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能提升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12 09:37: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技能提升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

篇1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必须充分认识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1.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是具备技术与教育双重能力的创新型教师,要求所培养的教师不仅是教育专家,同时还是熟练的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整合资源,改善教育过程,引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教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必须主动适应。一方面,为应对知识爆炸,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做终身学习的表率。另一方面,信息大发展带来教学内容的几何级增长,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教师必须要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利用新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

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变成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学习,而教学过程将逐步被学习过程所取代,“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将成为主要方式。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弱化,将会逐渐转变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4.教师只有熟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才能把握新技术与教学发展的内在关系,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推动有效教学。

5.教师肩负着管理和评价的工作,有了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教学的管理和学生的评价将更加系统化、客观化。

二、帮助全提升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

成立信息技术运用辅导组,由教务科选任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对全体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本校培训。以“专题学习、专家指导、自主学习、分组研讨”等模式,教研室集中交流等形式,形成学校领导带头学,教师全员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性学的良好氛围。

根据每名教师所掌握的技术能力情况各有不同以及年龄层次的差异可能导致其在认知上的掌握速度不同,可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如对有需要的教师开展短期培训课程,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现场答疑;对无法参加现场培训的教师可通过校园网络等途径获得教学视频资料,与施训人员进行网上互动;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掌握程度不同的教师实施分组教学以对症下药;在平时充分利用学校QQ群、校园网等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互动研讨等培训方式,让全校教职工切实掌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三、拓展培训渠道,提高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 让骨干教师主动参加自学进修

为骨干教师提供与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们进行交流与研讨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在提升信息能力应用水平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此外通过光盘、网络观摩优秀案例资源等方式,以及借鉴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合理的利用网络平台提升骨干教师信息能力应用水平

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功能很多,在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积极应用网络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资源。如利用教师博客群,QQ群、微信群来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些技术操作和应用方式的问题,有时候对个别问题还形成多种解决方案,改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此外经常使用搜索引擎解决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方式中的很多问题,获得一些应用小窍门,还可以利用网上的视频教程学习一些常用的小软件等等。

四、以骨干带全体,做好学校内部培训,提升师资队伍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

1.借助校园网与学校QQ群等信息手段让从骨干教师将自己的掌握的信息应用技术中好的资源与技巧共享。

2.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介绍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与创新能力。

3.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听课交流,及时将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培训老师,开展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4.定期组织短期培训班,让掌握新的信息应用技术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五、强化日常工作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效率和有效性,最终提升教职工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水平。

1.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促进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比赛就像作一项科研,在完成这个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会有质的提升,实践中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这些比赛可有效促进教师与教师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大大提高。

2.建立激励机制

篇2

二、实习日程安排

1、实习日期:7月4日

实习内容:学习安全守则

2、实习日期:7月5日

实习内容:数控铣床

3、实习日期:7月6日

实习内容: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

4、实习日期:7月7日

实习内容:注塑机及模具拆装

5、实习日期:7月8日

实习内容:现代测量技术

三、实习单位概况

我们本次实习的单位是位于天山路的上海市职业培训中心,即天山路公共实训基地。为提高本市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通过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发展趋势,根据上海产业发展方向,以“以明天的需求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指导思想,坚持“前瞻性、先进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

篇3

微格教室如果仅仅用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则远远没有挖掘出其巨大的潜力。如果运用微格教室实施课堂观察,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观察的不足,达到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

一、有利于观察常态课堂教学

数字微格教室一般由培训室和观摩室两部分组成,培训室相当于升级的多媒体教室,比学生常用的多媒体教室多了隐蔽的云台(摄像头),不会干扰学生,但可以从3到4个方向同时拍摄教学进程。这样的教室可以每节课都使用,师生很容易适应而进入到常态的教与学的进程中。而观摩室与培训室分离,可以用单向镜面玻璃隔开也可以通过适时转播系统转播,这样,听课教师就不必进入课堂,也不会干扰教学的进程。

二、多向交流便捷,教研实效明显

上课进程中,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之间互不干扰。数字微格教室也为全体参与教研的人员提供了便捷的多向交流方式。观察室成员虽置身于课堂之外,但又处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就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实时点评、交流或讨论,而不会像在普通教室听课那样,对上课教师和学生产生干扰。甚至培训室教学实况可以实时在网络上直播,扩大参与教研的人员层次和范围,网上远程观摩人员的反馈信息也可以实时传输到现场。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教研指导的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字微格教室中采用的是高度集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计算机软硬件控制系统和功能强大的音视频数字处理器的支持下,教学中的各种音视频信号的采集、传输、编码、记录均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微格教室录制的视频资源均以数字格式存贮,其后期的调用、回放十分方便。数字格式的视频资源可以方便的实现快放、慢放、定格、任意位置检索等功能,可以清晰地再现教学的全过程;数字化视频存储占用空间小,图像质量高,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这将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在接入网络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就可以进行回放观看,极大地方便了后期开展观摩、反思等教研活动。

更重要的是,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很容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剪辑加工,传统课堂观察的局限性就得以弥补。多个云台同时拍摄教室中不同对象的教学行为,通过剪辑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师生行为可以剪辑到一起进行研究,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对应的不同学生的反应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归因,在真实的回放面前,在更全面的分析比较面前,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发生质的影响和改变。

另外,还可以将不同教师相同的教学内容剪辑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这些鲜活的资料更有利于年轻教师去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反思自身的不足,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进行改进和提高。很显然利用数字微格教室实施课堂观察为教师个体自我反思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新平台。

