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市场范文

时间:2023-06-11 08:13: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投资市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险投资市场

篇1

风险资本退出是风险资本规避风险、收回投资并获取收益的关键。风险资本是以资本增值的形式取得投资报酬,不断循环运动是风险资本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当风险资本伴随着企业走过最具风险的阶段后,必须有出口让其退出并进入下一个循环。否则,风险资本呆滞,不能增值和滚动发展,更无力投资新项目,风险投资也就失去了意义。风险资本家投资创新企业不以取得该企业的长久控制权为目的,经过若干年,无论创新企业取得成功还是面临失败,风险资本都会从创新企业中退出。退出方式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外部金融环境而有所不同。常见的为股票上市、股权转让或股票回购、破产清算等。其中,股票上市是最佳退出方式,湓蛑饕卸?

首先,股票上市,特别是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ing,ipo)为创新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选择权。它是一个关于企业控制权的买入期权合约,在风险资本家与创新企业管理者签订的投资契约中,允许创新企业管理者在达到某种业绩目标时,购回风险资本家持有的股票,增加创新企业管理者自己的股权份额。特别是当风险资本家欲将其股权卖给第三者时,买入选择权允许创新企业管理者以同样的条件、同样的价格向风险资本家优先购买。因此,只要事业进展顺利,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会向有利于创新企业管理者的方向倾斜。否则,当创新企业的经营风险由大到小,而收益由小到大时,风险资本家对创新企业的服务逐渐减少。创新企业管理者承担了努力的全部成本,如果只能获得部分回报,他必然会增加在职消费或使企业效益体外循环。所以,此时控制权应向创新企业管理者倾斜。美国的风险资本家一般在首次公开募股后的一年内,减少其对创新企业持股份额约28%,三年之后,只剩下不到12%的风险资本家还持有公司不到5%的股份(贺海虹,1998)。所以,ipo提高了创新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企业发展筹集了更多的资金,并增强了原有股份的流动性,使创新企业管理者有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ipo对风险资本同样形成激励。创新企业成功上市一方面使风险资本家获得了数目可观的资本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外部投资者衡量风险资本家业绩的标准。风险资本家培育企业达到上市的越多,风险资本家今后的融资渠道就越广,融资成本就越低。因而,风险资本家就越有动力为创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尽快协助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当创新企业达不到ipo退出条件或不是很成功时,风险资本家可以选择出售股权的方式收回投资。在这里,风险资本家通过订立卖出选择权,保留一定退出资本的渠道。卖出选择权的好处是允许风险资本家在该企业无法达到一条经营目标时,有机会释出其所持有的股权。卖出选择权的运用可以使风险资本家能尽快结束与营运业绩不佳公司的关系,使风险资本抽回,重新运用在其他项目中去。此外,卖出选择权的运用,也可能发生于被投资创新企业营运业绩不错,却因某些原因无法在短期内上市,而风险资本家因自身需要,必须将其所持有的股权售出。当然,当风险失败时,风险资本家只能采取破产清算方式退出。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收回原投资额的64%(刘曼红,1998)。由此可见,风险资本的退出对整个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风险资本市场的特征和功能

风险资本市场是一个与一般资本市场相对应的概念,是资本市场中一个具有较大风险的子市场(、许小松,1999)。它是对处于发育成长期的新生高技术企业进行股份融资的市场。按市场的结构和作用可分为风险资本一级市场———私**益资本市场和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小盘股市场。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包括风险资本的融资和投资。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个非公开的市场,股份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私售私买,市场相对较封闭,信息流通不畅,投资规模较小,但有利于新生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始期的融资。因为私**益资本市场不需要这些小企业具有信用历史,也不需要它们以自己的资产做抵押,只要这些小企业具有发展潜力。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包括风险资本退出和创新企业再融资。这个市场与一般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一样,属于公共权益资本市场,具有公共权益资本市场的属性和特征,但由于服务的对象是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因而在运作和监管上又与公共权益资本市场不同。风险资本市场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存在的基础。创新企业在一级市场的发育状况决定了二级市场的前途;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扩张的前提,二级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渠道,实现其投入———退出———再投入的资本有效循环,为创新企业提供进一步的资金融通,培育创新企业迅速成熟至进入一般资本市场。所以说,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是连接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和一般资本市场的桥梁。

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比一般资本市场更高的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市场主体———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由于处于发育成长期创新企业自身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及较低的信息透明度,会使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和管理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增加市场风险。而一般资本市场的风险来源于市场衍生产品运作的复杂性和市场对风险的放大作用。因此,风险资本市场有着与一般资本市场不同的特征,表现在:

1投资主体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是社会公众和各类机构投资者;风险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是有相当资金实力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2市场主体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发育成熟的大公司;而风险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处于发育成长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3投资对象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资对象是具有经营稳定性和赢利性且风险相对较小的传统产业;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是新兴的,具有增长潜力,同时存在较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

4投资方式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入主要是一次性的,投资周期较短,股份流动性较强,而风险资本市场则根据企业不同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分次、多阶段的进行投资,投资周期一般在3~7年,股份流动性较差。

5投资收获方式不同。在一般资本市场,投资者主要通过分红派息和股份增殖实现投资收获;在风险资本市场,投资者不以获取企业股息红利为目的,而是通过风险资本退出时的股份增殖作为投资回报。

6上市标准和监管理念不同。一般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高,注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风险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低,对企业的经营规模要求不高,注重企业的经营活跃性和发展潜力。一般资本市场强调信息透明,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风险资本市场强调在充分信息披露基础上的投资者自我保护。

尽管风险资本市场与一般资本市场相比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在市场功能的发挥方面与一般资本市场相似。即具有:(1)融资功能。风险资本为创新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保证创业对资金的连续性。(2)资源配置功能。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高新技术的经济价值通过市场得以公正的评价和确认,以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产权流动功能。从现资理论角度看,如果一种资产不具有流动性,那么,无论其潜在回报率有多高,它都不具有优先投资价值。风险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转换机制和灵活多样的并购方法,促进创新企业资产优化组合,并使资产具有了较充分的流动性和投资价值。(4)风险定价功能。风险定价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与风险的一种函数关系。投资者可以参照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种资产价格,根据个人风险偏好和个人未来预期进行投资选择。风险资本市场正是通过这一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中发挥作用的。

三、对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设想

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资本市场的培育。对于风险资本来讲,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好比是“进口”,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就是“出口”。有进有出,市场才具有流动性和吸引力,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市场。我国风险投资之所以十年来没有取得大的发展,除了一级市场资金制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风险资本没有“出口”,能买不能卖,能进不能出,使风险投资功能丧失。因此,在我国,解决风险资本的“出口”问题,即建立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或称二板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二板市场的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1)建不建国内二板市场?(2)二板市场的模式应是什么样?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高新技术创新企业投资一方面风险大,另一方面投入的资金又存在较大的停滞性,所以,为满足投资者易于套现的需要,早日开通二板市场,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涉足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先后开辟了二板市场,如韩国、印度等。所以,我国也应尽快开辟二板市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目前的主板市场投机性过强,大量短线游资的冲击已使股市风险加大,而二板市场的风险比主板市场更大,能否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管值得怀疑,二板市场未必是风险投资的灵丹妙药。本文认为,从风险资本的运作机理和风险资本

一、二级市场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肯定二板市场要开通,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整个风险投资业的核心所在。但是,在发展步骤上应确定近、中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限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不宜立即新建二板市场。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国家应放宽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条件,对于直接上市较为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应鼓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一些具有一定实力但上市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买壳上市来实现资本退出。目前以协议收购国家股、法人股的方式实现买壳上市较为普遍,即风险投资公司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银行挖掘壳资源,二者通力合作,促使高新技术企业买壳间接上市。上市后,高新技术企业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使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上升,然后风险投资公司通过有偿转让国家股或法人股,实现退出战略并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但由于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协议转让价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价值被低估,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不高。因此,可以将各地原有的证券自动报价系统的设备和网络进行改造利用,建立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解决因地域问题而出现投资者与受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费用较低,便于吸引当地的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和监管,促使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尽快达到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避免直接进入二板市场可能引发的风险。

中长期目标:香港创业板(股票第二板)市场经过十年的酝酿,已于今年11月25日开始运作。与主板市场相比,香港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宽松。如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无要求,只需有两年“活跃业务活动”记录,上市后的最低公众持股数不低于3000万港币或总股本的10%(二者取其高),但在市场透明度方面实行更全面、更详细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详细的公司募集资金用途、经营状况、投资状况、内部管理、技术与市场前景以及潜在的风险,并定期公布财务季度报表、中期报表和年终报表,及时披露影响股价波动的敏感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最充分地得到最真实的信息,防止少数人黑箱作业、操纵市场。由于香港创业板没有对上市企业作区域限制,这为我国内地中小高新企业海外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培育国内中小高新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学习和借鉴香港风险板市场的经验,加快国内市场机制的建立,加快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最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二板市场。

关于二板市场运作模式,国际上通常有两种: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和独立的市场模式。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是二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补充,与主板市场组合在一起共同运作,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交易体系,甚至采取相同的监管标准,所不同的是上市标准的差别,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独立市场模式,是指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各自独立运作,拥有独立的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并采用不同的上市标准,如美国的nasdaq、日本的otc交易市场等。国内对于市场运作模式同样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选择非独立的市场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主板市场的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避免资源浪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美国nasdaq市场为代表的独立市场模式是世界公认的二板市场的成功典范。nasdaq市场无论在交易制度、组织管理方式、市场监管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借鉴素材。“要学就学最好的”,nasdaq应成为我国二板市场的样板。本文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有二:一是我国目前的主板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存在较多问题,而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将增大监管的难度,加大主板市场的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主板市场的规范和发展。二是由于二板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市场对投资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即有能力对公司的业务情况以及所涉及风险作出透彻客观评价的投资者)。市场对投资者每笔交易额最低标准进行限定,限制散户投资者进入二板市场。我国沪深股市投资者中80%为中小散户,这与二板市场所要求的应以专业机构和富有的个人且具备投资技巧和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不相符合。以现有的市场管理水平,一旦有人利用创新企业存在的高风险为题大肆炒做,很难保证市场运作“公平、公开、公正”,极易出现股价的巨幅波动,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影响沪深股市的健康发展。所以,独立的市场运作模式应是我国二板市场的首选。

