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37: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S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082-02
我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其产业经济方面,包括医规模和总容量都在不断扩大[1]。近年来,潍坊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扩大,内部结构优化,健康产品质量提高,健康服务功能完善提升,辐射健康种养业、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在内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1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69处、农村幸福院480处、互助养老服务点1200个、医养结合服务机构9家。全市现有养老床位4.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28张。培育或引进品牌养老服务组织41家,建成县级养老信息化平台7处。社会化养老发展迅速,全市登记注册社会办养老机构达83家,其中在建51家,设计床位3.1万张。大力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形成了潍城区华都颐年园、高新区鹤祥安养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
(2)健康商贸流通体系规模扩大。形成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山东康惠医药有限公司、山东远东医药有限公司等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医药流通龙头企业12家,其中,过10亿元的3家,过60亿元的1家。奎文医药物流园、寒亭临港物流园、潍城鲁东物流园等与健康产品相关的物流园已经建成运营。具备完善的医药产品零售市场,山东海王星辰民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潍坊百姓福医药连锁公司等连锁经营门店均在50家以上,药品质量优、品种全、覆盖面广、服务规范,满足了人民群众安全和便利的购药需求。
(3)形成了较强的医药研发能力。已初步形成“科研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开展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是山东省最早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化孵化器”,建有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智能孵化器和企业研发中心,配置近2亿元的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已聚集150多家企业,涵盖中药、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海洋药物等新医药的研发生产销售。
(4)健康农产品生产水平较高。全市建成国家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26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处,市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150处。“三品”认证总数量达到1 370个,基地总面积发展到540万亩。峡山区创建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在安丘市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产业集群建设,在寿光、诸城、高密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基地建设。
2 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层次不高。潍坊市健康产业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重要的行业细分领域布局分散,发展水平较低。在以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为主的健康制造领域尚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在全国2 100多家同类企业主营业务排名中,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列第533位,山东潍坊精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排名第744位,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排名第934位。
(2)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潍坊市健康产业尚无系统全面的产业发展政策,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方面,如保健品、中医养生健身等,尚未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机构养老方面,缺乏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价标准。
(3)高素质人才缺乏。高端健康产业人才如研究开发、医疗服务、企业孵化人才严重缺乏。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多为外地引进人才,本地成长人才缺乏,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端管理人才更为匮乏。高素质职业人才普遍不足,健康管理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健身健体、健康体检服务等健康服务机构专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弱、数量少[2]。
(4)产业投资规模小。虽然潍坊市健康产业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其他行业比较,健康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有待加强。特别是药材种养、医药制造、保健食品、科技研发等领域投资较少,与行业整体发展目标差距较大,制约我市健康产业发展。
3 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华都养老集团、潍坊鹤祥安养中心、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兴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等健康产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引领潍坊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2)扩大中成药生产。立足潍坊市现有药材种养基础和药材品种特点,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利用现代医药理论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中成药剂型和成方,推进中药现代化,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产品,打造中成药现代化生产基地。重点以山东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心可舒、脑血疏等心脑血管用药、速效剂型的开发。以诸城浩天药业为基础,加快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喷雾干燥、大孔树脂吸附等中药提取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
(3)“互联网+”融合发展。把握“互联网+”时代来临机遇,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服务、溯源产品生产等为主体的智慧健康产业的发展。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大数据管理为支撑,建立“潍坊健康云”,提高全市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
(4)搭建市场平台。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风筝会、菜博会等市内外重要展会,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城市的对接与合作,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协调推动区域内电子商务发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构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支持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跨区域建设、运营,不断地丰富商品和服务种类,逐步形成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体系。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健康产业越来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3]。因此,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1.3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经济格局。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4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1.5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农产品加工率低 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则还不到1倍。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3加工企业效益低 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67%,而工业企业则平均利润率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3.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3.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他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4.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4.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满足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4.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林业产业正朝着多元化、多种类的方向发展,为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进一步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
