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

时间:2023-06-13 09:23: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篇1

氯化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

2、知道氯化钠的用途。

3、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氯化钠的用途,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难点

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玻璃棒、烧杯、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量筒、药匙、托盘天平、滤纸等

教学设计

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什么叫盐?

【回答】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追问】生活中的盐常指哪种物质?

【回答】食盐,就是氯化钠。

【追问】食盐和盐是什么关系?

【回答】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属于这类物质中的一种。

二.

合作探究

(一)

氯化钠

1、氯化钠的用途和分布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之外,还有很多种,如硫酸铜、氯化镁等等,有些盐是有毒的,我国曾经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而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

【回答】NaCl,食盐只是它的俗称。

【提问】食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大家的预习和生活经验,请同学们说一说食盐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发言】

1、食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

2、医疗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配制生理盐水。

3、公路上的积雪也可以用氯化钠来消除。

【教师补充】除了以上用途,食盐还有很多用途。

1、清晨喝一杯盐开水,可以治大便不通。喝盐开水可以治喉咙痛牙痛。

2、每天用淡盐开水漱口,可以预防各种口腔病。

3、洗有颜色的衣服,先用5%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易掉色。

4、洗有汗渍的白衣服,先在5%的盐水中揉一揉,再用肥皂洗净,就不会出现黄色汗斑。

5、将胡萝卜砸碎拌上盐,可擦去衣服上的血迹。

【过渡】食盐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我们是否有必要了解它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制取情况呢?

【提问】食盐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哪些地方呢?

【投影】关于食盐的有关图片。

2、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呢?

【引导讨论】

1、粗盐初步提纯需要哪些步骤?

2、过滤器的准备需要哪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哪些?

实践: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录像播放正确操作

【交流与讨论】

1、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原因?

2、产率偏低的原因?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原因:①过滤时滤纸破损。②注入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产率偏低的原因:①溶解时未充分搅拌。②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③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十一单元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1课时

氯化钠

一、氯化钠

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

篇2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使得化学教学效果低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使得学生难以注意并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缺乏探索精神,以至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低下,化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新课改提出的新课程的推行,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进行结合,生活与化学不分开。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与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论文从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分析,旨在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根据生活常见或关注情景进行引导式学习

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生活中常见或者关注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尤其是对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一学生,在进行初步学习的时候就更加需要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

(一)注重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阐述了的很多生活中很多的化学现象,但是文字的介绍与学生真正体会与认知又有一定的区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渗透,让学生对化学现场的感性认识得以增强。如:在新教材中对空气中化学知识进行了介绍,老师可以对生活与空气相关的化学现象进行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各种成分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供给我们呼吸、支持燃烧(在炼钢、气焊等);空气中的氮气,用于焊接金属保护气,工业中一般用于制作氮肥。但是现在空气中的污染现象已经是常见的现场了,导致的后果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呼吸道疾病加剧、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穿洞、酸雨等。教师可以及时的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让初中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并且灵活的运用于生活[1]。

(二)创造情景式教学

进行化学教学时,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设置生活化的情景,能够生动的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打破其已认知平衡。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入问题角色,达到化学知识的充分掌握与理解目的。

(三)教学内涵的挖掘

对教学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化学知识进行充分联系,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挖掘、发现、认知、解决,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发现、乐于学习,让学生更加主动与积极地学习化学知识,更加自主与渴望地使用化学知识。课堂中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与指导,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读

(一)提出启发性、新颖、有趣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现代科技等示例进行结合,在相关知识点上,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新颖且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充满热情与积极性,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主动吸收知识。如因为红磷与空气会发生氧化生成P2O5(黄色),如果去买灯泡,只需要注意观察灯泡里面的玻璃柱与金属丝处是否有红色粉末(即红磷),就能够初步判定灯泡质量[2]。

(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物质的原型

对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通过学生们的思考与相互的探讨,寻找化学物质在生活里的体现。如,厨房里常用的盐、醋、碱、酒等,地窖里的二氧化碳,人体胃液里的盐酸,建筑所用的熟石灰等。

