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13: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海外经营风险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风险特点
(一)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它的表现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投资区域较为集中。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这不仅是因为两个地区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比较突出,还因为两个地区和中国的政治关系比较密切,资源互补性较高,而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因中国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的缺乏、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的差异,投资风险较高,投资力度并不大。[1]第二,投资行业比较狭窄。在海外投资的项目中,中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附加较低的商务服务和批发零售业中,针对技术获取型、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的投资比例不是很高。第三,投资动机规划不够。自改革开放之后,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种粗放式的模式,国内自然资源明显短缺,资源需求矛盾导致海外自然资源的投资力度得以增强,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国内海外投资力度逐渐加强,但还存在战略动机不够明显的问题,传统优势逐渐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第四,面临多重投资风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是跨国企业的关注焦点,而和国内投资市场相比,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更多、更复杂,风险种类较多。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分析,它主要表现在客观性、不确定性、项目投资风险可变性、投资风险多层次性四个方面:第一,客观性。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发生是由各种决定风险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每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内,这种风险都处于一种无处不在的状态,只要企业存在海外投资行为,风险就不能避免。第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特征,虽然投资风险的存在可以确定,但风险的发生却是不能确定的,而它的不确定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呈现什么状态、产生什么结果等方面。[2]第三,海外项目投资风险的可变性。海外投资风险的可变性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中,它的存在会导致各种风险的质与量随着项目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在这一发展变化中,有些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风险也会在项目的发展中产生新的变化。第四,海外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性。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导致风险发生的数量也比较多而杂,所存在的风险发生因素也比较多,而在这种状态下,各个风险因素和外界的交叉影响就导致风险的发生呈现出一种多层次性。
三、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
(一)生产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受东道国政治环境、生产原料、器械设备、技术人员、生产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均会导致产品在生产环节无法按照规定完成生产计划。但是,产品的生产作为企业海外经营活动开展的第一环节,它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海外投资企业来讲,企业的预期收益往往是依靠生产资料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转化成产品来决定的。企业海外投资生产中,因对当地生产环境认识程度的不足,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生产的完成度,而产品生产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企业的经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在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风险的规避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企业海外投资中都会面临的一种风险类型。[3]
(二)销售风险
销售风险就是企业产品海外销售中所产生的一种风险类型,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产品生产过剩、海外销售市场认识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通所导致的。首先,企业产品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导致生产量大于需求量,产生产品滞销,但因海外投资企业所在国和投资国环境差异的存在,销售风险是不能避免的,还需企业在产品生产前就对市场做好准确、客观的分析,这样才能减少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销售压力。其次,因每个国家和消费者所需产品的样式、品质和价格都存在差异,若产品无法被海外投资国所认可,这就存在着产品滞销的风险,而要想减少这种风险的存在,还需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丰富产品的种类,提升产品的质量,合理调整产品的价格。最后,销售渠道作为提升产品销售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外投资企业在进入到新市场后,需要积极打开销售渠道,提升销售量,降低销售风险。
(三)投资决策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中,其存在的投资决策风险主要存在于投资区位选择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三个方面。在投资区位选择风险上,企业海外投资区域的选择会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差异、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企业对亚洲地区的投资偏爱,正是因国家地理位置较近、文化差异较小的影响,和其他地区相比风险较低,稳定性较高。在投资项目选择风险上,因不同国家间消费动态不同,企业若在投资中没有对他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实时掌握全球市场的动态信息,不仅会导致风险隐患决策的出现,还会导致经济收益受到损失,导致整个投资活动的失利。在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上,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式都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这主要是投资企业在财力、资源、实力比较雄厚和充足的情况下,跨国并购具有降低成本风险、双方资源共享、收益获取较高的优势。因此,企业跨国投资的方式还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战略目标合理选择。
(四)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它作为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风险因素,是指公司内部不合理的财务构成、筹集资金不当所导致企业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4]目前,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不仅有实体性的投资,还有很多金融性质的投资,这种投资环境的存在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杂,而资金的运用、管理和各国财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而在此基础上,不仅各国之间财会制度的差异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企业资本构成状况的不合理以及利率的波动均会引发各种财务风险,给企业的收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加强海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面对各种风险要想有效规避,还需加强对这类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首先,政府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投资信息,在投资形式和方式上给予政策性的指导,以帮助企业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并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咨询机构的培训,形成一个系统的海外企业风险诊断制度。当然,风险的诊断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企业自身还需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展开针对性的咨询,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的效率。其次,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审批放权不足的问题,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手续,适当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给予竞争力较强和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一定的投资自主权,以增强企业海外投资管理的灵活性,提升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再次,针对海外投资项目和投资行业的管理问题,采取投资申请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将海外投资分为鼓励性和限制性两种投资项目,按照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对外投资产业方向展开合理规划。[5]最后,加强海外投资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力度,让企业能够在这一平台中准确掌握当期或之前海外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变化情况,全面掌握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和行业区域分布情况,以及发展现状,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盲目性。
(二)主动防范海外投资中的商业经营风险
和国内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比较,海外经营中的风险不仅较大,还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更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的商业经营风险,跨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给予防范:第一,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产权结构的清晰程度,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中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转。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诊断制度,加强对企业日常风险诊断程序化的分析和处理,这不仅降低风险的处理成本,还能有效预防突发性风险的发生。第三,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项目向优势较高的产业和产品聚集,通过合资开发和战略合作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技术,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以提升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及风险的抵抗力。第四,明确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决策的权限和责任,在管理上既不过严,以保证其经营活动中的灵活性,也不能过松,以防止海外企业投资自行决策中投资失误和失控行为的发生。
(三)充分利用海外投资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
在现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其涉及的功能有损伤补偿、市场开拓、融资便利、信用提升、风险管理五个方面,在运用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它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合适的投资保险模式,目前,国际上的海外投资保险模式主要有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双边保证制度,以德国模式为主的单边保证制度,两组制度各有利弊,选择不同的投资保险制度,所关系到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和补偿内容也有差距,而当前比较流行方式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灵活使用。第二,选择合适的海外投资保险保单产品,就目前海外投资中所存在的股权保单、债权保单、租赁保单等形式而言,股权保证以承保投资者投资的资本和收益为主,适用于股本投资;债权保单以承保债权融资的本金和利息为主,适用于银行带环和其他债权性的融资;租赁保单以承保租金收益为主,适用于租赁。海外投资保险产品的选择中,若选择合适,能有效防范海外投资中的经营风险。[6]
(四)建立海外投资安全监控的会计管理体系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海外资金的安全性和财务审查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也是保证企业财务得以动态监测,有效规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上,可根据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信息优势,以会计监督为核心的投资风险管控体系。[7]在这个体系中,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以有效解决企业与海外投资风险相关的财务预警、决策、预测等方面的问题;建立海外投资运营即会计信息联动平台,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生产角度问题、会计核算规制的设计问题、投资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和会计规范的适应问题;建立海外投资的绩效监督体系,以负责海外投资企业的资本投出安全监控、审计和绩效评价为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上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家倡导“大经贸”政策和“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央企业及知名的民营企业在国家有利政策指引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随着海外营业额和利润额的逐年稳定增加及积累,海外施工企业在海外建筑市场及相关产业链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海外经营风险也随海外业务规模的扩大逐步增加,如何规避经营风险是海外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是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是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海外公司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导致海外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该不确定因素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分类主要有: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或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声誉风险。
(二)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海外施工队伍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风险使海外施工队伍面临投标合同额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主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在建工程施工任务的完成,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动会使海外施工队伍的资金规模及成本费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需海外公司在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提前做好规划,会使海外企业内部管理成本费用得到额外增加;信用风险会使海外施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外部宣传费用及内部培训费用的额外投入;产品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新业务的开发及后续工程的承接,从而使海外企业不能有效控制业务开发成本;声誉风险会降低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创造与提升的能力,从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法律或合规性风险会使海外施工队伍不可控成本大幅度增加,进而影响海外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因素
(一)组织架构构建上的问题
海外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由海外公司总部机关及国外各办事处、分公司、项目经理部成。一般实行事业部制组织架构,也就是通常使用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按海外业务所在国家地理位置划分片区,由海外公司总经理授权公司几个副总经理分管海外国家片区的海外工作;业务所在国设立海外业务国家经理,其工作受公司副总经理的指导;国家经理负责该国家所属各项目的资金调配、成本费用监控、工程业务开发、当地税务及业主联系等业务;在所在国设立项目经理,其负责该项目成本费用及经济效益等管理工作。海外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实行起来,形式上解决了海外公司管理职能的实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片区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和其他片区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利管理;片区之间调拨机械设备及材料时,常常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阻挠项目设备、材料资源的正常调配;有时还出现把不能正常使用的机械设备及材料直接调给其他片区项目,这一方面增加了内部运费成本,还延误了调入设备及材料所在项目的施工任务的安排。调入项目在这些设备材料运到后,在验收设备及材料后,发现设备材料不适合项目正常使用时,会被迫采取以下手段:要么退回该调拨材料及设备,并向上级机构重新申购新设备材料,或者再从其他项目调拨该设备材料;要么项目自身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设备材料的维修等工作,这就给海外公司项目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及费用,不利于海外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因此,组织架构的合理构建是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衔接问题
