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6-13 09:23: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

篇1

“因特网”与“互联网”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作为专有名词理解,因特网是互联网的一种,英文名为Internet,源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的Arpanet,初始于军事目的,后用于学术系统,最后走向商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因特网”作为普通名词理解,则泛指多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大型网络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不少学者认为“因特网”与“互联网”只是音译与意译的不同,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区别

互联网,最早的官方界定是,“互联网是指全球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是:(1)基于IP协议或由其进一步发展的协议,通过全球唯一的地址段,有逻辑地连接在一起;(2)能够支持采用TCP/IP协议或由其进一步发展的协议,或者能够与IP协议兼容的协议进行通讯;(3)能够在通信网络上提供、运用或获得公开的或个人之间的高层次服务”。该定义所指具体、清晰,且反复以“进一步发展”的表述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创新“埋下了伏笔”。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新媒体,成为不少人对新媒体理解的惯性。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仅以1992年商业化为起点也经历了近20年的历史。早期,《新媒体百科全书》的主编斯蒂夫・琼斯在该书导言中说,“旧媒体曾经一度是新媒体,而新媒体又在不断的变化与演进。”并列举光盘、万维网、流媒体为例。而斯蒂夫-琼斯对新媒体的关键把握,被后进学者不断深化,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时间的概念”、“发展的概念”,这一观点不断引领我们对新媒体的进一步认识。

篇2

从本质上看,网络空间也属一种资源。在因特网上每位用户都有一个由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账号,或者叫身份号,即因特网域名。其基本功能就是标识特定的计算机地址。事实上,域名是用于标识某个计算机的一长串字母的缩写。如果一家公司要在因特网上从事商业活动,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一个商家都会有一个确定的地点,可以挂上自己公司的招牌。而商家在网上的定位就靠域名。即使在现实社会已取得和使用某一名称,甚至将这一名称注册为商标,都不能自动生成一个域名。域名是用户因特网上的地址,通过这个地址才能找到公司充满商机的主页和网站。因此它被广泛地用来做一种商业标识符号,成为发展电子商业的基本手段。商家尽量以商标商号作为域名,在其广告中又广泛地使用域名,因特网域名已成为商家在网络虚拟世界占有地位的标志。

每个用户都想有一个好听、简明易记和给人深刻印象的域名。同时,域名使用人总希望选择登记的域名与自己的商标接近。因为这样的域名有转变为潜在商标的功能。如果所使用的域名与所使用的商标一致,客户就可以十分容易地找到域名所有者和商标权人,该权利人就比竞争对手处于有利地位。因特网域名就像网络空间的商标,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告效应。

本来,因特网域名的唯一性与商标权法关于商品或服务分类制度的差别已决定了域名与商标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域名必须唯一,而商标不必如此。常见的纠纷即是由于因特网用户使用的域名恰好是另一公司的注册商标,更难处理的纠纷是同一商标的两个合法拥有者都在以他们的商标做域名。

然而更能刺激商家战略神经的是从资源的角度看问题,好听、简明、易记的域名是有限的。网络用户与日俱增,域名的需求也就与日俱增,但域名不能重复。当有限的供给与无限的需求发生矛盾时,聪明的人就以抢注来强占那些热门域名。有的动机不纯的人专营抢注域名,然后出卖给商标权人。有人称此种行为是域名的“劫持”[4]或“囤积”[5],将这些抢注人称为“商标蟑螂”(cyber-aquatters)。

涉及网络域名的网络商标权纠纷的主体和类别涉及网络域名的商标权纠纷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涉及域名与商标权冲突的纠纷;另一类是网络上其他商标侵权等纠纷;第三类是网络域名注册服务商与域名使用者等涉及商标、商号、不服冻结或撤销域名决定等纠纷。涉及上述纠纷的主体包括:

1 商标权人。商标权人一般是域名与商标权冲突及网上商标侵权等纠纷的主体,在解决争议的诉讼中处于原告的地位。

2 域名所有人,即网络域名的登记、使用者。域名所有人一般作为域名与商标冲突纠纷、域名使用与网络域名注册机构等纠纷的主体,在域名与商标冲突、网上商标侵权纠纷中一般作为被告。域名所有人在与域名注册机构的纠纷中又可能作为原告。1998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宣告美国域名登记机关NSI收取使用者登记费行为合法一案,原告即是一批网络域名的所有人。[6]

3 网络域名注册机构。因特网的域名需要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这些机构的职能之一就是受理域名注册申请。于是就产生了一类新的涉及网络使用者权利的主体。从各国的情况看,在网络域名注册机构与网络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是以合同规范的。

在美国,1998年9月30日以前的5年中,以及自1998年10月7日至2000年9月30日的过渡期内,不含有国家代码的顶级域名注册是由NSI基于其与美国政府间的合同全面负责的[7].1992年以来,包括域名注册在内的部分域名管理职能转交给NSI.美国政府的意图实际上在于永久化并强化NSI在域名系统中的垄断地位[8].然而NSI独家承办网络域名登记业务的时代将成为历史,美国民间非营利公司开始逐步接管网络域名登记,表明了美国对网络域名登记程序奉行开放竞争的政策走向[9].中国、日本两国均由准官方的机构“网络信息中心”管理[10].1994年5月起,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cn顶级域名下的网络域名注册职能;。edu.cn下的三级域名注册由“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的网络中心负责,其余39个二级域名下的三级域名注册均由信息中心通过处于全国各地的近60家网络公司以方式接受注册申请。[11]

4 其他侵权人。所谓其他侵权人,是指除上述三类主体外其他通过网络实施侵害商标权行为的主体,包括一切通过网络侵害商标权的法人和自然人等。他们实施的行为不涉及域名与商标的冲突。涉及网络域名的网上商标权争议和网上商标侵权纠纷有如下几类

(1)。因网络域名中包含他人文字注册商标的单词、字母等 [12] 而引起的纠纷。网络域名是商家等各类民事主体在因特网上相互识别、往来、联络、交易的地址。许多商家选择与他们商号、商标或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网络域名,这些域名有时会受到商标法原则的保护。但如果在所使用的域名中使用了他人的驰名商标或其他注册商标包含的单词、字母等,就会引起商标权与网络域名的权利冲突。

在最近一起Dataconceptsvs.DigitalCon sulting案件中,美国的法官阐述了在何种情况下商家的域名能得到保护。该案的双方当事人为在他们的因特网域名中都使用字母“DCI”而发生争议。原告数据公司是一家提供数据管理软件的公司,自1982年开始使用由小写字母“d”、“c”、“i”组成的形式化标识。1993年数据公司经域名注册机构NSI注册“DCI.com”域名,从事商业活动。被告数字公司从事咨询、相关管理数据训练、开发软件、计算机网络、万威网业务等。1987年数字公司获得了“DCI.”的联邦商标注册。该公司也用“DCIEXPO.com”作为网址开展因特网上业务。数字公司控告数据公司使用DCI.com的域名侵犯了其注册商标,认为根据域名注册规则,数据公司应当:如不能提交与其域名相同的注册商标,就不能保持其网络域名;将DCI.com域名让给数字公司,另外采用新域名;在纠纷解决之前,各方当事人都不能使用该域名。数据公司提起诉讼以防止自己的域名被变更,并要求法院判决该域名系其未注册商标,使用该域名不侵犯数字公司的注册商标。数据公司的理由是其于1982年在先使用“DCI”标识,于1993年用于因特网,因而其享有对“DCI”的先用权。根据美国商标法的规定,当两个商标标识对比构成法律上的等同时,在先标识的使用能被溯及到在后标识的使用实属罕见。法院认定数据公司于1993年将该标识用于其域名前未开始使用该商标。数字公司被认定为该商标的先用者和商标权人。

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域名何时才能构成商标权。应当说,网络域名仅为因特网上的一个地址,是一种通讯的方式,就像电话号码、街上的住址一样,而不具备商标所需要的功能。只有当该标识指明和区分了一种特殊的商标或服务的来源时,一个域名才能变为商标。数据公司被公认为仅用该域名收发电子邮件,而未用该域名作广告和销售自己的服务。网址能够成为商标,但不是在一切案件中。适当的为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而使用,是其中的关键。[13]

(2) 域名恶意抢注而引起的纠纷。指行为人故意将他人的知名商标、商号涵盖的文字注册为自己的域名,再以高价将这些域名卖给该知识产权所有人,其抢注行为足以构成对商标的淡化侵害。

(3) 行为人选取、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图形、图像并入自己的网页,或将他人商标的图形设计成自己网页的图标而引起纠纷。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应当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这就是说,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受法律保护,不得实施商标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侵犯注册商标权的行为。行为人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图形或图形部分,当作自己网页上的图标,使自己经营的电子商务与商标权人的商品或服务造成混淆。由此产生的纠纷与传统的商标侵权行为相似,纠纷处理的规则与传统商标侵权纠纷也没有原则区别。此类纠纷又与网页制作的著作权纠纷有所交叉。如制作多媒体网页使用他人作品时,会涉及他人的复制权、发行权、演绎权、传播权以及相关的权利等等。但是著作权保护的美术作品范围更为广泛,商标权保护的图形只有构成注册商标的图形或图形部分,且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仅限于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对图形保护的范围窄但界限明确、保护力度强,是商标法的特点之一。

(4) 域名与商标权、商号的冲突纠纷。在排除恶意抢注的情况外 [14] ,域名使用者与商标权人仍会发生种种纠纷。此类纠纷中包括某一网络使用者的域名与他人的注册商标构成近似。如美国ZeroMi croSoftwate公司将域名注册为micros0ft.com,将微软公司的Microsoft中的第二个“o”换成了“0”。微软公司立即采取法律措施终止了该公司对该域名的使用。[15]   一些使用二级域名或三级域名的域名所有者与注册商标权人发生争议,所使用的二级或三级域名与他人注册商标文字相同。如一些跨国大公司采用了自造的词作为自己的名称,又大多注册为自己的商标,如Kodak、Xerox和Exxon.当域名使用者以类似文字注册自己的域名,这些公司即以商标淡化为由提起诉讼。

应当指出的是,域名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相互独立, [16] 分别注册、登记,各成体系,在客观上形成了域名与他人商标或商号会出现相同或近似的情形。域名的唯一性与商标的相对不唯一性,即多个商标文字可能与同一域名发生冲突的特性,又加大了这种冲突的范围和强度。

(5) 网络使用人所享有的三级域名与他人著名域名相同而引发的纠纷。在美国,域名纠纷多发生于二级域名上,一般的大公司都认为选用特定名称(或商标或商号名称等)后加点和COM可以让客户在无限的网络世界找到自己。但另有一些企业出于各种情况,所使用的三级域名与他人著名域名相同(可能是他人的二级域名)而引发纠纷。当域名已成为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显著标志会给使用者带来无限商机时,域名与域名的争议也会出现。

(6) 新类型的网上商标侵权纠纷。在因特网上,到处闪烁着变化无穷的商标,当然也隐藏着形形的商标侵权行为。有的学者提出了商标侵权行为的两类新形态。[17]   一类是在自己的网页上使用他人的商标作为链接到该商标权人网页的“锚”。  [18]此种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在于“锚”是否被链接设置者当作商标使用,以及该使用行为是否足以使消费者产生混淆。[19]

第二类被称为隐形商标侵权纠纷,是将他人的商标埋置在自己网页的原代码中,当消费者使用网上引擎查找该他人商标时,行为人的网页就会位居搜索结果的前列。在美国一起案件中,被告在自己的网页上未使用可见的原告商标,但却将原告的注册商标埋置在其网页的关键词 [20]  中,只要用户以原告注册商标为主题通过搜寻引擎查询原告的信息,都被搜索引擎指引到被告的网页。该案最后由法院下永久性禁令禁止被告的此种埋设行为。[21]

(7) 域名登记机构与域名所有人的费用、商标侵权等纠纷。在美国,当域名所有人与域名登记机构为域名的归属、使用发生争议,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我国,对此类纠纷的解决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当前的状况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当用户域名与他人商标冲突时停止使用该域名”,而没有其他救济措施,这样“对用户是不负责任的,作为法规也是欠妥当的。”[22]

注释:

[1]参见《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1页,唐广良著。

[2]参见《国际条约与国际法》第11页,郑成思著。

[3]关于商标权与版权的冲突,请见《最新知识产权司法文件精选》第79页,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4]参见《因特网浪潮与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WillianA.Tanenbaum著。