1.1.1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第一产业中成果显著,在第二、第三产业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态势下,我国的家具企业正不断增多,很多地板企业越做越大,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这也预示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此外,林业产业的规模扩大也带动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很多待业人员加入到林业产业的队伍中来,有效解决了目前劳动力就业的难题。
1.1.2新类型产业不断增多。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就是新类型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如食品、花卉和旅游等新类型产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此外还有制药业等其他类型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新品种和新种类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正逐步走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林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林业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和产业带,进一步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产业集群的态势逐步确立。在不同的产业带中,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例如,在北方的林业产业主要形成了林业食品的产业群,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带主要以发展地板产业和花卉产业为主,这也使不同的地带和区域有着不同的特色,形成了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产业集群。
1.2 林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2.1林业产业的总体结构不合理,建设质量较低。虽然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是很多指标都处于较低的层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总体的产业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资源分布不均上,此外还存在着林业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很多林业资源都处于幼龄的结构层次上,可供开采和利用的资源较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供应,存在着明显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形成了我国林业产业中发展的主要矛盾。
1.2.2存在着发展上的误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方面,我国林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发展的社会效益,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日趋加重。总体而言,我国现在仍没有摆脱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子,林业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1.3 生态建设亟需加强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下降,我国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很多林业管理部门正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型的品种和技术。但是,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很多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态意识,再加上林业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导致生态破坏、盲目砍伐的现象严重,很多地方存在着偷伐林木的现象,进一步影响了生态建设,在治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导致生态建设步伐缓慢。
1.4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健全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治理,密切展开相互协作、综合治理,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在林业产业的管理中存在着分工不合理、工作不协调等问题,导致林业产业发展的责任和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推脱的问题。具体说来,很多部门不能推行出一致性的意见和管理措施,再加上生态建设得不到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绝,林业发展管理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促进我国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解决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积极转化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二要转变开发利用的途径,加强人工林资源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和种植面积,提高林业资源的总量;三要树立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
3结语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同时也不能忽视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砍伐严重、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 张小红,李强,蒲建忠.对康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4):327.
[3] 李金春,李元春.甘肃康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设想[J].北京农业,2012(21):246.
[4] 赵如林,张东城,王文生,等.临沧市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12(增刊2):62-64.
[5] 边剑锋.千阳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057-01
玉米是榆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连续9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但与世界玉米高产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其玉米单产还是比较低的。为提高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对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
1 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1.1 玉米生产概况
榆树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海拔为157~220 m,年均温度5.6 ℃,无霜期135 d左右,年均降水量500~700 mm,年均日照时数2 654.2 h,≥10 ℃有效积温2 860 ℃,是春播玉米的主产区。榆树市28个乡镇街道,有耕地35万hm2,常年种植玉米30万hm2以上,2012年全市玉米总产量达239.285 1万t。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先玉335、郑单958、良玉99、利民33等,杂交玉米良种普及率达到100%。
1.2 玉米用途及供求情况
一是玉米加工业。以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荷兰帝斯曼公司为依托,使玉米产业基地生产的玉米进行初加工成淀粉、化工醇、L-乳酸、聚乳酸等产品,再深加工成医药、食品添加剂等高端产品。年消化玉米200万t。二是过腹转化。以四海食品有限公司、长春汉德食品有限公司、长春隆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年可实现屠宰加工生猪150万头,肉牛10万头。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玉米过腹转化的大量增加。2009年榆树市生猪发展到320万头,牛发展到117万头,家禽发展到4 500万只,年转化玉米55万t,转化秸秆120万t,推进玉米产业发展。三是青穗销售。小部分农户与榆树市粘玉米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种植糯玉米,由其以0.4元/穗左右的价格收购,纯收入10 000元/hm2以上。四是口粮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耗量逐年减少。
2 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2.1 品种杂乱
目前,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已经认识到选择优良种子是实现增收的关键和前提[1]。因其对高产优质良种认识增强,造成种子经营企业多方引种,使品种出现多乱杂的现象。目前市场在售的玉米品种多达上百种,品种出现多乱杂的现象,农技指导困难,无法实现良种良法,制约玉米产量的提高。
2.2 干旱少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榆树市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500~700 mm,分布不均,春、夏伏旱经常连续发生。同时,榆树市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均无灌溉设施,属于传统的“雨养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
2.3 玉米连作,水土透支
土地承包到户以来,玉米作为榆树市的主要种植作物,多是单一连作,虽说玉米较耐连作,但持续性连作,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水土流失严重,保肥保水能力弱,肥力下降;加上农民施肥技术水平低,致使土壤的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玉米生长条件恶化,极大地限制了玉米产量的快速提高[2]。
2.4 农技服务力量薄弱
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从事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其文化程度一般较低,虽说能够认识到先进实用技术带来的效果,但在应用中经常是对技术掌握不到位;而农技部门力量有限,不能做到跟踪服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5 产业链条短
玉米属于多功能的产品,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和很长的产业链[3]。在榆树市的玉米加工业中,虽然以中粮为代表的深加工企业在玉米深加工产品开发方面处于世界前沿水平,但在整个玉米加工业中为数不多,多数加工企业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在玉米加工产品的结构中,淀粉仍占很大比例,这就意味着玉米加工业中初级产品仍然占据主体地位[4]。
