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06-12 09:37: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可持续发展报告

篇1

上海原本也是一个以遗体葬为主的城市,公墓的布局也不适应城市的发展。解放初期公墓达110处之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百多亩,小的仅十来亩,有不少地处中心城区(详见《上海殡葬年鉴》2006年卷)。解放后对公墓进行了整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的公墓格局,现有公墓43家,平均墓地面积在150亩左右。

上海率先实现了100%的火化率(除特许外),与此同时,公墓也实现了从遗体葬到骨灰葬的转变,满足了公众“死有所葬”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墓业开始导入市场机制,出现了由福利性向经营性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郊区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级公益性墓地大量迁入经营性公墓,使经营性公墓的入葬率达75%左右,形成了以经营性公墓为主的格局。同时,经营性公墓的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均绿地面积超过40%,绿荫覆盖面积达60%以上。全市43家公墓中,已有18家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已有6家被评为花园单位,成为所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的“绿肺”,为上海“园林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葬式的多样化成为生态公墓建设的一个亮点。上海各个公墓都具有节地特征的葬式供公众选择,树葬、花坛葬、室内葬、壁葬等节地葬式已成为常见的节地葬,1平方米以下的小墓穴(双穴)受到欢迎。由遗体葬到骨灰葬,从3平方米墓穴(双穴)向低平方葬式的发展有效地节约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累计共节约土地6000亩。

上海濒临大海。海葬成为上海殡葬业生态化建设中的一个特点。上海由保存遗体向不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转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实现了100%遗体火化之后,又向我们提出了骨灰的保存模式问题。十分显然,从生态化的要求来看,不保存骨灰是最为节约土地的一种骨灰处置模式。在上海,不保存骨灰的处置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深埋,一种是骨灰撒海。上海市民政局竭力倡导骨灰撒海的不保存骨灰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进行公司化运作;使撒海数有逐年增长趋势。截止2006年底,骨灰撒海活动已相继进行了100批次。2006年实行海葬的有1615具,比2005年上升了8.75%,约占当年亡口总数的1.4%。当年节约的土地,按机会成本的理论,以保存期70年计,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贵的,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取得海葬量逐年增长的态势,为上海的生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建设,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上海公墓业的发展来说,在绿色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向人文生态方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对于公墓,在公众习俗文化中,仍将其视作为“不祥之地”。公墓的绿色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偏见。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公墓以及它的周边,存在一个被称之为“负魅场”的空间,有着一种“吓咾咾”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源自于传统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负魅场”,必须从习俗文化上来一个根本的改造,在更深层次上变革民族观念。有学者认为,这种状况,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存在。

但是,作为公墓业,则不因此而懈怠,要尽快从“自我做起”。绿色生态建设的加快将对减少“负魅场”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人文生态建设,以进一步消减公墓的负面影响。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我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绿色生态公墓的建设将“死有所葬”提高到新的水平上。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仅有一块土地可以确保“入葬”,而且,这块土地处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美好环境之中。公墓,犹如传说中的“天堂美景”,从而使“死有所葬”提升到了“死优所葬”的层次上。民政部对公墓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人的“死有所葬”正快速地向着“死优所葬”的方向推进。

“死优所葬”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公墓的功能定位由遗体或骨灰的保存转变为绿地、绿肺,是“死优所葬”的第一阶段;由一般的绿地、绿肺向着具有公园功能的方向转变,是“死优所葬”的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向“人生文化纪念园”提升。

作为公墓发展第三阶段的“人生文化纪念园”,从功能上来说,不仅具有第一、第二阶段的功能,而且具有保存和传承人生文化的功能。人生文化纪念园将使公墓由“骨灰密集地”蜕变为“人生文化密集地”,从而使公墓的“负魅场”大大地消减,为在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传统观念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墓,将从人们“躲之不及”之地逐渐转变为胜地、宝地、圣地。公墓的周边也将成为百业发展旺地。

人是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故事,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的一生,不仅通过DNA,而且通过人生的文化精华传承给下一代。一个民族是由亿万个个体组成的。如离开了公众的每一个人,民族也就成了空洞的概念。作为者,我们始终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亿万人民群众理应通过一种形式,将自己用一生的心血的创造的文化历史保存下来。公墓,在保存人的遗体、骨灰的同时,要努力地扩展功能,将保存人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而使公墓逐渐演变为人生文化纪念园,这又将进一步使公墓的绿色生态、人文生态融汇于一地,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协调一致。

三、扎实工作,努力在公墓建设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公墓建设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胡总书记的指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公墓由绿色生态向人文生态的提升,使公墓的生态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为深化殡葬改革扫清道路。我们认为,人文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公墓业发展中的人文生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死后究竟保存什么”的问题。当我们仍停留在“保存遗体”阶段,那末,遗体所占的土地就要几倍、乃至十几倍于“保存骨灰”所占土地;当我们用“保存人生文化”去一步步地取代“保存骨灰”的时候,我们则将会带来更多的土地的节约,从而使绿色生态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土地基础。

公墓的现有形态具有过渡的特征。绿色生态的建设将使公墓的传统形态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人文生态的建设将在此基础上使公墓的传统特征产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必须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使公众在观念上把注意力由保存骨灰转变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不然的话,公墓业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篇2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

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

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

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

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平衡的区域内,在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很高的态势下,在城市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状况时,必须及时地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实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流之中。这一转折的特点是,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减少贫富差异,推进社会公平,补助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城市对农村的转移财政支付力度,从政策导向、物质扶持、资金倾向、项目带动等对农村实施全方位的反哺。

我国在2003年,已经达到了人均GDPl000美元的水平,工业化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已经平均高达1:3.0以上,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都处于较高的数值,因此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进入了第二个转折期,即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今后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流。

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城市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了解我国城市化50年的状况,明确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中的经验,探索新时期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的选择、战略形态的转变以及发展动力的提升,由此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国城市体系,寻求引领国家财富台阶式增长的制高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机遇期的总任务和发展总方向的把握,必须回答七个严肃的问题:

(1)如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

(2)城市发展方向是否仍然依照传统式的单极扩大?

(3)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城际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

(4)如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效克服二元结构的社会矛盾?

(5)如何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如何构建生态城市和绿色人居?