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考核,因绩效管理是实现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机制,因此绩效考核也涉及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实施问题。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中,普遍注重海外企业的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还有,大多数海外施工队伍由于绩效考核不到位,使大海外施工队伍施工的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了海外企业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的应对时机,使额外成本费用得到不必要的增加。另一方面,海外施工队伍管理层、施工技术人员、一线生产工人的薪酬激励也多数是以项目前期的施工产值及利润指标为考核依据,该薪酬激励措施主要强调海外施工队伍当前短期利益指标相关联,而缺少对绩效考核中的长期利益指标相匹配;这种与长期发展相脱节的薪酬激励措施会影响激励效果,会减弱海外施工队伍应对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的成本控制能力。当然,解决好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之间的衔接问题是海外施工队伍提升管理理念的必经之路。由于海外规模经济及海外企业集团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实行,必然带来海外施工队伍的组织结构复杂,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的结合更应该优化及富有弹性,以应对海外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问题。
(三)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意识问题
在运营管理中,如何进行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应对经营风险是解决海外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精益生产在海外施工管理中,通过追求“零库存”、低成本消耗的管理理念,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管理中面临的项目风险及产品风险因素,使海外公司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准时生产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生产管理提前作好规划,使海外项目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对海外施工队伍合理控制成本,按施工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可以减少项目风险、产品风险等内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施工进度及形象的提升进一步防范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冲击。由于海外施工队伍长期依靠以前惯例的施工管理经验,对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海外施工时,多数海外项目经理部不能按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的理念进行施工任务的安排与管理,缺乏利用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中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应对海外施工队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素。
三、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整合模式
海外公司通过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变动的模式如下:
(1)海外施工队伍自身内部的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海外施工队伍在施工管理中项目风险、产品风险、信用风险及声誉风险比较明显的项目中,通过海外施工自身内部的整合来应对项目自有风险带来的压力。
(2)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该整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合理且美 元及欧元支付占主要位置的工程项目,让二者施工队伍进行内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国内分包队的设备资源、一线工人的技术资源有效填补海外自有施工队由于海外业务规模的壮大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源短缺的现象发生,通过利用国内施工队伍的资源优势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标准,发挥协作优势来创造海外工程效益,进而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3)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高的当地币支付占主要位置且当地币对美元贬值趋势比较大的以及海外自有施工队剩余施工设备及技术人才不足的工程项目,二者施工队伍通过整合,以便在海外分包队伍所在国建立良好的地方关系,利用好当地相关资源为海外施工队伍规避风险创建良好的当地施工环境,来达到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四、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战略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要构建好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战略。施工队伍内部整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在海外施工构建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时,还需强化海外公司总部对各海外各片区办事处的统一管理,以便协调好各海外片区的资源共享,为海外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平台;同时海外细化各海外办事处和海外项目经理部的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尤其是海外办事处及项目对副职的设计应该至少保持2名以上人员,以便防止海外施工人员流动及人动造成岗位空缺及衔接不当而影响海外业务正常实施。
在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中,还应积极规划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应对海外经营风险。就多数海外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中人员结构还需完善,对海外人才开发及利用方面应实行协同开发战略:海外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由海外公司的自身培养和外部尖端人才引进构成,现场施工管理及技术人员尽量以国外当地正式雇员为主、海外施工队伍自有人员及国内分包队伍的人员为辅构成,现场一线工人主要以当地合同雇员和临时雇员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能够和良好的组织架构相配合,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僵化,使项目管理及人才充满活力,也有利于海外施工队伍人才内部的合理竞争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储备丰富的海外优秀人力资源。
(二)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
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需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针对海外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及长期在海外施工作业的特点,海外公司还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利润指标等情况,合理安排海外职工休假和岗位轮换制度,以应对项目、产品风险中员工不稳定带来的管理费及人工费等额外费用增加。1年中有3-4个月的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能解海外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使海外员工以更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避免海外职工长期疲劳作战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及创新动力下降的问题;海外公司还应在公司与项目之间以及同种性质的工作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不仅可以有效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可以避免公司机关人员官位思想的存在对项目操作风险的应对。二者的实施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的实施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创建良好的技术和管理平台。
(三)加强精益生产、准时生产与战略联盟的结合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外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时,应强化精益生产在海外自有施工队伍及国内外分包队伍施工管理过程的应用,通过统一管理下的准时生产,使海外施工队伍整合发挥资源共享及协同作战优势,使海外企业应对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时发挥成本监控职能。通过海外自由施队伍与所在国当地分包队、国内分包队、外部材料供应商等整合,可以使海外施工队伍可利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施工队伍通过战略联盟的实施,建立广泛的资源共享平台,为海外施工队伍与外部战略联盟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互补创建互利的外部施工环境,进而提升海外施工队伍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海外施工队伍进行精益生产时更应加强与战略联盟的结合,因为精益生产倡导与用户关系时以用户至上为准则,与供应商关系时以合作为要件,主要强调在准时生产过程中占用少的资源,通过以上海外施工队伍内外部整合,可以有效实行海外施工队伍的弹性管理,为海外规避经营风险保障。
(四)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有效衔接
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衔接得当,能促使海外施工人员集中精力进行施工管理及施工技术的创新,使海外企业的项目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能有效应对声誉风险及坏境风险等对海外施工队伍的冲击。而通过海外施工队伍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相结合会在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进而对施工进度和施工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海外施工队伍能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对品牌价值的冲击。海外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结合要实行有弹性的方法,其中,对组织的绩效考评要与海外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联,最好实行股票期权等薪酬长期激励方法,避免海外公司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应对外部经营风险的能力。
(五)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不断提升
海外施工企业应对声誉风险、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时,还应强调不断进行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提升,来增强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海外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要重视内部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及质量的提高,还应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对海外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长远贡献。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过程中,会进一步提升海外品牌价值的影响力,使海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海外品牌价值提升产生互动效果,更能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员工集中精力搞新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和关键施工流程管理工作,对海外工程施工进行优化管理,进而规避海外自由施工队伍自身实力不足所带来经营风险应对力不从心等问题,以上施工队伍的整合可以不断创造海外公司优良的品牌价值形象,使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在海外工程施工中得到体现和提升,进而有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对策应对国外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但这些对策大多数都是以如何使我们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为条件提出来的.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主动出击的策略—即进行银行的海外经营至今却鲜有人提出。其实。我国人世后,国内的金融业要对外开放,外国的金融业也同样要对我国开放。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应该进行海外经营。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对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作了深人探讨。最后就我国银行在海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银行为何要进行海外经营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得知:目前,世界10家最大的跨国银行的海外收益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其中,美国的花旗银行最高年份1997年达到82%,最低年份1979年为65%。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银行机构达到了1091家,美国的海外分行达到1000余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也在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如新加坡在1985年银行海外分行就达到了42家,代表处16家;台湾地区1993年有l2家银行在海外设有62个分支机构;韩国80年代末海外分支机构也达到了130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外银行在海外有大量资产,来自海外的利润占了全行利润的相当比例。而我国除了中国银行的海外经营尚可外,其余银行海外经营的力度都不大。而且,至今我国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况且,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多集中在为国内企业服务上,主要以引进、利用外资为主,和国外银行相比其经营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进行海外经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首先,由于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一般不受母国金融形势的直接影响,当母国银根紧缩时,总行依赖其国外分支机构提供资金,以海外业务支持国内业务;反之,当总行有资金盈余时,通过国外分支机构将一部分余额贷出去。以国内业务扶持海外业务。从而保证其总收益的不断增长,实现全球经营目标。
其次,我国进行海外经营可以加快与国外接轨的步伐。我国银行业的许多做法与国际惯例不一致,开展国际业务咬如国际结算、为国外客户办理存贷款等)时会遇到各种障碍,影响效率,从而影响盈利。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国际业务必然越来越多,不进行海外经营的弊端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如果到海外经营就可以早日熟悉业内的国际惯例,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利润。
再次,由于竞争的加剧,目前世界银行业正朝全能银行的方向发展。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个人金融资产的36%是放在银行以应付不时之需,右则是放在基金作为未来的储备,所以银行管理的资金是越来越少,银行横向的扩张是必然的。我国1993年底以来实行银行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的《嗒证券法》则明确规定了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二尽管有学者建议管理层取消分业经营,但考虑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法律上进行修改还有待时日,但有关法律中并没有指出我国银行不能在海外进行证券业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银行的海外经营来回避有关法规,增加利润。事实上,中国银行在海外的一些分支机构正是通过进行投资银行业务,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增加了银行利润。
第四,进行海外经营有利于加速我国国际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很少,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一方面靠国内自我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只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才能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打下基础目。
另外,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开曼群岛等,金融管制比较小,有些甚至没有管制。在这些地方注册分支机构,经营国际业务,可以减少或免除税赋和法定准备金,从而降低成本,扩大盈利。
因此,笔者建议我国银行结合现在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海外经营。
二、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机构形式
一般说来,我国银行可以通过设立处、代表处、经理处、分行、国际银行集团、合资银行等形式组成跨国银行网,以开展业务。
银行是指与其他国家建立往来账户,对方的一些业务,为对方提供服务的银行。对一家银行来说,银行实际上不附属于本银行,银行关系就是不同国家银行间建立的结算关系。但要进行海外经营,一般都是从行那里逐步熟悉海外市场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经营成本低,一般只需付费即可获得较多的服务二其缺点是业务范围小,而且,银行对行没有控制权。目前,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由于从事国际结算业务,一般都有海外行,但我国90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还没有海外行。因此,海外行可以作为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首选考虑形式之一:
代表处通常由银行派出的代表和为数很少的工作人员组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有关咨询服务,收集当地经济、金融情报,联系客户和协调当地行关系,并为总行提供背景资料。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业务范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海外有一家或多家代表处,而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还没有设立,因此,代表处是这几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的形式。
经理处的级别高于代表处,但低于分行。其业务基本上已包括行的主要业务,而且还开展了行所没有的贷款业务。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作用基本相当于分行,但投人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有利于总行的直接控制。
