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2 09:37: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三数学相关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17

高三每次模拟成绩都很重要,是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检测,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可以找到学生学的问题和教师教的问题,从而在高三的宝贵时间内可以提高学生成绩。笔者应用SPSS16.0对我校文科高三普通班级的一次模拟成绩进行定量分析,希望找到学科内的一些内在的微妙联系。

由于这次考试没有语文成绩的录入,故只有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以及文综成绩的总分。

这次成绩是每周模拟考试的成绩,学生还有半个月就要进行高考,所以成绩基本定型。分析这次考试成绩的目的,也是想知道各个学科是否和地理学科有着成绩的联系,偏科对于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是否有影响,以便于以后我的教学工作,以及各学科综合的借鉴。

一、相关分析

通过在SPSS16.0中录入本次成绩单的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从而获得各科的相关关系的表格。如下:

地理与英语的相关系数是0.396,达到的信度水平是0.010,说明地理成绩和英语成绩是无显著相关的。

地理和数学成绩的相关系数是0.628,信度水平是0.000,说明地理成绩和数学成绩是显著相关的,相关水平达到了99%以上。

地理和政治成绩相关系数是0.461,信度水平是0.003,说明地理成绩和政治成绩也是相关的,相关水平达到了0.097.

地理成绩和历史成绩的相关系数是0.442,信度水平0.004,相关水平达到了96%,说明地理成绩和历史成绩也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与历史和政治成绩也有较强的相关性,与英语成绩没有显著相关性。

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文科生学习数学的难题,鼓励文科生学习数学有助于提高地理学科的成绩,同时政治、历史、地理要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这将有助于这三门课程分数的共同提高。

因为本次只采用了一次分析手段和方法,且只录入一次成绩数据,并且数据中有部分缺失,所以本次的结论只用作参考。

二、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通过表格数据录入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历史成绩,政治成绩显著相关。将地理成绩看作因变量,将数学成绩作为自变量,试建立它们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用EXCLE线型图做出来最终结果。

尤其是与数学有较大的相关性。地理需要有理性的思维,以及文科的综合性思维。

为了了解学科内在联系建立线性分析,通过EXCLE表格建立模型和关系。

篇2

Relationship of Self-concept and Coping Style of the Middle SchoolStudents in Kaifeng City. Li Jin, Shan Xiaohei, Lu Xue.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elf-concept and coping styl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 By using the Marsh Self-concept Scale (SDQ II) and aquestionnaire of coping style, 579 students taken out from fourmiddle schools in Kaifeng. Results Regarding studentsself-concept score, it is an upward trend from junior high school'sfirst grade to its third, and downward trend from junior highschool's third grade to high school's second grade, and upward trendfrom high school's second grade to its third one. The parents whowere acquired more knowledge will be positive influence in juniorhigh students' the academic self-concept. ConclusionSelf-concep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coping styles.

【Key words】 Self-concept; Coping style;Middle schoolstudents

自我概念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是个体经由经验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 断或评价。一般而言,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塑造是随着生命周期的推展而持续进 行且渐趋稳定的。而中学阶段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在进入青少年阶段之 前,个体的认知发展有限,对于自我探索的能力和动机均未成熟,而进入初中 阶段之后,随着生理的特征和社会情景的转变,对于自我知觉的敏感度与自我 探索的动机都因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概念开始经历了从早期的非常不稳定到后 期趋于稳定的不断发展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其结 果不完全一致。Marsh认为自我概念在7~9年级开始下降,在9~11年级回升,呈 U字形曲线,11~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Rosenberg(1996)认为大约11岁开 始下降,12、13岁时达到最低点。国内研究结论也不一致,有研究显示[ 1]初二年级自我概念达到最低点,也有研究显示[2]初一才是自我 概念的最低水平。另外,有些研究用的是笼统的自我概念量表和单维度自我概 念量表,测的是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的一般性感觉,这种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很高 ,但与自我的许多特殊方面存在着低相关。本研究依据的理论是Shavelson等 提出自我概念理论,Shavelson等提出自我概念是多维的,是按照一定的层次 组织起来的层次结构系统,最高层次是一般自我概念,即对自己的总体评价。 这类量表把不同维度的分量表组合形成高一层次的分量表,并在此基础上再组 合成为全量表,以此来评定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应付方式可简单的理解为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 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有时又可称为应付策略或应付机制[3]。有研 究表明,应对是影响应激结果的中间变量,应付方式是构成一个人在特定应激 情境的应付形式和带有个人特点的、可能具有某些跨情景一致性的应付风格的 基本成分。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

护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概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一种的要的内在因 素,它调节、控制个体的行为,直接影响个体对来自躯体、心理和社会等应激 事件的评价及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本研究采用自我描述问卷II型(SDQ II)和 中学生应对方式(CSS)对开封市4所学校初一到高三的579名学生进行测查, 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以及二者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 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开封市4所中学,其中1所为重点初中,1所为普通初 中,1所为重点高中,1所为普通高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4所中学的 初一到高三年级随机抽取12个教学班579人男生270人,女生309人,平均年龄 为15.7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自我描述问卷:采用Marsh等人1984年发表的“自我描述 问卷II型”(SDQ II)测量自我概念[4]。该量表共11个分量表,其中3 个测量学业自我概念,即语文、数学和一般学校情况;7个测量非学业自我概 念,包括体能、外貌、与同性的关系、与异性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诚实一 可信赖和情绪稳定性;另一个是一般自我概念。评分采用6级评分。各年级的 全量表的α系数都在0.92以上,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56~0.75之间;②中 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采用了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共30道 题目,用以评定中学生面对挫折和烦恼时所采取的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 泄、幻想、忍耐等不同的应对方式的水平,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的α 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89。

1.2.2 测试过程 采用团体测试,每次一个班级,完成一份问卷,分2次完成 ,每次约30分钟。测试由研究者和各班班主任组织进行。发放问卷615份,剔 除不合格问卷36份,有效问卷579份。有效率为94%。

1.2.3 数据处理 首先计算出各问卷的原始数据,然后运用SPSS 11.0 forWindows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直观地表示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分别以年级为横坐标,以 自我概念总分的平均数为纵坐标分别绘制出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总趋势和不 同性别的发展趋势,如图1和图2。从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自我概念总分从初 一到初三是上升趋势,从初三到高二呈下降趋势,从高二到高三呈上升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男生自我概念与总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总趋势是一致的,但女 生的自我概念从初一到初二是下降趋势,但到初三是上升趋势,初中阶段的自 我概念高于男生,从初三到高二下降,到了高三又开始上升。但高三自我概念 低于男生。

2.2 父母受教育程度 从表1可见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学生在一般自我、学业自我、 非学业自我和总量表自我概念上均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高中以下的学 生(P

2.3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发展趋势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发展趋势见表3,初一学生比初二学生更容易采取逃避应对 方式,而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更容易采取忍耐,而在发泄上,高二学生高于高 三学生(P

2.4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对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自我概念的一般 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与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 关,而与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3 讨 论

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在论及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不约而同地将自我概念 作为重要指标。自我概念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具有浓厚 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本次调查的结果与Marsh等人研究的“自我概念在7~9 年级开始下降,在9~11年级回升,成U字形曲线”相异[5],与国内张 涛等的研究一致[1]。本研究提示开封市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从初一到 初三呈上升趋势,而进入高中后呈下降趋势,高二年级最低,而到了高三又呈 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校门,对自己的定位尚不明 确,在整个初中阶段逐渐清醒的认识到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学习任务 ,随着生活的适应及各方面能力的迅速增强,自我概念不断提高。而到了高中 随着环境的变化,接触新的人际交往,学习任务难度增加等系列因素影响到学 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但到了高三阶段随着环境的适应及能力的增强又使自 我概念进一步回升。另外本研究提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自我概念有着显著的影 响,父母文化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均高 于父母文化在高中或高中以下的学生。本研究提示中学生应对方式中初一学生比初二学生更容易采取逃避应对方式, 这可能与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不太适应初中生活,更容易采取消极的 应对方式。而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更容易采取忍耐,在采取发泄情绪这种应对 方式上高二学生显著高于高三学生,这可能与到了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考试压力大,使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较多出现有关。相关分析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有密切相关性,自我概念的一般 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与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 关,而与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中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越积 极,其行为上越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罗杰斯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 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的自我,自我概念不仅控 制并综合着个人对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地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表行为反 应。自我概念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健全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人行为 的塑造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否顺利实现社会化转变,往往取决人的自我概念发 展的水平。本研究表明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对个体成长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 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对促 进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张涛,李祚山.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重 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1):85-89

[2]周国韬,贺岭峰.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 育,1996,3

[3]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1999,74

篇3

1 引言

学习兴趣是兴趣的一种,它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科兴趣问题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还很少。

近些年来,多数研究对刚升入高中的新生的学习兴趣对其学科学习成绩的影响都有所探讨,但针对数学学科的研究却很少,仅有刁品喜等人在上世纪末参照人格测验自陈量表的编制方法,设计了数学学习兴趣水平及差异原因调查问卷。该问卷由兴趣水平量表和效度量表组成。刁品喜等人选取了江苏省国家重点中学丹中,非重点市中、六中,省重点职业学校丹职中等四所中学的高中一年级的一至两个中等程度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每校的抽取的人数是所在学校高一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得出的结果是:重点普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平均水平高于非重点普中,且重点普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水平的离散程度也高于非重点普中,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普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平均水平高于职中,且普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水平的离散程度也高于职中,但是这种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有关数学学习兴趣与成绩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从而使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其数学成绩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高考总分。现在,他们处于紧张的复习中,如果教师能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便有可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其成绩的提升。另外,此举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的需要及其希望,对影响数学教学成绩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索,进而促进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2.2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选择了昆明市第十中学高三年级的100名被试,男女各50名。在回收的1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为98%。访谈对象为市统测数学成绩排在前后各10名的同学。