(6)如何扩大城市就业,创造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7)怎样实现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以上七大问题的统一解决,只有明确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并通过城市化发展形态的革命性变革,即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培育,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取高额“发展红利”、降低发展总成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才能达到社会公平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状况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许多国外学者都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统计数字表明,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明显加速是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

中国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过于偏小。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寻求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中国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在急剧推进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以下的挑战:

(1)城市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

(2)城市对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向右侧移动的良性逆转。

(4)促进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5)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6)加速克服“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

(7)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8)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六、城市化是解决“_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国家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从政策到资金,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就其整体性解决的目标而言,目前仍有很大的距离。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的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的一个要点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唯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大力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一旦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要求的成本阈值,此时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有了大幅度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至此,中国“三农”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得以彻底解决。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乡体系,是解决中国“大城市能力不大、中城市经济不活、小城市实力不强、小城镇总体不优”的根本战略举措,由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七、中国城市化已经走出四大误区

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健康实施,已经走出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下,形成“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误区之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发展,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成与完善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正确选择。

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必须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宏观布局在三维模型中(时间、空间、速度)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必须认识“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均衡,换取实现社会公平程度的相对均衡”这个基本道理。

误区之四: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必然拉大城乡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贫富差异,加剧社会的不公平程度。事实上,只要严格把握城市发展两大转折的要点并实施城市补偿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大力推进乡村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上述误区必定可以得到很好的克服。

八、中国应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体现的平台,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

世界银行认为:国家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积累将步入新的航道。与国际已有的经历相对照:美国的GDP总量在1970年达到1万亿美元,在10年后的1980年,GDP总量达到2.7万亿美元;日本的GDP总量在1978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在其后的10年中GDP总量达到2.4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总量在2000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依照国家规划在其后的10年(即2010年)预计GDP再增加1万亿美元。为什么美国用了10年的时间使得GDP增长了1.7万亿美元,日本增长了1.4万亿美元,中国分别比它们少增长0.7万亿至0.4万亿美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注意到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达到81.5%,日本的城市化率超过64.5%,而中国在2000年的城市化率仅为36%时,也许可以更深一层地认识到城市化率的不同所导致的社会财富集聚能力的差异。因此,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九、中国城市化的高端平台: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空间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容易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网络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协调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高端载体,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必然举措。

今后中国必须首先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体现。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主要表现为: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7)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文明典范。

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三大城市群、日本三大城市群与中国三大城市群对于全国的经济贡献率有着较大差异,表明了中国三大城市群对于国家GDP的贡献率在目前仍比较偏低。

如果按国家首位城市比较:美国纽约的GDP,占全美国的GDP总量的24%,相当于上海GDP总量的40倍,相当于北京GDP总量的75倍,相当于广州GDP总量的87倍。日本东京的GDP,占整个日本GDP总量的26%,相当于上海GDP总量的20倍,相当于北京GDP总量的30倍,相当于广州GDP总量的37倍。英国伦敦的GDP,占整个英国GDP总量的22%,相当于上海GDP总量的5.5倍,相当于北京GDP总量的9.5倍,相当于广州GDP总量的10.5倍。法国巴黎的GDP,占整个法国GDP总量的18%,相当于上海GDP总量的4.0倍,相当于北京GDP总量的7.2倍,相当于广州GDP总量的7.9倍。韩国汉城的GDP,占整个韩国GDP总量的26%,相当于上海GDP总量的1.9倍,相当于北京GDP总量的3.5倍,相当于广州GDP总量的3.8倍。

上海的GDP总量是美国纽约GDP总量的1/40。

上海的GDP总量是日本东京GDP总量的1/20。

上海的GDP总量是英国伦敦GDP总量的1/6。

上海的GDP总量是法国巴黎GDP总量的1/4。

上海的GDP总量是中国香港GDP总量的1/3。

上海的GDP总量是韩国汉城GDP总量的1/2。

中国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偏小,尤其是大城市群集聚财富能力偏低和贡献偏小的现象,已经到了必须认真考虑的时候了。

十、中国城市化的战略设计

中国城市化战略设计必须突出“三维分布”制高点:

(1)培育三大组团式城市群(面)。

珠江三角组团式城市群;

长江三角组团式城市群;

京津环渤海组团式城市群。

(2)创建七大城市带(线)。

沿长江城市带;

沿京广铁路城市带;

哈长沈大城市带;

济青烟威城市带;

绵德成渝沿线城市带;

长株潭城市带;

海峡西岸城市带。

(3)发展若干中心城市圈(点)。

未来中国城市化战略制高点一旦成熟与完备后,在国土面积只占全国8%的总面积上,将容纳全国人口的55%(平均人口密度1600人/平方公里,不高于世界大城市带的平均人口密度),将有全国GDP的80%,将有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0%,将有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在上述地域中生成。这样中国其他广大地区的“发展压力”才会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十一、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是获取“发展红利”的最佳载体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整体表现呈现出“点状拉动”的经济增长形态。以4个经济特区为起始,紧接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近5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0余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上海浦东、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陕西杨陵等,努力发挥点状突破的带动作用,起到了窗口、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引领国民经济在20多年的时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经济总量提前翻两番,为21世纪整体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必须注入全新的动力源。十分明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红利”的支撑,从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生产关系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一直到全面的制度创新,给经济的快速成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这种动力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仍然是根本性的依托。同时,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已经具备了从“发展红利”中索取的成熟条件。所谓发展红利是指“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由于空间结构、网络结构、产业结构、人力结构和营销结构的趋优调整,区域发展在等级、有序、互补、高效的整合中所获取的额外收益和潜在收益的总和,即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事实证明,当经济主体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时,生产力要素的组合趋好、资源配置趋优、专业化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的“自发”获取将呈非线性增长。例如从地级向省级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倍;但从省级规模向跨省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0倍。以上规律告诉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追求在全世界筹划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其最高理想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发展红利,而组团式城市群则是目前得到发展红利的最有效途径。

发展红利的大小反映了以下七类区域优化的综合结果:

(1)区域整合的规模与程度。

(2)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程度。

(3)产业链布局的合理程度。

(4)发展成本的降低程度。

(5)大、中、小城市与乡村的协调程度。

(6)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程度。

(7)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三大组团式城市群的发展红利初步估算如下:珠江三角洲约提升GDPI.8个百分点,相当于21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长江三角洲约提升GDP2.2个百分点,相当于2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京津环渤海约提升GDPI.3个百分点,相当于1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发育成熟后,所获,取的发展红利平均约为6400亿元(2001年不变价)。

十二、中国城市化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

城市化必须支付社会成本。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户口和身份的转变,更本质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手段的升级。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11亿,依照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人,“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人,总计每转变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平均需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人(2000年不变价格)。在现有城市人口的基础上,未来50年期间中国约增加6亿—7亿城市人口,城市化所需的社会总成本达到15万亿”16万亿元(相当于1.8万亿—2.0万亿美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这个数量是2000年GDP总量的2倍。在未来50年期间,平均每年支付城市化成本约为3000亿~3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0年全年GDP总量的4%左右。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成本的高低,与城市的经济实力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城市经济实力越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财富集聚能力越强,城市发展成本也就越低。因此,加速中国城市化步伐,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这是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群引发经济社会变革

组团式城市群的构建,既有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思考,又有产业布局上的合理调配,以达到组团式城市群在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完善,以此去获取“发展红利”。即从知识互补、人力互补、技术互补、产业互补和设施互补中,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最终享受发展红利为区域带来的整体效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构建组团式城市群过程中,必须逐步实现三类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

l.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解决城市化成本的基本出路。

在未纳入组团式城市群范围时,土地是作为第一产业(以绿色植物作为初始生产力的存在形态)的载体而存在,其基本属性是作为资源,加上其他自然投入(如水、太阳光)和劳动力投入,形成了农业的初始生产力。当土地纳入到组团式城市群之后,其功能形态和使用价值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从原先以生产农作物为主转变为高资本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

