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1 08:1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生职业教育

篇1

作为承担着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重任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重在探析当下新的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群学生素质养成的内涵与外延,方能为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目标和指向,有的放矢地突破当下中医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悖论与困局,方能探析素质养成的模式、路径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宏观概念

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诸如人生态度、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中医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探析

中医药高职院校加强素质培养核心要义是落实到医学人文学教育层面,教师用心播下人文的种子,倾尽全力解决当下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过于理性、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等;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来讲,重在解决中医教育西医化模式倾向,培养中医思维和逻辑,以中医的视野和职业伦理学习中医、践行中医、发展中医。

(一)引导学生体认并养成中医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传统文化、人文科学是中医学的根基,缺乏人文素质的修养,很难领略到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真谛。只有重视人文教育,用中医思维学习中医、发展中医,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从业者。

因此,通过设立中医文化课程群,希望借助中国文化的研读和学习,阅读和理解中医的经典著作,培养传统的文化素养,领会中医的人文属性,明确中医的文化哲学基础,明晰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主要特点,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真谛。

(二)培養学生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职业,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庄严职责。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其医术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染,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太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要素,已经成为中医文化医学伦理建设中的重要养分和组成部分。诸如儒家的仁德思想是构成中医伦理学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医乃仁术”是强调中医从业人员务必做到“大医精诚”,中医应该是“仁”与“术”的结合,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方能成为苍生大医。此外,佛教和道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和道教的尊道贵德、行善积德等各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形成了外在文化动因。

(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2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151-02

所谓职业道德,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医学职业道德(简称医德)是在社会道德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制约下,反映人们在医学职业中的一种特殊职业道德。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而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所在,对于“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生职业来说,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从业医生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步伐加快,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同时,医德医风问题都逐步为人民群众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结合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1、当前在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当前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各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都开展了《医学伦理学》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由于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原因,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作用。突出表现有三:一是医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明显脱节。二是教学方式与高职高专医学生理心理特点脱节。三是专业教育与医德培养脱节。国外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能很好抓住有利时机,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我国部份医学专业课程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或摒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

1、2 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重点突出的内容

当前,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高职高专医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亦出现多元化倾向。由于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越来越高和具体化。新时期,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应帮助高职高专医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尊重病人应有的权利 ,平等待病人,同情、关心、爱护病人。

二是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用恰当形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

三是职业献身精神。帮助医学生认识到医疗工作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出身心精神。

我国的医学教育目标对医学道德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现代医学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医德情感,更加注重技术与人道主义的协调作用,这是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德观念新的一种启迪与呼唤。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和谐环境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试做以下建议:

职业学校从生源上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缺乏优势。另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呼唤,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固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首位。与之相对,道德教育则目标模糊,在道德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学生角度看,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进入高职是一种“失败”,是无奈的选择,觉得职业学校名声难听,形象不好,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工作丧失热情,进入工作领域,也会对工作不满意,缺乏职业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也有另一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认为以后工作明确,只要学好技术技能,成为本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便可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它的内容有具体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五个方面。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4)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注意增产节约,爱护公共财务,廉洁奉公。由于各行各业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规范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本行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特点,按照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如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要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不可将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去,能迅速融入角色。再如秘书,要做好保密工作,从公司的利益出发。

3、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职业教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决定着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本职业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水准提高,是职业岗位的本质属性和职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拿出某种版本职业道德规范读本读读、念念、讲讲来隔靴搔痒,基本不能针对职业特点及共性问题、个性特征。

4、职业教育过程中,强调其职业特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岗位变换作好准备,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变换也可消除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的厌烦心理,重新调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5、在实习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即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让学生进入一些优秀的人文氛围较好的企业和公司实习,亲身体验工作中良好的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实习或工作后,学校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反馈,与职业岗位相联系的评价、评估领域对本校学生的满意程度,所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和促进学生完善职业道德。

总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章越松,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和学生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73(5):49-50

篇3

1.敬业精神。敬业理念、敬业意识是一切职业生涯的基本态度。有崇高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热爱本职工作,将解除人类疾苦、保障人类健康,当作最高尚的职业,是医学生必备的职业精神。

2.献身精神。在敬业的基础之上,献身于自己的事业,是敬业精神的升华,只有达到了献身于事业的境界,才能形成本能的敬业意识,才能在平凡的职业生涯道路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产生辉煌的成果。

3.服务意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使所有职业活动均走向了服务化状态,也是传统高尚职业观念的发展。以服务为出发点,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才能使职业活动真正纳入自己的生存职责范畴,才能把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

4.责任意识。上至民族兴衰匹夫有责,下至回报乡土亲邻养育之恩,无不关乎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责任,树立责任意识,是育人的具体表现,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

5.风险意识。医学临床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来自多方面的风险因素,执业活动的结果也同样有着不同的结局。而这种结局与执业人的思维判断能力、业务技术水平及道德标准密切相关,与执业对象家庭幸福和灾难密切相关,因此时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将更有利于加强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水平和能力,同时为顺利开展执业活动、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及家人的痛苦提供良好前提。

6.忧患意识。急国家之所急,忧社会之所忧;急人民之所需,忧群众之所痛;同样是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投身于事业,生根于基层,献身于服务。

7.法律意识。医学职业的社会保障因素,是依法履行医生职责、行使医生权利、保护自己,是目前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项目标。

8.自身建设意识。不断地自身建设是目前社会对职业人提出的挑战,只有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塑造、终身提升、终身负责的理念,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奉献自己的崇高愿望。

