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13: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教学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微课,由字面的意思理解为微型课程。它是在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生成的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微课的核心就是微视频,它主要包含的内容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依托视频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微课能够做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让学生们在课后也可以学习,因此如果能够多加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答疑解惑或者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近些年来,信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都十分迅速,人们对网络的接受力也进一步加强,微课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和接纳,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视频的组建是微课的核心,微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与所教知识点相关的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以及用于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练习测试等。微课以它独有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授课提供了一个主体明确的、半结构化的环境,根据微课教学所呈现出的良好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来看,它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一、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特点
在初中物理微课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形式大多都是教学视频。因为它的教学时间要比较短一些,更加符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能够根据学生们实际的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知识掌握水平来对微课的时间进行设置。在初中,一般课程时间都设置在40-45分钟左右,微课因为时间较短,又被人们称为是课例片段或者是微课例。因其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相对少一些,往往只是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但是此种方式更能突出主体,让学生们抓住重点,因此更加符合教师们的需求。微课运用于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出来,同时正确的表现教学的主题,使得教学环节更加流畅。同传统教学相比,微课内容更为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掌握,相对来说更加简单,因此又被称为是微课堂。
微课视频格式包含很多种,例如常见的rmvb、flv、mv等格式都可以。而且它的容量大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流畅的被播放、观摩、学习。同时,因为占用容量比较小,它可以很方便的被保存在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设备上,进而实现移动学习,既方便了学生们课下对知识点的巩固,又能够为教师们的评课、观摩、研究、反思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空间。物理微课的教学内容指向非常明确,主体和重点相对更加明晰,因此在解释和传达知识点上更加完整。微课中,将教学片段作为主线,以学案、教案、课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意见以及专家点评为教学资源,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单元性资源主题包,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教学环境。师生通过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不断迁移、模仿、提高隐形知识、默会知识等高新思维方式学习,进一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微课实践教学的措施
1.增强内容规划,搭建良好的物理学习平台
在初中物理学科的微课教学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确保能够有一个适合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微课整体规划。在确定好规划方案的同时,要确保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形成良好的建设体系,进而避免或减少物理教学无序开发或者重复利用情况的出现。在对物理微课教学内容规划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新课程的实际要求,准确的把握和运用教材,教研人员和一线的科研人员在确立每个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及教师们的意见,对于学生和教师们进行的开发研究加大支持力度,进而使得物理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注重物理教学微课的开发与交流应用
微课,故名思议就是从细微处着手。我们在进行微课教学时,应当抓住微课的这一特点,从普遍事情出发,引导学生们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奠定他们的物理基础,教他们掌握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这几方面的培养来对微课进行开发和利用。微课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建设模式通常面向老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所以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必须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宣传活动、课例拍摄、选题设计、在线报送、审核反馈、评价、后续加工等细节环节,从而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和应用效益。
在微课交流应用中,我们应该结合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微课,通过专家评价、综合展播以及交流共享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老师展示、推荐优秀获奖物理微课作品。通过定期进行老师微课库学习、观摩、评课、研讨、反思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
了解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前提,但教师具体落实大纲和教材的这个精神,充分地了解教材中所设置的实验教学的特点及其要求,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按照不同的实验安排和设计每一个实验的教学。义务教育教材中所设置的实验大体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实验内容上的特点
(1)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
(2)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3)特别注意所选择的实验技能,对学生今后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应用价值。
2.在实验要求上的特点
(1)初中物理实验大体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含习题的实验),《大纲》对这三类实验的要求各不相同。对演示实验而言,教师要根据实验原理熟练地进行示范操作,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所观察的现象能揭示什么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对学生实验来说,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了解实验目的及其有关原理的基础上,会熟练地掌握基本仪器使用、选择安装和简单调试、准确的读数,会按规范的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至于小实验,仅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制作和简单现象的验证,是属于课外活动的内容。
(2)突出实验技能的实用性,并从实验技能的实用性出发,对那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技能提高了要求,如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提出了零刻度线的问题;质量测量实验中,增加了物理天平的使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中,强调了读数的技巧,等等。而对实用性较小的技能降低了要求,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删掉了测4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机械效率等。
(3)实验器材简单易得,为适应广大落后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遵循了简单易找而又低成本的原则,如序言中静电实验的塑料捆扎绳,振动发声实验的橡皮筋,音调实验中的木梳,等等。这就更增强了实验教学法的普及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和自制教具,不折不扣地完成大纲、教材中所规定的每一个实验。
二、实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1.观察
观察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的米尺和皮尺,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差。使用前,我们还要观察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
2.操作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我们应先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例如:在八年级电学中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学生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才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
3.记录
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应有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分析
一、借助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许多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建设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十多年的生活中,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很多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积累了不少体会和经验。可以说,生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老师”,但是,如何把学生在各自生活中积淀而成的肤浅、片面、感性的认识升华到深刻的、系统、理性的领悟上来,必须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分析引导来完成。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更容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验和情景式教育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
