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节能减排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__节能减排的建议。
5月17日,__碱业、黄岛发电厂、华电__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__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
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惯常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点“泥”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变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__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 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出“__把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我市资源化处置铬渣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城市前来学习。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
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__的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短期内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
二、推行“白泥”双向治理模式,密切校(院)企、企企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的实施,是__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黄岛发电厂、华电__发电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果。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不足、收效不大。针对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区域内的企业技术中心、高校院所等资源,为企业与院校、企业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支持其开展科研合作与项目共营,统筹推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2优化算法在节能减排调度中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应用到火电系统的算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遗传算法、差分进化法、粒子群算法等,接下来对各算法一一进行分析。
2.1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遗传算法是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遗传算法是解决搜索问题的通用算法,其步骤一般为复制、交叉、变异。
2.2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Evolution)
差分进化算法是由Storn等人于1995年提出的,它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的随机模型,通过反复迭代,使得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存了下来。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基于实数编码的具有保优思想的贪婪遗传算法,同遗传算法一样,差分进化算法包含变异和交叉操作,但同时相较于遗传算法的选择操作,差分进化算法采用一对一的淘汰机制来更新种群。对于优化问题。
2.3粒子群算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
粒子群算法是在1995年由Eberhart博士和Kenned博士提出,源于对鸟群捕食的行为研究。该算法最初是受到飞鸟集群活动的规律性启发,进而利用群体智能建立的一个简化模型。粒子群算法在对动物集群活动行为观察基础上,利用群体中的个体对信息的共享使整个群体的运动在问题求解空间中产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从而获得最优解。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类似,也是一种基于迭代的优化算法,但是它没有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和变异,而是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同遗传算法比较,PSO的优势在于简单容易实现并且没有许多参数需要调整。基于此,决定用粒子群算法来解决短期火电系统的节能减排优化调度问题。
1.2有利于提高喷油泵维修质量和水平喷油泵被视为柴油机的心脏,其控制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转速、燃油供给量和供油质量,以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稳定性。喷油泵和喷油器经一段时间使用后,由于柱塞、出油阀和喷油嘴的正常磨损,加之国内柴油中杂质和蜡成分含量较高,导致三大偶件磨损加快,发动机性能下降,油耗增加,污染物排放超标。喷油泵只有经修理、调试使其供油量达标,发动机才能恢复正常工作。某地区4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500多台柴油机喷油泵的调修周期抽样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调查发现如下问题:一是农机手调校喷油泵的主动性不够。农机手平时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的保养意识不强,通常只要机具能工作,就不会主动定时进行喷油泵和喷油器的维护保养,通常要等到机具出现异常现象如不能启动、动力不足、油耗高及工况不稳等情况时才去调校喷油泵。二是喷油泵校准频率不高。调查结果表明:校准频率较高的为1年1次,较低的为2~3年1次,一些国外品牌的联合收割机甚至4年中也没有校过油泵。三是实施喷油泵校准的机具所占比例不高。调查显示,拖拉机喷油泵年度校准比例最高在70%左右,联合收割机喷油泵年度校准比例低至20%。四是喷油泵校准质量难保证。目前在用的喷油泵校准试验台存在设备陈旧、性能较差等问题,加之缺少定期的标准油量传递,喷油泵、喷油器调试的技术指标与原机相差较大,影响机具性能。因此,应通过推广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校准基层喷油泵校验标准,培训喷油泵维修校准技术人员,提高农机喷油泵维修校准质量和水平,确保喷油泵和喷油器技术状态良好,保证机具作业性能。
1.3有利于推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近年来,农业部高度重视农机维修管理工作,颁布了《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将农机维修管理执法内容纳入《农机安全监管条例》,实施了多个农机修理质量标准,规范了农机维修行业发展。但目前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技术资质、配件价格、维修质量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基层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少,缺乏执法和检测手段,缺少投入,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基层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可以以推广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为抓手,推广农机维修先进技术,开展农机维修网点资质审核、维修质量监管等工作,规范农机维修业务,推动农机维修管理工作。
2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2.1推广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为了节约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制订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2014年5月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了强制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规定了第三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染物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并提出了第四阶段的预告性要求。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推广作为实现农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符合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及农机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利国利民。
2.2推广有成熟的技术支撑标准油量传递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喷油泵标准量值传递和浮动量值传递的技术原理,标准系统的构成,在用喷油泵试验台的校验和浮动油量调试的环境条件和技术要求,在用喷油泵试验台的校验方法,试验台用标准喷油器总成的试验方法,浮动油量调试工艺,以及喷油泵调修行业标准油量传递的组织实施。喷油泵与喷油器调试技术主要包括:喷油泵各缸的供油开始位置的确定,供油量的检验与调整,喷油泵总成的密封性检验,调速器特性的检验与调整,喷油泵附属件的检验与调整,喷油器的喷油压力检查与调整,雾化质量及其分布状态的检查,密封性的检查,以及调试的工作环境、技术条件、设备配置的要求。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作为柴油机维修的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其技术非常成熟,足以支撑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是德国博士公司的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和标准,成熟、稳定的技术为标准油量传递、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撑。
