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时间:2023-06-11 08:12: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服务贸易创新

篇1

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有利于推进外贸转型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在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可以推进外贸结构优化,促进外贸转型,培育经济新动能和带动就业。

去年初,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稳定和增加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率、培育新的增长点。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额年均增长14.5%,规模跃居世界第2位,软件、技术、文化等新兴服务出口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对外贸易新亮点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对外贸结构升级作用进一步显现,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服务出口和进口实现双增长,服务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国内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带动外贸结构升级作用进一步显现。

毫无疑问,我国已成为服务贸易大国,但同时也是服务贸易弱国――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与主要服务贸易强国的竞争力水平相差较大,服务贸易依然是对外贸易的“短板”,凸显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亟待提升。而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机制和监管模式将会发生改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新的制度。

在此情势下,创新发展试点的设立能推动丰富我国服务贸易品种,提高服务贸易的效率,扩大服务贸易的覆盖范围。

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要鼓励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在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服务贸易制度创新高地。推动服务业双向开放,积极商签服务贸易合作协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创新试点意义重大

国务院在当下进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意义非同小可。

此次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是2016年结构性改革大戏中重要的一幕。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技术转让、设计咨询、国际运输、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民族文化、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同时,充分利用外资和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产业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此次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也是促进外贸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新经济形式的出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会渐显。去年两会传递出的创新、创造等理念,已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经济“升级版”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将是我国服务贸易由弱变强的机遇所在。在一系列的创新理念中,“互联网+”概念的强势推出,为我国服务贸易带来了转型升级机遇。

此次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还可以培育经济新动能和带动就业。当前我国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在中国经济2015年“成绩单”中,对外贸易可能是降幅最大、最引人关注的宏观数据之一。时隔6年后,中国进出口再次出现“双降”。在此情势下,强调服务贸易创新,修补外贸短板的重任在肩,可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能,比如蓬勃兴起的跨境电商,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既可以拓展便捷通道,也可以节省财务成本。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以前基本靠摆摊过日子的传统外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正追风逐月跨境电商。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有望改写中国外贸的窘迫境遇,可助力中国外贸抵御“寒冬”,实现“优进优出”。

(三)政策支持殿后

试点需要中央给政策,以政策引导,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在面上推广,扩大试点成果。

据此,会议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提出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减税、设立引导基金和方便融资的方式,有侧重地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提升服务贸易水平,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促进外贸转型。这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高度吻合。

一是在试点地区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据实税前扣除。

二是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试点地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试点地区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给予财政贴息。

篇2

(一)旅游模式创新是旅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它是渗透到旅游业发展中的产物,因此模式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模式创新就是让旅游活动开展下去的“天平上的砝码”,创新做得好了就会向有利的方向倾斜。早在2003年11月,中、日、韩三国的旅游主管部门签订了《旅游合作备忘录》,直到2009年10月第四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提出“2010年三国互访游客规模达到1700万人次”的目标。2010年8月第五届中日韩旅游部长签署《联合声明》,提出到2015年,实现三国间人员交流规模达到2600万人次。联合打造连接中日韩三国的旅游合作项目,共同进行海外旅游市场推广工作,尤其中日韩旅游贸易的合作近年来发展迅速,这种好的趋势的保持就必须靠创新了,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中日韩旅游模式创新不仅能够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涌现,还可以和其他的服务业更加紧密的结合,起到1+1+1>3的作用,所以说模式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当前的中日韩三国旅游合作壁垒的逐渐消除,更多的产品开发出来,人们的旅游欲望就会更加的强烈,模式创新就是给旅游者不断地新鲜感,让他们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

(二)旅游模式创新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模式创新和货币一样有着“乘数效益”,好的创新会引发更好的效益,因为发展的起点高、基础好。中日韩三国有很多文化的旅游资源,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慢慢都被忽视了甚至流失了。如果模式创新被引入到这些文化遗产中,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以一种发展的方式来发掘它们的价值,不仅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了财富。也就是说既有了经济效益又有了社会效益的旅游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好的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城市,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围绕着奥运展开,仅鸟巢就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丰厚的收益。鸟巢就是21世纪的埃菲尔铁塔,能否媲美还得回到旅游模式的创新,单单领着旅游者逛逛鸟巢的建筑空间,这种服务本身是不足的。中日韩国际旅游模式创新对如何推进中日韩多方位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二、中日韩三国旅游合作模式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来自文化的问题

跨国旅游与其说是观光,还不如说是文化之旅。中日韩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在文化发展中会产生一种文化自信,韩国比较突出,很强调民族性,但文化自信的负面影响就是保守,不容易吸收其他的文化。

(二)来自历史的制约因素

中日韩三国的历史纠葛较多,民间的恩怨浓重。上世纪日本对中国和韩国的侵略战争给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挖下了深深的鸿沟。近些年来日本做出的伤害国家和人民间感情的种种行为也较多,旅游模式创新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很多潜在的旅游者对彼此的国家是敌视的态度,有很多虽然没有那么的强烈,但是也不会考虑去彼此的国家旅游。民间甚至有些反对者和组织者抗议彼此间的往来。这对旅游模式的创新是致命的,因为这是从根本上阻碍旅游发展的。

(三)来自经济水平差异的制约因素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和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从经济体制来讲,日本、韩国是成熟度较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还处于市场化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直接构成经济合作的障碍,但如果没有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方式或模式,旅游合作就难以向前推进。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全球的旅游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需求等的多元化,使三国的旅游多元化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使三国的旅游合作只是存在最基本的层面,很难向深度合作进行。以人均GDP为例,日本第一,韩国次之,中国处于最低层次。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早在1990年人均收入就超过了3万美元;韩国已是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而中国刚过1000美元。

