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37: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信业赖以生存的各个方面都在经受空前严峻的挑战:大量互联网新业务的出现,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话音业务和有限的增值业务不断贬值与被边缘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大量新型终端的出现,在带来巨大的网络流量和信令压力的同时,引领了信息通信业务的发展,也使得运营商的传统主导性和重要性逐渐降低;产业链的重点和利润向上层业务与终端转移,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新型、轻型运营商凭借技术、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大举进入电信服务业,并获取了大部分利润。
HC公司与电信行业相关联,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外部市场因素和内部资源条件的变化,如何有效地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促使公司进一步做强做大是公司面临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公司的内外部因素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而富有特色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发展战略。
二、战略分析理论与工具
1.SWOT理论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机会与威胁则是外在要素。SWOT分析实际上就是将与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动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有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制定较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计划或对策。从整体上看,SWOT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1.能够系统全面地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的各种因素。制定战略时企业决策者应系统全面地考虑到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SWOT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进行综合分析,从大方向上避免了遗漏上述某类信息或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所可能产生的错误,有利于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分析。
2.SWOT对战略决策需要的信息作了两个区分:一是内外区分,即将企业自身的信息与其所处环境的信息进行区分;一是利害区分,即对有利于企业的内部优势、外部机会与有害于企业的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进行区分,这种分类大大明晰和简化了企业制定战略时需要掌握的信息及其来源。
3.SWOT本身简单直观但内涵丰富宽泛,根据不同需要,企业决策者利用该法既可通过粗略分析明确大致的方向,也可通过深度调查研究进而得出翔实可靠的依据和明晰的结论。
SWOT分析程序常与企业策略规划程序相结合,其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企业环境描述。
步骤二:确认影响企业的所有外部因素。
步骤三:预测与评估未来外部因素之变化。
步骤四:检视企业内部之强势与弱势。
步骤五:根据企业资源组合情况,确认企业的关键能力和关键限制。
步骤六:利用SWOT分析构造研拟可行策略。
步骤七:将结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
步骤八:进行策略选择,制定行动计划。
2.PESTEL分析模型
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6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技术要素、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
其中6大因素:
(1)政治因素(Political):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因素。
(2)经济因素(Economical):是指组织外部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
(3)社会因素(Social):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技术要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法律因素(Legal):组织外部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
PESTEL是在PEST分析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形成的。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六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三、HC公司战略规划实践
1、研究方法
笔者以单层次SWOT理论为基础,利用了以下研究方法分析了HC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对完善HC公司在电信行业业务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措施。
(1)文献研究:阅读并研究行业相关企业如运营商本身及建设厂商对未来战略规划的文献,分析各种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相关研究。
(2)核心人员访谈调查:收集内部重要管理岗和技术岗人员对公司发展战略的看法。
(3)公司经营分析会:在公司经营分析会上,公司管理层针对当前内外部环境现状进行战略讨论及远景规划。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引用了大量事实做定性分析,又引用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作定量分析。
(5)单层次SWOT矩阵分析法:单层次SWOT矩阵分析法是指一个简单的问题,用一种简单的想法来加以解决。亦即是针对某项特定问题,使用类聚对比法的大小、强弱、优劣、长短、广窄、深浅、轻重等,加以简单诊断问题的核心所在,而得以使用简单对策加以解决。如某项产品的品质问题,就产品本身品质的优劣势条件加以考量,并比较外面生产同样产品的竞争者的品质,是否处于机会或威胁的竞争地位,而得以简单判断并提出SO、WO、ST、WT等四种的因应策略。或者对其所处的象限位置加以判定,并制定其最佳的因应对策。
2、数据分析
2.1企业外部环境机会因素
在国家“两型社会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契机,促进产业链繁荣的背景下,电信行业提出“去电信化”和“新三者”路线,“去电信化”就是摒弃传统通信运营商的固有成见和路径依赖,调整思维模式、主动适应变革,顺应网络技术发展、产业格局变化、用户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推进网络平台、业务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机制体制等多领域、多层面的创新。新三者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价值链的合作伙伴合作,整合电信品牌与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丰富、高性价比的综合信息服务,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
2.2企业外部环境威胁因素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及新业务层出不穷,而公司对传统优势和思维的路径依赖比较严重。
电信和互联网的行业边界正在逐渐模糊,一些原先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也会加入角逐,电信运营商已经不再是原有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所构成的小三角的竞争,而是在由电信运营商、新兴互联网运营商、走向服务的IT设备商所构成的大三角综合信息服务中的博弈。
通信和互联网行业边界模糊带来的是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竞争趋势方面,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在过渡期间,市场份额的抢夺将成为市场跟随者的发展重点。
3、企业内部环境优势因素
3.1行业业务理解深刻:公司起步于电信运营商BOSS业务,在运营商业务上有着很深的理解。
3.2大型项目实施经验:在项目类型上,参与过全业务和BSS等大型的项目,对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方法论和流程都有较好的积累。通过了软件成熟度模型CMMI5级认证,在中大型项目上有优势。
3.3客户关系较为深入:通过多年的项目积累,和浙江及多省电信的企业信息化部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联系,能较为清楚的了解电信的系统建设规划和发展方向。
3.4专业人才层出不穷:具有较多PMP、OCP、CCNP、CLP等各种类的国际知名服务认证专家,拥有100多名掌握Siebel、ERP、CRM、SCM、SAP等传统电信大型系统领域的专才。
4、企业内部环境劣势因素
4.1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的矛盾
一方面是企业决策层只重视当前战术和策略,忽视长远战略,湮没在日常经营性事物中,不能统观大局;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4.2内部短期利润与长期创新与发展的矛盾