(三)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举列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化学教学举例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其感受知识的现实作用与意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化学知识。如:介绍分子运动相关知识的时候,举例可以用炒菜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当菜冷了香味变得不明显;糖块遇热水溶解较快等。根据身边的实际发生甚至常见的实例,利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让学生体验化学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思考并探索化学现象下面的化学规律,培养其探索精神与发现视角。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段,将实验教学生活化是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步骤。为化学实验开发与挖掘出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对化学实验的设计注重实验机会的创造,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如:化学实验中蜡烛燃烧探究实验,其实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接触过这个实验,只是学生们并未上升到探究水平,部分学生通过观察火焰特点,了解到刚熄灭蜡烛冒得是白烟,有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还尝试着点燃了白烟。在接触到化学知识后,他们了解了该尝试是一种探究行为,对于做过的学生会有一种自我的鼓励与自豪感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与尝试[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要应用于生活,全面实现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贯彻新课程强调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模式下深刻的体会与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为学生们未来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潜能发挥种下优良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为祖国的未来能够持续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绿色化学理念是指,在化工生产活动中和化学反应阶段,尽可能少地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并且最好不要或者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的一种思想.近年来,绿色化学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也有绿色化学思想的体现.正确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有哪些气体,PM2.5中包含哪些物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里面添加了哪些化学成分,比如防腐剂、色素之类,我们生活的土地在被哪些化学物质污染,比如废旧电池里的重金属.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化学总是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高中化学教学的任务是,学生不仅要了解化学知识,还要树立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化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是我国化工技术发展的方向,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将会对我国未来化工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具体实施时仍然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有些教师的思想还未转变过来,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肤浅地理解了字面意思,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注意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化学实验才更加科学、合理.学生为了完成实验任务,没有意识到实验过程中要遵循的绿色、安全、节省的理念,过量地使用化学试剂,对实验器材不爱惜.即使在理论上有了绿色化学概念,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忘却了绿色化学思想.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因为教师没有细致地演示实验过程,导致学生因为操作不当而进行反复实验,造成药品的浪费.在处理废弃药品时,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都违背了绿色化学理念,给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带来了障碍.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策略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初中化学中物质检验的几种类型(即鉴别、鉴定、推断、分离、除杂等);能对常见的化学反应特征现象进行总结,并利用这些现象开展检验活动;学会通过物质的特征和差异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型物质检验和鉴别的案例,逐步建构区别化学物质的的科学思维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工厂的主题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升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关注,体会化学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在进行中考复习教学时,教师既要复习回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化,尤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涉及知识庞杂,联系“身边的化学物质”各部分,如果一一兼顾,复习课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如果在课堂上简单地整理归纳知识点,一味强化学生记忆和演练大量例题,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难免乏味,易使处于中考紧张复习状态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复习动力。其实在之前“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过程中,一些物质的检验特征已经可以系统归纳,难点分散在各种化学物质的复习中,减轻学生压力;而“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作为“科学探究”模块的一部分,更加需要将方法和观念提升到关键位置,利用开放式问题讨论展开教学,将复习模块化、知识问题化,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问题情境来完成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基于学生认知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

本节教学设计的宗旨是跳出学校的圈子,用化学眼光看社会,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围绕“家庭篇”和“工厂篇”两个模块展开,而把“校园篇”单独列作一次复习课作为后续课程,用以专门探讨实验室化学物质的鉴别。其中“家庭篇”将视角投向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运用化学知识对身边的简单物质进行检验和“真假”鉴别,提倡不拘泥于化学变化,提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需要排除干扰;“工厂篇”则关注工厂引起环境污染问题,从“废气”和“废水”两个方面,复习典型气体、溶液离子的知识。通过知识的承载,通过复习课的强化,引导学生识别身边物质的真假优劣,借助化学的“慧眼”解决问题、趋利避害,树立实用化学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堂引入

【情境创设】人的指纹终生不变,人各不同,是世界上公认的也是最重要的个体特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探和保密工作之中。手掌上的皮肤不断分泌汗液,即便看起来很干净的手,当与其他物体表面接触也能留下汗垢指印。如果指纹留在纸张、木头等吸水性物品的表面,必须经过化学处理才能显形。在物体表面涂1%~5%的硝酸银溶液,是提取指纹的方法之一,你能解释出它的原理吗?

