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13 09:2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效课堂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效课堂笔记

篇1

笔记,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辅助手段,让很多同学们又爱又恨。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认真思考理解老师讲的问题,又要做好笔记以便下来复习思考,着实让不少学生头疼。

那么物理课记笔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这一目标应该如何取舍呢?怎样才算是达到目标了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二、记笔记的目的

有很多同学反应,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明明是能够听懂的,且并不觉得物理有多难学。可到了做作业的时候发现无从下笔,再回去看上课的笔记和老师讲的例题,居然发现也没了头绪,于是连呼物理难难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为什么原来“听懂”的很快就不会了?为什么本指望的笔记也显得空洞无用?

先举个直观的例子,我们学习一项新知识,就像是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是我们的目标。课堂上,老师就好比导游,在前面带着学生们向目的地前进,学生们只要跟在老师后面不掉队,不管有没有注意沿途的路口或标记,都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这就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觉得很容易就“听懂了”的原因。可是,不久之后当学生们自己再来到这条路,只有上课自己观察过道路特点的同学们才清楚地记得每个路口该怎么走;有些同学有点模糊的印象,如果足够聪明,靠推理也能搞定;但剩下的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跟着老师走时完全没注意道路特征,他们必定要么在某个路口迷了方向,要么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该“如何下脚”……

那么现在再看问题出在哪里就非常明显了,第一遍跟老师走过每个路口的时候你细心观察了吗?你是只跟着老师走到目的地的呢,还是动脑子想过每个路口该怎么走,想明白了才走到目的地的呢?如果是前者,没了老师,你自然就没了方向;而如果是后者,即使很久之后再让你去这个地方,你一样能顺利到达。

到此,记笔记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笔记就像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目标是为了指引我们走向目的地。

三、如何记笔记

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下面就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了,这需要从预习效果开始,且方法也是各不相同。

先讲讲预习,预习的重要性这里就不赘述了,预习的过程好比你提前通过打听和猜测,自己先来探探这条未知的路,那么结果肯定是因人、因课程难易而异的。

有时,经过探索和思考,学生自己基本上就能到达目的地。这种情况下,学生自己已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对于每一个路口为什么要选某一条路已经较为清楚了,因此在课堂上大可不必完整的记笔记,只需记下老师在途中指出的注意事项和某些自己没想到的捷径及拓展即可。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一课,通过自学,大部分学生们可以记住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也能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但这离我们对定律理解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学生们在上课时无需再对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进行详细记录,而要重点记录对定律的理解:如力和加速度的因果关系、矢量性、瞬时性、同一性;在课堂练习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记下老师总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分析运动情况,画出运动示意图;建立平面直线坐标系,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有时也可以取加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正交分解,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建立方程;根据运动学规律建立运动学方程;联立求解”等,这样的方法地图,远比紧赶慢赶着抄下例题和步骤收获大。

而有时候经过预习,只能做到对这个地带的初步认识,并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大部分同学会在某个路口迷失方向,无法前行,甚至走进死胡同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止步不前。这时候的笔记重在记录关键的路口,即重难点。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节的失超重问题是个难点,大多数同学在预习了之后还没有头绪,对失超重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甚至凭直观的印象错误的理解,认为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减少或增多。那么这节课的笔记,就应重点记录失超重的产生原因、原理公式、表达式理解,如1.实重是物体所受重力,在经典力学中不计重力加速度变化的范围内,实重是不会变的;2.视重是秤上的读数,也就是人对弹簧秤的压力或者拉力,会随之改变;3.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而一个物体上的所谓“平衡力”,必须在满足平衡条件的时候才相等;4.因此,FN支=FN压,FN支-mg=ma,从表达式中看出视重不等于实重;5.在理解的接触上记住结论:加速度向上超重,加速度向下失重。这样的记录不仅能帮你解决计算问题,碰上原理理解问题也能顺利回答,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再回来看,都会觉得失超重问题就那么回事儿,而不至于留下阴影,惧怕此类问题。此类课程的笔记记录特点是记录地图中的点,重点突破了,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篇2

