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37: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科发展和建设仅仅拘泥于形式,没有深入进入学科改革和体制创新;学科的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学科真正的科研范畴、内容甚至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相关林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上,远远不能为飞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服务,导致林业经济高度管理人才的缺乏。
1.2林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缺乏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起步晚,基础差,所以国内林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不仅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错误。科研如果没有一个完善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并且对应学科建设因为制度和管理的缺陷,导致学科的基础研究缺乏,大家为了在短时间取得高的科研成果,都闭门造车,理论斑驳紊乱,缺乏了一个科研领域最基本的科研秩序。
1.3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水平度低,研究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研究手段。国内的高校以及相关的研究单位,现在研究的模式主要是2种,闭门造车,就是取壶画瓢,不注重于国外先进的科研人员和单位的技术交流,对于他们的先进知识没有充分的利用;拿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就照搬,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效果甚微。所以现阶段国内科研机构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应该不断的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研究出属于我们自己完善先进的理论体系。
2如何加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
2.1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优良师资
发展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必须加强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优良师资,是发展学科的重中之重。只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应的学科才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对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派遣优秀的教师到国外学习,培养一些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建立完善的学科激励机制,有效的促进学科健康快速的发展,形成一种激流勇进的发展态势。
2.2培养高技术科研人员
对于高技术科研人员的培养,国内林业部门和高校需要联合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应的战略目标,将人才培养真正的付诸于行动,为学科不断培养新鲜的血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对培养理念的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很多地方林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林业经济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必须革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才能获得先进的研究理论;国外在很多方面,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所以没必要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培养,学习先进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
2.3学科研究要满足当前时代需求
林业经济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对于高端的林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有一些新兴领域甚至达到了国内空缺的地步。所以为了配合迅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单位和高校需要定向的培养人才,针对当前很缺乏的林业经济管理的一些领域,优先的发展和培养,对于学校和科研机构就需要随时了解我国林业的需求和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一定要根据需求列出重点发展方向,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威望,还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林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
2.4建设现代化实验室
实践出真知,理论最终都要付诸于实践,再伟大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验证,所以实验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室同样是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基础性的硬件设施,针对国内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投入资金支持,建立起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科研环境的高水平重点实验室,这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展开科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机制
一、当前林业经济管理监督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林业经济的主要作用一直被视为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木材及林产品资源,其本身的生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对于林业经济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当前,随着林业生产中各项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对于完善和加强的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机制的呼声也在不断提高,林业经济管理的重点也正在逐步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的方向转移。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机制还显得比较滞后。
林业经济管理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关联和交叉性,在研究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机制中,遇到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使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机制面临更多的挑战。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且理论及实践水平深度有限,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度上相应的管理能力还略显不足。
二、正确认识技术监督和管理监督机制
技术监督的关键并非技术科学而是与管理科学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各类先进的科技不断涌现,给提高技术监督水平带来很多便利条件。然而技术不与管理紧密结合,就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也是每年产生的新技术很多,但真正应用于实践的并不多的原因所在。很多林业管理技术并未吸收管理专家以及经济专家的全程参加,使一些技术监督手段缺乏必要的管理实践,科研成果向管理实践的转换缺乏必要的通道。
林业经济管理监督也并非孤立的管理学,而是与经济科学以及预测学、财务学等密切相关。技术上可行,管理上可行,并不等于真正应用于林业经济管理实践。要是技术成果以及管理方案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可行,必须全面接受论证和监督。我国很多林业科研成果虽然经过专家鉴定,但由于经济可行性因素,往往并未应用在实际之中。
我们应当认识到,离开管理监督的经营活动将变得盲目,而缺乏监督的林业经济也无法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进一步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监督能够有效弥补决策者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减少和避免管理失误的发生。通过有效的监督还能够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并使林业经济管理干部的各项能力得到提高。在林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林业经济技术和管理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三、全面提高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水平的举措
(一)健全监督机构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机构比较健全,相应的监督职能也较完善。但部分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构重叠以及人员臃肿现象,一些林业经济管理监督机构还是临时性或兼职性机构,在监督作用上发挥不够理想。对于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用从基础性的监督机构建立健全入手,构建一支专业对口、能力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监督队伍,以此作为林业经济管理监督的前提和保障。
(二)选好相应的监督人员
对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监督机构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业务素质;监督人员应根据实际需要,由熟悉本行业技术的经济管理专家担任。在梯队人才培养上,要以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为重点,明确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更加注重林业经济学及方法相关知识的培训,注重其思辨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其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的理论知识水平,积极引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中的相关应用。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为基础,知识结构覆盖多学科的监督管理队伍。
(三)完善技术监督与管理监督制度