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已经呈现出不适应(无法支持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并逐步成为制约公司参与互联网化价值创新主导的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管理和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企业特色创新创优氛围的建设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应考虑的焦点问题。
4.3业务及产品劣势
产品化竞争力不足,多年以来没有非常具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的行业产品。互联网领域的运营型平台类产品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代表性终端APP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4.4开发流程劣势
企业流程比较传统,缺乏像互联网企业的小快灵工作方式和敏捷开发模式。
4.5职能和架构劣势
目前的职能和架构都还是传统的软件企业架构,无法适应互联网化背景下的产品化,运营化的思路。
4.6缺少互联网人才
新技术业务领军人物缺乏。在电信向互联网化,去电信化方向发展之际,公司互联网型人才缺乏逐渐成为较为明显的劣势,缺少LAMP互联网人才架构架构,缺少互联网高级产品经理及专业运营人才。
四、结论
在内外部环境优劣势分析基础上进行单层次SWOT矩阵分析,得出SO,WO,ST,WT策略:
表1 单层次SWOT矩阵分析表示意
环境 内部环境优势(S) 内部环境弱势(W)
外部环境机会(O) SO策略 WO策略
外部环境威胁(T) ST策略 WT策略
1、SO战略
密切关注浙江省电信及周边省份电信在新三者方向的策略和布局,立足于对电信传统业务的理解,延伸基于电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和新三者理解方案。在内容应用方面,遵循移动互联网运营规律,开展专业化运营合作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利用团队善于大项目标准作业方式,承接基于电信去电信化,互联网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研究及实施项目。
立足自身多年服务终端客户资源和积累,有选择地以客户数据分析,聚类分析,喜好分析作为输入,规划并发展自营汇聚型内容、应用以及支付和定位等能力型产品。
2、WO战略
(1)建微创团队组织 根据互联网运营商的经验,按比例配置产品分析、需求、设计、开发、测试、数据分析等岗位人员。
(2)定自由运作机制 运作机制上给予团队充分的自由权。可以由团队主导产品模式、激励模式等。鼓励团队成员的自主发挥,鼓励知识的共享传递,减少行政干扰。
(3)推高度灵活流程 在复杂流程等环节上去电信化。希望通过实践,根据互联网快速响应的原则,在流程、体制上对现有的落地流程进行合理的简化。
(4)寻高效生产之法 摸索互联网的做事流程,摸索适合业务特色的互联网敏捷开发流程,提炼面向市场、用户的最短需求确认路径等。
3、ST战略
构建集成多能力的融合业务承载和能力开发平台,利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提供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运营环境逐步建成开放的基础类、业务类平台,形成针对外来威胁的行业壁垒。
开拓业务,向互联网行业渗透,提供标准化公共组件,与互联网门户,APP等合作,对外输出能力,建立互联网分销供应链。
4、WT策略
引进互联网化专业人才,包括熟悉LAMP系统的专业技术架构人才。
组织架构调整。对于公司偏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和运营而言,构建垂直一体化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减少决策环节消耗。
调整市场竞争情报工作重点,建立新的市场竞争情报体系,关注互联网相关行业领域动态及公司,使公司各部门的竞争情报力量能够有效地了解潜在进入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并提供各种办法提高各竞争情报小组的协作水平,优化了原有的情报资源,增强公司适应泛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市场变化和对抗竞争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战略展开。企业必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战略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会无处不在,诱惑无处不在,但风险也无处不在。企业不能热衷于不顾自身能力,只铺新摊子,盲目投资,而是要先确定一个明确的战略导向。所谓战略就是根据市场状况,结合自身资源,确定远景目标,并对宏观目标进行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5-10-1
[2]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06-01
[3]C.WL希尔等《战略管理》,市场经济出版社,2007.10
[4]亨利,茨伯格.公司战略计划.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4
[5]戴维,贝可赞.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
[6]吴照云.战略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胡绩伟.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8]迈克尔A希特.战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战略规划的内涵
企业战略规划是企业运用的重点工作之一,运用正确的方式,战略规划方能发挥其功能与提高其竞争力,并可为产品创造差异化,以应对市场复杂化、消费需求多元化与科技精进化等环境变迁。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在企业目的、目标与能力以及市场机会的变化中求取发展与维持战略的一致性与吻合性,其主要工作首在界定公司任务与宗旨、设定公司目标,并建立企业特色与特征。不少学者通过以战略分析工具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作为战略规划真义的表达,认为“战略规划一方面是希望了解环境变迁的趋势,掌握机会,逃避威胁,另一方面则需要发挥竞争优势,以补经营劣势”。依据该意义其说明战略规划的进行步骤为:(1)寻出企业竞争的优势与劣势;(2)确定经营目标及战略性目标;(3)分析环境找出机会与威胁;(4)针对机会、威胁、优势与劣势,提出战略构想;(5)新战略展开;(6)订定计划并编列预算;(7)调整部门政策与企业组织;(8)战略检讨。
二、企业战略规划的层级
(一)规划组合的战略规划。规划组合是指在塑造公司印象的视觉要素间考量如何分配实施规划力与预算,包涵平面规划政策、包装规划政策、产品规划政策与环境规划政策等。而这四项战略规划政策均与市场政策相关连,因而基本上必须与价值、产品、广告/公关、销售等市场组合等要素相协调。通常战略规划涵盖四大规划政策,而其战略规划的施行、选择与决策均较偏向高层管理阶层,因此其战略规划的层级可归为以四规划政策所组合的公司战略规划。
(二)规划类别的战略规划。通过学者们所界定的三种规划活动,也即公司识别的开发、可销售产品的规划、使用环境的规划,可提出三种不同类别的战略规划。一是管理公司的传达与识别;二是可销售的产品规划;三是环境规划。这种战略观点与上述四项规划政策有相似之处,均以规划活动作为战略的分类,但其不同点在于明确指出其规划活动似应有其自有的战略而非是战略下的政策。
(三)产品识别的战略规划。不少学者认为管理人员的日常运营规划实务工作是战术性的而非战略性的,战略规划则是管理阶层运用日常运营规划作为战略性工作,其将战略规划限制在创造产品识别,属管理阶层所发展的战略以差别化公司的产品与规划,或运用日常运营规划发展全面性的产品家族。这一产品识别类似于公司视觉识别或品牌识别,其论点似将战略规划界定为由管理阶层运用规划以树立产品识别。
(四)规划专案的战略规划。学者Cross主张战略管理人员是旅行者,而战略规划程序则是问题解决的旅程,战略管理人员或规划小组针对规划专案在计划过程中采行所期望的行动谓的战略规划。在无明显的行动计划下所采取新奇的规划状态称之随机寻求战略(Random Search Strategy),而在可预测、熟悉与知晓的情况下由传统技巧与理性方法中抽取的相关战术,称之为预先构想战略(Prefabricated Strategy)。战略管理人员因其背景与工作性质而较不介入战略性角色,但实务上也应较具战略性,并应由战术工作提升至介入战略性程序。通过对一些战略管理人员在规划程序的前期阶段的行为,以问题解决的品质解释研究发现,其以工作模式区别战略规划为阶段引导形(Step-oriented)战略与功能引导形 (Function-oriented)战略。因此规划程序前期的规划工作模式、规划程序中的思考方式与战略规划方法均是规划专案战略规划的探索范畴。
(五)层级化战略规划。依据管理层级与其必要的活动,一些学者提出战略规划管理矩阵,并指出战略规划阶段具有三个议题,包括战略、政策与程序规划,而在三个管理阶级中每一层级均有其应有的战略议题、战略的负责人与内容。第一层级董事会/高层,界定企业战略目标编入规划目标、核可结合营销战略的战略规划、确认战略规划;第二层级中层/事业/功能,应用规划稽核告知战略、界定达成企业规划目标的战略规划、与营销及其他功能协调详细的战略;第三层级规划活动/功能,保持对规划趋势的认知、对规划目标与战略作出贡献。
从上述分析可知,战略规划是存在不同的管理层级中,也有其应有的负责人与内容。一些学者主张规划管理活动中的设定规划目标、界定规划标准、执行规划稽核、组织规划活动、评价规划结果、政策规划等是为高层战略规划,而在结合客户营销与程序企划的规划委托案则归为规划层次的战略规划,也即呈现双层级的战略规划。
三、战略规划初步发展模式
