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37: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合同管理三要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规模大,周期长。面对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的全面整合,我国高校校区资源显得尤为缺乏,多数高校处于高负载运转状态中,高校的基建工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高校基建的投资额较为庞大,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2)多渠道筹资。由于投资大、周期长、工期紧等特点,高校基建工程的建设资金紧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投资日益多元化,高校基建工程的资金来源由单一的国家拨款转变为多渠道筹资,可以通过自筹、捐赠、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3)非营利性和公益性。高校基建工程旨在服务于高校教育、科研等,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特点,同时兼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更加显著突出。
2.高校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途径
结合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理论以及从事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分别从高校基建工程准备、施工、竣工验收三个阶段进行探讨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希望找到高校基建工程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旨在提高高校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项目准备阶段
作为成本控制管理的首要因素,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包括立项、校址的选择以及可行性分析,具体涉及到建设工程的各项技术和经济决策,决定高校基建工程的成本和竣工后的效益。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国家、地方政策,认真编写项目建设书和可行性报告,同时科学地进行技术和经济的评估。作为成本控制管理的基础,初步的设计是研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高校基建工程主要服务于教育科研,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经济、成本控制、美观、实用等原则,确定高校基建工程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要求,高校基建项目应实行招标制度。首先,需要认真审核参与投标的企业的资格,主要从资质条件、技术、业绩、信誉、资金等多方面进行预审。其次,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招标企业,结合相关政策、规范、法律法规等,编写科学合理规范的招标文件。另外,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需要认真编写工程量清单、施工方案等招标文件。
2.2 项目施工阶段
1)质量、工期、成本三要素控制。在高校基建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管理,需要确定合理的质量、工期、成本目标,并通过经济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手段有效地控制“质量、工期、成本”三要素。在确定每个目标值时,不能同时实现三个目标额最大化,需要充分考虑到其他目标的影响,并科学有效地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整体上实现目标的最优化。
2)控制人、机、料、法、环对成本的影响。高校基建工程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时,人是成本控制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增强人的成本理念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发挥主导作用,在任用人员时本着适才适用的原则。在现代化建设工程中,施工机械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的成本、质量、工期等。因此,本着因地制宜、生产适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经济合理等原则选用机械设备,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在高校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材料的成本控制是工程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及时充分地了解材料的质量、价格等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拥有良好信誉、技术强、质量好、实力雄厚的供货厂商,从源头上降低工程成本并确保质量。供应到施工现场的材料,需要进行全检或者抽检,严格地把控材料的质量。方法控制是指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工艺流程、技术方法、组织措施等,不合理的施工方案,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目标的实现。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尽量保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措施有效。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环境因素影响项目成本,环境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具体包括工资和税费调整等政策性环境、劳动工具等劳动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等工程管理环境、气象和地质等技术环境。
3)合同管理的控制。合同管理是高校基建工程成本控制管理的保证,建设工程实施就是履行合同的过程,规范科学的合同是劳资双方保障权利义务的基础。因此,需要增强合同管理意识,提高合同管理水平。依据《合同法》和《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施工合同,并建立完整合理的管理体系,使合同管理组织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在项目投标和施工的全过程中实施合同管理,严格管理劳务分包,防止效益流失。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首先,创新是时展的要求。纵观历史,大量事实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管理、资本、机制、体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就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也就意味着其市场份额将减小并逐步被市场淘汰。这些因素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其次,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被推向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逐步转变,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清除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建筑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情况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再次,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管理科学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管理,降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创新是建筑市场自身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等,常常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正与公平。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点: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但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且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合同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不成熟,即使制定的合同条件存在“不平等条款”,施工企业也会接受。而企业为了盈利,往往会影响工程质量,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需要,临时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使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
3. 工程监理面窄,且素质低。工程监理人员素质较低,经验匮乏,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承包商往往将工程监理当作质检员,限制了工程监理在控制工程质量中的作用。工程监理的范围狭隘,监理应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始终,并且根据其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但目前工程监理仅限于施工阶段,工程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工程监理为了能够得项目而勉强接受,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不但难以起到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也使监理市场十分混乱,限制了监理事业的发展。
三、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1. 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拖后,那么社会形象欠佳,获得市场就困难。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就增强了企业开拓、占有市场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项目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可令其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
2. 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随着“高、新、大”(即技术含量高、设备新、产量大)设备、器具的使用,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比重增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这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所遵循的原则。
四、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途径
1. 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创新方案要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
2. 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应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将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3. 机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母、分公司的体制,并相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基本具备了,但这一方案的有效运行还要有创新的机制,方能使这一创新方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机制创新就是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企业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实力和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而企业的实力是来源于项目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则来源于项目部及时准确的信息和良好的业绩。因此,要增强企业实力,实际上就是加强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盈利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其市场敏感性。
