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效课堂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笔记,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辅助手段,让很多同学们又爱又恨。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认真思考理解老师讲的问题,又要做好笔记以便下来复习思考,着实让不少学生头疼。
那么物理课记笔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这一目标应该如何取舍呢?怎样才算是达到目标了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二、记笔记的目的
有很多同学反应,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明明是能够听懂的,且并不觉得物理有多难学。可到了做作业的时候发现无从下笔,再回去看上课的笔记和老师讲的例题,居然发现也没了头绪,于是连呼物理难难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为什么原来“听懂”的很快就不会了?为什么本指望的笔记也显得空洞无用?
先举个直观的例子,我们学习一项新知识,就像是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是我们的目标。课堂上,老师就好比导游,在前面带着学生们向目的地前进,学生们只要跟在老师后面不掉队,不管有没有注意沿途的路口或标记,都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这就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觉得很容易就“听懂了”的原因。可是,不久之后当学生们自己再来到这条路,只有上课自己观察过道路特点的同学们才清楚地记得每个路口该怎么走;有些同学有点模糊的印象,如果足够聪明,靠推理也能搞定;但剩下的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跟着老师走时完全没注意道路特征,他们必定要么在某个路口迷了方向,要么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该“如何下脚”……
那么现在再看问题出在哪里就非常明显了,第一遍跟老师走过每个路口的时候你细心观察了吗?你是只跟着老师走到目的地的呢,还是动脑子想过每个路口该怎么走,想明白了才走到目的地的呢?如果是前者,没了老师,你自然就没了方向;而如果是后者,即使很久之后再让你去这个地方,你一样能顺利到达。
到此,记笔记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笔记就像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目标是为了指引我们走向目的地。
三、如何记笔记
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下面就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了,这需要从预习效果开始,且方法也是各不相同。
先讲讲预习,预习的重要性这里就不赘述了,预习的过程好比你提前通过打听和猜测,自己先来探探这条未知的路,那么结果肯定是因人、因课程难易而异的。
有时,经过探索和思考,学生自己基本上就能到达目的地。这种情况下,学生自己已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对于每一个路口为什么要选某一条路已经较为清楚了,因此在课堂上大可不必完整的记笔记,只需记下老师在途中指出的注意事项和某些自己没想到的捷径及拓展即可。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一课,通过自学,大部分学生们可以记住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也能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但这离我们对定律理解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学生们在上课时无需再对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进行详细记录,而要重点记录对定律的理解:如力和加速度的因果关系、矢量性、瞬时性、同一性;在课堂练习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记下老师总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分析运动情况,画出运动示意图;建立平面直线坐标系,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有时也可以取加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正交分解,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建立方程;根据运动学规律建立运动学方程;联立求解”等,这样的方法地图,远比紧赶慢赶着抄下例题和步骤收获大。
而有时候经过预习,只能做到对这个地带的初步认识,并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大部分同学会在某个路口迷失方向,无法前行,甚至走进死胡同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止步不前。这时候的笔记重在记录关键的路口,即重难点。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节的失超重问题是个难点,大多数同学在预习了之后还没有头绪,对失超重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甚至凭直观的印象错误的理解,认为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减少或增多。那么这节课的笔记,就应重点记录失超重的产生原因、原理公式、表达式理解,如1.实重是物体所受重力,在经典力学中不计重力加速度变化的范围内,实重是不会变的;2.视重是秤上的读数,也就是人对弹簧秤的压力或者拉力,会随之改变;3.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而一个物体上的所谓“平衡力”,必须在满足平衡条件的时候才相等;4.因此,FN支=FN压,FN支-mg=ma,从表达式中看出视重不等于实重;5.在理解的接触上记住结论:加速度向上超重,加速度向下失重。这样的记录不仅能帮你解决计算问题,碰上原理理解问题也能顺利回答,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再回来看,都会觉得失超重问题就那么回事儿,而不至于留下阴影,惧怕此类问题。此类课程的笔记记录特点是记录地图中的点,重点突破了,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明白、明确、明了,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在备课时对于以下三个问题必须明确。
1.教学体系明确。所谓教学体系要明确,即是指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明确一册书的重点难点,一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一个课时的重点难点。只有明确了这个体系才会把握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所以,分析教学内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可以从纵和横两方面对教材体系进行分析和整合。所谓纵的方面,就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这条线上,基本的概念、法则、原理是线上的中心环节,抓住中心环节,整条线就可以带动起来。所谓横的方面,就是把教材中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调整编排在一起,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块。教师只有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才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自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要求是否适度。因此,要为每课时、每单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有目标的教学就好比百米赛跑,目标明确,参赛者可对准目标往前冲,而无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好像饭后散步,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一堂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一切教师必须了然于胸。
3.教学结果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方面的特征,也有学生方面的特征,但就有效性教学的核心内涵而言,在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的目标达成度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就是有效;教有大得,学有大获,就是高效。当然这里的目标达成,既有知识和技能,又有过程和方法,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作为教师必须能够预见教学的结果,对自己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环节的设计等等,究竟能够达成怎样的效果?只有这样才会把握习题的重点、学生的认知与问题的方向。
二是要在“对”字上做文章
在明确了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前提下,那接下去的任务便是正确地做事。要想保证课堂的高效,必须要在教学内容、程序、方法上正确。
1.上课内容正确。要想课堂教学高效,首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正确,即教学内容取舍要正确、教学内容定位要准确、教学内容教学要精确。要明确上课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要明确哪些属于知识、技能、情感?哪些需要理解、掌握、运用?如习题讲评课,所选的习题缺乏典型性、代表性,不具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作用,那就谈不上高效;再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缺乏科学性,曾有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排序题或填空题,选的内容是:中国神华主力,我想我扒你的皮,抽你的筋,挖你的肝,掏你的肺,抠你的心,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啃你的骨头。这个例题虽然典型,但实在太恐怖了!这显然是教学内容取舍不正确!