战略对企业而言可视为生死存亡的竞争利器,对规划而言战略也有其运用与研究的价值。本文结合企业战略规划的层级观,提出战略规划运作的初期模式。该模式涵盖战略规划5W 定义;战略形成方式;战略形成途径;战略时序观;战略形态、构面、因子;战略规划途径六大方面,统合成战略思考阶段,而战略规划层级的厘清列为战略界定阶段,后续的程序则参考企业战略的规划程序,整合战略思考、界定、分析、研拟、执行、检讨等六阶段构成战略规划规划程序。这一初步发展模式可供实务界运用以及学术界研究时的参考。实务界运用时,可以5W 先行界定战略规划的意义与其组织层级,并思考战略的各个思考视点,以利在战略规划规划前能有清晰的前提与范畴,充分发挥战略规划在实务运作上的实用性。学术性探索时,也可由战略思考的六视点与战略层级作为研究主题寻求的探索工具、研究范围的限定、研究前提的界定与研究变量的取舍,例如组合战略时序与战略形态以探索不同时序的战略形态;或组合战略层级与形成途径以了解不同组织的战略形成;或探索单一方向内的相关性如战略因素、战略构面与战略形态的相关性及其组成关系等。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中国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
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
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
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企业不必过于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亦无须被大量有关人力资源规划论述的、内容颇显深奥的表象所困惑,企业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的理解,化战略为行动。上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方法,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笔者也希望提出的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能够突破企业现有的困境,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一、会计信息
根据会计文献综述,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三方面:财务会计信息、成本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学科理论的不断成熟,后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原因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重视成本会计信息的运用,而不再只关注成本核算过程和方法本身。
(一)财务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格式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的会计信息。现实生活中,在会计准则框架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完全不能满足企业战略决策的需要。虽然依照会计准则及会计惯例对外披露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但这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本身是对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反映,缺乏时效性。由于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制订企业战略规划,所以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企业战略规划是不合理的。因为最终创造经济价值的不是会计惯例,而是对企业价值链和竞争优势影响重大的关键活动。
(二)成本会计信息 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最初有两个作用:核算产品成本以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责任控制的需要。后来随着成本会计的发展及企业战略规划的需要,成本会计的功能有所拓展,同时要为企业决策提供成本信息。然而,尽管知道成本会计要为企业战略规划提供信息,但究竟如何运用成本会计信息进行战略规划,尚无有效且可行的方法。不过,最近的研究普遍认为,传统成本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这种不相称性,主要是因为在成本归集方面,成本会计与价值链分析均有各自独特的归集方法,且这些方法之间具有不相容性。与满足所有各方面信息需求的现行通用会计信息系统相比,价值链分析更需要根据其特殊目的单独设计一套成本归集系统,以促进企业战略成本分析的实施。
(三)管理会计信息 与成本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注重规划与控制。就规划而言,一般包括两类:一个是常规规划,一个是战略规划(包括特殊决策规划)。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能够提供规划及控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的。但与前面论述相同的是,在战略规划及其所需会计信息方面,现有理论仍没有做出详细阐述。现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初衷是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以及为企业一般决策提供会计信息,但如果需要直接使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战略规划,实践证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战略规划所需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一般管理所需会计信息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会计主体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满足法律法规对一般企业必须提供合法性会计信息的要求,其二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以满足管理决策和内部控制的需要。目前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基本能满足上述两个目的。但是,成本会计虽然能够准确核算产品的真实成本,但无法为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充分的会计信息。对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而言,只能表明企业经过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以财务报告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战略执行的结果。而对于如何评价既定战略的经济价值,或者如何在互斥战略间进行决策,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则无法满足需要。管理会计理论近年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到底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价值链分析,相关理论与方法阐述的还是不够详细透彻。所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对价值链分析没有重要帮助,而且某种程度上还阻碍了企业价值链分析过程。
二、价值链分析框架
价值链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分析师使用价值链用以分析矿产出口经济的发展路径。到了90年代,随着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价值链作出的详细论述,价值链分析工具逐渐被广泛使用。一般所指的价值链概念,是所有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并且彼此相互联系的企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价值创造活动能够促进企业以最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投入转换为最终产品或服务,帮助企业创造和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按照波特的观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三种途径: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而价值链分析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将企业整体分解成许多战略活动,以识别和确认各项活动的重要性,明确这些活动对成本行为及差异化的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价值链由五项基本活动和四项支持活动构成。基本活动包括:进料物流、生产经营、发货物流、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而支持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基础设施。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从本质上来看,价值链工具能够分析组织各项活动的性质,帮助企业在战略规划中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NPV=■+■-LP±?驻C
对于企业价值链上多个可供选择的流程F1,F2,F3,…,Fn来说,通过计算比较收益净现值来确定是否进入该流程或者放弃进入而选择其他流程,而对于整个企业价值链来说,通过计算比较NPV来确定最优的价值链组合,以获得企业在行业中的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系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价值链分析视角下跨组织成本管理研究”(编号:2014SJD303)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项目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真:《ERP环境下价值链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中)2011年第2期。
