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13 09:23: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篇1

[9]洪毅,杜平.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2-28.

[10]吴开松.中国民族地区县级电子政务平台服务能力实证研究[J].江汉论坛,2011,(5):24-29.

[11]周伟良,朱方洲,汪清.欠发达地区县级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政务,2010,(12):64-67.

[12]赵殷.我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前瞻[J].管理观察,2014,(8):33-38.

[13]朱慧勇.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2):136-140.

[14]李继光.贵州省县级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2,(12):32-35.

[15]王鼎,李和中.以电子政务为依托的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研究――以G市M区为例[J].电子政务,2013,(10):58-64.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8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和协调,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

从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在称谓上稍有不同,主要有“高校电子政务”、“高校电子校务”、“高等教育电子政务”、“高校校务信息化”等不同表述,但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张琛认为,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公共电子信息服务与在线业务、教育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化规范和标准规范、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人才培养、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体系与保障体系、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小范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统计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网上招生录取与调剂系统、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监管系统等[1]。

王勇杰则认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校园电子政务建设则由下面基本组成部分: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资产管理、校园信息、校园网站、论坛、远程教学、图书馆管理、电子备课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系统维护等[2]。

王根健认为,教育电子政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电子校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子政务特指高等院校的电子校务,是指高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实现公文、信息传输无纸化,提高院系和部门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师生员工方便快捷地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参与决策,更好地实现校务工作的现代管理[3]。

二、高校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王立新概括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功能:(1)展示(Show);(2)(Distribution);(3)服务(Service);(4)教育(Education);(5)交流(Communication)[4]。

王立新从比较高校电子政务系统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异同入手,分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1)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建立在一个极具效率的网络平台上。(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明确,业务规则。(3)高校电子政务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相比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的特点。(4)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5)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可以由高校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来建设[4]。

张琛则认为,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是迎合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需求;(2)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缩短常规事务的处理时间,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加快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了信息的价值性,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3)推行电子政务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1]。

王拔群认为,推行高校电子政务有四点必要性:(1)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了电子政务办公的条件;(2)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有利于各部门和全校师生员工之间达到互动效果;(4)有利于提高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5]。

三、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积极广泛的学术探讨。王长全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在电子政务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3)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4)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6]。

李烨阳则指出,由于高校电子政务项目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建设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及院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少高校站点在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安全性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从页面制作、审批、更新,流程管理,应用开发,安全性保证,与后台应用系统(如OA和业务系统)集成的以及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运营方法和技术平台还有待建立和完善;(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所高校对于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及所遵循的信息标准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3)高校对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漠视现象,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培训工作做得远远不够[7]。

王勇杰则将校园在建设电子政务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管理观念的问题;软硬件的矛盾;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多头管理之间的推诿现象;安全问题等[2]。

王拔群则强调,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有其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不仅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而且在高校之间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高校推进电子政务的难点在于认识观念不强、存在无序现象、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等几个方面[5]。

周敏认识到,“行政保密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报告‘好消息’”、“监督机制的缺位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成为‘硬件摆设’”、“资金短缺不利于电子校务建设的长期性与连贯性”是目前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所在[8]。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观念仍然落后,重视程度不足;(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作共享不到位;(3)软硬件建设存在问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4)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5)应用水平整体偏低;(6)配套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7)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8)资金投入不足;(9)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10)监督机制缺乏。

四、推进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在提出了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靳海亮、高井祥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领导、系统规划;(2)准确定位,搞好设计,降低成本;(3)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4)完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安全;(5)要加强管理和服务[9]。

王勇杰则指出以下几点:(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2)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电子校务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2]。

朱飞强调,要构建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管理新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重构管理理念是先导;加强软硬件建设是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关键;提升人员能力是核心[10]。

王拔群对高校实行电子政务办公提出几点建议:(1)要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2)选用合理软件和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3)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4)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6)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5]。

周敏认为,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应当是:(1)行政改革,还电子校务“信息公开”的重要职能;(2)利用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披露”式的行政监督;(3)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4)系统规划,科学管理,促进电子校务的发展[8]。

王达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做到以下五点:(1)组织落实、机构到位是保证;(2)建立电子政务队伍是关键;(3)队伍信息化水平的培养提高是基础;(4)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5)分步实施,从易到难,稳妥展开[11]。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系统规划,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明确职责;(2)加强高校上下级、高校部门之间和不相隶属单位的广泛协作与交流,整合各高校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共享;(3)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用合理软件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大技术开发和普及力度,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推动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保管;(4)准确定位,搞好设计,系统规划,科学管理,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5)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加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性;(6)出台实施细则,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7)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8)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9)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注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电子政务队伍;(10)完善高校电子政务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琛.对高等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36).

[2]王勇杰.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电子政务发展[J].时代经贸,2008,(S1).

[3]王根健.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王立新.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3).

[5]王拔群.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1(4).

[6]王长全.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3).

[7]李烨阳.浅谈高校电子政务建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

[8]周敏.对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篇4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篇5

1.引言

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就是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数据和事实,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模型,对电子政务建设成本与效益进行客观、准确评判的过程。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信息源泉和导向。所以对现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归纳和分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2.国外电子政务评价体系

伴随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测评全球电子政务绩效状况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在连续几年的跟踪测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电子政府成熟指数

2008年,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对全球190个国家的电子政务进行了调查, 将结果编制成各国电子政府成熟指数(董礼胜、雷婷,2009)[1]。指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政府网站的内容和网站的成熟度;(2)对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数据分析,共包括6 个指数, 即一个国家的计算机数量、互联网主机数量、上网人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电视机数量的百分比;(3)人力资本的数据分析, 包括人力资本的发展指数(是否倾向于接受并使用电子政府提供的数据)、信息获取指数(是否拥有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服务)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对上述三方面综合分析,即得到电子政府成熟指数(见表1)。统计指数表明:美国电子政府成熟度指数为0.8644,全球排名第一;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处于0.7-0.8之间,我国电子政府成熟度指数为0.5017,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2.2 埃森哲咨询公司的总体成熟度

世界著名的埃森哲咨询公司从2000年开始,就用其特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分析评测(李鸣,2010)[2]。该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总体成熟度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门户的电子政务绩效,总体成熟度由服务成熟度和客户关系管理两个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后的分数,其中服务成熟度包括服务成熟广度和服务成熟深度两个方面,权重占70%。客户关系管理是指政府服务的完备水平,占权重的30%(见表2)。