林业经济管理监督制度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实施监督程序的制度,如科技成果鉴定程序、技术方案的审批程序,重大项目的决策程序等,应当做到步骤明确、职责分明、有始有终。二是制定监督机构及其人员职责范围、权利义务、规章制度,国家或地方政府已有的专业法规必须遵照执行,尚未建立专业法规的要逐步制定技术监督与管理监督的规章制度,使监督人员有章可循,便于行使职权。三是奖惩制度,奖惩的原则以付诸实施获得经济效益的大小为准,获得经济效益的奖励,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同样给予奖励;造成经济损失的要处罚,半途而废的要追究责任;监督不力造成损失的也应给予处罚。奖惩分明是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面对目前森林资源危机与森工企业经济危困的局面,加强林业技术监督与管理监督,重点是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工程项目的决策论证等环节,实施有效的技术监督与管理监督。
(四)提高监督科技化水平
要加速林业经济管理监督和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应用,进一步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由主观的定性分析逐步向客观的定量分析的转变,实现规范性分析向实证分析转变,这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监管的发展方向,也是林业经济管理监管工作向科技化、网络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双林,宋长义,吴友苗.加快林业学科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人才和科技支撑.中国林业教育.2006(1).
引言
众所周知,林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林业经济管理不仅关系着林业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然而,虽然我国对于林业管理开始的时间较长,但是发展速度却比较慢,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存在着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不严、执行不力、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问题。基于此,要加大林业经济管理力度,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我国林业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森林资源过度开发
与国外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业经济以及产业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发展迅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包括对树木的需求,过渡开发森林资源,使得森林面积迅速减小,从而使森林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1.2 林业产业化低
林业化产业低也是我国农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林的经营方式为分散式,缺乏有效的经营机制,机制的缺失阻碍了林业向着市场化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利于林业产业化的深化,另一方面也给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林业产业化低会导致林业发展失衡,致使林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别。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林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产业链及规模,而有些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与市场接轨,从而为林业的总体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1.3 林业执法不到位
林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保护林业资源,随时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使用情况。对此,林业相关部门建立了林业监察体系,并设立了林业基层执法检查站,为方便管理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提供基础条件,监察体系与检测站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为优化林业产业化结构及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在为林业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林业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相关人员执法不到位,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较低,而且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林业执法的重要性,林业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执法过程秩序混乱,降低了林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从而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林业的产权制度与林业管理制度相辅相成,在现代的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具体的林业工作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现代化的、符合林业经济发展规律的林业管理制度。首先要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林业的产权制度,才能激发相关的林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林业管理工作中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其次要有效地进行林业工程的分类经营制度,落实林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的不产制度,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实。再次,要做好林业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方向的划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保障林业生产符合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利润。最后林业经济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大对林业经济管理的监管,提高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够形成协调统一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2.2 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
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林业的发展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生产能力,既满足了科学发展的观念,又适应了现代化时代的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而且又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准则,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为后代的和谐发展和安居乐业提供了资源。森林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之一,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在超过林木生长速度的基础上过度开采森利资源,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我国的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其管理力度不足,乱砍乱伐的现象严重,使得其面临着毁灭性的威胁。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全新的资源开采模式,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使林业经济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为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2.3 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
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产业链结构还不完善,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在部分地区有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其形成时间过早,已经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无法有效地与市场接轨而逐渐被淘汰。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改变其行政式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使其在林业市场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增强林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
2.4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2.4.1 加强木材采伐管理
近年来,我国乱砍乱伐、非法经营大加工木材、盗伐林木的违法行为日益严重,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严禁违法现象再次发生,杜绝超限额砍伐森林资源,加强木材采伐管理,为保护我国林木资源做出贡献。
2.4.2 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管
根据现代化时代的特点,完善木材采伐指标规范标准,在加强林业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依据规范准则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管力度,严厉杜绝超证运输或者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的发生,有效保障木材的正常开采。
2.4.3 加强林地管理