二板市场的设计牵涉面广,包括对潜在上市资源和投资者的市场调查,上市标准和上市费用的确定,市场法规和交易制度的设计,监管系统和机构的设置等。而设计目标中最重要的是既要保证市场有较好的流动性,又要防止过度投机,市场波动过大。因此,对二板市场的设立必须细心策划,统筹考虑。

篇2

我先提一个问题:“什么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我想先听听你们的回答。

“我认为风险投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一位女同学回答道。

“这是其中的一个答案。我每次在中国或者在亚洲国家问这个问题,得到的90%的答案是‘投资、投资,回报、回报’。但对我而言其真正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纯粹的风险投资是关于成长型企业的建立,是在中国的国内市场或从一个全球的范围建立盈利性的企业,最终获得可喜的与其高风险相对应的高回报。而风险资本只是使这些企业开始运作的前提条件,一旦风险投资企业建立起来,就要考虑其它各方面的因素。

风险资本的产生源自五个方面因素:分别是经济环境(包括人才、技术、货币稳定性、基础设施、政治稳定、竞争力、创造力和经营成本)、财政因素(包括一般税收原则、税收激励、国际税收协定)、文化因素(包括教育水平、权益资本所有权、风险厌恶程度、合作行为)、法律制度因素(包括投资来源、资金结构、劳动法、专利权、股票和期权、破产法、退出途径等)以及中介机构(例如银行、人、有关专家、律师、会计师等)。也就是说,一些外部因素会影响风险投资的运作,但是政府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是财政政策和法制环境在起作用。我们再看看整体经济环境,意味着你即使拥有很多钱,但如果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也就是如果经济环境很糟,那么风险投资也很可能失败。社会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也是很重要的。我举日本为例。日本是世界经济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它的风险投资运作情况真的非常糟糕,所占比例非常之小。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三个原因可以解释。第一个原因是日本人非常厌恶风险,因为他们很爱面子,对风险的接受能力小。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一个日本人生意失败,或者没有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将对他们的余生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风险投资意味着要冒很高的风险,要非常“勇敢”。其他方面是关于教育与培训,

这五个因素围绕风险投资的主要方面,它们之间也相辅相成。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同时完美地满足这几个因素,即使满足了这些因素,一些国家的风险投资取得了很高的收益,而另一些国家的汇报率则非常低。

我们知道在中国有一些大的问题,比如在中国没有“纳斯达克”(即中国真正意义的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存在一些对于国际投资进出的法制障碍,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因此我不打算讲风险投资在中国的运作,而我在这里要阐述的是风险投资如何在最佳的经济、最好的环境中运行的。

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投资者——国际风险投资流量与绩效;二、风险投资企业——国际化与技术;三、风险投资家——国际化挑战;四、机会与展望——马丁的水晶球模型。

首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对风险投资的成长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欧洲大陆、英国、美国和日本2003年至今的各年经济增长率,印度的平均增长率为5%,而中国高达8~9%,在部分沿海地区甚至达到了12~16%。投资者首先考虑的就是GDP。我们来展望一些未来20~40年世界各国的GDP增长情况。到205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排在全球第一位,美国第二,印度第三,日本第四,巴西第五,俄罗斯第六,这意味着今天的G6集团中将来只有两个国家能够继续处在经济前六强中,它们是美国和日本。其他几个经济强国将被新兴的国家所替代。记住,投资者总是在寻找哪里是成长型的市场。中国的GDP将从现在起任一时刻超过英国,在2008年左右超过德国,2015年超过日本,一切顺利的话,将在2040年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印度、巴西、俄罗斯这些国家也将在2040年左右超过现在的G6集团其他成员。因此到2050年世界经济将有一个大的转变。如果我是投资者,我将寻找每一个经济增长的角落。

第二,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良好,许多企业都能获得利润。在2001年世界经济突然陷入低谷,企业利润为负,投资者没有钱,就不能购买机器设备,不能购买股票,不能对成长型的新兴企业进行投资,所以原始资本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start-ups来说。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有很好的业绩,获得高额的利润,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就会急剧上升,也就是公司的每股收益上升。这意味着该公司有钱进行投资。比如他们把钱投资于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总之记住:强大的经济—高额的利润产生了高的企业市场价值,从而刺激资本支出。这对于成长型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接着我们来看私人权益资本投资。在过去的25年中,美国有一个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这正是中国所缺少的。筹集的私人权益资本约有70%用于buy-out收购企业,上世纪90年代共有5500亿美元的私人权益资本,而80年代只有700亿美元。过去10年里,大约2500个基金共筹集到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在达到2000年的最高水平后,无论是收购还是风险投资,资金筹集水平又回落到96-97年的水平。

记住,美国有着50年的企业收购的经验,而欧洲进行企业收购的历史较短,亚洲就更不用说了。

可以看到,2003年,美国筹集到的所有资本中,有86%是在美国国内筹集到的,14%来源于国外(其中,来自欧洲的占9.1%,亚洲3.2%,其他地区1.9%)。欧洲筹集到的资本有72%来自欧洲境内,28%来自欧洲以外国家和地区(其中22.1%来自美国)。来自欧洲的资金大部分也是用于欧洲境内,不是进行风险投资,而是用于企业收购。因此欧洲的风险投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业绩。有趣的是,以色列有90%的资本来自国外,主要是美国,占55%,来自亚洲的在上升,占20%,来自欧洲的占15%。这些资本主要投资于技术部门,因为以色列以其强劲的技术水平而闻名。亚洲有63%的资本来自亚洲内部,37%来自亚洲以外,主要是美国。

许多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一些大银行等)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债券,较少投资于私人权益资本。私人权益资本的全球分布情况是:美国始终所占比例最大,2003年占到了全部资本投资的7.8%,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欧洲从1999年的2.5%开始,到2001年的3.6%,再到2003年的4.0%,其增长趋势显而易见。我们预计到2005年底这一比例美国为8.2%,欧洲达4.5%。亚洲用于私人权益投资的比重小的很,比如日本资本充足,但多亿养老基金的形式存在。

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很需要资金。因为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中人”的养老负担大大加重。因此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要寻找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

美国的风险投资和企业收购都占较大比例,而欧洲的企业收购占大部分,风险投资则比例较小。在公开市场上,无论是房地产投资、固定收益证券投资还是股票投资,每种投资最高25%的收益并不比其最低25%的收益高出多少。但是在私人市场上,无论是企业收购还是风险投资,其最高25%的收益远远高出最低25%的收益。有如此大区别的原因是:在公开市场上,信息容易获得,投资者能进行很好的分析,而在私人权益市场上,投资者要进行的是建立风险企业,一切从零开始,三、五个合伙人进行长达几年的合作。在这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来把企业做得更好,每个投资者都想获得最高25%的收益。

我们再来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在中国,没有纳斯达克,没有二板市场。而在欧洲,把所有的技术板块的股票加总起来,其规模还不到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份额的一半。问题在于,欧洲市场缺乏专业人员,没有技术基础,他们不了解市场的活跃程度,我记得4年来在瑞士只有17支股票上市。亚洲也有类似的问题。我认为,欧洲要有一个纳斯达克,美洲有一个,亚洲有一个,这三个纳斯达克市场要有相同的透明度,相同的上市要求,从而吸引国际投资者。我相信今后几年里,唯一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纳斯达克市场的国家就是中国。因为中国跟美国一样有足够大的市场,允许强大的跨国公司和一些新兴的企业进入,但这需要几年的时间。建立这样的市场需要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中国要想吸引众多的国际资本,必须要建立一个国际通行的市场标准而不是其自身的标准。欧洲和亚洲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一个退出途径。但如果公开市场选择有限,则另外有一个退出机制就是被其他企业兼并。如果只有一个退出途径,没有竞争,这意味着市场价值和股票价格就会很低。但股票市场和兼并这两个途径并存,就会有竞争,就能推动风险企业的价值上升。由于中国没有纳斯达克,中国的地方风险投资企业在竞争上就处在劣势。因此其解决办法就是对欧洲和亚洲的成长型股票市场进行合并成立纳斯达克板块。

接下来,这几张图表把美国与欧洲的IPO以及M&A的情况做了一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市场的波动性较强,而欧洲市场则表现的相对平稳。我们再来看风险投资在过去十几二十年发生了几个大的变化:一是高科技企业更加全球化,它们主要集中在无线电、半导体、电子通信、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你可以在中国建立,然后在欧洲或者美国上市退出,这无关紧要,因为全球的标准是统一的。另一个变化是技术的流动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是过去10年里资金的流动更加全球化。第三个变化是人口的流动性增强。比如有很多中国人与印度人到美国留学、工作,获得了很多技术、营销、管理方面的经验,再回国创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时,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技术,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非常准确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定价策略等营销行为。这正是中国的中小型技术企业所要做的。

中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大多是在当地融资,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它们走出中国到世界各地融资,则企业的规模和收益都能够翻番。而到国外融资最成功的要数以色列了。以色列是一个小国,人口只有600万,但以色列技术十分先进,也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在美国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国家。原因之一是以色列没有国内市场,那些企业在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目标定位于要国际化,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公司竞争。

一般来说成立5至10人组成的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非正式的投资,主要来自家庭、朋友与政府的支持,这部分占到了92%;另一部分则是正式的风险资本投资,只占8%左右。但是以色列的风险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达到35%这么高,而中国则是另一个极端,风险资本只占0.8%。

对于前景良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R&D上进行较多投资的企业,其回报将比一般企业高出2至3倍。而且小企业更灵活,发展也更迅速。

这里有一份2004年各国风险投资总量的数据,美国212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紧接着的是加拿大、以色列和英国,中国以12.7亿美元排在第五,而在四五年前中国的风险投资排在很后面。我的预测是,在未来两年内,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将超过英国、以色列甚至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二。但这不意味着日本和欧洲在技术上不先进,只是融资结构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比如欧洲人福利好,不喜欢冒险搞风险投资。

还有一份2004年风险资本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数据。美国87%的风险资本投资于本国的新兴成长型中小企业,13%投向欧洲、以色列等地;欧洲有25%投向境外,以色列14%,亚洲26%。为什么亚洲投资海外的比例这么高?一个原因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因为其利润很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于美国的风险企业,可以学习美国风险投资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再来比较一下美国、欧洲、以色列的风险投资合作情况。美国风险企业平均87%投资者来自本国,10.4%来自欧洲;欧洲的风险企业也有87%的投资者是来自境内,12.9%来自美国;而以色列风险企业的投资者来自美国与欧洲的分别占到26%和15%左右,使得这些企业易于国际化发展。这给中国的一个启示是:如果中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不试图与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投资者合作,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很艰难的。