(四)来自日韩旅游贸易逆差的制约因素

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日本和韩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均是第一大逆差行业,日韩两国常年都呈现逆差,只有中国是顺差。近年来日本逆差规模呈下降之势,由2000年的285.2亿美元减少到2007年的139.1亿美元,减少了51.2%,但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三方合作的推进。虽然近几年,韩政府出台大量促进并完善旅游业的政策措施,但随着海外旅游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旅游要素的愈发充裕,使得以海外留学、境外旅游为代表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韩国的贸易逆差额在逐年增长,由2000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50.9亿美元,短短几年时间增长率约50倍,使得韩国密切关注对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这很不利于三国开展旅游合作。韩国旅游业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韩政府将旅游业摆在改善服务业收支逆差,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五)来自旅游产业相关设施的制约因素

中日韩区域内一些地区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接待能力差、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没有标准化、质低价高、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影响旅游形象。如中国旅游企业的突出问题就是旅游企业规模小,整体对外宣传促销效果差,客源市场培育不成熟,旅游产品缺乏整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较落后,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的旅游起步较日本和韩国晚,交通等硬件设施也很不完善;韩国最近一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有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之下日本的条件要好得多,在模式创新中较占优势。总之,三国的旅游企业在跨国外联能力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

三、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旅游模式创新的途径探析

尽管中日韩旅游合作环境复杂,存在上述环境等等因素都阻碍旅游的发展,但可从旅游模式创新入手,如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引导旅游产业的发展,因为旅游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的作用在提高,又因为它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提升,是多相关的,旅游模式创新因此势在必行,旅游模式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却基于有形的旅游产品之上的。具体的创新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基于生态旅游的旅游模式创新。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2010年的第五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首次共同签署《低碳旅游倡议书》,倡议中日韩及全球旅游有识之士立即行动起来,唤起旅游企业和游客的环保责任感,降低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副作用。中日韩三国政府应成立生态旅游推进组织,旅游业设计的诸如宾馆饭店、景区景点都减少碳排放,政府、民间企业和旅游业者合作,共同开发生态旅游,进一步保护自然环境,加强自然的接触,以实际行动保护人类赖以栖居的环境。

第二,基于文化的修学旅游模式创新。修学旅游模式由传统的普通观光型向动态的修学体验型的跨越,修学旅游通过为青少年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探索和旅游路线,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好地继承本土历史文化,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交友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修学旅游能够因材施教,设计不同主题,在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青少年游客约占全球游客总量的20%左右,2008年,这一市场的规模为1360亿美元,占全球旅游市场总规模的18%至20%。作为东亚地区三个最重要的国家,近年来,中日韩三国互为修学旅行的重要市场,以中国北京为例,2009年前10个月,北京以日本为修学旅行目的地的出游学生达到1200人,同比增长了两倍。到2009年,韩在华留学生为6.5万人,中国在韩留学生为4.8万人,均居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之首。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0年1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月―12月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总计2193.75万人,其中日本331.75万人,韩国319.73万人。日韩来华入境14岁以下人数分别为9.95万和13.95万人,15-24岁人数为11.71万和20.34万人,24岁以下占来华入境人数比例分别为6.53%、10.72%。根据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修学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如果日本韩国24岁以下来华旅游者中有80%是修学旅游者,即44.76万人,平均每人每天消费200元,出游天数5天,一年总花费可达4.省略、在线旅游热线服务网Hotwire和度假等旅游产品提供商Interval International。中日韩三国可以先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实现旅游资讯化,如韩国观光公社的网页(http:///)就十分成功,它有十种文字表示,内容极其丰富、细腻、生动,可利用面大;九州观光机构所做的名为“可爱的九州”网页(http://trip.co.jp/lovekyushu/),用韩文、英文、日文、中文(繁、简体)五种文字表示,也十分方便好用。三国通过设立介绍区域资讯的独特网页,便于区域内相互间了解和资讯传递。对区域外进行整体宣传,扩大区域的对外影响。

第四,基于体验式的旅游模式创新。中日韩旅游合作,不仅要注重观光旅游,还要开发出新的产品,市旅游产品多元化。例如三国旅行社可以开展周末家庭旅游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进行表面的观光,还可以让游客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感受不同民俗习惯。例如烟台旅游局赴韩国旅游促销团将周末家庭游作为旅游主打产品,在韩国几大城市进行宣传推广,着力在烟台、韩国之间打造60小时的旅游生活圈。对于游客,参观一两个景点、打一场高尔夫球、泡泡温泉、爬爬山、购购物,其间吃一次正宗鲁菜、吃一次海鲜,品尝一次烧烤,只需要两夜三天,然后回家,就像青岛或济南游客周末来烟台休闲游花费的时间一样。

第五,基于旅游消费途径的立体旅游模式创新。多年以来我们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也多数都是参加团队进行观光活动,这是一个表面的观光性的体验过程,在消费方面必然是一个平面性的消费。若转向一个深入消费立体旅游模式,例如中国的三峡大坝日韩两国同类企业人员可以来访问参观,同时还可以互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习,学习之余,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立体的消费,如观光消费、商务会议消费、休闲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消费,同时还可以推动企业间的项目合作,吸引外资,这会是一个长期的消费链。中日韩三国可以开展工业旅游合作,在三国的同行业里,开发出由政府主导、市场为主体、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新的发展模式。在能源企业里,由政府主导合作,让三国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三国的同行业人员,可以互相参观互相学习,在竞争中企业共同发展,其实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机会。因此要从消费链上抓住旅游合作。