2.3推广示范条件具备一是全国有比较健全的农机维修管理队伍。目前,全国各省、市、县基本都配备从事农机维修管理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当地农机维修网点审批和维修市场秩序管理,为该项技术的推广示范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二是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一些喷油泵生产企业在全国建立了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基准站,他们有丰富的标准油量传递经验,为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三是有行政管理职能提供保障。国务院412号令和《农机维修管理规定》明确农机部门对农机维修经营实行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因此,推广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的人员、资源、管理职能等条件已经具备。
3推广建议
3.1国家扶持建设标准油量传递网络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技术是适于喷油泵维修行业的实用性技术,其专业性强、设备更新和人才培训量大,仅依靠企业和个体力量进行大范围推广的难度较大。建议将其推广列入国家相关节能减排项目中,安排经费进行推广。由政府联合企业利用现有技术、人员、设备建设“国家级-省级-县级(基层)”模式的标准油量传递网络,统一技术路线,配备标准泵、标准嘴、标准管,开展人员培训、推广宣传等工作,保证传递标准和质量。
1.1.攀长特设备老化严重,不利于节能
1.1.1工厂布局先天不足我公司大多数生产线是上世纪60年代设计、施工建设的。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工厂设计理念和装备技术水平远不能适应当今节能减排的需要。如厂区布置分散,且部分产品的工艺路线及品种规格还有交叉,而我公司产品品种多、批量小,这样不利于集中生产。再如,我公司热处理设备分散,这样既不利于保持工艺执行的稳定性,还因不能集中生产而造成大量浪费。我公司水的重复利用率近年才达70%。据有关资料介绍,2010年我公司吨钢耗水量远高于国内其它企业。我国《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对吨钢的新水消耗有明确要求,即不超过4.1立方米。
1.1.2设备老化对能耗的影响由于攀长特大部分设备运行已近50年,设备技术状态严重劣化,造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
1.1.3余热利用率不高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平低下等是造成我公司能源消耗高的又一重要因素。相关学者通过其研究表明中国钢铁行业对余热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的钢铁制造业相比,整整落后20%左右,与韩国和日本的差距还要大。
1.2生产原料对节能的影响攀长特的炼钢为电炉炼钢及电渣重熔,电炉原料全部使用废钢。废钢多为社会资源,目前公司对废钢精选、加工的手段不足,造成冶炼时间长、渣量大提高了能源消耗。
1.3生产工艺的影响现代化特殊钢电炉炼钢生产流程多为短流程生产,即超高功率电炉(兑铁水)冶炼二次精炼全连铸。据资料[2]介绍,2000年我国电炉已从1600多座减少到179座,其中50吨以上大中型电炉钢产量占全国电炉产量的61%。国内电炉厂综合采用铁水热装、废钢预热等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而我公司受产品及设备制约,只有一炼钢厂有连铸机且连铸的品种有限,造成公司钢连铸比较低。据统计,2013年我公司一炼钢厂连铸比达98.32%,但全公司钢锭(连铸坯)的连铸比仅为22.65%,远低于国内先进企业。近几年来,公司在工艺优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如二炼钢厂钢锭带帽口红送到初轧厂、二炼钢厂钢锭加保温罩红送到锻造分公司等,工艺优化的节能效果相当明显。
1.4员工节能意识不强全员能源管理意识较为淡薄,职工节能参与度不高,员工“爱厂如家”的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长流水、长明灯”的现象屡禁不止。
1.5计量设施不全主要耗能设备计量设施严重缺乏,许多能源消耗指标不能落实到班组和个人。
2节能减排措施
我们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分析了攀长钢在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就应针对这些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既达到节能的目的,还可以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2.1牢固树立员工的节能意识目前,尽管公司相关部门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生产现场能源管理总体上得到明显改善。但个别单位能源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员工的节能意识尚需加强,
2.2有计划地淘汰高耗能设备我公司大部分设备是上世纪中后其陆续投产的,许多设备满足不了节能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淘汰高耗能设备。新型变压器、高效节能电机的使用,节能效果明显直观[3]。
2.3合理高效有序地组织生产由于钢铁行业不景气,合同不足造成生产组织困难,设备的频繁开停造成大量能源浪费。由于工序能力不匹配,如一炼钢或二炼钢的电炉能力为40吨,但锻造分公司一作业区的加热炉装钢量多为80-150吨,这样就使相当一部分红送钢锭被迫装在锻造分公司加热炉内不能及时升温或装在退火炉保温,等待下一炉红钢的现象,造成能源浪费。因此,公司组织生产时要尽量集中生产,避免设备频繁开停,公司应研究解决减少因相关工序生产能力不匹配造成的能源浪费。
2.4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循环利用率目前,公司相关部门已经着手解决初轧厂冲渣水循环利用,这对降低公司的耗水量大有益处。笔者认为还应研究其它生产车间的水循环使用问题。比如,连轧厂二作业区的水处理设备长期闲置,有必要考虑将其恢复以提高武都生产区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2.5优化生产工艺近年来,攀长钢公司在工艺优化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钢锭红送入炉方面,二炼钢厂钢锭带帽口红送到初轧厂;二炼钢厂钢锭加保温罩红送到锻造分公司;一炼钢厂钢锭红送到初轧厂;一炼钢厂钢锭红送锻造分公司等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节约能源打下基础。但钢锭红送涉及生产组织衔接、设备运行及职工责任心等方面,是一系统工程,各相关单位和部门都必须高度关注,规范各环节的操作,巩固和扩大成果。高合金钢坯缓冷代退火工艺是攀长钢公司在国内首创。通过近10年的试验、规范及工艺固化,目前已取得成功的经验。今后还应扩大试验钢种,既可节约能源,还可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保证交货期。为满足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工艺制度必须保证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要着力研究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和创新,摸索最佳质量成本点,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2.6完善必要的计量器具,确保统计的准确性计量器具不全,既不利于能源统计核算工作,也不利于能源定额的确定。为了更好地落实能源管理职责,有必要完善公司的计量器具,使生产厂、车间、工段及班组真正重视能源管理,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工作“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2.7加强余热利用公司在余热利用方面开展较早,但离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我们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余热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进行深入地研究,如余热锅炉的利用、余热发电,炉渣余热烘烤合金等。3.8优化能源管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不仅为企业实现设备升级,而且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应在生产单位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试点,形成现有能源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相结合的多种能源管理形式,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提升。
2我国锅炉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2.1大力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在当前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及运行成本不断增大的大环境下,针对大耗能的锅炉,应该对生产中使用的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进行推广。除此之外,企业也要加快对相关生物工程的改造,尽可能地使用秸秆、稻壳、天然气来作燃料。如此不但会使煤炭等能源的使用量减少,还不会产生更多的污染物,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