要想走向世界,风险企业面临许多两难选择。它们遇到的问题有:本企业只在当地或者国内发展,还是向另一国家或者全球化进军?如果选择国际化战略,是在企业发展的初创期或者早期,还是选择在后期或者平衡阶段?是选择单一的部门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是雇佣当地的员工还是本国自己的人员?是采用单一投资者还是辛迪加策略?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总之,把前景良好的风险企业引向国际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强的管理能力、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更大的成本来进行。

风险投资要获得成功传统上需要的三大因素是:丰富的操作经验、实体因素相似、地域经验。而在全球环境下风险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条件,即建立全球性关系网。首先要对文化差异非常敏感,还需要更紧密的国际性执行网络和认知网络。当然,成功的风险投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力资本。那么风险投资家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哪些?第一,善于倾听;第二,招募顶级管理人员的能力;第三,优秀的分析技巧;接下来是深谙指导、咨询和建议;沟通技巧;战略计划;劝说技巧;企业家关系网;团队精神;特定的产业知识;获得融资的能力;营销技巧;技术;金融知识;会计知识;等等。

风险投资能给企业带来哪些价值增值呢?对来自美国、欧洲大陆、英国和以色列的350个初创的初创成长型企业的调查表明,战略发展排在第一位。此外还能在吸引顾客、引进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获得很大好处。

在美国,风险资本投向高科技企业在2000年达到顶点(7350万美元),这里有一个泡沫。2001年就急剧下降至3230万美元,2003年只剩下1540万美元。再做一个国际性的比较:风险投资投向高科技领域的比例为:欧洲为42%,美国为84%,以色列高达97%,中国台湾为73%;2003年中国的这个比例为48%,但不包括利用外资的部分。这里中国与欧洲比较类似。

高科技风险投资企业退出的途径有IPO和兼并收购(M&A)。从2001年至今,95%~98%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来退出。尽管选择IPO方式退出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但其实现的价值在2003年却占到了30%以上。因此,选择IPO进行退出更能创造企业价值增值。

风险投资企业通常在地理上有群集效应。例如,在美国的硅谷,生产半导体的风险投资企业位置非常接近。而且它们都和学校、法律公司的距离也很近。

董事会管理和公司治理对于想要走向国际的风险企业来说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在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是很健全,需要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风险投资在欧洲发展的机遇很多,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其缺乏商业化运作的能力。许多技术是在大学实验室里产生的,由于各种原因,教授们获得了专利权,却不愿意把它商业化。解决办法是将这些专利权通过一些政府机构,把使用权转让给企业,交由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2002与2003年美国和欧洲最杰出的5家风险投资企业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平均都有25年的存在历史,丰富的风险资本运作经验,数量多、范围广的技巧,多数集中于美国市场,充足的交易信息来源,较好的退出途径,等等。

篇3

(二)美国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的关联性分析

1.美国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的关联性分析概述。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条块结合、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

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使得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特别是风险投资企业都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的对象主要是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种子期、开发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呈明显的递进性。而由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可以完全吻合风险投资的这一阶段化特征,从而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1)场外市场则基本取消了上市的规模、盈利等条件。把市场监管的重点从企业上市控制转移到以充分信息披露为核心,以管理从业券商为主要手段,以会员制为主要形式,以券商自律为基础的监管模式。主要对应与服务于处在种子阶段和开发阶段的风险资本筹集问题及相应的投资价值评估、风险分散和股权流动问题。(2)创业板市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它的上市标准要比集中市场低,主要对应于开发阶段中后期、成长期与成熟期初期阶段的风险资本筹集、风险企业评估、风险分散与股权交易问题。(3)主板市场即全国性集中市场主要是为大型企业融资服务的,主要对应于成熟期的企业规模扩张问题。

这种多层次市场体系同样具有递进性特点,呼应了风险投资的递进性特征,使之相辅相成、互通联动。创业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上经过培养后,当经营规模、经营业绩、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等条件达到创业板上市要求时,可以转到创业板市场交易。同样,创业板市场企业经过培养成熟,符合主板市场经营规模、经营业绩、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及其他方面上市条件时,亦可申请转入主板市场交易。反之,当层次较高市场交易企业其上市条件丧失时,则依次退入次一级市场交易或摘牌。这种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克服了市场断层,承上启下形成了不同层次市场与不同阶段风险投资的互动互补。

2.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与风险投资关联性的描述。纳斯达克市场由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于1971年设立,是世界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电子化证券交易市场。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是一个多层次的证券交易市场。它由全国市场、小盘股市场和OTC市场三部分组成,是一种典型的实行多轨制的孪生型多层次市场。在OTC上市的企业无须资产要求和盈利记录,只要有业绩活动记录和主营业务计划,且有2-3个做市商愿意对之公开交易即可上市,因而人们习惯于称之为零资产包装上市。OTC的市场行情媒体由纳斯达克提供,经OTC培育后的企业,如果达到了如下标准:年销售额超过75万美元,股价超过5美元,拥有400万美元资产,200万美元净资产,则可直接升入纳斯达克小盘股市场,无须任何审评程序;同时,若纳斯达克小盘股市场上的企业达到了主板市场的标准,也可以升入纳斯达克全国市场或纽约证券交易市场。反之,则存在退市与摘牌机制。

二、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一)主板市场对风险投资业的支持

1.上市公司从事风险投资活动,为风险投资提供部分资金来源。目前,上市公司从事风险投资活动日渐模糊,所有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均存在风险投资行为,其他上市公司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考虑,也都在积极涉及高新技术领域,因而也或多或少存在风险投资活动。因此,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实际上已悄然展开,只是参与的形式、深度等不同而已。有的上市公司参股或控股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有的上市公司建立内部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如广州控股独资设立了广州发展信息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有的上市公司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高新技术开发或风险投资联盟,如巴士股份投资2650万元与上海大学组建上海上大巴士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等。总之,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一支现实的、重要的主力军,在支持和促进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风险企业借壳买壳上市。主板市场对风险投资支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风险企业借壳、买壳上市。公开上市已被公认为是对风险投资支持的最佳方式,在创业板、场外市场尚未开通的情况下,实现国内上市的唯一选择是主板市场。然而风险企业想通过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几乎是做不到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除了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浙江浙大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IPO上市外,很难找出第二家IPO的风险企业实例。因此,风险企业或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只能走借壳、买壳上市之路。

(二)深圳中小企业板的发展现状。2004年5月17日,深圳的“中小企业板”获准设立。设立将近两年来,上市公司达到50家,融资额120亿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中小企业板的推出是谨慎的,但是,中国的资本市场是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的新兴市场,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发展还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目前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除了盘子小于等于3000万,其他标准与主板完全没有区别。也就是说,持续3年盈利等条件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股票。这类股票比真正的创业板股票风险小,但从其前几年连续经营已有的业绩增长情况基本上可以推断今后的经营情况,这样想象空间就不大,成长性也不会像真正创业板的股票那样高,因此,对待中小企业板的股票更多的是要像对待主板的股票那样而不能像对待创业板的股票。所以,深圳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并非是创业板,只是中国二板市场的萌芽。

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二板市场的培育。对于风险资本来讲,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好比是“进口”,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就是“出口”,有进有出,市场才具有流动性和吸引力,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市场。我国风险投资之所以十年来没有取得大的发展除了一级市场资金制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风险资本没有“出口”,能买不能卖,能进不能出,使风险投资功能丧失,阻碍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三)场外交易市场的现状。目前我国的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1990年深沪两交易所相继挂牌开业以后,与之对应的证券场外交易建设或明或暗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1992年北京开通STAQ和NET两个交易系统后,各地在争办第三家交易所的同时,为满足众多地方中小企业的上市要求,开始自发地探索证券场外流通渠道。

1.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发展。2001年6月29日,为了解决原STAQ和NET系统挂牌公司和交易所退市公司股份的转让问题,中国证券业协会开办了证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它是目前除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外唯一可办理股份转让的柜台交易系统。2006年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代办系统的功能虽然有所拓展,但股份代办转让业务的启动与运行为未上市的风险投资企业的股份转让与流通提供的市场化渠道非常有限。

2.产权交易市场的制约。目前,全国各类产权交易市场超过200余家。这些市场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注册为事业法人,有的注册为公司法人。在隶属关系上也各不相同,分别隶属于经贸委、国资局等。全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参差不齐,个别市场的交易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绝大部分的市场规模小、收入低,相当数量的市场处于亏损状态。一些产权交易所变相进行股份的拆细或连续交易,但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目前,我国场外市场发展中出现的“乱办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上的松懈。组织无序的“金融超市”,放任自由,场外市场必然成为杂乱无章的“金融垃圾场”,不但不能发挥对风险投资的有效支持,反而会扰乱风险投资的市场秩序。

三、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风险投资业发展

(一)继续发挥主板市场(集中交易市场)功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依然是我国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的主要市场,但这个市场要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调整,同时也需要在发展思路和战略上进行反思。从总量与规模上看,沪深市场依然是未来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积极推出二板市场。深圳中小企业板已经开始运行,但从规模和功能来分析,还远没有到位,另外在规范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从市场的需求和决策层面的情况看,中小企业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板市场的定位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便利,同时也为投资于这些高风险、高收益企业的风险资本提供了一条正常的退出通道。建立活跃的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是较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政府应从各项政策与制度上大力支持。创业板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借鉴和吸取海外创业市场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我国创业板市场建设。

没有风险投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中小风险企业的发展是困难重重的。而没有健全完善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稳步推进二板市场的建立,才是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根本之路。

(三)健全场外交易市场

篇4

一、相关概念

(一)天使投资者与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者是提供企业资金并获得该企业权益资本的外部投资者,是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的活动主体。天使投资者进行的投资称为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指具有一定净财富的个人或者机构,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投资,属于一种自发而又分散的民间投资方式。

