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37: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07-02
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改善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利益太小,直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大的比重。2006年世界GDP55。2万亿美元,其中全球商品贸易额(出口)达10120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24150亿美元。世界贸易额占世界GDP 20%以上。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7万亿美元左右,中国进出口额1.7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达9689亿多美元,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按汇率计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增速仍将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日益重要。
战后以来,人们加深了对于对外贸易作用的认识。尤其在目前。人们普遍地认识到了对外贸易的调节作用、传导作用和乘数作用。所谓对外贸易的调节作用是指利用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和进口这一对变量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以及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税收和政府支出的平衡。对外贸易的传导作用,是指通过外贸部门与国际市场的直接联系,促进和带动国内相关联产业和整个国内经济的发展。所谓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是指外贸出口增加1元,会带来国民收入倍数增长,与此相适应。对国内就业量也会产生倍数增长的效应。正是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战后以来,人们一直非常关注贸易条件。但是人们对于贸易条件影响经济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拉美经济委员会主席普雷维什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辛格等人认为整个世界分为“中心”和“”两类国家和地区,“中心”国家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剥削“”国家,致使“”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拉美一些激进的青年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甚至因此主张“脱钩论”,即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当然这种“脱钩论”的观点现在看来确实过于偏激。但是它显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贸易条件的状况对于一国外贸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贸易条件?所谓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关系。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用Px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用Pm表示,贸易条件=Px/Pm×100%。一般地贸易条件改善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变大对于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如果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比值变小,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当然贸易条件的改善有各种不同具体的情况,贸易条件的恶化也有各种不同具体的情况。
在当今世界,自二战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一国通过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经济会得到较快发展,而一国如果闭关自守,经济的发展速度会放慢,这种情况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又称相对成本学说)的正确性。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认为,假设有甲、乙两国,生产A、B两种产品,甲国在A、B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乙国在A、B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甲国在A产品上有相对优势,在B产品上有相对劣势;乙国在A产品上有相对劣势,在B产品上有相对优势。这样通过国际分工,甲国专门生产A产品,乙国专门生产B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生产的总量会增加。假设未分工前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分别均为1亿单位,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之和与B产品之和均为2亿个单位。经过分工,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总量均增加至3亿单位。从理论上讲只要参加国际分工,就会参与分享A、B两种产品因为生产的国际分工多出的2亿个单位,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在其中能够分享多大的份额,按照劳动价值理论,由国际价值决定国际价格。在实际交换中,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该国经济力量的强弱。
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也能够获得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和交换带来的好处。假如发展中国家不能够获得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就不会参与到国际分工过程中去。当然发展中国家得到多大比例的额外利益,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以往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发达国家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比例要大一些,而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比例要小一些。当然在现实的经济中,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后所获得的利益甚至要小于没有参加国际分工的利益,这往往是由于发达国家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以利益为诱饵,诱使该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分工,然后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和垄断地位,大大地压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大大地抬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使发达国家攫取了超过国际分工带来的全部好处,这个超过的部分只能来自这个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当然这种极端的情况是偶然的、不太常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还是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发现、发明和运用,国际垄断的不断被打破,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经常地获得国际分工所带来的不断增大的利益。
在李嘉图比较利益论存在的条件下,会不会存在贸易条件的恶化呢?实际上,比较利益论与贸易条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比较利益论是指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会带来更多的利益。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程度与比较利益大小两者基本上是同方向变化的,即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比较利益。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对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不存在比较利益?这里要具体区分。在比较利益较大,而贸易条件恶化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利益虽然受到一些损失,但仍然有利可图。只有当贸易条件严重恶化,其恶化的程度已超过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带来的利益时,只有在这时,国际贸易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才真正具有负面的影响。这种极端情况在历史上并不是经常出现的。
下面可以用数字来说明,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比较利益的关系:
从表格1中看到,在进行国际分工之前,英国340个劳动力一年生产了一亿个单位的粮食和一亿个单位的布匹;而葡萄牙160个单位的劳动力也生产了1亿个单位的粮食和1亿个单位的布匹。两个国家劳动力总共生产了2亿个
单位的粮食和2亿个单位的布匹。从表格2中看到,通过国际分工,两个国家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个国家总共生产了2.54亿个单位的布匹和3,2亿个单位的粮食。比未进行国际分工前多生产了0.54亿个单位的布匹和1.2亿个单位的粮食。假设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排除了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因素的差异,排除了垄断因素的差异,假设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国际分工多出的利益在英国和葡萄牙之间分配,这种分配建立在符合国际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英国2,54亿匹布产量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317.5人/年标准劳动量(英国参加国际分工前340人生产的一亿匹布和一亿单位粮食相当于250人/年标准劳动量)。而葡萄牙生产的3,2亿单位粮食,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400人/年标准劳动量(葡萄牙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是160人/年,国际分工前的标准劳动量是250人/年)。进行国际分工后,两国500人所生产的粮食和布匹产量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717.5人的年标准劳动量。英国进行国际分工后,年标准劳动量由原来的250人/年提高到317.5人/年,增长了27%。葡萄牙年标准劳动量由原来的250人/年提高到400人/年,增长了60%。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后多出的217.5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在英、葡两国按照0.31:0.69比例进行分配(英国所占比例:(317.5~250)/217.5×100%=31%,同理可得葡萄牙所占比例),即英国获得因国际分工多出利益的67.5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而葡萄牙获得因国际分工多出利益的150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在国际经济学中,我们对贸易条件的定义为一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当价格比上升时,我们就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下降时即是贸易条件恶化。