第六,基于综合经营的旅游模式创新。综合型的旅游模式,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使旅游的拉动力量越来越大,使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方面都产生完全性的作用,综合性作用要想发挥,就必须得是一个综合性的经营模式。中日韩三国综合性的经营模式意味着各国企业的经营链在拉长,服务链在拉长,意味着客户的消费链在拉长。例如海洋旅游航线的开发模式。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存在一种“邮轮经济”,邮轮(Cruiseship)实际上是指在海洋中航行的旅游客轮,原意是指海洋上的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目的是把旅游者运送到大洋彼岸,它的生活娱乐设施也是为了给旅客提供舒适行程和解闷,众所周知的“泰坦尼克号”就是这种邮轮。而现代邮轮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其生活娱乐设施是海上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岸是为了观光或完成海上旅游行程。从根本上可看,邮轮可以把散落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使相应的旅游活动更为紧凑,而且邮轮旅游作为一种组合型的海洋休闲旅游产品,是一种多功能、复合型以及可塑性很强的旅游产品,可以组合海上休憩、观光、度假、健身、会议、婚庆、潜水、探险等内容。中日韩三国旅行社可以利用邮轮将合资城市的景点进行合理连接,把黄海当作这一旅游航线的内海来看待。

第七,基于合作旅游模式创新。这种创新模式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本身的限制,要按照旅游自身的发展模式,按照旅游者的需求从市场方向出发来研究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强化区域内的合作和区域之间的合作,从而形成一些比较完整的大尺度的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必须研究如何从一个观光地成为一个停留地,需要在深度开发方面做更大的文章,培育复合型的产品,这都需要合作。例如,中日韩三国可以在观光旅游发达的城市,开发出新的旅游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停留地,三国的城市间虽然有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可以开发出一条专门的路线连接三国的这些城市,如上海――汉城――东京,青岛――济州岛――横滨,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让游客轻松旅游,快乐停留。其实另外合作的方式有很多,既包括区域之间的政府合作、旅游行业合作,也包括国内国外的合作,以及政府与开发商、投资商的合作。

第八,其他旅游模式创新。另外一些很好的创新途径,比如说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旅游行业协会发展模式、高等旅游教育实践模式、影视文化旅游营销模式、还有亲子游等等。

旅游模式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使旅游服务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对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旅游模式创新能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奉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中日韩国际旅游模式创新不应该走奢侈品的路线,应该打造平民的路线,让普通的百姓也可以走出国门。旅游模式创新是承前启后的,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最终实现三国区域旅游贸易市场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又堂.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利弊分析[J].商业研究,2008,(06):154~156

[2]慎丽华;森豪利;郝艳萍. 中日韩三国“绿色旅游”的理念与现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0~34

篇3

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十二五”期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对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从研发、设计、营销、市场资讯、管理咨询、物流、专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开创服务贸易工作的新格局。

各地要全面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和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加强服务创新

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创新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对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密切跟踪新型服务贸易业态、交易内容、交易方式的变化趋势,在服务贸易工作中体现服务创新,有效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研究适应服务贸易创新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相关创新。研究探索符合服务贸易特点、具备现代管理模式的新型服务交易平台,使其成为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载体,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

完善服务贸易法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组织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为服务贸易的管理和促进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台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研究开拓服务贸易出口新领域,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在一些有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落实文化出口的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修订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组织开展2011~2012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评选工作,积极拓展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跟踪落实。完善促进软件出口政策措施,落实国务院制订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软件出口基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指导。各地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贸易出口,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机制,落实重点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扎实推进技术贸易的管理和促进

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管理体制,修订《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促进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出口。完善技术出口贴息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做好技术出口贴息审核工作。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统计体系。加强技术进出口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积极推进技术进出易平台的研究和建设,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平台建设

结合服务贸易特点,研究服务贸易新型交易形式,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展会平台,办好6月份的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提升实效、扩大影响;组织参加5月份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指导和协助其在欧洲地区开展推介活动;办好5月份的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成都分会;办好6月份的第九届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办好10月份的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重庆)高峰会;办好11月份的第五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9月份的境外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组织中英服务贸易促进团,开展创意、设计、广告等领域的交流交易活动;组织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参加日本东京国际电玩展;组织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软件园和企业参加美国Gartner服务外包峰会。

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交流与配合,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各行业协会或商会等服务贸易中介组织更好地发展。推进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建设,完善栏目设置,强化交易功能,提升信息质量。

各地要加强服务贸易中介组织建设;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并充分利用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促进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深入推进服务贸易统计企业直报工作。推动出台《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文化、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专项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实现与服务贸易统计的衔接。深入开展统计分析,监测国内外服务贸易运行情况。实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监测与预警功能。各地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要求,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开展统计工作提供人员、经费、技术设备等支持,确保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督促、指导企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强化监督、检查与培训,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篇4

一、相关概念

1.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维农在1966年最先提出。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就是指,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同,使得同一产品在同一时点上,在不同的国家分别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是技术创新期、新产品成长期、新产品成熟期和产品衰落期。从创新国角度看,第一阶段是产品投入期,在这一阶段,产品只在发明国生产,模仿国不生产,也不进口消费该产品。创新国厂商对创新产品拥有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第二阶段是产品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模仿国开始进口、消费该产品。创新国厂商对创新产品仍然拥有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继续获得垄断利润。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成熟期,这一阶段,产品生产已经标准化,模仿国开始自己生产该产 品,但产品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仍将从创新国进口该产品,但随着国内产量的不断增加,进口量逐渐减少。第四阶段是衰退期,在这一阶段,模仿国相对于创新国逐渐显示出比较优势,其产量迅速增长,开始向创新国出口,且出口量迅速增加。

1.2服务贸易

所谓的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

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

2.1服务贸易宏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经济总量已达到全球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52年的28.16%增长到2011年的43.1%,仅次于第二产业的46.78%。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是,日本近十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而美国则在60%以上。中国的第三产业的规模还是远远不够日本和美国。因此,如何发展服务贸易,如何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的数据可以得出,世界服务贸易总体来说,呈现增长状态。而中国的服务进出口增长率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量持续较快增长。但是,中国的服务出口增长率长期少于服务进口增长率。说明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逆差不断扩大,在2010年才有所缓解。在01--10这十年间,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最高逆差接近300亿美元,累计逆差超过1100亿美元。然而,同为金砖国家的印度,从04年到10年,已经连续7年服务贸易的顺差。长时间的服务贸易逆差不仅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到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和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2服务贸易指数分析