分行直接受总行控制,可从事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分行不是独立法人,其资金保证是总行的所有资金,业务经营直接受总行控制,范围较广,可分为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两部分。国际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同业拆放、向国外的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融资等、当地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向当地的工商企业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向当地的银行和政府项目贷款、证券等。分行的优点在于其业务是以总行的信誉和声誉以及所有的资产作为后盾,增强了竟争力。缺点是管理成本高,资金投人量大。目前,中国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在海外经营中,这一形式用的比较多,其他3家国有独资银行海外分行建立的数目还比较少,10家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交通银行外,其余9家还没有建立海外分行。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规模比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强。
国际银行集团是银行间进行国际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国际业务,分散独家经营的风险,避免与国内股东银行在国内零售业务中的竞争,有利于中小银行进人国际资金市场。其业务包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并对巨额贷款、市场筹资的可行性以及收买、兼并企业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但这种形式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不利于总行控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这一形式。
合资银行就是与国外银行各自出资联合组建银行。这一形式有利于早日熟悉海外市场。而且税收上可能享受到更大的优惠,但缺点在于总行的控制力下降。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股份制银行以及90家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把合资银行作为海外经营的选择形式,但具体是采取分行还是子公司的形式要视具体环境而定。
另外,根据统计资料,截止到1999年9月30日,已经有6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了430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5家,代表处250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资银行对海外分行和代表处这两种海外银行海外经营模式的重视。
(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
1.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资金、金融机构集中的地方,我国银行在这些地方设立和发展机构能更好地与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扩大业务范围,也便于大规模地筹集资金。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和90家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在这些地方开展业务。
2.周边国家和世界性的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如中韩贸易每年占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但我国的银行在这些地方咬除了日本外)的分支机构设立很少。为了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更有利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我国银行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提供各种银行服务。
3,海外华人聚居区。在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沟通,也便于取得其支持配合。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可以考虑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因为这些地区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如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50%以上的金融事业为华人掌握二在这些有一定发展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我国银行在金融资信、人才培训与交流上和这些地区的华资银行取得紧密联系,从而尽快熟悉海外市场,在海外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海外经营前要进行详细调查,做好打算,认真准备。
首先,要对经营的地方进行选择。应选在那些能迅速拓展业务、税赋水平比较低、能够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经验的国家或地区。所以,对这些方面要进行详尽地调查。
其次,应对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结合本身情况进行选择。这一点笔者在前一部分已经阐述过,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再次,早做管理人才的准备。到海外经营需要懂外语、懂银行国际业务、懂法律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要早做准备。
(二)监管当局应加强监管
由于银行业的经营带有强大的渗透扩散功能,伴随着银行国际化的加深,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运营状况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它们不受其设立资格条件、业务经营等限制,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展跨国银行业务。其业务经营就可能造成损失,并由此殃及总行和我国金融业的声誉。因此,应加强监管。
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与此相适应,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监管主体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审计署、证监会等。人民银行主要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人、资本充足性、业务范围等方面加以监管:财政部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加以监管;国家审计署只对银行的财务收支状况加以监督;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督只是体现在依据证券法对上市加以监管。同时应指出的是,我国的外汇业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全面监管,但由于其隶属于人民银行,所以这里就不再单独列出了。目前,我国只有探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另外,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借“友联银行”的壳在香港上市,所以证监会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体现不多。但随着近期上市银行的增多(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的上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另外,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有分拆上市或海外上市的打算,所以、我国的上市银行必然越来越多),因此,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作用会逐渐加大.总体上说,这四个监管机构在我国银行的海外经营问题上应加强配合,通力合作。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1.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没立监管。一方面要审查银行海外机构的最低资本额、资金实力及是否有从事外汇业务的能力。根据跨国银行的一般理论,跨国经营的银行应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才能为国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所以应对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和人员进行审查,确认其已具备经营海外业务的资格条件和具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侧算资本充足率时,应把涉及银行外汇风险的资产或投资,按不同期限的信用风险系数折算出总的风险资产,从外汇利润中扣除实际已损失的外汇资产,测算出真实的资本数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二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的人事管理。由于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人员大多是由国内派出.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不够全面,因此应对他们(尤其是经理级以上人员)的背景、管理业绩事先进行详细调查.以确保其在经营中的诚信。同时,应把人事管理与具体量化的“物”的标准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流动资产比率)等相结合,实现全面的监管二在人事监管方面,德国的“四只眼原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该原则在监管政策上要求一个银行必须有两个以上知识和经验丰富、有决策管理能力且信誉良好的人进行有效管理,对银行重大事项共同负责。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69-07
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即使在次贷危机蔓延的背景下,我国2008年和2009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仍然分别达到9%和7.7%,且按照西方的普遍预测,中国还将很快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同步提升,现已成为对世界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然而,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相当有限,不仅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中缺少话语权,海外业务发展程度也不高。截至目前我国银行业海外资产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仅为4%,这与我国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我国银行业应抓住次贷危机后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西方银行业“去杠杆化”及收缩海外市场的机遇,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步伐,不断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中的地位、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是指我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台湾及境外开设分支机构所开展的业务。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之前仅有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唯一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从事一些国际银行业务。改革开放以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陆续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本文将以这六家银行目前的海外业务发展情况反映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现状。
从海外业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28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海外资产25723.64亿元人民币,占六家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24%,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62.4万亿元人民币的比重为4.12%;拥有海外分支机构(含代表处)1094家,占六家银行总机构数的比重为1.58%;拥有海外员工33040人,占六家银行员工总数的比重为2.22%(见表1)。六家银行中,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海外机构及海外员工占比分别为71%、74%和80%。
从海外业务经营情况看,除中国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的海外存款、海外贷款、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营业收入以及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占比均不足10%,且多数指标数值处于3%以下的较低水平(见表2)。中国银行的海外经营在2008年受危机影响,各项指标的贡献均大幅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除招商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均存在海外贷款占比远大于海外存款占比的现象。例如中国银行的海外贷款占比为19.21%,而海外存款占比却为16.44%,由此可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主要实施“跟随客户”战略,以“走出去”的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提供融资为主要业务内容。二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海外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大大高于海外利息净收入占比,例如交通银行的海外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为6.57%,是其海外利息净收入占比2.84%的两倍多,由此可反映出我国银行业向海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跨越监管政策约束、开展综合化经营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三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三家在我国银行业中国际化程度(海外资产占比)相对较高的银行,其2008年度的海外利润深受外币债券投资损失、资产减值或拨备计提的影响。例如中国银行的海外利润贡献由2007年的33.67%大幅下降为2008年的8.18%,由此深刻反映出海外业务的“双刃剑”作用;四是各家银行的海外不良贷款率均维持在较佳水平。
注:源于数据的可得性,汇丰、渣打、东亚列示的是税前利润,星展、花旗、摩根大通列示的是净利润。汇丰、渣打、花旗、摩根大通的货币单位为亿美元,东亚为亿港币,星展为亿新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家银行2008年年报整理得出。
从海外资产和利润地区分布情况看,港澳地区仍是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主要区域,且子公司是海外资产分布和利润来源的主要形式。中国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多年,是我国全球化网络最为广泛、综合化平台最为齐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海外资产为1629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银行总资产比重的19.8%,其澳地区资产为12416亿元,其他境外资产为3874亿元,占中国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5.1%和4.7%;200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实现海外利润12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银行总利润比重的21.6%,其澳地区利润为100亿元,其他境外利润为21亿元,占中国银行总利润的比重分别为17.9%和3.7%(见表3)。为了便于比较,表4还列举了西方一些代表性银行截至2008年底的资产及2008年度利润的区位分布情况,尽管这些银行2008年度的利润总额受危机影响有所减少,但其海外资产占比大约为40%,且地域分布较为均匀。由此可见,我国六家银行与西方银行在海外资产和利润的区位分散性上还存在较大悬殊。但我国银行业近年来也在稳步开拓海外业务,尤其是港澳以外地区的业务。例如中国银行的其他境外资产由2007年的2368亿元上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3874亿元,增长了64%;2007年的其他境外利润仅20亿元,而2009年上半年就达21亿元。
综上所述,尽管2008年我国有三家银行的市值和盈利水平在全球银行排名中位居前列,且有52家银行入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但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程度并不高,不仅海外资产、机构、人员和利润占比低,海外区位分布也较为单一,与汇丰、花旗、摩根大通等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步伐。
二、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机遇
1.客户海外金融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给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近年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即使在次贷危机爆发和蔓延的两年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旧保持了较快增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418.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68.5%;2008年底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4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3%(见表5)。截至2008年底,我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1]另据汇丰2008年9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的我国内地民营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向海外拓展业务。企业跨国投资和海外经营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2]此外,近年来我国去海外旅游、探亲、经商、留学、置业的人数日益增多,我国正经历有史以来第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可见由个人因素导致的对中资银行海外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大大增长。
2.西方银行业“去杠杆化”和海外市场的收缩为中资银行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历史良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测算,到2010年发达国家银行体系资产减记总规模将达2.8万亿美元,欧美银行业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去杠杆化”过程,且这一过程压力相当大。经初步测算,欧美银行业需要变卖约10万亿美元的资产及补充6000亿美元左右的资本金,才能使其杠杆率降为20倍左右的合理水平,而与“去杠杆化”相伴随的就是其海外市场的收缩。 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欧美金融机构从国外市场撤资的步伐已超过其总体去杠杆化过程,2009年流向新兴市场的净私人资本将为负值,且今后资本流入规模不太可能回到危机前的水平。[3]欧美银行业的“去杠杆化”和海外市场的收缩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拓展、业务扩张、人才招纳以及形象提升等带来了良机。
