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11 08:1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篇1

(1)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国外关于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翰•弗莱纳根(JohnFlanagan)首先提出,发展到今天,通常与“职业指导”紧密联系。(2)职业指导国外的职业指导通常从中学开始,通过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中学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从而选择未来职业道路,大部分的中学生通过职业指导都能确定毕业后的走向,或是继续到大学深造,或是选择某一职业走入社会。

(3)现状分析由于中国国情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国内的中学生所面临的只有认真学习,考上大学这一条路,至于高中毕业后直接求职的则认为是不走正路,或是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才会选择的一条路。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职业指导晚于国外其他地区,通常放到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我国大学大多是严进宽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扩大化,高校的扩招致使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日益加剧,使得各高校纷纷将职业指导内容具体化、扩大化,时间上也由原先的毕业前夕扩展到整个大学期间。

(4)存在问题我国的中学教育紧扣高考这一主题,中学期间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高考所需内容,与大学的课程设置严重脱节,无法做到有效衔接,这就导致几乎所有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发现大学课程与中学相比较为轻松,学习氛围较为自由,没有师长来严厉管教,学生一下子陷入了一片迷茫。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才初次接触到大学的专业,对专业的具体内容所知甚少,有的甚至在入学前从未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仅仅是遵从家长安排、老师建议或是跟风填报专业。这使得他们不仅对本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不甚了解,在学起专业课时也只能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不知所谓。

2.辅导员视角下的职业素质培养

(1)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虽然现在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都有入学教育和专业导航课程,但是枯燥无味的讲述和陌生理论的灌输,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对专业的无知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陪伴大学生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最熟悉的老师,通过对所带班级学生调研摸底,根据班级学生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一系列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专业的陌生感,通过每学期一次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使本专业学生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如何学好本专业知识有清晰的认知和架构,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理清思路。

(2)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接任新的专业前,辅导员首先要研究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进程表,了解该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对学生四年来的学习进程有全盘的把握。如果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带专业差距较大,可向院内授课教师和有经验的老辅导员请教,针对该专业特色,制定一系列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

(3)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可以充分运用主题班会等几大抓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如,开展以“XX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培养计划,将培养计划分阶段进行,尽可能地将每一阶段的目标给细化,针对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根据个人特点,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职业培养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制定的个人职业培养计划阶段性目标已初步达成,辅导员可以组织班级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写下的职业培养目标,自查该阶段目标是否已经完成,没有完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来的目标是否需要修改。同时从辅导员工作层面分析部分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修改前期制定的该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方案。通过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教育,辅导员有效掌握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进度,学生也提升了个人职业技能,提高了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年年变化,新老专业不断交织融合,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老牌专业撤销、合并,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不得不增添部分新新专业,但由于新专业成立时间较短,高水品的师资队伍较为缺乏,而老牌专业相对师资力量雄厚,造成学生冲着新专业来,但课程却以老专业知识为主,新老专业的冲突也日渐显著。对于类似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以当前热门的传媒专业为例,优秀的传媒人才大多供职于专门的企事业单位,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门户网站、广告公司等,且较为集中于大中型城市。作为二线城市的本科高校,授课老师大多来源于应届硕士生,或是原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在实践上有着天然的不足。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时,要注意教育学生立足于当下,利用大学的有限资源来完成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培养,如校园新闻通讯、校内短片拍摄等都可以锻炼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引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教育他们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来完成职业素质培养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篇2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从2000―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增长6倍,增长率是500%。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却总是招不到理想的人才,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强,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它有利于高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这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才立业,实现成功就业。

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认知、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素质(非智力因素)。目前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把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招聘选才的重要标准。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选择员工时注重五大标准中的要求之一就是:员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能力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受重视。

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外,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都会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专业特征不明显的毕业生,像营销类的人才,主要是考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在招聘中,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综合权衡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文化。

(二)应变能力差。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灵活对待工作,非常程式化,不灵活,不善创新。