2.上课程序正确。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使课堂教学流程正确,即不但设计教学流程要正确,而且调控教学流程也要正确。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但同时也特别应防止有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的现象发生。
3.上课方法正确。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要明确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与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方法中的长处,并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也不是采用的方法越多越好,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时间和设备条件的制约。随着课改的深入,新理念要求我们课程在教学中生成。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大量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都应成为教学内容,因此,实践法、观察法、对话法、学生体验表白法、游戏法都是大家关注的。其次,学生地位的变化对教学方法的改变起着重大影响。现在要求我们以学定教,应考虑怎么教更容易学。
三是要在“多”字上做文章
在很多问题上,“高”字往往与“多”字密切相关,如要达到课堂的高效,也必须在与教学相关的“多”字上下工夫!
1.参与人数众多。我们每次上过课或听过课总会有这样的感慨或困惑,课堂气氛尚好,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太低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总是那重复的几个学生,其他的只不过起了个配角作用而被课堂边缘化了……这样的课堂又有什么高效可谈?高效课堂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就必须想办法让这些边缘化的孩子参与到课堂上来。那么,怎样让他们积极参与呢?首先了解内容是前提。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要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其次小组合作是基础。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就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和作用。再次展示交流是关键。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还要注意即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如让学生到黑板板演,既然板演了,一个人是一次板演,十个人也是一次板演,为什么就不能让十个人同时板演呢?
2.教学手段多样。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学生听课才不会感到劳累,学生的思维才会积极运转。许多教师上课喜欢一讲到底,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只是讲授,特别是习题讲评课和试卷课,更是成了学生学习最轻松最自由教学最轻松最低效的课。有些老师一节课上完了,却没有在黑板上写过一个字,更不要说出示PPT,也不善于像上新课一样,提问、讨论、朗读等多种手段进行,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高效?殊不知讲评课其实比新授课更难上,同样需要讲究所谓的花哨。如课堂提问,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判别类问题、描述类问题、探索类问题、发散类问题,但我们教师大都是习惯于封闭式的提问。再如课堂教学举例可以采用叙述故事、列出数据、旁征博引、幽默想象、虚构假设。又如课堂小结可以灵活运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相对完整、回味无穷等四法。
3.教学环节丰富。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环节更有助于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使课堂达到高效。有些教师上课除了导入新课与课后小结,中间便只有一个环节或一问一答,整个课堂流程是直线的,而不是项链状的、串珠式的。其实,从教学环节类型来看,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设置个性化环节;为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可设置实践型环节;为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可设置合作型环节;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可设置探究性环节;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可设置创编型环节。如有些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八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活动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交流方法尝试应用扩大应用范围拓展提高。这“八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理解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一定的模式来规范教学行为,因此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要在“透”字上做文章
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根本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到目标,他们的目标就是把完成课时作为唯一的目标。讲到底我们的教师只有任务的意识而没有效率的观念。
1.讲解要透彻。许多教师的上课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而不善于抓住一点,挖出一片;拔出萝卜,带起泥土;将道理讲透,让技能学会。如有位教师开设一堂社会学科的习题讲评课,当讲到某道题的答案时,只是无足轻重地向学生提示一句:题目的重点落在自尊还是自信上,要看材料的侧重点。那么如何判定材料的侧重点呢?这是最为关键的,但那个教师却只字不提,片语不发,学生虽然明确了该题的答案,也或许记住了解题的原则,但终究没有掌握答题的技能。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宁深勿广、宁精勿滥、宁缺勿全的原则,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切勿走马观花、面面俱到。
2.示范要到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通过举例来进行示范,希望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能。既然是示范,那么就应该示范得正确、示范得到位。如有位教师开设一堂社会学科的讲评课,当讲到解答问答题的要领时,教师提示学生回答问题一般要理论加实际,然后简简单单、匆匆忙忙地列举了一个例子作为示范。教师在示范时既没有把相关内容通过板书或者幻灯演示出来,也没有按照解题步骤依次逐步清晰地讲解下去,只是凭着一张嘴轻巧而又快速地讲解了一下,学生根本没法领会也来不及消化,与其讲还不如不讲。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从欣赏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从信息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进行教学,而这些问题大多数属于理解性知识而不是掌握性与运用性的知识。
3.操练要彻底。凡上课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练习,我们不搞则已,一搞到底。切不可浅尝辄止、模棱两可。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在新课导入后便问学生: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但老师觉得不够满意,后来在教师七启发八诱导下学生仍没能拿出完整的答案,老师最后只好自己出示答案: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帮我买橘子的事。其实对照答案学生的回答也并没错,只是不够完整具体而已。因为该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第二层级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时给我买橘子,第三层级才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时爬月台帮我买橘子。作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问题来指导学生如何做到答题完整具体,而不能因为这个问题不是这个课时的重点问题而轻易滑过。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由不同课程组成,而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教材的选定,教案的编写,以及授课笔记的撰写都是为课堂教学做精心准备;课后的学生作业批改、定期的考查和期末的考试都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验收。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逐渐对国内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很多高校针对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模式或者“全英文”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试图接近国际化标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获得普遍成功,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机械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机械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对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和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对比研究,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以探索国内高校机械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美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讲授方式授课,但存在明显的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中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崇的是知识的灌输,往往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如同宗教的信徒,教师就像传教士,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问题探讨,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批判,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不是简单的囫囵吞枣,而是一种正确引导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中国高校这种灌输知识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记录笔记,摘抄要点,这样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反的是,美国高校探讨问题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一个平等的空间,没有主客之分,教师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和考虑问题的大体思路或者方向,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自由空间,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差异
2.1课程设计的差异