2.3 施测工具

数学兴趣问卷:笔者在胡象岭1996年编制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量表”和刁品喜等人编制的“数学兴趣水平测试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研究所使用的数学兴趣问卷。结合刁喜品等人编制的问卷,考虑到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差异,去除掉胡象岭所编问卷中不符合数学科目的题项,得到实测题目15项。

随机选取50名高三学生进行预测,修订后的问卷与刁品喜等人编制的数学兴趣水平测试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87,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难确定”、“基本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作“1”到“5”分。

数学成绩测量指标:昆明市高三学生第一次统测是按照高考标准,依据昆明市高三学生整体水平统一命题的,其标准化程度较高,故选择其数学考分作为被试数学成绩的参考指标,了解其与修编过的数学兴趣问卷的相关程度。

访谈提纲: ①你认为此次考试的难度怎样?你对自己的成绩满意吗?②你觉得取得这样好(不理想)的成绩的原因是什么?③你对学习数学是否感兴趣?为什么?④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你打算怎么做?或者对老师有什么建议?

2.4 数据处理

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数学成绩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样本有98名被试(男生50人,女生48人),男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其分数的离散程度也小于女生,最高分和最低分均出自女生群体。

3.2 男女生在学习兴趣上的差异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数学学习兴趣水平上,男生的平均分低于女生,分数的离散程度也比女生要大。通过F检验可知二者方差齐性,在此条件下t检验中t=-0.16,p=0.88>0.05,表明男女生在数学学习兴趣上的差异不显著。

3.3 男女学生数学测试成绩上的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在数学考试分数上,男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分数的离散程度小于女生,通过F检验二者的方差呈齐性,在此条件下t检验中t=0.60,p=0.55>0.05,表明男女生在数学学习成绩上的差异不显著。

3.4 测试成绩高、低分组在兴趣上的差异

用数学试卷分数的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确定高低分组,检验他们在数学兴趣上的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在兴趣分数上,试卷高分组的兴趣的平均分高于试卷低分组,分数的离散程度大于低分组,通过F检验二者的方差呈齐性,在此条件下t检验中t=5.71,p

3.5 测试成绩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的方法研究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被试的参加过的第一次昆明市市统测的数学成绩作为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指标,分析其与数学学习兴趣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1,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且达到0.01显著性水平。说明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4 讨论

4.1 数学试卷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对该学科兴趣水平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会反作用于学习兴趣。如果学习效果好,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比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加强,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加有效。反之,如果经过多次努力,学习效果仍不够理想甚至没有进步,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随之下降。在对被试群体中前后各十名学生的访谈中不难发现,数学试卷分数高的学生往往对自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充满信心。与此相反,数学成绩很差的同学大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也知道数学成绩不好会严重制约着高考总分,从而变得十分苦恼。然而,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在剩下的日子里,因为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只能是尽自己所能再拼搏一下,对学习数学来说根本没有兴趣可言。

4.2 男、女生在数学考试成绩和学习兴趣方面都无显著差异

这个结论和以往的研究有较大差异。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男、女生无论是在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成绩方面都有较大差异,男生的数学成绩会明显优于女生。男、女两性在成绩和兴趣方面的差异都不明显是有因可循的。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同样受到重视,她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是基本均等的。虽然在生理因素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学好数学,但是女生又比男生勤奋。再加上女生心细,在数学学习方面比男生更注重基础,更喜欢跟着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学,从而为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男生虽然逻辑思维能力占优势,但他们缺少踏实与勤奋的精神,容易好高骛远,最终使得男生和女生在数学成绩及兴趣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5 建议和措施

想在高考数学中取得优异成绩,是每个高三学子最美好的心愿。在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是同学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掌握学科特点,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兴趣越浓,学习的主动探索精神就越强,越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经过了多年的数学学习,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及学习数学的能力都各有差异。随着高考日益临近,每天都有大量的习题和作业需要做,不免会使学生感到烦躁。明确学科特点、激发与培养自己对该学科的兴趣是使每个学生继续奋发的不竭动力。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先前没有学好数学的同学要注意夯实基础,找些相对容易的题来做,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做对题带来的成就感,增强自己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之后再提升题目的难度,一步一个脚印,争取在短时间内提升数学成绩。

5.2 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可解释为: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此次调查发现,在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十分重要。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过程。通过作业教学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很多学生抱怨高三数学题目综合性强,作业难度较大,碰到困难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愿独立思考,依赖性极强,自己还没有认真思考就急于请教别人,更有甚者干脆抄袭别人的作业。这些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长期下去自己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成绩难以提高。

5.3 防止急躁,稳中求进

高中数学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巩固旧知识和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熟练程度。另外,相信自己也很关键,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5.4 同伴互助、教师鼓励

学困生因为数学成绩不如意,心理上会产生自卑感,如果在教师的辅导下、班级优生的带动下能提高数学成绩,这对于后进生重新建立自信会有很大的帮助。适当的鼓励也会激起他们浓烈的学习兴趣,推动其数学成绩地提高。在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学困生,针对他们的学习水平设置问题。老师要多提问学困生,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对他们进行深入浅出地引导。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老师都要对其进行鼓励,让他们重拾自信。在课余时间老师要对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帮助他们预习新知识,教会他们预习、学习的方法。让学困生在上课时前对教学内容大概了解,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做可以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另外,学困生往往都具有自制力差、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的特点,这就特别需要老师的鼓励。当他们取得了进步,哪怕是解决了难题中的一小个部分都应该及时的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战胜畏惧心,提升他们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让后进生们知道暂时的落后不是失败的标志,考试成绩不理想仍然可以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来改变。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专心学习,只要看到他们努力了,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他们鼓励和支持,这样学生的自信就被调动起来,可以推动他们迎接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凤海.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新课程学习,2010,(06):3.

[2]土克平.论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教学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15-16.

[3]刁品喜.数学学习兴趣的测量——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水平的调查报告[J].中学数学月刊,1999,(02):3-6.

[4]胡象玲.物理学习兴趣量表的设计试测[J].课程.教材.教法,1996,(2):30-32.

[5]张爽.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8,(06).

[6]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人才[J].北京师大学报,1999(1):1.

[7]钱铭怡,苏彦杰,李宏.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

篇4

关键词: 三表生;公共数学;学习心态

Key words: three supergene;public mathematics;learning attitu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23-02

0 引言

按照国家“十”报告指出的方针:“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并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计划中“三表生”的比例占了相当一部分,三表生的学习层次分化比较严重。在本科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普遍反映“三表生”教学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目的不明确,致使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难以开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同时教授“二表生”和“三表生”的公共数学教师感触最深,三表生的公共数学学习问题出在哪里?引起了作为数学教师的思考。实践表明,学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更取决于由其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绪和经验等非智力因素所支配的学习心态。因为积极的学习心态是保证学习成绩的关键。从我们实践教学来看“三表生”学习苦难,厌学的根本原因还出在学习心态上,没有正确的学习心态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动力。那么“三表生”都有些什么样的学习心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调查研究。只有了解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心态,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考虑,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三表生”学习公共数学的真实心态,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心态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与对策,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从而摆脱本科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困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教学一线的教师,使教师了解“三表生”实际的数学学习心态及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教学部门制定符合“三表生”实际水平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提供第一手资料。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学生管理部门,为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习提供支撑。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三表生”公共数学学习心态研究的价值与具体内容

1.1 研究的价值 本文的提出可以为提高高校数学课的质量,全面了解三表生的学习心态,提高三表生的学习成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达到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本文研究的内容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来源于教学第一线,原始的资料都是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提出的调查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去应用实践,具有教强的推广价值。

大学数学是高等院校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等,其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计划中“三表生”的比例占了相当一部分,三表生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新生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这就给各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本科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普遍反映“三表生”教学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目的不明确,致使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难以开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实践表明,学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更取决于由其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绪和经验等非智力因素所支配的学习心态。积极的学习心态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消极的学习心态却往往成为学习的内在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态,总结心态的特点,通过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才能使得教与学更和谐地发展,这对于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研究目标 ①通过实际调查,全面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三表生”学生数学学习心态。②结合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与分析研究报告,形成文字材料,提供给学校教学系部,作为系部制定“三表生”公共数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直接有效依据。③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教学一线的教师,是教师了解“三表生”实际的数学学习心态及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④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学生管理部门,为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习提供支撑。

1.3 研究内容 ①设计学习心态调查表。并采用小样本试验研究与分层考查的方法对三表生的学习学习心态及思维能力进行调查。②本文采用统计的方法如t检验、尹检验、相关分析、主成份相关分析等,来对调查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与分析研究报告,通过分析可以定量的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通过正确教育观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可操作的改进措施,深刻剖析整个教学活动,将课程教改逐步推进。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总结建立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措施与方法,并将这些措施与方法提供给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参考,是教师了解“三表生”实际的数学学习心态及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并把学生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学生管理部门,为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习提供支撑。

2 结论

从实际教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逐渐完善所研究的课题。并利用统计的方法如t检验、尹检验、相关分析、主成份相关分析,来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对于数据的分析更为准确、完整。本文研究的内容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来源于教学第一线,是负责项目的教师根据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教改项目,原始的资料都是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提出的教改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去应用实践,对实际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根据调查的结果合理制定建立三表生良好学习心态的方法与措施,指导教务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对三表生学习的管理,使理论检验实践。

参考文献:

篇5

网络化知识体系的搭建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不会考查你单个的知识点,而会在一个立体化的命题情境中,考查你在知识上的迁移、综合、创新等能力;尤其文综、理综的学科融合考题,对这方面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许多学生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要么知识的网络化程度低,停留在Windows XP的水准,没法升级到Vista;要么速度慢效率低,挂不上挡,跟不上F1高考赛所要求的复习节奏.