二、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途径

1.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本着“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大学生品德和人格塑造,从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天开始,就指导学生制定个人成才计划、大学生生涯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促使其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步入社会所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针对当前大学生心里素质比较薄弱、好高骛远的实际,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咨询指导中心,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咨询、指导教师队伍,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择业中遇到的问题。把教书和育人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为医学而献身的热情,树立扎根基层、服务民众,改变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决心。

2.注意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医学人文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职业礼仪、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艺术欣赏、人文修养等),并列入教学计划中,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2)利用校刊、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宣扬服务基层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使学生受到职业素质教育熏陶。(3)举办各种形式的素质讲座,邀请基层成功人士、著名专家、艺术家来校讲演,使学生受到素质教育感染。(4)开展各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义务献血、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开展“感恩系列教育”等活动,增强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仁爱、诚信、正直的思想品质;通过医患纠纷案例讲座、现场审判、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培养学生抗挫折、战困难、敢创造的意志品质,树立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志向。

篇4

1.学生对就业形式认识不清,缺乏创业意识[1]。多数学医的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专业性思维较重,多数都对医生职业充满着崇拜和向往,加上社会舆论和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医生职业是“铁饭碗”,从他们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为自己树立了毕业后从医的目标,入学后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没有时间去参与创业教育。很多学生坚定的认定自己将来要做一名医务工作者,创业与自己无关,忽视了创业教育。

2.学校创业教育滞后,对创业教育不重视。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不重视创业教育,认为上学的目的就是要学好专业课,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即便是有些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也是迫于上级文件的压力,只做表面工作,不去真正去落实。

3.学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不专业。目前,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形式过于单一,担任就业教育课程的老师多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创业教育,不具担任创业教育课程的能力。

4.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挫伤创业意志。长期以来,国人都将进入公务员系统、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作为大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与中国“官本位”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2]。在这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大学生创业的意愿较低,付诸实践的更是少之又少。

5.社会环境对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的束缚作用。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创业,但创业者必然会面临着创业资金、人系关系、国家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困难,湮灭了学生创业的想法。

二、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1.认清就业形势,营造创业氛围。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当前就业形式以及今后的就业趋势,增强就业危机感。学习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积极参与学校的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

2.更新就业理念、重视创业教育。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要认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到当下就业形式,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学校创业活动中来。

3.重视创业教育,加强师资建设。(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2)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开发和释放学生的各种潜能。学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如大学生创业一条街,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和创业价值,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素质。(3)提高大学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加大对创业教育教师的教育与培养。(4)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人士,作为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5)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创业研究的积极性。

4.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开创业。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和以往的任何社会都不同,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看问题。是否能进入公务员系统,国有企业,事业等单位不再是评价大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扔掉“铁饭碗”,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篇5

医德,作为从医人员的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始终贯穿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学会针对“医德”制定了相应的文件对医务人员进行一定的约束,使得医德已经成为当今医护人员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我国在1998年颁发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它是全国义务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行为准则。现阶段,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并努力培养他们的救死扶伤的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将社会主义的人文关进行有力体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已经逐渐走向市场化和商品化道路。一定要加强对医学院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

1.2迎合了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一大特点是培养技术型和实用性人才,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同时,由于现阶段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原来不能进入高校的学生也能进入院校求学,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医院医德医风建设。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不顾,只要专业成绩好,职业道德就无关紧要,因此,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服务态度,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学生的境界与当前大多数人所提倡的救死扶伤的精神还存在很大出入,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2.开展高职高专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对医学生的专业特征和学习进程情况有所把握,进而科学安排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这样就能够让医学生在校的每一个阶段都接受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渗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2.2加强医学生的临床医德实践

在新的形势下,对医院的医德建设进行加强,能够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医德教育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学校和各大实习医院及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医学生这一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强化。一方面,各大实习医院要由职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医疗干部担任医学实习生的带教老师,他们认真负责实习医学生医德,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学校要派责任心强的领导干部管理医学实习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2.3强化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教育中进行应用,能够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自觉找到医学人生的目标。例如: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可以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对诚信待人和互帮互助的原则进行有效渗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进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灵共鸣。

2.4加强医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用自身的人格对他人的人格进行塑造的事业。因此,医学院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将自身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等强大的人格力量进行体现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对自身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等不断完善,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格,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迪,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1]。

2.5强化医德教育建设力度

2.5.1在制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明确医德教育

新时期,要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就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医德教育内容进行明确,这样就能够对整个医学教育过程进行直接指导,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还要对各项医德教育的目的进行明确。

2.5.2对医学生的监察和考核制度进行完善

对医学生的医德进行考核大致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进行。如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阶段,进行理论考核依据就是医德课程考试分数和学生在德育操行中的评分等。实习工作完成以后,就要对学生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水平进行考核。对医德水平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让学生写医德体会,对调查报告和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还要进行小组讨论。此外,还要对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工作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医德优秀的医学生进行表扬,调动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相反,对于表现出不良医德行为的学生,也要坚决给予经济惩罚或者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以便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