2.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培育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城市化进程中一要在数量上将农民转变为市民,二要将农民的素质与积聚财富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组团式城市群的本质要务。

3.促进民间储蓄向民间银行的转变:逐步走向扩大“内投”的稳健方向

现在我国的民间储蓄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与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大致相当,加上固定资产的占有,民间财富已经达到一个十分可观的地步,如何积极稳妥地将这个庞大的资本释放出来,转变为逐渐制衡外部投资额的程度,是推行城市化进程中扩大生产、解决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全面纳入市场体系的重要步骤。

十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七原则

研究报告拟订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七原则:

(1)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规模、等级、互补、共生及其在国土空间布局中表达出的有序充填(空间谱);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结构、功能、协同、进化及其在时间序列识别上表现出的整体协调系统(时间谱)。

(2)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等构成了城市综合体的等级性、共轭性、异质性、多样性。

(3)在城市系统的外部结构中,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等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特别是通过城乡的物质代谢过程、能量传递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优化配置过程,去培育区域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

(4)在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乡村的索取被该城市对乡村的回馈相平衡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才是健康的与合理的。

(5)宏观监控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表征”和城市状态的“公平表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基本依据。上述三种表征的定量化,共同构成了城市化进程中质量的统一判别,并以此作为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评价基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国家城市化的数量规模与空间布局应当有一个战略性的突破:建立以高密度为特征的三大城市区(群);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七大城市带,建立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几十个城市圈,分别从“面、线、点”的有机组合,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力军,完成中国城市化空间布局的战略目标。上述的城市化战略空间布局,将充分发挥城市集群“发展成本低、土地占用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市场竞争力和生产集约能力高、综合‘成本—收益’指数高、积聚国民财富能力高、能加速实现社会公平等优势。”

(7)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国家城市化战略设计的着力点在于持续培育城市的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积极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经济全球化已成历史潮流,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城市发展已经纳入世界城市化进程。这就意味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使用同一游戏规则,即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接受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迅速提升城市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整体水平。

十五、关于中国城市样本选择的说明

本报告选择全国一些主要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暂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有关城市),其中包括:

(1)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在这36个城市中有:直辖市4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副省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15个,分别是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地级省会城市17个,分别是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合肥、福州、南昌、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9个):秦皇岛、连云港、烟台、威海、汕头、湛江、珠海、北海、南通。

(3)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2个):大庆、包头。

(4)特别选择的城市(4个):唐山、无锡、苏州、温州。

(5)拉萨由于统计数据缺乏暂未列入统计分析范畴。

篇3

5月22日,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戴姆勒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13》,这是戴姆勒自2011年以来在中国的第三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阐述了戴姆勒2013年在华商业运营对中国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戴姆勒大中华及其控股公司与参股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付出的努力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剖析。

“多年来,我们秉持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建立了高度互信、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戴姆勒集团董事会专门负责中国市场的成员、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唐仕凯先生表示,“我们不仅通过简单的财务数据,而且通过全面评估对中国大陆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市场的接受程度,来衡量企业成功与否――这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发展报告的一大创新,201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基于戴姆勒针对客户、供应商、员工、媒体等在华利益相关方开展的一项广泛深入的调查。该调查于2013年11月22日至12月30日之间进行,主要形式包括调查问卷及面对面访谈。调查结果为戴姆勒了解利益相关方对戴姆勒在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期望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结果,戴姆勒甄选出35个对公司和利益相关方至关重要的议题,并围绕这些议题进行报告内容的撰写,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相关性。

2013年的报告所涵盖的话题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在华销售渠道实现战略重组合并,成立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新的销售公司以打造最佳客户体验为重心;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及2013年正式投产的新发动机工厂在研发、质量标准及环保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戴姆勒在指引未来汽车创新安全技术及高效驾驶技术方面的新理念,以及公司在教育、环保以及文化等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项目,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市场的关系。

戴姆勒集团始终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其全球战略的核心准则,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融入公司政策及企业日常管理之中。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印证了戴姆勒长期致力于在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期望。

篇4

坚持可持续发展

BP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界定了明确含义:更新资产,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持续吸引新的员工;服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用户、股东和社区对公司的信任与支持。

负责任的行为是公司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BP认为,公司负责任是公司为社会认可的基础,无论是公司能够控制的经营活动,还是不能控制但有影响力的活动,公司都必须负责任;公司负责任与确保股东回报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公司运营满足人类需求,才能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公司身为世界的一部分,要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BP要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公司和社会的人才成长。

BP价值观

核心理念是正直、诚信经营、尊重他人、追求共赢、服务人类进步;奉献产品和服务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为人们出行、取暖和照明提供便利;坚持尊重人权和保护环境。

品牌价值观:一是业绩为本,全球统一标准,包括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如环境、安全、用户和员工满意度等;二是创新,寻找新机会,实现新突破;三是进取,以亲和、公开的方式广泛听取顾客、社会和社区的建议,持续改进;四是绿色环保,承诺以积极、负责的态度使用资源,大力开发低碳排放能源。

集团价值观原则:一是健康、安全与环保。确保健康与安全,运营对环境负责任,发展不以环境为代价;二是员工和能力,包括员工技能、善待员工、员工期望、包容性、才能与多元化、薪酬;三是处理外部关系,包括互利共赢、社会影响、人权、透明度、政府关系和施加影响;四是业绩,包括守法与道德观、持续改进、内化目标、风险。

特别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在达成BP社会责任目标和落实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BP期望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司运营对环境负责任,公司发展能够超越利用能源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公司与社会保持互惠共赢,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尊重人权。

BP 2005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框架

报告共四章,可划分为五个方面。概述,介绍BP公司的责任观,2005年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成就与挑战,能源产业背景以及公司业务和新技术发展概览;公司社会责任实践,具体阐述三方面内容:负责任的公司运营、公司与气候变化、公司与社会发展;公司社会责任业绩指标,包括五年的业绩指标数据和业绩指标数据的解读;报告编制方法和报告采用的国际组织标准,介绍了判定实质性问题的重要性矩阵工具,报告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UNGC)、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2)》和国际石油行业的报告编制指南,提供了BP社会责任指标与UNGC、 GRI指标的对比索引;安永事务所对报告的独立审验声明。

BP公司社会责任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与运营,包括实物产量、销售收入、重置成本利润、税款、股息、员工报酬、供应商合同金额、因不合规或不道德行为中止合同数目等;安全与作业标准化;环境,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水排放、废料和环境与安全罚款等;员工,包括员工总数、性别、民族、员工热线案例等;社会捐助。

