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13: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36-05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教育新师资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1]
一、小学识字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把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认识有较大差异性,主要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其一是教学的观念意识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上,这样就造成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与时间紧的矛盾;其二是对汉语拼音工具性认识不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和学说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被视为一根拐棍,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既然是工具、拐棍,就不能作为学习的目的。
(二)盲目提前识字年龄,单纯追求速度与数量
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子女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在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过分渴望下, 社会上不断有人推行学前识字, 甚至有的识字学习软件提出“3300个汉字,只需要3-6个月的学习,就可让孩子完成一生的识字量……解决了百年来难学的怪圈”,各种婴幼儿识字班纷纷开办, 也就是说, 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的时候, 教师面临的已经不是清一色的“零起点”学生, 而是接受了五花八门“婴幼儿识字”的孩子。
由于很多人对识字教学成绩的评价,往往用一年(一学期)之内识多少字作为唯一标准,甚至有些正式的评估体系也把初期积累的速度和数量当成主要标准给予不适当的强调,如在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中提出“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熟练地认识2500-3000个汉字,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三)教学方法一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不知道怎样设计活动和游戏,或者缺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许多教师仍然比较多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在汉字教学中由于一些具体教学方法以“流派”的方式推出, 各自强调某一特色,相互的吸收变得难以做到,使得教学方法一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实践
(一)传统识字方法综合化
自从有汉字的使用, 就有汉字的教学,识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2000年由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所征集的材料看, 共有4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其中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和字族识字等是最为常用的。
实际上每一种识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局限性和适用阶段。西南师范大学的涂涛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字源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中就对韵语识字法、注音识字法、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字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应该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适应汉字学习的复杂情况。因此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必须综合化,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每种识字方法的发展;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 优化识字教学,从而使识字教学最优化。[3]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类技术。[2]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很多,本文所指的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1.识字教学与儿童的认知规律
初入学儿童正值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儿童识字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将未经解释的视觉信息登记在视觉处理系统(感知字形);二是将登记的视觉信息编码使其代表某些信息(分析字形);三是把编码的信息与对该字特定的记忆表征相连接,发掘表音、表义的线索(声旁、形旁等),从“心理词典”中提取相对应的义项,从而建立音、形、义的联系。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汉字必须关联了心理词典才是“已识字”。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拼音教学
关键词:数字视频编辑软件;教学;整体思路
随着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走进寻常百姓家,相应的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也迅猛发展,影视制作中,为了增加画面容量、增强画面表现力,大量的镜头需要后期合成制作。为适应社会需要,高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了数字视频编辑软件课程,为使学生能掌握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有高度的设计。
研究背景分析
数字视频编辑软件教学现状目前,国内大多数中、高职院校的动漫多媒体专业都开设了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为了紧跟市场企业的发展需求,选用哪款软件教学成为教师难以取舍的问题。而软件选定后,是单纯按照教材流程介绍软件的基本应用功能,还是高于教材进行有益尝试,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时信息量大,深度不够,只注重技能型操作,忽视艺术性知识;职校学生一般基础较差,对新知识学习极易产生畏难情绪,上课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复杂软件需要进行参数设置,学生很容易忘记操作步骤,如果作品渲染时间过长,还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很多素材不能亲自拍摄,需要运用网络资源。
教学的整体思路 根据高职教学实际,选用Adobe公司的Premiere Pro CS3较为理想。平面设计Photoshop软件已讲过,两个界面接口风格相似,学生易于接受。根据与市场接轨的需要,对软件的各个功能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注重实用性,采用案例教学,加强深度学习。同时,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理清教学思路,为整个课程做好教学设计。笔者的教学思路有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教师的课前备课,宜采用视频教学模式。同时,注重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及企业岗位需要相联系,教学内容侧重技能训练。(2)教学中注重多种软件的结合使用,并进行课程设计。(3)重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阶段性作品,形成学生电子档案袋。在课程学习中,贯穿对学生艺术品味的培养。具体实施思路见图1。
教学实施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不仅指教师的备课,还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计算机软件教学大多是分模块教学,即一个单元,一个作品。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去查找、制作、准备所需的教学资源。课堂展示精美案例,无形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大型的复杂软件,一个步骤需要参数设定,这就要求教师要制作视频教案。视频教案是将书本扁平的文字形式的知识信息进一步加工处理,转化为多视角的数字化视频文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备课形式。视频教案主要是录制教师演示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技术细节,并配以解说词,制作成图、文、声、像结合的视频文件,供学生自我练习时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教学内容以多维度、多视角的方式呈现,而且学生参与程度高,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视频教案的选用,最好教师能自制,这是教师的基本功,如网上有合适的视频教案也可下载,修改后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用。教与学是师生高度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逼迫”学生做作业,进而培养学生的搜索信息、下载有用资源的能力。比如,开展“每课一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每组成员上网查找相关视频资源,将自己最喜欢的视频短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不仅欣赏了精美的作品,而且经常会碰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改变了只教知识点,不注重知识应用的教学弊端。
课堂讲授 数字视频编辑包括数字影视后期编辑、后期特效与合成等内容,授课时应参照“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文件标准”并结合文化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数字影视后期编辑的教学环节,首先要加强基本功的教学,即创造环境让学生多听、多看、多练,平时多欣赏短片、纪录片、电影及电视剧。后期剪辑需要强大的理论知识支撑,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完整、连贯、流畅、精致。编辑技巧中应注意选择、稳定和检查编辑点,根据职校学生具象思维突出的特点,这个环节可以具体的影视剧作实例,也可用Flash动画完成,比如,在一个受惊吓者的镜头下,接一个狮子吼叫的镜头,它们之间在视觉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观众肯定会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场景过渡手段分特技转场和无特技转场、特写转场、空镜头转场、音乐转场、两极镜头转场等。无特技转场通过剪辑一些经典作品演示给学生效果更明显,比如,在《钢琴课》中,全景的海边钢琴下,接特写的女主人公的镜头堪称经典。“库里肖夫效应”很好地阐释了“蒙太奇”理论,“蒙太奇”无论在剪辑还是在组接中都应用极广,还有各种效果声音的应用也是很讲究方法的。这些教学内容都应以经典视频片段演示为佳。与此同时,在使用软件编辑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可先模仿一些经典片段,不断创设情境,使学生对素材进行创意剪辑,充分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遇到技术难题或理论术语能够上网寻找答案,将自主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如,运用Premiere做字幕时,不能显示中文字体名称的问题就可以请高手指点。数字影视后期特效与合成环节应从生活实际和经典作品模仿制作开始,可将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如照相机按下快门瞬间的咔嚓、战斗场面中望远镜看对方战场形势、电视遮幅、台标、录像时正在录制的符号等表现形式制作出来。教师应注重结合经典案例将知识点讲解到位,比如,学习视频滤镜中的“色彩传递”(Colour Pass),即彩色画面变成黑白画面,原画面中突出主体的颜色却未改变,起到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单纯讲解这些,学生印象不深刻,但如果让学生观看《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烛”,作为整个影片从彩色到黑白的过渡,那效果的使用便一目了然。这个环节不应局限于教材知识,应结合数字影视后期制作人员人才市场需求与职校教学实际,介绍滤镜和插件,Premiere外挂滤镜、插件功能极其强大,效果丰富,神话中的风云雷电、下雪、粒子爆炸,《黑客帝国》中的文字雨等效果都是插件制作的。教师可以下载专业的插件并教学生安装注册,因插件大多是英文原版的,可叫学生安装金山词霸及时翻译,只要学习方法教到位,就可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想象力。
小型课程设计学习软件讲究实用价值,课程设计是检验教学的有效方法。因教学信息量大,学时所限,笔者采用小型课程设计。即自定课题,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使用所学其他软件完成任务,作为一次提升自我的综合展示。比如,作品中需要原创图形与图像素材,便可使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需要配音解说等音频素材和动画,可以使用GoldWave和Flash;片头、片尾的字幕设计可以使用 Cool 3D;作品渲染导出时,要考虑各种格式转换,可以使用视频转换大师等软件。这样,作品中用到的素材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拈来就用,不必浪费更多精力去网上查找。
建立学生作品电子档案袋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光讲不练是学不到知识的,平时应加强练习。为使学生认真对待,不敷衍了事,教师的评价应考虑多方面因素。传统的评价方式如书面考试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目前,最实用、最有效的评价方法是电子档案袋评价。电子档案袋记录了所有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过程与阶段成果材料,每一知识点学习后,制作一个作品,其作品除了要教师评价,也要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最后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这样可以提升自我学习的效果,电子档案袋评价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能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与成功,因而也就能够使学生从满足成功需要中获得学习乐趣。在职校,建立作品电子档案袋不仅便于教师做最终评价,而且学生在实习找工作时,可以直接提供给用人单位作为参考。
教学效果评估
笔者在几年的数字影视后期编辑课程教学中做过很多尝试,最开始的教学大部分按照教材顺序讲授影视后期编辑和视频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该软件的功能分为多个模块进行详细讲解,最后通过一些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影视后期编辑的含义以及该软件的编辑技巧。教到最后发现考试时遇到综合题目,大多数学生束手无策,编辑的短片毫无章法,没有艺术性可言,不能不说是失败的。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按照笔者的教学思路教下来,学生掌握和运用软件的水平提高很快。笔者以两届学生的期末综合作品《神奇山水,魅力衢州》为例,做一对比。表1是相关数据比较。
该对比表明:笔者按照教学思路,采用一定方法和策略后,学生学习效果明显。
教学反思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软件的教与学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有运用其他设计软件为作品增色的能力,教师更应指导其将所学软件整合使1+1>2,注重创设环境,多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增强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动力,让学生在参与设计比赛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不仅应是技术课、艺术课,也是人文课。培养的学生不仅应是技术能手,更应有艺术家的思想和文学家的文笔,即通过观摩经典作品,积累创作灵感,同时通过文笔把制作思路及作品特色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小斌.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效果评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
[2]黄国汀,刘发奎.高职院校影视技术专业“2332”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