(三)思维方式过于理论化。在思维方式上,理论化特点明显,且常常带个人专业的思维习惯,缺少现实性,常常招致失败或导致冲突。

(四)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任务不能主动承担,与企业中不少岗位职责要求相比,目标任务相对笼统而模糊,需要员工根据职位的要求,主动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解决,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

(五)不注意批评方式。在向别人提出批评时,不够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致使良好的建议往往不能被别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六)竞争心理过度。看重个人自身的实力的提高,与同事和外界交流少,把竞争绝对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不会合作。

(七)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仅仅关心工作,对工作之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个人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八)主角意识过强。在工作中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结果是为争当主角而产生内耗,发生矛盾。不仅主角当不了,而且目标任务无法完成。

(九)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十)进取精神缺失。大学生们热衷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到大城市,到外资与合资企业中去,不太愿意问津不发达地区,不太愿意问津清贫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把期望值下调,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定能避免求职不断碰壁的情况,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十一)专业思想不牢固,职业意向不专一。许多大学生“考证”时,看重的是证书的市场效应,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和被录用的机会。有些去考证的学生全然不顾考证是否影响正常学业,是否有利于构造个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具体要从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流能力、成功心理五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积极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通过控制情绪可以改变生活,情绪时时处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心态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效果。培养良好心态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悦纳自己。自己接受先天的不足(如容貌不佳等),发展自己的潜力,欣赏自己的优点,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克服消极情绪。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称为“情商”,在心理素质中比智商更起决定作用。

(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挫折,在做错事被批评或谴责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认真地分析对待所有的事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大有益处。

1.要敢于接受磨难。自古雄才多磨难,遭受挫折虽然使人感到烦恼、痛苦,但是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努力去改变境遇,在克服挫折中磨练意志和性格。

2.注重及时调整目标。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因为不够科学或情况的变化而脱离实际,导致难以实现的目标,使自己心理上感到受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高了要降下来再分段实施,偏了要正过来,再去努力。

3.学会释放正负能量。受到了赞扬和表彰等产生的是正能量,能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信心;而工作有损失,实验遭遇到失败,挨了批评或处分等时,产生的则是负能量,会使人感到急躁或郁闷。对于负能量要想办法释放出来。总之,以使自己轻松快乐起来为目的,但要注意时间、场合和地点,不能有破坏性的行为和造成不良的影响。

4.学会心理升华。心理升华能使感情和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从情感和需要上升华,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催人上进,促使人走向成功。

5.学会自我安慰。当遇到挫折时,需要有“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6.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特别是个人的一些利益。

7.学会自我反省。当遇到挫折时,冷静客观地反思,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也敢于批评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是建立在个人对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决定着他的适应社会能力,是职业心理素质最重要的综合标志。

1.要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2.要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对培养人的健康心理,提高多方面的职业素质水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客观评价,既知道长处要发扬,也知道短处要设法避短。

4.要有自信心。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

5.要学会超越孤独。大学生必须学会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开放的气氛中去,用真诚和热情去与人交往,去关心外界的事物。

(四)交往能力的培养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职业心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1.要有积极交往的意识。包括群众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

2.要有良好的交往道德。包括为人善良、正直、真诚、负责、守信、重感情、重友谊、自尊自重、互相帮助等。

3.要掌握交往的要领。如会赞美别人、能宽容大度、会说服别人、会尊重别人、会拒绝议论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等。

4.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既不孤傲清高,又不随波逐流。

(五)成功心理的培养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要认识到失败者不是因为摔倒而失败,而是因为摔倒不再爬起来才失败。

1.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如果只希望成功而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还是渺茫的。

2.要有敢为心理。要成功必须敢为,要主动地培养自己敢做敢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

3.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不甘落后,争求上进,合理竞争,力求取胜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4.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

5.要有成功的创造性思维。成功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其关键是创造性突破,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和再现。要培养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篇3

[2]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教职成函[2013]1号)EB/OL].2013-01-21..