从竞争优势指数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中国的TC指数在07年到10年期间,都处于(-0.3,0)这个区间,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属于微弱竞争劣势。与之相比,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它的TC指数在(0,0.3)这个区间,说明印度的服务贸易处于微弱的竞争优势。但总体来说,近几年中国的TC指数不断上升,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常年低于0.8,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较弱的位置。而印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近四年都处于1.25--2.5之间,表明印度的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RAC指数近四年没有明显的变动,在10年略有增长。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07到10年间,并没有明显的加强,但是有略微的增长。

中国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近四年都小于0,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产业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印度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近四年都大于0,说明印度的服务贸易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从中国CA近四年的变化得出,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渐渐变强,但是还没有改变"中国的服务贸易产业总体来说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个事实。

综上三个竞争力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在近四年中,总体来说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出于竞争劣势。但是,总体来说,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虽然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不断提高。

三、从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服务竞争力

中国09年服务进出口贸易行业主要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务活动。中国发达的旅游业主要由于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技术进步及熟练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不适合解释。

而中国的运输业占中国服务贸易比重很大,但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09年逆差达到11%。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是运输业的模仿国,而运输业在处于新产品成熟期。虽然中国在古代是传统的运输业大国。但是中国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研发如何提高运输效率。而丹麦、荷兰等国家已经完成了创新国的技术创新阶段。技术也已经扩散到中国,所以中国并没有完全依赖外国进口。然而,荷兰等国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管理,抢占了中国市场。因而导致了中国运输服务业巨大的逆差。

在2009年,中国的金融、保险业出口占服务贸易总量不到2%,进口占7.57%。保险、金融业的TC指数为-0.66,属于(-1,,-0.6)。说明中国金融保险业处于极大的竞争劣势。而美国的金融保险占其服务业比重为13%。TC指数为0.62。说明美国的金融保险业处于极大的竞争优势。金融保险业在美国处于产品成熟期。美国发达的金融保险业除了带来巨大的外汇收入、就业岗位外,更重要的是为美国提供强大的金融市场,促进资金的融通,保障企业的发展。中国落后的金融市场则会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从而为实体经济带来风险。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国应加大力度引进新产品技术,模仿先进国家的金融制度,生产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国内需求,代替进口。

四 如何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

4.1从技术创新期角度

技术创新期需要创新国高收入阶层的特殊需要。因此,政府可以引导这些需要。例如,用补贴、奖励等对服务创新以及重要的服务产业进行鼓励。除此之外,创新期需要研究开发费用和熟练劳动。因此,政府需要培养高端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人才储备。还有,可以组织企业合作研发,以缩短研发时间。

4.2从新产品成熟期角度

在产品成熟期阶段,服务产品刚扩散到模仿国。如何尽快引进新技术,尽快生产新产品对模仿国十分重要。模仿国政府可以扶植一些大企业,使这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当产品在创新国还是技术创新期的时候便进行模仿,以缩小技术模仿的时间。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制定一些贸易壁垒,暂时阻碍外国企业占领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

总的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虽然今年略有增强但是竞争力还是严重不足。而服务贸易对一国经济十分重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如果仅仅是在产品的成熟期阶段进行模仿,则很难超越竞争对手,服务贸易竞争力也很难提高。因此,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对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最重要的课题是服务贸易竞争力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IT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我国服务贸易则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文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视角讨论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以期为此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该理论通过研究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认为国家和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一个国家在某一行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基本要素包括: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及行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是指机遇与政府。据此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波特是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就是“钻石模型”。在波特看来,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这四个因素也是本文所基于的一个立脚点。

二、关于“钻石模型”修正的理论综述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在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虽然其重视分析国内要素的培育,但是并没有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有许多专家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得“钻石模型”具有更强、更广泛的解释力,如能更好地解释小国、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

Cartwright构建了多因素钻石模型,在保留波特钻石模型中6大要素的基础上,增添了5个新的海外变量:海外要素创造能力、与在海外环境中的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的联系、满足海外顾客需求的途径、海外市场的竞争以及该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有面向国际的目标和结构。他认为这一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Dunning等引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对本国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本国企业要注重从跨国公司中学习技术、注重通过技术的积累来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RugmanandMoon等构建了一般化“双钻石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钻石,也来源于国际钻石。

AnilNail和Zeller等将政府作为第5个关键因素引入,发现土耳其重点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核心作用,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也提出,“人力要素”是推动韩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基于我国服务贸易实际的“钻石模型”修正

通过对上述“钻石模型”修正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很容易发现,不同的专家在考虑一国产业竞争力时考虑的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能结合一国的具体国情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特定的因素引入模型,则能更好地指导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培育。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正视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特定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但需求层次低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在运用“钻石模型”研究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重视技术创新,重视高层次人才与政府的作用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环境两个要素,并将专业人才从要素禀赋中提出,作为一个专门的重要要素列出,将政府从辅助要素调整到基本要素中,从而形成了由两个关键要素、五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相结合的新的多要素模型。专业人才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动机,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得以维持的基本保障,因此,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构成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四、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质量优化路径

在现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影响服务贸易的各项要素质量,尤其是要做好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要素的优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智力资源支持

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拥有普通技能的人才,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技能、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就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引进与留住相结合。

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业务开展,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学校、社会与企业多层次、全方位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要做好人才的结构性需求调查,突出解决当前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各类各层次培训跟踪调查,确保培训的知识与技能是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避免形式主义。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紧完善与人事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立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做到“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彻底解决服务贸易人才短缺问题。