[3]杨志国.中职学校《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普通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而又事务性很强的工作,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学籍管理对建立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树立良好学风、确保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籍反映的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一种隶属关系,学生具有某校的学籍,在学生享有学校规定的各项权利并履行学校规定的各项义务的同时,学校也要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进行记载和管理。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则是运用现代网络管理技术,学校除颁发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外,同时还要将毕业学生信息上报省教育厅注册、备案,然后报国家教育部审核、注册备案,教育部将每一个毕业生的注册信息存储在学生信息网服务器上,供用人单位、学生本人查询,以此杜绝证件、文凭造假现象,保证人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达到管理的规范化。
一、学籍管理是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很快,生源增长迅速,但学生多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大都远离校本部上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管理工作都要依靠校外教学点协助完成,管理过程实际为远距离遥控管理,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高职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都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管理息息相关,丝毫马虎不得。
学籍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统计、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成绩记载办法、升级与降级、转学、转专业、休学、停学、复学、退学、毕业、毕业证书的管理与发放、电子注册等一系列内容,而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面有其特殊性,如这类学校一般只有专科毕业生,没有本科毕业生,数据处理相对于本科院校要简单一些。但是,考虑到成教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减轻本科院校同仁的工作量,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的学籍管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其中的转学、转专业、毕业证书的管理与发放等几个环节格外加以重视。
二、严格核查,把好学籍注册数据入口关
省级招办在每年录取结束后,将各高校在本省录取的新生数据报教育部。教育部汇总审核后在网上公布各高校经省级招办录取的新生名单,各高校按国家招生规定对报到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要求核对考生考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录取院校、专业、层次等录取信息。各高校对网上已公布的学生信息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后取得学籍,并将包含以上信息的新生学籍注册数据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年录取库审核校验学校上报的注册数据。如数据不一致,则无法通过审核,不予注册;数据核对无误上报教育部予以注册,教育部建立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数据信息档案库,并上网公布已注册新生学籍信息供学生查询。网上没有公布的学生,要么是省级招办上报录取数据有误,要么是自行录取。如果是前者,学校就要及时与学生生源地省级招办复核更正;如果是后者,即学校违规招生,不予学籍注册,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学生完成学业后不能办理毕业证书,学校要承担由此引起的后果,并负起相关责任。
因为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所以学籍电子注册制度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整理学生数据时要快速、准确,数据格式要正确,同时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起步较晚,各院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目前仍有不少学籍管理人员缺乏精通业务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籍管理工作比较吃力。有的学籍管理人员是兼职的,他们很少甚至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更没有学过计算机网络管理知识,并且高职院校成教学院基本没有使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学籍管理还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与Excel电子表格,管理手段落后,原始数据多,加工数据少。现有的学籍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效率低,整理出来的数据不完整、不准确,造成数据不能被有效利用。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籍管理要求。高职院校成教院学籍管理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手工方式转移到信息化的层面上来,努力实现学籍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数据共享。
三、仔细核对,把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出口关
电子注册制度就是利用现代技术对学籍学历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从建立开始使用到现在,随着制度上和技术上的逐步完善,它在学籍学历管理工作中所体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实行高等教育电子注册的要求,其电子注册的范围是:对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考试的学生所取得的学历证书予以注册,经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和保护。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最终服务于电子注册工作,而保证上报毕业生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则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电子注册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当年参加成人高考时的数据,包括考生考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专业、培养层次、培养层次属性、学习形式、身份证号、电子注册编号、毕业生相片,等等,每一条信息都需要详细对照审核,形成的数据如与录取信息不同,变动要以招生录取审批表和经省教育厅审批的学籍异动审批表为依据,形成最后上报的毕业生信息,由学校上报省教育厅注册、备案,然后报国家教育部审核、注册备案,最后再将这些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向社会公布,从而达到管理的规范化。
四、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的严肃性
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和进行规范管理,是提高电子注册工作效能的基础。为了规范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电子注册工作,相应地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1.学籍管理工作政策性、规范性强,要求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新生、毕业生电子注册信息向社会公示,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和疏漏,必须细致、规范。
2.由于教育部的招生信息是通过网络传输的,学生学籍信息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和管理的,电子注册信息也是网上传输的。因此要求学籍管理人员熟悉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3.学籍管理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与法规性,要求从事学籍管理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保证工作的连续性,熟悉自己的业务范围,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技能,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法治意识。
4.由于新生、毕业生电子注册每年都有比较固定的时间段,促使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也要围绕这个时间段进行。例如,每年3月中下旬上报春季毕业生信息,4月底前上报新生核对信息。注册制度本身的周期性,规范了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节奏。
正因为电子注册制度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细化的内容要求,容不得丝毫的差错,所以,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和给予大力支持,结合本校的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成教学籍管理制度化建设,在重新修订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时,尤其注意补充电子注册数据支持方面的内容,理顺学籍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学籍注册材料注册内容的准确、全面、规范,对失职而造成不可挽回错误者,要追究责任。尤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政令畅达,同时也能及时解决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反映的信息错误,争取在省教育厅规定的信息纠错时间段,尽快纠正错误信息,确保学生信息的严肃性,确保失误率为零。
综上所述,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是一项细致而政策性又很强的工作,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关系到学校和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是加强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in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网上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互联网诱发的数字化及其运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涌现出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数字军事、数字教育等。数字化是网络的一个主要特征。网络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虽然目前仍存在如电视、广播等远距离教学的模拟教学手段,但这些都将迅速被数字化电视、广播等所取代。
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由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索浏览前端平台组成的用于人们教学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数字化将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核心。离开了数字化,现代与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网络教学或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纯粹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它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输快速的通讯网络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的前端平台是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而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则是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可靠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其外延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如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文科学被冷落,正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律背反。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人文精神的散乱化。客观事物形态多样化带来人们主观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是现实世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络世界是一个广裹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无视国界、无视种族、无视地域、无视权威、无视等级的世界。网络文化新观念诱导着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社会,审视周围一切环境,而行为方式也表现为千变万化。网络新观念的特点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时空无限放大或缩小、中心消解的边缘化、信息无终极的流动、将抽象变为现实的虚拟手段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乱,少了一些凝聚,行为就缺少人文精神。
第二,知识资本、数字化技术产业化显得红红火火,人文精神却变得异常冷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特定网民的品格和精神,唤醒他们的心灵良知来支撑自己的一切行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它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加大加强,但人文精神欠缺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数字化技术竞争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越快,往往越是不能很有效地培育人的真善美,反而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或是扼杀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优势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抑制数字化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认真处理好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教育的矛盾,克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劣势,积极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模式,把人文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1.网络的双刃剑作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信息污染等危害人类的不利因素。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字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观之,数字化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的同时必须与高度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即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高度的科学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人文素质,是一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类型。
2.网络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意蕴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文化一般而言是在一定时代一个民族认识人、对待人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以及关于人的学说,这使人文精神带有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特色。但在网络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意蕴、普遍的价值。网络技术第一次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为人文科学的研究,为共享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现实的条件。但是,我们站在网络时代,发掘网络人文精神的时代意蕴,并不否认网络给人文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给人文精神弘扬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网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科学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在“网络世界”的新舞台上,清扫各种思想垃圾,清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以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促进网络人文精神,以网络道德与网络法的建设保障网络人文精神,从一个境界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IZl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空间,没有人文精神支持的网络虚拟空间恐怕要变成虚无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要沉重地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3]