加强林地管理也是有效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严禁过度开采行为,对于开垦过度的林地,要退耕还林,依据国家制定的林地保护规定严禁继续毁林开垦的现象,一经发现,必须依法处理。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宣传保护林业的重要性,使保护林地观念深入人心。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工业化以及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过度开采林木资源的现象愈加严重。因此,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力度,为保护森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从而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林业管理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要不断改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在林业管理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执法严明、操作性强、监管明确的森利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建设的经济基础,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林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林业经济管理不仅关系着林业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然而,虽然我国对于林业管理开始的时间较长,但是发展速度却比较慢,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存在着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不严、执行不力、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问题。基于此,要加大林业经济管理力度,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我国林业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目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
与国外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业经济以及产业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发展迅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包括对树木的需求,过渡开发森林资源,使得森林面积迅速减小,从而使森林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1.2林业产业化低
林业化产业低也是我国农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林的经营方式为分散式,缺乏有效的经营机制,机制的缺失阻碍了林业向着市场化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利于林业产业化的深化,另一方面也给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林业产业化低会导致林业发展失衡,致使林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别。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林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产业链及规模,而有些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与市场接轨,从而为林业的总体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1.3林业执法不到位
林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保护林业资源,随时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使用情况。对此,林业相关部门建立了林业监察体系,并设立了林业基层执法检查站,为方便管理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提供基础条件,监察体系与检测站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为优化林业产业化结构及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在为林业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林业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相关人员执法不到位,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较低,而且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林业执法的重要性,林业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执法过程秩序混乱,降低了林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从而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林业的产权制度与林业管理制度相辅相成,在现代的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具体的林业工作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现代化的、符合林业经济发展规律的林业管理制度。首先要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林业的产权制度,才能激发相关的林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林业管理工作中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其次要有效地进行林业工程的分类经营制度,落实林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的不产制度,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实。再次,要做好林业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方向的划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保障林业生产符合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利润。最后林业经济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大对林业经济管理的监管,提高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够形成协调统一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2.2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
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林业的发展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生产能力,既满足了科学发展的观念,又适应了现代化时代的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而且又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准则,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为后代的和谐发展和安居乐业提供了资源。森林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之一,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在超过林木生长速度的基础上过度开采森利资源,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我国的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其管理力度不足,乱砍乱伐的现象严重,使得其面临着毁灭性的威胁。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全新的资源开采模式,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使林业经济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为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2.3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
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产业链结构还不完善,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在部分地区有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其形成时间过早,已经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无法有效地与市场接轨而逐渐被淘汰。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改变其行政式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使其在林业市场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增强林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
2.4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2.4.1加强木材采伐管理
近年来,我国乱砍乱伐、非法经营大加工木材、盗伐林木的违法行为日益严重,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严禁违法现象再次发生,杜绝超限额砍伐森林资源,加强木材采伐管理,为保护我国林木资源做出贡献。
2.4.2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管
根据现代化时代的特点,完善木材采伐指标规范标准,在加强林业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依据规范准则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管力度,严厉杜绝超证运输或者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的发生,有效保障木材的正常开采。
2.4.3加强林地管理
加强林地管理也是有效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严禁过度开采行为,对于开垦过度的林地,要退耕还林,依据国家制定的林地保护规定严禁继续毁林开垦的现象,一经发现,必须依法处理。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宣传保护林业的重要性,使保护林地观念深入人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工业化以及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过度开采林木资源的现象愈加严重。因此,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力度,为保护森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从而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林业管理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要不断改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在林业管理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执法严明、操作性强、监管明确的森利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建设的经济基础,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莉 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业调查规划院
参考文献:
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也比较有限。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难以避免。而作为该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开设该学科的高校,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快提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水平。