 

网络化知识体系需具备的两个要素

首先,是扎实牢固的学科基础. 拥有扎实的基础,是知识延伸、迁移,并形成网络化、立体化的前提.

有一个优秀考生,因数学竞赛获奖,被一所重点大学保送录取. 但他认为自己的水平完全可以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于是放弃了保送,毅然参加高考. 但是很不幸,高考时,他在自己的强项,数学学科上丢掉了最关键的分数. 有一道12分的计算题,难度不是很大,第一步,只需用余弦定理公式便可攻克,之后的解答便水到渠成了;可这位同学因基础不够扎实,把余弦定理公式记错了,导致此题满盘皆输,损失了12分.当年高考,他数学得到了138分,已经算是很高的分数了;可对他而言,他却失掉了关键分数,这也影响了随后的考试发挥,最终导致落榜、复读这惨淡收场的局面.

 

与之相反,一位扬州考生,在高考前两个月,按照老师的要求,研读考纲、落实考点、查漏补缺、分类攻关,并在训练中及时对错题进行归纳总结. 这种不盲目追求难度,而采取打牢基础的战术,让他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仅理综一门,就在平时成绩的基础上提高了50分.

 

从两个考生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基础知识对高考有多么重要. 哪怕只是一个小漏洞,如有不慎,都会造成知识体系的崩塌;反之,则会让你在考试中从容自若.

其次,是“唯我所用”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不是课本上的目录和提纲,而是在老师帮助下,通过自己总结归纳而形成的适用于自己的知识系统.

我曾在一所重点中学考察、工作了一个星期,目的是帮助学校分析近两年该校考生高考成绩下降的原因. 原因当然很多,但我们找到的一个原因对当地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震动很大.我们发现:该校的活力和研究力被名师束缚了. 家长追名师,年轻教师跟名师,学生(尤其是好学生)迷信名师,学校的整体备考工作基本上是由几位名师的经验和思路来决定. 北京曾有一所学校连续几年出状元,问及原因,一位专家说:该校没有权威的束缚,没有名师的束缚.

 

由此可见,好老师有可能会束缚好学生的充分发挥,好学生也可能在长期的迷信和追随中看不清自己的特长,寻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 化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大家好,不是真的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如何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

目前,高考对网络化知识体系的要求主要有三点:第一,夯实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在内的知识点;第二,将各个独立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成为串、成为网,培养学科整体思想方法;第三,在此基础上进行繁衍,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形成“挖战壕式”的四通八达的“网络”学习方法.据调查,许多考生在高三备考中,只对知识进行了多次的机械重复,这只能解决知识的记忆问题. 而要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知识灵活解题,就要做到:

 

1. 最容易忽略的是教材,最应该用好的也是教材

有一个叫柏雯瑛的同学曾经这样说:“课本是法宝,学习必须围绕课本展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最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各个知识点纳入其中,吃透课本.” 她也是如是做的,结果,她成了2007年吉林省高考状元.

 

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要做到:第一,系统地过教材,总结教材中的注解和老师讲课时做的批注、与教材知识点有关的高考真题及社会热点、典型试题和相关分析;第二,不要忽略导言和小结,尤其是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思想方法和相关总结;第三,联系教材中的事例,因为课本中的事例都是经过精选、经得起推敲的,在考试中也可能出现;第四,做题时联系教材,尤其是与典型例题和习题的关系,久而久之就会在考场上形成对高考题回归教材的感觉,体会在陌生中熟悉的感觉,体会既在情景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感觉.

 

2. 让你的知识具有立体感、发展性和独立性

所谓立体,就是除了让知识进行汇总和关联,还要培养相关的思想方法,并积累典型例题,“三管齐下”“海陆空”全方位出击. 所谓发展,就是要不断地补充和扩张自己的知识网. 所谓独立,就是立足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来看内蒙古理科状元高鹏同学的备考经历. 复习物理时,他首先将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场力进行总结,形成了关于力的知识体系;然后将运动中的周期和频率、路程和位移、线速度和角速度等进行总结,形成了关于运动的知识体系. 两者就像哑铃的两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哑铃状”的完整的高中力学体系. 在平时的练习中,高鹏不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经典题型,还从中对牛顿运动定律法、能量法和动量法等思想方法进行了揣摩和归纳.再加上高鹏复习期间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学习和答题方法. 可以说,高鹏在让自己的知识具有立体感、发展性和独立性方面做到了无可挑剔.他最终以660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就不足为奇了.

 

3. 在练习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实用性,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中发现不足、及时总结,知识体系才不会是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成为符合我们需要的“经济适用”法则.

要对基本概念进行高级整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多角度化. 如某个概念在整体中处于什么位置,它前面的是什么,后面的是什么. 还要以章节为基础对常见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在章节复习时,注意与其他内容联系,找出自然的知识交汇点,不要为了整理而整理. 最后,还要联系高考要求,形成解决各类典型题目的通性通法.

篇6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文的研究工具包括高中理科学习困难问卷学生版和教师版,学习困难的师生问卷的题目是相互对应的,按照三级指标设计,将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按照个人因素、教师因素和客观因素三个维度来分。三级指标的水平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具体如表1所示。

(二)参与者和预实验

调查参与者来自辽宁省、北京市和河南省三个省(市),每个省(市)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从低到高的三个城市(区域),每个城市(区域)选取示范和普通高中各10所,每所学校随机选取2个高三班,获得有效学生问卷共计4109份,教师问卷406份。

我们选取首都师大附属中学高三的某班36人进行问卷预实验,使用SPSS17.0进行信度检验,问卷总体结构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13,可靠性检验较好。内容效度检验的统计分析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法获得评价结果,即计算每个题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经检验,题目具有较好的描述性。

二、师生问卷的描述性分析

(一)学生问卷的平均值分析

将个人、教师和客体因素三个一级指标与其对应的情感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生活实践和学科体系6个二级指标进行整理,列出高中理科学习困难的18个三级指标,利用SPSS17.0计算出与三级指标相对应的题目的平均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低、中、高水平的三级指标得分情况各不相同。整体看来,“生活实践”二级指标学生所得平均分最高,学生认为在高中理科课程中如果能更多融入“生活实践”的因素,可以更好地克服学习困难。关于此,我们此次考察的是理科概念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它们在生活情境中的还原及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认为这些方法是解决高中理科学习困难的最好途径。其余的情感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和学科体系的情况基本相当。在“情感态度”二级指标中,“理科思维”平均值最高,表明学生认为理科学习对他们思维方式有所提高,这也体现了科学本质教育观念。

图1显示,在二级指标“学习基础”中,“数学基础”得分最低,表明学生并不认为数学是影响理科其他学科学习的主要原因;在二级指标“学科体系”中,“理科体系”学生得分较低,表明学生并不认为理解学科体系是解决理科学习困难的有效方法。

图2显示,学生认为影响学习困难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是:生活实践、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科体系、学习基础和情感态度。如果从一级指标来看(见图3),学生认为影响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客体因素”,其次是“教师因素”,最后才是“个人因素”。

如表2所示,从总体上看,学生认为解决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具体例子、生活情境、实际应用、灵活多样(教法)、理科思维、记忆背诵、综合多样(学法)、知识分离、公式推导、初中孤立、理论抽象、学科联系、理科思想、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数学基础、理科体系和学习目的。这与我们之前分析的一级和二级指标情况基本相当,前三位的都是二级指标“生活实践”的内容,由此可见,学生认为的解决学习困难的最好途径是将高中的概念和规律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联系。学生觉得“记忆背诵”的学习方法是他们在高中理科学习中的常用方法。而同时,“综合多样”的学习方法这一项得分居然和“记忆背诵”相当,可以看到,学生处于一个学法矛盾的状态中,他们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想要改变,却又难以跳出传统的机械背诵和记忆。

(二)教师问卷的平均值分析

从图4看到,“生活实践”和“情感态度”这两个二级指标教师所评定的分数较高。可见,与学生一样,教师也认为将高中理科的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相联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同时,他们也认为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直接影响高中理科学习的成效。

从图5可以看到,教师认为的理科学习困难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态度、生活实践、学习方法、学科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基础。从图6可知,教师认为的高中理科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客观因素”、“(学生)个人因素”和“教师因素”。师生均认为客观因素为主要因素,在对后两个因素的判断上次序不同,学生强调“教师因素”,而教师强调“(学生)个人因素”。

