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泌尿系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急性肾损伤(AKI)
AKI是一个新的名词,代替急性肾衰竭,主要强调肾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没有表现出可测得的肾功能指标下降之前,肾损伤已经发生。AKI常分为3个病理生理范畴,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KD导致的AKI有肾前性和肾性。而小管间质性肾炎(TIN)、HUS、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肾性AKI的原因。肾前性AKI:发展为肾前性AKI的KD患儿几乎都伴有急性心力衰竭(AHF)或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低血容量,肾活检没发现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随着AHF和低血容量的纠正,AKI恢复。部分KD患儿发展为AKI可能系AHF引起肾低灌注所致。肾性AKI:TIN是AKI的常见原因,特征是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在肾组织中发现有Th和Ts细胞,这提示这些细胞对TIN有致病作用。Veija等报道1例2岁男孩确诊为KD,同时发现伴有TIN,最后出现AKI,肾活检表现为弥漫性间质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通过按KD治疗病情恢复。大多数肾性AKI不需要特殊治疗,少数需要血液透析。Bonag等报道1例8岁男孩,除了有典型KD表现外,还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急性肾功能减退等肾活检表现为TIN伴轻度系膜区扩大,无血管受累,诊断为KD伴肾病综合征和AKI,通过支持疗法病情痊愈,没有使用激素。说明KD合并的肾病综合征随着KD的治愈,肾病综合征可以自然缓解,而无需针对肾病综合征进行特殊治疗。有研究尸检1例因KD死亡病例发现TIN伴轻度系膜基质增多。这些均说明KD所致肾性AKI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炎症所致。因为T细胞活化在TIN和KD发生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活化可以使KD患儿发生TIN。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Nagamatsu等报道1例3岁KD男孩,发展为肾性AKI,病理学特点是:光学显微镜肾小球正常,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上皮下沉积,提示由于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肾小球病变。与KDSS相关的AKI:KDSS是KD的一种严重形式,表现为低血压和灌注不足。炎症指标显著增高,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增高,二尖瓣反流,长时间心肌功能障碍。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10例发展为AKI,8例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有10例AKI恢复没留肾的后遗症,MacArdle等报道1例2岁男孩KDSS发展为AKI,进行腹膜透析,肾活检肾小球正常,有少量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肾小管坏死,这些表现提示AKI的发生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三、HUSKD并HUS
有2例报道,Ferriero等报道1例2岁KD女孩,有轻度HUS表现,通过支持治疗痊愈。Heldrich等报道1例3岁KD女孩,出现HUS和过敏性紫癜。虽然其发病机制不清楚,也没有进行肾活检,推测可能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四、急性肾炎综合征(ANS)
ANS的临床特征是血尿、水肿、高血压。部分有中等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大多数为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有些血管炎也可以出现ANS,如过敏性紫癜、Wegener肉芽肿、微血管炎等。Salcedo等总结7例KD并ANS,6例是儿童,平均年龄5个月,ANS的发生时间为2~30d,平均20d,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7/7、6/7、5/7、4/7,C3和C4下降者为4/7,2例发生轻度肾功能不全,肾脏改变随着KD的缓解完全消失,而6例存在冠状动脉损伤,1例进行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殖性肾炎伴间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系膜区有IgM和C3沉积,电镜发现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KD并发ANG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基于发现有电子致密物沉积于肾小球,4例有C3和C4下降,推测部分可能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
五、肾病综合征
虽然蛋白尿在KD很常见,但发展为肾病综合征者少见,Krug等报道3例KD,年龄分布为4、4.5、8岁,有肾病综合征表现,所有3例均给予阿司匹林和静注丙种球蛋白,均未使用皮质激素,2周内蛋白尿完全消失,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3例出现肾病综合征,尽管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但所有肾病综合征患儿痊愈无任何后遗症。张琴等报道1例8岁男孩KD合并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发生在KD的恢复期,肾活检发现肾小球呈分叶状,系膜细胞及基质弥漫高度增生,广泛插入,形成双轨征,毛细血管管腔高度狭窄,基膜内系膜区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管灶状萎缩及多数蛋白管型;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病理诊断: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加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对症治疗,2个月后病情明显改善。
六、肾小管功能异常
肾小管功能异常时有报道。大多数研究是通过测定尿中尿溶酶体、尿IL-6、β2微球蛋白水平和尿NAG酶,发现这些指标在KD急性期增高,说明存在肾实质损伤。最有价值的研究是Watanabe等对23例KD患儿尿β2微球蛋白进行检测,根据尿分析结果分为3组,无脓尿、膀胱性脓尿、尿道脓尿。发现大多数KD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但膀胱性脓尿患儿尿β2微球蛋白较尿道脓尿和无脓尿组更高。KD的肾小管功能异常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入选2007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妊娠合并急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65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诊断符合第二届肾脏病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尿路感染相关诊断标准:
(1)真性菌尿,取清洁尿中段培养杆菌定量≥105/ml或球菌≥104/ml,或真菌呈阳性;
(2)明确的尿路感染症状同时伴有较为明显的镜下脓尿,杆菌定量≥104/ml;
(3)真性菌尿,无尿路刺激征及其他临床表现者也可以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孕期12~30w;根据治疗方案区别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年龄25.4±2.7岁,病程5.8±2.7d,其中首次妊娠21例,第二次妊娠10例,第三次妊娠4例;对照组30例,年龄26.1±2.8岁,病程6.2±1.9d,其中首次妊娠18例,第二次妊娠9例,第三次妊娠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头孢呋辛钠1.5g,兑入生理盐水25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对照组青霉素皮试均阴性后给予青霉素320U单位,兑入生理盐水25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5d,治疗后进行尿常规检查和尿菌检查,观察疗效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尿频、尿急、白带增加等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检查2次以上显示正常,复查尿菌为阴性评价为痊愈;以上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尿常规接近正常,尿菌阴性,停药后出现复发评价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尿常规和尿菌检查均无改善,或情况均恶化评价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2)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差异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情况
针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尿常规和尿菌复查结果进行临床疗效情况评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肝功能和肾功能等安全指标检查,均无明显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发生情况,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说明应用药物安全性均较稳定。
输尿管上段结石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23)岁;术前常规行平扫CT或增强CT检查确诊,左侧17例,右侧10例,其中结石嵌顿伴周围息肉2例,多发结石4例。结石直径0.5~1.1cm,平均结石直径(0.8±0.3)cm。病程1~3周,2例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3例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及糖尿病、高血压。
1.2方法
全身麻醉后,取截石位,将导丝置入患侧输尿管口,输尿管硬镜直视下于导丝旁进镜,探查输尿管至结石部位,全程注意控制冲水速度,防止结石上移。见到结石后,停止冲水,将镍钛合金泌尿系统取石网沿输尿管镜第2操作孔置入输尿管镜,于镜下见到取石网尖端后,固定输尿管镜,小心将取石网沿结石和输尿管壁的间隙上行,待螺旋标志线越过结石后,由助手释放取石网螺旋部分,开始行钬激光碎石。设置钬激光功率0.1~1.0J、8~10Hz,将结石粉碎,最大直径在3mm以下。碎石后常规留置7F双“J”管及尿管,术后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术后第2天拔除尿管,复查腹部平片或CT,确定输尿管支架位置、形态,以及有无残余结石,术后1~3个月拔除输尿管支架。
2结果
2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均成功碎石,手术时间30~55分钟,平均34分钟,平均碎石时间(4.2±2.6)分钟;术后住院1~3天,平均1.2天;术后仅1例(4%)患者发现有小残余碎石(约4mm)漂移入肾盂,其余术后复查腹平片或CT,均未提示残余结石。所有患者无输尿管穿孔、撕裂、黏膜损伤等并发症。
3讨论
本试验研究对象共77例,均已签署知情协议书,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均已确诊为复杂泌尿系统结石,且已排除其它疾病干扰。患者男女比例为51∶26,年龄23~68岁,平均(44.8±9.1)岁,详细诊断显示单发、多发、铸型结石的比例为19∶38∶20,无其他类型结石,37例患者结石位于右肾,30例患者位于左肾,其余患者为双侧结石。结石大小在(1.1cm×0.8cm~3.3cm×5.9cm)之间,部分患者存在并发症,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感染等。患者组内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1.2.1仪器设备
肾镜及输尿管镜均为德国狼牌,前者型号为20.8Fr,后者型号为8Fr或9.8Fr。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机为EMS第三代系统,进口自瑞士。液压灌注泵为国内产。
1.2.2手术过程
(1)行各项术前准备工作,以硬膜外麻醉作为麻醉方式,取截石位开始手术;(2)于膀胱镜下顺着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导管型号为6F,插至肾盂,行生理盐水灌注,留置导尿管;(3)协助患者改为俯卧位,微垫高患侧,行B超检测,确定结石情况,选择穿刺点,以穿刺针刺入患者肾中、下盏肾集合系统,尿液溢出则显示穿刺部位正确;(4)置入导丝,取出穿刺针,以扩张器扩张穿刺孔,首先使用筋膜扩张器,将穿刺孔扩张至18F,随后使用套叠金属扩张器,将穿刺孔扩张到24F;(5)置入经皮肾镜,寻找患者体内结石,期间需用输尿管泵保证视野;(6)利用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清石工作,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标准进行;(7)确认无结石残留后,拔出导尿管,置入6F双J管,退出经皮肾镜,置肾造瘘管;(8)行各项术后处理,视实际情况拔肾造瘘管、双J管。
2结果
7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1.5±25.1)min,平均住院时间(11.5±5.4)d。77例中66例一次手术成功,一次手术成功率85.7%。11例患者有7例行二次手术,另4例患者口服排石药物,均成功清除体内结石,以手术方式成功清除结石的患者共73例,占94.8%。各项数据均显示,该手术方式效果良好。患者术中无任何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半年,也未发现任何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