三、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比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误区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总有些实验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实验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见度比较低,学生不易观察,更有一些演示实验,根本就没有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多媒体课件,然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加工、组合和完善,制成内容充实、形式直观、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演示实验课件,由老师或学生通过运行课件来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同样也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开始,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段,同时也是最为敏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从物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是充满好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学生身边很多生活现象都与物理相关.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引起学生好奇心理的共鸣,就能有效地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是好动,学生小学毕业没多久,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而乏味,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掘其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是畏难心理,因为初中物理很多章节的内容还是较难掌握的,特别是女学生,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稍微弱一点,再加上平常学习遇到难点羞于开口提问,实验过程不愿动手,考试时畏首畏尾,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么?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情感的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物理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时,其语调、表情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在向学生传达自己学习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产生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说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满腔的热情、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学习;又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掌握知识.笔者还组织每周一次总结课,这节课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一周所学的内容中感到疑难、困惑的地方在课上提出,然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畏难等心理特点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时候.在这一环节,教师用心组织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整节课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很多,常见的手段有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亦或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问题导入,这些方法只要设计到位就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探究规律的欲望,提升他们思维的节奏.
例如“浮力”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请设计一个测量波音747飞机质量的方案(图1).在不进飞机拆解的前提下,你能设计出方案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思维是激发起来了,可能一时半会还摸不着边际.教师继续提示:“这个问题美国很多大学生都答不出,但是中国学生回答起来其实很轻松,以前有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类似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到,还有点不服气,好奇的念头已经彻底被调动起来.教师再次提醒:“那个小孩儿姓曹,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恍然大悟:“曹冲称象(图2).把飞机弄上航母,再按类似的方法操作就行了.”后续的讨论就逐渐延伸到有关水对船的浮力的研究.
又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将一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然后将其快速倒扣在放有冷水的盆中.只听嘎哒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如图4),学生的好奇心理被成功激起:是什么力压瘪了易拉罐呢?有关大气压力的讨论就此展开.
2.2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物理的根基是实验,物理教学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构建认知.另一方面,长时间坐在教室的学生被带进实验室,会有一种新鲜感,他们爱动的天性被彻底唤醒.当然,此刻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学习“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就要将滑块、平板、弹簧秤等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如图5).然而学生实验所带动的不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带动起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静摩擦力大小、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拖动平板来测量滑动摩擦力更加精确的结论都被学生在实验一一得出.
2.3有效疏导和开解,消减学生的畏难心理
1.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初中阶段的内容只是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关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具有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物质的基本常识,头脑中也已形成许多基本的科学概念,为学习物理做好了心理准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3-15岁之间,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全成型,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奇的物理现象感到好奇,喜欢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物理学直接或间接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更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往往只停留在现象本身,并没有产生探究这些物理现象内在原因的欲望。但是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却有利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虽然初中生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并且在学习物理之前他们也已有了对物理的感性认识。但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初中生刚接触物理时学习的兴致很高,但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就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在屡遇失败之后,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逐渐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学生自身,首先,物理学涉及的内容广泛,概念抽象、难懂,而且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这一阶段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不强,很难区分物理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其次,初中所学的各个学科的横向联系也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难点。最后,如果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讲解,忽视实际实验等,也会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无味,产生心理障碍,丧失应有的自信心。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我们应充分、深入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准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减轻心理压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分析学生的心理,解决情感困惑
为了深入了解、分析出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的心理活动,如课堂上的听课响应、对演示实验的反映、回答问题的思路、实验操作时的态度和动作等。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找到学生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当了解了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后,教师就要用真情去感化学生,给予学生尊重和关爱,学生就会把教师看做是自己的亲密好友,愿意与教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这样学生也会愿意听他的课、渴望听他的课。好学生有缺点应照样批评,不能迁就,防止其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于学困生,不能一味挖苦打击,更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感到亲切,打消自卑感,鼓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学困生,都要用爱心去触及他的心灵,达到“亲其师,则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联系日常生活,引发物理知识的共鸣
很多的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看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发共鸣。例如,学习“惯性”一节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我们拍打衣服灰尘就会落下来呢”“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倾倒呢”,向学生提出他们熟知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很多以前知道的东西原来都属于物理知识,这样必然会产生对物理的兴趣,增加听课的兴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实际问题,产生了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用心学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决“一灯多控”的问题。
