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1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子设备结构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电子设备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电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发挥电子设备的性能,提升抗干扰能力,避免受到电磁的干扰,这对电子设备电磁屏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电子设备电磁屏蔽的结构设计展开论述,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1电子设备屏蔽设计标准
就目前而言,电子设备主要包括骨架、盖板以及前后板等,其中可拆连接的接触面具有一定的导电接触,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电子设备内部的孔洞、缝隙要满足屏蔽的需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屏蔽设计要求不尽相同。对电屏蔽而言,可以利用良导体隔离经电容性耦合传递的影响。电磁屏蔽主要应用在高频设计过程中,主要原理是利用金属反射和金属层内吸收来限制电磁的干扰,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要求:第一,要保证材料质量,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电磁屏蔽分析过程中,会认为屏蔽体导体在理想运行状态下运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屏蔽体具有阻性,并且随着屏蔽体阻抗的增加,屏蔽的性能就会越差。因此,在屏蔽材料选择过程中,要选择性能良好的导体。对电屏蔽厚度而言,需要根据电子设备屏蔽结构进行设计,保证金属壳体封闭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孔洞和缝隙,并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屏蔽体要做好接地设计,根据行业标准,接触电阻要小于2m譆。在进行屏蔽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影响屏蔽效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缝隙问题,在实际的屏蔽体中,导电体具有很多不连续点,就会在各个部分结合处,产生电磁泄漏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缝隙的位置,填充一些弹性的导电材料,从根本上消除不导电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屏蔽体的缝隙需要电磁密封衬垫防止电磁泄漏。因为对实际的设计而言,缝隙泄漏电磁波主要取决于电磁波波长的尺寸。如果遇到较高频率干扰的情况下,需要使用电磁密封衬垫。第二,孔洞问题。在电子设备上,会包括很多开关、连接器以及保险丝等,设计人员需要在面板上,加工出相应的安装孔,为了提升机箱的散热效果,设计人员要在机箱上设置侧板孔、抽气扇进风孔等,对开孔的形状和周长要满足实际设计标准,在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电流通过孔洞时,就会通过辐射的方式发射能量,并且与孔洞的大小周长有着密切联系。
2缝隙电磁屏蔽设计
下面主要分析缝隙电磁屏蔽设计。2.1控制好螺钉的间距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螺钉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并且间距会直接影响了屏蔽的效果。螺钉能够有效缩小接件的缝隙,提升屏蔽的效果。但是一旦螺钉过密,就会增加设备安装的难度,增加了工作量和设计成本。因此,设计人员要从全局出发,结合电子设备的强度,确定科学合理的螺钉间距,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缝隙设计间距e咬/20。2.2采用簧片屏蔽设计针对螺钉设计过密的情况,对需要经常拆卸的电子设备而言,还要从其它方面做好电磁屏蔽设计,在设备的两个接触面上,设置屏蔽簧片。其中EMI屏蔽簧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并且运行空间比较大,可以满足不同屏蔽要求。这种簧片材料主要以铍青铜、磷青铜为主,具有很强的耐磨性和耐压性,在高温的条件下,也能正常运行。2.3导电衬垫的屏蔽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主要实现屏蔽体的电接触,提升导电的连续性,有效的防止缝隙电出现泄露,具有良好的密封作用,就目前而言,通常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平面安装式。就是在把衬垫的背面通过背胶把衬垫和屏蔽体连接起来,保证衬垫具有一定的压力,其中典型的C型导电布衬的平面安装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二,沟槽安装形式。在沟槽安装形式中,就是把衬垫装在沟槽中,可以利用D型导电布衬垫粘装到沟槽中,从而保证面板侧面之间的相互配合,提升衬垫的压力,保证通电正常。2.4凸包屏蔽结构设计为了有效减少屏蔽体缝隙线性尺寸,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屏蔽体设计凸包,并且应用在屏蔽区域内,从而形成一个弹性的变量,实现两个屏蔽体之间有效的连接,采用这种设计模式,能够有效减少螺钉的密度,节约设计材料,降低设计强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2.5深缝隙结构设计在采用深缝隙结构设计过程中,深度越深,屏蔽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因此,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深缝隙的深度,从而提升电子设备电磁干扰性。
