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3: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税管理服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举办社会福利企业的意义和作用
(一)社会福利企业的性质
社会福利企业是在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和指导下,安置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视力残疾者、听力语言残疾者、肢体残疾者和智力残疾者劳动就业从事物质生产和经营活动,解决他们在就业、康复、培训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使其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特殊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二)社会福利企业的范围
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工厂和街道办的非中途转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但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三)社会福利企业的基本任务
社会福利企业的任务主要是:一是坚持社会福利企业的性质,积极安置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生活提供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三是追求盈利的最大化,为企业自身发展和基层社会保障工作提供积累。
(四)举办社会福利企业的意义和作用
举办福利企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分忧,为民解愁,是为残疾人造福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社会福利企业税收管理
作为福利企业,应珍惜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用足优惠政策,维护国家税收政策的严肃性,树立社会福利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一)福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应达到的标准
1.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含35%),“四残”人员的范围包括聋、哑和肢体残疾,不包括智力残疾。残疾人员以残疾证为标准进行确定。对只挂名不参加劳动的“四残”人员,不得作为“四残”人员计算比例。
2.福利企业中每个残疾职工应具有适应的劳动岗位,即上岗率要求达到100%、出勤率要求80%以上。对只挂名不参加劳动的残疾人员不得作为残疾人员计算比例。
3.企业用工形式符合国家现行政策,安置进厂的残疾人必须经县(市)以上人民医院鉴定残情,招用残疾职工的标准符合《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暂行规定》。
4.生产和经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适宜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或经营;易燃、易爆、易毒和矿山开采等原则上不予同意。
5.新办福利企业必须由举办单位提交申请,向县(市)民政局领取“新办福利企业申请表”,经县、市、省三级民政、国税、地税部门审查同意后,由所在地的民政局下文批复同意新办,然后再办理工商、税务等有关登记手续。
6.有必要地适合残疾人生理状况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
7.有严格、健全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建立了“四表一册”(企业基本情况表、残疾职工工种安排表、企业职工工资表、利税分配使用表、残疾职工名册)。
8.经民政、税务部门验收合格,并发给《社会福利企业证书》。
9.福利企业减免税金的使用符合国家税务局、民政部的有关规定,确实用于福利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补充流动资金和职工的集体福利等。
10.自觉接受民政、税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二)当前福利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政策依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社会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5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94]001号)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福利企业学校办企业征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94]003号)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福利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35号)
5.民政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部、物资部、国家工商管理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民福发[1990]21号)
(三)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1.福利企业享受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先征后返的条件
(1)安置的“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50%以上(含50%)的民政福利工业企业,其生产销售的增值税货物,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可采取先征后返的办法,给予返还全部已给增值税的照顾。
(2)安置的“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的35%以上,未达到50%的民政福利工业企业,其生产销售的增值税应税货物,如发生亏损,可给予部分或全部返还已征增值税照顾,具体比例的掌握以不亏损为限。
2.下列项目不得享受对福利企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
(1)民政福利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属于消费税的应税产品,一律按规定征收消费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税率等有关规定见附件)
(2)民政福利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属于应征收消费税的货物,不能享受先征后返还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3)民政福利工业企业享受先征后返还增值税的货物,只限于本企业生产的货物。
(4)民政福利工业生产企业销售给外贸企业或其他企业出口的货物不适用先征后返还增值税的办法。
(5)从事商品批发、商品零售的社会福利企业,不得减免增值税。
3.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民政福利工业企业,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可按60%的征收率返还已征税款。
4.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5.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四)福利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条件
1.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含35%),暂免征收所得税。比例超过10%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所得税。
2.审批的时间要求。福利企业免税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所得税减免实行一年一批制度,福利企业在税务机关批准减免税前应照章纳税。
(五)安置的“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35%以上的(含35%)社会福利企业,其经营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范围内(广告业除外)的业务,免征营业税。
(六)福利企业享受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国家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方面的优惠。
(七)合理使用福利企业免税退税金,切实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免税退税金的使用范围是:一是用于缴纳残疾职工的“两金”,保障残疾人将来的基本生活;二是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三是用于残疾人集体福利及公共设施建设;四是补充流动资金。
三、社会福利企业财务管理
(一)福利企业应配备专职财会、统计人员,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搞好增收节支工作。
(二)社会福利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财经政策和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审查监督。
(三)企业留利部分按照国家规定使用、管理。主要用于本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补充流动资金及职工集体福利和奖励,其比例由各地自定。
(四)福利企业的减免税(费)款必须由企业单独列账,实行专项管理,集中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
四、社会福利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先征后返”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残疾职工上岗率的计算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把握。
2.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符合多安置多优惠的原则。按安置人员比例确定“先征后返”,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
3.社会福利企业销售给外贸企业的货物无法掌握,容易造成双重退税。
4.地方政府对返还税款的提取比例过高,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据调查,在社会福利企业“先征后返”的税款中,退税不到位。
5.民政部门残疾证的发放不够严格。部分民政部门处于收费的目的,残疾证的发放比较随意。
6.残疾人统计口径不合理。如调查中发现,有的社会福利企业安置的残疾人中有部分智力残疾。
7. 社会福利企业范围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且不易把握。
8.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便税务机关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政策规定,“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50%以上的,享受“即征即退”或全部退税照顾,而不论企业是否赢利或亏损。
(二)社会福利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购进货物应取发票不取或不按规定取得发票。
2.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3.账表实不符或部分不符。未按规定核算或弄虚作假能自圆其说。
4.税负不正常。税负高于正常企业说明福利企业有问题,低于正常也可能有问题。
5.销售额畸高。从福利企业现状统计看,销售畸高问题较为突出,户均年销售额逐渐呈上升趋势,当然其中不乏有部分福利企业经多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规模,也不排除有销售额虚高的发生。
6.福利企业有从废旧物资企业购物的趋势。
7.减免税金使用不规范,返还税款管理、使用不到位。按现行规定,减免税金的使用为四类:一是缴纳残疾职工的“两金”,保障残疾职工的基本生活;二是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再生产;三是残疾人集体福利及公共设施建设;四是补充流动资金。
(三)税务机关管理方面