机械专业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紧密联系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不同的课程知识要能融会贯通。但是,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大一学习工程制图,大二学习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大三学习工程材料、刀具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生学习的情况是一个学期考完一门,就丢掉一门,各门专业课相对独立,缺乏必要联系。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将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机械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核心知识。
2.2课堂环境的差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考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课堂教学往往是大班化教学,阶梯教室中一般有百人以上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环境,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讲台高高地立于教室的中央,教师上课往往站在讲台后方,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美国的高校课堂更多的是小班化教学,一个教室一般30个学生座位,教师使用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一样高,座椅的摆放很随机,可以任意移动,方便排列成半圆式或者圆圈式,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见解。
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知识时,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必须有各式各样的学具和仪器设备。国内高校把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分开,在课堂教学讲授的是理论知识;时间开设的实验教学是实践技能的培训,这就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美国除了一般的课堂教室以外,还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辟的专门的教学工作室。针对机械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会有不同机械模型及其灯光照射形成不同视图的教具;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的传动教学,会有齿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机械实物装置,供学生现场装拆;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夹具设计,会有各种不同的通用夹具、常见的专用夹具等实物,供学生亲自动手装夹零件。这些课堂环境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专门设计,针对性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3考核方式的差异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国内普遍采用一张考卷的形式,考题大部分是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这一类的客观题,学生只要在考前对着重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过关。美国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平时作业往往是小组协作完成,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自主设计,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模仿或者抄袭。最后的考题都是主观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答,没有客观的唯一标准。谁的解题思路能够独辟蹊径,有明显的新颖性就能够得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差异。
3.课堂氛围的差异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大保障。国内高校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属于典型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提问,对老师授课内容能够提出质疑的更是寥寥无几。美国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始终是平等的,围绕一个主题,相互探讨,激烈的辩论很常见,甚至老师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再听取不同小组同学各自的陈述,然后进行点评和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十分欢迎学生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堂释疑解惑。这样互动式的学习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保证每个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本文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南通大学为例,对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重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工科课堂教学需要改进之处,主要包括:(1)将知识灌输的理念转化为问题的探讨,通过融入知识的针对性问题的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无论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堂环境的布置到课后的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考核;(3)课堂氛围通过师生的角色转换调动,要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张华,周一丹,倪,黄明宇.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4,11.
[2]郭杉,胡金蝉.中美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陈志蕾.中美课堂教学之差异――基于公开课的教学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77-01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真正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而在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高效课堂的引领,考验的就是教师的素质。那么,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需具备哪些基本功?
1 具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专业素质
1.1 语言素质
我们现在的教学形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说”。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语言水平。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教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得体外,还应具有特有的语言素质——能用普通话讲课,字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对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语言技巧运用正确,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做到准确、严密、规范、优美。在表达方式上,能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口头语与态势语,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1.2 写作素质
叶圣陶先生认为:“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自己要有较高的写作素质。首先既要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实用文等文体的写作规律,其次还要通晓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乃至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训练程序,通过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语文教师还必须自己会写、善写。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老师的构思、写作、修改,增进学生对老师的敬慕和信任,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感到写好作文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作文习惯。
1.3 书法素质
尽管不能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是书法家,但是,语文教师的教案、板书、计划、总结等都离不开写字。作为语文教师,正确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体端正,不写错别字是最基本的要求。书写正确美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板书和批语如果字体美观,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具有课堂组织与监控能力,保证学生有效听讲
2.1 有效的教学监控行为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注意组织、引导、关注学生:(1)积极关注学生的变化。(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
2.2 有效的学生管理
我们在听课中常常发现一些课堂缺乏秩序和纪律,一些学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有效学习。我们要寻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益,例如:遵循有效和适度原则,忽略细小且转瞬即逝的不良行为,巧妙阻止持续发生的轻度不良行为;简洁、坚定的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由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合作性计划,教会学生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等等。
3 具有授课精讲高效,抓住兴趣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牵引学生思维活跃的能力
从心理特点看,我们的学生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为他们年龄还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可见,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法宝。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参与意识。而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把学生的思维限得死死的,不出二十分钟,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神游天外了,还谈什么探索内容。所以,抓住兴趣点,少讲,让学生多参与,才能保证活跃而且高效的语文课堂。
4 具有引导学生课堂探索、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4.1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成绩好的、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有的往往只顾自己,不太关心别人。因此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认识,向他们讲清楚,互帮互助合作交流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巩固了知识,甚至从中得到拓展启发,比闭门造车好。
