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13 09:23: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幼儿园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幼儿园的发展

篇1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了解与观察儿童,从幼儿日常活动中找出适宜的有教育意义的游戏。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形式,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可见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游戏又是幼儿的自愿和自由的一种活动,幼教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游戏通常可分为创造性游戏(包括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游戏中最典型的游戏,它主要是孩子通过模仿和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生活中的一种游戏,农村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可选一些农村生活的题材,诸如“墟天赶集”、“放牛”等,来促进幼儿交际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品德行为的形成。结构游戏是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与结构活动相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通过幼儿在拼、插、搭的和谐操作中构造物体,加深幼儿对物体外形特征的认识,培养幼儿的空间感、数的概念、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采用农村中一些普通的材料,如沙土、白陶土等。表演游戏以扮演文艺作品中角色,再现作品,从而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规则游戏是以唱歌、跳舞为内容的音乐游戏,以走、跑、跳等基本活动为主的体育活动,以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思维为内容的游戏,都是有明确发展目标,据一定要求用规则编制而成的。

总之,游戏的目的是为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培养幼儿独立性、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对周围环境的直接经验。只有了解和把握了游戏教育的真正意义,才能更好地利用农村游戏资源,充分发挥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找到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又符合农村幼儿园基本条件的游戏。

二、充分利用农村自然场所,搜集、改编农村民间游戏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流动。

农村有良好的进行游戏的天然场所:草地、竹林、山坡、小溪、田地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一切,在幼儿游戏中只要应用得当,还是开展游戏的极好场地和材料,如在田间草地做“大灰狼”、“老鹰捉小鸡”等角色游戏,小溪边练投掷游戏,田埂上练平衡,沙水的地方玩沙土游戏等。随不同季节,春天可引导幼儿编柳条、采野花做装饰品,夏天捉知了、蝴蝶等进行观察、辨认。另外,许多传统的民间游戏,也有较强实用性、教育性、趣味性,且不受时空、人数、材料限制,非常符合农村幼儿游戏要求,有必要去收集、整理、改编,赋予其新的含义,使其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安全性,并且根据幼儿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具体运用。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农村幼儿园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愿和自由的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不更多强加、替代或干预,也不放任自流。广大幼教工作者要根据游戏不同阶段,做隐蔽的策划、自然的启发、间接的指导和潜在的教育,从而起到隐性的作用,使幼儿生动活泼地开展游戏,获得健康的成长。农村幼儿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发现新的游戏,想出更多的玩法,就比如沙袋游戏,是农村幼儿最喜爱的玩具之一,它可以用于抛接、带沙袋跑、丢框框、跳拍沙袋、顶沙袋走、比投掷、夹沙袋跑等等。要认真观察幼儿,从其日常活动中或民间游戏中积极搜集改编出一些新的幼儿游戏。

篇2

一、幼儿园集团化发展的背景

1、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时代的需要

自我国从2010年正式提出幼儿园发展以来,由于历史欠账、经费欠缺、人口多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大规模投入幼儿园建设,力不从心;同时伴随着教育产业论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集团化”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运作和配置模式,在企业集团和各层次教育集团中得到成功运用。面对新时期下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一困境,一种以集团化方式运作的学前教育机构组织形式――集团化幼儿园应运而生[1]。

2、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等多项政策均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应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指出学前教育的资源应通过多种形式来扩大,努力实进而现兼顾城乡、合理布局的良好态势。而“集团化幼儿园”作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形式之一,如何使其在发展中“彰显自身优势,弱化不足,形成 特色”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关键,是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现实需要。集团化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解决“入园难”问 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当下,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 等问题,是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幼儿园教育自身的需要

从目前已有的集团化幼儿园的现状来看,它们类型复杂、内涵不一、模式多样、运行机制各异。虽然它们都冠以“集团化幼 儿园”之名,但并无统一的内涵和准入标准[2]。加之这种“集团化”的特殊组织形 式,各个分园之间的管理与运行方面较之传统的单一园所具有一定差异,这将导致其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管理和运行方面的挑战。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避免其在运行中各类隐患的发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咨证信息。同时,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确保集团化幼儿园内各组织部门的最优配置与最佳的运行机制,从而构建数量与质量双重保障的优质教育资源[3]。

二、幼儿教育集团化存在的形式

1.独立法人形式

从调研资料来看,独立法人形式由“独立”与“混合”等本土概念以及其他等位概念组成。一般设立总园的园长,她是教育局委任的独立法人;在翠屏区的幼教集团中,具有多位法人。也就是说,每所幼儿园在加入之初的的法人在组成新的幼教集团后,仍然为该分园的法人。这类幼教集团的管理较为统一,主要为业务上指导,各园所之间的沟通状况较为通畅。

2.联合纽带形式

集团化幼儿园的联结纽带基本包括三种形式,即“产权”、“契约”和“产权 +契约”。[4]一种是隶属于教育局的公办园,与教育局之间属产权关系;一种是 XX 分园与总园之间是以契约合同的方式联结在一起的形式;另一种是,大部分园所与集团之间属于产权关系,也就是统一归幼教集团所有,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也存在部分园所与幼教集团之间以契约的形式存在。

3.主办园所命分园名形式

即以某一个知名或老牌幼儿园的名字“XX 幼儿园分园”的形式来命名。主要有三类:“完全相同”、“完全不同”和“相同关键词” 等等位概念,往往研究对象更容易记住或提起完全相同的命名,一种是幼儿园的名字完全一致,就是集团化幼儿园的一种象征;一种是各个园所名字的关键词是相同的,即各个分园门前的牌匾上均有 XX 幼儿园的字样,只是在后面后注明某某分园。其中,分园的名字多以投资商、所在地区等因素命名。

三、幼儿教育集团化的基本类型

1、名园+新园的类型

所谓“名园+新园”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一些办园历史较为悠久、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师资队伍精良且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幼儿园,利用其自身品牌优势开办若干所由其直接经营和管理的分园的发展模式。绝大部分采取该种模式的集团化幼儿园在原则上普遍采取“只建新园、不取新名”的方式[5]。“名园”通过在教育理念、教学研讨、园所管理、后勤、保育等方面的输出与再创造,全面帮扶新办园所的建设与成长。宜宾市翠屏区如青年街幼儿园江北分园等。

2、名园+乡园的类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主要呈现“城乡二元”的区域特点,四川省宜宾市亦是如此。这种差异导致了农村多表现为“无园可入”的显示困境。因此,创办以“乡镇中心园”为核心拓展的农村集团化成为解决农村“无园可入”的有效途径[6]。所谓“名园+乡园”的发展模式是指,优质幼儿园(城市)利用自身在诸多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农村幼儿园(多为较为薄弱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联合办园,通过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输出、教育教学的观摩与指导、各类资源的共享等形式带动农村幼儿园的良好发展。

在宜宾市翠屏区,主要采取的就是城区优质的6所公办幼儿园每一个园直接管理3-4个乡镇,全覆盖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从当前来看,翠屏区主要可细致体现为以下三类:

一类是城区优质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联合办园;

第二类是农村优质幼儿园与农村闲散托管班、农村薄弱幼儿园联合办园;

第三类是城区优质幼儿园与城郊结合部薄弱幼儿园或学校联合办园。

3、品牌+地产的类型

所谓“品牌+地产”的发展模式是指,由品牌园所提供科学管理理念与丰富的教育资源,由地产商提供资金支持所联合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该类模式下创建的幼儿园多建在该地产商开发的社区内。也就是说,开发商凭借其自身的资金优势,加之政府的指导,进而在某区域内解决了幼儿“入园难”和“入名园更难”的现实困境,因此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在四川省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引下,房地产商需将小区配套幼儿园无偿交给教育部门,由政府统筹安排,协助其办成集团化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连锁民办幼儿园。也就是说,该模式下创建的社区幼儿园属于公共教育资源。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把社区配套教育资源的情况作为投资置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该模式已成为近年来逐步兴起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宜宾市丝丽雅开发的丽雅龙城小区幼儿园就是该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华.教育集团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05.

