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2-06-29 03:07: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

篇1

关键词:

民办高校;物流专业;就业前景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物流产业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是我国的物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物流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较落后,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等滞后因素,所以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不高,产业规模不大。一方面,国家对老储运企业进行改造、重组,以适应新的形式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国外物流企业的挑战,我国也在积极建设一些现代物流企业。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专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和法规、技术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管理基本上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物流业的管理权限分割为铁路、交通、民航、海关、商贸等部门,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物流中横向联系被纵向的管理体制隔断,使物流资源分散化,物流企业效率低;每个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制定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导致企业间运行不通,整体的运作效率低下,运作成本上升。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不合理、不科学并且投入不足。特别是自动化信息设备方面,对客户不能提供咨询、跟踪服务。许多物流的环节都没有做到合理化,特别是运输、装卸搬运。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以及货物的损坏、丢失,严重影响物流质量。

2.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的各大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更加促进了物流的发展;而中西部是在东部的带动下发展的,没有自己的理念和先进思想,在加上经济欠发达,因此物流的发展很坎坷。对于我们中西部的大学生来说,这又是制约我们就业的因素。

3.信息技术水平较落后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能在诸多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2010年9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调查报告表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约70.5%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仓储管理(WMS)、运输管理(TMS)、客户关系管理(CRM)这些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比例占70%。那么,如何运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亟待解决。

4.物流管理人才短缺

我国物流业正在快速的发展,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很大。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五到十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25%。但是具备物流管理知识的人才却很匮乏。

二、如何帮助民办高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实现就业

1.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

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实践环节。具体地说,就是在校内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和各种模拟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成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在校外,利用社会资源,与本地区知名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最后毕业实习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它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学生因择业而不实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合理、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改革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即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以网络为基础教学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如课堂内小组模拟游戏,案例项目讨论。三是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操作可以有效解决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

3.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专兼职“双师”素质与结构的师资团队,鼓动和支持现有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每年送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一线的操作经验补充到教学中来。根据教学需要,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聘请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来作兼职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聘请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做实习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上岗实践,通过企业上岗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首先把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请入学校,为广大师生讲学,通过由专业教师或外请专家举办有关物流管理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跟踪到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而增强他们的专业信心。其次,可以带领同学们到社会实际工作部门中进行实习、实践教学,提高了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通过确立科研项目为对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法上都比较薄弱。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坚持培养应用型、职业性以及开放式物流管理人才,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校企协作,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物流产业。

作者:张洁 单位:西京学院

篇2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基础会计、金融概论、企业销售策划、商业银行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分销渠道管理、银行营销、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定价管理、现代推销技术、营销创新、广告理论与实务、财政与税收、公共关系学、广告沟通、促销管理以及商务礼仪和商务谈判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业促销、营销物流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包括: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营销员公关员。

发展就业岗位:销售主管、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销售代表、销售顾问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高级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提升岗位:销售经理、门店店长销售经理、门店店长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营销师电子商务师。

相关就业岗位: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势头在未来将越来越猛烈。营销人才需求很大,比较好找工作,对学历要求不很高。

篇3

2、物流管理专业。

推荐理由:物流管理专业是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开设的一门课程专业。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

篇4

2、会计专业。大小公司都需要会计,国际化令到拥有良好的英语能力的人才就业前景更加广阔。CEO和CFO必须要在财务报表上签字,将担负更大的责任,因此对于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维持强劲势头;

3、物流专业。现代物流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运作链上,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其中,物流管理和营运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才;

篇5

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必要性

1.包装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有机组成部分

包装功能作为物流七大功能要素之一,越来越受到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的重视。作为继仓储和运输类课程之后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非常有必要组织专业教学队伍对精益包装基础课程进行系统的开发与改革。

2.企业内包装设计管理类岗位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包装行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大环境的基本平稳,使我国包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涉及包装设计、包装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商检外贸等部门,物流专业的学生若具备包装专业知识,其就业前景将更为广阔。

3.现代企业转型对物流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转变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物流工作领域已不再完全按传统物流功能分类,其中对包装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需求也从单一的专业能力需求转变为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要求。

二、精益包装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培养“素养・管理・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专业技能项目训练为核心,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结构,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工作过程进行整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在我院工业物流精益包装与配送实训平台的硬件支持下,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典型包装认知、包装制造、包装作业、包装测试、包装设计5个模块,具体课程内容如表。

3.课程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围绕汽车工业物流精益包装管理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以实训教学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真实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具体的情境设计,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同时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使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网站上建立教学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沟通。

(2)教学评价。本课程教学评价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一考定成绩”的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从而利于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考核评价者设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本课程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①职业素养的考 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组织纪律等方面。②实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与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各项任务完成的质量、在小组活中的工作态度和所起的作用,以及与成员之间配合协作程度。③设计方案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精益包装基础课程的发现和处理实际工作当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方案设计思路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课程教学资源

精益包装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根据企业调研分析结果,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开发了包括教案、实训指导手册、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在内的教学资源,建立了包括典型包装认知区、包装制造区、包装作业区、包装测试区以及包装设计室等功能区域的“工业物流精益包装与配送实训工厂”。

四、课程教学效果

第一,课程内容紧扣企业包装设计和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初步形成了包括教案、实训指导手册、网络课件在内的教学体系,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实训技能操作、课后复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这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方式,坚持“理实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素养・管理・创新”的综合能力。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包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师生双方配合的过程型考核方式改革,充分发挥了多元主体在教学工作中各自的互补作用,同时改变了以往以终结性考试为主的评价考核方式,供教师同行参考。

篇6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国家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3]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2(36):84-86.