四、培养教师学会课堂观察,潜移默化提升专业素养

篇4

(一)“职业概况”的含义解析

从二者的“职业定义”和“职业能力特征”来看,没有质的区别,《视频合成》侧重于技术特性描述,《DV制作》侧重于职业特性描述,软件操作能力是二者的核心,区别在策划和拍摄二部分,而《视频合成》更注重后期制作的能力细分,二者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实际的工作属性来看,二个工种事实上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职业,即:导演(策划),摄像,后期编辑。企业性质、规模和岗位类型的差异,三者各有取舍。综合型和小微型单位一人承担若干项跨界工作也很正常,所以,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对于中小型制作单位应该更受欢迎。

(二)“工作要求”的拆解分析

《DV制作》和《视频合成》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分“职业功能”和“工作内容”,下面就二者的包络关系以及各级的分布与内涵方面进行拆解分析。

1.《DV制作》的“职业功能”分为五项,就创作流程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其“低、中、高”三级的分布和各自包络的“工作内容”有商榷空间。首先,第一项中缺少了编导的相关内容;第二项中的内容有的过于分散,比如“摄像机及配件的配置”等;第五项中有的内容过于陈旧,比如“磁带录制”等;有的内容则需要简化与合并并前移,比如三四级的“作品鉴赏与评析”等;第三项的“场景布光”部分三、四级明显错位等。

2《视频合成》的“职业功能”分为六项,第二项“素材处理”和第四项“图像修饰”是融合在“工作内容”中的一个操作环节,单独列项有些勉强;第五项“视觉效果设计”内容偏少,第三项“合成动画”内容过于琐碎;第六项内容属于培训机构任务。

从二个工种的“工作内容”的百分比权重中可以看出,工作内容的重叠率在48.3%,如果去掉和合并不合理因素,重叠率超过60%。也就是说,二者合并后重新布局,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合度将更加合理。

四、调整方案与原则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拟对原有二个工种进行了重新布局与命名。

1、工种名称:《数字视频编导制作师》。

2、级别划分:重新布局后分为四级,即: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侧重于基本技术的相关内容列入初级与中级范围,侧重于职业素养类相关内容列入高级与技师范围。

3、调整原则:第一是确保职业岗位任务的针对性;第二是确保每一层级的“工作内容”相对独立;第三是确保合理的层级递进关系;第四是调整过时或不合理内容;第五是确保当代数字化背景下的前沿性;第六是总体构架确保科学、严谨、合理和可操作性。

4、《数字视频编导制作师》职业功能及工作内容布局表(表1)。

5、培训课时:初级180;中级240;高级180;技师180。总计:780。

6、布局解读:

篇5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随着生活与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老龄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建设“终身学习”和谐社会的最恰当体现。老年大学的档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录,它记录和反映了学校各个时期的行政文书、人动、教学管理、学员信息、学员成绩与作品、声音影像、宣传刊物以及设施设备器材等资料,是老年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和规范教学行为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老年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紧跟信息化时展的需求,如何推进高效、专业的老年大学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老年大学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略抒已见,希望能够给其他各个领域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启发与借鉴。

一、观念上的更新

传统保管方式,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易存储、占空间大、不易查阅,时间长了易失真等诸多不利因素。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各领域,老年大学的档案管理也不例外。档案数字化管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 (录音、录像) 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供及时查询、修改、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档案的数字化已非常普遍。我们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档案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硬件、软件上的配备

要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必要的硬件配置不可少,例如互联网、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影机等数字化设备,以保证能够实现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对纸制档案、文书、照片及其他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

同时,要以相应的软件系统为载体,依托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处理、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例如,可以依托有关技术力量,创建先进、适用和可靠的档案管理软件,通过数据库创建数字化平台,以满足大量的数据归类、存储、查询、修改等功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呈现交互,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

三、技术上的提升

(一)资料处理

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必须做到不可变更,即“固定化”。如对于纸质档案,要尽可能采用扫描仪进行图片扫描或利用照相机进行拍照的方式,做到对纸质档案内容的保真。对于录音录像资料,除保持数据原样永久存储外,还要利用刻录机刻录复本进行备份存储。对于电子文档要做到草稿、修改稿、正文一并归档,修改稿要保留草稿字样和改稿人姓名、修改内容、修改时间、并做到整套归档的电子文件不可改变。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以达到灵活建档实现数字化目的。

(二)安全保密

档案内容涉及到安全、保密,数字化档案信息通过网络系统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所以,提高档案资源数字化的安全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首要的前提条件。必须要采用一套完整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信息传输的过程中重要信息不会泄漏或被篡改。

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工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存储信息的安全,数字化档案的存储应该使用带自动备份功能的专用服务器,设置工作站与办公网络相连接、同时使用光盘库定期刻录备份,而且最好备有另一个异地保管的备份;二是保证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数字化平台运行安全,网络系统必须采用物理隔断和功能强大的防火墙等措施,配备入侵检测系统和信息传输加密产品,安装防病毒系统,防止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入侵,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性,使数据和应用系统不被破坏;三是保证登录者的身份安全,需采用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通过登陆身份安全认证、动态口令等方式,严把登录者身份,以保证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登录安全。

(三)人才提升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

2014年底,宁波市镇海区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协议,借助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了“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训项目以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优秀课例,树立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理念为目标,通过“教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深入开展学员间、学员与专家间的交流、分享与研讨。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引领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发展,促进镇海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1]。

