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37: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际金融贸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际金融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地区作为亚洲金融贸易的“领头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影响着整个亚洲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同时还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摆脱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后,国际金融贸易以全新的格局呈现在全球经济贸易中。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中,以往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金融贸易的格局。在此,本文从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以及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等两个方面出发,针对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做以下几方面分析与探讨。
一、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
经济危机过后,国际金融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下文中,将简略分析经济危机后国际金融贸易的格局变化:
(一)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方式维护贸易主导地位
经济危机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方式来维护本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美国制定了“购买美国货”条款,以保护美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美国国会于2009年2月份通过了经济刺激计划,奥巴马政府试图借助“购买美国货”条款来维护美国的国际金融贸易优势,该条款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又如英国政府于2008年向银行注资,要求银行向国内企业提供放贷的便利条件。在英国国内政治、舆论等方面的压力下,银行被迫从国家角度看待问题,纷纷加大国内市场的信贷业务比重,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集中的服务。这种应付经济危机的金融保护主义目前已为东欧、北欧和南欧国家效仿,对整个欧洲发达国家的金融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如法国政府为汽车行业提供优惠贷款,在2009年2月份直接向雷诺等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高达60亿欧元的贷款,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应对危机的资金支持。
(二)低碳经济以碳量为指标,通过技术标准改变贸易格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碳要素成为改变国际金融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碳关税、碳排放权等为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增添了变数,各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分工和竞争优势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化。
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纷纷加大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试图依靠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未来国际金融贸易竞争中的优势,抢占制高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低,尚未完成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严重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损耗严重,环境污染大,碳排放量的被迫降低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受阻,延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低了其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水平联合,共渡经济低迷期
经济危机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迷阶段,发展中国家为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途径,试图通过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来走出经济低迷期。
例如中国于2009年6月份与俄罗斯等国举行会议,探讨如何加强与会国家间的金融贸易合作,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找到了契合点,实现了两个大国间的优势互补。又如随着投资、服务贸易等方面协议的陆续签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自由化水平得到提升。作为一个涉及19亿人,经济生产总值、贸易总量分别达到6万亿、4.5万亿美元的高质量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促进了贸易区内部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
在国际金融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主要由11个国家组成,既有经济繁荣的发达国家,如:新加坡,又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各个国家在发展国际金融贸易的过程中,彼此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新加坡在面临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经济的优势,主要以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业、航运业、物流业、旅游业为主,与此同时,新加坡在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中起着推动作用,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居于整个东南亚之首。
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外,还要结合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调整经济模式。例如: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文莱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人均GDP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文莱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却并不乐观。在面对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文莱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凭借自身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通过资源出口来提高文莱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得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东南亚地区在投资政策中,主要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为主。在整个投资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吸引外国投资,积极从管理审批制度、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给予外资以国民待遇,除了与国防有关的某些行业外,对外资在新加坡的运作没有任何限制;完全开放商业、外贸、租赁、直销广告、电信市场,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对先驱公司(即涉及巨额资本开支或复杂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和某些金融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高新加坡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新加坡政府在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趋势做了仔细研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份经济发展战略中,着力对新加坡今后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分段,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除了面对国际金融产生的风险外,同时还要面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金融风险。由此就需要东南亚各个国家能够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贸易的实际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贸易。各国还应制定出应对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以便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才能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才能进一步促进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培,叶永刚.区域的宏观金融风险――基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 2011, (8): 1-6
[2] 邓启峰.浅析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启示――以日本、东南亚和美次贷危机为例[J].管理观察, 2008, (12)
[3] 霍迪.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代解读[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
(1)我国进出口贸易市场供应减少。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涌现出一系列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但是由于没有开展资本输出,盈利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开展了简单的进出口业务。这些贸易公司主要是原料来自国外进口,而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之中,美国是重要的贸易合作方,并且大部分美国超市产品都印有“中国制造”的标志。但是,中美贸易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美国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其国内的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进口产品量逐渐下降,降低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国外的市场份额,导致我国很多国际贸易公司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品积压。同时,首先我国的原料市场也多是来自国外,国际金融贸易的影响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原料供应出现不足。其次,我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主要从事的是原创性较低的产品制造,相关的企业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我国制造的产品多是电子类产品、化纤产品、服装、鞋类与玩具等缺乏创意专利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制造该类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当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个国家都会出现有一定变化的贸易保护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变化增加了国际贸易壁垒,导致我国低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急剧减小。例如服装、纺织、玩具等产业,在国际贸易的市场出口依靠性较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经营业绩迅速减少。我国部分地区的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不足1%,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订单不足原来的1/3。利润低,订单少是我国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制造面临的问题。
(2)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出口贸易公司将要面对一系列的经营困境。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元不断地贬值,而人民币加速升值,这样将会导致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价格急剧升高,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效地降低了各个国家的内需,导致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减小,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的经营压力也随之逐渐地增大。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大,开放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中国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地上升,中国企业也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价格优势,更加加剧了贸易公司的利润降低。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导致美元呈现出不断贬值的状态,从而使我国大部分的出口贸易公司无法更好地解决经营危机。当然,人民币的升值也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企业劳动力、购置设备等投资成本。在成本持续升高,经营现状不够景气,一部分外国人会将投资成本撤出,这对于中外合资而言,无异于是灭顶之灾,对本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的时候还会导致企业破产。
