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3 09:23: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机构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机构研究

篇1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3-0045-05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金融监管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也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07年初,伦敦市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46个金融城市排名榜》并将伦敦列为榜首,随即纽约市也了《机会之都:21世纪商业竞争的指标》,虽然两份报告的排名并不一致,但二者都指出过于严格的监管是纽约竞争力受损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修改《萨奥法》,以其通过更宽松的监管吸引境外公司到纽约上市。新闻的背后无疑传递了,监管在促进金融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金融监管的新一轮调整趋势。

一、金融监管的两难选择:安全与效率

虽然金融业是众多产业门类的一种,但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却较少和一般产业管制理论相融合,而体现为较强的独立性,大多情况下其首先体现为金融危机之后的应激反应。如最早的证券监管源自18世纪的南海泡沫。虽然不能排除金块论战的影响,但在数次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普遍形成了。虽然对于弗里德曼等主流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是其理论学说的一般假定,但他们恰恰认为货币体系是一个例外”。任何现在被归诸于市场失灵的监管动因都没有借用。美国双头多元的基本监管体制也形成于大萧条所造成的冲击。巴塞尔协议的形成和调整则分别和1974年德国赫斯塔特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以及1982年意大利阿布巴斯诺银行的倒闭联系在一起。金融监管的发展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在分析监管的原因时也会归之于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市场失灵因素(杨爱文等,2002;齐洁,2003),但显然金融体系的安全是监管的中心目标。

对金融安全的最大冲击来自于金融机构倒闭所具有的传染性和大规模的信用收缩,而信用收缩将对宏观经济构成巨大冲击。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存款等大量汇集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投资活动释放资金,是经济体系信用关系的主要结点。当一家银行因某种风险而出现经营危机,其所具有的广泛债权债务关系就面临终止的可能。由于其债权债务关系的范围极其广泛,而可能导致恐慌或者使具有业务往来的其他金融机构随之出现经营危机,并随之爆发挤提,使危机出现传染。而一旦出现危机传染则使得货币创造机制受损并导致流动性不足,使宏观经济进入紧缩。当然,在危机过程中传染链条是多维化的,上述仅是非常简单的描述方式,但从上述机制的描述可以看出,单个金融机构危机以及传染机制显然成为整体金融危机的两个紧密的链条。

应当意识到,并非只有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可能诱发经济紧缩,任何一个行业的厂商出现经营危机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紧缩。

将一般产业管制与金融监管进行简单的对比,将有助于认识金融监管过程中所面临的两难选择问题。产业管制理论中的哈佛学派,其目标本身就是防止垄断的出现,甚至提出国家限制企业并购及对垄断企业进行拆分的建议,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是受到鼓励的;而在金融监管的领域内,避免企业因承担过多风险而出现经营失败得到更多关注,优胜劣汰在提升效率方面的作用并不受到重视,这意味着对安全的重视很有可能是以效率的损失为代价获得的。当然,以斯蒂格勒为首的芝加哥产业管制学派对金融监管产生了重要影响,考虑到监管所具有的成本,对银行监管的最优边界的探讨日益增加(李兵,2005;董红蕾,2003),但这种探讨是监管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权衡,而并非在安全和效率之间的权衡。出于监管成本和收益的权衡,监管边界将收缩,效率问题将变得突出。

如果说金融监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金融安全在监管中的重要性,效率问题则体现了从严密到宽松的调整方向。虽然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大范围金融创新部分体现为需求响应的结果,旨在设计出更符合客户需要的风险、收益率、期限结构组合的金融工具,但仍有相当部分体现为对过严的金融管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式的规避,如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这些迫使监管当局一方面针对各种金融创新提出各种新的应对举措,另一方面则在80年代适度放松了监管的程度。虽然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等的发生使得监管重新向谨慎过渡,但面对世界各国金融中心之间的激烈竞争,如何使本国金融业发展更具效率而不仅仅是安全,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二、退出机制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

(一)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

在这一部分将简要分析基本金融监管方式在维护金融业安全和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此所形成的比照关系说明退出机制在实现上述目标方面所具有的地位。概括地看,金融监管可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进入监管

进入监管可以分为主体资格、业务限制、地域限制三个基本方面。主体资格指进入金融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本金、管理人员队伍、内部组织和控制机构等,对于银行业而言,在经营过程中保证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的巴塞尔协议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存续性资本金限制。以资本金要求为主的主体资格限制目标在于确保进入主体的风险承担能力,确保债权债务关系的稳定,避免金融机构因自身资质不充分而可能的倒闭。

业务限制较大范围指是否可以经营金融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也可以指是否允许在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之间选择兼营,小范围内的业务限制指是否允许采取某种具体类型的金融工具,如是否允许吸纳储蓄存款、是否允许经营外汇交易、是否允许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可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如避免垄断等,但更重要的侧面则在于避免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交叉感染,使风险免于从一个行业迅速向另一行业蔓延,从而避免出现大范围的经济紧缩,即便是小范围的业务限制也有利于避免金融机构承担过多风险。

然而需要意识到,金融业是以信用为载体,并以信息发现、风险和收益组合为专长的行业,从而竞争优势是互补的。无论是发放贷款,还是提供上市发行服务,其基础都在于对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的发掘和处理能力,其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得以发展壮大都依赖于是否能够提供更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而金融产品则体现为不同的收益率一风险一流动性组合。事实上,任何资金运用都体现为三性的组合,金融业的特征在于其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的组合并因之分散自身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对业务范围的限制,无疑会

缩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空间,因此,虽然能够维持基本的分业经营格局,但银行、证券、保险则仍出现小范围的互相渗透,甚至也与非金融行业形成一定关联,如财务公司、信托公司、汽车贷款公司等。

相对而言,一国范围内的地域限制较业务限制要微弱的多,除了美国曾经对跨州设立分支银行进行限制之外,一般比较少见,所以这里不再进行讨论。

2、业务经营监管

业务经营监管可以分为价格监管和业务操作监管两个方面。在一般产业管制理论中,价格管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在金融监管中通常并不包括价格管制。事实上由于利率、汇率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其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但任一价格都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虽然价格波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市场风险的存在,但其整体的趋势仍然体现为渐进式的宽松和有管理的浮动。

业务操作监管一方面强调经营行为的合法性,防止以其所拥有的信息优势等进行关联交易、限制竞争、操纵市场等损害相关交易方的行为,减少金融犯罪的出现;另一方面是要求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体现审慎经营的特征,如要求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比率、对贷款进行信用风险评级并计提坏账准备金、保证贷款的适度分散等;又如在信托机构的监管中要求计提赔偿准备金,自有资金和兼营资金要符合特定的比例要求,授权运用资金的方式要满足特定指标等。前者更多体现为公平贸易、避免金融欺诈的要求,是经济活动的普遍要求,而后者则体现为要求金融机构资产保持足够程度的分散性,避免风险过于集中。

对于金融机构的存续发展而言,其经营陷入停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各类风险聚集的程度超过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风险管控同样体现为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从而包括价格监管和资产分散化的要求和金融机构内在管理是一致的。对业务经营的监管是迫使金融机构更审慎做好自身风险监控的补充,但其同时也成为对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控的替代和介入。在通常情况下,以避免企业倒闭而要求企业采取特定经营方式并不被认为是恰当的,也被视为是国家直接干预的一种情形。而且。如果更安全的风险控制和获得更大收益不存在冲突,则金融机构自身显然会选择更安全的风险控制,而现实中对企业资产分散的监控则从反面表明,更安全的风险控制是以一定程度上妨碍金融机构获得更高收益。

3、退出监管

金融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涉及退出的问题,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的存在使得对金融机构退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二者共同的特征是通过中央银行或存款保险机构给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避免债权债务关系的大范围受损,以切断危机从问题金融机构向其他金融机构的蔓延,维持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接管,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机构及管理体制下的整改,强化风险防范体制,在能够纠正的情况下停止接管或在不能纠正的情况下进入破产清算。但整体来看,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维持危机扩散所最需要的安全网,在问题银行的退出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成为“大而不倒”等道德风险的来源,而因安全网的存在所造成的松懈可能成为风险产生的新来源。

事实上,还存在局部退出的举措。如在发现风险聚集的初期就实施接管,并在限定期限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整改,以避免触发最终的安全网。此外,还可以采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制度,对金融机构的坏账进行剥离以消除其潜在风险。但需要意识到的是,如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非政策性的,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获得问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动机,在于其在通过获得控制权方式重新将其转化成良好资产方面具有优势,或者来自于其对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出售方面更具优势,而且金融机构在出让不良资产中将预先蒙受风险失控的损失;如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政策性,则剥离过程可能体现为防止金融危机,而对金融机构风险失控的非效率行为进行补贴,虽然可以缓解金融机构面临的危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金融机构的风险聚集趋势。

(二)退出机制的定位

从金融监管的基本方式上看,金融监管更多采取的是预防封堵的方式而非控制疏散的方式。无论是从进入要求,还是从业务监管,一直到问题金融机构的接管,金融监管的重心更多关注于如何避免金融机构风险失控,以确保金融机构处于安全的状态,这对于风险防范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此外,金融监管还体现出,以不具有盈利动机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修正,因金融监管机构不具有盈利动机,其可以更注重安全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金融机构因偏重收益而承担更多风险。

如果金融机构缺乏盈利动机,一方面意味着其将缺乏创新而更加满足于现有金融产品,不寻求扩大自身收益,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缺乏效率,难以发挥有效配置资金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将放松对风险及成本的控制。因为风险产生的情况下其并不需要以退出的方式承担相应的成本,从而在发放贷款等经营活动中将“漫不经心”,其结果是整体风险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呆坏账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金融机构不利用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导致操作风险增加所造成的,但通过外力来确保其增加风险防范、提升效率将是困难的。原因是,任何资金运作都可能具有一定风险,而作为资金融通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严密的风险监控是不可能的,因为完全监控将意味着由监控机构直接经营金融机构,而且为了保持组织运行,阿尔钦式的最后监管者问题一定会出现,这就意味着监控必然是存在缝隙的,完全来自外力的监控不仅具有成本,而且监控内容或监控强度上将留下空白。缺乏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金融体系要么需要更高成本及强度的外部监控,要么将持续不断累积更高的风险。

如果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盈利动机,则其会寻求更高的盈利,并试图在高收益和高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并确实存在为谋求更高收益而承担更高风险的冒险式经营,从而需要更加谨慎的金融监控以预防可能诱发的危机。但由于更安全的资产结构与高收益资产结构的矛盾,金融机构可能发展出更新的金融工具以规避金融监管,也可能采取更多寻求监管中的空隙,并采用非规范措施,这不仅意味着监管成本将上升,使得监管丧失固有的吸引力,也意味着监管将难以是充分的。盈利动机的存在将使得竞争不可避免,而在竞争的情况下完全避免金融机构因承担高风险而退出是不可能的,金融监管更适宜的目标是让问题金融机构退出过程中造成的外部冲击足够小,不危及整体金融体系及经济运行,而非过于专注于避免金融机构的退出,并因之对金融机构的经营采用重重限制,通畅而缺乏波及效应的退出机制作为金融业发展的疏导机制应在金融监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退出机制设计的初步构想

