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26 00:44: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航空航天概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3]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

[4]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徐征,陈利生,余宇楠.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58?03

一、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教育

在当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国际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条件。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对已知或未知领域中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予以发现或发明,并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产生创新成果,以此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拥有这些创新品格的人才通过对人类已知领域的改进和更新、对未知领域的发现和探索,来产生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具有好奇、批判、执着、冒险等人格特征,对于新的问题,他们不拘泥于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喜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卓而不群。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纵深层次的改革,以创新教育来取代传统的接受教育、守成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手段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他们独立认识和发现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的创新品格。[1]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个体的独立存在、人格的主体性张扬和人性的完满发展,其终极目标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确立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开创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指通过传授创业理论和技能,培养受教育者开创新企业的能力,从而提升自我价值、创造高额财富并提供倍增的就业岗位。从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创新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业教育则通过一定的理论传授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因此可以得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思想基础,而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化、行为化,是践行创新教育的具体手段。[2]

(三)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传授之外,还包括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理论主要包括与创业相关的管理、法律、财务、营销、广告、风险防范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创业实践活动则是指通过提供创业实践基地、组织产业实践活动,以使受教育者尽快掌握创业过程的实质,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通过软件模拟创业活动、提供场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等等。通过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籍此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以此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为宗旨。[3]为了实践这一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组织、制度、师资三个方面构筑了完备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并结合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学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三项举措构建完备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多部门联手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的机构设置、合理完善的领导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必由之路,是建成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保障。自从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以来,创业教育就一直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业教育专家组和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组织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教育由领导小组主抓,具体工作主要由创业管理培训学院负责,各专业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协同承担。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的集管理与教学为一体的独立建制单位。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除需完成与创业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外,还承担向全校推广创业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的职能并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学校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增强了各院系、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确保了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制定鼓励政策与措施,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制定了灵活、高效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健全了过程管理制度,营造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首先,完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务处大力支持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由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和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其他部门联手推动创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优先安排优秀教师讲授创业教育课程,并为教师参加培训、授课提供便利,此外学校对聘请校外创业导师从经费和政策上也给予大力支持。

其次,制定激励政策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学校大力支持在校生保留学籍、休学创办企业,并且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给予必要的创业孵化资金资助和政策指导。通过社团组织、公共活动策划、科技报告立项申请、学术报告、法律模拟、市场竞争模拟、电子创意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和机会,以此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此外还允许学生在校内的商业经营网点提供合理的招标,从事经营活动,鼓励学生创业,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的磨练中培养创业人才的人格。

3. 建立“三业”导师制度,完善师资保障机制

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的创业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必要保障。在目前创业教育师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开展创业教育应该挖掘各专业领域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潜能;组织学生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创业指导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另外,聘请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且热心创业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不但可以缓解现有创业教育师资匮乏问题,而且对于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好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之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立了“三业”导师制度,即在现有创业导师制度的基础上,依托各专业院系现有师资,建立学业、职业和创业相结合的导师队伍。

首先,大力发挥学业导师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各专业院系的教师成为学术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双师型”人才,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对那些有创业意愿和潜力的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指导。

其次,培养创业团队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创业指导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扩大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为创业团队提供“一对一”陪伴式创业辅导,提高创业指导工作质量。

最后,聘请成功企业家和正在草根创业的本校毕业生担任创业导师。具有丰富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固然可以起到激励和引领作用,但处于创业阶段的本校毕业生的经历可以使大学生感觉创业实践更加贴近生活,创业并不遥远。

(二)三位一体建立全新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1. 构筑全员覆盖与分类培养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广义的创业教育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其次是培养善经营、会管理,具有突出组织、协调和交流能力的人才;第三是培养具有丰富创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创办企业的“未来企业家”。学校根据创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和学生发展个性的不同需求,建立了全员覆盖与分类培养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创业教育面对的群体是所有学生,即“全员覆盖”,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需要,进行分类培养和指导。对于有创业知识需要的学生,通过开设系统的创业课程满足其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需要;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由创业指导教师就项目的可行性、资源需求、创业团队、开办方式、创业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解决创业难题的思路和途径;对于有创业项目的学生,除了提供项目咨询、指导外,经过评估论证,由“双实?双业”基地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场地、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孵化支持;对于起点高、规模较大的创业项目,则可指导其进入大学科技园,由科技园参与投资和经营管理,也可指导其到社会上整合资源,创办企业。

2. 构筑特色鲜明、大胆创新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理念,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以专业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作为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一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课程设置上,既以通识课程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又深入各院系开设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课程。目前已经开设的通识课程有《科技创业》《创业管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和《创业概论》等;此外,还在各专业院系开设有专业性很强的创业课程,如IT创业、生物工程创业、艺术创业等。

教学方法上,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分组教学、参观访问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双向传导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与模拟相结合的过程。

评价方式上,建立能力本位的发展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革新,采取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撰写阶段性课程学习心得;给定案例随堂考试;要求学生自选案例,指定时间集体研讨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创业小论文;以某一章或者某一节为依据以小组为单位起草创业计划书。

实践教学环节上,依托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引进“创业之星”等大学生创业模拟软件,使学生在虚拟商业社会中完成企业从注册、创建、运营、管理等所有决策,从而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3. 强化基地依托,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将创业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更是改善当前大学生高创业率、高死亡率现状的有效途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双实?双业”基地,设立了“种子基金”平台,此外还定期举办创业竞赛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并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学校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单位,共同成立了“双实?双业”基地。该基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创业场地,旨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政策、技术、注册、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设立了“种子基金”平台,为技术创新项目和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权益性资本,直接参与其创业过程并负责具体实施。针对该平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成立了投资指导委员会与投资项目部,对拟投资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编写投资建议书,决定孵化基金的投资方案,最终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进行投资,并为遴选出的优秀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场地及全程创业服务。

为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实际操作水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经成功举办了若干届“科技园杯”和“冯如杯”创业计划大赛,以此遴选更多优秀的创业项目,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快速向生产力转化。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144―03

引言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辉煌100年,综合诸多前沿学科和技术的机器人的诞生和机器人学(Robotics)的建立是上世纪科学技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代表之一。从1962年美国万能自动化(Unimation)公司的第一台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到现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机器人已从无到有,现在已拥有“百万大军”,在世界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忠诚地为人类服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国的许多高校甚至中小学都开设了机器人教学的相关课程,而且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为例,现在每年选修机器人课程的学生都在上百人左右。机器人是一门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包括机械学、生物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其发展速度都十分惊人。为了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保持与国内外机器人教学同步提高,笔者对国内外十几所著名高校的机器人教学情况,就教学大纲、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笔者从事的机器人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革措施,并在近三年北航的《机器人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 国内外机器人教学的调研

美国是机器人技术的发源地,开展机器人教学的高校比较多,而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调研的美国高校包括MIT[1]、Stanford[2]、CMU[3]、UC-Berkeley[4]、CIT[5]五所高校,国内高校包括清华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哈尔滨工业大学[8,9]、吉林大学[10]、天津大学[11]、北航六所高校。调研的方式主要是收集各高校网站相关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大纲、成绩考核等,通过分析比较,总结经验。

就所调研的国内外高校而言,国内外高校机器人教学特点可概括如下(参见表1和表2):

1 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启蒙课程或机器人导论等开设在本科,使本科学生对机器人有个普遍的了解,以“讲解+实验+讨论”的形式,利于形象化理解;研究生阶段开设《高级机器人学》等更深层次的课程,进行分方向研究。开设的专业较广,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而国内高校本科开设机器人课程的相对较少。

2 国内的机器人课程主要开设在硕士第一学期,部分学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机器人概论》课程,现有将《机器人学》从硕士提到本科的倾向。开设方式多样,如必修、专业选修、全校选修等。国内高校选择教材较集中,选用蔡自兴《机器人学》、熊有伦《机器人学》的居多,部分高校的课外参考书为国外原版教材。

3 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实验与课堂讲解的学时比例基本上在1:1.5左右,而国内高校的实验学时数相对较少(实验与讲解的比例最高为1: 3.2),半数以上高校的实验课时数为零。例如,MIT的课堂教学学时数与北航的差不多,但实验的学时数已经达到了22学时,而北航的实验学时数为零。

4 就考核方式而言,美国高校的机器人课程都有期中考核,国内高校基本上没有期中考核。此外,美国高校的机器人课程作业考核占的比重比较大,比如CMU的作业考核占到了总成绩的60%。