篇7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国家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作者:徐俊杰等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篇8

1.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

学生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认为毕业后好找工作,二是从众心理,别人选了就跟着选。可见学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对专业缺乏兴趣自然找不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岗位。

2.自身定位过高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就能做个业务主管、当个部门经理。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行业要有所发展必须从基层做起、从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物流企业基层人员每天的工作除了点数量、记数字就是接货、送货,工作相对单调、枯燥,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毕业生也就有转行、跳槽的念头。

3.不具备从事物流业的基本素质

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物流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装货、卸货或搬运物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难适应物流企业繁重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相对匮乏,存在不少问题。

1.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性

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为了提高招生量而盲目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依附本校经济、管理类系科建立起来,无论是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及专业教学资料都借助于其他专业,缺乏自身特色。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缺少权威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多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简装版,“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有悖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3.专业师资匮乏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经短期学习、培训后转变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且绝大部分专业教师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和实际的物流管理能力。而高职物流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只能是经不起实际推敲的理论。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对于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知之不多,从而影响到就业效果。

三、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策

首先,对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使其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做好吃苦准备,毕业后才能从容应对工作环境。

其次,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改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专业建设目标的明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应设定为: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并懂得和运用一定管理知识的人才。定位的岗位群主要是操作层次的业务员、管员和理货员,还有一些管理层次的物流业务主管、运输主管、仓储主管等。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就可以凭着他们过硬的技术、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

2.物流教材的选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选择配备适用高职院校专业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快,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随时可见,这些都需要及时地不断地充实到教材中去,这样教学内容就能与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因此,在选用教材时一要重实践二要重时效。

3.专业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训,如组织教师不定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以便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对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讲座,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实训场所的建设

篇9

我国大型工业逐渐在复苏,社会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机械专业人才供需比越来越高。

机械行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与本行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一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种多样,除了教学、营销外,常见的有生产总监、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机械产品开发、液压产品开发、仪器仪表开发、武器开发、汽车工业、环保设备开发、矿业设备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可以说就业方向已经很广了。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vocational educa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the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51-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经济热点,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在我国,现代物流大多是由原有的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务转化而来,可以说我国现代物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

1 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业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甚至被喻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我国掀起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热潮。

2009年国家了振兴发展物流业的相关政策,全国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应政策予以支持[2],我国物流业得以蓬勃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自然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大增。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可达到100多万人[3]。由此看出,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的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一方面物流业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社会需求量日渐扩大,与之相适应,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年递增。现在我国物流人才已被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之一。

此时,部分高职院校为在物流人才培养中占有一席之地,争先恐后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而当同学们怀着对就业前景的美好憧憬步入社会之时,却发现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许多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人才,却找不到人才。根据多所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做的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回访调查的结果分析表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达不到物流行业专业人才需求标准。

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而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对理论性要求较高,照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教学,是学生技能操作方面达不到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标准。

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要以建立适应物流行业专业物流人才需求的技能为标准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3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而《物流管理》课程是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程。针对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这就要求《物流管理》等相关课程教学应该更注重该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1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工作任务驱动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等。达到突出课堂教学互动的目的,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学知识上升到用知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2 开展“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理论知识为实践工作服务。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非常好的一种培养模式,在企业中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等方式,跟着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完成工作任务,逐步到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的岗位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3.4 探索新型考核方式 根据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应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新型考核方式,避免以前“一张卷子一张纸,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应考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改变传统的凭一纸试卷评定成绩的方法,实行多环节、多样化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等)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使成绩评定更加偏向操作性、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兴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需求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中级物流管理人员极度缺乏、物流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具体业务操作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待提高。市场急需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有物流管理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现代物流模式的改革,使物流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同时按要求物流人才应具备更高的内涵素质。当前,我国物流教育面临两大形势:其一,为适应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向现代物流转型以满足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许多院校竞相设立物流管理专业。 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与市场要求脱节,学历与能力不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证书与技能不符。

