督。对使用扶贫资金的所有项目,实施竣工资金审计。三是群众监督。通过聘请农民监督员的形式,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监督。

(七)实行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度

要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县级报账制。主管部门严格根据预算安排和拨款计划下拨资金,保证相关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行。拨付项目资金必须坚持按工程建设进度拨款,符合相关的规定且要履行法定程序;必须以真实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必须的相关手续作为拨付财政资金的依据,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有效性。在会计核算上,遵循“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按项目设置明细账,正确核算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以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或会计凭证为依据,列支项目支出;专项资金支出形成的各项资产,按规定办理交付使用手续。

(八)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项目完成后,按照项目预算,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建设工程量等进行实地验收;对项目资金购建的实物进行实地勘验和核实。与此同时,按照项目预算的目标、预期效益、资金使用效果,对项目建设成果进行评价;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分析;力求评价实事求是并具科学依据。

(九)建立健全工程管护制度

工程项目竣工后决不能“束之高阁”,必须加强维护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的“榜样”和“效益”作用,以促进项目单位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十)建立健全项目标志牌管理制度

篇10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财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

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精准扶贫,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目标任务

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到

2020

年,支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村至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从事一项特色种养业,掌握

1-2项实用技术,

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脱贫,确保全县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市场导向、群众主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始终瞄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标准,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凝聚社会合力,加强示范引导,注重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工作重点

1、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

重点支持贫困村立足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等种养殖生产专业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结合“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示范、创业平台、就业基地等作用,把产业园打造成现代农业的产业园、脱贫攻坚的就业园、

“三变”改革的示范园、三产融合的综合体,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优先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试点,支持粮食专业村实施“双千工程”,实行农牧结合、以种定养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支持围绕国道、省道沿线,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和蔬菜贮藏、保鲜等体系建设;支持畜禽养殖专业村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种养殖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支持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参与扶贫意愿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资金扶持或享受扶贫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带动和帮扶贫困户通过就业、入股、发展产业等途径增收脱贫。

2、大力支持推进光伏产业扶贫。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重点支持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以及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优先开展光伏扶贫。建立完善光伏扶贫资产监管和收益分配机制,兼顾村集体和贫困户,注重收益精准流向贫困人口。

3、大力支持推进金融扶贫。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贫困村产业扶贫的金融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鼓励协调金融机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贷款产品,重点支持贫困户生产经营活动和增收创收项目。不断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放贷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分贷统还模式。对因无劳动力、户主年龄超过

60

岁的贫困户,可以采取户贷企用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到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参股。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的长效机制,及时补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推广面向贫困群体的扶贫小额贷款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意愿、有贷款意愿、有还款能力和还贷措施的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内、

3

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按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信用贷款,确保全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

4、大力支持推进农村电商扶贫。

积极整合资金,支持加快推进贫困村道路、互联网、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电商发展条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贫困村开办网店及从事电子商务服务免费开展培训。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电商知识培训,帮助贫困户对接电商平台。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开办各类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贷款支持,打造一批“电商扶贫村”。

5、大力支持推进资产收益扶贫。

鼓励股份合作帮扶模式,引导贫困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可入股经营的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合作、土地托管、土地股权合作、订单保底收购、资金互助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可以折价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按不低于

XX%的比率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释放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和收益权。积极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的清产核资、股权认定、利润核实、收益分配、股权变更、清算退出、资产处置等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与模式,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扩大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6、大力支持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

结合特色产业、家庭手工业发展和中心村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坚持科学规范、经济实用、快捷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闲置村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因地制宜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建设所需资金,采取财政补助、乡村自筹和社会援建等方式筹措。优先在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实施,分期分批建设,坚持产业项目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设立加工点。要精心选择带动企业和就业项目,引导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手工业品牌。推广“龙头企业+扶贫工厂+贫困户”发展模式,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规划衔接、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2.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运用产业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金、

篇11

全力推动财政稳健运行,加强财税部门的通力协作,明确收入目标任务,紧扣2021年收入预算3.3亿元目标,积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加强收入运行研究分析,确保财政稳定增长。树牢厉行节约过“紧日子”思想,认真落实“三保一优一防”工作要求,优化支出结构,保障运转、基本民生、重点支出,保障全县重点工作落实,进一步提高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实施条例》,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加大预算执行的公开力度。二是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探索财政监管新模式,实施县“区块链+财会监管”、财政资金国库支付电子化、非税收入收缴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等试点工作,全面提升财政监管能力。三是强化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实行国有资产管理定期汇报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四是规范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基层财政所规范化建设,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三、夯实财政监管