4. 体制创新
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机构创新后,必须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合同履约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把项目部变成分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有限责任制度、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项目部分公司要认真执行合同,切实抓好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同时要回避由于合同缺陷、管理不善所带来的风险,使项目部分公司形成必要的约束,即来自总公司的激励和约束。
5. 技术创新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创新;技术创新
0 引言
近年来,对于一些建筑企业来说,其管理体制的职能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项目和行业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等管理失控现象。与此同时,同行之间也存在很多由利益纷争引发的矛盾,如:不正当竞争行为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于管理职能的发挥,起到不利的作用。因此,一些建筑行业则无法按照正常轨道发展,但对于建筑行业本身来说,一定要充分发挥基本管理职能的作用,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勇于面对种种挑战,加快企业本身的迅速发展。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原则
1.1利于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管理模式。两者的关系既是互相促进又是互相约束的。只有有效地结合生产力三要素,才会真正激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工具三方面的内容。以前的经济时期,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可以获取劳动对象,竞争失败,就意味着你什么也得不到,生产力三要素如果不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那么就不能正常发挥生产力的潜在效果,那么市场将淘汰你,那也就无法在市场立足:生产力诸素的灵魂就是劳动者,他主宰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工具。对于劳动工具来说,现在已经趋于科技化,因此,劳动工具中包含的工程成本也越来越多。能够有效利用使生产力三要素,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1.2 利于市场需要
市场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适应市场的人才会有所成就,才会获得更高的效益。这里的效益指的是企业创造的总体社会、经济效益,企业占有已存在的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之处就是好的社会效益,若施工质量有瑕疵,不停拖延进度,那么就会影响社会效益,因此,很难获取市场。企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就会使其开拓市场、占有市场的能力大大提高。所谓的项目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和业主签订的合同所规定的范围,因此,可将项目拓展到市场, 即项目从市场中获取,并在市场执行,在实施过程中使其竞争力得到提高,即进行下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较好地处理企业与项目的关系,提高自身实力,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1.3要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只有通过在市场中不断地激烈竞争,才能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才可以在市场中立足,才能更好的发展。否则,企业将会以很快的速度遭到市场的淘汰。因此,在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时,怎样才会利于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品牌实力等,这些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要想发展,必须要成就一些高素质的人才,逐渐更新企业每一个级别的管理层;企业开拓市场可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实现,一定要将项目部打造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沿地带:以项目整体的实施为契机,逐渐熟悉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求新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
2 实现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途径
2.1 观念创新
对于施工单位或者是管理部门职员,都要转换一种传统的观念,一定要结合现今企业的实际现状,以及建筑行业的相应发展状况,对于自身以及市场特性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努力的寻找经济增长点的位置。与此同时,主观上也要有所改观,对增加管理效益的措施要相应活跃,不要总是局限于本过过高或者亏损等原因。对于建筑市场的变化,一定要实时把握,一定要使眼光长远些,因此才能不断结合市场的需求,提高项目管理的可预见性。但全面实现工程项目创新管理的基础就是双方的重视,即求项目负责人与管理人的重视,项目管理经费的支出要到位,人才培养也要到位,积极吸纳人才,才会不断适应场的需求。
2.2创新组织机构
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对于国民经济方面,建筑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些历史因素,施工项目管理中,把合同规定的范围称为项目,然后管理此项目。合同签订之后才会产生相应的项目经理,合同终止后,项目经理也随之消失。项目部虽然可称作施工企业,但它又不是企业,没有固定界限的责任,作为项目部,其在工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局部的利益,对于项目部的运作、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便是企业存在的潜在隐患。对于项目经理,可以处置人、财以及物品等,并且赋予其指挥权以及决策权,项目经理会与企业签订责任书,但无法形成较好地约束。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几个项目工程同时施工较为常见,企业、项目、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很难组织协调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创新来说阻力是巨大的。本文的观点是将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方面以及主体方面的延伸,根据各方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建立健全项目内部的组织机构,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2.3创新技术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其创新技术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中,可以紧紧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利用相应的技术,协调建筑行业之间的施工管理。如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施工方法与施工设备等也很重要,还要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其进行相关处理。目前,建筑行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为迟缓,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本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过于重视,如招投标、组织设计等,对于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则过于忽略。其次,对于发达的网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对于一些建筑行业,还不能达到大面积使用互联网进行采购等,对于项目系统化的管理、信息之间交互与等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一定要使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就要求企业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普及管理知识等,希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使操作人员的计算机熟练水平得以提升。
2.4创新体制
施工规模较大是建筑工程项目最大的特点,对于施工、合同管理来说,难度相对较大。项目负责人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有关部门以及各方面关系,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并为顺利完成施工做好铺垫。此过程,基准是项目管理责任制度,一定要严格规范项目的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的考核办法等,从而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度。每个项目部的财产边界一定要清晰可见,承担法人责任则是要以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进行。确定项目部法人地位的依据局势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通过上述分析,对于项目部来说,才可以自主经营、独立的承担法人该承担的责任。
3 结束语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管理是很复杂的,想要将这项工作做得很好,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建筑企业要结合自身具有的特点进行认真讨论、分析,认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施工过程的管理方式要勇于创新,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国内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国际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作为管理人员,目光要长远,并且能做到实事掌控大局。实际工程项目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各项目的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管理实例,达到真正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兴仁.我国现今建筑项目管理现状及其改善途径探析[J].中国科技财富,2 0 0 9年2期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即工程项目管理学,属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建立体制、组织与管理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管理思想、体制以及项目管理的组织、方法、手段等。创新项目管理理念,就要通过形势与任务教育等多种途径,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清除计划经济影响。从而改变过去建筑项目管理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一、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创新的基本要求