1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1.1 学科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无论什么样的学科,其建设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同样,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不例外,它是为了发展日益迅速的林业经济而建设。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经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从微不足道的经济体迅速地成长为了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部门。特别在新的发展时期,在林业经济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林业经济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了支撑国民经济的一根强有力的支柱。因此,林业经济部门迫切需要林业经济管理人才。但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却出现了明显地滞后性,其具体表现在:学科建设的许多方面还流于形式,深层次的学科改革和基础性的学科建设还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学科的定位、学科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学科的理论体系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明确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相关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不能满足林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存在重大缺陷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论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1.3 学科研究方法不够先进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长期得不到提升,也造成研究成果缺乏时效性,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比较低。总而言之,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多数研究难于与国际接轨,也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2 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的一些建议探讨
2.1 强化学科和学术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是本学科点的的林业经济管理核心。也就是说,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强化学科和学术研究队伍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一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队伍,更应该把师资力量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才能够将学科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上。总而言之,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本学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例如启动培养一批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影响的中青年专家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尖子,将部分人发展为为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等。
2.2 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关键。首先,国内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各高校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上到学科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相关人才;其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革新培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故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革新培养理念,将培养的重点由理论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上来;最后,学科人才还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提高我国研究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科学术的综合竞争能力。
2.3 学科研究要突出重点和热点
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林业经济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我国在短时间内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提升上去。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从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着手,才能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研究机构要及时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并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尽快提上总体研究水平。综合来说,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通过学科建设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成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使学科的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4 建设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是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开展研究必备的物质条件。针对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缺乏实验室的情况,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室建设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实验室。
3 结束语
为了给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2.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早在1996年,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先生就将现代林业界定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1]。随着林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林业的定义又拓展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在近10余年中,屡有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再定义,有的侧重于现代林业的功能,有的侧重于以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式来界定,有的侧重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3]。基于上述关于现代林业的界定,并结合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笔者将现代林业定义为:随着社会对森林演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保护、生产、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以显著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以及提升社会公众的森林生态文明认知;并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追求通过森林多功能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与传统林业相比较,在现代林业的建设中,物质产出、社会支撑和环境服务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代林业具有特殊性[4],具体表现为林业的功能和地位、林业的经营思想、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林业的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林业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生态服务、解决生态危机、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广泛认知,现代林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林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以尊重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将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主体从资源所有者拓展到社会各层面,促使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手段更加现代化、经营客体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公平化。
第三,林业发展驱动力的变化。科技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多功能需求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得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5]。
第四,现代林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森林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真正得到认识,林业已从资源、产业等物质形态上升到文化、文明等精神层面。林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林业认识的发展,都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也使现代林业的建设更容易汇集社会资源。
