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09:38: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政务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基础设施的可用性:运行于内部专网的各主机、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全运行十分关键,网络安全体系必须保证这些系统不会遭受来自网络的非法访问、恶意入侵和破坏。
1.2数据机密性:对于内部网络,保密数据的泄密将直接带来政府机构以及国家利益的损失。网络安全系统应保证内网机密信息在存储与传输时的保密性。
1.3网络域的可控性:电子政务的网络应该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只有经过认证的设备可以访问网络,并且能明确地限定其访问范围,这对于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十分重要。
1.4数据备份与容灾:任何的安全措施都无法保证数据万无一失,硬件故障、自然灾害以及未知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导致政府重要数据的丢失。因此,在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中必须包括数据的容灾与备份,并且最好是异地备份。
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模型设计
完整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必须建立在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之上,同时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机制,并针对物理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传输安全和应用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
在技术支撑平台方面,核心是要解决好权限控制问题。为了解决授权访问的问题,通常是将基于公钥证书(PKC)的PKI(PublicKeyInfrastructure)与基于属性证书(AC)的PMI(PrivilegeManagementInfrastructure)结合起来进行安全性设计,然而由于一个终端用户可以有许多权限,许多用户也可能有相同的权限集,这些权限都必须写入属性证书的属性中,这样就增加了属性证书的复杂性和存储空间,从而也增加了属性证书的颁发和验证的复杂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建议根据X.509标准建立基于角色PMI的电子政务安全模型。该模型由客户端、验证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资源数据库和LDAP目录服务器等实体组成,在该模型中:
2.1终端用户:向验证服务器发送请求和证书,并与服务器双向验证。
2.2验证服务器:由身份认证模块和授权验证模块组成提供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安全模型的关键部分。
2.3应用服务器:与资源数据库连接,根据验证通过的用户请求,对资源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把处理结果通过验证服务器返回给用户以响应用户请求。
2.4LDAP目录服务器:该模型中采用两个LDAP目录服务器,一个存放公钥证书(PKC)和公钥证书吊销列表(CRL),另一个LDAP目录服务器存放角色指派和角色规范属性证书以及属性吊销列表ACRL。
安全管理策略也是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的核心实际上是管理,安全技术实际上只是实现管理的一种手段,再好的技术手段都必须配合合理的制度才能发挥作用。需要制订的制度包括安全行政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安全行政管理应包括组织机构和责任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安全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硬件实体和软件系统、密钥的管理。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
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风险评估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根据电子政务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保护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程度。等级保护工作的要点是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风险分析,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风险因素集。
3.1信息系统的安全定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从低到高依次包括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专控保护级五个安全等级。对电子政务的五个安全等级定义,结合系统面临的风险、系统特定安全保护要求和成本开销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保障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3.2采用全面的风险评估办法风险评估具有不同的方法。在ISO/IECTR13335-3《信息技术IT安全管理指南:IT安全管理技术》中描述了风险评估方法的例子,其他文献,例如NISTSP800-30、AS/NZS4360等也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步骤及方法,另外,一些组织还提出了自己的风险评估工具,例如OCTAVE、CRAMM等。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中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参考ISO17799、OCTAVE、CSE、《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等标准和指南,从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四个方面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其中,资产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进行相对估价,其估价准则依赖于对其影响的分析,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进行影响分析;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主要从威胁的能力和动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脆弱性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主要从脆弱性被利用的难易程度、被成功利用后的严重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是对保障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主要对安全措施防范威胁、减少脆弱性的有效状况进行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就是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安全措施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
在确定风险评估方法后,还应确定接受风险的准则,识别可接受的风险级别。
4结语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有显著区别,包括:办公手段不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最显著区别;行政业务流程不同,实现行政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直接与公众沟通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的之一,也是与传统政务的重要区别。在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管理中,要抓住其特点,从技术、管理、策略角度设计完整的信息安全模型并通过科学量化的风险评估方法识别风险和制定风险应急预案,这样才能达到全方位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红,冯国登,吴亚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3.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活动,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的变革。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二)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三)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和公开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四)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北京、广东等一些发达省市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投入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从人员上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内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进步伐,他们在积极借鉴发达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来源,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间投资等途径解
决自身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和技术等困难,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未来几年,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三)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厂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件。
参考文献:
一、电子商务和证券经纪业务"联姻"所体现的优势
1、近几年证券电子化对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交易撮合"无纸化"和证券交易"异地化"。
一方面,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完成由手工竞价到电脑自动撮合、由分散过户到中央登记结算、由实物交收到电子簿记的过渡,实现了证券交易方式从"有纸化"向"无纸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在效率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我国证券电子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交易所建成的"卫星证券通信网络",使得在国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利用该网络实时接收两个交易所和行情等交易信息,全国范围内的证券交易市场随即形成。
(2)交易席位"无形化"和资金清算"电子化"
其一,"无形化"的交易方式代表着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交易所开发的"无形化电子交易系统"提高了证券市场交易的效率;其二,"证券资金法人结算"制度标志着证券资金清算进入全新的"无纸化"时代,而且对整个金融业的电子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较为深远。
(3)委托方式"多样化"
我国证券交易委托方式从传统的柜台填单委托,发展到条码委托、电话委托、远程终端委托、网络委托,方式日趋多样化。最近券商借助电信、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将电子商务的概念引入证券交易市场,交易手段又在不断创新。
2、现阶段证券电子商务显示出诸多优势,拓展和延伸了证券经纪业务
在证券经纪业务中,证券电子商务能为投资者提供国际经济分析、政府政策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分析、证券板块分析、证券静态动态分析等方面服务;能够以每日国内外经济信息、证券行情、证券买卖、投资咨询、服务对象的辅助决策分析及提供特别专题报告等方式为投资者服务。具体来说,对证券市场各方主体有如下影响:
(1)对于券商,它是巨大的远程市场,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快速信息传递,使网上交易在开发客户资源上体现出竞争优势,无限地扩大客户资源;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券商固定资产投入,为券商进行低成本扩张大开方便之门;且还可提供个性化的资讯服务,以满足客户不同的信息需求,券商辐射范围加大;
网上交易仍是券商经纪服务的一种延续,它实质上是使投资者有一个较好的顾问,并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来完成的一个完整的交易,集中做好网上经纪服务管理工作将成为券商竞争的重要手段。
(2)对于投资者,可以排除空间、时间的障碍,方便地查询行情、委托,获取投资公共资讯及私人资讯,投资者能够随时随地参与交易等,实用性高于其它方式;
(3)对于证券监管者,网上证券交易有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抑制市场投机,可以扩大投资者队伍,倡导技术革新。
二、新形势下证券经纪电子商务对证券经营机构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证券经纪电子商务大量体现在网上证券经纪服务,近期中国证监会颁布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它的出台为所有证券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政策指引,堪称中国证券电子商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也意昧着券商围绕网上经纪业务的争夺大幕已经拉开,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经纪业务发展趋势。
随着证券电子商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将逐渐从"有形市场"过渡到"无形市场",现在的证券交易营业大厅将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远程终端交易、网上交易将会成为未来证券交易方式的主流。这一切都对证券经营机构经纪业务的发展理念产生重大影响。