1、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创新
当人想要追求奢华时,LV爱马仕等各大牌开始出现了,当有人对建筑施工开始有意见和需求时,建筑施工企业就应该要抓住商机对自身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当然创新不能在企业内部自己讨论自己决定其内容,好创新应该要深入消费者去了解大众或是一部分人的需求来进行有结果有收获的创新。但我们不能只盯着创新不放,还要严严掌控住产品质量,只有在这两方面一把抓才能搞好创新科技才能更大程度的发展自身建设。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进行创新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也就具有不同要求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创新与生产力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促进,实践表明,要最大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力,就必须把这三者――即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进行有机结合;面对当前这种市场经济,要想成功地获得劳动对象,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若在相互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很难获得所需的劳动对象,致使无法有效地对生产力各个因素进行组合,自然就无法把生产力的最大潜力进行有效转化和发挥,这对于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生产力三要素当中,由于要成功地把劳动对象获得,必须依靠劳动者,此外,对劳动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也要通过劳动者来完成,故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进行创新一定要与市场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施工项目必须在市场中予以得到,并在市场之中进行施工项目的执行,在这一执行过程中把其竞争力予以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一批市场竞争的参与。由此可见,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让施工项目的内涵能够前后延伸,以此来对管理项目进行更好更完善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再把管理项目于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让企业能对市场的竞争能力进行更好地适应。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策略
1、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是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步伐。因为只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才是项目承包合同的履约主体, 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最终承担者。只要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真正实现创新,就必然极大推动项目管理者的观念创新, 整个企业就会形成一种不换观念就换人的氛围从而为项目管理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管理理念创新还要求项目管理者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确保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得以实现, 就必须加强项目管理, 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明确和处理好“三大目标” 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确定目标值时, 不可能达到三个目标都是最优, 也不能使每个目标都绝对满意。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它目标的影响, 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 做到目标最优化。应当注意的是, 工程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功能目标以及施工质量合格是必须优先予以保证的, 并力争在此基础上使整个目标系统最优, 满足确定目标值的相对满意原则。对于设定的最终目标要使工程达到优质水平, 让用户、社会满意, 为企业在竞争中奠定坚实基础。项目管理者联盟, 项目管理问题。
2、组织机构的调整
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组织机构的调整,一切都是通过人为因素才能体现出来。目前我国国内的市场形势并不容乐观,我国建筑组织机构差不多应该全是采用直线的制度去进行日常行为的控制,但是这种结构形式却适用于生产为主的企业,非常不适用于建筑为主的企业。还需要总承包人的施工条件和职能严重的用人为的方法去分离开来,将施工作业的日常管理任务平均分包给口碑良好大规模的劳务公司,相对的我们的总承包人可根据状况以及工程施工的现场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建立一种符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特点的项目体系。必须符合贴近市场的利益要求,否则权利要适当下放到项目部的话,如果不及时的警醒,这样的后果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承受的住的,希望所有管理的领导会以此建立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新的制度。
3、转变观念,完善工程质量创新机制
通过向广大职工反复深入进行形势与任务, 促进广大职工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 清除计划经济。以此为基础, 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 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从机构上, 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 有利于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 强化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 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对于施工管理部, 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 有利于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 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 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 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专设工程技术部, 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 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和科研攻关, 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 机关报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界定, 与我们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 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初步实现转换, 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项具有很大应用价值的先进科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来讲,信息技术同样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快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增大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并推动项目管理工作向着现代化、信息化不断发展。在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信息技术则是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改进施工工艺和做好施工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工程造价控制、工期进度管理、增大投资效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等任何一方面,都需要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做好预算等工作,并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方法来实现预期的施工效果与经济投资效益。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体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建筑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项目施工的管控力度,创新管理理念、机制、方法,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分析、总结经验,结合国外先进的案例与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施工企业而言,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才能确保目标利润的实现。本文就如何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提出如下思考。
一、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
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为达到项目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费用内,达到所要求的质量)而对项目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项目管理其本质的一个特性就是它的“一次性”。因此,项目管理实际上是从开工到竣工结束的一次性管理过程。工程项目是企业效益的源泉,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之基,效益之本。
抓好项目管理势在必行。只有明确了项目管理的核心目标,项目管理的其他方面才能发展。因此,项目
管理如何实现制度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当前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
二、项目管理模式的问题
每一个企业都有其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理念,在借鉴别的企业好的管理办法的同时,要结合本企业的文化加以消化吸收,而不能照抄照搬。我们以项目管理的核心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总体目标来制定项目管理办法,不管三级管理也好,二级管理也好,都是在总的目标前提下的一种管理形式。如果人的观念、人的行为、人的责任不转变,再合理的管理流程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再者,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环境、资源相对应,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进行动态调整。
三、如何抓好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以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为目的。项目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建立和完善以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期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
因此,项目管理的重点是:
(1)项目经理的责任制,也就是要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所完成任务的奖罚。