篇4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 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出发,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鹜远”、“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将个人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学生时代就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吃苦耐劳、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称为“人材”,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可称为“人才”,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方能称为“人财”。

(五)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

(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毕业生成才的基础、事业腾飞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要热爱、投入和执著,要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七)较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斗志,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大学毕业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素质,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总之,具有良好的人品、扎实的基本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有明确追求目标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建议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胜任模型和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人才需求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对目标行业企业的职场人物访谈,收集近期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等途径获得直接的一手信息。知己知彼,有针对性提升学生各方面技能。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三)借鉴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各项适应人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获得未来职场和人生的成功。通过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亲自搜集和分析相关实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索,共享交流各种信息和思路,无疑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

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各种技能是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形成的。因此,团队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训练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建议主要采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拓展训练活动项目的选择与组织,一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培训的成熟经验。这部分教学,除了授课教师外,亦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实际,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已经成为这一群体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探讨其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途径。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而就业难则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在大学生普遍反映“工作难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人才难求”。

而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1]。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他的职业生涯状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下,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探讨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

2.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2]有些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求职当作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门来。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造成找工作屡屡受挫。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较差,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过于偏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却忽视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等的培养,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至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转贴于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培养所需要的资源不仅涉及学生个人、高校,同时还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需建立“个人—学校—社会”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1.自我培养模式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形势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学习专业技能,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提高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途径[3]。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模式有:(1)做好正确的职业定位。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只有做好职业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才能顺利找到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是否适当,将影响其将来事业的成败以及一生的幸福。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重视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凭借良好的职场敏感度达到职业成功的彼岸。(3)增强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要不断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才能真正增强专业技能,更快地实现职业目标。

2.学校培养模式

高校是大学生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高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4],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实现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成熟。其次,学校要坚持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相关课程教育,通过群体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就业知识,得到基本职业训练。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也要围绕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锻炼。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生涯辅导机构专家、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开设讲座,提供可供借鉴的职业咨询服务。另外,学校应培养一批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工作者,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指导。

3.社会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除了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相关的有效保障。政府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开发,也可以扶持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企业方面,可以逐渐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目前我国仅有5%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吸纳大学生实习的意识。因此,应倡导企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这些企业的实习制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如果我国能形成大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将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真正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48-151

篇6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5-01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等围绕就业难的话题愈来愈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探知到:目前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很大,有较严重的过剩现象;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且后者是内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故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一个问题。

一、素质、职业素质

(一)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体能素质,也可以指心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审美观等后天的品质。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先天自然条件(如身体状况,性格向性等)。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研究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加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如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60万人,可见应届毕业生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且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并不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象。而直接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低下,以下将围绕三个方面对职业素质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

(一)职业目标定位不科学。

职业目标能够很好的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它是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行为活动的风向标。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具有以下特征:职业目标期望值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目标设定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设定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此外,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有很多大的关系。

(三)对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低。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当前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缺乏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其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帮助和引导。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和社会接班人的重要文化根据地,更需要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

(一)首先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扩大对职业素质类课程的设置比重高校要以发展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并重的综合课程思路为指导思路,要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实践性教学当中,且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是当代的扩大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学习和认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引导企业文化进课堂,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素质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认知是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

以高校扶持为支撑,大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的面对职场挑战和突破内心的恐惧,积极的调动自身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实现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有意识的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兼职和见习等是锻炼职业素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素质的良好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机会,不要怕丢面子,端正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2、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做社会实践,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技活动等,培养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水平。不管是否和本专业相关,大学生都要把握机遇和勇敢面对挑战,不要有心理抵触和胆怯。

3、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大学生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向先进榜样学习,严格规范自身职业道德和加强职业修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2.

[2]陈志和.试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健康长寿的最有效的手段[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2005.