[2]宁本涛.经济学视界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9).

[3]郑佳珍.幼儿园集团化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经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董秀华.国外教育集团发展与运行简析[J].开放教育 研究.2012(2).

篇3

2011年重庆市教委出台了《关于开展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首次对普惠性幼儿园有了明确的界定。2012年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坚持以“政府主导、公益普惠、改革创新、高水平普及”为原则,全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加快本区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保证每个家庭和孩子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权利。

一、江津区幼儿园的现状和突出问题

江津区现有各类各级幼儿园366所。其中教育部门办园28所(含小学附设幼儿园),企业单位办园5所,集体办园25所,民办园308所。镇街政府所在地109所,乡村257所。从数据中可以显示出: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严重不当。民办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需求。但也普遍存在硬件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保教水平较低的问题和矛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民办园必须借着政府积极扶持民办园发展的这股东风,识势踏出幼儿园转型之路,走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就目前情况而言,江津区民办农村普惠性幼儿园突出问题在于一下几点:

(1)班额较大,幼儿人均活动场地较小。

(2)设施设备落后,教玩具缺失。流动资金很少,不可能全部用于教玩具的添置上,并且在购买教玩具方面经验不足,意识不强,不能很合理的购买。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流动性大。找老师难,留老师更难,教师流失尤其是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4)缺乏专业管理。管理人员少,没有专业、专职管理人员主持管理,存在管理漏洞,在处理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上,明显经验不足。

二、重庆市江津区关于发展农村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探索和思考

(一)规范管理,开展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

首先,江津区成立了以教委主要负责人为首的普惠性幼儿园工作认定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津教职成幼〔2012〕27号)。对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申报程序、资金下达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解释。截止2012年春节期间已有167所幼儿园通过认证。其中民办园157所。公办园3所、集体办园6所、企业办园1所。在所有通过认定的普惠性幼儿园中,位于农村地区的有126所,占总数的7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对于民办园和农村幼儿园的扶持和关注,也看出江津政府努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决心。

(二)加大财政投入,健全拨款机制和资助制度

(1)在《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对普惠性幼儿园享受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做出明确说明:凡被认定为普惠性幼儿园且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均可享受生均公用经费补贴。补助标准为民办幼儿园每生每年400元、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每生每年300元、公办幼儿园每生每年200元。

(2)2012年,江津区教育委员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申报2012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提升奖励的通知》,通知对拟对通过2012年等级幼儿园认定,提升等级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奖励:三级园(认定为三级园的时间在三年以上)提升为二级园的普惠性幼儿园,可获得一次性奖励资金0.5万元(只能用于改善设施设备)。二级园(认定为二级园的时间在两年以上)提升为一级园的普惠性幼儿园,可获得一次性奖励资金1万元(只能用于改善设施设备)。

(3)2012年11月13日,根据江津区财政局下达的采购任务通知,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网公开了《江津区普惠性幼儿园教、玩具采购公告》,公告对招标内容、资金来源、投标人资格要求、投标保证金、投标有关规定及联系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和要求。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师资水平

(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稳定民办园师资队伍。首先构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基地。以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学前教育学院)、江津师范进修学校、重庆工商学校和几江幼儿园的现有资源优势为依托,构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对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保育人员、转岗的中小学富余教师、新任幼儿教师等实施培训,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保育人员的工作能力。从2012年起,每年对300名保育人员进行为期15天的保育工作培训,对300名幼儿教师进行为期7天的幼儿教师培训,对50名园长进行为期7天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50名转岗的中小学富余教师、新任幼儿教师进行为期7天的业务培训;此外,每年将对各镇街幼教专干进行为期7天的业务管理和规范办园培训。

(2)整合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协调发展。2013年2月,江津区教委联合江津区财政局开展《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江津区财政局关于开展2013年公民办幼儿园“手拉手”助发展活动的通知》(津教发〔2012〕29号)。通过一所公办幼儿园(二级园以上)“手拉手”帮扶一所民办幼儿园,互助发展。公办幼儿园可通过互派师资、干部挂职、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助理管理、结对教研、专业引导等形式帮助民办幼儿迅速提高规范办园和科学保教水平。对于通过公民办幼儿园“手拉手”互助发展活动,使民办幼儿园质量大幅度提升、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的公办幼儿园予以一次性奖励2万元(只能用于添置教玩具)。

江津区历来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上世纪就是年代曾获国家教育授予的“全国幼儿工作先进县”殊荣。截止现在全区幼儿专职教师1557人,保育员973人。全区学前一年入园率96%;学前两年入园率93%;学前三年入园率91%,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目前江津区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落实国家和市、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保基本、覆盖广、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江津区财政局关于开展2013年公民办幼儿园“手拉手”互助发展活动的通知[E].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津教发〔2012〕29号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E].渝府发.〔2011〕46号

[3]《重庆市江津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E].江津府办发.2005〔2012〕402号

[4]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关于申报2012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提升奖励的通知.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网.[2012-11-14].http://

[5]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E].江津府办发.〔2012〕402号

[6]关于开展2013年度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E].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江津区财政局.津教发〔2013〕127号

作者简介:

篇4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17-05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农村对幼儿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然而,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及巩固仍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工作重心,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就为各种民办园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巨大空间。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数量远远超过公办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中的办园主体。当然,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教育投入不足、管理松散、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在人们呼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规范民办园管理、加强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等问题的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农村民办园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幼儿园、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已成为促进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幼儿园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自我效能感

(一)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

传统的教师知识观认为,教师知识是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公共知识,它不依赖于教师个体而存在,这一观点排斥了教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能动性与实践性。而新的教师知识观重视实践在教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区分了教师具备的两种知识,一是公共知识,二是实践知识。前者是不具有信念、判断、倾向等价值成分的知识,后者则包含了个体的各种价值判断,是教师在教育现场通过种种实践与体验而形成的个体性知识。〔1〕

有调查表明,在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中,52%为非幼师中专学历,其次为高中和大专及幼师学历,尚有部分人员仅具有初中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非常少,在这些教师中所学专业为学前教育的仅占6.8%(谢秀莲,2007)。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教师职前教育的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他们职前理论知识或公共知识的匮乏。对没有充分的职前专业准备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来自于个人的经验积累、领悟与同行之间的交流等。