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也更需要创建新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实现。当前,现代林业建设在国家决策中已得到体现,并成为调整我国林业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思想[6]。基于此,我国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以林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科学所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了林业经济、林业管理和林业政策3大领域。其中,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林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被划为林学学科或管理学科,这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构建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制约了学科服务林业实践的成效。现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为经济问题,或是具有经济属性的问题,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问题的探索以及林业发展政策研究,且研究命题多着眼于探寻经济规律。第二,其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源于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如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第三,近年来,一些国家把林业经济研究归类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从而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第四,就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实践而言,主要命题大多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或出发点[7]。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在微观上主要研究林业的市场经济行为、资源在市场价格或价值杠杆作用下的最佳配置问题;在宏观上主要研究林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探寻现代林业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顺利推进。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涵盖科研工作,还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等,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和林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解释林业经济活动现状背后的经济规律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推动林业多重功能完好实现的专门人才。因此,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范畴符合学科规律,也符合国际和我国的林业实践。当前,我国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归于管理门类的农林经济一级学科,主要着眼于学科管理;而在进行具体的学科建设时,应从基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
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正确地认识林业对把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7]。建设现代林业不仅拓展了林业经济活动的范畴,也转变了林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一)林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拓展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延伸赋予了林业经济研究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林业经济活动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等森林资源为主的营林和加工制造活动不断拓展至非木材林产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文明等新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并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不仅如此,从价值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而言,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森林和林业价值内涵的拓展以及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上。当前,森林及林业的价值形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益价值上,基于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和非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林业资源配置的双重机制,从而导致林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林业利益分配中,从生态补偿、政策性利益倾斜、资源权属及权益的制度性改革和调整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经济研究视角的丰富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并要求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速融合。现代林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从资源的所有者、生产经营者等“经济人”主体,拓展到林业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国际行为。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活动主体范围的延伸及性质的多元化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并促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森林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林业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林业发展中的责任等方面。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活动的客体从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料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层面,并延伸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层面。林业经济活动客体的拓展和变化,特别是公益性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政府行为的广泛介入,使林业经济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及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与传统林业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快。
(三)林业经济研究命题的多样化
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命题更为多样化。林业经济活动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诸如国有林业企业(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体林业经营组织、以林农为主体的私有林经营组织、基于各类承包和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等。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为特征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完善,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管理事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经济活动组织的属性。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林业经济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既体现了社会林业责任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变化,也必然对林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求。因此,从林业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经济活动参与机制的研究,并发展其相关理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科需要寻求理论创新,为在新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新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完善。此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的内涵、形式和过程发生变化,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更具紧迫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促使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因此,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加强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8]。
3.加强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可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既各有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研究格局。
4.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从本质上来讲,林业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如果想要让该系统能够顺利的运行,不仅仅需要每个发展要素的相互影响制约,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林业产业的进步,与林业经济的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因为人们的过度砍伐,使得我国林业的生态环境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从这一问题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林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还存在着各种弊端,若不能将其中的问题及时的寻找出来,将会导致该问题的进一步加重。因此,笔者作为一名林业建设工作者,就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寻找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资源相对不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受到自身市场经济特点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林业资源始终存在着质量下滑与总量不足的问题。再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进一步降低了林业资源的人均储蓄量。此外,由于对人们的过度采伐,导致整个林业的木材比例始终在下降,也正因如此,导致其在对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时,难以获得一个切实的保障。我国的相关法律对于林业开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其必须要将开采量控制在某一范围内,若对其进行过度的开采,其不仅很难保障林业的自然效力,同时也将会严重影响到林业的自我恢复能力[1]。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社会建设时期,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其对于林业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开发需要,再加上城市化的发展,占据了一定的林业面积,加重了林业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林业改革措施落后