3.医学院校建立完善的学生在校医德档案制度

篇6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它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哲理名言曾激励了无数人们为理想、为人类幸福而无私地奋斗。然而时过境迁,在务实求利的大背景下,它是否同样能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细细品读,慢慢思量,也许我们的灵魂正期待这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对处于择业十字路口的青年学生们,现实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难题的重中之重。自2003年首届大学生扩招毕业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舆论的焦点问题、“两会”的热议问题。2009年,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给本已“大雪纷飞”的大学生就业又添加了些许“霜冻”。莘莘学子由此产生无奈、失落、郁闷、烦躁、无所适从、自闭、自残等种种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在所难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自信就业和充分就业。纵观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实际上是面临着“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尴尬。医学属于特殊行业,就全国而言,还有大部分地区缺医少药,现阶段的人才供求只能是部分的饱和,局部的供过于求。医学生就业难与“区域就业”、“择业理念”不无关系。因此,针对这些现象,急需给学生们以切实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及时就业。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忧虑的:“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思想政治教育应责无旁贷地勇担起这光荣的使命,给漂泊在“择业”大海中的学子启明引航,助其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发挥

少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推崇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真谛的领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功能发挥的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具体运用,同样体现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

1.导向功能。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自主、多样,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人们需要的不再是维持现状和一般性满足,而是由竞争、开放、比较,催化、激发出强烈的发展欲望和追求期望。人们的发展既面临复杂、多样的选择,又面临风险的困扰,适应性、发展性都面临挑战。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正如此。大城市、大医院、高薪的诱惑,基层、小医院、创业的艰辛;大的门槛高,跨不进,基层条件差,不愿进。然而,下基层是新时期医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顺应时代要求,拓展自我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帮助学生预测社会、个人的发展趋势,掌握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程度,选择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排除发展中的风险和干扰,减少发展的曲折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新解读。

2.保证功能。

保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马克思认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医学生的就业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新医改政策为医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医疗相关行业,农村、乡镇卫生医院及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这不仅给广大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而且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发挥保证功能,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医学人才需求形势,正确理解国家就业方针和医改政策,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避免离开社会空谈个人自身利益与发展,顺势而为,跟上国家政策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3.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促进或带动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是塑造新型合格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非认知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们牢固专业思想,坚定医德信念,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投身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马克思对年轻人的成长给予了如此的激励:“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4.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主要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催化的新事物,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用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不论是直接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马克思认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医学执业资格的准入及其营业执照的申领限制了医学类毕业生刚毕业时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医学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为医学毕业生的创业拓展了空间,如与生命、健康、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营销等自主创业机会。医学生要突破自身知识结构限制,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胆尝试。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科学评估自我,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需求,自觉调整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积极应对就业压力,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充分就业。

1.认清就业形势和掌握就业政策,积极参与就业。

就业形势是一定时期就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就业政策是国家调控人力资源配置的体现,是调控、约束、导向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基本依据。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卫生人才出现饱和状态,而基层及不发达地区却很匮乏。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推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医疗就业市场的新形势,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基层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理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参与就业。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择业观是择业者在思想上对自己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就业观是人们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择业观和就业观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当前,受社会大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态较为复杂,就业观念呈多元化趋势。然而,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乡和区域差距,医疗职场的高需求,决定医学生的就业重心将下移。事实上,医学生就业观念保守,就业方向相对单一,渠道狭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学生调整择业目标,拓宽就业思路,拓展就业领域,敢于到医学相关行业工作,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19号文件精神,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国防建设作贡献;积极参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项目,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3.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理性应对就业。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在现代社会,健康心理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在人才招聘或升学考研中,一些有远见的领导者,会将录用对象的考核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上。对于医学生来讲,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自身,而且对今后面对患者处理各种复杂问题都是一种事前磨练。随着社会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生幸福。由于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学生在对未来的可以预见的就业竞争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都感到压力很大,信心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惶恐,甚至畏惧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自残自伤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及时了解、疏导,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适应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信、进取心和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其牢固树立起竞争的意识和挫折的意识,提高调节自我心理的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理性地应对就业问题,及时调整择业理想,促进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4.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做到诚信就业。

道德品质,亦称“品德”、“德性”,是从个人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医护从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诚实守信、讲究信誉是从业的基本素质,是医患和谐、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职业的选择同样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性,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随意签约、恶意违约或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频频发生。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问题,加强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道德意识,不弄虚作假,信守承诺,恪守诚信就业,将有利于医学生顺利地找到理想岗位且实现职业稳定持续发展。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是毋庸置疑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就要求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反映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把握医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引导学生务实就业、勤奋创业,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李焕旭,董双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9.

[4]荆德刚.破解就业难题: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国教育报,2006,3:22.

[5]沈延兵等.加强毕业生教育,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J].大学生就业,2005,8:28.

[6]何孟飞,杨秀军,曾献功.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19.

篇7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136-03

Analysis of teaching strategy in improving medical 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 for medical students

LI Fang1 WEI Xinli2

1.Department of Geriatric, Fuxing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2.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Fuxing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 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part in medical English learn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eaching translation. For some reasons, the teaching program is not synchronized with medical lessons and should be reformed and resolved. From the point of teaching view,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techniques of translating medical English,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cally,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Medical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医学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中的一种。它以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性的句子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词汇而与普通英语形成鲜明的对照[1]。掌握医学英语有利于获取本专业最新进展,了解国际医学科学动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然而,在教学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2]。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受到学生们最感困惑的不仅仅是医学英语的专有词汇,更多的情况是即使掌握了词意后,既读不懂句子也不能正确理解内容,更无法规范翻译。因此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也是医学英语教师应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就目前医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以及一些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进行讨论。