[5]域名囤积,是指不为自己使用而大量注册因特网域名,尤其抢先以与他人商标、商号甚至地名、人名等相同或相似的设计注册为域名,从而将相当数量的域名囤积起来,然后向权利人出售牟利。此种情况于1995年至1997年间引起全球关注,随着各国域名注册规则的相继颁布,目前已得到控制。见《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唐广良著。

[6]参见《资讯法务透析》1998.6第3页。

[7]参见《INTERNET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6页,唐广良著。

[8]OfficialCommmentsontheGreenPaperfromthdIntemetCouncilofRegistrars,March23,1998,P.2.参见《INTERNET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6页,唐广良著。

[9]icann.org/ http://news.com/News/0,25,33715,00.html=http://icann.org/application.html http://zdnet.com/filters/0,6061,2240608-2,00.html。 

    [10]参见《INTERNET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8页,唐广良著。

[11]参见《INTERNET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17—18页,唐广良著。

[12]我国顶级域名CN之下的三级域名必须用字母(A-Z、a-z)、数字(0—9)和连接符(-)组成,各级域名之间用实点(。)连接,三级域名长度不超过20个字符。因而域名与商标发生权利争议的一般为文字商标中的英文单词或字母、字符和数字等组合,在我国则与文字商标的汉语拼音字母等发生冲突。单纯由普通字体的字母组成的文字商标可能因缺乏显著性而不能注册为商标。

[13 ]ProtectingYourInternetAddressUnderTrademarkLaw》,ByMr.JamesR.Uhlir,《IntellectualPropertyLawOUTLOOK》。

[14]在司法实践中,不少案件很难认定为抢注。有些是由于证据不充分,有些则属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引发的权益之争,当事人双方均属善意:当然也包括其他侵权纠纷,但一概认定为域名抢注并不贴切。但不论是否认定为抢注,都不影响纠纷的处理。

[15]参见《Internet世纪之赌》第266,《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王德全著。

[16]我国则有例外,根据《中国互连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域名不得与已注册商标冲突,否则要被停止使用。这可能属于世界上域名注册与商标权联系最为密切的法规之一。   参见《美丽的新世界……因特网上的知识产权纵横谈》,薛红著,《知识产权杂志》1999年第1期第10页。

[17]在网上济鉴时,在网页上某个彩色字符或图形用鼠标点击,另一网页或者网页的别一部分内容就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那些彩色字符或图形被称作“锚”。

[18]参见《美丽的新世界……因特网上的知识产权纵横谈》,薛红著,《知识产权杂志》1999年第1期第10页。

[19] 同上第11页。

篇3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电子商务

在世纪之交,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因特网的出现和普及。它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可以断言,它与蒸汽机、电话等发明一样,会导致人类社会的跃进,即进入全新的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时代。

在未来世纪的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与观念,而这类资源的投入与配置,都离不开因特网。人们越来越青睐这一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全球电子商务,极大地减少了交易成本,促使了“无边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尽管限于条件,尤其是支付手段和方式的缘故,全球电子商务现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各国,但是,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经济动力,必将促使人们更新知识和观念,寻找最佳市场交易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直接在“无边界”世界电子市场上进行商业交易。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革命。

知识经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根据WTO界定,信息技术产品(ITP)包括电脑、电信设施、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软件和科学仪器。近年来,ITP产量持续增长,升级换代加快,价格直线下降。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家庭拥有了电脑。同时,ITP国际贸易量快速增长,据统计,1995年ITP出口总量已接近6000亿美元;1996年,仅美国、日本、欧盟15国(不计内部贸易)、新加坡、中国台北、马来西亚、韩国、中国、泰国和加拿大等十大国际贸易伙伴的ITP出口量就约为4508亿美元。1996年12月,WTO第一次部长级会议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ITA)。根据ITA,新世纪伊始,ITP贸易将实现零关税。这意味着电脑、软件和电信设施等产品将更先进、更便宜。这样,全球电子商业的大发展,便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全球范围ITP市场的迅速扩张,带动了信息技术投资的急剧增长。据世界信息技术与服务联盟统计,1997年全球信息技术投资接近2万亿美元,同时,随着已于1998年2月5日正式生效的《WTO基础电信服务协议》的实施,全世界90%以上的电信服务市场将逐步开放,从而导致国际长途电话费大幅下降。诚然,必须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或接近发达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ITP和基础电信方面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巨大。对于后者而言,如何参与全球电子商务竞争,在未来的国际市场有立足之地,是极为严峻的课题。但是,这种差距肯定不能阻挡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席卷全世界,将各国商业在不同程度上,或迟或早地融入全球电子商务网络。

在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性这一前提下,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全球电子商务的两种主要方式,进而分析其中的知识产权新问题。第一种是直接式电子商务,即整个交易过程均以电子手段进行,并且,最终产品亦通过数据信息形式传输给买家。比如,就某一新版本软件的网上交易而言,买家满足了卖家的支付条件,包括提供个人信用卡密码等一系列必须披露的信息,就可以在网上购得产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类网上交易的数据信息化产品将与日俱增。第二种是间接式电子商务,即买家在网上挑选、定购,并采用电子方式支付,然后由卖家通过传统邮送交付买家。这与人们常见的邮购方式相比,市场信息不再是一张张塞在信箱里或在发达国家习以为常的一大捆扔在家门口的花花绿绿的商品广告,而是全球电子市场上弹指可得的无数商品信息。数据化信息技术再发达,也不可能使众多日常生活品和工农业产品消失,因此这两种电子商务方式将始终并存。

二、全球电子商务中新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全球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及其国际保护关系密切。众所周知,上世纪末开始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缘起于1873年在维也纳举办的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许多国家的发明人拒绝参展,因为担心其发明原理被他人窃取,并在其本国以外作商业性开发利用。这是当时的科学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发展,对各工业国家已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以国际性协调的客观要求,它直接导致了1883年《工业产权保护巴黎公约》的问世。从而拉开了近一个多世纪来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序幕。无独有偶,本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全球电子商务的兴起,现行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挑战。

(一)域名与新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单个厂商参与全球电子商务的前提是在因特网上注册域名。域名(domain name)是因特网上容易识记的英文字母名称,如“ecommeree.gov”,具有排他性。应该留意,域名与用户名(user name)的区别。比如,个人在某因特网服务公司申请,并经许可使用的是用户名,而非域名。现在比较集中的问题是某厂商注册的域名,与其它厂商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示的注册商标或使用商标相同或相似,即域名与商标的冲突,或产生的淡化商标作用。但是,域名本身的知识产权性质及其保护将越来越重要。这是现在讨论域名与知识产权之间联系的关键,即域名在全球电子商务中愈益显现的无形价值,以及能否进而如何在知识产权的范畴内加以保护,并立即着手国际协调。

1.域名的知识产权性质

如同发明、商标和作品不是自古具有知识产权一样,域名始初只是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代号。从肇起于美国的因特网系统管理制度来看,域名是英文字母代号,与之唇齿相依的是域名系统(the domain name system,DNS)中的因特网协定(Internet Protocol,IP)数码代号,即DNS数码。从信息与网络技术来看,DNS数码起着指明某计算机在因特网上地址的作用,因此是真正的网址,即数码地址(Number address),而相吻合的域名,是为了便于人们在纵横交叉的因特网地图上识记而设计的。前者由因特网数码分配机构配置给上网厂商,后者由上网厂商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某通用顶级域名和二级域名下申请注册域名。只有这种申请注册的域名会引起与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关系。当然,一般而言,域名的讨论涵盖完整域名。

许多专家学者已解释了数码地址与域名的联系与区别,并试图从各方面论证域名的知识产权性质。有的从域名的商标效应方面考虑;有的将之归入商誉;有的明确列为与商标、商号并列的商业标记权;有的侧重于探究域名的唯一性和作为相对有限的资源稀缺性,以此说明其无形价值与知识产权的内在关联。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探讨。

本文补充认为,作为分析的起点,可能要注意到因特网系统管理制度与任何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区别。否则,将域名纳入某一现行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可能会“削足适履”,难以实施。因特网系统管理制度与美国政府建立的、由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院(ISI)主持的因特网分配数码机构(IANA)有关。IANA通过将数码地址群配置给全球三大区域的IP注册机构(北美是ARIN,欧洲是RIPE,亚太地区是APNIC),协调全世界的因特网系统管理。然后,区域IP注册机构再受理分配本区域较大的因特网服务商所申请的数码地址群。这些因特网服务商再将这些所获得的数码地址群配置给较小的因特网服务商,以此类推,直到终端用户。

从因特网管理制度的起源上可见,传统知识产权制度中任何类别都难以包容因特网数码地址及其域名。就域名而言,其无形价值的客观性以及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的必要性,许多专家学者已做阐明,不必赘述。本文提出,能否将域名假定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知识产权范畴。

2.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协调

如该假定成立,可以说,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国内或国际的知识产权法来保护域名。这种“无法”状态会妨碍全球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因特网系统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如今要改革这种制度,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兼顾全球各区域和各国或地区利益的、商业性的域名管理新体系,单靠因特网发源地――美国一家的行动是不行的。因特网国际协会(ISOC)与美国的IANA以及全球产业界、因特网用户等已达成初步协议,成立新的全球性管理顶级域名机构。这说明国际社会正在加紧努力,协调这一基础性领域内错综复杂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本文仅对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协调,提几点原则建议:

第一,域名系统本身的国际协调涉及信息与网络技术问题。未来对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充分地注意到技术因素的制约。法律是手段,不是目的。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旨在发展和完善因特网,使全球电子商务建立在稳定、可靠、高效的基础上。忽视技术因素的法律设计,要么“一厢情愿”,要么“隔靴抓痒”,解决不了问题。比如,有人曾提出将域名与数码地址分开管理,以便将域名作为商标保护。但是,因特网的技术性质不允许这样做。可见,法律专家必须与技术专家合作,才可能设计新世纪的因特网全球管理体制。

第二,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先国际,后国内。如同相邻权的保护,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要先确立国际性法律框架,然后,各国据此制定适合其国情的国内法予以实施。在“无边界”全球电子商务中,域名本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性。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尽快行动,合作构划新的国际法框架。如本文引言提及,WTO和WIPO已分别为此目的而实施有关项目或措施。

第三,制度的衔接。现有国际知识产权法缺乏保护域名的专门制度,但是,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和TRIPS协议等主要的国际知识产权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则,可能对建立域名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起指导作用。在这方面,人们须深入研究目前域名系统所存在的缺陷的法律意义。比如,美国商务部电信与信息司于1998年初公布的《因特网名称与地址的技术性管理的改进方案》,例举了七方面问题,即域名注册缺少竞争性;商标持有人与域名持有人之间的争端解决机制太费钱费时;当各国适用反托拉斯法或知识产权法对因特网行使司法管辖权,无数有关的诉讼会导致混乱;就厂商对全球电子商务的利益期求而言,目前的域名管理不够有力和正式;美国域外的因特网用户剧增,但在国际合作与协调管理方面,发言权很少;在域名的商业价值增长时,新的顶级域名仍处于暂时状态;当因特网已商业化时,政府没有退出。只有真正地把握了问题症结,才可能从技术与法律两方面,设计新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

(二)全球电子商务中的版权国际保护

除了域名问题,当前全球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多地涉及版权(包括邻接权、数据库等)。犹如上世纪70年代,人们担心在国外公开其发明创造会遭窃取,如今版权所有人则非常忧虑与因特网有关的盗版等侵权问题。

与域名问题不同,全球电子商务中的版权与邻接权保护可在伯尔尼公约和TRIPS协议框架内扩展。80年代中期,当因特网显露全球化、商业化趋势时,国际社会就开始酝酿新的版权与邻接权协议或条约。始于1986年9月的原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将版权与邻接权(有关权)列入了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议题,并最终达成了TRIPS协议。与此同时,伯尔尼联盟大会于1989年采纳了WIPO的建议,建立了专家委员会,研究有关修改伯尔尼公约的协定书。1992年,该委员会一分为二,其一负责起草伯尔尼公约协定书(包括计算机程序、数据库、出租权、录制音乐作品的非自愿性许可、基本的广播与卫星通讯的非自愿性许可、进口权、摄影作品的保护期、卫星转播、权利的实施和国民待遇等十个问题);其二负责表演者与录音制品制作者的权利保护。经过七年的起草准备,专家委员会提出了关于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的若干问题、保护表演与录音制品制作者权利、有关数据库的知识产权等三个条约实质性规定草案。1996年12月2日至20日在日内瓦召开的WIPO关于若干版权与邻接权问题外交会议,最后通过了两个新条约,即WCT和WPPT.“对该外交会议极为关注的国际舆论经常干脆称之为‘因特网条约’。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提法很有道理。虽然这两个条约包含了进一步明确现有国际规范义务的重要条款,但是,其重要性主要源于那些对数据技术的挑战做出反应的条款。”会后,WIPO继续努力,旨在尽早达成关于数据库的条约。1998年11月2日至10日,WIPO版权与邻接权常设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数据库保护会议。下面本文结合TRIPS协议、WCT和WPPT以及继续讨论中的数据库条约,论述全球电子商务中的版权新问题。