【教师补充】氯化银见光变紫并逐渐变黑,在实际的侦查过程中,为了使现象更明显,通常是在阳光下对指纹进行鉴定的。

(设计意图:利用刑事案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检验的方法)

【教师讲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物的存在、物质的变化单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这时候就需要化学的“慧眼”识别。

(二)家庭篇

【组织讨论】这儿有一杯酒精和一杯水,他们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将他们鉴别出来呢?

【教师小结】对于实验鉴别我们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法,复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兼顾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求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复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综合上下册各个单元知识、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思考,拓宽思维)

【组织讨论】碳酸饮料中除了含有碳酸,还有柠檬酸等其他酸的成分,如何知道有其他酸的存在?

【组织讨论】哪一种碳酸饮料最适合用来鉴定有柠檬酸的存在?

【教师小结】在物质鉴别题中,溶液中原有的物质及溶液的颜色可能干扰物质鉴定的结果,因此在鉴定某物质之前需要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关注的碳酸饮料复习酸的性质,引导学生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同类物质的干扰以及其他颜色的干扰,同时复习碳酸的分解反应)

【教师提问】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锌、铜合金)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使用生活中易得的酸常用来鉴别黄金的真假,可乐中的磷酸、雪碧里的柠檬酸,都可以和金属反应,他们适宜用于鉴别真假黄金吗?

(设计意图:碳酸会分解产生气体干扰实验结果,再一次强调排除干扰因素的重要性)

【教师讲述】请各位同学小结鉴别真假黄金的各种方法。不仅黄金有假,就连我们吃的火锅也会有假。相信大家对自助火锅店一定不陌生,但是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火锅店很便宜呢?有什么猫腻么?

【情境提问】近日,有消费者举报,表示这些低价火锅店提供的自助食品中虾仁有问题,煮了十分钟以后什么变化都没有,依然非常光滑,呈半透明状,仔细一看虾仁上面根本没有黑色的虾线,吃起来面面的,也没有虾仁应有的味道,压根就不是人们平时吃的新鲜虾仁。据调查这些假虾仁是由淀粉制得的,而真正的虾仁中应该含有蛋白质。其实对这些虾仁提出质疑并且通过一定方法进行鉴别的不是什么专家,而是中学生。如果是你,会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呢?

【教师小结】我们要学会将物质鉴别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去,鉴别生活中物质的真假,区分它们的优劣。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学生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进行鉴别,复习淀粉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三)工厂篇

【情境提问】据悉,某市对全市污水工程进行了安全大检查。但是在检查某污水顶管工程时,却发生了1死2伤的伤亡事故。事发时,两名施工工人正在进行污水管的人工顶管作业,怀疑被管内不明有毒气体熏倒,班头下去救援未果,造成一死两伤。排污管道中的毒气到底是什么成分?这些毒气又是从何而来呢?

【资料卡片】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且能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教师投影】为了证明气体的成分,采用了如下装置(图1)

图1 实验装置图

【组织讨论】A装置的作用是什么?C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你能写出在C装置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如何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CH4,能否直接采用以上装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先排除干扰再检验)

【教师小结】我们不仅要掌握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在气体检验中仍然需要先排除干扰再检验。

【教师投影】某电镀厂在对金属镀件表面除锈、除污过程中,使用了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碳酸钠等试剂。该厂经处理后排放的废水,仍含有H+、OH-、Na+、Fe3+、Cu2+、NO-3、Cl-、SO2-4中的几种离子。对该废水中部分成分进行检测,取废水样品观察,呈无色,说明废水中不含哪些离子呢?

【组织讨论】很多化学溶液都具有特征颜色,你能总结出来吗?

【教师提问】该小组又测试了所取废水样品的pH,pH=13,则该废水的酸碱性如何?