1 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促进医学英语的正确理解和规范翻译

这一点更多地涉及到教学选材的问题。根据图式理论,对于文章和语句的理解涉及到相关背景知识图式,即需要学习者相应的医学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否则讲授医学英语就只能沦为讲解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语言点,与公共英语教学无异,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受益有限[3]。目前医学院五年制学生在基础阶段接触的是公共英语,在三年级时进入临床阶段,接受临床课程的同时也开始医学英语的学习。如果这个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能与学生的临床教学内容相呼应,即将学生所学的中文医学知识用英文表a达,就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了。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参照学生临床课程的进度来安排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在没有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能正确理解原文内容,造成翻译困难。如在Manage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一文中,有“Most therapy is added to existing treatment rather than stepped up or down, as in asthma.”学生还没有学习内科的呼吸系统疾病,对哮喘的治疗并不了解,所以无法理解和翻译“stepped up or down”。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授课教师先讲解哮喘的阶梯化治疗策略,学生才能完全理解文意。又如Aging and Geriatric Medicine中提到“compression of morbidity”,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老年医学关于“疾病压缩理论”的知识。因此,应该尽快完善医学英语的教学体系,形成与临床课程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双语教学,这不仅可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

2 熟悉医学英语的文体特点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灵活翻译长句

医学英语文献主要是传递信息、陈述要点、讲解过程、分析原理,医学英语在用词、造句、段落、篇章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及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熟悉了解医学英语文章多用正式、庄重的词语,大量源于拉丁文或希腊文;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型和篇章,了解医学英语是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文体,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篇章与篇章之间的有着不能改变的逻辑联系;第三,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了解医学英语语篇的格式化也是其明显特征,如各类论文、病例报告、测试报告等都有固定的表达格式;最后,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而且尤其要重视医学英语中大量的长、难句的理解和翻译。在医学英语文章中长句很多,有的描述长达50字以上,且使用了大量的非谓语动词的长句和难句,还使用了大量的各种从句,其中以定语从句为最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困难,根据字数对语篇可读性的统计研究显示:单句字数在29个以上已属“很困难”。加之其嵌入信息与主句逻辑关系复杂,这些长句往往成为翻译难点[5]。学生的错误往往是将长句直译为长句,造成理解困难甚至误解。简单归纳英语与汉语的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主要为:英语重形合多长句、句子中涉及主语和宾语多用代词、在句子中多用名词和介词、多用被动句;汉语重意合多用短句、句子中涉及主语和宾语多用名词、在句子中多用动词、多用主动句。在长句翻译技巧中,放弃逐字逐句的直译,采用意译的方法可以摆脱英文表层结构的束缚,根据句子的深层结构,用中文适当的表层结构再现原文的思想[6]。因此,在翻译长句时,引导学生采用短句翻译,变换主语的方法,既可以顺延原句的结构,也可以逆行表达[7-9]。如“Use of nebulizers for high-dose treat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if patients are obviously disabled despite complying with conventional doses of bronchodilators.”这一句如果逐字翻译,结果会感觉不符合汉语习惯,有生硬和表达不清之感。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理解词义后,鼓励学生进行短句翻译,并尝试以上翻译技巧,学生很容易翻译成“当病人明显丧失呼吸能力时,尽管可以使用常规的支气管扩张剂剂量,但也可以考虑使用喷雾器进行高剂量的喷雾治疗”。如“Sometimes patients are helped simply by understanding those relationships and being aware that the doctor appreciates them and reassures,listens with a sympathetic ear,and seldom advises in a direct way,but does express concern.”,此句是被动句,by后面有两个宾语“understanding those relationships”和“being aware that......”;that引导的从句中有5个并列谓语“appreciates”、“reassures”、“listens”、“advises”和“does express”。引导学生体会全句的意思,注意英汉表达的差别,翻译汉语时处理成短句,即“有时候,帮助病人只需要让他们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意识到:医生重视他们,愿意安慰和倾听他们,医生很少直言相劝、却能表达关心之情”。这样不但完整表达了原作者的用意,而且符合汉语语言特征。

3 掌握医学英语中常用的普通词汇的引申含义

除一些专业词汇外,还有一类医学英语词汇是由普通词汇演变而来的,要想准确理解、翻译和写作,必须根据词语的含义进行引申,因为它们和公共英语的含义不尽相同[10]。如“respond to”原意是“对…起反应”,医学英语中常指“药物或疗法对病人或疾病有效”;“responsible for”原意是“对…负责任”,而在医学英语里常有“是…的原因”的意思;“entity”原意是“实体”,但“clinical entity”多译为病种;“exposure to”不是“曝光”,而是“遭受,接触”的含义。“administer”是“用药”,“labor”是“分娩”,“develop”是“患病”,“apply”是“涂,敷,贴”,“plastic”不是“塑料的”,而是“整形的”。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词汇的特殊含义,通过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敲,同时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记忆和总结,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多有裨益[11]。

4 适当进行回译训练以提高翻译能力

Shuttleworth等[12]认为回译就是“把翻译成特定语音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学者张春柏[13]更为直白地定义回译为“还原翻译”。回译可以检验翻译的有效性和译文的准确性[14]。在学生掌握基础语法、词汇的前提下,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回译练习,采用自评或者互评的方法比较译文与原文有何不同[15]。在原文与自己翻译结果的比较中,找出差异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翻译时存在的常见问题,帮助总结翻译规律,归纳整理翻译技巧[16-18]。如请同学回译“随着人们对运动、节食、戒烟、适度饮酒等潜在益处的逐渐关注,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强壮的老年人。”由于已经熟练掌握了对运动、节食等词汇,学生们对这句话的翻译并不感到很困难。但是与原文对比后发现,“逐渐关注”是“greater attention”而不是“more and more attention”,同样,“越来越多”虽然也可以用常用的“more and more”来表示,原文里的“increasing numbers”是更精确的表述。对于“强壮”,用“healthy”就不如原文的“robust”更贴近原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体验语音精妙之美,提高学生语言素质。