2.3 TNS(Taylor Nelson Sofres)咨询公司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TNS咨询公司是世界第四大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在全球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主要从事社会和政府方面的研究。该公司提出自己的一套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赵小伟、葛晓萍,2010)[3]:1、发展程度(延伸的社会广度和行业深度);2、应用程度(政务的技术能力和集成度);3、人口覆盖面;4、对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关心。通过问卷方式向各国电子政务用户、网民和一般公众采集原始数据,并将回收的答卷按对象划分为七种类型,通过细分答卷对象来获得更加具体的评价结果。

2.4 Gartner咨询公司的电子政务有效性评估

Cartner咨询公司致力于对特定电子政务项目有效性的评估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电子政务项目的有效性(张红亮、梁晓鹏、亢爱国,2009)[4],即对公民的服务水平、运行效益以及政治回报,而每个大类又包含一系列具体参数。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成本效益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应该围绕政府职能的根本作用进行评价,包括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内容的满意程度、电子政务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对电子政务参与政治事务的促进作用。

3.国内电子政务评价体系

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自1997年12月起《中国互联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5];截止到2010年1月,共发行25期。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报告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数量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网络应用、网民对互联网使用的态度和非网民状况。调查内容包括被访者是否上网,被访者背景信息,网民的上网行为、上网深度、上网体验等。

3.2 计世资讯公司

计世资讯公司在《2007-2008年中国政府公众网站评估研究报告》中,采用网站内容服务、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3项指标体系,对我国大中城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该研究报告集中对当前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转型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度评论,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政府网站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

3.3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于2002年11月了《中国电子政务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在提出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战略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评测战略、运营战略和IT战略三方面对国内电子政务战略规划进行了分析,详细描述了如何对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战略目标、可用的资源和能力、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进行量化评测。

3.4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6月《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该研究对中国所有地级市政府网站进行了4次数据采集,从信息上网、网上信息使用指南、网上办公、对外经济服务、互动性、链接情况、时效性、国际化程度、网络安全、隐私性10个方面进行评分,综合权重计算得出电子政务网站的绩效水平。

4.小结

国内外众多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既有各自的优势,又存在不足。综合来看,各评价体系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普遍在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定性评价指标居多,在实际应用中难免要用到专家评价,而难以控制人为评价主观性、倾向性和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导致评价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此外,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提出的评价体系经常追求理论上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而忽略了当理论运用于实际时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数据获取困难而流于形式。因此,要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准确、公平、客观的评价,首先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系统、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董礼胜、雷婷,国外电子政务最新发展及前景分析[J]. 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11)

[2] 李鸣,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4)

[3] 赵小伟、葛晓萍,国际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与现状[J].电脑知 识与技术,2010(03)

[4] 张红亮、梁晓鹏、亢爱国, 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阶段模型研 究[J]. 新世纪圈书馆,2009(06)

[5]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M].中 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07)

[6] 杨云飞、白庆华,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J].计算机应用与 软件,2004(08)

[7] 张成福、唐钧,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思路[J].电子 政务,2005(12)

[8] 颜佳华、宁国良、盛明科;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子政务绩 效评价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5(12)

[9] 陈立立,行政生态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动态指标构建 模型研究 [D]. 电子科技大学,2008

[10] 陈强、赵珏; NPS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上 海管理科学,2007(12)

篇6

电子政务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政府工作模式,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它超越了时间、空间与部门之间的局限,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服务型政府以“公民本位”为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程度、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组织结构的重新构建以及政府行政方式的改变。然而电子政务是如何影响服务型政府的?怎样评价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性?怎样找出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相对于这些问题,有关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文章十分有限。因此,本文提出了电子政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某市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了评价。

一、国外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

电子政务在全球发展,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标、对象差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归纳为技术类、服务类、项目类和综合性四种类型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目前国内外的大多数相关研究中,从政府服务的角度出发,以政府网站作为评价对象,具体针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功能完善程度等的研究居多;而以电子政务系统作为评价对象,研究电子政务系统对经济和社会促进作用的评价文献较少。为此本文初步建立适用于评价电子政务系统内外部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评价,为相关部门针对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些借鉴。

二、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综合评价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保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评价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建立的指标体系更加合理,更有说服力。要在系统性和层次性统一的原则下,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既要定性也要定量,尽量使指标间关系明确、直观。

本文选取某市电子政务系统作实证分析,在参考若干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该市的特点,将电子政务系统绩效作为评价的总目标,然后进一步细化得到如表2所示的主要指标。

电子政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级评定的方式进行。一级大类指标3个,分为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系统基础建设水平和产出效益,从宏观角度对电子政务评价;二级指标9个,比较集中和全面地概括了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的要领。各主要指标意义如下。

1、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第一,政务公开程度。该指标反映了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开化透明化的影响。它可以从电子政务是否实现在线咨询、在线电子投票、政务信息公开、市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等功能来评价。第二,公共服务质量。该指标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可以从网上审批应用情况、网上信息服务和服务渠道的多样化情况、网上咨询互动服务情况和共总满意度等方面来评价。第三,突发事件应急。该指标是反映政府在运用电子政务系统针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情况。第四,网上交流互动。该指标反映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网上便捷沟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

2、系统基础建设水平。第一,信息基础建设投入。该指标反映了政府资源整合状况,可通过服务对象覆盖的范围、可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来进行评价。第二,网络维护投入。该指标反映了电子政务安全水平,它应从信息备份、防非法侵入、信息安全制度与安全意识培养等措施的应用状况方面进行评价。第三,运营成本。该指标反映了政府在网络应用基础上办公自动化状况,它主要是从是否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文档共享、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会议管理、信息集成、信息、电子邮件、个人数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日程安排等功能来评价。

3、产出效益。第一,行政效率提升度。该指标反映了实施电子政务所带来的效率。它主要是从实施电子政务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来评价。第二,资源共享程度。该指标反映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互动共享情况以及政府之间工作的协调推进情况。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模糊评价模型

1、模糊评价矩阵的确定

(1)首先建立评语集,评语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作出总的评判结果组成的集合,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获取这个评价结果,通常用V来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对每一个属性层的每一个指标都设计一组模糊评价值,如五等级的模糊评价值{优,良,中,较差,差},七等级的模糊评价值{非常好,好,较好,一般,差,较差,非常差}。但是由于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而且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应用当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评语集。