4.2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这要注意分组策略。规模要小,保证每一位学生能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学习小组通常由性别、成绩、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组成,组与组总体水平相近。由接受能力强的、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交流。教师要加强对组长的指导与培训,然后组长在组内起“领头羊”的作用,带领本组搞好合作学习。
4.3 指导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要急于求成,逐步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第二,要有的放矢,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课堂无效提问、无效合作讨论过多。因此,提出的讨论问题或探究问题,目的要明确第。第三,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时时有新鲜感,对学习始终充满兴趣。
4.4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合作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组内交流中,如果成绩差的,经常依赖、模仿成绩好的,长期下去,没有主见,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积极思考别人的观点,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真正地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1.以生为本,“每个孩子都重要”是英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信念
(1)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为明天而学习,为今天而生活”“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合格”是英国很多学校的共同目标。
(2)张扬个性,鼓励创造的课程设置。国家只统一核心课程,学校设置了许多培养创造能力和生活技能的选修课程,学校有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比传授知识更重视的是培养能力。
(3)充满人文关怀、润物无声的学校文化。英国学校走廊墙面上以及教室墙壁上,张贴的是学生的各种作品和成果图片,一张张彩色的纸条上面写着自我勉励增强自信心的话语,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
2.体现学生主体、师生民主、寓教于乐、充满效益、洋溢青春活力的课堂教学
从班级教学组织结构看:小班化教学是我们考察各校的共同点。轻松愉快的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特色。一般每班20~30人,分为若干组,每组3~5人,开展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老师穿插在小组之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从教学认知结构看,一般是先体验后结论,按照整体讲授、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几个环节推进。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给予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考察和观摩中,我不时地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进步,但由于千年文化传统和特定国情的影响,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微观上看,个人认为课堂教学还存在如下缺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高,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传统的讲授与灌输多于有效的“引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多于主动的“探究”;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还比较欠缺;缺少课堂中智慧的生成。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教学的人文关怀
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英国官方对教师考核的核心标准、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对一个好教师的评价标准的关键一条:是否使全体学生能够进步和提高。这也是英国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坚守得很好的准则,是“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理念的具体体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得最多却坚持得不够的一点。我不敢说回国后有把握改变其他老师,但我自己将会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每个学生的进步作为一生不变的教育信念之一坚持下去。要做到这一点,我个人认为,首先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尤其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要为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为弱势学生雪中送炭。
2.要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实践表明,教学整体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例如:
(1)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教师确定的知识目标相对降低,要突出能力目标,能够使学生像打篮球灌篮一样,跳一跳就能够得到,使学生的信心得到激发,并且要与千差万别的校情和学情结合。
(2)精选教学内容,把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围绕教学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把核心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进行个别辅导,这就是有效教学。
3.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优化时间结构,即合理分配时间。通过观察和反思,我认为:一般而言有效课堂的时间分配,教师讲授的时间应该控制在60%以内,其他时间应该留给学生思考、消化、练习和巩固。
(2)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一、由易到难的处理
在学习中当学生面对这类问题能够脱口而出时,说明问题没有什么难度,作为老师不要放弃追问,我们可以顺着原来的思路将问题逐步深入下去,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老师的追问而逐步深入化,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深入思考问题。这种先易后难式的提问,往往能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二、面对问题卡壳、不够全面时的处理
在学生回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表达不畅、语言终止,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此时,作为老师要有耐心,针对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方面加以具体指导,可以进行相关提示,也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接力补充,在相互补充中,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最终得到正确完整的答案。和谐的氛围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思路问题,而且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面对问题跑题时的处理
学生的审题与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兴趣为标准,有时回答问题会跑到题外、课本外,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可以让他再读读课文、想想问题,这种边读边认真思索的方法,往往能帮助他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提高了学习上的兴趣。
四、面对问题冷场时的处理
问题冷场的原因往往是问题难度太大,学生理解不通或理解不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时,作为老师就要想法将问题化难为易,将坡度放缓换一种浅易的说法,这样易于学生理解,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五、指导小组学会评价
在小组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引导小组学会合理评价,小组往往在评价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才能产生碰撞,才能被激活,在评价中产生质疑、辩论,从而产生对抗,引导学生在评价上下功夫,学会评价才能激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52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然而,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小练笔的盲目性、随意性、形式主义就逐渐凸显出来。如何使小练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成为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探索与实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小练笔扩写中,如何挖掘文本内容,抓住时机,有效练笔呢?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深入人物内心,入情入境想象
教材文本中,很多地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阅读这样的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准空白点,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例如,《桥》一课中写道:“洪水肆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疯了似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最先来到木桥前的老汉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教师引导:“洪水来势凶猛,步步逼近,人们惊骇奔跑,跌跌撞撞。死亡随时威胁着人们。此时的老汉为何不走?他在想什么?”学生思考、议论之后,快速下笔。有的学生写道:“老汉心里想:洪水来势凶猛,我离木桥最近,最容易逃命,要是不走,我的性命也难保。不行,身为党支部书记,我就是村民们生的希望,是人们的靠山。我应该为这个村子负责,为全村人的生命负责……”学生入情入境,想象着老汉当时的内心活动,有犹豫,有思索,有坚定,有担当,有忘我……他们把一位无私无畏的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勾勒了出来。这样的练笔,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使学生深入地感知了文本,升华了情感体验。在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读写训练也得到了恰当的融合。
2.扩充叙述情节,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所选课文由于受字数的限制或者表达中心的需要,对许多叙述情节进行了略写。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桂花雨》一课,对摇桂花时的描写比较简单。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画面。结合课文插图,教师进行引导:“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是如何摇的?桂花飘落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喜悦,补写出来。”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快步跑到桂花树下,望了望那些小小的、金黄的、可爱的桂花挤在枝头,抱着树干使劲地摇。”“飘落到我的衣服上、头发上、眉毛上。我一抬头,它又亲了亲我的脸蛋,吻了吻我的鼻尖,痒痒的。”“那些金黄的花瓣纷纷飘落,似雪花飘飘然地落下,像一个个小天使降临人间,像一个个伞兵从天而降,像一群淘气的娃娃在捉迷藏。”……这些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来的是甜甜的、幸福的回忆,真是“点点桂花雨,片片故乡情”。