3.我国银行业自身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其拓展海外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主要银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境内外上市的完成,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日趋扩大,资本实力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盈利能力明显改善。其中:资产规模从1978年的不足20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目前的7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资本充足率从原来的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上升为目前的达标银行超200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比达99.9%的状况;不良贷款率从20%以上持续下降到目前的2%以下;拨备覆盖率从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130%以上。2008年我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利润近6000亿元,同比增幅超30%,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约3386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有10家银行实现同比正增长。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境内没有一家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或遭受财务危机。我国银行业自身实力的增强为海外业务开拓夯实了基础,不少跨国企业如今转而选择较为安全的中资银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4.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母国背景。在此次全球性危机中,我国经济率先回暖,2009年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分别为6.1%、7.9%和8.9%,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在2009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8.5%,2010年将为9%,大大超过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见表6)。[4]母国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有助于为银行业海外业务提供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撑。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率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我国央行还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些都意味着人民币朝着国际化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吸引客户、增加收入来源以及借此契机增进与其他国家银行之间的合作。
(二)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挑战
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银行而言,海外业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海外经营和管理尚缺乏经验,诸多事项都急待探索,海外业务发展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不小挑战。
1.海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较为艰难。此次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不少客户从其他外国银行转入中资海外机构的现象,其中包括一些跨国企业,对此我国银行业界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非是我们的产品有优势,更多地是因为危机导致客户从追求更高收益转为更关心资产的安全性。与西方银行业相比,创新一直是我国银行业的软肋。在海外市场,一方面,由于对当地金融法规和政策的领悟、把握和反应能力不够快,对海外当地的经济社会情深不够熟悉,深入融入当地社会难度大等,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创新较为艰难;另一方面,尽管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了西方对金融创新的质疑,但创新毫无疑问仍将引领西方金融业前行,创新在西方仍将继续。加上我国银行业在海外当地的机构网点有限、当地银行本身已拥有较为多样的产品及深厚的人脉关系,由此可能导致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难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当地客户并与当地银行相竞争。
2.海外风险管理比国内风险管理更为复杂。相较于管制较严的国内环境而言,海外市场中的各类经济风险错综复杂且难以把控:一是市场化程度高,利率、汇率、股市、金价等可能波动剧烈;二是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定价复杂,风险可能超乎意料;三是交易对手来自不同国家,风险难以准确评估;四是不熟悉东道国的银行业监管规章,从而引发合规问题;五是海外风险的传染性极强;六是国际游资往往对经济波动较为敏感,客观上增加了海外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见,发展海外业务给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管理与控制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此外,在发展海外业务过程中,还可能遭遇以下政治、法律风险或特殊经济风险:一是外汇管制、国有化、税制改变、国家延期偿付债务等方面的风险;二是由知识产权、劳动用工、税务、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带来的法律风险;三是因未充分了解东道国各方面的情况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即投资决策风险;四是由海外并购及整合带来的整合风险等。
3.海外业务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是海外业务拓展的关键,但目前我国银行业既熟悉银行业务运作、又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既了解我国国情、又精通国际惯例、规则和外语,同时还拥有创新和不断进取精神的人才严重匮乏。在海外经营初期或扩张时期,我们最大的瓶颈不是产品或技术不够先进,而是中高端人才的缺乏。人才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银行业海外拓展的步伐,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海外发展机会的流失。
4.文化差异与冲突。国际化的本质其实可以说是文化的国际化。即使拥有了一流的产品和雄厚的资金,但若文化遭遇了国际化瓶颈,那么海外开拓必定会大大受阻。最具代表性的失败案例是日本银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进军美国的失败,而典型的成功案例则有东亚银行。东亚银行虽然在资产规模上只能算是一家小银行,但其拥有相融的中西方文化,西式的管理加上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了解使其在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时多次领先。未来我国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例如通过并购手段实现海外开拓就可能遭遇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企业文化整合上的双重困境和矛盾。若不了解民族文化差异及企业文化差异、不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在海外经营和管理中只站在本国文化、本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就很容易引发歧义、误解乃至冲突,难以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和升华,从而影响海外经营的顺利开展和战略目标的及时实现。
三、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加快海外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海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具体体现在五方面:可密切银企关系,防止客户及业务的流失;有利于拓展利润来源,通过进入更多地域、提供更多业务、服务更多客户,进而创造更多利润;能够分散地域风险,发展海外业务能够有效分散在单一地区的经营风险,防止因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波动或危机爆发而引发巨大冲击,使银行利润增长建立在更稳健的基础上;通过将优质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传递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获得客户的认知认可,并建立良好口碑,提升银行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地位。此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来说,通过在地理上贴近东道国,通过与国际先进机构的联系参与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市场,能够显著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银行业应深刻认识发展海外业务的重要战略意义,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找准海外业务目标定位,采取各项积极策略,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以显著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进而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一)分类定位和立足本土策略
首先,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应实行分类定位的策略,因为从当前我国各家银行的自身条件和优劣势出发来考虑其海外发展定位更为务实,且分类定位有助于统筹国家利益,避免恶性竞争。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可制定为以下三种:一是全球全能银行,即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提供全面金融服务,这一定位要求银行拥有丰富的资本、充足的流动性、先进的技术以及高效的中后台;二是全球专家银行,即在海外集中精力和资源专做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强调做好、做精而非单纯做大,这一定位要求银行拥有过硬的强项业务并能够持续增强其竞争力;三是区域领军银行,即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是领先者,这一定位要求银行在拥有较为全面的产品线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特色优势产品。综合而看,我国国有银行可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全能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倾向于发展成为全球专家银行或区域领军银行。
但是,无论海外业务发展目标定位为哪一类,首先均需坚持立足本土这一策略。近几年,我国内地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额增长迅速,我国企业金融、个人金融以及金融交易等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县级及农村等基层金融潜能还未释放,管制的逐步放开也将带来无限商机。总之,对我国银行业而言,本土业务发展是海外业务发展的强大支撑,发展海外业务是为了促进本土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与本土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有计划、分阶段推进策略
为了较快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应有计划、分阶段地规划和发展,以依托稳定、规范、可控的制度性安排,有力地推动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如表7所示,关于进入动机,在海外业务拓展初期,主要是跟随和支持走出去的客户,随着海外经营经验的逐渐丰富和技术的相对成熟,可注重寻找在外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和业务机会,以增加盈利;关于进入地域,初期可选择进入客户所在的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为客户提供跟随服务,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中后期可选择进入我国对外投资和贸易量大的地区、华人区以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关于进入方式,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增长是现代金融机构扩张的重要途径。[5][6]初期由于海外并购经验的缺乏可以新设为主(包括分行、子行)、择机并购,中后期,随着对海外市场了解的加深、并购整合经验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与外国机构或客户合作经验的增多,可综合考虑并购、参股、合资等多样化和更灵活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避免烦琐的设立审批手续,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还可以快速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机构网络和当地客户群。在海外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应制定一个较具前瞻性的目标规划,具体包括:海外机构的分布与数量;资产、负债及利润的目标占比;各项业务、客户数、员工数的年计划增长率等,并注重将实际发展情况与目标规划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特色经营策略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只有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才称得上完全具备了成功海外拓展的条件。银行业海外经营也一样,在本国市场上的优势只有与特定区位相结合、内化,形成相对于海外市场上的现有竞争者以及未来潜在进入者的比较优势,才能较快、较稳地立足于海外市场。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在拓展海外业务时,应重点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坚持有取有舍、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更有助于获得海外经营的成功。例如以下几种海外经营方案有助于集中有限资源,寻求重点、差异化的突破:一是主打“华人牌”,以海外华人尤其是留学为目标客户,以留学业务为突破口,为其提供个性化、营运化的贴心服务,做专做精,并旨在带动上下游一系列业务(如国内存款、留学贷款、海外创业贷款、海外个人住房贷款等)和一群客户(如国内亲人、国外同学和朋友等);二是主打“中小企业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通常不为大银行所重视,这给中小银行带来了契机,我国银行业可将近年来在国内摸索和积累的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灵活运用于海外市场,为海外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三是主打“人民币产品牌”,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人民币业务将可能成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海外业务品种,中资海外银行在国内拥有稳定可靠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在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中又先行了一步,可以人民币业务为主线深入拓展;四是主打“品牌代销牌”,销售国际各大银行的品牌产品赚取稳定利差。
(四)集中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是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风险与收益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海外业务的风险复杂多样,因而如何加强海外机构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问题。构建清晰、稳健的海外风险管治架构,集中对海外机构及业务的各类风险进行统一和全面的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具体的海外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风险,其中,对海外流动资金和资本的管理应坚持审慎方针,对海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可由总行实行限额审批并保持密切监控和及时调整,对海外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应实行主动管理原则,经常主动检查潜在的可能风险;二是密切关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及变化趋势,积极开展研究和预测,提前做好应对部署;三是努力提高海外机构风险度量技术及系统的先进性;四是重视和加强海外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五是大力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兼顾、追求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合理引导海外经营管理行为。
(五)本土化经营策略
经验证明,海外经营要取得成功,深入了解与把握海外当地的监管环境、经营环境、客户需求以及文化内涵至关重要,而本土化经营有利于与当地社会、文化和需求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抵触情绪,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费用。本土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汇丰银行,汇丰在中国的员工本土化比例达98%,还在我国农村创办了村镇银行,汇丰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与对当地客户的尊重和理解充分结合并体现为“环球金融,地方智慧”这一经营理念。具体而言,本土化经营有三个层次:一是员工本土化,即招募当地人员为银行员工,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这一层次相对较容易实现;二是客户和业务本土化,即吸引当地的企业和居民客户,这需要将在国内的业务专长和对海外当地思维和文化的理解相结合,针对客户需求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层次较难实现;三是文化本土化,即对当地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等的认同和融入,这一层次最难实现。不过,后两个层次的本土化可通过多种途径,如与战略伙伴或当地同业合作、参股当地银行或当地企业、创建开放型的多元化文化等方式逐步促进海外经营本土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六)国际化人才储备策略
对于海外经营管理中高端人才的缺乏,可通过聘用有能力、有经验的当地人员来解决,但最根本、最具主动性的策略还是建立一个国际化人才储备库:一是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招纳英才,如在国内外名牌大学挑选优秀毕业生、提拔行内表现优异的员工、吸引高素质同业人员或海外人才加盟等;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培养计划,如针对培养集团经理者或国际银行家的发展培育计划、针对有领导潜质员工的继任培育计划、针对名牌院校毕业生的管理培训生计划等;三是实施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如选派人员赴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前沿理论深造、不同国家和不同业务领域感受不同文化和不同业务、参观和访问先进同业、举办有关银行海外运作、国际商务礼仪、国别文化差异、国际惯例和规则的国际性专题培训班等;四是通过具有竞争性的薪酬待遇、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长远的企业和个人发展前景吸引和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
[2]石贝贝.汇丰调查:四成民企拟三年内拓展海外业务[N].上海证券报,2008-9-5.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概要[EB/OL].省略/external/chinese/pubs/ft/gfsr/2009/01/pdf/sumc.pdf.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概要[EB/OL].省略/external/chinese/pubs/ft/weo/2009/02/pdf/sumc.pdf.
[5]王方宏.国内银行海外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J].银行家,2005(10).