1.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及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线及代名词。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能立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投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是物流单位对毕业生的学生的迫切要求。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对现代物流设施设备要能够熟练操作,对现代物流办公软件能够灵活使用。然而,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各项表现并非完全满意,他们认为物流毕业生专业素养及实践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实践技能弱,进入企业后难以立即开展工作,对各项工作显得无从下手,迫使用人单位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业务能力升级等等。其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单位多培养的专业物流人才在掌握实际技能后会另谋高就,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因此,高职高专的物流教学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依归,培养物流企业所需的具有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使人才输出的质量得到保障,以此也可减少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所付出的重复性培训成本。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而这些理论已经和当前先进的市场理念脱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套合理的、标准的、规范的教学软件来引导辅助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去熟悉物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导致无法培养出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也难以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标准。

1.2培养模式落后

商业、储运、物资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的重复性叠加难以构成现代物流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是众多产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综合性整体。对于当前的高职高专教学而言,其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保留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刻印记。重复设置专业课程,缺乏实践引导,物流教学的条块而分割严重,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教育理论视域狭窄,不能满足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导致教学整体水平仍停留在物流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1.3教学内容陈旧

物流管理涉及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英语)、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复合型、应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然而,目前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所教授的物流理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1.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物流发展在我国时间较短,物流管理专业对高校而言算是新兴专业,物流管理教育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绝大对数教师飞物流管理专业科班出身,而是跨专业教授物流管理,自身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深度掌握不够,同时缺少必要的实践经历,使其无法承担有效的教学任务。

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模式特色

2.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开发课程体系,订制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解决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弊端的出路。校企合作的主要路径如下:

2.1从实训实习方面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物流系统实训为主(物流实训室),到公司现场实习的机会不多。应该多联系物流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让学生到公司进行短期实习,让他们对今后的工作有较清楚的认识,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

2.2从课程设置方面

例如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主要专业必修课如:物流基础、物流设施设备、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货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与报关等都比较合理。但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下列建议:新增《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等基础专;《物流成本管理》这门课程相当重要,要加强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2.3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方面

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1)在专业对口与综合能力方面作比较,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不仅包含熟练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包括英语、计算机、写作等其它方面的在内的专业知识;此外,对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还便现在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以及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此才能胜任繁重复杂的物流管理工作。

(2)良好的谈吐及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在专业技能外的又一基本要求。很对院校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了相关的礼仪及团队合作拓扑训练课。

(3)物流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相互融合,为此,企业在物流人才职业规划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员工培训时期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协调相统一。

2.4从专业见习方面

为杜绝学生对以后工作方向模糊不清、工作期望较高、浮躁、好高骛远等不赶现象,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多种方式,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物流管理属于朝阳行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抗风险能力强,比较稳定。但利润空间有限,工资待遇只能是中等。基层是锻炼专业人才成长的最好天地,这要求物流专业人才应养成能吃苦耐劳得精神品质,将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基层锻炼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2.5从师资力量方面

尽可能多的从相关企业聘请有经验的物流操作人员及物流管理人员来学校任教,以兼职的方式展开。以他们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给学生上课,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真实化。同样也要多从各大高校聘请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对口的专家学者来学校给学生讲学,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深层化。对于已在校担任物流课程教学的老师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送到相关物流企业交流学习,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从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3.结语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思路,既然培养输送的物流人员和企业需求的物流人员存在很多对接上面的差异,那么,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以优质生源与更多物流企业建立并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突出展现 “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使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明朗。另一方面,为提升物流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水平,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升物流师资水平、开拓实习基地、规范考证培训等,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准也实践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进而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科]

篇12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22

1研究背景

随着江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就业前景远大。那么,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然而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43%,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19%,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3%,在货代企业就业的占4%,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21%。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我省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

2研究意义

近年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而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的放矢立足区域经济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

第一,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满足本地区域经济的物流人才的需求。

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

第三,有利于江西省高职院校金牌教学名师与团队的开发与培育。

3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

3.1构建“宽平台、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

“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同时,以江西省情为出发点,研发既能够适应江西物流行业现状又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重实践”:按物流岗位认知、物流实训、物流岗位顶岗实习构建递进式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需求。

3.2制定课程标准

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该参照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任务,对物流相关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解。多与省内物流行业进行互动交流,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进一步设计学习领域以及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研究制定单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3.3开发金牌核心课程

专业课程必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收区域内行业专家参与物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教材与课件,制作物流相关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需求。

3.4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

物流专业应该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等各种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体化。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设计和拍摄精品视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课堂课后教学。

3.5建立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方式兼顾过程化、碎片化的原则,根据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评价全面的评价形式,如项目任务书模式、学习报告、以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抵扣学分等形式,考核内容应注重实际操作,职业化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比例应占多数。

4构建“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以赛促学、技证融合”的四段式教学模式

4.1项目引领

解构岗位业务,重构学习项目,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确定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认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领教学。

4.2理实一体

针对学生的学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造成学校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可以以物流的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参照,开展任务导入式教学。

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工学结合,教、学、

做一体化,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3以赛促学

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与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比赛的思路一致。

技能比赛模拟创设了一个类似企业规范的平台,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有时会存在一条鸿沟,学生掌握的技能多是零散的和难以实际应用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