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1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态度和体验,护理职业情感是侧重于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1],通过职业热爱度、工作责任心、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和职业定位方面加以体现。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体验环境之中,他们所形成和持有的职业情感将会影响他们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乃至影响他们的个体素质形成,持有积极的职业情感,有利于坚定职业信念,稳定专业思想,增强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高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本文对2009年在我院实习的101名护生职业情感及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2月对在我院临床实习的06级护理本科生48人和07中专护生53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9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抽取访谈调查。
1.2 测试与评价方法 根据吴雅文等[2]对护理职业情感内涵的阐述自行设计问卷,包括4个因子共4个条目:职业的热爱度、责任心、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及职业定位。评分按奎德5分计算法:1分示完全否定或不赞成,2分示有点,3分示中等,4分示较为,5分示非常肯定或赞成,总分>3分为积极的职业情感,反之为消极情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专人负责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信度和效度经护理专家鉴定,本量表的Cronbach's a 为0.7457。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学生的自然状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用Stepwise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相关因素。
2 结果
护生职业情感测试结果护生总体职业情感评分4.13±0.458分。101名护生中,总均分>3分的占89.5%护生职业情感投入中立偏积极,10.5%护生中立偏消极。
2.1 护生职业情感状况见表1,护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得分为4.24±0.642分,护生中等以上的职业热爱度占80.2%。护生对护理工作责任心的自我评定为4.55±0.408分,具有中等以上责任心的护生占99.5%,护生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得分为3.66±0.747分,认为护士社会地位非常高和比较高的护生占51.49%,护生职业定位自我评价为3.20±0.642分,护生对护理职业定位非常坚定和比较坚定的分别占48.51%和29.7%。
表1
护生职业情感状况(例,%)
专业热爱度 工作责任心社会地位认可度职业定位
非常 50 (49.5) 65 (64.25)24(23.76) 49(48.51)
比较 32(31.7)27 (26.73)28(27.72) 30 (29.7 )
中等 15(14.9)8 (7.92)18(17.82) 6 (5.94)
有点1(1.0) 1(1.0) 24(23.76)12(11.88)
否定3(2.9) 0( 0)6(5.94)4(3.96)
2.2 护生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 职业情感的总均分为因变量,以职业情感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经方差分析,F= 189就业压力与职业情感呈负线性回归关系,相关系数为0.812,调整后系数为0.665,即4个因素与职业情感存在复相关,4个变量能解释职业情感变异的36 %,结果见表2。
表2
职业情感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影响因素 BSBBetat值 P值
常数 0.179 0.325.258 0.000
职业压力 -0.066 -0.005 0.1134.523 0.000
归属感0.065 0.006 0.1163.990.000
自我实现需要 0.064 0.005 0.1014.655 0.000
职业兴趣0.057 0.006 0.1083.913 0.000
3 讨论
护生总体职业情感分析,调查显示护生总体职业情感得
作者单位: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分4.13 ±0.458,89.5%护生职业情感中立偏积极。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度、学科性质、作用及人员素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这与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思想教育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有关,通过培训多数护生在心里上接纳护理专业,产生了职业信念,并对护理专业持有期待感,这对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职业情感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护生对专业热爱程度中等偏上,本科护生和中专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程度有差异,本科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程度比较中专护生低,这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似[3],主要是因为本科护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而实习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使他们产生落差感。
3.2 护生对护理工作责任心的自我评价普遍较强 这与护理工作的性质及临床实习的严明要求有关。临床护理工作相系生命,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护理服务质量的前提,通过岗前培训教育,护生充分认识到保持高度责任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职守则的理念已深印在护生的脑海之中。
3.3 护生对护理工作社会地认可度比较低沉,在护理活动的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舆论对护理职业评价不高,护理工作艰辛琐碎,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护士受人尊重程度和被别人认可的程度相对较低,护理工作虽然重要但在医院的主导地位不明显,护生对护理社会地位有压抑感。
3.4 护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持有坚定态度的占48.59%,而15.8%的护生对职业定位态度不稳定,应予以重视。
3.5 影响护生职业情感的因素分析
3.5.1 就业压力的影响 就业是谋生之路,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当今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加大,护生担心找不到工作,同时也存在着护生期望值过高,在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难以正确定位,进而影响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缓解护生的就业压力可通过多种方式①加强宣传,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架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使护生毕业时有选择空间。②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给予统一辅导,在就业政策、就业程序、求职简历制作、应聘面试技巧方面给予指导;③引导护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的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在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合理定位[4]。④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护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操作,提高素质,增强自我就业信心。
3.5.2 归属感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影响 归属感 指被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发的感觉[5]。开放式问卷调查显示,仅48%的护生认为临床实习气氛是友好和支持的,大部分护生认为实习中由于沟通能力有限,不能建立起与带教老师与患者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缺乏带教的情感支持,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实习中时有茫然失措。
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6]。研究认为个体职业选择的主要动机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职业活动是自我实现的平台,职业活动中能否发挥自我能力,成为影响个体对职业情感的因素之一,实习过程中部分护生感到自我价值实现受限,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有差异,个人成就感低,加之受社会舆论压力护士社会地位偏低以及医护地位的差别,医生对护士的歧视等使护生感觉到护理工作发展空间不大,因而影响了护生对职业的情感。满足护生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对策包括①塑造带教老师的优质形象,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7],带教老师应以对职业的挚爱,对生命的珍爱,对同行的仁爱,对护生的关爱来感染护生,坚定他们对专业的信心,激发他们对职业的情感;②加强有效沟通,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归属感的最大力量,带教老师要善于与同学沟通,尊重护生的人格,给他们以情感上的支持,使护生产生被接纳、受关爱的感觉。③建造和谐轻松的实习氛围,带教老师要耐心指导护生进行各项临床技术操作,创造患者积极配合的实习环境,使护生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并做到放手不放眼,让护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步成长,鼓励护生的成功,让他们具有成就感,引导护生应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带领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护理专业前景的展望和追求。帮助护生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战胜压力,从自我做起,树立信心,以模范的行为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的赞同和社会的认可,使护生充分意识到职业活动中有极大的空间发挥自我潜能。
3.5.3 职业兴趣的影响 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接触和掌握某种职业或专业的心理倾向[8],如前所述的工作压力,就业压力,及社会舆论影响,工作性质的从属地位,使护生职业价值感降低,对职业兴趣随之降低。职业兴趣与职业情感呈正相关,临床实习中应侧重让护生切实感受护理工作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拯救生命的神圣感,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更要认识到护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相对不稳定阶段,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认知偏离,帮助护生增强对消极职业心态的抗衡能力,切实使他们把良好的职业心理因素作为现代护理人才优势之一加以发挥,引导他们宏观的看待护理专业的发展和其肩负的专业职责,将个人发展与专业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在护理专业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护生对护理职业的情感。
参 考 文 献
[1]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125.
[2]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68
[3] 姜小鹰,张旋,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职业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
[4] 彭光成,何琦玲,于志杰,等.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分析与指导.扬州大学学报,2006,5:78.