如表3所示,总体看,教师认为解决高中理科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学习兴趣、具体例子、理科思维、综合多样(学法)、生活情境、灵活多样(教法)、学习目的、记忆背诵、知识分离、实际应用、理科思想、理科体系、学科联系、理论抽象、数学基础、初中孤立、自主学习和公式推导。这与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为此我们利用折线图和差异性分析进一步比较师生情况。

三、师生问卷的差异性分析

(一)折线图的定性比较

我们将三级指标的18项按照“情感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实际应用”和“学科体系”六个维度排列,并将师生评分情况用折线图进行表示(如图7),可以看到,教师的评定等级比学生要高,他们对这六大方面解决高中理科学习困难的估计程度比学生要高。师生在前三项,即“情感态度”的“学习兴趣”(1)、“学习目的”(2)和“理科思维”(3)方面差异较 大;在后三项,即“学科体系”的“知识分离”(16)、“理科体系”(17)和“理科思想”(18)方面差异也不小。另外在个别项目上,比如“数学基础”(5)、“综合多样”(学法)(9)上差异也较大。比较表明,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在高中理科学习有足够的动机和努力程度就可以学好,但是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教师认为掌握理科的体系和思想能够促进学生学习高中理科课程学习,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评分较低,他们的理解没有教师那么深刻。

(二)差异性的量化比较

为了定量明确师生对高中理科学习困难的差异性认识,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SPSS17.0处理数据,得出师生认识明显差异为“情感态度”中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和“理科思维”,“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分离”、“理科体系”和“学科思想”,“学习方法”中的“记忆背诵”和“综合多样”,“学习基础”中的“数学基础”。这一定性与折线图的分析相类似,“情感态度”和“学科体系”的3个子项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方法”方面的2个子项目和“学习基础”的1个子项目也存在差异。这说明,师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存在显著不同。

师生存在一致性认识的方面为“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例子”、“生活情境”和“实际应用”,“学习基础”中的“初中孤立”和“学科联系”,“教学方法”中的“理论抽象”和“公式推导”,“学习方法”中的“自主学习”。因此,如果想改善高中理科的学习困难,应该从师生达成共识的途径入手。

四、研究小结

篇7

1 研究现状

“网络成瘾”与“网络依赖”两个名词是不作区分的。桑标和贡晔应用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K.Young) 博士的10条网络成瘾测试标准对16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成瘾的有113人(占69.18%),轻度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的有41人(占25.13%),严重网络成瘾的有8人(占4.9%)[1]。

金伯利·杨(K.Young) 博士在1996年的心理学会年会上第一次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发表了《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疾病》,公布了自己对网络成瘾的实证研究。她对比了DSM-IV上所有的成瘾诊断后,认为病理性赌博状态最像网络成瘾,且是临床障碍[2]。

前人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格特征的研究较多,但是对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成就动机之间相关研究尚无。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学生,共1300人。被试的年龄在19—24岁之间,除去未按要求作答者,有效样本为1073人,有效率为82.53%。

2.2 研究工具

2.2.1 网络依赖程度问卷

该网络依赖程度改编自美国金伯利·杨(Kimberly Young) 博士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改编后的问卷共14个项目,各题按1-5计分分为“几乎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五个选项,最终以20分的作为网络依赖的常模,24-36分为轻度依赖,36-48分为中度依赖, 48-60分为重度依赖。经检验,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

2.2.2 成就动机量表

该量表是由我国叶仁敏和挪威Hegtvet K.A.于1988年合作译制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 T.和Nygard R.于1970年编制成就动机量表而成,并于1992年在中学生和大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

2.3 统计工具

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成就动机主效应在性别、年级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表1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男生(1)和女生(2)的网络依赖的总分不高,而得分越低的网络依赖程度就越低。对男女生网络依赖的情况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网络依赖得分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p

表2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

表3 大学生网络依赖和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

(M±SD)

由表4可知,男生(1)和女生(2)的成就动机稍偏低,而得分越低成就动机就越低,这说明男生和女生都存在一定的成就动机困乏情况。再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成就动机得分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p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和成就动机在年级上的差异,把各年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和成就动机进行了方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网络依赖、追求成功动机、回避失败动机和成就动机主效应在四个年级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再进行LSD事后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4 事后检验表

由表4可知,大一与大二、大一与大三、大二与大三,以及大二与大四在网络依赖度上差异显著,大二最高;大一与大二、大二与大三,以及大二与大四在追求成功动机上的差异也是显著的,大二最低;大一与大二、大一与大四、大二与大三,以及大三与大四在回避失败动机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大一与大四,以及大二与大四在成就动机主效应上差异极其显著。

3.2 网络依赖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分析

3.2.1 大学生网络依赖度和成就动机各因子及总体统计量描述

表5 大学生网络依赖度和成就动机各因子及

总体统计量描述

由表5可知,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平均为23.57分,是比较低的。成就动机主效应的最低达到了-46.00分,最高为54.00分,平均值为3.67分,表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差异相当大。还可以看到,追求成功动机的得分总高于避免失败的得分,说明总体上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要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强。

3.2.2 对网络依赖程度与成就动机各因子的关系进行方差分析

将网络依赖和成就动机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网络依赖、追求成功动机、回避失败动机和成就动机主效应之间均有显著性相关。网络依赖与追求成功动机以及成就动机主效应呈显著负相关,网络依赖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正相关。

表6 网络依赖程度与成就动机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注:* p

4 讨论

4.1 网络依赖、成就动机在性别、年级和学历上的差异

4.1.1 网络依赖程度与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分析

就网络依赖程度来说,从研究结果可知,在性别水平上,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从平均数分析可看出,男生的网络依赖总体程度高于女生,这与国内前人研究结果也一致。前人研究结果分析认为,男生网络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女生。男生较女生更具有冒险精神,猎奇心强,敢于尝试新事物,对于网络依赖的危害缺乏警惕性,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就成就动机来说,男女生的成就动机都偏低,这说明大学生缺乏成就动机,需要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而女生成就动机较高,一般的研究观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成就动机逐渐低于男性的成就动机,但是本文结果表明,女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男生。笔者认为成就动机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女大学生在接受不断的教育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冲破了传统观念中女性相夫教子的生活目标,从而表现出对成就的追求与渴望。当然,这一差异也有可能是多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4.1.2 网络依赖程度与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分析

就网络依赖程度来说,大一新生面对新鲜的大学生活,更多是在适应,有些还沿袭着中学时的学习方式;对网络依赖程度并不高。大二学生课程相对较多,时间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予他们消耗在网络上。而大三学生已融入到大学生活中,课余时间较多,学习、生活都较为自主,部分同学对大学生活存在倦怠感,对目标迷茫。进入大四,就将面对再深造或是进入社会工作等现实问题,有了更明确和更重要的目标追求,他们能够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自己的活动。

就成就动机来说,本文研究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检验发现大四的成就动机高于大一、大二,大二的追求成功动机最低。大一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刚从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环境换到大学这个相对自由宽松的新环境中,虽然大多数学生踌躇满志,但是对大学阶段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都还不了解,也比较盲目。这就导致了大一学生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和会回避失败的动机都较高。进入大二,部分学生沿袭着高中的学生方式,表现出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不适应,在一年学习中,同学之间拉开了差距,加之大学的宽松学习环境和诱惑性的因素都对其成就动机产生了消极影响。大三学生对自己有客观认识定位,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必须尽早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但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又有些迷茫,所以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都较高。而大四学生逐步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评价和定位。毕业在即的他们,外界的压力增强、父母的期盼让他们必须面对再深造或是进入社会工作等现实问题,有了更明确和更重要的目标追求,大多学生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会抓住在校最后的宝贵的时间汲取知识、增强技能,为就业做充分准备。

4.2 网络依赖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差异较大,追求成功动机的分数总高于避免失败的分数,说明总体上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要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强。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与成就动机主效应总分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由此可以推测:成就动机越高的大学生其网络依赖的程度越低,而成就动机越低的大学生其网络依赖的程度越高。

网络依赖、追求成功动机、回避失败动机和成就动机主效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网络依赖与追求成功动机显著负相关,网络依赖与回避失败动机显著正相关。

成就动机越强的大学生,学习发展目标越明确,一般更加自信、独立。成就动机越强的大学生,越敢于尝试,从追求成功中的巅峰体验,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成就动机越低的大学生一般缺乏自信心和执行力,容易沉迷于网络,从虚拟世界中获得满足感。但当他们从虚拟世界的满足回到现实生活失落中,则更易对自己产生消极评价,恶性循环阻碍自我目标实现。所以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高低对网络依赖的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学生网络依赖程度,有效防止学生网络成瘾。同时降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也是提高其成就动机的一种有效途径。

5 结论

1)大学生中性别对网络依赖程度和成就动机的主效应极其显著,网络依赖程度水平上,男生高于女生,成就动机水平上,女生高于男生。

2)网络依赖、成就动机主效应、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在各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

3)总体上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要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强。

4)网络依赖、成就动机主效应、追求成功动机、回避失败动机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网络依赖与追求成功动机、成就动机主效应显著负相关,网络依赖与回避失败动机显著正相关。

篇8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3-0015-04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突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把人类连接成了一个“地球村”。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高中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求知欲旺盛的高中生群体,积极地将网络这个时代的产物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青少年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成瘾、病理性使用计算机等带来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为了了解青少年学生互联网使用及网络成瘾情况,探讨网络使用状况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我们对本校部分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南海区石门中学中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抽取300人左右,共抽取高一至高三学生900名左右,年龄15~18岁。由于高一年级尚未分科,根据实际情况随机抽取,高二、高三文科、理科班各150名左右。