二 北航机器人教学现状

以北航机器人所为全校研究生开设的《机器人学》这门课程为例,我们的机器人教学还有较多不合理之处:

1 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九十年代制定的,十几年了没有什么变化,远远落后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而教师在授课时基本按照教学大纲来执行,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多。课程设置的大多还是一些传统基础内容,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该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最新成果更加感兴趣,因此需要从兴趣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在该学科上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同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2 教学环节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过多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独立思考、实践的课程根本没有。而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 是锻炼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等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全面提高机器人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能真正学到系统深入的机器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他们在后续的工程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创造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机器人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

三 改革措施与实践效果

针对《机器人学》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基于“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入门介绍的内容。针对我校的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未上过机器人相关课程的情况,借鉴国外本科机器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把绪论部分的学时从原来的1学时增加到了2学时,并采用视频、图片、动画、参观等直观形象的方式为学生较系统地介绍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分类、用途、研究方向等,让学生在2学时的时间内对机器人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避免了过去绪论时间短,学生还未弄明白学习对象的情况下就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在绪论里面每年都增加新的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学生们既了解了历史又开阔了眼界。在过去三年的实践中,上述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2)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了“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在以前的机器人教学内容中偏重于知识的深度而忽略了知识的广度,例如偏重于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器人控制和运动规划都不讲,这存在一个弊端,即如果有的学生在后期的研究中要进行机器人控制方面的工作,相关的知识是没有学过的,还要重新自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降低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讲解深度,增加了机器人控制和机器人规划方面的内容,力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既比较深入地掌握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其他相关的理论也有一个基本基础和认识。

2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1)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课堂讨论的环节。以前的机器人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交互的机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比较容易游离于教学环节之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机器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每章的教学内容中都设置了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表述解题的方法、对问题的看法,并让他们之间进行互相的辩论,老师是作为一个仲裁者的身份进行讨论的组织和总结。在该方式最初试行的时候,由于中国学生天生的内向性格,参入的学生比较少,但在后续的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地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们都感觉收获很大,对于一些深奥或难理解的问题理解地比较清楚明了了。

(2)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现场讲解环节。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人运动学的知识,我们把部分课堂环节改在实验室进行,以真实的机器人为例,讲解机器人的关节、坐标系、D-H建模、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的知识,如图1所示。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以往学生学习运动学的知识只是面对机器人简图、缺乏真实案例的弊端,让学生们的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专题作业论文的环节。专题作业论文是为了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把课堂学习的机器人知识与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选题的内容由学生跟自己的导师商量,格式按照标准的期刊论文的格式来写,必须把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专题内容论述清楚。比如,往届学生有写轮式移动机器人机构的、机器人视觉的、机器人优化控制的,如图2所示。这种专题作业论文既让学生练习了专业论文的写作格式,同时又结合某个专题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4)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实验环节。受我校机器人实验的条件限制,我们一直未能正式地开展机器人的实验课程,但是机器人实验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在08年秋季,通过整合部分机器人资源,为学生开设了机器人实验。实验内容是编程控制机器人按自设定的轨迹运动,采用的机器人是ABB的1440。由于学生多机器人少,我们采用了四个学生一个组的方式,大家按组轮流来做实验。尽管学生们在实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学生们的兴致很高,一直操作到每组许可的时间结束。学生们反映这个实验对于他们锻炼的价值很大,因为把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这层窗户纸给打通了,让学生们对于这门机器人的课程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四 结语

机器人课程在各高校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搞好机器人的教学工作是许多机器人教育者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机器人教学进行调研,并结合我校机器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机器人学》这门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过去三年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本论文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a Robotics Lesson

ZHAN Qiang YAN Cai-xia CAI Yao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01-04

测试技术课是工程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试验探索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兼顾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试验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两对矛盾[1]。通常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上都会开设相应的课程。

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应将其贯穿于包括课程教学在内的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 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3]。近年来,随着航空宇航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公众对航空宇航的认知提升,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从事航空宇航技术工作的基本条件,越来越多的学生跨专业进入航空宇航类专业的研究生行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航空宇航专业研究生对于提升我国航空宇航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测试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有必要探索能激发研究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具有航空宇航特色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使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关于本科阶段测试技术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国内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针对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及相关专业“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刘进志等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王丰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体系优化、优质资源开发、教学技术改进、实验内容建设、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4]。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李孟源等提出了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并在河南科技大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5]。贺德全对通信、电子信息、测控工程专业测试技术课“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新思路[6]。王鹏等对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测试技术课“自动测试系统”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实践[7]。

不同于本科测试技术课程,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更强调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广度和试验探索实践。课程教学应充分借鉴国外顶尖高校的先进经验,强化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教学空间[8]。然而遗憾的是,如何对研究生测试技术课进行改革以适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在国内还是空白,更遑论航空宇航这样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有鉴于此,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 “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为样本对航空宇航类专业研究生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在分析该课程的培养需求和教学目标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详细的教学环节设置,总结了依托课程网站、科研课题和实验室设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实践效果,以期对国内高校航空宇航类专业及类似专业的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一、培养需求分析

“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是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本科起点博士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课内计划学时为54学时,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考核占70%,期末考试占30%。在测试技术、航天技术概论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本课程旨在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着力培养研究生在航空宇航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培养肩负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重任、理论与工程并重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表1给出了近3年来课程的选课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除表中明确列出的四个方向外,学术硕士生和本科起点博士生的研究方向还包括航空宇航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振动与噪声控制两个方向,专业硕士生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发射理论与技术、材料与结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三个方向。因人数较少,为简化需求分析,表中将这些方向统一归入其他项。从表1可以看出,本课程的选课研究生逐年阶梯式上升,课程的重要性和效果得到了研究生的广泛认可;选课研究生涵盖了北京理工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因此课程内容需要精心设计,以满足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与其他类型专业不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针对工程应用背景设置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领域涵盖很大的技术范畴,跨越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相应的测试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表2给出了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背景和测试需求。事实上,就本科层次而言,机械、电子信息、测控与仪器等不同专业类型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相关方向研究生在专业基础、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表2 主要研究方向专业背景及测试需求

鉴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宽、创新性强和测试需求明确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深化有关测试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介绍相关研究方向测试技术发展前沿,兼顾深度与广度、经典与现代两对矛盾,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激发研究生的主动参与热情;(2)以测试系统设计和调试为手段,强化以知识应用为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3)以文献阅读和

探索研究为手段,通过体会和体验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在北京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对“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期望通过优化课程教学过程,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堂授课内容,借助科研和实验室优势强化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和自选试验四个环节组成。

根据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应着力于深化测试与试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介绍本专业测试的工程需求,主要包括测试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和航空航天试验技术两个部分。具体内容为测试基础理论、数据采集与虚拟仪器技术、测试系统设计及评估、航空航天试验概述、航天测控系统、空间环境试验技术、飞行试验技术。其中,前三者主要着眼于深化测试与试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后四者主要是帮助研究生了解其所在研究方向的测试需求。理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选修本课程的研究生的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在选修本课程的研究生中,部分是本校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修过类似课程,对专业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相当部分的研究生是跨专业的,对测试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较少,对专业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了解不多。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学时有限和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兴趣差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理论性较强的、各研究方向有共同兴趣的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对其他内容,依托精品课程项目支持建设的课程网站开展教学,以自学为主,通过网上测验和答疑等方式帮助研究生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专题讨论是兼具研讨性和前沿性特点的综合性重点教学环节,对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广度、提高创新意识以及体会创新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生人数的不同,本环节占本课程的教学总学时的1/3―1/2。专题讨论要求研究生结合专业方向、课题组科研项目、参研课题或者个人感兴趣领域的测试需求进行调研,以近5年内发表的重要文献为主,完成专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时长为20分钟的讲述以及现场质询。现场质询时,先由其他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补充提问和做最后的评价总结。原则上,专题报告必须有与测试相关的思考和分析,并应提交最终的电子文档。教师根据研究生的报告以及现场回答情况给出相应的评定成绩。研究生在他人报告的现场质询环节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将作为其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研究生完成选题、搜集材料以及准备专题报告,教师会在课堂上结合自身的科研积累进行相应的专题报告,并给出选题方向和专题范例供研究生参考。