天使投资者一般有如下特征:第一,天使投资的金额一般较小,它对风险企业的审查也并不严格,多是基于投资人的主观判断或者是由个人的好恶。第二,很多天使投资者本身是企业家,了解创业者面对的难处,是起步公司的最佳融资对象。第三,天使投资者不但可以带来资金,同时也带来联系网络。如果他们是知名人士,也可提高公司的信誉。第四,天使投资者的身份不具备特定性,他们可以是您身边的邻居、家庭成员、朋友、公司伙伴、供货商或任何愿意投资公司的人士。相对应地,天使投资者通常表现出缺乏专业性、投资范围小、投资规模小、投资领域单一等弱点。

(二)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

非正式的风险投资市场是相对于有组织的风险投资市场来说的,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一方面,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二者参与活动的主体和资金投放对象是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两者均属于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范畴。

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有四点:第一,没有专业的投资中介,市场的结构松散。供需的达成主要是通过与会计师、咨询师以及朋友和同事之间的交流推荐,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正式契约来维系。第二,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额均比较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每笔投资不超过50万美元。第三,多数投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通常是富裕的家庭和个人直接向他们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风险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对项目的判断基本上基于个人的感觉。第四,信息最不充分。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渠道,非正式的私人风险投资市场成为风险投资市场中信息最不充分的子市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天使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弱点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的基本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的弊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非正式的私人风险投资市场并没有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题上起到有效作用。其他的公共政策支持也存在,例如财政支持,但这种支持是有限的,财政政策所拨款项绝大部分是倾向于大型企业或国有垄断企业,小企业很难分到一杯羹。因此,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对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促使其活动主体的专业水平和识别优良投资对象能力的提高也必然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二、世界各地天使投资者教育活动的现状

相对于有组织的风险投资市场,对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干预政策出现较迟,甚至有些国家还没有做出反应,对非正式风险资本投资的投资者教育的研究还很缺乏。下面通过介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天使投资者教育活动,力求获得思路。

在美国,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相对较早,各机构对天使投资者教育活动相对全面,职责比较明确。金融业监管局下设的投资者教育基金还资助投资者教育研发及培训项目,采取媒体宣传和召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天使投资者了解金融知识,熟悉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资技巧和投资风险。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天使投资者教育的突出特色是开发了“通向投资之路”、“股票市场游戏”及“投资写作竞赛”等三个金融游戏项目,寓教于乐。

在欧洲,专门为训练投资者的股权准备计划训练已经有20个项目了。这些项目大多数由商业天使投资者网络提供,并且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广泛形成。它们的目的在于吸引投资者进入网络,训练第一次投资的人,培养有经验的投资者在新领域的投资能力。有几家“天使投资者学院”已经成立,它们在课堂中开设经济学教育,为天使投资者提供投资过程的全面解析课程,帮助天使投资者抓住投资机会。与此同时,最近的案例显示存在着一些旨在提高潜在女性天使投资者的训练课程。

在亚洲,天使投资者教育开始行动起来,教育方式开始多样化,教育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教育方式方面,日本通过对天使投资者不定期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澳大利亚最常见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包括举办定期投资专题研讨会及论坛、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交流的见面会;中国香港通过公共媒体、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向天使投资者介绍潜在投资机会;马来西亚在公交车上做广告,提醒投资者预防投资风险;泰国通过投资者知识系列活动、参观公司等开展教育活动。针对性教育活动方面,韩国投资者教育委员会针对女性投资者、老年人开设了一系列课程和投资咨询服务活动;马来西亚主要开展了针对农民和家庭主妇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印度加大了对农村人口的投资者教育。

纵观上述各国各地区所开展的天使投资者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具有专业性,即专门针对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来研究一套合适的投资者教育体系,没有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主体,很大程度上具有附带性质。

三、加强天使投资者教育的对策

想要促进小企业在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上有效融资,笔者认为应当针对天使投资者的特征,考虑现有的天使投资者教育状况,成立专门的天使投资者教育统管部门,利用常规资本市场教育体系的资源,协调好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上的资金供给。由该部门牵头,开展如下天使投资者教育活动。

(一)科学有效地提高天使投资者投资能力

统领部门首先应制定好针对不同投资群体开展相应的教育项目,通过自己设立的机构或者是借用常规的资本市场部门的渠道,以培训课程、投资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向天使投资者教授有针对性的专业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投资技能。同时适当地将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上存在的投资风险详细向投资者给予分析说明,增强投资者投资信心,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统领部门可以适时地引入第三方进行投资教育,鼓励、引导并帮助非盈利组织参与,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二)加强投资顾问培训

天使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通常都会向他们的投资顾问咨询,这些投资顾问包括会计师、律师、咨询师等,对于有些投资者,投资顾问的建议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将对投资顾问的培训纳入天使投资者教育的范围之内。统领部门通过课程、讲座等方式,对投资顾问有计划的安排针对非正式风险投资市场的专业知识培训,合理安排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考试和后续培训。同时,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切实保证投资顾问服务的质量,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投资顾问队伍。

(三)利用媒体宣传帮助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

牵头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体工具向天使投资者传递他们所需的投资信息。例如,可以将融资的小企业的回报率、资产债务率等相关信息公布在自己的权威网站上,方便投资者查询;通过报纸等及时公布国家出台的各种财政扶持政策,譬如投资某些行业可以获得税收减免等,让投资者知情;对于投资者技能培训方面的资料或者投资顾问资格等也可以集中公布在相关媒体上,利于投资者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赖的投资顾问。

(四)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估和监管体系

牵头部门应当下设建立健全投资教育评估和监管部门,激励天使投资者教育工作切实开展。适时地对天使投资者技能培训教育工作、投资顾问培训工作、媒体宣传工作的进度进行评估,工作不到位的及时督促相关部门给予纠正。同时成立投诉部门,将客户投诉纳入投资者教育,将投资者教育与投资者保护相结合。■

参考文献:

①顾海峰. 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教育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09(5):48—51

篇5

一、引言

风险投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金融投资产业——风险投资业,并在世界各国形成迅猛发展的趋势。风险投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是常规产业的数倍,各国都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国家,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方式与路径各不相同。在美国,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相配合,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达;而日本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是在日本政府的强制力下推行和完成的,日本政府是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实施者。因此,研究风险投资产业产生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明确其发展机制,对于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成熟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风险投资产业的内涵及其发展

1、风险投资的含义

风险投资是通过向极具增长潜力的未上市新兴企业进行权益资本或准权益资本投资,并通过提供管理服务参与企业的发展过程,在企业创业成功后通过权益资本转让,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又称为风险资本或创业投资。但二者的表述角度略有不同,风险投资从资本的运营活动角度表述,而风险资本是从资本的货币形态描述,两者有共同的本质。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风险投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金融运作制度。

2、风险投资产业的成长与成熟

风险投资产业的成长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规模扩大、投资结构高度化和投资结构效率提高。这三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状况。风险投资产业规模的扩大指标具体包括融资规模、投资规模、风险投资机构数目和风险投资基金数目;投资结构高度化是指投资结构不断从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平演变的过程,实质是随着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分工的深化,投资结构不断向高度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发展。风险投资结构效率则包括不同组织形式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比例、受资行业结构合理性、受资地区重点是否明显、受资企业发展阶段结构是否合理等内容。这三个指标揭示了风险投资业的成长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结构演化的内在关联性。同时,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风险投资产业规模的扩大是风险投资结构高度化的基础,风险投资结构效率是风险投资产业规模扩大的前提,而投资结构高度化又为风险投资结构效率提供了条件。

风险投资产业的成熟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单纯的风险投资活动的层次和大量的资金并不足以构成一个专业和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一个成熟风险投资市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法律与法规条件、财政条件、文化条件以及中介组织发展等。同时,由于风险投资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的成熟不仅仅是风险投资产业单独的成熟,而是必须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整体发展相联系,特别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相联系。因此,风险投资产业的成熟条件涉及到一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社会文化和相关配套机构与设施等诸多方面因素。

三、风险投资产业演化发展的规律

在现实研究中,由于各国的初始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尽相同,以及风险投资发展阶段与水平不同,风险投资会表现出不同的运行特征和制度内涵,而且由于人们对风险投资不同的理解与界定,在各国会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思路,从而使得风险投资作为一个产业,在各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总的来看,风险投资产业发展演化具有以下规律。

1、风险投资的产生与发展是市场行为,风险投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

从微观的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来看,风险投资主要是包括融资、投资、投资后管理和退出四个主要环节的一种循环运作过程,这一过程都必须依靠市场行为来逐一完成;从宏观角度而言,市场不仅决定了风险投资产业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最终的发展方向,风险投资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终还需经受市场机制的考验。

2、政府在风险投资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然风险投资产业的产生是市场行为,但是其生存和发展却是政府与市场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从历史经验来看,风险投资业诞生到政府支持前,其生存和发展的步伐一般很缓慢;在政府明确支持后,风险投资业得到长足发展。在风险投资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主要是从创建风险投资市场机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着手,包括经济、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

3、市场行为与政府支持在风险投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中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与选择的关系

一方面在风险投资运作的主体市场力量相对微弱的前提下,其发展需要外来力量的扶持,政府通过扶持行为,推动其发展壮大;随着风险投资产业的壮大,市场机制的力量增强,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政府的扶持政策,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与筛选,风险投资产业在实践活动中也不断调整和完善,反映了风险投资行业的演化和进步。市场行为与政府支持的动态均衡是风险投资行业最终走向成熟的必备条件。

四、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如前分析,在不同的国家,风险投资产业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并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一些条件和因素,却是所有国家在风险投资发展进程中都不可缺少的。那些对风险投资的发展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可称之为风险投资的动力因素,具体而言也就是那些能够直接推动风险投资活动的根本性的决定力量。作为风险投资的动力因素,涉及到风险投资进程中的客观内在动因。可以说,一国风险投资进程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风险投资动力因素的形成及其强弱程度。

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的基本特征是:长期制约或影响风险投资发展过程的最原本因素,它对风险投资的发动和演进具有决定作用,并规范和决定风险投资发展的形式、速度和方向。根据现有的理论进展和经验分析,推动风险投资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高收益的预期与保障机制、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它们与风险投资产业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1、高收益的预期与保障机制

任何投资的动力都来自于对利润的追求。但是由于投资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客观存在,风险投资既有可能增值获利,也有可能遭受损失而决定的。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投资,风险投资家承担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有可能获得超额的风险投资收益。传统金融机构一般注重资金投放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再加上贷款利率等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一般不敢承担高风险投资于高科技企业,也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高收益。但是完善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可以实现风险与效益的统一,通过有效地控制风险并分享收益。