我们要立足于数字化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如果只在网络上生活,人就会被工具化、数字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上网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但如果只讲人文精神,就会忽视隐含在网络里的科学精神,忽视教育手段的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精神融人到网络里面去。f41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把发展信息技术及其集中表现的数字化,作为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新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化,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人文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以及生活更加殷实,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即使是经济更加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等,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所以关键是要把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结合起来。!习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文精神在数字化中的作用,在现代化中实现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时代性和传统性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要把引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要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起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主要途径
第一,对学生网民实现人文关怀。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有效性几乎全依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保持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在许多网络交流比较发达的高校中,流传一种网友现象,其重要程度超过了10年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还要凝重得多。许多网络爱好者认为纯粹的网友之间交流并没有特殊之处,其交往形式和程度几乎雷同物理空间的知己好友。不少网友认为在网络空间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不亚于在现实空间得到的一切,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他们认为在网友圈中更容易得到关怀和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I61
网络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遨游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空间的上网学生,既需要网络技术给他们带来物的福扯,同时也需要获得一种人文的关怀,让他们寻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在网络时代,对上网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主要着眼于提高上网学生的网络素质,使上网学生在思想、技术、道德、法制和心理上有承受、控制网络的能力,能适应虚拟社会并能安全地回到真实社会中来。要教育他们用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来进行网络活动,教育他们既能上网也能下网。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浩大和精妙,看到网络领域人类太多的空白和无知,要教育网民学会谦虚,学会自律。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为保障从事教育职业者具备基本从业资格而实行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专业或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身份的一种强制性规定。美国于1825年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此制度的国家,经历了从低标准、宽要求到高标准、严要求,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各县、各州分散独立到全国逐步统一标准的发展完善过程,至今已近两个世纪,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相比之下,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诸多地方亟待改进,因此,需要积极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改革,进而推动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特点与优势: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特点
(一)教师资格证书分类细致化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分类细致明确,从事任何与教育有关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都需要申请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教师资格证书,二是特殊教师资格证书。按照不同的划分维度,普通教师资格证书又可分为很多种。如按年级或受教育者年龄分类: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中学教师资格证书;按科目或职责分类:一般教育科目证书、特殊教育证书、学校管理与顾问证书、学校服务证书;按等级分类:持有执照的教师、持有资格证书的教师、持有高级资格证书的教师。特殊教师资格证书主要有应急教师资格证书、临时教师资格证书、选择性教师资格证书、限制性教师资格证书。总体来说,教师资格证书分类的细致化提升了美国教师整体水平。
(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专业化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权力在各州,各州对任职教师有一定要求。总体来说,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至少要获得学士学位,有的州甚至要求申请者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次要通过资格考试。目前,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师资格考试是由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支持研发和管理的普瑞克西斯系列考试,该系列考试包括(基本技能测验)和(专业知识测验)两个独立的部分。此外,还要有教师教育机构的推荐或有实际教学经验,而且规定师范类毕业生必须要参加资格认证的考试。美国现已形成一套以学历制度、考试制度、试用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为基础的规范体系,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三)教师资格证书的时效性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的使用期限有严格的界定,很多州都设定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换证制度,明确规定:“教师在期满后必须更换新证,才有资格继续任教。”美国初始证书属于执照性质,其目的是对新教师做进一步考察,看其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期一般为1-3年,期满后需重新进行考核。各州普遍把证书等级与教师的待遇联系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后进修,改进完善教学工作。教师证书的更新促使教师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扩展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四)教师资格认证主体多元化
美国教师认证机构可分为州、地方、全国三级,州级的认证机构是由州政府主导,具有法定的评估与认证责任,资格证只在本州通用。全国性的认证机构是联邦政府规范与协调教师职业发展的组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与调控,其颁发的资格证书可在国际流通,目前逐渐趋向于全国性的认证组织。例如,“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教师教育评估机构,其评估目的在于提供教师素质的品质保证,并协助改善师资培训机构的质量。在全美由NCATE认证的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数量占70%以上。20世纪80年代后,地方性的专业团体数量逐渐增多,并在教师资格认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资格认证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资格提出要求,保证教师资格认证的公平性与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五)教师资格认证手段综合化
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的兴起和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的确立,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方式发生改变,逐渐取代了以审核学历材料为主的方式,认证手段也逐渐趋于综合化。现在的认证手段主要是考试和考查,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包括标准化考试和非标准化考试。既有全国范围的考试,还有州的考试。考查的形式包括审核学历材料,还有现场考查和调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延伸到教师资格认证领域,这必然会促使认证手段进一步更新。总之,美国教师资格证书认证手段体现出评价组织和实施体系完整、以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表现为评价核心、具有情境依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和认证标准紧密结合、提供完善多元的评价咨询服务等特点。
二、现状与问题: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发展
我国于1993年在法律上确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践中采取了逐步推进的办法,经历了教师资格制度的确立(1993―1995年)、教师资格认定试点(1998―2000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面实施(2000年至今)等三个阶段。总体来说,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建设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改革举措,以期有效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随着新举措的推行,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师资格证的种类划分较为笼统
依据现行的《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类。教师资格证书类别划分较为笼统,没有按学科类型进行细分,也没有根据教师任教年限或年级进行分级设置。教师资格适用范围规定模糊,对于不同学科、不同种类的教师资格之间是否可以融通、如何融通等问题都缺乏明确规定。获得高级学校教师资格的教师可以在任何低一级的学校任教,成为一种完全由上而下的教师覆盖制度。这往往导致教师漠视资格证书使用范围,随意跨学科授课现象屡见不鲜,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等规律,这必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相对偏低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对偏低,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取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分别是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四个层次,幼儿园教师仅需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学历,这往往不符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高学历标准。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省份,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虽然学历要求上了一个等级,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处于较低水平。教师学历低往往意味着教师所受过的专业教育匮乏,由于认定条件较低,能够跨过此“门槛”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者过多,通常会导致教师资格证贬值,势必影响公众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操作性不强
以往我国各地进行的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是侧重于非师范专业所欠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方式为面试和试讲,然而对道德品质、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较少,抑或流于表面。测试成绩由专家审查委员会根据学科组的评定意见综合评定,这一认定标准比较笼统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实际上成为学历资格制度,很难体现出对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的考查。虽然从2011年开始,考试科目做了一定改革,笔试增加了对申请者综合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考核,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但总体来说,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查的内容还是相当有限,其中面试仅用短短时间考查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不切实际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标准。
(四)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无限制
我国现行教师管理制度逐步暴露出教师人口把关不严、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等问题,教师资格没有明确规定有效期限,教师资格证书一经获得终身有效,在全国范围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对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是否胜任所授学科和所教年级,是否一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考察与评估制度,致使一些教师降低要求,不愿致力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即使有机会参与继续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而且由于没有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对教师缺乏必要的道德监督机制,少数教师道德素质低下。2011年改革后实行“五年一检”的办法,但其试点工作仅在几个省份施行,亟待在全国范围推广。
(五)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相对单一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目前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由承担管理职责的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由其授权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高等学校及其组织的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构成。我国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单一,而且教育行政部门与办学单位或学校之间总体上往往是一种同盟关系,专业团体在认定过程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而且单纯由教育行政机构负责教师资格认定,难以保证公平和权威。同时,缺乏竞争机制的单一化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产生惰性,也容易滋生违规甚至腐败现象。