(一)市场方式下的金融机构退出

市场本身也为金融机构退出提供了途径,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如1995年巴林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后被荷兰ING银行并购,日本绿十字银行对巨额坏账破产的日本兵库银行。在并购的情况下,随着问题金融机构控制权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其债权债务关系也随之转让,从而避免了债权债务关系断裂所带来的危机扩散,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并购方式在金融机构退出中应受到更多重视的原因在于,竞争压力下金融机构对竞争对手的关注程度可能超过金融监管机构的关注程度,从而更容易意识到竞争对手服务效率低下或承担风险过高的问题,为了消化并购对象转移过来的不良债权,并购主体必须具有更加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力及风险控制措施,否则无疑会因并购增加自身的经营风险。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并购并不需要发生在金融机构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而可以发生在竞争对手呈现效率低下或风险失控的初期,从而避免风险失控的滋生和发展。为了避免被并购的威胁,金融机构也必须提升自身效率和增强风险控制,即便仍然被并购,其仍可因为较优的资产状况获得更好的受让价格。所有这些方面都有助于更好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健和效率。

但行政主导的并购可能是危险的,现实中不乏因为并购对象所带来的不良债权关系拖累并购主体并使之经营出现困顿的现象,在自发并购下并购主体会更好考虑自身的承担能力,而行政主导则可能因偏重于问题金融机构的解决而忽视并购主体的承担能力。此外,并购并不适应于出现系统风险的情形,因为在系统风险的情况下,并购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也随之下降,而并不体现为效率和风险控制方面对比能力的增强。

并购的概念也可延伸到对分支机构的并购或部分金融资产的出让方面,对于后一个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剥离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我国于2000年设立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做出了有利的尝试。但目前金融资产公司的发展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朝具有投资银行功能的专业化资产处置机构的方向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积累起在资产催收、重组、出售、证券化、接管等方面的优势,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使其向具有更有效处置能力的机构流动。

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并购的实践较少,金融资产的处理转让也主要停留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但也为市场方式下的金融机构退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改善金融机构内部经营效率为基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日渐清晰;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募集扩充资本金为导向,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股权结构,并在国内及海外证券市场上市;我国金融业对外资也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放开;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日渐完善和制度化,对利率和汇率等资产价格的管理开始允许较大程度的浮动等。其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门针对金融机构并购的法规尚不完备;缺乏对陷入危机中的问题金融机构并购进行适当财政辅助的规则及内容;对并购可能出现的融资需求缺乏安排;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阶段化;资产证券化发展处于刚起步阶段;资本市场的层次性不够充分,信贷资产市场缺乏等。但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化退出机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相应制度环境也将不断成熟完善。

(二)金融监管下的金融机构退出

在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金融机构具有较大影响的情况下,金融监管体系下的退出机制无疑具有重要影响。金融监管下退出机制的重心是避免危机的扩散和急救,其主要包括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接管、破产四个方面。

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在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最重要防护网。最后贷款人制度仅限于最后性的紧急手段,通过自由放贷的保障来缓解存款人的恐惧,甚至也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避免经济体系内流动性的减少。但在具体操作方面,担负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仍然面临着对进入最后贷款程序的对象选择、标准设定、最后贷款的提供方式、提供最后贷款的利率和担保条件等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危机前和渡过金融危机的金融机构的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滥用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最后贷款人制度仍存在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的问题,而国有商业银行背后的国家信用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方面的不足之处。

存款保险制度在政策目标上同样具有稳定储户信心、防止危机扩散的作用,但其目标更侧重于对储户的利益保护而不是避免金融机构的救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与最后贷款人制度相区别。存款保险制度一直受到诱发银行和储户道德风险的批评,而且在存款信贷机构与监管体系的关系、存款保险对象的强制性、参保方式选择、保费率的设定和收缴、基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各国的经验也不尽一致,从而仍面临较多探讨。我国目前并不具有存款保险制度,但是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有较多探讨。在所有保险行为中都可以看到道德风险的因素,但保险业仍然通过制度设计较好避免了道德风险的泛滥。存款保险制度固然不能完全应对中国金融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对于减少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后所具有的冲击作用仍具有一定价值,可以成为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重要辅助措施。

篇2

关键词:小微金融;农村金融;创新策略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属于发展中国家,且我国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富裕和谐的新农村是目前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农村市场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农村小微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积极作用,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不稳固、城乡经济差距明显、以及农村居住人口整体收入水平偏低等情况,造成农村小微机构发展情况不理想,因此,加强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是目前首要任务。

一、我国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1.金融服务单一

目前我国小微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虽然比以前有所增长,但是相对别的国家而言依然缓慢、干预力度不强,目前贷款依然是主要集资形式,进而成了小微金融机构企业主要经营的支柱,但社会发展更倾向多元化的趋势,单一的集资方式,无法满足当今金融发展的需。就湖南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就是几大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湘乡市村镇银行作为我省首家村镇银行,于2008年3月开业。随后,上海农商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长沙银行、汇丰银行等银行业机构,作为主发起行共在我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31家,覆盖13个市州(除怀化外)的38个县(市)。至去年底,资产总额达328.37亿元,其中,贷款余额165.1亿元。但是,这也不能满足湖南广大农村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要。

2.缺少政府支持

证券公司针对小型企业的资金方面,制定了高要求和过高的标准,使小型企业在贷款时出现了很多不便之处,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大多数小型企业单位没有办法在证券公司得到赞助。并且我国目前的小微金融机构相关企业单位没有制定完善的服务体系,在风险筹资形式和鼓励小型企业服务机制上没有过多鼓励扶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微企业在贷款方面的困难处境。这些情况的发生的根本和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政府没有适当的鼓励政策,给予一定力度的扶持,加上不明智的决定,没有为小微金融机构带来发展平台,因此,政府加大财政的支持,合理决策,从而小微金融的更好发展。

3.信用体系不完善

对目前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形式来看,m然我国的信用体系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针对小型单位的服务举措上有很多不足,造成小型企业单位没有良好的筹资平台。主要由于我国信用保障体系制度发展较晚、速度缓慢,在贷款力度小、程序复杂、资金风险责任承担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另外,我国没有形成完整有规模的信用征信系统,相关制度和政策尚未建立完善,造成很多小微单位的许多公司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缺乏信用记录,也是造成小微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有很多困难,影响了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进程。

4.小型企业贷款困难

我国目前没有和小型企业相匹配合作的银行,加上目前农村信用社和一些农村私有的商业银行机构整体的金融规模太小,不能为小型企业资金提供足够的支持。并且现在这些银行金融机构当时成立之初是参照国家国有银行的经营模式而构建自己的机构系统,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从这种现象中脱离出来,由于大型银行机构与农村商行规模不同,一味的参照和借鉴,会使现有农村信用社类型的银行机构在管理中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影响其发展,侧面制约了对小微企业单位的服务项目。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及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制度改革,制定符合小规模金融机构的经营体系与管理政策,从而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小微金融机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政策落后

篇3

一、前言

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在几个方面都有积极地意义。第一、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帮助。通过金融业务的兼业产生的包含多个领域的金融产品很多。第二、是金融公司大型化的原因。为了适应兼业化的发展,金融公司不断变化其结构,不断与其他领域的金融公司合并向大型化前进。第三、从观察金融危机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关系中找到防止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对策。第四、能找到最适合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方式和结构。

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优点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没有比整合更有效率的形式。可以在一个金融公司、单一的营业窗口下可以购买、投资所有金融产品是非常方便的。并且,针对个别客户的财务状况提供适合的复合金融产品,通过一个渠道就可以同时解决商谈、投资、索赔等事物。整合对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还可以通过金融公司问的激烈竞争购买更为有利金融产品。通过竞争各种金融中介费用减少,中介的效率也会提高。举例来说,在过去韩国的保险公司的营业渠道中保险设计师占了压倒性的比重,且在保险产品的保险费当中总设计师的所占的手续费比重非常高。但是随着银行保险的扩大,在银行出售保险产品的情况下,保险设计师及店的手续费大幅下降的保险产品开始增多,原有的产品的手续费也有下降的趋势。

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随着进入高龄社会从长期的角度来购买或设计金融产品的情况增多。特别是已经进入超高龄化社会的国家增加了资产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逆抵押贷款等长期的金融服务需求。整合可以使一个金融公司的一个窗口提供适合个别客户需要的复合金融产品,因此能积极应对高龄化社会的金融需求的变化。

从金融公司的角度来说,整合的最可见的优点是范围经济效益(Economy of scope)的扩大。如果形成了整合,那么可以利用原有的客户,经营存款、投资产品、贷款、债券产品等所有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对象自动扩大,因此可以节省很多市场费用,极大地扩大销售额。从客户的角度来讲,也是可以同时购买很多金融产品,享受经济的范围经济效益。大部分的金融产品都有互补性,客户也可以最小化了解金融公司的费用和手续费。通过整合,可以使事业部门确保多样化、分散化的利润结构。经营多样的事业,使得风险分散化,不会因为某一部门的销售额急剧减少或损失而导致整体的安全性。复合产品不仅可以使收益多样化,对于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及开拓新的市场也有明显的效果。整合能积极地扩大金融产品的市场,提高金融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因此,金融产品不是随着市场价格变化业绩发生短期变动的市场交易型产品,而是重视客户关系且发生长期营业额的客户关系型服务产品。从这个角度看,银行、证券、保险产品都是客户关系型产品,适合通过整合扩大规模效益。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必然导致金融公司的兼业化和大型化,可以得到规模经济效益(Economy of Scale)。如前所述的事例,不同业务种类的金融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可以同时实现兼业化和大型化。不仅如此,比自己经营提高业绩的战略,能取得更高的增长率,从长期来看能扩大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占有率构建强大的垄断力,享受其市场主导者利益。现存的美国、欧洲、日本的超大型金融公司,大部分通过同业、不同业务之问收购兼并成长为现有的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大公司。

三、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缺点

本质上,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的可能性非常大。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包括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整合可能使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一个金融公司通过整合在金融业的各个领域经营多种多样的复合产品,会缺乏专业人才、体制、经验等,因此由于金融公司的错误判断会导致逆向选择会出现巨大的损失。2008年的金融危机,像A16一样的大部分金融公司就是在没有掌握好风险的情况下,犯了收购很多次级贷款相关衍生产品的逆向选择。

但是金融公司的风险增大,是为了获得更高收益而自己选择的结果,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受害最大的是监管机关和普通人民。整合会使金融产品的构造复杂化,风险累积得多,很难给出财务评级。并且,在一个金融集团内部很多子公司之间的资产和负债相互连接,更为复杂,风险测定和管理复杂也是必然的。特别是整合必然会使金融公司之问通过合并促成大型化、国际化的企业,风险也会随之扩大,很难控制国际化的金融公司资本的流向。也有一些金融公司明知道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很大,故意把风险隐藏,利用这个特点获得高收益的情况。2-3年前韩国的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所拥有的外币汇率变动的风险而向银行购买一个叫KIKO(Knock In、Knock Out)的汇率Hedge衍生产品,这是银行故意没有把该产品风险告知。2008年金融危机下,韩币大幅下跌,购买了KIKO的很多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也有破产的公司。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出售次级债券相关衍生产品的时候也没有告知此产品的风险,反而利用房地产价值的下跌而获得更高的利益。结果,当投资银行也面对破产局面,整个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都面临巨大的危机的时候,政府注入巨大的财政资金才得以脱离危机,这个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利用巨大的杠杆效应提高收益,享受天文数字的年薪和福利,同时对风险管理及应对金融危机却持安逸、轻视的态度,使得注入国民的税收和政府的负债。