(3)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进出口贸易公司面临较为严重的生存风险。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往往是不够乐观的,甚至是看不到任何前景的,从而诱发国内就业率降低和企业利润率降低等现象,为了更好地缓解上述问题,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实现国际贸易的顺差。各国政府往往会采取例如限制污染性企业,要求绿色性质和技术性的贸易保护手段。然而,这些措施将会导致目前我国大量附加值低的产品受到部分国家的抵制,在例如纺织品类、食品类、低端服装等行业将会遭受比较严重的冲击。同时,其他形式上的贸易保护策略,也会提高国际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的企业经营难度。还有,一些关于中国产品质量的问题出现,更加加剧了这一现象。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遭到了美国的肆意炒作,水产品上的安全问题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上中国产品的信誉。贸易保护政策的出现和改变导致国际上的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在贸易摩擦之中,大部分贸易公司会选择忍气吞声,即使产品被退回,也不愿意通过其他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从而导致这些公司遭受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反之,如果能够通过国际官司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虽然维护了自身的名誉以及减少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但是高额的费用也会为本企业将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极其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另外,为了能够暂时性地取消来自国外的订单,就需要部分贸易公司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为了获得发展不得不剑走偏锋,采取赊账销售结算的方式。赊账销售结算的方式使得企业会随之承担国外商业风险的影响,增大收汇的风险。一旦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爆发,制造企业的海外融资及国内融资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出现资金上的周转不良。而这种情况下,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依靠银行来解决资金问题。但是,要想得到银行的资金帮助,就需要接受高额的利率。
2解决金融危机的策略与基本方式
(1)转变国内经济的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国也不例外,从而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国大部分行业对产品出口产生了过度的依赖,但是国内消费者对这部分产品的需求量比较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外的市场份额减少,国内的市场需求不够高,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改善上述现状,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对已有的经济调整政策进行改革和创新,并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来有效刺激国内的消费模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兼顾收入和分配,增加医疗保险,提高城镇居民工资等方式。同时我国有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者,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挖掘。因此,为了应对这种现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的政策,例如通过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手段,有效地拓展了农村这片市场。此外,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更好地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拉动内需,要达到的程度是,即使国外的消费需求减少,这些产品的主要销售仍是本国市场。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外在效应
1.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规模从2001年的1.8亿美元到2014年的101.0亿美元,足足增长了50多倍,同比增长速度平均在50%以上。其中进口额从0.8亿美元增加到46.0亿美元,出口额由2007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55.0亿美元。从贸易规模上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服务贸易占比还是微乎其微,说明我国在未来要继续扩大金融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比重,转变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促使其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2.金融服务贸易的产业带动效应
一国经济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服务市场的支撑,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有效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成熟的金融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低更好的投融资成本,投融资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日益激烈的全球价值链竞争中,生产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还不成熟,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电子商务和管理理念推动其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带动其他产业的技术向纵深层次发展,从而增强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争取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同时由于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外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金融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融资平台,融资成本降低促进企业相关成本大幅下降,进一步带动了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3.金融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效应
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要想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就要努力开发和培养人力资源这一基础性因素。国外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金融分支机构,其技能水平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相当,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落后,金融机构的技能水平与之相比相差甚远。因此,跨国金融机构为了更好的在发展中国家拓展业务,往往会选择技能高的雇员到国外分支机构工作,在此过程中金融服务机构通过雇员技能可以实现向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因此,东道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和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极易造成对跨国金融机构实现技术转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带动效应以促进当地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和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4.金融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在金融服务领域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两个方面,一是在进口相关金融服务产品时的效仿学习、模仿创新;二是出口金融服务产品时,出口企业为增强其竞争力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进口相关金融服务产品时,我们往往会选择高精尖的产品,这样利于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其先进技术和技能用于效仿学习,进一步模仿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金融贸易产品,从而实现技术外溢。而出口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时,国内金融服务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比较优势,会不断对出口金融服务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提供更高层次的产品服务,国内金融服务机构通过在竞争性学习寻求创新发展,利于实现技术溢出效应。
三、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兼容并包,有序开放我国金融市场
中国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与之相匹配,而成熟健康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金融服务贸易来带动。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还很落后,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度不足特征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注意保护本国金融服务机构相关利益的同时,有序适时地进一步开放和发展金融服务市场。一是要适时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进发达国家金融服务机构进驻中国市场;二是要给予国内金融服务机构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走出国门。这样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服务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差距。此外,有序适时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可以使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有效接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共同发展,进而加快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步伐。
2.培育尖端人才,加强金融业高素质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4-0060-04 收稿日期:2007-12-28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按预先承诺逐步开放国家服务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为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自今年12月11日起,以中国银行业为标志的金融业将兑现全部“人世”开放承诺,长期处于政策庇护下的国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巨头的激烈交锋迫在眉睫。按照银行业“人世”承诺底限,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允许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办理异地业务。毫无疑问,中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全方位展开。
我国金融服务自由化、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本文在对我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时序分析的基础上,与美国的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明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以及国际竞争力,探讨我国目前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国外同行一较高下。
一、我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时序分析
首先,用净出口比率对我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历年来的时序比较,分析其在1997~2006年问的发展情况。净出口比率(ratio of net export,RNX)是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类商品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率。(程大中,2006)计算公式为:
其中,Xij为j国商品或服务i的出口;Mij为j国商品或服务i的进口。
RNX取值区间为[-1,1],其值的大小与该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成正比。当取值为1或-1时,分别显示出比较优势(只有出口)或比较劣势(只有进口);当取值为0时,显示中性优势。
根据1997~2006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出十年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和金融服务的RNX指数,如表1。
表1反映出我国金融服务服务贸易几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首先,金融服务虽然是我国新兴的服务贸易项目,但远非我国的优势出口项目。表1显示,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相对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但RNX指数保持在[0,-0.1]之间,较为平稳。而金融服务的RNX指数不仅波动要大得多,且远低于服务业整体水平。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服务贸易一直以劳动、资源密集型的项目为主,如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等,直到今天,这种格局仍然保持。且这些项目占的比重较大,历年份额也相对稳定,因此保持了服务业整体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平稳。换句话说,金融服务在我国服务贸易项目中是不具备竞争力优势的。
其次,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变化波动较大。2001年以前其RNX指数提升得非常快,1998年以前金融产品几乎都倚赖进口,2001即变为比较优势(RNX>0),2002年快速下降,继而缓慢回升。但2002年之后直到2006年均为比较劣势(RNX<0)。之前反映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发展如此快速是不正常的,金融服务在2001年以前的比较优势主要靠国家垄断获得。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WTO,国家逐年对该行业的保护程度降低,其竞争力在2002年迅速下降。之后国内金融业逐步调整,积极与国际接轨,尽管仍处于比较劣势,但国际贸易竞争力在逐步增强。遗憾的是,目前金融业五年的“过渡期”已过,金融服务国际贸易仍处于竞争劣势。金融行业是典型的高附加值的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力如此之低是非常不利的。在未来几年与国外同行在同一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我国金融业能否进一步加快提升自我的步伐,扭转当前的比较劣势,仍是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
二、中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金融服务业最为开放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纵向比较我国与美国金融服务贸易RNX 指数,如表2所示:
从整体上看,2004~2006年间我国在服务贸易整体和金融服务贸易领域都落后于美国。但相对而言,中国在服务贸易整体上与美国的差距要小于金融服务。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服务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项目很多是美国并不占据贸易优势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业,而美国在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的金融服务上占据强大的技术优势。美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已经处于一个比较成熟和稳定的程度上。相比之下,我国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波动剧烈,竞争力非常低。此时,若是毫无保护地完全放开中国金融业,无疑会极大威胁到中国金融的安全。