三、反思与借鉴: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之路
美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对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结合我国目前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问题和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兼顾通融性,细化教师资格证书的种类
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书种类丰富,分类细致明确,且多采用等级制度,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就我国证书的种类来说,应进一步细化分类,凡是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都应申请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划分维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分为按年级分类、按所教科目或职责分类、按等级分类三种,其中把教师资格分级别认定作为重点。同时还要兼顾各类证书之间的通融性,既要基于基础教育的需要,又要注重教师教育的能力。总之,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我国教师职称制度,科学地对我国教师资格种类进行划分,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增强可操作性,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美国教师资格标准日益标准化和专业化,而我国的教师资格标准却普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首先,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师资格认定的学历标准,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教师资格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提高到本科水平,而在相对落后的西北部地区可以按2011年部分省份改革后的方法实行。其次,在认定方式上,逐步推行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要增加对于德育素质、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以“能力”为核心标准的考核。国家通过严格规范“教师资格教育”来考查教师综合能力,并保障教师资格的真正达标。教师任职资格不是简单通过笔试和面试就可以培养和考查出来的,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教师资格过程中的“教师资格教育”。
(三)定期注册,限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年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37
Research on the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XING Yongsheng
(Bei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 Huludao, Liaoning 125105)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environment under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brought many influences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t is difficult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lea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ings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means to study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Key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ans; analysis
1新媒体环境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环境在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多改变,教育途径能够实现新,教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并且保障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体性。
1.1 创新思政教育途径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主要的教学途径就是教材与室内多媒体。也就说高职院校思政教学难以与现行社会发展相互结合,而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学途径单一,教学信息比较闭塞,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而新媒体环境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的融入,能够有效改变思政教育途径,使得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教学途径上的创新。①
1.2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传统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内容只是局限于书本范围中,时事政治的教学内容比较缺乏,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获取途径也比较单一,大部分通过互联网查询或者图书馆,进行单向的知识获取。而新媒体的诞生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学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多元化,扩充其教育内容。
1.3 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社会培养全面性发展的人才,一方面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合格的人才能够稳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不同的外来文化涌入高校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发生很多变化。外界不良文化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而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三方面,能够从多角度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精神指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②
2新媒体环境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2.1 思政教育互动传播中的局限性
人类学家米德曾经提出的社会文化主要分为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前喻文化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后喻文化主要是指“未来重复过去”。互喻文化是指“现在指导未来”,在互喻文化形式中,年长者与年轻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年长者对于年轻者的行为、思想等不理解,而年青者则比较喜欢与年龄相仿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在互喻文化中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便是前喻文化是的内涵,在前喻文化中,年长者为了与时俱进,需要向年轻者学习。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明显互喻性与前喻性,这里的年长者指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而年青者则指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的为互喻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学生更加的愿意与学生进行沟通,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如若年长一代的教育者的角色难以转变,教育思想难以更新,将会为实际的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危机。③
2.2 思政教育载体技术冲击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其教学载体比较单一,教学方式难以创新,导致学生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也难以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微信、微博、公众号、邮件、短信等教育载体的出现更加凸显出了传统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载体的局限性。这些教育教学载体的出现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带来很多便利,以思政教学互动为例,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环境创建“线上沟通,线下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在运用微信平台的基础上,对微信平台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方式,促进中职院校思政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由于一般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运用微信平台与学生沟通,虽然实现了新时期教育改革计划,但是对于学生对象的信息掌控能力比较低,缺乏真实信息的交换,教师难以为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④
2.3 思政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技术匮乏
在新媒体环境下,其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为了满足时展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对于新媒体平台的驾驭水平需要稳步提升。但是就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来看,教学水平难以提升,教学缺乏针对性,一部分取决于思政教育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取决于思政教育者的个人素质能力。由于思政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对于新媒体的理解不到位,使得思政工作y以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科学的信息预测。思政工作者对于信息传播的真伪难以辨别,不能针对学生所接收到的负面信息进行回应,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此外,还有很多思政工作者对于新媒体网络运用能力不强,不能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⑤
3促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对策
3.1 转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的思想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互喻文化中存在着明显的知识滞后性,文化认识影响教育行为,导致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的思想比较保守,在新媒体环境下难以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为了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首先需要从施教者方面进行改变,转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的思想。当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转变之后,其教育教学方式将会发生变化。在媒介环境学中指出,学校教育本身属于一个复杂的多媒体符号环境,自体系中能够引导教师做什么,教师如何做、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实现相互联系、并且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之外与教学互动建立相应的联系。
因此,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教师不能仅将新媒体作为学生认识的辅助工具,而是需要将新媒体环境视为学生主动感知、认知世界的“环境”。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的思想经过这样的转变之后,能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新媒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新型的教学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实现虚拟技术催动下的教育变革。⑥
3.2 有效借助新媒体载体进行思想教学创新
微信平台是新媒体环境中的重点研发,将微信平台应用到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属于思政教学载体上的创新。微信平台应用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实现师生沟通。在微信平台的线上沟通环节中,首先思政工作者对于借助微信公众号,学生推送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资料,并且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建立“我想对你说”信息输入链接窗口,为学生提供沟通渠道。在线上公众号的针对性沟通之后,思政工作者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题总结,并且对个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在线下教育中,当思政工作者对在微信平台中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之后,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环节中,能够直接奔入主题,针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所出现的困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该信息沟通窗口中,高职院校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信息沟通,同时也能够进行多人组的信息讨论,还能够与思政工作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⑦
3.3 新媒体教学载体的数字化应用
微信平台的应用实际上是一种载体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建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既能够开发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软件,还能够借助科技的力量改善高职思政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例如,高职院校在内新媒体校园网联动模式下,建立“图片鉴赏”、“视频新闻”模块,使得优秀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相应的爱国教育,打造网上党校、网上学生党建平台。以中国梦为教育素材,在新媒体载体中进行教学,新媒体能够引导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现“中国梦”的引导,为大学生提供舞台,不断满足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⑧
4结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多改变,教育途径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并且保障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体性。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教育载体的变换性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差异性,为了促进的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在本文中提出了转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的思想、有效借助新媒体载体进行思想教学创新、新媒体教学载体的数字化应用等对策。
注释
① 任秋霏.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1-24.