[5] 李斌,刘革新.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1):53.
自河北省某医学院校目的抽取12名本科护生进行访谈。样本量的确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资料分析不再产生新主题,资料达到饱和为准[3]。纳入标准:全日制在读四年制本科护生;曾参与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知情同意,自愿参与。12名本科护生包括男生4人、女生8人,年龄20~23(20.75±0.87)岁,选择护理专业的意愿:家人意愿5人、专业调剂5人、自愿选择2人,就读年级:一年级2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4人、四年级4人,是否曾经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参加短期活动(≤7天)7人、参加长期活动(>7天,且≤30天)5人。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的收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询问研究对象的想法和感受,认真倾听并同步记录访谈中的所有资料。本研究共访谈12位护生,用英文字母代替真实姓名。根据文献回顾设定访谈提纲,咨询专家并经课题组讨论后,确定访谈的主要问题:①到目前为止,您所参与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有哪些?活动持续的时间?②通过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您有哪些收获(对你的护理职业认同感、职业目标、职业自我调控、职业参照、职业价值方面的影响)?③您对所参与的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有哪些期望?1.2.2资料的分析:访谈结束后,及时反复聆听录音内容,完成文字转录,结合现场记录整理成书面文字资料,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4]。
2结果
2.1主题1:职业认同感受访者认为,护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护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学习及积累;另一方面也能让护生明确护理职业的意义,并通过与其他医务人员的良性互动,促进护生对职业专业性的正向评价,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从认识和情感上接受护理职业。受访者A、I诉说“我在家乡县级医院参与过为期三周的社会实践,之前以为护士就是打针输液的,但慢慢观察发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也是护士应承担的职责,对患者来说也很重要。但这必须通过较长时间实践活动的参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受访者C诉说“我当初是被调剂的,平时总回避专业问题,怕别人笑话一个男生学这个专业。假期去医院短期见习时发现,男护士在临床展现能力的机会很多,也逐渐能接受了”。
2.2主题2:职业挫折应对受访者认为,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护生正确面对从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应对。否则,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医/护患、医护等)障碍,以及快频率的工作节奏、频繁倒班的工作模式等可导致护生产生负性情绪,不利于他们专业思想的稳固。受访者F诉说“寒暑假都会去家人工作的医院待一周,遇到过患者跟护士发生冲突的情况,也经常见到患者跟护士关系融洽的场景,觉得护士的态度是一方面,沟通技巧也很重要。在学校虽然学习了护理导论、护理人文、护患沟通等课程,但老师如果能带我们去社区、医院参与社会实践,观察或实地练习护患沟通技巧,对将来工作后处理护患纠纷肯定有很大帮助”。
2.3主题3:职业目标受访者认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护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护理职业的内涵,了解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职责,从而能促进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信念,选择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受访者E诉说“实习时,看到护士平时上班的状态,觉得以后在临床工作也挺充实的,目前我就是想未来先当个好护士”;受访者B、K诉说“在医院做义工时发现,现阶段本科护生在临床的发展空间比较小,大部分都是一线普通护士,考研的话将来不管是在临床做科研护士,还是去学校当老师,出路都会大一些,所以一直在准备”。
2.4主题4:职业自我调控受访者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让护生更明确承担职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从而根据职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学习规划,寻求积极的职业发展途径。受访者D诉说“参与班级组织的团日活动,在社区向居民宣传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的知识时,很多人还会问我胃不好、腿疼怎么办,回答不上来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所以一定要好好学理论知识,争取将来不在临床工作时丢人”;受访者H诉说“在社区卫生所实习过两周,第一次给真人扎针时,四针才进去,那时候就特别理解家属和患者。所以我觉得当个好护士,操作技能一定要扎实。学校也应该在大三基护操作课程结课后,多提供机会让我们去医院参与实践,毕竟实验室模型练习和临床真人操作还是有差距的”。
2.5主题5:职业参照受访者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护生在未来选择就业方向时,参照对比周围对自身影响较大人群的行为和意向;还有利于他们收集多种职业及专业方向信息,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受访者G、J诉说“在县医院见习时,给脾气特别不好的患者打针时就特别害怕,没办法跟他们沟通,但他们就愿意听护士长的话,所以特别崇拜护士长,想跟她一样将来能在临床上做一个让患者依赖的好护士”。受访者J诉说“大部分同学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团日活动时聆听学校老师和临床护士长的讲座后,觉得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想要努力学习力争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跟他们一样优秀,希望学校以后也能多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
2.6主题6:职业价值受访者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他们将来以健康积极的职业态度服务患者的理念。受访者L、F诉说“在养老院做志愿者时,给老人测血压、教家属翻身,做健康宣教,他们的感谢让我们特有成就感,将来还是想去临床,虽然工作繁琐、还比较累,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护理职业的价值,况且‘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患者康复也离不开护士”。
3讨论
3.1职业认同感
研究表明[5],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其它职业人群,而护生作为临床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如缺乏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就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护生认知社会、了解自身,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进而促进职业认同感的提高。另外,不同于在校内被动完成学习任务,护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其志愿于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自我成就感与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动力,职业认同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3.2职业挫折应对
研究表明[6],护生在进行职业抉择时,把即将从事的护理工作视为谋生职业还是终身发展事业,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一部分护生可能会因为护理服务技术含量低、专业性关怀照顾不被社会认可、护患纠纷频发、薪酬所得与劳动付出失衡、工作压力及风险偏大等负性预期而产生退缩心理,影响职业定位。但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护生与服务对象及其他医疗同行的互动,能让他们客观分析导致其职业挫折的负性因素,并通过学习掌握挫折应对技巧,提高职业成熟度。
3.3职业目标
有研究显示[7],近35%的护生对未来职业选择感到困惑,计划先从事1~3年护理工作,再另寻职业发展目标,而导致该现况的主要原因为个人发展机会和薪酬。一方面,护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缺乏对专业环境和发展的全面了解,忽略对社区护理、慢病护理、家庭护理等职业发展方向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提示高校,应结合上述职业方向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倾向与动机,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4职业自我调控
研究发现[7],在对本科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必须兼顾考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锻炼他们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满足护理职业需求的心理辅导。另外,通过督促护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有效拓宽他们职业发展视野,促进“专业学习”向“职业准备”、“知识积累”向“职业生涯自我积累”的良性转变,塑造并完善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3.5职业参照
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护理职业的社会职能评价较低,因此影响了护生的职业认知,对他们的职业参照亦造成了不良影响。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护生可从被服务对象的积极肯定以及同行护理前辈的正向鼓励中,获取良性的职业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参照水平。另外,相关研究还提出[8],女性护生的职业参照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女性因善于交流和沟通,能在网罗多方信息、权衡不同因素后再做职业决策,而男护生因其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不乐于与他人倾谈自己的专业,影响了职业信息的获取。由此,应鼓励男护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加强他们与同性别护理前辈的沟通交流,以促进他们职业参照水平的提高。
3.6职业价值观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fessional attitude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higher nursing specialty and the cor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307 nursing students using the Nurse Professional Attitude Scale and an investigatordesigned questionnaire on associated factors. ResultsThe general attitude of overall students surveyed towards nursing was regarded as relatively active, of whom, the secondary nursing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 than that of candidates of undergradute and undergraduates (P
[KEY WORDS]students, nursing; professional attitude;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data collection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1]。护生职业态度指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其最终指向是护理行为。因此,探索护生职业态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对培养护生形成积极稳定的职业态度,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和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调查了青岛大学护理学院一至五年级本科护生165名,专升本护生76名,一至三年级专科护生66名,共计307名。其中男生21名,女生286名;年龄18~26岁,平均(22.09±1.68)岁。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包括护生的年龄、性别、来源、学历、年级、选择护理专业的方式以及有无实习经历等。