教师1:刚上班时,园里另外两个老师比较有经验,她们教了我不少东西。幼儿园购买的教学参考书中的好多东西,像冰箱、空调、电脑等,孩子们根本就没见过,也没有教具、挂图。那两位老师告诉我可以根据情况讲些其他内容,于是我就给孩子们讲讲我们当地的风景和风俗,这也很有意思,孩子们很喜欢。

教师2(园长兼教师):上学期我们幼儿园收费200元,这学期涨了20元。家长们刚开始不理解,我把家长们都请来,召开了价格听证会。我把幼儿园的开支给大家算了算,家长们也就知道我不是乱收费,都表示理解了,配合得好着呢。不少其他村子的孩子也到我们这里上幼儿园了。

教师1和2均为高中毕业生,这在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教师队伍中非常普遍。在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面对教学或管理问题时,虽然他们可以运用的公共知识很少,但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尝试、模仿或体验,也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如面对教学资料匮乏、儿童缺乏相关知识的现状,教师1灵活地利用当地教育资源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与我们所倡导的儿童学习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的主旨不谋而合。教师2遇到的“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是很多民办园园长深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在农村,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照料,当我们埋怨他们教育观念落后,不支持和配合教师工作的同时也要自问:我们为家长做了什么?如何赢得他们的支持?教师2及时地利用听证会这一形式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最终获得了家长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这个案例也反映出教师2具备一定的实践智慧,而这些,往往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不同于发达地区、城市幼儿园教师相对充分的职前专业准备,这种基于实践的知识积累是农村民办园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性工具――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行为的意义,还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出发点。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教育的一个启发是: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模仿教学技艺更重要。〔2〕目前,虽然不少县级幼儿园教师培训开始把民办园教师纳入其中,但由于农村民办园教师大多实行“一人包班制”,能够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非常有限,加之培训经费的限制,以专家讲、老师听为主的培训对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感受关注不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对民办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用甚微。而教育现场观摩、专家点评的学习方式深受民办园教师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够与教师已有的教学感悟和经验有效衔接,从而帮助民办园教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同时,这种实践知识的积累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实践知识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激发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做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的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无论对于教育工作、儿童发展还是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3〕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本文中的两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我效能感较高。

教师1:我挺喜欢当老师的,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很喜欢唱歌跳舞,最擅长的是组织艺术教育活动。我上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数学,现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效果也不错。

从室内的墙面布置到窗台上摆放的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而成的物品等可以明显看出,教师1动手能力较强,这与她曾经从事过裁缝工作有一定关系。虽然该教师坦言自己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知识面不够宽”,导致组织科学、语言活动教学效果较差,但由于自己在组织数学、手工等活动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自我效能感仍然较高。教师1在访谈中还提到,自己已经意识到可以通过借阅幼儿教育的相关书籍或者看少儿节目等来提高自己跳舞和讲故事的能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师1才有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教师2:我在院子里用水泥做了个大型玩具,孩子们可以滑滑梯,我还将这个大型玩具的内部设计成迷宫。我在幼儿园后面的一面墙上挖了些小窝,孩子们可以攀爬。刚开始孩子们很喜欢玩,现在都觉得没有挑战性了。我今年贷了款,在房子后面买了一块地,准备做沙池和水池。

教师2谈起工作充满了激情,表达了很多美好的愿望。因为获得了村民的认同,附近其他村子的孩子也来上她的幼儿园了,加之教育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她对幼儿园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这种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无疑能成为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的判断与评价对幼儿园的发展十分重要,自我效能感不仅是教师教育行为产生的基础和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引导教师知觉与理解其自身外在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对儿童的影响力具有积极的自我信念,对行为目标与要求也较高,并可以产生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会投入较多的精力去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通常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对教育工作和儿童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遇到困难也能坚持不懈地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4〕

二、幼儿园教师获得的有效社会支持

推动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除了需要管理者、教师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有效支持。

易进(1999)指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Barrera和Ainlay(1983)将社会支持分为六类,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比如以金钱和其他物质为主的切实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比如分担体力劳动的工作。(3)亲密的交往行为,比如说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比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比如提供有关他们行为、思想和感情的认知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比如参加娱乐性和放松的社会交往活动。〔5〕

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对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加以分析。

(一)家庭的支持

本文所述及的两位农村民办园教师获得的家庭支持主要是指来自物质、精神和行动上的帮助。

教师1:我在这里当老师一个月才500元!我丈夫开车经常不在家,我就一直住在我父母家。我父亲在砖厂上班,收入还行,每个月还会给我一些钱。我也不用操心家里的事,所以全部精力都放在这里了。

教师2:我们两个每天忙着管这群孩子,我母亲做饭,给孩子们烧开水。农忙的时候,孩子中午就在我家吃饭,交1块钱就行了,困了就在我家睡。

教师1所在的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工作机会相对较少。与服务行业的工作相比,教师工作更稳定,也更“体面”。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态度很积极,“盖头底下掩盖着一颗火热的心”。在当地,女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到了结婚年龄来说媒的人较多,但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结婚后有2/3的家庭就不允许女性继续出来工作了。当地很多已婚女教师坦言:宁可不睡觉,洗完衣服做完活,都要来上班,因为上班后人的精神状态不一样。因此,与城市民办园不同的是,女教师婚后的家庭是影响农村民办园师资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师2所在地区为汉族聚居地区。她丈夫负责设计玩教具、筹款设计布置室外环境等全部事务性工作,她自己则负责具体的班级活动,两人全身心投入幼儿园的工作。母亲做饭烧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她的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学习成绩都很好,有时候还能帮父母在教学内容、环境创设方面出个主意。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幼儿园也不断发展壮大。

(二)社会和宗教力量的支持

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十多个,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6〕作为民族文化的内在核心,宗教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也离不开宗教因素。办好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要注意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如在1994年,回族老人马效忠带头捐款3万元,并发动穆斯林群众集资84万元,在贫困的木场地区创办了临夏市第一所群众自发捐资兴建的幼儿园。该园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公开向社会招聘园长和教师,走出了一条经费自筹、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的办园之路。之后,众多由清真寺、信教群众集资兴建的民办幼儿园纷纷成立,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入园率,缓解了公办幼儿园的招生压力,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学、全民办教育开辟了新路子,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园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私立的民族幼儿园,还是乡(村)、单位举办的集体性质的幼儿园,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把幼儿园看作是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收费普遍很低,很多贫困家庭的幼儿都是免费入园的。幼儿园的日常开支包括教师工资则由幼儿园举办者(董事会、寺管会、村委会等)筹钱解决。这一点从根本上有别于很多以赢利为目的的城市民办园。西部地区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民办幼儿园的举办及发展大多出自为娃娃办实事的朴素的民族情感,有的是在贴钱办教育,这一点尤其值得肯定。