3孔洞的电磁屏蔽设计
受到自身性能的影响,为了解决电子设备通风散热和接线问题,在实际过程中,需要设置孔洞,从而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屏蔽效果。下面就针对孔洞电磁屏蔽设计展开论述。3.1通风口电磁屏蔽设计3.1.1在电子设备通风口架设金属丝网。在电子设备实际应用设计过程中,金属丝网是比较常用的非实壁型屏蔽体,这种材料主要包括铜铝等。电子设备通风口通常比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钼数较高的金属丝网安装在窗口的位置,设计人员要把窗口分成细小的通风口,从而获得良好的屏蔽效果。对金属丝网可以直接焊接在屏蔽体上,保证金属丝与屏蔽体具有良好的电接触,但是在实际装配过程中,要做好金属丝网的保护,提升屏蔽的效果。3.1.2在屏蔽体上开通风孔。在实际过程中,装配金属网在设计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屏蔽的缺陷,很容易出现接触不良或者断丝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屏蔽体设置风孔,从而优化设计工艺流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圆形结构,避免采用异型孔,从而增加设计难度。3.1.3介质波导通风蜂窝板屏蔽体应用。设计人员在设计屏蔽要求很高设备过程中,为了提升通风效果和抗电磁屏蔽效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波导通风蜂窝板屏蔽体,就可以有效减少空气阻力,降低风压损失,提升机械强度,发挥电子设备良好的性能。3.2穿心电容与屏蔽罩的应用在电子设备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做好开关、表头、指示灯等的设计,明确设计标准。为了有效防止在开口处形成电磁泄露,可以在点在设备元件后,装置屏蔽罩,加装穿心电容,并且传过屏蔽罩,连接元件,同时要保证屏蔽罩与面板良好的接触性能,实现电磁屏蔽。3.3屏蔽窗设计对指示器、监视器等,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导电玻璃,然后连接到面板,对高频电磁屏蔽结构,可以使用金属夹丝层的导电玻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电子设备屏蔽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屏蔽要求,采用合适的设计方式,针对设计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材料,从而提高设备抗电磁干扰性,获得良好的屏蔽效果,发挥电子设备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宏兵.某型电子设备电磁屏蔽的结构设计[J].电子世界,2013(15):147.
[2]吕景峰,陈玲香.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J].电子世界,2013(12):163+165.
[3]史广伟,孙丽萍.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设计及复合材料屏蔽检测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1(05):215-217.
[4]杨明冬.电磁屏蔽设计在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2010(09):72-74.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054-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机械电子学开始快速发展,并开始传入我国,机械电子学是电子技术将机、电、磁、声、光、热、化学、生物等多门全新的独立交叉的学科的融合,我们将它称之为机电一体化。它研究多种学科各自特征参量相互间的关系,综合处理与利用这些参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解决电子设备在设计生产和使用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是现代电子机械学原理的依据,它和传统的结构设计或机械设计原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再依靠各自单一的技术,而是最大限度地综合应用各门学科最新技术成果的优势,将产品设计得更合理、更可靠、更经济。现对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几个关键技术做一简述。
1 热设计