[3]郑传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4]教育部.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一、素质、职业素质的涵义

“素质”一词最开始的指生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指人的先天生理特点。这是狭义的素质。而广义的素质则是指教育学上的素质,也就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教育、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的的身心特点和品质。这种广义上的“素质”又称“素养”。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某些素质通过后天的实践和学习是可以获得改变修复。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自己从事的社会职业的了解程度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一般表现在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情绪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针对高职院校这一特定范围的学生的职业素质。这里的“职”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岗前培训,而是要培养人、培养学会做事的人、培养会创造的人。只有符合这三个层次,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方能体现出“高等性”,因此,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够使学生的潜力在职业生活中不断展现,促进其在职业生活中全面发展[2]。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一)职业价值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业不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又加上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职业定的向出现了功利化、价值期望偏高、缺乏自我认识、创业热情不足等特点。

(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态,未能及时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将来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这使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自负、胆怯、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专业知识不扎实

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这是用人单位所普遍认同的。可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专业知识储备量不多,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是致命的。可见,知识不健全、不扎实是高职院校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四)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求职者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及法律意识。他们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违法违纪的不良行为,这不利于毕业生长远地、稳定地职业发展。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探索

(一)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以管理能力、职业兴趣、社会能力、人格等主要测试内容,并在此基础开发设计更加完善、健全的职业心理测评系统。教育工作者要合理设计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就业心理测量以及测评系统。这有利于帮助高职大学生认识自我,发挥潜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工作者要探索或者建立与职业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领导、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相关课程的建设、研究、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合理地注入职业教育的理念。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要关注职业素质,发挥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等课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一思想素质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

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就业指导,要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就业指导中心,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就业指导研究所,定期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养。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开办论坛等。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是一个教育、培养、援助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指导毕业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职业社会。[3]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在毕业生毕业前夕进行短暂的培训和一些相关职位的介绍,这显然是不够的。要建立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完整的、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就业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全程化。

(四)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育的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教育、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社区、去工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多做公益以及勤工俭学等,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拓展素质,把自己锻炼成构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的引导和培养方能获得。[4]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将会越来越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也将会成为教育新的研究热点。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氛围,结合社会、家庭的理力量,进一步推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114- 115.

篇8

关键词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培养路径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叙述,首先,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喜忧参半。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水平整体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具有积极向上且与学生角色相符的一面,但是同时落后思想、消极思想以及与学生角色不符的一面也客观存在;其次,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从荣誉感以及成就动机方面来看,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尽管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仍旧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是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也客观存在。同时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耐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独立性水平不高,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竞争素质和人际关系素质,并且具有正确的竞争观念和人际交往观念,但是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一般,这是引起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虽然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与自我培养方面却相对欠缺。从认知素质方面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感,然而其本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仍旧有待提高。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维度的却是都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的素质水平,所以正是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史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1.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

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是确保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保障体系的构建中,职业院校有必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学校预算中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经费,这些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普查建档、专家咨询、设备添置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在经济条件或者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所需的设施、组织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相关培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普及、开发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并指导课程设置。另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开展行为训练以及体验活动等来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

同时有必要在学生宿舍楼设置心理咨询室,从而实现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向学生生活中的渗透,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包括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其工作的重点对象包括职业院校新生、应届毕业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等。

2.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以及内容作出明确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身心潜能进行开发,并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完善。直接目标表现为对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各种心理健康因素,并针对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与防治,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根本目标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潜能进行挖掘来健全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人格教育的健全。学生所具有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以及人际关系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诸如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等都是人格有待健全的表现,所以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应当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做出客观认知,并有意识的对自身进行反省和训练,从而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活泼而开朗,并且具备正义感和同情心。

(2)适应能力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的接纳,对社会以及其他环境的适应,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苦恼。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对自身的人格做出完善,同时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信念。尤其是针对自信心欠缺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对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进行认知,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职业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另外,高职院校通过教育与引导来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认知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期望和个人需求做出调整,避免出现由于期望过低或者过高导致松懈和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做出完善。

(3)稳定情绪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出现强烈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会导致学生的情绪以及思维失控,所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情绪做出调整,让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对事物进行认知与分析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并避免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