要保证我国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强大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需要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共同努力。宏观上,需要科学控制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保证金融服务发展需要的开放与保护均衡的大环境。我国金融服务的“过渡期”已过,而前文的分析也显示,我国的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发展步伐并不足以与国外成熟的国际金融巨头相抗衡。因此,要在全面放开市场的前提下提升本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必须掌握一个“度”:既需要放开金融市场,促进国际交流与贸易,同时又必须适度保护好本国的金融安全。微观上,必须全面结合信息技术,增强金融部门的业务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我国的金融业必须借鉴先进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加紧提升本国金融服务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捍卫我
国的金融安全。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对比我国与美国的情况:
(一)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
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经历过由高度自由化和无序化状态时期到对金融服务贸易趋于管制的过程(刘辉煌,2000)。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业务活动几乎没有限制性措施和制度。外资银行大规模涌入美国市场。由于外资银行不受联邦金融管理法规的管理和限制,可在美享受单边优惠待遇,削弱了美国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外资银行的金融活动不受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不利于美联储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控制,对美国经济和金融的安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行管制。但即便如此,美国仍是世界上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金融服务谈判中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承诺水平最高的国家。因此,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并不是完全开放和完全自由化的,它同样存在一定的限制。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国有银行在金融中占据高度垄断的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国有银行资产质量较差,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尽管2002年以后一直处于发展状态,但发展速度仍然赶不上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若我国一味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高度的自由化模式,对并不成熟的国内金融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对我国而言,选择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应参考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内金融业的实情,开放与保护并行,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自由化路径。
(二)依托信息技术的金融贸易创新
美国近年来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金融监管制度以及分支行网络式的银行制度,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的分业经营发展到混业经营。美国银行业早期也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如今已经形成的新银行制度以高科技为支撑,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在金融自由化、证券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极具收益力和竞争力。在现代科技支持下,美国金融服务的手段不断现代化,全面依托技术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作为经营和管理手段,不断进行金融贸易创新。例如专门服务于企业全球化扩张的跨境支付、外汇保值和增值、风险控制等新型业务,电子银行、网络银行以及综合金融服务等。
相比之下,我国金融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动力不足,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国外企业和社会对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由我国金融业长期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的。一方面我国金融品种还停留在存贷及汇率结算业务上,金融衍生产品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美国已达到金融超市的阶段;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科技含量不高,致使金融业整体效率多年都停滞不前。
三、结论与启示
综合时序比较和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尽如人意。金融服务贸易在国家对其垄断保护逐步撤销之后,所受影响颇深,虽在改进过程当中。但调整步伐不够及时,致使至今仍处于比较劣势。从国际比较结果也可以印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历经多年的发展后,与发达国家仍相去甚远。
大量跨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会让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加之国内消费结构转换和一、二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通常表现在水平较高的服务领域,因此这更多可能地会成为国外金融机构在我国扩张的机遇。结合前文的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必须注意:
(一)宏观上,我国金融服务市场放开的路径一定要与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阶段相协调
中国金融市场的放开是必由之路,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竞争中成长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放开必须要充分考虑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及经济和金融承受能力,掌握好“速度”和“程度”,坚持渐进和有所限制的原则。决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全面开放。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必将导致大量的外资银行和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使国内金融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外国资本、尤其是外国短期资本的巨大冲击。能否经受住激烈竞争和冲击,捍卫本国金融安全,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因此,必须根据本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来选择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路径。我国情对我国而言,比较理想的路径是从严到宽,从高度限制到适度自由化的步骤。我国现阶段总体经济和金融实力较为弱小,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低,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手段严重滞后,缺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所以一开始对外资金融机构应该实行严格的控制,目的是为了在金融市场开放中,保持对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国资本、尤其是国外短期资本的适度控制,以保护本国金融业,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减少金融开放对本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待国内金融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后,再放松管制。
(二)微观上,我国金融服务业必须加快发展步伐,综合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
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包含转变服务贸易的方式和结构,金融服务贸易作为生产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开放经济下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研究,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系统地论述金融服务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早期关于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部门的开放对于本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Pigott和Terrell(1986)等人通过收集一些金融机构的经营数据及规模数据,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会影响本国银行的竞争以及银行的利润率,从而对本国银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McFadden(1994)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的外资银行进入情况,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改善了国内银行的经营状况。Bhattacharaya(1993)也通过对个别国家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本国消费者获取外国资本。
学术界对金融服务的突破性研究是从Goldsmith(1969)的金融结构理论以及Mckinnon和Shaw(1973)的金融深化理论开始的,他们强调金融服务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Moshirian(2004)研究了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强调外国直接投资在金融服务领域的贡献。Demirguc-Kunt(2006)分析发展中国家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问题。Beck(2006)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宏观经济稳定、有效而可靠的契约体系及充分的信息框架对创造有效的金融体系的保障作用。Dobson(2007)指出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存在的影响,同时证实了东道国国内改革对成功实行自由化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贸易政策。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对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在理论与经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谢平(1992)首次对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进行分析。白钦先(1998)提出了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谭儒勇(1999)运用OLS回归的方法,对银行和股票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他认为中国金融中介机构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周立和王子明(2002)指出,开放金融业可以提高金融发展质量,有利于经济增长。梁琪、滕建州(2005)指出,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在开放经济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同时对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实现机制和保障条件进行探讨,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文章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1997年至2010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分析方法对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结论,并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体制,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指标分别选取金融服务贸易总额(FST)、金融服务贸易出口(FSX)、金融服务贸易进口(FSM),经济增长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1997~201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指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利用Eviews3.0计量工具,检验金融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主要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其中单位根检验用来说明数据的平稳性,其常用方法为ADF检验法,由单位根检验可得变量的回归性,协整检验用来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有一种长期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用于验证变量之间的前因后果的推动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主要运用Eviews软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由上面的检验可知,所有的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是经过二阶差分,都变成平稳的,即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序列I(2),变量单整阶数相等,可以建立协整关系。
(二)协整分析
由于金融服务贸易相关变量和GDP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变量,因此我们用Engle- Granger两步检验法,对金融服务贸易总额FST、金融服务贸易出口FSX、金融服务贸易进口FSM分别与GDP进行协整回归,并检验各组回归中的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各变量进行协整回归可以得到:
GDP=4227.58+224.24×FST2=0.9694 (1)
(5.2989) (17.8361) F=318.1249
GDP=3769.24+1488.27×FSX 2=0.8937 (2)
(4.3254) (9.2241) F=85.0847
2=0.9632(3)
(5.1656) (16.2019)F=262.5019
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 R2为调整后的拟合优度,F为F的检验值。再分别对这三个方程的残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到,这三个方程的残差都是平稳的,说明金融服务贸易总额FST、金融服务贸易出口FSX、金融服务贸易进口FSM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为(0)阶协整,具有协整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与金融服务贸易总额、金融服务贸易出口以及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之间都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Granger因果检验