(设计意图:化学物质的系统归纳,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鉴别的突破口)

【教师提问】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和SO2-4呢?

【教师小结】当物质的鉴别题中有多种离子需要鉴别时,需要注意鉴别的次序,同时还要注意所加试剂不能干扰检测物质。

(设计意图:复习特征离子的鉴别,提醒可能的干扰,关注化学反应体系的复杂性)

(四)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见图2。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本堂课涉及广泛,利用思维导图设计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背后知识,反思解决问题中的得失,逐步建构物质鉴别的科学思维体系)

【教师讲述】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其实,只要懂一些化学知识就可以避免这些威胁;而且有的事件言过其实,属于伪科学。下面罗列了一些新闻事件,请用你的“慧眼”辨别真假,并请课后查阅资料或尝试回忆你所做过的习题,想想提及的那些化学方法是否可行?

【课后练习1】开放性问题

①2012年初,某地生产农药的废料,竟变成制造盐的原料。14000吨含农药成分的工业盐流入12个省。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辨别真假食盐?

②请通过网络检索,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有无在生活中简便易行的鉴别方法?你认为这些方法是否可信?

③2011年初,网络上流传着面条里添加剂超标,可以用点燃的方法加以鉴别的新闻和视频。你觉得是否可行?

(设计意图:提供开放性问题,融合社会热点,提供学生科学阅读素材,训练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反思

中考复习课一向以试题讲练为主流模式,我们突破常规,试图在应试教育中融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在知识的教学中升华到观念的建构。

篇5

迄今发现约有70种化学物质显示不同程度的雌性激素作用,数量似乎不多,但它们已经使人类生活于环境激素的大海中,因为这微不足道的数十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是普通老百姓容易接触到的物质。它们有的是塑料增塑剂,有的是食品或化妆品的添加剂,有的是农药,有的是防腐剂,有的是重金属(现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还有些存在于汽车尾气、家用电器中……双酚A 是PC的重要原料,许多日常消费品如食品包装容器、婴儿奶瓶等儿童用品都可能含有双酚A,双酚A在加热时能析出,进入到食物和饮料当中。二恶英也是一种较为有名的环境激素,曾经让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那原本英俊的脸变得惨不忍睹。二恶英的毒性非常强,只需一盎司(28.35克)就能将100万人致于死地,它可以在垃圾焚烧、冶金、造纸以及杀虫剂生产中产生。

环境激素的分子结构与人体内正常激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当它们进入人体后,就会鱼目混珠地与这些正常激素的“受体”相结合,随后向人体发出错误的指令,诱使机体渐渐改变某些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人体出现严重病变。环境激素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延迟性的特点,人体在胚胎、幼年时所受到的影响可能到成年和晚年才显露出来。

环境激素在环境中非常稳定、不易分解, 土壤中的一些残存农药历经数十年依然存在,它们进入人体后也极不容易去除,因为环境激素通常是脂溶性的,不会随水排出体外。

环境激素与人体健康

环境激素对人类的毒害非常大,首先它会损害人的生殖机能,导致人体生殖异常,一个显著的后果就是造成人类男性“雌性化”。环境激素等工业污染正使男性数量日益减少,早在 1992 年丹麦研究人员就报告,在短短 50 年内,人类男性的平均数几乎减少了一半:1940 年1毫升中含 1.13 亿个,而 1990年则减少到 6600 万个。其他许多国家也做过类似研究,法国1945年出生的男性在30岁时1毫升中数平均为1.2亿个,1962年出生的男性30岁时则为5100万。前些年日本的调查发现,30-35岁的日本男子1毫升中数平均为8400万个,而20岁左右的男子只有4600万个。据有关报道,中国成年男性的质量也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1毫升所含的数低于 2000 万个以下便可能导致男性不育,400 万以下便是完全的男性不育症。有人惊呼: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不出 21 世纪,全人类便会面临断子绝孙的危险!