高收益的预期与保障机制能够从根本上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质上属于一种制度变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保证风险与效益的统一。一是通过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选择来组合资源,改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提高风险投资的运作效率。其中有限合伙制是风险资本的最佳、最有生命力的组织形式。二是通过严格的项目遴选机制挑选最有潜力和最符合自己投资专长的项目来进行资本投放;通过各种投资策略实现风险的控制与分散。三是通过有效的产权约束机制来强化风险控制;通过积极的投资后管理机制来实现资金增值的最大化与风险的最小化。四是通过畅通的资金退出机制渠道实现收益分享。只有在承担较高风险后获得相应的高收益,才能真正实现风险与效益的对称统一。完善的风险投资运作通过风险资金的退出增值,使得风险投资机构得以分享高科技企业成功后的高收益,使投资者的资本保值和增值有了可靠保障,也解除了风险投资家的后顾之忧。

所以,仅仅有了高收益的预期还不够,只有从机制上为高收益的预期提供安全保障,才能够吸引资本与人才向风险投资领域流动,风险投资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2、风险投资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那些有判断能力、有信心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领导者,是以一种新的方式组合生产要素的群体。而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被认为是具有技术性的,能够打破平衡的好主意。因此,从另一种观点看,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思考和行为方式。百森商学院则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不考虑资源目前是否可得的情况下辨识机会并且利用它,目的是在私人和公共领域内创造财富。

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无可置疑地扮演着一个发动因素。一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过程中,最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的能力;最紧迫的问题是合理而有效的配置现有资源。只有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阶层充分发挥高超的管理才能,风险资本才能产生其应有的高效益。二是风险投资行业的高风险特别需要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阶层。企业家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应对不完全信息和高交易成本;当市场形成越不完全,就越需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把资本和技术投向最具效率和前途的生产活动中去。三是企业家精神决定着风险投资产业的演化与组织创新。产业是具有相同的组织形式的一系列组织,产业的演化就是特定组织形式的扩散。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阶层既能够通过创造出新的和有竞争力的组织形式来重新组合现有产业,也可以通过“复制”现有组织形式使产业走向均衡。企业家精神会带来新的组织形式产生,引起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新组织形式的扩散,从而完成产业的发展与成熟的演变过程。

3、科学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原动力。大量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产生了对风险资本的强大需求,风险资本也由此产生发展,并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风险投资企业应运而生并不断演变发展。

从历史渊源来看,风险投资产业产生于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之中。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促进了风险投资的产生。由于技术创新本身的高风险性、高回报性的特点,特别是技术创新活动对资金的客观要求,催生了风险投资这一具有开创性的投资方式的产生。二是创新技术产业成为风险投资资本增值的主要途径。技术创新的出现,特别是那些能提供巨大消费潜力以及高收益的技术,能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兴旺和扩大高科技产业化,是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和劳务的过程。随着高科技产品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和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风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加速扩张。三是风险投资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的创新活动。风险投资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投资方式,从融资投资方式、组织管理方式、项目评估决策方式到资本市场运作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产生出独特的资源整和、资金配置、激励与约束效应。因此,风险投资具有来源于创新活动的文化血脉。风险投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科学的创新型文化。

风险资本只有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实现资本增值,而高科技产业也只有在风险资本投资的前提下才能迅速产生效益和实现持续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经济增长

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教授的经典式定义,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给本国居民提供日益多样化商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提升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风险投资活动的兴衰发展,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风险投资活动产生在一国经济长期快速或稳定增长的过程中,受挫于经济增长的波动过程中,世界各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史无不揭示了这一点。从长期来看,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伴相生的关系。

现代经济增长对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现代经济增长为风险投资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环境与条件。首先,现代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降低了风险投资的整体风险,还为风险投资提供了最基础的发展条件——资本的不断积累与持续供应;其次,现代经济的持续增长会导致持续的技术创新,在国民产出量持续上升的过程中会出现持续的对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需求,从而促进风险投资的产生;最后,现代经济增长带来的制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和创新,为风险投资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人才培养与制度支持。因此,整体经济环境无论在短期和长期都对风险投资有着最大的影响。二是现代经济增长为风险投资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涌现诸多投资机会,这不仅为风险投资产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且由于这种变化的长期存在,并且处于长期上升的趋势,就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得风险投资不仅能够在微观层次顺利完成风险资本循环的整个过程,也可以使得风险投资产业在宏观层次顺利完成组织结构的创新扩散和产业形态的变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风险投资业是现代经济增长本身的产物,并最终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当风险投资与新的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真正形成时,风险投资业作为一个产业就真正发展起来了。新晨

五、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市场机制是风险投资行业产生的基础,而政府的扶持是风险投资发展壮大最重要的保障,风险投资产业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那些对风险投资产业发展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中,高收益的预期与保障机制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风险投资的企业家精神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创新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需求动力,现代经济增长则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长期动力。

以上研究给予我们以下现实启示。一是要充分协调与发挥市场与政府在风险投资产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发挥政府扶持的保障与支持作用,既要满足市场主体(风险投资者)强烈的制度创新需求,也要实现政府最大限度地获得制度变迁的规模效应,实现制度变迁的效率最大化,路径最优化。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活动对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互动效应。一方面技术创新活动能够极大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活动能够真正产生风险投资的需求。要加强技术创新活动对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拉动效应,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而且必须建立良好的技术市场机制,前者为风险资本的运作提供丰富的技术产品,后者则使技术创新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后盾。三是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关键不仅在于要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培育产生企业家群体的文化环境。一个为开创企业提供动机的支持性的文化环境或是激励是最重要的,而且文化背景决定了具有创业潜质的个人的分布状况。一个国家的人口中具有创业倾向的频率越高,它所储备的潜在企业家就越多。因此,进行风险投资和创造企业的概率就越高,风险投资产业就越能够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于晖:风险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比较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1(7).

[2]李建华、刘晓宏、罗雨泽:风险投资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与税收政策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2(1).

篇6

21世纪的中国,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关键时刻。从当前国际竞争的趋势和经济全球化分析,谁掌握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目前正处于科教兴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代,风险投资业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正在被国人所认识。可以预见,风险投资将为我国发展资本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在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特性

风险投资是由风险投资家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而无法筹得资金的创业者,并承担创业时的高风险的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这种新型的投资方式正是向高风险、高收益、高增长潜力的高科技项目进行投资。通过高技术商品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推动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蓬勃和兴旺。风险投资具有以下特点:(1)高风险、高收益。风险投资就是准备冒风险的资金,它所投资的对象一般为刚刚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产品,没有固定资产或资金作为贷款的抵押和担保,平均成功率只有30%左右。依靠风险投资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一旦成功,其投资利润率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和产品。(2)高风险投资期长。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其投资周期要经历研究、试制、生产、销售、盈利等阶段,待被投资企业经营成功后,直到股票上市,这一过程少则3~5年,多则7~10年,是一种长期投资,其流动性很小。(3)投资对象为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它们资金短缺,无法得到充裕的银行贷款,通过风险投资家的活动,将新技术、企业家才能和风险投资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风险投资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同发达的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国外引入的,因此,它必然带有中国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阶段性。风险投资业的兴起和发展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大批高科技产业的诞生和崛起,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为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是由信息产业提供的,而美国信息产业的著名大企业都是风险投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没有风险资本的注入和启动,就没有美国今天的半导体、微电子和生物技术产业,也就没有美国今天的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属于一种不完全的风险投资,必须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后,才能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融入国际风险投资行业,演绎为完全的风险投资。这样,所担的风险就会因规范化而大大减少。

在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尚缺乏一些必备的机制和环境,面临着一些特殊而辣手的困难和矛盾: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与狭窄的资金供应渠道;规模有限的可转化科研成果与高科技新兴企业;不畅通的风险资本撤出通道与不健全的配套法规政策等。从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看,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我国风险投资机制仍旧是一个国家作为投资人、管理人等多种角色的单一体制,由国家政府充当投资主体从事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低下,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投资风险机制,容易导致无人真正负责的局面,与风险投资市场特性不相容。多层次、要素齐全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的运行便无法顺利展开。(2)风险投资的对象难以用国际惯例衡量。由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从传统的旧体制变革中走出来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同时形成了难以用风险投资的国际惯例加以处置的特殊性。以国际风险投资行业成功的经验而言,风险投资的对象是具有高成长性企业或极具辅导前景的先进技术或项目。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创业开始就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演绎过程中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则,开拓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新机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突出特点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中跨越了一般企业靠原始积累发展的模式,以市场的力量快速形成了经济规模,形成了新的产业群。从运营机制方面看,大多数公司已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方式、先进的企业形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出现,造就了一批自身具有风险投资与担保能力的骨干企业,如此,形成了风险投资的对象难以用国际惯例来衡量。(3)风险投资是金融体系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风险投资的运作是体现了金融特点的直接投资,并在金融资本与产出资本的结合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业选择、投资管理、金融运作的机制。从我国目前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看,它还难以真正体现风险投资职业化的特点,而表现为多元运作的现状。国际风险投资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能特点和主要的介入主体,从而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的链条。而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看,风险投资公司几乎包揽以上境外风险投资者的全部职能,既充当天使投资,又充当投资银行的角色,因而,难以真正体现风险投资的职业化特点,也打乱了不同阶段介入主体的不同分工。风险投资面临的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问题,而这些认定需要中介机构来协助完成估值。中介机构功能的发挥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评价机制形成的关键因素。我国在这方面的服务职能和估值的科学性、真实性远远不能适应,这就是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还不到位,使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高新技术项目并进行风险投资时显得比高新技术企业更难。因为,风险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是在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运作,风险投资无疑来自资本市场,而根基却在产品市场。(4)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在我国,还没有与发展风险投资相适应的中小企业管理法则,而按现行的《公司法》与风险投资运作规则相抵触的地方又甚多。我国政府虽然明确支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但是支持力度不够明显,有效性难尽人意。一是缺乏一个明确清晰的发展风险投资的方针和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二是国家对高新科技风险企业的银行贷款没有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政策,更不用说政府担保了。国家还未出面专门支持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法律环境处于弱化状态。虽然我国在金融立法上颇有建树,但仍没有制定关于风险投资方面的具体法律法规和规范化的管理条例办法,使得风险投资的发展得不到法律保证,难以走上规范化之路。(5)风险投资是具有信息趋群、人才趋群、地域趋群特征的特殊行业,在风险投资主客观诸多要素的组合中,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源。集专业知识与投资意识于一身、又具有资本市场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聚集与竞争,对发展风险投资业至关重要。因为,风险意识的产生和风险资产投资的决心来自于风险投资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判断力和预见性,这一能力又来自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因而,人才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内在的第一原动力。我国目前的状况是高层次、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奇缺,能够适宜于风险投资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风险投资家少而又少。人才匮乏、制约风险投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本来就不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的整体素质低下,前进步履维艰。