3.利用物理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缺一不可的教学手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示,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电流、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等课程时,就需要借助实验进行教学。对于这些知识,虽然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得到,但是它们的概念具有抽象性。做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尽量让学生练习解释,有些暂时还不能解释则要求学生着重观察现象,启发他们的好奇、好问的心理,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借助多媒体技术,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1 中学物理教学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基础科学。从物理概念转变为物理量开始,它利用种种数学表述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开辟道路,使物理学的结论可随时加以严格检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有人问:“人靠什么能力来解决问题?”回答肯定是:“靠逻辑思维能力”。在思维品质的诸多能力中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的辅助,它是其它能力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思维品质的核心。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既存在于客观事实,又有高度的抽象性、精确性、逻辑性和严密性。比如在力、物体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章节中,其逻辑思维形式是指逻辑中的“物体受力”、“物体运动”、“受力与运动”两者的关系,在这几章中,二者之间的关系贯穿整个力学知识。事实上是关于逻辑思维统率着二者之间的技能与技巧,由此我们不仅是要让学生体味到物理逻辑思维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逻辑思维的过程,使物理思维达到自由的升华,也是产生物理美感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文化知识,提高了科学素质,而且学会了辩证法,这些极大地激励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既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也要看到传授学习方法的重要,对培养学生具有今后自我发展和永远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起到“点金术”的作用
2 物理教学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主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飞跃。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为了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过多地被动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应十分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与技能,体现其中的曲折与乐趣,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结果相比,教学中的探究更重视的是科学过程,因为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
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会物理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初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应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甚至是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然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巧妙严谨、润物无声,不能生硬和造作。
参考文献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讲究逻辑性和严密性的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对于青少年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将初中物理课程看作是整个物理学习中的启蒙阶段,那初三阶段则是对这个启蒙阶段的总结和拔高,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启蒙效果以及后续更高阶段的物理学习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初三阶段的物理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物理教学路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积极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给初三学生提供学习物理的动力,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以及实验验证,具备很强的操作性,所以物理教学首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组织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大量生动直观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和概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时,经常会碰到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的问题,例如几个容器的底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倒入相等质量的同种液体且均未溢出,要求对这些容器的底面承受压力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对此,很多学生可能会陷入重力与压力相等的误区。此时,不妨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实验可以采用一个开口可调节大小的塑料容器、一个天平和一定量的水,只要将装有一定量水的塑料容器放在天平上面,分别将塑料容器调整为开口小底面积大、开口和底面积一样大以及开口大底面积小三种模式(底面积始终保持不变),通过对天平示数大小的观察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其次,在初三物理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物理现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进而使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时,学生通常对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因为这种能量转化是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的,属于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将机械能转化过程进行分步演示,这样就弥补了真实模型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同化顺应过程,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前提。
1.梳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体系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三物理教学,尤其物理总复习教学时,要对基础知识特别重视。实际工作中,物理教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梳理,并通过将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纵横拓展,让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公式以及实验操作流程做到熟练掌握并融会贯通,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三物理的力学部分后(即从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到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构建如图1的关系图,这样的图式为学生展现了力学各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对力学的掌握与理解更加深刻,利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呈现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一些巧妙的方式对物理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表达,以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还应传授学生一些组织物理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认知结构,从而使他们对知识间的本质性关联有一个清晰的掌握,这不仅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依据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2所示,以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五章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为例,我们可以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结构化的物理知识,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更加的清晰,物理概念与原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且使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容达到了概念化、系统化的理解。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三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以达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目的。物理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并根据所教班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物理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也只有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并与原有认知发生矛盾,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分析,进而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可以在实验前先提出以下问题:①实验中的杠杆两端的可调螺母有什么作用?②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边演示边提问:①如果发现杠杆右端下倾,说明什么原因?②应该怎么调节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实验中没考虑杠杆本身的重量?②有些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的逻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透过实验表面现象看待物理本质规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拓宽物理学习思路,培养科学思想和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本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物理教学不应仅局限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灌输。
相较于物理知识,科学方法本身更具有“隐性”的特点,因而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揭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且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下能够较快地获取新知识。
五、结束语