2.2不断提高锅炉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在锅炉生产中,为使能源被高效地利用,同时能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那么锅炉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就要不断的提高,从而确保锅炉系统能高效安全地运行。企业中,锅炉操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技能培训需要不断加强,这样锅炉操作人员对锅炉设备的使用就更加熟练。此外,锅炉操作员还要定期试验锅炉设备,积极联系检修,进行设备消缺工作,以确保锅炉设备处于高效运转的最佳状态。
2.3积极改造锅炉的燃烧系统要通过锅炉设备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就需积极改造和升级当前的锅炉设备,例如对锅炉中的燃烧室进行不断优化。某电厂改造机组低碳燃烧器,即让燃烧器各喷口标高和一次风喷口结构型式保持不变,在燃烧器上方增加四层SOFA风以达到炉膛空气分级燃烧的目的。对二次风喷口面积进行重新设计,确保二次风速。改造后,优化锅炉运行的配风方式。利用炉膛空气分级燃烧和优化配风技术,使锅炉NOx的排放量低于450mg/Nm3,同时改善锅炉结焦积灰的情况。
2.4在企业中积极推广锅炉水的相关处理技术按照相关测算,锅炉内的水垢厚度每增加1mm,那么锅炉的热效率就有约3%的下降率,并且这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也会产生影响。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及改革力度,在锅炉工作场所对新的水处理技术和除垢技术积极推广,从而加强对锅炉中给水、原水、回水及锅水的质量分析和检验,以实现锅炉无水垢运转的目的,促进锅炉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5气化小油枪改造从根本上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在锅炉低负荷稳燃及运行启停时,还要关注助燃油的消耗成本。某电厂改造了两台330MW机组的气化小油枪,即利用压缩空气的高速射流,直接把燃料油击碎并雾化成超细油滴,从而进行燃烧,而燃烧产生的热量再对燃油进行预热,扩容,后期加热,对此油滴的蒸发气化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直接把燃油变成了气体燃料,进而使燃烧效率和火焰的温度大大提高了。60kg/h是单只小油枪的出力,而单只大油枪的出力为300kg/h,两者有差不多的助燃的功效,消耗的成本也大大缩减了,这样的改造使得低负荷稳燃及开停机的成本节省了很多,节能方式的成效十分突出。
本文选择全国30各省(除、港澳台外)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2010年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效率。在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方面,现有研究通常将能源、水消耗量和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选作投入指标,而将产出指标界定为反映经济发展程度和节能减排成果的参数。通过借鉴现有研究的成果,这里将环境资源消耗作为投入指标,具体从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计算)、供水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四个指标来考虑;产出指标显示经济是否发展、减排效果如何,这里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和工业二氧化硫削减量三个方面来考虑。本文所选的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节能减排投入和产出数据来自《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二)模型分析结果
将选取的投入产出数据输入到软件,而由软件执行得到的最终结果为基于交叉效率模型的交叉效率值矩阵E,Eij为省份i对省份j的交叉评价结果(i,j∈[1,30]),其中i或j=1~30分别代表北京,天津……,新疆(具体顺序如表1中所示),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详述了。通过对交叉效率值矩阵E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各决策单元对节能减排效率值的自我评价都较高,而对其它决策单元的评价都偏低,其中各决策单元的自我评价结果Eii。软件执行的结果表明,除了青海、宁夏和新疆三个地区对自身的节能减排效率评价较低外,其余各地区对自身节能减排效率的评价值都在0.90以上,这也显示了青海、宁夏和新疆三个省的节能减排效率的确偏低的事实。另外,所选取的30个省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缺失,未考虑在内)节能减排交叉评价效率值及其排序结果均在表1中一一列出。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DEA-CCR模型下求得的各省市节能减排效率中有多个值为1的情况存在,所以自我评价效率值Eii还不能有效地用于评估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的优劣,为此我们引入了交叉效率评价机制,该机制下得到的各决策单元节能减排效率值普遍较低,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从图可以看出,传统模型下得到的华北、东北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值大多虚高,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本身效率值较低,通过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的权重计算得到了与实际有一定偏差的结果,这些地区仍然保有一定的传统高污染、高排放型企业,比如此时的首钢等高污染企业大大拉低了北京地区节能减排效率水平。通过对两种模型下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除了自我评价模型下出现了多个效率值为1的情况外,两种模型下的效率值排序基本一致,但交叉效率评价模型下的各效率值排序更为清晰,浙江、江苏等华东省份的节能减排效率最优,贵州、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以及东北三省等的效率最差。从所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值和该地区的地域分布无显著性关联关系,和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也无显著相关关系。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的地区GDP在全国领先,同时其节能减排效率也最高,说明这些省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节能减排方面,正在走产业转型升级或资源节约化路线;而地区GDP排名靠前的广东、上海和北京在交叉效率排名中分别排在了17、18和20名,说明这些省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节能减排的关注度较小,因此在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上面还有较大的空间。
(三)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差异分析
按照国家统计局划分方法,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按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等;西部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东部经济区域交叉效率的平均值为0.721,中部经济区域的平均值为0.675,西部经济区域的平均交叉效率值为0.612,如此看来,我国各省市的节能减排效果整体呈现东、中、西依次降低的趋势。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东部靠南地区的节能减排效率要比辽宁、河北、北京等东部靠北地区更高,这主要是因为东部靠南地区资源相对匮乏,但其利用强大的经济优势,通过先进的技术应用和节能减排管理手段,大大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中西部经济区域的节能减排效率相对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容易走向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经济实力相对较低,在能源使用技术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故而中西部地区在节能减排效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效果实证研究
(1)京津冀地区汽车保有量信息
按照用途性质分为私家车、公共用途车、出租车、公交车和其它特殊用途车辆五类。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公开文献数据以及预测模型的整理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各类汽车保有量及相关信息如表3~5所示。
(2)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效果
由于各地区城市路况、汽车保有量、车辆类型构成比例等关键因素具有一定差异,造成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汽车配套使用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各有不同。针对上述考虑,以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模型(上文所述)为计算基础,结合京津冀三地汽车保有量数据,假定前提包括以下两点:
①各地区所有研究范围内汽车均使用绿色轮胎;
②由于资料缺乏及避免统计口径不统一造成误差,不包含“其它特殊用途车辆”。推演出2013年各地区节能减排效果以及各类型汽车占比。
(3)京津冀地区总体节能减排效果