2. 研究材料。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的简称,由Derogatis编制,有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

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博士根据《网络成瘾量表》改编而成的《网络成瘾自评量表》20题,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答案分5个等级评分,备选答案为“几乎不会”、“偶尔”、“有时候”、“大多时间”、“总是”。总分等级为:40~60分轻度;60~80分中度;80~100分重度。

自编《高中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以华南师范大学张卫教授、硕士研究生麦玉娇编制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为基础参照,调查制定初稿后,抽取30人的样本预测,再根据调查的结果及部分样本的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并最终定稿。

3.统计工具。将自编量表录入我校最新引进的网络心理测评系统后施测,直接生成数据。研究数据分析和处理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三、研究结果

1.高中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抽出有效调查表为838份,占调查人数的93.1%,男女比例为1.12:1。从图1可以看出,网龄在4~6年左右的高中生占44.8%,网龄在7~9年左右的占30.35%,70%以上的高中生开始上网是在小学阶段;仅有16.76%的学生网龄为1~3年,在中学阶段才开始触网。在调查过程中, 87%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6.1%的学生认为网络给自己既带来了较大的积极影响, 也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图1:高中生不同网龄人数调查比例

如图2所示,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63.3%的高中生每周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内,8.96%的学生每周上网11~20小时,约有2.89%的学生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描述统计结果表明,84.1%的学生上网地点主要在家里,其次是学校,占12.4%,再次是朋友家里占2.3%,最后是网吧占1.2%。由于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校方对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作息时间有严格要求,因此,周末学生在家或其他场所长时间触网的可能性比较大。

图2:高中生每周上网时间的调查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还发现:高中生上网的目的各不相同。其中,以娱乐(如听音乐,看电影,浏览网页等)为目的上网的占多数,达到70%以上;其次是交友(如聊天,联络同学,联网游戏,个性空间), 比例占37%;获取信息(如查资料、看新闻或电子书等),比例35.5%,还有其他的比例占了7.4%,其中包括随意浏览、下载、上网购物、做作业、上论坛、音频制作等。可见高中生在自由地利用网络的过程中,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实用性上网目的偏少,远远少于用于娱乐消遣。

2.上网时长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根据调查表数据,筛选每周上网时间为0~2小时的为短时上网组,10小时以上的为长时上网组,每组分别随机选出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上网时长变量设计为类型变量,SCL-90统计分数作为连续变量。研究发现,长时间上网组的各症状项目总平均分(1.98±0.54)高于短时上网组(1.60±0.48),差异显著(t=2.889,p

表3 上网时长与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得分的关系

注:***p

由表3可以看出,长时上网组与短时上网组在心理健康状况的很多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在躯体化因子(p

另外,长时上网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平均分上较短时组更倾向于高出国内正常青年组常模,表明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3.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与网络成瘾、娱乐活动、信息活动显著相关(r = 0.13、0.10、-0.16, ps < 0.01),男生更高网络成瘾倾向,女生更多使用网络娱乐和获得信息。网吧上网和在家上网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 = 0.23、0.18, ps < 0.01),而上网频率和上网时长都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r = 0.28、0.37, ps < 0.01)。如表4所示,在网络成瘾的学生当中,娱乐性上网活动表现得更为明显(p

表4 网络成瘾青少的网络活动

注:** p

四、讨论

1.高中生网络使用基本现状。互联网在高中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青少年触网时间早,网络使用普及化程度较高。半数以上高中生认为,网络给自己既带来了较大的积极影响,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将每周上网时间控制在5小时内,但仍有少部分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高中生上网地点主要在家里,其次是学校,再次是到朋友家里,最后是网吧。寄宿制学校的高中生相对易于被学校和家长管理,上网活动可能会被强制性地阻止,但是网吧和家用电脑仍然为学生长时间上网提供了方便。有的学生将周末的时间大量投入到网络娱乐活动中,有的学生甚至私出校门去网吧上网。

互联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为高中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一些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做作业,收集论文资料等,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将网络用于娱乐用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学生不能抵制互联网的诱惑而导致过度沉溺,从而影响了身心健康。

2.上网时长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长时间上网组与短时上网组成显著性差异的症状因子是: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敌对性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

长时间上网的青少年在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精神病性因子等方面显著高于短时上网青少年。躯体化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和身体健康的程度。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往往时间管理混乱,难以控制个人的上网行为,伴随着强迫行为,耽误睡眠和饮食,容易出现明显的身体不适症状,导致网络成瘾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几率明显增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长时间上网组的人际关系不如短时组和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内向、敏感,在陌生人面前不多开口讲话,显得害羞。网络的交互式功能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安全与外界进行平等交流的场所,便于他们构建理想的网络人际关系。事实上,为寻求社会支持和他人尊重的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不仅不能改变现实,反而让青少年社交圈子减小,孤独感增加。

长时间上网组比短时上网组更易出现一些攻击和敌对偏执思维,部分原因在于网络与游戏之间的密切联系。调查发现,娱乐性上网活动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首选,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游戏吸引着青少年学生长时间地沉溺于网络。

问卷调查还显示,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普遍高出常模,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越大。在10种症状因子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几个症状因子得分普遍偏高。

3.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网络活动。近年来,网络成瘾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美国心理学会(APA)早在1997年已经正式承认了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网络成瘾是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使用者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过度使用互联网正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调查研究显示,性别与网络成瘾、娱乐活动、信息活动呈显著相关。男生比女生更多在网吧上网,男生更高网络成瘾倾向,女生更多使用网络娱乐和获得信息。

在上网活动中,娱乐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互联网上娱乐资源的丰富性、下载资源的快捷性、便利性、上网费用的低廉性等特点使互联网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高中生更容易掌握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被网络的新奇内容所吸引,久而久之形成依赖。重点高中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竞争压力,他们想通过上网听音乐、观看视频或玩游戏来摆脱压力,放松或消磨时光,或寻找成就感。

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包括成瘾个体的人际状况、人格特征、学业成绩、态度、动机、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外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教育方式、校风、社区文化、他人影响等以及网络强大的诱惑性。所以,社会各个部门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五、结论

1.网络使用普及化程度高,高中生触网时间早,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就开始上网。网络对高中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既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也有较大的消极影响。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少部分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上网地点主要在家里,其次是学校,再次是朋友家,最后是网吧。网络活动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其次是交友和信息搜索。

2.长时间上网组与短时上网组呈显著性差异的症状因子是: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敌对性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各症状因子得分普遍高出常模,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越大,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3.男生更高网络成瘾倾向,女生更多使用网络娱乐和获得信息。网吧上网和在家上网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上网频率和上网时长都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在网络成瘾的学生当中,娱乐性上网活动表现得更为明显。(稿件编号:100203004)

参考文献:

[1]岑国桢.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友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88~489.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6~228.

[3]崔丽娟,赵鑫,吴证明,徐爱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34~36.

篇9

成就目标;中学生;考试焦虑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40—03

0 引言

成就目标指个体在从事与成就相关的活动(如学习)时所持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会影响其认知过程,进而决定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不同的成就目标会导致个体对其面临的成就情境不同的诠释以及因应方式。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来源于社会一认知架构(social—cognitive framework),强调个人对自我、工作与工作表现三者互动情形的认知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突出表现为个体对自我、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又会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

Pintrich的研究表明,若以能力效价为依据,成就目标应该具有“四分法”的属性,即掌握一表现目标、掌握一回避目标、表现一趋向目标、表现一回避目标4类。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

由于考试焦虑对于学生学业的表现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采用成就目标“四分法”理论,探讨成就目标理论中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为了适当的干扰学生的考试焦虑,有助于学生在高利害考试的压力下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毕节、兴义、贵阳等地分别随机抽取初三、高三共计7个毕业班级的学生为研究样本。选择毕业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即将面临高利害考试,对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的体验相对深刻。共计发放问卷336份,收回有效问卷329份。有效问卷97.91%,包括男生157人(47.72%)以及女生172人(52,28%)。其中,关于成就目标高低的区分,根据其在测试中的成绩分别由高到低按27%、46%、27%取样。

1.2 研究工具

1)成就目标量表。本研究使用的成就目标量表由Elliot and Church所编制的成就目标量表改编,主要是测量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改编后的量表可测量4种不同的目标类型,每一类型有5题,共20题:趋向的掌握目标的题型,如“我喜欢‘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类型的课”,此一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避免的掌握目标的题型,如“我要求自己能够把试卷中的压轴题解答出来”,此一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趋向的表现目标的题型,如“我希望每次考试在班级排名中都能够取得较好的名次”,该分量表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避免的表现目标的题型,如“我害怕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本量表为Likert五点量表,1代表“我一点也不是这样”,5则是“我一直都是这样”,每一分量表加总后求得的平均数为受试学生在该类型目标的分数。

2)考试焦虑量表。考试焦虑量表是依据Pin—trich andDe Groot所设计的量表,并在多位专家指导下改编而成,主要用于测量学生对考试的忧虑以及认知干扰的情形。本量表包括10题,采用Likert五级计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1.3 统计工具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整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首先从整体上分析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负向相关,但是这种差异尚无统计学的意义(r=—0.09,p=0.07)。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成就目标程度与考试焦虑两者之间的关系。

