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1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国际交流礼仪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各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增长内容,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投资和消费内容。不仅如此,教育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端人才的欠缺和国际教育规模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国际教育水平、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的界定,服务包括“任何部门的任何服务,但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规定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指“既不依据商业基础提供,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竞争的任何服务”。延伸到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GATS规定,服务贸易有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提供方式,适用于所有的国际服务贸易。从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境外消费方式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以留学生为载体的国际教育服务又是境外消费方式的主要形式。可见,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服务贸易整体的现状分析和竞争力分析,且数据较为陈旧,很少有针对留学服务贸易甚至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专门研究,即使有这方面的研究,也多是从理论论证或问题描述的角度出发,缺乏系统的近期数据支持基础上的竞争力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现状,运用定量指标对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并与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从而提出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留学服务贸易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来华留学来看,改革开放前,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工作发展缓慢,一直停留在与少数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政府间交流上。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中,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累计只有8000余人。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力度,但在很长时间内,这种交流依然是政府间的援助或教育交流,还不算是真正的教育服务出口。直到1992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功和冷战的结束,招收留学生工作迅速发展。1978年当年在华留学生为1236人,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从出国留学来看,从1978年到200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截至2008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出国仍然在外的人员将近100万人。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规模日益庞大,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速度更加迅速。
(二)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地区结构
1 出国留学的地区结构
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涉及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少数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是出国留学的主要地区。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向这七个国家派遣的留学生占到所有海外留学生人数的96%以上。其中,美国是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自1989年起曾连续五年位居在美外国留学生人数榜首,1995年到1998年被日本超过,1999年到2001年又再次名列第一,2006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大陆学生为9.37万人。
2 来华留学的地区结构
按照洲际统计,五大洲都有在华留学生,但亚洲占了绝大部分,稳居第一。以2007年为例,来华留学生共计195503人,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共计141689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按照国别统计,近十年来,韩国、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一直排在前几位。200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泰国,其中,在华韩国留学生最多,共计64481人,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3。
(三)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类型分析
1 出国留学类型
国际教育服务按照服务消费者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公费和个人自费两种,如果按照服务产品的不同,可以分为学历教育、访问学者、短期培训。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国留学教育主要是以公派进修和访问学者居多,占到当时出国留学人数的80%,而研究生教育不足10%;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出国留学政策的放宽,出国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留学生逐渐增加。目前,留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已经占到了绝大多数。随着自费留学的升温,我国自费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8853人,单位公派6957人,自费留学12.9万人。同时,我国出国留学生所学专业基本涵盖了国外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
2 来华留学类型
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来华留学的学生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进修生、专科生和本科生偏多,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偏少。以2006年为例,学历生54859名,占总数的33.72%,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46216名,占学历生84.25%,硕士研究生5966名,占学历生10.88%,博士研究生2677名,占学历生4.88%。另外,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学历生68213名,同比增长24.34%,高于留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89%,比200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非学历生127290名,同比增长18.04%,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5.11%。2008年,来华留学生中