5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巨大差别导致在英语学习和应用时,往往受困于两者之间正确而灵活的相互转换。医学英语教学中有关翻译的问题不仅仅是上述情况,还有许多规律和技巧值得总结和推广。本文仅就教学实践中一些感悟做了浅显分析,希望能对医学英语的授课教师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一定要指出的是,要使英语成为学生学习和提升医学知识的工具和载体,不仅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时安排以及授课内容上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更要重视训练医学生的翻译水平,才能对学生的医学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起重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毅,楚长彪.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122-124.

[2] 曲丽娟.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11,(9):52-53.

[3] 宋娇,郑侠.图式理论对医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7-119,131.

[4] 董丹丹.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导刊,2009,(4):118.

[5] 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6] 马琳.探索医学英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J].大学教育,2014,(12):95-96.

[7] 路璐,周玉梅.医学英语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2):322-324.

[8] 王璐.浅谈医学英语翻译[J].科技风,2014,(16):251.

[9] 姚玉玲.浅析医学英语长句的具体翻译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18):213.

[10] 廖虹,韩乐,孟玲筠. 熟悉的医学英语“生词”[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152-153.

[11] 曹慧.谈医学英语中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17.

[12] Shuttleworth M,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3] 张春柏.还原翻译练习: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J].山东外语教学,1997,(3):53-56.

[14] 贾洪伟.典籍回译之难――以翻译《中国的语言与文学:演讲录》为例[J].外国语文,2015,(1):120-125.

[15] 陈杰,徐秋霞.回译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83-84.

[16] 孔德亮.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原则[J].考试周刊,2014,(40):159-160.

篇8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71-01

1 开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总体来说导致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各方面的原因,其具有复杂性,不仅有现实中大环境的影响,还有医学院校自身没有目的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双面标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最大的影响是医学院校毕业生中就业思想的观念比较落后。

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医学院校都开始高度重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一些院校的就业指导功能和内容的理解上有差距,没有真正认识到医学院校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它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就业指导工作比较重视就业创业教育,通常只是以之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教育,医学院校所理解的就业指导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学校主要是追求高的就业率,对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端正毕业生就业观、加强学生到医药领域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光荣感方面做的比较欠缺。

(2)以前的就业指导行为不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手段老、范围窄、方法单一。对于解决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解燃眉之急,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之前的就业指导上引进新的思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进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措施改变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坚定毕业生去医疗缺少的西北地区、农村等基层地方的决心,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理念。

2 开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医学院校和其他的综合性院校相比较,由于特殊的医学院校文化教育背景和毕业生之后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及现在就业难的情况,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和不同,因此所采用的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该随时改变。

(1)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将就业指导和德育教育相结合,这意味着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之上,将德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重点来指引就业工作。要想把德育教育工作贯穿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就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步骤。首先就是就业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思想,促使学生改变就业理念,走出就业思想误区,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实现观、人生观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其次就是在求职应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应聘实力、端正应聘和从业的态度,帮助学生正确的衡量得与失,促使他们在应聘中准确定位。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在应聘时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面试礼仪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最后就是就业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精神、遵守行业道德准则、敬业精神和团队的精神。

(2)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加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将名医先贤作为榜样,提高毕业生的荣辱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名医先贤的事迹和精神作为增强学生荣辱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学习资料,并且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学院的校广播台、学报、校报、宣传橱窗、阅报栏为中心,形成校园先进议论园地,引导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促使他们主动的投身到国家最需要医学人员的地方去就业,到西北地区、社区等基层的地方工作。

(3)结合医学院校中专业的特点,以易学文化校园为教育园地,因人、因地适宜的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可以将传统的医学文化教育和现代毕业生思政教育文化整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引领他们逐渐的成为为群众着想、办实事的好医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医学人才。

(4)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宣传医学事业的发展成效,坚定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在临床教学中,鼓励和支持毕业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给学生们讲授在临床中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宣传本院的成绩和建树,宣扬在医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利用一线工作的医生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指引学生在医学道路上勇敢前行,恪守职业道德,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5)利用毕业班优秀毕业生和党团组织的示范效应,发挥榜样的示范影响并以此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医学学校可在学院的网站上、就业大会上以及就业专题讲座中建立专栏,发掘和宣扬在医学领域有突出成绩的毕业生典型,邀请他们回校为师弟师妹讲授经验,利用讲座和论坛等活动形式,让他们用自己的成功经验激励毕业生。让学生们明白外面广阔的职业天地,都可有一番成就,不要受到自己专业的限制。

总而言之,在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学校要做好全面的指导工作,而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中两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学校的就业教育通常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关注学校的就业率的高低,缺失对毕业生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人格得以完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了学生们的医学医术,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吕振波,张晋.教育大众化时期医学生就业问题透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

[2] 陈晨,朱俊勇,许斌.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1).

[3] 周英.医学毕业生产生择业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16).