测试系统设计是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强化测试系统设计能力,是在本科课程基础上对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该环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若干个典型设计范例由浅入深地讲解,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加深研究生对设计难点的理解。课堂教学时共选用3个设计范例。其中,第1个范例较简单,教师通过仔细讲解使研究生对设计流程有所了解;后面进行更接近工程实际的两个范例教学时,教师先给出设计题目,研究生若干人为一组讨论后推荐1人作为代表在黑板上写出设计结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各组的设计结果进行充分讨论后给出参考答案和总结,以突出设计难点和其解决思路。二是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生自主选择设计题目,教师通过对研究生提交的设计作业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纠正存在的共性问题。

不同于本科测试技术课程的实验环节,自选试验环节属于研究性的试验项目,是兼具前沿性和实践性特点的综合性环节,也是研究生体验创新的重要途径。整个试验过程,研究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合,自行组织管理。试验没有确定的答案和结果,要求研究生若干人(一般4―6人)1组围绕课题组科研项目、参研课题、实验室特定设备和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试验。自选试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研究生体验创新的过程。根据需要,学校可以适当资助研究生自行购置试验器材,搭建测试系统开展试验。教师通过选题讨论、疑难解答和报告评定等方式管理和控制试验进程和教学质量。

各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后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强调知识广度和现代前沿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并且设置的测试系统设计、专题讨论和自选试验三个环节大幅增加了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效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航空宇航教学特色。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用与特色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基础与前沿并重的教学思路是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保障。一方面,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强调通用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更注重航空宇航特色,大多与专业应用背景有关,能够有效激发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并为研究生从事相关试验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安排注重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题讨论可使研究生了解先进测试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

(2)高度参与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独特的互动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研究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创新意识。本课程超过1/3的学时是围绕专题讨论展开的,课程要求研究生必须主动参与讨论,同时,教师要将提问情况作为考评标准之一。此外,试验环节也要求研究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预定的试验项目。

(3)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的实践型课程。本课程设置的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以及自选试验三个环节占整个课程学时的2/3以上,为研究生应用测试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示平台。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改革后的课程学时分配及考核情况如表3所示。借助于图2所示的具有良好互动性的课程网站,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被压缩到10学时。除了《测试基础理论》、《测试系统设计与评估》以及《航空航天试验概述》三章在课堂上讲授以外,其余的理论教学内容均被安排为自学。这种安排方式充分保证了其他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专题讨论环节)的学时,为优化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表4给出了近三年专题讨论选题的统计分析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结合研究方向”是指研究生所选的题目能够结合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应用需求。“结合前沿”是指研究生所选的题目能够结合测试技术的发展前沿。“结合科研”是指研究生选题为所在课题组此前开展的科研工作。研究生可通过查阅前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已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了解,也可通过与导师或者高年级研究生的交流理解项目深层次的技术问题。“结合课题”是指研究生所选题目与该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的研究课题有关。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专题都能够结合研究方向,有助于研究生对专业前沿和工程需求的理解与把握。这主要得益于专题准备阶段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严格把关和有意引导研究生尽量选择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题目。专题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题目结合科研或者课题。尤其是结合课题的专题,由于研究生亲自参与了课题,有深刻的实际体验,报告效果极佳,也易于激发课堂讨论。需要说明的是:结合课题的选题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主要是后续选课的飞行器总体设计和航天器系统与自主技术方向研究生相对接触试验性质科研项目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生课题暂时没有确定的缘故。

表5给出了2014年度自选试验分析结果。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试验选题都是结合科研、课题和实验室设备进行的,并且有相当部分试验使用了专业实验室的重大实验设备。自选试验的调试过程对研究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通过参与自选试验,研究生了解了先进设备的用途和前沿课题的试验需求。由于所参与的课题是前沿的,部分试验获得的结果本身就具有创新性。这表明,通过依托专业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自选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依托互动良好的课程网站、反映学科前沿的科研课题以及强大的实验室科研设备,“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压缩了理论教学的学时,并通过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和自选试验等三个教学环节,为研究生构建了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开辟了新的航空宇航类专业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教学模式,也可为类似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进志,马怀祥,智小慧.“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

[2]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陈花玲,仇国芳,王俐等.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 培养研 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

[4]王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李孟源,尚振东,郭爱芳等.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培 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篇5

针对仅实施一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讨学生的报考动机、其对自身专业的理解程度、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及两级学生之间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理解存在的差异等问题,旨在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2009级和2010级电子工程学院、航空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级为硕士一年级新生,2009级为硕士二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培养计划的认识、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和对就业前景的认识等。

(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等。(3)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学位论文,如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研究方法、科研获奖状况、论文选题和双导师制等。(4)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等。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104名,占68.6%,女生48名,占31.4%,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数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状况

1.现状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3.9%和4.5%,49.1%的学生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1.1%和4.9%。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1.3%和6.0%;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2.4%和8.2%。由此可见,经过一年学习,学生对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认识没有明显改进。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从2009年才开始招生,了解工程硕士学位的人不多,因此直接报考的学生很少。以某大学为例,70.4%的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调剂过来的,其考试成绩均低于工学硕士的入学成绩。该大学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有40.5%的学生是跨专业就读,且有91.1%的学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没有明确的动机,对报考或者调剂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没有具体的认识。

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也使其不满意被录取的专业,如2010级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仅占23.1%,通过一年学习,2009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也没有明显增高。低满意度又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忧虑。在目前中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并没有获得与工学硕士学位教育同等的认可和地位,这种状况与欧美存在很大差别,在欧美国家,高等工程学历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学位更难攻读,因而高等工程硕士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媒体、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报考时减少盲目性。教育研究部门、管理部门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明确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制度,以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

1.现状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其培养目标,2009级学生中认为“比较符合”的占16.4%,认为“不太符合”的占63.3%,认为“说不清”的占21.3%。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但调查显示只有13.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授课方式“符合”这一要求,59.0%的学生认为“不太符合”,9.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符合”。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知识结构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水平变化不明显,在具体的知识结构上,所有学生都认为其对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专业知识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弱,对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有待进一步提升。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主要有三个原因: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中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他们急需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使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仅占18.5%,学生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很少。经过一年的学习,仅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其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性课程很少,“原理”课程和“概论”课程过多,即使部分专业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即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

(2)专业技术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内容、方式、计划和目标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某一制度体系,其生存与发展都与文化环境,即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通过个体活动,塑造或影响着个体对职业、专业的选择,以及智力和情感的倾向。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的政治类课程外,并没有规定学生学习其他的人文类课程。国外工程硕士的课程以人文类课程作为基础,如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3门人文、法律及管理方面的课程,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也要求学生具备职业工程师实践所需要的法律、商务及伦理等非技术领域的知识。因此,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在达到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之间真正融合的同时,还要适度扩展经济和社会政治类的课程,这将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的各方都真正树立“工程”和“市场”观念,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不够

课程体系应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是沿用工学硕士的课程,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样就造成两者大同小异。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调剂生和跨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可根据学生原有专业的差异,让其自由选择目前就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这样一方面可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学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此外,可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注重拼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培养过程也应日益开放,逐步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以及国际交流广泛的局面。

(三)双导师制

1.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2009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6.6%的学生认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没有什么收获”,31.1%的学生认为“有点收获”,4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20.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收获”,仅有1.3%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从中可见,2009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及工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比2010级学生高些,但工程管理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差不大。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增加案例教学、调查实践和实现双导师制来完成。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只有14.8%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案例教学,认为“很少”或“偶尔”的比例之和高达64.3%;关于是否有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29.5%的学生认为“没有”,27.9%的学生认为“很少”;关于实践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65.5%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仅有14.8%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关于双导师制,51%的学生认为只是“听说过”培养计划中的双导师制,但是关于企业导师的具体政策,如如何指派、何时指派及企业导师研究方向等问题,85%的同学认为“不明确”;对于目前的研究课题与日后工作的关系,37.3%的学生认为“有点联系”,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关于学习过程中,培养模式是否让学生体验到了工程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区别,42.6%的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无区别”,41%的学生认为“区别很小”。

