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09:23: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爱国思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或教师的讲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避趋之”等,是我国士人爱国情感真切流露。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卫国戍轮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充溢着圣贤名士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利用古代典籍,特别加强古代诗词的阅读与理解,潜移默化中使得大学生在阅读古代爱国诗篇,得到这种爱国思想感情的熏陶。
二、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古老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有《史记》,流芳百世。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不断沿袭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屈不饶,演绎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自强不息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长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背后的驱动力正是这个国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面对外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始终未放弃民族独立国家强盛道路的探索。振兴中华的重任责无旁贷的落到当代大学生身上,需要我们大学生继承我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在面对当今社会环境,有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独立意识薄弱,因此为了能够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有必要的,而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大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非常好的榜样。
三、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风范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中的精英,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需要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也要有高尚的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人格和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如果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也很强,但是,假如他没有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他就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和获得的能力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甚至可能还会走向人民的反面,危害国家和社会。
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志士都十分注重做人的操守,强调人格的培养与锻炼。先秦儒家特别看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操守的锻炼。“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过,一个有高尚操守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临着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的境况,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
四、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建设者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与社会要求相适应。要使大学生适应这种要求,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并且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人道思想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宽广的胸襟和仁爱观念。乐于助人,关心他人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着西方优秀文化的渗入,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开始在我国蔓延起来,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人道思想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人的一些美好的品质在金钱面前开始消退,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被许多人奉为自己的处世原则,一些人开始变得自私,没有社会责任感,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知鲜耻的不择手段的侵占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典籍中,就反映出了朴素的人道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反对猛于虎的苛政,提倡仁君施行仁政;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等等,都闪烁着人道思想的光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不表现了志士文人们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道精神。他们把关注的目光多投向社会的底层,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五、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始终倡导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和”这种思想得到历代思想家的继承与发展,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鲜明品格。这种思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型人际关系的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讲“仁者爱人”,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将心比心,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友爱之情有重要意义。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认为人不仅要自身得到完善与发展,更提倡个人实现其社会价值。推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提倡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类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不涸泽而鱼,不毁林而猎”,都是古人朴素的生态伦理的表达,这些对提高大学生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秩序的意识有很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011年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起始之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将其作为民生工程,把2011年定为创业就业服务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教育体制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势头没有改变,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掌握大学毕业生就业思想,有的放矢地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困惑,促进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征,对于高校就业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就业结构和职位需求标准迅速变化,紧随市场的就业指导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已从传统的职业选择转变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架。面对这种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的航标,又是开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总体上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趋势,对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推进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
1.社会逐渐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和服务机构也在不断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已搭建了就业服务指导平台,逐渐形成了人人重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大学生就业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就业咨询及服务指导。高等学校既承担了培育职能,又承担了推销功能,视大学生就业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健全了就业指导机构。充实了人员队伍,加大了经费保障力度,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融入就业思想教育。
2.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和适用性很强的工作,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多学科知识背景,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咨询技巧,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分析研究能力。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才能促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科学规范地发展。除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外,还应该加强学生导师的就业指导培训,通过专门的就业辅导材料和有针对性的导师专场就业辅导讲座,灌输就业市场化观念,借助各种载体将就业理念贯穿到学生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3.就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收集就业信息,对就业信息进行加工、传播和利用的过程,摄取广泛的就业信息是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一是多渠道建立就业信息资源。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来访、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网络和新闻媒体的招聘信息、校友为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教职员工利用学术影响拓展的就业信息、借助社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等方式,扩大就业信息资源。二是畅通就业信息传播途径。通过报刊杂志、光盘以及各种网站等编辑就业刊物和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有关就业的最新信息、知识讲座、招聘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新动向,实现无缝隙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三是建立交互型信息共享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纷纷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网站,网站内容涉及信息、职业测试、政策法规等就业指导内容,形成了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就业信息网络,为学生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网上指导、网上招聘服务。