由于京津两市采用“双限”制度控制汽车保有量增加,但实际上并未禁止外地牌照进入,因此计算实际在京津两市运行的汽车保有量时,需要将外地牌照车辆因素考虑在内。从实际情况出发,京津冀三地城区内汽车互为外地牌照车辆占比较高,也充分突出了本文对于京津冀地区统一测算的必要性和对真实情况反映程度。参照上述模型和测算结果,进行十年时间跨度的京津冀地区汽车配套使用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分析。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针对不同用途车辆,考虑到相关政府部门推广使用绿色轮胎的难易程度不同,结合不同用途车辆所占比重,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引导,为政府在节能减排和消费者接受间找到利益平衡点,更有利于推广使用绿色轮胎。针对2013年、2015年和2020年三个时间节点进行配套使用绿色轮胎后,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3结论
(1)从国家整体环境来看,通过推广应用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较好,不仅可应用于新车OEM,也可应用于在用车辆的更换,已逐渐为主机厂所接受,伴随相关技术进步及规模化生产,以及国家相关轮胎标准政策近期出台,未来普及应用前景看好。
(2)从京津冀地区层面分析,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区域共同体,也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亟需为京津冀地区政府部门提供综合的区域性节能减排手段措施,而推广使用绿色轮胎,风险小、成本较低、效果明显,是该区域内可行的治理手段之一。
(二)模型数据本文的基准数据为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2002年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东北区域17部门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如表1所示。相关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模型中需要预测东北地区2020年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t,直接消耗系数反应了某一产业部门单位产出对其他部门的消耗,又称为技术系数。东北地区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其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可用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直接消耗系数当前值替代东北区域202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另外,对于模型中的增加值系数向量Vt,通过2002年和2007年东北地区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增加值系数的年均变化率,进而推算出2020年的增加值系数向量。由于统计年鉴中缺乏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需要通过计算得到。本文综合补充了以往的对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首先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并结合东北地区实际的能源消耗情况计算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C。其中,ECj表示第j个行业的CO2排放量,Fij表示j行业对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可以从各省的统计年鉴中获得。由于东北地区分行业能源消费量无法直接获得,因而需要依照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吉林、辽宁、黑龙江三个省份分行业CO2排放量,然后将其加总得出东北地区17个行业CO2排放量,进而除以东北地区2005年GDP计算得到东北地区各产业CO2排放强度。
二、东北区域低碳约束下产业优化结果分析
表4~6①模拟出经济增长率为7.17%(GDP翻一番的增长率)、8%(正常发展)和9%(快速发展)和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和45%六种情境下的产业优化结果。表4显示了在满足2020年的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发展要求时,各产业部门在两种低碳约束下模拟得到的最优总产出和年均增长率。由上表可以看出,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和低碳的双重目标,各产业发展表现出显著差异,增长速度分布离散,17个产业部门中7个产业部门的增长率需要达到两位数以上,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17%以上,而建筑业总产出呈现负增长,即应该减少其总产出。2020年要达到增加值翻一番,则2007~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9.4%,达到这一增长率要求的有10个产业部门,包括采选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商业和运输业、其他服务业,即这10个产业部门应该优先发展,加快其增长速度。该优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所要求的优化结构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在GDP翻一番的前提下,碳排放强度约束由40%增加到45%时,农林牧渔业、纺织服装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工业、电子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这6个部门增长率有小幅度增加,调增幅度均在0.05%以下,商业运输业的增长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增长率从17.22%提高到18.17%。这7个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小,它们的发展既能保证经济发展水平,又具有低碳化的发展空间,对东北地区的低碳化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5是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在8%时各产业部门在不同碳强度约束下的发展趋势。17个产业部门的增长率同样表现出较大差异,商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所属的第三产业仍然表现出较大的增长幅度。换算成以2007年为基期时,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10.3%,该表中达到或者超过这一平均水平的部门有10个,与表3中的部门相同,即这10个部门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与表3情况不同的是,碳排放强度从40%增加到45%时,该种情境下有6个产业部门增长率增加。农业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业的增长率开始小幅下降,分别需要降低0.27%、0.13%和0.12%,采选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长率调增,调增幅度为0.05%和1%。也就是说,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的目标下,进一步加强减排强度时,对农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业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对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经济增长较为有利。表6是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在9%时各产业部门模拟优化结果。换算成以2007年为基期时,年均增速为10.8%,表3和表4中发展较快的10个部门在该种情境下继续表现出较高的优化增速。与表3和表4不同的是,除建筑业外,其他16个产业部门的增长差距减小,各产业部门增速分布相对更集中,即在更高的经济发展要求下,碳排放约束对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减弱。建筑业在6种情境下均出现负的增长率,说明建筑业对东北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小,应该缩减其产业规模。另外,在该经济增长目标下,石化工业的发展情况与表3和表4中该产业的发展呈现反向变化,随着碳排放强度的增强,其增长速度反而需要调增,表明了该产业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调整力度,本文测算了17个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产业结构调整潜力是指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各个产业所占比例与现有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比重之差,这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依据。正号表示该产业存在扩大潜力,即该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例调增;负号表示该产业存在缩小潜力,即应该缩减其在总产出中的比重。表7是不同经济增长与低碳约束下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表7显示,每个产业部门在6种情境下的结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仅表现为调整幅度的不同。17个产业部门中9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的结构调整潜力,尤其是第三产业(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在不同的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约束下均具有很大的调整潜力,调整幅度达到5%以上,即相对于2007年的产业结构而言,2020年经过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总产出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比例至少应该提高5个百分点。