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3: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国GDP总量比1980年翻了两番多,年平均增长率达9%以上,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全国的企业数量和提供的商品劳务数量相当可观,许多物质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并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商品更少,而且相对落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由于我国商业环境、融资渠道不理想,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近年来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联合国各经济体“数字化机遇”评估报告》称,由于广泛使用宽带网络服务,韩国在“数字化机遇”方面领先于世界,而中国排名仅为74,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这种窘境?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今天,以高新技术和创业投资为牵引,打造一大批“数字化企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何谓“数字化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环节上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信息技术、信息装备和通信网络系统等数字化电子手段处理和传递交易信息的一种企业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各种交易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大量的数字信息经压缩和加密后以光速传送,且质量稳定可靠。此时,企业的信息传送已经达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它又可称为企业的信息化,是跨跃了手工工业经济(以有形货物和纸介质记录、处理、传递交易信息)和传统工业经济(以电报、电话等模拟信号处理、传递交易信息)的知识经济(或者说新经济)时代的产物。
纵观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发展的情况,虽然比起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时期),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原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2001年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状况的问卷调查,76.5%的被调查企业成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也有信息化人才队伍;67.4%的企业建立了基础性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89%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Internet)。也有像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兖州矿业集团公司、长安汽车(集团)公司等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光谷”等一些数字化企业。但全国真正实现经营活动数字化和经营数字化产品的“数字化企业”并不多。问卷显示,虽然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已经上网,大部分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内联网(Intranet),但只有36%的被调查企业全部或部分建立了企业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24%的能够运用电子商务系统(EC),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应用的水平还很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挑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一大瓶颈。除此之外,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还处于模拟信号阶段、甚至于纸介质手工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反映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我国企业数字化程度还不够高,更没有普及,它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使优势企业的优势难以发挥,陷入“企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陷阱,一般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劣势企业更是惨遭淘汰。
二、实行信息化管理,迎接我国企业跨跃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打造数字化企业,实现我国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从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入手。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建设信息化企业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手段还比较落后,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现在又面临着国家经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如果让企业按部就班地由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过渡,完成传统工业化,再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仅要被信息时代抛弃,还会使本来相对落后的企业经济在全球企业发展中沦为“第三世界”,更不用说如何与世界接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了。
跳出以上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要抓住当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以及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制定跨跃式的企业发展战略。
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企业跨跃式发展战略,是我国企业发展战略的首选。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长远运作方向与目标的筹划与安排。环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外生变量,企业战略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浙江义乌就做了很好表率。义乌虽然只是个县级市,但其小企业和全国小商品市场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能够利用国内外远程物流与快递电子信息系统实现本市商品的全球采购和远程配送以及利用国际信用卡联盟和银行自动结算系统进行资金结算与融资。因此,要使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具有竞争力,成为成长型企业,抓紧制定企业跨跃式发展战略是关键。国外有位管理学家指出,企业在某一阶段有效的管理惯例,也许会导致下一阶段危机的出现。我国一些企业习惯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时期的管理观念和做法,在信息化时代,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还用过去的老套路去管理企业和处理现在的问题,肯定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危机。所以,作为一个成长型企业,与其守住过去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习惯做法不放,还不如抓住机遇,赶快引入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对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再造,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跳跃”。
三、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促进我国企业效益增长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但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必须继续努力和稳步推进。为此,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重,“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两大主要任务,一是继续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苦练内功,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企业,以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改革发展既是基础,又是目标,信息化是推动力。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应首先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构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责、权、利相协调的企业运行机制;然后,要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引进信息化手段和装备,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管理创造企业资本与利润双可持续增长的业绩,跳出企业“边际报酬递减”的陷阱。
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搞好总体规划,切忌盲目无序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兼顾,精心安排。这里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全国、地方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做好总体规划,二是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好总体规划。从全国来说,应制定全国及地方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先指导国家重点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搞好试点,再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从企业本身来说,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分三步走的战略:首先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建立基本资源体系的信息化,解决一些局部但非常关键的企业管理问题;其次是整合企业信息系统,进入ERP阶段,通过信息集成与系统藕合将企业大部分活动纳入信息化处理,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再次是将企业内联网与英特网对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采购和供应链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市场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交易信息处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实现资本和利润的可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切忌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各自为政,根据各自的需求,引进不同的应用系统和供应商。这样看起来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家都在动手,而且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容易造成重复投资,系统与系统之间不兼容、信息不能共享,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最终导致企业信息不能集成,不能形成整体效应。
三是高起点,跨跃式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件耗时费钱的工作。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至今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大部分仍然没有实现数字化企业和信息化管理,可见其难度之大。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多引进和培育IT产业及经营数字化产品的信息化高端企业,发挥各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促进高校、科研和企业联手,实行横向联合。有的可以直接引进国外最新应用系统和供应商,争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起点,并实现隔代升级,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在信息化建设投资方面,除了企业自筹和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外,一些成长型企业可以引进创业投资和风险基金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应充分宣传和展示高科技企业的业绩和经营效益,以这些数字化企业为样板和辐射源,通过它们的示范效应,向一般企业和周边地区扩散,成扇面推进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现代工厂庞大复杂,流程工厂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最复杂的工业系统。这些工业系统包括大量现代高技术设备本身,也包括工艺流程、电气控制等等现代系统工业技术。
1 企业总体需求
总体上来说,企业普遍要求在拥有数字化电厂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解决数字化电厂的具体业务实施和应用问题,所以开发知识产权归属企业自身的数字化电厂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本文从某一数字化电厂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工厂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分析。
1.1生产部门的需求
要求解决方案能够直观展示装置生产运行,管理人员能在与现场完全一致的虚拟环境中得到工作区域相关的生产信息。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自由漫步,点击设备即可查看相关属性和运行状态信息(例如:压力温度信息、阀门开度、管线腐蚀等情况)。
1.2检修培训等部门的需求
通过对关键设备剖切来查看其内部结构,在三维场景里可视化设备内部结构以及维修方法,演示设备的虚拟组装和拆卸,员工可以360度直观展示、查看设备,标注设备拆装步骤,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将平时看不到的设备结构以及维修方法在三维场景里可视化展现,并可以实现设备的虚拟组装和拆卸。
在工厂的设计建造施工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外部参与部门,包括设计方,施工方,设备厂商等。各参与部门对数字化电厂解决方案都有一定的想法和需求。限于篇幅,本文对这一方面不再详述。
2 现有数字化电厂流行方案的整体介绍
2.1 基于现有成熟软件系统的数字化电厂方案
GIS软件提供商,工程软件提供商与机械行业软件提供商在国内数字化电厂领域均有一定的应用。GIS集中于大场景相关应用,如石油长输管线周边地形等应用,工程软件提供商集中于工厂级的三维模型展示与资料管理,机械行业软件提供商集中于具体设备的模拟与仿真,各有所长,均能解决一定的企业业务应用。
2.2 基于底层图形库与几何算法库开发的数字化电厂解决方案
基于Opengl等图形库进行的方案开发以及基于OGRE,OSG等相关开源框架进行的方案开发,在数字化电厂行业内均有一定的案例。有较强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储备的企业单位都以此为基础进行过部分开发,满足了一定的企业业务应用。总体上来说,基于底层图形库或者开源算法框架进行的开发,深度较浅,范围较窄。其可用性,稳定性以及项目投资都超过了绝大多数行业内企业的承受能力。
软件厂商的数字化电厂解决方案是一份软件使用授权和技术服务合同。其软件著作权依旧归属于软件厂商,并不能随数字化电厂方案一同移交给企业。极大了制约了企业推进数字化电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电厂整体规划方案