3 发展对策
3.1 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目前,在玉米超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还有待突破的情况下,保证玉米种植面积是促进玉米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力量,把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5]。
3.2 健全玉米产供销信息网络
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最新手段获取玉米生产、经营的信息,有利于及时与相关专家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交流等;把技术推广、科技研发依托给农业科研院所,将科研、技术、品种、示范、推广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用地养地结合,重视培肥地力
玉米平均单产水平偏低可能不仅仅是品种问题,高产也来自于较好的土壤条件。要提高玉米产量,就应该重视土壤培肥。以秸秆还田为突破口,用地养地相结合,实施沃土工程,建立持续的用养地观念,才能提高榆树市玉米单产水平。
3.4 筛选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随着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加剧、土地流转等集约化现象的日益突出,筛选抗病、耐密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品种已是大势所趋。榆树市农技服务部门应做好试验示范,引进适合该市的良种良法,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简化栽培,保证榆树市玉米产业的发展[6]。
4 参考文献
[1] 徐艳荣,孙发明,焦仁海,等.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1(5):17-19.
[2] 郭庆海.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玉米科学,2011, 19(5):128-133.
[3] 王永宏.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25-29.
1.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产业的影响
2.实现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3.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4.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的研究现状
5.煤化工中焦化废水的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
6.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
7.我国现代煤化工跨越发展二十年
8.煤化工浓盐水“零排放”处理技术进展
9.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
10.理性发展现代煤化工行业的思考——基于防范产能过剩风险的视角
11.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
12.煤化工大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
13.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及其氢储能子系统的EMR建模
14.中国煤化工现状与发展思考——写在“十三五”之前
15.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制约性问题
16.煤化工含盐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探讨
17.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18.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19.我国煤化工的产业格局以及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20.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
22.现代煤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分析
23.我国煤化工发展主要问题分析及政策性建议
24.中国西北某煤化工区土壤中砷的人体健康风险及其安全阈值
25.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思路探讨
26.新型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与解决思路
27.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28.中国煤化工发展的思考
29.浅谈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与实例分析
3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32.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33.试论我国煤化工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34.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
35.煤化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研究
36.关注煤化工的污染及防治
37.国内外新型煤化工及煤气化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38.论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常用工艺与运行
39.现代煤化工技术经济及产业链研究
40.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41.利用蒸发塘处置煤化工浓盐水技术
42.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机遇分析
43.世界煤化工发展趋势
44.煤化工行业CO_2的排放及减排分析
45.煤化工废水处理关键问题解析及技术发展趋势
46.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47.煤化工发展中的水质污染及处理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5-0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绿色食品作为“三品一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从获证企业数量到总体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许多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家,是陕西省的6倍以上;西部的四川、甘肃等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是陕西省的3倍以上,这与要把陕西省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陕西省必须迎头赶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
1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用耕地面积286.10万hm2,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自然生态区,不同的物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农产品优势特点,也构成了陕西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条件[1]。
近10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品牌和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216个,产量209.27万t。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覆盖面积4.4万hm2。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17.09万hm2,约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5.97%。企业数与产品数分别是2005年的2.42倍和3.43倍。
另一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目前,全国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企业逾9 000家,产品逾2万个,陕西省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1%,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市区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西安、渭南、汉中、榆林发展较快,其中西安市占全省总量的42%;杨凌、商洛、安康、铜川发展较慢,所占比例不足5%,其中安康为发展空白区。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而陕西省绿色食品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
2.1 相关法规文件滞后,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省尚未出台适宜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指导性规程文件,对企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缺乏指引,同时也不利于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2 市县级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市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对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缺乏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有些甚至不了解、不熟悉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有些市县级技术人员对绿色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本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3]。
2.3 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合作社和企业实力不强,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管理水平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内检员更换频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存在续展间断现象。
2.4 产品销售模式不合理