[2]张华平:《价值链会计业务流程控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王满、王晶琦:《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方法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9期。
[4]杨周南:《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5]茅迪:《价值链视野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研究》,《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4期。
[6]向俊:《XBRL在价值链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河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7]刘君:《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再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8]吴孟珠:《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9]Tarun Kanti Bose, J..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Customer Focus Strategi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wards Effective Value Chain Management. Intemational Joumal of Marketing Studies, Vol. 4, No. 3; June . 2012.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战略管理 实施
1.引言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如何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确保企业战略能够有效落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企业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戴维·诺顿在总结十几家大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企业绩效评价管理工具。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已经发展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平衡积分卡概述
2.1平衡积分卡简介
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的战略、远景规划为目标,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从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业务流程方面以及学习与成长方面等四个评价维度出发,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规划,形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标评价体系。
财务方面主要是从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股东的风险、利益、以及利润的增长等;顾客方面主要从企业客户的角度考虑,如何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内部业务流程方面考虑的是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问题,如何使业务流程高效、准确、节约、如何使各内部运营环节达到最优化;学习与成长方面主要表达了企业为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如何使内部员工、组织的技能、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等问题。
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个绩效考核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演变成为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公司实现战略规划与运营执行的无缝隙链接,提升公司战略执行力,确保公司战略的最终落地。
2.2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评价维度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绩效管理方法不会让企业的管理方式或发展偏离企业的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工作效率、使股东、客户、内部运营管理、员工和组织的学习成长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步提升股东利益、顾客满意度、内部管理效率以及员工和组织的业务水平的提升。
将平衡积分卡应用在企业战略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克服了单一财务评价方法的短期行为;(2)保证了企业整体行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把员工的日常工作跟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使得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了保证;(3)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企业各层级的绩效指标和行动;(4)促进了各层级员工对企业目标和战略的沟通与理解;(5)有助于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等;(6)平衡积分卡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平衡计分卡也有相应的缺点,比如在企业内实施难度较大;指标体系的建立较困难;指标数量过多,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要做到到真实、准确比较困难;各指标权重分配有一定难度等。
2.3平衡计分卡对公司战略规划管理的作用
(1)平衡计分卡体系使得公司战略规划变得简单有效
平衡计分卡很直观的将企业战略分层展开,大量传统的战略决策工具(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企业价值链等)都依附于图、卡、表的开发,并被有效的分配于图、卡、表开发的每个操作环节,将原本复杂的战略规划管理过程变得简单有效。
(2)平衡计分卡体系使得公司内部的战略沟通变得顺畅
平衡积分卡体系通过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战略行动计划表来表述战略时,战略地图起到了目录、提纲的作用,使得战略沟通变得相对简单、有效。而当沟通需要设计每个战略主题的深度目标时,平衡计分卡、战略行动计划表又能有效地协助展开战略沟通,使得公司内部战略沟通变得顺畅。
(3)平衡计分卡体系使得公司战略的监控变得适时、动态
平衡计分卡体系通过强调战略中心组织建设,强调基于图、卡、表的战略管控流程、制度与表单的设计,通过战略管理部门的职能改进,公司战略管控变得流程化、有序化,能够确保公司通过清晰的战略管控组织流程与组织体系监督子公司、职能部门的战略执行情况,并及时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既定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战略管控变得适时、动态。
3.平衡积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原则及步骤
3.1平衡积分卡的实施原则
为了确保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具体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自上而下的设计、制定企业战略行动计划。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非常重视企业战略目标与部门和个人目标的紧密相连,一般情况下,平衡计分卡要求企业战略行动计划必须建立在战略目标基础之上,并逐次分解至各层级部门及其员工,从而形成相互支持、紧密结合的战略管理体系。
(2)强调企业绩效目标的提高。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时需要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员工、部门和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经理们不应只强调对下属员工的考评,更应注重有效提高下级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表现,进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与员工薪酬紧密结合。员工是否接受战略目标引导下的关键因素指标是企业能否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结合。一般情况下,企业将员工考核结果与其薪酬挂钩实质上就将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本质来说,企业通过利益的驱动,激励员工主动朝着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起迈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界对创业企业的重视和研究不断深入。相比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创业企业体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创新性。公司通过创新发掘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机会,进入新市场,获得新客户,或用新的方式配置资源。创新性体现了公司参与新的想法、实验、创造性过程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产品、服务或技术过程。