(二)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良性循环

汪琦(2006)对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获取和维持其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制定服务贸易创新体系时,将服务贸易技术创新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

其次,加大对服务贸易技术研发的投入,优化投资比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技投入增长率应同步于或略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投入方向上,既要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投入,又要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同时攻关若干重大专项,既确保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与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激励创新,并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第五,促进外商投资向更高技术领域发展,吸引世界跨国公司总部与研发机构进入,引导服务业产业集聚,鼓励内资服务企业嵌入其产业链,鼓励员工流动,充分扩大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国内服务贸易技术进步。

第六,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新型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

第七,畅通科技转化渠道,提高科技转化率。深化科技体制转化改革,把科技市场与市场改革联系起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与外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篇6

一、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变化

浙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其国际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由图1得,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在2000年至2004年间,增长率大幅度上升,但在2004年至2007年却大幅度下降,到2008年又大幅度提升,以及到2009年时呈现15年来最低,此后从2010年开始才逐渐回升,但回升后提高幅度低于2004年以前。另外,从2000年至2015年的国际贸易进出口差额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势态从2004年以前整体的逆差形势转变成2004年之后的顺差形势,且顺差规模在逐渐扩大。从整体上看,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还是呈上升趋势。

(二)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运输、旅游、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这三种传统服务贸易行业是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支柱型行业。但是近年来在高新技术方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比重有所上升,相比运输和建筑安装等传统行业只低了一点,说明浙江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明显,但是保险、金融、通讯、邮电等行业比重依旧极低,咨询还有广告宣传,电视音像等行业比重虽然高于保险金融业,但对比传统行业,其劣势明显。目前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正在慢慢优化,然而从整体上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

(三)浙江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比较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货物贸易起步早、扶持力度大、发展迅速,货物贸易―直是浙江省的主要经济支柱。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却是存在着起步晚,行业结构不协调等缺陷。但是随着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整个贸易发展的成熟度的提高,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前期虽然起步晚,但是其后期发展迅速,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货物贸易发展。

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浙江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浙江省的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0.31到2014年的0.49,正在逐年提高且速度较为稳定,这表明了目前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正在逐年增强,其发展前景良好。

(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

2010年至2016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TC指数皆大于0,说明浙江省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表明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生产效率高于世界总体水平,具有贸易条件优势。在2010年至2012年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TC指数由0.21上升到0.28,说明在此期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优势正在不断扩大。但在2013年时却下降了0.05,说明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在2013年时遭受重创,然而截止2016年底的0.31,服务贸易TC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还是具有优势,处于稳步发展之中。

2.3浙江省际服务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由图2分析得出,从2003年至2013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的RCA指数都大于1,可以说其国际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虽然2012年相比2003年其RCA指数大于2003年,优势明显上升,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优势不敌2006年至2009年间,其显示性比较优势表面看上去明显,实际却是在在逐年下降,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是也对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三、促进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一)企业方面

1.强化自主品牌创新

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若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首先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品牌,而创造这个品牌就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去坚定自己的创新意识,而不是因为创新成本高,山寨成本低,而选择去经营其他已经成形的知名品牌或者是去山寨其他品牌,企业需要坚持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

2.向新兴技术型服务行业发展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对运输、旅游、建筑安装三大传统行业这种极高的传统行业的依赖度对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利,大多企业为了稳步发展,不愿冒险,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从传统行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型虽小有成绩却效果不大。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若想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仅仅只靠一小部分企业转型是不够,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

3.引进技术型人才

人才是企业活力的来源,有了技术型人才的加入,企业可以加强自身竞争力,甚至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可以加强自身竞争力。因此加强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自身竞争力,企业需要引进更多技术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素质以此加强企业实力。

(二)政府方面

l协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货物贸易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支柱,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这使得浙江服务贸易发展更为困难。浙江省经济发展在以货物贸易发展为主的时候,不应该忽视服务贸易的作用,应该协调两者的发展,共同促进浙江省经济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篇7

在两会之前,国务院已签发《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全国的15个城市、地区被列入试点范围。

业内专家指出,相比起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尤其是软实力。当前在我国外贸总体形势严峻,货物贸易负增长的背景下,必须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为什么是这15个城市

此次《批复》列入的试点地区为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和哈尔滨新区、江北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总体上看,既有服务贸易基础好、底子雄厚的东部地区,也有发展潜力大的中西部地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说,选择这些地区充分考虑到了东中西部联动,便于各地根据各自优势,选取着力点进行试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综合分析此次列入试点的东部地区发现,这些城市在服务贸易方面可谓“各有千秋”,但共同的特点是基础较好。比如天津、广州、杭州。

“十二五”期间天津的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0%,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3%。根据《天津市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天津服务贸易总额将占天津对外贸易总额的20%。

广州在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居第三位,其中“人才培训培养与就业”指标居首位。广州的优势还包括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城市,5次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

作为全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5年杭州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190.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8%,占全省43.04%,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外贸总额的22.24%。杭州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855.29亿元,占GDP比重58.2%。

此次被列入试点的几个新区,也十分引人注目。比如西南的贵安新区,西北的西咸新区,东北的哈尔滨新区。国家赋予贵安新区五大战略定位――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创新发展试验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这些定位与此次被列入试点内在联系紧密,可见决策者深意。

西北的西咸新区和东北的哈尔滨新区分别是该地区唯一的试点。哈尔滨2015年全年服务出口和进口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连续12个月在1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西咸新区的大数据业务先后获批“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等。在未来的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中,西咸新区将将大力扶持大数据、跨境电商、文化旅游等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并将完善技术先进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金融税收破壁

通过此次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可以看出,国务院的支持政策包括减税、设立引导基金和方便融资的方式,指向性明确,即有侧重地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发展服务贸易。