依法规范财政管理监督,继续做好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监管、国资国企监管、投资评审、财政资金监管、金融监管等日常工作,化解政府债务偿还风险,防范财政运行风险。严格落实人大各项决议和审查意见,继续推动县人大预算联网审查监督工作,做好巡视、巡察、审计财政问题的整改落实,并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中狠抓落实。

四、做好财政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

做好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加大清理消化涉农资金沉淀,继续加强扶贫基金监管。根据县、乡、村乡村振兴规划,紧盯政策支持、资金筹措,配合行业部门,确保乡村项目实施。

五、强化财政财务队伍建设

加强财政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开展好党史教育,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抓好财政干部的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等的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财政队伍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勤政为民的本领。加强财政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升,多方式多层面加强财政干部业务学习,提升业务知识技能。加强全县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学习,积极组织我县财务工作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组织3至4期县级财务相关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为财政财务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篇12

宁津县千鳅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柴胡店镇王世英村,该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5月11日,注册资金480万元,主要从事泥鳅养殖、销售,饲料、鱼药及饲养用具的统一采购和供应,提供泥鳅养殖技术培训和咨询等服务。

柴胡店镇水产养殖项目和千鳅水产合作,共分两期建设,总投入130万元。一期投入80万元,占地约110亩,以入股形式投入宁津县千鳅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二期计划投资50万元,修建泥鳅养殖池10个,占地约30亩,建成后由千鳅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该项目预计年收益可达13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项目覆盖贫困户84户,贫困人口138人,预计人均年分红1000元左右。同时,该项目优先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可帮助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增收。

 

宁津县杜集镇双孢菇大棚项目简介

杜集镇双孢菇种植项目是2017年杜集镇实施的扶贫产业项目。2015年底省派第一书记在杜集镇完成了三个重点村双孢菇大棚的建设,自双孢菇大棚建成以来,不仅促进了本村经济发展,顺利实现了贫困户收益分红,而且带动了周边村群众就业,为2017年双孢菇大棚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杜集镇实施双孢菇种植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杜集镇刘双全村南侧,总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8.1万元,其中:市级资金97万元,县级资金148.89万元,退回项目资金72.21万元,流转土地24亩作为基地建设用地,建成长33米、宽7米的双孢菇大棚16个。项目采用承包的方式经营,承包方按1.6万元/棚/年向杜集镇政府支付承包费,并承担项目的日常维护,项目收益优先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分红,保证贫困户每年每人分红245元以上,同时项目优先为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项目承包合同期限为3年,待合同结束,在结清承包费的基础上,由杜集镇政府召开受扶持贫困户民主评议会议,决定是否续签合同,若不续签,由杜集镇人民政府对园区扶贫项目进行验资,确保扶贫资产的安全性。

该项目覆盖贫困户467户,贫困人口1027人。项目自2017年建成以来,由刘双全支部书记刘新伟承包种植,现第一茬蘑菇于6月份已下架,第二茬蘑菇于9月上旬出菇。截至目前,杜集镇共按照承包合同收取承包金117400元,对贫困户分红共113300元,户均470元,剩余收益于今年下半年全部分红。

此项目绿色发展,无公害,保护生态环境,能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指导和引导地方农业建设和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宁津县2018年喷漆车间项目简介

   宁津县2018年喷漆车间项目是宁津县整合各级扶贫资金集中实施的扶贫产业项目,该项目位于杜集镇木器加工及喷漆工业园区(镇政府东侧220米处),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88万元,建设车间4个,共约13476平方米,覆盖贫困户1459户,贫困人口2575人,涉及12个乡镇。项目由宁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宁津县环保局提供技术支持,宁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监管。

本项目由宁津县财金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建设,建成后资产登记为国有资产,将收益权细化到村到户。项目委托宁津县财金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管护运营,厂房对外进行承包,期限为5年,每年按不低于项目建设投资的10%收取承包费,承包费主要用于贫困户增收。宁津县财金发展有限公司是宁津县人民政府直属国有独资企业,2016年11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