4.创业教育氛围逐步形成。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日渐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式之一。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就学期间培养创业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才能从被动的求职者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从毕业后寻找工作转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毕业生加盟发展,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激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新时期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大学生“三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意识教育,又包括择业观念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三观”教育。大学生“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根本观点,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大学生就业观和成才观的形成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导。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的时代要求,正确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科学看待就业、有效分析就业、科学实施就业,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2.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就是从业人员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它是衡量从业者的职业态度、行为表现的基本标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观念、态度、技能和作风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是否具备有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可以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直接得到体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又包括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和勤劳节俭等良好的职业素质,确保大学生就业后身体力行,迅速适应本行业的职业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3.就业意识教育。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已成为影响不少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面对就业无动于衷、挑三拣四,“等、靠、要”思想严重,就业意识淡漠,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总是把就业寄
希望于学校,或是等待父母、亲友的帮助,或坐等学校举办双选会,缺乏大胆融入社会、主动投入市场的就业意识。也有一些大学生一谈到“就业”就是“烦心事”,回避就业,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的心理。同时,缺乏就业规划,毫无艰苦朴素准备,对就业抱有幻想。因此,利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社会和自身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就业意愿、目标,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利用实习实践活动推进就业的就业意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促进就业的就业意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围绕就业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
4.择业观念教育。择业观念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个人特长和志趣,选择最能展现自身潜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岗位。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当前,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考虑的仍是地域选择、薪酬高低、环境优劣和单位性质,特别担心自己“一锤定音”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终身不能流动,所以很多毕业生瞄准的是大城市、高薪酬、公务员。这种不切实际、一味攀高的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因此,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就是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事业与金钱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风险观、就业竞争观、就业“大众化”的观念。
5.诚实守信教育。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又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针对当前大学生“注水简历”“伪造证书”“随意违约”“虚假宣传”等就业行为,要教育大学生缺失诚信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社会的支持,也就失去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机遇。大学生择业就业必须信守承诺,认真履行就业过程中规范的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自觉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践行诚信、倡导诚信,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良好诚信意识,充分认识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要在诚信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的职业。坚定不移地走诚信就业之路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
6.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就业中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压力。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就业心理困惑,畏惧就业,有的孤芳自赏,偏执自傲;有的缺乏信心,犹豫不决;有的缺乏主见,无所适从。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和压力,必须运用心理继康教育来加以疏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和自卑心理,提高认知水平,引导他们审时度势,正确对待挫折,有效评价自己。保持健康向上情绪,在求职择业时消除市场经济对就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增强自信,扬长避短,大胆接受社会挑战,积极参与竞争,提高自我涮适和心理干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高等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载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关系到学校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学校发展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最终成效。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鲜明体现了教育具有的共性特征。
1.专业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面对不断激变的就业市场,既对教育者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又对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专业性强、内容广泛,而且涉及宽泛的学科知识和多学科背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它代表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趋势。专业性指导包括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和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的专业化。队伍素质是就业指导专业化的关键所在,既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理论基础。又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政策敏锐性。具体工作中,要把塑造人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能动的、具有发展性的主体来教育引导,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学生内心想法,营造开放、互动的师生氛围,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评估把握自我。不断健全人格,从而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得以满足。
2.导向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成才观具有明确的思想导向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清教育对象,针对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宣讲就业政策,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按照国家就业政策导向选择岗位。维护就业秩序。每一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加强思想引导,帮助他们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以及宏观就业形势,以校友先进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其开展思想导航,引导他们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志向,在服务基层、推动基层一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现行以市场导向为价值取向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能否及时了解、掌握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准确分析就业形势,是决定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政策引导和咨询。能使每位大学生明确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3.时效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指大学生在有限的学业阶段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解决大学生学习阶段、就业期间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必须紧紧围绕他们的就业实际问题和困难开展,及时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情绪、心理和思想问题。再则,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用人单位改变了原有的选人方式,出现了选材时间前移现象。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确定就业单位,容易造成思想情绪不稳定和生理心理问题堆积。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及时开展针对性强、实际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大学生就业事关大学生自身利益。又关乎国家稳定大局,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征,对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过程中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管理服务、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行为引导等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好、实现好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大学生正常的就业秩序,维护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楚元.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内因探析及责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彭拴莲.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论坛,2008(3).