“从各地实践来看,普遍是先立足各自优势,以一些创新做法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审批简化、金融支撑辅助措施试验,为的是成功后进行推广。然后试点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专业金融服务,带动地方特色服务贸易的发展。”庄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为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天津将在已率先实现的“一个部门管服务、一颗印章管审批”的基础上,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将技术进出口登记、软件进出口登记等事项下放至区县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简政放权的领域和范围,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此外,充分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优势,在已有通关监管便利化措施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应艺术品、高科技产品、知识产权产品及无形服务产品的通关监管新模式,力争形成合法合规通关极简、违法违规监管极严的通关监管新格局。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杭州的试点将着力从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等方面展开。与多地类似,杭州的试点也将涉及税收优惠,并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

广州有8000多家服务贸易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开展此项试点,将有大量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首先是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惠及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等。

篇8

关键词:威海市;服务贸易;SWOT

一、背景

2016年2月14日,威海市被批为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威海市政府、商务局针对这一政策优势,结合威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全面透视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成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致力于加快威海市传统服务贸易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升新兴服务贸易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二、威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运输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威海市依托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有着天然的海运优势,拥有多家大型运输公司,运输网络覆盖日、韩、东南亚,甚至远至欧美。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上,具备建港条件的岸线很多,加之紧靠国际主航道,距离韩国最近,威海市已经成为中韩、中日等贸易运输的中枢城市。被批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后,威海市依托四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载体,进一步打造国际物流园,发展国际海运、货运、多式联运等综合性国际物流业务,提升了威海市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2.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蒸蒸日上

威海市作为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历史悠久、气候宜人,2014年创建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游客满意度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威海市旅游局积极为出境游提供政策优惠与便利,根据国外游客需求,拓展自由行、深度游,丰富了游客的旅游品种。2015年威海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仅次于青岛、烟台,达到43万人次,国内外游客到威海市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加,呈有进一步上升的势。

3.新兴服务贸易潜力巨大

威海市金融保险业目前在全省不具备相对优势,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的政策优势下,威海市金融办积极筹措创新发展事宜,开展创新发展论坛,积极开拓国际化的金融保险市场,力争在1-2年内有所突破。威海市文化服务贸易虽然目前相对发达地区缺乏竞争力,但具备向善发展的条件和趋势。目前,威海市已经搭建了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力图通过此平台汇聚人才,留住优势资源。

三、威海市服务贸易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运输优势

威海市三面环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近1000公里,有30多处港湾、168个岛屿,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为威海市服务贸易发展创造了运输优势。目前威海市已建有六个港区,开通了数条国际海上客运航线,并在积极发展集装箱中转运输业务,大力培育海铁联运模式。此外,威海市还在全国率先打造了陆海联运项目,弥补了传统运输组织方式的不足,助力服务贸易发展。

(2)资源优势

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优势。威海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质量优良率、森林覆盖率、自然岸线保有率一直在全国领先。此外,还有革命老区、城市园林、历史遗迹等十多种类型景区,拥有数百处国际级、省级旅游景点。在民俗文化资源方面,威海市现有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节祭祀仪式、渔民号子、渔家锣鼓等民俗文化体现出浓郁的胶东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丰富又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风俗习惯,为开展旅游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2.劣势分析

(1)规模劣势

2016年,威海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73亿元,相对于巨大的贸易总额,服务贸易所占比例微不足道。虽然威海市对外服务贸易水平近几年呈现波动式增长,但与本省的贸易大市青岛市、烟台市相比,仍有几倍的差距。此外,威海市对外服务贸易增长不均衡,传统的运输、旅游、建筑服务有关的领域发展较为迅速,但在文化、保险、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发展则处于劣势。

(2)品牌劣势

企业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个企业拥有品牌效应,就是拥有竞争力的标志。然而在威海市,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不仅国际影响力弱,在本地知名度也较低,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国际大品牌的冲击。而在国外市场,“苹果”、“微软”这些大品牌则是家喻户晓。品牌意识的缺乏限制了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

3.机会分析

(1)政策机遇

自威海市被评为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以来,政府各部门积极探索,于当年8月23日正式《威海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为威海市培育发展新型服务贸易,巩固提升传统服务贸易,创新服务贸易模式规划蓝图。除此,威海市政府还出台了《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办法》、《金融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威海市服务贸易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细则(试行)》等行政法规,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供保障。此外,政府还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试点地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均具有较大的支持力度。

(2)市场机遇

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全球消费水平骤降,经过近十年的恢复,世界经济重新回到了增长的轨道上,各国人民消费需求日益膨胀。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海淘”、“代购”等新型贸易方式,不仅直接促进了商品贸易,也刺激了各类服务贸易尤其是运输贸易的发展。

4.威胁分析

(1)区域制约威胁

威海市三面环海的区位特征,为运输业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西与烟台市接壤,东与辽东半岛相望,处于较为“孤立”的位置。与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辐射到威海市,与发达地区的交流极为不便。另外,由于威海市多丘陵的地形特征,商业区大多分布于沿海一线,各区之间的交流也不甚频繁,制约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2)国际关系威胁

过去几年,韩国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密不可分。韩国总统朴槿惠上台以来,大力推进“文化创造融合纽带”活动,加强了两国贸易伙伴关系,威韩两地贸易量连年增加。但在2016年,由于韩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部署“萨德”导弹系统,导致两国关系极其脆弱。韩国是威海市最大的出口国,对威海的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两国紧张的关系势必会减少威韩两地企I的商业利润,在威海的韩资企业纷纷减少投资或撤资,寻找其他国家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中韩两国紧张的形势,极大的影响了威韩贸易往来,制约了威海市服务贸易的发展。

(3)人才缺失威胁

威海市具有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北京师范大学(威海)三所一本院校,生源质量上在全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大多数高质量人才尤其是前两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大多选择离开威海回到家乡或到大城市发展,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高质量人才留不住成为目前发展的难题,在威海本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来自威海职业学院,专业素质相对而言较低。