2.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践环节还沿袭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案例教学的欠缺、学校课程学习与企业实习对接的脱节、双导师制的形同虚设等都造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笔者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应推行双导师制,这是改善研究生指导效果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组织的学术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大大改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对某大学的分析可得,目前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虽实行双导师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执行单导师制度,大多数2009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具有企业导师。学生对于如何选定实习企业、如何选题以及论文研究如何开展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概念,而且,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也对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和实习没有过多的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不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可以在原企业进行实习和论文研究,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需自己选择实习企业和企业导师。在论文选题上,企业一般侧重于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则一般侧重于技术深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评价上,不同企业类型对论文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对论文内容质量的期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导师选择上,应该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导师规范,明确规定工程硕士导师在科研、教学上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导师能够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并逐步建立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由本专业导师根据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需要,在本专业以外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专家中聘请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本专业的学术指导,企业导师则帮助学生拓展专业以外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篇6

预防性维修也包括计划、实施、试验三个步骤。与纠正性维修不同的是,预防性维修是在系 统或设备失效以前采取行动,避免设备失效。预防性维修分类方法目前各国尚未统一,一般 分为以下两种:

A 周期性维修:按预先制定的时间表(根据制造厂提供的维修手册和有关程序)实施维修, 而不考虑设备的状况如何。周期性维修的理论基础是设备失效的浴盆曲线(见图)。t1以前是初期故 障期,t1到t2期间属偶然故障期,t2以后是耗损故障期。在t2到来之前的t3时刻进行维修或 更换部分设备,避免耗损故障期的到来。再经过一个偶然故障期,到达t4。t5-t3即为设备 维修的周期。

B 预见性维修:英文Predicative Maintenance,文献〔4〕和〔8〕中译为判断性维修 。这个 术语用于不需要拆卸而能提供有效监督的方法,特别适用于运行中的复杂机械设备。它通过 监测设备,采集、积累数据来判断故障是否有可能发生,选择设备维修的最佳时机。进行 预 见性判断的数据资料来自于振动监测、油分析、声学监测、红外拍照测温、绝缘电阻测 量等。

改造与更换活动既可以是纠正性维修也可以是预防性维修。机组换料大修基本上是一种周期 性检修,但其过程涉及到几乎所有类型的维修活动。维修活动对机组的安全与性能举足轻重,各国核电站均十分重视维修,制定各自的《预防性 维修大纲》,并根据维修实践的经验反馈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2 核电站维修的误区

当人们认真回顾维修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深入地考察各国核电站《预防性维修大纲》的时候 ,会发现各国核电站先后都存在过以下的误区:

A 认为预防性维修越多,维修大纲就越完善。的确,有可能应尽量多地安排实施预防性维 修 活动,但是,除了维修需要人力物力外,执行不必要的预防性维修会降低设备的可用率。

B 认为一个好的《预防性维修大纲》可以消灭所有的故障。有的核电站某一时期的维修方 针是“以预防性维修消灭纠正性维修”。事实上,设备故障是无法绝对避免的,而且,如设 备对安全或发电并不关键,采用故障后维修比周期性维修常常经济得多。

C 认为预防性维修即为周期性维修。提到PM,很多人认为既可以是Periodic Maintenance, 也可以是Preventive Maintenance,将其混为一谈。这并不是因为英文不好,主要原因是, 在很多核电站,预防性维修目前基本上只是一种基于时间的维修--周期性维修。科学分析 与实践表明,周期性更换油、密封材料、滚珠轴承是正确的,但绝无必要随意推广到其 它维修活动。根据南非KOEBERG的资料,调查的设备中,94%设备预防性维修的负面作用大于 正面作用。

D 同一类型的设备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程序。因维修程序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受设备制造商用 户说明书的影响,而制造商事先并不知道其产品售后投运的具体情况。同一类型的设备,安 装 环境不同,工况会不一样,投运时间不一样,而且在系统中的重要性不一样,因此不应该采 用完全一样的维修程序。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以上问题,并认识到需研究新的维修政策 予以解决。

2 RCM 思想的形成过程

RCM全称为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译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思想 是在军事与航空航天工业中发展起来的。过去一直认为飞机的安全是与它的元、部件的可靠 性紧密相关的。每一元、部件的可靠性总是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必须经常检查并定期 翻修以恢复原有的可靠性,而检查和翻修周期的长短是控制元、部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所以认为预防工作做得越多,飞机就越可靠。这就是以定期全面翻修为主的预防性维修思想 ,其理论基础就是浴盆曲线。因此,对每个产品都要规定一个寿命,在进入耗损故障前进行 翻修。

但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渐得到下面的几点结论:

A 对于复杂产品,如系统、设备或部件除了一、二种耗损故障占绝对优势外,浴盆曲线是 不适用的。一般说来复杂产品只有早期故障期和偶然故障期而没有耗损故障期,这是因为复 杂产品是由许多元、部件组成,在使用中究竟哪个出故障是偶然的,元、部件数量越多,偶 然性就越强。

B 既然复杂产品的故障具有偶然性,因而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设计上的对策不是预防故 障的发生,而只能是预防故障危害安全。如应用冗余度、破损安全设计、主要故障的防护装 置(如保险丝、断流器)等。

C 定期解体检查不是连续监控性的,所以在产品的分解检查时,没有客观的办法来鉴定其 元、部件的可靠性下降程度。因此不能提供延长其寿命的客观基础。

D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由设计制造所确定的固有的性能,通过维修只能保持这些固有 的可靠性而不能提高它。

E 维修过程中人的差错无法绝对避免,人们开始承认并且正视人因故障,从而需要努力减 少不必要的维修。

由于有上面这些结论,所以就发展了预见性维修和事后监控方式(让产品一直运行到出故障 以后,采用纠正性维修,并不断收集、分析故障情况和历史资料,采取改造或适当的预防性 措施),这就标志着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形成。

最初的RCM方法仍只是独立地考虑某一个设备,如文献〔6〕中,南非RCM研究人员首先挑选 厂用66kV电动机进行RCM研究。随着维修技术的发展,人们把系统论的思想与可靠性数据 结合,即不仅考虑单个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还需研究每个设备在系统中的重要性(对安全、 生产重要性及维修的辐射与成本),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运行性能,在系统结构中更有针对 性地进行维修。

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RCM用户组认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可以大致归结为:RCM是 一种发展与优化维修大纲的系统化的评估方法。根据每一种故障的安全和运行后果,以及导 致故障的恶化机制,采用决策逻辑树寻找系统的最优的维修需求。

用RCM思想制订的维修大纲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B-707飞机原来的99%的产品是用 周期维修方式的,采用新的维修大纲后降到40%,维修费用下降了30%。在设备的复杂程度和 安全的重要性方面,核电站与航空航天工业有很大的相似性。核电领域引入这一思想后,效 果也十分显著〔1,5,6〕。

尽管法国电力公司也进行了一些按时间的维修(周期性维修),其对于预防性维修的基本态度 却是按设备状态〔8〕即最易于达到经济和技术最佳点的方法。而可靠性分析,是判 断设备状态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近年来法国核电站亦加紧研究RCM技术。在大亚湾核电站 ,《维修政策》规定,应开展RCM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由技术支持处实施〔2〕,目前 已开始PSA数据库的工作。

3 RCM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步骤如下:

Ⅰ 系统选择

系统选择主要考虑系统对电站在安全、可靠性、维修成本、辐射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可以通 过加权打分的方法,越是重要的越应首先进行RCM工作。

Ⅱ 数据与信息采集

挑选系统后,必须尽可能多地收集这两个系统的各种信息,确保在RCM研究中充分考虑了系 统设计、运行性能与要求、系统运行历史。信息包应包括RCM研究人员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以确定系统功能、系统边界、功能故障模式、设备失效模式与原因、故障率等。信息的来源 主要是:

---设计规范;

---运行程序与技术规范;-维修与监督要求;

---图纸、描述以及对本系统的已有研究;

---在系统上进行的所有维修与监督任务;

---收集维修历史数据,包括故障日期、原因、后果、维修主要工作等等;

Ⅲ 建立可靠性数据库

设备可靠性数据库记录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失效率、平均故障检修时间、平均故障检修成 本、平均预防维修时间、平均预防维修成本、设备维修辐射代价等等。其中部分参数采用理 想化,如辐射代价,可用打分的方法,最严重的可给10分,无辐射代价给0分。