下面我就从经济增长,收入转移,以及贸易政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它们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
首先,从经济增长方面考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近20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可以说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但不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却呈现恶化的趋势。从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以不变美元价格计)下降了20%(2000年为100,目前为80左右),如果剔除掉2007到2008年间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那么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实际下降10%左右。
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成为出口偏向型增长,反之为进口偏向型增长,而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是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则为此付出代价。
具体到中国来看,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模式而实现的出口大都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而由于我国在近20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解决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因此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也是建立在出口偏向型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我国贸易条件随着经济增长反而恶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所出口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性、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激烈、主要靠成本优势出口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涨价的空间非常小,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从收入转移方面来分析。通过国际经济学理论我们知道,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高,那么收入转移使转出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反之,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
分析中国的时候,我们应把中国分别作为收入转出国和转入国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们的人口众多,而且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我们作为转出国的对外援助相对较少,其中主要是向非洲等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的转移。我们中国的援助大都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所以非洲的被援助国家并不会拿援助买中国的出口商品,因此从收入转出国的角度看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当中国作为国际收入转入国,即被援助国家时,中国所利用国际援助的方向大多数在扶贫、教育、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政府管理、紧急救灾援助及灾后重建等方面,而对收入转出国的出口商品购买很少,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
综合中国作为收入转入国和转出国两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远大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因为毕竟中国现在还是地区发展很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外转移支付的金额有限,而作为收入转入国的比重更大,所以从两个角度的综合考虑,在转移支付方面中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
第三,从贸易政策方面来分析。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进口国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外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国对本国的出口产品进行补贴会导致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外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幅度调低了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而且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国内市场庞大,所以进口关税的改变对国际相对价格的影响较大,关税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加入WTO以后,其他国家对我国所征收的进口关税也大幅度降低,这相反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实践中看,在双方均降低关税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条件得到的改善显然远远大于恶化的程度,所以我们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受益颇大。
从出口补贴分析,由于我国长期采用的是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我国的贸易补贴幅度也比较大,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往往出现中国生产的产品,外国的售价反而比中国国内的价格低的状况,而且补贴政策也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很大恶化。另外,我国所实行的补贴比较多的用于制造业而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也直接使得了我国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的出现,更加加深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所以在以后的对外贸易中,我国的补贴向哪个产业发放,发放多少补贴,都是需要慎重思考的事情,我们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来说,我国近20年的贸易条件确实恶化了,更为严峻的状况是我国人口红利越来越小,在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我们的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状况将会改变。这就要求我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让普通百姓也体会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也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们这一代人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国的平稳快速发展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005-02
引言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价格贸易条件( Terms of Trade) 又称作净贸易条件指数,是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除以这个国家的进口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决定贸易利益如何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分配,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或改善)意味着这个国家可以从出口中赚取更多的利润或者可以为它的进口产品支付得更少,从而这个国家的福利改善;而一个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降低(或恶化)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福利下降;要使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改善这个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就要找到影响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因素,并且研究如何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善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而增加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益,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比较优势和价格贸易条件的定义来看,比较优势的发挥,以及贸易条件的改善,都能提高或者改善我国的经济福利。然而在近十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便宜,及所谓的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从这方面来说,提高了我国的福利,但数据显示,我国利用比较优势所生产的产品出口价格很低廉,进口的却是价格高昂的产品,从这方面看,是恶化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降低了我国的经济福利。所以,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发挥比较优势一定能提高经济福利吗?什么才是真正的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我国的比较优势,是根据要素数量来确定的,如人口数量、资源数量,所以我们的比较优势就是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导致我国的劳动力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加班是常态,虽然可能收入上升了,但体力透支,更缺少闲暇,所以他们并不幸福,生活水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并没有提高。同时,过度消耗我们的资源,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从短期来看,发挥比较优势是获利的,但从长期来看,却是损失巨大的。经济发展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不能消耗子孙后代的福利来增进我们的福利。