(三)教育部门与公办园的扶持

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园的发展还离不开当地教育部门和公办园的管理和指导。

以教师1所在地区为例,当地教育部门、公办园对民办园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扶作用。一是通过施行民办园资质审核证书制度,教育部门把民办园纳入全市统一管理的范围。在大型活动、个人表彰奖励及教师培训等活动中对民办园一视同仁。二是加强对民办园负责人、园长、教师的岗前培训,要求做到持证上岗。三是建立了幼儿园质量评价制度。教育局每年对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规模、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园务管理、玩教具配备、园舍设施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考核,通过量化打分评出等级,并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奖励。分类评估考核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规范化、标准化。四是推行民办公助的管理体制,即从公办园选派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部分民办园担任园长,强化了民办园的内部管理。

教师1:由园里安排,我现在每个周六都去参加学前中心①举办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活动。这个培训对我帮助特别大,主要是观念改变了。以前我认为应该给孩子们多教点知识,但现在我知道了,让孩子们心情愉快才是最主要的,强迫学习对他们也是一种伤害。

教师2:我经常去县里的公办园,还有其他地方的幼儿园学习。看看他们是怎么布置环境的,听听老师的课再学习评课,这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的条件相差很远,老师的能力也相差很大,但是我们农村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

教师1和教师2所在的幼儿园虽然都地处农村,但均与市区或县城较近,在市、县幼儿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带动下,他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培训工作等方面收益颇多。教师1所在地区教育部门每年寒、暑假期间均免费举办民办园教师技能技巧培训班,对民办园教师进行集中的业务培训。此外,还会采用公、民办园结对子、优秀课评选、技能技巧竞赛、普通话演讲、自制教具展评、论文评比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这对当地民办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也深受他们的欢迎。

(四)国际国内项目的带动

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农村选点实施的国际、国内儿童教育项目对当地幼儿教育管理者、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影响日益扩大,辐射和带动了当地幼儿教育的发展。

教师1所在地区曾于2002年承担了由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和新西兰政府合作的“促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项目的试点工作。该项目以环境创设为突破口,关注开发和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废旧材料,动员教师及家长自制玩教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在该项目的带动下,该市的学前教育中心以及各类幼儿园都在废旧材料的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教师2所在的民办园被纳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商务部国际司合作开展的2006~2010年“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行动项目”(LARC)。按照项目计划,教师2外出去公办园参观、观摩听课的机会比较多,在走出去学习的同时,也由项目专家到园给予现场指导与专业引领,为该民办园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勇.知识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32.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10-111.

〔3〕〔4〕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4):43-45.

〔5〕赵丽君.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53-354.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Social Support: Major Motives for Development of Private Kindergartens in Western Rural Areas ――Taking Two Teachers as Example

Zhang Guoyan, Wang Donglan

(College of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uan Rui

篇5

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石一土……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这些正是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他们生活在其中却从没想过利用这些材料可以游戏、学习,从中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将幼儿的兴趣激发起来。

1.在观摩中发现墙饰方面的新突破

利用观摩研讨的形式大家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最后将本园实践经验共享:

花生皮染色、各色树叶、高粱秆变形使用、玉米骨切断染色、爬山虎枯藤、枯树枝等等当花边取代了彩色卡纸;枯草做成草帘当环境的背景;麻袋片作装饰;各色豆子粘贴,有签到标志、饮水提示、天气预报等等,真正做到了与幼儿的互动。

2.自然物在活动区中的运用

在不断的交流活动中,教研员与教师共同谋划活动区材料的使用,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以下成功做法:

(1)特色美工区:利用各种形状的石块进行粘贴或石块绘画;不同形状的木块进行立体创意塑形或平面粘贴;利用编小筐的初步方法使幼儿尝试柳条编织的乐趣等等。

(2)棋类区:利用杏核、羊拐、石子或贝壳代替棋子,棋盘可由幼儿或教师自制。

(3)数学区:可利用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数数、排序、分类等练习活动。

(4)活动区的储物筐:可请家长用柳条编或幼儿用玉米皮编小辫后,还可做成坐垫供幼儿使用。这样既节约资金又绿色环保。

二、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开设适合本园发展的园本课程

在农村每一所幼儿园的周边自然资源都是丰富的,但每一所幼儿园的资源种类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园周边有集市;有的周边是蔬菜大棚;有的则是田垄、沟渠等等。那么这些看似普通的资源,怎样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呢?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健康领域的初步尝试;

2.社会领域课程的初步尝试;

3.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就更多了;

4.艺术领域;

篇6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表明国家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日益重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对此,要充分发掘农村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幼儿园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全面培养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农村 自然资源 综合能力 发展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人们在追求探索一方乐土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自然的脚步,农村的幼儿教学可以随时随地组织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满足他们的劳动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环境意识等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越是接近孩子生活的东西,也就越能激发起孩子求知的欲望。生动鲜活的场景既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提供轻松自由的环境和广泛的空间。

1.利用种植园地、自然角,培养幼儿的劳动和观察能力。

农村幼儿园有一个优势就是空地比较多,我们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让孩子们走进属于自己的小菜地去学习播种、浇水、锄草、采摘等劳动技能。在播种季节带领幼儿在种植园地里开展了“种瓜点豆”的活动,种子播下后,还要定期组织孩子们及时浇水、除草,在收获的季节里,组织孩子们亲手采摘自己的劳动果实。农村特殊的环境,特有的资源,让农村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既认识各种蔬菜又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又让幼儿知道了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蔬菜、粮食的来之不易 ,更加让他们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还可以组织幼儿参与自然角活动,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在花盆里种各种蔬菜花草,把在小河沟捉来的小鱼小虾养在瓶瓶罐罐里,然后带到老师组织的自然角来。自由活动时可以观察议论它们的成长,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和正确引导幼儿观察,有目的、计划、比较地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农村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资源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教材。让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幼儿在充满探索与快乐的自然资源中主动得到发展,获取丰富的知识。就这样通过观察记录,既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如何去观察,学会了如何做好观察记录。

2.利用周边环境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

水污染、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在幼儿时期就帮他们树立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到水、空气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及对我们的重要性,知道要有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对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环境事件,要及时的抓住时机组织幼儿讨论教育。每年在秋收的季节里农田里到处都在燃烧玉米秸给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玉米秸燃烧后给环境造成了什么破坏?给身体造成哪些伤害?玉米秸该不该燃烧?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玉米秸?通过集体讨论让幼儿明白了燃烧玉米秸会给空气造成污染,容易让人们得呼吸道疾病,农民不应该在田里燃烧玉米秸等一些道理。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破坏性和环保的重要性,知道了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对大自然的保护及幼儿自身的环保意识。

3.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培养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地处农村,让环境与孩子们说话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之一。为了将幼儿熟悉的、具有农味的资源充实到幼儿园来,我们创设设了主题墙和特色区。利用了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如:成熟的果实、农作物的种子、麦秸等材料制作了《挖红薯喽》、《美丽的五亭桥》等。走廊的橱窗里,孩子们和老师用芦苇、红豆、蚕豆、白瓜子、贝壳、菜籽制作了《游来游去的鱼》、《可爱的小青蛙》等。这些环境的创设我们始终遵循一个原则:环境创设不再是简单的图案组合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共同制作,将幼儿的想象和创作放大,并张贴在醒目位置,让幼儿产生一种自豪感与成就感,让环境与孩子们进行对话,让环境与孩子们互动起来。充分的彰显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教育地位。看着这些运用农村常见的自然材料创造出来的作品,你会情不自禁的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而感到惊叹!在操作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剪、粘、贴、画、构图等技能,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又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充分表现了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大胆尝试,就地取材,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协作等精神。