总之,只有根据初三阶段的物理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路径,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当的学生,他们过早地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信心受到打击。如何搞好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直观性教学,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二、注重物理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例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例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再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在物理教学中,问题是思维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为学生质疑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新的要求,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和实验性,因此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可见,初中物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对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因为质疑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他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技能,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投身到主动学习中,不仅收获基本的理论知识,还为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遵循物理教学特点的要求
物理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分析性,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要高度重视,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为学生质疑提供有利的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对物理教学进行创新。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提问和探索。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不仅要对学生的质疑进行正面的语言评价,还要充分利用非语言评价,如,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时,更喜欢教师点头赞许,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投去信任而期待的目光,更能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此外,质疑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探求,还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收获学习的快乐。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质疑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发现问题的答案,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还提高了学习能力。
3.有效把握课堂,对学生质疑进行引导
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抓住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真正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质疑的场所,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允许出现不同的答案。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由实际生活进行导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引起学生质疑。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讲述惯性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思考;在紧急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用盆盛水晃动时,为什么水向着相反的方向移动等。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对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质疑,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在学电路时,给学生两只小灯泡和两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教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4.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以外,还需要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的质疑,使学生真正地会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掌握质疑的方法,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操作性和分析性的特征,教师要把握这一特征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借助合作,探求问题的答案,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较,他们之间存在着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的不同。学生无论对教材方面的理解、思维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与初中学习阶段相比较,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文字说明比较容易理解,物理知识比较单一,物理现象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不会感到生疏或难懂。而高中物理教材,文字比较严谨,大部分学生能读通文字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物理知识内容也比较多,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向初中那样紧密,更增加了矢量等新的内容,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2.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通过观察或实验直接得出结论,即以直观教学为主,所以学生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形象思维,这种体现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物理现象的思维方法,能让学生在思维活动方面跟的上教学进度,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而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已经存在的概念出发,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在抽象的基础上对物理概念进行概括,所以在学生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抽象思维,学生要从理性去认识物理,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能去理解,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3.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中,物理的概念、规律掌握的要求都比较简单,而且初中物理的内容也较少,学生只要把公式、概念背下来就可以了,分析问题时一般要求解说物理现象较多,即使计算题,一般也只要直接利用公式就可以得出结果。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中,物理规律与概念的掌握,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分析问题时也不像初中物理那样从单方面着手,而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和研究,大部分都需要通过分析,弄清楚物理情境和过程,并进行推理、归纳和综合才能得到结果,因此学生会感到物理深奥难懂,造成学习物理心理上的困难。
二、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初高中教师的沟通和交流,适度调整初中和高中教师的教法,缩小学生学习跨度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度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渗透,例如初三复习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每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概念、规律和一些图像、情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到了高中以后就容易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不再觉得抽象和无味。再如初中物理教材有许多选学内容,在每章后还配有阅读材料,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而忽略它,应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问题做好铺垫。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找出高初中知识的结合点,从结合点展开教学,在高初中知识间搭建“引桥”,减缓知识的坡度,促进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例如高一《弹力》一节教学,学生在初中时对压力、支持力、拉力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这节课时可以从学生的这些认识入手,结合微小形变的实验,通过桌面上的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产生的原因分析,来讲清弹力产生的条件。另外像牛顿运动定律、功和功率、重力势能、欧姆定律、等都存在知识的结合处,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分析,一定会给初高中物理衔接带来益处。
2.重视初、高中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培养学生独立地观察、研究物理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可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一些特定的物理观念和物理方法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客观存在的,而能动地运用它则更能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初中学生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我们强调了“密度”是物质的一个特性,由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概念本身的直观性又强,所以是很容易被接受,学生基本上不产生“质量大的密度大”,“体积小的物体密度大”等糊涂认识。而在高中会遇到电场强度“E”的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电场”的概念接受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电场本身是一种特殊物质,因而对于电场强度的定义“E=F/q”感到很难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有必要把初中学的定义“比热容”,“密度”,“电阻”等概念所用的方法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可测的物理量来定量地研究或者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物理客体”这是我们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之一。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利用检验电荷“q”上所受到的力“F”与其比值来测定某点的电场强度。往后也自然能理解“电势U=ε/q”, “电容C=Q/U”,“磁感应强度B=F/IL”,等等这些不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应物质性质的物理量。
3、尊重初高中学生思维和能力差异,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化台阶为坦途。
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维为主,物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简单计算;而高中物理以抽象思维为主,高中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定量计算。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差异的存在,研究并遵循教学规律,妥善过度才能很好跨越台阶。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初学就想使学生达到“高考”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77-01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传统教师满堂灌的“一言堂”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素质教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技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使这些成为可能。它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作详细介绍。