1.2.2 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 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影响因素的论述[2]自设问卷,从护生主体自身和社会环境如职业兴趣,家人、老师、同学的态度,学校重视程度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探讨职业态度的相关因素。
1.2.3 护士职业态度量表 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姜安丽等采用瑟斯顿等距量表法研制而成,共包括30条态度语,从极端反对(负情感)到极端赞成(正情感)形成一条假设的度量线,即连续线,根据每条态度语在这一连续线上的位置赋予相应的数值(0.95~8.28分)。施测时要求被试者从30条态度语中选出最能准确、真实反映自己态度倾向的项目7~9条。职业态度均分为选择的项目分值相加再除以项目数,4.5分为中立,分数越高,态度越积极。采用分半信度来估计量表的信度,r=0.93。邀请护理专家对量表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价,认为该量表较完整反映出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倾向,可用于护生或护士职业态度的测量[3]。
1.3 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说明填表要求,当场收回。发出问卷326份,回收326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9份,有效问卷307份,有效率为94.17%。收集的资料用SPSS 10.0进行统计描述、比较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后退法)。
2 结
果
2.1 护生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护生城市生源73人,占23.8%,农村生源234人,占76.2%。自愿选择护理专业者占37.5%,家人意愿占33.6%,调剂占28.9%。有实习经历者占39%,无实习经历者占61%。
2.2 护生职业态度量表测试
2.2.1 护生总体职业态度倾向排序 护生总体职业态度中立偏积极,排序前10位的条目依次为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护理工作(72.6%);护士需要智慧、力量和爱心的统一(57.7%);社会世俗的偏见影响着护士职业观念的形成(49.8%);护士长期“三班倒”的工作生活方式,有碍个人健康,影响家庭生活(46.3%);护士所拥有的生活感受,其他职业的人是无法体验的(44.6%);护士工作中的任何举动言行都将影响病人的心理和健康恢复(44.3%);护士职业高尚,但社会地位低,发展前途小(44.0%);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有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来不断充实提高(41.4%);护士有时能起到医生及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40.7%);若允许重新选择,我不会选择护士职业(39.7%)。经Person Chisquare检验,项目内容选择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12.29,P
2.2.2 不同学历层次和年级护生职业态度的比较专科、专升本、本科护生职业态度均分差异具有显著性(F=11.977,P
2.2.3 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 方差分析显示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29.301,P
3 讨
论
3.1 护生总体职业态度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护生对护理职业的学科性质、作用、人员素质要求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认为护理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从事护理工作。同时,44.0%的护生认为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发展前途小,反映出护生对护理职业缺乏全面、客观的理解。这种对护理职业的认知困惑和冲突,可导致护生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此次调查,39.7%的护生表示若允许重新选择,不会选择护理专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护生并未形成稳定积极的职业态度。
不同学历层次护生比较结果显示,专科护生职业态度高于专升本和本科护生,与吴雅文等[3]本科生职业态度高于专科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两所学校所处地域、样本量的大小以及研究对象的内部构成如年级不同所致。各年级之间比较,随着年级的增高,3个学历层次的护生职业态度均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护生进入护理专业学习时,缺乏对护理专业的客观认识,自身定位不准确。加之不够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校园内不受重视的感觉,接触临床后与其他专业同学的角色差距,临床教师的负性角色榜样等因素,使护生的期望和情感需求一再受挫,职业态度渐趋消极[4]。
3.2 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际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自身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态度的形成[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兴趣、学历、同学态度、就业压力、学校重视程度5个变量与职业态度存在复相关,说明护生的职业态度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职业兴趣对职业态度的影响最大,其他依次为同学态度、就业压力、学历和学校重视程度。
3.2.1 主体自身因素对职业态度的影响 职业兴趣是影响职业态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获得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5]。有关职业兴趣的研究表明,当青少年选择了与自身职业兴趣一致的职业后,就比较容易对这些职业产生长期的依恋[6]。本次调查护理职业与自身职业兴趣符合者仅占34.6%,不确定者占34.7%,不符合者占30.7%。提示应注重护生职业兴趣的培养。
护生的学历与职业态度呈负相关。学历越高,职业态度越消极。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个体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自我的期望越高。本科护生与医学生相比,同样接受5年的高等教育,但进入临床环境后,二者的地位和工作性质却大不相同,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自卑感。用人单位缺乏合理的用人机制,本科护生与专科、中专护生等同使用,使其感到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因此职业态度更趋消极。
就业压力与职业态度呈负相关。学校重视护理专业与职业态度呈正相关。就业压力和学校重视实质反映了护生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能够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对象,倾向于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态度[2]。本次调查显示,47.9%的护生认为就业压力大,64.8%的护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护理专业。提示应关注护生的体验,及时疏导护生的压力,满足其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
3.2.2 社会环境因素对职业态度的影响 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本次调查显示,49.8%的护生认为社会世俗的偏见影响着护士职业观念的形成。家人、老师、同学的态度3个因素中仅同学的态度对护生的职业态度有影响,二者呈正相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实,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父母及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少,而同伴、朋友的影响越来越大。个体往往把自身所持有的态度、观点与同伴的观点、态度作比较,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原有的态度[2]。
教师的态度对护生的影响未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调查表明,71.4%的护生认为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理职业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仅有31.3%的护生认为其他专业教师的态度积极。教师的榜样作用同时产生了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可能使教师的影响作用复杂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3 对护理教育者的启示
3.3.1 重视培养护生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变化。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兴趣不稳定的阶段,因此可塑性较大。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对特定职业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会塑造个体的职业兴趣。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擅长从事某种职业,或预期从事该职业将带来满意的回报将会形成对该职业的兴趣并坚持下来[7]。因此,护理教育者可通过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鼓励并支持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等策略,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8]。同时,帮助学生获取准确的职业信息,尤其是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专业信心,从而提高职业兴趣。
3.3.2 努力满足护生各个层次的需要 学校可通过加强宣传,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指导等方式,缓解护生的就业压力,满足其安全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满足护生爱与归属的需要。此外,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及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给予护理专业足够的重视,关注护生的体验,满足护生的尊重需要;用人单位应尽快完善本、专科护生的用人机制,使护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满足护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教师应引导护生主观需求的合理定位,明确专业和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以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社会的认可[9]。
3.3.3 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接受正规训练的职业人员,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教师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是榜样示范的基本条件[9]。但在实际教学中,某些非护理专业教师流露出的重医轻护思想以及对护生学业成就的低期待,误导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因此,教育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专业的发展,加强非护理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使其建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知,以发挥正性角色榜样作用。
本次调查仅限于一所护理学院,使其代表性受限。进一步的研究应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探索影响护生职业态度的相关因素,为护理情感领域的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 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02,(17)3:168169. [2]郑雪. 社会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145148.