[4] 张玮.主体性德育对医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

篇9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现如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国内的就业指导主要表现为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视为谋取职业的指导。指导方式在程序化的模式下也就自然而然地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方式。从工科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要求上可以看出,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把利刃。单纯地指导大学生如何写好履历表和求职信,教给大学生如何自荐、面试等求职技巧只能暂时解决大学生的工作,而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在硬件上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也已经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如对每一级的大学生开设大学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在各个阶段总结自己的成绩、提出新的目标。但对于未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理论上的引导收效甚微,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真正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三、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活动的意义

(1)创业教育活动对就业能力的提升。现今,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展现出发展的势头,但依旧存在自发组织、管理涣散、资金紧缺、保障不力、成果形式化等问题,将创业教育活动融入就业指导中,不但能够鼓励大学生创业,也能够切实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与自身专业技术相关的创业活动,以便最大化地利用自身资源,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专业技术能力也是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谋生的“一技之长”。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无论是技术岗还是与专业相关的销售岗等,都需要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参与相关创业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督促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

2)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将自身的价值通过劳动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过程,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通过创新运用到实践中,是一种跳出长期形成的思维框架和思维路径的能力。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是成功开展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应用型大学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砝码。

3)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毕业生求职和参与工作都有巨大的影响。在应聘、求职这样的社交活动中,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印象,是一种暂时的“第一印象”,此时展示给面试官一种极好的形象,能够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切实关系着是否可以获得工作机会。此外,在职场上注重与人相处时的尊重、真诚、宽容、理解、平等、信用等原则,会帮助毕业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提升组织协作能力。组织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与才智,使团队协作产生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大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状态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缺乏互助协作的能力;通过创业指导、参与创业活动,大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协作、分配、组织能力的锻炼,在面对工作任务时能够较从容地面对。

5)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今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大部分同学能够平稳地适应大学生活、慢慢过渡步入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毕业时是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最大的阶段,他们必须要完成阶段转换,会逐渐意识到要担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这段时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是最大的。紧张的职场节奏和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所要面对的挑战,都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考验。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也是企业所考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合理的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创业,可以让大学生更早与社会接触。同时,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经济压力、突发事件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炼了创业大学生的意志。

(2)创业教育活动与就业指导相辅相成。诚然,鼓励大学生创业也就是鼓励毕业生自主就业,确实也在形式上解决了应届生的就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教育活动在本源上是与就业指导相辅相成的: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延续。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社会的角度看待自我,找准社会需求,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完成自我启发和成长等。同时,从社会的角度让大学生思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经营理念和组织发展战略等,让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参与创业活动不是单纯的一门专业的学习,而是要整合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等方面资源,更要熟读商业法规事业管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政策条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就是将这一切理论体系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创业教育是指导大学生将知识产业化的前提。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要利用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产业化。一方面要运用各种方法永远追求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当然,这也是创业教育最倡导的创业形式。

四、就业指导下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以就业指导为宗旨进行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竞赛引导。“竞赛引导”是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种组织所构建的竞赛平台,解决创业实践的指向性问题。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如“女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一方面,能激起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规范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另一方面,竞赛要走出校门,加强优秀成果转化力度,吸引投资,创业竞赛的项目经费、奖金等收入作为社会融资流入社团的运行过程。

(2)团体运作。“团体运作”是指以大学生自主形成的团体模式运作,解决创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和受益面问题。在学院内组织成立创业小组,为同学们指引创业方向、制订计划、举办培训活动。同时,以参加创业竞赛为动力,以创新中心为指导,以实践基地为平台。

(3)学院支持。“学院支持”是指依托学院提供指导,由学院对创业小组进行有序的组织及科学的管理;协调、整合校内和社会资源,统一筹划、资源共享。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对外职能,为大学生争取创业机会与资金,成为在校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4)社会融资。“社会融资”是指在项目运行期间,可吸收社会资金和各种竞赛奖金作为补充,提供资金支持。由学校、学院争取企业奖学金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保障基金。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58-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教育”时代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方面用人单位缺少“想聘之才”,另一方面学生“无业可就”,抑或是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哪里薪水高就去哪里。究其原因,毕业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①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无论是对毕业生来说,还是对高等学校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

1.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

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与毕业生的接触,发现部分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职业,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因为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临近毕业了,却无法找准定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楚自己的需要,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通过SWOT分析法、5“What”法等测评方法,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大学生根据人职匹配理论进行职业定位,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

2.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当前,大学生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误区,如“只愿去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愿去新(新疆)、西()、兰(兰州)”,“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清自己,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储备,帮助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克服就业的种种误区,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3.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②就业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充分准备、准确定位,而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技能不熟练。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学会发展,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层次。

4.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总量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而受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却在减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找工作时看一步走一步,盲目追求高薪、待遇条件较好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再重新选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技能、关系等,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耽误时间。其实,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全面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会更科学、更高效,也有利于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自身发展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刚刚结束高考,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开始进入自主生活和学习阶段,部分新生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如学习兴趣不明确、缺乏长期目标、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适应基于自我管理的大学学习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做好学业规划,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树立他们的生涯发展规划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有效形式。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轨和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加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设定阶段性计划,并实事求是地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毕业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划意识的建立,到了工作岗位后,他们的职业发展会更加顺畅,提升工作满意度,实现高质量就业。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中心,倾向于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信息的、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但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应该是职业生涯指导,即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清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整个高校的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在新形势下顺应时展的要求,实现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型。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人才在市场上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的理想职业生涯,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达到个体和社会共赢。就业不是单纯地“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盲目就业会给人才市场造成混乱的局面,从而导致学生与企业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在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只好盲目就业,甚至失业;另一方面,庞大的求职应聘队伍增加了公司选拔人才的难度,甚至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学生引导到了“人职匹配”的选择道路上,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为人才市场的供求理顺了秩序。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降低离职率和就业压力