金融公司的道德风险和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也会因为整合而加重。当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整合时,投资银行可以轻松地把商业银行拥有的不良贷款向其他金融公司和投资者转移风险,基本可以想成利用类似于次级债券相关的衍生产品的方式。投资银行大量集中Mortgage专业公司和商业银行拥有的次级抵押贷款,通过优先偿还顺序分为几个部分后,同等级的债券组合为一个的衍生产品。原有的整体不良债券通过重新评级使其产生了优良债券,又因为提供高收益得到了很高的人气,销售也很好。虽然不能说次级债券相关衍生产品把特定的不良贷款隐藏原有风险使其流动化,把风险向其他投资者转移,但是随着整合的进程,类似形态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正规监管和监视的整合必然会使大型金融公司破产或发生金融危机,结果对纳税人和整个世界经济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灾难。金融市场的失灵会引来更为严重的外部效果。次贷危机发生时,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破产的局

面,全球股市大幅暴跌和整个债券市场陷入危机。与次级债券没有关系的金融公司也收回了企业的贷款,拒绝延期债券等全面去杠杆化(Deleveraging)出现,正常的一般制造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一部分金融公司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金融市场整体的失灵及全球经济整体的危机。

整合后的金融公司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大部分金融业的业务所以特定部门的专业性就会弱化。特别是一直经营银行为主的金融公司收购兼并了保险公司或开始从事保险业务时,不可能与原有专业保险公司竞争当中有优势。整合金融公司的经营团队对新业务缺少经验和洞察力或不能充分雇佣和利用专业人才的情况居多。特别是收购兼并后,通过大规模的整顿和结构调整,这时在特定领域精通的专业人才可能会被解雇或自己跳槽。整合金融公司一部分业务部门的专业性会减弱,出现长期赤字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南欧洲银行保险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主要出售设计简单的人寿保险产品,对于整合金融公司来说维持专业性是非常困难的课题。不仅如此,也有出现整合金融公司的费用增多的情况发生。开始新业务时,引入新的制度、雇佣新的人才、调整原有的业务和制度等都会产生费用。同时,虽然通过兼业化和整合化市场费用、人力和重复营业点的撤销、专业知识的共享等能减少费用,但是这个费用如果没有超过新增加的费用时,整体费用反而是增加的。实际上,1998年Citi Group收购的Travelers在2005年出售给了MetLife;JP Morgan Chase也出售了人寿保险、养老保险等业务。这是银行和保险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效应。韩国也是,银行问的收购兼并节省了相当多的费用,但是银行和保险之问的收购兼并基本没有出现费用减少的情况发生。

篇4

1鹤壁市农村金融现状调查

鹤壁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临近太行山区,辖浚县和淇县两县,地区面积不大,人口约40万,其中主要为农业人口。工业不发达,农业也较薄弱,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市。其金融业的发展也很缓慢,尤其是农村金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据调查,鹤壁市有许多落后山区的农业还处于原始耕作状态,从播种到收割一切工作都是使用原始农具,耗时耗力,工作效率低,单产不高,农业抗灾能力差,受天气影响较为严重,是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在这里农业仍是一个投资多、回报少、高风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三类组成:第一类是中国农业银行,它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点延伸至县及乡镇,属商业银行性质。主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农村的信贷扶贫;第二类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它是政策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它不吸收存款,其信贷业务只是界定为对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成封闭式运行;第三类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及中国信合以此为基础而组建的农业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这两类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近年来,由于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向越来越倾向于商业化经营,信贷重心逐步转向城市,如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采取信贷管理权限上收、组织资金逐级上存的经营方略,除了个别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外,县域乡镇营业所的主要任务则是组织存款、清收贷款本息。这种“只存不贷”的经营方式,偏离了其“服务农业”的基本宗旨,使农业金融在基层服务上出现断层。中国农业银行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讲,贷款利息稍低,但对于高风险的农业,农行要求必须有抵押。而在农村,农民唯一的房产却不在抵押范围之内,即便是当地的私营企业也只能按照“消费信贷”来办理。现在县级商业银行的工作就是接受储蓄,基本没有放贷权,地级市商业银行有些地方还可以放贷,有一些流动资金放贷权,但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权限。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需要贷款,就得层层上报,一直报到总行,总行审贷委员会开会,然后层层研究。从金融机构上看,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简单,他们无法进行股权融资,现在只有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中小企业够不上门槛,创业办市场还在讨论之中,并且规划中只上高科技、高成长企业。而中国从资源禀赋上将最适合大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就很难觅得股本投入,他们不可能发行债券,只有通过一条途径——贷款。但由于没有抵押物,农民想要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的撤并带来的问题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平均存贷比仅50%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差不多70%~80%都放贷了,这样农村信用社就在无形中成了鹤壁市农村唯一的金融支柱。但农信社规模太小,吸收到的资金很有限,且农村信用社在几次大的调整中,积聚了大量的呆账坏账,无疑加重了信用社经营的困难程度,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力不从心。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多是按照行政区域随政府的设置而设立的,而不是依据金融资源的多寡而设立的。因此,在一些金融资源很不丰裕的地区比如鹤壁市就有大量网点机构仅仅是政府机关的配套设施。他们的经济效益差,入不抵出,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目前都在亏损经营。根据2002年3月9日《经济观察报》报道,从1998~2001年间,中国银行机构总数从1997年底的15251家降到2001年末的12529家,减少了2722家,下降了17.8%;1998年以来中国银行还采取撤销降格等方式共撤并县支行246家,县支行总数比1997年末减少了22%,中国建设银行共减少县支行3601个,1998~1999年建行累计净减少营业网点4000多个,经营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战略初步完成;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撤并各类机构和网点4000多家,撤销了13家二级行、242家县支行,2001年继续进行了大幅度的机构撤并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的某些省级分行从1997年初就开始了机构撤并工作,到2000年底,农业银行撤并网点5759个,县支行级机构降格为办事处89个。在鹤壁市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现象,像中国银行在山城区、淇滨区两个城市内有网点,县域及乡镇本来就没有中行的网点。建行本在鹤壁集镇有一个网点,上年年底也给撤销了。目前集镇上仅有两家工行、一家农行及三四个信用社机构。据全国资料统计,2002年第一季度,仅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就达61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金融司一位官员估计,其中有2/3的资金也即4000亿元来自农村地区,县级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6000多亿,放贷3000多亿,转出3000多亿。一位专家的测算是,每年倒流的资金应该在60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县流出的资金为3亿元。

3农村金融面临的严峻问题及其对策

如上所述,一方面,农村资金多渠道被分流,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化金融服务缺位和资金供给不足,致使“三农”经济严重“贫血”。现实把一个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连同沉重的社会责任让给了农村唯一的合法金融主体——农村信用社,而他们的存贷比已经超过了70%。对于广阔的农村来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基于对农村金融的现实审视,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1)“堵漏”、“清淤”,减少资金分流,有效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根据农村金融实际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农行除外)要适度改革和调整在县域业务的运作结构,要适度调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利率,以减少和解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个资金盈缺布局不均衡、两极分化越拉越大的问题。要适度“放权”,给予或扩大对基层行的资金授权授信额度和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为基层行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营造一个宽松的经营和发展氛围。同时建立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促进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2)“开源”、“引水”,对农村信用社应加强管理,调整结构,强化支农职能,真正肩负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深化体制改革,要取消乡镇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资格,建立以县联社为法人主体的管理体制。多渠道地组织存款,养精蓄锐,增加资金实力。县乡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存款,壮大其资金力量。制订切实可行的清贷收息措施,加大到期贷款本息的清收力度。同时,努力盘活不良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3)“内帮”、“外助”,创造宽松环境,壮大支农资金实力。在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下仅靠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实力和运作是难以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的,必须附之于必要的政策外援,建议国家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的历史包袱实行分摊消化、政策补偿、免征营业税等。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强化大局意识,视农村发展为己任,切实为农村金融“减负”。

参考文献

1扈照轼,杨琨.金融机构撤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6(7)

2唐青省,高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思考——以宣威为例[J].时代金融,2006(2)

3陈卫华.仙桃市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的调查[J].中国金融,2006(4)

篇5

二、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与融资影响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机构的相关概念界定

金融机构是指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都属于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人们提供办理储蓄、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的服务,每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包括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境内外的外资融资机构,这三种金融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1]。

(二)国际贸易与融资概念界定

国际贸易是指国际上各个国家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的流通活动,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构成了国际贸易。

融资是指在企业单位或个人直接或间接的从事资金的融入和融出活动。

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出现的融资活动,国际贸易融资要依托国家或企业个人的资金实现资金流动,这种融资活动会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出现,包括出口商品的制造、运输、销售等过程。因此,金融机构发生变革会对国际贸易与融资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1.国际贸易在融资过程中,融资的成本比较低,因为在国际贸易融资时有货物抵押和清楚的还款来源作保障,对于银行来说,在对贸易融资的处理上就会比较宽松,银行收取的利息也会相对较少,因此,国际贸易融资要比银行贷款的成本低,而且容易得到批准。

2.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融资人不仅要承担银行贷款的风险,还要面对利率和汇率的风险,还有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结算联系密切,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时会存在欺诈、单交等风险,

3.国际贸易融资的融资人构成复杂,由于融资是在国际背景下进行的,融资人可以本国国民,也可以是外国人,而且如果涉及到国内与国外的融资,就要涉及到两国货币兑换的的问题,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要根据货币的汇率变化情况,结合具体情况作出是否进行融资的决策。

4.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国际资本流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的融资资金在国际间的流通和转移。作为国际贸易中的融资者要遵守本国政府颁布的融资法令,本国政府要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管制,确保融资过程的安全性[2]。

三、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与融资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整个世界的经济关系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的资金可以流动任何国家和地区,这就导致当出现金融机构变革时,由于金融的传导性各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国际贸易中的融资风险就会扩大。

(一)金融机构变革对融资环境和融资需求的影响

在金融机构变革环境中,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金融机构的变革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极大的动荡,2012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许多国家还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受到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慢,许多国家出现失业率上升,中小型企业停产倒闭的现象。

金融机构变革对融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以中小企业为例,中小企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很少,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少,规模小,企业管理不完善。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中,对融资标准过高,这就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进行融资。因此中小企业陷入了融资困难的危机中[3]。

(二)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融资成本的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和贸易出口困难导致了融资成本的增加,由于融资难度的增加,银行等借贷机构对融资的条件会更加苛刻,办理的手续会越来越繁琐。利率的波动上导致风险的发生,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一定要把握好汇率的波动规律,减小损失。

四、金融机构变革中完善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为贸易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各国应结合当今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出发,解决本国贸易融资法律与国际惯例间存在的分歧。通过研究当前贸易融资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努力实现与国际上的惯例相接轨,以法律保障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

(二)与其他国家积极交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的贸易融资措施,帮助我国企业解决贸易融资问题,推动我国贸易发展。国家完善进出口贸易政策,发挥各省市经济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各部门单位支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参加国际上的贸易融资合作,加大对主要贸易国家的融资支持,推动双边贸易融资。