作为税务机关对福利企业的管理上,主要依据:一是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155号文件;二是《福利企业增值税先征后退的管理办法》;三是不同时期的清理性规范意见等。尽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少管理漏洞:
1.管理模式陈旧化。税务机关对福利企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四残”人员比例、考勤、生产货物及日常巡视的管理方面。
2.日常管理形式化。
3.管理人员素质更新过缓、专业水平较低。有些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不会分析财务报表、不敢下企业调查、到企业不敢提问题、不懂所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
4.社会福利企业优惠政策规定得不周密导致落实不及时,延滞政策普遍。
5.政策落实手续过于繁杂,部分不易确认。
6.审批事项有超过职权范围现象。
五、关于社会福利企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放宽市场准入,调整投资主体的现行规定,实行福利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调动社会兴办福利企业的积极性。
(二)在优惠政策上,改税收优惠政策为财政补贴或返还,或者是改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为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相结合。
(三)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四残”人员日常管理。
(四)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五)充分认识社会福利企业仍然是现阶段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
(六)加快福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关系明确、残疾职工利益有保障、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福利企业制度。
(七)重新确定福利企业的认定标准。应以企业安置残疾人比例、提供适合残疾人工作岗位及充分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为主要标准。
目前,我市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力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并没有形成正比,与一些先进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培养出适合我市需要的实用性旅游管理人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旅游管理人才的含义与特点
何谓旅游管理人才?这是我们培养这方面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综合性,二是实用性,三是适应性,四是国际性。这些是旅游管理人才所必须的素质。
1.服务不是有形的实体,旅游管理人才的存在就是为了更高效地为旅客提供旅行服务。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服务。那么什么是旅游服务呢?一是作为服务,旅游应具备服务所具有的特点:无性性、生产与消费同一性,不可贮存性以及质量评价的复杂性。正是因为服务具有如此复杂而又独特的特性,因此作为一个专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能够掌握这些特性。
2.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与客户,而不是宏观的理论。市场与客户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实用性,能够应对市场的变化,满足客户的需求。
3.由于市场与客户的变化,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适应性,去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的,同时也涉及到社会与文化,尤其是在国际旅游领域,社会与文化的变化更显得尤为突出。
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差距
我校旅游管理人才缺乏实践培训。所谓的旅游管理人才充其量只是一种理论人才,缺乏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经验,不仅没有市场竞争力,而且实际工作能力较为低下。原因主要有:
1.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的内容与市场脱节。学校了解市场情况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空间。
2.实践能力不强。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室、知识为中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知识的运用。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给予学生的都是一些已经“死亡的”知识,因为跟市场相比,跟真实的客户相比,这些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成天坐在课堂里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而言,根本不具有操作这些理论的能力。即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文字掌握得再好,最后仍旧不具备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能力。
3.专业教师能力不高。旅游业是实践性行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多数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的在职教师都没有直接从事过旅游行业的经验,甚至不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旅游管理教育的总体水平的低下。古语云:名师出高徒。没有合格的旅游管理教师,怎么可能会有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足够的重视。
三、对改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我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1.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人才。过去,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目标意识,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而高效负责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深入研究市场,根据旅游行业以及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旅游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新方向。同时,更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专业与特点,正确地把握我市的区域环境,尤其是要正确评估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培训,有机地整合自身的资源,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因此,应该让教师深入旅游产业一线,尤其是要积极地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与知名的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合作,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学链条。同时,也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才任教,不能拘泥于体制等因素。要积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继续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继续教育、学习进修、留学深造、外出考察等等多种渠道与形式的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只有理论与实践完备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3.合理设置旅游管理课程。旅游管理是一项集实践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于一身的专业。没有实践也就没有理论。新的实践会产生新的理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种理论的诞生就意味着它开始过时了。目前,我们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在旅游课程的设置上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突出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旅游管理课程的设置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同时,从我国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业,而在景区以及旅行社或是其他旅游企业中的则相对较少。这对于综合性、复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旅游产业而言是极为狭窄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必须考虑到市场的要求、企业的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是多元化、复合型的。我们不是为了整个行业中的某个工种在培训人才,而是要在更为宏观的高度,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这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
四、结语
我市的旅游业正在呈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管理人才将出现明显的缺口,如果不能够尽快地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那么必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明显的影响与制约。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旅游业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因此,旅游管理人才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引起高度的关注。
一、网上报销系统实施背景
传统报销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给职工报销带来不便,给公司经营带来潜在风险,加之公司规模的扩大,使得传统报销模式更不能适应公司的业务需求。
(一)业务审批效率低
传统报销模式下,对报销人员来说,每笔报销业务都需要报销人员拿着单据找各级领导签字审批,如果遇到签字人员外出,报销人员不得不花费时间、精力进行多次尝试,过多占用了正常的工作时间。对审批人员来说,工作经常被审批签字打断。
(二)不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传统报销模式下,报销人员将大量单据送到财务部门,财务人员既要审核原始单据,复核领导审批金额,又要控制业务审批流程,还要花大量的精力对流程进行审核。财务人员基本局限于事务性工作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理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盒监督等管理工作,财务职能单一,其管理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妨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手工填单效率低下
传统报销模式下,员工每次报销需要填写大量重复的信息,单据填写不规范,且手工差错率高,给财务审核造成很大困难,增加了财务风险。
(四)预算控制时效性差
传统报销模式中的费用预算主要是通过人工控制完成的,财务人员需要手工记录报销台账,并结合财务系统的相关数据,手工统计各类报表,核对费用报销是否超预算,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工作时间,而且事后的统计结果无法给管理层提供及时的决策信息,经常导致控制预算的超支审批,很难确保费用预算控制目标的落实。