所以,我们要从新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是表面的数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潜在的质量,即资本和技术层面的。虽然目前我国总体上技术还比较落后,似乎在技术方面只存在比较劣势,但我们要创造更有利于我们的比较优势,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创造能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比较优势。
二、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的关系
(一)比较优势的转化能改善价格贸易条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比较优势不断变化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原有比较优势减弱,新的比较优势形成与强化。这就决定了产业政策的重心不应是恪守现有的比较优势,而必须着眼于未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否则很容易导致分工锁定和国际分工地位低下。比较优势利益还有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之分,两者并不一定一致。按照静态比较优势分工,通过干中学等,能够有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恪守和强化比较优势,会使得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一些行业虽然近期尚不具备足够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其顺应了当前的要素积累特征,技术进步较快,未来将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将会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由此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进而提高未来的贸易效应和收入效应。
(二)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利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价格的变化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需求的增加导致价格的上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序分工的不断细化,一件产品可以分成不同的工序,而不同的工序具有不同的要素投入比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产品的工序分工使得资源在全球优化配置。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劳动力资源禀赋,发展加工贸易,通过鼓励加工贸易、出口退税等出口导向型的政策,出现规模每年大幅增加。在出口规模和出口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出口企业竞相压价,许多出口企业仅通过出口退税获得微薄利润,从而降低了出口价格;另一方面国内的相关要素资源成本并没有获得合理补偿,包括石油、环境成本等没有体现其真实价值,从而导致直接生产成本比较低。这两方面都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偏低。
中国出口产品具有较高的替代性、价格具有外生性和主要依靠成本竞争等特点。中国出口产品是承接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转移的结果,具有高度替代性,因而只能在低成本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议价能力不足,导致即使在产品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也难以通过提高价格转移成本,在替代产品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原有的产品面临价格降低的困境。这些都表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不仅不具备上涨的能力,反而面临着较大的下降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出口增长的是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最大的产品,进口的是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最多的产品,这些都使得中国的出口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恶化,使我国的贸易利益受损,阻碍资本的形成,不利于向资本比较优势转化。反之,如果贸易条件得到改善,那么我们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从而促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向资本比较优势转化。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一方面,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因此当经济增长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会日趋缓慢,此外技术的进步会减少单位商品的原材料消耗,导致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发达国家面临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因此当经济增长时对制成品的需求会日益增大,此外工业部门相对于农业部门更容易吸收先进的技术,工业部门的要素收入增加值大于农业部门的要素收入增加值,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比价就有利于制成品而不利于初级产品。于是,上面的因素就导致了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也就趋于恶化。
三、创造比较优势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国内的资本存量大幅上涨,虽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本存量还较低,但相较于丰裕的劳动力,资本存量的比较优势逐渐显现,这从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荒就可以充分体现,有些企业甚至高薪聘请,还是存在大量的用工缺口。在新的比较优势初见雏形的条件下,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进行扶持。
(一)对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扶持
日本、韩国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在“贸易立国”的战略指导下,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我国也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及技术型企业转化,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之所以不能快速进行升级,原因是在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但企业资金有限不足以实现产业升级,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能迅速实现升级,从而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实现贸易利益最大化,提高我国的经济福利。
(二)鼓励自主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科学技术始终是一个国家的第一生产力,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同时加强市场配套体系建设,为企业在融资、税收、国际合作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要出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贸易结构,实现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获得更多利益的目标。根据苹果公司最新公布的消息,所有设在中国境内的苹果产品工厂或生产线,将要撤回美国。这则新闻看似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新一轮的寒冬,但在此寒冬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尝试在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根据贸易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意味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可能由资源增加引起,也可能由技术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出口产品的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相反进口产品的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贸易条件恶化,对他国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他国会受损。一国福利会随贸易条件的改善(相对价格的提高)而上升,随贸易条件的恶化(相对价格下降)而下降。苹果公司的举措,恰恰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口偏向性的增长。苹果公司将生产线撤回美国,其实质是将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生产移回美国,苹果此举看似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打击,但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贸易带来的福利效应大于其对制造业带来的负效应。从这个角度分析,国人根本无需杞人忧天,制造业的寒冬可能仅仅是一部分生产效率低下的制造商,通过市场的自然调整,其实是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更多技术及高附加值的成分。简单来说,可能苹果手机那些低利润的整机组装生产线将转移至东南亚一些人均工资率更低的国家,而“中国制造”则转型于苹果产品中更高端的通信设备,屏幕技术等,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产业链更高端的环节转型。
结束语
通过以上途径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能促进贸易条件的改善,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福利,从长远来看,也是可行的。另外,比较优势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我们对比较优势的界定,进而创造比较优势的整个体系也要不断变化,适应新的变化,这样我国的福利一定能不断增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思颖.浅谈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J].商,2014(8):201.
[2] 张亚斌,车鸣,易先忠.“合成谬误”与中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J].世界经济研究,2010(8):33~38.
[3] 钱学锋,陆丽娟.中国的贸易条件真的持续恶化了吗?基于种类变化的再估计[J].管理世界,2010(7):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