(三)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48-06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以劳工维权、消费者权益和资源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逐渐向全球范围扩展,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社会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2010年“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坚持科学、平衡、可持续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既是我国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合作的客观需要。金融机构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传递价值的特殊公众企业,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传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做尽责的企业公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的殷切期望和普遍要求。

目前国外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已有不少研究,一些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并致力于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标准建设,而我国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设在我国尚属空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缺乏评价标准和数量依据,制约了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及成效。因此,加紧开展我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探索建立一套具有行业特点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评价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促进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具有积极作用,也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概念、准则及主要内容

(一)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

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理念源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提出及推动。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公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对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及环境尽责。相比生产性企业而言,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资金融通业务,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传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就是以金融杠杆的力量推动自身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互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目标有机统一和持续发展。

(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相关准则

21世纪以来,部分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并加强了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标准的建设。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准则包括:2000年联合国发动的“全球契约”号召,该契约包含了企业要尊重人权、维护劳工权益和保护环境等数十项基本原则;2002年拟定的伦敦原则,该原则规定金融机构在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保护环境三方面的相关基本原则;2003年出台的《关于金融机构和可持续性的科勒维科什俄宣言》中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即金融机构要保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不伤害利益相关者利益,对股东负责,信息透明,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可持续等;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共同制定了赤道原则,该原则规定宣布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必须要制定与该原则相一致的内部政策和业务流程,并要对项目融资中涉及到环境和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审慎性审核和调查;2010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公布实施了首个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在上述诸多准则标准中,赤道原则最具影响力,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金融机构宣布遵从赤道原则,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份额的80%以上,赤道原则已成为衡量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最主要的国际标准。

目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国际准则主要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制订,对金融机构有较高层次的要求,而我国金融机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国际准则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虽然国内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社会责任制度和办法,如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但这些指引文件大都为原则性规定,不具有强制性且操作性较差,为此需要根据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和承受能力,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区域实际及行业特点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评判标准和行为指南,进而从操作层面保障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可行。

(三)我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1、从结构层次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和公益责任几个层面。法律责任是金融机构的基本责任,主要指金融机构必须依法经营,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如依法纳税、遵守劳动法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等。经济责任就是要求金融机构搞好自身改革与发展,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实现稳健经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这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机构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根本保证。道德责任指金融机构的各项活动要符合公平、公正的社会基本伦理和商业道德,其履行要求金融机构有较强的社会责任理念,客户意识和市场导向能力,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公益责任指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的组成成员,应该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公益责任是金融机构的自律责任,同时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是一种较高目标的社会责任。

2、从利益相关者看,与金融机构具有利益相关性的主体包括了国家、社会、行业、股东、员工、环境等。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要对国家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责任;对社会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责任;对政府金融机构要肩负起努力创造税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责任;对股东要承担起保持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责任;对消费者要承担起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责任;对企业员工要承担起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员工发展成长的责任;对资源环境要承担起减少资源消耗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从行业属性看,鉴于金融机构社会功能的不同,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方式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这是可以得到实践支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关键是要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和金融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延伸和拓展服务领域,促进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的发展。证券业金融机构重点是要发挥财富功能,拓宽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资金周转运作效率,增强金融体系弹性。保险业金融机构重点要发挥市场化利益调节功能,协调各利益群体、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提供丰富多样的风险保障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服务需要,真正发挥保险业的稳定助推作用。

三、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

(一)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参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及相关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责任、法律道德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公益慈善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六个方面,分行业构建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模型的建立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并确定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1、算法设计

(1)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将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本文中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是总目标,分别由经济社会责任、法律道德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公益慈善责任、环境责任等六项准则构成,每一项主准则再根据各行业特点分解为多项子准则,子准则层下则相应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

(2)构造判断矩阵。本文采用“1-9标度法”,按照各层次指标对上一层指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aij),由专家对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因素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生成判断矩阵。

(3)计算层次单排序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表示的是本层次中与上一层某因素有联系因素的重要性,可以简单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于判断矩阵A,就是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得到的特征向量W=[w1,w2,...,wn]T就是本层次元素对于其上一层次某元素的排序权重。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当CR

(4)计算层次总排序权重及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完层次单排序权重后,还要确定最低层各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排序权重,即层次总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是由自上而下合成得到。

依据上述算法设计,计算得到甘肃省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各层次的单层权重和总排序权重。表2列出了各行业一级指标的单层权重。

2、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本文采用线性模型对各指标标准化数值及其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构建了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Z■=■d■w■*100,其中,Z■为机构j 的社会责任评价值,d■为第i项指标(三级指标)的标准化值,为第i项指标(三级指标)的总权重,m为三级指标个数。

(三)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分析过程

本文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及规模,选取了甘肃省省级具有代表性的18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10家、证券业1家、保险业7家)作为评价对象,以其2007-2011年年度数据为评价依据,计算得到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综合评价值(见表3)。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总体趋好,银行业中,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较好,平均评价值分别为88.08分和80.7分,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法人银行平均评价值也分别达到了80.45和79.24;证券业机构平均评价值为79.94,整体表现良好;保险业中,寿险公司平均综合评价值为74.87分,略高于财险公司的74.04分。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在社会责任理念还是社会责任实践中,大型金融机构较其他金融机构表现优异,能够较好地承担起企业公民相关责任。

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本文对2011年度甘肃省18家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列表排序(见表4),并结合2007-2010年度情况,以构成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内容的六个方面为分析框架,从时间序列、行业及机构等维度进行分项评价比较。

1、经济社会责任。受评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贡献较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评价值最高,为20.09;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次之,评价值分别为19.07和18.64;股份制银行排名最后。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在基础设施信贷支持、服务密度以及金融安全等方面贡献较大;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信用联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方面表现优异;地方法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和增加地方税收方面贡献突出,股份制银行在机构稳健经营方面表现较好,在维护区域金融安全贡献较大。证券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这主要与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相对低迷、投资者热情降温有关。保险业金融机构经济社会责任评价值总体趋势向好,其中财险公司评价值较寿险公司略高,主要原因在于财险公司在税收贡献和赔付支出方面贡献较大。

2、法律道德责任。金融机构都能很好履行此项责任,各行业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且得分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为18.96,评价值相对较高,其中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的评价值较高,其次是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法律道德责任评价值基本一致,平均评价值分别为15.63和15.05,法律道德责任的履行情况整体良好。

3、客户责任。金融机构客户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各行业客户责任得分较以前年度稳步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平均评价值为13.59,其中股份制银行客户服务意识最强,平均评价值为17.04,得分较高。证券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评价较高,平均评价值为15.9,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有效提示金融风险方面履行责任较好。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责任评价值平均为14.02,行业整体履行客户责任情况较好。

4、员工责任。受评金融机构均能较好履行员工责任,各行业员工责任评价值逐年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9.55,其中股份制银行在维护员工责任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地方法人机构和政策性银行。证券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最高,平均得分为11.93,较好地履行了各项员工责任。保险业金融机构员工责任评价值相对较低,平均得分仅为7.38。

5、公益慈善责任。从评价结果分析,受评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评价值较2007年均有所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平均评价值为8.97,主要是在各项服务民生贷款发放、扶贫济困以及慈善捐助方面贡献较大。证券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评价值提高较为明显,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证券业机构在慈善捐助方面变现积极,平均得分达到了9.35。保险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责任平均评价值为6.68,其中寿险公司和规模较大保险公司由于在慈善捐助和公益活动开展方面贡献相对较多。

6、环境责任。近年来受评金融机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有所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6.60,其中履行情况较好的是政策性银行,评分为8.30分,其次是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评分较高主要是因为发放了较多的节能减排贷款,并在经营发展中注重降低能耗。证券业金融机构能够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及上市规则履行核查及督导职责,在辅导上市公司上市和再融资过程中按要求进行环保评估,因此环境责任评价值较高。保险业金融机构环境责任评价值平均得分4.69,其中财险公司和小保险公司的评价值相对较高,分别为4.98分和4.31分。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取得的积极进展:一是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和履行意愿增强。总体来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和履行意识、履行意愿有所增强,对社会责任内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二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业特点较为明显。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发挥信贷支持及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证券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发挥投资银行专业优势,辅导、帮助地方企业上市融资,并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投资者权益等;保险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三是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年来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向社会民众及金融消费者普及、宣传金融知识,介绍相关金融产品,同时根据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相应的销售方案,帮助客户了解和识别金融投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但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理念不平衡。分行业和机构看,本次选取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类金融机构中,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意识和理念较强,不仅对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一些较新的社会责任原则也有所了解;而证券业金融机构及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反映出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意识相对较弱,没有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没有将履行社会责任内化到企业发展理念和目标中,制约了对社会责任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履行,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的意识理念差距较大。二是金融机构社会责任长效机制仍然欠缺。从机制建设看,目前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还停留在提高认识阶段,长效机制建设普遍缺乏,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在社会责任理念、履行领域及力度等方面都还亟需加强;既使是社会责任理念较强的金融机构,也还缺乏独立的社会责任目标和考核评价体系,各金融机构仍然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价值目标,在考核时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忽略了社会效益,这将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深入、长久、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三是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相对滞后,未能有效履行环境责任。近年来面对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号召金融机构要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的企业和项目要进行信贷控制。然而受利益驱使,有些金融机构往往采取短期行为,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占比偏低,与低碳环保相关的金融产品仍然欠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相对滞后。

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还需在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并加强:

(一)加强观念上的引导

通过加强宣传,使金融机构树立社会责任核心价值理念,深刻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发展对企业公民的内在要求,从而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结合金融机构战略转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转变金融机构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要从中看到发展机遇和长远利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进行体制上的改进

金融业的任何微观机制都是依托宏观环境和制度条件而运行的。应加快各项体制改革,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将其作为金融机构改革的一项新内容纳入体制改进中,如设立自上而下的社会责任事务部门,制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等,从体制上保障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行性。

(三)推进机制上的创新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建立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目前建议采取倡导性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融入金融机构发展战略,落实到经营服务各个环节,将履行社会责任与组织体系建设、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内化到金融机构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当中,成为有组织的行动演进。

(四)建立科学的指导标准和约束规范

建议出台相关标准或指引,并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量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各自行业属性和发展状况履行社会责任,待条件成熟后建立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对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约束规范。

参考文献

[1]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145-150。

[2]胡赵华,郭江.中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比较研究[J].金融参考,2008,(8):28-30。

篇7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进行农村金融改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实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都撤销了其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农村地区可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

银监会自2006年以来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到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定位‘三农’、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监管有效”的原则,2009年7月银监会制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重点面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的中西部地区,争取通过三年努力,与现有机构一起基本实现县(市)及以下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计划在未来三年再设立1300家左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止2009年底,银监会共核准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股金70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6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现状及作用

河北省属于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多数,有一些县域农村还比较贫困。在当今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代背景下,要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这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于服务“三农”,可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不足问题。在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角度和盈利性角度考虑,纷纷从农村撤离其营业网点。虽然,目前农村中还有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机构,但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多,如生产经营需要资金,子女受教育需要资金,购置一些耐用消费品需要资金。在金融需求增多的同时,金融供给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面临国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机遇,河北省将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河北省于2008年6月26日成立了张北信达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晋州周家庄资金互助社(由周家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来),这两家机构自成立以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开展各项支农服务。提高了当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信达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截止今年5月31日,该行贷款余额6541万元,张北县一万五千多亩的承包种植土地、两千头以上奶牛、四千多头生猪、一万两千多只蛋鸡养殖都直接从信达村镇银行获益。