[3]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 护理学情感教学评价工具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1):5860.
[4] RENE A D, PEGGY A F, IRIS E C, et al. Students evolving beliefs about nursing: from entry to graduation in a fouryear baccalaureate programme[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05,25:636643.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组. 心理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65.
[6]刘泽文,刘华山,张建新. 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 2006,29(1):198200.
[7]高山川,孙时进.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进展与应用[J]. 心理科学, 2005,28(5):12631265.
一、高职护理教育融入医院护理文化的重要性
培养高素质的且适应卫生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技能型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将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到高职护理教育中,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与融会贯通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利于高职学生形成核心护理价值观。护理的相应制度、护理行为与形象以及护理价值观是构成护理文化的四大要素,其中,护理价值观则是护理文化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这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通过医院护理文化的渗透,可在讨论病例、临床实践中融入护理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护理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强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与护理教育的融合还可帮助学生进行护理职业定向、增强高职学生在护理学习中的积极性。此外,医院较为先进的制度文化业利于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规范学生的护理行为。将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到高职护理教育中意义重大。
二、提高护理教育与护理文化融合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医院护理文化与护理教育基本环节的有效衔接
1.护理课堂教学——医院护理文化融入的主要平台。
护理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护理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医院的护理文化体会更加深刻。因此,高职护理课堂教学要实现护理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的创新,加强优秀护理文化的渗透。(1)合理调整护理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重。如护士礼仪、护理伦理等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法。如采取仿真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使护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做”的三位一体。(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师型”课堂教学。学校可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担任护理理论与实训教学的老师,加强医院的文化与管理在课堂中的融合,按照医院的实际需求进行护理人才的培养。
2.实现医院情境与护理实训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要加强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仪器设备的投入,保障学生的仿真与实景训练的顺利进行。在实训过程中,要结合医院的临床实际,细化护理实训的操作标准,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模拟与仿真训练中,深入理解护理知识,强化其护理操作技能,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士一职。
3.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交流,共建实习基地。
(1) 学生实习前,可邀请医院的护理领导来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医院常规护理工作以及医疗事故与纠纷的预防,并对学生进行岗前的技能培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专业技能。
(2)院校共同制定毕业实习计划,并在医院设置学生实习机构与管理单位,并派专人进行“一对一带教”,使学生贴近临床护理的最前线,巩固护理操作技能,丰富自身护理经验。
(3)加强实习与就业的联系,在实习时,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按需的分类实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与职业定位。同时,医院还可邀请医院护理人员对实习生进行面试与考核,让学生明确医院的用人需求。
(二)在高职护理教育全过程中体现医院的精神文化
在高职院校的护理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医院文化职业道德中的“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宗旨,贯穿于高职护理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可坚持以“全程、全方位、全员” 育人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从入学教育时,就组织学生深入医院病房,让学生了解病患的护理需求,并听取护理部人员对护理工作性质与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护理职业情感得以有效激发,并在日常的护理学习中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养成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三)联系社会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医院护理文化
高职院校要结合社会对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组织多样化的课外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与平台。一方面,学校要结合护理课程的教育内容,制定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并加强与医院护理文化的融合,开展“护理操作技能比赛”、哑语操表演或者相应的演讲比赛等,使医院文化以多种形式融入到高职护理教育中。另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孤老院或者老年公寓中进行护理知识宣传以及对老人进行生活护理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在当地医院进行护理专业见习,让学生与病患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加强与病患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让学生对病患做一些生活护理,全面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护理职业技能,并养成良好的护理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92-01
近年来,护士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原因有二,其一,医疗保障体制的日渐完善,使得护士不仅能够享有物质上的基本保障,精神上的需求也开始受到重视。其二,随着人们对自我健康的关注,医疗事业发展的要求,护士的工作压力增加,幸福指数下降已经成为了明显的问题。对于护士应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加幸福指数,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探讨。
1 正确认识护理工作性质
护士常常被比喻成白衣天使,但是护理工作跟其他职业一样,是平凡而普通的。马翠云将护理的定义概括为:护理人员对处在依赖状态的人的照料【1】。近年来,卫生部提出的开展优质护理中也是以夯实基础护理为根本。可见,护理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更重要的是在疾病康复的过程中,护士应该充分的创造有利条件,最大程度的满足患者身心的舒适,使患者能够从心理、生理上认识、适应并积极配合治疗工作。简言之,当代的护理工作就是技术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护士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还应该从感性的层面服务于对待每一位患者。这是时代赋予护理职业的历史要求,作为一名护士,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在校学生,如果书本化地将护理工作定义为救死扶伤,过分神话会导致与临床基础的护理服务脱离,那么一旦参加工作,面对大量繁琐的基础护理,护士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心态,这是导致护士幸福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正确的认识当代护理工作的性质,让护士真正了解护理工作的本质是保证护士幸福指数的基础。
2 理性自我定位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护理工作对从业人员有其特殊的职业要求。莫明就提出,护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沟通技巧,端庄的仪表着装以及服务群众的意识【2】。如果护理工作者达不到职业对自我的要求,一方面会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工作压力的增加会导致厌烦情绪的滋生。护士不能享受到工作中的乐趣,幸福指数当然不会高。所以,在看清护理职业需要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职业定位。专业不等于职业,如果认为自身性格与从事护理工作产生矛盾时,应该理性考虑,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职业。一些护理专业的学生选择毕业后转考临床,一些则毕业后做了医药代表,应聘医疗机构,或是考公务员,无论哪种选择,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贡献社会,都是有意义的。
3 保障合法权益
有报道指出,广州医学院某附属医院近两年来新招收的护士已经流失了1/4,虽然他们的去向不同,但他们当初选择离开的理由却基本一致:护士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以广东省为例,一名责任护士平均要负责15-20名患者,大量的工作常常要加班才能完成,节假日也照常上班,而按照物价局的标准,一级护理(要给病人喂食、擦身、洗头、处理大小便等)的费用是12元/天;二级护理(病人基本能自理)的费用是8元/天。许多护士每月的工资还比不酒店服务员。有些医院内部分配机制不合理,临床护士往往得到的是全员职工最低的待遇,使得护士的薪酬状况更为不堪。护士也是人,也有基本的物质需求,护理人员有权利要求单位或卫生部门给予相应的物质保障,满足个人的发展要求。根据卫生部规定,三甲医院,每名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应不大于6人,连续工作不大于8小时,节假日工作享受3倍工资待遇,编制与合同制享受相同的福利待遇、绩效考核、按劳分筹。李志菊等人研究表明:护理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护士主观幸福感[3]。
4 做好职业规划
护理工作是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如果没有进取精神,那么,做一天的护士跟做一辈子的护士没有区别。缺乏工作目标不仅容易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护理工作的繁琐、反复又会加剧负面情绪的滋生。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来要求自己,很容易陷入麻木的工作状态,毫无幸福感可言。其实,护士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职称晋级、进修学习、在职教育都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充实。护理人员还可以考取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助产士等资格证书,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加及护理专业的发展,男性从事护理专业越来越显示出他们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和医院开始培养、接受并使用男护士。因此,应该鼓励和培养更多的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中来。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和工作态度,而且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有重大影响。因此,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
本研究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某医学院校2005―2009级护理学本科男生10名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访谈本着自愿原则,访谈前让男生充分了解本研究的目的、方法,访谈时间每人半小时,访谈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1护理专业男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通过访谈,对护理专业男生择业动机、职业价值观现状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逐步分析、整理和归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护理专业男生在择业时的盲目性、随机性、从众性倾向明显。参加访谈的10名护理专业男生入学时均非第一志愿,其中1名为第二志愿,其余均为服从分配或调剂,学生不清楚或不了解护理专业的性质。其中8名学生选择专业时参考家长或亲属朋友的意见,认为护理工作稳定,以后可以保障基本的经济来源,从而接受护理专业。由此可见,护理专业男生的择业动机非个人理想和个人兴趣的选择,而是迫于其他压力,对护理工作缺乏激情和投身护理事业的信念。