1、证券经纪经营理念的变化
未来的证券公司靠富丽堂皇的营业大厅吸引客户、靠铺摊设点扩张规模的经营方式已显得有些不足,相反应当依托最新的证券电子化成果,积极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代客理财、资产管理、网上经纪等金融服务,努力建立和扩展庞大的客户群体将成为其主营目标。网上经纪交易将给传统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实力机构可以依托有形网络的优势提高网上交易额,造成与有形网点争夺客户的局面,使客户量向网上流失,传统营业部的交易量下降,收入减少。因为互联网的在线交易多了,证券营业部的数量、经营面积、计算机LAN工作站数量、证券营业部工作人员数量都将减少,高层次的证券经纪投资顾问人员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专业,将使传统的经纪人受到一定的冲击,没有深入研究、高深专业知识的经纪人将会被淘汰。
随着证券电子商务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证券电子交易场所中的"虚拟证券营业部"出现,将迫使证券从业人士的服务方式和内容都作出重大调整。因为在网上交易模式上交易席位已经具备"无形席位"的全部特征,导致投资者有可能越过券商直接入市,在这种趋势下,交易者对券商的依赖则可能更多的是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服务而不是。经纪人和利润将有可能不再以代为撮合成交赚手续费为主,而是变为以向提供咨询服务为主。网上证券交易可以不需要中介方而使证券业的非中介化和网络化越来越明显,许多传统经纪人、投资专家、造市者、券商面临失业,要生存只能采取网上券商、经纪人、分析家的方式。
2、证券经纪营销方式的变化
未来的证券公司的市场营销将不再依赖于经纪营销人员的四面出击。而将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网络经纪营销。通过网络了解客户的要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经纪营销的策略和方式,再将自己的优势和能够提供的经纪服务通过网络反馈给客户,从而达到宣传、推销自已的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证券经营完全可以借助各种高效的通讯介质、技术与手段走向新的高度。更多的证券投资者将可以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自由地投向他们所欣赏和信赖的、且可以指导他们有证券投资上带来回报的券商;换言之,能很好地给投资者提供投资指导并为其带来较好收益的公司会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青睐;反之,则势必"门庭冷落车马稀"。同时随着投资者对于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强,经纪人制度、投资理财服务等新业务也将成熟并大幅扩展客户面;开展证券电子商务可使投资者与经纪人方便地进行交流,让经纪人更快捷地为所经纪的客户提供更为专业、个性化的投资指导。
3、证券经纪经营策略的变化及中小券商的历史机遇
在未来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信息社会里,由于单一传统的经纪业务组织方式受到挑战,证券公司将不再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来发展网上经纪业务,而是利用自身优势与银行邮电、IT计算机技术公司、网络公司、信息公司等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网上交易和移动交易全面冲击传统交易方式,各行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联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立体证券经纪交叉服务。如网上交易委托和手机短信息交易、手机上网交易(WAP)、掌上交易器三种移动交易等,这种合作会给各方带来证券经纪成本的降低和客源的增加,从而达到增收节支、扩大业务的目的。
未来证券业在经纪业务上的竞争必然加剧,作为只允许经营经纪业务的中小券商,现在应该考虑在经营中对传统、单一的证券经纪业务模式做根本性的变革,才能抗争来自那些实力雄厚、存在规模优势和集团效应的综合性券商的压力。就网上经纪业务而言,网上经纪业务比传统业务的压力小得多,大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就是说,在强手如林的券业竞争中,网上交易为小券商带来了极大的机遇。网上经纪业务为网点少、综合实力弱的国内中小券商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网上交易将通过改变经营模式,打乱原有的竞争格局,使市场资源重新分配,这样网络证券商正从传统证券商那里不断夺得市场份额。从我国的证券商经营来看,最近我国券商进军网络交易的势头十分迅猛,平安、青海、中信、西南、华泰等券商欲投入巨资发展证券电子商务,并将此举看成与传统大券商抗衡的重要途径。青海证券认为在未来的证券经纪业务中,提供优质服务将成为证券公司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通过其建立起来的数码证券网,青海证券将在大幅度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向用户提供主动性、个性化、及时的服务,力求为中小券商闯出一条新路。
4、入世后我国证券经纪网络业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1997年通过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使各国金融市场开放加大以及世界金融机构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提供交易、支付和结算"一条龙"服务的金融机构正在出现,为网上证券交易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对于券商的入世前景,一般认为:国内券商在市场占有率、市场熟悉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方面具有优势,国外券商则在金融创新、风险控制和运作技术方面具有优势。显然,国内券商拥有的优势一种静态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可能消失殆尽。与此同时,国外券商拥有的动态优势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证券电子商务就是证券活动各个环节(信息采集、、检索、交易、支付、清算、交割等)的网络化。因此,WTO时代意味着证券网络经纪业务的竞争不仅仅来自国内。随着入关时刻的日益临近,中国的证券市场必将全方位的对位开放,来自国外的金融机构很可能以网上交易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突破口。
三、国内券商开展网上经纪业务的几个关键性竞争因素
国内券商开展网上经纪业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证券网络经纪市场方面的要求。
1、具有下单方式多元化的电子网络交易平台
证券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简单的远程委托:它应当是一种大规模、全方位、体系化、新型的证券经营模式。将来证券投资者应该可以在远离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任何地方通过电话、移动通讯(WAP)、寻呼机、传真机、电话、WetTV(顶置盒)和互联网(INTERNET)等信息终端在远程完成一切与证券投资相关的工作。
中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电脑主机自动撮合系统,所有的证券营业部都拥有与证券交易所联网的电子交易平台。电话委托和自助委托已成为主流交易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将电子交易平台延伸到家庭、办公室(通过有线电视网、国际互联网)乃至个人(通过无线网络)。通过各处信息终端(电话、电视、台式电脑、寻呼机、手机、掌上电脑等),使投资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证券交易。如此一来,在证券电子交易领域,国内券商就能够整体领先国际水平。
2、以网络模式使客户拥有的服务价值得以最大化为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股市基本上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水平都较低,迫切需要投资咨询,这是开展网上经纪业务的基础。在现阶段条件下,网上交易的根本就是提高券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质上是使投资者(特别是非现场交易者)有一个较好的投资顾问,并快速便利地以相对低廉的交易成本完成完整的交易。搞好服务管理将成为券商竞争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的证券行业已进入一个服务竞争的新阶段。
网上经纪业务的要点是提供大量及时、周到的投资讯息,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使客户通过网络所得到的服务价值争取达到最大化。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券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满足投资咨询的能力。因此,国内券商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借助网络,将各种新名词分门别类地及时送达给客户手中,比如,通过电子邮件将投资组合建议发送给客户,通过寻呼机警示客户所持股票已到止损点等。
3、建立起网上经纪的品牌和商誉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上经纪将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网上经纪将主要以信息、咨询、研究优势争取投资者,券商在开展网上经纪业务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网上经纪业务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网上资讯查询平台,这对券商的信息与研究者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硬件条件的差别较小,网络经纪的竞争只能依靠软,网络跨跃时空的能力会将这种优势服务的能力无限放大,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网络经济模式下更是一条不变的规律。而且在证券电子商务中,技术构成了服务与业务的基础平台,任何一种新的业务思想或技术很快能被对手所仿效,券商只能靠服务与业务的创新对能保证竞争的优势。开展网上经纪业务争夺市场,是证券经纪业务的必由之路,为此券商必然高度重视信息与研究工作,加大对信息与研究工作的投入。网页创作优良、信息内容丰富是成功开展好网上交易的必要条件。网上交易对投资者而言,一个很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排除空间、时间障碍,方便地查询行情、委托,获取投资公共资讯及每家券商独特的资讯。因此,券商网页创作优良、快捷、方便,信息内容丰富就成为吸引投资者很重要的方面。当然这对券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大的研究力量将成为券商网是交易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部分券商网站都在向"大而全"靠拢,放弃了证券行业最宝贵的"特而专的专卖店"概念,如果某家券商网站能够形成自已的独特性,内容服务形成品牌优势,这样的网站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证券电子商务--网上经纪交易才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只要券商网络经纪在投资者中建立起良好的资信和品牌,客户会主动选择服务好、信誉高的券商,客户的范围会遍布全国各地。
4、最好拥有自主开发的INTERNET专门网站
目前"摆地摊"已经成为证券公司发展网上交易的主要模式。所谓"摆地摊",就是由网络或IT公司负责开设网络站点,争取客户,为客户提供投资资讯,而证券公司以营业部的身份在后台为客户提供网上交易的通道。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此种网上交易还处于尝试阶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方式最大的
缺陷是营业部放弃了对自己客户的直接服务,将自己的客户拱手让给了IT公司,如果今后若干年国内券商的制度保护壁垒被打破,这些券商将会变得一无所有。有鉴于此,目前国内一些大券商开始设立自已的网站,并纷纷开通本公司的内部广域互联网,然后再与互联网联结,客户委托直接通过内部网络到营业部交易系统,不再经过IT公司。相比较而言,这种模式比较科学,是券商开展网上交易方向。
网上证券经纪交易的硬件形式很容易被模仿,关键就在于是否设有公司专门具有特色化的网站,内容服务是能否形成品牌化优势。这不仅包括对投资者的信息服务,还包括围绕网上交易的优势,对原有网站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如开拓客户应答中心、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实时大势分析,同时根据客户的不同层次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
【国内实例】中信证券宣布将与国内最大的财经类网络技术公司和讯推出网上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使投资者在能进行网上交易的同时,提供最新财经信息,及基于和讯网的实时专家点评等个性化理财服务;又如,青海证券组织了一批优势的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实施其全面转型计划。公司不仅设立了数码证券网站,自主开发并开通了网上证券交易,还设立了公司的专家服务中心和电话理财中心,把自身培育成具有证券行业最宝贵的"特而专的专卖店"之特色,形成自已网站的独特性、内容服务品牌化优势,使其从传统型券商向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网上券商全面转型。
【国际实例】美国第一大互联网证券经纪商Schwab成功经验可以成为例证。Schwab实际上是服务个人财务的全能证券型超市,形成证券行业最宝贵的"特而专的专卖店"之特色。它主要从事证券经纪业务和提供财经资讯,包括零售经纪、共同基金和独立经理支持服务,同时提供给投资者网上交易、电话交易及店面交易,客户可选择自已所需要的模式。在Schwab网站上,不仅可看到即时行情、新闻、历史财务数据,也可以制定个人主页,查看自己的帐户,编制自己的资产投资模型;而且Schwab通过加强尽可能详细可靠的信息服务,并使其与多种产品结合起来,能得到更多的资产委托,获得客户的长期信赖等等。它注重通过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其通过有效利用技术来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提供创新的业务模式是它的主要经营特色。
四、证券经纪网络电子商务未来发展前景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说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使中国继续扩大现有网络规模,提高技术层次。预计到2003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将从12%增加到22%,移动电话的用户将从890多万户增加到2000万户左右,由此可见随着通信、计算机设备的性能价格提高,通信成本会越来越低,通信质量越来越好,互联网络客户也将越来越多,这些都给发展证券电子商务带来了机会。尤其对我国来说,与其它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相比,证券业的各类交易信息容易数字化和传输,不存在实物流的配送,同时企业的信息化基础也是最好的,所以首先在这个行业进行电子商务的改造比较容易成功。因此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1、政府态度和具体政策的推动