(五)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落实
传统报销模式无法实现流程固化,报销人员如不熟悉各项签字流程,可能会导致审批流程不复核内部控制规定,财务人员对各项业务的处理往往根据工作经验及职业判断,也存在出错的可能,同时还存在越权审批、个人签字被模仿的风险,使得内部控制措施不能有效落实。
(六)两地办公报销不便
公司由于近年来业务发展迅速,导致人员增加,自2009年以来,一直两地办公,尤其是2011年搬入新的办公地点,两地办公距离增大到8公里,在时间上和成本上都给职工报销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二、网上报销系统上线
公司的网上报销系统,按照公司各项与报销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相关规定进行系统设置,固化流程、标准与权限。系统包括个人信息维护、基础数据管理、预算管理、借款/报销申请、借款/报销审核、单据管理、凭证管理、统计查询、权限管理等系统模块,涵盖了除海外项目付款审核以外的总部各种借款、报销、转账等财务审批内容。
在最初网上报销系统上线的10个月时间里,经过了3个月试运行,年末结账年初初始化、平稳运行和全面提速改造四个阶段。
三、网上报销系统优势
报销业务是财务部门面向员工的门户,网上报销系统的推行,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报销周期、方便了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财务人员和员工的距离,提升了财务的形象和员工满意度,也提升了财务部门的服务水平。网上报销系统的推进也强化了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预算管理精细度,提升了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预算管理精细化
网上报销系统实现了预算、报销和分析三大功能的有效结合,全程实时费用动态监管,将预算管理关口提前。首先从借款和报销的单据发起环节就开始进行预算控制,没有预算或预算余额不足的单据无法发起报销;其次在各审批节点,审批人可以看到明细费用预算、使用及余额情况,对费用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另外实现了报销事项与核算科目、预算科目的一一对应,将预算观念逐渐渗透到每个员工,使预算不再只是财务的预算,而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预算,全员成本控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网上报销系统的信息化手段真正落地。网上报销系统真正实现了事前预算控制、事中动态监管、事后数据分析,大大提高了预算控制的执行力。
在绝对控制的基础上,系统还设置了预算调整与追加功能,可以按照时间进度释放预算,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提前支取预算,合理控制预算进度,妥善处理公司各项追加预算费用的列支问题,使预算管理与公司实际经营相结合,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为公司实现全面预算及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奠定了基础,真正将集团“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的号召落到实处。
(二)降低内控风险
传统的单据审批模式下,由于员工和审批人员对内控流程不熟悉,经常会出现越级审批,企业财务人员只能在领导审批后被动复核内控流程的合理性,在发现越级审批时也会面临职业道德与现实利益的两难选择。网上报销系统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报销相关制度预设到审批流程中,通过系统固化内控流程和权限管理,全面杜绝了越级审批,财务人员不再需要复核内控流程,同时,财务人员审核节点提前到公司领导审批之前,提前对业务和票据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降低了纠正不合规报销的压力。网上报销系统的推行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内控体系,实现标准、高效的公司内部控制流程,有效降低了公司内控风险。
(三)提高工作效率
网上报销系统的使用,员工报销只需在网上提交申请后,定期将单据送交财务部门,网上审核完成后财务部门自动付款,即可完成全部报销程序,实现了费用报销远程化,减少了员工经常多次找领导签字的时间,尤其对于公司两地办公的实际情况,减少了员工往返两地报销签字耗费的大量时间与费用,使得员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工作。审批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批量处理报销业务,时间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确保各项业务有条不紊正常运行,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
(四)业务审批数字化
报销人员在线填单后,系统通过预设的流程,自动依次提交给相关主管领导审批,审批领导利用数字签名审批业务,安全的数字签名为网上报销提供了安全保障措施,杜绝了冒充签字的风险和财务人员审核的困扰。
(五)报销信息公开透明
网上报销系统具有强大的统计与查询功能,为个人、各部门、公司提供了了解费用发生情况的平台。个人可以通过单据查询功能,随时知晓本人提交单据的审批状态、流程节点、审批人和各节点审批时间;部门可以通过预算查询功能随时查看预算执行情况、余额及使用明细,使得费用报销信息公开透明;公司管理层可能够随时掌握公司各项预算的使用情况。从人员、部门、公司多个维度对费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信息依据。
(六)提升了财务部门服务水平
网上报销系统启用了自动通知功能,通过系统首页和手机短信对审批人进行审批提醒,通过系统首页对报销人员发出送单和付款完毕的通知,缩短了系统审核时间,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网上报销系统对重复使用的个人信息,包括部门、职级、账户等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实现系统的自动调用,避免了报销员工的重复填写和差错;对差旅补贴、出国补贴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固化,实现系统的自动计算,财务人员只需对出差地点、时间、职级等信息的填写进行审核即可,减少了低效、繁琐的重复劳动。有效促进报销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方便了员工。
另外,财务部门对全体报销人员作出了书面承诺,承诺财务审批时限,定期公布审批时间,主动要求被监督,增进了其他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理解,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了财务部门服务水平。
四、网上报销系统实施的感受
(一)谋求财务管理转型,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动力
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确定的“十二五”时期财务工作主要目标,以及国资委关于央企“建设世界一流财务”内涵的要求,确定了公司“十二五”财务管理目标:以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为基础,构建一流队伍,努力打造创造价值的财务管理模式,建成高效、互联的财务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体系,形成一流财务绩效,达到世界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公司总部机关财务组深入学习领会集团及公司“十二五”财务管理目标,结合机关财务工作的业务性质和工作范畴,积极转变管理观念,提高服务创新意识,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从财务报销模式切入,谋求财务管理转型。
实践证明,通过财务报销模式由手工向网上报销的转变,降低了财务人员低效、重复的手工劳动工作量,强化了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财务人员从单纯的事后核算转为关注事前的控制与事中的管理,彻底摒弃了过去“重会计核算而轻财务管理”的思想,促进了财务服务与管理职能的双提升。
(二)对单据、科目、审批流程及权限进行梳理工作是网上报销系统成功上线的基础
在网上报销系统的实施之前,财务部门对原有借款\报销单据进行逐一梳理,根据费用性质进行归类,如:将原《支票借款单》、《美元借款单》和《借款单》合并为《借款单》,《支票报销单》和《费用报销单》合并为《费用报销单》,减少同类单据量,增加单据支付方式和币种的选择。对报销事项和科目进行梳理,做到一一对应,并编制对照表,方便员工使用也规范了科目的使用。对审批流程按照公司报销事项和公司相关制度规定进行分类,梳理出八个标准业务流程,审批环节的设置是整个梳理环节的核心工作,突出两个提前:资金预算审核提前和财务审核提前,增强了财务规范性和事前管理的参与性。对审批环节权限严格按照公司内部控制权责指引进行设置,严防越权审批,同时设计了部门及以上领导的权限管理功能,使授权实现常规化、规范化、信息化。
(三)网上报销系统的顺利实施需要配套服务与规定的跟进,核心是提升财务服务水平
网上报销系统的实施改变了员工的报销习惯和审批人的审批习惯,在实施阶段需要推出详尽的图文并茂的用户操作手册作为报销指南,引导员工尽快适应信息化的报销系统,并对报销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特别提示,使得报销业务得到规范化的同时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还要对各环节审批人员限定单据最长审核时间,部门领导开通短信提示,财务部门虽然由于分工不同有多个环节审核,但承诺总审核时长原则上不超过1个工作日,并进一步梳理成审核规范手册。报销员工则要向公司承诺报销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并在一定时间内将原始单据送交财务部门。配套服务与规定的跟进是网上报销系统的剂,是系统良性运转的有力保障,也充分体现了提升财务服务水平是网上报销系统实施的核心。
(四)网上报销系统信息化程度依赖于公司整体信息化程度
网上报销系统是一项跨部门跨专业的系统工程,由财务部门主导,信息部门配合,外包给系统开发商,但审批的移动办公功能方面的信息化仍要依赖于公司整体信息化程度。由于网上报销系统搭建在公司内部网络,在公司整体移动办公功能实现之前,审批人如果因出差等原因无法登录内部网络,只能依靠事先授权保证审批的及时性,这样的授权属于“被动”授权。
(五)网上报销系统要继续向纵深发展,实现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最终转变
公司目前的系统开发尚处于分散状态,各个系统独立开发,网上报销系统,由于主导者是财务部门,所以也仅仅是原有报销流程的信息化改造,相对独立,前端没有和行政审批衔接,后端没有和财务核算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衔接,还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并扩展平台职能,实现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最终转变。具体来说,纵向方面扩展系统的行政审批、财务核算、资金支付功能,或是与现有系统做好衔接与融合;横向方面扩展实施范围,加快研究海外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扩展职能方面向商旅业务方面发展。
总之,网上报销系统发展的核心是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财务”奋斗目标,推进财务管理创新,强化财务风险管控,加快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推动财务工作实现新提升新发展新跨越,以提升财务报销服务水平为目标,结合财务报销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业务规范,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吕江萍,叶文海.浅谈网上财务报销模式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启示[J].中国总会计师,2009
二、“营改增”的重要社会意义