为把村镇银行建设推向深入,河北省在2009年启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计划工程,三农内河北省村镇银行将实现大幅增加,到2011年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基本覆盖全省。2010年6月29日,河北省第二家村镇银行,邢台清河金村镇银行正式开业,主发起人是邢台市商业银行,民间股东十个,总股本2000万元。近期,廊坊香河益民村镇银行、承德丰宁建信村镇银行也将开业,这标志着河北省农村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可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支农”作用,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状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把支持“三农”摆在突出位置,三农贷款占其各项贷款的大部分,如截止到2009年4月末,三农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89.65%。

二是有利于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状况。目前,农民可存储的金融机构众多,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但是农民可获得贷款的机构,只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改变了农村信用社在河北省农村地区“独霸天下”的局面,给农村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三是积极支持微小企业发展,不断活跃县(市)域经济。农村地区微小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所需资金量少,借贷时间长,风险大,从而很难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可向微小企业提供经营所需资金,微小企业可获得良好发展,最终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试点时间短,数量少,范围小,问题仍然比较多。

(一) 盈利能力差,影响机构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想存续下去,首先要盈利。信达村镇银行注册资本1000万元,2008年4月末各项存款3750万元,在存贷指标为75%的情况下,则可用于授信的额度为2813万元。在2008年前四个月,信达村镇银行和周家庄资金互助社实现的税前盈利仅为53.48万元,按照商业银行的纳税标准,扣除相关税费后,所剩无几,无利可分,不能依靠盈利来增加资本,规模难以扩大,实力差,可持续存续成为问题,前途堪忧。

(二) 从业人员素质低,制约机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果缺少了高科技人才,很难取得快速发展。在信达村镇银行和周家庄资金互助社两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具有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少,而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几乎没有。虽然员工整体学历较高,为大专以上学历,但是缺乏工作经验,不了解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不利于其信贷业务的顺利展开,进而影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三) 社会认知程度低,影响了机构快速发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不了解,认同度低。当今,人们认可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规模比较大,资金雄厚,有国家做后盾,可长期存续下去,不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把钱存入这样的机构安全,人们都比较放心。

根据调查结果,很多农户都不愿意把钱存入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主要是怕重蹈上世纪农村基金会的覆辙。还有一些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不信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愿意把钱存入其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这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比较困难,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于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有一些农户认为村镇银行的贷款就是以前的“公家钱”,能赖就赖,不懂这是关于信用的问题,这也说明人们对村镇银行了解太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利。

(四) 业务品种少,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两家新型金融机构业务主要有存款、贷款、结算等,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业务品种少,不能满足客户实际需要。如父母想给在外上学的孩子汇一笔钱,村镇银行办理不了,需要委托给其他银行办理,这无疑会增加汇兑的时间,,同时也加大了资金成本。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产品品种

在河北省一些农村地区,有一些农户手中有闲置资金,这些钱可以存入银行。目前,我国存款利率比较低,物价上涨比较高,储蓄存款基本上没什么收益可言。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不高,信息了解少,导致其不会合理利用闲置资金,不知怎样去合理理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增加帮客户理财业务,配备专门的理财人员,帮助有闲置资金的农户理财,让农户获得一定的收益,增强他们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从心底感觉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实是为咱农民服务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让5~10户农民组成贷款小组,小组成员捆绑在一起,成员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只要有一户不还钱,小组中其他农户都会受到影响。吉林省东风的村镇银行专门购置了一台运钞车,开到村里去办理贷款。河北省的村镇银行也可以实行现场办公,把贷款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

(二)增大支持农村新型金融发展的政策

为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出台了多项奖励政策。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时可给予税收优惠待遇,对于涉农贷款余额增长满足要求的县域金融机构,由财政出资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贷款余额给予补贴。2010年,张北信达村镇银行、晋州周家庄资金互助社今年再获中央财政128万元定向补贴,以鼓励他们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户提供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这些优惠政策下,可以增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河北省去年冬季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冬小麦受灾严重。近几年,一直是暖冬,冬小麦抗严寒能力差,有些农户的小麦在大雪的洗礼下,麦苗死亡率达到80%~90%。于是有的农户就开始毁苗种菜,像甘蓝、西葫芦等蔬菜供过于求,价格便宜(一角一斤),半年的辛苦劳作不算,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导致菜贱伤农。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品种少,农户对投保也缺乏积极性,这就需要在增加农业保险品种的同时,增加宣传的力度。河北省将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型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要给予保费补贴。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四)优化从业人员素质

从长远经济利益角度考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招聘一些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比较熟悉农村,了解农村金融,经验丰富,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对现有人员涉农知识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做顾问,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优化金融环境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做支撑。河北省政府于2006年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营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针对农民信用意识淡薄,需要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让农民意识到讲信用是做人之本。为了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回收,需要有详细的客户信用记录,对于守信用的客户可以继续获得贷款,并且可增加贷款额度;对不守信用的客户不再对其授信;对于欠债不还,恶意逃债的,要对其严惩。

参考文献:

1.马丽华,宋雅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10.5

2.张海林.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0.4

3.李双锁,王建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J].华北金融,2008.8

4.赵小晶,杨海芬,王建中.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制度层面的分析[J].南方金融,2008.11

5.秦汉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与演进[J].中国金融,2009.23

篇8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7-0003-06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很长时间以来,旨在向低收入家庭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金融机构(Micro-financeInstitutions,MFIs)一直是全球各地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这些机构往往由非政府组织(NGO)或政府发起成立,资金多来源于社会捐赠或政策性资金,并以较低的利率提供给需要资金的穷人。然而,这种非市场化的运作有很明显的弊端,资金来源的有限性和资金低收益,以及补贴方式的低效率,妨碍了小额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由此开启了小额金融发展的新阶段。从1997年到2002年,全球小额金融机构数量增长了4倍多,商业银行和其他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机构绝大部分已经能够实现财务上的自我可持续发展,对捐赠和政府资金的依赖下降,并在促进落后群体发展以及缓解金融抑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小额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不过,早先的实践大都没有基于市场机制,其规模和影响范围都相对有限。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中,商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渐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2006年,有关当局开始推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末,在试点省份,已先后建立起了超过100家的新型小额金融机构,其中包括89家村镇银行,6家贷款公司和lO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当然,目前这些小额金融机构仍处于尝试和实验阶段,能否最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尚未可知。也正因为此,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小额金融机构的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一、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的界定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同,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主要应从财务可持续角度来衡量,即营业收入能够弥补相关成本,实现独立生存和发展。从财务角度看,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营业成本(Operational cost),主要涉及小额金融机构在从事核心业务时所发生的费用和成本;二是风险成本,与计提的坏账准备直接相关;三是融资成本,主要涉及各种市场化资金来源的成本。Vento(2006)根据收入与成本的对应情况,将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补贴依赖型”(Subsidies dependenc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不足以覆盖其营业成本,这类机构无法利用有偿性资金,其在经营上的持续,实质上依靠的是各种各样的补贴。

(二)“营业成本自足型”(Operational self-suffieien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足以覆盖其营业成本,并略有盈余。这类机构对补贴的依赖稍低,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有偿性的资金来源。不过,由于其收益不足以覆盖拨备成本,这类机构的可持续基础比较脆弱,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

(三)“完全营业成本自足型”(Fully Operational self-sufficien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除能覆盖营业成本外,也能负担拨备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较强,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补贴的依赖,也能经受一定的经济波动影响。不过,由于这类机构的盈利能力还不足以使其利用市场化资金,其发展规模会受到一定限制。

(四)“完全财务自足机构”(Fully financialself-sufficiency)。营业收入足以覆盖全部的成本,包括利用市场化资金所产生的成本。这类机构已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机构规模扩大、服务人数增加的同时,也能给其债权人及股东带来市场化的收益和利润。

以上对可持续发展层次的划分,仅是基于财务层面的考察,并不意味着某种状态的机构要更为优越。因为,由于所处国家的不同,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对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不过,从发展趋势来看,上述可持续性标准中的第四种,即完全财务自足,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判断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状况的指标,该指标可用一个完全财务自足指数FSS(Financial self sufficiency index)来反映。该指数等于经调整后的营业收入除以经调整后的财务成本,再乘以100。该指数大于等于100,说明小额金融基本已实现可持续发展,小于100,则意味着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全球范围内的小额金融机构,在盈利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MIX所公布的数据,2007年,在向其报送财务数据的892家小额金融机构中,有549家的FSS比率在100以上。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额金融机构,平均的资产收益率、股权收益率以及财务自足性比率等指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FSS为标准,我们可以从标准的财务分析人手,从小额金融机构的收入和成本两个大的方面,考察影响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的各种因素。由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文分析的数据均来自MIX。

(一)经营收入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必须要能覆盖其全部成本。在典型的小额金融机构中,经营收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贷款组合的收入,主要由贷款利息和手续费等构成;二是来自其他资产的收益,主要是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三是来自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如提供保险服务、汇款服务等。

数据显示,贷款组合是小额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比重90%左右,而其他资产收入占4%,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占6%。表2列出了MIX样本机构的收入构成状况。

贷款收入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与小额金融机构的客户特征有关。他们通常收入偏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单一,更多地集中于对贷款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金融机构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而从小额金融机构的角度看,由于贷款组合的收益要远高于其他资产组合,将更多资产配置于贷款,会有助于收入的提高,这也会导致小额金融机构收入来源向贷款收入的集中。

表3列出了小额金融机构不同资产的收益率

状况。2007年,全部小额金融机构贷款组合的平均收益率约在34%左右,远高于其他资产3%的收益水平,然而,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与非财务自足的机构相比并无太大差异。这似乎说明,两类机构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可能主要在于资产配置结构的不同。根据MIX的数据,在2007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额金融机构,贷款占总资产的平均比重为77%,而在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构,这一比重为68%,差异相对明显。

1 已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

2 未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

贷款之外的其他收入,特别是来自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尽管目前在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并不高,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2007年的样本中,如果剔除非贷款收入,549家已实现财务自足的机构中,有181家的收入将不足以弥补其全部的财务成本。从长远看,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小额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或许会逐步受到削弱,非贷款收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将会越来越重要。

(二)营业成本

在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中,营业成本占比在60%以上,大大超过普通商业银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额贷款的平均额度小,客户相对分散,信息收集和服务提供都存在着很大困难。在营业支出的构成中,职工薪酬占据主要部分,占比约在55%左右,日常管理费用约为35%,折旧及其他支出约占10%,该结构与普通商业银行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营业成本占比较高主要是小额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与业务特征决定的。

1 表中各项资产均为资产费用率概念,即相关成本支出与平均总资产之比。所列出数据按样本机构整体计算得出,样本机构间存在很大差异。

2 总资产费用率包括营业外支出。

营业支出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控制营业成本对于实现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实中,影响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成本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成立时间的长短、规模的大小、所处的地区、服务对象,甚至所有制结构,可能都会对营业支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Gonzalez(2007)利用跨国数据,对影响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支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分析的变量包括,小额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基础设施,人口密集程度,金融基础设施(如分支机构数量),营业时间长短,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贷款规模等等。其研究发现,在众多可能的因素中,有三个变量对营业支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即贷款平均规模,经营时间长短和小额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