(4)意志力教育。在职业院校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意志力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意志力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可以帮助学生促进自我的调节和提高以及对困难的克服,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顽强性与果断性,并表现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态度。

(5)人际和谐教育。即引导学生掌握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技巧和基础的尝试,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具备交往艺术,同时也能够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避免对他人产生过度依赖。

3.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职业院校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和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内容的引导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化特点,将讲解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表演心理剧、分析案例、自我评级、心理测试等渗透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心理的调试和人格的重塑。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的自身心理调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我激励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自我激励法,可以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在面对逆境时能够坚定自身的行为与信念,并产生于逆境进行斗争的力量与勇气。

(2)自我暗示法。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自我暗示包括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自我暗示的前提是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认识,从而对自身进行肯定并消除负面情绪以实现自信心的强化,。

(3)情绪宣泄法。引导学生在适当场合对自身情绪进行适度的宣泄可以有效地发挥心理调节作用。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要压抑负面情绪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进行情感宣泄的方式、地点以及时间,改正学生任意宣泄自身情绪的错误行为。也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识做出正确改变,从而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机构来德奥调节与理解,并对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

(4)情感迁移法。注意力的转移是保持良好情绪与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出现负面情绪是可以参加一些有价值的娱乐活动,通过环境转变来释放或者转移不良情绪,如听音乐、运动以及阅读等都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一个新的教育工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由于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的接触并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当前社会中许多教育机构以及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其教育质量,所以充分挖掘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而不是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命名的网站,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大学生群体对这一平台产生抵触情绪,而在交流平台的建设中,各系、各班级教师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匿名聊天和论坛交流来完成共同,匿名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敢于并且乐于在平台上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教师以及辅导员则应当对学生所发表的心理困惑进行分析,并针对具有真实性的学生心理困惑做出解答。

参考文献

[1]刘丽,刘媛媛.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略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2]郭韶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及建议[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培养 职业规划 教育

一、我国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背景

(一)背景

1、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烦扰的问题之一。据客观统计数据显示,就业形势严峻程度在近年来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的2010年和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

2、大学生职业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就业难有多个原因。严峻的客观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存在影响,但是大学生本身能力与社会需要脱节也是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因职业技能不达标失去工作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9.4%,即每3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因工作能力缺乏而痛失工作。①日前,由应届大学生在各类型企业中的离职率远高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表明我国应届大学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市场适应能力的不足,在学校所学非企业所需,以至形成职业技能缺乏,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

(二)研究的方法

1、宏观方面

在宏观上,笔者以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背景,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并参考文献和网络,了解当前国内外大学阶段职业教育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2、微观方面

微观上,本文结合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采取与学生访谈以及与个别从事职业规划的盈利机构的方式收集信息。并参考我校、我院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情况。

二、职业规划概述

“职业规划”这个名词,是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经济已经非常成熟的发达国家优先提出的,它主要是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情况,进而得出结论,帮助人们主动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成自己的成功,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坐等着机会的降临。

职业规划教育以教育为本,起内涵就是应当区别于一般的专业教育,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达到以下几方面目的:一是构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只是结构,二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定的职业理想,初步培养职业观,三是根据大学生相异的自身条件与职业观,寻求个体能力培养目标。

三、国外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状况

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中学就开设职业规划教育,把升学指导、职业规划作为重要教育内容,有些国家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灌输职业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在大学,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每一学年都有特定的内容。

1、美国:美国是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比较早的国家,自从20实际50年代以来就特别注重学校职业规划工作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受到特别重视,从入学起,就业中心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作出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

2、德国:在1902年已经出现职业指导活动。各高校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入学咨询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大学新生入学后,各高校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一到四年级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指导课程。

3、英国:大学就业辅导老师一般具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除了对毕业生进行择业辅导外,还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个性化辅导。

4、加拿大:高中有文、理、工、医、商、艺等大类,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就接受专业职业咨询顾问的指导,然后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大学的攻读方向。