“营改增”从试点企业逐步推广和扩大到各类行业,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营改增”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营改增”是加大对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的重要手段,因为它有效的避免了重复征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服务行业的税收负担,激发了第三产业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次,“营改增”有利于我国的劳务和货物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出口退税在实行“营改增”后成为一件极为方便易行的出口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口企业的劳务和货物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税制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价格优势在国际竞争的中凸现出来,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营改增”对试点企业税负的影响
此次“营改增”是一次重大的税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措施。“营改增”的目的在于降低整体社会税负,对大部分企业也确实起到了减税的作用,但仍有少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增。增值税纳税人包括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现分别对这两种纳税人税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均成减轻趋势
当前增值税管理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按3%的税率征收,此次“营改增”试点的“6+1”行业,原营业税税率为3%的交通运输业以及税率为5%的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改革后应税额未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税负明显降低,其中下降最显著的是现代服务业小规模纳税人,税率由原来的营业税5%的税率降为增值税3%,税率减少2%。
2.一般纳税人行业不同所受影响不同
一般纳税人所缴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销项税额,即只对增值额征税。“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的名义税率比原营业税税率有所增加,例如,有形动产租赁17%,交通运输业11%,其他试点现代服务业6%。表面来看,名义税率增加了,但由于一般纳税人可以采用进项税额抵扣,实际税负是否真的提高,财务人员需要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核算。
(1)对交通运输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的影响
“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名义税率提高8%:由征收3%的营业税改为征收11%的增值税。由于运输办公设备、燃料费、修理费、人工费、过路过桥费等是该行业的主要成本,这些成本额较低,所以目前可抵扣进项税额较少,故现阶段交通运输业可能会由于进项税抵扣不足而造成税负的增加。但根据“营改增”对试点企业的优惠政策,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的一般纳税人,可以选择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因此,对于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业来说,实际税负还是有所下降的,但其他运输企业税负可能提高。
(2)对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的影响
根据“营改增”政策,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名义税率提高12%:由征收5%的营业税改为17%的增值税。机器设备采购等有形动产是该类企业的主要成本,但由于企业在采购机器设备等有形动产时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且根据规定,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因此,短期内试点企业可能由于抵扣不足导致税负略有上升,但是从长期来看,租赁公司将会随着动产的采购而有大量的进项税可抵扣,税负将减轻。
(3)对其他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的影响
对于由征收5%的营业税改为征收6%的增值税的其他现代服务业,表面上税率提高了1%。但由于一般纳税人可进项税抵扣,故税负实际会成下降趋势。2012年厦门市思明区“1+6”试点企业约2800户,占全区营业税纳税企业的19.1%,共缴纳营业税4.77亿元,占全区营业税收入总额的19.2%。其中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约2400户,占行业数的86%,改革后,90%的企业税负将下降,特别是占行业86%的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因实行3%的简易征税税率而使税负全面得到下降,但对部分试点企业,特别是运输企业可能因进项抵扣不足造成税负上升,约占试点企业10%,全区总体税负预计将减0.7亿元。
四、“营改增”后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树立纳税筹划意识
“营改增”这项税制改革给企业提供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营改增”的实行是企业发展与优化的有力时机。企业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并组织企业的财务核算人员对“营改增”政策进行培训。熟练掌握“营改增”的相关政策规定,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和优惠政策的出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纳税筹划意识,利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将企业的应纳税额降到最低。
2.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国家实施的“营改增”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鼓励与优惠政策,但是企业财务部门在实行“营改增”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在“营改增”的初期,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税收核算人员缺少专业的技能培训,在会计核算中财务风险情况可能会发生,企业应该按照税收制度的相关规定针对“营改增”政策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及时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对业务核算和处理流程的控制。严格按照企业财务操作规范依法纳税,并进行纳税筹划,避免偷税避税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3.完善财务报表的披露
企业的财务报表内容势必会由于企业“营改增”的具体实施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对这一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积极学习,提高核算水平,保证“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依然能够确保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让财务报表能够清晰的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4.加强财务人员对发票的监督和管理
2005年3~2013年7月我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经临床治疗排石或体外震深波碎石证实的输尿管下段结石908例,其中48例无同侧肾积水或上段输尿管扩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8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18~67岁,48例中,15例曾有过肾绞痛发作或经B超和X线摄片证实有泌尿系结石病史。主要症状和体征:同侧腰痛11例,小腹隐痛28例;26例伴有尿频、尿急及里急后重;10例伴有血尿;48例同侧肾区叩击痛及同侧输尿管行程有压痛。
1.2 方法 使用VIVID3PRO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凸阵探头,频率3.5~5.5MHZ,患者检查前嘱先排空大便(如遇大便结燥者行清洁灌肠后,再用温水灌肠,至升降结肠充盈后作为声窗以便于检查),其后常规饮水500~1000ml并憋尿,30min后待有相当尿意时进行检查,先嘱患者俯卧,常规检查两侧肾及输尿管,了解其中有无积水和结石.以输尿管跨过髂动脉处及膀胱壁为界将输尿管分为上段(腹段)、中段(盆段)、下段(膀胱壁内段)。
输尿管各段的检查方法分别为:输尿管上段的扫查:取侧卧位,经腰部作肾脏的冠状切面,显示肾盂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缓慢移动探头至前腹纵切面,沿输尿管走行路径显示整个输尿管腹段,必要时取俯卧位,下段垫高,经背部纵切,以结石到肾门的距离确定腹段结石的位置.输尿管中段的扫查:取仰卧位,以充盈的膀胱为透声窗,先找到膀胱三角区,在同侧斜切或横切显示输尿管中段,再经下腹部纵切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找到搏动的髂动脉和髂静脉,在髂血管的上方(浅面)输尿管呈弧形走行,仔细扫查找到走行的输尿管中段,以结石到髂动脉交叉处的距离确定中段结石的位置.或者以膀胱为透声窗,从对侧纵切显示中段下部输尿管腔,再沿输尿管腔走行路径查找输尿管结石的位置.输尿管下段的扫查:取仰卧位,以充盈的膀胱为透声窗,加压检查,先找到膀胱三角区,在同侧或对侧斜切或横切显示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声像图表现为,膀胱后下两旁有无回声积液性改变,横断面时呈两个圆形的暗区,左右对称,纵切为一长管状无回声.以结石到膀胱输尿管开口处的距离确定结石的位置。
典型的输尿管结石的超声图像是:在扩张的输尿管腔内显示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与管壁分界清楚.结石的大、中、小以长径10.0mm来划分.
2 结果
48例中,位于输尿管膀胱出口处结石36例,占75%,距膀胱出口处约1~2cm处结石8例,占16%.距膀胱出口处>2cm处4例,占9%。48例结石最大0.9x0.6c,,最小0.3x0.2cm,全部病例均无同侧肾盂及输尿管上段异常分离或扩张。位于膀胱出口处结石均无局部输尿管扩张,8例近膀胱壁段结石上方局部输尿管均见扩张,最宽0.6cm,最小0.3cm,有12例同侧肾脏合并有结石,6例对侧肾脏合并有结石,48例均行B超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排石,每个患者排尿排石时用专用容器留尿,前三次排尿为鲜红色或淡红色,每次用清水多次稀释后沉淀均可见底部有结石小颗粒或粉沫.1w后彩超复查原结石光团消失。
3 讨论
过去认为正常输尿管不能显示,因此输尿管结石的检查,最好在肾绞痛发作,肾、输尿管扩张时急诊检查。如在肾绞痛缓解后再发作检查,常会因积水消失而使结石显示困难甚至无法检查,作者认为,在大量饮水后和膀胱高度充盈下,正常输尿管呈两条平行带状回声之间夹着的内径约0.4~0.5cm无回声暗带,随着仪器分辨力的提高已很容易被显示,这就为无肾积水的输尿管结石的检查提供了基础,输尿管在跨越髂动静脉前方进入盆腔后,在腹膜和髂内动脉之间下行达膀胱底壁,在进入膀胱时,输尿管膀胱壁段和膀胱成一钝角,然后斜行向下、向内,通过膀胱肌层,开口于膀胱三角区的输尿管间嵴外侧,输尿管出口可经膀胱声窗在三角区两侧上角找到。输尿管出口表现为一小隆起,静观可见喷尿蠕动,二维显示尿流自输尿管出口喷射而出。彩超显示喷射状彩流则是输尿管出口的重要依据。左右输尿管出口相距约2.5cm。当输尿管出口处有结石时,可见结石光团凸向膀胱,后方有声影,出口处输尿管壁水肿。因壁段输尿管与膀胱成一钝角,结石极容易在此沉积,而且多数可见局部输尿管轻度扩张,在轻度扩张的输尿管内不难发现结石光团及其后的声影。
许多学者认为,输尿管中下段有结石梗阻时,同侧肾盂及输尿管上段都会有微量至轻度的积水。因此,有不少人都会误认为只要无肾积水及上段输尿管不扩张的患者,下段输尿管一般不会有结石,而在检查时,往往对此类患者,就不再注重对中下段输尿管的检查,特别是不再对患者强调饮水及要求膀胱相对充盈,而使其中的结石被遗漏。实际上,输尿管下段特别是膀胱出口处结石梗阻而又无同侧肾盂积水,或只显示局部输尿管轻度扩张的原因,可为结石不全梗阻、尿液可从结石周围通过所致。在检查中,静置探头片刻,常可观察到尿液从结石前后壁断断续续地B漏而出,形成细小不连续模糊的射流进入膀胱。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膀胱出口处结石,只要能强调患者在检查前饮水足够并充分显示憋尿,通过充盈的膀胱做透声窗,都很容易发现,膀胱壁段结石局部输尿管大多有轻度扩张,因此,在膀胱充盈时也不难在轻度扩张的输尿管中找到结石,所以我们认为,对有明显泌尿系结石症状和体征患者,尽管没有肾积水、上段输尿管不扩张,都应在膀胱充盈时对输尿管中、下段(特别是膀胱壁段和出口处)进行常规仔细的检查,以防漏诊。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045.