证券行业的进入壁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上交易的直接竞争。证券业是国内和新兴行业,近几年才明确它的发展定位,所以它是政府重点监控发展的行业。近期中国证监会颁布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它的出台为所有证券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政策指引,堪称中国证券电子商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今年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关于为电子商务立法的提案引起了共鸣。可以预计,随着证券立法和互联网立法的双重保障,政府主管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在规范网上证券交易的同时会更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券商参与网上交易,促进网上证券交易的飞速发展。
2、证券经纪电子商务与电子化银行合作化趋势
促成商业银行与证券商合作发展网上证券委托交易的前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网上银行转账业务的发展,投资者迫切需要通过网上银行一次性办妥证券买卖业务;二是随着股民保证金账户与证券公司的彻底分离,银行成为证券公司资金流的唯一运行机构;三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混业经营、信息技术和个人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对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国内银行与证券公司的网络合作技术和客户群体优势则是应对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银行业和证券业加强合作,进一步统一交易结算方式,提高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我国的证券网络化交易将会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3、线上"金融百货商场"模型的出现
随着信息产业向各个领域的渗透,网上银行、网上保险与网上证券交易将有可能促进打破现有的金融分业管理格局,促进三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全球信息产业与证券市场结合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正通过名牌效应、客户关系和金融信息内容服务改变着证券服务业的现状,一些新的网上市场正在兴起,每个网上金融服务机构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金融枢纽网站,即"网上金融百货超市",投资者未来除了股票交易外,亦可经由同一网站获得配套金融、保险、资产管理等各项服务。因而随着高速简洁、双向互动的互联网委托管理系统的出现,诸如经纪业务、理财业务、基金业务、财经信息、投资银行业务、B股承销推介、债券业务等都可纳入证券网上交易系统。
4、网络化的虚拟券商时代的来临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网络化的虚拟券商将是未来券商的的主要模式,券商的各项业务基本上都将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国内券商必须对此早作准备,制订出可行的战略方案。虚拟券商将不再有实体上的营业部,通过银证转账系统,券商今后与银行的合作会越来越密切。券商有必要与银行结成战略联盟,为断地在网上交易业务中推出新的业务。
五、证券经纪电子商务体系的开发及经营模式
证券公司在开展证券电子商务经营时,进入证券电子商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对客户的计算机技术和证券业务的的指导问题,以保证证券经营的安全、稳定与高效。
1、硬件环境的完善
证券电子商务有三方面的网络问题:互联网的安全、网络稳定可靠性和网络速度。互联网的安全不仅是证券电子商务所关心的,它更是整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特别是象金融证券这类国家支柱产业的互联网络,更要严格使用国产关键技术,以确保安全性。如我国《网上证券委托暂行办法》规定,有关系统传输安全、系统及维护管理等需经过这家权威机构测评和认证。因此,证券经营机构应当建立起公司级的技术风险控制能力。一方面证券经营机构在网络经纪硬件设备方面要采用计算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这里涉及的东西包括:实用非否认协议、智能卡软件安全规范、智能卡安全集成平台、Internet安全集成系统、Internet网络安全监视器、防火墙系列产品、"黑客"入侵防范软件、网络安全教育等。而且随着我国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稳定可靠性和网络速度会进一步增强,网络阻塞现象会减少;随着新技术将不断应用于证券行业,并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从而能保证证券信息系统安全、高速、可靠的运行;另一方面,证券经营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量和风险承受能力限制每位投资者通过网上委托的单比委托最大金额以及单个成交日最大的成交总金额,以防范经营风险。
2、证券经纪业务的电子商务化的设计
新一代证券电子商务系统,应构建于"一个网络,两个中心"的理念之上。
广域网平台上的一个共享系统(提供信息平台、证券交易、资讯、个人理财等全方位服务)
券商经纪系统内部网络中心
1、证券公司总部对各营业部的业务流程监控、公司各部门的报表传递;
2、证券公司总部市场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内的各营业部;
3、系统内的各分公司将各自拥有的信息、资讯、分析进行传递及交流;
4、公司系统内各营业部之间实现席位合并、实现公司系统内通买通卖;
5、在总部和各营业部之间建立两套帐务系统,实现交易业务集中式处理;
6、公司内的办公会议及员工培训,实现移动办公功能等等(达到最大限度共享系统内资源,将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效益。)
证券经纪客户服务中心(有形网点+网上交易两者之间优势互补)
具体指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将电脑系统、人工座位代表、信息、电话线路等资源整合成统一、高效的服务工作平台:
1、声讯网建立声讯电话委托和声讯投资指导系统;
2、和网络接入服务商或自设网站建立网上经纪服务系统,有专业特色服务;
1.电子商务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概念
一般而言,基于全球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是超越国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带给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便捷、低成本地进入全球市场。这样,就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创造出大量的“网络”商人;也能够使拥有一网计算机和信用卡的消费者成为“全球”消费者。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和生产周期、简化定单程序、降低库存,而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将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传统交易中的进口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将变得毫无意义。交易的低成本和进入的低门槛,使得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拥有了参与电子商务的均等机会(就此意义讲,发展电子商务是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的较有效的工具),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和改善了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竞争结构,使得经济的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电子商务国际性的特点,要求其交易规则和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应尽可能地一致,理想的情况是绝对的相同。这正是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制定电子商务国际规则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发达国家力争谋求制定规则的主导权,以体现本国的利益。对我国来说,在充分认识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的同时,把握其国际性的特点,是制定相关政策的关键。从我国的现状看,存在着与国际市场隔离的两大因素:一是电子支付系统的国际非通用性;二是大多数网络用户的语言障碍。
2.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远比网上购物宽泛
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远远超过通常的网上购物的概念。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不仅包括企业对消费者(BtoC)的商务活动,也包括企业对企业或企业内部(BtoB)的商务活动。一般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视同网上购物
其一,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往往是过去商务关系和商务活动的延续,而这一商务关系是构筑在高信任度和商务合同基础上的。
其二,企业对企业的大宗交易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效益,并通过供应链的集中、采购的自动实现、配送系统的高效率而得以实现。
这一特点反映在政策层面意味着两点涵义:一是如果只认识到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就可能囿于现行政策、制度、配套系统的不完善,因为企业和消费者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认知、认同阶段,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在政策环境存在明显缺陷的条件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就会受到较大的制约。二是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抵消制度缺陷的制约影响,这样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同时,通过发展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就此意义上说,似乎存在着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的先后逻辑,当然也不能僵化地、绝对地分阶段发展电子商务,只是发展的重点要有所侧重。
一系列新的政策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言,建立在新介质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引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问题,主要集中在安全性、隐私权、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用等方面,同时也对税收、国家的权力、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其商业活动的监督、统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问题的引出,主要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如下特点而引发的:一是,互联网已消除了传统的物理国界的概念;二是,交易过程十分迅速、便捷;三是,电子合同和文件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进行修改、复制和删除。
对我国而言,电子商务带来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的一致性和制度框架的设计问题。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交易过程的全链条中过去适用于传统交易方式的法律、制度均提出了挑战,何况我国计划体制下条块分割、行政分权的明显残留物,导致了难以形成一个跨部门的、一致性的政策框架。
电子商务引出的政策问题包括:
税收和关税问题。虽然电子商务的出现,不能改变原有的课税和关税原则,但必须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税收、关税征稽系统和制度。
相关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用;传统交易方式中具有法律效用的原始合同、签名等如何在电子介质中应用;纠纷出现后电子形态的证据如何被法庭所接受,等。
安全问题。主要有:交易主体的身份识别;交易过程的商业秘密;电子通讯的安全,特别是未经授权的中途拦截和篡改;交易和其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等。
如果不采用有效的加密技术电子交易是极不安全的。企业和消费者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其交易行为才可能实现,而相互信任的基础是交易过程的安全保证、保密(对消费者而言是其信用卡详细信息的保密,以免被他人盗用)、受法律保护,而这些只能通过政府颁布安全标准、建立安全制度和安全系统才能实现。否则,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度制约。
电子支付系统的建立和协调。
消费者权益以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未经许可采集、分析、使用个人信息变得十分容易,从而存在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潜在风险,为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知识产权的保护。
电子商务活动的真实统计以及政府的宏观管理。