在林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对该制度的合理深化,使得目前我国许多林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变得更加明确,这对于民众的积极性来说具有一定的激发作用。不过,在进行了相关的林权制度改革之后,目前已有的管理体制早就不能够完全满足林地经营与流转的实际需求,并且,不管是对于林业资源的评估还是管理的法制化与规范化而言,其都出现了欠缺,难以落实相应的配套措施,所以说,应当及时改善林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2]。此外,现阶段,我国的林农所采用的通常都是分散经营的模式,该模式不仅产业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其对于行业协会的建设也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这就使得林业与市场之间的接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并进一步对销售产生了影响与阻碍,并且,其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在林业产业化深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林业经济管理欠缺
从本质上来讲,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林业经济管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并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林农的经济收。但是,现阶段,就针对于实际的林业激励政策来说,其并没有真正落实与明确这一目标,导致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林业的致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集体林权改革,需要将激励林农投身于林业经济管理为己任,并通过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林权改革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进行。但是,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爱你概况来看,其在进行林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没害常常会有投入偏差问题的存在,导致其难以对林业经营条件进行充分考虑,不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其他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所存在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业市场的领导企业并没有真正发挥出领导作用,导致很多企业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种,缺乏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3]。再加上制度改革的深入,林农本身也会对于政策的稳定性提出怀疑,若不能够明晰林业区域的划分界限,将很难保障林农的收益。
二、林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要想更好的实现林业的经济管理,就要求各地区的政府人员,应当充分必须结合自身林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为林业经济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首先,要求其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之前,应当先根据林业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来作出有效的分析与考察,确保其能够制定出具有较高可实施性的制度,同时要求该制度能够充分满足地区林业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这样才能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其次,在进行实制度的制定时,要求其应当对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有一个充分的参考,确保制度的有效性,以此来更好的的推动地区林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加强科技管理的创新
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只要努力强化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才能真正促进林业经济的持续与稳定发展。所以说,我们应当充分结合林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实现传统发展理念的合理转变,通过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进,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地区林业发展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的整体进步。此外,在传统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当中,有大部分模式都是以粗放型为主的,因此,我们应当对其加以转化,使之转变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进一步强化对地区林业的经济与政策支撑,推动林区的创新管理,以此来促使国家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4]。
(三)强化林木质量的把控
长期以来,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指的就是林木的生产与销售,而从本质上来说,林木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到林木的生产与销售水平。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强化对林木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就针对于大部分的地区而言,其可以通过运用以下方法,来提升林木的质量:第一,要求其应当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准则,并构建起顺应国家需要的林木质量监测系统,各个地区也应当结合自身林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加强对林业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并在此基础上,来为之配置科学的林业科研探究设施,强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实现对林木质量监测体系的逐步改进与创新,以此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林木质量检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5]。第二,应当强化对目前林木质量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创新,通过结合实际的地区发展情况,来制定更加科学的林木质量要求准则,并在此基础上,来加强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促进林木产品质量的大力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针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而言,通过运用科学的林业经济管理,可以确保森林资源当中所存在的各类效益都能够得到更加合理与科学的利用,并以此来充分体现出林业生产基础与公益事业。此外,在创新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时候,应当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则,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来充分结合我国的林业发展现状,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来将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更好的体现出来,一次来促进我国林业经济效益的大力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国臣.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248.
[2]王磊.中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发展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3]张春磊.浅谈当代林业建设背景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04:350.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对于交通和建筑等行业来说,林业是基础行业。在对林业经济进行管理时,科学合理的模式和手段,将会对其产业化发展起到不小的助力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途径,从而推动林业经济的产业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当前林业经济在管理方面的问题
1.1林业过低的产业化
产业化的程度是衡量林业经济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经营分散等是我国林业实现产业化遭遇到的最大阻碍,而且其在发展模式上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链条的不完善以及林业协会的不作为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其与外部森林市场的对接。因此,将我国的林业经济进一步推向纵深化也变得更加艰难[1]。
1.2林业执法力度不到位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严格监督并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对其使用情况也要时刻关注。从当前的情况可知,我国在林业检查方面已经具备一套以林业基层检查站为基础的完整体系,它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我国的林业执法力度不够,所以当前急需改善执法环境和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等。
1.3科技水平落后