1. 中学物理课程特点
中学物理课程包括实验和理论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就是对自然界基本和普遍的认知,而实验则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需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还需要注意实际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对物理兴趣的培养。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会从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常识,更加注重科学探索。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当以课本为主,实验作为辅助,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进行整合,通过物理与其它学科的融合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意义
2.1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初中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初中物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针对这种特性需要在学科基础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然而,物理知识往往抽象难懂,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向学生直观的进行展示,令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信息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是对教育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创新教育模式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知识整合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师需要针对物理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教学,一方面,这种教育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求知欲。另一方面,初中正是学生认识、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而传统的填鸭教育可以满足应试教育的分数需求,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3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知识的难度众所周知,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物理知识,物理常识进行准确的记忆,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亲自做实验。而信息技术授课则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有一种动态的展示。这样很明显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对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3. 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中的应用
3.1进行演示实验
物理规律多是实验定律,都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除了亲自动手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很多时候,由于场地、实验仪器、实验危险程度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亲自动手实验,这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个缺漏。比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亲自做试验往往会因为环境因素、以及实验仪器的影响造成极大的误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此外,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做好实验,那么一般不会拥有第二次做实验的机会,这样实际上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学习质量。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2创设真实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信息技术与物理知识整合,可以有效地创设物理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用声音、图像,图文并茂的将知识对学生加以展示。比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课本里有一个渔夫用鱼叉叉鱼的案例,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的展示。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会看到渔夫叉鱼的情景,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引起学生对渔夫为什么没有叉到鱼的思考,从而引申到本堂课“光的折射”的教学。很显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小结
信息技术作为物理教学工具的主导地位会日益凸显,会渐渐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因此,教师要对信息技术和物理知识的整合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对物理的热爱。
[ 参 考 文 献 ]
[1] 栾孟贺.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2.
高一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听就懂,一用就错,一放就忘,“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高中教材的特点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较高要求,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
所以说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
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对初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对高中物理的渗透
1.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课本上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如果学习时只是机械地去重复、记忆,考试也只是一种默写,学生到高中后一般不会适应,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重视和帮助学生,使其知识结构化。在每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概念、规律和一些图像和情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到了高中以后就容易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不再觉得抽象而又毫无意义。
2.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和作图的习惯。在初中,许多学生把物理题当成算术题完成,解题过程极其简单化,没有物理公式,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有了公式,又不代数据,计算结果没有单位,等等。初中题目相对而言简单明了,某些学生的成绩还挺不错,但是到了高中后,因为解题过程的复杂化,这些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是越做越乱,越学越糊涂,所以初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特别在批改作业、试卷时要毫不留情。解题过程规范化将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物理解题方法。
3.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有许多选学内容,在每章后还配有阅读材料,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一些问题做好铺垫;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或物理学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高中教师的引导与开发
1.进行知识上的复习与补充。高中教师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应先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高一新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通过复习,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本章节的学习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解题扫除一些障碍。
2.增加教学层次,促进知识螺旋式上升。许多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一些知识只通过单纯的记忆或通过教师的重复讲解,是不能适应高中课堂上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的。从高一开始,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后来的恶性循环。对于刚刚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对于知识难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把知识拉成线,拉成条,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同时教师要让知识在不同阶段反复出现,逐步加深。
3.渗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学,使学生尽快入门。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物理情景和过程之中建构物理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不断强化。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习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加分析,瞎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重点要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切忌认为问题简单,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公式。教师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为了将抽象的情景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使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受力分析要画力的图示,运动学要画过程图,动力学要求画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分析归纳。
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一部分高一学生跟不上,学习物理吃力,跟他们没有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因此,高一物理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采取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减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教师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物理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