二、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在我国刚刚起步,它的特色性及阶段性决定了在我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之路,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体制和机制。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企业利润,而是资产的变现,因此,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股权和产权交换。事实上,资本的退出是资本内在的实现流动性和变现性的一个通道。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就无法获取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无法补偿失败项目造成的损失。那么,建立可行的退出机制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建立创业板市场(即二板市场)。

(一)在我国建立创业板市场的有利条件

在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既可为创业投资提供“出口”和回报实现机制、促进高科技投资的良性循环、又可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提高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资本实力,推进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建立创业板市场是完全可能的。一是因为我国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现有的两个交易所均采用了高度现代化的电子交易、清算及信息系统,具有高效、便捷、迅速的特征;三是在我国目前的两个股票市场上,中小盘股,特别是高科技概念股的交易比较活跃,这或许预示着中小高科技企业倾斜的创业板市场的交易也将会比较活跃;四是从我国股市的发展前景来看,创业板市场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能进一步扩大股市的规模。同时,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发育成熟时,会对主板市场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克服困难,设立创业板市场

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的主要障碍,并不在于投资者不能认同,更不在于开发相应的硬件设施需要耗费资源,而在于我们自90年代以来就已经开设了大量的场外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运作有相当部分是不规范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第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总体上要低于主板市场。我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的主板市场(A股市场)是一个由政府行玫力量高度控制的“审批市场”,上市指标则是一种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趋之若鹜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按照国际惯例来运作创业板市场,那些在主板市场上争取不到上市指标的企业势必将蜂拥而至,使得这个市场迅速沦为第二个A股市场,从而丧失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因此,在建造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过程中,既要吸收国外成熟运作机制的合理内核,更要从我国现实的制度架构、法制状态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

我国的高科技产业、民营企业都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它们都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发展自身的风险投资业,建立具有良好流通性的风险投资市场,也为风险投资家提供了投资、获利和套观的机会。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为中小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了资本支持,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但由于创业板市场独特的市场定位和交易规则,使得它在具有高收益的同时,更具备了高风险的特征。一是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企业上市的“硬性”标准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这竟味着对上市企业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要求的降低,从而加大了未来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二是上市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稳定的风险。由于在创业板上市的多为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行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弱,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三是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风险。目前70亿元左右的风险投资基金多来自于政府,民间投资较少,这将加大创业板股指的波动,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高科技企业需要创业资本的培育,而创业资本的发展亟需资本市场的支持,因而中国必须加快创业板市场的构建,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步骤。为防范创业板市场的风险,较好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保证创业板市场的运作质量和效率,实行严格的公司监管和市场监管十分必要。

(三)发展创业板市场的策略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60-02

1 次贷危机后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致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如今次贷危机的影响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有了愈演愈烈之势,而且必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全球证券市场受到重创,流动性紧缩,全球经济出现萧条。而中国的证券市场也于2008年初一路下挫,宏观经济自下半年出现紧缩征兆。这些都对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风险投资如何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国风险投资的案例数环比来看,2008年第二、第三季度都有微幅上升。但除第一季度大体与去年持平以外,第二、第三季度均远远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同比分别下降32.8%和21.1%。可见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风险投资的项目数同比出现了明显的递减,但存有复苏的迹象。从我国风险投资的总投资额来看,2008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长15.5%,第三季度环比更是高达51.8%,这说明目前投资者投资动机在稳步增强,但与往年相比,第二、第三季度同比分别下降11.4%和6.8%。可见次贷危机与国内经济不景气还是对风险投资业造成很大影响。

2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

2.1 次贷危机造成全球证券市场持续低迷

该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对于拥有已上市被投的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说,在证券市场的泡沫逐渐散去之后,企业的估值回归正常。但之前要求的必要回报率较高,所以会影响风险资本的安全退出。再加上前几年是我国风险投资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家风险投资机构都在争抢项目,在造成要求回报率提高的同时,部分风投机构也忽视了对企业合理谨慎的估值,如果被投企业当初被过分高估的话,也增大了风险投资机构安全退出的风险。(2)对于被投资企业来说,前几轮估值较高的时候融资比较容易,为企业的成长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而如今估值下降,并且面对投资者愈发谨慎保守的资本市场,该企业的再次融资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次贷危机造成全球经济不景气,众多企业今年的盈利状况会不容乐观,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加工制造业、需求弹性较大的非必须消费行业、与房地产相关的建材行业、占用大量资金的工业产品行业都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无疑会影响企业的上市进程。(3)对于刚成立的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的恶化使他们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那些之前募集到资金的风险投资基金也因为过早投资于那些估值还没下降到正常水平的企业而面临风险,即便这些风险投资机构能安全的存活下来,当危机逐渐过去,某些行业出现转机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再投资。

2.2 国家相关政策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风险资本的需求与供给、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和退出渠道等方面都得不到相关法律的指导和规范,因此风险投资行业还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动的行业,所以我国政府的一些文件指示就成为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是否有利关系到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衰。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持有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的106号文限制了私募股权投资对于很多高科技项目的投资,而国家六部委颁布的10号文件则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必须在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审批核准后一年内完成资金接受和回流的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红筹模式今后要至少多花2-3个月的时间。今年8月底证监会出台了142号文,指出那些合伙制企业支持的公司不可以上市。这三大法令直接影响到了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此外,次贷危机之后,国家对风险投资的监管和控制也会比以往更加严格。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经济自营商、对冲基金、私人股权集团、结构投资工具与渠道、货币市场基金以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等,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次危机中也起到了推动危机不断恶化的作用。因此,我国势必吸取美国的教训,对国内风险投资行业这种新型资本市场进行严格监控。

3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应对措施

3.1 与资金雄厚的风险投资机构合作

由于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相对较为安全,众多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准备进入国内市场,这就给本土风险投资带来了与国外先进风险投资机构合作的机会。通过与国外的风投机构进行合作,可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不会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即使面临较为低迷的证券市场和萧条的国内经济,不能获取短期的财务回报,但从长远战略来看,这对本国风险投资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3.2 重新审视退出问题

由于全球证券市场的低迷,国内IPO审批难度的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使得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日趋严重。因此风险资本必须适当措施才对待退出问题。首先,退出机制可以从传统的IPO改成借壳上市形式,这虽然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先例,而且程序也比较复杂,但这不失为一种方法。其次,如果该风险投资下有上市公司,可以把风险投资集团的一部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然后将其持有的股权互换,将自身持有的变成上市公司的可流通股份。最后,当退出受挫时,风险投资可以选择延期退出。面对萧条的二级市场,即使可以IPO成功,也对企业的成长不利,所以可以将重心转移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向上来。

3.3 积极寻找反周期行业、获取投资机会

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紧缩周期,但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反周期行业。这些行业在恶劣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依然保持良好稳定的增长。风险投资应放弃传统的热门行业,积极准确的评估新项目,寻找适合的投资机会。

由于传统的风险投资热门行业TMT受外部金融环境、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因此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风险投资开始倾向投资于非TMT行业。例如对经济周期变化不敏感的新能源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教育培训行业。2008年第三季度,当传统行业投资额一直下降,而北美、欧洲、中国和印度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技术领域总获投资26亿美元,环比增长17%,同比增长37%。而我国的医疗健康业也开始得到风险投资的重视。2008年第三季度投资在医疗健康业中的案例数大幅度增加,在总案例数中占的比例也同样增加。而仅在十月份,投资在医疗健康业的案例数达到了4例,接近整个第二季度的总水平,并且占到了总投资案例数的16%,属于历史最高。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转向了此类行业。在此类行业中,风险投资如果能做到准确估值,选择科技含量高、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是可以在将来获得较高收益的。

3.4 与政府的创业引导基金进行合作

2008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创业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该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政府可以看成是一个特殊的LP(有限投资人),因此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的合作,在获得一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还能发掘出当地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但这对于风险投资对来,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风险投资与当地政府合作时存在双方的博弈。首先是双方主要目的区别,政府引导基金的首要目的是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当地产业进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而风险投资首要目的则是获得最大财务收益。无论企业出于哪个阶段,只要符合政策要求,政府引导基金便会参与进来。而风险投资则不倾向于投资过分早期的项目。有的时候风险投资会为了战略上的安排,将15%-20%投资于早期,60%投资于中期,20%投资于Pre-IPO项目,双方可能在投资阶段选择上会存在矛盾。政府引导基金旨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一般都会规定资金必须投资于当地产业,而风险投资则没有地域的界限,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收益最大的项目,这也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最后,政府引导基金纳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体系,考虑的是政府的绩效以及社会效应,同时为了扩大影响力,政府往往希望跟尽可能多的风险投资进行合作,而风险投资则适合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鉴于风险投资与政府引导基金的众多不同,风险投资在选择合作方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忽视评估与审查,必须做到合作关系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阳.创业资本的金融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

[2]高成亮.风险投资运作[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6).