用Eviews软件分别对GDP与FST、GDP和FSX以及GDP和FSM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总额、金融服务贸易出口以及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即三者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结合协整分析的结果,金融服务贸易总额、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每增加1元,就能分别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4.24元、1488.27元、240.94元。金融服务贸易的边际产出相当高,这也说明了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和金融服务贸易理论为基础,对金融服务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利用我国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经济背景下,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加强。因此,调整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完善金融服务贸易体制,促进金融服务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新世纪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调整服务贸易政策,完善金融体制,最大化地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将通过竞争压力、技术转移、制度创新、吸引外资、产业竞争力五个方面推动经济发展。为了保持金融服务体系高效而稳健的运行,我们应当为金融服务体系设置恰当的市场准入限制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可竞争性,并建立激励相容的市场推出机制,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并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提供系统保障。
(二)抓住国际服务贸易转移的契机,重视金融服务贸易的直接投资
自上世纪末以来,服务业国际生产转移不断以外包的形式迅速向全球扩散,并以年均30%~40%的速度增长,为了顺利实现未来经济发展远景规划,我国必须牢牢把握本次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改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软环境,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积极引进国外金融服务投资,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金融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储备
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高素质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讲,金融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是关键,也是是金融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及培训机构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金融企业要为激烈的竞争储备高素质人才,提供富有生机的管理体制、切实可行的人事激励机制应成为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四)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建立良好的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体制
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运用一切经济、政治及外交手段改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比如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谈判等,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另外,政府可以在多边、诸边及双边的贸易谈判中,运用各种外交手段对有利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展的条文予以全力争取,并尽量避免对不利条文的承诺,促进金融服务贸易企业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Antoine C.EI Khoury,Andreas Savvides.Openness in Services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J].Economies Letters,2006,92,2).
[2]Moshirian,Fariborz.Financial Services:Glob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4,28,(2).
[3]房朝君,刁孝华.金融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4).
[4]陈恩,黄桂良.金融服务贸易对香港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2).
[5]曹苏峰.论国内金融自由化与对外开放金融服务贸易[J].南开经济研究,2001,(6).
[6]危旭芳,郑志国.服务贸易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4,(3)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国际金融的分支与国际贸易之间也具有联系。
二、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意义分析
1.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分支下经常项目中的货物与服务,对应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分支下的货品和服务交易。说是对应,但二者并不相同,现通过下表对我国近五年贸易数据进行举证分析。
可以看到,两组数据中服务的差额相同,但经常项目货物差额与进出口差额存在差距,或此低彼高,或此高彼低。原因在于二者的统计主体不同。进出口数据由海关总署统计并公布,而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外汇管理局统计并公布。二者统计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我们所说的作为一个“顺差大国”,“经常项目顺差”与“海关进出口顺差”不能混为一谈。
2.国际汇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汇兑的度量主要依据外汇汇率。下图为近十年我国外汇汇率与进出口差额变化。
以4种汇率为自变量,进出口差额为因变量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碎石图后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而其他主成分的特征值小于1,可以认为前两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的元件矩阵后可知,第一个因子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关系最为紧密,第二个因子与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反向贴合度较高。这说明汇率变动可以影响贸易差额,但我国对不同国家的汇率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也不同,既有单独影响,又有共同作用。
3.国际结算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国际贸易产生交易,催生了国际结算。国际结算只是国际贸易里收款的一个环节。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一笔货款结算可以只使用一种结算方式,也可根据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结算方式结合使用。交易方式不同,其对于进口商和出口商的意义不同,二者贸易倾向亦不同。在开展对外贸易业务时,选择哪一种结合形式应酌情而定。
4.国际信用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商业信用放宽,进口商资金周转压力小,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产品或服务营销,进而国内需求上升,国际贸易额增加。
银行承兑贴现出口商向进口商签发的汇票等信用工具的发展,能够促进银行信用多样化,结算方式多元化,极大地提升国际贸易的便利程度。
5.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在现行的被称作“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贸易-投资”线性次序被彻底打破,贸易壁垒痛点减少,要素成本差异凸显。换言之,资本密集度高的国家投资主动性强,灵活度高,对于传统线性理论框架颠覆性大,国际贸易活力高涨;而资本密集度低,劳动等低附加值生产要素密集度高的国家投资主动性弱,拘泥于传统理论框架,贸易活力相对不足。
6.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
金本位制度为国际贸易体系提供了价值稳定的黄金和与黄金完全可兑换的英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资产,促进了国际自由贸易的空前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又否定了金本位制对二者无限增长的要求。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70年代,不断扩大的国际贸易又加速其瓦解,形成了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的牙买加体系。可以说,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完善中逐步发展的。
三、结论
1.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的货币基础与数字表征
(1)国际收支是国际贸易额度的权威表现。
(2)外汇汇率单因子或双因子交互对国际贸易额度产生影响。
(3)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贸易额度。
(4)国际信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手段,是支持跨国公司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因素。
(5)国际投资的规模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活力。
(6)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是国际贸易良好运行的环境保障。
2.国际贸易是国际金融的实质反映与实践支持
(1)国际贸易内容是决定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重要因素。
《国际金融》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际金融课程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货币金融现象的一种重要工具,其研究的内容随着国际金融实践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该课程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而不断改革,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本文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中国入世已进入了“后过渡期”,所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融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与创业素质训练于一体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要把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学生系统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和政策动态、国际金融理论前沿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进程,从而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论证那些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甚至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国际金融事件;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安排一定的国际金融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金融经济意识和操作能力,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规则、政策。为此,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要随着经济形势和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1、夯实理论基础
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又有微观实务。理论的讲授和介绍是每一门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应当主要围绕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资金流动问题,重点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储备管理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的规律。在对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使得国际金融理论能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2、加大外汇交易实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比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今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必须理论与技能并重,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在企业涉外经营中国际金融实务和技巧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在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国际资本运营、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强化指导,使国际金融的教学更好地与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等提供业务上的指导。
3、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
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科书的更新速度已很难跟上这些前沿问题演进的速度。需要我们专业教师密切关注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理论和知识,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美国次贷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危机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修正,新的案例要添加至教学内容之中。而且这场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教学中要吸取此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紧密性,客观地分析评价那些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工具。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兴趣不浓厚,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应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课程讲义全部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录学习;鼓励学生登录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站或财经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法