四、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思考

适应社会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大学生,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教育也才是合格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职业规划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对职业规划理论分析以及实践状况的探寻后,结合工作性质,笔者认为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

1、增加灵活教育方式

职业规划教育以学生个体特性为基础,因此,教育方式也可以个性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结合的方法。既达到了知识的传达,又可以展现学生个性特征,有利于因材施教。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谈话中就可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主动进行职业规划。

2、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工作,作为职业规划的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制定指导计划、明确实施管理。了解和理解职业指导的影响因素、明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

3、进行全程教育活动

职业规划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工作者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树立明确的全程教育观念。并使之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学校的培养目标、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行各阶段不同的职业规划项目和目标。

4、完善教育评估工作

评估工作是检验一个项目好坏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职业规划教育无法通过试卷评判,可以根绝它的任务和目的来选择适合的评估手段。首先,大学生是职业规划教育的受益者。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后是否能够制定出合适的职业规划,以及实施程度如何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其次,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客观就业状况和工作能力也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准。

总之,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可为之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学习成功的职业规划教育经验、加速推进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发展。(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团委)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刘豪兴.朱少华著.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方向阳.职业学习与就业全程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历程与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5]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09-02

职业素质是指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职业者对社会职业的认知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高校应该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在培养大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渗透职业素质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个性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职业素质,掌握专业技能,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当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

显然,企业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需求,对在校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当代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毕业生了,而是更看重以下几方面的素质:①优良的个人品质,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专业知识的欠缺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②团队协作能力,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③吃苦耐劳的精神,企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④扎实的专业技能,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⑤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毕业生成才的基础、事业腾飞的起点;⑦较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斗志、保持朝气蓬勃、坚持积极进取。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必要性

有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是盲目地投简历。其实大学生并不了解企业招聘、录用人才的基本标准。现在有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素质现状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1.职业素质培养是社会经济职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经济迅速发展,人才竞争、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许多岗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变化特征将要求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根据当前市场经济职业发展的需要调整职业发展方向以主动适应社会变革,谋求更大的人生发展力。

2.职业素质培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企业将按照国际化标准模式进行管理,对人才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样企业才能适应新的国际竞争形式和发展。新时期企业对人才选用的职业标准也从单纯注意专业变化到注意综合素质,要求职业者不仅应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有过硬的岗位技能和能力,还应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将成为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职业对劳动者和人才的普遍要求。

3.职业素质培养是迎接知识经济创新挑战的需要。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知识创新,谁能够拥有更多更高的知识和科技,谁就会获得最高的经济回报和经济效益,谁能不断创新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产品,谁就会掌握竞争优势赢得发展和进步。因此培养大批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是时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高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措施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可见当代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大学生本人到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表现与能力,也关乎到社会与企业的发展。以下我从四方面简单分析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重视人才市场的调研。人才市场是大学生求职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各行各业的企业到人才市场去招聘本企业需求的人才。重视人才市场,一方面可以为高校教学提供信息,让高校了解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将来要投身工作的地方,也是锻炼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地方,高校教学工作如果能加大对这两方面的调研,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势必会有很好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高校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

2.进行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每位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所以高校需要针对这种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工具来使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要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准确地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依据测试结果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同样也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地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3.借鉴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在群体教学中榜样无疑是最好的激励方法,好的案例拥有最值得学习的素质与品质内容,是教师可以运用到教学中的很好的素材。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成功职业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

4.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团队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培训的成熟经验。这部分教学,除了授课教师外,亦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条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

总之,是大学生从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职业素质培养的很直接且有效的办法。团队拓展训练,可以依据企业的需求,锻炼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以便大学生很好地为以后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好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2007,(5).