许多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未发挥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品牌意识较弱[4]。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在销售模式上没有区分,销售渠道没有针对性,价格没有梯度,没有利用好绿色食品这个品牌,导致企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需求性不强,存在放弃续展的现象[4]。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偏低,因不能立刻在销售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绿色食品申报存在犹豫和顾虑。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企业申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倾向和资金补助的落实[5],还要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3 对策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陕西省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扩大规模仍然是陕西省绿色食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的监管,以保证陕西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1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对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如苹果、梨、猕猴桃、红枣、小麦、大米等,制定并完善各类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步。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
3.2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农民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完善标准化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树立牢固基础,同时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3.3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建设,保证食品认证质量,同时提高有效性。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3.4 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引领健康消费方式,提高陕西省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推动绿色食品专业流通型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体系与促销机制。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全面提升陕西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法规建设,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监管能力与水平。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加强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毅哲.绿色食品与陕西农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报道,2007(9):11-14.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讨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必须对体育产业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百度搜索“体育产业”,给出的定义为: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同时学者前辈林显鹏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这样指出,“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观赏体育赛事与表演活动以及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需求,而从事体育产品生产的组织和部门的集合。”虽然对体育产业的概念有多种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第三产业内部的一个部门,或者说是一个发展趋势。如果将体育产业分类,可以分为第“一”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第“二”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与体育健身娱乐业;第“三”产业:体育金融业、体育中介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经纪等。
体育产业中的第“一”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严格上讲应该属于制造业、第二产业领域,是体育相关产业,而非体育本体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经济条件的富裕与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人们渐渐提高了对自身健康水平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因此,社会对于体育用品消费的需求增加,各种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材用品等体育用品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体育产业中的第“二”产业则是真正意义上支撑整个体育产业的基石、本体产业。当前,我国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十分迫切,表现在体育领域的就是主要以体育竞赛表演与体育健身服务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这个部门才是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最为发达、最为快速的领域。经过查阅文献得知,我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内部结构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相似,这个阶段,人民的体育消费除了一部分投入在购买体育服装用品等必要消费里,剩余的大部分都用在了体育俱乐部健身与娱乐、体育技能学习、观看体育竞赛门票几个主要方面。因此,体育产业中的第“二”产业才是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最为繁荣的部门。
以体育金融、体育中介、体育经纪、体育旅游等为主的体育产业第“三”产业则是以第“二”产业为基础兴起的新兴部门。由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激发体育金融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体育彩票销售额的增加,使得体育金融成为推动体育产业、体育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体育中介同样是以俱乐部健身娱乐服务为前提兴起的,但现阶段我国在体育中介这个领域还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而体育经纪与体育旅游等剩下的第“三”产业则显得更加稚嫩,还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
虽然体育产业中这三个部门分别所占比重没有具体数据支持,但就当前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可以大致估计出它们所占比重由大到小分别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二、体育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
体育产业逐渐兴起与发展无疑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刺激消费,还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不可否认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其最直接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与体育竞赛表演需求的逐步增大,首先促进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刺激了对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器 材等商品的消费;其次,对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需求,进而带动体育中介、体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随着体育竞赛表演领域中各级各类职业体育比赛渐渐成熟,体育彩票、金融与体育经纪也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虽然我国职业体育竞赛没有发达国家产业化程度高、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普及程度也没有发达国家广泛,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以第“二”产业为基础带动“一”、“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GDP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在第三产业产值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增加了第三产业的消费额,为国民经济增长增加了一个有力保障。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产值比重上,同时还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与增加就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体育产业的兴起不仅拓展了第三产业的领域,同时能够带动第二产业相关产业和促进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的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体育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我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在第三产业中名列前茅。现阶段开始,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解决就业方面的发挥的能量正在逐渐被释放出来。