② 宋琦.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③ 李含春,向立宏.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117-118.
④ 施技文.微博环境下的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02-105.
⑤ 崔敏.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46-48.
前言
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社会已经有了完整全面的互联网覆盖,网络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频繁的场所,网络信息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整体面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创新发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了教学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融合,多样的网络文化结合在一起,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倾向,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遇到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了解“民主”、“人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一些西方网络文化是打着这些“民主人权”的幌子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企图破坏我国的和平和稳定,目前防止大学生遭西方糟粕文化荼毒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最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课题同时供无数受众分享吸收,破坏了高校思政教育者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权威地位。网络环境下形成了轻松、愉快的亚文化,受到了大学生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传统教育者规范、严肃、沉闷的教育话语被抛弃,阻碍了思政工作的开展。二、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网络带来了大量的、多样的信息,极大地扩充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且多样、时空限制小和信息更新快的优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最新教学信息资源。第二,网络创新了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利用文字、声音、动画和图像等多种直观的方法向学生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第三,网络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将教学空间和实践扩展到课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面临着挑战,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展,积极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利用新技术创新思政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一)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创新教育观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网络这个全球化、开放性、信息资源丰富且多样的平台,创新教育观念,确立全球化、民主化的德育观念,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思政教育内容,与全球化趋势相呼应,同时利用网络时空限制小的特点调动大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学生自主收集学习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辨别糟粕信息的能力,养成完整健康的价值观念。
(二)丰富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网络拥有全面而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来自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并且更新和传播速度快。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最大化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最新思政教育信息和教学成果资,及时更新并补充思政教育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和录音等方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思政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其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容。网络世界是丰富而多彩的,糅合了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不同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缺乏自制力和辨识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就沉浸在网络中难以自拔,忘记了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应开设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向全体学生传播普及网络心理知识,教师或辅导员应积极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心理。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方法多为满堂灌式,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抑制。通过广泛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收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之制作成文字、音乐、图像、动画等数字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教学过程的形象生动化,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已经深入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利用网络技术的种种优势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其引导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除了机遇,它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探索创新对策,应对挑战,争取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 中国报业,2013,08:30-31.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表现
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指的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建立在非线性传播基础上,在传播者和受众间实现交互的方式及组织机构。根据新媒体的内涵,可对其表现形态进行界定:1.互联网。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超过了40年,不少人认为其并非“新”媒体。若单纯以新旧视角而言,互联网确实不算“新”,但就媒体发展而言,互联网同传统媒体仍具有显著差异,当属新媒体的范畴,其特征也满足新媒体的内涵,且其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影响范围较广的有互联网协议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杂志等;2.手机。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延伸,手机由传统的通信工具逐步演化为移动新媒体。手机满足新媒体的基本特征,即数字化、非线性化传播、互联化。自20世纪末,3G网络移动电话诞生之后,手机就开展逐步朝着集网络、多媒体、智能化、娱乐、游戏等于一身的方向发展,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传播,转变了大众对于传统传播的概念。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量大,信息真假掺半,难以过滤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进步使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超乎人们的想象,它已经迅速发展、成熟并且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传播者中既有具有专业背景的传播者,也有普通的网络民众,这样一来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丰富、广泛,但非常分散。除此之外,新媒体信息量非常大,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较快,但与此配备的专业网络审稿人员却十分缺乏,再加上部分者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责任和道德意识的淡漠,导致各类不良信息迅速地进行传播,谣言四起,给广大受众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信息共享传播速度快,过程难以控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广大群众通过最新的传播平台既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也可以轻松愉快地把收集到的信息散播出去。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者中学历层次和思想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接触新媒体的人数较多,使用时间较长久,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因此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也相对较大。
三、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许多机遇
新媒体以数字化、网络化及非线性传播方式为依托,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所需的海量信息,有效的互动途径及便捷的传输方式,并培养了高校学生的民主、效率、道德意识,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增加了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渠道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同时往往因为追求教育的同步性、集中性和统一性的效果,使得受教育者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很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效果。微信、E-mail、QQ和博客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利用这些新媒体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教育交流方面的许多不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然亲切,更加深入细致。
(二)更便捷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诸多数据表明,新媒体所带来的交流速度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交流,既淡化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同时也为教育者及时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及时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等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从而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方法包括灌输、协调、引导等,这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思政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发展,高效的传播与良好的互动,保障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连续性、针对性及时效性。此外,新媒体还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了途径,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师生传统的双方存在模式逐步为符号存在方式所代替,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消除了疑虑,能够更自由、清晰地表达自我观点,不会受时空限制。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新媒体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以下途径和手段:
(一)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合理改进工作方法和模式,构建立体化组织机构,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及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当中。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元素的基础上,校党委可以联合校团委、学工部、学生会、校宣传部、各院系思政教育工作部门,成立思政教育工作小组,科学合理地运用手机报、QQ、微博、微信、社交网络、贴吧、博客等各项媒介载体,进行管理运作和宣传教育。
(二)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