如图1所示,经过三期“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镇海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逐渐形成了“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

2 学习

学习环节主要由“在线预习、理论培训、课堂观摩”三部分组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数字化学习实践,目前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课堂的评价与分析”三门课为主。

在线预习,指大概在培训班开班前2周,学员们在线预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等网络课程或者讲师提供的其他相关学习材料,在线预习以初步完成一份学员所任教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为目标。

理论培训,是指在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时,学员系统地学习项目学习的概述、设计、评价与管理,基本掌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体验如何利用恰当的技术工具支持混合式学习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进行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主要是指学习观摩培训所在地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课堂教学,并与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

3 作业

作业环节主要由“预习作业、培训修改、讨论交流”三部分组成,主要目标是完成一份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是指学员们完成在线预习后,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完成一份“项目学习课题设计预选”,并在相应的教师专题论坛上递交预习作业。培训专家通过在线论坛等方式,反馈学员们的预习作业情况。

培训修改,是指在线下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小组组内与组外的合作与交流,学员们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数字化教与学的学科教学设计。在第一期培训中,学员们的作业通过笔记本电脑“漂流”的方式,进行学员间作业的批注、修订,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讨论交流,是指学员们围绕各自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经过学员之间的多次讨论与修改,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并由专家给予点评。

4 实践

实践环节主要由“检验作业、常态教学、常态教研”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检验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培训学员的角色,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在实践数字化课堂之前,自行检验作业的质量。

常态教学,就是指数字化学习的常态课。这也是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态教研,是指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宁波市镇海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届“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但是能在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中执教的教师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地通过常态教学、常态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镇海区新成立了“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骨干教师学科协作组”,首批成员由45位中小学学科教师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区域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常态化。

5 反思

反思环节主要由“反思学生、反思教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数字化学习方式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反思学生,就是要以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反思学生,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情况、高阶思维水平的激发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反思学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师自我反思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一般是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给学科教师的数字化课堂予以点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数字化课堂的反思点评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本土“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3]。

6 提升

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课、u比课、论文与课题”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示n,有了展示课活动,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就有了活力与生气。区域性的研讨交流活动,是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的教师与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经常性地研讨交流活动,可及时交流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将项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项目区域整体推进[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重要的展示课堂教学变革的区域性活动,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

评比课,就是积极组织数字化学习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信息化课例、现场教学评比等活动。

论文与课题,每一所参与数字化教与学实验的项目学校基本上都带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区域层面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等,但共同关注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生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共同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5],共同关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的提升。参与数字化学习实验的教师则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与各类投稿、评比活动。

在其中一次“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结束后,有学员写下感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项培训,课前要预习、提交作业,课中要修改,课后要实践,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培训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极大的颠覆和提升。”[1]

7 结语

信息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这是宁波市镇海区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策略,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经过一轮以上的“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那么其数字化教与学的设计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实践的参与,还需要教师个体的反思与领悟;不仅需要培训中的学习与反思,需要培训后的实践与体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与文化的支持[6]。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恩德.改进专题培训方法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23-24.

[2]喻平.论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篇7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2016年工作会精神,突出“精细管理、提质增效”的主题,以****为中心,以安全环保为保障,探索队伍管理方式,规范现场管理标准,生产与管理并举,强化层级责任,围绕中心目标,抓好五项工作,通过全年各项业绩目标的圆满完成,不断夯实城壕油田可持续和谐发展基础。

二、活动主题

开展学习先进经验,深化基础管理工作,以“尽责、人本、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推进基础管理工作深层次发展,实现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的数字化管理油田。

三、组织机构

****成立基础管理深化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四、活动安排

4月1日全面启动,具体安排见附表,为期一月。

第一阶段交流学习阶段。组织全区干部员工外出交流学习,全员参与,集中讨论、思考分析、制定对策。

第二阶段管理诊断阶段。以一季度基础工作检查为契机,深入查找作业区、井区、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制定明确改进措施。

第三阶段推进实施阶段。按照活动要求安排,各单位做好工作落实,抓好问题整改,选树正面典型,召开管理交流活动和管理提升座谈会,推动管理提升活动深入开展。

第四阶段效果评价阶段。按照管理提升活动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分阶段、分系统对活动开展效果量化评价,构建管理自主提升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五、重点工作安排

1、持续加强三基工作

基层建设方面。以抓好“一室两站”和“两个安全”、党群综合示范点创建工作、“支部一家人”企地联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厂级党群综合示范点工作,全面提升基层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基础工作方面。把“质量、计量、标准化、流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建设工程作为加强基础工作的抓手,积极开展“五型”班组、“金牌井区”建设,强化技术开发、安全环保、生产现场管理。

基本素质建设方面。以提升全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为主要内容,培训岗、宣传岗、HSE岗和井区技术人员持续开展和加强全员素质培训工作。

2、加强油田开发精细化管理

一是深化地质研究。严格执行《周期采油实施方案》,落实油田储层研究和渗流规律研究,提高对储层特征认识,加快周期采油工作实施,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二是强化日常管理。技术管理人员深化推行油藏ABC“分类分级”管理和“一井一法一工艺”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认清单井、井组、油藏的基本情况和生产规律,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和日常管理措施,持续提升油田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是提升运行效率。生产技术室人员不断优化和落实油田技术开发政策,合理匹配技术资源,提升技术人员素质,建立老油田长期稳产的技术管理机制;抓实日常生产三级监控,确保原油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规范落实“三检制”和“三级晨会”,实现油田开发的良性循环。