在环境激素面前,女性也存在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增生等生殖系统被损害的问题。一些调查还表明,环境激素引起了女性的性早熟。例如在美国,48.3%的黑人女孩和14.7%的白人女孩在8岁以前就开始月经初潮,而我国部分城市的调查也显示女孩月经初潮由20年前的14岁左右提前到现在的10岁左右。

环境激素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并诱发肿瘤,例如多氯联苯(常存在于电器中)可显著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现今在一些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里,普通传染病已成为夺人性命的最大杀手,这有可能是这些国家的人长期暴露于频繁使用的农药中,这些农药降低了人的免疫力。还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癌、生殖器癌以及乳腺癌等的发生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激素有关。

神经系统也会受到环境激素的损害,这进而会影响到人的心情、记忆力、学习能力等,表现为行为异常、注意力分散。近几十年来,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暴力犯罪迅猛增加,一些人从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方面加以分析,都有其道理,但近年来有证据表明环境激素污染可能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显而易见的是犯罪率的上升势头与环境的污染程度成正比。

堵截环境激素

面对如浪似潮的环境激素污染,许多科学家呼吁,各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对环境激素展开围追堵截,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减少环境激素的排放,包括新技术(如有害物质的排放技术)的开发和污染物监管制度的完善。尤为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国民懂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污染和破坏环境无异于自取灭亡。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环境激素的防范。比如说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以及不要将塑料包装材料拿到微波炉中加热,因为这些材料在热作用下会释放出环境激素物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对婴幼儿的保护,因为他们的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对环境激素的抵御能力最弱,切忌给婴幼儿使用塑料用品。奶瓶最好是玻璃制的,玩具应当用木制品代替塑料制品。日常生活中,个人还要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平时应多吃谷物和黄绿叶菜,多喝茶(这些食物或饮料容易使二恶英等环境激素从体内排出);尽量少吃近海鱼类(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在金枪鱼和青花鱼等大型鱼类体内浓缩的化学物质非常多,在日本人通过食物摄取的二恶英总量中,一多半来自鱼类)。此外,女性还要慎用己烯雌酚和避孕药这些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类药物,大量事实证明这些药物给女性带来的并非只有好处。

篇6

目标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总结的一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只要给学生提供适合于其特点的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水平。”布卢姆的方法和理论为教学电影票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们指出了常规教学的框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我对目标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目标教学法”的特点,一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五个基本步骤:一、前置补偿;二、认定目标;三、目标导学;四、信息反馈;五、矫正回授。

一、前置补偿

不管教师的工作多么有效,在课时或学期的每一阶段里,群体教学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误差。前置补偿的作用就是对已产生,但又未消除的误差进行矫正,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例如,在讲“氯气”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氯气.氯气在生活中不是常见的物质,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氯气的化学式和主要特征,那么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那些生硬的文字而已.考虑到这个层面,教师最好是准备一瓶氯气,引导学生从气味、颜色、可燃性方面来总结氯气的主要物理特征.然后,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这种化学物质一般都会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如用氯气来给自来水消毒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一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准备实验器械,来为学生演示消毒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种化学物质的了解.通过氯气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这一点,让学生了解在氯气消毒之外,过量的摄入,也会成为一种有毒物质,危害大家的生命.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氯气的作用和性质,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化学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具有两面性,要合理正确地运用,提高效益。

二、认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确认的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认定的时机和方式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最适宜的时机是导入新课这一个过程中,用投影的方法,展现目标,让学生获得这一课教学目标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唯物主义观点以及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新课讲授,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双向交流,学法指导和能力指导,防止单向传输。

四、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通过课堂观察、提问、质疑、达标检测或单元检测等方法获取教学进展和存在问题的手段,发现误差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为矫正作准备。例如,在讲“铁”后,教师可以布置课题:铁的性质有哪些?让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实验过程,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并且写出实验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变成实验的指导者,让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都参与其中、交换意见,可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篇7