明白、明确、明了,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在备课时对于以下三个问题必须明确。

1.教学体系明确。所谓教学体系要明确,即是指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明确一册书的重点难点,一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一个课时的重点难点。只有明确了这个体系才会把握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所以,分析教学内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可以从纵和横两方面对教材体系进行分析和整合。所谓纵的方面,就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这条线上,基本的概念、法则、原理是线上的中心环节,抓住中心环节,整条线就可以带动起来。所谓横的方面,就是把教材中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调整编排在一起,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块。教师只有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才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自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要求是否适度。因此,要为每课时、每单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有目标的教学就好比百米赛跑,目标明确,参赛者可对准目标往前冲,而无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好像饭后散步,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一堂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一切教师必须了然于胸。

3.教学结果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方面的特征,也有学生方面的特征,但就有效性教学的核心内涵而言,在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的目标达成度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就是有效;教有大得,学有大获,就是高效。当然这里的目标达成,既有知识和技能,又有过程和方法,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作为教师必须能够预见教学的结果,对自己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环节的设计等等,究竟能够达成怎样的效果?只有这样才会把握习题的重点、学生的认知与问题的方向。

二是要在“对”字上做文章

在明确了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前提下,那接下去的任务便是正确地做事。要想保证课堂的高效,必须要在教学内容、程序、方法上正确。

1.上课内容正确。要想课堂教学高效,首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正确,即教学内容取舍要正确、教学内容定位要准确、教学内容教学要精确。要明确上课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要明确哪些属于知识、技能、情感?哪些需要理解、掌握、运用?如习题讲评课,所选的习题缺乏典型性、代表性,不具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作用,那就谈不上高效;再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缺乏科学性,曾有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排序题或填空题,选的内容是:中国神华主力,我想我扒你的皮,抽你的筋,挖你的肝,掏你的肺,抠你的心,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啃你的骨头。这个例题虽然典型,但实在太恐怖了!这显然是教学内容取舍不正确!

2.上课程序正确。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使课堂教学流程正确,即不但设计教学流程要正确,而且调控教学流程也要正确。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但同时也特别应防止有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的现象发生。

3.上课方法正确。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要明确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与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方法中的长处,并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也不是采用的方法越多越好,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时间和设备条件的制约。随着课改的深入,新理念要求我们课程在教学中生成。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大量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都应成为教学内容,因此,实践法、观察法、对话法、学生体验表白法、游戏法都是大家关注的。其次,学生地位的变化对教学方法的改变起着重大影响。现在要求我们以学定教,应考虑怎么教更容易学。

三是要在“多”字上做文章

在很多问题上,“高”字往往与“多”字密切相关,如要达到课堂的高效,也必须在与教学相关的“多”字上下工夫!

1.参与人数众多。我们每次上过课或听过课总会有这样的感慨或困惑,课堂气氛尚好,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太低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总是那重复的几个学生,其他的只不过起了个配角作用而被课堂边缘化了……这样的课堂又有什么高效可谈?高效课堂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就必须想办法让这些边缘化的孩子参与到课堂上来。那么,怎样让他们积极参与呢?首先了解内容是前提。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要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其次小组合作是基础。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就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和作用。再次展示交流是关键。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还要注意即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如让学生到黑板板演,既然板演了,一个人是一次板演,十个人也是一次板演,为什么就不能让十个人同时板演呢?