第一,贷款平均规模的扩大可减少贷款的数量,能有效降低贷款管理的工作量以及对劳动力投入的需要。在Gonzalez的研究中,随着贷款平均规模扩大,经营成本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规模扩大一倍,会导致营业成本费用率降低7个百分点左右,不过,随着平均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所导致的营业成本节约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第二,经营时间对营业支出也有显著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及员工业务熟练度逐渐提高之后,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这会有助于经营成本的节约。这种节约效应,在小额金融机构成立的最初阶段,会尤为明显。根据Gonzalez的研究,在小额金融机构成立的最初6年里,经营时间每延长一年,营业支出费用率会下降约2个百分点。不过,在运营时间超过8年之后,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似乎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效应开始趋于消失。

第三,资产规模对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支出也有着显著的影响。规模较大的机构的支出水平要大大低于规模较小的机构,平均营业成本费用比要比规模较小的机构低11个百分点。而且,如果将机构规模进一步细分,处于两个极端的机构之间的差异会更大。

应该说,由于数据方面的限制,Gonzalez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不过,其所得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我们以往有关小额金融经营的一些判断,基本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在其所得到对营业支出影响最明显的三个变量中,贷款的平均规模以及小额金融机构总规模,所反映的其实都是规模经济效应,即随着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规模经济效应一直都是金融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小额金融机构也并不例外。从长期看,扩大规模可能是小额金融机构跨越营业成本障碍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正因为此,在全球范围内,在可持续性层面最为成功的小额金融机构,都以规模庞大著称(如格莱珉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等),而且也正是这些大型机构,服务了绝大多数需要资金支持的落后群体。

(三)信用风险成本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小额金融业务的风险会比一般金融业务要高,而且客户对象越是贫困,信用风险会越高。然而,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从全球范围来看,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并不差,甚至还好于普通商业银行。表6列出了M1X样本机构的信用风险状况,可以看到,2007年底,全部小额金融机构整体的逾期率指标、贷款核销指标和贷款损失指标都处于较好的水平。

良好的信用风险状况,与小额金融领域的持续创新不无关系。小额金融也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搜集或者个人(小企业)提供规范和充分的财务信息的成本都相对高昂,而低收入个人和小规模企业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抵押品,这些客观事实都意味着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传统方法难以适用于小额金融,因此寻求新的风险缓释手段成为小额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要方面。降低信用风险的相关创新包括:1、分组信贷(Group lending)。这种方法由格莱珉银行首创。人们自愿组成小组,然后由金融机构向小组成员直接发放贷款。分组贷款与普通贷款方法的根本差异在于违约责任的承担。在普通贷款下,违约责任只局限于借款人自身,但在分组借贷下,如果个人出现违约,整个小组未来的信贷计划都会受到影响。这种以小组作为贷款对象的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有效地抑制了信用风险。2、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Dynamic incentive individuallending)。贷款对象仍为个人,但与传统上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不同,这种贷款技术试图建立起一种正向激励,以鼓励贷款人信守合约。3、引入新的担保、质押机制,例如要求借款人进行强制性储蓄,以借款人的储蓄账户作为贷款的质押品,当客户违约时,用来弥补贷款损失;设立专项担保基金,对贷款违约风险进行担保;设立专设机构或基金,对特殊风险进行剥离(如设立特殊的农业保险基金,分离可能的灾害损失等)。

总体上讲,尽管还远未完善,但小额金融在风险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些进步确保了小额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而也大大降低了为覆盖贷款损失而进行的拨备成本,从表5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四)融资结构与成本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与普通商业

银行相比,小额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占比相对低一些。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很长时间里,小额金融机构都没有被当作是在商业上可持续的机构来对待,其资金大多都来自于政府的支持或捐赠,资金成本比市场化资金要低很多。而且,在许多人看来,这种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是维持小额金融机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过去10年中,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小额金融机构开始利用吸收公众存款、同业借款以及发行债券等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资金面逐渐宽裕,市场化资金来源日趋多样化,且成本不断下降;二是小额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收益能力提高使之能够承受更高的资金成本。从数据上看,在小额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中,权益与资产比率逐年下降,2007年底,全部小额金融机构权益与资产的比率已经下降到22.5%。同时,商业性资金来源与贷款总额之比逐年上升,到2007年底,这一比率已上升到71.9%。

市场化资金来源的扩大,有助于小额金融机构突破原有的资金限制,可以迅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市场化资金来源的增加从另一个方面也增加了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压力和运营压力,为小额金融机构提高效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小额金融机构来讲,由于其自身运作能力的局限,在很长时间里,其市场化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可能还会集中于吸收存款。不管怎样,从总体上看,市场化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是小额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也是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

三、总结与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贫困问题的极大改善,国际范围内的小额金融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对国际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财务指标探讨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从根本上讲,基于市场机制的可持续要求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能覆盖全部成本。因此,对小额金融机构自身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以总结为“提高收入、降低成本”。

第一,贷款合理定价和收入多元化是提高小额金融机构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提高收入方面,贷款定价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相对普通商业银行,小额金融机构的单笔贷款成本会相对较高,因此基于成本覆盖的贷款定价方法意味着小额金融机构贷款定价也会远高于普通商业银行。但在早期的小额金融实践中,出于保护借款人的考虑,监管部门大都给小额贷款设定了利率上限,这些限制性利率大大低于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导致了小额贷款的供给的严重不足,反倒有损于借款人的利益。尽管在现实中,小额金融机构通过创新,用各种收费以及强制存款的方法,绕开了利率管制,但由此使小额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变得复杂且不透明,大大影响了效率,也不符合小额金融长期发展的需要(Yunus,2002)。因此,从长远看,在一定程度上取消利率限制,使其定价向市场化和透明化的发展,是实现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从实践看来,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已有相当多的国家开始了向这个方面的转变。

收入多元化也是提高收入的一个可行途径。随着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小额金融机构来自贷款以外的收入(如各种投资收益、服务收费等等)开始有所增加,尽管所占比重不高,但对小额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小额金融机构的收入多元化,在根本上与其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程度相关。

第二,在降低成本方面,发展规模效应降低营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信用风险以及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是促进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高昂的营业成本是阻碍小额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经验分析表明,贷款的平均规模、经营时间以及小额金融机构的规模是降低营业成本的重要因素。贷款平均规模和小额金融机构规模指标,反映了由规模效应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而经营时间长短,则反映了小额金融实践“干中学”的效应。这也正说明,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分析表明,小额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状况并不比普通商业银行差,这要归因于小额金融机构在实践中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风险缓释方法,因此开发风险管理技术、提供合理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降低小额金融的风险,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随着小额金融机构对商业资金利用的增多,在大规模利用商业化资金扩大金融机构规模经营与有效遏止融资成本之间取得合理的权衡,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小额金融机构借鉴商业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管理将日益重要。从实践来看,吸收存款是大多数小额金融机构商业化资金来源的主要方面,未来利用同业拆借、债券发行的方式吸收稳定的资金也是可选方案。

当然,由于小额金融本身的特殊性,其发展的路径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商业化金融机构。由于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使命和任务,实践中还或多或少地接受着来自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补贴和捐赠。一定程度的合理的补贴,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从长期看,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小额金融机构的财务自足性,逐步推动该类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Armenddriz de Aghion,Beatriz, and JonathanMurdoch. “Microfinance: Where Do We Stand?,” inCharles Goodhart(e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Economic Growth: Explaining the Links,[M] London:Macmillan, Palgrave, 2003

[2]Stiglitz, Joseph and Andrew Weiss. “Credit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rnic Review. 1981(71):p393-410.

[3]Stiglitz, Joseph. “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markets”.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0(4):p351-366.

[4] Gonzalez, Adrian. “Sourse of Revenue andAssets allocation of MFI.”,[R], Microbanking Bul-letin, Wshington D.C, 2007.

[5]Mario La Toerre, and Gianfranco A.Vento.“Microfinanc”, [M],Palgrave,Macmillan,N.Y,2006

[6]Karlan, Dean.“Using experimental economicsto measure social capital and predict real financialdecisl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5(5), pp. 1688 - 99,2005.

[71 Karlan, Dean. “Social Connections andGroup Banking.” [R],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Growth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913,2005.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愈加的繁荣,在争夺农村金融市场份额的时候,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非常的激烈。而想要在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便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更好的进行市场营销。

一、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观念欠缺

在市场营销中,明确目标市场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性的调整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已经逐步的将以往国有商业银行退出所留下的空白填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也愈加的重要。但是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本身不具备市场定位观念,在开拓市场的时候比较盲目,经营规模的扩大也让其经营更加粗放,并没有全面系统的对业务重点以及竞争战略进行规划,也没有明确选择开拓新兴的业务领域,业务开展的重点过于模糊。

(二)金融产品的开展和客户消费的实际需要不相符

对于进入产品而言,其生命便是创新,若是没有进行创新,便很难更好的发展。但是若是过度的重视金融创新,没有将创新和客户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仅仅是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很容易误入歧途。信息化的发展,也很好的推动了现代金融市场的进步,农村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不断的进行各种金融产品的推出,但是其在推出的时候,往往是在人较多的地方进行宣传单的发放,设置咨询点,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运用进去,没有协调金融产品创新和促销,这也会给客户消费以及产品推广造成很大的影响,新产品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导致开费的出现。

(三)不够重视金融服务营销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离开来之后,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收缩,农村信用社面对的竞争也比较少,现在农村信用社等一系列的中小金融机构已经基本将农村市场垄断,而垄断的出现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工作的时候也比较懒惰,效率低下,其发展的过程中不需要面对生存危机,其和市场接触要比其他重心是城市的银行少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以及产品营销方面不够主动,甚至认为市场营销便是进行产品的营销。在和客户交流的时候,还是居高临下,长此以往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四)重视营销存款,对组合营销不够重视

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过度的重视存款,其在经营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存款的组织。甚至有些职工甚至是管理人员,认为市场营销便是存款营销。这也导致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市场营销很难有效的进行,市场营销发展也比较畸形。

(五)没有正确的理解关系营销

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市场营销而言,进行关系营销是非常重要的,关系营销会和竞争者、客户以及政府机构等营销对象互相作用,所以在营销的时候,应该重视良好关系的建立,实现各方的目标。但是有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关系营销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认为市场营销便是简单的吃喝和拉关系,认为自己和客户的关系是互相利用。这种营销也导致了这些中线金融机构很难进行稳定客户群的建立,只会浪费大量的资源,提高业务风险,给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社会腐败之风的滋长。

(六)没有落实以人为本,忽视了内部营销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想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内部营销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策略。由于长期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等级也比较分明,普通员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往往被忽略,工作的时候,员工也仅仅根据上级的命令进行,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关系淡漠,团队精神也被忽略,员工主观能动性也很难真正的发挥出来。特别是80后和90后的员工个性比较鲜明,对事物看法具有自己的主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若是还是不重视内部营销,上下级很容易出现碰撞,从而给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正常进行造成严重威胁。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好市场营销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进行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树立

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必须做到下面几点。首先,需要认识到市场营销过程中客户是其中心。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进行客户中心理念的树立。其次,将市场作为市场营销的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想要更好的进行市场的开拓,便必须将市场作为导向,进行市场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其规律,只有掌握了市场规律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最后,必须认识到市场营销目标是效益。市场营销的深化,最重要的便是提高经济效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进行客户、效益、市场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树立,重视客户忠诚度的提高,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实际需要。