篇8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篇9

二、安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

银行业稳健发展,机构体系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安徽省银行业资产总额增长21.6%,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19.7%。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率2.1%,较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

(二)证券类金融机构

证券期货法人机构经营稳健。2012年末,全省共有证券经营网点158家,较上年增加4家,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较上年回落48.5%;两家法人证券公司实现利润总额6.5亿元。三家法人期货公司盈利改善,实现营业利润8847万元。

股票融资同比下降。2012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78家;全年新增1家上市公司,6家企业增发新股,9家企业发行公司债;全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1.6亿元,发行公司债99.5亿元。受股市低迷,企业股票融资意愿下降、IPO审批速度放缓等影响,全省股票融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均较上年有所下降。

(三)保险类金融机构

保险业经营机构稳步发展。2012年末,全省各类保险公司省级分支机构47家,比上年增加6家。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公司分别达36家、3家、10家;保险兼业机构和保险营销员分别达5744家和137810人。

(四)非金融类机构

直接融资占比创新高,融资结构显著改善。2012年全省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额达913.7亿元,同比增长21%;直接融资在融资总额中的占比创新高,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受国家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和债券融资成本较低等影响,全年全省直接债务融资额872.2亿元,同比增长70.2%。其中发行债务融资工具515.6亿元,发行企业数、发行金额分别是上年的2倍、1.9倍。

三、安徽发展风险投资市场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政策支持。一是风险投资损失财政补偿制度。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 也是我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合肥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发生损失部分,财政给予30%的补偿,以鼓励担保公司向高新技术项目提供融资担保。二是国家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中部6省比照东北和西部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投资兴办其他外资企业或增加现有企业注册资本的,退还部分缴纳税款的优惠政策等。

(2)增长潜力。一是安徽城市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都在快速发展。2012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72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居全国第9、中部第1位。另外数据显示,全省40个工业大类中,有3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幅超过20%的有16个。二是安徽省科技实力逐步增强。2012年安徽省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36 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070件,授权专利3413件,分别比2011年增长29.7%和52.7%,,安徽省科技水平的发展将吸引了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安徽, 促进了安徽省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3)地域优势。安徽的皖江城市带,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4亿元,同比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39.1亿元,同比增长23.8%,约占全省比重65%。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二)劣势

(1)资金来源单一。风险投资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其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阶段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只有在成熟阶段才有相当的销售收入,逐步满足其资金需求。高科技企业的这个特点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有高投入的支持,而要想有高投入的支持就必须动员各种渠道的金融资源,而且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高风险也决定了其资金来源应该多样化。

而在安徽资金短缺已成为风险投资发展最大的阻碍。从安徽风投资金主体资金来源比例可以看出,这些资金对于风投企业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此外,由于国家严控“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安徽资源型产业获得信贷支持将受到更大限制,加上安徽缺乏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工具和手段,更增加了融资的难度。

(2)人才匮乏。人才是风险投资取得成功的根本。风险投资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而目前安徽一方面缺乏投资顾问,稀少的投资顾问使得投资者在风投的大门望而却步,不干踏进风投行列;另一方面安徽缺乏成功的风险投资者。从安徽目前的风险投资现状来看,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少之又少。

(3)制度不完善。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些以风险投资的名义为企业进行融资,收取前期费用但很难再联系到的“骗子公司”, 会导致很多企业对风险投资机构产生极大的不信任。在安徽省,此种情况更是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风险投资监管的制度不完善。

(4)知识薄弱。安徽省企业相对于发达省市企业来说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企业对于风险投资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如何改善自身商业模式去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因此,企业发展大多仍以债权融资方式为主。

(三)机遇

(1)创业板启动。创业板的启动为风险投资上市退出引进了新的渠道。我国是一个以中小企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但我国缺少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直接服务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也很难为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因此进入这些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相当有限,创业板的推进将增加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

(2)外资涌入。大量的外资涌入为安徽省发展风险投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安徽省产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利用外资水平逐渐提高, 至今,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21.6 亿美元, 同比增长45%, 为安徽省发展风险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

(3)政策支持。安徽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起步阶段实行了“861”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 即建设8大重点产业基地和6大基础工程, 目前有项目1800余个, 项目总投资近1.7万亿元人民币, 这将全面改善安徽省的企业质量。

(四)挑战

(1)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后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对于过多依赖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扩张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一方面,银行信贷市场这只“领头羊”可能通过资产价格效应或者示范效应带领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朝同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繁荣本身会抬高能源、资源的市场价格,而能源、资源的市场价格的过度上涨或者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预期都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2)周边省份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形成挑战。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显示,江苏省被调查的8家投资机构的管理资本额超过45.94亿元, 还有6家企业分别在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和深证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274亿元。浙江省被调查的5家投资机构管理资本额也达到了8.82亿元。而位于中部地区的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省内风险投资企业少,成功案例也少,因此如何增强安徽省企业的竞争力,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入驻安徽是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四、相关发展建议

目前安徽省风险投资尚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对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带动力还不明显,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需要,安徽省如何发展风险投资,如何利用风险投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通过以上SWOT 模型分析得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加强人才建设

安徽省人才匮乏,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创业型人才队伍将是推动安徽经济腾飞的关键。政府应为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与环境,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出来创业,最大程度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创业环境。另外,政府还可以为创业企业家们开设专业的风险投资培训课程,以使创业家们最大程度的了解风险投资并利用风险投资。

(二)完善政策环境,营造风险投资氛围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10月份至2011年4月底,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已经有超过218家公司成功上市。创业板股票发行时的市盈率和换手率都非常高,上市首日的股价涨幅平均超过38%,在第一批28家上市公司的上市当天,股票价格涨幅均值高达106.23%,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创业板市场股票发行某些特异现象的关注。中国股票市场现包括主板A股和B股、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创业板市场已经推出一年多,但还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板块。

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因为IPO是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的比例很高,有的年份超过了2/3。我国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程度又比较严重,研究风险资本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创业板市场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上市首日股价涨幅非常高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对创业板发行市场IPO抑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IPO抑价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是IPO抑价现象的主要原因,如Rock(1986)将拍卖过程中的赢者诅咒假说引入IPO 抑价的研究,指出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IPO低定价。Grinblatt and Hwang(1989)认为投资者不能完全区分公司业绩的好坏,公司需要向投资者发出真实的信号,IPO的招股价和发行公司原股东保留股份比例是公司内在价值的信号,业绩较好的公司将通过低价发行方式告诉投资者本公司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将在上市后的增资发行中通过高价发行来弥补IPO低价造成的损失。这两者是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看待抑价问题。Baron(1982)则从承销商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IPO抑价情况。投资银行对于上市公司有更多有关资本市场及发行定价方面的信息,上市公司(委托人)不能很好地监督投资银行(人)的行为,投资银行通过低价发行提高IPO成功概率。

不过承销商的声誉也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Logue(1973)利用美国1965年至1969年间的250个新股资料,通过比较两类投资银行承销的新股定价情况,发现普通投资银行承销的IPO定价偏低程度要大得多。Neubergerand Hammond(1974)采用816家新股作为样本,发现两类投资银行承销的新股上市后第一周的价格升水显著不同,高声誉的投行承销的新股定价偏低程度明显要比普通投资银行要小一些。很多研究认为高声誉投行承销的新股定价偏低程度较普通的投资银行小。Brennan and Franks(1995)分析指出,基于管理层分散所有权的需要,也会导致IPO抑价。Booth and chua (1996)还分析了流动性需求的影响,股票上市后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才有助于其价格发现,流动性以大量投资者交易为基础。IPO抑价造成超额需求,股东量大、股权分散,增加股票流动性,又防止公司被收购。

IPO抑价也可以看成是上市首日投资者追捧股票造成了当日股票交易价格上涨,这也可以从市场投机角度来分析。Aggarwal and Rivoli(1990) 视因部分投资者的过度乐观而导致的股价暂时高估的情况为投机泡沫。Jenkinson(1996)认为承销商通常出售的是一个给人以希望的概念,不是已经证明的事实,上市后的投机泡沫或过度反应所致市场上过度的乐观,新股发行价格低估并不是承销商或上市公司的有意行为。因此,股票IPO,投机因素会将股票价格推高。

国内多数是用我国的数据对上述抑价理论模型实证检验,检验适用性,并说明我国如何减少发行抑价。王晋斌(1997)以Rock的信息不对称模型为基础,用20世纪90 年代后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据,IPO抑价可能是我国的发行制度造成的, 如发行市盈率的限制及审批制度等。Liu Ti(2003)选取了在1999年至2002年发行的354支股票,发现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新股发行的募资总量、上市首日的换手率与IPO抑价程度正相关。宋逢明、梁洪昀(2001),在股市发展初期,股票供求关系的极度不平衡造成了新股抑价的现象。

梁洪昀(2001)发现上市首日换手率、上市当日新股成交额占市场总额的比例都与初始回报正相关,即从众效应或者说投机性越高,初始回报越高。发行市盈率与初始回报无显著相关性;但是相同行业的公司,其初始回报往往在同一水平上,即二级市场的行业市盈率与初始回报正相关。胡青平(2002)提出了风险转移补偿假说,认为股票首次发行是企业原有股东对新股东的风险转移,因此新股超额收益是对该风险的一种补偿。陈柳钦、曾庆久(2003)发现发行市盈率与IPO抑价程度正相关,中签率、募资规模与之负相关,二级市场存在过度投机,人为地高估上市价格是造成IPO抑价较大的重要原因。前期对中小企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研究表明,投机―泡沫因素可以解释IPO抑价。李建超和周焯华(2005)以2004年6月到11月间所有在中小企业板发行的38只股票数据,进行IPO抑价的多因素分析,得出中小板存在相对严重的IPO抑价现象以及二级市场存在投机―泡沫现象的结论。但信息披露等制度对解决中小企业板的IPO 抑价现象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方的IPO抑价理论模型,以及中国在A股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IPO抑价现象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承销商等中介、二级市场的反映等是IPO抑价现象的原因,中国市场的实证则可具体到新股募资总量、发行市盈率、每股收益、发行前的市场状况、上市首日换手率、股票供求关、发行的价格、时间、承销商声誉、上市当日新股成交额占市场总额的比例、中签率等因素。这些在中国A股市场和中小板市场对IPO抑价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也会在创业板市场对IPO抑价造成影响。

创业板上市的是一些高风险、高成长、高技术行业特征的企业,风险资本参与推动公司上市,是创业板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中国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IPO抑价研究未对风险资本因素进行探讨。实际上Megginson和Weiss(1991)对1983年至1987年美国股市进行研究发现,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IPO抑价率比没有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要低。Barry(1990)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指出,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比同期上市的其他企业质量要好,即风险资本具备筛选功能。但是也有研究表明风险资本的介入会给公司IPO带来逆向选择效应,即发展良好的公司会采取自我融资,高风险的公司往往引入风险资本,造成风险资本的支持成为公司质量不够好的信号显示,使其IPO抑价率比无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要高。

王林波、陈倩、薛亚楠(2010)对创业板上市的28只股票,2004年到2009年年底主板116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他们认为对创业板市场抑价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首批可流通股份、股本可流通比率、新股发行价格以及发行后每股净资产,影响主板抑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首批可流通股份、新股发行价格、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新股上市前一日大盘指数、新股上市首日大盘收益率以及首发实际筹集资金。它们研究样本小,而且28只股票集中在同一天上市,影响了分析效果。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日涨幅模型构建