[3]郝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4]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5]王宏.调适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策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绝对的厉害关系,所以必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更是思政教育本质的表现。所以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1 方向性原则
教育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成效,所以说方向性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这是其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服务于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基本方针。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体制正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再加上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多元化的文化激烈碰撞,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必须坚持贯彻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2 系统性原则
此原则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实施教育内容必须精心组织、系统实施、长期持续。坚持该项原则就是要求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系统的构成与运作。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长期、连续的系统过程,针对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等不同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教育的配合与联系。所以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来来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把握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联系,提高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1.3 时代性原则
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所赋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紧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开展具有时代特色、时代风格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所以,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时代性原则,开展具有时代气息、针对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构建教育体系应反映其基本任务,符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还要有具体的抓手和载体。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宏观体系,其架构如图1所示。
2.1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主导着个体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结合,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也是主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大学生的力量,激励其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努力奋斗。
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涵盖了社会对个人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明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养成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而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及岗位。
2.2 时代内容
时代内容延伸了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时代背景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判断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其整体状况全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时代意义深远。在开展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
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网络以实现了全覆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对冗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甚至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还有的学生肆意信息和个人观点,忽视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广泛而恶劣的影响。所以,将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开展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要将重点放在信息的分辨、选择、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道德与行为,实现最佳的思政教育目标。
2.3 实践内容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人文表达;内容
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以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产生教育互动,关注大学生的人文表达,有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一、关怀大学生的思想成长
关怀大学生思想成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首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导向,切实关怀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关怀大学生思想成长,就是要运用启发、动员、激励、引导、教育等多种方式,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启发大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关怀大学生思想成长还包括:帮助大学生科学理智地评价和判断社会现实;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乐观、健康崇高的人生态度,鼓励大学生刻苦学习、增长本领、勤俭节约、敢于拼搏;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标准,用科学的价值观念指导自身成长发展。
二、关怀大学生的政治进步
关怀学生政治进步就是要关心、鼓舞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帮助大学生确立对国家、对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正确立场和态度,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增进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全面理解和拥护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法制观念,珍惜和正确使用民力;增强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充分行使公民权力、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运用宣传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大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关怀大学生的道德提升
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道德素质提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至关重要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激发丰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要内容有: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敢于见义勇为,敢于批判和拒绝不道德的社会现象与行为;进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同时,形成友爱、平等、团结、互助的正确人际关系。
四、关怀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关怀大学生心理和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至关重要的内容,在帮助大学生确立对自我、他人乃至社会正确认知的前提下,要使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一致的和谐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结合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教会大学生自我调节的基本技巧,使其达成自我心理和谐与人际心理和谐;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角色转换与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使其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特点,加强对心理危困学生的心理干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效用性。
五、关怀大学生的价值实现
大学生要顺利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离不开大学生努力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个人职业规划和人才素质的成功展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关怀大学生价值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风建设,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并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学习氛围;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帮助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分析和认识职业环境,指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职业决策;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六、关怀大学生的权益维护
思想政治教育关怀大学生的权益维护,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科学定位角色身份,强化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努力维护大学生应享有的权益,尊重和维护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发展状况、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师资队伍水平等基本情况的知情权,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尊重与维护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的权益,保障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实现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权益;尊重和维护大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教学经费投入等情况的监督权;尊重和维护大学生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款和助学金的权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存状况的变化和大学生权益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设必要条件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表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丁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侯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J].学理论,2013(31)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就必须在创新工作思路、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下工夫,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创新。