从全球情况看,电子商务的发展普遍快于政府政策、标准、法律的建立、修改和完善。就我国而言,虽然电子商务仍处在导入期的初始阶段,但由于法律法规缺陷较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提出电子商务引出的政策层面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只有等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完善以后才能发展电子商务,而是面对能够显著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新生事物,如何适时、合理地制定、完善、修正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尽快消除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瓶颈,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政府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作用是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一是建设快捷、价廉的物理通信通道——互联网;二是构建适宜电子商务成长和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软环境,以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建设,如电子货币、银行电子支付系统的建设。
当前急需要的政策选择是:
第一,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生产、金融、税务、物流、贸易、法律等众多政策问题,建议指定并授权国家经贸委为协调机构,并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政策框架,并组织政府相关部门有重点地制定操作层面的政策、标准、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扩大了软件的交易形态和交易范围,使软件交易比物质产品便捷和多样化,同时,由于交易流动性增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由于软件是典型的后验产品,使其在电子商务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物质产品交易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进行规制。
一、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的生成
软件是后验产品,消费者只有使用它以后才知道它的真实质量,这形成软件交易中严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软件市场容易因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电子商务使软件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软件传统的商务渠道中,供应厂商的品牌、包装、广告及赔偿承诺等,都向消费者传递着软件质量的信息,厂商营销中投入巨额成本及其与销售商的合作,都显示着厂商的“实力”与其产品的“层次”。而在Internet上,大大小小的厂商甚至个人都可以花很小的力气(成本)向你推销软件,你的网页上时不时会“飞”来某个软件广告,这些软件的质量信息几乎没有经过“过滤”,参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的消费者在搜寻信息成本几乎下降到零的同时,却带来了挑选成本的激剧增加。消费担心的还有,这些“厂商”今天在网上设立软件商店,明天它会不会还存在?更严重的是,这些软件提供者中,还时有电脑病毒的“骇客”浑水摸鱼混杂其中,使挑选软件增加了很大的风险成本。所以,如果没有政府进入规制,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将成为Akerlof(1970)所提的典型的“劣质产品市场”,甚至连市场也无法形成。
二、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规制
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可由市场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的规制作用是使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以使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扩大和更有效率。软件电子商务中的质量风险主要由软件交易中严重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性、网上交易的低约束性和违约惩罚成本的高昂性引起。为此,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消除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契约力不平衡,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条件。从交易契约理论出发,政府可采取的规制措施包括事前的准入注册,事中的认证评级、信息服务、监控维护和事后的追究惩罚等。
1.准入规制
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供方实行注册登记等准入规制可增加交易的约束性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由于供方在每一个端口均可供货,并且供方可以“跑了和尚又跑了庙”,这给买方带来了交易上的风险,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的风险。当买方意识到卖方可能实行一次易时,就会担心卖方的道德风险而选择“信用认定”,即在交易前多方搜寻对方的信用信息,或是干脆选择不交易,这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缩减了市场,加上软件的信息不对称,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将大幅缩水。在没有政府规制的“自由市场”情况下,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供方将集中在少数“品牌”公司,因为只有这些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去建立起市场信誉的公司才值得买方信赖,也只有这些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才使用户有“庙”可找。所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在没有政府时虽然是个人人均可进入交易,没有限制的“公平”市场,但实际上是个只有大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产生“公平”性失效的市场。由此,政府需要进行准入规制。
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准入规制措施?现代规制理论表明,过严的政府规制将使政府政策替代市场机制,从而导致政府失灵;有效率的政府规制必须是政府的规制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起到扶持和维护市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政府应永远是裁判员,而不应是运动员,即使是政府的微观规制也只能是“跑着的裁判员”。对每个市场失效,市场本身均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内在机制(“免疫力”),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也如此。例如网上信用认证服务就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实际上,VeriSign等网上认证服务公司在国外已经起步发展。因而,政府对软件厂商进入电子商务的规制应该是核准注册制度,而不是审批制度。同时,为适应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特点,政府需要为用户提供厂商注册信息查询服务,并制订与网络交易相符合的防止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价格欺诈或质量欺诈等违法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政府所能做的还有对网上软件交易认证服务公司给予税收优惠,以满足软件电子商务中日益增加的产品信息和信用信息需求。
2.交易运行规制
在初步确定对方可交易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来自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导致软件电子商务市场萎缩或转变成“劣质产品市场”。为克服因质量信息不足产生的逆向选择,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产品高质量的厂商将采取信誉培育、高质高价和通过市场中介传递质量信息等措施传递甄别信号,从而减轻市场的失灵。但甄别信息传递过程需要高昂的信息传递费用(对厂商)和鉴别费用(对消费者),交易成本过高会影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交易范围,为此需要政府进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提供部分质量公共信息和限制虚假信息的,以减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鉴别成本。这里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提供减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服务?
在传统物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规制上,政府只要采取广告、质量标准等常规的规制措施就可以达到质量价格的均衡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欺诈。而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传递、鉴别信息的费用显著地高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因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规制服务,包括:第一,提供质量信息在线服务。信息具有天然公共品的属性,由政府提供软件质量的相关信息,不仅可显著减少甄别信息的传递费用,而且能减少质量信息的鉴别费用。当然,政府所的信息只能限于一些公共、实用而现实的信息,如软件电子商务市场的政策信息、软件真假鉴别的实用技术和鉴别机构、软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的监督报告等。这些信息,应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在线查询服务。第二,认证和评级。认证评级是政府降低用户鉴别软件质量信息成本的有效规制措施,也是提升高质量软件的信誉度,降低其信誉投资成本的良好措施。限于公共职能和信息不对称,政府认证规制在操作上应以提供准入性和达标性的认证为服务内容,而把其他的认证工作交由市场认证服务公司;评级服务方面,政府可从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数、服务质量、投诉率等方面公布企业“排行榜”,以让消费者对软件企业有个基本的判断。第三,信息监控。鉴于信息不对称中大量信息租金和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的存在,政府需要监控企业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其中主要是软件厂商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广告和信息是否虚假或是否具有误导性,以及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惩罚规制
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单纯依靠消费者搜集和鉴别信息去减少卖方在质量上的败德行为是很费成本的事情,政府进入规制能有效减少这种成本的支付,从而增加卖方的约束性和减少交易中质量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存在着部分“虚拟”成分,使法律的执行成本很高,这个特点由于软件交易“边界模糊”的特性而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在惩罚规制上有两种惩处方法可选择,一是实施高频率的检查规制;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从而相对减少查惩费用。由于网上交易约束性低,查处不容易和法律惩罚成本高,信誉低的公司比信誉高的公司更有积极性选择质量欺诈行为,因而,从维护市场与降低社会成本角度出发,政府需要选择从严惩处的办法。
简短的结论: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网上在线服务,这种服务应限于公共服务领域而不是替代市场“免疫”机制的作用。此外,为增加交易双方的约束力,减少质量欺诈行为,政府应实行在线的监控惩处机制和加大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C.夏皮罗,H瓦里安.信息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
1证券电子商务的特点
与其他有形商品的电子商务相对,证券电子商务相对减少了电子商务三大要素之一的物流要素,因此电子商务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其基本特点包括:(1)虚拟化:所有的交易与服务都可以通过WEB/CallCenter/WAP媒介进行;(2)个性化:所有服务都可以精确地按照每个用户的要求进行定制;(3)低成本:证券电子商务的虚拟特性有效地降低了证券经纪商的基础运作成本;(4)服务成为竞争的重点:一方面硬件不再重要,证券电子商务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软性的服务;另一方面,证券电子商务跨越时空的能力将会使这种优势服务的能力无限放大;(5)创新是竞争的要素:由于网络缩小了时空的概念,因此任何一种新的业务思想或技术很快能被对手效仿,为始终保持领先,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竞争的优势,否则会很快被竞争对手超越;(6)技术是核心资源:在证券电子商务中,技术构成了服务与业务的基础平台。因此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还是核心的资源。
2证券电子商务营销的必然性
首先,证券电子商务的营销活动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业务的发展快速扩大。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配套的营销活动始终是证券电子商务竞争的热点。这其中除了市场竞争的一般性要求外,还有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1)市场充分竞争,扩张速度加快。
从国内外证券电子商务以往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市场化程度高、金融环境宽松的市场最终被认可的业务模式也难以超过三种,可以预计在国内目前分业经营、限制较多的市场条件下,证券电子商务的成功模式更难超过三种。这意味着几十个证券公司的证券电子商务模式将严重同质化,地域和实物网点对证券电子商务的约束弱化,比起证券公司的其他业务更接近于充分竞争的市场,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必然出现以营销为市场开拓手段的结果。另外,证券电子商务相比传统经纪业务更具延伸性,业务扩张的速度加快,竞争过程缩短,迫使券商以超常规的速度占领市场,以营销求市场、以市场求生存的动因十分明显。