(2)组织好项目的资源配置,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手段。
(3)把项目评估测算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
(4)要把责任成本管理作为强化项目管理的中心工作。
(5)要把二次经营作为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
(6)要把项目的分配、考核、过程评价和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7)要把项目经济活动分析作为防范项目经济风险的主要手段。
项目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目标管理”上。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各种指标和评价应该用数字说话,定量考核比定性考核要更加有说服力。如果责任到位了,每个人都会明确自己在项目管理中的责任和位置;奖罚到位了,每个人都会知道自己在项目管理中的利害关系,他的思想观念就不能不改,其行为不能不转变,否则就要被淘汰。
项目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其重点就是各项目标确定后据此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以实现目标。而许多项目部不是以合同和业主的目标去配备资源,而是以自己的资源去安排施工,最终的结果就是工期滞后,成本加大。项目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实现项目管理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奖罚、监管体系的到位和有效。
四、成本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对项目部的定义、定位应该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一次性的成本管理中心,企业法人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的前提下的一次性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经理授权的管理范围、项目规划、项目组织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成本资金管理、施工管理等诸多内容。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
因此,作为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应采取“事前测算决策,事中预算控制,事后分析结算”的管理方式,对成本采取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控制要贯穿从投标开始到项目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其具体做法是:项目中标后,公司同项目部采取联合施工调查。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对施工组织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反复研究比较,在总的工期目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施工组织方案对项目制定成本计划。
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1)测定生产费用;(2)合同测定责任成本;(3)合理确定成本降低率;(4)制定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规划和措施;(5)建立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成本责任主体,根据评估结果将成本管理责任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工序、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期(3个月)对项目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核算、分析、考核评价。
同样,应要求在每一个单独工程开工前,项目部应对各单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劳力组织、设备、材料等资源的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用进行预估。项目部根据施工组织安排,对项目部的成本费用进行评估分析,先列出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这样在可变费用不能降低的条件下,减少不变费用同样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成本费用编制和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二,成本预测和核算中要对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成本预测和核算中要对影响指标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
第四,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预测和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管理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
所以说项目“靠管理求效益”,应重点从施工组织管理、技术方案、不变成本和二次开发中求得最大效益。
同时,降低成本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要杜绝浪费;二要杜绝返工;三要管好材料;四要抓好包外;五要抓好设备有效利用;六要实行人员动态管理;七要降低管理成本;八要抓好周转材料的利用。
五、创新原则
(一)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地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短缺经济时期,不愁劳动对象;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是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这就意味着将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劳动工具,采用的是技术含量高、产量大的新设备、器具,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凝结就越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促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结合,充分发挥并适应其发展。
(二)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
(三)机制创新
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1.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逐步转变,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清除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建筑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2.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纵观历史,大量事实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走“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工程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而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关键,由于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地影响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所以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3.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管理科学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管理,降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将管理科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4.管理创新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普遍存在着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的现象,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不正当的竞争;行业保护、地区保护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法律法规尚没有完全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政策导向、政府行为乃至灰色交易等影响工程招标的现象,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建筑市场有其固有的特性,但我国的建筑市场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尽管如此,市场经济下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成熟却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要求项目施工管理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1.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象是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的,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就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也就不能有效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这就意味着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生产力三要素能得到有效的协调组合,使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拖后,那么社会形象欠佳,获得市场就困难。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就增强了企业开拓、占有市场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项目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创新方案
1.观念与体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是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创新方案要适应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机构创新后,必须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合同履约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把项目部变成分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确立有限责任制度。第二就是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2.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通常比较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建筑企业还必须进一步简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应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虽然项目部代表着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企业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而且,由于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项目实施的指挥权、决策权,企业虽然对项目经理有责任约定,但往往缺乏有效的制约,因此,企业应把建筑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长处,采取科学的手段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施工管理创新活动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课题,我们关注施工管理的管理技能创新,但更强调施工管理的艺术性创新,艺术性创新是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文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J],建设科技。2005