1、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为主要内容,创新思想教育主题活动内容。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体现现实性,有针对性,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八荣八耻教育内容为主体,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同时。要不断创新教育主题活动内容,如通过开展“骨干大学生思想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大学生成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能力突出、对党忠诚的新一代:通过实施文明道德、绿色环保、志愿服务等素质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在学生党员中开展“树大学生党员形象,展大学生党员风采”活动,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2、以全面实施思想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为契机,创新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课堂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每…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这个主渠道,努力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在学生个体身上的统一,采取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和教育方法,将思想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以思想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思想理论课的学科、课程、教材和师资方面建设,推动思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
3、适应网络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以思想教育网站搭建为基础,创新网络思想教育。网络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带来的挑战,思想教育工作更应当与时俱进,跟进网络化发展趋势,抢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①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红色网站,变德育内容静态化、抽象化为动态化、形象化,让教育内容在“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基础上“进网络”。
②开发新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正面、积极教育。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健康网站,畅通学生接受正面信息传播渠道,形成正确的校园网络信息导向。
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德育时间和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教育的合力”。
④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有害信息进行有效地监控和屏蔽,使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有良好运行载体。
⑤加强对网站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4、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培育大学文化精神为核心,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大学文化精神是一所大学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想创造性地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就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以培育大学文化精神为核心,积极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要提升思想工作“发展内涵”为主线,培育大学文化精神。如邀请知名教授、学者、企业家在“大学论坛”“学术报告厅”做学术报告、讲热点,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的特长,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将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大学文化精神融入到活动中,抵制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害。
5、以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以规范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重点,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探索和建立一系列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指导管理体制,是思想政治工作又一个创新内容。面对当前就业形势,要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业乃民生之本”,生存问题解决了,思想工作就好做了。因此,要加强与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的联系,建立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增强学生技能,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6、以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为依托,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的优势,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施途径。高校学生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力量。
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班集体在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教师做团的工作,保证高校共青团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7、以日常教育管理为基础,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管理模式,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
①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制。如由学生干部组成的“纪检委”、“舍管委”,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
②建立家、校联络机制,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起来。如开展“致家长一封信”活动,将学生考试成绩、量化成绩、思想鉴定、奖惩情况以信函方式邮寄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同时请家长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工作,确保学校与家庭间在共同管理学生中信息畅通。
③开展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活动,创新大学生思想工作方式。辅导员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突出问题,疏通学生思想情绪,把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问题作为创新大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
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交流以及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众多的网络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可以称作网络的主力军,向来对新鲜事物敏感又易于接受的大学生对其钟爱有加,一旦“触网”、便迅速与之融为一体。[1]他们长期泡在QQ、微信、微博之中,广泛活跃于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和QQ群等虚拟空间。可以说,网络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迷恋网络而退学、沉迷网络游戏而花费大量金钱的大学生不乏其数,甚至产生了长期上网猝死等惨痛悲剧。
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针对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身心特点,尤其是掌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网络心理状态和网络健康状况,同时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对价值观念的引导,通过开展线上心理健康辅导,开拓网络思想教育平台等新方式,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实现趋利避害的目的,并且实现探索高校思想教育新方法,开辟高校思想教育的新阵地的要求。
1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的影响因素
正如前文所言,网络是双刃剑,分析和掌握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是提出解决办法的前提条件。
1.1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网络上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相互交汇,社会经历较少的大学生中很难进行价值评判,很容易进行效仿。现如今诸如“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炫富主义等思想充斥网络,对尚未成型的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改变。因此我们要重视加强网络时代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大学生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
1.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身份进行社会活动,让自己隐蔽起来,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可以促进害羞或者不善于交际的学生顺利开展沟通和交流,但是也造成了网络主题的不确定性和监督的困难,对大学生生活和交流带来不利影响。比如,网络获取信息的便捷性让大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传统渠道的交流,压缩人与人之间交流见面的次数,沉迷网络天地,逐步固步自封,回到现实社会就会产生交流障碍。这种障碍的延续就会对大学生个性产生影响,导致孤僻、抑郁等问题。因此,在面对网络便捷性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也是加强网络时代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3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本身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难满足网络时代的要求。网络的出现,对思想教育方式也产生了挑战,大学生对说教式的教育产生了厌倦,传统灌输教育不仅很难被学生轻易接受,甚至还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2]现代教育更讲求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平等性,思想教育尤为如此,大学生思想教育要通过网络实现平等交流和沟通,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队伍也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加强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学习,以便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络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2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途径能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要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带动引领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和自觉性,不断加强大学生的观念教育、心理辅导和自控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省思,自主认识到在网络时代里如何辨析优劣、如何将网络资源最大化地为已服务。