2.1 成就目标高低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高成就目标者与低成就目标者均不宜产生强烈的考试焦虑。高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具有极其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低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中等成就目标者和考试焦虑却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国内曹鹏飞、韩琴的研究表明了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学生的学业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学生的成就目标与学生的学业成就两者之间存在不一致性的原因导致的。

2.2 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的关系

本研究对成就目标进一步细化,以期探明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影响的具体因素。结果见表2。

表2表明,趋向的掌握目标和避免的表现目标与考试焦虑呈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趋向目标和考试焦虑呈负相关,避免目标和考试焦虑呈正相关。Elliot的研究表明,趋向的表现目标也可能包含回避失败的动机,这就可能带来消极的学习效应;另一方面,趋向的掌握目标有着追求成就的需求,所以可能带来积极的学习效应。因此,趋向的表现目标容易引发他们对失败的恐惧而表现出高度的考试焦虑。

3 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主要探讨毕业班学生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研究表明了成就目标理论“四分法”构成的合理性,这种细分进一步明确了其对学生考试焦虑影响的具体因素。表1表明,趋向取向的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避免取向的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究其原因,持“避免取向的目标”的学生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回避负面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失败的恐惧。

另外,由表1可知,持高成就目标的学生能够有效回避考试焦虑的负向影响。同时,表2也表明了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其个人所持的成就目标不完全一致。

3.2 建议

1)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挖掘成就目标理论中“趋利避害”因素。因为学生畏惧失败,特别是对持避免取向目标的学生来说,在其人格培养上需要侧重于豁达、开朗的个性养成,促使其在面对失败时“去敏感性”。另外,强化团队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弱化学生避免取向的目标,强化其表现趋向取向的目标,进而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

2)树立榜样的力量,维系学生高成就目标。学生对成就目标的期望许多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以优秀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可以使得学生产生较高的成就期望,而具有高成就期望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或作业,从而采取较理性的方式有效地降低或消除自己的考试焦虑。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55-04

一、引言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其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是教学的重要目标。[1]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即使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在理解的视角、深度和广度上也是有差异的,而这些都会对其是否有所收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分辨学生不同的理解层次(即“质的不同”),并了解导致差异的原因,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当前,以“答案正确与否”作为评分标准仍然受到大多数学业测试的推崇。然而,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对学生理解知识的层次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因而可能导致矛盾的出现:一方面,即使对某一问题回答正确,也不足以说明学生对该问题足够理解;另一方面,即使回答错误,并不代表学生对此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传统的“对错评价法”很难有效地发现学生理解的不同层次并加以区分。而这种对理解力的无要求和难以区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被鼓励更多地关注问题的表面,而不愿深入思考;更多地采用“重复”、“记忆”等表层学习方式,而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因此,为了鼓励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应该被采用。

虽然现如今教育评价工具多种多样,然而那些可以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并在更高认知水平上提供挑战的评价工具却不多见。那么,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法作为一种经典的评价工具,是否能够并如何满足上述需求?本文分别从概念、结构、应用等方面对SOLO分类法进行阐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二、SOLO分类法的概念

(一)概念与结构

SOLO分类法是由Biggs等人根据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而设计的一种复杂的等级模型,用以测量和分类不同学科、水平和长度之任务的学习结果。根据回答问题所需的认知程度和对问题的理解层次进行层级排列,SOLO分类法一共可划分为五个结构水平,具体而言包括:

1.前结构水平:不理解任务,回答“不知所云”。

2.单结构水平:只关注任务的某一方面,且理解是表面的。

3.多结构水平:可以处理任务的多个方面,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理解被定义为“了解”。

4.关联水平:能够很好地整合任务的多个方面,并应用于相似的情境中;理解被定义为“意识到关系”。

5.扩展抽象水平:能够超越任务本身理解、概括,并在新的领域中应用;理解被定义为“远迁移”。

(二)适用范围

SOLO分类法适用学科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数学、化学、生物、医学、心理学、计算机、会计学、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和地理等不同科目,以确定学生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和变化。并且,SOLO分类法也适用于同一科目的不同取向。例如,Chan等人(2002)发现SOLO分类法对心理健康学科的理论取向和实践取向都起到了分类作用。[2]

对于不同群体SOLO分类法同样适用。这些群体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社会成人等。不过大多数研究对象为本科及以上水平学生。例如,Newton等人(2013)考察了28名本科二年级生物化学专业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情况,并与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相关分析。[3]Boulton-Lewis等人(2008)的研究对77名儿童护理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访谈手稿进行了分析。[4]Chan等人(2002)则对17名在职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的期末论文和课堂讨论记录进行了分析。

三、SOLO分类法的应用

(一)分析学科概念的变化

学生看待学科概念的方式构成了课程发展、课堂教学和有效的评价方式的基础。[5]因此,了解学生如何看待这些概念是非常重要的。SOLO分类法可以分析学生对特定概念的理解并加以跟进,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因而被广泛采用。Lucas等人(2009)运用SOLO分类法分析了学生对会计学的两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及变化情况。[6]研究发现,学生的回答包含了一系列“错误概念”,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会计学术语的死记硬背或仅凭直觉的理解造成的。可以说,大多数学生没能达到教师的期望,即他们没能理解会计学抽象的本质。Boulton-Lewis等人(2008)希望了解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是如何看待学习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习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初级水平,即学习就是“增加实践技能”,这与教师们希望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愿望相违背。并且,学生对学习的这种看法将会给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让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是职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Hodges等人(2003)使用SOLO分类法评价了两学期的有机化学课对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影响。[7]研究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者想要了解学生是如何看待“结构影响有机分子的物理属性”这一概念的。为此,学生在第一学期初接受了相关测试,并由两位教师根据SOLO分类法的标准对回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处于前结构水平或多结构水平;在第二部分,研究者想要探索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能不能取得进步。他们首先设计了贯穿整个学期的练习并要求学生完成。由于这些练习是质性的而非量化的,因此需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完成。之后学生在期中、期末分别接受了正式测试,并通过SOLO分类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对关键概念的理解上,28%的学生在期中测试时达到关联水平,到期末测试时,这一数据达到53%,即学生取得了整体进步。以上研究都证实了SOLO分类法对概念确定的有效性。

(二)评价学习结果

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师十分关心的事情。然而有些时候,教师依赖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学生作出适当或不适当的判断,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因此,建立一套清晰的标准并与学生分享,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而SOLO分类法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Burnett(1999)开创性地将SOLO分类法运用到心理咨询领域。[8]他要求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案主完成一封给朋友的信,信中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从心理咨询中学到的内容。之后,他将这些信进行了分析和层级划分。结果显示,没有被试达到了扩展抽象水平,但大多数回答落在了多结构水平,表明心理咨询效果良好,这与案主们的感受一致。

Chan等人(2002)使用SOLO分类法等评价工具进行了两项研究。在研究一中,参加心理健康课的学生被要求提交一份10―15页长的课程论文,呈现一个他们处理的个案,并描述他们是如何通过所学疗法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两名评分者根据SOLO分类法修订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回答集中在多结构/高水平和关联/低水平之间;在研究二中,研究者向学生呈现了两个案例,每个案例有五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并进行解释。回答长度不限,但实际上学生的回答非常简短(从一句话到120字左右不等)。两名评分者采用了原版SOLO分类法进行了评分,结果显示学生的平均水平接近多结构水平。上述研究表明,SOLO分类法建立起的一套学习框架,为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富有前景又令人兴奋的方式。[9]

(三)影响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包括评价在内的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据此,一些研究者探究了SOLO分类法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得到一致结论。Hazel(2002)和Brabrand等人(2009)的研究都表明二者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深层学习方式与SOLO分类法的关联水平和扩展抽象水平相关,表层学习方式与单结构水平和多结构水平相关。[10][11]然而,Newton等人(2013)并没有发现SOLO分类法的各个水平和学习方式存在相关关系,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第一,研究样本数量小,影响了统计效应;第二,学生的回答没有良好地分布在SOLO的各个水平上――大多数回答分布在多结构水平,没有分布在前结构水平或扩展抽象水平上,而这是由于任务问题设计过于具体所导致的。

此外,Munowenyu(2007)使用SOLO分类法评定并比较了在课堂环境中(控制组)和实地场景下(实验组)的两组学生所写的论文。[12]结果表明,在实际场景学习可以增强学生“深层学习”的能力。

四、SOLO分类法的不足与展望

虽然当前研究可以证明SOLO分类法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工具,对促进学习和教学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评分者一致性不高。虽然SOLO分类法的每个水平都有判断标准(例如,在回答中列举事实是多结构水平的、归纳知识是关联水平的),但是不同的评分者对于不同层次的回答(如列举和归纳)仍有不同的理解,即评分者一致性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扩展抽象水平(即非常好)的答案极有可能被当做前结构水平(即非常差)的答案,从而严重影响评价的准确性。研究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SOLO分类法分类标准不够明确,存在模糊性,因而将原有的多结构水平和关联水平分别细化成三个子水平,最终形成了9水平的SOLO分类法修订版(见表1)。[13]Chan等人(2002)在其第二项研究中发现,依据原版的SOLO分类法,A、B、C三个学生的回答都为多结构水平,但实际上他们的回答在内容和陈述上都存在差异。而使用修订版之后,这些回答就可以在多结构水平上被划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水平,从而更精确、公平地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子水平的加入的确有助于减少SOLO分类法的模糊性,提高评分者一致性。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对修订版SOLO分类法的使用还较少,这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应该得到改善。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加入第三位评分者或训练评分者提高经验[14],并就评分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检查、讨论。当评分的错误和不同都被发现之后,评分者一致性就会更好。

第二,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较少。当前对SOLO分类法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学科领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少。这可能是由于以SOLO分类法为代表的等级描述型量表对于等级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所以用它来评价那些具有较为明显的步骤特征或等级层次分明的问题,效果会更好。[15]然而,正如前文所述,SOLO分类法除了可以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对于分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有着良好的效果。因而,运用SOLO分类法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关键概念(如经济学原理、外语语法、统计学方法等)进行分析评价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三,客观题比重较小。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将SOLO分类法应用于开放性试题中,然而在实际测试中,客观题所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开放性试题。因此,如何使用SOLO分类法编制、评价客观性试题,从而评价学生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例如,对于客观性选择题,可以把四个选项分别设计成代表不同结构水平的选项,根据学生选择选项的不同,区分他们实际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16]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将评价应用于选择题而非书面任务不利于深层学习方式的增加和表层学习方式的减少。[17]因此,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待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ALONSO M, STELLA C, GALAGOVSKY L. Student assessment in large-enrollment biology classes[J].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8, 36(1): 16C21.