四、威海市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1.强化运输业与旅游业优势

继续利用好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和航运中心,为对外贸易提供运输便利。同时,威海市应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海洋生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引进旅游合作项目,设计更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种。

2.提升新兴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继续加大开放与合作力度,打造文化影视合作中心、工艺美术交流中心、数字文化体验中心,建立威海国际文化创业园区,丰富威海市的人文底蕴,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加强威海市首家服务贸易试点支行威海市商业银行出口加工区支行的发展带动作用,做好对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支持。

3.加强对外服务贸易企业交流

优秀的领导策划团队是提升企业品牌效应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的能力有限,长远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间的帮扶与合作。威海市商务局可以定期组织企业交流会,为当地企业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开办讲座,或为当地企业提供外出交流的机会与补助,有利于整体提升威海市企业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政府应充分抓住本地高校人才优势,增加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设置基金支持教师科研项目,充分做到双方互助发展。为防止应届毕业生人才流失,政府可联手相关企业,出台就业福利政策;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还需制定吸引国际化人才的方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篇9

贸易金融的核心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决定了贸易金融服务体系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贸易金融的未来发展空间更为广泛,会和银行票据、商业票据等具有较高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进行组合优化,进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而随着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贸易全球化也必将成为昂展趋势,这对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实现跨时区、跨国家以及跨币种的结算和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和企业一道走出去,加大对海外业务的拓展,从而真正实现全球化的金融服务。

2.产品服务向综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单一的融资结算在金融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集成化和综合化的融资结算方案占据较大比重,因为综合化的方案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最大化的资金收益,同时还能够规避汇率风险。这种综合化和集成化的发展会逐步演变成典型的“1+N”服务模式,银行在设计金融贸易服务产品时,要综合企业的上下游来制定整体的金融服务,并对产业链的上下游关键点进行统筹,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集成化的融资、结算和账户管理服等金融性的衍生服务等,从而确保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3.创新研发将成为常态

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下,传统的单一方式能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创新点就很容易在实施过程中被大量复制而导致竞争的惨烈,在这个背景下,要想保持贸易金融的持久竞争力,创新研发就成了必要的前提,只有通过有效的创新才能够保持个性化和差异化,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未来贸易金融的创新需要从利率和汇率变动;人民币国际化;监管逐步放松;产业链条延长这四个方面进行创新,这些创新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贸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4.融资交易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渠道支付系统的日益成熟,很多商业银行不仅会通过自建的网上银行或者电话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贸易金融服务,同时在电商的快速发展趋势下,和电商企业进行合作,借助电商平台的信息源来制定专门的融资额度核定标准,从而为网店客户提供高效的在线融资和结算的服务。

二、提升贸易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1.建立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商业银行完善客户管理的重要保障,对此商业银行要重视银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基于全球的统一客户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在银行内部形成功效,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全球的客户进行相互推荐,并积极推动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也就是全球客户经理、全球产品经理和全球风险经理相互合作,从而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贸易金融服务。

2.进一步强化一体化的跨境服务能力

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要强化国际金融业务的通力合作,将贸易金融服务体系中涉及到海外机构,境内外同业服务资源充分的整合,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跨境服务能力的最大化。第二要统筹贸易金融服务产品和管理,建设具有全球信息共享能力的数据仓库,促进境内外的贸易金融服务能够红丝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第三对跨区域的金融服务提供有效保障,对现有的金融产品业务进行梳理,制定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并在后台集中管理整合,建立跨区域的数据处理中心,从而对跨境的金融贸易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能力。

3.构建灵活的创新机制

随着国际经济的复杂化,商业银行的竞争惨烈化,银行的贸易金融如果不能够实现持续的创新机制就很难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支持贸易金融创新的三个基本主要就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要实现扁平化,贸易金融的新产品研发过程尽可能的缩短流程,比如创业产生到研发再到推广都要最大限度的缩短研发周期。第二从直达方向创新,搭建全面和开放且协同的贸易金融创意在线平台,通过向广大员工、客户来收集创意,从而有效的激活商业银行的创新。第三要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培训和完善激励措施来充分调动贸易金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4.建立全面的贸易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篇10

本刊讯 (记者 姬忠实) 6月1日下午,京交会组委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第四届京交会成果会,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出席并讲话。

房爱卿表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服务贸易延续去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实现开门红,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四大亮点:一是贸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持续提升。1―4月,服务进出口总额达257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18.9%,比201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二是贸易结构更趋优化,研发与技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快速发展。1―4月,技术、知识产权使用及研发服务进出口额达214.8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4%,居第三位。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为88.4亿美元,同比增长19.1%。三是跨境交付更趋便利,供应链管理和数据处理等业务流程外包继续领跑。1―4月,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2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9%。供应链外包、数据处理和呼叫中心服务增速均超过50%,带动业务流程外包同比增长超过15%。四是国际市场布局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潜力持续释放。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在中国服务进出口中的占比超过70%。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执行额25.4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14.6%。

房爱卿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五大机遇:一是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拓展了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4个自贸区和北京市探索扩大服务业自主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二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43%上升到51%,服务业已经擎起国民经济半边天,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动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有力促进服务贸易行业结构调整。三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服务贸易提供手段。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服务的可贸易性不断增强,服务贸易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交易方式、交易对象等发生深刻变革,企业主体创新活力逐步释放,模式创新日趋活跃。四是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提升了服务贸易战略地位。服务贸易将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粘合剂”作用日益凸显。经合组织国家经济总量的80%、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48%来自服务,占全球出口总额20%的服务出口贡献了全球外贸增值的近一半。五是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增添了服务贸易发展新动力。中国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3个文件,服务贸易支持政策日趋完善,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建立。