(2)确定模糊评价矩阵。采用问卷调查法让评判者对各因素进行评判,建立各子集的单因素评价矩阵。设A1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b,A2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c,A3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d。则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b={B1,B2,B3,B4}T,c={C1,C2,C3}T,d={D1,D2}T。

2、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其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评价电子政务,必须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确定权重有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

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下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在计算前应聘请有关专家两两比较决定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设Bi对A1权重为bi,记为U1={b1,b2,b3,b4},同理Ci对A2权重为U2={c1,c2,c3},Di对A3权重为U3={d1,d2},Ai对A权重为U={a1,a2,a3}。

3、建立评判模型,进行模糊评判

设准则层的模糊评价集为Y1,Y2,Y3,则根据上述假设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单一准则层的综合信息评价矩阵,即Y1=U1×b,Y2=U2×c,Y3=U3×d。

根据单一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矩阵,我们可以综合得出综合评价矩阵,即Y={Y1,Y2,Y3}T,因此目标层模糊评价集A=U×Y。

4、评判结果的处理

将评语集V中的各元素量化,规定V中各元素的临界值,设G为各等级评分向量,由以上所求矩阵可得在该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中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系统基础建设水平、产出效益及电子政务系统绩效的评价值,值越大说明相应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性能越好,成本收益比越低,该系统的绩效也就越高。

四、实际应用

本文选取某市电子政务系统为实例,结合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估方法,对其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估。

1、设定评价集

对电子政务系统绩效的评价,我们才用如下评语集。

V={V1,V2,V3,V4}={优,良,中,差}

2、通过调查得出综合信息评价矩阵

采用问卷调查法让评判者对各因素进行评判,建立各子集的单因素评价矩阵。调查结果见表3。

3、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设计表格请专家结合该市的特点,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之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权重数为:

U={0.2,0.5,0.3},U1={0.4,0.3,0.1,0.2},U2={0.6,0.2,0.2},U3={0.4,0.6}。

4、根据模型进行模糊评价

根据上述模型的设定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矩阵和目标层模糊评价集分别为:

YI=[0.40.30.1 0.2]×0.890.11000.600.250.1 0.0500.130.550.320 0.1 0.380.52=[0.540.150.160.15]

Y2=[0.60.20.2]×0.810.1500.040.33 0.20.17 0.3 0.5 0.360.120.02=[0.620.220.06 0.1]

Y3=[0.40.6]× 0 0.050.130.820.870.1 0.030=[0.520.080.07 0.33]

A=[0.20.50.3]×0.540.150.160.150.620.220.06 0.10.520.080.070.33=[0.680.120.06 0.14]

5、评判结果的处理

将评语集V中的各元素量化,规定V中各元素的临界值为V1∈[100,90],V2∈[90,80],V3∈[80,60],V4∈[60,0],设G为各等级评分向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G={95,85,70,30}T。

由以上所求矩阵可得该市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系统基础建设水平、产出效益及电子政务系统绩效的评价值,越高者越优秀。结合本文选取的案例,可以得出:

政府职能实现程度B=[0.540.150.160.15]×95857030=79.75

系统基础建设水平C=[0.620.220.060.1]×95857030=84.8

产出效益D=[0.520.080.070.33]×95857030=71

电子政务系统绩效Z=[0.680.120.060.14]×95857030=83.2

由Z的值我们可以看到该市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绩效还是处在良好的等级,但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特别是该系统的产出效益评价值是71,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该市电子政务系统在提高行政效率和资源共享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因此参考本文的评价结果,该市需要在电子政务系统的产出效益这一方面努力,要对行政办事效率和资源共享方面作出改进。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集中和全面地概括了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的要领,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是因为该方法具有实用性较强的优点,能弥补其他方法的不足,可以帮助我们客观、有效地评价电子政务系统,找出影响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便我们可以有重点的改进。

科学合理地评价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绩效,对于促进政府职能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提升行政效率、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为政府相关部门评价电子政务系统绩效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和思路。

(注:本文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633)。)

【参考文献】

[1] 王雪华、葛冬雪: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7(1).

[2] 辛玲、李灿:电子政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2).

[3] 樊爱京: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9(1).

篇7

一、前言

电子政务就是将电子信箱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是转型期政府管理中比较常用的工具。这种网络信息工具主要实现了三项职能,那就是管理、办公以及为公共提供服务。但是在转型期环境下,电子政务应该以何种模式发展成为相关人士关注的重点课题。

二、 转型期电子政务的发展原则

在转型期,电子政务必须要把政府治理转型和发展提升有机结合,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出发展模式,这样的模式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形成发展模式就必须要遵循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必须要和转型协同发展,确保诉求畅通表达,体现出公平正义,通过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管理的公信力;

(二)要将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治理作为目标,不但要兼顾中国特色还要和世界接轨,要经济可行,让电子政务朝着民众用得起、用得上及用得好之发展模式;

(三)努力扩面提质,通过电子政务不但要增强政务的服务能力与水平,还必须要结合区域差异,构建和当地经济水平相适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现在各个国家政府进行管理上都采用电子政务,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每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各个国家都在选择和本国国情相适合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尤其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成为了世界领航者,极少数的国家也成为了互联网治理的时代。中国虽然也在运用电子政务,但是相对而言起步比一些发达国家稍晚,所以和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其发展模式还在不断探索阶段。

三、 转型期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电子政务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在发展模式上也不能够采用唯一模式,就需要结合各种要求来形成。

(一) 满足公众所需的发展模式

政府建设电子政务时,必须要搞明白该网的服务对象,也就是是给谁服务,这是电子政务的首要任务。如今中国虽然也在逐渐运用电子政务网,但是其建设模式上依然以政府作为中心,将政府当成用户对象,甚至还有一些服务功能仅仅是职能所限的内容,只是为了方便给政府提供信息,这种模式颠倒了服务主次。所以电子政务必须要以公众作为中心,满足客户所需,把客户所需当成政务发展起点与输入项,逐渐转换服务的内容与服务向,并在使用中不断进行循环优化。这种发展模式下,不但要丰富信息内容,强化链接与延伸阅读确保信息具备有效价值和实效性;还要考虑到公众所需,要具备亲和力的网络功能,例如在线服务(比如就业服务、教育培训、电子税务等等),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其服务公众能力,特别要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才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如图1.