(2)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多样性。护理专业学生处于发展的不稳定状态,他们正处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职业价值观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职业生涯来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处于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受访的护理专业男生表示在学习护理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并不十分了解。虽然他们大多肯定护理专业的职业价值,但是他们表示护理职业不是自己理想中的职业目标,仅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跳板,即使将来干得不错也不会长期从事。
(3)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众所周知,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上都要承担事业、家庭的重任。婚姻、养家、购房等问题就成为许多男生择业时必须面对的难题。访谈显示,护理专业男生大多缺乏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就业缺乏一致性,大多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这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兼顾经济收入为标志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价值观取向消极,处于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
2培养护理专业男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对策
针对护理专业男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家庭、医院都要共同努力,帮助护理专业男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和加强他们对护理职业的认同。
(1)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培养护理专业男生正确、积极的专业价值观。学校教师要加强多学生就业观、价值观的教育。要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的学科水平和社会地位。应充分认识护理专业男生在专业思想问题上的特殊性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理解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表达专业态度的权力。通过人生观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综合作用激发学生的专业感情和共鸣,发展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积极的护理专业价值观,热爱护理专业,立志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2)学校还要加强对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有效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就业优势。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3)医院要重视护理专业男生的临床实习,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强化他们对护士职业的角色认同。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获得社会所期望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重要社会化过程。因此,营造良好的有利于男生成长的工作环境,对稳定男生专业思想,吸引大部分学生安于所学的专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具有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医院临床上对男护士的需求及国内外男护士的执业情况、工作心态及各种成就,使他们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热情,提高从事护理职业的稳定性。
总之,护理专业会因为男性的加入而更趋完善、合理,并且必将对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我国护理事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护理专业男生积极、正向的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过程,既需要男生自身能够勇敢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又需要学校、医院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参考文献
通过护士职业市场调研,了解护理职业岗位要求。目前,护士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临床、社区和家庭护理,面对这三种岗位都需要护士具有为护理对象进行整体护理的专业能力;具有自学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的社会能力。在对职业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护理专业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显然,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来完成,而专业领域的课程又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医学基础类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护用药理》等,主要培养职业岗位的医学基础能力;第二类,护理基础课程,主要指《基本护理技术》,培养护理职业岗位群所必须的通用基本护理能力,对应所有护理行业职业岗位;第三类,护理专科课程,包括《内、外、妇、儿科护理》、《社区护理》,其中《内、外、妇、儿科护理》主要培养临床不同科室护理岗位能力,对应临床各科室护理;《社区护理》主要培养社区护理岗位能力,对应社区和家庭护理。从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护理技术》不仅培养了学生必须的基本护理能力,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好《基本护理技术》,就无法完成专科护理的学习,更谈不上进入到护理岗位实习或就业。所以,《基本护理技术》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到主要支撑作用;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思路
《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成立课程设计小组,然后进行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并确定本课程定位和思路,接着制定课程标准,建设本课程。课程设计小组由护理实践专家、行业主管、职业教育专家和在职教师构成。
(三)《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理念
《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理念中,我们贯彻了四个坚持,坚持院(医院)校(学校)共建,坚持工学结合,坚持岗位分析,坚持能力培养。院校共建就是指医院和学校共同对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课程设计小组委员来自湖北省各大医院、护理协会的护理专家,卢人玉、苏冬梅、童艳琼等主任护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理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且参与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二个坚持,就是工学结合。在教学中,加强与医院合作,让学生早期接触工作。项目学习,力争做到学习与工作地点一体化;实践教学,力争做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第三个坚持,就是岗位分析,对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临床、社区、家庭护理进行分析,提炼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标准。第四个坚持,就是坚持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非常注重学生护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胜任护理工作,还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主体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打破了传统的选取模式,原则上以培养基本护理能力选取内容;以培养护理职业素质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选取内容。按照从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的程序,将护士的基本工作过程,分解为五个工作子领域,落实到十六个工作任务,具体到54个工作项目,分别对应到相应的学习区域,总课时180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基于工作过程,五个子领域分别是: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主要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并充分考虑到前后课程的衔接和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进行整合和微调。项目教学主要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进行,有一个综合训练来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最后,通过一年的医院顶岗实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于一体,顺利与护理岗位对接。这种内容组织和安排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多样,我们选用的教材是自编教材《基本护理技术》,本书鲜明的特点是在与医院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教材,在结构上体现为以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选用的辅导教材有自编教材———护理实训指导书、《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考点精编》等,建立了《基本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各类电子资源等均已陆续上网。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指的是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学各要素合理有序安排,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环节。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教学的设计的三大特点
教学的设计主要有三大特点:①院校结合、工学交替;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③教学做一体化。院校结合、工学交替指的是在与医院充分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课堂和工作岗位间自如转换学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指的是《基本护理技术》所有的内容都是以项目形式导入,而每个项目的教学都是以完成特定护理任务来推动整个教学的进展。高职学生形象性思维比较敏感,抽象思维比较弱,课程教学遵循高职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强化实践动手部分,弱化理论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融教学做于一体。
(二)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全真或仿真实战演练、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并举办各种与课程相关的活动,例如:礼仪大赛、操作技能大赛,情景剧大赛等。
(三)信息技术运用
新的时代趋势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每一位高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课程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一些经验。课程组建设有专门的可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多媒体护理示教室,PPT,操作示范片,课堂录象、网络案例训练、网络测试一应俱全;对于难点教学项目,还特别设有动画虚拟演示,便于学生接受。
(四)教学条件
本课程共有12名教师,全部为双师素质教师,专兼职各占50%,形成了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课程负责人是本校护理专业负责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研科研成果丰硕。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355平方米,设有护理示教室、仿真护理病区、重症监护室等22个仿真实训室;教学仪器设施600多台,价值人民币800余万元,并在此多次举行各种类型市级以上卫生行业比赛和培训,融教学和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校外实训基地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30多所综合性医院,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学校与医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形式。
四、教学效果
(一)教学评价
通过多年的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行业专家、教学督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给出好评行业专家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主任护师、教授卢人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HOPE护理学院院长助理范湘鸿等;给予了赞美的教学督导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督导、本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室主任等。