2.1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网络技能水平,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知识。这是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果网络技能水平不如学生,便不能很好地对网络进行研究,对大学生在网络中受到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能水平,建立既有较高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力,又能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教育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要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进行考察,甚至纳入职称的评比,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促进他们学习网络、了解网络、合理利用网络,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2.2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这是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有因交际障碍产生的孤独症、抑郁症,也有自我控制力差导致的沉迷和人格的分裂,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首先是从理论上,结合中国大学生现状和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区域网络心理状况研究,尤其是加强独生子女网络心理健康分析,挖掘与国情、省情、校情符合的因素,这样才能从大学生心理实际出发,研究强化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然后是从对象上,要注意对不同心理问题的研究,对不同状态下的原因进行分析,由共性到个性才能深入发掘出具体特点和原因,为思想教育提供具体的指导。最后是要从方式方法上,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提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网络化水平,可以实行网络调查、网上对话等,既符合网络特点又能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手段,提高研究数据和实例的可靠性。
2.3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活动,打造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平台。这是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结合的有效手段。“解铃还须系铃人”,网络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思想健康产生影响,必须要积极应对,开展网络思想教育活动,打造成为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一是要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站,这个网站可以不以思想教育为名,但要适应大学生需要,吸引大学生眼球,通过开展推广活动,让他们感兴趣,才能收到实效。二是要开展网络思想教育活动,比如就网络心理健康开辟交流论坛,开展网络心理讲座等活动,宣传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和交流时间。三是要注重网络和现实的结合,要及时通过网络发现学生问题,及时通过线上的交流及时进行师生互动,严重的要通过线下一对一的交流开展心理疏导活动,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苗头,及时发现并进行解决。要重视网络讲座和现实思想教育的结合,在日常教育中也要让大学生了解沉迷网络会产生的影响和危害,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2.4提升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努力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这是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思想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大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教育的目标也是通过外在作用进行辅助,实现自我管控、自我防范、自我提升。因此,要把教师疏导和大学生自我管控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水平。大学生进行自我网络心理健康调适是其主动的行为,也是防范的动力来源。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模式的工作理念,变说教、灌输为引导、疏导,通过对网络利害关系的阐述,调动他们自我控制的积极性,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调适中来,潜移默化地改变思想观念。思想教育工作者还要通过各种心理调适活动和发动学校心理健康社团力量,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变教师约束为主的思想教育模式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
2.5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充分发挥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力量。这是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全面、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思想与道德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没有健康的思想观念会影响道德观念的形成,同样没有良好的人格素养,势必会影响平时遇事时的思考。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是加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要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发帖、文明交流,不要动不动就在网络上进行漫骂;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要对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予以抵制;要引导大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不浏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康内容,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11-03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载体,它具有及时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思想教育活动同样是一种交流沟通传播活动,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具有及时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关于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目前已有了一些研究,但多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讨论,缺乏可操作性,个别研究涉及具体运作,但由于受所选择网络平台的限制,其交流沟通传播的效率不高,时效性较差。
一、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分机
网络技术的发展缘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的文字载体,发展到今天的具有文字、声音、图画、音视频载体功能。其超大信息量、便捷、高效、及时的交互功能已触及每一个人,是现代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网络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进入了校园和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中。
大学生思想教育也是一种传播,即现在所说的网络传播。根据传播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大学生网络的使用情况,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可能性。目前对于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研究仍仅停留在理论的探索中,缺乏具体操作性。有文章论及利用QQ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QQ平台目前仅停留在文字相互交流上,其交流范围仅仅是一对一或群功能,其讨论范围受限,更多的仅限于文字交流。基于博客的网络平台,解决了思想教育传播的编码问题,但是反馈通道交互性较差,不能及时双向交流。BBS论坛和学校校园网也存在着思想教育编码和反馈时效性不足的问题。
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存在着网络平台的选择问题,选择网络平台能提供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全部编码功能,信息反馈应及时双向。在交流传播范围上应具有层次性,可以找到好友的好友,能解决思想教育传播的受众问题,同时采用实名注册,克服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流传播的可信性。笔者认为目前的“人人网”具备了上述要求,可以作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平台,通过对笔者所在单位的学生调查,共调查了326名学生,有315名学生都已经注册了“人人网”,82%的学生有每天利用手机登陆“人人网”的习惯,因此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极大的便利条件,高校应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原则
在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育者不应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应通过朋友一样的交流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在一般思想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必须注意以下五个原则。
(一)平等与亲和的原则
平等与亲和是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在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传播时,教育者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做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思想教育才有亲和力,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而平等和亲和的实现主要要求教育者传播的信息内容和语言方式要以朋友平等身份的呈现,而不是以师生关系的身份呈现,教育者要融入到学生中去,使学生感到平等与亲和。
(二)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全部功能,对于学生的问题和意见、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反馈信息,有的不能通过网上交流而得以解决,这就需要网下教育解决。在网下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交流的实效性。
(三)包容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青年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比较开放和激进,可能其呈现的信息在教育者看来似乎不妥或者被认为是不良信息,这就要求教育者应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理,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不是以教育者的口吻进行说教,应以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才可以为学生所接受。
(四)长期性原则