(二) 适应转型战略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就明确提出,未来的五年中发展经济主线就是要“加快转变的发展方式”,从而可见强化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必然趋势。事实上在经济转型后必然就会是政府转型,因为上层建设不适时改革,就会对经济与社会体制的变化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确保政府具有以效率、服务以及创新作为动力。而政府、经济以及社会极大转型之中,电子政务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促进经济转型的信息平台,比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网络服务大厅等等,同时还提供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舆情平台,比如政务微博,在各种信息平台上就能够实现服务均等化,就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应社会治理化的政务模式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人民的经济及生活水平都被大幅提高,导致社会的阶层化日渐明显,价值经济差异产生的价值观多元化逐渐显现,也就出现了各种矛盾,导致治理社会的协调难度不断增大,以政府作为主体治理模式极难运行了,因此就要增大治理主体,将治理的重心下移,从而探索出最佳的治理边界。在政府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下,必须要朝着社会公众及社会团体等各种利益链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形成激励和治理相兼容的模式,产生出社会治理的共同体,从而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在这种环境下,电子政务不但要成为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互联问计、问政以及问策的平台,还要在该平台上开展有效的、合法的公共治理,确保国家朝着公平、包容以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的转型期应用电子政务是发展必然趋势。但是在应用电子政务上选择那种发展模式,必须要依据实际所需来确定,只有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才能够得到公众认可,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向东.我国电子政务的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子政务,2009(44 ).

[2]寿志勤,靳鹏,杨皖苏,许君.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预测,2010(6).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1.3

1 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发展。在一些电子政务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欧洲、新加坡),电子政务应用已经成为政府对公众的主要窗口和服务渠道。政府服务从基本的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已经逐渐延伸到了纵向服务(例如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协作的服务)和横向服务(例如地方政府跨部门协作服务)。而随着移动通信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国际上电子政务应用更进一步延伸到公民和法人的手机终端,使得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更为泛在化(即对任何人、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而泛在化的电子政务尤其需要以服务对象(电子政务应用中主要是公民和法人)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提供无技术障碍和方便使用的应用。目前国外电子政务应用先进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移动电子政务应用,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方便的获取政府信息服务和其它公众服务。在获取政府信息服务方面,目前已开始有研究探讨个性化服务,但应用还不广泛,仍处于研究和尝试阶段。从2010年开始,我国一些政府公众服务门户就已经开始尝试移动电子政务应用,到2012年底,全国地级市所属近500个区县中,已经有约20%开始尝试移动电子政务应用,主要是移动政务信息服务。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移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将得到快速的普及和深入。更进一步其它的移动公众服务也将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我国移动通讯普及率在过去的10多年中发展迅速,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拥有量超过10亿部,每百人平均81.9部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我国智能手机拥有量近年来以井喷的态势在发展,艾瑞咨询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增速为80.0%。随着低端Android智能手机的推动,今后几年中智能手机将进一步普及和取代传统手机。艾瑞咨询预计到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将超过7亿部。另外,根据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所的最新报告,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中,57%将采用Android系统,21%将采用iOS系统。而由于我国实际情况,Android系统的使用比例将大大超过国际平均比例,预计超过70%。因此,我国逐渐普及的智能手机用户中,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用户使用Android系统。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移动电子政务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如下:(1)移动电子政务应用发展是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今后几年中快速发展和普及。(2)目前国外电子政务发展先进国家移动电子政务服务已从信息公开服务进一步发展到更多的公众服务,但在信息公开服务和其它服务中,个性化服务并未普及,仍然有许多技术需要探索。(3)我国移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应用目前以政务信息服务为主,尽管尚未普及,但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目前的移动政府信息服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未见到成熟和有效的应用案例。

2 需求分析

传统媒体背后的信息接收者是不确定的,政府在信息公开的时候并不能确定什么样的信息被什么人所接受了,而智能手机客户端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用户直接持有的,手机媒体背后的信息接收者更加明确,使得手机更能代表人的存在,这就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的在手机客户端请求自己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其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也会各有差异,一些人非常关心的政府信息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对自己影响并不大。因此以智能手机为媒体的政府信息公开比其他形式的政府信息公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直接性。个性化信息搜索服务是指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经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需求信息及栏目。以移动政务信息公开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为基础,实现利用客户端行为信息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的方法。

3 系统体系架构

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体系架构,用户通过客户端访问服务器提交用户数据去获取所需信息。在客户端实现搜索和动态提示功能时,客户端将用户的信息请求发送到服务器端,然后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端响应,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要减少服务器端的承受压力,同时也不需要政府公众服务门户在服务器端针对各种不同需求需要建立的庞大和复杂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所以为了突出在客户端进行个性化信息,客户端的主要功能主要是处理用户在界面接口中的各项操作,捕获用户请求及相应数据,然后发送给服务器端进行处理,服务器端处理完成后返回处理成功或者失败的消息,那么客户端在根据服务器端反馈回来的消息更新用户界面去通知用户所请求的信息服务执行情况。系统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4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即如何实现个性化信息搜索功能

搜索功能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输入想查询的关键字、关键词,客户端则将请求提交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经过智能语义解析、及个性化分析后转换成请求,转发到后台链接的政府门户网站,把政府门户网站搜索到的信息结合移动用户在手机客户端的信息浏览记录,在客户端跟踪用户的浏览行为,并对相关进行处理和重组,将精准和有效的信息通过无线网传递给客户端,进而反馈给用户。在客户端不仅能够记录用户的搜索历史,还能利用智能终端的传感器去搜集与用户搜索行为相关的政务信息,进而实现了在客户端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思想。

用户在客户端输入想要搜索查询的信息词或串,鼠标点击后,调用连接服务器的函数login-server(),此函数将用户输入的信息词提交到服务器端,通过接口,在服务器端对信息词进行分析处理,并且生成一个XML文件。而服务器端最终反馈的是搜索结果文件的XML流。此时,客户端对服务器端反馈过来的XML文件使用DOM进行解析。所谓DOM就是Document Object Model的缩写,即文档对象类型,是表示和处理一个HTML或者XML文档常用的方法。在解析的过程当中,将所有得到的每组值都存入到ArrayList类型的一组实体类中。接着再将所得结果存入List中。

例如查询某某学校教课参考书价格,解析如下:

Xml代码:

thinking in java 85.5

Spring in Action 39.0

然后利用DOM对此Xml文件进行解析: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x.xml.parsers.DocumentBuilder;

import javax.xml.parsers.DocumentBuilderFactory;

import org.w3c.dom.Document;

import org.w3c.dom.Element;

import org.w3c.dom.NodeList;

import org.w3c.dom.Node;

import .entity.Book;

public class DomParseService {

public List getBooks(InputStream inputStream) throws Exception{ 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DocumentBuilderFactory factory = DocumentBuilderFactory.newInstance(); DocumentBuilder builder = factory.newDocumentBuilder();

Document document = builder.parse(inputStream);

Element element = document.getDocumentElement();

NodeList bookNodes = element.getElementsByTagName("book");

for(int i=0;i

Element bookElement = (Element) bookNodes.item(i);

Book book = new Book();

book.setId(Integer.parseInt(bookElement.getAttribute("id")));

NodeList childNodes = bookElement.getChildNodes();

System.out.println("*****"+childNodes.getLength());

for(int j=0;j

if(childNodes.item(j).getNodeType()==Node.ELEMENT_NODE){

if("name".equals(childNodes.item(j).getNodeName())){

book.setName(childNodes.item(j).getFirstChild().getNodeValue());

}else if("price".equals(childNodes.item(j).getNodeName())){

book.setPrice(Float.parseFloat(childNodes.item(j).getFirstChild().getNodeValue()));

} }

}//end for j

list.add(book);

}//end for i

return list;

} }

然后再通过绑定SimpleAdapter,最终实现搜索结果。SimpleAdapter是一个简单的适配器,可以将静态数据映射到XML文件中定义好的视图,其作为一个数据集,主要向ListView、Gridview容器填充数据。可以将Maps的ArrayList指定为用于列表的数据。在ArrayList中的每个条目对应List中的一行。Maps中包含用于一行的数据。当然也可以指定XML文件,其中定义了用于显示行的视图,通过Map的关键字映射到指定的视图。可以指定数据支持的列表如ArrayList组成的map。SimpleAdapter的核心代码如下:

for (int i = 0; i < 10; i++) {

Map map = new HashMap();

map.put("PIC", R.drawable.pic);

map.put("TITLE", "Test Title");

map.put("CONTENT", "Test Content");

contents.add(map);

}

SimpleAdapter adapter = new SimpleAdapter(this,

(List) contents, R.layout.listitem,

new String[] { "PIC", "TITLE", "CONTENT" }, new int[] {

R.id.listitem_pic, R.id.listitem_title,

R.id.listitem_content });

listView.setAdapter(adapter);

用户会选择最感兴趣的信息条目去查看阅读,即当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点击其中一个条目时,客户端调用openView(resultURL)函数,在这个函数里使用Android提供的WebView控件来打开网址去浏览网页,最后实现个性化信息搜索查询。

客户端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5 总结

在基于Android内核及其架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移动手机客户端实现个性化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的平台,介绍了其基本功能与技术实现。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个性化选择。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说明了该系统的切实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忠民,史玉兰,宋辉.一种移动智能搜索个性化客户端[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3(5).

[2]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J].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342.

[3]叶小榕,邵晴.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电子政务系统[J].科技导报,2011,29(21):27-30.

[4]姚国章.移动电子政务发展与展望[J].电子政务,2010,12:11-21.

[5]王海豹.移动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1,11:106-109.

[6]刘斌.Java ME实用详解-用Eclipse进行移动开发[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640.

[7]靳岩,姚尚郎.Android开发入门与实战[J].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5).

[8]曾春,李晓黎,史忠植.个性化服务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02.

[9]李勇,徐振宁,张伟明.Internet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

篇9

我国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姚磊在《图书情报知识》上发表《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一文,才揭开了电子文件中心研究的序幕。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004年~2010年题名中含“电子文件中心”的文献58篇(检索日期为2010年12月6日)。文献涉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个方面,本文只对其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四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研究的深入。

1诞生背景研究

关注“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的研究,实际决定着对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核心问题的定位。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1社会信息化大发展说。邱晓威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有着较深刻的社会需求背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是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求的大背景。[1]丁梅在论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之必要性时也指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

1.2电子文件数量激增说。张照余认为,电子文件中心是在电子文件数量激增的推动下,顺应电子文件保管、利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电子文件保管、利用中心。[3]所以,姚磊也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首先是电子文件自身的需要。[4]

1.3电子文件利用矛盾说。胡杰等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出现,源于电子文件在利用方面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利用需求的矛盾;二是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信息安全的矛盾。[5]丁梅也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中面临的两大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建立电子文件中心。[6]文艺则直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正是解决两大矛盾的良策。[7]

1.4电子政务发展需求说。曹书芝认为,电子政务系统下电子文件管理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使得文件信息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为了满足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集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机构即“电子文件中心”。[8]胡杰也指出,政务发展带来的政务网建设、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趋势等,都要求一种能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及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新管理模式出现。[9]基于此,肖秋惠认为,电子文件中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电子政务对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安全保护和实时利用的需求。[10]与此同时,许桂清指出,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11]以上三个方面,足见电子文件中心与电子政务发展之密不可分。

从上述文献来看,由于研究者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笔者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诞生由多种因素促成,是电子文件自身、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归属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中心的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实质上就是其归属问题。

曹书芝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档案信息传输中心等三大功能。[12]胡杰认为,基于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思想和连续体理论,以档案馆作为构建电子文件中心的主体,不仅符合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定位,而且,符合从电子文件理论角度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系统要求,也符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不存在任何“越俎代庖”的嫌疑。[13]杨冬权认为,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从制度层面扫除了档案馆提前接收电子文件进馆的障碍,有利于国家档案馆更好地履行科学整合各类档案资源的职能。[14]翟霣远指出,在档案馆(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进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档案部门在未来信息社会中抢占“制高点”。[15]饶露认为,不管是基于实践还是基于理论和法律法规,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都应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6]从以上档案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观点是一致的,主张将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馆之下。

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明文规定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权限出发,其管理主体应为各机关办公厅(室);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技术出发,其管理主体应是各信息主管部门;从文件有效管理和开放利用出发,应将其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即档案局(馆)的管理之下。对这一问题,王素立等希望,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物理上都应明确责任边界。[17]许桂清、胡杰分别认为,是归属于以保管信息见长的档案馆管理还是归属于其他部门,抑或采取多元态势,目前还难以定论。[18][19]