二是机会导向性。是指创业活动表现出的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开发机会并产生经济成果的行为的特点,或者将好的创意迅速变成现实。
三是创业活动的动态性。一方面企业的创业精神会促使创业行为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延续并强化;另一方面机会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是与成熟企业相比,创业型企业体现出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并寻找市场生存发展空间的特点。
尽管创业成功的企业给正处在创业阶段的许多创业者以信心和希望,但仍有许多勇于创新和敢冒风险的企业惨遭淘汰。为此,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就成了相关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现有的关于创业型企业的讨论中,针对创业型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讨论日渐丰富。即将创业和战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行为,促使创业企业实施战略规划。
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和创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二者“交叉”或“融合”的现象。Meyer 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融合主要由于两者都是以公司绩效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战略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研究过程,关注企业如何建立竞争优势;而公司绩效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同样重要,创业方面的期刊也较多地侧重以绩效为基础的研究。另外,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灵活调整、快速应变,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为了创造财富,创业行动和战略行动都必须体现出创新的特点,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从战略角度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Hit等人就提出了“战略型创业”的概念,即:“把创业的(即机会寻求行为)和战略的(即优势寻求行为)观点进行综合,计划和实施战略设计活动,从而创造财富”。因此,它是一种以战略的观点从事的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创业心智的战略活动。
事实上,战略管理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特定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创业型企业更多地侧重于开拓别人没有发现或是开发不够的商业机会。因此,对创业型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既能够有效地发现新机会,也能够高效地开发机会并形成竞争优势,并能持续保持创业精神。
第一,战略规划是整个企业行动的方向。创业企业由于资源和市场限制,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当团队成员针对企业应该开展什么业务存在不同见解时,在开拓市场等行动上存在意见分歧时,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团队成员统一行动的方向,达成一致的行为,从而齐心协力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战略规划可以使创业企业的活动更具计划性,便于组织和有效管理。进行战略规划的企业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动的方向,并就总体发展战略做出规划,尽管许多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相对简单,总体战略的考虑较少,但对于产品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等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估和权衡,也有着详细的计划方案,这就使得创业企业的活动有章可循,便于创业企业更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安排各项活动。
第三,战略规划有助于保障创业企业稳定经营。通过对我国目前创业企业的分析发现,创业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活动与创业者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性格相对保守,则可能错过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项目,如果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即使对市场机会的识别非常及时,但是在缺乏战略规划的条件下,极有可能对市场机会的成分和风险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失败或者利用不足。因此,缺乏战略规划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行为随意性,或者前思后想不敢行动,或者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其结果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尽管创业团队的构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创业企业的经营,但是如果创业团队整体素质欠佳,或者创业团队难以通过有效的配合达到高绩效,那么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有力地保障创业企业的稳定经营。
尽管进行创业规划可能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资源,但它却可以使企业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计划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性,因此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势在必行。但是,创业型企业毕竟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创业型企业也表现出与成熟企业不同的特点。
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
1、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较低。一般而言,成熟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当复杂,从其战略分析、选择、制定到实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大降低。一方面因为创业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行为处于摸索阶段,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都较高,因此很少有企业制定非常完整复杂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很多创业企业的成功在于迅速把握了一个市场机会,在此之前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更不用说对整个行业的竞争结构进行分析。Bhide曾经对全美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中选择了100家,对他们的创业者进行访谈,发现41%的人根本没有商业计划,26%的人制定了一份简单粗略的计划,5%的人为投资者做了财务预测,28%的人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根据统计结果,Bhide提出,全面计划的方法并不适合创业企业,过多的分析可能会使一些企业错过可能抓住的市场机会。但他同时也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一些分析和计划。因此,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其创业计划介于不做计划与详细计划之间,既非没有计划,同时其规划的复杂程度相比成熟企业而言又大大降低。
2、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侧重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成熟企业因其经营的稳定性,有条件进行详细的战略分析,在战略选择活动中,无论是公司总体战略还是经营单位竞争战略选择上都可以进行详细的思考,整体战略规划完整而全面。相比而言,创业型企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生存,因此创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更侧重于获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侧重于获得市场立足的空间,因此创业企业更多地考虑市场经营层面的竞争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对于公司经营层战略较少涉及。