学历生为80005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5.8%,同比增长17.29%。而2000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为13703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6.3%。可见,高层次学生比例有所上升。
从学科分类看,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文科,其次是医学。文科主要是汉语教育,医学主要是中医教育。例如,2006年,文科114846名,含汉语类98701名,艺术类2118名;医科20355名,含西医13225名,中医7130名。可见,除了汉语和中医之外,其他学科招收的学生非常少。但是,近年来,经济、管理、工科等学科的留学生人数增加态势明显。
二、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指数(NTB)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并结合国际上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的相关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由于留学教育占据了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绝大部分,且对整个教育服务贸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无法获得留学相关数据的情况下,本文利用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或教育服务贸易整体指标来代替留学教育的相关指标。
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一国某产品或产业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该国某产品或产业在世界出口市场的比重。将其用于服务产业,即一国服务出口总额与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之比,反映该国服务贸易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市场占有率指标直接反映服务贸易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态,其计算方法为:
A国m产品出口市场占有率=A国m产品出口总额/世界m产品出口总额
由于留学生教育在境外消费服务贸易中占据绝对份额,境外消费也是教育服务贸易中的最大份额,因此,本文选择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指标来衡量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在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在2002-2006年期间,出口额基本都保持在11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境外消费教育服务市场23%左右的份额。其次是英国,近几年出口额都在5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10%左右的份额;再次是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总的来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五个国家占了全球教育服务市场份额的1/2。相比之下,我国的市场份额很少,2000年我国所占份额不到0.5%,2006年首次突破1%,增加到1.19%,基本达到了加拿大的水平。但是,与美国、英国等国相比,我国的市场份额还是很低的。
2 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NTB),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该指数引入服务贸易,可说明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这个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数值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另外,一国在某行业中既有出口,也有进口,有时进口的总值超过了出口总值。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指数更能反映出一国贸易的真实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NTB=(A国m商品的出口一A国m商品的进口)/(A国m商品的出口+A国m商品的进口)
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按照这一指标计算结果如表2和表3。
从表2可知,2005-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零,也就是说,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从行业结构上看,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行业和建筑行业,但即使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其优势指数也比较小,即优势十分有限。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来看,在2005-2007年期间,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一直是负数,且都在-0.7左右,这就说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一直处于比较劣势,且劣势很明显。
从中美两国的比较来看,在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方面,我国与美国有着极端显著的差距。如表3所示,在2003-2006年期间,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逆差,比较优势指数长期为负,基本保持在-0.8左右,而美国则一直为顺差,比较优势指数长期为正,基本保持在0.6左右的水平。
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Massa)于1965年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标”,他认为,国家在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RCA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的相对优势,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标,由于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从而较好地反映了该产业或产品的相对优势,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RCA=(A国m产品出口额/A国所有产品出口额)/(世界m产品的出口额/世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
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1.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等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
从表4可以看出,在1999-2005年期间,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RCA指数都均高于2.5,这就说明这三个国家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其中澳大利亚的竞争力最强;法国的RCA指数都在1.25与2.5之间,即法国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日本的RCA指数从小于1增加到1.5左右的水平,即日本从具有中等竞争力发展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加拿大处于中等竞争力范围;德国竞争力较弱。在所有国家中,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弱,大约只有德国的1/2,日本的1/6,澳大利亚的1/23。
三、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知