1.因特网上的版权

依靠因特网进行的全球电子商务,须臾不离各种商业信息在数据化网络环境中的传播和接受。无论是直接或间接式电子商务,买卖双方都必须获得充足的商品供求信息。在这一意义上,电子商务与传统的有形市场并无本质区别。对于直接式电子商务而言,卖方须提供文字或图象等信息产品。问题在于,数据化网络环境下传送的信息都可能与版权有关,比如,商务信息的版权、向公众传播权。与传统市场的根本区别是:全球电子市场连接的是无数台电脑及其使用者。通过电脑进行交易,往往需要将在屏幕上浏览的商务信息暂时存入电脑内,或通过电脑存储在其它软盘之类,以便作出经营决策。这种商务信息的存储,那怕是很短暂的,都涉及版权中的复制权。TRIPS协议和WlPO两个“因特网条约”都有与因特网上版权相关的条款,尽管这些条款并不仅仅针对全球电子商务而言。

(1)商务信息的版权

TRIPS协议第10条第2款和WCT第5条以基本相同的语句,规定:数据或其他资料的汇编,无论以机器可读形式或其他任何形式,只要由于其内容经选编或整理而成智力创造,均应予以版权保护。这种保护不延及创意或数据等资料本身,也不损害选编或整理中的数据或资料本身已存在的任何版权。这完全符合伯尔尼公约第2条确立的版权保护基本原则,即版权保护只延及表达的形式,而不延及表达的创意。任何属于智力创造成果的文字或其他信息表达,均属版权保护范围。在全球电子市场上,具有版权的商务信息可能是初始的商业数据或资料,汇编或整理过的数据或其他资料。厂商如何防止这类版权在因特网上被盗,涉及到防范技术措施、对公众而言的信息可获取性、侵权的证据采集与认定、司法管辖权等诸多复杂问题。

(2)向公众传播权

WCT第8条规定:在不损害伯尔尼公约有关条款的前提下,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WPPT第2条(g)款将“向公众传播”定义为通过除广播以外的任何媒体向公众传送表演的声音或以录音制品录制的声音或声音表现物。显然,这与全球电子商务中公开传播作品或录音制品,乃至以直接电子交易方式传输这类信息产品过程中,如何在保护版权所有人的权利同时,给予公众在因特网上充分获取信息的权利休戚相关。根据WIPO助理总干事米哈依。菲彻尔博士的解释,WCT以“伞形解决方法”(umbrella solution,又译为总解决方法),填补了伯尔尼公约的空白,即“数字传输行为应以中立方式来描述,而不受具体的法律特征化影响(比如,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作品提供给公众访问);这种描述不应是技术特殊性,同时又应在这种意义上表现出数字传输的交互性:它应当阐明当公众成员从不同地点和在不同时间可访问某作品时,该作品也被视为向公众提供;在这种独占权的法律特征化方面,即在权利或被使用权利的实际选择方面,应留给国内立法足够的自由;应填补伯尔尼公约在向公众传播权和发行权这类权利规定的空白。”WPPT第10条和第14条,以类似的方法规定了一种“向公众提供”的特殊权利。可见,在国际协调方面,这两个因特网条约采取明智的方式,既明确了公众传播权的国际法律地位,填补了伯尔尼公约的空白,又给各国立法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3)关于复制权的范围

篇4

域名:企业的又一资源

在因特网上注册企业的一个域名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的本身不仅仅是为了进行广告宣传,也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域名的首要特征是其唯一性,我们去公安局进行户口登记时,往往会遇到足够多的同名同姓的人。而域名则完全不同,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允许一个域名,先人为主。有些人利用了域名的这个特性进行域名枪注,常常看到某公司的域名被恶意抢注了、只好花了多少钱去购回。因此,企业应该尽早注册域名,不论目前是否必要。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注册一个国际顶级域名也仅几千元,而注册一个国家级域名只要几百元。两者在功能上并无区别。

有了域名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商品宣传了,这时你可以将尽量多的信息都放到网上去。目前在网络上租用虚拟主机的费用极低,一般每年每兆数据的费用只有几百元,这大约是20张300×200的jpg格式的图片(目前许多网页推荐使用809×600的分辨率)。如果是文字,几乎可以放上无数多个字。所以网络上广告的设计应从更详细的表现功能、性能等方面入手。而不用像其它媒体那样去考虑篇幅、时间。如果自己有虚拟主机,则可以尽情发挥,再也不用去考虑信息量与费用的限制。

当然,如果没有域名,也可以借别人的域名做广告,或是花上好几十万在别人的主页上放上一个图标,但严格地讲,这种广告与传统广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无法体现网络广告互动性的特点。 更大,或者说更小的目标市场

在我们进行传统的广告宣传时,首先考虑的是借助什么样的媒体,它的传播区域有多大。这与广告的费用与效果直接相关。通常的做法是想开辟多大的市场就做多大的广告,否则不是费用过大,就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在因特网上则不用考虑这些,只要有了域名,再有了虚拟主机,就可以将信息传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不再有时间、地域的限制。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你的商品信息和信息服务。从这点来说,因特网的传播区域是其他各种媒体无法比拟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因特网上广告的诉求对象不再是针对一般大众,通常的广告需要不断对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下一步的广告策略,这种评估主要从广告的覆盖面和接受者的反应这两个方面进行。实际上广告的覆盖面是很难统计的,一个电视广告出去了,谁知道有多少人数在看;一份报纸的发行量是100万份,但是不是每一个拿到报纸的人都会去看报纸,而每一个看了报纸的人是否都去看了你做的广告?在网络上就会很简单,只要在你的主页上加一个计数器,则有多少人来访问就会一目了然,而这部分访问者基本上可以作为是潜在顾客,再加上电子邮件等手段,你会很容易地得到他们的需求,目标市场也就更加明确。

在网络上做广告不用再在范围上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但你网页的风格、布局、色彩等则要考虑你的目标顾客的偏好。 帮助每个顾客都成为内行

99%的商品被99%的外行购买,这是商品市场上极普遍的现象。在对一个商品的特性并不了解的情况下,消费者是靠印象去购买商品的,他们通常只能根据广告在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或是广告创意来决定自己的购买意向。他们无法从广告上得到有关产品的功能、性能等指标。在传统的媒体上,特别是在电视上做广告,主要是作形象性的宣传。1997年秦池花了好几个亿争得一个标王,也仅是为了在中央电视台上说了几句广告词,而此酒度数多少、口味如何、一瓶装几斤则无法提及。而因特网是直接针对消费者的,他们一旦有了购买商品的需求和欲望,只需进入生产该产品厂家的网址,在这里商品的展示是完全针对他们的,既丰富又翔实。如果有必要你可以把整份的说明书通过E—mail发给他们。

在网络上,传统的针对普通大众的广告还会继续存在,它们的功能依然是增加产品的知名度。而另一种广告形式才是真正的网络广告,这是一种推拉互动的双向式广告,针对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这类广告不会再像传统的广告那样依靠出现的频率和插在一些热门节目中,单向地强迫人去接受,而是将商品的特点、性能、功能、规格、技术指标和价格,包括售后服务和质量承诺等都尽量多地放在网络上,等待着消费者查询或向消费者推荐相关的信息,帮助消费者都成为该产品的内行。同时,通过消费者的留言,厂商可以及时地了解反馈信息和消费意见。它更注重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建立起商品的信誉,不仅交流产品的信息而且交流感情。

有人会觉得网络上的商品介绍缺乏感性认识。实际上目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大量的图片、统计数据可以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商业氛围,网络广告可以提供比传统的商品广告更加优越的服务,来展示自己产品的优越性,让消费者去亲身体验,“帮助”消费者选择该种产品。一切可能通过网络传输的内容都可以借助网络直接传给目标顾客,如产品的简介、图片、说明书,书籍的内容提要。 在网络上广告将从艺术走向科学

篇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甚至经济模式.作为继l9世纪的报纸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以其兼具各传统媒体之长的优势,对传统的印刷媒体,尤其是纸质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网络信息传播,纸质期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呢?通过纸质出版和网络出版双重出版是拓宽纸质期刊发展空间的方法。

首先.我们从纸质期刊因特网的内容和特性来分析期刊的传统纸质出版。

通过以往和现在的表现,可以知道网络信息传播相对于纸质期刊具有以下特点(优点):网络信息传播的空间覆盖全球,这种覆盖能力是任何一种纸质期刊都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信息传播可以同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身。这种技术可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网络上信息能随时和更新也使网络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远胜纸质期刊;由于互动性增强,读者参与、制作、评论的可能增加,读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各类个性化网站,可使读者摈弃在有限期刊设定的有限范围内进行的有限选择:面对大量信息借助搜索引擎的帮助,可以简便、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求得更多的阅读内容.越来越多的广告商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谋求更多的商机。纸质期刊又称杂志,是指那些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期有固定的名称和版式,有连续的序号,发表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由专门的编辑机构出版的一种连续出版物,按其内容性质或使用对象,可分为学术性期刊、政治性期刊、工艺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资料性期刊、通俗性期刊、文学艺术性期刊等。这些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不同性质的期刊与网络连续的信息传播带给读者的是不同的信息内容,而期刊的信息内容是争取读者的关键。对比以《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为基础的期刊内容的分布与比重(表1),和以CNNIC的7次网络调查(2000年至2003年4月)分析得到用户在网上经常查询的信息类型状况(表2),以及我国目前的网站总体内容分类及各类数量(表3),和个人主页的分类及其各类数量(表4),就很能说明期刊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读者信息需求之间的不对称。因此.纸质期刊要发展必须要在内容上“抓住”读者,内容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不久前,美国时代集团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网络的冲击而不得不转型,停止传统纸质出版而进行网上出版。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这是不是说纸质期刊就没有出路了呢?事实上,纸质期刊仍有很多读者.但是如果网络与纸质两种媒体的内容没有多少区别,读者为什么要选择在网上观看、阅读信息?任何一种媒体都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也有其传播盲点,这与媒体的物理特性有关,进而造成读者对媒体不同的接受心理。读者花钱上网,就是为了看一看传统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内容.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读者可以免费借阅、安静的阅读,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许多读者仍然会选择传统印刷的纸质期刊,更何况纸质期刊不需要电源。携带容易可随时随地阅读,相对电脑显示屏容易碰坏而言纸质期刊不易损坏.绝大部分纸质期刊清晰度和色彩传真度都比较高,另外纸质期刊让读者有一种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1997年底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一个人独处时,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欢阅读纸质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受网上活动冲击最大的竟然不是纸质出版物,而是电视。正是如此1998年美国前100个大出版社,图书销售仍在上升;英国1998年图书消费也上升了8%。这些数据对评价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来说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纸质期刊的生存发展就高枕无忧了。据统计.目前网上每天刊载的免费阅读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图书出版量的l0多倍。网络信息传播正以迅猛之势抢占原属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生存空间,如果坚持认为纸质期刊永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方向,固守老观念,不把目光超越传统出版角度,纸质期刊的命运就极有可能在网络的大潮中沉没。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纸质期刊生存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就是挖掘纸质期刊明显区别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形成独特的竞争力,稳住原有市场争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其次。我们从纸质期刊的出版形式来分析期刊的网络出版。