2.经济结构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在发达国家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中,第三产业产值必定是遥遥领先的,才是最合理的经济结构。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第二产业在GDP产值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隶属于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的增加客观上就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因为其基础是体育竞赛表演业与体育健身娱乐业,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才能开展,所以体育产业对第三产业相关部门与部分第二产业制造业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被拉动的产业各部门也大部分都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靠拢,这样就逐步优化了过去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体育产业中的第“三”产业体育金融、体育经纪、体育中介、体育旅游等部门,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发展不仅仅在于体育产业单独的进步,而是可以拉动信息业、金融业、通讯业、旅游业以及建筑、营养品、保险等行业的协同发展。这种协同发展,无论是从顺向、逆向,还是横向都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形成以体育产业为中心的一体的“体育消费链”,并且这一“体育消费链”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当前人民的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服务业领域,这就必将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是当今社会乃至世界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一改第二产业发展的缺陷,不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才是21世纪需要的发展。只有以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合理分配,实现现代化发展。
3.经济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突出强调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而体育产业大部分主要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就算有少部分体育彩票、体育竞赛表演产值归公有制国家所有,政府依旧会将这类收入投入在体育事业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上。因此,当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分适合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不会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产生太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保华等.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4):22-30.
[2]林显鹏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4-9.
文成县位于浙江省南部,温州市西部,飞云江中上游,东邻瑞安市,南界平阳、苍南县,西倚泰顺、景宁县,北接青田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6′~120°15′,北纬27°34′~27°59′,其中林业用地面积9.16万hm2,占71.2%,是浙江省典型的山区县,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地势自西北略向东南倾斜,沟谷纵横,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垂直高度相差悬殊;县域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24%,林木蓄积量达230万m3以上。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1 885 mm,无霜期285 d,年日照时数1 842 h,年蒸发量967 mm,年平均气温为18 ℃。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在浙江植被分区中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土壤深厚,其成土母岩为红色壤类红松土,山地资源丰富,适合油茶植物生长。
2文成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文成县委、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十分重视,将油茶产业列入该县九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出台了扶持政策,加大了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各地农民种植油茶的热情高涨,油茶产业迅速崛起。为了提高油茶的产量,文成县自2009年开始实施油茶提升项目,油茶林面积、产量和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进一步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2010年又将2个油茶精品园建设列入到浙江省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工程进行扶持。为了加快油茶优良新品种培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油茶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实现油茶高产高效,带动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近年来,文成县已从外地引进优良油茶苗逾50万株,新发展油茶良种示范基地逾333.33 hm2,其中良种推广面积166.67 hm2,技术推广面积166.67 hm2,建立油茶优良品种采穗圃3.53 hm2,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3.33 hm2,分布在大峃、黄坦、南田、百丈漈、玉壶等镇,成立了多家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3文成县油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展文成县油茶产业的指导思想: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油茶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约化经营的原则。二是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带动山区农民兴林增收致富、促进文成县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油茶产业以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油茶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进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油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油茶产业发展坚持适度规模,相对集中,新造与改造相结合;坚持产业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注重油茶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实施标准化生产,商品化经营,鼓励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依托企业带动高产油茶林建设,促进农工商、产加销、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竞争力。
4 文成县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4.1开展综合利用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
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在深度开发利用茶果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提高附加值,充分开发利用茶果原料,取得高额利润的回报,把油茶的系列产品推进更广阔的市场,才能不断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油茶生产,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开展对茶壳、茶枯、茶油等的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4-5]。
4.2加快油茶基地建设,提高补助标准
文成县委、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对油茶基地建设的补助标准作出规定,经林业局验收合格新造油茶基地连片6.67 hm2以上补助3 000元/hm2,其中整地已通过县造地项目得到补助的,补助1 500元/hm2;低产油茶林改造连片6.67 hm2以上补助2 250元/hm2。
4.3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步伐
林业、科技部门要加大油茶新品种的预植更新力度,加大引进和开发优良品种,对林相较好,但产量不高的油茶林进行高接换冠,建议大力开发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文成县委、县府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兴油创新机制,提高产业化水平。每年安排10万元经费,逐步建立良种采穗圃和良种繁育中心,用于名优品种引进、良种选育、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等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科技含量。
4.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创建油茶名优品牌
油茶产业作为文成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特色产业发展优势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绿色保健食品的追求,市场对油茶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实施创建油茶名优品牌战略,开发一批质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品牌产品[6-7],对于加快文成县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成县府、县委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和培油茶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育和油茶示范基地,重点扶持油茶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
5参考文献
[1] 回良玉.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建设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林业,2008(10):1-4.