首先要完善高校的新媒体运作体系,运用电子期刊、微信群、QQ、网络视频手段。其次,要及时引导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在院系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党团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合理吸纳新媒体成分。最后,要鼓励各级思政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搭建新媒体平台,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加深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发挥新媒体优势,为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教育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工作能力与意识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和掌握新媒体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实现与学生的网上对话。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首先,充分运用新媒体,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准确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运用新媒体合理策划各种活动,打造新媒体品牌,有效引导舆论走向。其次,运用新媒体手段传递正面信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推动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及时解答大学生的心理疑问,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正确认识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范围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的特征,并合理运用其优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自觉寻找途径将其纳入工作体系中。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实际,吸纳新媒体元素,充分把握新媒体特点和思政教育工作规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创新和优化,推进新媒体和思政教育的完美结合。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现阶段,我国在线教学的设计大多以知识、技能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在交互性、活动性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2]。因此,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新时代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成为教学工作者新的关注点。“新零售概论”是本科、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数字营销背景下的前沿课程。本文通过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构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1“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零售概论”课程是在我国新零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时代感和实践性。目前,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应用学生身处新零售的环境,已接触过许多新零售品牌企业,少部分学生在课外已经开始进行新零售方面的实习或兼职,例如开店、直播带货、微商等。但是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改进。(2)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新零售的发展速度较快,课程知识、案例常处于更新的状态,而纸版教材等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3)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多采用讲授法,比较枯燥、沉闷,学生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玩手机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按照教材体系逐一讲解课程内容,会导致课堂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4)思政教育缺少系统的设计“新零售概论”课程除了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外,也应传递时代使命和价值观,其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思政元素还有待挖掘和融入。
1.2“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针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1)在线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变革,尤其是自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学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教育手段的升级也给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的互动性。(2)课程思政:新零售是传统零售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社交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无人零售、零售科技等领域,它的诞生与发展必然蕴含着培育新型人才的思政内容。新零售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也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群体是新零售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从业者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获得自己合理合法的收益,更要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本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新零售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合格的数字公民,激励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在“新零售概论”课程的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探索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
2.1“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
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3]。依据上海杉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版培养计划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制定了“新零售概论”课程的思政目标: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零售业管理人才,能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
2.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元素
为适应在线教学,经过教学内容的提炼,课程切分为64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从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道路自信、乡村振兴)、思想教育(如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创新教育(如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如经世济民、奋斗精神)、法治教育(如遵纪守法)五个层面出发,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期望实现相应的思政目标(见表1)。(1)政治教育从西方零售业变革到新零售崛起,中国零售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但也举步维艰。通过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介绍数字化门店和物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时,自然地引入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的需要,期望他们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发展规划,热爱并服务自己的国家。(2)思想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公共生活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移动电商、实体商场、无人超市、自动售货机等),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列举无人商店、自助收银超市中少数消费者不文明购物行为,给学生个人的诚信、自律敲响警钟。在学习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时,引导学生关注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或操作的老年群体,提高老年人在全渠道中的购物满意度,促使学生关心,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增强仁爱之心。(3)创新教育新零售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转型的内容、形态,在新零售行业中也诞生了一大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创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在介绍新零售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知识时,让学生首先理解新零售“新”在何处。在实践环节,让学生自行分析并深入思考某个新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绘制该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布,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4)职业教育新零售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推动消费升级。作为行业未来的年轻从业者,应当具有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担当,具备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以消费者画像、消费者体验和零售科技的应用为切入点,分享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优秀新零售品牌的人本营销理念和中国零售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激励其掌握专业前沿和先进技术,保持不懈的奋进精神,勇于担当,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5)法治教育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商业模式成为主流,但在发展中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采取虚假宣传、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颁布了社区团购“九不得”、《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等条例来治理网络零售中的乱象。在“新零售概论”课堂上,要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不法行为为例,给学生以警示,并将网络零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政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再造传统教学流程、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重整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3]。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依据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课程梳理了以下在线教学设计的思路:
3.1优化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不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学生可以灵活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监督以及个性化辅导。“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主要划分为先导任务、观看在线课程、学生活动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在线本讲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或以思考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其次,再含有思政内容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观看。最后,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知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在线测验、实践作业、学生问答等活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3.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微课教学法、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自主探究式、在线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新零售模式典型企业”这一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入张近东创立苏宁和苏宁构建智慧零售模式的案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和构建全渠道零售这两部分内容后,开展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对老年群体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老年人全渠道购物的满意度和便利度提出对策。3.2.2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本课程除了运用在线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学习资源上传与下载、小测验、投票、在线讨论等手段,教师还创新性地使用例如线上新零售法律知识竞赛、云参观和云讲解无人零售实验室、新零售商业模式画布作品线上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在线课堂的主体,让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3.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在提供基本的在线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开放资源、时事热点,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时,引入《上海零售百年》纪录片,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对于线上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这一知识点,网络实时直播或者录播视频更是内容丰富、方便获取,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为正面或反面案例,辅助知识点进行讲解。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综合运用在线测试、资源查看、小组或个人作业、互动等形式,使在线课堂活跃起来。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撰写论文、报告为主。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知识点理解的正误,还需要分别针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明晰相应的考核内容,分配分值权重。
4结语
“新零售概论”课程利用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初步探索出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成为新零售时代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本课程已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视频录制,建设了相应的电子讲义、课件、试题库、案例集、实践材料等资料库,未来将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做好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t20200603_462437.html.