[6]袁宏明,张永琴.海外并购:危险的跃进[J].中国投资,2008(2).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s overseas business after subprime crisis
WU Jie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必经之路,大体经过了由出口贸易贸易与投资并存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其中国际投资在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方式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的金融活动主要有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投资风险管理。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进行论述。
一、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决策
跨国公司在投资前,须对所投资项目的未来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以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这里,本文主要论述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预算(投资决策分析)及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
(一)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预算
公司的项目投资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因此在项目投资之前,需对所投Y项目的未来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判断该项目投资所产生的未来经营收益是否能够收回期初的投资,即投资决策分析,称为资本预算。
(二)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
1.现金收购。它是公司并购活动中最清楚、最迅速的运作方式,在各种运作方式中占很高的比例。2.股票收购。股票收购是指收购方通过增加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从而达到收购目的的一种出资方式。对兼并公司而言,这种方式的不利影响是股本结构会发生变动,如逆向收购等等。3.其他方式。主要有混合证券收购、杠杆收购、企业剥离等方式。
二、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融资及其决策
(一)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融资
跨国公司的融资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国际债券融资、欧洲票据融资以及国际银团贷款(又称辛迪加贷款)。国际股票融资具有不还本付息,不增加债务负担,灵活控制海外经营,增加国际市场知名度等优点。其发行上市要求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资本结构稳定,具备足够的实力,并按照上市发行地点的法律规定准确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国际债券融资在减少企业筹资成本,控制股权,调整资产负债率等方面具有优势。欧洲票据融资融合了银团贷款和债券的优点,具有成本低和灵活性强等特点。
(二)跨国公司的国际融资决策
跨国公司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各方面因素,主要有:
1.选择适当的融资策略,减少融资成本。包括对融资货币的慎重选择,降低融资风险。此外,通过选择融资地点,跨国公司还可以降低融资的税后成本。
2.发挥公司筹资优势,绕过信贷管制。为了鼓励投资方向,稳定利率和汇率,当前各国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金融市场实施干预。当一国发现资金流出过度时,外资企业在当地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便可能受到政府信贷配额管理的限制。跨国公司一方面要和有关当局协调好关系,争取尽可能多的信贷配额,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其筹资渠道多样化、内部资金调度灵活的筹资优势绕过信贷管制。
3.建立最佳资本结构。由于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并存,跨国公司在筹集资金时,根据公司具体情况作出权衡,正确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跨国公司应当找出一个最适当的负债比率,使公司综合平均资金成本率最低。实际上,跨国公司的负债率都高于母国的国内企业,由于跨国公司规模巨大,总体现金流量稳定,投资者易于接受其较高的债务比率,所以跨国公司可以在不影响其筹资能力的情况下,利用更多的债务资金,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跨国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
(一)汇率风险管理
1.期外汇市场,进行远期的本外币的外汇买卖或进行外币掉期交易,以避免会计折算风险。
2.向外国银行贷款,用投资收益来偿付贷款,以避免由于货币冻结,资金兑换的限制。
3.提前或推迟支付,以实现支付时间上的风险转移。
(二)利率风险管理
由于利率在不同市场和不同币种中的变化对投资效果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利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不易被人察觉的,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必须要分析多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规避利率风险。
(三)经营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是经营风险,跨国公司必须要对其加以特别的关注。投资者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对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可采取风险适应策略、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回避策略等策略规避风险。
(四)国家风险管理
1.正确评价投资经营的政治环境。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最为敏感的是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这关系到能否在某国作长久而稳妥的投资。因此,投资者在作投资计划前会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政治、政局是否稳定,战争、内乱是否会出现等问题。因为政局不稳定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从而会影响每个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2.投资分散化策略。主要是指在投资时选择少数几个自己熟悉的投资品种在不同的阶段分散资金投入。然而,由于存在风险反感,跨国投资者会要求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跨国公司的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管理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亮,梁蓓.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引言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主要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进一步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出台以及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必然要进行战略上的转型来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集团企业如何建设、管理海外公司,配合集团企业战略转型的实施,使之成为可以长期依靠的重要竞争优势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整合全球资源,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建立一套有效的海外财务管理模式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
海外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基本内涵与企业财务管理一致。但是由于公司面临的海外环境更为复杂,在税务政策、会计制度、法律法规上差异较大,决定了海外财务管理与一般的财务管理相比有着更加复杂的特点,也对海外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外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保证其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在经营和管理中要全面考虑法律、制度、汇率、税率、国家风险等方面的差异。
二、海外财务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海外企业的发展与成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海外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也对海外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海外财务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资金管理。为了满足海外业务的资金需求,最大化资金使用效率,集团企业需要对境外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然而海外机构所在国金融环境各异,母公司和东道国各项制度及监管体制不同,这些都给资金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对各海外机构建立适应本机构的资金内控体系,在保证资金管控的同时又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营,成为了资金管理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于拥有众多海外机构的企业来说,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所属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每个业务单元设置相应的财务部门,这样导致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浪费在交易处理上,无疑是一种低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对于海外财务管理来说,降低财务管理成本,进行财务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对于海外企业来说,外汇风险更是海外财务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015年外汇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给不少企业的海外财务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迈入2016年以来,外汇市场的波动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纵观企业,许多海外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综合风险观念不强,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风险管理体制是海外企业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
随着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我国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严重不足,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海外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因此,加快国际化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海外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海外财务管理的优化措施与途径
(一)财务共享中心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成为了降低企业营运成本的必然选择。共享中心可以通过集中处理各个地区的财务和业务流程,减少财务职能的重复设置,把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并且可以全盘掌握、快速处理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信息的共享可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财务的控制。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带来巨大的成本节约,但是实施财务共享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变革,企业需要在战略、组织与人员、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这四个方面加以关注和改造,才能保障共享中心实施成功。
1.战略
转向共享服务是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企业实施共享服务,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公司的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团队进行调查,综合公司现有规模和现实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财务共享模式,是否具备了实施条件以及实施后可能带来的价值和风险。同时,可以通过介绍成功案例,与员工细致沟通,让整个企业组织和员工充分了解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增强员工信心。
2.组织与人员
实施共享服务意味着组织变革和人员重组。将原有业务单元的一些部门重新整合到共享服务中心,不仅形成了一个新的内部组织,而且使得企业原有组织结构、人员和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实施过程中,人员需要重组和调动,员工情绪可能会因此发生波动,公司领导应该加强与员工沟通,妥善安置员工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所有的员工都能及时分享到项目实施带来的成果。通过以上方式增强员工对共享服务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建立新的服务导向的企业文化,确保共享服务实施顺利进行。
3.业务流程
传统模式下,各个子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一套业务流程,而建立财务共享模式需要整合、优化业务流程,使业务流程标准化,保证共享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行。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既要满足各子公司的实际业务需要,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合、规范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整合海外报销流程;整合财务报告编制中关键事项确认控制流程;建立统一标准化的财务报告数据模板,通过上述业务流程的改造,可以统一数据口径,从而整合出一套完整的报表数据,满足公司内外部多方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由于公司海外机构众多,各机构情况不同,需求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建立标准化流程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流程。
4.信息系统
财务共享中心的运作,需要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协调配合,将包括会计系统、资金系统、报销系统和ERP等在内的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这必然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纽带,这不仅为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更为充分发挥财务共享系统的高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集团公司还面临着各子公司系统、功能和流程的不统一,甚至有些海外子公司所使用的ERP系统都不一样,为了实现共享的目的,需要海外各子公司在统一的系统平台上运营财务核算业务,因此集团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二次开发能力。
(二)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近几年国际大型集团公司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的主要做法。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公司高达80%。国际大型石油公司通过借助先进的信息手段和金融体系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在资金、债务、投资等方面采用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集中管控能力是公司全球化经营的保障。然而实施集中管理并非易事,本文针对目前海外公司资金管理方法、控制手段和资金运营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1.资金内控体系建设
对于海外资金的有效管控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集团公司利用网银及授权制度对境外机构的资金进行管控,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子公司资金内控体系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如通过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资产与文件保护控制、内部稽查、定期轮岗等多位一体的方法保证资金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于授权控制,公司应设计多层级的授权管理体系,建立适合各发展阶段子公司适用的管理模式,保证公司在管控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不会因管理的尺度造成运营效率的降低。
2.海外融资平台
集团公司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设立全资子公司,充分发挥这类公司在资金运作中的优势,同时利用香港等公司设立海外融资平台,如可以利用合同条款,将资金缺口体现在香港公司,利用香港公司的金融优势开展融资,以便获得更多的融资方式以及享受境外较低的融资成本。
在内源融资有限的前提下,外源融资对企业的扩张和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集团公司未来的融资工作中应走多角度多层次的融资策略,将多项长短期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结合,继续丰富公司的融资渠道,合理调整长短期融资比例,实施有效的融资策略。
3.信用保险
海外经营风险较多,时有欠款难以回收的问题,为了规避资金回笼风险,海外企业可为符合条件的公司或项目通过采用信用保险的方式来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信用保险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了保险人,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当投保企业的欠款遭到延付时,仍然可以从信用保险公司获得赔款。
(三)外汇风险管控
外汇风险是每个海外企业经营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风险,这也是海外业务财务管理区别于一般财务管理的最大特点。集团企业不断扩展海外经营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水平,从更宽的视角审视外汇风险的管理。
1.注意签约币种的选择,减少风险敞口
海外企业在合同谈判及签约阶段,应注重对合同签约币种的选择,原则为“收硬付软”。实际操作中尽量做到“收、付、借、还”币种一致,将外币风险敞口降到最小。另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在项目谈判阶段,可积极向客户推荐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
在项目谈判中,充分预估货币波动风险,并在报价中予以考虑,将部分风险转移至客户。另外,在合同中争取签订保值条款,约定当计价货币波动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改用参照货币计价结算或要求补充一定程度的汇率损失。
2.充分利用多种避险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
海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国际形势,选择适当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首先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要纳入外汇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全过程的管理外汇风险。财务部门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控体系,落实外汇风险管理政策。负责外汇核算的人员不仅要清楚了解本企业外汇业务部门的交易币种、外币汇率情况,而且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国内外先进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向公司高层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信息。
在规避外汇风险时,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避险金融工具,在外汇市场中,如远期合约套期保值、外汇期货套期保值、外汇期权套期保值等。
(四)税务风险管控
当前各国纷纷加强税收监管,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面临者一定的税务风险。对于海外公司较多的集团来说,国别不同、制度体系差异及文化差异等加大了税务风险管理难度,再加上不同的国家税制结构的差异以及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同,对于海外税务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海外投资过程的税务风险,企业首先需要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涉税人员的风险教育,依法诚信纳税,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其次,海外企业应当注重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管理,从项目招投标、谈判、启动到运营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对于突发性以及非常规性的风险,则应该引导企业加强预防性控制;最后,企业应当加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税收协定保护企业权益,有效协调国内外税收法律体系差异,完善海外合同管理,最终将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五)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海外经营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应该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并且需要掌握国际经济和金融等相关知识,可以在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战略性财务管理规划。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不仅需要高校调整学科结构设置,还需要企业提供多种途径满足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后续教育的需求。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搭建公司内部的业务学习交流平台,并且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海外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海外公司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学习,在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集中管理海外资金,防范、控制外汇风险,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不断加强集团管控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现实情况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与集团海外发展战略相匹配,促进集团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刚,余佩琨.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J].中国人才,2008,13:56-57.
[2]杭州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张积康.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2011,06:34-39.
[3]胡齐.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初探[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4]陈皓.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陈可.财务管理革命:财务共享模式研究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8.
关键字:国际化 经营风险 风险控制
一、国际化经营及其模式
企业层面的国际化,往往被称为国际化经营。所谓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限制,以世界市场为导向,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其特征是将地区性、传统型、封闭型的国内经营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创新型、开放型的跨国经营活动。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有不同的划分。按企业对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程度不同,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可分为贸易式国际化经营、契约式国际化经营和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三种。
贸易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分支机构(子公司)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这是对外国市场介入程度最小的一种国际化经营模式。
契约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工程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生产协议等方式,转移技术、商标、经营方法、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其中,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目前常用的方式,特许经营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式。
投资式国际化经营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采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的方式,在目标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并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及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国际化经营方式。随着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分析
政治风险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政策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受中国影响,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经营商业行为。同时,我国企业必须面对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政治集团内部和派系之间利益争夺、种族之间的斗争引发的风险,这些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2.外汇风险分析
从国际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来看,浮动汇率将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存在,而汇率的变化必然会给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产生影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起步晚,虽然受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及经济基本稳定的形势决定了外汇市场基本稳定。
3.经营风险分析
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复杂多变的,企业无论是投资前的论证、投资策略的选择还是投资进展阶段的控制,风险无所不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是资金使用风险,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相比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单一的资金来源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4.管理风险分析
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我国企业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困境: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很少考虑东道国工会势力和劳工权益这一软指标,很少雇佣当地员工、在东道国寻求企业利益代言人,较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很容易引起“排华”情绪,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文化风险也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重点内容。
三、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策略
1.风险回避:这是企业应对国际化经营风险最彻底但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它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一风险即将发生,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回避。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对那些不愿放弃也不愿转嫁的风险,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或发生后带来损失的概率或设法缩小损失幅度。例如企业拟在某个政治风险发生概率较大而一旦投资又会有很大收益的地区进行投资,可通过合理安排投资的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如将所投资项目的核心技术控制在自己手中;或投资控制东道国的关键部门。
3.风险预警: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而言,关键不在于发生风险之后如何防范,而在于能否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能事先察觉,将风险消灭在前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国际化经营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对企业的国际化非常必要。
4.风险组合: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实际上提醒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过程中,可通过风险组合的方法来防范风险,可通过几个“多”加以实施,即多元化经营、多渠道分销或筹集资金、多种定价策略相结合等。
5.风险自留。这是以上手段用尽后,企业万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但以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现有的实力是很难做到的。建议加强预警,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洪波,宋国良.风险预警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0-32.