3D引擎属于更加广义的软件开发环境,类似微软的VisualStudio或者IBM的Eclipse但是又有很大不同,3D引擎综合了大量成熟的开源框架,将最先进的软件架构技术融合进引擎编辑器,同时将在三维造型,场景渲染,动画模拟,仿真计算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图形算法库打包至其核心框架中,其产品解决方案跨平台,直接运行于IOS,Android等移动平台,或者于PC环境,浏览器本地插件环境,或者以html5格式于浏览器直接运行环境等。其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多样化需求的需要。
综合对业主与客户的多次调研,规划出数字化电厂的基本系统架构。
企业的数字化电厂系统应用架构可分为三层: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电厂系统应用架构图
数据层:由模型数据库、静态数据库、动态数据库组成。模型数据库中的点云数据库负责存储激光扫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库负责存储智能化的三维模型。企业已建立的静态和动态数据库(例如3D CAD文件、工程文档、P&ID图纸、装置静态数据、SIS、ERP、EAM、工业监控等)为系统的数据源。
平台层:由3D引擎在三维模型上提供数字化电厂的三维平台服务。
应用层:由3D引擎开发实现,同时,结合平台层导出的标准三维模型,可以集成更多第三方应用。
基于数字化电厂系统应用构架,规划数字化电厂总体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电厂技术架构图
4 数字化电厂的业务功能实现
4.1 工艺状态监控,设备监测等
基于3D引擎开发数字化电厂系统,在虚拟空间中直观提供装置设备运行状态查询,实现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漫步,利用数字化电厂进行实时监控等。
4.2 检修与培训等
利用数字化电厂进行设备检修和拆装培训,可以极大的提高培训效果和员工积极性。采用3D引擎复合应用技术进行数字化电厂的规划能够满足业主的需求,经过几年的探索,工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比较完整和稳定的模式,”数字化电厂”是在原有信息化的基础上的提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软件,而是基于平台化的规划,配以应用数据的扩展延伸,为各类生产运营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和关联,让各类系统能够更好的运行,数据能够最大程度的跨平台关联查询,优化工厂运营管理。
5 对数字化电厂的建议与展望
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国家广电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的综合要求下,广播电视台必须紧密围绕着信息化发展思路找准改革重点,进行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举措,以适应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笔者结合广播电视台工作的一些实际情况,经过研究探讨广播电视台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总结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对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有所裨益。
1 广播电视台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
(一)广播电视台信息化档案管理
广播电视台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的档案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集约管理和档案流水化采集以及及时性运用上的信息技术应用。其内涵包括档案资料的信息化采集、档案资料数字化索引和数据引擎的资料调取配置等,还包括信息化资源共享和多平台信息对接技术的多种外延。
(二)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信息化所具有的意义
广播电视台在经过整合之后,其所包含的频道、部门、员工众多,加上广播电视台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的混合发展,其档案管理有较大的难度。而档案管理信息化则能够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集约化管理,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能够快速便捷地进行档案归类和调取,还可以与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相结合,以实现档案管理的“双保险”,符合当前融媒体发展和数字化管理建设的现实发展需要。
2 当前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的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正逐渐引进信息化管理方式,一步步推进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在硬件和管理软件配置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同落后档案管理处理能力的尖锐矛盾,亟需进行档案存储、档案索引取用和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化处理能力的水平提升。其所主要显现的问题如下:
(一)缺乏科学档案管理意识
由于当前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模式较为陈旧、档案管理水平不高,影响档案资料的信息功能发挥。在档案搜集和整理上,过于依赖人工录入,缺乏动态的即时性的全面信息搜集整理,往往造成档案缺失,降低了档案管理建库效果。在信息取用上,缺乏有效的数据信息调度,影响到建成档案数据信息的信息效用发挥。并且整体的档案管理质量上受到运营效率和人工技术水平的影响较为严重。另外,一些新的档案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处理,但原有的档案资料还未能进行有效的数字信息处理。
(二)缺乏高效的信息化运营技术
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措施往往引用传统的资料管理措施、图书索引检索方法和集中较多人工操作的信息处理等相关技术,因而产生一定的档案管理应用上的滞后性,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成效,这同当前进行数据即时性处理的发展需求是不相符的。在一些重要档案资料的处理上,还产生了技术应用的断层,这使得不同方式不同技术手段实现获取的档案资料不能有效互通,造成档案信息取用困难。各部分档案管理形成独立库状态,未能形成信息化对接,缺少必要的信息流通[1]。
(三)缺乏实现信息化的必要基础建设
在当前全面建设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过程中,广播电视台的档案管理仍处于较为传统的独立库状态,未能紧密围绕着服务广电融媒体发展,实现服务能力的提升。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虽然电视台具有优质的网络资源、数字资源,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上面并不重视,信息化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导致档案管理的落后。
3 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策略
(一)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全面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
当前的广播电视台要做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就必须树立好内部整体的档案管理意识,全面系统地进行信息化改造。这需要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管理工作处于独立的封闭环节的状态转变为纳入光电数字化发展应用的整体链条中来,形成互动性强、即时性高、信息流通速度快的整体信息网络。将不同技术条件下的档案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打通档案管理各自封闭的信息壁垒,着重做好档案信息采集、档案信息整理优化、档案信息数字化索引、档案信息网格化管理等具体措施[2]。
(二)提升档案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完成好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一方面需要全面实现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在档案管理运营上,逐步进行全面的技术交接。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需要在技术应用上实现平稳交接。
(三)提升信息化管理基础建设水平
仅仅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基础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发挥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档案资料的效用发挥。这就需要全面建成数字化信息终端,并且配合数字化档案信息库建设,加强统一监管平台建设。与此同时,改善档案资料存储环境,并且尝试对现有资料进行多技术环境的复合式档案库建设,能够有助于实现多样化技术方式对档案资料的数据信息的取用和运营。另外,还可以尝试打通各部分档案资料独立库的状态,形成资源信息共享,技术环境共享的高效管理运营状态[3]。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台在当前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化发展局势下,必须紧跟广电十三五科技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切实做好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特别是针对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信息化、服务化、智能化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优势,完成好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市场运作、部门配合、广电实施”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周密组织,确保达到稳妥有序、惠民利民的目标。要提高电视收视质量,增加节目套数,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充分利用数字电视优势,扩展有线电视业务,使电视机由普通家电变成多媒体信息终端。在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中,要积极推进网络整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总体规划和工作安排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滚动发展的工作思路,确保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德阳数字电视平台由市政府出资搭建,各县(市、区)、企业事业单位资源共享。利用市、县广电光缆干线,开通各县(市、区)数字电视信号,实现德阳市数字电视全境覆盖。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辖区内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具体规划实施。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分以下四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启动阶段。到2009年3月底完成数字电视平台搭建,改造干线网络,启动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二)第二阶段:推广阶段。改造干线网络,优化升级各中心城区入户网络。2009年完成1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任务。各县(市、区)完成*%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任务。
(三)第三阶段:整体转换阶段。20*至20*年全面改造全市干线网络,完全整合境内各企事业网络,取消原模拟前端,完成市级城区8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任务。同时拓展增值服务项目。各县(市、区)完成60%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任务。
(四)第四阶段:全面完成阶段。20*年前市级城区和6县(市、区)全部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三、实施办法及相关原则
(一)对家庭用户每户免费配置一个数字电视机顶盒,在已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片区按国家广电总局要求,暂时保留6套模拟有线电视节目传输。20*年按国家统一部署完全关断模拟有线电视信号。
(二)数字电视开通后,提供基本数字电视节目32套,执行现行维护收视费标准。付费节目54套,属个性化服务,群众自愿选看,收费标准由市物价局备案。
(三)对全市低保户、特困家庭收看有线数字电视给予优惠政策。
(四)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平台建设资金由市政府拨款,机顶盒配送和网络改造等所需资金由广电网络公司筹集,收视维护费由用户承担。
四、工作职责
(一)广电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牵头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并按全市资源共享原则规划平台功能,确保工程有序推进。
(二)市广播电视台负责全市数字电视平台搭建,并会同相关部门、企业实施用户转换,确保数字电视平台良好运行,为全市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三)市规划和建设局负责将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列入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协调房产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在2009年3月底数字电视前端平台搭建完毕后,德阳市区范围内已建成尚未交付使用、正在建设和拟建的住宅小区、办公楼等直接安装并开通数字电视信号。要把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纳入新建小区的专项审批和住宅综合验收内容,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提供免费管道。对网络改造给予支持和优惠。
(四)市旅游局负责协调德阳市全市各类宾馆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
(五)市发改委负责支持数字电视工程立项。
(六)市财政局负责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资金筹措提供支持。
(七)市地税局、市工商局负责按国家有关规定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提供优惠的税收和工商办证服务。
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表示,在与国际一流强手竞争中建设海洋强国,需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的新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创新驱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将智造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倍增器。
自制机器人“上岗”焊接造船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制造多功能室焊接机器人,已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顺利通过“试用期”,正式“上岗”焊接造船。该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种先进技术装备的国家。
据介绍,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船厂的车间也越发“智慧”。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实时跟踪制造情况、采集数据和信息等。
如今,走进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准确获得消耗品使用信息、动态实时跟踪分段制造情况、实时采集现场质量检验数据和生产安全与设备信息等。该项目建成了国内首个船舶分段建造数字化车间,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分段焊接人工作业,使分段制造接近日韩先进船舶企业水平,分段建造效率提高30%,车间能耗降低10.8%,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30%。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