学生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品,自我评价,交流欣赏,指出不足。通过适时丰富情节内容,学生在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3.拓展情境空间,延展文本内容
在教材中,有不少可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故事发展空间。有些教材文本非常适合进行故事发展的续写与拓展。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小嘎子仗着自己眼疾手快,提议和胖墩儿摔跤,结果反被对手打败。教师可引导:“依着小嘎子的个性,他一定不服输。第二回合又将是一场怎样的龙争虎斗呢?想象他们会使出什么招数,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写。”第二回合的较量学生不光用上了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虎势儿”“猴似的”“走马灯似的”“推拉拽顶”……还加进了一些新的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使文章别有趣味。同时,活学活用,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创作欲,使学习过程变得灵动而富有期待、富有光彩。
4.整合背景资料,补写空白内容
有些课文叙述的事件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发生的,学生还不太熟悉。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场面。志愿军战士追述往事,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叙述得非常具体。那么,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过哪些事呢?教师可介绍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然后,要求学生变换角度,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气写送别的场面。由于有了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并收集了典型事例,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借用了志愿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打水、救助村民、罗盛教勇救落水儿童等事例进行补写。这样,整合背景资料,运用在具体的描写中,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既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形象生动地叙述故事的能力。
5.模仿创造,扩写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仿写能力,因此更愿意挑战和创新。教材中有很多便于模仿扩写的内容。如学习小诗《我想》,在感知了孩子美妙的幻想和诗的韵律美后,可让学生模仿诗的前几个小节,进行想象创造,扩充诗歌的内容。学生趁热打铁,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有学生写道:“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看那讲故事的月亮/瞧瞧那些星星的可爱模样/看呀看/笑容也爬上了我的脸庞。”一行行优美的诗句在笔尖流淌,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多么纯真美好。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诗人!此外,像《新型玻璃》一文,介绍了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结构明显。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课文插叙一段,介绍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并注意前后的衔接。有学生写道:“夕阳慢慢落下了山坡。每户人家都亮起了白炽灯,只有一户人家正在上映一场精彩的‘微电影’……这就是我发明的网络玻璃……”有素材可写,有片段可模仿,又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小练笔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练笔有大乾坤。通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小练笔扩写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要使语文小练笔训练落到实处,明确的训练目的、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写作素材的挖掘、恰当的时机把握、写作后的点评等要素至关重要。
1.目标明确,激发写作热情
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加强了教材的整合性。小练笔也可以突出单元训练的重点。比如,人物描写一组,练笔时就侧重于人物描写的训练。另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笔归纳自己的思维、想象以及抒感的能力,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练笔,特别是扩写方面的小练笔还能突出教材特点和学段特点。另外,小练笔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实施时要把握好每次训练的侧重点。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小练笔训练,侧重于阅读的深入理解,而《桂花雨》一课的小练笔训练,侧重于写作方法的训练。通过每次练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会逐渐提高。
所以,每一项小练笔训练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确训练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以此杜绝小练笔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小练笔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为,为小练笔训练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2.素材挖掘,造就训练传奇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同时要深度挖掘教材。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的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我们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在情感交织的之处,在意犹未尽的留白之处,在精练概括的词句之处,在情景空间的延展之处,恰当挖掘写作素材,以此丰富小练笔扩写的训练内容。写作素材丰富多彩,紧紧结合文本,学生信手拈来,言之有物,有话可写,有情可诉,自然就能使练笔水到渠成。同时,小练笔还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发挥了其特有的魔力,成了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天梯,语文书写训练的传奇。
3.把握时机,演绎别样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的练笔氛围,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其次,要抓住课堂情感的高发处,使小练笔成为学生抒感的工具。另外,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相关信息,不失时机灵活设计小练笔的内容。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温度,抓住小练笔训练的时机,使课堂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
4.恰当点评,促进能力提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练笔后的交流点评,是学生自我展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对于促进学生练笔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我们所见到的练笔后的点评,往往形式单一,成为多数人的寂寞,个别学生的表演。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评价又流于形式,草草收场,甚至完全被忽略掉了。因此,我们可以像上文《桂花雨》一课那样,在小练笔点评中,采取示范、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针对每次的训练目标,有侧重点地展开评论,并且可以进行补充和修改,可以在课内评,也可以延伸到课外。这样,自我尝试,博采众长,内化提高,就能使小练笔训练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充分开发和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抓住契机,有效练笔,定会使学生练出写作的大手笔。
[ 参 考 文 献 ]
[1]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一、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毕业生素质普遍较低
五年制高职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他们多数为中考落榜生, 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教学实践中通常表现为:(1)专业知识不扎实,应变能力弱,参与生产实际的专业技能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2)缺乏对职业环境和岗位目标的全面认识,对企业文化缺少认知,短时间内不能适应企业管理;(3)耐挫折力不够,缺少磨炼,怕吃苦,缺少终身学习的理念;(4)不能很好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能力的再学习提高能力不强。
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未能将实践课作为一门课程,仅认为是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实践课的开设依附于理论课,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生源规模盲目扩张,而用于教学的投入却相对不足,陈旧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新理念、新技术得不到采用,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差距拉大。
3、课程教学的师资薄弱
一部分高职教师能力本位和终身教育的职教理念只停留在书面上,课改试点课或优质示范课流于形式,尚未真正落实到常规的教学实践中。生源规模大,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严重超标,教师课务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教学研究和培训,教师实际技能水平提高不快,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不到位。
4、现行高职语文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从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看,存在的问题是:(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体现不明显,效能评价缺少基本标准和提高标准的分层。(2)课程改革进程缓慢,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改革不成熟,操作性、趣味性、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开发尚不完备,科学、实用、适合的实践性课程指导教材不成熟。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结合专业要求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入手,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三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变。