2.教学手段多样。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学生听课才不会感到劳累,学生的思维才会积极运转。许多教师上课喜欢一讲到底,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只是讲授,特别是习题讲评课和试卷课,更是成了学生学习最轻松最自由教学最轻松最低效的课。有些老师一节课上完了,却没有在黑板上写过一个字,更不要说出示PPT,也不善于像上新课一样,提问、讨论、朗读等多种手段进行,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高效?殊不知讲评课其实比新授课更难上,同样需要讲究所谓的花哨。如课堂提问,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判别类问题、描述类问题、探索类问题、发散类问题,但我们教师大都是习惯于封闭式的提问。再如课堂教学举例可以采用叙述故事、列出数据、旁征博引、幽默想象、虚构假设。又如课堂小结可以灵活运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相对完整、回味无穷等四法。

3.教学环节丰富。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环节更有助于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使课堂达到高效。有些教师上课除了导入新课与课后小结,中间便只有一个环节或一问一答,整个课堂流程是直线的,而不是项链状的、串珠式的。其实,从教学环节类型来看,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设置个性化环节;为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可设置实践型环节;为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可设置合作型环节;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可设置探究性环节;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可设置创编型环节。如有些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八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活动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交流方法尝试应用扩大应用范围拓展提高。这“八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理解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一定的模式来规范教学行为,因此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要在“透”字上做文章

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根本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到目标,他们的目标就是把完成课时作为唯一的目标。讲到底我们的教师只有任务的意识而没有效率的观念。

1.讲解要透彻。许多教师的上课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而不善于抓住一点,挖出一片;拔出萝卜,带起泥土;将道理讲透,让技能学会。如有位教师开设一堂社会学科的习题讲评课,当讲到某道题的答案时,只是无足轻重地向学生提示一句:题目的重点落在自尊还是自信上,要看材料的侧重点。那么如何判定材料的侧重点呢?这是最为关键的,但那个教师却只字不提,片语不发,学生虽然明确了该题的答案,也或许记住了解题的原则,但终究没有掌握答题的技能。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宁深勿广、宁精勿滥、宁缺勿全的原则,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切勿走马观花、面面俱到。

2.示范要到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通过举例来进行示范,希望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能。既然是示范,那么就应该示范得正确、示范得到位。如有位教师开设一堂社会学科的讲评课,当讲到解答问答题的要领时,教师提示学生回答问题一般要理论加实际,然后简简单单、匆匆忙忙地列举了一个例子作为示范。教师在示范时既没有把相关内容通过板书或者幻灯演示出来,也没有按照解题步骤依次逐步清晰地讲解下去,只是凭着一张嘴轻巧而又快速地讲解了一下,学生根本没法领会也来不及消化,与其讲还不如不讲。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从欣赏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从信息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进行教学,而这些问题大多数属于理解性知识而不是掌握性与运用性的知识。

3.操练要彻底。凡上课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练习,我们不搞则已,一搞到底。切不可浅尝辄止、模棱两可。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在新课导入后便问学生: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但老师觉得不够满意,后来在教师七启发八诱导下学生仍没能拿出完整的答案,老师最后只好自己出示答案: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帮我买橘子的事。其实对照答案学生的回答也并没错,只是不够完整具体而已。因为该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第二层级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时给我买橘子,第三层级才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时爬月台帮我买橘子。作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问题来指导学生如何做到答题完整具体,而不能因为这个问题不是这个课时的重点问题而轻易滑过。

篇3

一、英语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俗话说,“心记不如带墨”,“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笔记是永恒的备忘,可以给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教师课堂所授新知识,学生任凭大脑记忆而不动手,或许一两节课内容还可以承受,若积累太多,就会逐渐被遗忘,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有效的复习时,既有系统、有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况且,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巩固记忆的过程,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料、吸收和消化这些信息,可以不断扩充新知识。同时,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二、英语课堂笔记的内容

有课堂笔记的最终目的是便于复习记忆,获取更多的知识。课堂笔记何时记、记什么、怎么记,应该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己决定。总的来说,主要注意:一是基础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二是重点和难点,三是对知识点分析讲解的文字;四是对知识进行讲解时所列举的联想材料;五是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六是关键字词的理解;七是自己和同学回答问题时的失误的知识;八是听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九是老师强调的其他注意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双慧眼,有一个智慧的头脑,眼疾手快,及时记下这些内容。