所谓“四位一体”方法主要是针对国际金融理论的教学规范,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教学具体阐述“四位一体”法的四个方面。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向学生阐明一价定律和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因此该理论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理论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根据一价定律推导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数学表达式。三是分析理论所隐含的政策含义和启示,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与该国通货膨胀率和物价的变动有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确定了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乃是以此均衡汇率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以购买力平价汇率为尺度去与现行实际汇率进行比较,便可发现后者偏离正常均衡汇率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四是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对案例“巨无霸”指数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各国货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偏离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的认识,使学生能融会贯通,运用该理论分析现实的汇率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教师充当导演角色,通过有效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提供分析方法;学生充当思考者、决策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可加入2006―2007年美元贬值的原因分析;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中海油博弈海外市场和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讲解“外汇风险”时,可加入汉莎航空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实例;在讲解“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时,可加入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好的国际金融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案例内容应包括题目、背景材料、具体内容、适当的提示分析、相关的思考题等方面。
3、课堂讨论法
除了案例分析外,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选题应能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即应涉及国际收支、国际储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制度等基本理论内容。其次,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保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国际储备后,就可以讨论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特点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手段,并就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的管理及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选题要面广、点多,能分割为多个部分,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4、模拟和实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及国际结算模拟等金融交易,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国际金融业务的实战氛围,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其形式可多元化,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今金融环境和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突出实践性的企业管理的教育而言,哈佛商学院无疑是全世界的典范,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也应借鉴哈佛商学院的成功经验,优化考核方式,使学生通过考试能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在学业考核上应改变过去书面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依据试卷和论文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通过课堂参与度来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业,促使学生非常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发言,以保证学生能力培养过程的扎实性,严防学习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所得成绩直接挂钩,以充分体现出按时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严肃性,同时也是对学生时间观念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再次,对学业成绩实行强行分级的制度,按一定比例将学生成绩划为优良中差,一方面给学生以压力,激励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间接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成绩考核,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将教学工作搞得更加细化。这样,避免一次考核定论的作法,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金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6).
[2] 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传统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WTO相关协议的有效限制和弱化。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是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绿色壁垒的基本理论概述
1.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狭义的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或对正常环保并无必要的贸易障碍。广义的绿色壁垒是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2.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
(1)本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产物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限制他国农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是各国一贯坚持的政策。各国在WTO协议中纷纷要求成员国之间在国际贸易中削减关税,使得关税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受到限制,而绿色壁垒由于其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可操作性成为在WTO框架下进行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常用手段。
(2)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意识在农产品贸易中表现为农产品的卫生标准及生产环境标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环保意识的强弱不等,因而制定出的标准的高低也不同。出口国的标准低于进口国的标准,就会产生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3)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等相关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对食品的消费观念正在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转变。全世界形成一股“绿色消费浪潮”,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标准来争取市场份额,在客观上对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出口造成障碍,形成绿色壁垒。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1.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国外苛刻的动植物卫生检疫制度
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中仅“暂定标准”一项就涉及到734种农业化学品、51392个限量标准、264种食品。如番茄、甘蓝、蘑菇中的抑芽丹残留标准比以前提高了125倍。中国企业向俄罗斯出口冻肉类产品的卫生检疫要求越来越严,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农药残留的限量和数量的检测标准。农药残留的数量由原来的10种增加为59种。同时还增加了生物毒素检测、抗生素检测、激素类药物检测、亚硝基胺的检测和微生物指标。除了上述卫生要求外,对动物的健康要求、冻肉的加工质量和贮藏时间、包装材料及相关标识等也有明确规定。可见,我国的农产品所受的绿色壁垒限制日益增多。
(2)国外苛刻的进口要求
欧盟不断出台的各种新法规,进一步抬高了食品进口门槛。水产品、动物产品、加工食品、蔬菜、水果等各类动物源性食品农产品都在新法规的监控范围,不但要求对食品供应链(即从农场到餐桌)实行综合管理,还特别加入了善待动物条款,并建立了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目前俄罗斯政府不但要求中国所有生产厂商均须经俄方兽医实地逐个检查,对出口产品进行复检,并对中国出具的猪肉、牛肉《兽医卫生证书》背书,而且对其他畜肉、禽肉、肠衣等产品的检验证书也要求进行背书。因此,绿色壁垒实际上是为发达国家进一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开了绿灯。
(3)国外苛刻的质量标准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产品和传统出口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竞争优势,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3大花生出口国,但近年来出口形势并不乐观,由于质量问题,花生出口额持续下滑。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和丁酰肼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欧盟和日本长期以来对我国出口的花生仁执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检测标准。由于质量不符合国外环保技术标准要求,必然出口数量受到限制,产品价格下滑,与美国相比,我国出口花生价格平均约低10%。
2.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1)国际方面的原因
①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获得了价格优势,如农产品中的蔬菜、水果、禽肉、水产品已经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对进口国来讲,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势必会对国内同种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进口国难免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入设置障碍,对国内同类行业进行保护。
②国际社会上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层出不穷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了人类足够多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对转基因产品,对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要求,对产品加工的技术标准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③GATT中的“环保例外权”
GATT第20条授予的“环保例外权”引发的类似案例将越来越多。WTO附件所列协议均强调了成员方具有的“环保例外权”,但对这项权利的行使又都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尤其是和其他贸易规范抵触时如何协调的问题,这些规范都没有涉及到,这就比较容易诱发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
(2)国内方面的原因
①农产品方面
一是农产品生产缺乏协调和统一。在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形式进行的。这种以小户家庭为主体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时间上会存在不同步性,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的不同步性,往往会造成防治的不彻底,从而增加农药喷洒的次数和数量,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二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知识水平低,素质差,技术和设备落后。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农业生产人员难以进行科学地生产和经营。
②生态环境方面
森林的过度砍伐,植被的大面积破坏,水资源的污染,可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气候的恶化等等,都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与国内诸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短视行为有关,又与外国投资企业的“转移污染策略”分不开。这种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转嫁污染场所的做法,无疑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③农产品外贸体制方面
我国农产品出口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农产品外贸体制缺陷的滞后效应仍然存在。现行的“订单农业”虽然可以对交易双方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但是由于与此相配套的法规的不健全,交易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距,使得双方在签订订单之初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农民寻求短期利益,隐藏信息。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因此必须使国民树立绿色意识,增强绿色观念,自觉维护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壁垒。
1.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引职能
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整外贸商品结构,走科技兴贸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策导向可把开发绿色产业作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如把绿色产品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应首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发展基金,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等。