篇7

一、精选农村的自然资源,让幼儿成为探究的主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当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我觉得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和大自然交朋友,创造性的组织和开展幼儿园活动来满足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环境意识、美术表现力等综合能力发展。

1.利用身边相似的农作物,培养幼儿的兴趣

农村的孩子虽然经常看见小麦、稻谷及绿豆、红豆、黄豆等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种子,但孩子们对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于是我们在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比较这些种子的不同之处,并对它们的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不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些种子的外面贴上标签,布置成一个“种子的聚会”,放置在科学探索区中,以便于幼儿仔细观察和比较,帮助他们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辨别。这些现象都是幼儿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了解、比较得出的结果,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富有实感性。

2.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有人说:“学习科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做”科学。”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得更加聪明。于是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有意识的开设了“操作区”、“种植区”、“构建区”等给孩子们提供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层次性的投放从易到难的可操作材料,如根据季节的不同在种植区里种上了青菜、黄豆、萝卜、花生等相应的蔬菜,并有意识地让幼儿参与到种植劳动中,如给它们翻翻土、施肥、浇水等,引导幼儿在劳动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变化。我们这里是下河地区,每户人家不是种水稻、茨菰,就是种小麦、油菜,在家中拿出一些稻草、麦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把稻草、麦秆等投放到操作区中,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草艺区域,来制作的幼儿络绎不绝。我们就引导用稻草编织小树、茨菰、刺猬、大公鸡等各种农植物和动物,用麦秆粘贴做公鸡的翅膀,然后给它喷上好看的颜色。同时我们还让幼儿利用稻草皮、麦秆粘贴成一块块的形状来做贴画,利用彩色笔在上面画出想要画的事物,利用孩子们灵巧的手进行制作。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提高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还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意愿和能动性。

二、根据季节的不同,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去探究事物的奥秘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材料,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以利用。”大自然中处处充满着神奇,在我们农村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材料,如树木、沙石、庄稼等,幼儿们天生好奇,他们经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这时我们可以把孩子们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自然景物中学习”,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想象和探索活动的空间。春天,草色变绿了,百花争放,我们可以带孩子们走进田野,走进大自然。夏天、我们请家长配合带孩子捕捉知了,找蝉壳,进行观察、了解蝉变知了的整个过程。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让幼儿收集各种植物的果实。在寒冷的冬天,让孩子们找来简单的瓶子,里面装满水,把大蒜、吊兰、水仙花等植物进行水中养殖,让孩子们观察它们开花、生长的现象过程。这些在幼儿的眼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幼儿在不同的季节亲近大自然,自由活动,自发探究。在动手与动脑中,认识和了解自然中事物的成长规律,同时又能让幼儿对大自然保持着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巧用农村自然资源,创设独具匠心的园中环境

篇8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79-02

我园是一所规模较小村级双语幼儿园,全园60多名幼儿,没有一名汉族幼儿,是纯少数名族幼儿园,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是我园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新疆双语教学的需要。众所周知,幼儿期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于我们双语幼儿园来说,培养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是我园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具备足够而顺畅的汉语表达能力,将终生受益。现谈谈我园自2007年成立至今在培养民族幼儿汉语水平中的几种方法。

一、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坚持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兴趣

首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需要老师情绪的感染。幼儿的个性特点是好奇心强,控制力差,上课形式绝不能不能呆板单调,老师要必须经常变换教学反方式,上课时多运用身体语言、表情语言、情绪来帮助民族幼儿理解学习内容,来提高学汉语的兴趣。其次,把学汉语、说汉语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学汉语。仅靠每天的几节课来让幼儿学汉语是非常有限的,而把汉语贯穿于幼儿园的每一环节,并要求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平常和幼儿交谈必须用汉语,并运用表情、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所说的内容,这样孩子不仅自然而然地接受,而且效果非常好。例如:当孩子用维语说“上厕所、洗手、睡觉、喝水、吃饭”等日常用语时,老师立即用标准的汉语来教他们说。另,每天的午点、饭菜让幼儿用汉语说。当幼儿说对时教师及时进行表扬。天天说,时时说,用不了多久幼儿就能用汉语说一些常见物体的名称和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了。当然,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老师要有耐心,要细心,给他们一定时间来适应,即便不张口,但老师和其他幼儿天天说汉语能够对这些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多鼓励,一旦张口老师应及时给与表扬。

二、选材要适当,以幼儿接触多、喜闻乐见的为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间的内容应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识字课时,要求教师从身边的事物学起。以“字”延伸来训练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因为身边的事物接触的很多,比较实际易懂易巩固。如,鞋子、衣服、帽子、碗、杯子、身体部位,孩子马上能够看到、摸到、边说边摸,接受快、记忆牢,生活中这样的事物很多,幼儿的词汇量的掌握能很快增加。幼儿在掌握一定词汇量时,教师引导幼儿向说句子过渡,在教学中,将一个“字”延伸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实践证明,教师经常用一些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字来组词造句,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起到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如“花”请小朋友给“花”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他们积极动脑思考,举起小手“红花”、“百花”、“花盆”……再请幼儿说出一些与此有联系的句子,幼儿积极发言:“我得了一朵小红花”,“幼儿园里开了很多花”,“窗台上放了一盆花”,等。这种口头造句是口语培养的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

其次,抓住幼儿兴趣特点,多教儿歌、幼儿歌曲。幼儿爱唱、爱跳、爱说,在每一首儿歌、歌曲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内容、情感来编加动作表情,让幼儿根据动作表情来理解歌曲、儿歌内容,便于幼儿理解、记忆。通过儿歌、歌曲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变换了学习方式,便于巩固复习。皮亚杰说过,“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儿童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世界。”在实践中,以游戏为途径,让游戏成为幼儿成长的阶梯。

三、在掌握一定词汇量后和简单日常用语,利用多种形式帮住幼儿多听,多读、多说,培养了汉语表达能力

首先,利用直观图片。根据所学的词语、汉字等内容,绘制图片,布置在教室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能随看随读。既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图片的制作选择要根据幼儿语言发展不断变化,要由单一的内容逐渐过渡到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图片,如:《猫医生过河》、《金色的房子》、《分苹果》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自然性的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在干什么”、“是什么表情”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使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和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语之有序。其次,创造汉语表达的条件。幼儿园要给孩子创造表达汉语的机会,来提高幼儿学汉语的积极性。例如:每学期根据每个班的语言的发展水平举行儿歌、歌曲、讲故事等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提高民族幼儿的汉语水平,只要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反思、多总结,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几年来为了提高我园孩子的汉语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彻了直观性、趣味性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采用了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使我园民族幼儿汉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5-03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农村幼儿园课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幼儿园课程作为幼儿园教育的载体,承载着教育的价值和幼儿发展的希冀。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幼儿教育逐渐丧失自身应有的特色,盲目追求华丽的内容,对实现教育本土化、发展地方特色的认识不充分,课程“离农”现象较为严重。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只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把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通过与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才能使幼儿的经验得到不断积累,人格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都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城市幼儿园无法比拟的丰富课程资源。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直接物质刺激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无疑会增强课程的有效性和经验性。我们应正确看待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离农”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离农”现象