三、英语课堂笔记的方法指导

(一)善用各种符号。这是笔记的重要手段。运用不同符号可以大大简化笔记的过程,具体用什么符号,可因人而异,中英文皆可,但应是一目了然。例如,用缩写词,用简写形式,如Monday可写成Mon,表上升用“”,下降用“”等。另外,学生记笔记时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或用直线、波浪线,三角符号等圈、点、勾、划。力求使笔记显得整洁美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醒目,便于日后查找。

(二)课后整理补充。这是笔记不可缺少的一环。课后整理补充,既能保证笔记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又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查漏补缺,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发现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侧重疑难点。教师授课时,用彩笔进行着重标记,其意在于提醒学生此处的重要性。所以,学生整理完毕,教师应要求其根据课堂上自己的反映水平及课余的掌握程度,在重难点上用不同颜色的笔作醒目的标记,因为这将是日后复习中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加强的疑难之处。

四、英语课堂笔记的使用

篇4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77-01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真正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而在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高效课堂的引领,考验的就是教师的素质。那么,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需具备哪些基本功?

1 具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专业素质

1.1 语言素质

我们现在的教学形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说”。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语言水平。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教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得体外,还应具有特有的语言素质——能用普通话讲课,字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对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语言技巧运用正确,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做到准确、严密、规范、优美。在表达方式上,能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口头语与态势语,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1.2 写作素质

叶圣陶先生认为:“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自己要有较高的写作素质。首先既要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实用文等文体的写作规律,其次还要通晓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乃至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训练程序,通过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语文教师还必须自己会写、善写。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老师的构思、写作、修改,增进学生对老师的敬慕和信任,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感到写好作文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作文习惯。

1.3 书法素质

尽管不能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是书法家,但是,语文教师的教案、板书、计划、总结等都离不开写字。作为语文教师,正确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体端正,不写错别字是最基本的要求。书写正确美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板书和批语如果字体美观,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具有课堂组织与监控能力,保证学生有效听讲

2.1 有效的教学监控行为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注意组织、引导、关注学生:(1)积极关注学生的变化。(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

2.2 有效的学生管理

我们在听课中常常发现一些课堂缺乏秩序和纪律,一些学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有效学习。我们要寻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益,例如:遵循有效和适度原则,忽略细小且转瞬即逝的不良行为,巧妙阻止持续发生的轻度不良行为;简洁、坚定的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由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合作性计划,教会学生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等等。

3 具有授课精讲高效,抓住兴趣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牵引学生思维活跃的能力

从心理特点看,我们的学生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为他们年龄还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可见,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法宝。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参与意识。而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把学生的思维限得死死的,不出二十分钟,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神游天外了,还谈什么探索内容。所以,抓住兴趣点,少讲,让学生多参与,才能保证活跃而且高效的语文课堂。

4 具有引导学生课堂探索、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4.1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成绩好的、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有的往往只顾自己,不太关心别人。因此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认识,向他们讲清楚,互帮互助合作交流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巩固了知识,甚至从中得到拓展启发,比闭门造车好。

4.2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这要注意分组策略。规模要小,保证每一位学生能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学习小组通常由性别、成绩、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组成,组与组总体水平相近。由接受能力强的、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交流。教师要加强对组长的指导与培训,然后组长在组内起“领头羊”的作用,带领本组搞好合作学习。

4.3 指导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要急于求成,逐步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第二,要有的放矢,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课堂无效提问、无效合作讨论过多。因此,提出的讨论问题或探究问题,目的要明确第。第三,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时时有新鲜感,对学习始终充满兴趣。

4.4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合作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组内交流中,如果成绩差的,经常依赖、模仿成绩好的,长期下去,没有主见,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积极思考别人的观点,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真正地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