道:在地区结构方面,我国出国留学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最多,来华留学生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留学生持续占据了来华留学生的绝大部分;在学历层次方面,来华留学生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学历层次偏低,留学专业分布很不均衡,学科专业单一,主要还是锁定在汉语和中医这两个专业上;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比较低,即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与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对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国家来说,一方面,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促使人们在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待遇的情况下选择继续接受教育以推迟就业时间和获取技能,降低了人们参与教育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危机导致的收入水平的相对降低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价格。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危机带来的国际留学教育需求增长以及对留学教育服务贸易价格的重视,是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难得契机。
基于此,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培育我国优势学科的发展。并大力拓展学科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与中国有经常性贸易往来国家的学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者,国际上对中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大规模接收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把我国现有的优势学科汉语教育和中医进一步做大做强。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巨大优势,利用技术上和专业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输出具有相对优势的专业技术培训服务,吸引这些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改变学科不平衡的现状。
(二)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海外办学项目。
目前,我国教育服务机构的国际营销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到国际市场上去推销自己的主动性。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国外组织了一些有关我国教育服务的说明会和展览,但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很少采用一些适应信息时代市场需求的宣传手段,影响力有限,使我国许多的优秀教育服务产品没有为国外所了解,失去了很多教育服务贸易的潜在市场,影响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发展海外办学,在国外设立语言学校,并开办权威认证的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外政府、学校的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海外发展体系。
(三)改变教育理念,进行适度的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发展长期以来受到行政管理和监督,甚至在人们的意识里,政府将教育作为一项福利事业来办,而不是当成一项产业来经营运作。这种观念和由此导致的消极现实做法使我国国内教育资源难以迅速优化配置,也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教育服务的出口,因此,我国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行适度的教育改革。只有建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才能不断扩展教育规模,发现新的教育需求和新的教育服务市场,提供多样化、针对性、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产品。另外,之所以提倡适度教育改革,是因为,以我国目前的国情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际状况来看,让我国教育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产业化、市场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有选择地放宽限制,针对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优势教育领域,在有限范围内实行产业化运作,凡是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专业,政府可以让学校根据留学生不同文化背景和特点,在招收留学生的过程中,在学费和学生管理上拥有一定的自。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国内学校的自主竞争意识,转变运行模式,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留学生,还能使我国学校管理不断吸取优秀的国际经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国际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国际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相关文章:
1.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2.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3.商务谈判与跨文化交际
为探讨人工流产术中最佳镇痛方法,我院门诊于2008年5月起将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门诊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年龄在18~46岁,体重45~70公斤,妊娠6-12周,既往无心脏病史,癫痫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随即分成三组:异丙酚组200例,利多卡因组150例,非麻醉组50例。三组孕妇年龄,孕次,孕周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在门诊人流室进行,由专业麻醉师负责监测。
1.2用药方法 ①异丙酚组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入异丙酚2.4mg/kg,30秒至1分钟注射完毕。孕妇意识消失后即开始手术。术中根据孕妇反应情况决定是否增加异丙酚的用量。②利多卡因、常规消毒,于宫颈3点、9点处注入利多卡因各1毫升,1分种后进行人工流产术。③非麻醉组不给镇痛药,按常规行人工流产术。
1.3观察项目 ①镇痛效果观察:显效为表情安静,有效为表情略显痛苦,无效为明显痛苦或。②本身反应:观察恶心呕吐、心律减慢及血压下降。血压下降标准为术后血压较术前下降≥2.67kpa为下降。心律减慢标准:术后较术前≤20次/分为下降。③宫颈松驰程度:以能否一次顺利通过6号吸管为制定宫颈松驰程度的标准。④手术时间:从开始扩宫至停止吸引的时间。⑤阴道出血量。
1.4麻醉情况观察术中是否需加用异丙酚,手术开始至自行离床时间,麻醉效果主要是观察术中反应(主要为扭动),是否疼痛及异丙酚副反应(血压、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2 结果
见表1
表1 各组观察结果
各组观察结果见表1。①宫颈松驰情况I组均一次顺利通过6号吸管,Ⅱ组60%一次通过6号吸管,Ⅲ组无一例能通过6号吸管。②镇痛效果:显效I组100%,Ⅱ组40%,Ⅲ组4%;I组效果最佳,与Ⅱ、Ⅲ组比较,统计学处理P值均
麻醉情况:异丙酚组停止注药(6.35±1.84)分呼之睁眼,(8.98±2.53)分能正确回答问题,可自行离床,10%的孕妇发生扭动,6%的扭动幅度大,需追加异丙酚用量。发呼吸暂停20例(10%)此与注药速度有关。异丙酚在30秒左右推注完发生呼吸暂停15例;60秒推注完发生呼吸暂停5例,其中呼吸暂停在10~20秒内自行恢复18例;时间达30秒后恢复2例,出现呃逆1例,麻醉师作相应处理短时间内恢复。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中常伴有不良反应是疼痛和人流综合症。异丙酚静脉麻醉有明显镇痛作用,无痛率达100%。人流综合症是由子宫颈牵拉扩张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致的血压心率下降,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一系列症状。在本研究中心无1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症,与异丙酚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以及抑制迷走神经、中枢性抗恶心呕吐[1]有关。异丙酚静脉麻醉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无痛苦,苏醒时间快,注射速度与产生睡眠所需剂量无明显关系,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影响小,注射后显效快,肌肉松驰良好,用药后苏醒快,无兴奋作用[2],是一种易被广大孕妇接受的流产方法。异丙酚的副作用易呼吸暂停,故应在有氧气,专业麻醉医师配合下方可使用。