前面分析可知,IPO抑价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发行人,二是来自于发行中介,如承销商等,三是来自于投资者(市场)。造成抑价的因素可以分为四类:Ⅰ发行企业的特点因素,如是否有风险资本背景,所属行业,筹资规模,经营历史等;Ⅱ发行企业的业绩因素,如每股收益,市盈率等;Ⅲ市场因素,如中签率,首日换手率等;Ⅳ其他因素,如发行价格,承销商声誉等。本文就根据这四类因素,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情况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研究。

(一)模型假设

假设1:风险资本对IPO抑价有影响。

前文分析了风险资本背景上市公司的IPO抑价问题。但是分析表明风险资本对IPO抑价的影响可能为正效应,即降低IPO抑价程度;也可能是负效应,使IPO抑价效应增大。

假设2:行业特性对IPO抑价有影响。

行业特性会影响股票的发行价是通过定价过程实现的,但是由于创业板设立不久,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与主板和其他板块的上市公司之间的可比性受影响,P/E、P/EBIT等类比指标的适用程度还需经历检验。另外,因缺乏可比公司,创业板二级市场的首日收盘价受到二级市场的行业市盈率的影响的程度不确定。所以,虽然在其他板块上市公司中行业特性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IPO抑价。但是,创业板中这种影响的过程更为复杂,其影响还不能定,有可能不存在。

假设3:发行筹资规模与IPO抑价负相关。

发行筹资规模较小的股票,由于受到短线投机者的追捧,往往中签率也较低,其上市交易价格比较容易受到操纵,因此IPO抑价一般较高,这就是所谓小盘股效应。

假设4:公司成立时长与IPO抑价负相关。

公司成立时间长短,客观上代表着公司的成长、成熟程度,往往反映处于行业、产品生命周期哪个阶段。成立时间越长,被大众熟悉的程度相对越高,投资者对其信息掌握程度相对高,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其股票内在价值越容易被投资者所发现。因此,公司成立时间与首日涨幅负相关。

假设5:发行前一年的收益与IPO抑价正相关。

发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可以反映新股发行企业的盈利状况,较高的每股收益说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较好,在二级市场更容易受到追捧,因此其IPO抑价应该较高。

假设6:发行市盈率与IPO抑价正相关。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风险性,必然导致较高的投机性。市盈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投机程度衡量指标。市盈率越高说明投资者的热情越高,投资和投机气氛越大,当市盈率超过某特定值时候,数值越大表明投机性越大。投机程度越大越推动新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上升。因此,可以认为市盈率与IPO抑价正相关。

假设7:中签率与IPO抑价负相关。

中签率是发行规模与实际有效申购规模的比率,申购规模越大说明股票潜在需求越大,对上市首日的股票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也越大。因此,中签率与IPO抑价负相关。

假设8:首日换手率与IPO抑价正相关。

换手率的高低反映股票交易的频繁程度,我国股票发行后的首日换手率普遍较高,这与股票市场不成熟,投资者热衷于短线操作有关。虽然相对充分的交易有利于发现股票的真实价值,过于浓厚的投机气氛却促成了新股上市当日股票价格的非理性上升,这种投机往往对推高IPO抑价有影响。

假设9:发行价格与IPO抑价负相关。发行价格较低的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上升空间较大,更容易被炒作,从而可能造成IPO抑价较大。

假设10: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

高声誉的承销商意味着高的上市公司质量的信号发送,投资者对高声誉承销商对新股股票发行定价有更高的认可度,承销商也就越能够将定价接近股票内在价值。因此,承销商的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创业板市场承销商的规模相对较小,声誉较主板市场承销商声誉差一些。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根据以上的模型假设及理论分析,构建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创业板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取与样本描述统计

1.样本选取和数据采集。本文选取了2009年10月30日至2011年4月30日,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并成功上市的发行的218只股票相关数据(数据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信息)。

2.样本的描述统计。对样本区间内的218只股票进行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1)样本区间内,上市首日涨幅均值为38.04%,63只股票的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首批上市的28只股票均在其中,均值达到106.23%,说明投资者对创业板推出的长久期待效应对上市首日涨幅有较大影响。后期,创业板上市的股票首日涨幅没有那么高,甚至有27只股票发行当日收盘价格低于发行价格,天瑞仪器上市当天收盘价跌破发行价16.68%。

(2)新股发行筹资平均规模为7.73亿元,44家筹资超过10亿元,5亿元到10亿元的股票108只,5亿元以下的66只。

(3)新股发行公司的成立时间平均为9.85年,比创业资本市场成熟国家的期限要长,这和我国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时间有关,影响了一些创业企业的上市时机。

(4)新股上市前一年的每股收益平均为0.73元,都是正值,这和首次公开发行的限制条件有关。最小值为0.22,最大的为2.37。直观上,上市前一年的每股收益与上市首日涨幅之间的关系,不能发现明显的相关性,创业企业的历史业绩或许与上市首日涨幅无关。

(5)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67.74,首批28支股票的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为56.06,第二批8支股票的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为67.54。最小的也达到了37,新研股份的市盈率最大,为150.82,它的上市时间是2011年1月7日,投资者信心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好转而好转。总体而言,由于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缺乏同类比较的企业,以及投机因素的存在,市盈率波动很大。

(6)新股发行的中签率平均值2.69%,最大值24.39%,最小值0.3%。总体分布情况见附件图二。最初28只股票的中签率均低于2%,其中有21只股票的中签率小于1%,占75%。一方面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还在,国内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创业板的推出为投资者创造了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对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的追捧。

(7)新股发行的平均换手率是70.37%,最小值也达到了18.42%,最大的为91.48%。与我国A股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的情况相比,明显偏高。

(8)新股发行价平均在34.45元左右。发行的最高定价的是汤臣倍健,发行价为110元,发行市盈率更是高达115.29倍,换手率为81.12,上市首日涨幅仍然达到33.44%。

(9)创业板上市的218家公司中,有144家有风险投资背景,占66%。有147家上市企业属于新兴行业,有167家企业上市的承销商实力强,属于声誉好的类型。

(二)实证结果:模型的回归过程及结果

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系数的t检验结果表明,当α=0.05时,tα/2(n-k)=t0.025(36-12)=2.064,除X7和X8的系数之外,其他的变量的系数t检验都不显著。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导致某些自变量对上市首日涨幅影响不显著的现象,此处检查了模型中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矩阵可见,各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下面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结果如表3所示。

对修正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修正模型,即方程式(2)整体通过检验,说明该模型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有效的。即对我国创业板新股上市IPO抑价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发行市盈率、中签率、首日换手率,而风险投资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1)发行市盈率对IPO抑价影响显著。发行市盈率越高,即发行价格除以发行前每股收益越高,IPO抑价程度越低。发行市盈率综合了发行定价和每股收益两个因素的影响,定价越高,相对而言IPO抑价程度也就越小,同时,每股收益越高,投资者对股票也就越看好,对股票的追捧也就越强烈。

(2)中签率对IPO抑价影响显著。中签率越大,首日涨幅越小。中签率越低,即发行规模与申购规模之比越小,说明投资者申购很积极,潜在的购买需求大,从而推动股价上涨。

(3)换手率对IPO抑价影响显著。换手率越高,首日涨幅越大。换手率越高,意味着发行当日该股票的二级市场交易越活跃,对发行新股的需求越大,从而推动股价上涨。

四、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IPO抑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尽可能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看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风险投资因素的影响。对218个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签率、发行市盈率、首日换手率对上市首日涨幅有显著影响,而风险投资背景、行业因素、筹资规模、发行定价、发行前一年每股收益、公司成立时长和承销商声誉、发行流通股份对上市首日涨幅影响不大。风险投资因素对创业板IPO抑价水平影响不显著的结论表明,在我国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没有从上市公司本身特点和经营业绩角度去进行投资分析,多数是投机性的股票买卖。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发展表明,由于风险投资更多在企业的中后期投入,因此风险投资的的介入,往往意味着企业在行业特性方面具有更高的成长性和稳定性,风险投资公司会帮助上市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帮助其实现上市融资,扩大生产的计划,理论上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应该有较低的IPO抑价水平。

IPO定价是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IPO的定价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实际融资效益,关注中签率、发行市盈率、首日换手率,规范和引导创业板二级市场的交易,降低创业板IPO抑价水平,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融资效益,提高创业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技术创新和创业。

参考文献:

[1] Logue, Dennis E.On the pricing of unseasoned equity issues:1965-1969[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3(8):91-103.

[2] Rock,Kevin.Why new issues are underpriced[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15):187-212.

[3] Welch, Ivo.Sequential sales, learning, and cascade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695-732.

[4] Tinic, Seha M.Anatomy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of common stock[J].Journal of Finance,1988(43):789-822.

[5] Baron, David.A model of the demand of investment banking advising and distributionservices for new issues[J].Journal of Finance,1982(37):955-976.

[6] Carter, Richard and Steven Manaster.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and underwriter reput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1045 -1067.

[7] Benveniste, Lawrence M. and Paul A. Spindt.How investment bankers determine the offer price and allocation of new issu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24):343-362.

[8] Booth,James R. and Lena Chua.Ownership dispersion, costly information, and IPO underpric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6(41):291-310.

[9] Ritter, Jay R. (The“hot issue”market of 1980[J].Journal of Business,1984a(57):215-240.

[10]蒋永明,蒋顺才.西方IPO抑价理论及对中国IPO研究的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141).

[11]吴占宇,汪成豪,董纪昌.中小企业板IPO抑价现象及缘由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9(9).

[12]王晋斌.新股申购预期超额报酬率的测度及其可能原因的解释[J].经济研究,1997(12).

[13]熊虎,孟卫东.核准制下投资者行为偏差和中国IPO 抑价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7(4).

[14]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的A 股市场初始回报研究[J].金融研究,2001(2).

[15]韩德宗,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4).

[16]杨丹,王莉.中国新股发行抑价:一个假说的检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17]陈柳钦,曾庆久.中国股市IPO抑价实证分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4).

Effect of Venture Capital on the Chinext IPO Underpricing

ZHU yuan-jia, LI Yang

篇11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