“农”即是“农村”,“离农”从表面意思来看,就是幼儿园课程脱离农村生活。《教育大辞典》指出,幼儿园课程( kindergarten curriculum)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亦指全部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因此,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以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在农村的一些公立幼儿园中,教育目标以培养“城市人”为目的,培养满足城市幼儿教育需求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建设满足城市幼儿园标准的农村幼儿园,规范以城市幼儿园教育内容为蓝本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内容,出台“城市化”色彩厚重的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等。这样的做法促使农村幼儿园向“城市化”发展,对幼儿的成长是有利的,但是部分农村幼儿园课程内容向背离生活发展,使农村幼儿园失去立足实际的根基。此外,部分私立农村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多为家庭内办的封闭办园模式,教学设施简陋,环境设置单一,园内缺乏幼儿自主活动的条件,教师专业素质较低,教学内容以保育为主,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幼儿在园内生活单调枯燥,缺乏适宜的物质刺激。

在盲目“城市化”的教育潮流下,农村幼儿园课程严重背离社会需求,也不能满足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然而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为幼儿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打下广泛的基础。幼儿的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他们的一日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中学习,这就要求幼儿园的课程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但是,很多农村幼儿园课程环境中,农事、农家、农作物等体现地方风土民情的农村乡土文化资源被拒之门外,塑料瓶、泡沫板、旧轮胎等工业废弃物依然是大部分幼儿园为幼儿投放的主要半成品及废旧物品操作性材料。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是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存在的观念误区。而在课程内容上,受传统农村父母教育观念等的影响,很多农村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日益加重。很多教师教育管理思维松懈,过于关注集体授课,强调幼儿获得的书面知识,忽视游戏活动,忽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将幼儿“囚禁”在一个“离农”的狭小课堂之中,脱离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这些因素不但不会促进幼儿的学习进步,而且对于正在刚刚接触课程的幼儿来说,不利于幼儿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农村幼儿园课程出现“离农”现象的原因

篇10

农村学前教育长期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国家公共教育经费中仅有1.3%用于学前教育,并主要用于城市和县镇公办园,农村学前教育基本不属于国家财政支助范畴。农村幼儿园的日常运转基本靠收费维持,致使不少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举步维艰,[2][3]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场地简陋不达标,物质条件有限。相关数据显示,2006 年农村幼儿园在园人数为城市幼儿园在园人数的 1 倍,但农村幼儿园建筑总面积仅为城市幼儿园建筑总面积的 61%。其他各项物质条件上,也是城市幼儿园远远优于农村幼儿园,见表 1。

二是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部分幼儿园园舍建筑不达标,安全措施不到位,严重威胁着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部分跨区域远距离招生的幼儿园校车接送状况不容乐观,校车质量不达标、司机无证驾驶、超载等问题严重。除此之外,有超过95%的农村幼儿园没有配备保安、保健医生和医务室,幼儿每日晨检流于形式,甚至根本不进行晨检。保育员门槛设置过低,很少接受过保育职业训练,不懂得科学的保教方法。

三是教学用品陈旧缺乏。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具和玩具缺乏问题。多数幼儿园教室只配了几张桌子和凳子,墙面缺乏装饰。85%的农村幼儿园大型玩具比较陈旧,而且通常只有蹦蹦床和滑梯,有的甚至已经开始破损,但是为了节省资金,农村幼儿园一般不会定期检修。

四是各项规章制度不规范,形同虚设。一些作坊式的农村幼儿园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饮食卫生管理制度等相应制度。有些规模稍大的农村幼儿园虽然墙上张贴了基本的规章制度,但普遍未得到有效执行。

五是师幼比失衡,课程设置随意。2006 年之前,农村幼儿园的师幼比徘徊在 1:70 左右,2006 年为 1:46,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农村幼儿园偏重知识的传授和认知技能的训练,小学化倾向严重;部分农村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布置教学情景、安排集体活动、个别学习以及设置学习角等方面随意性大。语文和数学成为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则据教师情况而定,可有可无。这无疑剥夺了农村幼儿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使其享受不到多彩的童年生活。

六是农村幼儿教师数量少,素质低,待遇差,流动性大。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的比例很低,多数幼儿教师为初中学历或高中学历,并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办园者及其亲属临时顶岗现象也极为普遍。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一般很差,其月薪通常在300~800元不等,且没有任何的福利可言,也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险,加上幼儿教师身份的不明确和工作任务繁重,很少有高素质的人才选择从事农村幼儿教师职业,相反农村幼儿教师只要有机会一般都会跳槽,致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与此同时,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且缺乏教学评价能力。按理来说,他们是最需要接受培训的对象,但目前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机会主要集中在公办园。据统计,有将近 60%的农村幼儿教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只有 2%的农村幼儿教师接受过脱产培训,且培训的时间十分短暂。[4]由于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专业知识得不到拓展,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没有良好的师资保障,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必将失去根基。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农村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随着学前教育逐渐受到农村家长的重视,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办园,地方政府制定的办园审批政策一般比较宽松,加之部分未经审批就开办的幼儿园,目前农村也可谓村村均有多所幼儿园,其中不少是由流失的幼儿老师创办的,她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谋求生存,恶性竞争不可避免。各农村幼儿园为争生源一再降低收费标准,而不少家长的择园标准也主要是看收费而非质量。这种不当竞争使那些真正投身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处于尴尬境地:既想谋发展,又不敢多收费,幼儿园的生存举步维艰,不得不节衣缩食、降低幼儿伙食标准、紧缩师资配备、降低教师工资、简化办园条件,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是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明显的小学化倾向。虽然有的园长认识到这并不符合学前教育和儿童成长规律,但是为了幼儿园的生存,不得已为之。很多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背手坐直”,整天学习拼音、识字和做算术题,且每天都要做家庭作业,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康。这一现象看起来是为满足家长的需要,实际上是为了幼儿园的生存,为了能从教育中盈利,同时也屈就于教师的能力。农村幼儿教师一般不具备才艺特长,很多课程难以开设,倒是识字、拼音、计算等小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因而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不得不进行小学化的知识学习与训练。

三是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缺位。自2003年以来,民办园迅速增加并成为幼儿园的主体,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也不断攀升。这些幼儿园主要按市场方式运营,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政府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管理缺位以及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阻碍了农村幼儿园的有序发展。[5][6]在得不到相应政策支持、规范事业管理的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在经费、师资、园舍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的不足致使其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在不当的竞争环境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三、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向

谋划农村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不仅要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农村幼儿的受教育权,还要调整发展思路,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思想和制度环境。[7][8]

(一)合理规划农村幼儿园布局

首先,应在适龄人口比较集中且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乡(镇)至少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满足乡(镇)居民以及周边村民子女的入园需求,然后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辖区内各类幼儿园进行管理、指导和业务培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力量的不足。