房爱卿强调,商务部将围绕“扩规模、优结构、增动力、强基础、促平衡”开展工作,采取六大新举措,培育服务出口能力:一是建立服务贸易发展新体制。依托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在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建立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二是打造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培育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能力。三是培育服务贸易发展新支撑。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跨国服务贸易企业,一批主业突出、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贸易企业和一批独具特色、善于创新的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四是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推动服务贸易新模式发展,加快培育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云众包等服务新业态。五是拓展服务贸易发展新空间。通过扩大开放引领服务贸易发展,健全“走出去”促进体系,以海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国际产能合作等带动服务贸易发展。六是健全服务贸易监管新举措。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信用评价、公共服务功能,实施“互联网+监管”,形成各部门协同监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监管体系。

篇11

一、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保险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2010年,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1亿美元提高到173亿美元,年均增长32%,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4%增长到1%;我国保险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47亿美元提高到1575亿美元,年均增长20%,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由69%增长到82%。

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保险服务贸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38亿美元,在向IMF报告保险服务出口数据的8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1位,仅占全球保险服务出口额的19%。保险服务贸易进口额为1274亿美元,在向IMF报告保险服务进口数据的8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位,占全球保险服务进口额的99%,由此导致的贸易逆差高达1136亿美元,严重阻碍了保险行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由此可知,我国保险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且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国际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二、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国际竞争力非常薄弱且提升缓慢。下面本文以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作为主要框架,结合我国保险业自身状况分析探讨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分析基础。

一是保险资本积累的影响。保险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对于商业存在保险服务贸易,资本要素的积累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目前,由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问题严重,且资金管理模式仍不完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始终较低,近五年的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623%,与世界保险强国10%的收益率水平相差甚远,阻碍了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中资本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二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保险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积累是保险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保障和体现。目前,我国保险人才稀缺,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严重不足。另外,由于人才选拔配置过于松散随意,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导致我国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存在诚信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漠及职业道德缺乏的现象,阻碍了我国保险业人才优势的形成及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影响。根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国内具有竞争力的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是特定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银行、证券与保险是金融业发展的三驾马车,1993年至今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21世纪后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及综合理财需求的日益增加,分业经营阻碍资金自由流动、抑制保险创新、不利于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等问题逐渐显现,弱化了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保险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有效的国内竞争环境能够促进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创造和保持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2001年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不断开放,但2010年我国产寿险市场集中度(CR8)均大于70%,仍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同时,目前由于保险创新的普遍缺乏,保险市场竞争主要体现为日趋激烈的恶性价格竞争,加大了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降低了服务效率。

三、提升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健康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阻碍了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对此,有如下建议:

一是优化保险资金运用,加快保险资本积累。我国保险业要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范围,进一步优化保险资金运用结构,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实现风险的有效分散和收益的稳定及提高。同时,合理运用资产负债匹配策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促进资金管理模式向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转变,从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收益率。

二是加强保险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我国保险业要切实加大保险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为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增大人才储量。同时,要加速制度改革与完善,如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招聘和配置方式,建立符合保险业发展规划并适应人才成长需要的培训体系,形成有正向激励作用的考核制度等,从而建立高素质的保险人才队伍。

三是逐步深化金融合作,渐进推进混业经营。在国际保险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及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应推进保险混业经营发展。但是,目前条件还尚未成熟,不能急于求成超前推进,应当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状况,逐步深化金融合作和交叉经营,渐进地、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混业经营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市场规模优势及银行、证券对保险业的促进和协同效应,形成和提升其国际竞争优势。

四是强化保险创新,促进全面竞争。为了促进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我国保险业应全面有效地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科学定价、降低成本,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保险产品创新、营销渠道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保险创新体系,从而实现竞争方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持续提高保险业及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国保险业应不断优化保险资金运用,加强保险人才培养,逐步深化金融合作与混业经营,同时强化保险创新以促进全面有效的竞争,从而形成保险服务贸易健康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促进其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58-02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技术创新既依赖于本国技术研发,同时也受到国际贸易的深刻影响。而国际贸易对促进中国技术创新愈加重要。通过国际贸易途径获取相应外部技术,带动中国技术创新,从而不断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强企业与国家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在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如Grossman和Helpman(1991)研究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引入高质量多种类的国外产品或中间产品能够提高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一些文献也从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如Narula(2004)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活动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对于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很是缺乏,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从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够为中国加快国际贸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价值。

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

Kruger、Corbo、Kuznets等通过研究表明国家的开放程度和该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yrquin和Chenery实证研究揭示实行实行外向型政策的国家要比实行内向型政策的国家每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要高出6‰,而平均年产出增长率要高出1%。因此,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关系密切,国际贸易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放开了对内贸易的诸多限制,贸易往来有力地贡献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全球一体化,国际贸易的商品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在国与国之间知识快速传播,降低了闭门锁国的科研成本,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存量,由此带来新产品开发成本大幅下降,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可否认,中国的商业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中国大量的技术创新大多数来自于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和改进,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国际贸易能够积极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国际贸易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信息传递,扩大了国与国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增进了彼此的文化及习惯的了解,进一步深入了解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关技术指标,为研发适合本国的产品技术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2.国际贸易能够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的商品中,既有成品,也有中间产品,某些中间产品在中国是很难生产出来的,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引进来中间产品的技术,通过研究,可以形成本土化的技术,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另外,难于生产的中间产品用于生产终端产品,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中间产品成为贸易商品,有利于终端产品的生产厂家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产品质量,减低产品成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国际贸易有利于收集用户对技术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用户使用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后,通过畅通的营销渠道会积极提出使用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实践证明,贸易量与建议的数量成正相关的关系。

4.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加速技术创新。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体现在增量贸易的区域选择方面,受到特定区域国际贸易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区域国际贸易量增多,贸易交流发生在此区域机会更多,因而会带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从而促进该区域的技术创新。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集聚的区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来进行投资,中国就是很好的例证,比如北京的中关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