总之,异丙酚用于人流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起效快,苏醒快,可抑制用于人流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起效快,苏醒快,可抑制迷走神经,避免人工流产综合症,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提高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陈彩凤(1973-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物流、高职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09年度科研项目“武鸣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1MS3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47-02
在高职人才培养进程中,课程始终处在最核心的地位,做好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跨界是一种思维理念,一体化设计是一种组织方式。本文立足于跨界理念,研究具有能力隐性和思维抽象性等典型特征的国际物流类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跨界”理念
教学设计的跨界理念源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质。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跨界”的教育。企业培训定界于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具有职业性,是功利的,必须遵从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规律;传统学校教育定界于学校,以人的全能发展为目标,具有教育性,是理论的,必须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职业教育则介于职场和教育场之间,是一种跨界文化,是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需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跨界”理念对高职的课程教学设计提出如下要求:
1.能力本位观。知识是对过去经验的归纳、总结,可以积累,但知识绝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外来的,能力是内在的,当情势发生变化或者职业发生变更时,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而知识不能。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行动来应用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成为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2.生命发展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关注人的一生发展,除了为社会需求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外,更要为了满足个体的发展塑造合格的社会人。基于生命发展观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关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更关注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拓展,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
3.多元智能观。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教学设计应尊重高职学生的智能类型。首先,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价值。职业院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虽然相对排斥陈述性的理念知识,但能较快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其次,基于个体的智能组合不同,发掘不同特长学生的潜能,在学习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在如今职场分工精细化的趋势下,企业的工作任务往往被分解成多个有机关联的串联或并联环节,通过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相对独立又有机关联地各司其职而得以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对应其岗位的独特技能,具有共性的职业素养。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教学设计应与职场相对应,按照职业岗位的分工,对应不同工作任务设置众多学习任务;对应不同工作过程设置众多学习情境,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需求。
4.行动导向观。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却不行,戴耐德的混元教学模式证明:更多的练习机会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更符合技能习得的规律。行动导向能够让学生学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不可言传的职业领域的默会知识。因此,跨界理念下的高职教学设计应首先在行动体系指导下,以大量实践训练项目为主要内容;其次以学生的行动改变和职业能力获得为目标,让学生在完整的行动过程中思考、学习;再则以实践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独立完成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计划等行动中,掌握职业技能,并不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授。
二、跨界理念下的一体化设计
1.一体化设计的思路。职场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可以将职场中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目标、职业素质等要素迁移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的一体化是指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地点、内容、教师一体化,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指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职场中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行业企业的行事规则、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模拟构建一个学习场,让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下,全角度地体验职场情境,从而完成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体系的过程。要求首先确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核心能力和职业标准,重组学习内容并确定学习线索,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学习集中地表现为学习流程化、课堂企业化、内容实践化和实训仿真化。