[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
[3] 姚小华,王开良,罗细芳,等.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1):3-6.
[4] 余钟仁.上饶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83-384.
辽东半岛中部西侧的瓦房店市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县级市,此地依山傍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气候优势,比较适合种植蔬菜。近年来,蔬菜产业迅速发展,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度增加,蔬菜的产量逐年增长,带来的市场经济效益也在逐年稳步增长中,蔬菜产业正在向着优质尧高效尧安全的方向发展。
1瓦房店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20年,瓦房店市露地蔬菜田逐年减少,设施蔬菜面积增加,菜田面积稳定在1万hm2左右,露地蔬菜与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1颐4。截至2015年,建设省级育苗中心建设项目2个,分别为三台满族乡大连伊甸生态农业科技博览有限公司和九龙街道大连飞凡农业有限公司花卉育苗中心。
1.1蔬菜播种面积大
蔬菜种植业的播种面积基本呈现上涨趋势,覆盖的区域乡镇也在逐渐增广加大之中。各年份蔬菜种植面积如下院1997年6974hm2尧1998年6943hm2尧1999年6749hm2尧2000年7377hm2尧2001年9094hm2尧2002年7997hm2尧2003年7983hm2尧2004年6801hm2尧2005年7758hm2尧2006年8070hm2尧2007年9804hm2尧2008年8842hm2尧2009年8979hm2尧2010年9456hm2尧2011年9611hm2尧2012年9782hm2尧2013年10500hm2尧2014年9100hm2。由此可以看出,蔬菜播种面积除个别年份出现下降的情况,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
1.2四季均衡生产,蔬菜商品率高
随着设施农业面积的增长,种植蔬菜不再严重受外界气候条件的限制,瓦房店基本实现四季蔬菜均衡供应,全年产量逐步增高。各年份蔬菜产量如下院1997年26.5万t尧1998年32.4万t尧1999年34.4万t尧2000年37.9万t尧2001年40万t尧2002年42.0万t尧2003年47.2万t尧2004年51.9万t尧2005年51.9万t;2006年60.1万t尧2007年65.0万t尧2008年65.3万t尧2009年66.5万t尧2010年68.2万t尧2011年68.8万t尧2012年70.1万t尧2013年72.5万t尧2014年69.6万t。由此表明,瓦房店市蔬菜产量近20年基本是升高的走势,从1997年到2007年,蔬菜产量实现翻一番,之后蔬菜产量呈现一个平稳缓速的增长趋势,实现蔬菜自给自足,在市场上占有有力的竞争位置。
1.3蔬菜品种繁多
境内蔬菜沿袭栽培品种分23类,品种数量无考;发展到1985年已经有36类,138个品种。至2005年,新增蔬菜品种80余个,目前,品种数量仍在大量增加。
1.4部分区域由产量主导型向质量效益主导型转化
本地供应蔬菜数量完全可以达到本地人们的需求,还可以供应大连等地区的需求,随着供需矛盾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蔬菜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与市场效益等关系更加密切,优质的蔬菜产品有更好的市场和发展前景,从而导致有些区域蔬菜生产从产量主导型向着质量效益主导型转化,发展更广阔更高品质的市场。
1.5蔬菜生产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
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新型技术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瓦房店近些年来,坚持进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从农民的意识与认识抓起,每一年坚持搞科普大集,开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发放各类科普资料。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诸多乡镇购买农业监测仪等先进的设备及仪器。开展科技培训尧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的实用的科学技术传递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
2存在的问题
2.1各乡镇蔬菜生产发展不平衡