(二)社会评价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本课程得到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各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省市卫生部门对本专业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江西九江市多种宣传媒体对我校三名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表现给予了高度赞赏。
随着现代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综合要求越发严格,人际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体现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笔者对我校的1200名护生进行了人际沟通的现状调查,现就相关的调查分析作如下阐述。
1.卫校护生人际沟通现状调查分析
1.1自我感觉人际沟通关系方面(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知道,护生在人际沟通的主观感觉上,存在明显的信心不足。
1.2主观对待人际沟通关系方面
(1)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有22%的护生认真想过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有多达62%的护生未深刻考虑;剩余的16%属于其他情况。(2)护生在校学习期间,有86%的护生是注重人际沟通的,但又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态度;而14%的护生不太重视人际关系,表现出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等态度。(3)问及课程教学对护生人际沟通方面的教育影响,护生均表示有,其中有65%的护生认为影响较大;31%的护生感觉影响效果一般;而4%的护生感觉影响缺乏实质性的作用效果。
1.3人际沟通中的主观心理方面(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知道,护生存在明显的不自信、自卑心理,从而表现出不愿与人多交往,甚至出现自闭的倾向。
1.4人际沟通的表达方面(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知道,多达四成的护生,在人际沟通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切人际沟通缺乏技巧,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或看法。
2.强化护生人际沟通的对策
2.1引导护生良好的人际沟通,正确的角色定位
人际沟通是护生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正确引导护生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并稳定情绪及心理方面的缺陷。与此同时,正确定位好角色,认识到护理职业所需具备的人际沟通技能。
2.2在教学中渗透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卫校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强化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在护生的实习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与病患开展沟通实践,并且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有效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3强化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护生疏导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进而为良好的人际沟通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学校要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兴趣。
2.4搭建护生人际沟通的平台
卫校为深入开展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应搭建多元化的平台,开展社会实践、社团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与此同时,班主任要积极引导语鼓励护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护生的实践效果,为培养工作全面开展。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是护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越来越受到护卫校护理专业的教学重视。卫校护生在人际沟通方面,表现出诸多的问题,所以,卫校在对护生的教育培养中,要落实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护生的人际交流等,从各方面深入开展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那军.浅谈如何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2]程志军.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0(01)
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给高等护理教育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求不同层次的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实现护理服务的功能。几年来经过研究与实践明确了我校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定位,构建了应用型护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我校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构建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及“面向基层、服务区域,坚持培养‘三得’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化现有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同时,要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积极探索开放型教育,开创一条具有国际化办学特色之路;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南,对护理学专业进行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是构建我校护理学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几年来笔者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全面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推进教学建设,加快教学现代化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动护理教学工作上台阶。
2 构建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2.1 准确定位原则 我校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省属医学院校,为了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的认可,学校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从地域角度出发,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统一办学思想,找准位置,定准培养目标。经过笔者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能够成为应用型特色、紧缺型、高素质的护理学专业人才。
2.2 贯穿高素质、特色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原则。
2.3 强化护理实践教学原则。
2.4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5 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相同步原则。
2.6 国际化培养原则。
3 高素质、应用型特色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现途径
以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应用型高素质特色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以护理技能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照医疗服务机构对护理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护理职业技能和护理职业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1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提高质量意识、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把更新和完善具有先进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作为难点予以突破,努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按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实验大纲、实纲等教学文件,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整。
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实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连动,鼓励、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经常性地举办“护士礼仪大赛”、“护理技能大赛”、“专业思想教育”、“演讲比赛”等活动,2004年我院学生参加黑龙江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9名选手全部获奖。
3.2 课程体系改革 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把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护理行业需求联系为一体,从单纯的学科教育向综合化、整体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高技能的护理专门人才。
3.3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护理理论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法。推广“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选用“病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演讲法”、“小论文法”、“角色扮演法”“PBL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鼓励教师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学院还定期开展教学课件制作比赛;探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课的改革和管理,增加了《护理学基础》的实验课程带教教师比例,通过示教、回示、强化训练、开放实验室、技能达标考核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4 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形成以教育教学督导组为中心,学院、社会包括家长、学生和系自身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课堂教学的督导,教学环节的检查,教学质量的评估。建立教学督导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分三个层次:学校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系督导委员会评价。两个学年为1个周期,最后对教师做出总体评价,根据评价得分每个教师得到一个评价级别,为A、B、C三个等级。根据教师教学级别的不同确定讲课费的等级,学院还对A级教师给予奖励。
3.5 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与建设 从组织上加强对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计划、成果管理、实践推广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从内容上要求教学研究项目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互动机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和检验教研成果,使教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坚持开展集体备课、教案比赛、教师讲课比赛、板书竞赛、科研讲座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
4 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新形势,与时俱进,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育才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质量意识,指导、统领护理学系的教育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4.2 要以人为本,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明确一切为学生、为教师服务的观念。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搞好教风、学风、考风、系风建设。
4.3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严格按照学校所处的办学层次的质量要求与标准,规范笔者的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确立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4.4 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从整体上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5 加强教学建设管理,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分期进行教学建设。为保证教学建设的力度和效益,从学校实情出发,在建立教学改革与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分期分级地进行教学建设,逐步加以落实,以保证护理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护理杂志,2005,22(6):76-78[2] 李剑.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1,(6):19-23.