3、全面提升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和隐患治理。应用制度对策,抓好工艺系统、易燃易爆品制度完善; HSE办公室应用技术对策和应用监管对策,强化隐患治理,加强关键环节控制,做到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

二是抓好应急管理工作。HSE办公室及各井区、班站修订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器材维护储备,通过不同层面的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各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完善“三防四责”管理体系,对重点区域应用数字化手段做好监控,加快环保防护设施建设,明确各级管理责任,增强全员环保意识。

三是加快安全文化体系建设。HSE办公室要注重培育和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识别意识,建立分系统风险评价、隐患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秩序,应用“制度、培训、技术、监管、应急”五种对策综合治理隐患,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各井区班站积极应用员工安全手册、ACT卡、安全经验分享以及各种主题教育等载体,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4、实现采油区数字化管理

一是抓好数字化系统应用管理。加强全区各级人员对数字化的认识,作业区数字化岗人员开展跟班培训,对全员开始以数字化技能操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培训,培训结果纳入周度考核;针对数字化管理存在问题,积极与厂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处理,建立健全数字化设备设施及软件系统管理维护的有效管理机制,确保数字化系统在全区各层面有效发挥作用,提高生产管理效率。

二是推行数字化作业区运行模式。结合实际,主管领导牵头,人事岗及相关岗位按照厂部要求,建立健全数字化条件下采油作业区新型劳动组织架构和业务外包队伍应急班管理,健全完善涵盖作业区生产运行等各层面业务运行的数字化管理流程,形成科学规范的数字化作业区运行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保障数字化运行的管理机制。以生产调控中心为主体,建立数字化管理下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作业区、井区班站的岗位规范、管理制度、考核标准。

5、加强生产现场管理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59-02

为全面落实“持续推进基地建设,强化实训特色品牌,创建全国一流电力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培训功能,服务公司电网发展,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提出了重点建设和发展包括“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在内的“特色品牌基地”的工作思路,以及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公司网络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此,针对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提出了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平台,通过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构建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一体化培训系统和网络培训平台,实现以数字化教材强化特色品牌基地和网络培训大学建设的新思路。

一、数字化教材是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和国网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需要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进一步降低设备停运率、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公司系统要大力开展和推进配网带电作业的发展。同年颁布的《10kV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管理规范》,增加了综合利用绝缘杆作业法、绝缘手套作业法以及旁路作业设备的“综合不停电作业”项目, 以加快10kV架空配电线路综合不停电作业的推广与应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技术导则》,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河南省电力公司为了促进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又一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力公司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旨在安全地开展10kV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同时,推广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并确保此项工作安全开展。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为了推进10千伏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工作,持续提升城市配网供电可靠性,下发了《关于印发推进10千伏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国家电网公司针对公司内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包括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和资质培训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省公司要确保带电作业培训设备设施满足培训要求,配置仿真培训系统,丰富实操培训手段,加强培训装备、工器具配置及场地设施建设,保证设备设施正常维护和更新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为了进一步降低配网设备计划停运率、持续提升供电可靠性和优质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快包括电缆不停电作业实训基地在内的配网不停电作业实训基地软、硬件的建设力度,确保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资质培训工作全面有效地深入开展。

二、数字化教材是未来教材建设和数字出版产业的需要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按照其表现的形式分为:普通版纸质教材、图解版纸质教材和电子版数字化教材。其中,“数字化教材”作为未来教材的重要特征。它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来呈现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材”,或称为“多媒体教材”。

目前,“数字化教材”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所包含的各种“媒体资源制作”以及采用“Adobe Acrobat Pro软件”进行整合的技术已经成熟,为其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目前,这些学习方式所需的设备、网络、存储条件已不是主要的技术问题,而包括数字化教材在内的“学习资源”(在线或离线)匮乏和管理水平落后是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数字化教材”将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必然需求。“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2006年,国家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的出版、印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2009年到2012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积极政策和措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数字化教材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出版与发行的平台支持。

三、数字化教材是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支持的需要

在对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政策衔接方面,“数字化教材其所处的技术范畴”(虚拟现实技术、新型交互技术)已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信息技术领域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这些为数字化教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3年,国务院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为目前正在积极推广的网络培训或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平台支持。同时,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坚持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以及“推动信息消费,培育新服务、新市场、新业态”,又为数字化教材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用户保障支持。

四、数字化教材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对人才培训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自20世纪末开始,世界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特别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与快速发展,如人们的学习或培训模式相应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人才培训提出新的要求与需求。

第一,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开始向“新兴媒体”转移,包括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等数字出版的全新载体正悄然兴起,且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同时,国家级的“数字出版基地”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并投入运行。

第二,面授学习向网络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或转移。互联网应用与快速发展的浪潮到来,使人们已经习惯的课堂“面授学习”向“网络学习”的方向发展。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学习”又进一步向“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与转移。同时,在Web2.0 环境下,“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仅是“读”信息,而是向“写”以及“共同建设”信息的方向发展,为互联网交互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三,单一学习模式向组合学习模式的方向发展或转移。目前较为理想的学习模式是“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与发展。它是一种将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相互混合而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借助“面授学习”与“网络学习”这两种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在该模式下,“面授学习”学时数将得到有效压缩,而高效的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所形成的“网络学习”,将是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缓解网络教学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与培训成效的“最佳选择”。

五、数字化教材建设是充分发挥培训功能、服务公司电网发展、加快国网特色品牌基地和网络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