我国的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投运的时间不长,仍属投运的初期,故障原因和类型复杂。如何 减少不定性,提高分析的精度,文献〔3〕已给出方法。多年来,通过试验和实际运行,已 经积累和收集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用数据库。核电厂可以结合本厂实践和自己 所收集的数据,对公用数据库采用贝叶斯公式进行更新以形成专用库。数据库建成后,应该是“实时”的,即每次设备故障后,输入本次故障模式、维修时间、成 本等,数据库能根据新的数据和有关的程序,经过计算后更新原有数据库。

Ⅳ 建立系统故障树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指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而系统包含着层次。可靠性工程的故障树分析方法正是一种系统方法,它从系统整体的观点 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故障树分析法遵从系统方法的三条原则:整体性原 则,最优化原则和模型化原则。

文献〔3〕将故障树分为三个等级:功能故障树、系统故障树和部件故障树。RCM研究采用系 统故障树,其顶事件是系统功能失效,而底事件是部件或设备的失效。故障树分析的最终任 务是要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最少的最小割集数以及其相应概率。参考系统手册和系统流程图,分析、确定系统功能、系统边界、系统层次和系统失效模式等 ,建立故障树仿真结构。

Ⅴ 维修的优化决策

我们采用“代价”一词,以区别一般工业中的“费用”,核电站维修所付出的除了 设备维修 费用和系统停运损失费用之外,还包含有安全、辐射方面的代价。代价的另一层含义是,事 件发生的后果与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进行预防性维修。核电站维修决策的基本要求是: a系统的可靠度不得低于允许的最小值〔R〕;b系统的维修代价Kr为最少, 或不得大于某个预定的值Krmin,即R(t)≥[R])

Kr≤Krmin〖JY,22〗(1)

Krmin

而设备的维修代价一般由几个部分组成:

Kr=Krb+Krp+Krc+Krs〖JY,22〗(2)

其中Krb-纠正性维修代价;

Krp-预防性维修代价;

Krc-运行监测代价;

Krs-停机损失代价。

以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代价为目标,用系统论的观点考查,在时间的发展中考查,合理 地进行维修决策。运算的结果包含两个方面:1寻找系统最薄弱的环节,提出设备维修的 要求;2在保证整个系统综合代价不变或降低的条件下,优化原有的设备预防性维修周期 。这是RCM研究的最终目的。

Ⅵ 比较与分析

将RCM研究的结果与维修大纲有关内容进行比较,论证RCM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参考意义 。根据国外的经验,进行RCM研究后,预防性维修工作减少,设备可靠性提高。但正如美国人 说,“没有免费的午餐”,仍需付出一定代价的。代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设备故障诊断技 术能力需随之提高。我们不必每年去医院打开胸腔体检,但光靠听诊器是不够准确地测定健 康指标的。这一方面的问题,亦需我们进一步探讨,但不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范围。

4 建议

RCM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靠性工程、系统理论和优化理论。因为RCM涉及多个系统,多种设备 ,多种专业,从研究工作的开展上,可以说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国核电站或是相关研究机 构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这项工作。不少国家在7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但现在仍不能大量付诸实践。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设备内部性能是否完好, 拆检是最直观、最令人信服的手段。而且,取消维修活动,必须有可靠的“健康指标”测量 手段为前提,而这方面的代价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RCM思想在核电领域仍有极大的争议 。

尽管有争议,各国并没有停止这方面的研究,因为人们相信,RCM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的 ,其目标也是令人鼓舞的。我们国家的核电起步较晚,我们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特点 制定维修政策,有效地开展维修工作,并积极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1995年2月 ,I AEA在大亚湾核电站举办了“亚太地区优化维修提高核安全”的培训;1996年6月,又开始了 PSA数据库的工作。对于国内外一些新的思想、方法,我们不只是观望、等待,要跻身于国 际一流核电站的行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是可行而且也是必要的。

根据国内核电站现在的情况和国外的经验反馈,建议开始做一些起步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 做一个试验。选择典型的系统,根据其结构,建立系统功能树(故障树);根据维修历史档案 ,建立可靠性数据库;以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为目标,寻找系统的薄弱环节并优化系统内 设备的维修周期。如分析结论合理可行,真实反应了实际情况,并有一定的参考甚至是指导 性意义,则试验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SAFETY RELATED MAINTENANCE IAE A VIENNA OCTOBER 1993

〔2〕《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电厂质量管理手册》第5章《维修政策》第1版1996年4月

〔3〕濮继龙著《压水堆核电厂安全与事故对策》原子能出版社1995年6月

〔4〕李志仁《核电站的维修》《大亚湾核电站系统及运行》下册原子能出版社199 4

〔5〕A SURVEY OF 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SRI INTERNATIONAL EDF-DER 1995

〔6〕OPTIMISATION OF MAINTENANCE AT KOEBERG, LAN G MOSS, ROB J MOLONY T HE SOUTH AFRICAN MECHANICAL ENGINEER VOL 44, JULY 1995

〔7〕何仰赞等《电力系统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46

〔8〕〔法〕JP梅西埃著《核电厂的维修》

〔9〕侯煦光,张步涵等《电力系统最优规划》.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10〕胡鼎金《系统共因失效分析方法探讨》上海交大研究生学位论文19882

〔11〕杨为民,盛一兴《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5

〔12〕石荣德《失效模式影响及其后果分析》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3〕贺国芳《可靠性数据处理与寿命评估》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4〕王德言《可靠性环境工程概论》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5〕曾天翔《可靠性工程专题选编》

等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教育委员会19848

〔16〕吴真真《可靠性费用分析》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19848

〔17〕许海宝《系统可靠性的数学基础》

篇7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大学科研的飞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学术科研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科技项目、 学术论文著作等科技所取得的成果数量快速增长,科技信息管理与统计的工作繁重随之而来、 管理效率低下的审核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为有效的管理及审计高校大学生的技术信息,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科研动态和准确的统计大学生科研的成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的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发达国家的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特别是一些著名学校,更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相应的科研管理系统,挑选和留住最佳人才,同时不断提高这些人才的科研效果。

1 编程环境

在后台数据库方面,虽然现阶段采用与兼用性很好 Microsoft Access暂时能够满足需要。但SQL Server 2005提供的非常傻瓜的缺省安装和使用模式,其上手难度并不比Access大。另外,SQL Server 2005可以兼顾小、中、大规模的应用,有着远远比Access强大的伸缩性。鉴于分院科研管理以后的发展需要,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5。

输出输入界面开发工具则采用。的像C一样的执行速度和开发使用的方便性使得它比其他编译—链接—测试的语言的性价比高得多。因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s的应用程序都要访问数据库,因此使用开发的用于各种大小和复杂程度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前端应用程序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2 功能需求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对大学生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有效的管理部门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日常事务,相对分散的大学生科研人员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本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保证系统的规范性、可实现性、安全性。该系统使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以科学、规范、有效地方式达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效果,提高了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各学院科研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得到新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研究目标

高校的科技工作是全社会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大量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随着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和体量的增加,使科研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改进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更为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实现科研项目的无纸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科研成果的管理主要存在应用范围比较窄、水平比较差和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因此,应该根据不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始设计开发大学生科研管理系统,以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为学校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设计开发本系统时,既要实施一套国际化管理理念,又要能够满足中国特殊的科研管理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效管理,使科研管理都能专注于资源的发展和规划,并能达到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4 总结

在本课题完成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最终还是把问题解决了。虽然完成作业的时间比较长,但收获还是很大的,首先要有很好的知识功底,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相信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更快的完成,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财富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一资源的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而理工类大学生,是知识产权创造型人才和知识产权中介型人才的重要来源①。通过此次调研,对南京地区理工类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我们期望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状况,以寻求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新思路,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水平。

一、南京市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现状

1.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调查以问卷抽样调查为主,辅以数据搜集和一对一访谈,以南京市内七所理工科高校的理工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前期实地调研,问卷发放具体情况最终确定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放500份,南京理工大学发放500份,东南大学400份、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各发放150份。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23份,回收率为96.15%,由于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数量相当大,因此本次调查的结果准确性应当较高。(见图1)

2.调查数据分析

综合对比分析反映出以下具体问题:

(1)知识产权总体认知比较欠缺。大部分同学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仅限于发明、商标、著作,而对商业秘密、厂商名称、原产地名称以及不正当竞争则较为陌生(见图2)。对于它面向的对象以及有何具体保护措施则不甚了解。同时,多数高年级学生认为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令人堪忧,可是由于自身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也就不能给出相应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在多数人的观念中,知识产权只是法学专业的课程名称,跟其他专业关系不大,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不了解知识产权的知识,自己试验出来的产品也没有意识要保护专利权,到最后往往被别人申请了专利,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既给自己也给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知识产权教育亟待加强。大多数高等院校将知识产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忽略了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在多数人的观念中,知识产权只是法学专业的课程名称,跟其他专业关系不大,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不大了解知识产权的知识。自己试验出来的产品没有意识要保护专利权,到最后往往被别人申请了专利,这样的事情在高校屡见不鲜,既给自己也给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多数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法只作为全校选修课开设,大约只占全校学生的百分之一,这对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是远远不够的。

调查反映出,互联网、报刊杂志、书籍材料、学校以及相关工作经历是大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并没有发挥主阵地作用(见图3)。学生在知识产权普及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现有的知识产权的普及宣传活动没有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教育严重缺失,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实践课程的渴求度较高且不希望单一、理论性的教学模式。有学生表明,知识产权课的教材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而且大多以论文的形式结课,多数同学选这门课目的就是赚取学分,公选课程也就流于形式了,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也有学生说,开设知识产权实践课程与法制教育普及性讲座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将是普及知识产权知识的主要途径。

(3)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作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然而,调查却显示有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见图4)。如今,国家、地方和高校对知识创新、培养人才都很重视,特别是对知识创新、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但是对于学生创新成果却忽视,没有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很多智力成果白白流失,这充分表现出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创新的主要群体,他们毕业后将直接从事科技研究、发明创造、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工作。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智力成果将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是有些大学生却认为:我学好自己的本专业就可以了, 不想涉猎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想过运用法学知识保护自己的实验成果,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只知道自己经过努力把科研成果弄出来了,至于版权或专利问题并不重要,是不是申请专利,对于研究成果本人意义不大。

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同学都表示自己会在互联网上下载音乐、电影、电子书籍以及游戏。同时购买盗版的行为受他人影响较大,对此行为后果缺乏自身的理性认识,有着盲从的倾向。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在购买了盗版产品之后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相反地,认为这是很合理、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将原因归于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从而忽略了自己在这一行为中所应付的主要责任。

(4)知识产权教师有关知识素养有待提高。据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知识产权课程教师绝大多数系纯法律专业出身,缺乏多学科,特别是理学、工学学科知识,而知识产权多数科技创新成果以理学、工学学科为背景,因此,这些知识产权课程的教师很难在科技成果和法律保护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在进行讲授时往往就法律规定讲规定,如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很难举实例讲清楚。知识产权教育本身是跨学科的,特别是在理工科专业当中,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知识产权教师的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强,对技术性问题认识深入,特别是对专利、软件和数据库等问题更具有优势。再者,知识产权内容从表面看属于法学学科,但它集理学、工学、文学等多学科背景,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和加强实践教学非常必要②。知识产权教育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跨学科培养的复杂过程,尤其是针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具有较高难度的跨学科特性,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也是我国目前知识产权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1.普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各理工科院校应针对全校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以外的本科生知识产权教育普及低的实际情况,在全校内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程。面向本科生在全校开设《知识产权法》必修课或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知识产权知识,了解知识产权的内容,增强知识产权对于理工科本科生的重要性。其次,理工科院校内的法学专业要开设知识产权方向,每年选拔一定比例的法学专业本科生专修知识产权方向,在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列出知识产权方向的系统课程,供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从大三就开始专项学习,以期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使本科学生成为学有所长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最后,在理工科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因为知识产权是科技、法律和管理交叉的学科③,所以我们应向着这方面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平台,我们应重点培养理工科背景的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创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色的高水平、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学科。按照不同层次构建培养模式,形成开放式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

高校是为社会打造和输送各类人才的基地,在大学阶段利用高校的正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传授,使之对知识产权制度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知识产权课程应被设置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让知识产权走进每个学生的课堂、深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具体采取的形式可以是“知识产权概论”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可喜的是,目前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都曾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在课堂教育之外,高校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编印宣传资料、开辟专栏或板报、举办知识产权论坛和专题讲座、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小发明比赛、成立知识产权社团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尊重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

2.开设必修与必选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课程

首先,目前已经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高校往往采取的是选修课的开课方式,特别是在涉及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工业版权保护的具体条文等学习内容繁杂、难度较大的课程时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应当将知识产权课程确定为必修课或者必选课。其次,由于理工科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除了知识产权基本知识之外往往还需要了解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知识。因此,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课程应当采取必修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开设不同的课程。开设的具体课程可以详细划分为:(1)面向所有理工科大学生选修的知识产权基础课程,该课程应当注意讲授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框架和知识产权策略等宏观性内容;(2)要求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专业课程,如《专利法基础理论》等,培养学生的专利创新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 需要专门专业背景知识必选课,是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深入了解,实质上是一个知识面的扩展与提高问题。

3.深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

当前,对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认为这是法学院的专业教育。其实,在国外,知识产权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通识教育,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意识教育。所以,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不是个别学院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工作。此外,高校也可以以第二课堂、模拟法庭、文化活动等形式拓展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的教学途径(见图5)。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授课特点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因此在加强知识产权教育课程的同时, 还应不断提高授课效果。应注意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加强和改善教学效果,此外,还应注意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多举办综合性的知识产权讲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产权的最新动态。针对教师实务经验欠缺的问题,高校可以定期聘请实务界人士举办知识产权专题讲座。通过聘请有关实务专家做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讲座,进一步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

4.壮大知识产权师资力量

虽然有些高校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开设了知识产权法课程,但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往往是法学专业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所以高校应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引进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注重提高授课教师的知识产权水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教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知识产权教育的需要④,另外由于知识产权的跨学科性,引入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同时又有知识产权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相信会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形成良好的效果。

5.加强对大学生知识产权创新活动的鼓励措施与管理工作

学校可设立专项经费,用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对于优秀的创新成果,学校还应再给予明确的奖励。在知识产权的管理方面,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重成果,轻专利,忽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科研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相脱节。对此,高校应积极进行改革,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知识产权制度规范以及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激励和配套机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对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申请专利,并对大学生申请专利予以专门的指导和帮助。

引文注释

①田文英.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知识产权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2006.(9).

②易健雄.浅议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的提高[J].科教文汇,2010(3).

③孟彦娟,孟天财.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和认知状况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07-0035-03

嵌入式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医疗仪器、智能仪器等众多领域,“嵌入式无处不在”已成为现实。而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2004年6月,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IEEE-CS)和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公布了“计算教程2004”(Computing Curriculum 2004,简称CC2004)。CC2004对原“计算教程CC2001”四个专业方向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并给出了新的评述,其中在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中将嵌入式系统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分两个学期进行学习。可见,国内外将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作为一个重点方向。本文根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体系,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增设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进行探讨。

1 增设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的可行性

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以其小型、价廉、高可靠性特点,迅速应用在智能化控制领域中,这使计算机失去了原来的形态与通用计算机功能。为了区别于原有的通用计算机系统,把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智能化控制的计算机,称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简称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所涉及到的知识有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中,人才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搞硬件设计,他们大多数在本科阶段学习电子类或通信类专业;另一类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他们大多数在本科阶段学习计算机专业。嵌入式产品硬件设计完成后,后期工作主要靠软件技术人员进行开发与设计,不同的软件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软件开发与设计占总工作量的80%左右,所以在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开发中需要更多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

目前,我校从事嵌入式应用方向研究的教师有16人,其中副高以上5人,讲师5人,助教6人,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有8人,在读研究生4人。与嵌入式相关的实验室有计算机组成、接口实验室,以51序列为主的嵌入式实验室,以ARM7为主的嵌入式实验室,正在筹备的以ARM9为核心的嵌入式实验室。

从社会需求、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可得出,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增设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是可行的。

2 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1 培养目标

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是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软件开发的过程,掌握必需的嵌入式软件理论、主流嵌入式系统硬件架构,和嵌入式软件编程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2.2 培养规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软件方向)的学制一般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1)职业素质

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职业化的专业人才,企业选拔、考核人才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德排在首位,因此,职业素质是培养嵌入式软件人才的基础。在计算教程CC2004报告中,各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中都包含社会和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涉及与计算相关的哲学、历史、社会、职业和道德责任、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犯罪等内容。通过这些知识体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2)专业能力