一是瓦房店市内蔬菜发展存在区域性,蔬菜生产主要靠元台镇尧老虎屯尧太阳办尧三台乡尧谢屯镇尧祝华办尧泡崖乡尧九龙办尧杨家乡尧瓦窝镇等乡镇,得利寺尧松树镇尧驼山乡等乡镇蔬菜数量甚少。二是生产作物和品种比较单一。目前,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黄瓜尧番茄尧辣椒尧茄子尧芸豆等几大作物和品种上,造成市场种类单一,致使蔬菜生产在生产规模尧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上远不如发达城市。
2.2基础建设比较落后
由于瓦房店市保护地发展比较早,早期建造的温室存在结构尧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造成保温性能差尧采光性能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冬季温室蔬菜的栽培管理,从而使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品质下降,产值降低,削弱了广大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2.3蔬菜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蔬菜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在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蔬菜生产过程中农民滥用农药尧化肥以促进生长,促进产量增长,造成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合理施用农药尧化肥,以生态环保的方式促进蔬菜生长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2.4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瓦房店蔬菜产尧加尧销等网络信息建设比较滞后,农民了解供求信息尧市场信息等渠道不畅通,农民合作组织构建与蔬菜生产发展不匹配,造成农民选择优良品种难尧掌握国家惠农政策难尧了解市场需求难,已经严重影响瓦房店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
3对策
3.1做好蔬菜产业规划,调整品种结构
结合瓦房店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满足市场的需求,合理统筹规划,把蔬菜种植重点从生产效益转向产业化效益,推动结构升级尧产业升级,搞好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扩大大棚生产规模,加大有机蔬菜发展力度,加强创建自主地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2严把质量关,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制定严格的蔬菜质量生产标准,教育农民把生产高质量蔬菜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收购尧加工企业把好质量关,形成农民尧协会尧企业诚信经营,树立质量尧品牌意识,生产高质量高标准的蔬菜产品,严格把好市场大关,促使瓦房店蔬菜产业进入大流通尧大市场销售。
3.3改善蔬菜基地建设
加大老旧蔬菜基地的棚室改造和道路建设,使棚室建设更具科学性尧合理性,为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4实施科教兴农,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引进和推广新兴技术尧优质品种等促进蔬菜产业发展。自主开发推广因地制宜的优质高效益型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4]。积极引进新尧特尧优蔬菜品种,加速蔬菜品种更新换代,进而提高良种利用率,提高瓦房店地区良种覆盖率。加快设施栽培尧无公害栽培尧秋延后春提早栽培尧有机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大标准化程度的培训力度,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及有机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尧化肥等,进而保证食品安全。
3.5培养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开发力
积极培养尧引进尧扶持尧发展蔬菜储运营销和加工企业,培养龙头企业带动全是市蔬菜产业平稳全面的发展,建立农户尧企业尧市场蔬菜规模化生产营销运作模式,逐渐使农户尧企业尧服务组织之间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尧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4参考文献
[1]柳代善.洋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讨[J].农技服务,2016,33(1)院23-24.