一、引言
大W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大学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当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在价值观与世界观方面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许多生活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多个层面上都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先进思想的重要传播阵地,网络技术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是的高校思政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依托网络技术进行思政教育。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挑战,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机遇[1]。当下,我们需要把握住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对应的创新策略。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介作为一种高效的媒介,在信息传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这就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现阶段对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分析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互联网是在一种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形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信息容量较大、地域与时间限制被打破等。这就可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拥有较多的资源,从而可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得以不断的丰富。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也得以优化[3]。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当中,往往采用德育课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德育课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与传统的文化课教学完全一样的教学方式,即采用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内容较为单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在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声音、视频以及图像等,因此,如果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以一种较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得以打破。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由于德育课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教师当中进行,受到时空的严重限制,因此,覆盖面相对较低,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但是在网络世界当中,由于时空限制被打破,高校可以构建出地域最广、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系统,从而使得教育空间不再囿于校园,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4]。
(二)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分析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互联网的出现时一把双刃剑,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调挑战。首先,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许多大学生由于过度的沉迷于网络,在校期间,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面,平时也不愿进行身体锻炼,从而导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5]。同时由于网络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环境,目前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与垃圾信息,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薄弱,对于部分不良思想不能坚决抵制,长此以往在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导致了是非观淡薄与道德意识模糊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还会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互联网的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隐蔽性与匿名性。因此,在互联网当中,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扮演者与实际当中的自我完全不同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舆论与道德的约束,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而在网络当中则不存在,长此以往下去大学生往往会摆脱道德的束缚,是自我的道德品质受到严重的弱化[6]。互联网的另一方负面效应在于大学的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大学生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采用人与机器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的沉迷在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当中,从而使得日常的人际交往时间不断缩短,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最后,网络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网络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本主义思想观念通过网络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些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易受到蛊惑,在思想上无所适从,缺乏坚定的信念。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
(一)思政教育的观念创新
在任何一项工作当中,工作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最终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观念的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观念创新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结果。由于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性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要树立全球化的民主教育观念,首先应该跳出地域的思维意识,利用互联网不断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其次,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得以完善,从而促进高校学生通过自主搜寻的方式自觉的接受健康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同时将健康信息内化成自己的内在本质,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不断践行高尚的道德行为[7]。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
由于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些内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传播与更新的速度也极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充分利用网络当中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应该对网络信息保持高度的关注,将网络当中出现的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及时的补充到思政教育当中,同时采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较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得以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数字化。此外,思政教育还应该增加与网络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8]。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同时我国的网络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参差不齐的多元文化,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鱼目混杂,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网络环境当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网络心理障碍,如价值观念模糊、缺乏是非标准以及过度的沉迷于网络等。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增加与网络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并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网络心理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和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三)思政教育的方法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教育方式当中,过度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采用的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具体知识的传输,学生只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被动的接受就行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拓展、眼界更加开阔,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与现阶段的大学生之间基本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必须要对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9]。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实现单向传输向双向疏导的方式不断前进,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进行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当中,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促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当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的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将相关的教育资源制作成声音、文字、视频以及图像的数字化方式,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影响,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还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已经充分发达的网络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如利用微博、微信、QQ与BBS等。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采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使得学生彻底的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心理,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引导。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专业的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网上就业指导等网络平台,及时的为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当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10]。
(四)思政教育的阵地创新
过去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往往采用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思政教育宣传的主要阵地,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效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时受众范围也不断缩小,在社会中已经无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如果还是以传统媒体作为宣传的主阵地则必然会导致思政教育的效率低下,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应该不断加大对网络空间的开发力度,为思政教育开拓新的阵地,对网络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得以真正的实现[11]。
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专业的思政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开发力度。在建立专业化的思政教育网站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寓教于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政教育当中来,可以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受到相关网站的影响,这种方式相比于课堂教育更具有影响力。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大量的红色资源,许多革命文物与革命以及革命遗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背景,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各种红色主题的思政教育网站,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爱国情操,用鲜活的历史唤醒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对主流媒体的建设力度,因为发展主流文化必须要以主流媒体的打造为基本的前提与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对各大主流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必要的研究,并进行及时的挖掘,必须要掌握对这些媒体的实际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舆论的话语权。目前阶段,主流的网络媒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各种盈利性的门户网站,例如百度、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这部分门户网站在整个社会当中具有较强的受众基础,因此在群众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也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播功能[12]。第二,各种公益性与政府性的网站,如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以及各类从事慈善事业的专业网站。通过这类网站,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推向全社会,从而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受众范围。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目前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进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未来,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会不断的将加深。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策略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所受到的互联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总结具体的创新策略。为此,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景,唐韬.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2,04:114-117.
[2]刘凤姣. “空间励志园”――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络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84-86.
[3]⑻旖埽刘江毅,袁小武.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动与共存――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例[J]. 党史文苑,2006,08:72-74.
[4]许武,鹿明,朱灿平. 坚持“三贴近”兼顾“情理法”谱写网络育人新篇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育与现代化,2006,02:57-61.
[5]孙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J]. 西安社会科学,2009,03:164-166.
[6]陈沅灵,向杰,王宁. 网络新媒体条件下思政教育的发展――基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络思政建设的研究[J]. 统计与管理,2014,11:68-69.
[7]范良辰. 基于网络参与的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方式探析――以我校大学生参与“网上祭奠英烈”教育活动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44-147.
[8]成金林,黄亮,黄益桃. 以QQ群工作例会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0级为例[J]. 品牌,2015,05:188.
[9]黄嵘. 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者角色的创新与转变――从“旁观者”到“行动者”再到“主导者”[J]. 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06:26-27.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在新的网络技术、新的计算机技术下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博客、QQ、以及其他移动端APP。"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指利用数字技术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数据服务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1]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迅速、便利、平民化,信息传播量不断增大。新媒体具有传播高效、及时、使用方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传播量大、互动性强、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当代网民对信息需求。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当今社会以及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研究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
在当今社会,手机、电脑或者其他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相关设备拥有者只要在网络允许的条件下,就可以做到第一时间信息和接收信息,比如说微博、微信等APP上的信息传播,其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新媒体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打破了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充分地体现了传播信息的即时性特点。很多事件和消息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能使人们了解到及时的情况,这一点甚至做到了同步性。新媒体的随时、即时传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大大缩短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和周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
(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存储空间有了显著提高和增加,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是十分巨大的,通过搜索的方式,人们可以从网络中找到大量的所需信息。这些信息量不仅仅包含文字、数字、符号、声音、图片,而且还包括动态视频和图画。新媒体所使用的是电子化模式,新媒体的信息容量更大、时效性更强、效率更高,极大地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受众量。例如,微信、微博、移动端APP。传播再也不只是特定单位、媒体部门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谁都可以传播信息。信息的越来越来快,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
(三)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性更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操作是非常简单、方便、直观的。所有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者运用微博、微信、其他智能终端APP等进行信息的、信息的传播。他的信息可以被其他网民所看见,而且信息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信息。例如微信使用者所的朋友圈信息,可以其他网友看见,在刷朋友圈的过程中也会看到其他网友所的信息。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行评论、发表意见。很多人可以评论一个人的信息,一个人也可以评论很多人的信息,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性是非常强大的。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在过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绝大部分只来自老师,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新媒体教育形式发展。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传播形式丰富多样、传播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的特点,新媒体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微信、微博、移动端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最好的媒体,并且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加广泛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重大新闻、道德标准等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信息。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具体、更鲜活的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影响,新媒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政治素养、道德规范的进步和与时俱进。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