篇9

1.强化责任担当

学院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的使命来抓,做到五有。

一是工作有专班。成立开展“培养职业精神 提升职业技能”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办,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

二是年度有目标。学院将自身建O工作作为年度的重点工作,列入全市人社系统年度工作任务中学院的个性工作目标任务,并分解到每一个月,逐月予以落实。

三是建设有方案。制定自身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和日程安排,落实目标任务。各科处室按照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同时制订自身建设检查考核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使整个创建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

四是任务有督办。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班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督办自身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五是落实有体系。明确各科处室创建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创建联动机制,自身建设工作体系完整。

2.完善长效机制

自身建设既要有历史传承,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传承特色办学理念。校训重视历史传承: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办学理念讲求科学特色:管理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品牌荣校;校风力求与时俱进: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

二是构建规范管理体系。学院构建了制度健全、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涵盖了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实习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学院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完善科学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制定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按期组织学生实习,有计划、有课题、有实习评价、有实结;每年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撰写总结材料,并在全院教职工会上汇报交流。

二、营造氛围,建设优良文化育人环境

1.重舆论引导

自身建设既要领导重视,还要群众人人参与;既要注重抓落实,还要善于抓总结提升。

一是引导大家人人参与自身建设。制定自身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编印自身建设创建活动宣传资料下发师生员工,宣传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主题、目标要求、活动意义,在学院网站开辟专栏,利用电子屏宣传,使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二是带领大家宣传推进自身建设。制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和信息报送与考核试行办法,规范新闻宣传,推进自身建设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三是总结提升自身建设工作经验。鼓励大家总结提升自身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积极予以宣传推广。仅2015年就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宣传学院20余次。

2.营造特色氛围

按照室内室外、功能分区、彰显特色、打造多样化宣传景观的原则,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一是屋顶宣传重在营造技能文化的大气场。在学院主要建筑物屋顶安装宣传标语。临街门面顶安装: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综合楼屋顶安装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教学楼屋顶安装校训: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学生宿舍屋顶安装校风: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实训楼的屋顶安装: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二是校园宣传栏重在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了企业文化墙、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多彩涂鸦墙、德育园地等室外文化展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企业文化。

三是室内文化区重在励志。建设了理论教室、实训室等室内文化展区,悬挂名人名言、规章制度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技能成才。

四是道路景观重在典型引路。学院主干道建设技能大师路;综合楼小花园西面建大型励志宣传景观;多年的绿化,形成了以综合楼小花园、樟树林、竹园、实训楼景观带、花坛、草坪等为主的校园景观;技能大师典型引路,激励学生技能成才。

三、突出特色,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数字校园

提高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校园管理实现数字化。

一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投资近80万元设计建设了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校园管理工作实现了数字化。

二是推广使用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建设单位已对科处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两期培训,目前学院管理基本实现网上办公。

三是完善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制定了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指定专门处室负责管理。目前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已完成了试运行,2016年准备全面实行数字化校园管理。

2.专业对接市场

强化市场导向,专业设置紧跟变化莫测的市场。

一是建立校园对接产业园、专业对接产业制度。化工专业对接荆门化工产业园,机电电子专业对接荆门电子产业园,数控车工、模具制造、焊接加工对接荆门航空产业园,财会、幼儿教育、电子商务等对接服务业,并与福耀玻璃(湖北)有限公司、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天茂集团、中集宏图、利盛石化、东光电子等30多家技术含量高、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化工专业对接天茂集团、凯龙集团,先后开办了中级工、高级工定向班,并对员工进行了多次提升培训,得到企业好评。力争达到“办好一个专业,支撑一批企业,提升一个产业”。

二是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16年12月先后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领导、技术能手参加,就专业建设如何对接产业献计献策。专业建设研讨会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

三是打造品牌专业。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适应荆门市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瞄准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装配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群,成为湖北省职业培训电工电子类中心教研组组长院校,学院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重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学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校校合作,打通了中高职直升通道。

3.深化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学院在多个专业推行了一体化教学,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湖北省唯一进入2016年全第三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小组,制订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二是建设专用场地、组建教学团队。学院按照现代企业“6S现场管理”规范,建设一体化教学专用场地。精选骨干教师、吸纳技术能手、聘请课改专家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并多次邀请人社部一体化课改专家黄景容、姜大源等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

三是总结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学院一体化课改经验在全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国家人社部《职业》杂志以《六措施保障 三阶段落实》为题介绍了我院一体化教改的经验和做法。

4.强化职业素养

育人先育德,始终把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编写职业素养教材。2014年,《技工院校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被确立为部级课题,被评为省重点课题一等奖。《职业素养基本训练》教材也通过了人社部教材审批出版,得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广使用,《职业行为养成训练》编写即将完成。

二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同志作《永远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院被吴天祥同志誉为“人民的贴心学院”;开展 “厉行勤俭好风尚、传承美德正能量”和“互联网+分类回收”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举办文艺晚会和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道德情操。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学院学生张子轩和唐文菊被团市委分别授予“最美中职生标兵”和“最美中职生”荣誉称号。

5.注重创新创业

以培养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学院实训工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室8间的机械加工创客空间,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并制定创客空间实施方案和运作办法。

二是推动师生创新创业。鼓励学院师生(包括近几年的毕业生)入住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所有入住的创客均可享受荆门市相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2名创客入住众创空间。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将创业知识列入学生教学的内容,完成创业模拟实训室建设,培养师生创新创业精神。