由于缺乏指导,没有长远打算,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盲目择业,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出现随意违约和频繁跳槽的现象。而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在择业时往往很慎重,能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一些大学生“契约意识”淡薄,随意地更换工作,频频跳槽既会影响个人职业的稳定发展,也会导致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形成另一种就业压力,从而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择业、积极从业,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而且也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与时俱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131―03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摆在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和学校面前的重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核心,不仅要对其现实的境遇做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调节,还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目前,各高校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在“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指导理念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问题,但这种带有一定盲目性的择业观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分制逐步到位,学生选择专业、课程自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目的是使其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特点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社会活动的影响和约束下个体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择业方式、择业标准、择业类型等几个基本方面。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既具有传统的择业意识,又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受到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1.就业思想日趋成熟。择业观念更加实际

近年来在抗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活动中,无数的大学生投身到公益服务工作中,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观念逐步增强,其择业观从“务虚”向“务实”转变。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模式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具有流动性和竞争性的人才择业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可。

2.部分学生择业期望过高,功利主义倾向突出

大学生择业时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向往经济水平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发展,对于一些地域较远、福利待遇较差、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尽量回避,同时,对于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大学生把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作为首选,而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鲜有问津。这种带有一定功利主义倾向的择业倾向往往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面,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带来障碍。

3.部分学生择业准备不足,投机心理强烈

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明显表现为求职准备不足,比如一些学生的简历千遍一律、生搬硬套,个别学生应聘时衣着随便、不合时宜,面试回答漏洞百出、随心所欲等方面,甚至对于招聘单位和招聘职位的基本信息一无所知,“随大流”和“投机心理”明显。一些学生频繁“签约――违约――再签约――再违约”,这种走马观花似的“跳槽”给许多毕业生带来挫败感和压抑感,严重影响高校的就业率和社会信誉。

4.职业定位灵活化,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当前大学生职业定位由“专业对口”向“兴趣导向”转变,在择业时十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拘泥于所学专业。只要招聘单位的薪酬待遇、地域位置等方面能够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大学生择业时不仅关注个人的兴趣取向,还关注个人才能的发展空间以及上司、同仁的认可度,同时单位的发展前景也是影响职业定位的因素之一。

二、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个人认知不足

大学生受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对社会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从而导致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和定位自己。另外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最后其结果,一是对个人期望过高屡屡碰壁,二是选择并不十分喜欢的工作勉强签约。

2.受家庭因素和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虽不是其成长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却是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形成具有特定性和稳固性的择业观,特别是在大学生尚无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考虑家庭因素而做出一些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的职业选择,从而出现一批“假性”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3.缺乏对社会正确且全面的认识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呈现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对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持极乐观态度。一方面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天之骄子”,是炙手可热的精英人才,不是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是学校或政府有关部门理应安排他们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把社会理想化,对于社会的复杂情况估计不足,强烈希望用人单位能够主动向他们“招手”,并且对于他们任何要求也都能无条件满足,这些“单纯”、“幼稚”的看法往往是由于缺乏对社会正确且全面的认识造成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自主择业能力脆弱。

4.高校过于追求“就业率”,泛化“先就业再择业”措施

“先就业再择业”原本是为了应对就业形势不乐观而提出的一种积极的就业理念,不少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也渗透这种以务实为本的思想,以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但各高校在“高就业率”目标的驱使下,这种无奈的选择被许多学校过分强调或泛化,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忽略了对职业和未来的规划而盲目的选择第一份工作,并在极低的职业认同感中频繁跳槽,这种做法不仅人为地延长了大学生正常的求职之路,而且让用人单位加深了对毕业生的不信任感,正是这些原因让很多用人单位不得已采取了高额的违约金以保护自身利益,甚至拒用“应届毕业生”以减少人才的流失。

三、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有效途径

1.正确处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基于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而提出的系统化、全程化、个性化的择业观重塑的一项活动。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就是协助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认清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劣、限制等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它对改善就业状况、提高就业质量、减轻就业压力、完善就业工作体系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职业目标一旦

确定,就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减少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不再一味追求薪酬待遇的高低或工作的难易程度,而更多的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和未来职业上升的幅度上,这就大大缩小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求观念不一致而导致的偏差,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全程实施,构建系统化的就业服务模式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的教育,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全程化的实施过程不是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分离,而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有利于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配备及硬件措施等各个方面的建设,进一步转变高校就业工作中“服务”多于“指导”的工作思路,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3.量体裁衣,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可以科学地制定职业目标,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个人气质特点及兴趣,有的放矢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和特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

4.人职匹配,达到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在大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测评工具初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大学生在特质因素论的引导下,可以正确评估自我能力和素质,在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章冬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思考[J].山东行

篇12

一、殡仪专业学生思想状况的共同特征

总体而言,殡仪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专业认同不足

殡仪专业刚开设时,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数量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其他专业调配而来。学生对该专业认同度低,不清楚自己以后工作的意义,认为殡仪专业干的是阴暗、见不得人的工作,在社会上被别人所瞧不起。

(二)专业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专业学习上,殡仪专业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该专业的学生认为殡仪专业工作简单、枯燥,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东西可学,自己来学校就是“混”文凭的,反正一毕业了就去殡仪馆和陵园工作。由此导致相关专业班级存在着课堂出勤率低、上课纪律差、考试不及格率偏高等诸多问题。