中图分类号:V5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19-01
0 引言
笔者多年来曾主持完成了数个竣工工程的结算工作, 对竣工结算工作深有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此作工程竣工结算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1 掌握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
我国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依据是:(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施工合同;(3).工程竣工图纸及资料;(4).双发确认的工程量;(5).双发确认的追加(减)的工程价款;(6).双发确认的索赔、现场签证;(7).投标文件;(8)招标文件;(9).其他依据。《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规定了合同文件的优先顺序,合同优先解释顺序除专用合同条款另有约定外,解释合同文件的优先顺序如下:1.合同协议书;2.中标通知书;3.投标函及投标函附录;4.专用合同条款;5.通用合同条款;6.技术标准和要求;7.图纸;8.已标价工程量清单;9.其他合同文件。
2 做好工程竣工结算的基础工作
根据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做好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的基础工作;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和了解工程施工全过程情况,做好现场资料签证;建筑工程从开工到工程竣工,整个施工阶段也是合同履约阶段,是设计变更最频繁的阶段,是对变更及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完善手续的重要环节,也是造价员必须跟踪环节;造价员要按照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依据及解释合同文件的优先顺序,搞清楚其内在联系,做好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的基础工作。建筑工程竣工结算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它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精通专业知识,首先编制者要具有丰富施工现场经验和较强的技术专业知识,熟悉施工规范和定额,熟练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及包含的工作内容、工程造价计算程序、费用定额包含内容及计取方法、编制原理其相互内在联系,才能办理好因施工现场各种原因发生变化而造成工程项目增减所需的签证手续。
3 几点启示和思考
在工程结算中,由于发包方、承包方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一些分歧和纠纷是难免的,但是这些纠纷如果不妥善处理,不仅各方的利益产生影响,也影响工程的竣工移交、总承包方与分包方的工程结算、工人的工资和材料供应商的结算, 不利于工程建设、 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建设。因此,为了保证各方应得的利益, 必须正确解决工程结算中常见的一些纠纷。承上所述,综合数年来实际结算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施工方,要减少和避免工程结算中的纠纷,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工作
完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保证工程结算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在签订合同时首先双方必须确定好合同的结算方式,确定好结算的总方向后再详细地对具体的条进一步完善。目前, 随着建筑市场的深入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计算的全过程不很清楚, 尤其对造价影响幅度较大的“三要素”在合同签订时考虑不够, 这给今后的结算工作留下了隐患。作为工程结算的“三要素” ,工程量的计算、新增项目单价、材料单价浮动的调整在合同中如何约定非常重要,因此,在签订合同时, 施工企业应督促和配合建设单位,对“ 三要素”作详细、明确的界定,并列入有关条款中,或单独签订“补充协议”,使之与“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按照相关规定,工程量的计算、新增项目单价、材料单价浮动调整的界定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1)工程量的计算。因在目前清单计价的模式下,较多的合同签订均为固定单价、工程量按实际结算的方式。所以明确工程量计算所执行的定额是非常必要的,即执行什么时期、什么地区的定额, 若有缺项, 应指定参考定额。这点在合同中必须具体指出。执行定额的确定为计算工程量提供了统一的计算规则,解决了工程量计算的争议。
(2)新增项目单价。新增项目对应的综合单价按下列方法确定:
一是合同中有已适用的综合单价,按合同中已有的综合单价确定;
二是合同中有类似的综合单价,参照类似的综合单价确定;
三是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综合单价,经发包人确认后执行。
(3)材料单价的浮动。由于物价波动必然会引起建筑材料价格的浮动。要解决材料价格浮动的问题,必须在合同中约定材料超过(或减少)合同价的一定比例即可以进行调整。材料价格一般参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造价信息》进行调整。需要进行价格调整的材料,其单价和采购数量应由监理人复核,监理人确认需调整的材料单价及数量,作为调整工程合同价格差额的依据。
3.2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签证
施工签证作为结算依据必须是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确实存在和发生的,必须完全反映实际情况,能经得起推敲。签证必须有这些特点:
⑴具有真实性。签证是施工过程实实在在发生的。
⑵具有全面性。所收集到的证据应能说明事件的全过程。
⑶具有关联性。所收集到的证据应能够互相说明,相互具有关联性,不能互相矛盾。
⑷具有及时性。施工索赔证据的取得及提出应当及时。
⑸具有法律证明效力。证据必须是书面文件,须有发包方、承包方与
监理公司三方的签字盖章。
3.3 加强预(结)人员的配备和队伍建设
要建立健全企业预(结)算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预(结)人员,同时,督促预(结)算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各种因素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不可预见的或突发的事件,这是在合同和报价中难以准确反应的。如桩基础过程中碰到溶洞、流沙的处理等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工期和工程造价,这就需要预(结)算人员对施工全过程跟踪了解,参照有关合同条款和定额标准,作好“补充预算”和现场签证,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拖到结算时出现扯皮。
3.4 加强沟通,友好协商,促进工程结算顺利完成
适时有效的沟通是结算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由于单位性质不一样、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同、工作习惯差异等,在结算过程中难免经常出现甲乙双方计算口径、费率、价格水平不统一、结算范围不一致的情况,给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困难。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甲乙双方应当在结算工作开始前进行沟通, 达成一致。 在办理工程结算中, 既要坚持 “合同” 和 “ 报价单” 的原则, 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求大同、 存小异,协商解决。
3.5 工程结算争议处理
结算过程中,发、承包双方发生工程造价合同纠纷时应通过下列办法解决:㈠双方协商;㈡提请调解,求助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进行调解;㈢按合同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而不能无故拖延不办。
4 结语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合同是交易活动秩序的体现,在物资交换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诚信的逐步缺失,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必须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往往涉及到的很大的金钱,对于企业具有相当大影响。所以,加强对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1、合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生产经营涉及许多方面,为了保证这些方面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要具备一定的规范秩序,而合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就是起到这个作用。做好合同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保证。
2、合同存在风险
在当今市场,信誉缺失的情况严重,这种缺失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对于合同条款的不履行,对于企业的经营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做好合同管理,尽量降低风险是必要的。
3、合同法律风险具有可控性
对于合同法律风险发生原因。产生结果具有约定行,都有明确法律条文进行规范,这也使得合同法律风险具有很强的可控性与可预见性。做好合同管理,构建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就可以把风险控制到最小。
二、采购合同的特点
采购合同属于买卖合同的一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合同的制定是以转移财产作为目的的;二是买方必须付出一定的价款作为取得财产的代价,卖方一定取得一部分利益作为财产转移的条件;三是采购合同属于有偿合同;采购合同属于诺成合同,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买卖双方同意合同就产生效力,合同内容被法律保护。
三、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管理
1、签约管理
对采购合同进行分类,并且严格审核重要合同。一般来讲,采购合同涉及的款项超过50万元就算是重大合同,这些合同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合同的额管理中,应当严格审核,确认合同的条款内容,防止双方发生权益纠纷。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合同当事人的资格进行审核,应当当事人出具各种证明,以证明其有资格代表企业签订合同;二是对工程采购合同中的物品的种类、质量和数量进行审核,要求物品具有详细的信息铭牌,计量必须使用国家设定有计量标准的数量单位,质量应当以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主;三是对物品交货方式条款的审核,一般来讲,交货风险都是由卖家承担;四是违约责任的审核,工程物资采购合同中都规定有对方违反合同规定的处罚方式,应当注意的是,处罚方式应当具体;五是价款的支付审核,对价款的如何有效地约定,会直接关系到合同是否会顺利履行;六是合同争议的解决办法。
2、履约管理
对于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其合同履行流程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是货物验收,买方应当仔细检查物品是否存在质量或者数量上的误差;二是价款支付复序,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合同规定的内容支付货款,并且办理相关的手续。如果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其中一方不能够正常履行合同的时候,可以寻求法律的援助。
3、结果管理