近年来,中船重工抢抓智能制造新机遇,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技术在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引领船舶行业变革,推动我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杜刚表示, 船舶行业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制造特点,要求生产作业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智能。杜刚说:“就船舶行业而言,我们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即从设计开始,到工艺生成,到物资供应系统,到制造车间,到测试和最终交付。”
围绕全链条协同,中船重工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通过厂所合作、研用结合的模式,实现了我国船舶智能制造装备国产化和柔性制造新模式;建成了国内先进的高技术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使我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水平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验收通过了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破了国外智能制造技术垄断,有力支撑了造船效率和效益。
除了集团内的转型升级,中船重工还为传统船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引领我国船舶行业变革。据介绍,中船重工以智能信息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智能工作站等高端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产品,面向船舶行业内的船舶制造、船舶动力、船舶配套以及部分非船制造型企业,开展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院所等项目建设,解决传统船舶制造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急迫需求。
下一步,中船重工将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体系。四项工程是指船舶重工研发制造一体化协同平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船舶重工试点示范推进工程、船舶行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一个中心是指大数据中心;两个体系是指制造+服务体系和船舶重工智能制造人才体系。预计到“十三五”末,中船重工将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研发周期缩短15%。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提升,中船重工初步形成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体系。但要实现制造环节互联互通,消除“语言障碍”,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该集团公司根据业务涵盖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建造、试验、保障全过程的特点,将面向船舶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设计、一体化并行协同研制、造船模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全生命周期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管理,依托第七一四研究所抓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时整合全集团力量,构建起由总体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协同标准、专业标准组成的标准框架体系,并建立起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逐步为智能制造形成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目前,中船重工制定了集团公司装备制造2025计划,按照计划,到2018年,中船重工将建设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数字化设计工具、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普及率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仿真、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网络数据系统;基于业务流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三维设计软件等基础软件或系统达到高度统一,初步形成数字化基础体系;形成可自定义的标准智能工厂。
相关链接
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工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规划得不科学,不切实际,会顾此失彼、费时费力,适得其反。
1.步骤一:网络架设
首先,数字化校园需要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的、先进的、完善的网络硬件环境。
目前,一般的校园骨干网都使用丁兆交换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已经相当成熟 由下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网络结构的日益复杂,对网络安全和网络传输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里面包括:
(1)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
(2)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
(3)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2.步骤二:构建平台
2.1建设一个支持全校教师、学生使用校园网及网上各种资源的应用环境
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除了提供网页浏览外,都包括对校内外的网站服务,如电子邮件、上网、BBS等服务。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很容易就实现了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
(1)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
(2)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建立足够数量的多媒体网络课室,配备网络接口、投影仪、扩音机等设备,以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4)建立超级计算机系统,为科研中的大规模计算创造条件。
(5)建立网络海量存储系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存储服务。
(6)配备具有良好多媒体制作条件、支持课件开发使用的课件开发中心。
2.2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建立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网上备课系统、网上讨论系统。开发、引进各种多媒体课件。建立各种教育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题库。建立、发展网上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大力推动虚拟实验课件的开发与应用。除此之外,还可尝试构建如下的网络平台:
(1)利用网络的多种方式、方法(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等)开展网上答疑、网上辅导、网上讨论。
(2)建立电子辅导柜。教师通过电子辅导柜向学生布置与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3.步骤三:充实资源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就是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校园内部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学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标准。
3.1办公自动化工程
(1)统筹规划、开发以校园网、主服务器为支持环境的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2)在各职能部门、院系建立管理信息分系统,支持内部事物处理和信息管理。
(3)在学校主服务器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面对校内外、国内外提供信息服务。
3.2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教学
校园网的建设,不能仅仅为满足学校进行信息化改造,更为重要的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对分布式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探索。在这种没有粉笔的课堂上,教师所能操纵的只有键盘和鼠标。
3.3数字档案馆建设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全面展开,高校的档案管理系统也要逐步完善起来。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源点数据,也都需要用到别人的源点数据。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使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3.4数字图书馆建设
结合校园网建设,建立一座可靠、快速、安全的数字化图书馆是校园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情报资料检索系统,支持校内外、国内外用户查询。
(3)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
(4)建立大量的专题数据库,以适应教学科研的要求。
(5)建立多媒体情报资料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资料环境。
(6)建立光盘查阅系统。
4.步骤四:提供服务
4.1建立与发展网络社区服务
“校园一卡通”是完成学校网络和社区服务的纽带,既是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突破口,也是银行业进入校园金融领域的捷径。校园一卡通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4.2网上生活、娱乐系统
(1)VOD点播。
(2)网上购物系统。
(3)网络服务保障系统。
4.3校园网吧
校园网吧为数字化校园注入了无限生机。校园网吧的营建应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应用为本”的思想内涵,切合教学活动实际情况。当然,我们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以及网吧市场的规范管理,使网络市场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高校一旦建成数字校园以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将依托该平台,效率会极大的提升。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任重而道远,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数字校园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在学校的应用建设上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总体设计时规划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同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实际分步骤、分模块地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使网络基础、应用平台、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步发展。目前,高校应该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内容,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高目标、高起点、高效率地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学校办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5.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总之,这一切都对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科]
一、引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为湘西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作为湖南西北门户,是湘鄂渝黔的接壤区域,境内居住了三十多个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等,是湖南省内唯一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这里山岳秀美瑰丽、溶洞密集神奇,瀑布壮观绝妙,珍希生物种类繁多。当地旅游业已成为州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旅游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的产业,它对信息技术具有着较高的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数字化旅游方式将势必成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基于湘西州特殊的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如何加快湘西州旅游产业的数字信息化发展,将是促进湘西州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湘西州数字旅游业发展现状
数字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中一个重要领域,是指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数字旅游是传统旅游方式在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抢先发展数字化旅游业,有利于对现代旅游竞争主动权的掌控。为了使数字旅游规范化国家于2011年制定了数字旅游建设标准,推出了《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引导数字化旅游的有序发展。湘西州各县市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本地区的旅游数字化建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积极的探索,各县市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数字旅游有了初步发展。湘西州目前二星级以上酒店共有67家,旅行社39家,旅游企业19家,这些企业内部大多都配置了电脑及其网络设施,其中36%的企业创建有企业网站,而湘西州内各旅游景区则约有87%建有景区网站,另外一些本土网站如:湘西信息港、湘西政府网等,也增设了旅游产业相关栏目,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数字化网络服务。
三、湘西州数字旅游现存问题及表现