1、结合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兴趣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还包括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维持艰苦学习所需要的动力,持久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只有在合理整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基础上形成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才能真正持久有效的学习。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认真学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坚持学习不气馁。此外,结合职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有关的社会生活和专业技术知识,使学生了解所学的语文技能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2、强化师资建设,增强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针对许多学校对基础语文教师不重视的现象,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工作,把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的作用;全面提高新课改后的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的素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既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双师”、“双证”上多动脑筋,也要在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把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目标管理和优先议程上,进一步稳定、壮大语文教师队伍,为课程改革增加新活力。
3、推进课程改革,建立新型授课模式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设计既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一般任务、目标和要求,也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对语文学科的特殊要求,包含必修与选修课程。前者体现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后者体现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与专业的共融。在课程内容方面,按模块化教学进行具体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块。必修课程分三个模块,美文欣赏、应用文、口语交际,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侧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中美文欣赏以主题为单元进行设计,整合教材内容,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我”四部分,大致体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人生”“把握未来”“驰骋职场”的学习梯度。选修课程也分三个模块,与专业相结合,侧重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人在职场、企业文化、专业前景”为主题。体现语文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以及与专业的共融。
4、营造和谐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学习,思维认识活动就更加积极活跃,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轻松愉快。语文课堂中,如果师生心灵相通、关系密切,就能较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一方面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他们的不成熟,正处于发展完善,需要不断引导的过程之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但要充分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而且还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映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不忽视和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多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当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观察每一位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师生关系中,营造积极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对比性实践效果
在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笔者在课堂实践中运用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在实际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授课模式的实践改革
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一是小组讨论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特别是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点拨。同时,组织课堂讨论,教师要有较强的现场控制能力,不能放任自流,不可为讨论而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在博学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水平。二是课堂辩论式,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争论才有独见,有发现才有创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辩论话题,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好地释放创新教育的活力。通过这两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为广泛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进步,极大的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
心理学家提出“学习兴趣是推动人探求知识的实际动力。”苏联教育家也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可能性提高百分之七十。”笔者在实践中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将其应用于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和冲击力,从而调动学生的感官想象,增强他们在认识方面的动力和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特定的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其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关于欢迎词、祝贺辞、邀请函、感谢信等礼仪写作方面的教学,具体做法是:每一种文体都是一项任务,每一项任务都设置一个情景,通过老师指导,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掌握文体知识。
3.古典诗词唱和教学法。这样的诗词学习法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其对诗词产生兴趣后,老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诗词写作的背景和蕴含思想感情的讲解,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四、结语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绝不能使用一种方法从一而终。作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师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突破教材,多读课外书、多学课外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应举一反三,以灵活的手法涉猎其它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中充分体现时代感,充分将内容通俗化、生活化,并给予学生最大可能的课堂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02).
[2]丁振华,王艳秋.五年制高职实训教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新课改的主题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改过程中,时间紧,学习内容多,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迫切。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就不仅成为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更成了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堂设计的有效性,做了如下几点浅薄的反思。
一、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必修三的教学目标和学科指导意见
基于高考考试大纲对命题的要求,我们要研究并融通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浙江省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确定简洁的教学目标。在对这些目标考点命题灵活操作设计空间得以拓展的同时,既要斟酌所考查知识的范围和难度,又要能以此准确把握和理解教科书的教学内容。
例,《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2)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在对这个教学要求的有效性设计中,首先,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层次和深度。其中知识范围很明确,但对于了解、体会、感受的层次和深度却没有划定大致的边界,因此还要认真学习指导意见上给我们提供的其他信息:课标内容和教学建议。这无疑也就成了我们这节课把握能力层次和深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一要求进行多角度透视:(1)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2)不同时期类似历史背景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文学主流和文学体裁);(3)不同时期文学主流的特色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其次,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的把握:设计同一文学内容用不同时期的文学来展示,揭示文学多姿多彩背后不仅是多样的文学体裁、不同的文学风格、非凡的文学成就,最后整合本课知识范围引导学生探究出在中国文学多姿多彩背后隐藏的文学规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而后才能深刻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的美感,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有效的课堂设计要重视探究必修三教材的规律性特征
围绕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对重要考点进行整合,通过引导、分析、应用实践等有效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在建构、深化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必修三的规律性特征。