点评

BP 2005社会责任报告特点鲜明,重点突出。

一是报告取名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ility Report),明确阐述了BP对可持续的理解,提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对社会负责任,公司致力于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环境可持续发展、员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是报告内容既突出行业特点,又充分反映国际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标准。BP2005年报告是公司第一次根据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美国石油学会(IPIECA/API)指南编制的报告,采用了能源行业的关键业绩指标。同时报告详细阐述了对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的支持;对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2002)的11条原则的应用(透明度、包含性、清晰性、完整性、相关性、可持续发展、准确性、中立性、可比性、可验证性、时效性)以及与GRI核心指标的对比索引和说明。

三是报告充分反映了BP社会责任实践的重点。在负责任的公司运营中,报告强调了BP社会责任管理体制、机制和程序;利益相关方对话和参与;安全、环境和员工责任等内容。在BP与气候变化中,报告强调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能源,重点介绍了替代能源和可持续交通。在BP与社会发展中,除全面介绍BP对业务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和社区的积极影响以外,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和利用公司专长服务社会。报告特别指出教育是发展的关键,是BP社会责任框架内的一个核心内容。能源是帮助人们脱贫的重要因素,BP作为能源公司要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

篇5

农业示范园区始建于2010年3月,由园区管委会负责经营管理,2012年8月,县委、县政府将管理权及人员整体移交给镇政府。园区管委会与镇龚阳村农民签订了15年的土地租赁合同,租赁土地1148亩。5年来,县镇两级共投入资金1134万元,相继建成了302.5亩的优质核桃种苗繁育基地一处,2000m2智能自控温室一座,二代节能日光温室39座,配套建设了供暖、供电、供水、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

园区管委会按照“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原则和县委办(2010)6号会议纪要精神,组建了园区核心企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资产共计438万元,包括房屋5间、智能自控温室1座、二代节能日光温室39座;现有核桃基地187亩,药材基地50亩,绿化苗木繁育基地30亩。截止目前,公司负债67万元,累计经营性亏损69.1万元。

园区成立以来,先后引进了核桃新品种14个;刺柏、云杉等绿化苗木品种11个;花卉、蔬菜、食用菌品种46个。有关山林管局苗木繁育中心、农牧局疾控中心等4个单位,基本形成了“核桃苗木栽桩,绿化苗木主导”的产品结构布局,特别是核桃产品加工包装,提升了农业知名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问题。在建园初期,园区土地按照“反租倒包”的形式,与农户签定了15年的租赁合同,目前已不符合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这是制约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二是设施陈旧老化。2010年修建的39座日光温室已连续生产5年,部分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温室保温性能差,冬季已不能正常生产。三是资金投入困难。园区发展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投、融资渠道狭窄,园区发展经营所需的资金无法解决,发展规划得不到落实,发展壮大的目标无法实现。四是没有发展优势。园区自成立以来先后与临洮新兴花卉公司、食用菌技术研究中心、兰州市农科所、市农科所、农校等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过技术合作,但最终都没有形成固定的技术协作关系,园区在技术、品种以及人员素质上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低下,因而带动能力不强,辐射面不宽。同时,由于园区生产规模小,产品进入大市场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五是债务大、负担重。园区公用部分土地租赁费县上解决至2011年,2012年起每年16万元的土地租赁费由园区承担,成为园区的一个沉重负担。同时,公司外欠帐务多达20万元,回收困难,直接影响到园区正常生产经营。

三、对策建议

1、利用现有设施培育优势产业。一是把握近年来小城镇开发和城市扩建的机遇,开发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高档次绿化苗木。二是利用现有设施,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油桃、杏子、西瓜等反季节林果业。三是借助矿区蔬菜消费量大的优势,在设施农业区大力发展反季节中高档精细蔬菜,建成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培育优势产品,逐渐形成园区的特色优势,促使其不断发展。

篇6

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西部文化旅游产业高地”总体目标和全市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市旅游局制定和启动了“百A百星创建行动”,即“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市国家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总数为100个“A”、100颗“星”。目前,中国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中国、中华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博物馆、古镇、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已全面启动。市旅游局将继续加大指导力度,加强与省A评委的对接联系,积极指导和督促各景区做好创建工作。

全市5个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酒店五星级改造工程已于月初顺利完成,并已对外开放营业。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国际五星级酒店、五星级酒店、城游客服务中心等正在进行基础建设,年内将达到形象进度。万和大酒店已成功创建为四星级酒店,东方国际大酒店已完成内部装修,并于月24日对外营业,正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和省、市星评委意见进行整改。

二、实施线路统筹,打造省级精品绿色旅游线路

市旅游局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省旅游线路统筹重点城市的优势,整合资源,深入推进旅游线路统筹工作,把中国祈福如愿之旅、中国休闲之旅、中华体验之旅3条线路打造成为省级精品绿色旅游线路。目前,全市旅游线路统筹工作推进情况良好,截止月日,全市旅游线路统筹工作已完成投资9.85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的47.9%,66项具体任务已完成13项,占全年总任务的20%。

篇7

一、引言

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处理好企业当中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环境会计所具有的职能即是帮助企业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环境会计工作即是现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管理手段。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一般企业在保证环境不被污染、确保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去获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能够有效处理转嫁给社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有效遏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优化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企业承担其应有的环境责任,促进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战略的进程。

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会计报告概述

1.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做到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发展战略,而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人类尽可能的去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属于生态环境效率问题。第二,尽可能的促使环境在各代人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这就属于生态公平,属于社会方面的问题。所以可持续发展讲究的是促进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是保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能够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促使人类长期发展的保障。

2.环境会计报告概述

环境报告也称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信息公开等,主要是指政府或者是企业能够通过某种形式来向公众出相关的环境方面的信息,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的了解环境方面的具体状况,从而共享环境方面的信息,能够有效的激起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和欲望,并对一些环境破坏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压力及束缚,最终保证社会经济和资源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促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环境报告在其真正发展的过程当中是有财务报告附注、环境会计报告以及独立环境报告等形式,而其中的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报告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三、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所存在的问题

1.环保认证信息披露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同时,只有极少数一些企业是通过了环境管理的认证体系,如今很多的企业,在对外的环境披露过程当中只是表明其是内部的环境管理是严格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来实行的,并没有表明其是否通过了国际环境管理的认证。一般这些没有经过认证的企业都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另外,我们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缺少全面、系统性的环境信息指标。部分报告只是简单几句定性式地描述。有的甚至还未有一些必要的环境指标。侧重披露企业环境方针,未有实施后的成果数据,这些都直接会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估依此企业的环境业绩,大大削弱了环境信息的披露作用。这就说明这些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环境的管理体系。