其次,应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可用资源,鼓励中心村独自办园,邻近村联合办园,或在村小学设立学前班,以方便广大适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第三,在部分比较偏远、贫困、适龄幼儿较少的乡村,应在村公共场所设立幼儿及其家长活动室,由乡(镇)中心幼儿园组织教师或志愿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巡回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同时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

此外,还应依法整治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秩序,对未经审批的幼儿园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措施,如对具备办园条件、符合布局规划的优先审批;对具备条件或已经审批但不符合布局规划的要说服解释,劝其撤销;对符合布局规划但不具备办园条件的要积极主动帮助其创造条件;对既不符合布局规划又不具备办园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的财政分担机制,优先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多年来,国家一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但这一政策在农村难以实行,因为农村有办学实力的社会团体很少,单纯依靠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也是行不通的,很多农民都难以独自承担子女的学前教育成本。从这一角度而言,政府应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主体,通过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可缩小学前教育发展的地域差距。为此,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并逐步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和规模,明确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供给;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和公民个人积极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政府财政予以相应支持,由此多渠道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保证农村幼儿不仅“有学上”,而且还能“上好学”。

(三)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实现办园模式从作坊式向规范化的转变

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幼儿园属于民办园,作坊式教育模式特征明显,幼儿园教育功能减弱,退化为儿童看护场所。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转换政府的教育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政府自身的职责,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其次,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应被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公办园为主,加强农村幼儿园内外部管理,特别是要加大有关农村幼儿园准入、园舍建设、教师资格、收费与财政投入、评估与监督、安全等制度建设方面的力度,促使农村学前教育宏观规划和内部管理都迈上规范化的轨道。

(四)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多年来,许多地区的农村幼儿园一直沿袭“乡办乡管”“村办村管”“校办校管”的管理模式,费税改革后这一模式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而应改为“省统筹、县主管、县乡共管”的管理模式。

篇11

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 2010 ~2014 年农村学前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认真研读,为本文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参考。

2. 访谈法: 采用电话和走访方式,按方位对河南省8 所农村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对调查笔记进行总结整理,为本文提供了较好的实践依据。

3. 逻辑分析法: 在理论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问题展开逻辑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河南省农村幼儿园师资匮乏有数据显示: 2000 年,我国在园幼儿数是 1977年的2.5 倍,全国农村在园幼儿数翻了一番。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幼儿师范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院校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仍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幼儿师资严重匮乏,县、乡私立幼儿园正规幼师毕业的教师不到10%,村级幼儿园正规幼师毕业的教师几乎为零。2013 年 1 月下旬,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 暂行) 》,提出全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 2名专任教师和 1 名保育员,或配备 3 名专任教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同幼儿师资的培养实际不同步,使得省内农村幼儿园不得不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维持办学。师资短缺也是造成幼儿伤害、教师分工不明确、幼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的原因所在。

2. 河南省农村幼儿园师资需求状况通过调查农村幼儿园的岗位情况得出: 农村幼儿园主要需求岗位是保教一体化; 次要是幼儿教师、保育员、后勤人员; 其发展岗位是教学主管、园长助理、园长。人数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走访调查显示: 虽然农村幼儿园在教师引进上做了一系列努力,但仍无法吸引正规幼儿师范毕业的学生,教师都是在本村找的一些具有小学或初中学历的女性。因为缺少必要的幼师课程培训和学习,幼儿园教师很难在教学及活动的组织上给幼儿以更多形式的培养,以哄带孩子及保证孩子基本安全为一日教学的全部,农村幼儿教学质量堪忧。

3. 幼儿园办学处于无序状态( 1) 农村幼儿家长择园标准低导致幼儿园开办无序农村幼儿园一般地处偏远,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儿童又都是留守儿童,家长对学前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等等原因使得很多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标准。调查中得知: 很多家长都将离家近作为择园的首要标准,而将幼儿园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作为次要考虑。这就为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提供了生源,只要有学生,幼儿家长又没有太高要求,使得很多不具备办园条件的人也纷纷办起幼儿园。( 2) 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很多私人幼儿园办园条件差农村幼儿园大多为小学附设公办园或个体园,多数园的办园条件不符合要求。活动室、午休室、室外活动场地、活动设施及教玩具等大小硬件严重不足,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多数处于懒散无序状态。个体办园多数财力有限( 当然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不愿花钱增加办园成本( 有的是利用私人住房办园) 。因此,不仅硬件设施较差,幼儿园活动室面积狭小,多数幼儿教师都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不懂得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幼儿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性地进行幼儿玩具制作或创造性地开展幼儿活动。相关部门在幼儿园校车监管上不能严格执行规定,农村幼儿园没有配备合乎规格的校车接送孩子。在幼儿饮食、幼儿活动场所等各个方面的检查上都需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尽快规范农村幼儿园的办学秩序。

4. 教材选择随意,课程开设欠合理农村幼儿园课程应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儿童兴趣爱好来设置。但在走访调查中得知,半数以上的农村幼儿园根本没有相应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随意性很大。幼儿园的教材也都是园长自己做主订购,没有充分考虑教材在幼儿教育中的可行性。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音乐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表现欲望,培养幼儿自信。但是,因农村条件有限,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这些相应的课程。

5. 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根据我国有关的教育法规规定: 学前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量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或根本没有学过幼师的人充斥在教育第一线,成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幼儿园聘用的幼儿教师的工资主要由幼儿园收费支付,工资相对较低,最少的 500 元/月。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低待遇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三、农村幼儿园的可行性办园建议

1. 积极响应国家相关会议精神,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幼儿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开始,对其教育质量应有足够的重视。应该把农村的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农村幼儿园建设和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逐步带动农村幼儿园的发展。

篇12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1]皮亚杰认为异龄幼儿在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有利于形成同伴间认知冲突,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幼儿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班杜拉认为观察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些理论为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它贴近幼儿的生活现实,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语言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实施混龄教育的主要有城市的蒙班以及混龄分组活动。在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生源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学前班也存在混龄教育。我国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农村混龄教育的较少。近些年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农村学校撤销并点政策的实施,自然村落中同龄幼儿人数减少,加上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和师资匮乏,使得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混龄编班越来越普遍。混龄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是对于经济条件和生源条件薄弱的农村地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混龄教育并未实施。本研究选取L县两所典型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学前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深入幼儿园观察混龄学前班教育活动,针对教师对混龄教育的认识以及实行混龄教育的原因进行访谈,探讨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和相关文献以及对两所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内容分析,剖析出农村民办幼儿园混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民办幼儿园设施不完备,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多。

两所民办幼儿园场地条件较差,A园园址为原小学校址,园舍较宽,但是园内空地多数为草地、凹凸不平,只有自大门至教学楼近50米距离有一条宽3米的水泥路。B园园址为当地村公所,场地狭窄,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幼儿户外活动。园内设施简陋,供幼儿自由选择的图书、玩教具少之又少,活动室里只有孩子的桌椅以及教师的书桌,孩子只有配套的课本和自备的玩具。两所幼儿园活动室桌椅摆放无异于小学教室。幼儿就是在这样的“小学教室”学习着小学知识,开始了他们的学习旅程。