2.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它是当前最有权威,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标准之一。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3.运用外交手段抵制绿色壁垒中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是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不受到侵害,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政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于在具体的协调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利用WTO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如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我们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贸易合作伙伴运用不同的协调方式。欧美等国喜欢制度化、法制化的仲裁程序,东亚等国却倾向于调解的方式来解决贸易纠纷。
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
培育农产品出口型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面对着市场的各种问题,当然也首先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因此,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应注重完善自身、有效应付、打出品牌、跳过壁垒。一要强化意识,深度把握WTO的相关知识和要求。二要狠抓质量,进行一条龙生产。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取得国际认证。四是要走产品深加工、市场多元化之路。
5.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外向度,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把农产品生产由数量效益型为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让农业资本构成由以国内融资为主向国内外融资转变,使农业科技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从而建立合理的出口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的外向型和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6.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消费国推广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和产品,到消费国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去消费国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避开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利用外地的农业资源,取长补短,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
四、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发展成为农业强国,必须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步伐。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也可以抑制农产品的正常贸易结构和规模。我们要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冲破绿色壁垒对我国的障碍,保护我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提升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举: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2]殷宝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行业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9)
[3]陈玲俐: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对应措施[J].商业研究,2009(8)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根据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金融服务是指由一成员方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向另一成员方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其中其他金融是指证券业和金融服务信息。金融服务贸易可分为四种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2001—2010年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由3.26亿美元增长到30.5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24%,2002年比2001年下降6.6亿美元,除2006年有较小幅度的变动外,其他年份都处于增长趋势。在同一时期,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也由27.88亿美元增加到171.4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2.36%,2009年比2008年下降12.74亿美元主要是保险服务进口额下降所致。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除2009年比2008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在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3.09%,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十年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2010年逆差达到最大,为140.84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需求大于出口需求。从金融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看,其比重比较低,一直在4.2%—5.6%范围内波动,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在进出口规模上虽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服务行业中仍然缺乏自身的竞争力。从金融服务贸易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看,其比重在经历了2002年的微小下降后,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此后,2007年又比2006年下降0.4%。2008年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为了反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选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三个指标,并选用世界上八个主要经济体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是指一国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该国出口总额(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与世界上该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之比,在金融服务贸易中,用来反映一国金融服务在世界金融服务中的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RCA=(Xij/Xi)/(Xwj/Xw)
公式中,X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Xi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Xwj表示全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Xw表示全世界的出口总额。如果一国的RCA>2.5,则表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RCA≤2.5,表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0.8≤RCA≤1.25,则认为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平均一般国际竞争力;RCA
我国2001—2010年的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始终小于0.1,2006年在0.05以下,是所有年份中最小的,2010年突破0.09,其他年份都在0.05左右的水平上,这说明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我国的传统弱项,目前仍处于较大比较劣势,基本不具竞争力。美国的RCA指数在2001—2005年连续五年呈稳定上升趋势,2006—2010年在2.15附近波动,说明美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英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所以RCA指数比较高,在所选的八国中最大,一直在4.0水平之上,反映了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日本和韩国2001—2010年的RCA指数均在0.8以下,说明这三个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但仍比我国的RCA指数高。德国只有2002年的RCA指数大于0.8,其他年份平均只有0.5,说明德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较弱。印度的RCA指数在2003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由于其服务外包对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得其RCA值在2008年突破1,并在2010年达到1.226。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已位于全球金融服务出口的前列,具有平均一般国际竞争力,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CA)是由沃尔拉斯(Vollratlh)等于1988年提出的,是指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某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CA=RCA-(Mij/Mi)(Mwj/Mw)
公式中,RCA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Mi表示i国的进口总额,Mwj表示全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总额,Mw表示全世界的进口总额。CA>0,说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CA
我国2001—2010年的金融服务贸易CA指数始终小于0,2003—2006年随着保险服务进口的增加,CA指数不断减小,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也不断减弱,2007年保险服务出口又有明显增长,使得CA指数由-0.543增大到-0.445,平均CA指数为-0.5,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美国的CA指数从2001—2005年不断增大,2005年达到0.969的最高水平后又逐年下降,2010年恢复到0.507的水平,平均CA指数为0.6,这说明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英国的平均CA指数高达3.9,这说明英国不管是在金融服务出口还是在进口方面都显示出了最强劲的竞争力。法国、日本和韩国2001—2010年金融服务贸易的CA指数都在0上下较小幅度内变动,可认为这三个国家具有中性的国际竞争力。德国的CA指数2002年最高,为0.542,2004和2005年的CA指数为负,其他年份在0.15左右,可认为德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中性国际竞争力。印度2001年的金融服务进口远大于出口,这使印度2001年的CA指数只有-1.746,随后在2004年有较小幅度变动后逐渐增大,2008年CA指数为-0.002,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明显好转,而我国还处于劣势状态,在短期内不易扭转。
(三)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NRCA)是由巴拉萨(Balassa)于1989年提出的一个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用一国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品或行业的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之差表示该产品或行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NRCA=(Xij/Xi)-(Mij/Mi)
公式中,X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Xi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M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Mi表示i国的进口总额。NRCA>0,说明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优势;NRCA
我国2001—2010年的NRCA指数在-0.01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很小,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劣势,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很弱的竞争力。美国的NRCA指数都大于0,平均为0.012,英国的平均NRCA指数为0.075,是美国的6.25倍,可见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的NRCA指数都小于0,日本的NRCA指数除2005年是正数外,其余年份也小于0,而韩国的NRCA指数在2002年略有下降后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又有所降低,但整体上较法国和日本具有竞争力。印度的NRCA指数在波动中增长,2007年大于0,可见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有了较大发展,竞争力有所提高。
(四)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判定
利用以上三个指标的计算分析得出,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劣势,国际竞争力很弱。其中利用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CA指数值最小,且在-0.6—0.4内波动,而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RCA指数值都大于0,并从2006年以后有缓慢增大的趋势,可认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一定好转,但当把出口优势考虑在内时,就没有这样的规律,即CA指数的值是波动的。利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的NRCA指数值最平稳,但都小于0,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总额比较小,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较大提升。
三、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加大金融机构资本投入,规范金融市场