虽然目前探讨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文章很多,但是实际实施的并不多。对于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尝试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因此必须长期坚持,让学生感到教育者提供信息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学生才会主动参与,促进思想教育的双向传播和交流。
(五)注重交流互动的原则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传播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传播的过程,不是教育者一方传播的过程。一方面,教育者要向被教育者传播教育信息;另一方面,应允许被教育者向教育者传播信息。教育传播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样才增加了交流沟通的有效性,增进思想教育传播的效果。
三、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施
(一)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
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教育传播内容和方式是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根据不同年级特点确定思想教育内容
大学学习生活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新生一年级学生入学后会有很多的不适和迷茫,对于大学新生呈现的思想教育内容应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学会自主学习的问题,可以呈现一些如大学新生应考虑几个问题、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宿舍同学如何交往、如何排遣压抑和郁闷、大学学习方法浅谈、感恩父母问题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更多的是专业课的学习问题,因此要多介绍关于学习的思想教育内容,比如专业学习的经验方法、如何学习英语、英语四六级冲刺问题等。大学三年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相对减轻,更多要关注社会活动,可以呈现如何准备考研、兼职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应更多关注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如提供就业信息、就业面试注意的问题等。
2.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
由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传统文化的知识、人文素养不高的问题,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根据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中可以系列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经典的诗文、励志和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的知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这种思想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和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3.注重校园活动的展示介绍
由于大学具有相对的开放性,有大量的活动经常举行,而大学生不可能参加到每个活动中去,因此要充分借助网络的多媒体呈现的信息方式介绍大学生的活动,比如共青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娱乐活动等。通过学生校园活动的展示,可以吸引学生参加活动,提高学生的多种技能。
4.关注热点问题的呈现和讨论
大学生思想比较激进,比较关注社会和校园的热点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学生获取不同报道的信息,但是由于大学生分析和辨别问题的能力还不高,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提高他们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对热点问题的思想教育,教育信息内容的呈现不应是单纯表明观点,而是介绍问题的背景由来和各种不同的观点,留给学生去反思。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对热点问题讨论的共鸣,增强的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引导。
(二)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参与的保障
已有的关于利用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探索,虽然对其重要性和实施及注意的问题都进行了研究,但是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时大学生的参与问题。如果没有大学生的接受和参与,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空谈,因此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解决学生的参与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1.建立基本的学生干部好友群体
如前所述,“人人网”是目前大学生广泛参与的便利交流平台,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在开始要建立基本的好友群体,教育者应首先将共青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班级干部加入到自己的好友中,这样就保证了基本的受众群体,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地加入自己的同学和社团成员作为好友,通过学生干部对教育内容的日志分享传播方式,使一般学生了解思想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教育者不要为了学生的参与主动添加学生为好友,如果引起学生的尴尬和抵触情绪,反而会弱化思想教育。
2.利用网络的多级检索功能,通过内容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建立在平等、亲和、包容、互动原则的基础上,所选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必须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愿意接受,同时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帮助作用,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进来。“人人网”具有多级浏览功能,即可以看到朋友的朋友的网络界面内容,通过学生干部以日志分享方式传播的教育内容,一般学生也可以看到。当学生发现思想教育的内容对自己有帮助和感兴趣时,会主动要求添加教育者为好友,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参与范围的扩大。
3.长期坚持
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学生对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者本人都有一个认知的过程,所以对于全体学生参与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者不应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应长期坚持,通过思想教育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
(三)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及时反馈
按照传播理论的观点,信息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积极的反馈,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同样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存在着反馈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思想交流、心理问题辅导、意见反馈等三个方面。
在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候,教育者通过浏览学生的网络界面,从学生的传播的内容上可以感到学生心理的变化、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教育者应主动关心学生,辅导学生,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网上不能达到目的时,应按照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与学生当面交流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鼓励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意见,这样教育者可以发现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相关部门沟通,改进完善教育管理工作。
四、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于网络的优势,通过内容吸引学生,坚持平等、亲和与包容,注重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还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思想教育内容的题目要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信息内容对自己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这样学生才会浏览,才会起到思想教育的传播效果。否则即使内容再好,由于题目不吸引学生,也很难引起学生注意。
其次,要充分利用视频的传播效果。按照视听学习理论的观点,音视频的学习效果要远高于文字的呈现,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视频传播,一个渠道是来源于网络有思想教育内容的视频,另一个是把学校学生活动的内容通过DV拍摄上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再次,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从网络收集思想教育的文字和视频信息,还要上传思想教育的文字和视频,要经常浏览学生网络界面,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以及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工作通常都要在工作之外完成,这就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奉献和责任心。
最后,不良信息的干扰问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思想教育工作者担心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对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一般对不良信息具有了屏蔽功能,再有还要正确看待所谓不良信息,应通过正确引导来消除它的影响,而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一、“微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微教育”有以下几个特征:1.内容短小。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比,“微教育”规模很小,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网络热词、一句流行语、一个微视频,但通过与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教育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2.传播范围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思想教育工作者通过群发及转发等功能,快速传递教育信息,从点到面,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大学生也能快速内化所接收的教育信息,增强教育的时效性。3.方式比较灵活。“微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教育时空的限制,不管学生在任何时候或者任何地方,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随时可以通过微平台向教师请教。在网络世界里,学生能敞开心扉,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倾诉出来,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思想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4.针对性强。从内容上看,与传统高校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比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相比,“微教育”的教育方式更为灵活,能考虑到每个学生和每个细节,相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针对性更强。5.渗透性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微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点滴灌输可以获得绝佳的教育效果,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二、“微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43-01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到来,社会开始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活力,我国的社会管理逐渐的从以往的单一化朝着公共治理、多元参与的模式转变。和谐社会的建设趋势,迫切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教育以及社会管理均要在切实遵循自身内在规律发展的前提下进步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也必然会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不断实践、思考,思想教育要及时的接受与响应此类激励,充分的将社会管理这一全新的思想教育平台运用起来,自觉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发展,并且促使大学生切身的致力于思想教育现代化实现中。