(2)营运边际成本趋降,营销边际效益明显。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证券电子商务具有初期投入大,但有运营和服务的边际成本明显趋降的特点。在交易量达到成本平衡点后的一定区间内,业务增加形成的利润将大幅增加,有条件转化为进一步的营销投入。可能形成业务增加使营销投入增加,营销的投入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业务增加的良性循环,这样一个营销和业务正反馈的最终结果使竞争的优势者快速确定,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寡头竞争的局面。各券商基于这样一个前景,必然会重视网上业务的营销,力图成为最后的赢家。其次,证券电子商务营销已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
证券电子商务与互联网密切相联,IT行业的各种先进营销理念和方法自然引入到证券电子商务。从内部看各证券公司为了发展电子商务从IT行业直接引进了大量的人员,有的甚至将整个公司收购,为营销储备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从外部看,很多证券公司在电子商务营销的开始阶段就与专业的营销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合作,运用专业公司最新的营销理念的手段来指导自己的营销,专业化的合作使电子商务的营销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具体表现在:
(1)理念清晰:现代的营销实际上是向客户推销一种理念。证券电子商务是未来人们的投资方式,个性化和一站式的理财服务形成鲜明的投资理念。这种理念非常符合知识层投资客户的需求,对市场的投资行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
(2)内容丰富:互联网所蕴含的各种优势可以全部体现在证券的投资服务上。客户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的可能性和丰富程度超过目前其他任何一种媒介,时效性和全球一体化程度同样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同时,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将越来越低,从另一方面促进客户使用互联网进行证券投资。这些丰富而便利的内容成为营销的最好题材。
(3)手段多样:在证券电子商务平台上,各种互联网的最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具体的服务上,体现在服务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服务方式使客户感到生动和易用。在平台上汇聚了多种接入方式,适应了不同用户群的需要。技术的进步和集成不断为服务手段的增加和更新提供支持。这些不断涌现的服务和接入手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为营销打开了广阔而持久的空间。
3证券电子商营销策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营销
证券服务营销是证券公司通过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和保持其证券投资服务和顾客相互有利的长期交换,提高顾客证券投资终身价值,最终实现公司营销绩效的改进和长期成长,最大化实现证券公司利益。
理论界对服务营销的研究有两大领域,即服务产品的营销和顾客服务营销。服务产品营销的本质是研究如何促进作为产品的服务的交换;顾客服务营销的本质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工具来促进核心产品的交换。但是,无论是服务产品营销,还是顾客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都是企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
顾客满意是一个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的预期和实际感知,在顾客服务感知达到或超过服务预期时,顾客就会满意,反之,顾客则不满意。因此,公司应首先调查和明确顾客的服务期望,并根据顾客期望设计和提供服务及服务承诺,以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一个公司的资源有限,不可能为他的所有顾客都能提供满意的服务,既影响效率又影响收益。帕累托二八定律是经济学的一个原理,它体现的是效率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企业80%的优良业绩是由20%的顾客带来的。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为此在顾客服务中不能平均用力,要重点做好20%顾客的服务工作,争取创造出更高的优良业绩。因此,公应对顾客进行顾客细分和目标顾客的选择,明确其其关键顾客,这是公司服务营销的基础,以有目标的投入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营销组合是营销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是指组织可以控制的,能使顾客满意或与顾客沟通的若干因素。麦卡锡和皮诺特(Perreault)将营销组合定义为“营销组合是公司可掌控的变项,公司可因市场环境的变化予以调整,以达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营销学家麦卡锡(McCarthy)在1964年提出的4P营销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及销售渠道(Place),一直以来广被全球的学术界与营销人员采用,且历久不衰。但由于服务和有形产品相比,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感知性、差异性、不可贮存性和缺乏所有权等特征,传统的产品营销组合已不能适应服务营销的需求,学者们纷纷加以新的研究,其中最具影响力且被广泛采用的营销组合是布姆斯与毕特那(BoomsandBitner)的7P行销组合,这两位营销学家认为,从事服务营销,除了传统的4P必须加以修改补强外,还应再加入人员(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及过程(Process)等三项因索,而形成7Ps营销组合。
(1)产品(Product)。
营销组合中最基本的工具是产品,即公司提供给市场的有形物体和无形的服务,它包括新产品开发、产品组合、产品线、品牌、包装、标签、质量、设计、性能、规格、服务、保证、退货等要素。
(2)价格(Price)。
价格是顾客要得到某个产品所必须付出的钱,公司产品的价格应同顾客对产品的认知价值相符,否则买者就会转向竞争者购买产品。价格郊括价格制定、修订价格、价格水平、区别对待、目录价格、折扣、折让、付款条件、信用条件、价格组合等要素。
(3)渠道(Place)。
渠道是指公司为使目标顾客能接近和得到其产品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和组织,它包括渠道设计、渠道管理、渠道选择、中间商、覆盖区域、位置、存货、运输等要素。
(4)促销(Promotion)。
促销是公司将其产品告知目标顾客并说服其购买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它包括销售促进、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促销活动等要素。
(5)人员(People)。
人员是指参与服务提供并因此影响购买者感觉的全体人员,包括企业员工、顾客以及处于服务环境中的其他顾客。人员包括员工、招聘、培训、激励、奖励、团队、顾客管理等要素。
(6)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
有形展示批服务提供的环境、企业与顾客相互接触的场所,以及任何便于服务履行和沟通的有形要素,它包括设施、设置、设备、招牌、员工服装、报告、名片、声明、保证书等要素。
(7)过程(Process)。
过程指服务提供的实际程序、机制和作业流,即服务的提供和动作系统,它包括服务流程、服务组织、标准化、定制化、步骤数目、顾客参与等要素。
事实上,在证券服务营销的实践方面,欧美等发达证券市场的证券公司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各自不同的目标顾客已经形成了差异化的服务营销体系,这可对我国证券公司服务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如美林证券处于全球领导地位的为个人与小型企业提供金融咨询与管理服务的金融投资顾问(FC)体系,嘉信证券针对网上交易顾客的服务营销体系,爱德华•琼斯证券公司的社区化服务,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我国,走在证券服务营销前沿的大鹏证券,参照美林证券构建的FC(投资理财顾问)体系开始了对我国证券服务营销发展有益的一系列探索。按照美林证券的FC模式,大鹏证券推出了FC(投资理财顾问)制,将目标锁定在按顾客的需求建立的一条金融产品流水线上。大鹏证券公司利用FC制良好的、系统的和个性化的投资理财服务提升了顾客满意度,维系了顾客忠诚,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及特点。
电子商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具体来讲,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业交易行为的最新方式。它不仅指基于国际互联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局域网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并创造新的商机的所有商务活动,包括从销售到市场运作以及信息管理在内的众多企业行为。尽管电子商务活动通过互联网提供的销售、服务多种多样,但就其方式而言,综合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直接电子商务方式和间接电子商务方式。
直接电子商务方式主要针对无形货物或服务(指可以数字化的产品),像音乐、软件、图片、VCD等内容的在线(online)订购、付款、交付,或者全球规模的信息服务。在这种场合下,互联网是有形交易的一种替代形式,它使交易双方越过地理界线直接进行无缝的电子交易,最适用于远程购物。
间接电子商务方式是指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创建“虚拟商店”、“在线(online)目录”,提供货物信息,客户通过电子函件系统向销售商发出订购单,在互联网上完成必要的电子单证信息交换后,销售商(或委托配送中心)以传统的邮寄方式或直接送货上门的方式完成产品的交付。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实体产品,如消费产品(服装、餐饮、鲜花)等。在这种场合下,互联网的使用只是给交易双方提高了交易效率,而在实质上,它和传统的通信或交货渠道如电话、传真或邮寄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电子商务的特点是指电子商务的实质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之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于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言,是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提高在商务活动实施过程中质的飞跃。它的涉税事项管理与传统商务活动的税收管理有着巨大的区别,甚至原有许多税收政策及管理方法无从适用。正因为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为商家和消费者避税提供了机会。从实质而言,现行电子商务活动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具有无地域性。
由于互联网是开放型的,国内贸易和跨国间贸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通过超级链接、搜索引擎等信息导航手段,人们能掌握大量信息,包括文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人们不必亲临现场,就能了解产品性能,进行价格、服务谈判,完成许多交易过程。因而,网上贸易是突破了地域限止的新型贸易。如许多跨国商务交易活动不受海关检查就可以自由进行,没有出、入境限制,缩短了供需双方的距离,但同时也跳出了税务监督管理的范围,使原有的税收征管方法和税收监控手段失去了作用。
(二)具有货币电子性(ElectronicMoney以下简称EM)。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的是一种可转换货币,已经被数字化、电子化,可以迅速转移。从税收的角度看,传统的现金交易逃税是有限的,因为现金交易有国家严格的制度限制,而且现金交易数额也不可能巨大。然而,在EM交易形势下由于交易金额巨大,且隐秘、迅速、不易被追踪和监督,因而逃税的可能性空前增加。
(三)具有实体隐匿性。
由于缺少对互联网使用者的有效控制,互联网的使用者具有非常强的隐匿性、流动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双方,可以隐匿姓名,隐匿居住地;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因而税务主管机关对使用者交易活动的地点也难于确定。
(四)具有实体虚拟性。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经营使用的场所、机构、人员都可以“虚拟化”。互联网上的商店不是一个实体的市场,而是一个虚拟市场。网上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是触摸不到的。在这样的市场中,看不到传统概念中的商场、店面、销售人员,就连涉及商品交易的手续,包括合同、单证甚至资金等,都可以虚拟的方式出现。在税务征收管理上,难以确认准确的对象。
(五)具有单据无形性。
在传统的交易活动中,资金流动需要真实、合法的票据作核算的证据,但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特点是方便、快捷、节约成本。传统商务方式所用的信息及其载体被数字化了。人们被授予识别号、识别名或识别文件作为其在网上活动的标识,手写签名、图章被电子签名代替,纸质凭证、记录被电子表单、记录、文件所代替。由于电子数据不直观,需要专门的软件才能阅读,容易被删除、修改、迁移、隐匿,这就给税务监督、管理和跟踪、审计电子数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电子支付体系的采用,使货币、账簿也变得电子化、无形化,加大了对交易内容和性质的辨别难度。再加上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只有具有私人密钥才能破解信息,这也给税务监督管理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
(六)具有商品来源模糊性。
互联网上大多数站点都设有镜像站点,镜像站点通常是位于其他国家的计算机,其中存储着与原始站点完全相同的信息。采用镜像的目的是避免互联网上“交通阻塞”,使互联网用户访问与之物理位置相对较近的计算机,从而加速信息的交互过程。为此,对网络贸易的消费者而言,他并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计算机为他提供了产品或服务。当然对消费者而言,只要获得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的来源情况如何是无关紧要的。然而这一特性却加大了税务当局的工作难度。
二、发达国家对电子商务进行税务监控的主要对策。
由于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上述特点,给原有税制要素的确认带来了困难,也使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国际税收规则和税收征管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因国际互联网商务活动的快速发展,产生的税收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税务征收管理机关的高度重视,并就此进行了积极广泛的研究,也制定出了许多相应的对策。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主要对策有:
(一)电子课税原则的确定。
电子课税原则是电子商务征税的具体规则,在这方面,欧盟于1998年底制定的电子商务征税五原则,与其他国家相比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内容包括:(1)对网上贸易除致力于推行现行增值税外,不开征其他新税。
(2)从增值税意义上讲,电子传输被认为是提供服务,是科技、信息进步的表现形式。(3)现行增值税的立法必须遵循和确保中性原则,不应加重电子商务活动正规经营的负担。(4)税收政策和监督管理措施必须易于遵从,并与电子商务经济相适应。(5)在新型征收管理模式下应确定网络税收的征管效率,以及规定将可能实行的无纸化电子发票。
从上述可以看到,欧盟制定的适用课税的五原则是在对网络贸易主要征收增值税的前提下提出的,虽然谈及税收中性原则,也只是从增值税的角度出发。而美国对税收中性原则的解释有所不同,他们的宗旨是要求对类似的经济活动行为在税收上给予平等对待,强调在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和税务管理时应采取中性原则,以免阻碍新技术、新科学的发展与应用。
(二)是否课税的确定。
对电子商务是否课税,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如美国是世界网络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是最大的输出国,信息产业已成为其第一支柱产业,并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为保持其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政府于1997年7月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发表了《全球电子商务纲要》,主张对国际互联网商务免税,但对网上形成的有形交易除外。美国的这一做法世界上许多国家持有异议,如日本、法国、德国等作为全球网络贸易的主要消费国则主张征税,理由是不征税会丧失大量税收收入,丧失税收,最终将无法改变其在网上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三)税收管辖权的确定。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或地区对其税收征收管理的权限范围,世界各国通用的税收管辖权有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许多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税收权限,几乎都同时采用了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美国等一些国家认为,新技术和网络贸易的发展将促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源地原则已难以有效适用,并从其贸易输出国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主张废弃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四)常设机构的确定。
常设机构的确定是实施居民管辖权的基础,在国际间有着重要的地位。日本认为,对国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是否构成常设机构,主要应依据其在日本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来定,如提供者仅是通过设在该国的电话公司来提供连接服务,不被认定为常设机构;如提供者被作为国内服务的服务者则应该被认定为有常设机构。目前,这种认定方法在国际上得到了许多国家认可。
三、我国应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对策。
电子商务是电子科技发达的表现形式,由于我国电子科技发展较晚,10年前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涉及税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虽然存在但还不十分明显。但近几年我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涉税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不难预计,将很快出现电子商务活动的大量交易行为,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与税收管理将处于重要地位。
从实际而言,我国目前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问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较权威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和具体的法规,实际情况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从历史看,我国的电子商务是从1999年开始的,至今已有10年,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法律环境建设,网上支付体系、配送服务体系以及经营者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等问题,我国电子商务系统环境的完善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但笔者认为,我国应对电于商务的税收政策及其相对应的法规的确立刻不容返。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家应制定以下相关对策:
(一)实施鼓励、支持的税收政策。
电子商务是高科技的产物,是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表现。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推广将给各成员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电子信息、工商部门的推广作用,同时也要加强政府部门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因此,对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要突出体现鼓励、支持政策,特别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税收政策和法规要立足于、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是忽视和限制其发展。否则,我国电子商务活动将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税收政策的制定前,要到电子商务的实践中去调查,找寻电子商务活动的实质,以利于鼓励、支持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具有针对性。
(二)实施公平、公正的税收政策。
对于发展中的电子商务税收问题,要制订积极、稳妥的税收政策,跟发达国家一样,保持税收中性的原则,不能使税收政策对不同商务活动形式造成歧视,更不能由于征税阻碍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限止网上交易,不应区分所得是通过网络交易还是通过一般交易取得的分别征税。对相类似的经营收入在税收上应公平对待,不应考虑其收入是通过电子商务形式还是通过一般商务形式取得的。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应给予电子商务一些优惠政策,以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
(三)实施适应科技发展的税收政策。
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制定税收政策要做到精细化、科学化,不能按照传统的商务活动制定税收政策和具体的税收法规。制定政策、法规前要摸清电子商务的实质,掌握交易活动发生的全过程,要以高技术手段解决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税收问题。要紧跟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步伐,研制开发跟踪、监控和自动征税系统。采取技术政策,要结合电子商务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前景来制定税收政策,要考虑到未来信息经济的发展可能给税收带来的问题,使相关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根据目前科技发展的速度来看,我国未来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智能化征管。超级秘书网
(四)实施协调、配套的税收政策。
论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
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三网”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探讨
通过电子政务来拉动电子商务的分析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
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探讨与对策
电子政务如何推进政府管理的进步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电子政务论文题目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电子政务与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讨论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研究
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发展
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方案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保护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基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研究
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应用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中间件平台研究
电子政务的实现条件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安全集成研究
PKI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中安全中间件的应用研究
软件重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与行政文化和行政决策的关系研究
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中动态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研究
公安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外包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中安全域和网络划分与控制的研究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应急处理体系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机房一体化的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政务中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研究与发展趋势的展望
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
电子政务中分布式知识管理的实现
对电子政务的多视角思考
我国电子政务实施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的廉政意义探讨
电子政务的技术风险与管理误区的防范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基于MPLS-VPN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平台的构建
电子政务与依法行政的关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研究
基于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面向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电子政务的安全审计相关研究
环保电子政务系统方案设计
电子政务中网络划分与安全保密研究
安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面向电子政务的公文管理系统的设计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探讨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库建设研究
空间信息支持下的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前景
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环境的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人口空间管理和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信息网建设思路及技术方案研究
UML的活动图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适用于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研究
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公务员的挑战与新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的市场预测分析研究
在电子政务信息建设中已经有了成功的电子政务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卓有成效的过程控制指挥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但从电子政务全局的高层次和大范围的分析角度去审视,则感到数据分散,难以整合。因此,研究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很有必要。