期刊的纸质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可面对网络带来的巨大空问,期刊出版者没有理由放弃网络这个大市场。期刊的网络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机构(获得批准的合法的出版主体).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及磁性、光学、电子介质为知识信息的承载和传递工具,实现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创作、生产、宣传和销售,并且最终实现数字化出版物从生产者到需求者转移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就是传统的纸质出版单位,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准备的作品通过因特网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给读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与读者的互动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体丰富信息内容表现,3)可根据需要提供个性化出版物,4)跨时空扩大信息共享范围。5)网络出版的出版物复制与发行同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6)节省资源.减少造纸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页数的限制。期刊的网络出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互联网上阅读纸质期刊的网络(电子)版,另一种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资源专门编辑出版的纯粹网络期刊.它是电子版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期刊社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向用户提供期刊服务。如著名的美国时代华纳集团就已经将其主办的两种著名期刊《财富》、《时代》在因特网上推出网络版。我国也早于1995年1月12日推出《神州学人》网络期刊,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截止二世纪末,互联网上的中文期刊就已达到550种,还推出有中国期刊网(http://www.Chinajounrac.net.cn)及数字化期刊f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1)等期刊的“门户”网站.除此,我国还将建立期刊上网工程(如CNKI.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期刊网络出版的重要举措。期刊的网络出版是适应时展的。但是期刊的网络出版必须根据网络出版的特征来工作.不能把期刊的网络出版做成纸质出版的单一照搬,否则.网络的优势不但不能充分体现,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纸质期刊的发行量。

有了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大环境的支持,期刊的网络出版如何设计呢?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者一般拥有信息资源的优势,在纸质发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期刊的网络出版是十分有帮助,网络期刊的内容制作过程中,主题分析、可行性分析、脚本设计、脚本细化、素材收集、制作与编辑、系统集成、产品测试、出版物的包装、广告、后期服务,都可以借鉴纸质的出版形式。期刊的网络出版的设计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除了基础的文字处理、图像和影像处理,声音资料的制作、动画资料的制作,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网站的设计。网站是网上信息的基本组织单元,进行网络出版活动的期刊出版者,必须借助网站来实现其网络出版。而且,网站的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读者对网站访问的满意度,从而直接关系到读者对该网站的访问量,而对于网络出版,其网站的访问量的多少,意味着网络出版效果的好坏,这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和维护。同时,期刊的网络出版毕竟是个新事物,会有许多问题,如,怎样杜绝虚假信息、拒绝不良信息、制定个性化服务时收费标准等等,都还需要期刊出版者继续探索。

网络出版是纸质出版之外期刊开拓的又一条出版渠道,它丰富了期刊的出版形式。出版者在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进行期刊的网络出版,可使两种出版形式在两种空间互动发展.形成大出版的格局,使纸质期刊冲破自己不如信息传播表现出来的优点的束缚,拓宽了发展空间。

不久前,美国时代集团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网络的冲击而不得不转型,停止传统纸质出版而进行网上出版。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这是不是说纸质期刊就没有出路了呢?事实上,纸质期刊仍有很多读者.但是如果网络与纸质两种媒体的内容没有多少区别,读者为什么要选择在网上观看、阅读信息?任何一种媒体都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也有其传播盲点,这与媒体的物理特性有关,进而造成读者对媒体不同的接受心理。读者花钱上网,就是为了看一看传统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内容.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读者可以免费借阅、安静的阅读,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许多读者仍然会选择传统印刷的纸质期刊,更何况纸质期刊不需要电源。携带容易可随时随地阅读,相对电脑显示屏容易碰坏而言纸质期刊不易损坏.绝大部分纸质期刊清晰度和色彩传真度都比较高,另外纸质期刊让读者有一种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1997年底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一个人独处时,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欢阅读纸质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受网上活动冲击最大的竟然不是纸质出版物,而是电视。正是如此1998年美国前100个大出版社,图书销售仍在上升;英国1998年图书消费也上升了8%。这些数据对评价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来说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纸质期刊的生存发展就高枕无忧了。据统计.目前网上每天刊载的免费阅读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图书出版量的l0多倍。网络信息传播正以迅猛之势抢占原属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生存空间,如果坚持认为纸质期刊永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方向,固守老观念,不把目光超越传统出版角度,纸质期刊的命运就极有可能在网络的大潮中沉没。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纸质期刊生存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就是挖掘纸质期刊明显区别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形成独特的竞争力,稳住原有市场争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其次。我们从纸质期刊的出版形式来分析期刊的网络出版。

期刊的纸质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可面对网络带来的巨大空问,期刊出版者没有理由放弃网络这个大市场。期刊的网络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机构(获得批准的合法的出版主体).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及磁性、光学、电子介质为知识信息的承载和传递工具,实现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创作、生产、宣传和销售,并且最终实现数字化出版物从生产者到需求者转移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就是传统的纸质出版单位,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准备的作品通过因特网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给读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与读者的互动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体丰富信息内容表现,3)可根据需要提供个性化出版物,4)跨时空扩大信息共享范围。5)网络出版的出版物复制与发行同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6)节省资源.减少造纸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页数的限制。期刊的网络出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互联网上阅读纸质期刊的网络(电子)版,另一种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资源专门编辑出版的纯粹网络期刊.它是电子版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期刊社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向用户提供期刊服务。如著名的美国时代华纳集团就已经将其主办的两种著名期刊《财富》、《时代》在因特网上推出网络版。我国也早于1995年1月12日推出《神州学人》网络期刊,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截止二世纪末,互联网上的中文期刊就已达到550种,还推出有中国期刊网(http://www.Chinajounrac.net.cn)及数字化期刊f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1)等期刊的“门户”网站.除此,我国还将建立期刊上网工程(如CNKI.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期刊网络出版的重要举措。期刊的网络出版是适应时展的。但是期刊的网络出版必须根据网络出版的特征来工作.不能把期刊的网络出版做成纸质出版的单一照搬,否则.网络的优势不但不能充分体现,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纸质期刊的发行量。

有了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大环境的支持,期刊的网络出版如何设计呢?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者一般拥有信息资源的优势,在纸质发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期刊的网络出版是十分有帮助,网络期刊的内容制作过程中,主题分析、可行性分析、脚本设计、脚本细化、素材收集、制作与编辑、系统集成、产品测试、出版物的包装、广告、后期服务,都可以借鉴纸质的出版形式。期刊的网络出版的设计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除了基础的文字处理、图像和影像处理,声音资料的制作、动画资料的制作,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网站的设计。网站是网上信息的基本组织单元,进行网络出版活动的期刊出版者,必须借助网站来实现其网络出版。而且,网站的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读者对网站访问的满意度,从而直接关系到读者对该网站的访问量,而对于网络出版,其网站的访问量的多少,意味着网络出版效果的好坏,这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和维护。同时,期刊的网络出版毕竟是个新事物,会有许多问题,如,怎样杜绝虚假信息、拒绝不良信息、制定个性化服务时收费标准等等,都还需要期刊出版者继续探索。

网络出版是纸质出版之外期刊开拓的又一条出版渠道,它丰富了期刊的出版形式。出版者在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进行期刊的网络出版,可使两种出版形式在两种空间互动发展.形成大出版的格局,使纸质期刊冲破自己不如信息传播表现出来的优点的束缚,拓宽了发展空间。

不久前,美国时代集团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网络的冲击而不得不转型,停止传统纸质出版而进行网上出版。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这是不是说纸质期刊就没有出路了呢?事实上,纸质期刊仍有很多读者.但是如果网络与纸质两种媒体的内容没有多少区别,读者为什么要选择在网上观看、阅读信息?任何一种媒体都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也有其传播盲点,这与媒体的物理特性有关,进而造成读者对媒体不同的接受心理。读者花钱上网,就是为了看一看传统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内容.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读者可以免费借阅、安静的阅读,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许多读者仍然会选择传统印刷的纸质期刊,更何况纸质期刊不需要电源。携带容易可随时随地阅读,相对电脑显示屏容易碰坏而言纸质期刊不易损坏.绝大部分纸质期刊清晰度和色彩传真度都比较高,另外纸质期刊让读者有一种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1997年底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一个人独处时,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欢阅读纸质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受网上活动冲击最大的竟然不是纸质出版物,而是电视。正是如此1998年美国前100个大出版社,图书销售仍在上升;英国1998年图书消费也上升了8%。这些数据对评价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来说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纸质期刊的生存发展就高枕无忧了。据统计.目前网上每天刊载的免费阅读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图书出版量的l0多倍。网络信息传播正以迅猛之势抢占原属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生存空间,如果坚持认为纸质期刊永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方向,固守老观念,不把目光超越传统出版角度,纸质期刊的命运就极有可能在网络的大潮中沉没。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纸质期刊生存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就是挖掘纸质期刊明显区别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形成独特的竞争力,稳住原有市场争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其次。我们从纸质期刊的出版形式来分析期刊的网络出版。

期刊的纸质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可面对网络带来的巨大空问,期刊出版者没有理由放弃网络这个大市场。期刊的网络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机构(获得批准的合法的出版主体).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及磁性、光学、电子介质为知识信息的承载和传递工具,实现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创作、生产、宣传和销售,并且最终实现数字化出版物从生产者到需求者转移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就是传统的纸质出版单位,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准备的作品通过因特网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给读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与读者的互动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体丰富信息内容表现,3)可根据需要提供个性化出版物,4)跨时空扩大信息共享范围。5)网络出版的出版物复制与发行同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6)节省资源.减少造纸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页数的限制。期刊的网络出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互联网上阅读纸质期刊的网络(电子)版,另一种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资源专门编辑出版的纯粹网络期刊.它是电子版的提升。

篇6

当前常见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主要是由系统前端设备与用户机顶盒两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其在实际运转中能实现系统数据与电视信号的共同传输,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数字视频数据流的重复使用以及加密处理,最终利用射频系统展开数据传输。该系统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应用,能切实保证有线电视服务水平的提升,确保观众获得高质量的电视信息与视频。

一、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应用

有线电视机顶盒主要是用作高速数据的接收,利用HFC网和视频、信源服务器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并通过HFC网实现高速数据流的传输。同时,当数据流经UV1356调谐器时,再将其进一步调谐成36.125M中频信号,并在通带滤波处理后将其转变成为数据信号,接着再将其解调成TS码流。按照不同的需求导入电视系统中的不同模块,生成具体的网络接口信号,最终产生多种多媒体功能。通常情况下,电视机顶盒结构被划分成QAM解调平台以及以太网、节目流、传输流3个适配模块。其中,QAM解调平台的主要应用功能是实现QAM调制信号的解调操作,并在处理后进行相应的TS数据流的输出。而以太网适配模块在实际应用时则主要将QAM解调平台中传出的TS流转变成固定的数据流。节目流适配模块则将数据电视广播展开压缩,使其成为特定的MPEG格式,该适配模块被广泛应用于NVDO等多种应用当中。传输流适配模块主要是就MPEG-2码流进行相应的解码处理。观众在进行有线电视观看时,主要是依靠机顶盒上的TV接口以及10Baes接口来选择多种操作功能。当观众选择TV接口进行应用时,则观众便能就有线电视中的数字电视节目进行观看,属于视频点播。若想实现更加优质的视听感受,观众也可自主的进行音响设备的连接。而当选择10Base-T接口时,观众可获得因特网服务与数据广播服务,但这需要与Modem相互结合。

二、高速因特网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网络接入是建立在电话线作为媒介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网络接入模式在网络运行速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而将宽带多媒体通信技术引进到有线电视系统中,则可实现网络速度的显著提升。而具体的实现方式为利用机顶盒中包含的调制解调器来改变传统上网形式,实现拨号上网。即首先与ISP服务商之间建立相互联系,之后再介入用户注册程序登录,当用户发出网络服务指令之后,系统便能自动的获得高速网络响应,实现服务反馈。此外,为实现网络改造成本的有效节约,技术人员也制定出了相应的上下行区别方案,这也解决了下载量远大于上传量的实际用网区别问题。而上下行区别主要表现在上行为电话线,下行则为光纤同轨电缆混合式网络。在这种网络设置的支持下,每个电视频道中都能得到8路信息下载,并保证每路信息下载的速率都能达到4Mbps。这相比单纯的拨号上网所获得的上网速率更具优势,切实实现了数据通讯速度的大幅度提升。

三、高速数据广播与准视频点拨的应用实践

高速数据广播技术的实现是建立在HFC传输基础之上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由服务商处进行广播数据的导入,并将其储存于用户硬盘当中。解决了网络拥堵问题,并不存在用户数量的范围规定,将传统的远距离互联网交互进行了转换,使其成为和本机建立的近距离交互关系。改变了之前的单向广播形式转而形成准交互形式的系统,是对因特网的有效补充,但相比因特网的数据传输功能而言其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另外,该系统建立之后,有线电视系统逐渐向着多服务功能的方向发展,建立起大量的收费信息服务项目,包括电子报刊与股市动态等多种功能。用户在使用有线电视时,可按照喜好进行针对性的信息订阅,并利用硬盘进行相关信息的存储。另外,视频点播功能的引进也是宽带多媒体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应用中的重要体现,其主要是指用户能够利用电话进行电影、专题类节目的订阅。而节目的观看也主要以机顶盒作为承载媒介,将其AV输出端口和有线电视进行连接,十分方便的进行电视节目的收看。该技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能在极大的程度上实现频道的扩展。同时还能建立条件接收,提供收费点播等多种特色化服务,实现有限电视系统功能的不断扩充。此外,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能实现节目制作费用以及播放费用的节约。