篇10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54-02

一、电子政务的重要地位

目前,作为全球信息化一个非常重要地位的电子政务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是否完善被他们看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政府办事效率提高的重要评判标准,许多国家都开始努力发展电子政务的建设。电子政务在我国政府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随着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一体化的要求,电子政务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体化的条件。并且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世界,让政府部门行使系统变得更加的灵敏和反应迅速;其次,电子政务让政府部门的信息实现了开放,使各个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能够更加便捷的交流、沟通、合作;第三,电子政务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政府信息和工作的公开和透明化,让选拔公务员的制度更加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从而达到杜绝一切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全面建设政府勤政、廉政的目的;第四,通过对电子政务的全面推广,不仅在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减少对于各种行政成本的支出,进而来减少对这项税收费用的征收。各大社会企业不用再大费周折的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各大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直接通过电子政务的使用就能完成。同时,各大社会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政务获得许多的商业信息,无形地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二、外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些共性

第一个共性是在构建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是先建立一个电子化的政府网路,然后建立一个数据库,再建立一个个应用程序,最后建立服务;第二个共性是他们的电子政务的建设都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但这些都是网上的静态信息;第二阶段是政府服务的相关动态信息,如从互联网上可以下载下来的各种形式的表格和文档;第三阶段是政府和公民在线的双向互动,如政府可以针对某个社会建设问题向公众征求意见,或者公众对于政府工作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意见。第四阶段是通过网络处理政务,公众可以使用电子签名完成各个部门的业务。第三个共性是他们的建设方式都是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三种方式。第四个共性是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为“一站式”服务,最终实现电子政府、电子企业和电子公民。

作为电子政务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其电子政务的优势特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1.各种政府网站非常的多,信息的传播渠道非常的广阔。2.各种政务网站的分类非常的详细,对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减少了对于各种行政成本的支出。3.各种政府的网站互相联通,不仅提高了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让政府各个部门与社会企业以及公众的距离缩短了。

作为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一日本,从建设电子政务之初就开始对政府的部门机构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撤掉了许多职能重复的部门。后来又建设了五个分类网站,涵盖了公众的衣食住行。最后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政府部门办公电子化和业务无纸化。日本电子政务发展的经验归纳起来是五化:行政信息电子化,申请手续电子化,政府采购电子化,政府办公无纸化,国家收支管理电子化。

作为最早发展电子政务同时也取得很大成功的国家——瑞典,其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三个第一。三个第一就是服务第一,标准第一,共享第一。一个三赢就是政府、企业和中间组织三方赢利。1.服务第一。在瑞典建设电子政务之初,其就把公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建设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公民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政府部门提供的最新信息和服务。2.标准第一。瑞典整个电子政务的标准统一由司法部门来规定,所有的服务、管理和信息共享都有统一规定的标准。3.共享第一。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布的信息要具备准确、完整和权威的要求,每个公民如果向一个政府部门提供了信息,其余各个政府部门都可以查到这个公民的相关信息,同时公众可以使用电子签名完成各个部门的业务。

三、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签名法》等网络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健全,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但是,因为“数字鸿沟”以及沿革和体制等障碍,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各种情况的差异,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有的已经快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有的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同时许多的政府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也没有为民众服务。主要表现为:1.标准不统一,我国政府许多的职能部门内部网络不能很好的兼容。许多的职能机构多而且杂,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规范和制度化。同时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流程不是非常的畅通,这样就产生了大范围的“信息孤岛”。2.电子政务的管理和规范制度没有统一的规定。3.我国人口众多,公众的素质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对于信息的采集接收和使用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化。例如,既有数千万的知识分子,又有数千万的文盲;既有几千网的网民,也有绝大多数非网民,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4.有的职能部门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应用较快,但也有职能部门至今未建立电子政务服务系统。5.有关政府管理机构管理和规划不够全面或不到位等。

四、外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一)电子政务的重点是“政务”而非“电子”

电子政务的实现虽然离不开各种信息电子技术的支持,但是这些信息电子技术都只是电子政务得以实施的辅助条件。电子政务的“主角”是“政务”,是对政府各个部门信息的管理,再将信息整合为公众服务。从它的本质上来看,电子政务是一次对政府部门管理方式的改革,它不仅是政府部门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政务的电子化,更多的是通过政府信息的公开、共享和不断更新为公众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

(二)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消除“数字鸿沟”

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各国政府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造成的“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因此,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照顾信息弱势群体,缩小信息差距,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电子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避免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障碍。事实上,那些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如社会救济)往往可能正是那些无法上网的人。

(三)重视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公务员的信息素养

从外国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加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定期开展电子政务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通过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素养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从而达到电子政务快速高效的发展。

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由传统政务模式到电子政务的转变,决不是花钱买设备和软件就是电子政务了。事实上,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政务”,核心是政务改革。推进政府管理体制、观念、方式与手段的转变,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规则制定、依法行政和有效监管上来,彻底摆脱“被动反应管理模式”,代之以“前瞻式管理模式”,这是一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互渗透,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涉及各行业和各部门的庞大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基温,张展为.电子政务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周盛虎,段红.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7(7).

[3]蔡保飞,李梦洁.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主要信息安全问题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0(6).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75-02

Some Province Electron Government Affairs Special Network Security Brief Analysis

ZHU Dian

(Anhui Province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 Hefei 230001, China)

Abstract: As A provincial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special network ongoing business needs to secure its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the whole network, research papers according to the p province electron government affairs special network safety and security optimization needs of e-government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vince's post-secondary backbone network security systems, traffic detection and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whole network for network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to address the province electron government affairs special network three kinds of security programs and in-depth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hree options.