近年来,国家加大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护理实验室数量和规模有了很大发展,在软硬件方面也得到了质的提升[2]。同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护理实验项目增多,实验形式日益丰富,从单一技能操作,到目前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多样化实验方式;兼之实验室开放需求的不断加大,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激增且流动性大,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在实验室安全领域均投入了大量资源,加强了实验室安全保障。然而,受诸多因素限制,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发展依然普遍滞后于国际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3-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验室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大部分高校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安全工作现象,认为安全工作仅由学校保卫处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片面的思想意识为安全隐患的存在提供了温床。
1.2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未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
因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局限,实验室安全知识传授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学生边做实验,老师边强调安全要点,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难以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接受安全教育。
1.3护理专业特色安全教育内容未成体系
护理人才除了应具备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外,还应具备护理专业特有的安全知识。因职业性质、工作场所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属于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医学生的职业健康教育[7-8],而我国职业防护相关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9-10]。
1.4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和教材不足
近年来,国内虽已出版多本实验室安全教材,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在覆盖面、深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难以充分满足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需要[11]。
1.5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许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时,仅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环境的改善,忽视对基础安全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存在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如:实验设备摆放达不到安全距离;氧气瓶达不到远离明火、电源;缺乏必备的急救设施、应急预案等等。
1.6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自身性质定位不同;所处地域和环境差异;以及实验室类型不同等等因素,国家并没有施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12]。因此,如何构建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行之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安全防护与事故处理技能,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是护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依据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护理职业特点,遵循护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涉及到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构建,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面安全知识,自觉安全责任意识,过硬安全事故应对技能,素质全面的护理行业领军人才。
3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主要包括入学后安全教育、专业实验室准入安全教育、每门实验课前的安全教育以及护理职业防护教育,其宗旨是安全教育贯穿和融入校园学习的全过程,即以培养学生全面安全素质为主线,建设全程化、立体化的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1入学后的安全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在入学初就能掌握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这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理念、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教育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和方法,如: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安全应急演练等。并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提升学生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3.2专业实验室准入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高校实验室安全领域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为保护师生的根本利益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本制度[13]。美国高校实验室早已全面实行安全准入制度[14],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15]。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集中培训内容有:(1)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守则、管理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规定等。(2)实验室用水、用电安全,安全通道、紧急出口和逃生路线,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位置,报警电话等。(3)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4)进入实验室人员应填报个人的健康安全信息,如过敏史、医疗状况等。除通过集中培训外,还通过设置安全课程、网络宣传、发放安全知识手册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要求师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签订安全责任书。
3.3每门实验课前的安全教育
护理学实验课包括多门课程,每门实验课程、每个实验项目操作和具体要求不同,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也不同,所以安全教育需要渗透在每一门实验课中。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安全教育主题,帮助学生真正明确规范操作流程和要求,掌握相关安全技能,使安全教育贯穿每门课教学全过程中,不仅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更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和深入。安全教育主要包括:(1)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分析每门实验课教学内容中与安全教育相关的部分,然后整理、归纳、总结,形成系列安全教育主题。(2)与课程涉及设备有关的安全教育,课前由实验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精密仪器和新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教育。特别贵重的大型仪器设备,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考查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3.4护理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教育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护士常暴露在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及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16]。目前虽然部分院校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但因没有统一、系统的教材,只是在讲到课程相关内容时零散提到一些,这种教学的不确定性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接受到系统、全面的职业防护教育[17]。必须健全护理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教育体系,使学生树立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其内容包括职业防护法规、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概念及各种防护用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技术与原则、医务人员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职业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措施等。实验室采用发放教育手册,现场讲解、示范等环节安排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课程,强化学生的防护技能训练,改变不安全的行为,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职业危害的存在,提高对职业防护重要性的理解,使护生把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内化为主动的自我防护的行为。
4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为保证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克服覆盖面有限、内容不够系统、效果参差不齐等缺点,学院网站上提供护理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准入平台链接。学生在任何联网计算机上点击进入网络平台,以个人账户登录,就可以及时了解安全教育相关信息、加强安全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考试合格可获得在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准入资格。同时网络管理员及时相关信息,对安全学习情况进行指导、统计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快捷、高效和监督功能。
A Study on Professional Person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Hao Yufang, Han Lisha, Niu Huijun. Nursing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studing the nursing role personality, try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rofessional personality and explore the way of developing proper nursing professional role personality. Methods 139 nursing students of our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nstant, self-discipline, anxiousness, stability and affinity between nursing students and excellent nurs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xiousness, self-discipline, stability between nursing students and general nurses. Conclusion Nursing educators should strengthen training students in aspects of constant, self-discipline and stability, developing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lping them get self-management and self-control ability, enhanc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making their knowledge and behavior more practical, fostering their cooperation spirit and skills of inter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personality
职业人格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1]。健全的职业人格的培养是一个人个体角色和职业角色有机结合的过程[2]。护理工作与人类的健康事业和生命质量息息相关,这一神圣的社会职责要求护士有健全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完善的职业角色人格。现代护理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使学生成为社会职业需要的具有健全职业人格的应用型人才。护理教育者若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身个体人格与职业人格的差异,加强其职业角色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临床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促进人格的成熟,而且可有效地利用人才,极大地发挥其社会潜能,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5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139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92.8%。
1.2 研究工具 调查工具是在北师大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参照卡特尔、艾森克等国外人格量表,选出与护士职业有关的8个人格特质,组成测验维度,即有恒性、自律性、忧虑性、情绪稳定性、敏感性、幻想性、独立性和亲和性。笔者曾运用此工具对有经验的护士和护士长、护理教师和护理学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护士职业人格的理想测量工具。
1.3 资料分析 将本次调查的129名护理学生职业人格各维度的结果与分别校级课题“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测试与选拔研究”中148名普通护士、28名优秀护士职业人格结果进行比较[3]。运用两样本U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129名护生与28名优秀护士职业人格8个维度比较结果 见表1。