(三)专业自信心、自豪感缺乏

学生对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就业前景普遍感到担忧,不愿意对口就业到相关殡葬企业,不愿意跟别人提及自己的专业。殡仪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担忧:(1)担忧在殡葬企业中由于刚参加工作,不是正式职工,待遇低,怕吃苦;(2)担忧从事殡葬行业以后,转行困难,一旦有不如意的地方,很难通过跳槽等方式加以改变,一些学生在应聘非殡葬企业时,一提及自己的专业,当即遭到拒绝,给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很大打击;(3)担忧由于世俗的偏见和人们的不理解甚至恐惧,造成以后婚恋难。

(四)感恩意识淡漠

殡仪专业的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还存在着感恩意识淡漠的问题。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表现为两个方面:(1)对父母的关心心不在焉,与父母关系紧张,觉得父母出钱供自己读书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觉得自己读殡仪专业是父母的错,觉得父母为自己选择这样的专业是对自己不负责任;(2)对学校、老师、同学感情冷漠。殡仪专业在校期间存在着“难管”“不服管”的问题,对学校、对老师不信任,出校门之后对学校也无留念之情,觉得自己找工作是靠自己的本事,与学校无关。甚至有的学生就业后一味指责学校的种种不是,向周围的人大肆宣扬自己在学校的“遭遇”。

(五)用人单位评价不高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仪专业早期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普遍存在工作责任意识的问题,表现在工作上不细心、服务态度不积极、面对客户不礼貌等方面,工作效益差,待遇低;不肯虚心向老员工学习,业务水平提高很慢,与其他同事关系紧张,甚至还屡次出现拉错人、搞错悼念厅等严重事故。

二、改变殡仪专业学生思想状况的措施

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殡仪专业学生思想上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自己专业和职业的不认同,是和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职业认同教育的消极和忽视分不开的,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抛弃过去那种对学生管理仅限于出事以后再去补救的“消防队员”式管理,要积极树立社会主义职业教育观,充分挖掘行业和职业本身的价值和魅力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对殡仪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教育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深入挖掘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服务

意识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组织殡仪专业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中针对“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内涵通过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等教育形式进行了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学生认识到殡葬服务是服务行业中的一种,和其他的服务行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在这个基础上,学院通过邀请殡葬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业绩出色的一线职工和该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来校举行讲座,从他们日常的工作和服务中提升出服务细节,将服务意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要求,同时组织好学生的实习交流会和总结会,总结、交流各自在专业实习中在殡葬服务第一线的心得体会,从而获得对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耀感。

(二)深入挖掘殡葬事业的行业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以往殡葬文化等课程的基础之上,学院注重对殡葬事业的文化内涵,尤其注重通过对“殡”字的内涵挖掘而促使学生了解殡葬事业的价值追求。“人的尊严”是殡葬行业最高价值准则,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讲究像对待生者一样地对待死者。为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责任意识,学院首先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入手,开展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家书、为爸爸妈妈做一天家务等亲情活动,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体会人生的可贵,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人生,从而深切体会到往生者家属的悲痛,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深入挖掘殡葬服务的科学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殡葬行业是一个文化产业,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科学。为帮助学生树立意识,纠正人们心目当中的落后观念和偏见,学院通过介绍该行业优秀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将殡葬所涉及的多个学科一一分解出来,根据各个学生兴趣、爱好和专长专门为其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和学科学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在行业中的工种定位,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三、殡仪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工作成效及启示

(一)工作成效

1.根本上扭转了该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使之爱学乐业,树立了该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加强和改进殡仪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专业学生改变了过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了对该专业和以后即将从事的殡葬行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学生普遍“以专业为荣,以职业为荣,以能用自己的真诚和爱意悉心地送好所服务的人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程而感到由衷地骄傲”。在学院相关部门所作的调查中显示,在殡仪专业2012级105名新生中,86.67%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并喜爱自己的专业;在2011级115名学生中,89.56%的学生将从事殡仪行业的工作作为自己的首选;在2010级已就业的89名学生中,对口就业的有87人,对口就业率达到97.75%。

2.该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观念显著增强,服务意识普遍提高,就业质量普遍提升。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职业道德观念教育,学院丰富了殡仪专业职业道德的内涵,使其由抽象的理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学习要求和规范,使该专业学生普遍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追求“人的尊严”这个行业最高价值,对服务对象态度显著改善,赢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在此基础上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仅重庆市江南殡仪馆一家单位,即有2012年毕业的三名学生被破格提拔为业务主管和分公司副总经理,去年6月毕业的同学中有四人成为业务骨干,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3.在该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殡仪行业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事迹。在学院的教育和培养下殡仪专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该行业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事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给学院带来了良好声誉。张××的事迹为当地《新疆日报》所报道,而由彭××、陶×等同学组成的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女子火化队的事迹也为《重庆日报》所报道。重庆电视台《重庆发现》栏目还专门针对她们制作了一期名为《送别天使》的特别节目。彭××事迹还单独为《当代党员》所报道。舒×同学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演讲稿《值守生命最后一站――一个送别天使的荣辱观》获得重庆市“知荣明耻”演讲比赛一等奖,其本人被重庆市推选到北京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

(二)启示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使殡仪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获得新的成长动力和生命力。

2.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的内涵,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寻找开展殡仪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善于利用学生周边的实例和他们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力求做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言而有物,言而有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