Key words: E-government network; security optimization; Safe protection system; traffic detection; network monitoring

1 概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A省电子政务建设在电子政务专网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和厅局纵向、横向业务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适应和保障重点业务部门的业务的正常运行,解决大流量、高可靠性业务的运行保障,在分析研究A省电子政务专网上业务需求,研究如何更好地保障各系统在专网上的正常运行,可广泛应用到全省专网的网络传输中,更好地保障专网上各部门横向、纵向各种业务的正常运行,把A省电子政务专网现有的安全可靠性提高一个层次,进一步提高专网的服务质量。

2 A省电子政务专网的现状

随着该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发展,各个党政部门对省电子政务网络的使用需求迅猛增加,并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趋势。多家省直厅局在省电子政务网上开展各相应系统的业务。电子政务网上业务类型正以数据传输、信息为主,向视频、音频和数据传输并重的格局发展,今后网上承载的主要是多媒体信息的交换、传输。各党政部门基于网络的业务系统从传统的信息报送、信息和共享逐渐增加到视频会议、IP电话、在线式双向交互办公系统等实时业务,基于网络的办公系统在各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该省电子政务网上传输的是党政机关的各种党务、政务信息,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除保证整个网络与互联网等外部网络实行有效的隔离外,在网络内部,根据党政机关传输信息密级的不同,对部分厅局的高密级信息要采取端到端的传输加密,需要构建基于政务网的各种虚拟专网。

全省电子政务网承载着省直几十个厅局横向的信息交换,以及省直厅局到十几个市相应市直党政机关的各种政务信息的纵向传输,涉及到数据、文字、视频、语音等传输流,信息量庞大,并且网络使用时间较为集中,并发流量大。

党务、政务信息的交换处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维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要求网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保障电子政务正常可靠地运行。

3 分析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问题及安全优化需求

该省电子政务专网暂时没有采用安全控制措施,对于整个网络来说很不安全,如果有某些攻击发生,会很快的传递到整个网络中。随着该省电子政务业务的蓬勃发展,业务对网络的依存也越来越大,在日常运维工作中,由于现在设备及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对全网的流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安全事件并进行故障定位,使得网络的带宽控制及流量监控与分析变得日益重要。因此希望对专网进行安全优化,以提高整网的安全性。为了更好地保障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运行及网上接入系统的安全,在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及市、县骨干专网上,针对区域不同的网络结构,业务模型,分析研究目前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并通过建设实施保障省级政务专网及市、县政务专网骨干设备的安全运行,保障省电子政务专网数据中心资源及接入厅局单位系统的安全性,把电子政务专网现有的安全保障整体提高一个水平。

该省电子政务专网完成安全优化后,应实现如下目标:

1) 省电子政务专网的骨干网构建一个完整、全网的安全防护体系。

2) 实现全网的流量分析及控制。妥善分配网络带宽,保证重要网络服务的使用带宽,还需分析网络流量的来源及目的地并检测异常流量,以便能有效掌握网络带宽的使用状况。

3) 建设统一安全管控平台,基于可视的管理界面,对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定位,及时响应,实现政务专网安全态势的感知。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积极的安全策略方案。

4 解决该省电子政务专网安全方案

4.1 省电子政务专网骨干网的安全防护

A省电子政务专网由省市县区三级网络结构构成,该网络覆盖了该省各级政务部门,因此骨干网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极为重要。该省电子政务专网骨干网络可以通过适当的网络隔离技术对网络系统、硬件环境、软件平台的一体化安全保护。网络隔离的最主要目标是为了限制对网络的不合理访问。该省电子政务专网是一个功能区分明确的网络系统,因此,要在系统内部建立访问控制系统。访问控制主要是不同区域、不同网络、网络资源间的访问进行限制,以及对接入的客户限制可以访问哪些资源。具体实现手段包括应用防火墙和VLAN等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为了确保骨干网络上的安全,需要在接入层对接入的流量进行过滤,确保接入的流量都是安全的。可以采用URPF技术进行反向的路由检查,同时可以在接入层设备上配置防病毒的ACL列表防止病毒的传播。对于省中心的数据中心,可以采用配置专业防火墙,对数据中心中的服务器进行安全防护,设定允许接入每一个服务器的IP地址段,同时开启防攻击保护。

如图1,在该省电子政务专网安全防护规划说明:

1) 在省级数据库中心与核心交换机部署1台千兆线速防火墙,防火墙工作在单机模式下。

2) 在核心交换机与省级安全管理中心部署1台千兆防火墙。

4.2 流量检测与分析技术实现全网的流量分析及控制

网络流量分析和管理产品就是针对网络带宽控制及流量监控分析的所开发的解决方案。它能提供管理者设定各项服务的基本带宽/最大带宽,并能分析网络性能及流量计费、异常流量监控、异常流量警告等功能。可为该省电子政务专网提供高效率、高质量与低成本的网络带宽供应与解决方案,达到高质量的服务,这也是该省电子政务专网建设的关键所在。

网络流量分析和管理产品可确保网络服务质量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及性能,能协助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管理人员迅速查觉各种网络异常情况,快速而正确地将问题解决,并可确保重要的信息、软件及人在网络上的执行效率,让资源分配恰当及弹性化,帮助企业在:带宽投资与管理费用两方面获利,是最佳的网络流量监控与决策分析系统。网络流量检测和分析系统采用旁路方式部署在该省电子政务核心交换机上,通过在核心交换机上的数据流镜像,可以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和控制,

4.3 建设统一安全管控平台,基于可视的管理界面,对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定位,及时响应,部署安全网络监控管理系统。

分别在在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的综合安全管理区和地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管理区部署安全网络监控系统服务器(在综合网络安全管理平台服务器上),同时部署安全网络监控系统控制台(在综合网络安全管理平台控制台主机上)。安全网络监控系统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管理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的各类网络节点,包括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安全设备等,提供了形象,美观和方便的网络拓扑图和节点列表,对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的网络设施一目了然,非常方便地管理各类设备。

对于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的IP地址资源,安全网络监控系统提供了IP地址管理,可以方便地查找和确定那些IP地址已经使用或者尚未使用,方便管理员的管理工作。安全网络监控系统采用图形化的IP地址分布显示,管理员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IP地址分布状况。

安全网络监控系统提供了保障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网络运行的网络管理功能,能够替代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同时又提供了安全审计的功能,对防火墙日志和其他设备的syslog进行处理和审计,发现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可以提供对全网络运行状态的分析报表,这是进行综合分析的数据报表,可以让管理员了解和评估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

本方案中安全网络监控系统的作用如下:

1) 全方位监控的统一管理平台;

2) 快速定位故障;

3) 及时发现网络流量异常;

4) 全面监控主机性能;

5) 主动监控应用服务状态和性能;

6) 审计syslog;

7) 事件关联分析;

8) 全面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状态。

5 结束语

该省电子政务专网是根据该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的科学性和服务性,保障该省电子政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而提出的。从国家要求和该省电子政务的要求考虑,都必须在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的建设中充分考虑信息安全保障问题,鉴于此以上分析并介绍了三种解决该省电子政务专网安全方案,以保障该省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兴寿. 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J]. 现代管理科学, 2003(05).