新媒体的呈现形式新颖独特、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符号,也可以是声音、动画等。它能够以生动的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习。新媒体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拘泥于教师在课堂上知识信息传播,新媒体逐步使思政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第一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第二课堂”转变。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新媒体获取更全更广更有趣的思想政治内容,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政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不仅使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信息,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更加快捷的互动和讨论,对大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
(三)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2]所以说,新媒体也可以作为一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于新媒体即时性、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传播信息量大的特点,新媒体能够通过搜索、捕捉的方式随时随地搜集到更全更广更有趣的内容,同时新媒体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感情抒发的重要媒介,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向大学生展示更加详细、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获得更加系统、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这样,新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新媒体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管理部门搭建有效的新媒体平台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搭建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首先整合资源,创新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教育模式。校党委宣传部、思政教育系负责人先后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学工微博、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博等多个微信微博平台。还可以利用微信建群和朋友圈的作用在群里和朋友圈一些和思政教育有关的话题;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充分利用微博的作用,使用一个特定的微博专门用来最近的一些最近的一些和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比如说对新闻事件有关道德规范的评估、意,近来党和国家的政策,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思政教育信息的平台,利用移动端APP就能随时随地接受到第一手的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上传最新的思想政治知识、新闻、话题,有关道德规范的理论,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关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学生意见的综合分析和整理。对有异议的问题,思政老师可以具体分析、给出参考答案。这样,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政教育理念,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全方位地服务学生,让学生们政治思维与时俱进,更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进而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新媒体思政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
由于大学生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负面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和学校都要努力为当代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媒介使用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国家应该大力加强不良信息的监管和筛选,完善网络监督体系,为网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管理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形式,发挥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努力规范、监督、指导大学生对新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使用方式,确保微信、微博、移动端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管理者有效、准确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获取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给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为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处、学生会、班级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密切关注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的动态,如果发现不良信息,应该立即报告给学校的监管部门,学校监管部门立即进行来源分析,尽快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信息和突况,应该努力引导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思考。
(三)大学思政教师应该熟练使用新媒体
根据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和传播者都将呈现出倍数增长或指数式上升趋势。[3]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还不够完善,大学思政教师使用新媒体的熟练程度还有所欠缺。所以大学思政教师需要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学习、清楚了解并且掌握大学生所使用的新媒体形式,比如说当今流行的微信、微博和其他只能移动端APP。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渠道并且做到熟练运用其功能,例如通过微信加好友、微信建群、微信朋友圈、申请博主、思政教育有关理论的博客、或者通过其他移动终端APP第一手资料和思政知识等形式建立一个与学生完整的交流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更多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思维动态、政治教育上的问题,然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最后,使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通过大学思政教师熟练使用新媒体的,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观点、认知、道德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学生。
(四)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习惯
新媒体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新媒体出现和广泛使用之后,一些新的文字形式、表情符号也随之出现了,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主要包括热词、口语词和需求词,比如说“猴赛雷”、“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洪荒之力”等等。网络思维主要包括“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等等。这些语言和思维的使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十分普遍。大学思政教师需要在了解、掌握这些特殊的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的前提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合理利用,把网络虚拟环境中一些语言和思维与实际的思政教学活动相结合。大学思政教师需要运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和特殊的思维,与学生进行更好地沟通,了解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真实想法。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教育、引导学生向更加正确,更加进步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大学思政教育老师应该结合这些网络语言,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运用到网络多媒体中,与时俱进,以一种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颖的教学方式,更加高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五)运用“两微一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现如今,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形式几乎风靡整个大学校园。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微信、微博、移动端的使用更加普及,为人民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两微一端”等的新媒体到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学生打造无所不在的“普遍学习”环境。这些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端APP),也就是通过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的博客信息以及其他移动端动态,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观点和认知水平,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于微信、微博、移动端的具体运用如下:①针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通过微信、微博的“关注”功能,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学校工作者应该主动开通学校思政教育的微信账号、微博账号,然后关注本校学生、本校学生社团的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账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大学生的哪些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比较欠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完善;哪些方面需要表扬、相互学习,然后再在课堂上、课堂外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效率,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好教学效果,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②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转发、评论功能,对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普及。有针对性教学的另一方面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教学。由于所有大学生的微信、微博、移动端APP都具有转发功能,利用其转发功能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知识点的传播。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首先对思政教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然后把相关信息到自己的账号上,对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进行导向,之后指导大学生首先进行阅读,然后进行评论并进行广泛转发。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育内容进行了解并掌握,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微信、微博、移动端的评论功能了解大学生的个人看法。大学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详细、有效、真实的信息,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努力把我国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新型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发挥新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传播信息量大、信息互动性强的特点。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然而,我国的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量太大,内容控制程度比较难,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些负面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所以说,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由于严重沉迷于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脱离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新媒体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监管控制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使用环境。在良好的新媒体使用环境中,通过学校管理部门搭建有效的新媒体平台,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大学思政教师熟练使用新媒体,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习惯,大学思政教师运用“两微一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等具体措施,有效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使新媒体更好地为我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服务以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把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日益普及,现在先进的媒体传播效果是新媒体载体合力的结果。新媒体时代,其信息的传播具有超时空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媒体传播似乎还是有点滞后,另外,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投入力度还是比较欠缺的,不利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升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常常受限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不能很好的将思想教育的价值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具体的新闻报道,阐述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载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明显的条块离散与分割状态
从根本上说,思政教育本身是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及动态性的一个特殊生态系统。该过程并非仅仅是采用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式就能提升教育效果。每一个思政教育载体力量条块分割都非常显著,且彼此配合与呼应极为匮乏,一般会表现出无序、自发等分崩离析的状态,缺乏合理的结构分布[1]。
(二)随意应用载体与盲目跟风
尽管现阶段学术界逐渐意识到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地位,然而,因为在研究思政教育载体方面依旧比较落后,再加上欠缺思政教育载体实际应用能力,对发挥思政教育载体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在实际应用新媒体上充分表现出来,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比较热衷于讨论互联网中比较流行的话题或者视频,并不会深入性讲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三)不够重视思政教育中新媒体载体的重要作用
由于新媒体的特点是快捷传播、检索方便、交互性传播等,所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然而,很多人淡化了技术投资新媒体及更新观念,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存在很多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下形成思政载体合力的措施及途径
(一)构建互联网教学资源中心与教学平台,完善设计思政学习资源
就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环节来说,必须对传统思政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演绎,发挥理论灌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方法领域,应该对多媒体技术予以有效应用,增加思政教育理论灌输的创新性与新颖化,而且还要设计出完善的思政学习资源,而主干内容、扩展内容、辅助内容共同组成思政学习资源。思政教育理论是主干内容的根本,包括马列理论,思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相关课程。根据思政理论特征,在互联网中通过图像、文本、音频、图形及视频等方式将其凸显出来,以情趣取代枯燥,尽可能时期成为高校生自觉接受思政相关知识的主课堂和主阵地。思政学习辅导内容有背景知识评述、知识介绍、知识阐述等,比方说教案、典型案例及链接网站等[2]。此外,扩展内容则主要有帮助、指导、讨论及测试等,像优秀成果、新观点及名师讲座等。对思政学习资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性。
(二)创建校园特色网站,提升思政教育辐射力
思政教育教学中,导航系统指的是路径指引、内容检索,和学生共享校园体制要素与物质要素,这就需要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园网站,比如,在本校互联网中构建视频新闻及图片鉴赏等,能够以视觉出击方式直观的展现出静态的建筑风格与学院风貌,对该校精神和文化进行有效传递。点击图片,可以以其超语言性与直观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情操等产生影响,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对学生理性具有启迪作用,督促学生修身立德。
(三)利用网络优势,搭建教育新平台
对比传统的传媒,网络传媒无疑具有更加快速,更加广泛的新特点。对于这种新的网络传媒,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些优势,让这些优势为思政教育来服务。第一,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思想上达到这个认识,认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必然性。根据网络传媒的特点认真思考,积极研究新型教育的工作方法,将教育工作方法优化。第二,利用新型网络传媒进行思政教育,并不是说就把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完全摒弃,而是要将他们与新型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个、方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住新型传媒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将他们完美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传媒思想教育。
(四)将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校生精神升华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部分,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课外活动,开展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与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美化高校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等具有重要作用。建设高校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新媒体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内涵予以不断拓展,进一步延伸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应该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多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思政教育的协调性与完善性,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为高校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3],例如,应该在校园学术讲座、娱乐活动、游戏竞技及辩论演讲等活动中,凸显高校生风采,在互联网中及时更新这些突出高校精神的相关素材,使其成为高校师生点击的目标,一方面将榜样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该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高雅、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跟得上新媒体传播速度的步伐。现在的媒体传播大都采用载体合力的方式进行信息整合、传递和回馈,新媒体载体合力,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多个传播平台共同分享,使得传播信息更加具有全面覆盖,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如:网络、手机、虚拟空间等进行信息获取,同时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参与进来。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文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报道,来探索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1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