3、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动态性。创业者往往因为拥有某种优势、资源或机遇而创建企业,在成立之初根据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吸引的人员、资金等资源条件制定战略,企业战略规划涉及的期限通常较短,也相对比较具体,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外界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结合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并有力地把握商业机会,从而表现出企业发展路径与创业初期产生了明显差异。此外,企业后期的发展还与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不断改变战略追求商业机会的过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呈现出适应资源条件的动态性的特点。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Bhide A.HowEntrepreneurs Craft Strateg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Mar/Apr.
[2]Hitt MA,Ireland R,Hoskisson R E.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吕巍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一、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界对创业企业的重视和研究不断深入。相比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创业企业体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创新性。公司通过创新发掘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机会,进入新市场,获得新客户,或用新的方式配置资源。创新性体现了公司参与新的想法、实验、创造性过程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产品、服务或技术过程。
二是机会导向性。是指创业活动表现出的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开发机会并产生经济成果的行为的特点,或者将好的创意迅速变成现实。
三是创业活动的动态性。一方面企业的创业精神会促使创业行为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延续并强化;另一方面机会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是与成熟企业相比,创业型企业体现出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并寻找市场生存发展空间的特点。
尽管创业成功的企业给正处在创业阶段的许多创业者以信心和希望,但仍有许多勇于创新和敢冒风险的企业惨遭淘汰。为此,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就成了相关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现有的关于创业型企业的讨论中,针对创业型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讨论日渐丰富。即将创业和战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行为,促使创业企业实施战略规划。
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和创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二者“交叉”或“融合”的现象。Meyer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融合主要由于两者都是以公司绩效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战略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研究过程,关注企业如何建立竞争优势;而公司绩效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同样重要,创业方面的期刊也较多地侧重以绩效为基础的研究。另外,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灵活调整、快速应变,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为了创造财富,创业行动和战略行动都必须体现出创新的特点,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从战略角度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Hit等人就提出了“战略型创业”的概念,即:“把创业的(即机会寻求行为)和战略的(即优势寻求行为)观点进行综合,计划和实施战略设计活动,从而创造财富”。因此,它是一种以战略的观点从事的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创业心智的战略活动。
事实上,战略管理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特定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创业型企业更多地侧重于开拓别人没有发现或是开发不够的商业机会。因此,对创业型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既能够有效地发现新机会,也能够高效地开发机会并形成竞争优势,并能持续保持创业精神。
第一,战略规划是整个企业行动的方向。创业企业由于资源和市场限制,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当团队成员针对企业应该开展什么业务存在不同见解时,在开拓市场等行动上存在意见分歧时,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团队成员统一行动的方向,达成一致的行为,从而齐心协力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战略规划可以使创业企业的活动更具计划性,便于组织和有效管理。进行战略规划的企业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动的方向,并就总体发展战略做出规划,尽管许多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相对简单,总体战略的考虑较少,但对于产品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等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估和权衡,也有着详细的计划方案,这就使得创业企业的活动有章可循,便于创业企业更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安排各项活动。
第三,战略规划有助于保障创业企业稳定经营。通过对我国目前创业企业的分析发现,创业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活动与创业者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性格相对保守,则可能错过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项目,如果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即使对市场机会的识别非常及时,但是在缺乏战略规划的条件下,极有可能对市场机会的成分和风险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失败或者利用不足。因此,缺乏战略规划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行为随意性,或者前思后想不敢行动,或者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其结果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尽管创业团队的构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创业企业的经营,但是如果创业团队整体素质欠佳,或者创业团队难以通过有效的配合达到高绩效,那么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有力地保障创业企业的稳定经营。
尽管进行创业规划可能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资源,但它却可以使企业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计划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性,因此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势在必行。但是,创业型企业毕竟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创业型企业也表现出与成熟企业不同的特点。
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 S.Kaplan 和David P.Norton 在90 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 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 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 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 墙面显示系统
* 飞行驾驶台
* 独特的内部设计
1 .墙面显示系统(Wall Display 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 组,每组由6 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 个指标。