财税信息化建设是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范围的逐步推广,财税信息化建设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也迫使企业在接受“财税管理一体化”全新理念的同时,思考如何借此契机,通过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税务、业务的一体化处理和无缝连接,简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对企业内部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可以为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我国企业财税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税收风险较大
近两年来,税务机关在完善征管手段的同时,不断强化稽查体系,通过先专项自查,后专项检查的方式,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生产经营活动涉税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包括发票真伪、收入的确认、费用的列支、业务的真实性等多方面,内容涵盖全部应纳税种。我国正在对财税管理体系进行改革,财税政策存在部分解释不明以及操作细则缺失的问题,企业与财税部门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现象。基于宏观政策的影响,监管部门由于地域、时期等方面的差异,对政策的监管及把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增大了企业税法遵从的难度,更使企业的纳税风险急剧上升。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针对财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没有对管理标准进行有效规范,致使不同部门在相同事项方面的管理标准存在不一致性,继而导致执行尺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整体税收策略的制定工作。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并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以财务人员手工作业以及主观判断为主,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经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除此之外,企业的财税管理与业务环节存在脱节现象,财税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基础信息出现偏差等问题,构建完善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二、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
(一)框架结构
财税管理信息系统是对财务日常管理应用的整合,基于财税管理体系标准的指导下,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税种税费进行有效计算,并记录相关调整事项。该系统内部含有申报纳税表的模板,通过其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申报财税缴纳款项。除了财税原有的业务处理功能外,还构建了评估模型与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对企业税务管理进行有效评估与合理分析,有利于企业对税务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对企业的税收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筹划方案。具体构造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化系统功能框架结构图
(二)信息系统合理理念
针对财税管理构建信息系统,可以完善财税管控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构建信息系统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一是对财税管理机制进行标准规范,促使各个部门的管理口径实现统一;二是财税管理实现有效延伸,逐渐成为前端业务;三是建立健全财税评估模型与财税分析体系,从而对企业税务进行合理评估与有效分析。
(三)解决业务的有效方案
解决业务的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流程,分别是建立纳税体系、处理日常业务、企业纳税管控、科学筹划以及分析评估、业务集成关系。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财税管理,对财税管理进行标准规范,并在各个下属部门贯彻落实。利用相关系统对涉税信息进行有效集成,例如,资产、合同等,并结合系统内部相关税务信息,对税费进行准确计算,继而进行申报处理与缴纳处理。建立健全税务评估模型与分析指标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分析指标实现自动生成,继而对纳税进行自动评估。通过信息化建设全程监管企业的经济事项,可以对企业财税管理的效益影响进行准确分析,从而科学筹划财政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财税管理工作实现纵向管控。
三、信息化管理应用结果分析
(一)电子登记纳税调整事项
对核算账簿、核算凭证以及备查簿进行有效连接,促使三者呈现一种关联关系,从而促使企业的纳税调整事项的登记处理实现自动化,不仅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纳税调整事项筛选结果、分析结果以及登记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企业顺利进行财税管理工作,例如,递延所得税核算、纳税申报表核算以及纳税调整等。
(二)在线处理日常税费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可以对多个税种的日常业务进行在线处理,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根据我国财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实际缴纳税额以及理论上应缴税额进行合理分析,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确保财税管理相关环节在规范性与合理性方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避免企业遭遇巨大财税管理风险。
(三)自动生成纳税报表数据
严格遵照我国相关部门在纳税申报表样式方面的规范标准,对纳税主体、税务报表以及备查簿三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义,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构建纳税申报模板,自动采集税务系统以及账务系统内部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纳税申报数据,帮助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进行纳税申报,避免报表数据出现人为干预现象,促使报表数据更具实时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
(四)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对各个税种的涉税指标进行在线分析,并自动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税务分析报告、涉税指标对比分析表以及税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有利于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对涉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有效规避财税管理风险。
结语
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取决于自身与前端业务之间的衔接关系。企业严格遵循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各项涉税环节进行专业、合理且谨慎的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实施纳税申报;通过信息化技术采集并分析涉税信息,对税收变化情况进行自动预警;分析税收变化情况,对财税管理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实施科学筹划,有效提高企业财税管理水平,节约税收成本,规避财税管理风险,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朱贵云(1970.03-),女,河南人,大专学历,中级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资产、成本核算、税务审核方面工作
财税信息化建设是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范围的逐步推广,财税信息化建设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也迫使企业在接受“财税管理一体化”全新理念的同时,思考如何借此契机,通过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税务、业务的一体化处理和无缝连接,简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对企业内部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可以为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我国企业财税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税收风险较大
近两年来,税务机关在完善征管手段的同时,不断强化稽查体系,通过先专项自查,后专项检查的方式,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生产经营活动涉税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包括发票真伪、收入的确认、费用的列支、业务的真实性等多方面,内容涵盖全部应纳税种。我国正在对财税管理体系进行改革,财税政策存在部分解释不明以及操作细则缺失的问题,企业与财税部门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现象。基于宏观政策的影响,监管部门由于地域、时期等方面的差异,对政策的监管及把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增大了企业税法遵从的难度,更使企业的纳税风险急剧上升。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针对财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没有对管理标准进行有效规范,致使不同部门在相同事项方面的管理标准存在不一致性,继而导致执行尺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整体税收策略的制定工作。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并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以财务人员手工作业以及主观判断为主,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经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除此之外,企业的财税管理与业务环节存在脱节现象,财税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基础信息出现偏差等问题,构建完善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二、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
(一)框架结构
财税管理信息系统是对财务日常管理应用的整合,基于财税管理体系标准的指导下,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税种税费进行有效计算,并记录相关调整事项。该系统内部含有申报纳税表的模板,通过其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申报财税缴纳款项。除了财税原有的业务处理功能外,还构建了评估模型与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对企业税务管理进行有效评估与合理分析,有利于企业对税务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对企业的税收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筹划方案。