电子设备的使用实践证明,电子元器件的过热是设备不稳定乃至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这个事实决定了热设计的基本任务。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集成化器件的功能日趋复杂,输出功率不断加大,而电子设备,特别是军用电子装备由于小型化和机动性的需要,要求缩小器件的封装体积,器件的封装密度也就随之增高;加之不断升级的严酷的军用环境,使得热设计对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热设计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如何减少元器件、部件和设备的内部和外部热阻,使其产生的热量以尽可能短的途径,迅速地传至最终散热器。
减小元器件内部热阻的努力可归结为改进封装结构和采用何种封装材料的问题,这是元器件设计和制造厂家要解决的课题,而对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师来说,热设计的任务是在满足环境条件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简单、经济、有效的冷却方法,并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计算。作为确保设备可靠工作的技术手段,要求在规定的使用期内,冷却系统的故障率应比被冷却元器件的故障率低。针对热设计这一门技术,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有关电子设备热设计的部标、国标、国军标等标准文件,为热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从而也将热设计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现代电子设备中,除了像发射机这样的大功率放大电路和微功率的微波电路外,其他电路的组装形式基本上实现了印制电路化,因此印制电路的冷却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适于印制电路组装的ATR机箱也就应运而生。
关于热设计过程的计算与试验问题,由于传热过程中各种参数存在着相耦合,使得计算与试验变得相当复杂。尽管出现了用有限元预测温度场的手段,但由于边界条件复杂,计算的结果往往会不尽人意,唯一可靠的方法还是在严格的环境中经受实际考验来验证设计。
2 冲击、振动隔离设计
在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中,往往会面临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结构的刚性与柔性之间取得适当的折衷。在特定的冲击、振动环境下,外界冲击传给敏感组件的能量(通常用加速度g来表示)是由支承结构的固有频率决定的。支承结构的刚性小,其固有频率就低,传至敏感组件上的冲击能量就小(加速度g小),使组件得到保护。但柔软的支承结构在频繁的振动中会遭到疲劳破坏。结构破坏通常是由共振引起的,即当一种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外界的强迫振动频率相重合时,其共振振幅在理论上可达到无限大。由于结构阻尼对能量的消耗,振动能量不可能被无限地放大,但放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则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在冲击振动隔离设计中首要的任务是防比结构共振,其次在冲击与共振的隔离之间进行折衷考虑。有时还要兼顾到设备的体积、重量和造价等因素。所以冲击振动隔离设计往往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而形成一门系统
工程。
在军用装备中,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舰船上强迫振动频率低,频率范围也小,通常在0~20Hz之间,一般能做到使结构的固有频率高于强迫振动频率的上限,最好是2倍,这是防比结构共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而在飞机上振动频率要高得多,一般达500Hz,导弹上可达2000~2500Hz。这样高的强迫振动频率,要使结构避开共振点是不可能的,只有利用阻尼技术来耗散共振时的能量,使其保持在许可的范围内。
在冲击与振动的隔离中,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隔振器。伴随隔振器的发展,隔振技术的另一门类,阻尼材料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粘弹材料由于在隔振与降噪方面的独特功能,自一出现起就倍受工程界的青睐。我国的航空航天部门首先研制出了国产粘弹材料,也首先在该部门得到了工程应用。但由于生产成本太高,难于推广普及,主要应用在航空与航天工程中。还有一种叫减震铬铁铝新材料。据有关资料介绍,该材料在受到打击或振动时,几乎不发出声音,它将机械能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热能。当材料受震时300%,10个周期后,在第一个振动周期就使能量经测消耗降到1%。如果这种奇特的材料能得到推广使用,将其作为结构材料,在这种场合,隔振器就会是多余的了。从日前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今后冲击、振动隔离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隔振器新形式的出现,更是取决于新的、廉价的隔振材料的问世。