通过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增加对金融和保险服务行业的财政拨款,改善金融企业的软硬件设施,提高金融机构的贸易实力,优化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提高资本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规范市场投资行为,通过吸引优质外资,提高国内金融和保险机构的盈利能力,扩大自身资产规模,在立足本国市场的同时,逐步对外开放资本账户,真正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通过培养多元化的金融企业,像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促使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减少对国家的依赖,从而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抓住机遇,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营销力
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应抓住机遇,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增强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发展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努力推进中资银行向海外扩张市场,获取新的客户资源,同时注重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营销能力,采取差异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客户为本,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完善营销渠道,加强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化海外市场的金融产品组合。
(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学习和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制度、方法、技术、人才和管理。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研发投资,加强国内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电子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化发展,拓展金融服务的范围,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形象和金融服务水平。
(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通过建立和完善专业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和职工培训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优化我国的金融人才资源结构,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一方面要重视学校教育,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借助海外机构地处金融中心的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工培训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引进先进的激励机制,吸引国际优秀的金融人才,防止我国金融人才的流失。
(五)加强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尽快建立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和金融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同监管,利用市场约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障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安全发展。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我国金融业防范风险的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①秦嗣毅,杨浩.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68—69
②陈慧. 全球金融危机下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9(6):25—26
③董小麟,朱征兵.论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J]. 岭南学刊,2008(3):44
④韩景华.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9(12):9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造成市场需求萎缩,通货紧缩明显,经济增速放慢,产业发展萧条,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压力加大。一些国家为了切断或转嫁危机,纷纷采取负面保护措施。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贸组织153个成员国今年以来都出台了贸易保护措施,共提出了78项限制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到9月,共有17个国家对我国发出79桩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百亿美元,比同期增长21%。因此,面对金融危机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的趋势,我国必须客观分析形势,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并适时抓住契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一、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1.外商投资减少
受市场和信贷影响,许多外商对华投资持观望态度,更有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出现资金转回国内的现象。据商务部消息,2009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
2.出口贸易量萎缩,失业率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衰退,外需萎缩,对中国的货物订单和需求量明显减少,我国外贸也连续几个月持续下滑。2008年10月,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速为19.2%,但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国外贸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11月下降2.2%,12月下降2.8%;2009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继续持续下降,全国进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24.3%,其中出口下降20.5%,进口下降28.7%。无论是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还是对拉美非洲市场,出口都呈普遍下降趋势,出口贸易量的萎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企业,导致我国失业率上升,社会生活不稳定。在我国东南沿海中小型出口企业密集,面对此次金融危机,许多企业缺乏足够的能力应对,加之这些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金融危机引起了一股企业倒闭风潮或是公司裁员,这造成了较大面积的失业。
3.外部经济风险向宏观层面发展
随着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我国外部经济风险开始向宏观层面渗透。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来看,中美贸易的巨额顺差已成为影响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了1142亿美元。美国由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制裁开始向人民币汇率、对华投资、技术出口等领域全面施压;在欧盟政府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的同时,形成了针对中国产品的“民间壁垒”;中日“政冷”的常态化对两国经贸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两国对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难度。
4.对外贸易摩擦频发,涉案金额大
我国遭受到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不断上涨,并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止2009年11月,我国已经先后遭受“双反”调查37起,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中美贸易争拗,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截止2010年2月21日,美政府仍在向中国征收82项反倾销和12项反补贴关税,而涉案金额已经扩展到多则三四十亿美元。2009年以来美国还对某些产品增加关税,印度、巴西、阿根廷国也纷纷效仿,使中国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同时通过实施新的原产地规则,颁布新的卫生检疫标准来进一步限制中国产品出口。
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采取的对策
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作为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贸易大国,我国应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同时捕捉有利的契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开放与合作
当前,中国制造在全球地位显著,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整合升级,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行动将影响世界。为此,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场战斗中,中国应立场坚定,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中国还应适时联合世界各国共同抗击贸易保护主义。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携手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在当前全球经济尚未走出危机阴影的形势下,各国应加强合作,扩大开放,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实际上,我国在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各项应对措施时,并未筑起贸易壁垒,而是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推动了世界经贸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出口需求下降的形势下,改进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既可以缓解我国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又可以增加消费,降低过高的储蓄水平,有助于缩窄贸易缺口,削减贸易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且出口区域过于集中,因此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发生贸易摩擦的机会也较多。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要加大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3.积极利用各种双边与多边的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
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各种双边与多边的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中,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20国集团峰会(G20)等。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对话,形成反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坚力量,并就坚持自由贸易达成广泛共识,通过与其他经济体合作制定协力抵抗金融危机的方案,集体付出资源,共同承担风险,营造国际金融形势整体稳定的环境。同时,中国应以实际行动维护和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进程,积极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的多哈谈判达成协议,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
4.完善我国技术标准,应对更为隐蔽的技术壁垒
目前我国的很多技术标准还大大低于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产品屡遭技术壁垒的原因之一。首先,企业应积极地应对通过创新工艺和升级设备跨过可能的技术壁垒,确立“绿色”理念。其次,应该完善我国的技术保护体系,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战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建立预警和快速的反应机制,加强双边和多边交流,及时调整国内的相关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再次,关注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趋势,缩小我国劳工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最后,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我国的意见和要求,主动防范和避开新型贸易壁垒。
5.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
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规避区域性贸易壁垒,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稳定国际贸易环境。近年来,中国已经同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智利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澳大利亚、海湾合作组织、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签订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推进,这样做可以在小范围内降低贸易冲突,也有助于贸易区域市场的扩大。
6.建立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了解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殊保障措施的动态信息,建立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多渠道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系统。以防止贸易摩擦的产生和升级,减少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负面影响,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制订先进的技术标准,定期出口商品价格的预警信息,以帮助和指导国内企业冲破贸易保护主义障碍,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对应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纷纷采取了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我国出口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海外投资,建立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同时企业应该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参考文献:
[1]刘媛.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及应对策略[J].消费导刊,2009(3).