(二)根据实际需要来定位市场

金融企业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前,需要细分市场来找到合适的机会。所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科学的进行市场定位,重点经营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就整体而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规模比较小,产品也比较单一,其地位是市场补缺者。但是其还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选择科学的市场策略,扬长避短,更好的参与到竞争中去。

(三)进行服务营销,让客户满意

首先需要重视金融产品的挖掘,对客户的消费进行引导,开发客户喜欢的产品,并且还应该根据客户心理方面的需要来进行产品的开发,提高金融产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其次,需要做好全面服务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保证体系和标准化服务质量管理的引进,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最后,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引入进来,全面的对客户资源进行观察,进行客户价值以及潜在需求的挖掘。

(四)重视部门设施和流程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也愈加的激烈,现在农村金融市场也已经逐步转变成为了买方市场,若是中小金融机构还不转变观念,那么和客户之间关系会更加疏远,无法获得更多优质客户。所以,需要根据客户群体的需要来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进行流程银行建设的时候,需要根据高效和精简的原则进行,优化部门设置,巩固和客户的关系。

(五)做好关系营销

首先需要重视和客户关系营销,在关系营销的时候,可以选择阶梯式价值让度方式进行,对长期问题客户给予更多的价值让度,这样能够更好的巩固客户。其次,需要重视和同业合作关系的发展。竞争对手不可能被完全消灭,所以,需要重视共赢和合作,互帮互助。最后,需要重视和政府关系的处理。金融机构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支持,所以,金融机构需要在推动地方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下协调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

(六)落实以人为本

首先,金融机构必须善待员工,处理好和员工的关系,这样员工才能够产生归属感。其次,还需要将内部关系理论,进行客户观念树立,明确分工,完善考核制度,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从市场出发,认识到市场的实际需要,落实服务理念,不断的根据客户需要来进行产品的创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作者:蔡幼吉 单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淄博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李佳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市场营销策略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109-110.

[2]代莹莹.互联网金融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6,09:10-11+14.

[3]江涌.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银行卡营销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0,01:32-33.

[4]傅昌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的分析框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6:4-5.

篇10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国债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理财等高收益产品越来越多,储蓄国债作为金边债券的吸引力不断被侵蚀,近年来储蓄国债的销量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农村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在基层拥有一定数量的销售网点,能够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购买需求,提高凭证式国债销售总量。若能允许农村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开办国债业务,将有效扩大农村地区国债销售业务的普及性,使国债真正走进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投资渠道单一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一、无锡农村地区储蓄国债市场现状

迈入二十一世纪后,无锡农村经济在加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获得了巨大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到目前为止,以江阴华西村为代表的无锡农村经济领跑于全省,乃至全国。反观“国债下乡”活动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态势,效果却并不明显。根据2009年至2014年的数据显示,无锡地区农村储蓄国债销售量虽有所增长,但远远低于城区和全辖的国债销量增幅;无论是凭证式国债还是储蓄国债(电子式)的销量在全市发行量的占比始终处于19%左右的较低水平;只有农村网点占比最高的邮政储蓄银行无锡市分行(26.07%),2012、2013年的农村地区国债销量在该行的国债销量占比超过37%,其他承销机构都不到10%。为充分了解无锡农村居民国债购买意愿与倾向,调查采取了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2份,问卷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购买国债意愿较强,倾向于购买凭证式国债被调查对象中,80.79%的人透露“希望购买”国债的意愿,14.35%的人表示“以后会考虑”。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有862人,其中57.32%的人没有购买国债的经历,明确表示“将来会购买国债”的占80.4%;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有134人,其中81.92%倾向于将来购买凭证式国债。导致部分居民不购买国债的原因依次是“没有闲置资金”(26.55%)、“购买不方便”(41.8%)、“收益率不高”(19.79%)、“其他”(11.86%)。2、农村居民国债购买渠道较窄,购买满足率较低曾经购买过储蓄国债的被调查对象中,86.03%的居民是在“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家承销机构网点购买的;10.9%的居民表示在“工行、中行或建行”购买,剩下3.07%在其他银行购买;在调查“满足率”时,仅有9.3%的农村居民选择“随时可以买到国债”,其他人都选择“买不到国债”或“不能足额买到”。3、农村居民信息获知方式较少,发行宣传力度不够被调查对象中,37.67%的居民选择“能够及时获悉发行信息”,而62.33%的居民“不能及时获悉”。在调查国债发行信息获悉渠道时,“银行宣传”、“媒体宣传”和“自己了解”的比例分别为48.6%、25.9%和25.5%。在对“你认为现在农村地区购买国债难的原因”的回答中,选择“销售网点太少”、“销售额度太少”、“信息获知渠道太少”三项的占到了93%。

二、农村地区储蓄国债承销体系现状

目前,各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均有储蓄国债承销网点,但基本只设立至县一级,县级以下银行网点以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居多,其他可以承销国债的国有银行网点寥寥无几。而在县乡有较多营业网点的农村金融机构却未被纳入国债承销体系,农村地区因此成为国债销售的真空地带。

(一)农村地区储蓄国债销售存在的问题1、销售网点偏少。仅无锡地区来看,城市人口约368.88万,农村人口101.19万,农村人口占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城市可销售国债网点为933家,农村可销售国债网点212家,农村国债网点仅占城市国债网点的12.72%。近年来,基层银行设点选址基本都在县城内,很少延伸至农村地区,以宜兴市万石村为例,拥有2.6万村民仅有1个邮储银行网点、1个农业银行网点和1个工商银行网点可以买国债。2、分配额度偏少。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是获准且有能力在农村销售国债的机构,但其国债发行总量较少。2014年,无锡市共销售国债56.2亿元,其中农业银行仅销售8.4万元,占农行网点48.44%的农村网点发行量仅为2.98亿元。部分采用凭证式国债额度分配的商业银行在制定分配计划时,给乡镇营业网点的额度极少甚至没有,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购买国债难的问题。3、硬件设施较差。目前国债发行手段日趋现代化,不仅投资者可自行选择柜台购买或网银购买,同时承销机构也实现了由手工处理向网络系统处理的转变,国债额度管理由逐级分配变为商业银行总行或省级分行统一控制。在此现代化背景下,承销机构县以下网点缺少先进硬件设备及网络资源方面的劣势使得农村地区国债服务越来越边缘化。4、信息不通畅。一方面,国债发行文件由总行层层下发,部分基层网点收到上级行发行任务较迟,有时甚至已是发行当天,不能及时将发行任务、宣传广告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农民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国债,意味着银行当期可吸收的储蓄存款存量减少,在把存款增量作为对下级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基层银行网点的国债销售热情。

(二)农村金融机构承销国债的优势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近几年来,无锡地区一市两县共三家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不仅财务稳健,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或者净资本状况等指标也达到监管标准,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完全符合承销国债资格的基本条件。2、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广。作为面向基层的地方性法人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区域优势和网点优势,营业网点农村覆盖率可达到100%,平均每个乡镇都有2-3家,农民投资者在家门口就可以方便的购买到国债。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普遍性,几乎每个农民家庭在农商行都开设了存款账户,使得购买国债手续简化,更加便捷。根据调查,无锡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开展不仅辐射本地居民,而且跨省、跨市开设了多家异地支行,为更多地区农村居民服务。3、农村金融机构客户群体稳定。无锡市三家农村金融机构分别承担着当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工资、养老金等业务,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其中大部分是乡镇、农村地区客户,且中老年客户占有率70%以上,这一类稳定的客户群体风险偏好较低,正好与储蓄国债的客户群体相契合。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专注于服务广大农村居民,会针对该特定群体提供不同的投资方案和服务方式。4、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热情高。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业务类型单一,金融产品相对偏少,增加储蓄国债承销业务可吸引更多客户,拉动储蓄存款,提升银行服务形象、增强品牌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因此,近几年来,随着储蓄国债的热销和自身规模的壮大,多家农村金融机构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加入国债承销团。目前,已参与发行多期凭证式国债的北京农商行和上海农商行,在郊区农村的销售十分火爆,几乎每期开卖即抢购一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追捧。

三、农村金融机构承销储蓄国债拓展思路

(一)颁布试点办法,由浅入深逐步引入为了进一步激发农村金融机构完善自身资质条件,调动加入国债承销团的积极性,可专门制定《关于地方性法人农村金融机构申请加入国债承销团资格》的试点办法,规定对符合承销条件的金融机构,先行引入适合农民投资习惯的凭证式国债销售体系,根据其在销售过程中发行方案、宣传营销方案、应急处理方案等方面的制定安排及最终的销售情况,达到预定标准的方可获得承销电子式国债的资格,待条件成熟再放开网上销售国债资格。由此,在农村地区逐步组建以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主体,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为辅助的农村国债发行网络,促进国债发行机构队伍的不断优化。

(二)提高准入门槛,由高到低逐步放开目前,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均期望加入国债承销团,但各家银行资质不一、参差不齐,为有效防范承销风险,保障国债发行市场稳健、有序、健康发展,可适当对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准入门槛,使其在不断扩大规模,将各项业务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拥有优质承销条件的金融机构,这样才不会在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中被轻易淘汰。待全国各城商行、农商行资质及规模均达到一定要求之后,再逐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扩大国债销售主体与市场覆盖面。

(三)探索合作机制,由少至多试点针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验不丰富、技术水平相对偏低的问题,可借鉴理财产品代销、信托产品代销的方式进行试点,对基本条件符合《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审批办法》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赋予其国债承销资格之前,先批准资格,可以销售某个国有银行的部分国债额度,在农村地区网点进行销售,由此,使得储蓄国债真正下沉到基层,待条件成熟后,再批准其独立销售国债的承销团资格。同时,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和试点行为进行考核管理,既可以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便利的国债购买服务,又可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承销风险,保证储蓄国债顺利发行。

(四)制定监管细则,由点及面配套考核对符合资质并加入国债承销团的农村承销金融机构,应按照《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办法(试行)》、《储蓄国债(电子式)管理办法》制定专门的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在正式承销储蓄国债之前,应对其承销国债的相关制度、操作流程、风险防范机制、人员培训等基础工作一一进行核准审核。对农村地区的各基层网点,要做到监管覆盖面100%,检查其硬件设施是否符合国债销售规定,发行公告、宣传信息等是否准确到位等,避免在国债承销过程中发生资金风险或投诉纠纷。在监管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对农村国债承销网点施行更加严格的现场监管力度,配套承销机构考评办法,确保其业务处理和服务水平达到平均标准。

参考文献:

[1]齐欣,周显峰,开拓农村国债市场对培育国债销售增长点的启示.管理观察,2014(14).