3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现代电子设备的品种日益齐全,灵敏度不断提高,发射功率愈来愈大,而频段日趋拥挤的今天,使得电磁兼容性问题显得尤其突出。电磁兼容性设计在技术上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因此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用巨资从国外引进了各种监测、实验手段,各种微波暗室相继成立,加上有关EMC标准的制订与颁布以及EMC预测软件的发展,已将我国的EMC设计水平从定性推到定量的阶段。
前几年,诸如导电衬垫、导电胶、导电涂料、屏蔽玻璃、屏蔽通风板、屏蔽不干胶带、电源滤波器以及EMC元件等国外产品正式打入国内市场,给EMC技术的工程实施提供了必要材料与元件。我国的EMC技术还处在起步
阶段。
首先,工程技术人员具备的有关EMC方面的知识远不如其他如热设计或冲击、振动隔离方面的知识普及和系统。这不但是该门技术比起其他的技术发展得要晚,更是由于这是一门介于电机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特征。其次由于测试设备的昂贵,它不可能像其他设备那样普及,做一次实验往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由于该门技术的重要性,它定能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起来。
4 互连技术
互连技术在电子设备中至关重要。如一部雷达的电触点很多,从理论上讲,这些触点都是串联在电路中的。每一个触点相当于一个电子元件,它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设备的可靠性。
电接触问题看似简单,但实质上是很复杂的,因为这不是两个导体间的单一的机械接触问题。电接触问题实际上是以材料学为基础的,金属导体间、金属导体与气体及液体间通电后的接触界面微观的与宏观的接触状态,且不仅仅是静比的接触状态,还有在滑动过程中的接触状态以及从闭合到开启或从开启到闭合的接触状态。在这小小的触点中,机械力、电子运动、化学和电化学作用,还有热的作用统统施加影响,最后以电的形式反映出来。前几年,国内生产出了线网型接触式的插头座,比起簧片式的,接触可靠性要高出好多,而插拔力却大为下降。这种插头座已在军用设备中得到普遍应用。此外,电子液的使用也已从国外传入国内。它的功能保护膜是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层且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膜,这层膜既有抗氧化作用,又有机械的作用。
5 结构总体设计
每一个装备的战术技术要求中,也必然要包括机动性、可维修性及操作性等内容,这些要求都是通过结构总体设计来达到的。对军用产品,这类问题尤为显得重要,因为在实战中,有些问题会变得很突出。首先是机动性问题,其中包括运输性。对机动式装备,实战要求快速转移、展开、架设与折收,并可以多种手段进行运输。要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最重要的设计思想是实现小型化、轻便化,采用快速调平、快速连接技术,这对天线来说尤为重要。结构总体设计要从系统设计和综合设计入手,运用新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概念,善于移植其他行业已成熟的设计成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特别要贯穿机电一体化
思想。
参考文献
1.前言
国军标(GJB72A-2002)中给出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即EMC)的定义是: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设备、分系统、系统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运行时,可按规定的安全裕度实现正常的工作性能、且不因电磁干扰而受损或产生不可接受的降级;
b)设备、分系统、系统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地工作且不会给环境(或其他设备)带来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
对于从事军工产品的设计人员来说,应当尤为重视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在飞机上,狭小的空间中装备着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如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发射系统、天线、雷达等等,导致电磁环境极为复杂,相互间的电磁干扰十分严重。因此,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对飞机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
电磁兼容的主要课题就是研究控制和消除电磁干扰,使电子设备与其它设备在一起工作时,不引起设备任何部分的工作性能的恶化或降低。一个设计理想的电子设备应该既不辐射任何不希望的能量,也不受任何其他能量的影响。本文从结构设计方面介绍相应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在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电磁兼容设计思想就是通过合理的接地、搭接和屏蔽等方法,将外系统对本设备干扰以及本设备对外部的干扰减弱。