2.环境会计中环境业绩方面的指标表述简单

环境业绩是对企业环保活动成果进行的说明,是环境报告书的核心部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指数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健康、绿色发展的评价标准,是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成果的体现。现阶段,部分企业对企业环境业绩的重视不足,缺乏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落实。基于企业环境绩效的两个角度分析:财务角度分析和环境质量角度分析。企业没有有效地将环境会计工作实施到以提升环境条件、促进企业经济增长、企业效益提升带动环境质量工作的良性循环。本质上,企业落实环境业绩工作不够彻底。同时,企业相关环境的业绩数据存在问题,企业在对其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披露的过程中,表述不够系统、全面。这种虚假行为直接影响相关信息的真实度、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应的环境战略决策,间接影响了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

3.缺乏环境会计管理的人才

从理论的层面上来分析,财务会计人员通常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报告、收集、记录以及针对会计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进行负责,具体负责的是对会计信息的整理、分析以及传递,这两者的分工职责较为清晰和明确。而且,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当中财务会计部门,其中多数担任普通财务会计的人员几乎都是一人兼两职,而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具有单独性质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的岗位。同时,我国部分从业人员对于环境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系统培训、学习,这就使得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力不从心,对环境会计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化,其信息披露工作过程中缺乏真实性、科学性的问题突出。企业环境会计是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多学科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丰富的实践,因此对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综合素质更加突出。目前,基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建设事业严重落后,缺乏良好的背景保障,导致相关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够。因此,建立环境会计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是希望环境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专业的管理、财务、环境以及环境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方面的知识,需要将这些丰富的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际,通过丰富基础专业知识、大量实践模拟,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综合职业素养。如今,我国环境会计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普遍较少。环境管理会计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4.第三方的审计缺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开展的环境会计报告工作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审核认证。虽然有一些环境会计报告中存在第三方的意见,但这些意见都很笼统,而且几乎都是那些非专业人士和政府部门的评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数据的可信度。这样就会造成虚假信息四处传播,最终将造成人们对于企业所披露出来的环境会计信息产生严重的怀疑,这样不但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内部环境会计人员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出现。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会计的对策

1.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观念

首先,基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落后的现实状况,强化政府在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提升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自愿性与积极性。其次,依靠政府的作用加强企业环境会计的国际经验交流,通过对世界先进经验、理论的研究,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统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体制,强化我国企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观念的先进性。再次,进行积极的环境会计宣传,注重社会性的环保知识教育。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积极提升社会的环境意识是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强化环境会计知识普及是亟待解决的基础性工作。

2.构建科学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基于环境会计多学科结合的特殊性,注重学科交叉运用的理论研究,通过对环境、经济、会计、发展等交叉领域有机结合。基于环境会计的地域性,因地制宜的环境会计理论指导体系是其良好发展的开端,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知识体系,寻找适宜的计量方法,从而促进企业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体系解决实际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

3.健全环境会计相关法律内容

健全企业环境会计法律内容,增加相关企业环境报告条款,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促进企业开展环境工作,落实好环境相关申报和登记工作。此外,法律中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法律控制的范围,所强制要求的信息披露范围不仅局限在企业的环境影响方面,同时要扩大到对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民众对于信息披露的权力。第二,法律条款要强制性要求企业向政府的有关管理机构报告环境相关信息。第三,促进企业环境信息的透明化进程,强化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力。因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法律的保障是最有力、最科学的方式。

4.强化环境会计人员核算培训

企业的管理者通常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真正执行者,而真正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具体操作人员,则是企业内部的会计相关从业人员。所以,在真正贯彻以及执行信息披露工作时,企业应当主动公开和披露出环境信息当中的有效真实数据,同时还应当对相关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保证其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主动公开和披露环境信息所要求的各项专业知识。所以在真正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当中,在对相关人员实施环境会计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保证其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序。因此,高专业素养的环境会计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创新与变化的进步,由不同角度对企业内的环境会计核算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观念、战略以及理论认识,是环境会计产生、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经营主体,所以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背景下的环境会计理念,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企业的环境会计手段,促使企业绿色生产的过程,同时把企业环境会计当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仇荣国,张建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演化博弈分析――基于媒体正面引导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4(10).12-16.

[2]童音音.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商场现代化,2014(24).32-33.

[3]刘海丹,李玉萍.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45-55.

[4]魏蔷微.国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14(21).123-131.

篇8

一、序言

2014年5月15日,ISO/TC268在加拿大多伦多世界城市峰会期间其第一项国际标准ISO 37120 城市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指标。ISO 37120是以人为核心,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建立的一套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体系,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以来,世界城市数据委员会(WCCD)已经组织伦敦、多多、上海、迪拜等30多个城市试点ISO 37120。2015年,联合国减灾署(UNISDR)将在全球参与“城市防灾能力建设(Making Cities Resilient)”计划的45个城市实施ISO 37120。

城市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伴随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城市居民对国家、政府和自身有了更高的期盼和更多的要求,包括更好地参与经济建设、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广泛的公共服务、更优美的自然环境等。ISO 37120是以人为核心,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国际标准。通过实施ISO 37120,将有助于推动各城市实现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有效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度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工作,于2015年启动“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示范活动”,并先后与深圳市、青岛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并计划在国内选取20个左右城市实施此活动。

本文以我国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为对象,结合2014年上述19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可获得性,选取了经济、教育、能源、环境健康、固体废弃物、通信、交通、废水、水与卫生等十个方面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综合评价1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以百分制反映1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图12014年我国19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图1显示,2014年可持续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广州、深圳、厦门、北京、宁波、杭州、上海、大连、青岛和南京,得分超过60的城市共有17个,其中超过70的城市共8个,最高的是广州80.51。各城市经济、教育、能源、环境健康、固体废弃物、通信、交通、废水、水与卫生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状况如下。

二、经济

经济方面,选取了六项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百分比、低保人口占城市人口百分比、从业人员占城市人口百分比、每十万人企业数、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如图2所示:图22014年我国19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图2显示,2014年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宁波、北京、深圳、杭州、厦门、武汉、青岛、上海、广州、南京,得分超过60的城市共有18个,其中超过70的城市共10个,最高的是宁波86.84。排名靠前的城市普遍在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低保人口比例较低、从业人员比例较高、企业数量和授权专利数较高。

三、教育

教育方面选取7个指标,包括小学学龄女童如学历、初等教育毕业率、中等教育毕业率、小学师生比、适龄男童入学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教育发展情况如图3所示:

图3显示,2014年教育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南京、武汉、哈尔滨、上海、沈阳、长春、天津、济南、杭州,得分均超过80,最高的是北京98.33。上述19个城市已经普及基础教育,排名靠前的城市在小学师生比和每十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表现更好。图32014年我国19城市教育发展水平四、能源

能源方面选取了2个指标,包括居民年均用电量和人均用电量。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能源发展情况如图4所示:图42014年我国19城市能源发展水平图4显示,2014年能源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杭州、厦门、宁波、南京、上海、大连、北京、天津。得分超过60的城市共有9个,其中超过80的城市共5个,最高的是深圳93.96。排名靠前的城市在城市能源供给方面表现较好,体现在居民生活用电和人均用电量较高。