(二)信息系统合理理念
针对财税管理构建信息系统,可以完善财税管控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构建信息系统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一是对财税管理机制进行标准规范,促使各个部门的管理口径实现统一;二是财税管理实现有效延伸,逐渐成为前端业务;三是建立健全财税评估模型与财税分析体系,从而对企业税务进行合理评估与有效分析。
(三)解决业务的有效方案
解决业务的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流程,分别是建立纳税体系、处理日常业务、企业纳税管控、科学筹划以及分析评估、业务集成关系。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财税管理,对财税管理进行标准规范,并在各个下属部门贯彻落实。利用相关系统对涉税信息进行有效集成,例如,资产、合同等,并结合系统内部相关税务信息,对税费进行准确计算,继而进行申报处理与缴纳处理。建立健全税务评估模型与分析指标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分析指标实现自动生成,继而对纳税进行自动评估。通过信息化建设全程监管企业的经济事项,可以对企业财税管理的效益影响进行准确分析,从而科学筹划财政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财税管理工作实现纵向管控。
三、信息化管理应用结果分析
(一)电子登记纳税调整事项
对核算账簿、核算凭证以及备查簿进行有效连接,促使三者呈现一种关联关系,从而促使企业的纳税调整事项的登记处理实现自动化,不仅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纳税调整事项筛选结果、分析结果以及登记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企业顺利进行财税管理工作,例如,递延所得税核算、纳税申报表核算以及纳税调整等。
(二)在线处理日常税费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可以对多个税种的日常业务进行在线处理,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根据我国财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实际缴纳税额以及理论上应缴税额进行合理分析,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确保财税管理相关环节在规范性与合理性方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避免企业遭遇巨大财税管理风险。
(三)自动生成纳税报表数据
严格遵照我国相关部门在纳税申报表样式方面的规范标准,对纳税主体、税务报表以及备查簿三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义,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构建纳税申报模板,自动采集税务系统以及账务系统内部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纳税申报数据,帮助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进行纳税申报,避免报表数据出现人为干预现象,促使报表数据更具实时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
(四)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对各个税种的涉税指标进行在线分析,并自动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税务分析报告、涉税指标对比分析表以及税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有利于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对涉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有效规避财税管理风险。
四、结语
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取决于自身与前端业务之间的衔接关系。企业严格遵循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各项涉税环节进行专业、合理且谨慎的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实施纳税申报;通过信息化技术采集并分析涉税信息,对税收变化情况进行自动预警;分析税收变化情况,对财税管理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实施科学筹划,有效提高企业财税管理水平,节约税收成本,规避财税管理风险,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云计算的出现为中小企业有效提高信息化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提供了一种软件服务化、资源虚拟化、系统透明化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多用户低成本共享计算资源。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发的浩天云会计平台能够实现在线处理会计信息、按需付费、资源高度共享,促使财务信息化业务走向专业化、集中化。
在云计算和SaaS模式下,客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使用证账表等会计日常业务处理及财务分析等服务,按需付费,享受专业便捷、协同高效的会计信息管理和增值服务,突破了企业自行、联合开发和购买专业化会计软件的模式。应用云计算能够实现跨平台免安装,在线使用软件服务,并且广义的云应突破企业集团的界限,在全国甚至全球合作机构之间实现在线服务。云计算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将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摆脱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同时为进一步解决信息披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神州浩天推出的浩天云会计产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第一、突破了SaaS应用的局限。本项目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IaaS平台提供的大规模虚拟化、分布式存储、网络带宽、网络安全、运维监控等技术,以及PaaS平台提供的负载均衡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服务、海量对象存储服务、缓存服务、消息中间件服务等技术,向上层SaaS应用提供大量高性能、高稳定、高弹性、易管理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充分利用云计算和SaaS模式的特点和长处,使二者相结合,为中小企业打造安全、廉价、高效、可靠的云服务平台
一是精准设置机构。按照“身份不变、岗位整合,精简统一、高效务实”的原则,将工作任务和职责相近的站、办、所整合为“两办四中心”。将党政办、党建办、工会、团委、妇联等整合为“党政办公室”;将财政分局(由国税、地税安排人员参与或下委托书委托人员参与)等整合为“财税管理办公室”;将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法庭等整合为“原社会管理办公室”(多元化诉调中心);将经发办、安监站、市场监管分局、村建规划建设站、国土所等整合为“经济发展中心”;将社会事务办、社保中心、扶贫工作站、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环保站、水利站等整合为“扶贫工作中心”;将教管中心、卫计中心、计生办、计生协会、科教服务中心等整合为“科教文卫和计生服务中心”。
二是精准组织管理。从组织框架看,各办(中心)设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1名,副主任3名。实现管理格局的精细化。主任、副主任全权安排本办(中心)所有干部职工的各项工作,调遣每位干部职工,实现管理扁平化,杜绝了因条块分割而导致的推诿扯皮,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职能职责看,改革之前,24个股站所各自为阵,条块分明,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己无关的事坚决不做;改革之后,各办各中心的所有人员必须精通本办本中心的所有业务,无论是向上对接部门还是向下服务群众,任何人都必须能独立完成,任何人都可以顶到各块工作的最前沿,以最高的效率服务群众,彻底杜绝了推诿现象。
三是精准剖析问题。2016年,我镇“大部门”制改革设置了“前台”和“后台”,单独设立了便民利民服务大厅,但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服务大厅内的一些服务项目还要回到后台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办理,不能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工作效率不高,导致干部及老百姓“来回跑”现象。另外,服务窗口之间忙闲不均,有的窗口整天无群众来办事,还必须全天在岗,浪费了资源。为此,我们又对运行模式作了适当调整,采取向上对接与向下服务双向结合方式,改变便民服务大厅设置模式,将服务大厅这个“便民前台”和各办(中心)“业务后台”集中整合,并全部规划设置在政府大楼一楼临街门面,真正实现了前台和后台无缝对接,打造了向上、向下一体化、服务群众一站式的政务服务绿色通道。
二、取得的成效
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当前面对的突出挑战有三类:
市场挑战:十以来,行业和市场正在随着系列改革而变得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本身走市场化路线的企业而言可能是利好消息,对权力、政策等寻租的企业和投机性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悲观的。市场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和白热化竞争,在微利和同质化竞争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如何管理以应对市场竞争?
人员挑战: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面临着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也面临着团队年轻化难以管理的问题,面临着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难题。如何安排接班人计划?如何管理职业团队?
资本挑战:从广义的资本定义上讲,无论是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并购重组,还是上市、债权或股权融资,都成为企业追求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做的好就能让企业或老板上一个新的台阶,做的不好可能是把辛辛苦苦几十年打拼的事业全部葬送。对于国有企业也一样,过去的提法叫“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现在叫“国有资本管理”,从资产到资本就是从花钱到赚钱的转变,那么如何管理资本运作?
任何度过初创期的民营企业都有一个愿景:如何将公司做大做强而不是做大做垮?
站在这个愿景的时点,我们不禁要问:靠的是什么? 是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数字好看吗?是有一帮跟自己创业的团队吗?是服务或技术优势吗?是政府或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吗?是公司现金充裕吗?是公司资产庞大吗?是有了一个或几个好的项目吗?是公司的商业模式独特吗?是公司不断投入的学习和培训吗?
答案是:是,也不是!
上面的每一项都可能成为不同行业的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然而纵观世界500强发展史,企业都是基于实业+资本的发展战略以及管理的系统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和长远的成功,过去不等于将来,短期利益不等于长期利益,做了不等于做好。部门优势或财务指标等部分优势都不代表整体的优势,今天的优势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劣势,部门的“专业”意见可能会将公司带入深渊….