其次,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也具有较大的正向调整潜力,不过可以看出随着碳减排约束程度的加大,其正向调整潜力幅度明显降低,主要由其行业本身特征决定,在生产电力、热力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其具有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另外,注意到具有较高碳排放强度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2吨/万元)、石化工业(6.62吨/万元)和金属冶炼及制品业(12.15吨/万元)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也具有增加趋势,它们的平均调增幅度分别为2.6%、1.01%、0.88%,虽然这些产业总产出的减少对于CO2减排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它们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远高于其他行业,东北三省“十二五”中也均将它们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纺织服装业和包括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在内的其他制造业也都呈现出正向调整潜力,但调整幅度均较小,分别为0.07%和0.42%,这些产业碳排放强度较小,产业基础发展水平不高。此外,在这些产出调增的部门中,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其调增幅度在减缓,这说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着调整潜力,但这种潜力是有限度的,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应注意产业部门技术效率的提高。同时,17个产业部门中8个产业部门存在负向调整潜力。农林牧渔业在6种情境下的平均调减幅度为2.44%,该调整幅度基本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并且随着低碳约束的加强其缩减幅度下降,但缩减幅度很小,说明第一产业受低碳约束的影响很小。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建筑业呈现出较大幅度的缩减,平均调减幅度达到5.13%,虽然其碳排放强度很小,仅为0.22吨/万元,但建筑业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小,并非优势产业,因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对于机械工业,在低碳强度约束相同时,其缩减比例的绝对值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而增大,经济增长为7.17%、8%和9%时对应的缩减幅度分别为0.99%、1.11%和1.14%,在经济增长较慢(7.17%)和较快(9%)时,该产业缩减幅度随着碳强度约束的加强而增加,在经济增长处于中间时(8%),碳强度约束由40%增加到45%时,其缩减比例反而有所降低。采选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也都应该缩小它们在总产出中的比重,缩减比例均在1%以下,表明现在的产业结构中这些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是较为合理的。
三、结论与启示
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构建含有经济增长和低碳双重目标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测算三档经济增长率和两档碳排放强度目标下各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和各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结果显示:
1.从产业经济增长方面看,调整碳排放强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各产业总产出和经济增长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产业部门在不同经济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都呈现出较高的增长潜力,包括采选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商业和运输业、其他服务业,这10个部门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潜力远高于其他行业。在经济增长目标较低时,低碳约束的增强对农业、纺织服装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工业、其他制造业的经济增长较为有利;在经济增长目标较高时,随着低碳约束的增强,采选业、石化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产业反而有着更高的增长潜力;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商业及运输业由于无论是在高经济增长还是低经济增长目标下,碳排放约束越强,它们的增长潜力越大。
0引言
近年来我厂致力于“节能、环保”的建设与运营。本项目还采用了城市中水作为循环水补充水,中水利用熟石灰处理工艺,生成的固体废弃物用作脱硫原料,做到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是目前国内最现代化的环保电厂之一。两年来走过的路证明,我们的脚步是扎实的,从经营业绩看,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是国内目前最好的发电企业之一。
1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规范的企业不一定是优秀的,但优秀的企业都是规范的。规范也称作规则,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流程,一个是制度。流程用来指导员工如何做对事情,即该做什么,怎么做;制度用来告诉员工不该做的事情,包括做错了怎么办。规范管理有两个目的:一是控制管理风险,二是提高管理效率。我们现在使用的EAM就在这方面为单位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了一个台阶,信息化平台加上现代化工具结合现代化管理思想带来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2通过小指标竞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为了更大发挥机组的效率,我们单位进行了小指标的竞赛,竞赛指标包括主、再热汽温、真空、厂用电率、机组负荷、启停磨次数、燃油量、汽车煤掺烧量、脱硫率等等,通过竞赛,我们使机组在最优的情况下运行,使本机组的各项指标向先进机组的指标靠近。
3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设备用电率。
3.1中水泥浆的再利用在技术改造前。中水产生的泥浆,由于是碱性,只能当废物处理,不但产生了污染,还增加了公司的运输成本,通过技术改造我们将中水泥浆供脱硫系统再利用,可以以污治污,变废为宝,不但减少了污染,还减少了脱硫石灰石的用量,从而每年创造数百万价值,极大的提高了公司的效益和形象。
3.2电除尘的改造,电除尘系统是电厂的耗电大户,理论分析和实践发现,在常规运行方式下,电除尘电能利用效率很低,电除尘节能改造有很大的空间。
我单位针对##1炉电除尘节能改造项目,从开始进行调研、策划,仅用半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改造方案、技术协议、立项申请和合同签署,初步完成了##1炉电除尘系统节能技术改造,一个月后又完成了##1炉电除尘系统节能效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除尘效果的前提下,目前脉冲供电的节能方式运行,高压电场的节能效率77%,电除尘综合节能效率50.6%(包含变压器损耗、加热器、振打、引风机MCC、空压机MCC、气化风机、照明等其他固定负荷)。每天节能约1.2万度电,每天节约电费约0.4万元,本次改造投入10万元,预计25天收回投资,年节约电费约120万元左右。
3.3凝泵变频的改造,变频调节具有无附加转差损耗,效率高调节范围宽、输出特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对应于低负荷和频繁启停的场合,采用变频技术,可以达到节电和保护电机的目的。技术支持部于机组小修期间进行了一台凝泵的变频改造工作。由此可见变频改造后节能效果明显,有望一年收回成本。
3.4微油点火的实施,微油点火燃烧器的布置位置按最下层燃烧器前墙四只燃烧器和后墙四只燃烧器共8只燃烧器改成专门设计制造的兼有少油点火功能的主燃烧器。拆除原燃烧器的一次风筒部分及一次风管弯头(接近燃烧器处段),替换为特制的可实现分级点火的少油点火燃烧器(保留原燃烧器喷口不变),该燃烧器自带直角弯头,弯头为内衬陶瓷。进粉方式为直流,其余一次风管将不做任何改动。不改变任何现有二次风系统保持其旋流特性。因进粉方式为直流方式并采用多级燃烧,故每级燃烧筒之间的一次风粉也起到了气膜冷却的作用,从而使燃烧器更加不容易超温结焦。
4采取有效措施,机组优化运行
当前,我国在电力节能减排方面忽视了许多问题,节能减排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以下2点:
①部分企业的节能意识欠缺,在机组运行过程中,大量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和废液,并且发电机组处于无功运行状态的时间较长,导致能耗增加;
②企业的节能减排数据统计均由企业自行申报,政府部门仅起到了数据汇总的作用,缺乏相应的核查环节,难以保证节能减排数据的真实性,导致相关企业的电力节能减排意识较为淡薄。
1.2平均煤耗水平低
虽然我国发电站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相距不远,但是,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方面却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发电站难以得到质的提高,因此,机组的工作效率较低,能耗量居高不下。另外,受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的影响,各企业并未及时更新设备;再加上电价的波动,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尤其是传统的发电企业,比如煤炭发电企业等受到了水电、核电等挤压,市场占有份额逐渐减少。为了弥补经营方面造成的经济亏损,将本该用于节能减排方面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那么,节能减排工作便无从谈起。