转贴于
2 .飞行驾驶台(Flight 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 个PC 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 .内部设计(Interior 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 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 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 的R/3 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 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
*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
*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 天;
* 除A 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
一、知识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知识是环境变化的动力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快速变化以及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对于周边环境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竞争环境以及技术环境,还有顾客环境方面等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加上战略决策人员对于环境变化的依赖性以及敏感性等等,对于战略决策人员对周边环境的理解也会出现较大误差,进而导致企业战略规划成本出现较大偏差,因此,知识的变化将会成为环境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源泉。
(二)知识是企业战略的重要资源。
由于企业战略有着比较强的资源依赖性,所以企业资源方面的构成内容以及结构对于战略规划还有实施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同时也被认为是资源基础学派的基本立足点。能够根据显性以及隐性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企业或者是团队,又或者是个人这三个主体做出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以及团队,还有个人所具有的隐性知识还有显性知识等等都会对企业战略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某方面来说,企业战略其实是知识的集中体现。知识性资源特有的独特性以及无法复制性,还有稀缺性等等,都可以成为企业制定企业战略的思想来源。
(三)知识是培育和更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两个比较匹配的维度,第一个是从知识拥有的实体性这个角度来分析,由此说明整个企业的知识以及技术,还有技能等等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独特性以及用户价值型。第二个是从知识拥有的过程性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由此说明企业转移以及交流,还有知识共享等等都是知识物化的过程,并且都是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为基本宗旨的。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变革和实现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变革的原因。
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企业所处的内部以及外部环境都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复杂的、动态的、无法预测的,特别是技术环境还有竞争环境以及顾客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和企业制定战略规划以及实施有着比较高的关联的。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当这三个环境同时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条件之下,对于企业战略方面的变革影响都是十分明显以及重要的。
1.企业对知识性资源有着更强的依赖性
企业战略在其实施过程当中能够培育以及积蓄更多新的知识性资源,所以企业战略对于知识资源有着更高的依赖性,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发展需要对知识做出不断的整合,需要整合各种知识性资源以及非知识性资源。此外,知识所具有的学习性特征也同样要求和培养企业应该不断对企业战略做出创新。
2.知识经济使企业组织更具弹性
如今,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代企业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该根据组织对企业战略进行诱导,这种弹性化的企业网络组织也同样要求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应该更具有时代性。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变革实施途径。
1.建立企业战略变革机构
在对企业战略制定变革对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所有股东以及员工,还有顾客等相关利于群里的意见以及民主决策。由于企业战略规划以及实施都是一个比较民主的过程,制定企业战略不能够由单一的领导管理人员独断专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该是一个知识型的专家学者,并且具有较强的企业战略思维以及战略行动力。
2.科学规划
创建企业愿景还需要不断对其作出明确地更加清晰地表达,传递到所有员工心中。把企业愿景以及战略规划细化,细化成为具体可以操作的企业目的以及使命,使之成为所有员工都掌握的员工行为准则。
3.创建全范围的绩效评级体系
可以通过阶段性的绩效变革对员工的个人行为作出评价,不断增强对于对于企业战略变革以及绩效变革的自信心。并且还应该把企业的财务性绩效评估以及非财务性绩效评价做出有机结合,有效克服在具体变革当中出现的任何障碍,主要包含企业的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内部冲突等等。
4.实现企业战略变革意识个人化
实现对企业战略变革意识个人化,对变革资源实现螺旋化,以及对变革措施进行规范化,还有对变革机制实现文化化等等,这些都是知识经济发展环境下对企业战略变革做出的内在性塑造。充分做到对企业战略变革从不同角度出发,变被动发展为主动适应环境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总结
知识经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发展进程,同时还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入WTO所带来的竞争规则的国际标准化等变化,这使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逻辑正逐渐从“机会主义型”和“关系主义型”转变为“市场主义型”和“公平主义型”,战略管理在企业成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可以这么认为,一个不重视、不精通于战略管理的企业是难以长大的。企业战略的变革作为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为其中应有之义。我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要充分重视和培养、提高这种能力,实现经理能力向企业家能力的转型,并不断提高企业家能力,在推动企业成长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企业家成长模式的升级。
参考文献:
常常出现“有战无略”的现象,策略当成了战略。
那么,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做战略?
你的企业有战略吗?
由于战略是配置资源占据有利位置的整体谋划,往往涉及企业的全局与长远,关系资源的大量利用,往往重大而不可逆转。
――罗伯特・格兰特
随着竞争加剧,战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我们却发现有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上常常表现为“有战无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忙于应酬和营销,不能好好静下心来思考;但更多的原因却是出于企业管理者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不够或错误认知,以至于走入了误区。很多企业都把策略当成了战略――就是把做什么、怎么做当成战略了,把具体的操作步骤、流程当作了战略。
有些企业管理者经常是先确定要做什么事情,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再将怎么组织人、怎么组织钱、怎么来攻占市场作为企业的战略。这么做,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没有战略,而是直接到了策略层面。还有一些企业,比如已经投资布局了几个行业,他们所制定的战略就是把这几个领域做强、做大。实际上这不是战略,这是把目标替代为战略了。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和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
想了解企业是不是具备明晰且可行的战略,是不是需要进行战略的规划或重构,可以通过下面几个问题作为诊断思考:
1.我的公司最终将成为什么样的公司?这个定位是否具有永续竞争性?