(一)从必修三的阶段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文化都可以探究出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就奠定和升华了学生理性探索的理论基础,把握了必修三的脉络,减轻了必修三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对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从必修三的区域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都可以发现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且这种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各自的历史环境中或小或大规模的交融和借鉴。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学生自然能认识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继承创新性、融合多样性,也必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增强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继而提高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三、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成就以及进步的价值取向
(一)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
1.课堂设计模式要创新多样化
课堂设计模式创新多样化是实现有效课堂设计目的的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对其实际情况和心理进行了解,选择适合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设计。在不同的课例中,课堂设计的模式灵活多变,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出最佳的课堂设计模式。
2.课堂设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设计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利用它特有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巧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贴近生活。这样既优化了课堂结构,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设计要成就学生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的课堂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素养,其次要成就现实中大部分学校学生要求应试能力提高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课堂设计的主旋律是教师把应试和发展学生素养相结合,使学生拥有广博的见闻,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世界的趋势与潮流,实践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在现实中提升对社会历史的敏感度,进而活学历史。
四、有效的课堂设计要把握设计自身的特点
(一)设计严谨的教学结构
首先,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严谨的文学性和特性的科学性,切忌将必修三的历史课设计成纯粹意义上的文化欣赏课等。其次,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各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要防止出现设计上的漏洞,如前后矛盾和逻辑不顺等。因此,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和师生间的互动等进行缜密的设计,以便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设计要有鲜明的主题
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即设计的情景内容与主题既紧密相关,又显而易见、简单明了,并且最终要达到预期设计的功效。
(三)设计要符合课题的灵活性
有效的课堂设计提倡自由创造、创新。如设计方法上有倒叙、插叙,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核心材料的连贯运用等。但在不同的课题上又要探求符合其课题的设计方法,反对墨守成规的课堂设计,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切实实践来带动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历史必修三教学课堂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抓住以上四个关键:一是围绕核心目标,二是体现必修三的学科教学教育价值,三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四是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不断追求有效的课堂设计,才会有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才能有师生双赢的可能。
弊端之一是课堂学习知识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虽然每单元有总的目标,但是每课课文都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案,又是教师自己去设计拟定的。他们只是借助教材和教师用书去自行安排,又受“大语文”主题阅读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课堂时间的局限,只能设计自身功底的教学案。这当然有其有利的一面,能促进教师发挥自身潜能,尽其职责,因为老师是没有一个不想把学生教好的,但是受诸多因素,包括目标导向,改革辐射,教材的熟练程度,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等的限制和影响,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诸多负面作用,让教师在教学案设计中,对知识点的学习造成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弊端之二是课堂学习知识点的虚伪性和花样性。
在课堂的授课学习中,有不少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片面,准备肤浅,似乎认为授课就像穿衣,给物体装饰一样,应该以“漂亮、好看”为追求目标,不过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罢了。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中表现最为突出,甚至忘记了“语文学习的根源”――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底蕴去拓展弘扬民族文化,也就是把母语发扬光大。而是在课堂学习中设计一些虚拟的肤浅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中,去探讨、展示,变着花样让课堂跃,甚至挖空心思地让学生去分组准备,集体交流、共同评价,这也许就是好课堂这样的课也许就是高效课优质课孰不知这些课多是好看而不中用谁知老师在这里面做了多少“有用功”下了多少“手脚功”来装饰打扮呢?唉!真是让人难以去评价啊!
弊端之三是课堂教学的盲从性和好高骛远性
近期随着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又加上改革热潮的不断升温,致使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务实的理想派的教学盲从热。无原则地不切合实际地去盲从一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新路子,且美其名曰:“这就是高效课堂下的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是什么新课标规定下的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等。这也确实很好,也很有前卫性但是适合自己吗?与自己的学生接轨吗?因为学生虽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但学生的功底和素养都是有层次的,也是有区别的,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例如家庭教育的相对滞后,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浅显,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农村传媒的落伍,经济的不富裕等等,所以这种盲目借鉴前卫教学法的做法是十分不切合实际的。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讲究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性,不怕起点低,切忌好高骛远,否则更是愈速而不达。
弊端之四是语文知识点学习的重复性和机械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试的评价导,。由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向重阅读知识和作文考查的倾斜,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对考查知识点的重复训练,一堂课对考点的知识点,尤其是常考的阅读知识点,往往会在“讲授学生复述练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反复训练,机械性地重复练习现象也时有发生,常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反感和学习兴趣的低落,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的厌学。针对这一弊端应当重点强调, 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切不可机械重复!孰不知这机械重复往往会致使学生应付了事,常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劳而无功。
对以上四种弊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以提高课堂的高效和实效。
矫正以上弊端的对策:
一是可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学校或教研组加强对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的培训学习,经常学习业务理论,加强课堂研讨,相互学习促进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是充分研究教材文本,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表层及深层的知识内涵。同时联系教材,拓展到课外,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连接,把文本的引领潜能拓展到生活之中。因为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三是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开展集体备课,博取众家之长。在对集体备课的交流讨论修改中,完成有实效的集体导学案。在导学案中确立明确的目标导向及目标达成标准。
四是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认真分析学校资源,周边环境,学生及家庭的现状。不是要盲目追求新理念、新手段的表面的外露之美,而是要讲究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承受力和达成度,讲究实事求是的实效性,且忌好高骛远的不切实际的盲从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课堂笔记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科学、简洁的课堂笔记能够在课堂中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复习所学内容,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笔记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而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知识点琐碎,记忆内容繁多的特点对生物课堂笔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正是一种能够行之有效地优化生物笔记,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2 思维导图简介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文字、数字、分析、排序、语言和逻辑,而右大脑负责韵律、颜色、形状、方位、想象和幻想。思维导图是由东尼・伯赞创造的可同时利用人的左右大脑用可视图表示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进行链接的方式将信息量庞大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化。使用者还能通过思维导图的图案、文字、色彩的多层次刺激记忆起各级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构建出原有知识体系之后继续发散延伸。因此,学习者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后,会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进一步加深,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有效提升。而传统笔记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仅仅利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传统笔记使用者的记忆效率和理解效果自然不及思维导图。因此,近几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