篇11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 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篇12

罗伯斯大学(OralRobertsUniversity)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大学。该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势头。该校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借鉴的方面。

一、罗伯斯大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概况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环境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罗伯斯大学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突出体现了紧密结合本国经济环境的特点,充分反映经济发展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在美国的商业经济体系中,有7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因此,该校商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个人创业的企业家精英或管理人员。作为体现培养目标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则充分体现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会计管理职业素质与能力。如在专业应修课程中,通过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商业案例进行实地分析考察的能力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能力。正是这种具有特色并紧密结合经济环境特点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其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师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导学生职业目标的初步设立。商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并不划分专业,但每一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会有专业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导师在学生第一年上公共课的过程中,就会为学生介绍专业前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和选修的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填写大学学习计划书及学习进度表。第二,跟踪服务和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目标。在每学期开学注册课程之前,指导老师都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选择。学生按要求填写选课表格并得到指导老师签字后才能到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改变或某门课程学习有困难乃至职业发展倾向有变化,老师便会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直至学生按照职业规划目标修完所有课业,走上职业道路。第三,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便进入了指导学生写简历并不断进行修改的阶段。由于专业课老师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与企业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也能为学生提供公司招聘的各类信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由此可见,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修正、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积累、学习计划的完成以及职业素质的积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作用。

(三)案例分析是学生训练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是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案例来源或取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可用于财务分析、战略管理等课程所需的案例;另一类是教师自己编写的将课程知识点融合起来的案例,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所需的案例。案例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以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为案例进行的分析,既要求学生从宏观上对国内外该行业经济现状分析入手,还要求从微观层面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行业的走势进行判断并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这种案例取材真实,没有也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正或调整,学生不仅得到了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训练,而且对案例企业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甚至该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准备。第二,搭建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在案例分析中,从团队形成、选题、分析直至撰写报告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团队形成阶段主要靠学生自主结合;选题由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及要求共同研究确定,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建立模型一直到撰写分析报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配合与协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精神,使其懂得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第三,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会计职业素质。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通常要符合MLA(现代语言学会)格式及APA(美国心理学会)格式标准进行标准化的注释、标注、脚注及索引,引用超过7个字以上就应在文章中表明出处并进行标注。这不但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目标的设定以及自身职业素质的锻炼,完全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大学期间,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识。学生们一入学,便开始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并有意识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专业实习。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大学期间没有实习经历和经验,毕业时很难找到工作。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了解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运作,形成一个对会计系统的初步认识,为日后步入会计职业领域奠定了基础。二、我国会计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反思与改进

尽管我国大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与罗伯斯大学相比有很大差异,如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公司对待大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等等,但撇开这些客观因素,对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而言,在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

(一)高等会计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培养目标

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从学校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看,一些高校将其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从学生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来看,有学者调查表明:“通才+专才”的组合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选择。作为提供教育资源的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认同,两者之间是否相互吻合,以及如何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合理的体现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训练,都需要认真思考。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接受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环境的要求,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者应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特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配备有班主任,而且大多数班主任都是专业教师。许多班主任不仅在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方面倾注了心血,同时也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引路人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的发挥都只源自于教师的自觉行为,并没有形成一个机制或建立起一种制度,因此难以调动所有专业教师关心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而一些学生也往往由于缺乏指导,无法形成对专业的充分认识,最终因目标缺失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虽然许多高校也建立了导师制,但对导师作用的认识大都局限在对课程学习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指导。应借鉴罗伯斯大学的导师制,将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帮助和指导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在制度中明确导师对学生大学期间提供包括职业目标设定、课程学习、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职业指导服务,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措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一入学就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并在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积极实践的过程中跟踪服务。

(三)探索富有成效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应在政策上和资金上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编写高水平案例积累素材。第二,高校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或服务,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外实践环境。对此,我国的企业迫切需要转变观念:接受实习生不再是增加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及早瞄准人才、选拔人才、与其他企业竞争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的难得机遇。企业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必将日益重视科学规范的管理。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必然促进企业对具有较高会计职业素质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与选拔,并主动与高校合作,将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储备人才紧密相连,实现企业支持高校,高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多赢局面。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