[2][14]CHAN C C, TSUI M S, CHAN M Y C, 等. Apply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 (SOLO) taxonomy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 empirical study[J].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aylor & Francis Ltd., 2002, 27(6): 511C527.

[3]NEWTON G, MARTIN E. Blooming, SOLO Taxonomy, and Phenomenography as Assessment Strategies in Undergraduate Science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013, 43(02): 78C90.

[4]BOULTON-LEWIS G M, BROWNLEE J, BERTHELSEN D, 等. Child care students’ practical conceptions of learning[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8, 30(2): 119C128.

[5]RAMSDEN P, MASTERS G N, STEPHANOU A, 等. Phenomenographic research and the measurement of understanding: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speed, distance and ti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3, 19(3): 301C316.

[6]LUCAS U, MLADENOVIC R. The identification of variation in students’ understandings of disciplinary concep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LO taxonomy within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 2009, 58: 257C283.

[7]HODGES L C, HARVEY L C.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in Organic Chemistry Using the SOLO Taxonomy[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Division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3, 80(7): 785C787.

[8][9][13]BURNETT P C. Assessing the structure of learning outcomes from counselling using the SOLO taxonomy: an exploratory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Cambridge: Taylor & Francis Ltd., 1999, 27(4): 567C580.

[10]HAZEL E, PROSSER M, TRIGWELL K. Variation in learning orchestration in university biology cour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2, 24(7): 737C751.

[11]BRABRAND C, DAHL B. Using the SOLO taxonomy to analyze competence progress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curricula[J]. Higher Education, Dordrecht: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9, 58(4): 531C549.

[12]MUNOWENYU E.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Essays Using the Solo Taxonomy: Effects of Field and Classroom-Based Experiences by A Level Geography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outledge. , 325 Chestnut Street Suite 800, Philadelphia, PA 19106., 2007, 16(1): 21C43.

[15]高凌飚,吴维宁.开放性试题如何评分?――介绍两种质性评分方法[J].基础教育课程,2005(1):46-49.

[16]李英杰.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阅读能力评价上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4-107.

篇11

经理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简称ESO)是授予经理人未来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股票的选择权,即在签订合同时,给予经理人在未来某特定日期签订合同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国内有关ESO的理论研究较多,例如,陈清泰、吴敬琏出版了《股票期权实证研究》、《美国企业的股票期权计划》等书(陈清泰、吴敬琏,2002)。何雁明、孙金花研究了“完善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的策略” (何雁明、孙金花,2002)。在理论的推动下,上海贝岭从1999年上半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实行“虚拟股票赠与与持有”激励计划。该公司将每年的员工奖励基金转换为公司的“虚拟股票”,交由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在规定的期限后,按照公司的真实股票市场价格以现金形式兑现。本文综合运用了国际国内前沿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中国本土的ESO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抽象分析经理股票期权

ESO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委托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委托问题是由Jensen和Meekling在1976年首次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委托关系即为契约关系,是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人)他们来履行某些业务,包括把某些决策权委托给人(Jensen M C,Meekling,1976)。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他们采取各自利益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进而导致经理机会主义的做法,以满足自身利益,这是以损害委托人的长期利益为代价的。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rick Taylor)强调必须在劳资之间(在我们今天看来,即为委托人和人之间)发展一种共同利益。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作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与货币、实物等资本产权一样,共同参与企业利润的创造,具有资本的特征。Barbara Piazza-Georgid对人力资本的认识更为深刻,他指出,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人力资本知识、技能与实物、货币资本同等重要,事实上,它们是一种资本形式,应该按习惯上的传统资本形式分析它们。他进一步指出,正是把经理人看作是平衡(风险与收益)的人,他们在风险决策、确认(资源)是否需要调整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Barbara Piazza-Georgi,2002)。管理学先驱亨利·L·甘特(Henry L.gantt)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张五常在界定产权时指出:“清晰的产权是指使用权明晰、收入享受权明晰和转让权要自由。”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是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割性,它的绝对私有权决定了它是自身的产权主体,有权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安排。

委托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通过经理人参与剩余索取权分配,赋予经理人以物质资本所有者身份,增强经理人的所有者意识,经理人不仅要从人角度重视企业经营业绩,还要从所有者身份致力于企业价值最大化,促使他以双方共同利益为目标来进行经营管理。

 

2.实施ESO的优点

2.1吸引和稳定高素质的管理者

当前企业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CEO的报酬必须具有激励效应才能吸引和稳定人才。ESO正是这种能使经理人的未来收益与企业的发展直接挂钩,使他的贡献及时得到充分肯定的机制。ESO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果实行ESO机制,一旦股价下跌,CEO损失的仅是期权费;股价上升,他会获得较大的收益;如果经理人中途离开企业,已经获得授权但未到期的ESO会被取消。由于固定工资及年薪在他的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放弃ESO无疑于为企业白打工,经理人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轻易离开企业。知识经济强调智力资本的重要,如果企业不幸失去重要员工(特别是经理人),损失是很大的:企业需要重新寻找合适的人替代,存在寻租成本,而且经营中会出现不必要的失控。因此,稳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企业的经营和企业的业绩。 Menachem Brenner, Rangarajan K. Sundaram & David Yermack 对1992到1995年美国ESO的实证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实行股票期权的公司都延长了期权到期期间,有的甚至延长了10年,这说明企业在用ESO稳定高级管理人员。

2.2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

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委托关系。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企改制而成,尽管这部分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有利于对经理人的监督,但行使国家股东权力的并不是真正的资本所有者,所有者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虚空,形同虚设。在激励与监督制度不到位的情况下,会出现经理人滥用职权造成的亏损,损害所有者利益。然而,拥有了ESO的经理,就会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去致力于企业的发展,自主地减少企业的非生产性浪费,有效地解决了经理人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2.3有效地遏制经理人的短期行为

处在传统体制下的经理人,他的薪酬只有工资和年终红利。它们不但刺激作用有限,而且造成经理人在决策时,会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从事短平快的项目,放弃对企业长期发展有益的计划。为了突出这一优点,举例对比如下:

F(r)---公司短期效益所反映的经理人的收益

Y(t)---公司长期效益所反映的经理人的收益

r----公司利润

t----公司价值

N0---公司本期期末可获得的利润

N----公司因为从事了某项长期投资使本期期末利润的减少值

M0---公司本期期末的价值

M----公司因为从事了该项长期投资使价值的增加值

a----项目成功的概率

当不实行ESO时,公司的财务报表反映的是短期利益,经理人的收入只与利润有关实施该长期投资经理人的收入变动值的期望值:

E1(R)= F(N0-N)-F(N0)<0

显然,无论项目成功与否,经理人的当期收入都会因当期利润的减少而减少,同时,项目如果失败,则会造成他的声誉损失,经理人不管该项目是否对企业有利,都会放弃投资。

当实行ESO时,公司财务报表不仅反映利润的变动,而且反映公司价值的变动。经理人收入即与利润有关,也与公司的价值有关。实施该计划,经理人的收入变动值期望值:

E2(R)=a×[Y(M0+M)+F(N0-N)-F(N0)-Y(M0)]+(1-a)×[F(N0-N)-F(N0)]

只要E2(R)>0,即Y(M0+M)-Y(M0)>[F(N0)-F(N0-N)]/a时,经理人会实施该计划。

可见,推行ESO机制,能从根本上改变经理人的管理心态,使他自觉地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出发,做出经营决策来维护所有者和自身利益。

 

3.中国上市公司相关内部现状和外部环境分析

3.1公司业绩与经理的薪酬呈非正相关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实行的是年薪制为主的薪酬制度。这种薪酬制度的有效性存在问题。据分析统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老总年薪与业绩呈非正相关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根据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老总年薪统计,福耀玻璃总经理曹德旺、海欣玻璃总经理袁永林和赛格三星总经理余庆健分别以296万元、46.65万元、43万元的年收入名列前三名。而福耀玻璃和赛格三星都是亏损企业,海欣企业效益也比1997年有所下降。按地区分类,老总平均年薪11万元的深圳公司,企业平均净利润2981万元,而平均3万元的四川公司,企业平均净利润却高达9429万元。可见,年薪制对经理未能产生有效的激励。