一、社会管理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涵义
近些年以来,随着社会、时代以及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在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等诸多方面东西方日益频繁的互动与交流,西方社会的人本管理思想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我国的教育及社会发展中,在人本管理思想作为指导的前提下,我国社会管理逐渐的从过去集中的“一元化”政府管理模式朝着公众、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管理发展,管理核心及重心也逐渐的从以往对“物”的管理朝着对“人”的管理上转变,并且随着实践的深入进一步将主导为“人本”的社会管理涵义拓展为所有社会管理实践均以人民全面发展的实现、人民的切身利益为立足点与出发点。作为社会中的“人”,大学生也是属于社会管理对象,而从国家的长足发展和民族的持续发展而言,大学生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管理对象。以大学生的发展及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出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及重要要求。对大学生发展的关照,是社会管理开展思想教育的一种本体价值取向,并且思想教育在对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功能上也提供了方法论和指导原则为社会管理的全面发展,而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究,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化、科学化以及社会管理系统化、人性化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迫切需要。
所谓思想教育具体指的是对人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总称,具备着较强的普遍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均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在理解思想教育上,应当从实践性及物质性的角度予以展开。思想教育的物质性具体体现于其是由相互统一关系及主客体所构成的一种实践活动,社会成员是主要对象,良好的政治意识与思想品德为培养目标,使社会成员切实形成群体要求及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以及主导协调社会、阶级对成员设计水平与思想要求之间的矛盾;思想教育的关联性具体展现在教育实践无法独立的离开社会环境而开展,需要被放置在社会系统、历史系统中加以衡量。思想教育是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处在上端的社会系统价值链,能够影响其它子系统,是构建社会良好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社会环境与思想教育的关联性体现的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的有机结合。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社会管理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首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就是思想教育,并且也是一种主要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从根本要义上来讲,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思想及其范畴来讲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阶级方向问题与阶级性质问题解决,通过激励、调整、引导和纠正大学生的行为、观点、立场等,来使大学生成为具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政治过硬、思想正派,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时展要求的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建设者。社会管理是宏观管理、宏观调控的过程,侧重于以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来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具备着社会服务与社会规制的重要作用。所以,社会管理与思想教育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层面的差异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管理科学的逐步深化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两者之间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趋势不断强化,在对各自属性加以保持的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面。
三、社会管理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
社会管理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主要来自于现实性的社会发展需求,来自于社会管理整体对完善管理格局、提高管理能力的实际情况,来自于其他社会成员优化管理结构、参与社会管理的要求。党和国家政府的讲话精神、重要文件,均将创新及强化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向、总体目标、根本目标等加以明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诊断是全新的社会管理目标要求,社会管理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担负着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的责任,而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各部分社会关系和社会要素均能够得以协调发展,实现整体上的有序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的提供可靠的社会管理制度保障,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必须要将社会创造生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将社会和谐因素充分的增加,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社会管理在确保社会发展和营造和谐氛围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管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需要根据社会管理的理念、任务、目标等的指导与要求,领悟创新及加强社会管理对思想教育的意义,在思想教育实践中,应当熟练的掌握及认真学习基本的社会管理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和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性思想,以便于更好的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维护高校的秩序、创造优越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而完善社会管理的内容,实现“服务为先、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而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思想教育只有不断的加以完善才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不和谐因素,从而促使大学生引导和谐社会的实现。
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有利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移动互联网切实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的沟通,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构建学 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教育模式,为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合力。
第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成功的思想教育不仅是师生间思想的互动和交流,更应该是情感的交融和契合,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师生之间可以敞开心扉,有利于教师有效答疑解惑。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可以打消学生倾诉过程中存在的顾虑,他们可以针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帮助大学生将其思想延伸出校园接受磨练,更加直观地认识社会百态,满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需要。
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探究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间的交流,在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便于高校辅导员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
基于移动互联网视角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可以拓展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渠道和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尤其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将其伤害减到最小。辅导员和学生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了解目前社会上最新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辅导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谈话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信任辅导员,便于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微时代在逐渐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微时代的信息大爆炸使人们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选择信息。大学生是微时代的主要群体。为提高与促进大学生素质修养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守高校教书育人和培养人才的原则,结合时展的需要,分析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教育路径。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微时代背景下,教师拥有了更丰富的教育内容,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教材。可以第一时间将鲜活的案例呈现给学生,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便捷。(2)拓展了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微时代下的信息交流效率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可以高效地获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拓展思维和视野。(3)微时代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为大学生服务的新平台。微时代为师生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对话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微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思维,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这种手段不仅能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2.消极影响