五、环境

环境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包括PM2.5浓度、PM10浓度、NO2浓度、SO2浓度、O3浓度,上述指标也是2016年1月开始实施的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中提出的限制重要污染物项目。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环境发展情况如图5所示:图52014年我国19城市环境发展水平图5显示,2014年环境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厦门、宁波、上海、大连、重庆、青岛、广州、杭州、武汉。得分超过60的城市共有8个,其中超过70的城市共5个,最高的是深圳92.96。排名靠前的城市在空气主要污染物方面表现较好。11个城市的5个指标数据均大幅超出了GB3095―2012中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表现最差的济南市仅得12.62分,2014年济南市PM2.5浓度、PM10浓度、NO2浓度、SO2浓度、O3浓度分别为90、172、53、72和180,分别是GB3095-2012规定一级浓度限值的6倍、4.3倍、1.325倍、3.6倍和1.8倍。

六、健康

健康方面选取了4个指标,包括平均预期寿命、每十万人医院病床数、每十万人医生数和每十万人护士数。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情况如图6所示。

图6显示,2014年健康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成都、济南、杭州、大连、武汉、沈阳、青岛和西安。得分超过60的城市共有16个,其中超过70的城市共11个,

图62014年我国19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广州89.65。排名靠前的城市在平均预期寿命、医生数、护士数、病床数方面表现较好。其中广州市2014年平均预期寿命81.34岁(第六)、每十万人病床数588.75张(第十一)、每十万人医生数602.16人(第一)、每十万人护士数400.25(第二)。

七、固体废弃物

ISO37120所指的固体废弃物为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方面选取了所有10个指标,包括享受定期固体废弃物收集人口的百分比、人均固体废弃物收集量、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百分比、城市固体废弃物中填埋处理的百分比、城市固体废弃物中焚烧处理的百分比、城市固体废弃物中露天焚烧处理的百分比、城市固体废弃物中露天垃圾场处理的百分比、城市固体废弃物中其他方式处理的百分比、人均产生有害废弃物(吨)和城市有害废弃物循环处理的百分比,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城市极少采用露天焚烧和露天垃圾场处理生活垃圾。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发展情况如图7所示:

图7显示,2014年固体废弃物处理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天津、青岛、重庆、上海、厦门、哈尔滨、大连、长春、济南和沈阳。得分超过60的城市共有14个,其中超过70的城市共6个,最高的是天津82.10。排名靠前的城市在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方面以及有害废弃物的产生和循环处理方面表现较好。

八、通讯

通讯方面选择了全部3项指标,包括每十万人互联网连接人数、每十万人手机拥有量和每十万人固定电话拥有量。根据

图72014年我国19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发展水平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通讯发展情况如图8所示:图82014年我国19城市通讯发展水平图8显示,2014年通讯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西安、北京、青岛、厦门、宁波、杭州、南京和大连。得分超过60的城市共有5个,最高的是深圳84.41。排名靠前的城市在互联网和手机方面表现较好,其中深圳市2014年每十万人互联网介入用户达到41022.74户(第五)、每十万人移动电话313167.39户(第一)、每十万人固定电话49124.68户(第一)。

九、交通

交通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包括每十万人大容量公共交通公里数、每十万人轻型公共交通公里数、年人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次数、人均拥有私人汽车数量、使用公共交通的通勤人员比例、人均拥有两轮机动车数量、每十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交通发展情况如图9所示:图92014年我国19城市交通发展水平图9显示,2014年交通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广州、南京、上海、大连、天津、杭州、西安和厦门。得分超过60的城市共有5个,最高的是深圳86.16。排名靠前的城市在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公交出行等方面表现较好。

十、废水

废水方面选取了全部5个指标,包括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经过初级处理城市废水的百分比、经过二级处理城市废水的百分比和经过三级处理城市废水的百分比。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废水发展情况如图10所示:

图10显示,2014年废水处理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天津、济南、沈阳、青岛、广州、西安、厦门、重庆、深圳和上海。得分超过70的城市共有18个,最高的是天津99.29。排名靠前的城市在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水处理(特别是二三级处理)方面表现较好。

十一、水与卫生

水与卫生方面选取了6个指标,包括供水普及率、持续获

图102014年我国19城市废水处理发展水平得改良供水服务城市人口百分比、获得改善卫生设施服务城市人口的百分比、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用水量和水损失比。根据统计数据计算,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国内19个城市的水与卫生发展情况如图11所示:图112014年我国19城市水与卫生发展水平图11显示,2014年废水发展水平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广州、宁波、成都、南京、深圳、杭州、西安、武汉、青岛和厦门,19个城市的得分均超过60,超过70的城市共有12个,最高的是广州96.84。上述19城市基本在供水和卫生设施实现了全覆盖,排名靠前的城市在供水量和水漏损方面表现较好。

十二、结论

本文氖个方面综合评价了我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省城2014年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表现较好,总体上我国城市在经济、教育方面表现较好,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是环境。

参考文献:

[1]ISO.ISO 3712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indicators for city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life[S].2014.

篇9

履行社会责任是法电集团的根本使命

首先是所有制性质所决定的。作为国有绝对控股的电力企业,必须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行业性质所决定的。法电集团认为:电力和能源是重要的生存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电、输电、配电和经营电力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切实落实到涵盖该领域活动的所有企业和全体员工。

再次是企业性质所决定的。法电集团在法国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是法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和社会对法电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着很高的期望。

价值观注重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尊重人:法电道德观的核心。个人权利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重视通过对话建立信任,包容多元文化。

尊重环境:考虑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业务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参与制定和遵守环境保护国际标准,并保持执行结果的透明。

绩效:公司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体员工贡献的结果,用户、员工、股东、伙伴和社会均从中获益。

团结:确保能源供应的可靠和公平,保障贫困人群用电,反对社会排斥,服务无电人群用电。

正直:面对多重利益的诱惑,保持清正廉洁,反腐败、诚信、坦率和无私。

公司发展战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业绩的统一

法电集团明确要求所属企业选择能够提高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加强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业绩的平衡。

法电集团业绩模式的三个支柱是经济效益、卓越技术和业务专长、环境和社会责任,期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成为国际典范。

法电集团的社会责任落实机制

对外公开承诺

承诺可持续发展,于2001年12月21日了《可持续发展21世纪行动指南》,分为透明、负责、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利益相关方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共21条。承诺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在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公布具体的行动和成效。承诺实施《法电集团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成为法电集团全体员工服务公众利益的行为准则。承诺履行《法电集团企业社会责任协议》。法电集团管理层和员工、工会组织共同签署的协议,对公司社会责任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希望通过法电集团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切实把公司社会责任承诺落到实处。承诺切实履行《公共服务合同》,满足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需要。承诺在全集团范围内执行统一的环境管理方针,是全球为数不多的集团内所有企业都通过ISO14001国际管理体系认证的跨国公司。