[2] 朱雪兵. 浅谈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与防范对策[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03).

篇12

关键词: 电子政务;虚拟政府;社会影响

Key words: E-government;virtual government;social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050-0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使用已经得到了全民化的普及,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了衡量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电子政务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虚拟政府,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政府的各类服务。直到今日,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每个国家首要任务之一,联合国针对每个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DGI)对其电子政务发展进行评价,得出每个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排名,电子政务建设俨然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来提高政府效率、有效性、透明度和责任性,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时间、地点、部门,以及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虚拟政府[1]。简单有效的定义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府运作,鼓励民众参与,并提供政府服务。这个定义看起来简单,然而却包含了四个政府的主要职能:电子服务、电子民主、电子商务和电子管理。

其中,电子服务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向民众提供政府信息咨询、业务申办和投诉反馈等基本服务。该功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最具便民性措施,为一次性办结所需业务提供了有效平台,提升民众办事幸福感。

电子民主是通过电子通讯来提高公众在公共决策中的参与度,这项功能能够提高政府和民众的互动,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便于民众实时监督政府工作。Parent等指出,通过电子政务可以构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如使用Internet与政务交互已经增加了投票者对政府的信任[2]。

电子商务是网上交易商品或服务,主要是为了建设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营造更加稳定、有序、安全的市场环境,实现信息互通,打破行业垄断,助力市场经济,推动促进电子商务良性发展。

电子管理是一项更加依赖电子技术的功能,其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利用程序化的电脑代替人脑,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避免因为人的主观失误造成的损失;二是简化业务流程,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子信息存储,网上业务办理,提高政府运作和管理能力。

1 电子政务社会影响

1.1 电子服务

随着人们的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电子政务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政府为人民提供的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以用户为中心,是二十一世纪政府新型管理基本理念。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政府信息和服务[3]。

服务是现代衡量一个机构优秀程度的重要标准,在传统的政府办公流程中,主要是以部门职能权利为中心,以满足政府自身管理需求为基点,使得民众始终围绕政府机关进行业务流程办理,几乎没有把民众当作政府的“顾客”看待,极少考虑人民的服务需求。一旦公民想要办理一件事,其必须准确知晓该业务的流程,清楚涉及的部门的权利职责和地理位置,然后按照程序分别上门办理。这种业务模式不仅环节多且繁琐,使得政府办事效率极低,而且造成民众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办事成本高,满意度低。

现代电子政务采用的是“服务驱动型”业务流程,其理念是以公众需求为中心,提供便捷服务为基点,整合简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为公众提供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模式对传统政府业务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利用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使政府不同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将相关的业务集中到一个业务处理平台之上,公民只需一次性向政府网站或者政府服务窗口递交业务材料,系统便会将相关材料自动发放到对应业务部门进行业务的审批和处理,用户不必逐一与多个部门进行沟通,便能完成业务的办理。这种新型政务处理模式解决了业务部门分散,部门之间沟通不足,业务流程僵化的缺点,使公民不再为办事疲于奔波,将公共服务简单快捷的提供给公众。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用户满意度起到了可观的成效。

1.2 电子民主

“民主”这一词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制,之后一直为人们所追求。在现今的和平年代,人们更加追求民主。1994年,电子民主实践先驱者史蒂文・克里夫特(Steven Clift)给出电子民主的定义,认为电子民主意味着在今天的代议制民主中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其他技术进行的更多的和更积极的公民参与,也包括公民以更为直接的形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4]。

国内学者胡秋珍等人则认为电子民主是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它是在政权机关的积极支持下,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以大众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 ICT 技术为运作平台,强调政府与公民民主互动为典型特征的能够提高政府绩效的一种民主形式[5]。

电子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使民众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直接的参与民主政治。通过网络,民众可以有机会看到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还能及时的发表自己对政府行为的看法,参与决策。电子民主为公民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民主平台,这不仅能够提升公民在民主政治中的参与度,还能降低行政成本,拉近政府与公民的距离。

1.3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而开展的全球内的电子贸易活动,其主要包含B2B、B2C和C2C等多种运行模式[6]。政务和商务,一个是政府行为,一个是企业商业行为,本该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层面,然而,h中央提出“简政放权”思想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融合,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政商融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这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商业的高效运行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更加可靠的平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能够为民众提供政务与商务方面的双重需求,实现更加全面统一化的管理。构建“政商合一”平台,能够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方便,可为民众提供更为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可在同一平台中办理政商两项业务[7]。例如民众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水电费缴费情况,并通过电商与政务平台进行费用的支付,使民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履行缴费义务,不仅减少了民众的时间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用,增加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1.4 电子管理

电子管理这一职能是电子政务的所有职能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职能。它相对于民众来说是无形的,民众无法直接感知到电子管理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电子管理,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服务、民主、高质量低成本的行政效益便无法得以实现。现代电子信息管理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电子管理具有更加准确、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更加节约的优势。电子管理应用于政务当中,能够准确的记录工作中的每个数据,用程序化的电脑替代人脑,可以消除因人的精神、体力等生理原因造成的误差,使业务梳理更加准确。利用电子管理可以使的工作更加自由,不再局限于办公室地点和上班时间,对于一些紧急事务,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办公而不必为时间紧迫而烦恼。并且电子管理可以减去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将数据电子化,能够消除许多纸张、空间等花费,而且可以削减管理人员,将数据交由数量更少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这既实现了无纸化,顺应保护环境需求,又节约了行政成本。

2 展望

电子政务为政府、企业和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受到了政界和学界的大量关注,发展电子政务成为了国家首要任务之一。鉴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推广较缓慢,电子政务的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许多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我国有必要汲取其他国家之所长,弥补自身短板,抓住电子政务带来的创新机遇,加大思考如何做到政务发展需要、民众切身需求“双满足”,利用契机成功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型。

参考文献:

[1]李阳晖,罗贤春.国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综述[J].公共管理学报,2008(04):116-121,128.

[2]PARENT M, VANDEBEEK C A, GEMINO A C, et al. Building Citizen Trust through E-government [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5, 22(4): 720-736.

[3]项靖,杨观耀.电子政务的未来:以民生为中心的服务[J]. 电子政务,2014(01):34-42.

[4]李亚妤,杜骏飞. 重估电子民主:概念、分歧与研究进路[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92-1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