2.我的公司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如三年、五年)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为成为这样的公司需要实现哪些目标,这个定位和规划是否具有差异性?
3.为实现这些目标,将采取哪些具体的实施策略,这些策略是否形成对目标的支持,是否能够被现在的团队所胜任?
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企业发展史表明,中小企业成长慢、寿命短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战略管理制度的缺失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立并推行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缺陷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 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它在创造就业机会、技术创新和增加经济活力等方面的贡献巨大。但是,就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成功的同时,每年也有大量的企业停业或倒闭。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战略管理理念
首先,缺乏理论的指导。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界和理论界存在着一种认识论上的偏差,认为战略管理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的,因此绝大多数关于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大型企业进行的,很少涉及占企业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导致现实中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战略管理理论的引导。
其次,和中小企业产生的背景有关。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商品普遍短缺的卖方市场结构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民营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及其一段时间内没有也不需要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长期养成的惯性思维导致今天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下依然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意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目标,没有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战略管理环境。
(二)战略制定能力不强
有的中小企业业主对战略规划的性质认识不清,甚至视战略规划为束缚,是对其灵活性起限制作用的障碍。部分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但限于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且未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未能掌握战略制定的原则、思路和专门方法,缺乏制定战略规划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无力制定企业战略。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分不清战略和计划的区别,错把计划当成企业战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自由地思考。
(三)定位不准,脱离实际
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的战略定位,考察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很多是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发展的趋势进行考察,即便有些企业开始着手发展战略定位的研究,但在指导思想、内容和实施上都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以此定位的发展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市场环境、目标群体和企业自身实力的考虑,仅从管理者对未来预期的估测制定战略,加之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形成的战略计划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可行性,结果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在企业重大发展方向确定方面往往采取跟随战略,其结果常常使企业的处于被动的局面,遇到大的市场波动往往被淘汰出局。
二、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一)开展培训,提高认识
首先,必须对战略管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战略管理并非仅限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也需要制定自己的战略。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要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根本目标是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制定战略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者的战略意识,更需要通过他们敏锐和精准的眼光,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设定恰当的目标。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技能。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水平较低,由于业务繁忙无暇思考企业的长期发展,缺乏制定战略的技能。因此,鉴于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需要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者进行战略管理的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管理者到国内外先进企业考察学习,也可以采取多种途径送他们到其他系统学习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聘请战略管理专家来企业现场对经营者进行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新管理着的思维方式,提升其战略管理技能。
(二)抓住关键,掌握方法
战略管理的起点始于战列分析,对企业制定何种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使中小企业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环境,需要通过战略分析为企业制定能够满足自身实际需要战略规划。当前,战略管理实践中较为适用的有SWOT 战略分析法,它是一个以企业所处环境为切入点的分析工具,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组合而成。SWOT分析法通过综合考察市场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四个组成要素(包括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做到发挥优势利用机会,防范威胁避开劣势,从而为企业制定最优经营战略。通过SWOT 分析,中小企业可以充分认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拥有的内部条件,从中发现自身拥有的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内部分析,企业可以意识到有助于实现卓预期目标的优势,也可以发现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潜在劣势。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方面的分析,中小企业可以规避风险利用机遇扩大自己的优势。
(三)结合实际,制定战略
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相对于大企业来说既缺乏资本又缺乏技术,因而它们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充分注意所选战略与企业拥有的资源相适宜,同时也要注意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因素)相一致。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特点,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种战略:
一是集聚优势战略。由于中小企业实力有限,选择战略时应当特别注重突出自身的优势,从营销学上讲就是要把企业所有的优势资源集聚于某个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提品或服务,凭借自己的专长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
二是差异化战略。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也存在着一些被大企业忽视的空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空白就成为很好的机会。在这些大企业没有涉及的领域中小企业有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一方面可以利用更多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与大企业的正面竞争。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培养顾客对于产品和企业的忠诚度形成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强化控制,保证实施
一个完整的战略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事后评估三个方面。提高中小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战略实施前制定具体和可行的实施计划,以便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实施具体的工作。
其次,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将企业的战略意图、战略目标及时准确传达给员工,提高员工对战略的认同度,使员工不仅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而且知道为什么做。
第三,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及时与员保持沟通,通过员工了解战略规划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员工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战略规划,使之符合实际情况促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最后,要强化战略控制。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欠缺随意性强,加之传统文化中人情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企业的战略得到顺利实施。因此,要建立起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战略控制体系,杜绝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轻视反馈和评估的做法,确保战略规划沿着预期的目标前进。要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就必须有一个标准的评估与监控体系,一是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二是对实际工作中战略的执行情况与监控标准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偏差。三是要找出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可行的措施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①曹志平.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07( 3)
②张玉. 民营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民营经济,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