首先,应当妥善的保存合同的原件,这是合同履行过程的必要条件,也是索赔的最直接证据。而且,合同中一般还会包含一些企业不愿意公开的商业机密,所以对于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应当配备专门的保管人员。合同一般分类保管。
其次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经办部门签订的合同登记台账并分类统计,准确掌握合同业务量的基本信息,分析相关统计数据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履行监督和检查工作,及时总结合同管理中的经验,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四、加强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计划
在合同管理计划中,应当包括供应商的机构代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情况等详细资料、合同签订的背景信息、物资供应战略等。
(1)制定合同进度表,以便工程物资采购方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在进度表中应当包括对各种作业活动(合同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具体工作或一系列的相关工作)的描述和检查点的确定。
(2)合同预算,使用合理的成本实现采购目标,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也是采购人员的责任,所以制定合同预算也是必要步骤。相关部门应当对合同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批,确保应急费用、货物狂想和工时预算等内容的完善与合理。
(3)合同质量计划,这也是质量管理中的一部分。当需要采购的物品具有一定的风险,例如技术改进或者新供应商的时候,都需要制定出一个合同质量计划。
2、制定详细的风险登记表,有效预防风险
风险评估也是合同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供应商本身的风险和合同履行的风险。其具体分为:
(1)进度风险:主要是对合同进度表进行评估,一般导致进度出现问题的原因包括:采购的商品与供应商描述的不符合;物资质量存在问题;采购方与供应商缺乏沟通;其中一方的必要投入的延迟;供应商的资源供应不足;装载运输问题。
(2)成本风险:主要是对合同预算进行评估,导致成本风险出现的原因有:市场变化,使供应商的成本增加;采购的商品与供应商描述的不符合;通货膨胀。
(3)质量风险:主要是对质量计划进行评估。导致质量风险出现的原因有:采购的商品与供应商描述的不符合;检查和测试的装置不合适;工程物资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
(4)商业风险和其他风险:造成这些风险发生的原因包括:缺乏商业上的警觉;供应商发生财务问题;采购方发生财务问题;供应商的所有权的改变或其关键人动;在采购方的工厂里安装或调试设备发生问题时,供应商方面缺乏响应;其他不可抗力。
3、实行监督与绩效管理
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属于重要合同,所欲花费时间和经理对其进行考核是必要的。评估每个合同实施关键三要素( 时间 成本 质量)的重要也就是应该着重于投入、过程和结果这三个方面。
在很多,单对结果进行考核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过程进行考核,例如在对合同后期考核某一物品是否交付已经没有什么用处,就算发现问题也已经晚了。所以对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应当实行过程考核,保证所有的物资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位,确保工程质量。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合同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工程物资采购合同作为工程企业合同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对其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要求。然而,在管理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人员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严佳,杨全斌.合同管理制度――现代军事采购制度体系的核心[J]. 中国政府采购, 2011,9(08):22――25.
[2] 张浩然,张鹏.关于军用物资采购合同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09,21(12):265――267.
[3] 刘鑫滨,张鹏.关于军用物资采购合同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政府采购,2010,18(06):62――65.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只有把握好项目施工管理这一环节,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并在建筑行业市场中立于不败的地位。当前,各个建筑企业都逐步形成自身的管理模式,但在实践运营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在项目施工管理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推广企业文化,并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品牌效应。
1.某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管理现状
某建筑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其直属国有全资企业,该公司是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例如,公路、市政、地铁、城际铁路、房建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建筑企业。在建筑行业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该公司虽然在不断加强自身内部的管理,但在总体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尤其施工管理上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如下:(1)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进行较大的改变,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2)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3)经营模式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4)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对此,本文针对该企业的管理状况,提出了如下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创新原则
2.1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其要求也会不同。管理模式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确保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者的有效结合,才尽可能的发挥生产力的潜在功能。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期,要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劳动对象,如果劳动对象得不到,也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失败,从而就不能将生产力的三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就无法发挥和转化潜在的生产力,这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在生产力的三要素当中劳动者是其灵魂,它主宰了劳动工具的掌握和使用,通过劳动者才能获得劳动对象。
2.2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
顺应市场规律的发展,是各企业都要遵循的原则,也是免于被淘汰的最基本做法,因为只有适应动态的、变化的市场,才能知道市场所需,从而企业才能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拥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该企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为企业开拓了潜在的市场;但如果该企业施工的工程质量有问题,或是工期被延期,则会严重影响社会形象,从而难以获得市场。因此,企业的施工管理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3.创新方案
3.1观念创新
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施工管理进行不断创新的关键,因此,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加大对经费投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企业要用创新的管理思维进行管理,也就是在在施工管理中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对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深刻的认识,以企业高度的的发展战略来定位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作,并落实好创新工作。
3.2体制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机构创新也就是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尽管合同的履约期仍被作为项目的生命周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此次体制的创新而是要让项目部成为分公司,并建立起一套可行的企业制度。因此,要做到企业机构体制的创新,必先建立起企业制度。首先,要确立有限责任制度。项目分公司投资的主体便是企业,做到产权清晰就必须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并确定新型的产权关系,界定企企业与项目部各自的边界责任,必须让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行使自己的职责,并让其承担相关的有限责任。其次,就是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法人财产是达到企业法人的基本保障,所以,要依据明确的法人财产来证明项目部的法人地位的独立性。项目部才能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后,要形成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出资兴建的项目部分公司,体现着企业控股公司的权力和意志。控股公司在追求最高利润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市场风险的存在。控股公司的激励来源于最高利润的追求,从而对项目部分公司在执行合同的态度上起到督促的作用,并控制好质量、工期和成本,与此同时,要避免了管理不全面以及合同的缺陷所造成的风险及对企业的伤害。
3.3技术创新
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就是技术创新的实质所在,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采用,才能使得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并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从而实现市场价值。创新技术是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技术的创新,才能确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也得力于技术创新的支持和保障,总之,技术创新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3.4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项目管理责任制的推行,也就是在进行大规模工程的强效管理制度。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在主体要精确的情况下,还需要精简生产关系,层次管理也要作相应的减少,并建立灵活强效的扁平式管理,避免多层次的管理造成的关系复杂化。大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有很多管理方面的要素,工程不同其管理的重点也不同,但项目管理的核心主要还是项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项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的落实与否将直接影响着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都是必须由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的。企业内部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了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同时也保证了工程项目的灵活有序的进行。为了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人以及建设承包公司与各个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等,都需要建立一套全面项目管理的责任体系和规章。