1.电子政务信息建设的数据仓库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是电子政务信息架构的新焦点,它提供集成化的和历史化的电子政务业务数据;它集成种类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从事物发展和历史角度来组织和存储电子政务数据,以供信息化和分析处理之用。它是对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深刻认识的结果,来自异地、异构的电子政务数据源或数据库的数据经过加工后在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存储、提取和维护。传统的电子政务数据库主要面向业务处理,而电子政务数据仓库面向复杂数据分析、高层决策支持。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提供来自种类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集成化和历史化的数据,为全局范围的电子政务战略决策和社会治安长期趋势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经过近20年的建设,全国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对于电子政务工作起了意义深远的推动作用,电子政务工作已经初步进入了数字化、电子化、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电子政务工作的效率。以土地管理为例,现在的管理方式是以前不能比拟的。但是,如何将这些数据用于全局范围的战略决策和长期趋势分析,则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土地问题,近年来始终与住房问题、物价问题和就业问题一起,成为全国人民非常关心的问题,其问题有表面的原因,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如何花较少的代价,将此问题解决得圆满一些,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是一重要手段。免费论文参考网。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异构数据系统的集成方法:把各个信息源中与决策支持有关的数据,预先经过提取、转换、过滤,并与相应信息源中其它数据进行合并,按主题存放在一个中央数据库中,当用户需要查询时,可以直接访问中央数据库,不必访问其它数据源。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包括3个基本的功能部分。数据获取:从电子政务一线数据源获取数据,数据被区分出来,进行拷贝或重新定义格式等处理后,准备载入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数据存储和管理:负责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内部维护和管理,包括数据存储的组织、数据的维护、数据的分发。信息访问:属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前端,面向用户------提取信息、分析数据集、实施决策。进行数据访问的工具主要是查询生成工具、多维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等。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特点:针对全局电子政务业务战略分析,非常详细的数据,第三范式数据结构,高层次和大范围的分析,详细的历史信息,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整个数据结构统一,索引较少。
因此,原来对分布式异构数据的复杂访问变成直接在该仓库上进行即席查询的简单操作:用户需要某些指定信息和快速查询,但不一定要最新信息,在这个环境中需要高性能和访问信息源中不能长期保存的信息。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是一个比传统解决方法更为有效的集成技术,即对感兴趣的数据及其变化预先提取并按公共模式集成到一个中央数据库中,由于分布和异构问题被提前解决,用户可以在中央数据仓库上进行高效的查询或分析。
由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必须照顾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因此,确定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必须兼顾用户需求的多变性、基础设施的复杂性、技术更新的步伐。数据仓库本身可以使用通用的或者特别要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尽管在图中表示的是一个单独的、中央化的数据仓库,实际上,为了达到理想的性能,分布式和并行性往往是必然的选择。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技术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数据仓库管理,数据源和数据仓库的演化,复制带来的不一致,过期数据处理等。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管理涉及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开发的各个阶段,与之相关的问题涉及电子政务数据仓库设计、数据装载、元数据管理等。数据源和数据仓库演化,则是研究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体系结构如何顺利处理信息源的变化问题,如模式变化、新信息源加入,旧信息源删除等。复制不一致,是指从各个信息源拷贝来的同一信息或者相关信息出现的不一致,一般用集成器对这些数据进行清理。对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可能会保存很多年,但是一般不会永远保留下去,这就要求研究比较可靠的技术以保证过期的数据,可以自动而有效地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被清除出去。
2.电子政务数据挖掘一般方法
电子政务部门在过去若干年的时间里都积累了海量的、以不同形式存贮的数据资料,例如户籍资料、土地资料和规划管理资料等。此外,电子政务工作所涉及到的数据类型是相当复杂的,例如:用地指数,其特征抽取相当复杂;土地配置规律特点,其数据联系是非平面的,也是非标准立体的。由于这些资料十分繁杂,要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知识,达到为决策服务的目的,成为非常艰巨的任务。电子政务数据挖掘一般方法的提出,让用户有能力最终认识数据的真正价值,即蕴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
电子政务数据挖掘是按照既定的电子政务业务目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探索、揭示隐藏其中的规律性并进一步将其模型化的先进、有效的方法。数据是按照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概念重组过的,在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才能最有效的支持电子政务数据挖掘。因此,首先从正在运行的电子政务计算机系统中完整地将数据取出;其次各个环节的数据要按一定的规则有机、准确地衔接起来,以极易取用的数据结构方式,全面地描述该业务目标。
电子政务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有噪声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事前不知道的、但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电子政务数据挖掘技术是面向应用的,不仅面向特定数据库的简单检索和查询调用,而且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微观和宏观的分析、统计、综合和推理,从中发现事件间的相互关系,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
3.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
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的方法,是以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为中心,各信息源由原始数据库,经过打包和集成到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是通过模型库和方法库的协助,对电子政务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从而获得分析预测结果和决策支持的。
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的特点:1、规模: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集成和存储着来自若干分布、异质的信息源的数据。免费论文参考网。这些信息源本身就可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子政务数据库,可以想象数据仓库会有比一般数据库系统更大的数据规模。如何从如此巨量的数据中有效的提取有用信息,需要各方面技术的进步。从当前发展来看,支持并行处理的分布式DBMS、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MPP)能力的计算机、超大规模的存储机构等技术的发展和协同将使电子政务数据仓库走向实用。2、历史数据:传统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为了获得最大的执行效率,往往存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因为,拥有的数据越多,数据组织、重构、浏览、索引和监控的难度越大。传统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在“时间”方向的长度很有限。比较而言,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进行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存储,这使得可以进行数据长期趋势的分析。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为长期决策行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支持,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在时间方向上具有大的纵深性。3、数据集成和综合性:从全局的角度看,数据仓库集成了电子政务内各部门的全面的、综合的数据。电子政务数据挖掘面对的是关系更加复杂的全局模式的知识发现,能更好地满足高层战略决策的要求。在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数据已经被充分收集起来了,进行了整理、合并,有些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处理。另外,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对数据不同粒度的集成和综合,更有效地支持了多层次、多种知识的挖掘。4、查询支持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面向决策支持,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努力保证查询(Query)和分析的实时性。电子政务数据仓库设计成只读方式,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挖掘过程可以做到实时交互,使决策者的思维保持连续,挖掘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知识。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是将来电子政务智能化的基础,可以帮助用户得到他们想知道的信息,有些数据也许隐藏人们意想不到的信息,数据挖掘就是让用户发现这些隐藏信息的工具。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研究和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挖掘的对象:更大型的数据库、更高的维数和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多种形式的输入数据;用户参与和领域知识的融合;证实(Validation)技术;知识的表达和解释机制;知识的更新和维护;多平台支持、与其他系统的集成。
The Guidelines of E-Government Building by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Leading Group.http://.cn/chinese/zhuanti/283233.htm, 2010-08-15.
[3]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渐进战略[J].电子政务,2005(24).
Tang Jun. The Incremental Strategy for E-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Government, 2005(24)
[4] 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orld Public Sector Report——E-Government at the Crossroad [R].2003.
[5] Accenture. E-Government Leadership Engaging the Customer[R]. 2003.
[6] Brown University. Global E-Government. http:///egovt05int.pdf.2011-02-25.
[7]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
Zhang Chengfu, Tang Ju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Government: Model Comparison and Essence Analysis.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4(5).
[8] 吕伟,郭东强.电子政务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
Lv Wei, Guo Dongqiang.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n E-Government. Market Weekly (Theoretical Research), 2007(1).
[9] 毛雪岷,冯明星.从定性到定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J].价值工程,2009(5).
Mao Xuemin, Feng Mingxing. E-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Value Engineering, 2009(5).
[10] 何海波,钱钢.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8).
He Haibo, Qian Gang. Models of E-Government Evaluation Based on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Journal, 2007(8).
[11] 周华,李成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双棱柱模型探讨[J].电子政务,2006(11).
Zhou Hua, Li Chengzhi. The Biprism Model of China’s E-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Government, 2006(11).
[12] 刘燕,陈英武.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2).