3.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对于新研制的电子产品,应当从方案设计阶段就考虑电磁兼容问题,进行电磁兼容设计。在设计阶段考虑电磁兼容要远比研制样机采取措施来满足电磁兼容要求容易的多。况且在很多的时候,对已成型的产品,电磁兼容问题已经很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造成产品研制的反复。因此,电子设备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考虑电磁兼容问题。
3.1 接地
3.1.1 接地的目的
电子设备的接地是电子设备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正确的接地方法可以减少或避免电路间的相互干扰。接地目的有三个:1)接地使整个电路系统中的所有单元电路都有一个公共的参考零电位,保证电路系统能稳定地工作。2)防止外界电磁场的干扰。机壳接地可以使得由于静电感应而积累在机壳上的大量电荷通过大地泄放,否则这些电荷形成的高压可能引起设备内部的火花放电而造成干扰。另外,对于电路的屏蔽体,若选择合适的接地,也可获得良好的屏蔽效果。3)保证安全工作。当发生直接雷电的电磁感应时,可避免电子设备的毁坏;当工频交流电源的输入电压因绝缘不良或其它原因直接与机壳相通时,可避免操作人员的触电事故发生。
因此,接地是抑制噪声防止干扰的主要方法。接地可以理解为一个等电位点或等电位面,是电路或系统的基准电位。尽管从功能的观点出发并不需要将一个等电位面端接至大地,但端接至大地对工频和射频信号都呈现出很低的阻抗。
3.1.2 电路接地的方式
不同的电路采用不同的接地方法。以下介绍几种电路的接地方法:
串联一点接地
将各电路串联后在一点接地。这种情况一般是将接地点放在低电平点。这种接法最简单,抑制干扰能力差,仅适用于低频电路。
并联一点接地
将各电路并联后在一点接地。这种接法各电路的电流自成回路,彼此独立,避免了各电路的相互串扰。但接地电阻较大,当工作频率较高时,底线容易产生辐射干扰。因此,并联一点接地也仅适用于1MHz以下的电路。
多点接地
多点接地时接地电阻较小,电路在高于10MHz时可用多点接地。但此时总地线应适当的宽些,长度也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0.15波长,同时地线与机壳应绝缘。
3.1.3 整机的接地
整机接地也是保障产品电磁兼容性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各功能不同,电路差别很大,接地状况也就大不相同。一般常用方式是: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机壳分开,各自独立接地,避免相互间的干扰。最后再三地合一接入大地。这种方式较好的抑制了电磁噪声,减少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之间的干扰。
3.1.4 搭接与接地的关系
电子设备的简单接地,是为了获得安全保护或者实现抑制噪声防止干扰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为了给交流供电电流和接地系统提供一条有效的低阻抗通道,必须把各种导体、电极、设备和其他金属物体连接或搭接在一起。这种搭接点的性能必须在很长的时间期限内保持不变,以免起始建立起来的搭接性能质量逐渐衰减。搭接是金属物体之间获得低阻抗的互连,因此还要防止由互连建立起的通路因腐蚀或机械松动逐渐变坏。
a)在搭接之前所有搭接表面必须予以清洁处理;
b)如果金属材料的防护涂层的导电性低于金属材料的导电性,在搭接前要清除搭接区域的该防护层;
c)搭接面的防护涂层被去除后,应立即进行搭接实施,以免氧化;
d)当不同金属材料之间彼此直接接触时,避免化学电位相差大的两种金属紧密接触,防止形成电化偶产生电化学腐蚀。
3.2 屏蔽
3.2.1 屏蔽的作用
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具体讲,就是用屏蔽体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用屏蔽体将接收电路、设备或系统包围起来,防止它们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屏蔽技术是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电磁辐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3.2.2 屏蔽措施
3.2.2.1 采用屏蔽罩
对于已确定的干扰源或易扰器件(敏感器件),可将其封于金属材料的屏蔽罩内;屏蔽罩采用铝、铜等金属结构件,选用导电性较好的表面处理。屏蔽罩的设计要注意:
屏蔽罩上尽量减少孔洞,如果无法避免时,可使用多个小圆孔避免使用大圆孔,尤其是长度较大的长条孔;
通过屏蔽罩的引线加装穿心电容,引线通过穿心电容穿过屏蔽罩与元件连接。
3.2.2.2 紧固点的间距
紧固点的紧固方式指采用螺钉连接、铆接、点焊等方法使两个零件的结合面结合在一起的措施。实际设计中,由于其他因素往往会受到限制,紧固点的间距一般就直接决定了缝隙的最大尺寸(长度),是影响缝隙屏蔽效能的最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尚无实用的计算方法计算缝隙的屏蔽效能,紧固点的间距只能按以下经验数据取值:
无线电产品或工作频率超过100MHz的产品,紧固点的间距取值20~50mm;
工作频率不超过100MHz的产品,紧固点的间距一般为取值50~100mm。
3.2.2.3 电缆的屏蔽
电缆的屏蔽有以下几种形式:
a)一般情况下使用屏蔽电缆,将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的外壳连接。这种形式下的屏蔽效能取决于插头的屏蔽效果;
b)通过EMI滤波器连接。即电源线通过电源滤波器连接,信号线采用滤波连接器转接。这种方式即可滤波,又可实现屏蔽。
3.2.2.4 屏蔽材料的选用
选择适当的屏蔽材料及正确地使用这些材料,是达到目标屏蔽效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屏蔽材料:
铍铜指形簧片
铍铜具有优良的弹性和导电性,是非常理想的电磁密封材料。指形簧片允许滑动接触的,压缩形变范围大。簧片背后带有不干胶,可直接粘接在接触面上。另外,这种簧片可以在其中填充磁场吸收材料,增加磁场的屏蔽效能。 (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63页)
导电橡胶
导电橡胶是在硅橡胶中均匀分布微细导电颗粒制成的,能同时提供环境和电磁密封。常用的填充颗粒有银颗粒,镀银铝颗粒和镀银玻璃球颗粒。
导电橡胶材料主要有导电橡胶板和导电橡胶条,导电橡胶条又有各种形状截面的实心导电橡胶条和空心导电橡胶条。
金属丝网
利用金属丝编织而成的屏蔽材料。属于一种廉价的电磁屏蔽材料,可用于高频屏蔽效能要求不高的屏蔽场合。
屏蔽胶带
由铜或铝箔加上导电背胶构成的胶带。直接贴在屏蔽体上的缝隙处消除缝隙的泄漏。使用时要注意粘接的金属表面必须是导电的,并要反复碾压胶带,否则导电胶不能发挥其高导电性。
屏蔽玻璃
在玻璃中间夹一层丝网或者在玻璃上镀金属膜实现屏蔽的玻璃。丝网屏蔽玻璃的屏蔽效能较高,但是屏蔽网会使光线损失15%~20%左右,从而造成观察困难。通过合理选择屏蔽网的目数达到在光线损失允许的范围内使得电磁兼容达到要求。镀膜屏蔽玻璃的屏蔽效能较丝网屏蔽玻璃略差,对光线的损失也较小,但要防止镀膜损伤对屏蔽效能造成影响。
近年来,电子仪器向着“轻、薄、短、小”和多功能、高性能及成本低方向发展。塑料机箱、塑料部件或面板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仪器上,于是外界电磁波很容易穿透外壳或面板,对仪器的正常工作产生有害的干扰,而仪器所产生的电磁波,也非常容易辐射到周围空间,影响其它电子仪器的正常工作。为了使这种电子仪器能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研究出塑料金属化处理的工艺方法,如溅射镀锌、真空镀(AL)、电镀或化学镀铜、粘贴金属箔(Cu或AL)和涂覆导电涂料等。经过金属化处理之后,使完全绝缘的塑料表面或塑料本身(导电塑料)具有金属那样反射(如手机)。吸收、传导和衰减电磁波的特性,从而起到屏蔽电磁波干扰的作用。实际应用中,采用导电涂料作屏蔽涂层,性能优良而且价格适宜。在需要屏蔽的地方,做成一个封闭的导电壳体并接地,把内外两种不同的电磁波隔离开。实践表明,若屏蔽材料能达到30~40dB以上衰减量的屏蔽效果时,就是实用、可行的。
4.结束语
保证设备的电磁兼容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任务,对于这个问题不存在万能的解决方法。电磁兼容技术涉及面很广,电磁兼容领域也正在发展,重要的是掌握有关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认真分析和试验,就能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2]冯正进,刘利,李行国.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问题[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3]莫世禹.通信设备中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D].南京:中国电子学会机械电子工程(微波)分会,电子机械与微波结构工艺学术会,2006:58-62.
关键词:高原型,结构设计
Abstract:Our country is a plateau, mountainous country, China's main plateau of loess plateau, eastern yunnan-guizhou plateau,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cause each plateau geographical latitude, the ground is not the same as the nature of the different, climate also have a difference. In our plateau has advantaged wind, light resources, to clean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has very good natural conditions.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with a number of wind power projects, the wind, and photovoltaic project-light-store project into the plateau,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 in the highlands of new construction speed up, in the future will be in China's plateau form "plateau of the wind", "plateau optical valley" the unique scenery.