3.5组织机构创新
项目部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代表,但其本身不是企业,这一明确的界限使得责任项目部无法承担。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通常只会对自身的局部利益做考虑,这样就使得项目部的运作脱离了企业的发展,从而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再者,虽然企业有责任书对项目经理进行约束,但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指挥、决策权,使得责任书对项目经理失去了有效的制约作用。因此,要改变这些状况,就要就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具体方法可以拓宽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过程进行考虑,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对项目全过程的进行有效管理来,也就是对项目部做全新的定位,将其设立为企业的分公司。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创新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企业分公司的项目部,它代表着了整个企业的形象,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只有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这一环节进行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科]
中图分类号:TU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92-01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一般采用“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质量保证管理模式,其中社会监理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自己参与高速公路工程监理的实践,通过归纳总结,简要介绍一下关于工程监理方面的一些认识见解以及在监理工作过程中怎样展开具体的工作。
公路工程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三控制、一管理”,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对于工程监理的三要素(即三控制) ,从辨证的角度讲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整体。没有质量的进度是“豆腐渣”工程,没有进度的质量是“亏本”工程,没有合理费用的支持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带来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的正常进行,三者之间质量是核心。
一、工程质量的控制
1、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根据工程项目进行明确分工, 特别是路基土石方、桥涵构造物、路面各结构层等关键要害部位,更要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以便对每道工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这样就避免因职责不清而影响工作效率。
2、 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规定了工程的质量标准,而合同条款则是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中注明的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允许偏差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对原材料和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我们要根据质量控制的依据和要求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进场质量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原材料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根源所在,因此要加强所用原材料的检验和检测。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材料进场前和进场后都要不间断地进行抽样试验和检测,这是质量监理监控的基础,一旦发现不合格就要拒其进场或拒绝使用,将影响质量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全过程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全过程监理是对某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对工程准备阶段的控制,如测量成果的复核,试验数据的审批,施工工艺的慎重推敲等;事中控制是指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如突发事件的处理,人为因素的监督等;事后控制是指对工程结束后质量的控制,如砼强度不足的返工处理,在不影响内部质量下的修整等。隐蔽工程的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隐蔽工程是质量隐患的埋藏点,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因其隐蔽性很强,控制起来就难。工程试验是评定工程质量优劣的根据。工程试验的目的一方面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控制以及工程竣工为工程质量评定提供试验数据。菲迪克条款是用数据说话的,不能凭主观臆想来判定质量的好坏,因此试验的服务功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现场监督是监理监控的重要措施, 现场监督主要通过巡视和旁站来完成。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巡视、旁站、抽样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承包商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使质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便充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每一次巡视检查的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在监理日志上,以便以后查找有关工程资料,及时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做出综合评定。
二、工程质量控制是关键
1、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根据工程项目进行明确分工,特别是路基土石方、桥涵构造物、路面各结构层等关键要害部位。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以便对每道工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这样就避免因出现工作混乱,职责不清而影响工作效率。2、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规定了工程的质量标准,而合同条款则是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中注明的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允许偏差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对原材料和施工过程控制好。因此我们要根据质量控制的依据和要求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隐蔽工程的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
三、关于工程费用的监理
费用的管理是与工程质量和进度相辅相成的,都是工程监理的基本手段和环节。只有质量合格的已完工程才能计量支付,因此工程质量是费用支付的基础,而进度是计量支付的保障。因而我们在进行质量和进度控制的同时也要把费用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但必须防止两种倾向的发生:一是超前支付,它容易造成业主的资金紧张,更容易造成承包商的依赖思想,不愿更多的投入;二是滞后支付,它容易造成承包商的资金紧张,甚至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进度和质量。
结束语:公路工程是一个整体,公路工程监理是围绕合同管理进行的质量、进度、费用及安全的有效控制。监理工程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名执法者,怎样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做好监理工作是门很大的学问,只有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吸收经验,不断成长,才能将监理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青海威远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一、引言
长期以来,虽然企业部门也有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但考核的标准往往只能在一个纸上,而无法通过每一张纸去全面体现出一个领导班子所用成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没有了全面的比较,这种考核也就形同虚设。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拿着一大堆的纸质来看才知道员工做了什么,天天看着这些考核的纸张也就相当于失去了这个岗位所要发挥的作用,而如果不看这些纸张也就不解下属员工能做什么?做得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以什么样的态度或方式方法来做的?做的效果又如何?这些就全然不知。作为一个企业的人事主管,试必会导致用人不当或无法用人的局面,知人善用那就更成为一句空话。相比之下,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对每位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可以一目了然的对每一位员工显示所做的一切,更不会忽视某一位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量,达到知人善用。通过绩效管理,把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一味的想占企业便宜的食利者将受到工资和奖金的制裁,真正体现一个公正、公平、客观、精确、全面的绩效考核,同时为响应国家政策拟定开发一套:基于.NET的人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一)人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一般来说,企业都需要制定人事绩效考核的标准,绩效就是以一定的规划条件来设计员工所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绩效的评价指标和如何按照这些指标规定去发放薪酬、奖罚、提优或者降级处理成为关健所在。如果利用人工月月去计算这些,试必会造成很大程度的作弊和浪费人力。根据上述需求描述设计一个B/S结构的人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实现员工管理、职称管理、绩效管理、考勤管理、离职管理等功能模块来构建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企业绩效考核的互动平台。
(二)系统用例
通过图1明确地看出本系统的使用者有2类,人事秘书和人事主管。各用户的操作权限为:
(1)人事秘书。拥有对人才库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员工管理、考勤管理等模块的操作权限。
(2)人事主管。拥有对离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等模块的操作权限。