2.教育活动类型单一,重“教”不重“保”。

两所农村民办幼儿园幼儿自入园至离园期间的活动安排以集中上课为主,课间自由活动、生活活动以及户外活动只占一小部分。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保教结合,教养并举的,保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是两所幼儿园对保育工作均不重视。幼儿的生活活动,只是以早餐、早饭和午睡为主,盥洗、入厕、洗手等其他生活活动均没有涉及,幼儿园也没有这样的条件。

3.教育内容严格按照教材,“小学化”倾向严重。

两所民办幼儿园教育内容主要按照当地教育部门指定的教材《新编学前班综合教育儿用书》制定。全套书分别是《语言》《汉语拼音》《健康》《行为导引》《科学》《数学》《美术》《音乐》《我要上小学》《益智游戏》。据观察了解,A园的科学、语言、汉语拼音和数学几门课程一周所占课时比重明显多于音乐、美术。B园也主要是以汉语拼音、语言、数学等课程为主,两所幼儿园教育内容以传授基础知识的语言数学课为主。教学形式是“小学化”的教师讲,学生听,以集中上课为主,课后布置较多写字算数等家庭作业。

4.按照同龄编班形式开展活动,“混龄”特色并未体现。

幼儿园教师组织学前班教学活动时是按同龄班的要求来组织的,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老师根据教材来上课,所有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一般只有大龄孩子能听懂,小龄孩子就差不多是“混”,用B园老师的说法就是小龄孩子混着混着就大了,大了就自然懂了。有的孩子是前一年就读过学前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学过的了,课中容易开小差,捣乱,影响其他孩子。而小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教学内容难,上课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异龄孩子在一起相互影响,教学活动实在很难组织。

5.实行混龄教育是“无奈之举”,忽视混龄教育的真正价值。

A园教师是中专学前专业毕业,接受过幼教相关理论培训,对于混龄教育也只是听说过,并不了解。B园教师高中学历,高中阶段是艺术生,接受过幼儿园园长等培训,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对于混龄教育是在同笔者交流中才有所了解。可见,两所幼儿园教师均不了解混龄教育的理论价值。B园园长表示实行混龄编班主要是因为孩子少,找不到老师,为了方便管理。而A园主要是满足家长希望孩子快一些上小学的需要。两所幼儿园园长实行混龄编班是因为方便管理幼儿、满足家长需要、生源和师资等条件限制,实行混龄教育实乃“无奈之举”。

6.教学实践与教学计划脱节,活动组织随意。

由于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当地教育部门对幼儿园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幼儿园活动组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幼儿园教师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通常就只是为应对上级检查。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并未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活动时常中止。停了课的孩子们大多数时间还是得呆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写字、玩自己的玩具或是自由讨论。教师不在时,由保育员看管孩子,防止孩子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这时幼儿园的功能退化为帮助家长看管孩子,幼儿园为孩子提供体智德美全面教育的功能就失去了意义。

7.幼儿园间恶性竞争,关系紧张、缺少交流。

近年来,农村民办幼儿园飞速发展,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幼儿园也不断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许多幼儿园提供接送服务,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有更多的机会,但这也造成了民办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各幼儿园封闭办园,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关系紧张。封闭办园必然导致幼儿园保教质量下降。

二、原因探析

1.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

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经费主要来自家长交纳的保教费,因此生源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的生存状态。从提升办园条件、改善园舍设施到提高保教质量都需要资金支持。许多家长拖欠幼儿园保教费,使得原本平均分配给每个孩子的保教费用就要分给更多孩子,幼儿园保教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费不足是造成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

2.管理不善是影响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关键。

我国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幼教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盲区,绝大部分县教育局幼教专干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并且兼管多项其他工作,对幼教事业仅仅承担参加相关会议评比检查幼儿园工作等责任,没有精力也缺乏业务能力具体指导农村幼教事业发展。[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监管。

3.教育活动片面迎合家长需要,无视幼教规律。

农村地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家长要么考虑为上小学作准备,送孩子到幼儿园学知识,要么因为请幼儿园代为照顾孩子,顺便学点东西。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家长干涉幼儿园教育活动,希望孩子学习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不支持教师组织其他活动,而教师为了保证生源不得不满足家长的要求。活动安排侧重于上课,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为此还专门设置写字课,布置给幼儿大量书写任务,督促幼儿在园内完成以应付家长。教师和家长缺乏教育沟通,严重影响幼儿全面发展。

4.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职业倦怠感强。

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专业发展机会少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3]教师职业倦怠对幼儿及教师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既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负责孩子保育工作,工作任务重而待遇低,并且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安于现状,较少考虑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5.幼儿个体差异大,教师素质不高,因材施教“难”。

农村地区文化和经济水平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图书资料、广播电视资源较少,幼儿自身知识经验缺乏,个体差异大,异龄幼儿一起生活学习对教师组织活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把握不好异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从而很难根据异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两所幼儿园教师认为孩子年龄和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不够,制约幼教质量提高。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成员之间进行的支持性活动,人们可以从其所属的网络中获取所需的支持,同时也为其他成员提供支持。[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程度不高。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家庭以及社区为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支持不够。各幼儿园之间关系紧张、封闭办园,缺乏交流。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管理,为农村幼教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在促进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政府应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幼儿园将政府补助资金用于改善幼儿园设施上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幼儿园教学工作的评价与监督管理,让幼儿园定期进行工作汇报。督促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最后还应该统筹规划,协助幼儿园根据就近原则做好招生工作,帮助幼儿园解决招生问题。

2.遵循幼教规律,转变观念,为幼儿身心发展创造条件。

幼儿园的任务是对3~6周岁的幼儿实行保育与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幼儿园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一日活动中”等教育观,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爱护尊重每一个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异龄交往学习机会。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识到农村混龄教育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事实,举办关于农村混龄教育的培训与讲座,加强教师对混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的学习,帮助教师了解组织混龄教育活动的技能技巧,充分发挥发挥混龄教育的价值。皮亚杰认知冲突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为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幼儿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模仿学习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应当在一日活动中组织分组活动,同龄分或是异龄分,尽可能的提供给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同伴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4.“园园”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农村幼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行政部门应统一要求、加强优质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园的交流合作,定期举行参观学习,各幼儿园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混龄教育经验,相互“听课”“访问”,相互借鉴彼此办园经验和教学经验。各幼儿园要积极寻求一条共赢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为促进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5.家园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幼儿园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教师应利用孩子入园离园以及开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近期的教育内容,加深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解。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园,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抓住契机向家长解说正确的教育理念,介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强化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家长对教育活动的支持和理解。

6.加强教育科研,为农村混龄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混龄教育在我国农村存在的时间较长,但对其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且现存的研究大量都是针对城市混龄教育而言的,农村混龄教育的发展还在前进的过程中摸索着,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范例可供参考,这需要研究机构对农村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科研支持,针对我国国情、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混龄编班,从教学方法、师幼关系、环境创设等方面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混龄教育的教育模式,让农村混龄学前班发挥混龄教育应有的价值,真正促进幼儿在混龄群体中的全面发展,发挥混龄教育在农村的整体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幼儿教育.2006.(2):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