我国在造林技术方面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树木存活率低、树种单一和植被分布不合理等情况的频发。一般情况下,种植树木的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农民或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不了解植树造林的技巧性,所以常常会出现粗制滥造、造林不开沟、苗木假植和精品地块不浇水等不良现象。虽然在技术的支持下,可能会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又会因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滞后等问题而化为泡影。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部分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这主要是开发程度不够、产业链不完整、粗放的加工工序以及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只有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林业经济在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窘境,从而避免事态发生根本性的不良质变。
2构建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新举措
2.1优化林业经济产业化程度
若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对林业经济的有效管理,就需要相关附加产业的发展速度能跟上林业经济的发展步伐。譬如:在对我国自然条件下的林业品种进行推广时,就可以通过增加种苗实验基地来实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影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属对相关产品的深度加工,因为它需要获得政府的技术支持和对现有林业资源的整合。一旦拥有全新技术的规模产业形成,优化林业产业的目标也将会快速实现。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效益为中心这一模式下,不断创新技术,将有助于管理林业经济产业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林业的经营效益也会随之提高。一旦林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管理后,应着手迈向国际化,从而提高林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还要注重发展与林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成贡献力量。
2.2实现林业经济的科技管理
在全球化这一国际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越发不可估量。似乎技术的支持将会为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福音。所以,在发展林业经济上,我们也必须将先进技术成果和设备应用于各大领域,如: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技术、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林产品的加工转化、防止病虫害和造林于寒冷地区等,对重大型课题的研究应集中进行,从而使得我国的林业经济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应积极践行科技兴林这一政策。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开发体系,大力培养专门致力于林业建设的优秀人才,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林业的建设和科技研究提供保障,从而带来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
2.3在论述产业政策和评估经济影响方面
应予以强化对山地开发的疑虑和对林业产业的狭隘定义使得我国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方面远远滞后了20多年。若根据国有林场物资处理的规章来看,所谓的林产品有主产品和副产品这两种。前者主要指的是生立、枯损、倒伏的竹木及其残留的根株和残材等;而后者主要是指主产品以外的林产品,如:树皮、树脂、种实、落枝、树叶灌藤、竹笋、草类和菌类等。在环保政策的导向下,伐木这项工作倍受局限,但是仍存在可供发展林业的可再生的生物材料。除此之外,若能将市场价值赋予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将有利于服务产业的创建与投资。产业政策虽然建立在一定的科研成果之上,但仍需进一步检讨自身的不足,对于存在的经济面的影响应予以量化,这样一来,可避免产业发展的契机因政策的偏颇而丧失。
3创新林业经济管理的形式
3.1创新林业的管理知识
林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林业经济的管理是否得当。因此,在当前这一信息化的新时代,作为林业经济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员工的奖惩机制和福利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进而带来林业管理知识的更新[3]。
3.2创新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林业经济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适时调整其结构,并将相关理论贯彻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另外,我们要学会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为人力资源知识的优化提供现实依据。与此同时,建设人力资源队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将有利于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3.3创新林业的制度管理
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重要保证在于制度的创新。有了来自于完善制度的保障,才能为创新林业经济的其他职能保驾护航。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林业经济不仅有着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兼顾社会效益。所以,要想创新林业的制度,首要任务便是在生产权方面做出创新。
3.4投入到阶段性的目标研究中
大多数林业工作都属于长期延续型的,而研发产出与之相比,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为每个阶段设置具体的目标十分重要。就目前最为紧迫的一项工作,即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来说吧,确定可持续性的准则与指标、建立认验证制度和研发利于环境保护的作业技术等,在当前的研发项目中都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至于其他的一些重要课题,也应为其制定好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如此一来,整个研究计划的完成也将指日可待。
4林业经济的发展走向
4.1创新林业体制
要想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保障,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来规划林业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和深入改革国有林企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解放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政府应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以创新体制机制的方式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4.2提高科技水平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当今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好方式是发展科技了。与以往的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相比,这种发展方式更加长久,,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为此,政府应大力支持专业院校和地方科研团队的建设,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如何在自然界的自我破坏和自我修复极限内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据此确定开发的规模。再以科学的引导,使得社会的发展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新高度。
4.3全面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从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看,比较单一。所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要深层次开发和挖掘林业产品,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渠道,如:打造生态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增强人们保护大森林、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还能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经营的精细化,将有利于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
4.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正因为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国的林业经济才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着。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政府。所以,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为了鼓励一些高效项目的开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引进优秀人才和推广技术。另外,政府可以相关政策,从而为创办高新科技示范园引进新品种。只有提高了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促进其向公益性转变。
4.5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林业经济发展必然会向信息化转变。在2011年,我国就出台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其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的是,只有各部门将“规划”落到实处,才能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市场经济下,不能盲目开发,要以大局为重,只有各个地区的林业信息系统化了,才有利于对全国林业信息的统一部署。一旦此项工作进行顺利,林业的决策水平、服务水平和办公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简而言之,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林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影响。现如今,我国的林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各级政府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努力探索并创新林业经济管理的新渠道,还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把握林业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学会用高新技术解决其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浅谈林业经济管理创新[J].华章,2013(01).