衣物柔软剂又称衣物柔顺剂,是一类能改变纤维的静、动摩擦系数的化学物质,其效果原理是将相关化学物质附着、固定在衣物纤维上,很有可能会改变织物原有特性或是破坏业已经过阻燃处理的织物纤维,增强衣物的易燃性。为避免对衣物阻燃性能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护理衣物时应慎用柔顺剂。如果想让衣物柔顺,也可选择生活中常见用品替代柔顺剂,如将少量食用白醋或小苏打勾兑入洗衣水中,就能对衣物起到柔顺作用。

绿茶瓜子可能是色素染制的结果

可能真正的绿茶瓜子应该是用茶叶或绿茶粉煮出来的,不会褪色。由于工艺比较复杂,成本和价格也相对较高,一般都是一些有实力的厂家选择这种方法,而市场上一些不法商户为了牟利生产出加入色素的假冒绿茶瓜子。同时提醒市民应选择凑近就能闻到天然茶香味,吃起来茶香味和茶叶泡出的味道一样以及品牌可靠的绿茶瓜子。

对青少年来说色素会增加生长发育迟缓的风险,也会加重我们肝脏的代谢负担,还有致癌的危险。我们可以把瓜子包在湿纸巾里面,揉搓之后看是否有很鲜艳的绿色来判断是否染色,建议大家买瓜子要首选原味的,不要买颜色过于鲜艳的。

蔬菜=水果吗

常常听很多朋友说今天没怎么吃菜,那就多吃点水果吧。从营养的角度上来说,水果真的可以代替蔬菜吗?其实水果的营养特点和健康效应与蔬菜比较相似,都是主要提供维生素C、β-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钾、钙、镁、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成分。

水果含糖较多

篇8

二、教学氛围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模式强调整齐划一、“训练”有素,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已经成型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规定。在这样的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积极主动思考实验的原理、目的以及意义。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就要让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接受知识转向参与讨论。

1.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应该倡导自由追问的教学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际的实验现象与预测的实验现象或理论知识看起来并不相符的状况,这往往能激发学生很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心理状态会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问,同时教师可以引导适当的讨论,然后讲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环境才是主动式学习的开端,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

化学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有探究价值”,同时要给学生一个为了实现目标而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的机会,通过对方法的筛选和影响因素的权衡,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实验方案的目的性和复杂性,并理解看似无关紧要的步骤和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于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过程的全面理解。

三、实验内容的改进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教科书,使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理解很空洞、很抽象,并且在化学学习中很难提起兴趣。同时,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是尤为重要的。因此,通过改进化学实验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

如果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降低化学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同时可以激发他们对实验和探究的兴趣,如,“灼烧砂糖和面粉”“蛋壳性质测试”“纯碱、石灰水、食盐水、肥皂水、蔗糖水的酸碱性测试”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建立一个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对化学不再陌生,化学药品也不再是独立于生活的神秘物质。

2.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的内容,如,“铁钉锈蚀实验”“鸡蛋白性质实验”“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等。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注意、观察、解释和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和所学的化学知识。

3.采用“家庭小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所以,化学实验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就成为改进的关键。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课标”实验教科书中也采取了“家庭小实验”等新的化学实验形式。

所谓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仪器和药品相对易得,实验较为安全,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四、小结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对知识的构建过程,需要学习者的智力投入。学习者不能把知识机械地搬到记忆中,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转化为一种形式,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而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新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很多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超出了教师的预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提倡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精神动力的需要,是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在化学实验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促使他们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实验科学。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而能够培养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高中化学是一门探索性和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只有拥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在高中化学中的问题意识,是当今高中化学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不善于提问和不敢提问导致缺乏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应当多引导,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对教学有帮助,教师都应表扬、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善于、敢于提出问题,逐渐有了问题意识。我们以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元素周期表》一章为例,教师可以向性格腼腆的学生提问元素周期表当中的化学元素,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要鼓励学生,让学生逐渐产生自信和荣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在课堂上为学生留足发现问题的空间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课时学生也许会想到问题,但是由于教师讲课的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提问的时间,许多问题便不了了之,这使学生失去了培养问题意识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足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以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物质的分类》一章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物质分类的原理之后不要着急赶进度,继续讲下面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如肥皂、味精等按照酸碱性或是否溶于水等类别分类,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化学源于生活,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学生教授化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化学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可以使那些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通过生活当中遇到的困惑发现更多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章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品,如小苏打、酒精等,问学生这些化学物品在生活应用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可以从生活中体验到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问题意识的核心内容,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除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在高中化学中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防止学生走弯路。只有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才能促使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问题意识。例如,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自己想出问题的答案。