篇11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处于改革关键的今天,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和研究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企业形象息息相关中国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进入中国金融企业的时间还很短,确切地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大凡成功的大企业,在其创建初期或进行重大变革之后,都把确立何。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中深层次、最具特色的反映,是企业生存和立足的信念力量,是企业之“魂”,是企业员工经过长期实践培育而总结出来的行为规范、战略目标、奋斗方向等。它集中了员工的理想信念追求,既可使企业产生凝聚力、号召力,又能满足员工个人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使员工从企业文化中获得精神愉悦、自信心、安全感等,对外可满足消费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需求,增加企业的信任度。

一、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认知度不高

一是认识片面。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工商企业的专利,金融企业只要拉来存款、搞活贷款就行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搞花架子,没有必要。二是核心理念不突出。有的单位没有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提炼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认为金融文化建设就是搞几项文体活动、做些思想政治工作,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两张皮。

(二)创建不深入

一是创建活动表面化,没有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角度去深挖、搞活。有的单位只是提几句口号,写几条标语,举行几次文体活动,就说搞了企业文化建设。二是创建活动没有联系实际,缺乏个性。有的单位盲目效仿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忽略了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创新性不高,推进工作的作用不强。三是创建规划和创建活动缺乏系统性。有的金融机构没有制定创建规划,搞活动零敲碎打,企业文化建设不系统,中心不突出,效果不明显。

(三)发展不平衡

一是金融机构之间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之间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城乡信用社文化建设明显次之;有无外资入股的金融机构之间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二是金融企业与普通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步伐早于金融业改革的步伐,已经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中小型企业改制较晚,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也已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历练,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其文化建设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中国金融业改革则显得有些滞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还没有进一步完善,传统观念还滞留于某些金融机构中。目前,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有较大的差距是不争的事实。而要缩短这个差距,就要增强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在现有经济条件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二、构建中国金融企业文化的途径

(一)吸收中外文化之精华

西方金融业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尖端的科技性和完善的服务功能领先于世界,金融企业要加以吸收和改进。中国金融应深入学习借鉴国外金融同业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洋为中用,尽快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铸造民族金融产业。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企业文化理念。同时,儒家管理学说的智慧能为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提供智慧的源泉。取二者之精华,作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材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固然有许多可汲取的营养,但也包含着消极的一面,优点和缺点不是绝然分开的,它既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增添了光辉,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设置了障碍,成为我们的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全盘肯定或否定传统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之,企业应具有“筛选机制”,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地“筛选”,使之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使传统文化的“财富”能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的“营养源”。对一些利弊兼有的思想,要辩证对待,兴利除弊。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儒家文化在被剔出其封建糟粕后,它的超越时代的精华和智慧必将能在现代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获得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则,让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西方的管理服务理念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建设服务。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说:海尔文化=日本文化(团队意识+吃苦精神)+美国文化(个人舒展+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一种合金文化。中国金融业同样需要建设一种金融合金文化,即西方银行文化(创新+先进+个性)+中国银行业文化(诚信+敬业+和谐),这一法则在金融机构同样适用。

(二)围绕企业理念,量体裁衣,策划出系统全面的金融企业文化创建规划

金融企业要结合实际,围绕上级部门的总体要求,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以经营理念为主线,分为物质环境、制度建设、业务创新、发展前景等几个部分,策划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规划及实施方案。在物质环境建设上,要突出人本理念,从标识式样、硬件设施、软件服务等方面进行详细策划,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在制度建设上,从基本的员工守则到员工工作质量的要求,从信贷项目的审核到资产质量的管理,从部门各负其责到单位集中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修订和完善,进一步范员工行为;在业务创新上,要突出个性化、优质化、时代化等特点,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及其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及时捕捉利润增长点;在发展前景方面,要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分阶段、分步骤明细发展方案,真正为金融企业发展策划出一个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符合中国金融业发展实际的宏伟蓝图。

(三)多法并举,重点导入

第一、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创建活动,推动金融业发展理念的导入。让每一位员工牢记企业理念,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金融业发展的安全防线。

第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尊重客户。金融企业与客户是人与人的交往,而不是“算盘与钱包”的关系。为此,要营造尊重人的环境和氛围。如推行柜台标准化管理、优质高效对外营销服务等。其次,要尊重员工。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对前台工作人员要关心其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对后台工作人员要根据工作性质,实行弹性工作制,方便其开展工作。同时,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制定公开、公平的考核制度;把人作为管理中的重要因素来考虑,设计阶梯型人才发展规划,对职工的冷暖病痛进行走访慰问,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根据职工不同的需求层次,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三、开放式发展。首先,要摒弃封建式发展方式。如单纯追求存款规模的扩大;贷款中忽视风险管理,弃小户、垒大户等短视现象和不科学做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文化建设提升金融企业无形资产的含金量,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其次,要从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上下功夫,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要素是人,第二是产品。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开放式发展同样要围绕人和产品来进行。

(四)金融员工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立长效学习机制。金融员工不仅要学习金融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经济、法律、英语、科技等知识,强化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以适应现代金融业竞争的需要。二是要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接替。现代社会金融业更要在人才培养上立足眼前,着眼未来,建立一支能够不断满足金融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展示社会形象的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能使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为其良性发展提供原动力。金融机构要想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与此同时还要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这既是金融机构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也是实现金融企业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结语

金融机构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必须实施现代金融的企业文化战略,在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时刻不忘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在传承中创新,打造团队精神,从而使员工之间保持和谐的氛围,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要牢固树立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金融企业潜在的、宝贵的无形财富的发展理念,培育出适应金融企业发展需求的、与经营管理同步的企业文化,同时强化金融企业制度建设,确保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油出版社,2002年.

[2]贾强.文化制胜―如何建设企业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

[3](美)埃德加.沙因著,陈千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篇12

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由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主要采取单项指标横向评价,围绕经营的财务业绩、运营的安全稳健性、资产的流动性和后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分析对银行业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内在规律等进行研究判断。第二个层面主要评价综合发展能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经营绩效的各项指标进行处理,计算各因子的综合得分。

1.单项指标评价

(1)反映经营财务业绩的指标

①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反映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

②资本利润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反映单位资本的盈利能力。

③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反映银行控制经营成本的能力。

④人均实现净利润=净利润/员工总人数:反映员工创造利润的能力

(2)反映运营安全稳健性的指标

①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反映资本缓释风险的能力。

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反映核心资本缓释风险的能力。

③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总额: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

④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良贷款余额:反映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程度。

(3)反映资产流动性的指标

①存贷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反映银行信贷资金的充沛程度。

②流动性比例=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反映银行满足客户随时支付的变现能力。

(4)反映后续发展能力的指标

①三年资产平均增长率=(报告期末总资产/第N-3期末总资产)1/3-1:反映银行经营资产的增长能力。

②3年利润平均增长率=(报告期内净利润/第N-3期内净利润)1/3-1:反映银行经营利润的增长能力。

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营业收入:反映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

2.综合能力评价

对综合能力评价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重复的综合指标,每个综合指标都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二、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在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和代表性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选取了近30家机构作为比较对象,开展竞争力评价。在研究时,考虑到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又进一步细分为发展较好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浙江省内农信系统内的城区农商行作为两个不同的组别。

1.单项指标比较

(1)经营的财务业绩

①资产利润率

2015年,29家样本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1.06%)继续下降,较2014年下降了0.16个百分点。其中,29家样本银行中有27家(占比超过90%)的资产利润率水平出现下降,银行业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从分布情况看,可以发现中小银行所受影响更为明显,在14家营收增长为个位数的样本银行中,有12家均为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这与中小银行更多依赖于地方经济环境和业务结构仍然相对单一的现状有关。

②资本利润率

2015年,29家样本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继续下降,较2014年下降了2.03个百分点至14.77%。其中,有25家样本银行(占比83.33%)资本利润率水平出现下降,出现下降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但不同组别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从历史变动趋势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型商业银行下降程度较高,高于29家样本银行的平均下降水平。

③成本收入比

2015年,28家样本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水平进一步下降,较2014年下降0.5个百分点至29.39%。其中,28家样本银行中有17家出现了下降,占比接近60%,表明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后,加强成本控制成为多家银行缓解盈利压力的主要手段。

④人均实现净利润情况

2015年,28家样本银行人均实现净利润61.28万元,与2014年相比下降4.59%。从组别分类看,除城商行外剩余4个组别的人均创利能力都出现下降。

(2)运营的安全稳健性

①资本充足情况

截至2015年末,29家样本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为13.04%,但较2014年下降0.12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为10.82%,较2014年下降0.1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情况保持良好。但在盈利能力下降、资产质量下滑的大环境下,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②?Y产质量情况

2015年,29家样本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49%,比2014年末上升了0.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水平平均为224.45%,比2014年末下降了22.21个百分点。两项指标的两端走势,表现出银行业信用风险仍未见底,风险资产质量仍在恶化。29家样本银行中不良贷款率出现下降的仅有3家(占比10.34%),而拨备覆盖率还在下降的有22家(占比75.86%)之多,其中接近150%的有5家。另一方面,拨备的计提对净利润又产生了直接影响。

(3)资产的流动性

①存贷比

2015年末,29家样本银行平均存贷比为68.66%,与2014年基本持平。从组别排序来看,不同类别银行存贷比水平有一定差异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存贷比平均水平最高超过70%。

②流动性比例

2015年银行间资金市场总体呈现偏宽松的格局,28家样本银行流动性比例平均水平为51.93%,较2014年上升4.79个百分点。28家样本银行流动性比例变动情况各不相同,其中出现上升的23家,占比82.14%。

(4)后续发展能力

①3年平均资产增长率

2012-2015年,29家样本银行3年平均资产增长率平均水平为18.53%,较2011-2014年三年平均资产增长率平均水平增加0.44个百分点。

从资产规模扩张的驱动因素来看,信贷资产增速放缓趋势未见改变、同业资产又呈现出压缩的方向,驱动因素转为债券投资资产。一是信贷资产增速并没有明显变好,受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2015年29家样本行中信贷资产增速仍在下降的有18家(占比64.29%)。二是同业资产压缩趋势更加明显,在数据可得的22家样本银行中超过12家呈现负增长,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同业资产规模的压缩较为明显,14家样本银行中有10家(占比71%)同业资产都呈现负增长。三是债券投资类资产出现较快增长,22家样本银行债券投资类资产同比增长接近40%,其中15家的增速超过50%以上。

②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

2012-2015年,29家银行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平均水平为8.04%,相比上一个可比期继续下降5.54个百分点。其中,在29家样本银行中有25家样本银行(占比86.21%)较上一个可比期出现下降。在资产规模增速保持稳定且有所回升的背景下,29家样本银行3年平均净利润增速仍明显下降,规模与利润的走向出现分离,表明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③中间业务发展情况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作为衡量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指标。2015年,多元金融业务发展延续良好态势,27家样本银行中间业务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平均水平为13.03%,较2014年又上升了1.26个百分点。从组别排序看,股份制商业银行(24.08%)、大型商业银行(17.9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最高,且相应的占比额较2014年分别增加2.07、0.23个百分点。城商行手续费佣金净收入占比次之,达到11.42%。发展较好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继续上升至8.44%,越来越接近10%。

2.综合能力评价

本文将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各项指标进行处理,并计算各因子的综合得分,从而评价各银行的综合经营绩效。

(1)数据检验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检验指标间的相关性(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Kaiser-Meyer-Olkin 值为0.647,Bartlet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可以做主成分分析。

(2)提取公因子

利用SPSS19得到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3)。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3个公因子,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778%。这3个公因子包含了原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以代替原变量对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衡量。

根据表4,第一个公因子在成本收入比上的载荷较高,主要代表了银行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第二个公因子在流动性比率上的载荷最高,主要代表了流动性管理的影响;第三个公因子在不良贷款率指标上的载荷最高,代表了风险控制情况及经营稳健性的影响。

(3)综合排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