3 使用思维导图制作生物笔记的步骤方法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记忆学习方法,要把它运用到优化生物笔记上,就要明确具体的使用方法步骤。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介绍思维导图的具体绘制步骤。
(1) 取A3或A4尺寸的白纸横放,横向格式要比纵向的格式给使用者更多的自由和使用空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在白纸的中央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先在思维导图的中央绘制了一个细胞的图形,并确定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主题关键词。
(2) 以图形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以粗线条绘制相连的主分支,在分支的末端放置关键词,分成了“水”、“无机盐”两个主分支。
(3) 创建2、3级分支,绘制的线条逐级变细,各级分支上的关键词要基于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层次扩散。不同的二级分支采用不同的色彩绘制以便区分,主分支“无机盐”的4个二级分支分别采用蓝、橙、绿、红四个颜色区别,但“水”和“无机盐”相同的二级分支,如“存在形式”又采用相同的颜色绘制。这样,学生在复习思维导图时又能够对“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进行比较记忆,达到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4) 提炼关键词,关键词的选择在于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最符合个人思维逻辑特点的关键词。但是,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一定要简洁,短语或词组会混淆记忆,降低记忆效果。
(5) 尽量使用图案、符号来代替文字,这样既能提高记笔记的速度,又能使思维导图更有趣味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图案加深了对大脑的刺激,使得记忆效果更加提升。
4 “细胞中的无机物”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比较
下面同样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对思维导图和传统笔记的特点进行直观、具体的比较分析。传统笔记见图1,思维导图见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笔记中,文字内容十分详尽,但记录笔记耗时较多。学生在课堂记录笔记时,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被动地记录笔记上,而不是放在对知识内容的思考分析上。有的学生甚至疲于记录而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在课后复习笔记时,反而不能理解所记录的知识内容。传统笔记也没有对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记录,学生只被动地接收,而不是主动建构知识。传统笔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结构松散,重点知识不突出。在复习笔记时,学生也很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记忆起来也更加困难。
从图2可以看出,使用思维导图来做生物笔记文字少,层次结构分明。思维导图笔记高效省时,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且完成思维导图后,学生能根据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继续在原有思维导图上进行补充发散,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进行链接,能够多层次地刺激学生的左右大脑,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高中生物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其记忆理解的能力和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例如,高中生物课堂中需要准确描述记录的生物实验操作就不适合制成思维导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也应当注意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
总之,与传统生物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层次分明的逻辑结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更有效地优化生物课堂笔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但是要使学生正确利用思维导图来优化生物笔记,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教师自身也要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师生共同协作,才能利用思维导图打造高效的生物学习课堂。
一、引言
数学课堂笔记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的书面记录,是一种学生边听取老师讲授边记载讲课信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和学习成绩。本文通过数据统计,调查高中学生数学课堂笔记存在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高中一线的数学教师,通过对一些数学课堂授课的了解,有不少学生不会做数学课堂笔记;也有的学生没有做数学课堂笔记的习惯,想起一些就记一些;也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也不做笔记,而是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也有的学生想记下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忽视了听课和思考。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认真做好数学课堂笔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手脑并用和日后的学习查阅、整理和复习;做好数学课堂笔记,可以有效地监控数学学习过程,集中听课注意力,帮助理解听课内容,促进积极和创新思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增强听课效果;做好数学课堂笔记还可以发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激活记忆,为复习考试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二、数学课堂笔记对数学学习、数学成绩的影响
我们研究记录数学笔记是否对学习数学有帮助以及是否可以提高数学成绩都分为两种选项。首先,我们假设数学课堂记录对学习数学和提高助学成绩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关系,我们利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可以测出这两个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即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关联的?抽取临汾市的某所学校的高一两个班级的学生,理科397班和文科399班,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问卷共100份(有效试卷79份,有效回收率为79%),最终调查结果见如下表1:
配对样本T检验简单相关关系检验结果: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简单相关关系检验结果来看,由于0.073>0.05,所以记录数学课堂笔记对学习数学不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是,0.040
三、思考和建议
3.1主要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普遍缺乏对记数学笔记、复习数学笔记的方法指导。
(2)学生没有养成有效的记录数学课堂笔记的习惯。
(3)学生没有自己的记录数学课堂笔记的格式与方法。
(4)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数学课堂笔记存在差异性,整体上看,理科生的数学课堂笔记比文科生的要好一些。
3.2有关数学课堂笔记建议
本文对高中数学课堂笔记的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为了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结合本文提出有关数学课堂笔记的一些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录数学课堂笔记。
(1)明确数学课堂中记录笔记所侧重的数学内容
许多学生不会作课堂笔记,往往将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一古脑儿地记下来,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记录,结果是上课时手忙脚乱,下课后仍然是一知半解。因此,要作好课堂笔记,提高听课水平和效率,应该明确记录笔记所侧重的数学内容,即记新知和要点、记疑点和问题、记心得和顿悟。
(2)确定记数学笔记的地方
如果记数学笔记的地方是记在课本上的笔记,也应该有一定的习惯,即把什么知识记在课本的什么地方,要心中有数。如数学公理、定理的推导过程可以记录课题空白地方记,如果课本的空白处不够空间,:还可以再添加插页,粘贴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并作好标记。这样井然有序的笔记对数学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如果有专用的数学笔记记录本更好。
(3)听记结合
有的学生上课只顾记不顾听,往往记了一节课,对新学内容仍一无所知,记的笔记既无条理,又不完整,难以明白,结果事倍功半;有的学生只顾听不顾记,结果过后如坠人云山雾海,对知识一知半解。因此,解决听和记的矛盾就十分必要。听和记看来似乎相互矛盾,实际上却是统一的。笔记能抓住关键、重点,记得简明扼要、详略得当,听课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关键。但一定必须以听讲为主,以笔记为辅,千万不可舍本逐末。
(4)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记格式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希望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记格式,在这儿推荐一种,将笔记分为主栏、回忆栏、思考栏三大块。在听课过程中,将教师的讲授与板书内容记在主栏里;及时简化主栏内容,以摘要形式将听课笔记整理概括出来,写在回忆栏里;将主栏遮住,用回忆栏的摘要作暗示,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复述上课内容,然后进行对照检查;在思考栏中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每周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看回忆栏。①
3.3研究的不足之处
根据调查结果,对数学课堂笔记的关系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述,但从中不仅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匮乏外,而且发现了调查和研究中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在高中各年级中做大量的调查与实验,实验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