二、海外财务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海外企业的发展与成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海外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也对海外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海外财务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资金管理。为了满足海外业务的资金需求,最大化资金使用效率,集团企业需要对境外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然而海外机构所在国金融环境各异,母公司和东道国各项制度及监管体制不同,这些都给资金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对各海外机构建立适应本机构的资金内控体系,在保证资金管控的同时又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营,成为了资金管理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拥有众多海外机构的企业来说,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所属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每个业务单元设置相应的财务部门,这样导致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浪费在交易处理上,无疑是一种低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对于海外财务管理来说,降低财务管理成本,进行财务管理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对于海外企业来说,外汇风险更是海外财务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015 年外汇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给不少企业的海外财务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迈入2016 年以来,外汇市场的波动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纵观企业,许多海外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综合风险观念不强,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风险管理体制是海外企业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随着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我国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严重不足,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海外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因此,加快国际化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海外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海外财务管理的优化措施与途径
(一)财务共享中心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成为了降低企业营运成本的必然选择。共享中心可以通过集中处理各个地区的财务和业务流程,减少财务职能的重复设置,把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并且可以全盘掌握、快速处理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信息的共享可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财务的控制。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带来巨大的成本节约,但是实施财务共享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变革,企业需要在战略、组织与人员、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这四个方面加以关注和改造,才能保障共享中心实施成功。
1.战略
转向共享服务是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企业实施共享服务,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公司的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团队进行调查,综合公司现有规模和现实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财务共享模式,是否具备了实施条件以及实施后可能带来的价值和风险。同时,可以通过介绍成功案例,与员工细致沟通,让整个企业组织和员工充分了解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增强员工信心。
2.组织与人员
实施共享服务意味着组织变革和人员重组。将原有业务单元的一些部门重新整合到共享服务中心,不仅形成了一个新的内部组织,而且使得企业原有组织结构、人员和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实施过程中,人员需要重组和调动,员工情绪可能会因此发生波动,公司领导应该加强与员工沟通,妥善安置员工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所有的员工都能及时分享到项目实施带来的成果。通过以上方式增强员工对共享服务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建立新的服务导向的企业文化,确保共享服务实施顺利进行。
3.业务流程
传统模式下,各个子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一套业务流程,而建立财务共享模式需要整合、优化业务流程,使业务流程标准化,保证共享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行。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既要满足各子公司的实际业务需要,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合、规范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整合海外报销流程;整合财务报告编制中关键事项确认控制流程;建立统一标准化的财务报告数据模板,通过上述业务流程的改造,可以统一数据口径,从而整合出一套完整的报表数据,满足公司内外部多方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的要求。由于公司海外机构众多,各机构情况不同,需求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建立标准化流程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流程。
4.信息系统
财务共享中心的运作,需要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协调配合,将包括会计系统、资金系统、报销系统和ERP 等在内的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这必然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纽带,这不仅为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更为充分发挥财务共享系统的高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集团公司还面临着各子公司系统、功能和流程的不统一,甚至有些海外子公司所使用的ERP 系统都不一样,为了实现共享的目的,需要海外各子公司在统一的系统平台上运营财务核算业务,因此集团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二次开发能力。
(二)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近几年国际大型集团公司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的主要做法。在世界500 强企业中,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公司高达80%。国际大型石油公司通过借助先进的信息手段和金融体系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在资金、债务、投资等方面采用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集中管控能力是公司全球化经营的保障。然而实施集中管理并非易事,本文针对目前海外公司资金管理方法、控制手段和资金运营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1.资金内控体系建设
对于海外资金的有效管控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集团公司利用网银及授权制度对境外机构的资金进行管控,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子公司资金内控体系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如通过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资产与文件保护控制、内部稽查、定期轮岗等多位一体的方法保证资金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于授权控制,公司应设计多层级的授权管理体系,建立适合各发展阶段子公司适用的管理模式,保证公司在管控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不会因管理的尺度造成运营效率的降低。
2.海外融资平台
集团公司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设立全资子公司,充分发挥这类公司在资金运作中的优势,同时利用香港等公司设立海外融资平台,如可以利用合同条款,将资金缺口体现在香港公司,利用香港公司的金融优势开展融资,以便获得更多的融资方式以及享受境外较低的融资成本。在内源融资有限的前提下,外源融资对企业的扩张和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集团公司未来的融资工作中应走多角度多层次的融资策略,将多项长短期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结合,继续丰富公司的融资渠道,合理调整长短期融资比例,实施有效的融资策略。
3.信用保险
海外经营风险较多,时有欠款难以回收的问题,为了规避资金回笼风险,海外企业可为符合条件的公司或项目通过采用信用保险的方式来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信用保险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了保险人,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当投保企业的欠款遭到延付时,仍然可以从信用保险公司获得赔款。
(三)外汇风险管控
外汇风险是每个海外企业经营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风险,这也是海外业务财务管理区别于一般财务管理的最大特点。集团企业不断扩展海外经营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水平,从更宽的视角审视外汇风险的管理。
1.注意签约币种的选择,减少风险敞口
海外企业在合同谈判及签约阶段,应注重对合同签约币种的选择,原则为收硬付软。实际操作中尽量做到收、付、借、还币种一致,将外币风险敞口降到最小。另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在项目谈判阶段,可积极向客户推荐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在项目谈判中,充分预估货币波动风险,并在报价中予以考虑,将部分风险转移至客户。另外,在合同中争取签订保值条款,约定当计价货币波动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改用参照货币计价结算或要求补充一定程度的汇率损失。
2.充分利用多种避险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
海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国际形势,选择适当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首先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要纳入外汇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全过程的管理外汇风险。财务部门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控体系,落实外汇风险管理政策。负责外汇核算的人员不仅要清楚了解本企业外汇业务部门的交易币种、外币汇率情况,而且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国内外先进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向公司高层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信息。在规避外汇风险时,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避险金融工具,在外汇市场中,如远期合约套期保值、外汇期货套期保值、外汇期权套期保值等。
(四)税务风险管控
当前各国纷纷加强税收监管,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面临者一定的税务风险。对于海外公司较多的集团来说,国别不同、制度体系差异及文化差异等加大了税务风险管理难度,再加上不同的国家税制结构的差异以及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同,对于海外税务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海外投资过程的税务风险,企业首先需要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涉税人员的风险教育,依法诚信纳税,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其次,海外企业应当注重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管理,从项目招投标、谈判、启动到运营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对于突发性以及非常规性的风险,则应该引导企业加强预防性控制;最后,企业应当加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税收协定保护企业权益,有效协调国内外税收法律体系差异,完善海外合同管理,最终将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五)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引言
当一国经济出现某种波动时,就会从它的货币汇率上反映出来。一般地说,一国的公司企业在对外投资生产经营活动中,任何一个东道国家货币汇率发生波动,都将会给其带来经济上的损益后果。从跨国公司来说,它波及国外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倘若东道国货币发生贬值,它就要遭受贬值的损失;与此同时,作为子公司本身的经营结果――利润或收益汇回母国时,亦会带来汇率上的损失。当前,对外承包工程已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世界各经济体依存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任何经济体都不能脱离全球经济而独自发展。
一、海外EPC工程项目中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在不同币别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未预料到的变动,致使有关的金融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汇率风险主要有交易风险、经营风险与折算风险3种。
1.1交易风险。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的交易中,从合同签订之日到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一期间内,企业由于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是一种常见的汇率风险,企业在以外币进行贸易结算、贷款或借款以及伴随外币贷款、借款而进行外汇交易时,都有可能产生交易风险。
1.2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动影响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而使公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和现金流减少的可能性。收益变化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企业产品价格、销售数量以及成本可能产生影响的程度。
1.3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资产负债表某些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折算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经济活动发生日与财务决算日的汇率不一样,所以,外币债权债务经过折算后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账面损益。二是企业在其他国家设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在合并报表时,需要将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本国的记账货币,并且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按照上述规定折算产生的外币财务表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折算带来的汇兑损益不涉及实际的现金流量,带有会计性。
二、海外EPC工程项目汇率风险的类型
2.1资金风险。在国外EPC总承包项目中,最大的风险还是资金风险。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把资金风险降到最低,是每个对外承包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
2.2税务风险。由于各个国家政治制度不同,因而税务非常复杂,有的国家除了工程的服务税务制度外,还有各个联邦还有各自的税制。因此,业主为了避免投资出现的不确定性,要求承包商承担因为国家法律引起的税率变化以及征税范围变化引起的风险。
2.3 物价上涨与汇率风险。这种风险也是每个国外EPC承包商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国还是外汇管制国家,从境外采购和境外服务收到的是美元,但在中国境内采购设备和服务时,必须支付人民币。而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因此存在着较大的汇率风险。