(一)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湘西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其经济底子薄,对数字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旅游数字化建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例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需要通过无线网络来了解旅游信息。但是在州内除去少数星级酒店外,大多数餐馆、旅店等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场所至今没有无线网络连接,更不用说在森林覆盖区域广阔的景区,目前州内景区的WIFI热点覆盖率近乎为零,景区当中能够看到的有关无线网络标志的提醒少之又少,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跟不上旅游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二)数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网站是相关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窗口与平台,因此,建设信息功能完善而独具特色个性的旅游网站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旅游网站的出现,州内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的平台。但还存在着线上旅游预订不够成熟、经营模式较雷同,市场化分不够明确,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问题。如当前各旅游网站上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差别甚微,在线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实则为线下功能的复制,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旅游网站同质化程度甚高,缺乏创新性,存在着网络重复建设的问题。并且对于不同旅游者如:自驾旅游、包价旅游、结伴同游、休闲度假等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也没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湘西州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三)数字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湘西州发展数字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多媒体信息查询预订系统、旅游咨询数字服务系统、数字旅游解说功能、旅游投诉数字通道等都还有待建设中。游客在旅游途中,由于景点数字服务系统功能不完善而无法利用移动终端直接进行旅游门票的购买和客房预订支付,加上存在着异地手机漫游问题,无法享受到及时免费的无线连网的功能,高额的信息流量费用以及数字旅游系统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的不便捷性,让本地区的数字旅游平台对游客来说望而却步。大部分的游客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来旅游,并未体验到数字旅游的发展成果。旅行结束以后,也没有适合的数字渠道来让游客对本次旅游过程进行信息反馈。
(四)数字旅游复合型人才缺乏
随着湘西州数字化旅游建设的深入发展,旅游的数字化建设、营销、管理及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销售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高素质的数字化旅游人才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湘西州数字化旅游的推进。据了解湘西州有一半以上的旅游景区还未设置专业的数字信息管理人员,很多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及信息技术相关技能,政府部门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旅游数字化建设机构,严重制约了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的进程。
四、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对策
针对湘西州数字化旅游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湘西州旅游数字化与相关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借鉴。
(一)提高对湘西州数字旅游的认识,完善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增强旅游战略意识,从旅游数字化建设的长远考虑,使之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县市应该结合本地区旅游业的现状,依据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并切实加强旅游数字化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州内可以成立数字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旅游数字化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调度,并对全州旅游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组织、规划、管理等工作进行责任指派。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使旅游企业从自身做起,通过数字化工具维护推广企业形象,在建全自己网站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国家的“金旅工程”建设之中,与国内其他旅行社寻求共同发展,通过Internet及公平化的数字平台,发展网络预定及销售等相关旅游业务,并将便民服务进行扩展,延伸到广大潜在的旅游顾客家中,在为企业迎来更多客户的同时,让更多人群对湘西州数字旅游有更新的认识。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深入推动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基础能力的建设。支持旅游数字化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基础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湘西州的网络覆盖,以有线光缆作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和无线互连技术,来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无线宽带服务,在景区、车站、酒店、购物中心、商场等场所设置热点区域来实现网络热点的深度覆盖,确保各个旅游景点以及其周边区域都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内,以方便游客能及时的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同时加强旅游数字化的安全保护措施,利用身份识别、授权认证等手段来建立旅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来健全数字旅游设施软硬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建设,并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数字旅游电子商务
鼓励线上的旅游企业进入传统的旅游市场,通过网络来扩展其在线业务,有效的整合吃、住、行、娱、游、购六大业态的旅游资源,实现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努力为游客提供一站式购物和一条龙服务,全面提升湘西州各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发展。
湘西州旅游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旅游消费人群推出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按照不同消费人群的实际需求,增设新兴旅游市场,并通过各种数字营销渠道展开宣传工作,打开并提升旅游电子商务在总体旅游市场的份额。
加强湘西州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性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信用支付系统,保障旅游活动在线交易的安全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或行业规范,明确电子商务活动中各个旅游企业的责任化分,加强诚信评估,促进企业、游客间的沟通和互信,打造人性化的电子商务旅游环境,推动数字旅游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增强数字旅游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旅游数字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与旅游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紧密协作,依据本地旅游自身发展优势、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建设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旅游信息服务的质量,通过构建旅游数字化评价系统,增强对数字旅游过程的跟踪和管理,提高旅游数字化工作监督与指导力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利用民俗节日、文化庆典及大型会展等民族活动,展示土家族、苗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建立起数字化的旅游民族文化资源与信息传播共享平台,引导科技与文化旅游。
(四)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落实旅游数字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当前急需及中长期旅游发展所需的数字化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加快数字旅游人才的培养速度,健全人才的流动机制,加大引进数字旅游人才的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邀请工作一线上的旅游专家学者及职业经理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人员开展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旅游数字化知识培训,使现有的从业人员掌握旅游数字化的基本技能并能服务于旅游实践中。
鼓励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行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大与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实际培训场所,共创“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推进湘西州数字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湘西州的数字旅游业还处于摸索起步建设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有限,但在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旅游肩负了重要职责,它对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及提升旅游行业的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湘西州民族地区发展数字旅游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管理变革引发新需求
中煤张煤机是中煤集团下属一家煤矿机械装备和通用动力机械的研发和制造企业,其前身为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始建于1926年,2003年2月公司整体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成为中煤装备集团公司生产煤矿设备的主要企业。
“可以说,中煤张煤机信息化的发展史就是煤机装备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中煤张煤机公司总经理马利说。从1983年开始,公司先后实施了国家863、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并通过了国家验收,形成了覆盖全公司的千兆光纤主站、改造网络系统和集成统一的共享数据库,成功实施了CAD、CAPD、PDF、ERP、CRM、ACM、OA等子系统。马利表示,“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司明确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精确共享资源的信息化整体思路,并紧密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强化具体目标和措施的落实,将企业信息化纳入企业的长远规划。”
尽管中煤张煤机已把信息化纳入企业长远规划,但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企业也在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因此,需要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各环节需要更有效的沟通和数据传递,要求实现企业内各类应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保证关键信息的顺畅流通;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协作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上下游信息的共享,在公司各业务板块、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各层全面实施信息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创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助推业务发展和利润的提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外,随着信息量越来越大,公司需要建立高效、安全、顺畅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网络,通过对信息的采集、流通、分析利用,最终有效服务于管理和经营决策,因此,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提高工厂管理水平的关键。
数字化助推“智慧工厂”落地
据悉,中煤张煤机公司煤机装备产业园建设项目经中煤集团公司批准立项,总投资约26亿元。项目将分三期建设,预计在2015年完成全部建设。整体项目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部件化生产、封闭式管理、规范化运作”的思路,遵循现代企业制造工艺和现代物流布局的原则,对新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和整体部署。
作为现代化产业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智慧工厂”为目标的信息化将为实现国际一流煤机装备制造企业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经过相关技术交流和严格的招投标晋升程序,张煤机最终确定IBM成为张煤机西山区信息化项目的总技术方,中国电子、南京因泰莱、北京阳光节点公司成为项目子系统的合作方。
“IBM作为项目总集成商,不仅会派出经验团队参与实施,同时还将调动全球资源来支持该项目,目前这个项目也被IBM列为2012年最重点项目之一。”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亚太区数据中心智能化基础设施服务总经理Greg Farmer表示,“‘智慧工厂’作为两化融合的落地项目,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将帮助企业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
在张煤机产业园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中,IBM把整个信息化建设分成三个架构。最顶层的是企业智能化的综合管理平台,在这个综合管理平台上将建立四大中心,分别是信息维护中心、生产调动中心、能源管控中心和综合安保中心。这四大中心将会集成各大智能化的子系统,构成综合管理平台。其次,中间层是应用系统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平台。最后是基础设施系统,其中包括通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防和人员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基础设施的集成。
今年以来,XX市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任务,紧扣“五个牢牢把握”工作导向,按照“大城市”定位,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在完善规划体系中强化发展导控
以总规修编为契机,加快完善《XX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级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努力实现全市空间管控“一张蓝图”。
1.初步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多规融合、存量盘活”为导向,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互动为要求,划定了统一的城镇开发边界,确定了建设用地总量,形成市域范围内功能结构完备、要素配置合理、通勤就业均衡、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特色小镇等发展理念。目前正在优化调整用地布局方案,预计6月份完成最终成果论证工作。
2.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一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全市单元规划确定的边界逐步开展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已完成F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C12、E05单元控规初步成果,B11单元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二是落实水乡古镇发展要求,基本完成千灯、锦溪、周庄老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对重点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设计。三是协助相关区镇按照法定程序推进控规编制、调整、报批工作。报批完成张浦镇城东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花桥国际商务城南部生活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完成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家镇、锦溪镇等相关区域控规调整方案。