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知识结构比较庞大,为了在本科阶段培养出合格的嵌入式软件专业人才,需要将计算机知识、嵌入式系统知识、相关交叉学科(电子、通信)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领域知识。

(3)实践能力

培养嵌入式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要求学生能借助于硬件开发平台进行实际的研究与开发,并且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设计产品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 课程体系结构

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出发,分析现阶段嵌入式相关产业领域、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及发展趋势,合理地安排课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根据培养嵌入式人才的能力构成将所学课程归纳为如下五个模块:

人文社科模块(A模块):在于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对社会环境有所认识和了解。可安排政治思想、形势与政策、法律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心理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相关的课程也放在该模块中。

基础学科模块(B模块):在于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专业知识模块(C模块):是体现本专业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核心、涉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学、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嵌入式系统概论和学科前沿讲座。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嵌入式微处理器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方法学、Java 语言程序设计。

实践教学模块(D模块):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主要安排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职前培训或案例分析等环节。

专业扩展模块(E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适应能力,该模块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必修课程主要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DSP软件开发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专业任选课程可安排多种不同要求的选修课,任选课有 Windows 环境与编程、面向对象技术、无线局域网、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安全技术、J2ME、移动通信、家庭网关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WinCE 操作系统、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传感器概论等。

4 实验室建设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设计技术,必须建立嵌入式软件实验室,在建立嵌入式软件实验实之前,首先要对嵌入式实验课程内容、实验体系、实验室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和规划,以保证嵌入式软件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实验室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开发环境和软件。硬件包括开发板、仿真器等必须的硬件设备,最好采用以ARM9为核心的实验开发平台,软件包括常用的Linux、μC/OS、VxWorks、WinCE等常用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实验室要有经验丰富的、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5 结束语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设置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是可行的,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嵌入式系统将多种学科交织在一起,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知识点,形成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独特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洪兴,王田苗. 软件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研究[C].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嵌入式系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IEEE Computer Society/ACM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um. Computing Curricula-Computer Enginnering “Iron-Man Draft”. June 8,2004 (/ece/CCCE/).

[3] 康一梅. 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系统化教育探索[C].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嵌入式系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90-02

一、引言

我国传统的通识教育过于强调基础科学理论,弱化专业内容和工程实践,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西方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践,成果丰富,其中尤以工程教育模式更为突出。它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从科研到运行为生命周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以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做中学”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之一,中国教育部于2008年开始组织课题组进行试点。

《功能材料》是一门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体现。本文就是根据这一实际需要,适应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素质教育,满足培养综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工程教育模式下《功能材料》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二、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的依据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符合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工程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项目创设情景,协作学生学习开展教学,通过完成项目达到意义建构,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充分体现我院以研究型和应用型人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特点。

功能材料作为能源、计算机、通讯、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型功能材料正在众多不同领域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根据我院2009版新大纲要求,《功能材料》课程涉及面广、头绪多、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而且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事实也证明,按照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也比较差,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三、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功能材料》教学的实践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式教学,能使学生亲身经历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项目开发生命周期,在与课程紧密联系的项目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构思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研究项目。课程研究项目是《功能材料》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课程研究项目,学生可以深入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研究项目设计

为了实现项目教学目标,我院设计了《功能材料》课程研究项目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①项目的题目;②项目组成员;③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④项目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⑤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等;⑥项目主要的日程安排或时间节点;⑦主要参考文献。让学生在完成研究项目指导计划书的过程中掌握项目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做中学”。

3.任务实现

教师经过简单的理论介绍和导入之后,带领学生实施项目,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最多3个学生),每一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全面负责该组的任务。所有环节任务的实现都靠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研究项目选取的难易程度,研究内容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每组的最终成绩。每个小组要在项目报告中标明每个人在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或者每个人负责的内容。

4.成果展示

所有的项目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演示汇报。演示汇报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和其他学生了解各组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小组的学生都要在台前汇报,汇报前由教师指定主汇报人。每个项目演示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另外有5分钟的提问时间。每个组必须严格控制演示时间,超过时间1分钟以上要扣分。

不同项目的设定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通过个体和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学习和实训,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合作、沟通和组织能力。项目完成后的及时反馈,又有利于学生间经验的分享。该模式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四、在工程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结合院校教学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能力,合理制定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工程项目,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知识、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工程教育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有利于进行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经验和教学组织能力,而且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五、结语

《功能材料》课程结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本质性理解,促使学生结合课程主动考虑并构思满足要求的设计,设计的任务紧扣《功能材料》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具有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系统调控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查找书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关注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系统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景华等.功能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2.

[2]郑昌琼,冉均国.新型无机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田莳.功能材料[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如璋.功能材料学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5]李玲,向航.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贡长生,张克立.新型功能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李俊寿.新材料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宋英等.《功能陶瓷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

[9]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篇1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日益突出。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为推进大学生创业,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帮助。但相对于其他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属于新兴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尤其是体育类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体育类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探究,针对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与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实现创业梦想,具有重大而现实意义。

1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体育院校培养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以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体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基础与运动实践能力较强,但就就业来讲,与管理、经济等其他广适性专业相比,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较强,就业范围较窄,社会需求量较少,造成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率低于其他综合类院校。这种情况迫切需要体育院校更加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学校稳步发展和学生创业成功的双赢目标。

通过对几所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如下特点:

1.1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愿望强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席卷全国,大学生创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中间当然有就业压力的推手作用。2013年被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年”,据统计,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体育教育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1〕。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大学生公司、大学生老板,他们创造了无数的创业神话,从而也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激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对2009年河南省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发现,河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占92.3%,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占86.5%,支持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占91.2%,足可见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2〕。

1.2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全面铺开

以1997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区和基地,设立了科技创业基金,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1999年1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明确提出了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的观点,吹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号角。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经济学院、西北工业大学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创业教育活动在我国正式启动〔3〕。

2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大学生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激情很高,高等院校也陆续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推进大学生创业,但大学生创业教育特别是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基本创业素质,如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知识等。而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仅停留在创业知识的传授层面,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企业,着重传授创办企业的条件、程序等内容,而对于创业素质等深层次内容鲜有触及。再者,许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只应是创业指导课程讲授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无关,不能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体育院校学生专业性强,不能把创业教育与体育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不能形成具有体育特色的创业教育,以致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2.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薄弱,实践性不强

虽然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期刊论文等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编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等包含创业教育的教材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综合工程,并不能在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中毕其功于一役。再加上体育专业教师创业经验不足,管理知识匮乏,很难构建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创业课程体系开发。再者,创业教育尚停留在课堂上的讲授,学生创业的实践机会非常少,更何况学校对创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创业实践基地较少,使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钩,削弱了学生参与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从几所体育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结构调查来看,从事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讲授的教师多由辅导员兼任,或者由党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兼任,很少有专门讲授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的专任教师。这些教师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能力不强。在其他相关课程的讲授中,能主动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教师不多,教师创业教育理念不强,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3加强创业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可以减轻就业压力,为社会和个人创造财富,培养创新型人才,于国于民百利而无一害。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3.1提高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营造良好创业教育氛围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体育院校培养的传统的就业型人才已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等体育院校要深刻把握社会需求,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业教育摆到决策层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解决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氛围,拓展时尚体育运动、体育信息开发、体育场馆经营等课程培训,培养大学生创业理念;还要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举办创业成功校友创业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舆论导向,鼓励创业、保护创业。

3.2构建多维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的单线条课程,而是涵盖创业指导课程、体育产业概论以及体育专项技能等课程的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创业指导课程重在创业资源与条件、创业计划与程序等创业概述的知识传授;体育产业概论等课程着重体育产业的开发与管理、体育产业市场的对接等实践能力的训练;在体育技术课程中要适当渗透创业理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挖掘学生的创业潜力,培养学生创业的主动性。有人认为,在体育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成为“用一只篮球上好一节课的优秀教师,成为专业的俱乐部教练员,成为一名具有开阔视野的管理者”〔4〕。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更加注重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多方联系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把创业教育理论应用于创业实践中,使创业教育真正成为以实践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多学科的多维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3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重在实践,加强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建设刻不容缓。由于高校教师多是在校园内传授理论知识,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可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请进来”就是邀请社会上的创业名人、成功企业家等作为创业指导课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专题教学,使学生从他们那里获得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实践指导,同时为有创业想法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辅导,提高创业成功率〔5〕。“送出去”就是学校有计划地将从事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送到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基地及相关企业兼职,参与创业实践,增加实践经验,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麦克斯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

〔2〕滕延江.河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3):96.