1.3欠缺长效机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陆续出台了诸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制度,不仅涉及到了电力企业本身,也涉及到了用电量需求量大的生产企业,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力节能减排体系。然而,笔者认为,该体系仅仅是针对行政层面而言的,它更多地依赖政府部门的强制性要求和监督管理,进而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层出不穷,不能与经济层面的因素相结合,欠缺电力节能减排的长效性机制,导致难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2我国电力节能减排的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电力节能减排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几项对策,以提高节能减排的整体水平,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2.1转变能源结构,创新科学技术
要想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就必须要转变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注重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其逐渐取代污染较为严重且能耗较大的传统发电企业,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此外,创新科学技术还体现在不断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方面,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必须要更新,同时,引进新型的技术手段,比如空冷、粒子点火、自动化控制等技术。转变能源结构与创新科学技术双管齐下,可以起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2制订统一的节能减排评价标准体系
在电力节能减排工作中,在参照各发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电力市场的前提下,相关政府部门要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统一的节能减排评价标准体系,明确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评价标准,将其细化至生产节能指标、资源再利用率、节能政策指标等方面,整合全部的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节能减排评价标准体系,提高节能减排评价标准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管理水平。
2.3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提高电力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落实为目的,为了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强化内部工作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具体措施是:
①建立系统而完善的内部节能减排奖惩机制,制订季度性的节能减排指标,对达到指标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而对未能达标的部门或个人则给予惩罚;
②加强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的力度,确保相关的节能减排政策得以全面落实;
③定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深入解读政府部门的节能减排政策和企业内部制订的节能减排机制,以营造良好而浓郁的节能减排氛围,促进电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4加大排污的控制力度
虽然我国的高污染电力企业逐渐被核电、水电等污染程度较低的电力企业所取代,但是,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却并未减少,节能减排的形式依旧严峻。鉴于此,以煤炭为燃料的火力发电企业需要提高脱硫设备的性能,确保脱硫设备的性能能够满足基本的节能减排要求。在煤炭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等污染性较大的气体和颗粒物质,进而使得我国的温室效应问题难以根治。因此,以火力发电企业为代表的高污染性发电企业需要制订“脱碳、脱氮、脱硫”3大减排目标。鉴于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发电企业所使用的脱硫设备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再加上欠缺一定的运行经验,难以达到所设定的脱硫标准,所以,火电企业必须要在加大内部管理力度的同时,加大煤炭质量的管理力度,确保脱硫设备的性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继而达成电力节能减排的整体性目标。
2.5完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监督工作
完善的电力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是确保电力节能减排得以全面落实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现行的关于电力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不足,相关人员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补充,以确保电力节能减排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高度是一致的,保证实现电力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一旦发现电力企业存在偷排高污染的情况,立即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另外,还要求各大电力企业积极整顿目前的生产秩序,严格按照既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确保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原则,继而以点带面,提高我国电力的节能减排水平。
1.1.1节能减排审计的概念
节能减排审计是以环境审计为基础、专门对影响环境及能源状况和环境质量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审计的一门“专项审计”工作。
1.1.2节能减排审计目标
(1)实施节能减排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节能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及采取的相关节能减排措施进行审计和监督,并对那些预计投资项目的耗能情况,以及这些项目预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相关信息进行鉴证和评价;
(2)通过节能减排审计,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与能源和环境相关的咨询、服务和监督,以促进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并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水平。
1.2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
1.2.1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建立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全面系统地评价节能减排审计的效果,需要既设置定量指标,又考虑定性指标,从而更加系统、规范地评价企业的节能减排审计效果。
1.2.2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主要定量指标
(1)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结果情况;
(2)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效果等两项指标。
1.2.3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主要定性指标
(1)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对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2)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
(3)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情况;
(4)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情况等四项指标。
1.3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1.3.1有利于完善节能减排审计方法
通过创新节能减排审计方法,引进其他交叉学科的最新技术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评价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有效监督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绩效。
1.3.2有利于促进现代审计理论研究