3.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是组织开展杜克科创小镇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工作,以“XX智谷”为总定位,征选国内外6家设计机构开展方案设计,现已全部提交最终成果。二是组织开展前进路、长江路道路沿线景观提升设计。根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以前进路、长江路为试点进行深化研究,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现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进行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最终成果。三是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XX段)沿线城市设计,以交通引导理念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已基本形成成果。
4.不断优化镇村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编制完成《XX市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由省住建厅组织论证通过,报省政府批准实施。会同市文物部门开展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经省住建厅、文物局组织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巴城镇成功入选“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根据《XX市镇村布局规划》,我市所有31个特色村、189个重点村和218一般村(除高新区22个一般村无编制计划外)已全部形成规划成果,今年上半年,按计划继续推进村庄规划成果的公示、论证及审批,完成千灯镇歇马桥村村庄规划公示、锦溪镇计家墩新乡村生活项目规划报批工作,以及周市镇26个自然村、淀山湖镇6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
(二)在狠抓专项规划中增强城市功能
1.增强城市民生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设施规划》,确定中心城区核心区范围内社区、街道的行政边界。并以亭林片区为试点,完成深化设计方案,构建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模型,正在开展青阳片区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详细方案。
2.优化城市生态功能。继续推进《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现已完成草案,基本形成市域各片区海绵设施建设管控原则及技术指引。加强区镇对接,进一步深化《XX市城市“六线”控制规划》,涉及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绿化绿线、重大市政设施黄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轨道交通橙线,并将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录入规划综合信息平台,便于日常审批管控。
3.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继续积极推进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规划建设,完成《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沿线交通一体化交通详细规划设计》、《苏州市域轨道S1线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中期成果。及时启动XX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停车系统规划等。
4.升级城市市政功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完善《XX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为规范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建设步伐,配套起草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草案)》。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综合管廊建设可行性,向市轨道办呈报了《关于与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的请示》。目前,XX市中心湖二号路地下综合管廊已开工建设。为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有效指导我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XX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
5.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为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高质量完成市博物馆、美术馆方案设计。根据《XX市城市雕塑规划》和《XX市雕塑规划管理意见》,开展了第一批雕塑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第一批公开招标的2个点位已经完成方案招标相关工作;另外7个点位海选工作也已完成专家评审。
(三)在推进改革创新中优化审批管理
1.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报城建例会讨论。完善规划编制制度建设,拟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通知》,从协调机制、成果入库、动态维护、调整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范工业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加强对方案的审查指导,结合XX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了《XX市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审查导则》。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市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在工程项目中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审批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并在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运用。
2.努力推进审批服务创新。为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办事,打破传统审批的固化模式,创新推出“容缺受理”弹性审批流程。对主要条件具备,次要条件或手续欠缺的审批事项,放宽受理门槛,提前进入审查,予以“容缺受理”。并通过跟踪服务,主动沟通,确保缺项及时补正,实现依法服务、特色服务、高效服务的同步到位。为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基层办事,在“表单整合、项目申报、网上审批”三个环节创新推出“嵌入式”服务。通过“三表合一”建立嵌入式申请、标准格式落实嵌入式管理、共享数据实行嵌入式审批,非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6项缩减为9项;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0项缩减为6项,切实方便了项目报建,提升了服务效能。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审查59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张,用地面积75.34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08张,建筑面积177.86万平方米;核发验线证明68张;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核实证73张,建筑面积189.24万平方米;受理及审查店招店牌、户外广告21件。
3.着力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建立在建项目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对管辖范围内181项在建项目进行全覆盖监管。通过区域联动,开展拉网式违法建设排查认定工作。积极参与“263”专项行动,联合各区镇规建部门对全市538家重点监管工业企业的规划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已完成排查372家。对《2017年苏州市列入省第十三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名单》中我市涉及企业(46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排查,完成排查35家。对《XX市化工企业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中涉及企业(143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排查,完成120家。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立案处罚违法建设案件6起,做出违法建设认定移交291件,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
(四)在现代技术运用中夯实规划基础
1.启动全市用地信息普查(重点单元)。拟在测绘XX市大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基础上,通过对用地信息和建筑信息的普查,生成带有多种属性信息的标准化地形图,并引入三维实景技术,构建具有实景可视信息和丰富用地、建筑信息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XX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投标。
2.完善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继续根据实际需要扩充平台功能,完成了规划监察系统建设工作,开发了在建项目“双随机”监察系统,实现了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监管及违建入图入库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完成了全市城镇未治理D级危房档案信息化入库工作。配合经信委核对了全市工业企业信息。下一步,还将完成网上报建系统建设及应用拓展项目建设。
3.推进2017年XX电子地图更新、地下管线数据更新测绘。
(五)在“六个一”大走访中密切联系群众
制定了《XX市规划局常态化推进“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时间召开“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局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目标、任务、要求、组织工作作了全面部署。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紧扣“两聚一高”,强化政治责任,突出问题导向,全局19个走访调研小组对所挂钩的周庄镇高勇村、双庙村村民家庭已全部走访一遍以上,仔细了解家庭情况,深入收集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作了详细记录。对能当场能解决的给予反馈解决,对不能解决或需转办的,做好解释工作或给予转办。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积极延续、加快推进、全面完成上半年正在开展的工作的同时,下半年,我局还将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总规落实
在完成总规成果论证、报批的基础上,加快总规的实施步伐。根据总规要求,及时指导各镇开展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根据《关于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及《XX市单元规划》,逐步对城市核心区所涉及的单元及跨区镇行政界线的单元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下半年重点完成B11、C12、E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市域其它发展单元,指导各区镇根据单元定位,明确编制要点和内容,力争于年底前完成控规编制。
2.抓城市设计
适时开展城市总体设计,强化地域特色、建筑风貌、城市文化的“基因”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积极推行全市拟出让地块必须预先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3.抓存量更新
结合危房治理,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计划完成老城区及城北地区6个片区的更新规划研究工作。突出民生改善,推进被撤并乡镇更新研究,重点完成张浦镇大市地区和千灯镇石浦地区更新研究。立足产业特色,围绕打造全市10个特色小镇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引导和方案设计工作。
4.抓空间拓展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空间延伸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予积极利用。按照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求,大力开展XX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修编,结合轨道交通S1线沿线站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地下人防规划等,推进轨道、管廊、人防等多规合一,重点研究地下空间的横向连通开发及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5.抓生态控制
结合规划工作实际,继续全力配合及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完成海绵城市、六线控制、绿道网等专项规划,切实在引导和保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方面贡献规划力量。
6.抓交通引导
结合新一轮总规及控规编制,根据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及方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新一轮《XX市综合交通规划(2017-2030)》修编,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轨交S1线配套规划的同时,适时开展XX轨道K1线预可行性研究,为XX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开展“自愿停驶,绿色出行”实施方案及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引导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6.抓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继续推进“容缺受理”流程,将服务固化为制度。由规划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增设“容缺受理弹性流程(试运行)”,同步进行电子审批,实质性提速增效。促进全市统一运作规划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筹规划智慧政务建设,强化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撑作用。
7.抓执法监察
继续完善、实质运用规划移动监察系统,推进违法建设认定情况入图入库,提升执法监察效率效能。运用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在建项目定期检查、抽查工作,力争早发现、早制止,减少未报先建、批建不一现象发生,切实履行好事中事后监管职能。
8.抓调研走访
扎实开展、圆满完成“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倾听搜集基层、百姓心声,切实解决基层、百姓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档案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上半年,我县档案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大”发展理念,紧扣项目落地年,聚焦“一路二水三项目”中心工作,以面向社会,服务民生为重点,以拓宽档案发展领域、深挖档案文化资源、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为抓手,树立“科技强档、依法治档、服务活档”的新理念,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做到时间过半,目标任务完成过半。