3.2对敬业者的物质激励不够

纵观古今中外的管理理论,在谈及激励时,无不注重敬业者的物质利益。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澳德弗的ERG理论等都着重阐述了对敬业者要实行物质激励。如果一个经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了企业的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提高了公司的业绩,公司的股价升高,但他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利益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显然有失公允。 “59岁现象”证明了企业应该重视敬业者的物质利益。

3.3 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些都应该最终归因于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我国的股份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约占总股本的60%),属于高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它为政府机构在实质上支配公司提供了条件。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现象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按照一股一票的原则,ESO的整个实施过程和结果取决于拥有股票超过半数的大股东——国家。企业的经理在ESO激励制度下,获利与否甚至获利多少取决于关键人物。这显然有悖于民主和科学的激励。邱国栋教授主张股权的适度分散,建议中国应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投资主体由国家发展为国家、企业、机构、个人等多元化主体,这样公司治理的法人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邱国栋,2003)。为了使ESO激励在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下进行,就要减少国家持股量,即国有股减持,但国有股减持存在着困难,国务院已于2002年6月23日决定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因此,笔者在实施ESO的股票来源上,建议股票来源于国有股。即达到国有股减持,又解决了实施ESO的股票来源问题。

3.4证券市场不完善

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股价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例如,1999年的“亿安科技”,每股收益只有0.11元,但它在1999年底到2000年初却从每股5元涨到120元,严重背离了实际价值,而很多业绩优良的股票价格却较低,这种现象在中国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推行ESO也就失去了以股票价格来反映公司价值这一客观评价的基础。这给实施ESO时,行权价格和执行价格的确定带来了诸多不便,实际操作中不得不采用其它方法。

3.5没有成熟的经理人市场

目前,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较为成熟的经理人市场,这样一个市场的存在能使公司的经理勤勉工作,注重为公司创造价值,职业经理市场的竞争状态将淘汰不合格的经理人,在这种机制下,经理人的价值由市场确定,在经营过程中,经理人不得不考虑自身在经理市场的价值定位,避免采取投机、偷懒行为。经理市场的存在或更换经理的压力,促使经理努力工作。

我国股权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多数经理人是通过行政任命或其它非市场选择的方法确定的,经理人的升迁不能由资本市场上股票价值的升降来决定,很难与股东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不能使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发挥作用。ESO无法达到激励经理人员自身利益与企业长期利益相协调。

 

4.经理股票期权的本土化设计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内部结构不完善,外部环境不成熟等弊端,因此,ESO在实践操作中,不得不采用其它方式来确定ESO的股份来源、ESO的行权价格、ESO的执行价格、ESO的授予时机。

4.1 实施经理股票期权计划的股份来源

实施ESO计划的公司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股票,以准备ESO持有者行使期权时使用。从美国的上市公司来看,ESO所需股票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公司发行新股票;二是公司通过留存股票账户回购股票。

中国目前的新股发行政策还没有关于准许从上市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中预留股份以实行公司的ESO激励计划的先例,同时增发新股的政策也没有相应的条款;我国《公司法》第149条明确规定“公司不能收购本公司的股票。因此,这就使股票来源问题成为我国企业推行ESO的一大障碍。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解决方法应该是:从股票市场上购买流通股,这部分股票被购回后,并不是作为留存的股票,也没有必要将其从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中冲减,只是将其暂时锁定,等待期权执行后方可流通。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来源是公司从国家手中以谈判的方式,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购进股票,达到了国有股减持的目的,同时优化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实现企业和国家双赢。

4.2 行权价格和执行价格的确定

期权的行权价格是指股票期权授予人行权时购买公司股票的价格。西方的一般做法是以期权协议签订时本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作为期权的行权价格。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投机行为严重,股价与真实价值背离,难以反映公司经营情况。因此,确定行权价格关键是尽量过滤掉不相关因素的影响。吴忠仪表股票期权计划(草案)规定:行权价格由授予时二级市场的市价和股票投资价值综合决定;清华同方股票期权计划(草案)第三十三条规定:授予认股权的行权价格应为下列两种中的最高者。

(1) 公司股票在股票认股权当日的收盘价

(2) 公司股票在股票认股权授予当日前10个工作日的平均收盘价。

期权的执行价格是指股票期权持有人卖出公司股票的价格。在我国,执行价格同样不能照搬西方的做法。这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ESO激励的又一大障碍。上海贝岭ESO激励方案,虽然规避了《公司法》对公司买卖本公司股票的限制,但在行权价格和执行价格的确定上存在局限性。因为,在牛市时期,即使表现不佳的经理也会因为股价的上涨,而得到奖励。

为了解决行权价格和执行价格在我国特有的问题,实践中,我国可以制定“掉期”的期权行使价格和执行价格,即把股票价格指数化,设置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使期权行使价格、执行价格随各个指标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指标的变化对股价加以修正,避免ESO收益和股价、公司业绩单一联系造成的不良影响,列表如下:

 

 

 

 

评价指标

行使期权时

执行期权时

关系比率

权重

得分

净资产收益率

15%

18%

1.2

10

12

销售净利率

5%

6.3%

1.26

10

12.6

股票价格

14

15.8

1.13

20

22.6

每股收益

0.15

0.21

1.4

10

14

每股净资产

1.8

2.3

1.28

15

19.2

资产负债率

50%

60%

0.8

5

4

劳动生产率(元)

2

1.8

1.1

10

11

利润增长率

18%

26%

1.44

10

14.4

市场占有率

11%

14%

1.27

10

12.7

综合评价值

 

 

 

100

122.5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表

公司与经理人行权时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值为100,假设此时股票的调整价格为10元,即行权价格。执行期权时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值为122.5,则执行价格应为12.25元。根据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赋予指标值权重,其总分为100分,关系比率的确定分三种情况(师萍,曾艳玲,张炳臣,2000):

(1) 执行期权时的值大于行使期权时的值为理想的,其计算公式:

关系比率=执行期权时的值/行使期权时的值

(2)凡执行期权时的值小于行使期权时的值为理想的,如劳动生产率,其计算公式:

关系比率=1+(行使期权时的值-执行期权时的值)/行使期权时的值

(3)凡执行期权时的值脱离行使期权时的值均为不理想的,如资产负债率,其计算公式:

关系比率=1-|行使期权时的值-执行期权时的值|/行使期权时的值。

得分=权数*关系比率

综合评价值= (权数*关系比率)

这里用到了股票价格、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三个指标,且权重较大,目的是使经理人在经营企业时,提高三个指标的值,长期下去,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公司的业绩,规范了我国的股票市场。当然,这一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多变,指标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企业类型而定。这种方法的另外一个优点:把期权的行权价格和执行价格确定的口径统一了,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兼顾了公平。

4.3 行权时间的安排

对于行权时间的安排,要尽力体现ESO的激励作用,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匀速法,另一个是加速法。对比如下:

假设公司与经理人的合同期限为9年,总共的期权数是9万股。每年给以平均的股份,即1万股,它被称为匀速法。第1—9年分别为:2000,4000,6000,……16000,18000

它被称为加速法。直线代表匀速法,曲线代表加速法。图像如下所示:

 

假设期权与业绩呈正相关关系,那么,企业业绩与年份的图像关系应与上图的图像相似,从图像趋势看,加速法更有利于和鼓励企业经理人做出对企业有益的长期投资。因为一项有益的长期投资,经过3——4年的时间后,企业经营绩效提高,执行期权时相应的评价指标被大大改善,关系比率提高,因此综合评价值增幅较大,期权的执行价格和行权价格的差值增加。由于加速法情况下,公司授权给经理人此时的期权较多,显然,经理人的收益增加,实现了他个人收益最大的目标。而且,公司也因为有效的长期投资受益。由此看来,加速法使ESO激励更有效。

 

结 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际的分析,可以看出ESO作为新出现的经理激励方式的确有传统激励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尽管我国存在证券市场不完善、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但实施ESO并非不可行。Tirole指出管理报酬依赖于企业价值及其当前利润,他举例说,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尽管减少当前利润,但并不反应管理者的偷懒或无能(Tirole,1988)。由于因会计核算而不可能证实的因素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观察到,进而可以从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中反映出来,因此,ESO能够激励经理即关心当前利润又关心企业的价值。Cambell,Wasley等学者指出,只要一国资本市场不是完全无效率的,ESO的激励功能就会发挥作用(Cambell,Wasley,1999)。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ESO制度适用于那些新兴产业的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和市场对其经理人创新能力反应灵敏的公司。而公用事业类公司、已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公司不宜采用ESO激励。有些学者对ESO的激励作用也提出了质疑,如Anthony Neuberger and Stewart Hodge在文章“用股票期权的收益有多大”中,用数学模型分析ESO激励的缺点。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看清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只要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这一激励机制,我国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理股票期权激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企业股票期权运作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何雁明, 孙金花:“完善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的策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4月第2期。62-65页

[3]Jensen M C,Mee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305-360.

[4]Barbara Piazza-Georgi,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The role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n growth: extending our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26,463-46

[5]邱国栋:“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2月第2期。42-43页

[6]师萍,曾艳玲,张炳臣:“一种简便使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2期。120-122页

[7]Tirol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IT Press, 1988.

[8]Campbell, Wasley. Stock based-incentive contracts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Ralston Purina Compan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