二、价值管理―迎接挑战实现愿景的有效管理方式
如何有效面对挑战,持续强大,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打造核心竞争力,团队建设,数字管理,差异化,商业模式以及各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技巧。
就企业价值来说,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有从审计、评估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企业管理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投资人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市场、财务等角度谈企业价值的。主流理论认为价值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笔者认为价值管理首先是从企业经营者角度看待企业价值,而后才是股东价值,这样企业价值会自动传递到股东价值,股东才能得到持续的投资价值。基于价值管理的系统优势才是公司价值的保证和根本,这里的价值管理的基础就是系统,以广角镜思维全视角地看待企业的问题,不能是望远镜思维的点对点解决问题。价值管理的核心是以企业和/或股东价值为导向的方案,制度和决策。
对于广大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实施价值管理更的第一步是优先选择公司价值,大股东利益,还是全体股东价值的问题,抑或在哪些问题上如何进行价值倾斜,其次才是立足现状建立价值管理系统的问题,否则价值管理的核心无法贯彻到落地实施当中去。当然,非上市民营公司大多被企业家实际控制并经营,价值管理会更多偏好企业价值;对于上市公司或投资人倾向股东财务表现的民营企业,更多的目标被股东价值优先所包围。
三、价值管理的核心要素
不能衡量就无法管理!到目前为止,在价值管理体系中,形成了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model)等价值管理模型与模式。这些财务标准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MVA法,对非上市企业无法评估资本市场价值;比如托宾q值,从市场角度界定的过去的企业价值与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大量不对等,而且衡量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相对比较主观;又如各种财务模型,实际上带有一定的假设且大部分要求数据较多,模型的导出过程又比较复杂,对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并不适用。所以,企业价值不是数字化的财务价值,主观的市场价值,抑或是按收益法或成本法评估出来的价值,而是多种要素综合的衡量标准。
笔者认为,对企业管理而言,这些价值管理模型仅仅是财务评价标准,并没有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管理实践中判断并实现价值管理,也就是说,这些价值模型无法指导价值管理落地实施。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对价值管理体系的四项核心要素进行扼要阐述如下:
(一)数字管理
数字最简单、直观、有力,是国际化语言,因此价值表现的衡量因素离不开数字,但数字管理不等于价值管理,而且过分注重数字就会陷入数字陷阱。报表控制属于事后控制,而且财务管理无法表现报表外资源。所以,企业管理者都要有价值管理系统要求的财务意识和知识,用数字管理渗透到日常运营管理中去。对于企业高层来说,运用数字管理的要义在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企业中层来说,数字管理主要是进行财务信息的提取、分析、跟踪与考核。
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运用数字管理忌讳采用较多的复杂管理,比如对房产的投资,通常的房产投资内部收益率公式为:累计总收益/累计总投入=月租金×投资期内的累计出租月数/(按揭首期房款+保险费+契税+大修基金+家具等其他投入+累计按揭款+累计物业管理费),但里面的数据很多要靠估算而导致数据不可靠之外,还浪费了大量精力。所以我们就采用一个相对简单而通行的测算方法:如果该物业的年收益×15年=房产购买价,则认为该物业物有所值。
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具体来说,民营企业可采用的数字管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需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融资问题,钱到哪儿去投资问题,回报多少的投融资管理问题。作为股东首先应考虑的自身价值就是资本管理价值。这些价值无一例外都与数字相关,以价值驱动为目标的财务数字主要有:
A: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反映的是被投资企业的赚钱能力和运营水平,这也是最常用的数字之一;一个公司长期保持20%以上的ROE是不可能的,能长期保持在15%已经很好了。
B:投资报酬率(ROI)=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反映了投资的获利能力,一般是用于特定年份的回报衡量,以及短期项目的投资决策,因为该指标并不反映整体或长期利益,而且职业经理人会因为该指标的绩效评价而做出短视的决策和行为,排斥具有战略意义或长期投资的项目;
C:经济增加值(EVA)=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调整后的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率(WACC)。
对于EVA,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你一定要赚到超过资本成本的钱才算有利润”。这里面对NOPAT和资本成本的调整主要是尽可能恢复企业实际经营真实财务面貌,然后对资本利用效果进行数字评价。
EVA既可以反映职业经理人总体经营情况,也适用于绩效、股权激励等方面。
D:对于上市企业还多用市净率(P/B=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市盈率(P/E=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市场增加值(MVA=公司市值-累计资本投入)等指标。
数字之间也会有冲突,比如股东都想追求高ROI,但有时ROE与ROI并不一致,此时追求高投资回报(ROI)的同时要关注ROE,否则累积多年的利润有可能一瞬间就不见了,减少风险的办法就是既看ROI又看ROE。假设有多个项目选择投资一个,就是在高ROE项目中选择高ROI的项目。ROE较高时需要另外关注负债结构,看企业是否为超额负债经营。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超过60%,为经营风险较高,超过80%为经营风险过高。
2、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的数字管理需要解决资产利用效率的问题。笔者接触的不少民营企业有资产情节,即企业资产越大越好越有安全感,或者银行越容易给较高的额度贷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观察到这些盲目追求资产绝对数额的企业往往各项利润指标都很低,认真梳理资产后就会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资产效能低下的问题,比如大量承兑汇票留在手中而对外支付现金,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以致呆账、坏账,为评估品牌价值或对外申请各种证书而知识产权账面价值虚高,库存大量积压,预付账款庞大造成资产和现金利用率低,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很久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资产管理的数字管理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A: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B: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以及延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对资产使用效率的分析和改善需要数字管理配合程序管理、效能管理与风险管理进行。
3、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在讲人员的选育用留,即HR管理技术和流程,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也离不开数字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需要让老板知道的是:公司的流程及岗位平台是否已经搭建完成并能有效对人才选育用留,员工的薪酬是否匹配绩效管理的目标,绩效管理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人力资源政策和执行是否能跟得上企业发展。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靠主观性的“好坏优劣”来表达的,最具有说服力和看得见的效果的就是数字。比如营销总监的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等同比、环比升降比例是否在预设的绩效目标之内,接下来如何改进,达到考核期限时应如何根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又比如对财务总监的考核指标之一是EVA,那么财务总监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配比资金投融资,降低税收,这样财务总监就必须深入业务之中打通流程瓶颈,既要提高收入,又要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和预算;既要对日常经营负责,又要对投融资及其管理负责。
4、财税管理
对于财税管理,最重要的几个数字就是资产额,负债额,纳税额,营业额,利润额,净现金流量。这些数字很多时候不成比例,比如有资产收入少,有收入没利润,有利润没现金,有现金没利润,收入少税负高等等。当然这跟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制造业是先投入再收入,预收费服务行业是先收费后服务,餐饮行业是现金充裕而利润被房东大量分取。
在笔者看来,企业的财税管理不单单是财税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公司的事情,不仅仅要进行制度和表格的完善优化来达到高效流程,又要搜取充分必要信息进行数字提取,分析工作,而后应用于企业决策和日常管理改善。
财务和税务是相联系又有很大差异的两门学科,很多民企让会计管理税务,业务简单还可以,稍微复杂一点需要税收筹划时,财务经理就不能胜任了。有些公司财务经理隶属于税务总监,有些公司是税务经理隶属于财务总监,不管谁进行管理,都要将财税体系打通,对日常各部门业务进行科学有效的财税管理以达到既有效能又能管控风险的结果。
5、产供销管理
产供销管理可能是与数字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产”指制造业的生产或服务业的服务,“供”指产品或服务供应商,“销”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从数字管理上讲,销售是起点,产与供是过程。数字管理的重点是: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管理,产供销数字绩效考核,客户与市场数字分析,供应商分类考核等。
6、合同管理
很多民营企业倒闭是应付账款过多导致的,合同管理的数字管理在于要根据合同的约定,将应付账款时间按照合同进行档案整理,同时对后续数月的现金支出进行配比滚动预算,以免造成入不敷出而导致过大债务压力,当然对于业务部门要求的合同谈判和合同审核也是纳入到合同管理之中的。这样合同管理的数字管理一般是滚动更新当期及后期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营业外收支,对应的现金净流量等预算,控制,分析与决策。涉及的部门一般有财务部,法务部(合同管理部),销售部,采购部等部门。