四、多措并举,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校企共建实训室

深化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是制定实施计划。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制定校内、校外校企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和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计划。

二是精选合作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平等自愿、互利双赢、长期合作的原则,多次深入相关企业考察、洽谈,签订校企共建实训室协议。

三是规范实训室建设。引厂入校,学院出场地,合作企业出设备,与顺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厂中建校,合作企业出厂房,学院出设备,在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

2.建设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

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实训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制定建设方案。学习借鉴企业标准制定校内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中心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建设。

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借鉴企业6S管理办法,制定实训基地6S管理办法,成立6S管理检查考核领导小组。

三是实施6S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按照6S管理进行组织。

3.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给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发挥其技能攻关、带徒传艺、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率。

一是积极申报。学院根据相关条件,积极申报省级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省厅批准。

二是制定方案。借鉴荆门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家级郭振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经验,制定建设方案。

三是规范建设。按照建设方案,添置设施,配齐人员,完善职能、制度和职责,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基本建设完成。

4.开展技能大讲堂文化节活动

传播技能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一是举行拜师学艺活动。与全国技能大师、荆门石化总厂机修钳工郭振恩合作,设立郭振恩励志班,举行拜师学艺活动。

二是传播技能大赛知识。邀请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能大师、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徐国胜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赛项发展方向”为题,介绍了国际、国内技能大赛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对学院数控、模具专业教师如何进行大赛准备作了专题辅导。

三是开办启迪求真系列专题讲座。组织教师以工匠精神、智能制造、信息时代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其中院长许松以“工匠精神”为题,为全院师生进行了第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是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邀请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毕业生王贤伟、荆楚理工学院毕业生张玉鹏和学院毕业生张芳、刘军、潘运虎等作报告,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5.开展技能文化节活动

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采,检阅办学成果。

一是举办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届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举行学生技能竞赛和教师公开课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摩,得到广泛赞誉。

二是开展学生创新创意竞赛。举行了由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冠名的首届“航特杯”学生无动力车滑行竞赛。无动力车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滑行竞赛也由学生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创新精神。

三是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面向社会多次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特别是在全市春风行动中展示,得到原市委书记万勇的充分肯定。

6.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展示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承办荆门市职业技能大赛。学院先后承办荆门市第一、二、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农谷杯”创新创业技能竞赛。

二是参加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

三是参加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学生制作的《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装置》荣获湖北省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学生苏雪娇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技能夏令营活动。

五、注重实效,取得自身建设丰硕成果

1.以环境文化影响人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学院从外在的环境建设出发,推动内在的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了外在环境的建设。学院完善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精心设计和构思学院环境,既重视物质环境建设,更注重充满学术氛围的读书育人环境。

二是注重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学院不断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展示办学理念、校训、校规等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理念。

三是构建了多样的文化载体。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橱窗文化、道路文化、教室和宿舍文化等文化载体,设立企业文化苑、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技能大师路、德育园地等文化栏目,形成了环境与师生的良好互动。

2.以人文文化教育人

成才先成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是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了学院、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警校、社校共建机制,构建了政教、团委、保卫和学生会相结合的校园德育工作网络。

二是开展系列活动。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天天有活动,开展“养成”教育,实行学生在校24小时无缝对接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教学、管理、服杖位一体为提升师生文明素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院将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和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如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孝亲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

三是营造德育氛围。用广播、校园网、黑板报、墙报、会议等各种形式加强德育工作,策划主题教育活动,达到了提升师生文明素养的目的。

3.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以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建设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学院不断增强市场办学的危机意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涵盖了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是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构建了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细化管理制度,关注干部师生的发展与追求,重视人才培养,在学院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和谐的校园秩序和校园氛围。

4.以技能文化培养人

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始终把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学院坚持质量兴校,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抓手,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开展了拜师学艺、技能比赛等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篇10

二、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

我国的传统高校教育都是学历教育形式,通过高等教育或者本科、研究生学历,继续教育也是如此。然而,调查表明继续教育学院除了提供学历教育,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如医生、护士、软件设计等。例如,民办本科高校可以加强同当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协作,针对在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民办本科高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要秉持着“紧跟市场,服务行业”的战略方针,通过市场调研,选择市场竞争力大且人才缺失的重点行业,开展专业性的政府培训、企业培训、技能深造培训,构建有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非学历教育要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建设师资队伍,完善教材建设,分类实施教育,即加强基层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提升中高层的管理水平。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继续教育平台

当今已经是全球信息化时代,民办本科高校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推动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数字化平台是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平台,同时还可以用于实施教学管理,以加强管理队伍、管理理念的建设,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继续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第一,数字化平台的兼容性,即平台需要覆盖民办本科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育类型,如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函授、业余、网络教育等。第二,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性。针对不用的用户,如学员、教师、管理者提供不同的操作权限,让他们从教育平台上获取不同的服务于信息。平台还要根据用户的类别提供针对性、便捷性的服务。第三,数字化平台的全面性。继续教育平台要能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全面化、系统化的学习环境,即必须加强后台教学数据库的管理和整合,同时设计功能性模块、信息讨论平台等。

篇1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195-02

0引言

独立学院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根据现代的人才观念,真正的人才不仅仅具有知识,更要具有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堂教育和实验实践相结合,这种趋势在IT领域的教育和就业中尤其明显。IT技术人才市场,越来越关注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也有迫切接触社会、提高工作技能的需求。但目前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以IT专业为例,究其原因并不是学校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而是目前的实验教学的观念和体系陈旧,学校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近来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设备改善的努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升,但现有的教学和实验观念和体系制约了其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学科,专业面较宽。为培养多元化的专业人才,本文对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1积极开设多元化的专业培养方向