[2]毕夫.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与中国的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9(5).
[3]周江燕.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
一、我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总体概述
最早对“金融发展”这一概念作出定义的是Goldsmith
(1969),他认为金融发展其实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是Goldsmith(1969) 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中最早用来衡量金融发展的量化指标,FIR=(M2+银行贷款+债券余额+股票市价总值+保费)/GDP。 另一个指标是McKinnon(1973)提出的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的数量指标M2/GDP,有的学者简称它为“麦氏指标”或“经济货币化指标”,它反映了一国金融发展的深度和货币金融体系的支付中介和动员储蓄职能。如图所示就两个指标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的规模是不断增长的。
图1:1999年-2013年我国FIR和M2/GDP走势
从我国实际宏观数据来看,货币资产总量(M2)由1990年的119897.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06524亿元,增长了10倍,M2占GDP的比重由133.7%上升到194.52%。截止2012年底,我国黄金储备达到3389万盎司,外汇储备33115.89亿美元,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167.48%、1900%。社会融资规模由2002年的20112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73168亿元,增长将近9倍。从证券市场基本情况来看,截止2013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A、B)已达到2489家,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数达到106家,境外上市公司达到182家。股票市价总值239077.19亿元,较2010年增长5倍。国债发行总额15544.01亿元,增长4倍,企业债券发行额到2012年底达到37366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82886.95亿元,较2002年增长13倍。
国际贸易方面,到2009 年中国的外贸度额就已达到 2.2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22096亿美元,在世界出口额所占比重也从1978年的不足1%增长至2013年的11.8%,到2009年我国在世界贸易的位次上升为第1位。中国连续保持着出口总额位列世界第一,进口总额位列世界第二,中国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定。
图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额情况
二、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大发展,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是否有影响,国内外学者也通过相应的实证方法得出一国良好的金融发展有促进国际贸易的作用。主流的贸易理论主要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资源禀赋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学者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内生分工与专业化贸易理论。相关国际贸易理论表明,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力是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差异是决定国际贸易分工方式和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所以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技术等都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因数。
Rajan and Zingale(1999)认为金融发展可以改善一国的资本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相关学者用AK模型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从资本的储蓄和投资关系出发,他们认为金融发展提高了储蓄率与储蓄向投资转化比率,从而增加了投资,投资的增加又扩大生产使产出增加;同时投资资本的供给增加,使得成本降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水平则取决于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风险分散,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而促进贸易的增长。另外,良好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向技术创新环节投入,促进内生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金融支持越强,从技术外溢中获得效果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越强,进而影响一国与他国的技术差异,该国将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进,金融发展通过促进技术进步间接影响对外贸易产业升级而改善贸易结构。
Baldwin(1989)以风险管理的角度,从金融中介和金融工具两方面着手,认为金融发展带来的结果都有利于对外贸易中的不确定风险的管理。国际贸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风险比如:信用风险、汇兑风险、价格风险、商业风险、运输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构成了进行国际贸易的障碍。金融发展能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通过相关国际贸易融资工具(打包贷款、出口信用证押汇和出口托收押汇、福费廷、保理等)、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可以有效地规避、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风险,便利交易。
Kletzer&Bardhan (1987)、Baldwin (1989)、Rajan&Zingales
(1998)、Levine (2000)、Beck(2002) 、Manova (2005)等研究了一国金融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贷限制较低的国家会专业化于使用外部融资的产业,信贷市场限制较高的国家将专业化于不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Jinjarak(2004)、 Joshua Aizenman (1991)、Jeremy I. Bulow (2002)、Tomz(2004) 也认为一国好的金融制度可以形成良好的融资成本机制,一国(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使本国经营者获得完整的市场信息的成本降低,同时能为企业提供更多A外部融资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融资成本也更低,由此形成比较优势,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汇率制度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国货币贬值则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货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同时,资本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对两国资本的相对价格的长期趋势没有影响,但本币汇率的升值提高了国内的工资利率比,改变了国内的相对资源禀赋,进而影响贸易商品结构。
综上所述,金融发展可以通过资本、技术、风险管理、相关金融机制等各个方面影响一国的禀赋、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从而作用到国际贸易上来。
参考文献:
[1] 梁莉.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5,(7): 143-149.
[2] 张旭.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在实证分析中的应用[J].财政金融,2002,(2):66-69.
[3] 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31-35.
[4] 郭云峰,刁德霖.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近期研究进展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5.
[5] Levine, N. Loayza, and T. Beck.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 Causality andcaus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6(1):31~77, August 2000.
[6] Rajan and L. Zingales. The great reversals: 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9(1):5{50, 2003.
[7] Barkoulas,J.T.,Baum,C.F.,Caglayan,M.,2002.Exchange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