企业在经历了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标志的产权制度改革后,产生了受托经济责任制(包括受托环保责任),为节能减排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保证。节能减排审计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它隶属于环境审计。通过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促进现代审计理论研究和发展。
1.3.3有利于指导审计实践工作
一个有效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将为节能减排审计人员的审计实践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根据评价指标的总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实施相关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节能减排审计证据,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审计鉴证和审计评价。
2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2.1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主体、客体及内容
2.1.1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主体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审计组织、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和企业内部审计组织,通过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进行客观、合理、可靠、完整、规范、综合的评价。
2.1.2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是相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和实施的效果。
2.1.3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内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1)使用节能减排资金的合法性、合规性;
(2)执行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3)节能减排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
2.2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标准的确立原则
2.2.1完整性要求
系统性即要求在构建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标准时,应当从系统、全面的角度选取评价指标。
2.2.2相关性要求
在节能减排复杂的审计工作中,应当注意各审计指标所具有的相关性,因此,在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标准时,可以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核,包括从财务层面、社会公众层面和企业运营层面等方面考虑。
2.2.3可靠性要求
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标准时,应当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相关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在考虑定量评价时货币计量属性的同时,可以考虑采用属性,在进行定性评价职业判断时,分级设置“优”“、良”“、中”“、差”等多阶段评价标准。
2.2.4可比性要求
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标准时,考核指标应相互独立,不能交叉重叠。在同一审计目标下,相关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评价考核指标可以采用相对数、平均数和比例数进行考核比较。
2.2.5成本效益性要求
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标准时,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从而使审计工作发生的支出低于其所带来的收益。
2.3建立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四种:一是反映企业节能减排的控制环境指标。主要是与企业节能减排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战略等相关的指标,包括财务收支、节能减排投入、企业文化、政策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二是反映企业节能减排的业务活动指标。企业从“供、产、销、研、发、财”全过程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考核;三是反映企业节能减排经济效益情况的指标;四是反映企业节能减排对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指标。既开源又节流,充分考虑节约能源,降低环境影响,并考核资源综合利用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2.3.1企业节能减排的控制环境指标
企业节能减排的控制环境指标包括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能源有效利用率及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等指标。
(1)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节能减排教育资金÷企业员工培训总费用)×100%该指标反映企业节能减排价值观培养及节能减排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情况。
(2)能源有效利用率=(有效能量÷实际能源消耗量)×100%该指标反映企业有效利用能源水平。
(3)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节能环保设备价值÷固定资产净值)×100%该指标反映企业减少排放、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的执行效果。
(4)绿色产品比例=(绿色产品数量÷全部产品数量)×100%该指标反映企业的节能减排控制环境对产品结构的影响和促进效果。
2.3.2企业节能减排的业务活动指标
企业节能减排的业务活动指标主要是评价节能减排相关项目的收益情况,包括对节能减排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情况,以及对节能减排的成本节约净额等的评价。实施节能减排的项目收益具有递延性,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一定的会计期间,当期发生的节能减排的成本支出,可能会低于当期取得的收益,出现“入不敷出”情况。因此,应从企业持续经营角度对节能减排的业务活动指标进行考核。
(1)节能减排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该固定资产取得的节能减排收益-购置该固定资产的支出总额
(2)节能减排活动取得的收益净额=节能收益金额-节能减排投入金额
(3)实施节能减排的成本节约净额=环境保护及治理费用正常支出节约额-节能减排的投入金额环境保护及治理费用正常支出节约额,包括用于环保及环境治理费用的减少额、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罚金减少额、能源节约金额、资源综合利用节约额等。
2.3.3企业节能减排经济效益指标
企业节能减排经济效益指标主要是对节能减排相关项目的总收益中投资收益所占比例进行评价,包括评价用于节能减排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指标、用于节能减排的无形资产的投入率指标,以及用于节能减排的节能资金收益率等相对指标。
(1)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收益额÷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00%
(2)节能减排无形资产投入率=(节能减排无形资产投入金额÷全年销售收入)×100%节能减排无形资产包括在节能减排过程中与环境资源相关的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专有技术等。
(3)节能资金收益率=(能源节约金额÷节能投入金额)×100%
2.3.4企业节能减排对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指标
企业节能减排对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指标主要是在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中,对降低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率“、工业三废”利用率,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指标。
(1)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率=(一定时期能源消耗总量÷一定时期总产值)×100%将该指标应用到能源消耗指标上,本文主要选取电能、燃料和原煤等,其他能源可以按此指标公式套算。单位产值电能消耗率=(电能消耗总量÷总产值)×100%;单位产值燃料消耗率=(燃料消耗总量÷总产值)×100%;单位产值原煤消耗率=(原煤消耗总量÷总产值)×100%。
(2“)工业三废”利用率=“(三废”产品利用量÷“三废”产品总量)×100%“工业三废”是指在工业生产时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工业三废”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作用。需要通过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对“工业三废”加以治理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可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总量÷废弃物总量)×100%。