五、提高高中化学教育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增加高中化学教育的趣味性,是让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增加高中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增加教学中的实验,引用多媒体教学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热爱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旦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就会主动地思考其中的奥妙,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以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一章为例,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搬课本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会让学生觉得教学很枯燥,不能直观地观察到硫和氮氧化的过程,理解不透彻,难以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硫与氮氧化的过程通过视频短片等形式播放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高中化学教育当中,问题意识的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途径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健W魑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当努力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以学生为本,从实际教学出发,让学生可以在一个有趣味的课堂上收获更多知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篇10

3、制造卫生纸的原料有很多,常用的有棉浆、木浆、竹浆、 草浆等天然无污染的原料,卫生纸的要求是无毒性化学物质、无对皮肤有刺激性的原料、无霉菌病毒性细菌残留。但是,一些化验证明,许多卫生纸,尤其是街头巷尾所卖的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卫生纸,消毒做的并不好,即使消毒较好,也会在摆放过程中接触很多细菌。

4、卫生纸上面的细菌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菌类,例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经常接触对身体的伤害比较大。

5、如果使用了有细菌的卫生纸,可能会造成过敏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皮肤溃烂等症状,所以,一旦发现正在使用的卫生纸会造成皮肤泛红等初级过敏症状,就要立刻停用目前正在使用的卫生纸。

篇11

生活中常见的火焰烧伤多数是由于煤气、汽油及酒精等的意外燃烧所致。部分可因吸烟、使用易燃液体不当、交通事故、衣物被炉子等加热器点燃所造成。

衣物或者被褥着火的病人烧伤情况通常较重。由于煤气、汽油及其他易燃液体爆炸时造成的瞬间火焰烧伤,衣物能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烧伤部位多是颜面、颈部及双手等暴露部位。

严重烧伤往往需要手术植皮治疗,同时还可能合并轻重不一的呼吸道烧伤。症状通常为烧伤部位疼痛,早期疼痛较为剧烈,多数描述为火辣辣的灼痛。依据烧伤程度的不同,创面可表现为红肿、大小不一的水疱,可有表皮的脱失,基底潮红,红白相间,瓷白,或者呈皮革样变化,甚至可以呈黑色碳化。可有衣物燃烧痕迹。头面部烧伤通常伴有头发、眉毛、鼻毛及胡须等处烧焦,口鼻或痰中可带有黑色碳末,如同时伴有声嘶、咽痛、憋气、呼吸困难等情况,应考虑有呼吸道烧伤,应给予重视。

液体烫伤

烫伤是指皮肤与高温液体(常见的有水、食物油)接触造成的损伤。烧伤部位依据受伤时的情况不尽相同,多数位于颜面及四肢等暴露部位,受伤后创面疼痛为最常见症状,创面红肿,伴有大小不等水疱,基底根据创面深度可表现为潮红或红白相间,部分可有表皮的脱失,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加上患者的自我保护,高温液体与皮肤接触时间常较短,故Ⅲ度创面相对少见。如小儿坠入开水锅、癫痫病人发病时被烫伤,则可造成较严重的烫伤;部分老年人或者糖尿病患者可因下肢感觉功能迟钝,在洗脚时因意外情况造成严重烫伤。