一、强化项目建设
一是启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今年县上安排我局爱教基地建设专项资金x万元,主要用于多媒体报告厅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基础装修工程、视频器材、桌椅采购,项目将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是开展门禁系统项目建设。安排落实项目资金x万元,通过招标,配备馆内24小时温湿度监控设施和档案馆(库)门禁系统。项目正在施工中,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了各项设施的安装工作,届时将使我县档案馆库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大步向前迈进。
三是启动数字化项目建设。落实数字化项目资金50万元。近段时间以来,我局对多家档案数字化机构进行了调研,参观学习了遂宁市、市中区等档案局数字化工作先进经验,对比了我县档案工作和项目经费情况,研究确定了我县今年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正开展需求论证,拟于6月份完成项目招标,年内完成今年的数字化目标任务。
二、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三大”体系建设之本,是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之本,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围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半年,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我县档案工作纲领性文件。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通过积极主动向县领导汇报,与县委办、县政府办等相关部门协调,由县委、县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委办发﹝2017﹞x号),对我县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工作目标。
二是加大我县档案移交力度。根据我县新馆建设的情况,由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到期档案移交工作的通知》,对全县近二十年应移交的到期档案制定了接收计划,明确了应移交进馆档案的范围、质量要求、移交程序、组织领导作出明确规定。今年底前,我局将对全县56个单位2006年前整理规范后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
三是创新档案工作,引入中介服务档案工作。自今年以来,县档案局大胆探索,立足单位工作实际和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服务的要求,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在确保档案保密的前提下,推广政府购买档案事务服务。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有关专业机构提供档案管理技术、设施、劳务等服务,激活社会资源、节约成本、规范服务、统一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选出了两家质量可靠、服务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供各单位选择,作为我县各单位专业档案服务机构,促进了我县档案整理规范化上档升级。
四是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根据我县档案移交工作实际和档案整理新规则的出台,今年4月11日,我局和县行政学校联合举办了全县档案工作人业务培训班,专门聘请乐山市档案局业务专家实地授课,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服务中介机构等10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我县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是规范整理遗留档案。对十年前移交到我馆的转制破产企业共22个单位未整理的档案约x卷,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规范性整理,于6月中旬整理完成进馆。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数字化项目将是我局今后几年持续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数字化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于2020年我县馆藏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
完善管控流程,强化IT治理
纵观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铜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历程,2008年成为其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期。在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关口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云铜集团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起点低、差异大、认知低、要求高;无组织、无管理、缺技术、缺人才。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云铜集团面临着业态多元、管控模式多样的挑战,迫切需要完成4个转变:
(1)从重视销售收入转向重视利润和效益;
(2)从注重提高冶炼产能转向重点实施资源战略,加强矿山建设,提高原料自给率;
(3)从粗放经营转向精细化管理,靠管理创新增效;
(4)从强调做大转向致力做强,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为此,云铜集团制定了一系列IT发展战略,描绘云铜集团未来的宏伟蓝图。
首先,重新了构建组织架构,完善了管控流程。其次,紧紧围绕基础建设,在网络、数据中心、安全以及在灾备方面展开项目。第三,通过初级应用提高员工办公效率效率、改变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
(1)云铜集团建成3个视频会议中心、39个视频会议节点。远在千里之外的内蒙赤峰云铜、雪域高原的迪庆矿业、世界屋脊的拉萨天利等所属企业都能够通过电视传输画面,清晰、近距离地参加会议。
(2)云铜集团协同办公平台以OA系统为主,RTX即时通讯系统、短信系统、邮件系统与OA系统整体配合协同运作。通过LDAP服务器和活动目录域控制器,对用户身份进行统一认证。
(3)企业门户。
云铜集团企业内部门户包括信息门户,知识门户、应用集成、代办集成、协同平台、报表中心,单点登录、搜索等功能。在同一UI和VI风格的基础上,涵盖了总部和所有下属单位。
(4)经营管理系统。
经营管理系统在同一财务部,生产部、营销公司的数据提报口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把全公司生产、营销、财务的业务数据和主要经济指标及走势图标提报给公司相关领导,为其经营决策分析童工支持和帮助。
(5)实现OFFICE系统,桌面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工程制图软件等的正版化。2010年7月21日,国家九部委(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的国版联[2010]1号文,授予云铜集团“全国软件正版化工作示范单位”称号。
强化前沿性与技术引领性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云铜集团充分结合IT行业各类公司的特点,采取了“大+小、外+内”的合作方式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一般选取一家IT公司、一家本土IT企业,配合内部IT团队开展信息化建设。其中,国际一流的IT公司可以确保企业整体架构,规划、项目组织的前沿性和技术的引领性;本土IT企业能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支持,降低建设成本;IT团队能更好地做好后期系统运维。多年来,云铜集团投资上亿元,完善了内外网,建立了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云铜股份ERP,MES,玉溪矿业大红山数字化矿山,4S1P等系统;同时架构IT核心技术组件、加强团队建设,确保运维效果。这些系统的建设和举措,不仅让云铜集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更加强了云铜集团内部的管控力度,为集团内各领导层的正确科学和迅速决策提供了参考数据,推动了企业向两化深度融合迈进。
云铜股份的全面信息化建设项目灵活实现铜冶炼的“金属平衡”体系;采用“铜、金、银”拆分多金属线的方式进行生产物料(包括原料、产品、在产品等)的管理。2011年,MES系统获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称号。IDC进行项目评估后评价,该项目的五年收益率是325%,投资回收期是1.9年,即到2012年下半年所有的投资即可收回,开始产生净收益,五年的累计净现金流是1.8亿元。
根据铜冶炼材料和电解铜销售的模式及云铜集团营销的方式,云铜股份还在ERP项目的基础上,将公司内部管理触角延伸到港口、外站、铁路站等异地库存,建设了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支持企业内部矿山企业和冶炼企业的业务协同,辅助冶炼厂原料进厂及出厂物流数据的管控和结算,建立了云铜股份的电子商务前台网站(原料供需信息、结算品位信息、产品销售信息)以及电子商务的后台管理系统(原料采购管理、产品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品质管理、结算管理等),实现了内部市场的电子商务运作。
同时,为了强化管控、整合流程、优化协同,推动管理、实现科学决策,云铜集团自2008年底就开始筹划4SIP项目。2010年5月,该项目被列为云南省2010年重点培养的信息化示范企业支撑项目,同时入选云南省十二五项目集群规划项目库。并获2010年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扶持资金400万元。
据了解,云铜集团4S1P项目在云铜集团,云铜股份及下属企业进行实施,其内容包括:集团财务管理系统实施、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集团职业健康安全环保总体架构设计、集团生产管理系统实施和企业门户平台措建。
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在云铜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集团不断平衡局部和整体规划,以小见大,充分发挥个人、团队和部门的最大功能,其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司CEO直接挂帅CIO,由于CEO对公司信息化规划、重点项目的推进都亲自参与,能够充分发挥决策作用。
2对策
2.1系统化建设人力资源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应包含总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整理及扫描录入、光盘备份、查询管理和安全措施等软硬件部分。由于事业单位每日工作中必然产生大量的文字档案,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档案管理能力,保证网络控制的引入系统的性能;第二,提高档案管理的可靠性,磁盘阵列的产品严格依据设计的标准要求选用,且采用多种形式的保护,支持热插拔;第三,办公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衔接要完善,要设计有关资料的查询功能,为多种资源创建衔接基础。
2.2制度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是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时,应按国家推荐的管理标准进行,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内部的管理标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档案目录和数据库应符合国家标准,利于实际操作;应对各文件及档案的内容、著录项目、数据库结构和格式等作出统一规定,对档案数据库管理软件、硬件的文档格式、数据指标等进行统一规范,方便电子目录入档案馆后能实现及时的数据共享。
2.3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档案人员应更新观念,调整心态,不断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使档案信息能充分发挥最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满足事业单位的科研、管理和生产的需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是一切创新工作的内在动力,因此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将创新意识贯穿在整个档案管理工作中;二是知识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需要拥有诸多的知识储备才能进行,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地丰富知识,与时俱进地掌握各种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探索档案管理规律,成为高质量的工作人员;三是能力创新,创新能力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力量,创新能力是衡量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标准,对于能力的创新需要工作者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一、序言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已经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的重要性,正在探索一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纲要》中提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例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在目录中心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政府形象。
海南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建设资金等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已经远远落在了其它兄弟省市的后面。为此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纳入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硬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使档案部门也在海南“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档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信息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息智能岛”的重大决策,积极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二、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九五”以来,海南省档案局(馆)就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着眼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使档案信息化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省档案局(馆)初步建成了“三网一库一站”,“三网”即建成了90个信息点的局域网,按照物理隔离的要求,分别联通了党政专网、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建立了档案基础数据库,现有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一站”即开通了海南省档案信息网站——“琼兰阁”,为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提供了新的阵地。各市县档案局(馆)结合实际,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领导和投入,市、县档案局(馆)都开通了档案网站。县级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计算机拥有率、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
㈠档案信息资源情况。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9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9个,专门档案馆1个,部门档案馆4个,企业档案馆2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3个),馆藏1733个全宗,36.08万卷档案,音像档案974盘,照片档案5.27万张,电子档案264(盒、张)。通过开展档案馆达标升级活动,各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专题卡片等各种检索工具。已录入计算机的档案案卷目录有12万多条,文件级目录近150万条,约占馆藏档案著录任务总量的15%。