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说政府各部门之问及政府与公众之问无法实现数据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网络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构建,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也不统一所造成的。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创新并使其转换为生产力,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解决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然而,目前将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匮乏。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进,政府需要发掘公共管理的战略知识并进一步加以优化,从而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政务中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要求,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中,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高层次。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系统模型
知识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信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则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与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的过程j。从信息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把信息转化为可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以此来提高特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而言,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及数据挖掘等工具对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来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电子政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包括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等知识处理环节的知识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系统则是指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实现政府政务流程和职能为目标的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功能和模式的具体技术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2O世纪末开始,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已经致力于电子政务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中,MariaWimmer和RolandTraunmuller(2000)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知识管理已经从最初以知识分配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到新一代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SilkePalkovits,RobeaWoitsch和Dimit6sKaragiannis(2003)指出,电子政务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整个过程中信息量的庞大繁杂,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强调电子政务的运作需要适宜的知识管理战略j。UweHeek,AndreasRogger(2004)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政府政务模式和信息管理动态结合起来的知识管理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自1998年知识管理理念和思想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研究。赵雪芹(2005)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指出电子政务中的公共事务、政务办公等信息流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加以协同统一。李淑梅(2004),高洁、辛文卿(2005)从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对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取,进而促进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的必要性。范君晖(2004)初步论述了融合知识管理理念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策略,在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建立知识库、将知识管理渗透到OA系统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思想。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强调了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势在必行。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开始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但大多电子政务系统仅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远落后于公众需求。而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践,而且有助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行政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
3.1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及目标
实行“一站式”服务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目标,这对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了解并利用彼此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加快知识的使用和流动,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管理效应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应从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框架模式来进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采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方法和产品,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政府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以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高政务效率。当前,在我国政府内部构建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应从一系列关键点着手:首先,最大程度地挖掘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其次,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再次,系统化管理政府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二次使用;最后,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出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基于以上分析,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信息采集//管理/展现、信息自动归类/存储/传递、知识识别/加工/共享、智能检索和导航、数据库服务、安全控制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等。
3.2电子政务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
“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主要是通过信息、协作交流及办公管理等服务平台,为公众用户和政务专网用户分别提供接人工作流引擎、电子政务构件、个性化管理及服务集成等基本服务功能,使公众、企业通过具有统一人口的服务平台,简单快捷地获得全程电子政务服务的同时,也使政府公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信息系统间平滑切换,实现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其设计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管理理念。根据新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目标,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建立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在以上应用框架中,人与知识通过政务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了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通过信息、协作交流、知识管理以及办公管理四大功能平台,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贯穿于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整个过程,从而,知识管理的内容、目标及最终价值可以得以实现。
3.3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理论模型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标准,我国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来进行:
(1)IT基础设施平台。主要为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基础网络层,为信息提供数据通道。硬件设施配以相应的系统软件构成网络系统层,向上一层——信息资源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2)信息资源服务层。这是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负责管理存放政府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工、提取和过滤等过程,向其上一层——应用服务支持层提供数据;
(3)应用服务支持层。这一层面包括工作流管理和电子政务中间件等,向更高层——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同时通过各应用系统完成具体的政务应用;
(4)业务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中GtoG、CtoB、GtoC和GtoE不同模式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行业应用系统等;
(5)表现层。表现层处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最高层面,主要包括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交互来完成政府沟通等职能。
在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管理在“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框架,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图1所示的知识管理模型,我们可以构建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09-03
一、高校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的内涵和价值追求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所占比例持续提高,研究生结构和学科结构的不断调整,研究生教育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以后,研究生教育管理主客体之间的责权利更加明确,整个研究生教育活动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建立一套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行政教育管理体制与之相配套,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高等学校作为政府行政单位的一个分支,作为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执行部门,它所构建的服务型管理体系作为服务型政府的一部分,具有公共性、服务性、有限性、有效性、法治性、责任性、公平性、透明性等特征。
建设服务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首先,从政策制订的角度,要求所有规章、制度和行为都必须贯彻服务精神和准则。而不是单纯的协调、管理;其次,从管理角色的角度,要从管理的角色改变到服务的角色上来;第三,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角度,为广大导师、教师、研究生服务,为研究生教育教学服务,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首要职能。服务型研究生管理体系可以界定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遵从学生、教师的要求,在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学生、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其它部门和社会方面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服务型研究生院强调了高校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责,明确教育管理为研究生教育培养活动服务,彰显了“以人为本”、“服务中心”的新的教育价值理念。
二、电子政务在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电子政务意味着一种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诞生。电子政务对于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作用。集中表现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中教育管理部门日常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广大师生通过电子化的渠道,迅速获取研究生教育相关信息与服务,使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内部、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校其它部门之间、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与广大师生、广大研究生与导师之间,通过电子化渠道进行沟通与互动,可以说,电子政务是推动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1 电子政务提供了新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是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行政部门与广大师生的关系上,行政部门始终处于支配、指令地位,而广大师生总是被管理、被支配的对象。以服务为目的,以师生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有效实施,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新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中心”的管理价值理念,并积极引导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机构的变革、权力分配的调整,实现管理部门的职能由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2 电子政务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服务模式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与服务中,由于技术与体制方面的制约,在行政部门内部、行政部门之间、行政部门与广大师生之间,都缺乏信息互通互享,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孤岛”。由于信息不畅。缺乏公众监督,教育行政部门所采用的是一种规范差、效率低、随意性强的服务模式,广大师生难以获得满意的服务。电子政务技术的运用,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创新服务模式,使公共服务更快捷、更公平、更直接;同时,电子政务的实施为行政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与安全支撑,使得行政管理部门能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行政服务模式。
3 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电子政务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是将电子政务引入并构建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电子政务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提高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引入电子政务,通过采用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向全校提供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通过协同政务、一站式服务等,改造管理部门的行政业务流程,通过建立和培育行政部门与广大师生的交流机制,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事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减少行政办公成本,为广大导师、研究生提供及时满意的各种服务,大大提高行政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构造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增强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
完整的教育管理电子政务体系应由统一的政务信息网站、一个以研究生培养流程为主线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一个实名制的行政事务论坛组成。
网站是整个政务体系的门户,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向全校乃至全社会进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服务公开的窗口,是广大师生获得信息和服务的主要途径。体系中各个管理部门、各级管理部门包括通过的网站及时统一格式的政务信息,向校内用户、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用户通过访问网站,可以获得各个部门最新的通知、动态,获得相关服务的渠道、链接,了解相关政务的办理流程,获得“一站式”的政务服务,以及其它的公共服务信息。
以研究生培养流程为主线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体系的主体,它按在校研究生学习状态的变更设置管理流程,根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角色划分系统功能功能视图,它涵盖了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就业和日常管理的各方面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完善的信息处理平台,通过它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能获得完整的研究生信息。从考生网上报名录入个人信息开始,通过报考资格审核、录取资格审核、新生入学报道,保证了进校前所有新生初始信息的完整性;随着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延续,系统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课程学习、在校表现、学位论文、论文答辩等等相关的信息进行记录和加工处理,到学生毕业离校时整个体系中已经完整地保留了该学生在校的全部过程,并形成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信息轨迹。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和对研究生培养理念理解的不断加深,通过对历年在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经验数据的研究和挖掘,管理部门借助信息管理平台能逐步形成完善、完整的信息采集格式、信息加工模式和在校研究生信息体系,成为权威并且唯一的研究生培养标准信息提供方,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完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系统。系统管理员通过对不同类型管理员的功能分配,可以更明确地形成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功能的划分,导师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流程控制者。研究生培养过程对研究生导师清晰可见,导师对自己所带研究生的整个培养流程有绝对的控制权。这样,从管理模式上就明确了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充分赋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权力。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流程模版,系统完成任何类型的研究生从招生考试报名到颁发证书离校全过程中的相关处理,它涵盖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任意参与者的任一管理行为。
管理系统是一个合格的服务创建者和提供者。通过信息系统,管理者可以创建信息服务并向广大师生提供,使用者通过点击服务引导链接就能享受实时的、一站式的服务;最后,系统通过实名制登录、实名制操作记录,保证了系统安全和可信任。
实名制的事务论坛是对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最好的完善。论坛按学校行政部门的划分对应设置招生、培养、学位等版块,并由各个部门自行管理并下设不同的频道,用户通过工作证号、学号和身份证号码登录论坛,实名制发帖或是留言,这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广大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各个/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双向直接的信息互动成为可能。教育管理者问通过论坛进行交流,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不再存在,管理部门间的信息流动更加通畅和合理。管理者和广大师生通过论坛进行交流,这样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地获得广大师生意见和建议,广大师生能更方便地了解最新通知或是相关政策细则,而且能更加公开地对管理部门的政策和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事务论坛的实名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论坛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论坛的建立,使得一个完整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有了技术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