化学性烧伤

皮肤直接接触腐蚀性化学品所导致的烧伤,例如氢氧化钠、硫酸、冰醋酸等。这些化学品一般是强酸或者强碱。临床表现与火焰烧伤较为接近,应重视病史的详细询问,尤其是对化学物质的性质及酸碱性的了解。碱性物质造成的烧伤由于变性蛋白化合物易于溶解,可进一步作用于正常的组织,致使烧伤程度加深;同时它还能皂化脂肪,产生的热量可使深层组织继续坏死,因此碱烧伤往往比酸烧伤严重。氢氟酸造成的烧伤较为严重,应给予足够重视,皮肤与氢氟酸接触后,氟离子不断解离而渗透到深层组织,造成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肌肉坏死。甚至可以渗透到骨骼,所引起的疼痛尤为剧烈,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严重全身中毒,估计摄入 1.5g 氢氟酸可致立即死亡,所以应及时给予处理或转诊。

接触性烧伤

接触性烧伤是由于直接接触热的铁、塑料、玻璃等灼热固体所造成。烧伤范围较局限,但是深度较深。生产事故中的此类烧伤严重,可同时合并挤压伤,称之为热压伤,多见于四肢,以手部尤为多见。通常伴有深部肌肉肌腱的损伤,往往需要行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甚至需要后期行肌腱松解移植等治疗。部分病人由于煤气中毒或疾病发作致意识丧失,接触炉子等炽热固体所致,这些烧伤因接触时间较长,深度往往较深。如病人晕倒后背靠炉壁,被人发现后,所穿多件棉衣均完好无损,后背则呈大面积黑色焦痂。

电烧伤

篇12

许多人买鸡蛋只挑红壳的,说是红壳蛋营养价值高,而事实并非如此。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取决于鸡的饮食营养结构。

评价蛋白的品质,主要是蛋白(蛋清)中蛋白质的含量。从感官上看,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的品质越好。

蛋黄的颜色有深有浅,从淡黄色至橙黄色都有。蛋黄颜色与其含有的色素有关。蛋黄中主要的色素有叶黄素、玉米黄质、黄体素、胡萝卜素及核黄素等。蛋黄颜色深浅通常仅表明色素含量的多寡。有些色素如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因此,正常情况下,蛋黄颜色较深的鸡蛋营养稍好一些。

误区之二: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

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误区之三:炒鸡蛋放味精味道会更好

鸡蛋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谷氨酸与一定量的氯化,钠,加热后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一种新物――谷氨酸钠,它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有很纯正的鲜味。如果在炒鸡蛋时放味精,味精分解产生的鲜味就会破坏鸡蛋本身的自然鲜味。因此,炒鸡蛋时不宜放味精。

误区之四:煮鸡蛋时间越长越好

为防鸡蛋在烧煮中蛋壳爆裂,将鸡蛋洗净后,放在盛水的锅内浸泡1分钟,用小火烧开。开后改用文火煮8分钟即可。切忌烧煮时间过长,否则,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会与硫离子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硫化亚铁的褐色沉淀,妨碍人体对铁的吸收。

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物质。

误区之五:鸡蛋与豆浆同食营养高

早上喝豆浆的时候吃个鸡蛋,或是把鸡蛋打在豆浆里煮,是许多人的饮食习惯。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单独饮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其中有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酶,与蛋清中的卵清蛋白相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

误区之六:“功能鸡蛋”比普通鸡蛋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富含锌、碘、硒、钙的各种“功能鸡蛋”问世。其实,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食功能鸡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缺功能鸡蛋中所含的营养素。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功能鸡蛋时应有针对性,缺什么吃什么,切忌盲目进补。

误区之七:老年人忌吃鸡蛋

由于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所以,一直流行着老年人忌食鸡蛋的说法。近年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被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中进而合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提高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误区之八:产妇吃鸡蛋越多越好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后会导致肝、肾的负担加重,引起不良后果。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导致“蛋白质中毒综合征”。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计算。一般情况下,产妇每天吃3个左右的鸡蛋就足够了。

误区之九:生鸡蛋更有营养

有人认为,生吃鸡蛋有润肺及滋润嗓音功效。事实上,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且并非更有营养。生鸡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容易使身体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皮肤发炎、脱眉等“生物素缺乏症”。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密,并含有抗胰蛋白酶,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只有煮熟后的蛋白质才变得松软,才更有益于人体消化吸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