三、海外EPC工程项目规避汇率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手段
一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人员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对国际金融市场动向不敏感,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了解比较少,影响企业对汇率避险工具的运用,不少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仍比较淡薄。有的企业仍未完全转变经营理念,往往只将汇率风险归咎于政策因素,主动避险意识淡薄。因此,强化同际工程承包汇率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汇率风险的监测系统
汇率风险防范措施的正确选用关键在于对汇率变动趋势的正确预测,承包商应高度重视汇率风险,广泛搜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有关信息和情报资料,分析和研究有关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进而对有关汇率变动趋势作出准确预测。
3.2 加强资金管理
对需要使用外汇的项目或部门,要事先编制资金使用计划,重点指出预计使用的外汇金额和支出时间,减少多次换汇的损失。同时要使项目部管理人员重视资金管理,要在境外资金的管理上注意研究资金的需求情况、自有资金、合同进度款、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等。
3.3选择投保方式规避风险
承包境外工程中标后,若企业估计可能有汇率风险,可向保险公司投保外汇汇率风险的保险,当发生汇率损失时可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的补偿,使企业相对减少由于汇率变动造成的损失
四、结语
随着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和逐渐完善,今后将产生更多衍生金融工具,这些都将给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更多的选择。我国海外经营企业必须加快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使人民币升值的挑战转变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及管理水平的契机,促进海外工程项目承包服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发展报告2005-2006.2006
[2]张水波,杨秋波.对外承包工程快速增长:问题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7;2
关键词:
跨国公司;财务构造;财务风险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同时在多国开展业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对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控制方法和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我国正在壮大中的跨国企业健全财务制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控制汇率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我国今后吸引外资的相关工作,对于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监管的有效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跨国并购动机理论分析
(一)技术追赶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技术追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以提升技术为目标慢慢靠近创新的最前沿时,核心技术缺乏所带来的问题使得他们开始积极寻找弥补技术缺口的方法,对发达国家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活动便成了他们的选择。企业经过一系列技术融合和技术提升,以实现技术追赶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企业积极寻求的跨国并购是一个提升企业能力的过程。通过跨国并购,这些企业不仅翻越了技术创新的高山,实现了技术追赶,而且推动了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有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
(二)资源利用和获取
资源的整合利用往往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开展并购活动的动因。企业在开展并购活动前往往对某类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现实情况却是数量缺乏和成本偏高,而潜在被并购方所在地往往有兼并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大量资源,这就促进了跨国并购活动的发生。跨国并购活动能够迅速地使兼并企业获得被并购方所在地的资源优势,有效弥补了自身现存的资源缺口,降低了相关资源成本,易形成规模经济,带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制度匹配与产业升级
企业利用被并购方所在国家优越的制度环境获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比较优势,推动了跨国并购活动的进行,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尤为重要。
(四)市场化进程与地区开发程度
由于市场化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便利度,从而对企业在本国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效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一方面,企业能够通过外部市场的交易实现资源获取和要素交换;另一方面,本国所拥有的活跃资本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开展并购活动的动机。市场化进程的进步对跨国并购产生了“替代效应”,相反,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发生跨国并购活动,从价值效应角度出发,形成了企业跨国并购决策的倾向。
二、跨国公司财务构造与风险分析
(一)外汇风险管理分析
公司面对外汇风险的管理策略不仅只是通过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更可以使用经营避险策略。但有部分公司只单独使用经营避险策略,单独采用的原因是认为使用财务避险策略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研究发现单独使用经营避险策略时,经营避险与公司价值并没有显著关系。但当结合财务避险策略时,经营-财务避险策略与公司价值关联性编辑强,这表示应用地理分散程度避险,并无法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程度,结合财务避险策略可能较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程度,即地理分散程度高的公司联合使用财务避险策略,将较能保护公司免受财务风险的影响。
(二)面临的财务风险
总资产周转率为衡量公司对全部资产之使用效率,研究发现总资产周转率越高,在相同的销货水平下,公司使用的资产较少,有较佳的资产管理能力,财务风险程度较低。跨国公司设立海外子公司时须承担较高的换算风险,而公司与海外客户进行贸易时必须面临较多的交易风险,且跨国公司在面对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莫测的汇率变动,亦使得公司须面对较高的营运风险。财务风险程度决定因素所选取的财务变量包括外销比例、公司规模、总资产周转率、股利发放率及本益比。其中外销比例的计算方式是采用国外销货收入占总销货收入之比例所估算,计算方式如下:财务避险(实际数)的实证结果较财务避险(虚拟变量)好,此部分采用量化的变量有较佳的结果,能较明显的比较出财务风险程度受其财务避险影响。
三、本土化背景下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与规避策略
本地化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当地廉价的资源,且节省母公司派遣国外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更好地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
(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
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由于出口国的生产成本相对降低,子公司便具有了较灵活的定价策略。子公司可以凭借竞争力的提高扩大市场占有率,这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汇率风险会起到化解的作用。外汇汇率也是一种价格,因此它的变动也是受供求关系决定的,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分成基本因素和非基本因素两大类。其中基本因素包括两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等。非基本因素包括方针政策的改变、市场的各种变化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汇率的干预等。通过联盟,跨国公司可以实行集团化多角度经营,有利于避免经营风险,甚至还可以规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实现转移利润与合理避税的目的。同时总公司也可以进一步采用包括衍生的金融产品进行风险的规避,尤其是潜在的汇率风险,如:买卖远期外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甚至可以与客户签订固定价格合同,采用多种方式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尤其是远期外汇交易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具有十分有利的交易优势,其不仅操作灵活度高,且不受币种的限制,交易金额和契约到期时双方也可以自由买卖,从而确保在汇率大幅波动时,公司利益不受损。
(二)经营避险策略
经营避险策略为影响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因素,国际化广度与财务风险程度是呈现着负相关,而国际化深度与财务风险程度是呈现着正相关。跨国公司海外据点横跨国家数越多,将使得跨国公司获得较大的经营弹性,也可通过跨国网络在国与国间移转资源,避开各国的汇率变动风险,降低财务风险程度。反之,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据点过于集中,将丧失经营弹性,无法通过跨国网络在国与国间移转资源,造成较大汇率变动风险,无法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程度。单独使用经营避险策略无法有效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程度,而单独使用财务避险策略则较能有效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程度,且财务避险策略的衡量方法采实际数方式有较佳的结果。当经营与财务避险策略同时使用时,实证结果发现财务避险策略对财务风险程度有较佳的影响力,而经营避险策略仍无法有效影响财务风险程度。但当经营与财务避险策略有效搭配使用时,实证结果显示财务与经营避险策略交叉使用,能有效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程度。国际化广度与财务避险策略搭配使用要能有效提升公司价值,必须考虑汇率的升、贬值变化,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在不同的汇率波动里,有不同的避险策略。外汇避险活动的衡量将影响实证结果,量化的数据有更佳的实证结果,若能将国际化广度的衡量改采以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实际产出,将有助于检验对财务风险程度及公司价值的影响。
(三)处理好与东道国政府、社区和当地员工的关系
这是减少跨国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其职责就是在捍卫的同时促进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都要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帮助东道国当地社区人员走向富裕,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赚取企业利润。因此,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联系,尽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的共赢,也是跨国经营中小企业避免风险的一个途径。
(四)理解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国公司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形成文化的自我意识,并从另一个文化参照系(他国文化)反观自身的文化,对他国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不盲目地落到他国文化的框架之中。其次,要努力培养对他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并尽可能地尊重当地的文化价值观。执行上要有意识地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起各种跨文化传播组织和跨文化沟通渠道,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第三,作为“尼得科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永远向前,将每个企业人都聚在向前的企业发展高速列车上,不断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正如NIDEC的京都总公司大楼,与原本京都地标的京瓷大楼还高出了五公尺,彰显的就是企业勇攀高峰的企业文化,也是众多员工不断的努力与辛勤劳动,才确保了NIDEC的硬盘机马达占比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其产品占全球总产的70%以上,也正为了每一位NIDEC人的骄傲,更是每一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NIDEC人的共同目标。
四、启示与展望
我国许多企业跨国经营规模小、实力弱,以低价格为主要策略,与国内外大企业在资金、规模、创新人才等方面无法对抗。但是,在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趋势,这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商机,企业在“专”“特”“精”“新”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可以选择个性化比较强、有一定需求量的市场,如选择潜在需求量大、尚未开拓的国外市场进行跨国经营,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祁琼.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实施与评价[J].财会通讯,2015(32):38-40.
[2]叶莉娜.跨国公司税基的国际协调及中国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2015(03):90-99.
[3]孙维峰,孙华平.国际多元化、成本与资本结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10):2556-2564.
[4]应樱.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财会通讯,2014(17):81-83.
在国际经营的风险管理方面,CFO则承担着全责。尤其是近年来汇率波动加剧,许多公司将跨境经营的风险管理视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CFO在该领域的专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他们不仅进行事前的分析,而且负责境外投资自始至终的风险监控。但全球经营环境瞬息万变,CFO不仅要谙熟建立境外实体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对各个风险因素了如指掌。他们需要对风险作出前瞻性判断,以在经营中持续不断地跟踪风险、分析风险、计量风险并采用恰当的工具管理风险。
一、合理选择跨境经营的方式
跨国公司可能出于分散经营风险、选择低成本劳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扩展境外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取得当地经营许可等种种原因,寻找跨境经营的机会。国际经营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它要求公司具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并对国际环境有充分的认识。选择跨境经营的公司往往有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并有相应的实施步骤和配套的人才队伍。
进出口业务是比较初级的跨境经营方式,但它可以为进一步的跨境经营奠定基础,如稳定的市场、精通国际业务的人才、对国际市场的感觉、对各国法律环境及文化习俗的了解等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就可以考虑向纵深拓展,即在境外建立实体。一般建立境外实体可在以下几种方式中选择:分支机构(办事处)或销售、特许经营实体、合资企业、独资子公司。
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或成立独资的子公司,母公司(或总部)可以享受100%的收益,并能完全控制技术和产品,也更有利于商誉的形成。设立分支机构是风险最小的一种方式,因为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借助分支机构可以搜集当地信息、建立销售网络或进行业务拓展。但在一些国家不允许分支机构从事销售业务。同时关税壁垒或进口许可证管理使成品销售成本很高(如中国对整车进口的限制),有时客户还需承担高昂的运费。当这些不利条件影响到市场的扩张时,在当地建厂不失为一种选择。
在境外建立自己的工厂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并节约海运成本。在发展中国家还可享受税收优惠,并能降低劳工成本。但在享受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担了最大的风险。一方面,需要一大笔投资;另一方面,成功所依赖的因素更多,包括市场、成本、管理团队、劳工素质、供应商水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均要充分估计风险,除了政治、经济、市场等风险外,外汇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没有充分把握时,通过出售经营许可或设立合资公司可以降低风险。