笔者接触的企业大多之前接受了错误的合同管理模式,以为有个合同管理软件系统或ERP软件系统就把合同管理做好了,事实却截然相反,合同管理没做好的企业借助于管理软件会更加做不好,合同管理是多部门交叉的事情,而非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企业管理没做到位指望软件解决管理问题是不现实的。
(二)程序管理
管理的重点是各部门人的管理,管理的难点在部门之间的管理,互相扯皮是最管理最难的地方。所以横向的岗位职责固定岗位,纵向的流程打通部门壁垒,两者靠制度,表格的工具结合起来,以有效的绩效管理为手段,进行有效的程序管理。只有过程控制好,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所说的结果导向实际是以程序管理为必要控制手段的。
程序管理的难点其实对于价值管理来说将会迎刃而解,如果说矛盾的各方各自站在自己立场角度而发生争执的话,则价值管理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绑在一起,形成企业价值利益链条上的共同体,则企业通过一个个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企业牢不可破的价值管理。实施价值管理的程序管理难点在于用财务、税务、法律与管理的工具和内核作用于部门交叉的每个点以达到整体改善的目的。然而,笔者已经提炼出“四位一体”整体解决方案以达到这个目的。
(三)效能管理
从管理学角度而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即战术),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即战略)”。
从经济角度,效率(efficiency)指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和投入量,而效能(effectiveness)是效率与效果的统一,既重质,又重量,有人总结为效能=效率*目标。
效能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在提出方案及进行决策时,从战略、战术、结果、投入与产出等各个角度进行平衡。
举例来讲,比如将要开发一款产品,在开发的前期,需要与市场部一道评估产品价值点,市场容量,客户接受度,预计的实验产品及批量产品的成本及定价,并确定关键技术是否已被解决,开发周期及结果;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就开发前期的预算和目标进行财税控制,绩效管理及市场动态管理,以确定开发按部就班地进行;开发末期要在内部与市场中进行产品及定价测试,与销售部门绩效相联系,以使收益尽量与预算、绩效相匹配。
又比如,公司要对上游某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前期就要对并购战略及预期投入进行分析并与被收购方进行充分交流,中期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财税、法律与经营的尽职调查,安排交易方案,确认预期盈利的必备条件与人员计划,后期进行交割前要对并购后整合事项进行预先安排,以确认交割后能够完成整合达到预先设定的并购战略。
(四)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价值衡量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运营的效能与企业运营的风险共同构成了价值管理需要特别衡量的因素。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等共同构成了企业风险。然而,我们可以对财税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与评价,确认风险的保留,规避,转移。当然这里的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确认企业决策层的经营意识和战略是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规避型。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
目前所流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实际上靠某一个部门是不能完成的,与绩效管理等管理手段一样是企业从上到下全员的事,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使用必要的法律技能,财税技能与管理技能进行科学而专业的风险评估。当然,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眼里,处处都是风险显然无法经营,投资就是冒险,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关键风险必须可控,而且企业价值管理中的关键风险必须予以管理,否则企业效能及其他价值将会受到重大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有制度和流程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有效的系统化制度和流程;公司能聘请优秀人才还远远不够,关键是建设一个能让人才操作的优秀的管理平台,毕竟大部分人是企业平台的“操作手”而非“建设者”。管理和商业没有完美无瑕的,只有最接近企业目标的有效管理路径。问题和形势发生变化,管理也应当顺应而变,管理也在管理人的风险偏好与风险规避之间游走,管理中存在问题很正常,不断地以广角镜思维解决问题就会逐步趋近目标,如果以点对点的望远镜思维或孤立地看待问题很可能会导致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来N个问题。
当管理者希望推动一项变革时,无论是建立一套新的价值管理系统还是修正现有的管理体系,最好在局部进行测试后再推广,这样不但能让参与各方在前期充分磨合不断调整方案和期望,而且使企业的变革成本最小化,毕竟大部分非患重症的企业是不能接受外科手术式的代价或不可控制的结果。
另外,笔者所接触的太多民营企业在错误的学习上走的太远,接受了大量形而上的培训,激励类的,灵修类的,营销技术类的,以及各种工商管理研修培训等,然而太多实践证明了大多这种培训仅仅是短期有效或回到公司便无法落地,问题还在那里,现实与理想不断博弈的场景不断上演,然而却支付了不菲的成本。同样,谈企业培训或学习本身是否有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错比不学更可怕,把错的事情做的很好简直就是灾难,只有把企业的针对式培训和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结果看清楚培训是否有益。那些空洞的,概念性或宏观性的培训只适合于基本理念、概念还不到位的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新型管理咨询则能够通过外部诊断-方案-培训-效能的过程为企业打造一套价值管理柔性平台。
作者简介:李涵:执业律师,英国威尔士大学MBA,国际会计师AAIA,注册税务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客座教授。
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税收瓶颈问题,杭州综试区在税收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逐步形成了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出口退(免)税制度和管理服务模式,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杭州综试区建设,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1-9月,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申报退税出口额6.17亿美元,享受退税4.89亿元,与2014年同期退税66.88万元相比,增长731倍。面对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取得这样的成绩,需要解放思想、积极作为。作为杭州综试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浙江省国家税务局今年以来陆续推进以下创新举措,为综试区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创新制度,推行一定条件下的“无票免税”政策。根据规定,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未取得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合法有效进货凭证的,无法适用增值税退税和免税政策。但在实际交易中,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一般向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采购货物,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合法有效进货凭证。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省国税局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并请示国家税务总局原则同意,在杭州综试区创新推出一定条件下的“无票免税”政策,即对纳入杭州综试区“单一窗口”平台监管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的货物,出口企业即便未取得合法有效的进货凭证,只要在平台登记相应的销售方名称和纳税人识别号、销售日期、货物名称、计量单位、数量、单价、总金额等进货信息,就可以在2016年底以前暂执行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为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带来了实质利好。
第二,创新管理,简化“有票退税”管理模式。一般企业在申报退税时,每申报一张报关单需要向税务机关对应提供一张采购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务机关需要核实其专用发票上列明的商品名称。因此,企业需将出口发票、出口物流的各类提单、运单、装货单、场站收据等单证保管备查。但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类型众多,有时一批货物出口对应有上百张进项发票,若仍要求在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列明商品名称才能申报退税,发票用量将非常大,企业申请退税手续过于繁琐,税务机关审核工作量大且存在较大的执法风险。对此,浙江省国税局在杭州综试区探索简化“有票退税”管理模式,允许试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通过供货企业汇总开具的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后面所附销货清单申报退税,并凭运单号在物流企业官网获得的出口货物流向记录,代替原先需要与出口报关单一一对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提单、装货单等相关备案单证。
第三,创新服务,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税收便利。全面落实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保障退税指标,及时办理出口退税。以阿里巴巴浙江“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达通)为例,2014年9月认定出口退税资格以来,一达通已经为近万家企业提供融资、通关、退税服务,成为促进浙江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2015年6月以来,该公司每月申请退税均突破1亿元。1-9月申报出口销售额5.59亿美元,办理退税4.52亿元,预计全年申报出口销售额10亿元,退税将达9亿元。推行出口退税无纸化申报和电子化退税管理后,极大地减轻了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申报工作量,提高了退税效率。
一、危改区内居民购买就地安置住房的税费项目、税费标准,以及交纳公共维修基金,均按本市职工购买公有住宅楼房的有关政策执行。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在居民就地安置住房过程中增加收费项目。
二、危改区内安置住房的买卖合同文本,由各区比照经济适用住房买卖合同,结合危改区的具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