结束语:

为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服务水平,技术人员应当积极的将宽带多媒体通讯技术运用于有线电视系统设计与优化当中,加强技术研究。通过引进机顶盒来为技术的代入创造条件,同时加强高速因特网络、高速数据广播等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深入。除了掌握这些技术内容之外,技术研究人员还应当积极从国外进行先进的多媒体宽带通信技术的引进,实现我国技术应用研究的深入,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正在给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迅速延伸,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从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参见图1),因特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因特网为依托,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据调查统计:在中国未来最有希望的十项网上事业中,网上学校(13%的可能性)仅次于网上购物(15%的可能性)和网络通讯(15%的可能性),名列第三(参见图2)。由此可见,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一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并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如何正确地认识这场新的教育变革,客观地分析因特网对当前教育的各种影响,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当前颇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因特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但可能会动摇教育的目的

1.从学校教育到网络教育——社会需求的满足

因特网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是近十年才兴起的、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必到教室去授课,学生也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通信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进度改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满足了社会普通性和个体独立性学习的需要,并为进一步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附图 目前,网络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据网络校园(TeleCampus)网站的数据显示,在北美和欧洲,提供本科网络教育的就有164所大学,提供研究生网络教育的有313所大学(注:telecampus.edu)。加州虚拟大学(California VirtualUniversity,以下简称CVU)便是一个成功的尝试。CVU成立于1997年10月,由加州政府资助,合作的注册学院和大学从成立时候的65间,至1998年8月增加到95间。在过去6个月,网上课程成倍增长,目前共有1600门网上课程。

有人甚至预言:随着“无纸社会”的到来,将来的所有学校都会变成“虚拟学校”,没有校园,没有课室,没有教师,没有同学,学生只需要有一台连通因特网的电脑,便可通过利用电子教室、电子黑板、电子图书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念大学不再是大学生的“专利”。当然,人们网上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文凭,而是训练与时展相适应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解新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网络教育倡导自主学习,使学制变得更加灵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自主决定听课的时段,自主查阅电子图书资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和进度。学制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两年或三年完成学业,有的人可能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完成。网络教育更加接近社会需要。网上学习不限于专业课程,还要接触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学生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了解社会越真实广泛,学习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就越明确,走出“校门”后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2.从情感交流到网络交流——教育目的的动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传统的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讨论与沟通。学生们必须知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学生们需要去发现求知的内在涵义,以获得学习的动力,并将之应用到他们的个人生活中去。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即是要向学生解释这一切,并随时给予指导。但是电脑和因特网将会改变这种交流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无需直接面对面,彼此只是通过通信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不再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不再有心灵火花的撞击,不再有由于相处而产生的师生情谊。这种长期的冷面无情的交流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接受道德与理想教育的兴趣,对前途产生迷惘的情绪,失去行为规范,学校也就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虽然因特网将会逐渐取代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它却无法代替教师教给学生所有重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理想、纪律、责任以及协作精神等。因此,因特网可能会削弱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从而动摇教育的根本目的。

转贴于

二、因特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可能会改变学习的内容

1.从填鸭式教学到交互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因特网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首先,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会免费,或者廉价连通因特网,创建网站,开辟一块“网上园地”来开展讨论学习,通过这种虚拟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能够随时调整教学难度,变更学习内容,或者改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利用因特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善教学效果;再次,利用因特网进行交互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由学生们自己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主题的相关信息,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然后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这个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以肯定,这种利用因特网实行的交互式教育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从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学习不再是苦事、难事,而是一件令他们乐而忘返的趣事。

美国西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Northwesterm University'sInstitut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的罗杰·史昌克(Roger Schank)提出了一个“目标学习模式”。所谓“目标学习模式”,就是由教师预先确定好学习目标,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作任何的规定或限制,允许学生们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与观点来探索需要学习的主题(注:Andy Carvin.The Internet Will Improve Education. The Futureof the Internet. San

Diego,California:Greenhaven Press,Inc.,1998,Chapter 3:22~25.)。学生们因此得到充分自由发挥、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可以就所有的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不但如此,学生们还会因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分享别人的想法,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某一个主题的涵义,更透切地理解这个主题。

2.从获得知识到获取信息——学习内容的改变

对于教育而言,因特网带来了新的技术。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教育工作者不再提出学习的原因。他们的责任仅是提供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一些采用新的应用技术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意义上而言,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意味着理解与知识,只是给予信息,信息则会被误作为知识。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如果将来果真如此,那将是现有教育的彻底改变或终结。

事实上,信息根本无法替代知识。知识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与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而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关于客观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描述。信息是原料,人类在接受了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大量信息,通过实践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将这些信息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新的认识,这种经过加工、孕育后的信息就成为知识。或者说,知识是同类信息的深化、积累,是优化了的信息的总汇和结晶。由此可见,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更无法取代知识。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寻求知识和理解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然而,在因特网上,信息已经代替了判断力。学生们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们虽然拥有大量的信息,但却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下,这跟检索机器有何区别?

三、因特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1.从口传耳听到虚拟现实——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因特网的不断延伸,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与距离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学生们除了学习学校为他们开设的固定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任意翱翔,获得感兴趣学科领域的信息,经过分析理解之后,掌握这些知识。因特网和虚拟实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师)口传(学生)耳听式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去”非洲“实地考察”感兴趣的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其生长情况;也可以“潜”到大西洋的海底,“现场观察”喜欢的海洋动物的饮食起居;还可以“攀”上珠穆朗玛峰,“体验”一下天下第一峰飘飘欲仙的美妙感觉。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也不需要担心学习成绩的好坏,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求知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此学生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而那种依靠陈旧的文献、滞后的讲授、过时的道听途说扩大知识面的时代将会成为历史。

2.从教师主导到网络主导——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因特网将会把教师推到一边,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教育的主角。因特网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是一个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等,而电脑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这些的,学生需要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在集体生活中学生们需要纪律与自我约束。在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一处把个人集中起来,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责任感的场所。所有这些,因特网都是无能为力的。试想一下,因特网能够帮助未成年的小孩面对父母亲的离异吗?因特网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因特网上会有一些顾问,专门负责解答学生们的各种疑难问题。然而,这些顾问是否真的能够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还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在网络教育环境下,由于因特网替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而变得更加“现实”与功利。学生会误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而金钱的多少则会成为学生评价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

综上所述,因特网对教育的影响,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特网为教育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空前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因特网将会动摇教育的目的,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改变学习内容等。事实上,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高新技术不能例外,因特网更是如此。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的问题。不管因特网如何功能强大、如何神通广大,归根结底它都只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一种工具而已。既然是工具,如何利用就完全取决于利用者。探求如何善用因特网这个工具为教育服务,将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充满挑战性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HUBERTL.DREYFUS.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Anonymityvs. Commitment.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1998,1(2):113~124.

[2]DONNA R. STARR. Virtual Education:Current Practicesand Future Directions.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1998,1(2):157~165.

[3]CHAITRAM RMAPHAL. The Internet Will Impair Education.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San Diego, California:GreenhavenPress, Inc.,1998, Chapter 8: 75~77.

[4]ANDY CARVIN. The Internet Will Improve Education.TheFuture of the Internet. San

Diego, California:GreenhavenPress, Inc., 1998, Chapter 3: 22~25.

篇8

3.2内容传送网络(CDN)

3.2.1介绍

内容传送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且占用Internet带宽的很大一部分。对于因特网内容提供者(InternetContentProvider)来说,如果采用传统的中央网站式的内容传送,会有主干网带宽浪费及使用者下载内容时间过长等问题。CDN是这样一种覆盖网络,它将内容和服务动态地缓存在分布在因特网各处的结点上,用户不需集中访问原始的服务器,而只需访问物理上或逻辑上“较近”的服务器的镜像,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延迟,同时减少主干网的带宽消耗。

3.2.2CDN的构架

从技术角度讲,CDN由许多分布在因特网上的缓存服务器组成,这些缓存服务器向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其上缓存ICP的服务和内容。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覆盖网络中进行用户请求的重定向以实现负载平衡。当接收到一个用户请求时,如何为其选择一个合适的缓存服务器取决于多个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上的距离(主要是由路由选择决定)、物理上的距离、响应时间、服务器负载等。

用户访问的基本流程如下:

1)用户在自己的浏览器中输入要访问的网站的域名;

2)浏览器向本地DNS请求对该域名的解析;

3)本地DNS将请求发到网站的主DNS,主DNS再将域名解析请求转发到重定向DNS;

4)重定向DNS根据一系列的策略确定当时最适当的CDN节点,并将解析的结果IP地址发给用户;

5)用户向给定的CDN节点请求相应网站的内容;

6)CDN节点中的服务器负责响应用户的请求提供所需的内容。

目前较为常见的商业性CDN网络有Akamai、DigitalIsland等。最大的商业CDNAkamai自己宣称,其占用Web流量的15%。CDN正日益受到内容提供者和用户的青睐,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3.3应用层组播

3.3.1组播介绍

Deering很早就提出了IP组播体系结构,设想组播功能在网络层实现,但是实际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技术上的原因是IP组播需要每个路由器维护每个组播组的状态,路由器的路由表也需要为每个组播组维护一个地址项,这在现在的因特网上是很难实现的;而且IP组播中拥塞控制也太复杂。这些因素使IP组播无法得到广泛应用。而近年对组播的越来越多的需求使人们重新考虑这一问题,新的解决方案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应用层组播。应用层组播是使用覆盖网络进行组播的一种组播形式,下一节将以Overcast这种较有代表性的体系结构来介绍使用覆盖网络的应用层组播。

3.3.2Overcast:使用覆盖网络的可靠组播

Overcast被设计用于单源组播,一个Overcast覆盖网络由一个源服务器(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故障一般会有备份)、任意数目分布在因特网上的Overcast中间结点和标准的HTTP客户端构成。Overcast使用一个简单的建树协议(tree-buildingprotocol)将中间结点组织成一棵转发树,使用一种叫做“上/下行协议”(Up/Downprotocol)的协议来有效地维护Overcast网络的全局状态。

结点之间的虚拟链接是建立在下层的因特网上的,因此转发树的构造对于覆盖网络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Overcast中建立转发树的原则是尽量增大从根结点(源服务器)到所有中间结点的带宽。当一个新的结点加入覆盖网络时,建树协议便开始工作了。新结点要连接根结点,根结点现在就被看作“当前结点”(currentnode),接着这个新结点便开始一次次地试探,在不牺牲到根结点的带宽的前提下尽量将自己定位到远离根结点的结点上,成为其孩子结点。每次试探中新结点都检测其到“当前结点”的带宽和到“当前结点”的每一个孩子结点的带宽,如果到一些孩子结点的带宽和到“当前结点”的带宽一样高,则其中距离该新结点网络距离最短(跳数最少)的一个孩子结点成为“当前结点”,新的一次试探开始。这就是Overcast建树协议的基本思想。

为了让客户快速方便地加入,Overcast网络必须实时掌握Overcast结点的状态,这就需要用到“上/下行协议”。网络中的每个结点,包括根结点,都维护一张信息表,记录所有在树的层次结构中低于自己的结点,并保存网络变更的日志。协议的基础是每一个结点周期性地向其直接父结点报告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孩子结点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没有报告,则父结点认为该孩子结点“死了”。有可能是结点自身的故障、链路故障或该孩子改变了父结点。

当一个客户想要加入组播组时,它使用一个组的URL来发送HTTPGET请求,根结点根据结点的位置和组播树的状态来决定该用户应连接到哪一个结点上去。组播树的状态信息能够实时传到根结点,所以根结点可以很快做出决定,这就实现了快速加入。

4结束语

覆盖网络是一个由应用推动的研究领域。人们对因特网的诸多新的需求促使很多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业已取得显著效果,许多覆盖网络已由实验室走向因特网,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服务。本文只介绍了三种最受关注的覆盖网络,实际上还有很多功能各异的覆盖网络,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再作介绍。

覆盖网络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值得广大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DavidAndersen,HariBalakrishnan,FransKaashoek,andRobertMorris,MITLaboratoryforComputerScience,ResilientOverlayNetworks