为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可分设4个专业方向:软件设计与开发、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学生入学后可自由选择。

(1)软件设计与开发方向。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与软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软件设计与开发的主流工具,知识面较宽,程序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富有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的高级软件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企业级应用开发、JSP程序设计、软件环境与工具、软件测试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教育、科研、金融、证券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软件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攻读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创办软件企业的能力。

(2)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理论、技术及应用。本专业培养能系统地、较好地掌握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富有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强,面向数字网络时代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如动画、游戏软件、影视广告等)设计与开发,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数字媒体技术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艺术设计基础、计算机动画、游戏软件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从事影视、广告、动画、游戏软件设计,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及其它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等工作。也可攻读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创办多媒体与软件企业的能力。

(3)网络工程方向。面向网络工程与应用,培养系统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工具从事网络规划、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作,具备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的高级网络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网络测试与安全。

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维护和软件开发应用工作,也可攻读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前景看好。

(4)嵌入式系统方向。该方向是指面向特定应用、隐藏于应用系统或产品内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通信、医疗、安全等行业。本专业方向培养系统、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和嵌入式软硬件基础理论、开发技术和工具,知识面较宽,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在本专业领域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产品设计工作的高级嵌入式系统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原理、嵌入式软件开发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公司、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也可攻读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2积极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2.1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目前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马上很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受学生自身定位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但就技能和素质的缺失而言还是IT教育的缺位,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培养模式还过于单一,培养目标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常常是每个学校都有IT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而企业也招不到好的学生。

2.2师资力量与专业技能要求的矛盾

由于计算机发展迅速,目前教师专业技术技能与社会的需求相比较而言,相对滞后,教师缺少长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学习的机会。另外就专业的发展方向而言,缺少各方向过硬的专业教师。

2.3课程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矛盾

专业教师专注于教学环节,还需要兼顾教研、教改工作,同时又要花精力和时间结合实验室条件去不断完善和更新实验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任务过重;而实验管理人员专于实验设备的管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协助教师完善和更新实验项目,甚至跟不上新建实验室和实验项目的技术要求而不能帮助指导学生,进而退化为设备保管员。不是教师不想改革,不是管理人员不想提升,而是观念和体制限制了。如何在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教师和管理人员矛盾的一条蹊径。

2.4实验设备和学生使用的矛盾

计算机大多数设备更新换代较快,实验设备相对落后与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让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得不到充分锻炼,目前现有的实验建设思路和教学计划体系对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的锻炼缺乏吸引力和导向性。

2.5普及教育和专业技能的矛盾

计算机类课程和实验的开设目前已下移到高职类学校,开课专业也扩展到工科类和部分理科专业,已进入普及教育阶段。但是,普及的过程中IT专业与其它专业的专业技能如何区分、三本院校与一本、二本、乃至高职类的教学和实验如何区分、如何定位,课程群为不同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时的界限如何划分,这已经不是教学计划可以直接阐述的了,而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不断更新的创新教学观念。

3积极与IT培训机构联合

3.1引进外来师资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

可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和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和项目开发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同时IT培训机构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3.2多渠道、多途径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笔者所在学院已与武汉软件培训机构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普遍反映实践教学效果显著。结合我校即将实行的3.2+0.8的培养模式,学院也先后与武汉红帽、智翔集团等培训机构或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商谈过合作事宜。

通过与IT培训机构合作,进一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对本专业日后教学计划的安排和修订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IT培训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经验。

3.3解决实验设备陈旧与教学需要之间的矛盾

网络设备几乎是每年换代更新,学校网络实验设备相对落后与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让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得不到充分锻炼,目前现有的实验建设思路和教学计划体系对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的锻炼缺乏吸引力和导向性,通过与IT培训机构合作,使用他们实验设备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所收获,用效益来激励学生,用实用来吸引学生。

综上所述,改进培养方向和提升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推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观念上进行提升和变革、在本质上推动和促进、在实践上大胆开拓。如果能构建一个面向应用、顾及高校教育体系、惠及社会培训的创新培养模式,将有效地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IT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国.就业竞争力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27).

[2]任义,宋晓宇,栾方军.面向就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C].2009国际信息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下,2009.

[3]戴林,谭茭.特色办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N].重庆日报,2010-5-13.

[4]吴文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责任编辑:杜能钢)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篇12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

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当年8月,该教改项目的子项目――海珠学习型社区典型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组织指导,海珠区分校负责建设实施,在拥有16000多户居民、具有较好社区教育基础的南华西街定点进行。笔者依据自己多年从事电大相关工作的经验,对海珠学习示范点实施的社区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并尝试着提出解决对策。