(1)微时代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三观”在微时代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动摇。首先,微时代下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学生对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看法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大学生在如此大的信息量面前会面临选择困难,一些不良信息会趁机闯入学生的大脑,对其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最终影响其三观。这些信息会渐渐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微时代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生改变。目前,智能手机已经广泛普及,这更加深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有的学生会因此浪费大量时间,甚至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对网络痴迷很深,成为网络的奴隶,遇到问题不愿自己思考,总要寻求网络帮助,最终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下降。此类情形,不胜枚举。(2)不利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把握。微时代下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和认知偏差,信息的复杂多变为高校思想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如今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找学生谈话、开会,或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宣传能够把握的。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有效把握网络舆情,让学生接触到积极向上的内容。(3)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和内容受到了挑战。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再加上学生思想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仅仅使用传统的课堂说教不仅不能引导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反而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路径初探
1.转变教育思想
微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所以正确、理性地认识微时代,以及科学地使用微工具就非常必要。
2.变换教育方式
微时代必将带来一些社会效应。而教育领域是整个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当下必须顺势而为,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原则。
3.丰富教育内容
微时代背景下,教师无时无刻不在面临新的挑战。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丰富教育内容势在必行。
4.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教育行为的发动者,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优劣。高校要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为高校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才忠喜(1973-),男,河北迁西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项目编号:1252xs104)和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XJ1408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44-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品格强项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是当前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强调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品质、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可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开展的:第一是主观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第二是个人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在积极的个人物质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形成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第三是群体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积极心理学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1.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在高校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常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游离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之外,经常用管理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开设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教育等,造成重管理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视问题解决忽视心理需求,使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方法一方面是取决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性的根本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内涵的有深刻的理解。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观点常常是这样的,把人比做动物与机器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把人当做精神病人看待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把人隐喻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与假设加剧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对立,造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开展的,突出了政治性,而淡化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影响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思想素质的培养。“人人都是教育者、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从这种价值取来看,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随时都能找到这些内容,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使这种积极因素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力量。
3.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其基本内涵就是把教育和大学生的幸福、尊严、自由、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教育观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积极心理学是把培育学生的优点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力争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最终实现生活幸福的目标,从本质上说是它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点和不足。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建立一支懂积极心理学的师资队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很短,本土化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很好的应用必须建立一支精通积极心理学的师资队伍。一是在已有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中通过培训提高,使其灵活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咨询中广泛应用积极心理咨询;二是通过校本培训或外出学习提高,对辅导员老师加强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传授,使积极心理学能在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应用;三是对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教育,建立一支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从而壮大积极心理学师资队伍。
2.营造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能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思想情操,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公寓环境等等。在营造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的同时,还需要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并使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以形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如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3.开展积极心理学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学生,重点放在问题出现之前的心理预防,如果让学生都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随时发挥自身人格积极力量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能力,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工作,在出现问题之前应能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4.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积极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积极心理咨询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大学生利用自身拥有的积极资源,促进自我知识内化的动力,实现心理品质的改善和素质提高的过程。以积极的思想开展心理咨询,把积极心理咨询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补充,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个性化化、独立性的特点,从而可以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个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咨询不是对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性听之任之,而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更应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从而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良品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