(3)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数÷污染物总项目数)×100%;单位产值排放废弃物、污染物量=(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产值)×100%;单位产值排放废水量=(废水排放量÷总产值)×100%;单位产值排放废气量=(废气排放量÷总产值)×100%
2.3.5建立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指标
通过在定量分析取得各节能减排项目的指标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分,并合理确定各指标权重,经计算加总求出定量分析综合指标。同时考虑定性分析影响因素,通过节能减排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对定量分析综合指标进行修订,最后得出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指标。
3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方法及审计报告
3.1节能减排审计的主要评价方法评价节能减排审计的主要方法有传统审计评价方法和专门审计评价方法。
3.1.1传统审计评价方法
传统审计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询问法、检查法、审阅法、观察法、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函证、分析程序等。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业务活动及会计记录、会计文件和资料进行的审计程序,目的是获得与节能减排审计相关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人员发表相关的节能减排审计意见。
3.1.2节能减排的专门审计评价方法
(1)节能减排审计目标法,将被审计单位相关节能减排审计项目分解为多个目标,按照审计业务的性质、时间安排及审计范围要求,在遵守审计原则和审计标准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进行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方法。
(2)节能减排实质性分析法,是在实质性测试程序中,利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方法对财务或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得到可靠的审计证据的方法。节能减排审计人员通常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控制环境的前提下,通过风险评估,决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对节能减排项目管理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做出对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的专业判断,考虑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收益的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高,将在执行实质性程序时,多考虑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减少细节测试工作的方法。
(3)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果分析法,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费用与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方案比较的一种经济评价方法,具体包括最佳效果法和最小费用法。
3.2编制节能减排审计报告
3.2.1审计报告的内容
(1)对节能减排资金使用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评价;
(2)对节能减排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评价;
(3)对节能减排相关指标完成情况评价。
3.2.2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报告应当满足节能减排审计目标相关要求,揭示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审计状况,根据节能减排审计的要求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充分、适当的审计评价证据,对被审计单位出具节能减排审计报告和节能减排审计管理建议书。
二、煤炭利用现状
国家通过实施煤改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荒,在提升燃气资源自给方面,监管层需要给予重点考虑,对几大煤制气示范项目进行集中批复。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能效利用率,增加了水耗,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尤其严重污染水资源,与发展洁净煤应用技术相比,对电企、钢厂等耗煤大户进行管控,其去污减排工作效果更佳直接、有效。人们平时难以对煤炭进行清洁化利用,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更多需要供需双方的自愿。目前,由于增加煤炭及下游行业的盈利能力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环保投入方面,企业缺乏积极性,让其主动节能减排,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层一方面严格考核企业治污减排工作,另一方面从供应端开始对煤炭产品进行深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炭资源进行多元化消费。目前,从政策面的态度来看,由于煤化工行业经历了无序扩张,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监管层加大了对新型煤化工项目的监审、批复,并且只是对企业示范工程进行放行,但是并没有全盘放开。无论是煤制气,还是煤制油,这些都属于煤炭深加工项目,与铁路、水路运输送煤炭的方式相比,通过管道进行长途运送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大气污染方面,与煤炭的直接燃烧相比,油气化产品更具优势,并且明显减少了粉尘、废气的排放。
三、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措施
(一)促进科学发展,对煤炭行业进行全方位的节能减排
首先,对普通劳动者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适当提高其技能水平,为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奠定基础。其次,对于科技研发活动,以及各类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动等,给予最大限度地鼓励、扶持,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顺利进行。最后,建立和完善考核,通过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政府及工作人员的执行能力。
(二)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
一创新发展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近代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始终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在文明提升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依然是强大的精神动力。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需要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基础。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将自然作为主体,平等看待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推广实施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策才能一方面关注人,另一方面关注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园区生态化改造的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链,行业间实现废物的循环。推进企业实施清洁化生产,从源头遏制废物的产生,在污染治理方面由末端治理逐渐转变为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企业资源化利用,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要提升煤炭供应质量和发电水平。我国要推行煤炭全面洗选,全面提升煤炭洁配度水平,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减少无效运输和污染物排放。从能量转换效率、环境影响和投资成本等方面分析,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超超临界发电和分级转化发电各具优势,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建设节约型社会,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基础。
(三)建立节约型社会
一是国家层面。加大道德建设力度,帮助全民树立节约意识;建立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对浪费资源的行为进行严惩。二是社会层面。加大道德、法律的宣传力度,对勤俭节约的美德进行鼓励和倡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节约风气;积极发挥舆论的监督职能,对铺张浪费的行为予以谴责。三是公民层面。提高自身的道德、法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进一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与浪费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