[2]JohnJannotti,DavidK.Gifford,KirkL.Johnson,M.FransKaashoek,JamesW.O''''Toole,Jr.,CiscoSystems,Overcast:ReliableMulticastingwithanOverlayNetwork

[3]FredericThouinandMarkJ.Coates,DepartmentofElectricalandComputerEngineering,McGillUniversity,AReviewOnContentDeliveryNetwork

[4]StefanSaroiu,KrishnaP.Gummadi,RichardJ.Dunn,StevenD.Gribble,andHenryM.Levy,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Engineering,UniversityofWashington,AnAnalysisofInternetContentDeliverySystems

[5]徐恪,熊勇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吴建平,微软亚洲研究院对等网络研究综述

[6]FieldSecurityOperationsDefenseInformationSystemsAgency,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VOIP)SecurityTechnicalImplementationGuide

[7]RobertStone,UUNETTechnologies,Inc.,CenterTrack:AnIPOverlayNetworkforTrackingDoSFloods

[8]ZhenhaiDuan_,Zhi-LiZhang,Dept.ofComputerScience&Engineering,UniversityofMinnesota.YiweiThomasHou,BradleyDept.ofElectrical&ComputerEngineering,VirginiaTech.ServiceOverlayNetworks:SLAs,QoSandBandwidthProvisioning

摘要随着因特网发展的日趋完善,出现了很多所谓的“覆盖网络”(OverlayNetworks),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功能也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覆盖网络的现状,并对因特网上目前最流行的三种覆盖网络分别进行介绍。

关键词覆盖网络;内容传送;弹性

1引言

近年来人们不断对因特网提出新的需求,例如多播、点对点文件共享以及保护隐私等。这些促使了因特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要求,覆盖网络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应用较为普遍的覆盖网络:路由覆盖网络、内容传送网络和应用层组播。文章安排如下:第2节介绍覆盖网络的定义和覆盖网络出现的原因,第3节简述三种常见的覆盖网络,并举例说明。

2覆盖网络的含义

因特网的体系结构是一种分层的结构,其最上一层是应用层,它利用传输层提供的服务完成相应的应用功能,如Web浏览、电子邮件服务、FTP服务等。但这种传统的结构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应用需求。例如,多媒体应用的发展迫切要求网络能够支持组播功能,而目前的因特网尚不能完全支持组播。因此,有人提出在应用层实现组播,具体做法是参加组播的计算机自己构成一个覆盖网络,然后在应用层维护组播树的结构并由应用结点参与进行组播转发。

覆盖网络的基本含义就是在现有的因特网上构建一个完全位于应用层的网络系统。覆盖网络服务不是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ServiceProvider)提供的,而是由一种新型的服务提供商提供。它存在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之间,利用ISP提供的服务来向其用户提供更加优化的服务。可以认为,覆盖网络是分布在因特网上的一组提供服务的主机的集合,它们为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下层的基础设施,在某种程度上转发和处理应用程序的数据,所采用的方式与目前因特网上的不同;由第三方运营和管理,不是当前因特网体系结构的一部分。

3常见的覆盖网络

3.1路由覆盖网络

路由覆盖网络的作用是为了控制或改善网络上数据传送的路径,在一个路由覆盖网络中,通信双方的端结点并不改变,改变的是其分组可能经过的路由。我们知道,因特网由很多个自治系统(AutonomousSystem)组成,每个自治系统由一个ISP维护,分组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的路径由管理该自治系统的ISP决定,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自治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传送分组所需的开销。每个ISP与其相连结的ISP一般都会有商业上的协定,这些协定决定了分组从哪一条路径传送到下一个自治系统的开销最小。自治系统之间运行边界网关协议(BorderGatewayProtocol),BGP允许每个ISP设定关于接收、转发分组的控制策略,然后通过分布式计算来确定一条从源结点到目的结点的“最佳”的路径。

但是由于每一个ISP侧重的目标不一致,比如有的ISP考虑传送分组的开销,有的关注可用带宽和传输延迟,还有的希望尽量合理地使用下层物理链路以减小拥塞出现的几率。因此,这种所谓的“最佳”路径对于用户来说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最佳的。因特网本身的路由机制,完全由ISP决定,端用户和应用程序无法参与,这种路由机制对于端用户和应用程序来说是不精确的,它仅反映了ISP对开销和运行效率的考虑,而不顾用户和应用程序的真正需求。下一节我们将要介绍的是针对这种现状而提出的,旨在改善路由选择,并与应用程序紧密联系的一种覆盖网络——弹性覆盖网络(RON)。

3.1.1弹性覆盖网络介绍

弹性覆盖网络是一种分布式覆盖网络体系结构,分布于因特网上的RON结点可以仅用数秒的时间检测到链路的失效和周期性的性能恶化,并快速恢复,而目前的因特网BGP协议则需数分钟。RON结点自动监测连接它们的下层因特网链路的质量,使用收集到的信息并结合该应用程序对哪一路径因子(如延迟、分组丢失率、链路吞吐量等)更敏感来决定某一应用程序的分组是直接由因特网链路转发还是经由另一RON结点,这样可以更加优化应用程序的路由选择。

3.1.2RON的功能实现

篇9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系,湖南 湘潭 411104)

摘要:即时通讯软件已经成为人们上网时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其技术也日趋成熟,然而对于程序设计的初学者来说,要编写一个能够在局域网内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可能不难,但若将其置于因特网下使用就会出现接收不到消息的问题,该文针对该问题从基本原理入手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即时通讯;局域网;因特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060-02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而计算机网络由于其方便、快捷等特点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人们在利用网络时常使用即时通信软件来互相交流,由于它的即时性、方便性等特点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使用。

即时通讯软件是通过即时通讯技术来实现在线聊天、交流的软件,我们习惯称他们为聊天软件。目前有两种架构形式:1)一种是C/S架构,采用客户端/服务器形式,用户使用过程中需要下载安装客户端软件,典型的代表有:QQ、百度HI 、Skype 、Gtalk、新浪UC、MSN等;2)采用B/S架构,即浏览器/服务端形式,这种形式的即时通讯软件,直接借助互联网为媒介、客户端无需安装任何软件,既可以体验服务器端进行沟通对话,一般运用在电子商务网站的服务商,典型的代表有Websitelive 、53KF、live800等。所有的即时通讯软件根据其使用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公网通讯软件和局域网通讯软件。

1 原理解析

局域网聊天程序相对来说编写起来要简单些,它甚至可以不需要区分服务端和客户端,只需要在局域网内不同的计算机上安装我们编写好的程序就能够互相通信了。而如果将该程序应用到因特网上的话就会发现可能只有一方才能接收到消息,甚至也有可能双方都无法接收到消息,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因特网的构成说起。

我们都知道网络按照其规模大小可以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而因特网属于广域网的一种,它是由许多个局域网互联形成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局域网的超大规模版。一个网吧,一个校园或一个企业单位里的网络都叫做局域网,正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局域网互相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家喻户晓的因特网。那么处于局域网下的计算机又是如何访问因特网的呢?对于局域网,我们可以任意的分配IP地址给网内的计算机,但要注意这些IP地址要么是172,要么是192开头的,比如172.16.10.15、192.168.13.12,我们规定这样的IP地址为私网地址,只能在局域网内使用,因特网上是没有这样的IP地址的,因为路由器不会路由这样的IP,所以局域网的服务器(路由器)必须拥有至少一个公网(因特网)IP地址才能保证可以访问因特网。网内的计算机如果要访问因特网则使用这个公网IP地址,而如果只是网内之间互相通信的话则使用的是私网地址。那么这个过程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看下面的分析:

1)假设内网之间有两台计算机A和B互相通信。A发送一个信息包给B,此封包包含着B的内网IP地址,当它到达交换机或是路由器时,由路由器分析此封包,然后将它按照内网IP地址发送给计算机B,整个过程中信息封包都在内网中传递,路由器充当了一个中转站的角色。如图1所示。

2)内网计算机与外网通信。这里需要用到能将内网IP转换为公网IP的NAT设备。NAT方法是在1994年提出的,分为两大类:基本的NAT和NAPT(网络地址与端口号转换),NAPT除了能将内网计算机的源IP地址转换为全球公网IP地址(既NAT的功能)外,还可以将其TCP端口号转换为不同的新的端口号。装有NAT软件的路由器叫做NAT路由器,当前绝大部分的路由器都属于这种。图2是NAT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由图可看出,内网中一台主机A发送一个封包给公网中的主机B,在经过NAT路由器时,路由器会记录下这个封包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将他们组成一组映射,当主机B发送反馈信息给主机A时,NAT路由器就能按照这个映射将封包转发给主机A了。

NAT能让局域网内多台计算机共用一个公网IP地址,很好的解决了现在IP地址资源紧缺的问题,屏蔽了内部网络,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内网的主机向外连接是很容易的(NAT相当于透明的,内网的和外网的主机均不用知道NAT的情况)。但如果外部的计算机想主动访问子网内的计算机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当公网发来的封包到达NAT路由器时,由于此时还没有组成映射,路由器不知道要讲封包发送给内网的哪台计算机,所以该封包就会被路由器拒绝了。这也就是内网聊天程序不能直接用到公网上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内网计算机主动发起连接来解决。以腾讯QQ为例,将聊天程序服务端放置在拥有外网IP的服务器上,而使用客户端程序的计算机不管是处在内网下还是直接连接在公网上都可以,由客户端主动向服务端发出连接请求,然后服务端会回发消息以建立连接,因为NAT中已经有了映射存在,所以这个回发消息就可以正确的被接收到,连接建立后就可以互相通信聊天了。而如果是两个都处在内网下计算机要通信,那么就要求两台计算机都先于服务端建立连接,然后通过服务端作为中转站,将双方发出的消息转发给对方,从而实现通信聊天。

参考文献:

篇10

当因特网在商业上胜利的利用、无数企业纷纭购置装备以及软件与因特网联结、许多高技术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树立网站大做广告(所谓的“烧钱”)时,有些问题引发许多从业者以及钻研人员的关注以及反思:①个人以及企业如何应用因特网取得财富?采取怎么的电子商务模式以及策略才能不断获得胜利?②电子商务有哪些基本的模式,这些模式是依据甚么体系来分类的?③如何在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式基础上立异,创造合适企业自己特殊情况的新型商务模式?本文试图对于这些问题做不同程度的回答。

商务模式或许是网络中讨论至多而最不易理解的方面。无非,它却是大多数网络公司在争夺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1。Michael Rappa教授指出,“商务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法子,是1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1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务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点其如何赚钱。Paul Ti妹妹ers认为,商务模式包括如下3个要素:①产品、服务或者信息流的体系结构,包含不同商业角色及其作用;②不同商业角色潜伏利益;③收入来源。商务模式自从有了分工以及交易就发生了,也是传统企业成败的症结。今天,电子商务模式是网络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核心。

目前,对于电子商务模式认识最广泛的多是企业—企业(BtoB)、企业—消费者(BtoC)、企业—政府(BtoG)以及消费者—政府(CtoG)这样的分类。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为企业进行商务模式立异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指南。因而,更细致的分类框架是必要的。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模式需要不断立异,模式是死板的,因特网为商务模式的传布以及分散提供了瞬间的通道,模仿照搬会迅速挤干原有商务模式的利润,所以电子商务模式立异是网络经济中的基本手腕。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电子商务模式分类框架可以为商务模式立异提供1个动身点、1个方向或者思路。本文通过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分析、分类的综述,旨在为电子商务从业者以及钻研人员提供1个电子商务模式概念框架以及立异出发点。

二、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分类

钻研以及分析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体系,有助于发掘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为电子商务模式立异提供途径,也有助于制订企业特定的电子商务采取策略以及施行步骤。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树立不同的分类框架,最简单的分类莫过于BtoB以及BtoC这样的分类。本节将对于已经有的分类作以分析、评述以及总结。

二.一 1个混合分类

二000年第五期的《IT世界》刊登了1个混合性的电子商务模式分类框架——“七七种网络经济立异模式。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在互联网世界中出生的典型立异模式,包含技术立异、服务立异、商务模式立异、消费方式立异等,同时也包含了以往立异模式的“进级版本”和因特网上独有的全新商务模式。