篇12

――理科实验班

理科生在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与此相应,高校的理科专业也比文科更多,但也更加复杂。如果和后面介绍的文科类实验班相比,你就会知道理科实验班情况有多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理科实验班包含的专业有较大差别,不像文科实验班往往能实现更多专业的通识。一般来说,高校设置的理科实验班会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联系起来。开设理科实验班的院校有人大、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北交大、北京科大、中国农大和上海大学等,还有吉大、同济、浙大开设的工科实验班,复旦开设的自然科学实验班和技术科学实验班,以及浙大开设的科技与创意设计实验班等。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的理科实验班属于信息学院,对该院四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统一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习共同基础课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课程,根据选课自动形成专业和发展方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并以双专业或双学位毕业。部分学生从大四起可以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学习两年,获得人大和该校两个学位;还有部分学生作为交流生赴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逢甲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学习一年,同时还将选派部分毕业生赴世界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外,人大每年从新生中分别选拔7人和5人进入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实验班、数学与金融学双语双学位实验班,学习数学专业和经济学、金融学接轨课程,完成培养要求后获理学和经济学两个学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大的理科实验班与学校的优势紧紧联系在一起,分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个方向。学生在大一时重点进行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除了人文、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主要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此外,为了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还安排了人文类系列讲座。大二时,理科实验班重点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如生命科学实验班在数学、化学等基础课以外,开始学习生物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信息科学实验则在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以外,开始学习电子、信息、电气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当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并选择导师后,便开始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果学生在大三完成了所选专业方向规定的专业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提前毕业。

北京交通大学:北交大的理科实验班(即思源班)开设在理学院。入学前两年,实验班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科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既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有现代物理的形象思维和实验技能,以及优良的外语应用功底。该班设置电路分析类、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类、信号与系统类、信号处理类、电磁场类、计算机原理类等模块的专业平台基础课程,使学生得到电气信息大类学科的专业基础。大二以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等专业,并通过个性化培养计划,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的理科实验班将数学与金融打通,并实行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这不是简单地将本科数学课程与研究生金融课程相叠加,而是将数学、经济、金融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整合成一体,贯穿整个本硕培养过程,从而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另外,上海交大还有电子信息科学类本硕连读试点班,学生进校后一年左右将与普通班学生一样,根据规定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六个本科专业中选择主修专业,学院会按淘汰机制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并于大四第一学期对该试点班学生进行直升硕士研究生资格审核。取得直升资格的学生从这时开始兼修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同时确定其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并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研究组。

浙江大学:浙大突破了学院的划分,以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工科学院为依托,建立了特殊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以“工科实验班”统一招生。入学后,学生在两年内确认主修全校的各个工科专业(包括实验班内设专业和实验班外其他学院的专业),鼓励交叉学习修读第二专业和进入本硕或本博一贯制培养。浙大的工科实验班由学校工科大类培养基地直接负责管理,除荣誉证书需申请认定外,学生享有竺可桢学院学生同等待遇。

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的学生主要有化学或生物学竞赛获奖的保送生,以及从各理工科院系通过全校性第二次面试选拔的同学,其中不乏奥赛金牌得主和省高考状元。学生大一大二学习共同基础课以及化学和生物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及其相关实验,基础生物学及其相关实验。从大三开始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可选择不同学科方向参加科研实践,将本科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有机衔接。学生成绩合格并参加科研实践后,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对学科的认识,通过多次选择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主修学科方向,并在此方向上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大的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从报考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前两年学生学习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厚实的基础;第三年则根据志向选择在电子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而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传递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实验班

最早的人文科学实验班是武大在1993年设立的,现在清华、人大、浙大和吉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也都开设了人文科学实验班。顾名思义,人文科学实验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史、哲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适应多学科日益渗透发展趋势的人文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人才。

清华大学: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主要打好专业基础。从第四学期开始,分别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课程,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经过学校考核,在文史哲三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作为主修的专业方向,同时选修其他两个专业的相关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学制是六年,本硕连读,毕业时授予硕士学位。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可以继续在本院攻读博士学位。课程分为学科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如国学通论、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国学经典研读系列、先秦诸子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唐诗研究、宋词研究、敦煌文书研究、信息与社会、外国语言学等。

浙江大学:涵盖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等三个学院的专业,主要包括哲学、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编辑出版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以及英、俄、德、法、日等外语和对外汉语等专业。

解析真实的世界

――社会科学实验班

社会科学是很庞杂的学科,主要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因此,一些高校对同是社科的几个专业实行联合招生,在学生对具体专业有所了解之后,再选择其方向。这类实验班往往文理兼招,当然还是以文科生为主。除了老牌文科较强的高校如人大、武大等,以工科为主的清华、浙大、北航等高校也开设了社会科学实验班。不同的院校,开设的这类实验班包含的具体专业有所不同,如浙大包含经济、法学、管理、教育等几大类专业,清华则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北航则几乎包括了其所有文科学院的专业。

清华大学:入学后的前一年半,学生主要学习社科专业基础课,特别是打好数学和英语基础,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课程如数学类课程、微观及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概率、政治学概论和国际关系分析等,通过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大三大四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从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中选择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各自专业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经济学专业具体学习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国际贸易等课程;社会学专业学习社会思想史、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具体领域;国际政治深入学习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地区研究、研究方法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入校后第一年统一以“社会科学实验班”的名义加以组织,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并实行一年通识课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西方文明文化史、艺术史)和交叉学科基础课程(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三大学科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在专业选择方面,实施“既充分尊重考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又恰当考虑学院的专业要求”的双向选择机制,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第一学年的课程选择、学习成绩以及综合表现进行二次选择。

浙江大学:文科生报考浙大,只需要选择人文科学实验班或社会科学实验班即可,这两个实验班几乎涵盖了浙大的所有文科专业。社会科学实验班,涵盖了经济学院、光华法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以及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法学、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 、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

迈向“华尔街”之路

――经济管理实验班

经济、管理专业是当下备受考生青睐的两类专业,学科领域也有所交融。因此很多大学对两者进行联合培养,比如复旦、北交大、中南财经等高校开设了经济管理实验班。从招生对象来说,虽然社科实验班也会招收一些理科生,但总体上理科实验班和人文社科实验班招生还是比较泾渭分明的,真正实现文理兼收的只有经济管理实验班,此外,西南财经大学开设的金融双语班、工商管理双语班等也文理兼收。

虽然经济管理实验班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但在培养方面仍是以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形式进行。由于经济管理专业以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部分课程会采用英语教学,所以,考生报考的时候要权衡一下自己的数学和英语水平是否符合要求。

复旦大学:复旦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等14个专业以“经济管理实验班”进行招生。虽然招生时文理兼收,但第一学年结束后分流时,后七个专业只招收理科生。

北京交通大学:第三学期末学生要进行分流选专业,分流的依据条件依次是标准专业规模、分流时的填报志愿和大学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可选择专业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的经济管理实验班以财经政法类专业为特色,依托该校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三大主干优势学科,于2012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优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且其高考总分位列所在地区生源中前2名,或其高考各科目中理综或文综达到卷面总分80%及以上,且另三门科目中有两门科目达到卷面总分90%及以上的考生。

武汉大学:武大开设的不是经济管理实验班,而是数理经济与金融实验班(含数理经济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注重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和英语方面进行教学和训练,采用国际上最新版本的权威性原文教材。学生进校后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限,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大二快结束时,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两个实验班继续进行专业课学习。学生毕业后可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双学位。

其他实验班

除了以上四大类学科实验班,还有其他一些实验班也比较有特色,这里选取两例进行简略介绍。

浙江大学:浙大的“求是科学班”可以说是“实验班中的实验班”,该班重在加强学生科学基础培育及科学素养的熏陶,实施全程导师制,采用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方案,设置本硕博多通道出口。该班选拔的是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五个基础学科中某一学科有浓厚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培养潜力并有志于深入学习的优秀学生。所招学生或是通过保送,或是通过在大一新生中公开选拔,每届招生100人左右。

西南财经大学: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在四个学院进行设置,包括金融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与理财实验班”、工商管理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服务与管理实验班”、统计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验班”和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每届“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选拔总人数为160~200人,选拔时间在大一第二学期结束后进行。

友情提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