Keywords: plateau type, th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由于高原运行环境与普通低海拔环境有很大差异,作为产品结构设计人员需要针对高原的环境特点进行特殊的结构处理来满足设备在高原环境的安全可靠运行。本文结合我公司的风、光变流器变器以及SVG设备等产品的在高原环境下的应用情况分析高原型电力电子设备结构设计要点。首先介绍了高压环境的主要特点;接着针对高原环境特点对设备的性能影响分析;根据高原环境对设备性能影响的分析从结构设计方面提出具有的解决办法,其中结构设计也主要考虑从散热、绝缘、凝露以及机械结构件及材料的设计考虑等方面处理。
(一)高原气候特点:
高原具有较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对电力电子的设备性能影响较大,高原气候的主要特点有:
(1)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低;
(2)空气温度较低,变化较大;
(3)空气绝对湿度较小;
(4)雷暴日多;
(5)太阳幅射照度(紫外线)较高;
(6)降水量较少;
(7)年大风日多;
(8)土壤温度较低,且冻结期长。
以上特点是行业内针对高原气候形成的普遍共识,但我国的高原地区分布较广,各高原地区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其中尤其以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气候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云贵地区河流众多,地形复杂,山谷间的水汽不易发散,在清晨和傍晚经常起雾。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昼夜温差将造成严重的凝露。而且,云贵高原的高湿季节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设备在高原气候应用必须考虑各高原地区的气候差异。
(二)高原气候条件对电力电子设备性能的影响: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对性能的影响:
气压低 电气间隙的击穿电压降低绝缘强度降低
空气稀薄风流量减小相对散热能力减弱
空气温度较低及温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温度低冻结器件寿命受影响
温度变化大凝露爬电
空气湿度对性能的影响:
湿度小电气间隙的击穿电压降低绝缘强度降低
湿度大积水爬电
太阳幅射照度(紫外线)较高对性能的影响:
紫外线高破坏功率器件的空间电荷区电场器件失效
紫外线高有机保护材料老化绝缘强度降低
(三)高原型电力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要点:
1. 高原型电力电子设备绝缘的设计: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的降低,引起外绝缘强度的降低。在海拔至5000m范围内,每升高1000m,即平均气压每降低7.7~10.5kPa,外绝缘强度降低8%~13%.根据安规(如IEC60664-1)对绝缘的相关规定:由系统电压、过压等级和绝缘等级确定所需电气间隙距离,并按海拔高度进行修正。
电气间隙修正系数
15 000 12.00 6.67
平均绝对湿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绝对湿度降低时,电工产品的外绝缘强度降低,因此要考虑工频放电电压与冲击闪络电压的湿度修正。湿度修正以零海拔时的平均绝对湿度:11g/m3为基准,具体修正按GB311.2中有关规定。
我司的高原型设备严格执行安规审查,按照海拔4000m考核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其中结构布置时分项审查主要有:
单板:PCB改板,加大电气间隙
主功率回路:增加绝缘防护
隔离带:一次回路与二次回路隔离,确保电气间隙符合要求,如设置变压器隔离、UPS隔离等
配电器件:更换部分器件,如用高原型断路器替换普通型断路器。所有配电器件逐一分类审查:开关类、接触器类等。
同时结构件设计时候优化导电体形状,加大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严格按照标准测试验证,测试电压5000Vdc/1min,漏电流
2. 高原型电力电子设备散热设计: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的降低引起空气介质冷却效应的降低。对于以自然对流、强迫通风或空气散热器为主要散热方式的电工产品,由于散热能力的下降,温升增加。在海拔至5000m范围内,每升高1000m,即平均气压每降低7.7~10.5kPa,温升增加3%~10%.
空气温度最高值与平均值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高原环境空气温度的降低可以部分或全部补偿因气压降低而引起的电气设备温升的增加。环境空气温度补偿值为 0.5K/100m。
高原环境对采用空气冷却方式的电力电子设备的散热有利也有弊,所以散热结构设计时候要综合考虑双方面的影响。设计要点:保证良好的风道设计;高可靠性的器件选择;合适的散热风机选择;合理的器件布局;增加柜内扰流措施。
3. 高原型电力电子设备凝露处理的设计:
高原环境温差变化大容易产生凝露现象,我司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凝露问题
加热除湿
通过加热除湿装置使柜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实时检测柜内温度湿度,严格控制湿度小于85%。
增大爬电距离
在易发生爬电的位置增加安全栅格。
将可能的放电点密封
密封放电点,使之与外部完全隔离。
柜内扰流
增加扰流装置,使凝露不易发生。
三防处理
对单板喷涂三防漆。
4. 高原型电力电子设备机械结构件及材料的设计考虑:-
对于器件内部机械传动件,如操作手车、脱扣器等要考虑高原温度变化大而造成材料变形对公差的影响,这些在设计对应器件时要加以考虑;
绝缘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用受温差变化不大和防老化程度高的绝缘材料(如DMC或SMS模塑料等),在保证高强度的同时,变形量和老化程度较小,适应其对绝缘配合要求较高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JB/T7573-94《高原环境条件下电力电子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2] 安规IEC60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