建设利益相关方对话和参与机制

一是与利益相关方共享信息;二是建设与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机制,包括与用户、供应商、社会居民和地方政府、协会等,重大决策通过参与和组织国家级的公开辩论,听取社会各方建设意见;三是建设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要求

公司董事会及所属的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外部利益相关方代表、法国政府股东、员工代表。成立了独立的职业规范委员会。成立了以外部专业人士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帮助法电集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社会责任。建设管理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融入日常业务运作。

进行社会责任全员培训

把社会责任理念根植员工心中,化为员工价值观、素质和习惯。广泛开展员工对话和社会责任培训。鼓励员工采取履行社会责任的模范行动。

全球化

在世界范围内的经营区域,承诺执行相同的社会责任标准,与经营所在地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落实社会责任,应对业务经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借鉴全球经验,利用全球资源落实社会责任,应对公司运营的社会和环境风险。

管理工具

创新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如环境管理系统、社会责任行动计划、用工平等和多样化管理项目等。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包括落实“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借鉴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AA1000社会责任报告审验指南等。开发集团层面的项目和投资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工具。

报告的基本框架

报告分为五个方面内容。一是董事会主席致辞,介绍EDF公司的责任观和公司对利益相关方的承诺,包括与法国政府缔结的公共服务协议,与各方代表缔结的企业社会责任协议,表明公司一贯遵守经合组织及全球契约的态度,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挑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二是公司可持续发展小组评价,评价公司2005年践行承诺,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协议、公共服务协议和可持续发展21世纪行动指南的总体情况,以及落实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三是2005年承诺、目标与完成情况,包括2005年公司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具体行动,以及在企业社会责任协议中对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的具体对应,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承诺目标、实践行动及2006年展望。四是公司概况,介绍了EDF集团所属企业在全球的分布和主要业务。五是2005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包括三部分:践行和深化对利益相关方的承诺、践行公司对社区的责任、共同的地球-应对长期挑战。

法电集团主要社会责任实践

一是践行承诺,包括《法电集团21世纪议程》、《全球契约十项原则》、《法电集团商业道德和员工守则》、《法电集团社会责任协议》、《公共服务合同》、《法电集团环境方针》。二是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切实把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包括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建设,特别是与用户、供应商、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各类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机制建设;董事会建设;道德委员会建设。三是培训激励员工全面落实法电集团社会责任协议。四是践行公司对社区的责任,包括确保安全;实施14001环境管理体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社区居民的健康和舒适;通过带动就业、服务社区、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资助公益事业等方式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和谐。五是应对能源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电力普遍服务和贫困人口用电、保护环境和生态多样化等三大长期挑战。包括加大研发力度;促进环境立法与推动社会关心能源资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实施环保政策,切实实现碳低排,坚持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引导客户参与碳减排,发展电动汽车;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用电,帮助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用电;保护生物多样化。

篇10

随着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信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2008年1月-11月期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就达121份,的数量已接近此前历年报告的总和。但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仍需要走很长的路。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与整合

(一)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年度财务报告附注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企业开始披露环境信息,当时只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对环境信息进行简短描述。主要是将环境信息分散到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揭示,很少单独列示。例如,在附注中披露排污费、污染罚款等信息。另外,也在临时报告、上市公告书等报告中,有一些环境信息披露。这个阶段内容很简单,形式也不够规范。将环境信息可能被分散在不同的内容中,不易对环境信息进行完整分析和评价。随着环境恶化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就需要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

2.独立的环境报告阶段

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世界上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企业陆续开始披露独立的、连续性的环境报告。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使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集中化、全面化和系统化,从而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独立的环境报告应该是一种通用报告,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我国最早独立环境报告的,是中石油在2000年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但内容以非货币信息居多。

3.可持续发展报告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环境信息的披露模式逐渐演变为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存的局面,同时,也有企业仍采用环境报告。2000年,全球倡议组织(简称GRI)推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编制报告提供了全球标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定期、自愿对外可持续发展报告。如,2005年世界500 强企业中,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比例近70 %。可持续发展报告包括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部分。目前GRI的第三版指引G3,是许多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参照标准。我国宝山钢铁在2003年和2004年《环境报告》的基础上,已从2005年开始《可持续发展报告》。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整合趋势

2008年1月4日,国资委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因此,我国企业包含有环境信息的报告,有着不同名称。本文就2008年109家企业报告名称的情况进行统计,其中:78家为社会责任报告,15家为可持续发展报告,11家为环境报告,3家为企业公民报告,1家为社会责任、环境经营报告,1家为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尽管使用较多的是社会责任报告,但多数研究者,都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为规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部分信息的披露,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决策,有必要对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进行整合,逐步规范名称及内容体系等,其整合趋势是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信息,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现状及环境信息分析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数量

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目标的落实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我国逐步升温。截至2009年3月10日,我国企业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累计已达200家。2002年仅有2家,2006年为24家,2007年为101家,2008年为109家。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分布

行业分类标准是依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分析资料,为截止到2009年3月10日的基础数据并进行计算整理。200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其行业分布情况及比例依次为:首先,制造业有87家,占43.5%;其次,金融保险业16家,占8.0%;再次,水电气行业15家,占7.5%;最后,采掘业14家,占7%(限于篇幅仅列前4位)。前四位的企业数累计占66%,具有代表性。金融保险业与其他三个行业相比,对环境的影响形式有所不同,因此,选择制造、水电气和采掘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与问题分析

目前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也是我国在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因此,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可以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可为各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与环境信息的披露,提供实践经验。

本文选取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比例较高的制造、采掘、电力行业的13家大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及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比分析的内容,见表1、表2、表3。

从总体上来看,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各项内容的表述都较为简略,有些内容仅限于文字表述,缺少必要的数字说明。有的基本无表格、图片等常用的披露形式。笔者通过阅读、比较和分析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内容,归纳出主要问题如下:

1.报告的编制标准尚未统一

我国企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内容相差很大,在名称、编制标准及内容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

2.环境指标及说明比较简单

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缺乏全面、系统的环境信息指标。有的报告只是简单的几句定性描述;有的甚至缺少一些必要的环境指标。侧重披露企业的环境方针政策,缺少实施后的成果数据,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环境业绩,削弱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

3.环保认证披露信息不充分

13家大企业中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的不足一半,通过认证的相关管理数据也较少。有的只是提到企业推行国际标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并未通过认证。

4.缺少环境会计的完整内容

13家企业中,只有海尔、索尼中国、宝钢股份有环境会计内容。另外,披露的环境信息也未与会计信息衔接。如按现行会计核算要求,企业按规定交纳的排污费列入管理费用、违反环保法规交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赔偿列入营业外支出、为降低污染和改进环境所进行的新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列入固定资产,这些会计信息应作为环境信息内容的一部分。

5.很少经过独立第三方的审计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经过第三方审核认证的较少。有第三方意见的也是非专业人士或政府部门的评论,非专业人士的评论不足以提高报告数据的可信度。只有索尼中国说明了环境数据是经过第三方认证的。