2.2 129名护生与148名普通护士职业人格8个维度比较结果 见表2。
3 讨 论
3.1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有恒性维度高分者有恒负责,做事尽职,通常细心、周到,有始有终,是非善恶是他的行为指南;而低分者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往往无高超的目标和理想,对于社会缺乏责任感。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其一切行为都关系着人的健康和生命,高度责任心和忠于职守是护士职业人格的首要因素,护士必须忠实地执行各项工作规则,自觉遵守职业法规,竭尽全力救治病人。表1结果显示,护生在有恒性维度与优秀护士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提示护理教育者要重视学生有恒性的培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对服务对象的爱心。
3.2 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能够严格进行自我管理 自律性高分者自律、严谨,言行一致,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感情,为人处事总能保持其自尊心,赢得他人的尊重;低分者则往往不顾大体,不能克制自己,不能尊重礼俗,更不愿考虑别人的需要,充满矛盾,却无法解决,生活适应能力差。护理人员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管理,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工作职责要求护理人员自身必须要有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表1结果显示,护生与优秀护士在自律性维度上差异显著,提示护理教育者重视护生自律性的培养。目前学生几乎均系独生子女,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农村体验生活、基层调研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调节和自控能力 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繁杂,服务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文化背景、病情等各不相同,工作中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和突发因素,再加之病人求医心切,对医疗护理相关制度不很理解,极易产生护患冲突,护理职业要求护士始终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既要面带微笑又要沉着冷静,善于宽恕、谅解别人,为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情绪氛围。教育者要帮助护生认识到情绪稳定性的必要性,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锻炼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掌握一些情绪控制和化解冲突的技巧。表1显示在稳定性维度上护生与优秀护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生在情绪管理上均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要思考和探索促进护生和护士身心健康的措施,指导其有效应对生活和职业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充分调动服务人类健康的潜力。
3.4 学生忧虑性特质分析 护理工作要求护士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心,乐观开朗,精神饱满,能给病人带来温暖和欢乐,在逆境中仍能坚持完成工作任务,不轻易动摇。表1、表2显示在忧虑性维度上护生与优秀护士、普通护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论与我们的实践体会一致,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第二断乳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对未来有期盼和向往,同时又有很多迷茫。此期学生容易产生烦恼,对生活有较多的感叹。没有稳定、持久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同时此期有较大的可塑性,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帮助其确立人生目标,并逐渐培养自信心和社会安全感。
3.5 亲和性特质分析 众多的文献资料表明,护士的性格应是更加外向、开朗健谈,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4,5]。然而从本研究表1、表2的结果来看,护生与优秀护士、普通护士的亲和性维度上比较有统计意义,而且从均值上来看护生的亲和性较优秀护士和普通护士高。这似乎与目前现有研究结果和现行观点有出入,但需说明的是护理人员的亲和性或乐群性要求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能力有所区别,与公关、管理和人事工作中交往能力不同。护士的交际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体现更多的职业特色和职业技巧,并不是每一个好的护士都需要有外向、热情的人格特点,也并不意味着只有外向、热情的人格特点的人才适合干护士。而是掌握护理职业沟通技巧、具备职业要求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就具备了职业亲和性特质。目前在护士职业人格量表中所涉及的亲和性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并无加入职业要求。
3.6 护生敏感性特质分析 敏感性维度高分者容易感情用事,常有不着实际的想法和行为,缺乏耐心和恒心;低分者理智、着重实际,常以客观、坚强、独立的态度处理当前的问题。表1、表2结果显示在敏感性维度上护生与优秀护士、护生与普通护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本身较实际,更多看到护士职业就业前景较好而来的。而敏感性较高的学生不易选择这一职业。
3.7 护生幻想性特质分析 护士职业人格量表中,幻想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合乎生活常规的品质。高分者幻想、不务实际,近乎冲动,以兴趣为行动的出发点;而低分者现实、合乎常规,不鲁莽行事,通常先斟酌现实条件,再决定如何行动,在紧要关头也能保持镇静。护理工作任何紧急情况都有操作规范,护士经过多年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实践,遇事都会考虑后果。这一维度人格特质对护理工作影响不大。从表1看出,护生与优秀护士、普通护士与优秀护士在这一维度上无统计学意义。表2显示护生与普通护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3.8 护生独立性特质分析 护理工作虽然有独立性工作的成分,也需要护士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合作精神,过分独立性的个性反而不太适合护士职业。从表1、表2的结果来看,护生与优秀护士、普通护士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3.9 我校学生与普通护士相比,在有恒性、自律性和稳定性方面有优势 从表2看出,护生与普通护士相比,稳定性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均值要高一些。虽然在有恒性、自律性两维度差异不显著,但两项均值都高于普通护士。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我校学生入学成绩较高,整体素质较高。二是学院在总结2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多次调整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目前有较准确的目标定位。三是学院注重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如聘请知名的优秀护士讲课、与学生座谈,5.12生动的职业情感教育、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善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4 结 论
通过上述研究,提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加强护生在有恒性、自律性、稳定性方面的培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并保持健康、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心理辅导、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等,增强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切合实际、合乎常规;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沟通交流的技巧。
5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1-23
[2]刘晓虹.护理心理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46-50,97-113,158-172
[3]杨晔,郝玉芳,等.护理职业人格特征研究.健康心理学,1997,5(3):153-156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91-02
实习是护生迈向护士生涯的第一步,对护生形成稳定职业态度尤为重要。护生的职业态度直接影响护理队伍的后续发展,为探索护生实习前后职业态度和相关影响因素,本文对我院2007级本科实习护生在实习前后进行了职业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目的是为护理教育者在职业态度教育、优化护理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一定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对我院实习的2007级本科123名实习护生分别于实习前及实习结束进行了职业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其中男生8人,女生115人,年龄21~25岁,平均(22.83±0.82)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及方法 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护生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来源、学校所在地等。第二部分为护士职业态度量表,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姜安丽等采用瑟斯顿等距量表法研制而成,经李斌等人使用该量表显示其信度效度较高[1,2]。共包括30条态度语,从极端反对(负情感)到极端赞成(正情感)形成一条假设的度量线,根据每条态度语在这一连续线上的位置赋予相应的数值(0.95~8.28分)。测试时要求从30条态度语中选出最能准确、真实反映自己态度倾向的项目7~9条。职业态度均分为选择的项目总分除以项目数,4.5分为中立,分数越高,态度越积极。第三部分为自设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在查阅参考文献,征询多位护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问卷,从护生自身和心理社会因素如职业兴趣、护士待遇、临床实习教师态度、实习经历、学校重视程度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探讨职业态度的相关因素共28个影响因素。每个条目采取李克特5级评分法进行计分,即非常同意(5分)到非常不同意(1分)。
1.2.2 统计学方法
两次调查分别发出问卷123份,各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98.4%。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均数、标准差统计描述、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被调查的护生城市生源16人,占13.00%,农村生源107人,占87.00%。自愿选择护理专业者占38.10%,家人意愿占33.33%,调剂占28.57%。男护士8人,占6.5%
2.2 护生实习前后职业态度结果
2.2.1 护生实习前后总体职业态度评分结果
2.2.2护生实习前后职业态度倾向
护生在实习前后均普遍认为“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护理工作”(实习前后分别为66.67%和72.36%),并普遍认为护士长期“三班倒”工作生活方式,有碍个人健康,影响家庭生活(实习前后分别为54.47%和56.91%)。实习前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识较客观,63.41%护生实习前选择了“护士需要智慧、力量和爱心的统一”,但实习后低于39.02%。实习后,护生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负性倾向加剧,普遍认为护士社会地位低,61.79%的护生认为“做护士的体验已经足够了,不希望自己孩子再选择护理职业”,59.35%的护生选择了“若允许重新选择,我不会选择护士这个职业”。
2.3 护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
对护生实习后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护生职业态度的均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21.24,P
3 讨论
3.1 护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际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自身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态度的形成[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专业选择方式、职业兴趣、护士待遇、就业压力、带教老师的职业态度、护士与其他医护人员的人际关系呈线性回归关系,说明本科护生职业态度受多因素影响。
3.1.1 职业兴趣与职业态度 调查显示,职业兴趣与职业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因职业兴趣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往往较易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而自愿选择护理专业者仅占38.10%,说明护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匹配程度不高。学校及教学医院应该在学生入学及入院之初了解护生专业选择原因的差别,从心理学角度上进行职业教育及辅导,提高护理学生的专业承诺及择业效能感水平,采取各种方式激励护生的职业自豪感,培养其职业兴趣[4]。
3.1.2 实习环境与职业态度 带教老师的职业态度及护士与其他医护人员的人际关系成为影响护生职业态度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护生在临床实习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职业态度影响较小,可能进一步提示了教学医院侧重于专业指导,忽视了对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因此,教学医院应改革带教模式,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增大在实习全过程中对护生职业情感教育的权重。同时,教学医院应优化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稳定积极的职业态度。
3.1.3 社会环境与职业态度 本科护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心理期望值过高,导致护生在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难以正确定位,由此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以致对专业选择产生质疑[3]。
4 小结
积极稳定的职业态度,是优化护理队伍的基础。护理本科教育渐趋普及,成为护理队伍主力军。因此,培养护生职业认同感凸显重要,护理教育者应重视对护生情感方面的教育,尽早干预引导,培养其建立积极信念,提高护生对护理队伍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理学情感教学评价工具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