[引言]:
林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方面,还包括对维护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相关人员对林业的发展与管理投入更多的关注,在解决林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的和谐发展。
1、目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
与国外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业经济以及产业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发展迅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包括对树木的需求,过渡开发森林资源,使得森林面积迅速减小,从而使森林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1.2林业产业化低
林业化产业低也是我国农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林的经营方式为分散式,缺乏有效的经营机制,机制的缺失阻碍了林业向着市场化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利于林业产业化的深化,另一方面也给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林业产业化低会导致林业发展失衡,致使林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别。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林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产业链及规模,而有些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与市场接轨,从而为林业的总体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1.3林业资源相对不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受到自身市场经济特点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林业资源始终存在着质量下滑与总量不足的问题。再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进一步降低了林业资源的人均储蓄量。此外,由于对人们的过度采伐,导致整个林业的木材比例始终在下降,也正因如此,导致其在对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时,难以获得一个切实的保障。我国的相关法律对于林业开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其必须要将开采量控制在某一范围内,若对其进行过度的开采,其不仅很难保障林业的自然效力,同时也将会严重影响到林业的自我恢复能力ll]。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社会建设时期,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深人,其对于林业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开发需要,再加上城市化的发展,占据了一定的林业面积,加重了林业资源不足的问题。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2.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
林业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与林业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能够促进现今的林业资源优势慢慢向科技优势方向发展。借助相关政策的优惠以及经济方面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动林业经济往森林经济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呈现一种不均衡的状态,产业结构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因此,在保障发展结构优化的同时不断的改善其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保障林业生产循环的基础上,致力于创建节约型生产模式,科学的使用林业生产的土地,科学的利用相关资源,对林业生产的相关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致力于走上林业产业科学合理、生态节约的和谐发展方向,促进林业的和谐发展。
2.3强化林木质量的把控
长期以来,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指的就是林木的生产与销售,而从本质上来说,林木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到林木的生产与销售水平。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强化对林木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就针对于大部分的地区而言,其可以通过运用以下方法,来提升林木的质量:第一,要求其应当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准则,并构建起顺应国家需要的林木质量监测系统,各个地区也应当结合自身林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加强对林业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并在此基础上,来为之配置科学的林业科研探究设施,强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实现对林木质量监测体系的逐步改进与创新,以此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林木质量检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第二,应当强化对目前林木质量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创新,通过结合实际的地区发展情况,来制定更加科学的林木质量要求准则,并在此基础上,来加强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促进林木产品质量的大力提升。
2.3创新林业制度管理
对林业产业加强制度管理,不仅保障了林业产业的正常运行,而且推动了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对林业制度管理进行创新有以下方面:一是规范林木采伐管理。对林木的砍伐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并采取监督制度,实施责任制,从而减少乱砍滥伐的现象发生。二是规范林木检疫管理。严格按照林木检疫管理制度对林木进行检疫工作,防止病虫害的传播,使林木得到有效的保护。三是规范林地管理。应加强对林地的使用管理,防止恶意占领林地的现象发生。四是规范木材加工厂管理。对木材加工厂进行管理,其目的在于有效的保护和合理使用林木。
2.4促进生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掠夺不断加剧,我国当今林业发展迎来了较多的挑战,尤其是森林资源的不足导致林业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从现实情况出发,目前光靠市场还是难以协调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即便是在国家政策的管理控制下,我国的人口基数还是呈不断增长的状态,但是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即便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是十分的少,对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些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对生态产业的建设。
结语
林业的生产与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和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此之外,林业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产业,其发展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与关注。加强林业经济管理,是保障林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林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林业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经济层面,更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林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创新管理方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1.1管理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超快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森林资源、环境、森林灾害监测和林业辅助决策等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林业工程和森林资源建设、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专题数据库,进而建立起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林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和现代化。现代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式,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2创新管理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的主体,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当中的社会人,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到创造人类需要的其它物质资料,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只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有可能。
1.3林业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要提高经济效益,林业要从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科学管理、注重实效的现代林业,即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这些转变又表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是生产技术从“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二是生产方式从“分散性、单向性、传统性”向“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转变。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化机制来实现,而深化改革进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管理创新。
2.创新管理方式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管理创新的现实表现形式有多种,但是,对林业企业创新来讲,最重要的有三种形式:
2.1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现实基础,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在高新技术激烈竞争的今天,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的更新,企业就难以发展。对林业发展而言,尤为重要。林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林业技术创新是在特定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林业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要有体制、管理两个方面的保障,通过创新培育林业企业的核心能力,使林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
2.2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
林业发展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完善产权制度,进行产权创新。林业企业肩负营林、提供林产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根据具体任务,运用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组,经济成份上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转化。这完全是和人才的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功能创造思维的引进是同步进行和同步实施的。
3.结束语
随着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及林业快速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开启,如何结合相关科学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构建和发展新的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已成为林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肖洪安,傅新红,杨锦秀,等.面向21世纪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 : 43-46.
[2]黎东升,苏亚琴.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J].中国农业教育, 2002(4): 36-37.
[3]于战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3, 10 (12):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