三、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思考

环境信息中的货币信息应纳入会计核算,而非货币信息可归属于单式记账范畴。根据上述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虽然我国已经一些相关规范,如,证券交易所制定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但仍有必要借鉴GRI的第三版指引G3的做法,制定适合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二)提供参考性环境信息指标体系

列出环境指标和环境绩效测评可以衡量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否规范、流畅以及有关环境信息是否能够量化、清晰表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可读性。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披露各种环境信息指标。

(三)继续研究和试行环境会计核算

为了准确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影响,应该通过环境会计提供环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可以了解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借鉴日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方式,推进我国企业研究和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使环境信息更具有可靠性。积极研究和制定环境会计准则,避免由于环境事项导致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和误导信息使用者。

(四)环境信息要经过第三方审计

环境审计主要是对企业所披露的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进行验证。为增加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应像财务报告审计一样,对可持续报告中披露的信息进行独立第三方审计认证。当前国际上比较重要的第三方认证指南工具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担保约定国际标准(ISAE3000)和社会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保证环境和社会业绩指标能像财务报告中的指标那样具有可核实性和可验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国清.公共压力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08,(5):15-22.

篇11

报告评估发现,多数报告已具备完整的框架,但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实质性信息的缺失仍使多数报告的作用被局限于公关的层面,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往年的评估结果相比,2010年披露社会战略和管理信息的报告数量在提升,且已有部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报告促管理的目的。

食品行业CSR报告数量少,质量不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足

《价值发现之旅2010》的结果显示:只有少数食品企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且质量不高,信息缺失较多,极少数报告披露了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的内容;信息平衡性差,没有报告就出现的事故和问题等负面进行说明}报告普遍未充分披露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且披露的信息大多是概括式的陈述,内容空洞。

银行业CSR报告整体得分位列前茅

评估显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得分在行业中位列前位,特别是对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较好,可供参考和借鉴。“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是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重点被关注的议题。不足的是,报告中对绿色信贷发放情况的数据披露情况稍弱,样本中只有61%的报告披露了具体的数据。

中国公司开始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极少有直接披露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中国100家流通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接近三成的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九成的报告披露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八成的报告对公司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和措施进行了叙述,六成的报告披露了和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定量信息,但是极少数直接披露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综合报告成为全球领先公司信息披露新趋势

篇12

一、引言

当今,雾霾、PM2.5、PM10等描述大气污染程度的词汇层出不穷,医院里关于呼吸道感染的人数不断攀升,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再也不是人们明朗的笑脸,更多的人选择带上厚重的口罩,湛蓝色的天空已在记忆中渐渐迷糊。石油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之一,需要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将获得国际高度认可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对比,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借鉴。

二、中石油与壳牌石油基本情况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是由国资委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2015《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中石油排第四位。中石油于2000年首次公开《环境报告》,2007年起《社会责任报告》,至2010年已连续四份报告。2014年中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主要披露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司主要业务指标、接替能源等优化措施、环保措施及成效、回馈社会的公益贡献等方面的内容。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其是由荷兰皇家石油与英国的壳牌两家公司合并组成。2015《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壳牌石油排名第三位。壳牌石油从1998年开始,每年持续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迄今为止,壳牌石油已了1997年-2014年的1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壳牌石油可持续发展报告主要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营业务考虑环境因素、主要业务活动、节能减排新技术、温室气体排放量对比、社会投资贡献等方面。

笔者选取2014年中石油和壳牌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对比分析,并对具体项目进行评价。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比及分析

(一)信息量对比

通过对环保成本的具体项目对比,我们发现:在研发投入和对社区等公益事业的投资方面,这两份报告的信息披露量还是很充足的;但在对大气、废物、污水等处理方面,中石油所披露的信息还是远远不够的。壳牌石油详细披露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其他会影响空气的质量的气体每年的排放量,并与前五年做对比,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技术进行详细的披露,在污水处理方面,该公司披露了每年泄露石油的吨数、次数;而这些信息在中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所涉及的内容甚少。

(三)环保节能效益披露对比分析

在节能减排做法上,壳牌石油充分披露了2005年-2014年,10年来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二氮、酸性气体等有害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开采石油时造成天然气浪费的燃烧量;上游部门的能源强度、油砂能源强度、炼油厂能源强度;操作造成的泄油量及比例分析的折线图;废弃物每年的处理量及处理技术;污水净化量。毫不避讳的披露每年运营过程中泄露的石油量及事故数量,还披露了操作事故发生的数量及比例。反观中石油,只披露了近五年化学需氧量(COD)、节水量、废水中石油类排放量、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鉴于此对比,中石油的发展报告在有害气体,污水排放方面需要披露更多、更具体的环境信息,为国家环保部门提供更多、更真实的数据。

(四)其他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对比

在两份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公司都在项目当地的社区资助、捐资助学、带动当地人民就业脱贫等社会公益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用数据说明了具体情况。在壳牌石油发展报告中也列出了在公司管理层、监督层等高级管理岗位女性的占比,直观的反映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在员工培训投资方面,壳牌公司还列出了具体的金额:3.42亿美元。而在中石油的报告中没有出现具体的金额及比例,只是简单语言描述。此外,壳牌石油还列示出05-14年,每年致命事故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每百万工时员工的受伤率及童工的占比。这些数据有力的说服了人们对公司为员工安全考虑的决心。

四、对我国重污染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建议

(一)加强污染行业空气、水污染等相关指标规定的法律建设

从壳牌发展报告可以看出,其对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分类十分详细,且英美等国也对空气污染物的具体指标也有明文的法律规定,譬如美国在2011年发表了《洁净空气法案》,而我国在此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加强定量数据的披露

在对比发展报告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壳牌石油的定量数据更加公开透明;中石油则在政策策略问题上描述更多。譬如:在社会投资贡献方面,中石油披露了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和赈灾捐款这三个具体总数额。壳牌石油不仅仅按投资方向进行了分类,还按照地区对投资额进行详细分类,也列举了在某个社区的投资工作,更人性化的描述了公司对当地人生活的帮助。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国发展报告中,应该更好地利用数据来描述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坚持。

(三)加强披露信息的价值和可比性

在对比两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时可以发现,两者重叠部分不多。相同部分有:员工数量、公益捐款数额、研发投入额、对新技术的描述、国际业务成就、发展理念。但壳牌石油的发展报告还在有害气体排放量、污水处理量、废弃物处理量、漏油面积及损失、事故死亡人数、及对员工的培训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详述。这些也是我国重污染企业在攥写发展报告时需要学习的。披露更多社会大众十分关心的数据,提高发展报告的价值,提高发展报告的可比性。(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2]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201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5]冯h.企业激励政策和环保决策―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翻译报告.四川外语学院,2012-06-11.

[6]邓婷婷.强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初探.西南交通大学,2012-04-01.

[7]张敏.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以江苏省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特区经济,2012-11-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