经营许可协议允许当地公司使用本公司技术,生产本公司产品,并在指定的市场销售。让渡经营权的公司可以获得无风险的回报,并不需要任何增量投资。但经营许可协议的不足之处在于,往往收取的费用相对于产品销售利润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而在重要的市场,很少有公司愿意放弃深度参与。让当地公司进行市场拓展也存在问题,当地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拓展市场,可能受到资本或能力的限制;当地公司也有可能只拓展自己的产品,而将许可经营的产品凉在一边;更有甚者,可能剽窃被许可的技术,开发自己的产品。再好的许可协议也防不胜防。在重要的市场上或者技术很关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立合资公司。
海外经营的成败最终决定于市场,而设立合资公司往往出于市场的考虑。尽管你的产品质优价廉,要击败当地产品也并非易事。当地产品具有一定的忠诚度,且营销网络系长期积累,加上当地的人脉和政府关系,以及供应商的休憩与共,正面竞争并非上策。建立合资企业能将上述劣势转化为优势。此外,当地的合资方可能具备成熟的经营团队,或许还有互补的产品。但合资企业涉及两个以上的股东委派管理人员,因而存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的不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效率。
上述种种经营方式并不互相排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组合使用,甚至可以有所创新。如可以建立合资企业负责产品的销售,同时授权给当地一家企业生产许可,然后由合资企业向当地企业采购产品,这样可以节省资本投入同时也避免许可经营的弱点。还可以合资建立经营设施,然后通过售后回租协议售给当地的合营者,每年支付租金回租经营,这样可以减少资本支出的风险。
二、建立境外实体的事前风险计量
建立境外实体必须慎而又慎,事前需仔细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在财务上最常用的是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对外汇风险的计量不是孤立的,应结合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等因素,综合调整折现现金流。也可具体分析每个因素对现金流或折现率的独立影响,而对折现现金流进行敏感性分析。调整折现现金流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缩短目标投资回收期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不适于终值很大,或者在后期有较高现金流的项目。另外,由于汇率的波动往往与经济周期有关,因而时间越长,波谷(或波峰)出现的可能性越大,汇率波动引起的风险越大。同时,汇率的长远趋势往往比短期更容易预测。投资回收期只反映近期的现金流,其适用范围因此受到限制。
2.调整折现率
调整折现率具有理论基础,因为折现率(资本成本)本身需要反映风险的溢价。调整折现率同样操作简便。对于熟悉跨国经营的公司尤其如此。如在马来西亚有建立子公司历史的母公司,可以将在马来西亚适用的资本成本作些微调,适用于泰国。但调整折现率时需注意,不同现金流的外汇风险是不一致的。比如在某些国家子公司利润汇回的外汇管制要比货品采购的外币支付严格得多,因而风险是不一样的。虽然在项目分析时,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现金流(如离岸的或在岸的现金流,资本项下的或贸易项下的现金流),但总是较为繁琐。调整折现率的另一弱点在于,越远期的现金流所受影响越大(复利因素)。
3.调整现金流
调整现金流的方法常用于对汇率风险的估计。因汇率有其形成机制,可以根据对影响汇率因素的预测,调整外币折算为本币所适用的汇率。比如一些美资企业最初进入中国大陆,在进行投资分析时,需将当地销售收入折算为美元。所用的方法是购买力平价法,即根据当初以及未来预期的中国通货膨胀率与美国通货膨胀率,来预测汇率走势。该方法原理完美但可靠性不高,因为影响汇率的因素太复杂,比如,根据通货膨胀率预测,一些美资企业估计到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将超过1:15,实际情况是人民币还有升值压力。
上述方法也可结合使用,灵活变通。比如,在调整现金流时,可以分不同类型的现金流进行调整,也可同时调整这些现金流的折现率。在风险因素很复杂时,还可采用蒙地卡罗模拟(Monte Caro simulation)。在事件发生的概率可大致确定时,也可结合采用决策树的方法。
三、境外实体的外汇风险
无论境外实体采用何种表面形式,我们均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高,另一类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低。前者所从事的业务被认为是母公司业务的延伸,后者被认为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下表所示)。
两种不同类型的境外实体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对母公司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假定某美国母公司在英国设立了一个子公司,公司设立于2001年1月1日,即期汇率为£1=$1.5。子公司从母公司购入货品150000美元(以美元标价),按当时汇率折算的货值为100000英镑。子公司以110000英镑销售,货款于6月30日收取并偿还母公司,即期汇率为£1=$1。很显然子公司的业务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高。子公司在经营上略有盈余,但将因汇率波动而损失50000英镑,该部分损失将直接传导至母公司(在按权益法反映或合并子公司报表时,直接形成损失),这与母公司按110000英镑售出货品并以英镑标价的结果一致。如果该子公司在当地采购100000英镑的货物,则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度较低,英镑汇率的涨跌不会形成亏损,对母公司的短期影响不大。
可见,作为母公司的延伸,子公司所暴露的汇率风险随时传导给了母公司,而作为独立经营的实体,汇率变动只是到子公司清算时才对母公司有影响。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境外实体,可以有不同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但往往境外实体并非两个极端,可能对母公司有一定依赖,又能独立经营,这对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四、境外实体的风险管理
如果境外实体纯粹只是母公司境外业务的延伸,即境外的商,其外币交易就好像母公司自身发生的交易一样,一般外币交易的风险管理技巧同样适用。如果母公司在境外实体拥有长期投资,或者有长期占用的资金或借款,就需要对这些净头寸的外汇风险进行对冲。否则,即使子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到清算时,由于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可能难以回收原始的投资额。
假定某日本母公司在美国设立了一个子公司,公司设立于1985年1月1日,即期汇率为$1=JP¥200。母公司以资本投入2000万日元,并借款4000万日元给美国子公司长期使用。子公司以母公司的投资款及借款换入30万美元,并购入价值30万美元的物业。不考虑税费因素,假定子公司每年获得2万美元租金,但未汇回母公司。1990年1月1日,母公司决定终止子公司的经营,即期汇率为$1=JP¥100。美国子公司将物业以40万美元出售,加上累计租金收入10万美元,获得现金50万美元。尽管子公司年年盈利,清算时母公司亏损了1000万日元。
对外币净头寸风险的对冲,可采用期权、远期合约或外汇期货等方式,但由于子公司清算日期难以确定,采用上述方式在期限上难以选择。若采用滚动的外汇期货来对冲风险,在外汇期货交割日,可能出现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背离,这样反而产生了新的风险。所以最常见的方式,还是使用等量的外币借款,在借款到期时继续滚动即可。
对标中央建筑企业发展战略。
基本情况与经营结构对比分析
通过对标中央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与上市公司经营结构(见表2)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企业历史沿革是影响企业发展现状的重要“基因”,各家中央建筑企业的传统业务、组织架构都与历史沿革有关。
二是各家中央建筑企业都在各自传统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都在从传统领域向“大建筑业”拓展。
三是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各家中央建筑企业都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结合经营结构对比及对标中央建筑企业2013~2014年的运行状况(见表3~表7)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各中央建筑企业已经从传统的施工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逐步成为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工程承包商,但工程承包仍然是各中央建筑企业最主要的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83.8%0建筑业是一个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密切相关的行业,只有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才能避免因某一领域投资规模剧烈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是大力拓展非传统领域。各中央建筑企业开拓非传统细分市场主要有两条路径:通过融投资带动,从投资源头、市场高端进入;调动二级企业积极性,全面进入非传统细分市场。在进入初期,可以通过设立事业部/专业公司,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突破,但要实现全面突破,还是要推动二级单位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是建立“大海外”的经营格局。虽然中国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承包商,但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从国际业务营业收入总额看,最高的是中国交建的564亿元,最低的是葛洲坝的112亿元,平均收入284亿元。从各中央建筑企业的实践看,加快海外业务发展,需要在全集团范围内配置资源,既要发挥海外专业公司/事业部在信息、公共关系、商务、合约等方面的优势,更要发挥二级企业在人才、管理、资金、队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大海外”的经营局面。
中央建筑企业发展战略对标
中国建筑。中国建筑的战略目标是:一最两跨、科学发展。“一最”——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两跨”——在2015年跨入世界500强前100强,跨入全球建筑地产集团前3强。
中国建筑坚持“五化”策略,以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并扩大“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持续将“五化”策略向纵深推进。
专业化:打造一批支撑公司效益和品牌的专业公司。
区域化,保证资源在区域层面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机构成本,统一企业管理内涵。
信息化:提升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获取最佳效益。
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集团的国际化程度。
中国建筑已在2012年实现了“两跨”目标,公司将继续保持世界500强前100强和全球建筑企业前3强的地位。2014年,中国建筑行业利润最高的“中国建筑”前三季财报强劲增长,营业收入5660亿元,接近2013年全年,利润达到169亿元。
中国中铁。中国中铁“十二五”期间,即2011至2015年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推进两大转变(从做大到做强、做优的转变,从中国的大企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转变)、实现二次创业,努力把中国中铁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主业突出、多元并举、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型现代国有企业,进入国家重点培育的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中国中铁“十二五”期间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发展战略为统领,全面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坚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资金保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内部控制为保障,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坚持以“六支队伍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龙头,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中铁业务稳步增长。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达到4110.2亿元,同比增长11.8%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4295亿元,同比增长12.38%;实现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19.24%,综合效益有所提升。
中国铁建。中国铁建的国际业务战略规划要点包括:树立“大海外”经营理念;形成全球主要市场的海外经营布局:进一步加强海外项目管理;创新海外经营方式;加强海外经营风险防范。
2014年上半年,中国铁建新签合同额3898亿元,同比增长13.29%,其中传统核心优势板块工程承包业务新签合同额322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2.62%,同比增长21.39%。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4117亿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6.21%。
中国交建。中国交建提出全面推进“五商中交”的战略部署,加快适应性组织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使经营业绩保持稳固。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围绕“五商中交”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细化顶层设计,明晰实现路径,将公司发展的压力转变为改革创新的动力,全面实现由“工”向“商”的转变。
二是着力激发企业活力,全面推进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构建新型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健全价值管理体系,将各项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主业竞争优势,发挥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全产业整合的传统业务优势,密切跟踪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积极进入新市场、新业务,推动主业延伸发展,在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市;场寻求业务增量。
四是客观分析企业现实问题,迎难而上,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效能。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交建实现营业收入2524亿元,同比增长10.83%;实现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20.61%;资产总额达到4857亿元。截至2014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达到2796.31亿元,同比增长10.56%。
中国中冶。中国中)台战略规划概括为“聚焦主业、做优做强、适度多元、稳健发展”。中国中冶以全球最大)台金建设承包商和)台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为战略发展目标,以卓越的冶金科研、勘察、设计、建设能力为依托,以工程承包、装备制造、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主业,努力发展集科研、咨询规划、勘察测绘、设计监理、建筑施工、房地产综合开发、设备制造与成套、资源开发、技术服务与进出口贸易于一体,业务板块关联互补、协同效应显著的综合性业务体系。
2014年上半年,中国中冶新签合同额达到1782.8亿元,同比增长62.1%,经营成果大幅改善。2014年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1446亿元,同比增长5.37%;实现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5.6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中国电建。中国电建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和水利(水务)电力工程建设行业国际领先,提供集成式、全产业链、综合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拥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世界一流综合性建设集团。
为此,集团决定实施转型升级、国际化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举措。
2013年,中国电建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54位,较上年上升36位;新签合同金额、合同存量均实现25%左右的增长;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2012年和2010~2012年任期考核中获得两个A级考核评价,并获得“业绩优秀企业奖”。201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同比增长10.60%。
中国能建。中国能建以转型升级、国际化、多元化、资源优化、和谐发展五大战略统领全局,以实施调结构、促转型、强能力、提效益为主要任务。
转型升级战略:推进企业产业布局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增长方式转型升级,推进企业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国际化战略:优化国际经营网络布局,加快提高独立“走出去”的经营能力,提升对外工程承包业务质量效益,有序开展对外投资经营,逐步实现向跨国公司的转变。
多元化战略:产业相关多元化,产权多元化,经营模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