[2]王春明.辽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6(9)院32-33.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21-01
1 漯河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全市现有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涵盖苗木花卉和经济林果种植业、木材加工业、林下种养殖业等;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3万户,带动生产基地5 740 hm2,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漯河市龙头企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日趋凸显。
1.2 发展特点
1.2.1 产业集聚发展凸显。以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漯河市装饰材料公司、临颍森发为代表的加工企业,覆盖杜曲、瓦店、北舞渡、太尉、青年乡等乡镇,加快建设临颍县杜曲镇,舞阳县北舞渡、太尉镇,召陵区青年乡三大木业加工园区,推进了漯河木业加工产业化集群发展。以龙头企业亿康工贸有限公司等果品生产企业为引领,依托邓襄镇、召陵镇晚秋黄梨,龙城镇优质鲜桃,商桥镇黄桃等果品生产基地,推进了全市经济林果种苗、种植、果品加工、果汁饮品生产业发展。以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胡桥园林绿化公司、伊人黑玫瑰公司等为龙头,以荣鑫园林、万春园林、开源集团、舞阳振乾、锦地绿园、漯河市花冠林木种苗场等20余家花木公司为骨干,带动了全市种苗花卉产业化集群建设。以国伟农林牧开发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舞阳县文峰乡、保和乡、城关镇香菇生产基地,九街乡鸡腿菇生产基地,太尉镇双孢菇、草菇生产基地,马村、孟寨平菇、木耳、食用灵芝等生产基地建设。
1.2.2 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如亿康工贸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生产林果类罐头、蔬菜类罐头及其速冻产品,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标准”的经营模式,先后在郾城区李集镇、龙城镇建立了自有果蔬基地253.33 hm2,食用菌大棚100余个,在源汇区大刘镇、龙城镇、舞钢市武功镇、舞阳县章化乡等地发展或合作黄梨、黄桃基地逾133.33 hm2,年消化黄桃5 000 t,梨3 000 t,山楂、猕猴桃、油桃、杏、樱桃、苹果等杂果1 000 t,消化流转土地面积386.67 hm2,带动1 200户农民参与,创造就业机会800余个(工厂+基地)。
1.2.3 市场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企业开展创新,培育知名品牌,拓展销售市场销路。经过多年努力,工艺品公司成为国内目前生产同类工艺品企业中的大型企业之一,“天赐一木”艺术品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佳作品奖,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漯河市亿康工贸有限公司的“哈哈康”牌南北水果系列、户外旅游营养套餐系列、蔬菜食用菌系列、喜宴甜汤系列等四大类180余个品种规格,都通过了ISO9001、QS、HACCP、欧盟IFS、CIQ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远销欧美。
2 漯河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偏小
漯河市木业加工企业规模偏小而分散,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经营方式落后,创新能力有限,加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制约着该市林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2.2 经营水平低
漯河市龙头企业自身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抵御风险能力、资本运营水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较低,其经营理念、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仍未完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1-2]。
2.3 融资渠道不畅
目前,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量大,贷款难[3]。由于融资渠道不畅,难度大,资金瓶颈制约企业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竞争能力的增强。
3 漯河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策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带动作用。选准成长性较好的龙头企业,从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以促其发展,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对产业集群的支撑能力。
3.1 规划引导,打造名优品牌
因地制宜加快调整林产品的产品结构与区域布局,规划培育特色明显、产业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健全服务功能,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4]。在现有“恰西亚”“沙澧特”“金利园”“雪中雪”“绿康”等品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劳动能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
3.2 突破制约瓶颈,创新融资模式
协调金融部门、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整合信贷资金扶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建立个人小额贷款和林业小企业贷款的扶持机制。引导部分规模企业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5]。引导产业内部企业加强协作,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3.3 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根据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围绕森林旅游、木业加工、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花木交易市场、林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进行项目招商,加快推动漯河市林业经济发展。
3.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共同发展
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行“龙头企业+标准化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6-7]。
3.5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
不仅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扶持力度,还要从产、供、销、技术培训、信用担保等各方面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程云行,汪樟春.论林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建设[J].林业经济问题,1999(3):11-15.
[2] 谢永水,刘炜,姜智慧,等.培育林业龙头企业 推进林业产业化[J].今日科技,2006(2):16-17.
[3] 于新匣.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4] 师军杰,王薇,李楠,等.漯河市木业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C]//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