2.一体化教学的显著特征。一是仿真的职场氛围。学习场模拟职场的关键要素,是一个仿真的职场。为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学习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学习系统。由于学员的多元特长,形成了一个立体多元、有机互补的学习系统。在浓厚的职场氛围环境下,学生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行事,在完成学习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维方式,渐渐向职业人转变。二是老师“导”,学生“做”。首先,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做业务”。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活学活用”,将知识内化,形成岗位能力,并在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中,融合新旧知识,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由于掌握了学习主动权,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通过发挥所长,获得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认同,并进一步反哺个人专业技能的深化。同时,由于激发了学生内发性的学习动力,学习质量大大提高,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渐渐接受行业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事规则和职业道德标准。其次,老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裁判员与协调人,负责鼓励并监督学生主动思维、互相交流,组织好练习的内容和方式,掌握好练习的频率和节奏,并排难解疑。
三、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国际货运”为例
1.“国际货运”课程分析。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的关键环节。作为国际性业务,面临着业务关系主体众多、环节众多、单据复杂、涉及多国外贸政策等困难,使得“国际货物运输”课程具有理论抽象性和能力隐性特征:一是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学习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重构与解构理论,分析国际货运的职业核心能力,重构培养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首先是国际货运业务开发能力,指能够寻找、开发、维护低成本的供应商资源;其次是国际货运业务操作能力,指能够寻找、开发客户,成功揽货;再则是国际货运单证的能力,指能够制作和组织全套单据,安排货物出运或者接收货物;最后是风险防控能力,指能够合理预测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二是重组学习内容,设置全套学习项目(任务)。为了实现课程学习的技能、知识、素质目标,一般都要求课程的学习任务(工作线索)与工作任务紧密关联,甚至直接对应。重构“国际货运”课程学习的内容见下图。
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项目(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从认知规律可知,课程中的学习项目需以“多重循环”的方式展开,应当在重要的学习项目(任务)中,设计多种情境和足够多的项目任务,以分类覆盖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贸易术语、不同结算方式和不同类型商品的国际货运业务内容。其次,可以设计多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逐步成长”的项目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逐步展开。这些项目任务包括针对单项技能的,也包括针对综合技能的。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单项项目(任务)都是“国际货运”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2.“国际货运”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是分组模拟成立分属于各个不同国家的国际货运公司,分设市场部、业务部和操作部三个部门岗位;在学习班中营造国际货运业务的职场环境,对接国际货运市场要素创设“学习场”;以优胜劣汰的相互对抗方式开展课程学习;以几十个国际货运真实业务为学习任务,以模拟揽货竞标和操作货物出运或收运的项目来驱动课程学习;以完成货运业务的效果来考核课程学习的质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构建学习场的关键。一是用以训练的工作任务要来自行业企业,是企业曾经承担过的真实的国际货运任务,且数量足够多,这是营造仿真的情境,支持学生“做国际货运”模拟业务的需要;二是借助发达的计算机网络资讯(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了解做国际货运的资讯来源,掌握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渠道,帮助他们“做货运业务”。第二,学习主线。学习的主线有人事招聘和业务推进两条,即招聘各岗位人员组建公司,以及各学员分工履行岗位职责推进业务进程。各公司不是先完成招聘然后才开始做业务,而是两条主线同时交错进行,呈双螺旋式推进。第三,综合项目。综合项目(任务)设计是两条主线双螺旋推进的过程。一是成立模拟国际货运公司,竞聘产生各公司总经理,拟定公司章程、制作公司名片、公司形象宣传板报等;二是在熟知国际货运市场的基础上,各公司开发并展示核心业务,竞聘产生公司市场部员工;三是针对给出的国际货运托单的情境,组织对抗性揽货竞标,成功招聘各公司业务部员工;四是以模拟公司为小组,完成对应托单情境下的国际货运业务综合设计方案;五是组织业务竞赛,针对企业中扩大业务规模进行创收的特点,老师给出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货物种类、不同结算方式、不同贸易术语下的众多国际货运托单,学员以公司为单位承接业务、组织国际货运、完成各类单据。
3.“国际货运”课程的实施。第一,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有四个:一是在国际货运业务中作为陪练,充当与各货代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收货人、发货人、海关、检验检疫局、银行、车队、堆场、控箱公司等相关单位;二是在对抗性训练和集中考核验收过程中作为裁判,裁定结果,当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时,充当独立第三者引导学员参评;三是在揽货竞标环节充当收发货人,发出国际货运托单,提供国际货运的情景资料,供各公司竞标;四是充当导师,布置任务,指点方法和思路,起启发、点拨、引导、总结的作用。第二,质量把控。为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兴趣,首先引入“对抗性职业竞赛+竞技游戏”的方式组织课程学习,让荣誉、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其次引入公司员工动态聘用制度,创设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压力和动力,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国际货运业务推进过程中,老师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严格把关,耐心指引,热心帮助,将学生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创新思维等列入学习考核的重点,鼓励交流式学习,切实掌握业务方法和技巧,提高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第三,学习考核。跨界设计要求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思维方式、工作标准和业绩标准,以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首先,在推进业务进度的学习线索中,以成功揽货的数量、承担货运业务的创收和单据流程的完成质量等来考核课程学习的效果;其次,在招聘组建公司的学习线索中,用企业面试员工的方式和标准来确定是否受聘,对是否成功受聘、所聘职位的级别和动态考核的结果进行评价。课程结束时,仍未受聘的学员,或受聘后因业绩不好被公司解聘后无法再行上岗者,皆被判定为课程考核不合格。
实践证明,跨界理念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劲头被极大激发,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主动挑战老师提出的专业难题,主动报名参加竞标和竞赛。在一次次的参与学习项目挑战和竞赛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充实和提高,有效地完成了职业能力的重建和塑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陈彩凤.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