图1人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用例图
(3)系统实现。员工管理通过对员工姓名、职工号、性别、岗位、档案号和所在部门等基本信息进行导入、添加、修改、删除和下载操作,同步将员工信息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人事秘书通过相应页面一目了然地掌握员工相关信息。
员工信息管理模块页面如图2所示:
图2 员工信息管理模块页面
考勤管理通过对员工上班时间、下班时间和其他情形等基本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来实现考勤数据同步存储到数据库中。人事秘书通过考勤管理全面地掌握员工考勤信息。
考勤信息管理模块页面如图3所示:
图3 考勤信息管理模块页面
二、结束语
在人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我觉得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人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发展促进了绩效考核效率的提高,但是人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起码在评判系统优良性的三要素:操作性、稳定性、功能性方面,还需要有很大的提高。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widely used in every walk of life, in the personnel performance appraisal management field also appeared in staff management, job management, attendance management, leave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With this system the expansion of applications, users put forward the function demand more and more on the system function.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personnel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a comprehensive property management,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currently on the market of such software is relatively scarce.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designs and implements the talent pool management,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s the core of the labor contract management, staff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inspection management titles, salary welfare management, staff and family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functions to meet the personnel performance appraisal management needs. The qualification title management, annual management, salary welfare management, changes in the job management functions are combined, effectively ensure the principle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the personne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Key words: Management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 Database
参考文献:
[1]齐科军.基于.NET架构的人事管理系统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调控作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弥勒市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途径,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全市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一、流转现状
弥勒市耕地总面积155.56万亩,承包地面积47.1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4%,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户13.5万户。截至2015年4月,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10个乡镇,流转面积92794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9.6%。其中,以转包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301亩,以出租方式流转土地面积90812亩,以互换方式流转土地面积428亩,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面积59亩,以入股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73亩,以其它方式流转土地面积20亩。从流转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的坝区乡镇,例如新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33620亩,占该镇承包土地面积47200亩的71.23%。从规模经营看,流转规模在50亩以上的达17833亩,流转规模在50-100亩之间的达4384亩,流转规模在100-300亩之间的达8151亩,流转规模在300-500亩的达4704亩,流转规模在500-1000亩之间的达1850亩,流转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达33080亩。从流转方向看,流入种田大户的土地面积41318亩,占流转总量的44.6%;流入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173亩,占流转总量的0.19%;流入企业的土地面积51253亩,占流转总量的55.2%。从流转服务看,农户间自发流转29755亩,占流转总量的32%;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16047亩,占流转总量的17.3%;委托乡村组织流转46963亩,占流转总量的50.6%。
二、主要成效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集中土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了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内发展特色蔬菜22.01万亩、特色水果15.42万亩、特色中药材3.82万亩、景观苗木基地6个1.24万亩,流转土地面积7.16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至323户。
(二)农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弥勒市积极探索多样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土地规模种植实现集约化、集中化,有效解决农村“人散”、“地散”问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提高,“永红模式”“牛背模式”等土地流转模式已成为弥勒土地流转工作的成功典范。例如,弥阳镇永红村通过走“土地出回租”的流转经营管理模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租回村集体,村集体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理连片后,建成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农户以一定租金进行回租,同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整合技术、人才、产品等资源,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引进省内外实力雄厚的企业公司进行收购,以“抱团作战”闯市场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销售、市场风险等难题。
(三)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紧抓基地、龙头、市场三要素,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弥勒市玫瑰湾玫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弥勒市四园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都是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注册或建设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的涉农企业共190余家,其中,统计在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1家、省级4家、州级12家),资产总额64438万元,从业人员5399人。2014年,21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560万元,上缴税金5367万元,带动农户5.6万户,促农增收63665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山坝土地流转不平衡
全市山坝区土地流转进展不平衡,坝区乡镇土地流转面积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7.2%,山区乡镇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2.8%,其中,江边乡、巡检司镇尚未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山区受自然因素影响,水、田、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新型经济主体培育滞后,推动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导致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土地流转速度慢。
(二)土地流转程序运作不规范
当前我市一部分土地处于无序流转状态,存在着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受农民契约意识不强、土地流转期限短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通常以口头协议、私定协议形式进行约定流转,土地流转后易发生纠纷。目前,弥勒市土地流转中以口头协议形式进行流转的土地面积达27838.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0%。
(三)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我市虽已成立了市、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但市、乡镇、村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加之相关人员缺乏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服务中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纠纷调解仲裁机制不完善,纠纷调解渠道相对单一、程序复杂,缺乏行之有效的调解途径。三是土地供需双方信息对接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工作建议
(一)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一是要完善市、乡镇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在土地流转中提供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管理、关系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登记、备案工作,及时调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保障土地流转双方权益。
(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