1取得的成绩

1.1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海珠电大探索性的将现代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依托“数字化学习港”、在海珠区政府的指导下,结合南华西街社区共同参与,分别建成社区数字化学习港示范点(建有数字化学习港学习体验区、书画室、数字影院等)和占地400平方米的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用地――工业区数字化学习港体验区。南华西街奥鹏数字化学习港示范点已成为南华西街社区教育的主阵地,至今示范点累计开展了26种培训项目,培训规模达到1.3万人次,为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农转居人员、街道干部、开放教育学生营造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教育服务,逐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在2008年春节全国遭遇雪灾之际,海珠电大响应政府号召,免费开放示范点,组织外来务工人员留粤过年,获得了当地居民和务工人员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2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海珠示范点将社区居民的休闲教育、提升老城区居民生活品质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海珠奥鹏数字化学习港”内专门设置了数字化学习体验区,安排专人值班进行网络应用方面的辅导;奥鹏数字化影院专设50台电脑,数据库内拥有上千部影视剧,市民只需点击影院网页,选择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即可在线观看,影院开设以来,共接待了数万人到访,成为居民休闲生活的好去处;海珠分校还为居民安排了其他社区活动,如插花、绘画、各种球类活动。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希望提高各种工作技能的要求,海珠电大整合利用中央电大、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出版社的一批数字化学习资源,还利用了当地劳动局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多种学习资源,制定了科学灵活的教学计划,开设了各种中级、高级技能培训班。为学习者提供本科、专科等多层次和文、理、工等多种门类、上百个专业课程的远程教育,还提供各类资格证书教育、继续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和市民基本素养、健康保健、书法绘画、影视艺术、信息技能培训等社区居民教育课程。

此外,海珠电大还根据南华西街社区的实际情况,自筹和自建了一些教学资源。如为满足社区老年人热爱粤剧的需要,海珠电大有针对性地购买了一些粤剧学习光盘,根据社区居民喜爱煲汤的生活习,购买了一些食疗的课程等,同时还将多个优秀教师的讲课刻录成光盘,提供给学生学习。

1.3在实践中摸索创新模式

海珠学习型典型示范点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所谓“一体”,即以海珠区政府为主体,“两翼”指的是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这“一体两翼”对海珠电大奥鹏数字化学习中心、南华西街社区教育中心进行管理和指导。

海珠学习型典型示范点探索了“二元兼容”服务模式。二元指的是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二元兼容、学习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二元兼容。此服务模式充分兼容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两大人群的实际需求,为广大市民提供传统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学历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兴趣活动定制”服务,为外来工提供“技能培训认证”服务,如电脑、会计、外语类等专业培训,以期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二元兼容、两条腿走路。

改革传统学习模式,对务工人员采取“e-learning+面授+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解决了务工人员工学矛盾;社区居民的数字化学习采取了系统组织和个别引导相结合,集中学习和灵活学习互补充,兴趣学习和技能提升共促进的“多重组合”的方式。

2存在的问题

海珠奥鹏数字化学习港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2.1电大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大在承担社区教育的任务时,为追求低成本、高效益,实行“一个基地、多种功能”,这种依托电大分校建设的社区教育基地与原电大系统的职责和功能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因而有追求面子工程的倾向。如在场地资源的利用方面,有许多的资源形同虚设,没有将活动落到实处,有领导参观即搬上插花、开放影院、书画室,热热闹闹的办上半天,领导一走,影院、书画室恢复原貌,书画室成了办公室、数字影院成了会议室。再者,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海珠电大网站与南华西街网页对接成功后,南华西街的居民可以通过南华西街界面点击进入海珠电大,进入数字化学习港、电大在线等界面,但界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后续建设,许多界面存在链接失败、资源陈旧等现象,“把资源送到街道中去”也只能成为有待兑现的支票。

2.2师资队伍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

电大教师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电大教师队伍在传统学历教育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在社区教育方面却略有逊色,具体表现为知识型教师多,技能型教师少。由于社区教育内容开放、灵活、无成功经验可参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还需依靠电大教师自主开发设计,且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滞后,也无权威的社区教育研究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工作,无法给电大教师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电大开展的社区教育与实际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有一定距离,社区教育的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3现有教育经费很难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

社区教育经费的筹集是建立在“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四个一点”的机制上,但是事实上,经费的落实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电大并不像其他中小学那样享受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电大的生存全部依靠自身的发展,因而,很多电大将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即便是扶持社区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也难回避金钱问题。政府投入不足,多渠道融资格局并没有形成,因此,将社区教育看成等待占领的现成的“教育市场”,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又一生财之道。在现实生存的重大问题前面,再高尚的公益事业也会失去其纯正味道。

3 解决对策

3.1加大电大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将社区学院挂靠在地方电大,提高了固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但同时导致了地方电大的教育资源紧张。在这个方面,政府应有效地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确实有力的措施,合理整合优化社区教育的多种资源,积极为发展社区教育搭建平台;电大系统应充分挥远程教育优势,把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落到实处,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实在的各方面的教育,包括生活小百科的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

3.2选择和培养适合社区教育的教师

在具体教师的选择上,应聘任责任心和教育能力双佳的教师参与实施教学工作。社区教育的教师可有两类来源,一是来自地方电大及其来自其他学校、学术团体等的外聘专家、学者,这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工作,另一类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组成的实践型专家,主要负责实践培训工作的实施;在教师的培养方面,电大应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在社区教育中的价值,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在社区教育的工作中自主学习,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激励教师主动了解社区与社会发展动态,结合社区的人员分布特征,自建教材、创新教法,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确保电大教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发挥实质作用。

3.3多渠道筹集经费

社区教育主要是为社区居民学习服务,承担的基本是公益性任务,这是政府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责任。为了确保社区教育经费,各地政府应严格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有识之士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出智、出钱、出力。采用资源共享、捐赠资助、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支付、建立社区教育基金等途径,以增加社区教育发展的经费。电大可成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维护电大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网络运行,也可走市场化道路,对有关培训进行适当收费。在收费上,根据实际,对社区的困难居民实行免收费或低收费,对其他需要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的人群实行低偿收费,为电大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