该分类框架有如下特色:①基本上采取了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如在BtoB模式下,依据职能又划分为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类型。在网上金融模式下,依据金融领域划分为网络证券、网络银行、网上保险、个人理财、风险资本等。②缺少1致的分类体系,因此是1种混合型的分类。比如B—B模式是依照商业交易对于象的类型来划分的,而网上金融却是依照网络的利用领域来划分的,网上销售是将企业经营的1项职能搬到网上等。此分类体系不能为企业提供系统的商务模式立异思路。③将网络接入、托管等服务也纳入分类框架中,这些服务是企业施行其商务模式的“联网”费,属于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商务模式设计时要斟酌的本钱问题。无非,这些模式在其它分类体系中却很少斟酌,缘由可能在于这些服务对于各种商务模式是同质的。④将因特网独有的商务模式斟酌在内,如网络门户、数字商品提供者、旁观者(Forrester Research)等。⑤因为采取了混合型的分类体系,笼盖面比较广,包括的商务模式很全面,但某1特定商务模式在此体系中可以归属于不同类型,因此不是惟1的。例如,网上证券分析既可包括在网上金融中,也可包括在内容服务、数字商品提供者或者网上社区中。

二.二 Ti妹妹ers分类;基于价值链的分类体系

Paul Ti妹妹ers所提出的分类体系基于交互模式以及价值链整合。商务模式构建的系统化法子包含价值链分解(de—construction)以及价值链重构(reconstruction)。典型的商务模式构建以及施行1般需要辨认价值链要素(如采购物流、出产、销售物流、营销、研发、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交互模式(即一对于一、一对于多、多对于一以及多对于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应用此法子可以构建许多不同的商务模式,无非其中只有1些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Ti妹妹ers将这一0种模式放到由职能整合与立异程度形成的矩阵中。其中,电子商店(e—Shop)仅包括营销职能,且立异程度最低,因而处在左下角;而价值链整合的职能整合以及立异程度最高,因此处在右上角。

此分类体系提供了商务模式立异的1般思路。例如,可以尝试Ti妹妹ers矩阵中的空白处,发掘新的商务模式。注意到其中的有些商务模式是传统模式在因特网上的翻版(如e—Shop),有些则通过立异法子增值(如价值链整合)。

二.三 Rappa分类:另外一种混合分类体系

除了了以上的分类以外,也提出了其它分类体系。Michael Rappa对于因特网上的商务模式进行了归类分析,辨识出了九种基本情势的商务模式,包含经纪模式、广告模式、信息中间人模式、商人模式、制造商模式、会员模式、社区模式、定阅模式以及功效模式。

Rappa分类有如下特色:①属于混合型分类,也没有采取完全1致的分类体系。比如,销售商模式以及制造商模式的主要差别就是,后者销 售的商品是自己制造的,而前者是别人制造的。所以制造商模式以及销售商模式有重复,即都在进行销售。②既包含传统的商务模式(如经纪模式、销售商模式、定阅模式等),也包含信息中介模式以及社区模式等网络经济下独有的商务模式。而且新旧模式互相融会。比如,在传统经济中,销售商模式销售的都是基于物理介质的产品,在网络经济中,此模式可以包括销售以电子为介质的比特(bit)产品,如数字化书刊、音乐等。③笼盖面至关齐全,几近所有的商务模式都在其分类体系当中。Rappa分类是被广泛引用的分类体系。

二.四 其它分类体系

除了了上述几种典型的分类体系外,也有1些其它类型的分类体系。

二.四.一 Paul Bambury的因特网商务分类体系

Paul Bambury重新的商务模式与旧经济中的商务模式的差异角度动身,将因特网商务分为两个大的类型:移植的真实世界的商务模式(transplanted realworld business model,简称为移植模式)以及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商务模式(native Internet business model,简称为天赋模式)。这里的“商业”包含与交易相干的所有以物易物、交流、交互以及流动。

移植模式是指那些在真实世界之中存在的、并被移植到因特网环境中的商务模式。例如邮购模式、基于广告的模式、注册模式、免费试用模式、直销模式、房地产模式、鼓励模式等。这些模式起源于传统经济,在网络经济中也同时存在对于应的实现方式。比如,传统经济中的房地产模式,在因特网环境下变为了销售Web空间、域名以及e—mail地址。简洁、易记并相符产品名称以及特色的单词稀缺而且价值不菲。

Paul Bambury分类体系的1个凸起优点是,它区别新旧经济独有的商务模式。该分类体系有着光鲜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在概念上也是完全的以及1致的,笼盖面无疑是至关全面的。不足的地方在于,对于这两种分类下的模式没有给出进1步的分类。

二.四.二 基于因特网商业功用的分类体系

Crystal Dreisbach以及Staff Writer依照因特网的商业功用,将基于Web的商务模式划分成如下3类:①基于产品销售的商务模式;②基于服务销售的商务模式;③基于信息交付的商务模式。

显然,该分类体系树立在商家应用因特网做甚么(即功用)的基础之上,分类体系基本上是完全的以及1致的,缘由在于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东西不外乎产品、服务以及信息。然而,与商家经营策略有关的模式(如网络虚拟社区、免费试用等)不好归属于某1类型。

二.四.三 基于采购方式的BtoB商务模式分类

BtoB中枢(hub)可依照采购甚么以及如何采购这两个维度将BtoB中枢分为4种类型:①MRO中枢;②收益经理(yield manager);③交流(exchange);④目录中枢(catalog hub)。

此分类的笼盖面不够,它没有包含像营销这样的职能,也没法结合物流等发生新的商务模式。但关于采购按产品类型的分类以及采购系统/现场的分类对于于电子商务模式的立异仍有必定启迪意义。企业可进1步发掘分析采购职能的其它分类以进行商务模式立异。

二.四.四 基于中枢增值方式以及服务对于象的BtoB商务模式分类

依照中枢增值方式以及服务对于象,可将BtoB中枢分为几种商务模式:①双向招集人(two—way aggregator);②单向招集人(销售招集人或者购买招集人);③动态市场创建者(dynamic market maker);④拍卖(正向拍卖或者逆向拍卖)。

上述两种关于BtoB中枢的商务模式分类体系简明、完全1致,将BtoB市场中3种角色的地位及市场特征引入到分类体系中,对于于要采取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讲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这些企业可以依据自己所处市场的特征,采取适宜的商务模式。然而,上述分类体系仅仅是针对于BtoB中枢来划分商务模式的,对于于那些不愿意通过BtoB中枢这样的第3者进行交易的企业来讲参考作用不大。换句话说,现实之中还有大量BtoB商务模式是没有中介的,这些模式没有包括在此分类体系当中。

另外,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基于对于商务模式的主导节制,将B二B电子商务模式划分为3类,即卖方节制模式、买方节制模式、第3方节制模式及混合节制模式。

二.四.五 因特网营销模式

Smith等从营销策略的角度将因特网营销模式划分为:①联营(affiliate marketing)模式;②免费内容模式(free content model);③制造噪音模式(creative buzz model);④驱入模式(external drive—in model);⑤反复点击模式(repetitive one—hit—wonder model);⑥用户集团模式(user group model)。

此分类笼盖面过小,不能包含供应链的其它环节或者其它职能,更不用说与物流、资金流等的综合集成为了。然而,此分类角度依然是可取的,企业可以创造出吸引潜伏用户走访自己的网站、了解自己产品以及企业的更多更灵便的手腕,这也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或者“眼球经济”的1个首要方面。

三、电子商务模式立异

许多传统企业可以参照上述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体系,结合自己所处的行业、市场特征、消费者结构以及偏好等因素,选择1种合适自己的、最好的电子商务模式。然而,不存在最好的电子商务模式。处于同1行业、一样范围或者一样企业文化的公司也很难找到相同的、胜利的电子商务模式。缘由显然有多个方面,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产品特征、地舆位置、企业性质等方面的差异。

三.一 动态模式与静态模式

即使上述因素也是完整相同的,企业还可以采用不同的电子商务策略,从而带来不同的结果。比如1个制造办公众具的公司,1直是靠传统营销手腕进行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并采取传统手腕进行采购。该公司可以施行下列不同的电子商务策略:

(一)采取托管方式将制作好的网页放到ISP或者门户网站的服务器上,使患上当地或者整个地区的潜伏客户能查找到本公司及其产品的相干资料;

(二)将售后服务搬到网上,树立售后服务网页,客户走访该页时可登记问题以及投诉,公司可将这些反馈累积在数据库中,下达处理指令,并对于其进行分析统计,发现产品需求规律;

(三)公司自己树立原材料(例如木材、油漆等)采购网站,与供应商树立长时间合作火伴瓜葛,下达的定单可自动执行,另外将MRO采购在第3者采购网站上施行;

(四)公司还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废物拍卖流动。

固然,如果公司依照上述步骤采取电子商务,它基本上施行的 是1种由简而繁、由广告以及服务到交易(transactional)的策略,这类从传统经济的商务模式过渡到网络经济的商务模式的动态进程,咱们无妨称之为动态的商务模式(dynamic eBusiness model);与此相对于应,上节所定义的各种商务模式称之为静态的商务模式(static eBusiness model)。显然,动态模式对于应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电子商务策略以及步骤(进程),而静态模式却着重于采取了电子商务后的目标商务模式(状况)。

三.二 附属模式与独立模式

上节所述的良多商务模式(例如注册模式、免费模式、交流模式等)都是没法单独使用的,需要与其它商务模式相结合才能有效(在商业利益上),这些模式称为附属模式(auxiliary eBusiness model);与此相对于应,那些可单独使用的商务模式称为独立模式(independent eBusiness model),例如门户网站、数字产品及其交付模式、采购模式、拍卖模式等。

此外,如果咱们将上述商务模式称为元模式(meta models)的话,那末所有现存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是复合模式(combined models)。例如亚马逊(amazon.com)将店面模式、藏书楼模式、广告模式、免费模式、社区模式等多种商务模式集成在1起。

元模式主要属性有:

(一)经营对于象及范围(产品或者服务),如网络产品、证券信息服务及分析信息产品;

(二)经营受众及群体(潜伏/现时/未来),如产品供应链上厂商、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以及终究用户;

(三)经营使能器(enabler),如厂商——网上营销、中间商——网上商店、采购同盟、电子采购;

(四)经营盈利及价值模型,如盈利率、收益模型、融资模型、增值模型与远景模型;

(五)经营束缚/适应性,如智力资源结构以及学习能力、资源及进程动态配置能力;

(六)运作策略,如广告策略、会员策略、免费策略。

在上节各种分类法子所描写的商务模式中,拥有元模式主要属性要素的、可明确表达的模式可界定为元模式。显然,商务模式的不同复合结构也是影响电子商务模式效力的1个首要因素。所以,分析商务模式的形成及其效果是1个至关首要的钻研议题。

图一给出了1个基于元模式概念的电子商务立异框架,新的商务模式是在充沛分析元模式、从属模式以及复合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立异客体以及主体的束缚,在立异策略的指点下构成的。

七四0)this.width=七四0" border=undefined>

图一 商务模式立异的1个框架

三.三 电子商务模式立异策略

作为网络经济主要介质的因特网,突破了传统经济的许多天然壁垒以及束缚(如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打破了原本的价值链以及网络体系,发生了像亚马逊(amazon.com)以及戴尔(dell.com)这样的新兴网络企业,对于依赖于原有价值链体系的企业以及产业发生了巨大冲击,这是电子商务模式立异的首要结果。如前所述,新经济中呈现了许多同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商务模式,新旧商务模式的融会与渗入也势必发生许许多多史无前例的商务模式。可见,因特网带来了创造新价值、进而创造新的商务模式的巨大机会。

因特网商务的特征有:①公司对于客户响应速度变患上比准确预测客户需求变化更加首要,因特网使需求扩展并将价格压低;②因特网商务的本钱结构请求其尽快树立1个客户基础,并投资于新技术以使其响应客户需求。因而,对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务来讲,客户基础以及技术基础设施是症结资产。

跟着愈来愈多的消费者转向到因特网购物,传统商务模式逐步被瓦解。电子商务新人扭转了收入以及本钱的结构,使患上传统公司很难对于付。虽然因特网对于商务模式的影响因行业而异,这些模式仍是有规律可寻的。有前景的.com公司想找风险资本家追求支撑,就必需提交1份现有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商业规划,实现这1目标的最快方式是损坏现有商业的价格结构,这1策略为.com公司争夺到可贵的时间,由于现有的竞争者坚持不降价(尤其是当电子商务仅仅占总销售收入的很少1部份时)。为了捣毁1个行业的价格结构,.com公司必需扭转该行业的收入结构。