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156个,室藏31.11万卷档案,音像档案31626盘,照片档案2.95万张,电子档案1318(盒、张)。各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每年有大量的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而这些已经存储在磁盘上的电子文件,经签发打印成正式的纸质文件后,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据调查,在省直单位中,有近10%的单位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件归档采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方式;有少量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开始收集电子文件,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始这项工作。
市县属机关、企事业档案室2300多个,室藏档案约60万卷。除极少数单位外,绝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
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拥有计算机145台,服务器7台,复印机29台,中央空调3套、分体空调机109台,去湿机42台,消毒设备9台。海南省档案馆九十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个完整的局域网,全局接入点90个。由于服务器购买较早(1996年),配置低、性能差,根本无法满足今天大型应用的需要,不能承载大型数据库和海量业务数据,更不能运行依赖于高性能服务器的网络应用。安全防护设施几乎没有,档案数据保密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
市县级档案馆硬件建设较差,各级政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过少,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纳入本地、本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档案事业发展计划,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未有档案信息化建设成分。除海口、儋州、澄迈等少数几个市县外,大多数市县都仅配置一台计算机,而且档次很低。有5个市县档案馆没有复印机、去湿机、空调机等设备。18个市县档案馆中,仅有3台消毒设备。
省属厅局单位档案室设备配置情况相对较好,省属机关、企业事业档案室拥有电子计算机167台,服务器17台,复印机60台,分体空调机171台,去湿机95台,消毒设备为零。档案管理被评为省一级的单位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部分单位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的办公或业务计算机网络连接,个别单位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文件、档案管理自动化,做到了电子文件的实时归档,即时提供利用。
㈢人才队伍情况。
从1998年开始,省档案局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操作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全省大多数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受过培训。通过培训,各级档案干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计算机知识不断丰富。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257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79人,占31.73%,中专以下人员67人,占26.07%。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中,专职人员115人,大学本科以上30人,占26.08%;中专以下人员22人,占19.13%。
全省共有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7人,仅占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的3.11%;馆员26人,占10.12%;助理馆员以下初级职务73人,占28.40%。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大部集中在档案局(馆),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不足20人。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专业人才廖若晨星,现职档案人员中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仍不多,尤其是既懂档案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部分市县档案部门由于没有人才,现有设备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㈣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海南省档案局在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按国家档案局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档案工作,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完善和形成了一整套地方档案工作标准,很好地规范和保证了全省档案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近两年来,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省档案局先后制订了《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并与省信息产业局联合转发《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对全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现在又在抓紧制定《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机关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标准》、《海南省机关档案数字化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规范、标准仍偏重于档案业务本身,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制定上则存在很大不足,使档案业务和信息化之间产生脱节,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我省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政务外网建设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法制化。2010年以前要达到以下目标:
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业(部门)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基础目录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
㈡依托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设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文档数据中心,使文档数据中心成为本级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内首先在海南党政内网上构建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为省直机关各用户提供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利用等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海口市档案局也应在近两年内在市党政网上建立“海口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㈢对现有各级档案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市县档案馆主页全部实行独立域名管理,并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公开文件,全面提升全省档案工作信息网络的质量和水平;
㈣在我省电子政务平台上构建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各种载体档案和相关电子档案同步的接收平台;
㈤在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及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平台下进行“三网一库”(内部局域网、行业广域网、社会公众网、档案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和海口市数字档案馆,使社会公众获得“一站式”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开放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内部局域网,主要是局(馆)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内部公文、信息、会务、督查及档案采集、整理、管理、鉴定、检索、编研、利用、数字化等主要业务网上办理,为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铺设道路。
行业广域网,就是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建设工程,建立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服务及与全省各市县档案局(馆)联网的全省档案信息资源专网,实现省直机关内部网间网的横向互联和信息共享,同时与各市县档案馆、档案室之间纵向的政务信息传递、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等。
社会公众网,就是依托各级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局(馆)省级档案门户网站,在网上公共信息和档案信息,力求在解决网络安全和保密问题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和系统专业网上进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现行公开文件的网上查询和浏览服务,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程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及对全省档案信息网络实行统一管理。
档案数据库建设,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最新标准规范和数据格式,建设一批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如档案目录数据库、原文信息数据库、典藉史料数据库、各种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
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
㈠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⒈提高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到2006年底,海南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普遍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到2010年底,省级机关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要达到100%,市级机关要达到80%,县级机关要达到60%。
⒉建设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目前,海南省档案馆和海口市档案馆已建成局域网。到2005年底,三亚、儋州两市档案局(馆)建成内部局域网,其他市县档案局(馆)争取在2007年底以前建成内部局域网。有条件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也应积极建设内部局域网。
⒊接入党政网平台。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建设,档案部门的局域网要按规定要求接入市、县党政专网,并通过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省档案馆互联互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⒋逐步添置档案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各级档案馆和单位档案部门应当购置扫描仪、音视频数字转换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适应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
⒌提高档案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各级档案局(馆)应当加强对库房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信息化改造,提高档案保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
㈡全力开展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
⒈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目录数据的质量。到2007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建立馆藏全部档案的案卷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和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市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10万条,县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5万条。从2005年起,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接收档案进馆时,应同时接收符合要求的机读目录,没有机读目录的档案应补齐著录条目,否则不予接收进馆。
⒉开展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级档案馆和机关单位档案室要有步骤地开展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制定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计划,安排适当投入,逐步开展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符合质量标准的档案全文数据库。
⒊稳步推进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对录音、录像、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5年底,省档案馆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分别建立语音、视频和静态图像数据库,并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研究,争取成为全省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示范基地。有条件的市县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以及机关单位档案室也应当尽快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7年底,各市县档案馆都必须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任务。
㈢筹划建设省、市数字档案馆。海南省档案局要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安排,在2005年内提出《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技术方案》,争取纳入次年的省级信息化建设计划项目予以实施,逐年完成。海口市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程也要同时启动,力争早日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有:
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四个平台建设:
⑴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网络传输平台主要由局域网络、党政内网和国际互联网络三个平台组成。局域网络平台,承担数字档案馆内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主要业务工作。党政网络平台,连接各市县委、政府计算机中心,实现市县档案馆与进馆单位档案室网络连接,通过省党政内网的光纤主干线路将全省档案网络连成一个整体。市、县档案馆必须与本地信息部门配合,使档案馆的布点工作顺利完成。国际互联网络平台,是数字档案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外部网络平台,承担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在线利用等工作。
⑵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主要建设电子目录采集平台,全文数据采集平台等,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日常采集工作。目录采集平台主要承担馆藏各种档案资料目录数据的采集,进馆单位数据采集等工作。全文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档案采集、电子档案数据采集、照片档案采集、多媒体档案采集、资料信息采集等平台。
⑶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建设。存储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馆内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全文存储管理服务器、磁带备份系统等设备,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信息工作。
⑷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一是馆内应用平台建设,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查阅利用、编辑研究等功能。二是国际互联网档案信息和在线利用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站建设,提升现有档案网站的功能和质量。三是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用于接收电子政务产生的电子公文数据,接收通过机关档案管理系统整理完毕的电子档案数据,开展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在线利用工作。
⒉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抓三个类型的数据库建设:
⑴档案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存储著录标引产生的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放的档案二次文献,主要包括档案资料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字档案馆目录数据库主要数据来源包括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各进馆单位档案目录数据。
⑵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文本数据,移交进馆的电子档案数据,重要资料信息数据。
⑶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照片档案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数据,馆藏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后形成的多媒体信息。
㈣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
⒈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组织宣传、贯彻国标《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开展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使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
⒉开展党政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按照文档一体化原则、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的原则、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以及机关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的要求,2005—2006年,在三个以上省直机关、五个以上市直机关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试点。至2010年底止,有20%的省直机关建成数字化档案室。
⒊继续进行《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研发,争取在2005年底前完成软件定型并予以推广,以满足机关办公自动化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求。
⒋抓紧构建省级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省档案局(馆)利用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的建设,在2005年初,进行有关调研、设计概念模型、制订政策框架、设置与电子文件标准,建立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的有效工作机制,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利用电子文件提供有效服务。对电子文件海量存贮与安全保管技术进行研究,使得在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像纸质文件一样得到永久保存。至2005年底,初步建成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㈤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⒈继续推广先进、实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按照“相对统一、标准通用”的原则要求,在全省推广应用《琼兰档案管理系统》、《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等档案管理软件。
⒉建立文档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各级档案局(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要积极参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建设,对文档一体化应用项目提出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做好文档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衔接。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融合。
⒊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各级档案局(馆)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和政府上网工程。各市县档案局(馆)均应对现有档案公众网站(主页)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更新,尚未获得独立域名的市县应在2006年底以前办理独立域名,自主进行管理,并且要有计划地上载开放档案目录以及已公开的文件、档案全文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文档信息服务。
省档案局(馆)于1999年开通公众网站——“琼兰阁”后,在2004年又开通了党政网站,并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上载。有条件的市、县也应积极开通党政网站,为机关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各专业、部门、企事业档案馆和专业主管部门建立的档案网站,要与海南省档案馆网站相链接。
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公开政务信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要将海南省档案网站——“琼兰阁”建设成具有海南特点,档案特色,较高水平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档案信息服务。
㈥抓紧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设
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加快研究和制订我省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⒉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各级档案部门都要学习、宣传与贯彻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省档案局结合全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海南省地方性标准规范和实施办法。在今后几年,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优先制订本地区电子文件归档及档案信息采集、交换、整合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十一五”期间,急需制定的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标准有:
⑴《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细则》(地方标准)
⑵《各类档案数据库结构标准》(地方标准)
⑶《档案数据交换格式》(地方标准)
⑷《网站资源归档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⑸《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⑹《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⑺《录音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⑻《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⑼《数字档案馆设计与建设规范》(行业标准)
⑽《档案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行业标准)
⑾《档案文件开放控制办法》(行业标准)
⑿《数字化声像档案著录规则》(行业标准)
⒀《多媒体信息采集操作规程》(行业标准)
五、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将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拥有越来越现代化的手段,所处的技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临的仍将是艰苦的工作,如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加工与建库等,在网络化、一体化过程中,还将会涉及资金、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㈠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级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㈡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档案部门应围绕“三网一库一站”和电子文件管理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格局。档案信息化要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
1.要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2.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
3.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引入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㈢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各级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⒈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制订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系统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的培养、使用和考核,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安全。
⒉分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管理。抓紧构建省馆局域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在2005年内要确保完成省馆局域网络防火墙建设,使之成为全省档案部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示范工程。
⒊加强数据库管理,采取脱机备份等有效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⒋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所有上网信息的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
⒌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㈣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向前发展的趋势,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即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人员,信息分析与研究人员,数据库生产与维护人员,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才,网络环境创建与运行维护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对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的补充与更新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现代化不仅取决于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与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的速度。面对人员需求上的这一变化:一是档案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对在职人员可进行在职培训或出去深造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各级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必须接受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其次,单一的人员结构已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档案管理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应注意引进这些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各市、县档案局(馆)在近年内,要至少配备一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成为档案、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㈤加强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
档案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支持,要逐步研究和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如信息技术人才政策、行业信息应用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标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进行,因此要深入学习研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交换、政务公开、信息资源保护、企业信息化、信息产业、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信息产权、信息市场管理、信息产品价格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我省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推动我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法制环境的保障体系。
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水平。发挥有关学会、协会、机关、团体的作用,请一批专家、顾问和有专长、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以及系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