(一)发现新客户。因特网公司要以更低廉的价格甚或者免费提供传统竞争者销售的产品或者服务,通过开发新的传统商业中不存在的收入来源来填补损失。

(二)提供新价值。因特网使公司搜集以及披发信息更加容易,因特网公司通常有可能为客户创造新价值。例如,因特网拍卖网站(eBay)所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传统征求广告,即便二者都提供了买卖2手家具的方式。

(三)构建新的价格结构。聪慧的.com公司不会局限于杀价这1招,他们也会从新包装产品,以便为其扭转价格机构提供利便。例如,对于产品列入拍卖清单的销售者,eBay只意味性地收取1点费用,但却对于买主按必定比例收取费用。传统的征求广告通常收取很高的清单列入价格。

三.四 电子商务模式的寿命与专利维护

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能够有益可图的寿命周期其实不相同,有些商务模式的生命周期只有几天到几个礼拜,数字化产品及其交付模式中的光盘号码簿,其生命周期至多只有一年—二年。在竞争以及模仿的压力下,原先至关别致独特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变患上极为平庸,特别是网上的品牌产品(电话号码、新闻故事、股价地图等信息商品)很快会被挤于利润,终究是以边际本钱——零——价格出售。有些商务模式依然健在,如门户网站、店面销售等。可见,在没有专利维护的情景下,新的电子商务模式立异将通过因特网迅速分散,其生存寿命与分散的速度成反比。因而,为了鼓励电子商务模式立异,进行某种程度的专利维护是有必要的。

最近,在外界舆论褒贬不1的情景下,美国专利以及商标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批准了亚马逊(Amazon.com)的专利申请,Prieeline.com的专利申请悬而未决。许多人认为,商务模式作为专利来维护,将要挟各企业的电子商务项目——包含正在运作的或者不久将投入使用的项目,进而无益于电子商务在全世界的发展。显然,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良多电子商务项目均可能面临交纳专利使用费用的情景。

四、小结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布赖恩(亚瑟 Brian Arthur)认为,网络经济时期是“从新思考以及再造1切”的时期,企业基于信息展开业务,企业成败的症结在于审查、调剂业务展开的方式,以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以及因特网商务利用技术的快速发展、难以预测以及多变的客户需求,和不连续变动以及激烈竞争的环境态势。若持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展开商务也能胜利,但从长远看企业的延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于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适应性调剂战略目标以及首创商务模式。因而,立异是电子商务模式与生俱来的特质,“需求——响应——引领”立异理念是电子商务模式设计的主题。胜利企业必需时常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察看市场并踊跃响应,更快地创造知识,立异“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本文在对于网络经济中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扼要述评以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立异的1般思路以及若干基本概念,例如动态电子商务模式以及静态电子商务模式、附属模式以及独立模式、元模式以及复合模式、和电子商务模式立异的策略等。这些工作对于企业设计、计划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拥有必定的参考价值。

在这个方向长进1步的

钻研工作良多,罗列如下:

(一)在现有商务模式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可行的电子商务模式。例如,比较购物(http://WWW.dazhela.com)以及拍卖搜索(http://auctions.goto.com)。

(二)动态电子商务模式设计。即依据哪些要素、采取哪些法子、参考哪些分类模式来设计特定企业的动态电子商务模式或者采取策略、施行步骤。

(三)新发现的电子商务模式的特征、漏洞以及补救措施。例如,像eBay这样的拍卖网站,已经经有人针对于其拍卖规则设计了拍卖阻击手的软件(http://www.esnipe.com。)

(四)电子商务模式与知识产权维护。钻研法律、技术以及商务模式如何互相作用,解决在分发知识产权的同时不至于丧失对于其的节制问题。

参考文献:

[一]Michael Rappa.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M] (Web document),一九九九.

[二]paul Ti妹妹ers.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J].Electronic Markets Journal,一九九八,八(二):三—八.http://www.electronicmarkets.org/netacademy/publications.nsf/dll—pk/九四九/

[三]A.J.Slywotzky等,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Profit Zone)[M].北京:中信出版社.二000.三五—八四.

[四]高媛,欧阳志明,石晓军.电子商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一九九九。二九五—三六八.

[五]匿名.七七种网络经济立异模式[J].IT经理世界.二000,(五).http://www.ceocio.

[六]Paul Bambury.A taxonomy of Internet co妹妹erce[J].First Monday,一九九八,一0(二).

[七]William Hanrott,Business models for generating value on the Internet—a study of how to market an Electronic Music Tutorial[DB/OL].http://www.mainem.co.uk/diss/will/dissertaion.html,二000.

[八]C.Dreisbach,S.Writer.Pick a web business model that works for you [DB/OL].http://www.workz.com,二000.

[九]Steven Kaplan,Mohanbir Sawhney.E—Hubs:The New B二B Marketpla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二000,二000,七八(三):九七—一0三.

[一0]Rob Smith,Mark Thompson,and Mark Speaker.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e—Co妹妹erce[DB/OL].QUE(A Division of Macmillan Computer Publishing).二四一—二五六.

[一一]Mary Modahl.Now or never:how companies must change today to win the battles for Internet consumer [M].New York:Harper Business,二000.

[一二]Shapiro,C.and Varian,H.R.Information Rules: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M].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一九九九.

[一三]Nicholas Schmidt.Patents on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DB/OL].http://www.webpr.co.uk/news/patens.asp,二000.

篇11

路由器,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

目前路由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已成为实现各种骨干网内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路由和交换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机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第二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机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说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0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人类采用信息包传输和开放式整体结构技术,组建了ARPAnet,从而诞生了Internet。到了九十年代初,万维网应运而生。随着人们日常工作遇到的商业计算越来越复杂,人们越来越需要数据处理能力更强大的计算机。网格技术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出现,并且正在逐渐地由一个新兴名词转变成为运用于商业、科研、医药等各行业的技术产物。

1网格介绍

1.1网格的概念

网格计算日前成为IT界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打个比喻,一面镜子反射的阳光能量有限,但是众多镜子“集群”在一起,反射的能量就很大了。现今,很多领域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但是却没有能力配备足够高端的服务器。于是,人们将思路放到了“集腋成裘”上,这引发了“网格计算”这一概念的出现。简单说,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也就是说网格计算就是指将多个计算机组成网格状网络,“模拟实现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假如有一项业务使用1GHzCPU需要3分钟的处理时间。如果网络中有3台安装了同样CPU的计算机,我们把这项业务分成3等分,然后分别交给每台计算机进行处理,那么简单地计算一下就会知道其处理时间将缩短到1分钟。这就是网格计算的基本思路。

1.2网格和电力网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格计算,我们先看看另外一种“格子”——电力网是如何工作的。可以说,电力网的模式是网格努力的方向。在打开电灯的时候,几乎没人考虑他所用的电能是从哪个发电厂来的。

互联网的情形如何呢?人们获取信息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从互联网本身获取,而是必须告诉计算机去访问某一个特定的网站——这就好比,我们在打开电灯之前,先告诉它我们需要从哪一个电站获得电能一样。网格的目标,就是让人们使用网络资源像用电一样简单,你不需要知道为你提供服务的计算机来自哪里,而且,一旦某个服务器流量剧增,可以凭借网上数以万计的计算机来对其进行有效的负载分担,这就是网格的发展方向之一。

电力网格网格的区别如表一所示:

电力网

网格

发电厂

高性能中心

发电机

计算机

电能

信息、知识、交易

水能、风能、火能、核能等原始能源

数据库、传感器、贵重设备等数据源

输电线网

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电力调配系

网格系统软件和中间件、网络缓存和负载平衡器等硬

动力电、照明电、家用电器等电力应用

科学计算、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网格应用

各种电器

网格终端设备

表一

1.3网格和因特网

用简单的话讲,网格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因特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发展,它与因特网相比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等技术优点。

如果说高性能只是反映了网格和因特网数量上的区别,那么网格的知识生产特性就反映了质的区别。因特网本身不创造或生产知识。人们都是先把信息或者是知识用其他方式生产出来以后,再“放到网上”,供用户查找。网格则能根据用户的要求自动地生产知识。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它把从数据源(传感器、贵重设备、数据库、信息库等等)得到的原始数据,运行特定的程序加工成信息和知识。网格可以自动地找到高性能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数据源。一个网格有多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称为网格结点。

2网格计算

2.1网格计算的优势

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结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结点组成的“一张网格”。这样组织起来的“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有两个优势,一个是数据处理能力超强;另一个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实际上,网格计算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的一种,参与工作的是计算机网络,显然这种方式较以往的以个人计算机为单位的计算方式相比将具有更加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则是网格计算的又一个优势,网格计算模式首先把要计算的数据分割通常实现的软件是一个预先编制好的屏幕保护程序,然后不同结点的计算机可以根据自己的处理能力下载一个或多个数据片断和这个屏幕保护程序。只要位于某个结点的计算机的用户不使用计算机时,屏保程序就会工作,来调动闲置计算能力。

2.2网格计算功能和性能

第一,网格的互联网络比因特网具有更大的带宽。欧美的网格

计划都会使用更高速度的主干网。

第二,网格上将有更多高性能计算机,因此网格的计算速度、数据处理速度可以大幅度提高。

第三,网格的体系结构将比因特网更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第四,网格将促进更多、更大的网上社区的出现。这些相互联结的社区最终构成一个庞大的网格社区,把我们地球上所有公民联为一体。根据网络的麦特考夫定律,网格的价值与网格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3网格技术的应用

对于一项技术来说,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指向应用。以应用推动网格发展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网格技术的一个指导思路。事实上,网格技术的应用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活跃着网格技术的身影。

3.1学科研究

网格技术的出现,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现有网络计算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利用网格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主要有两种办法。

一是利用网格技术可以将各个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强强联合”的超级信息处理中心。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个人用户的闲置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

3.2企业信息处理

网格专家为我们描绘的是这样的一幅画面:等网格的触角深及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从互联网获得网格的运算资源就会像我们从电网上获取电力那么简单,我们只需要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租用这台“超级信息处理中心”为我们工作。这对于信息处理需求大的企业来讲,无疑是个福音。现在很多企业为了保证其业务不间断地运转,大多部署了价格不菲的大型IT系统,这些IT设备除了在少数的业务高峰时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这些闲置资源无疑导致了企业运行成本的增加。一个强大的可租用虚拟系统,可以让用户完成以前难以承担的任务,其生产成本却不会有明显的增长。

3.3电子政务

网格技术可以整合和管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各个政府部门之间数据的无缝交换,消除“信息孤岛”,打破电子政务资源共享的瓶颈;另一方面,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协同办公,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强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3.4个人娱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视频点播与在线游戏已经成为个人娱乐重要的一环。使用网格可以为游戏开发商和服务供应商提供可扩展的、高弹性的基础设施以运行大型多人游戏。利用了网格技术自恢复特性,能够无缝隙地将所玩的游戏转到最近的可用服务器上,实现了用户资源的统一调动、统一保存,极大提高了游戏运行和服务的可扩充性。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网格服务器则意味着更安全、更快捷的游戏体验。

网格技术有望使虚拟现实技术走向平民化。由于运行虚拟现实技术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太过于庞大,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只用行员、宇航员等的训练工作,普通个人根本无法享受这一技术带来的娱乐体验。利用网格这种造价低廉而数据处理能力超强的计算模式,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网络游戏中,让参与游戏的人可以真切地感受虚拟环境所带来的游戏。毫无疑问,如果这一技术移植成功,将对目前的网络游戏起革命性的变化。

4网格计算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格计算的发展,也有人把它看成是未来的互联网技术。国外媒体常用“下一代互联网”、“互联网2”、“下一代Web”等词语来称呼与网格相关的技术。企业界用的名字就更多了,包括内容分发、服务分发、电子服务、实时企业计算、分布式计算、P2P计算、Web服务等。这些名词所代表的技术有一个共同点,即将互联上的资源整合成一台超级服务器,有效地提供内容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网格计算的兴起将改变传统的Client/Server和Client/Cluster结构,形成新的Pervasive/Grid(普适计算/网格计算)体系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客户端是各种各样的上网设备,而连在网上的各种服务器将组成单一的逻辑上的网格。

据专家预测,网格计算作为信息产业的新热点,将是近期内解决如高能物理实验、破解基因代码等数据量极大的科学工程计算问题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网格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服务提供商的共同努力,网格计算将会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及行业。网格计算的发展势必成为互联网的又一次革命,对计算机网格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它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鹏.网格应用研究现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网格研究组.

[2]都志辉,刘鹏.网格计算.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明德.Novell网络实际操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